贴近生活实践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报告

2024-06-06

贴近生活实践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报告(精选8篇)

贴近生活实践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报告 第1篇

《贴近生活实践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宿城区实验小学史林艳

一、研究背景

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因而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是比较单一的。可以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目标的教育活动太少了。虽然,大部分学校已把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工作重点,但将之落到实处的却是廖廖无几。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尚未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素质教育仅停留在口号上。根据实际情况调查,语文课堂教学还严重存在着走形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上缺少智慧生成。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机械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特色少。针对这种现象,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达到优化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必须加强语文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真正领悟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内涵,使语文课堂流光溢彩。但生活实践,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具有主体性、整合性、情景性、开放性等特点。因此,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障碍。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组织好课内、课外、校外的实践教育活动,在课内和校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实践性,并充分利用学校自身资源,加以外来的社会辅助,建立一系列的运作机制,超越传统单一学科界限,将地方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能的主要学校。

生活实践:它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来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研究的内容

1、课内外互动的研究

课内,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实践方法。课外延伸拓展,运用方法。

2、校内外沟通的研究

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并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及时练笔,提高写作水平。

3、学科间融合的研究

凭借语文去学习其他学科,在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发展语文素养。

四、研究的目标

1、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2、拓宽生活内容,跳出课堂小圈子,放大生活外延。

3、实现语文与生活实践的整合,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

4、创造优有益的教学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使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五、研究的方法

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主,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初步的研究方案。做好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沟通工作,待取得成果后,再进一步扩大。

分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了解目前相关的一些研究情况,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明确本次课题研究的要求。

实施研究阶段: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研究活动,进行语文生活实践活动的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成果总结阶段:运用经验总结、实验观察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整理材料,撰写论文和案例。

读书学习: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陶行知文集》、《名师魅力课堂经典解读》、《给老师的建议》等书,并结合自己教学写读书笔记。

研讨活动:2010年6月---2011年6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课,撰写阶段性报告,撰写结题报告。

六、经验总结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古今中外大教育家关于“生活即教育”的论述,使我更加了解了“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生活”这一理论论断。源于此,我申报并研究了《贴近生活实践,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通过研读教育论著,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我深刻明确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应该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实践,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我们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围绕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和“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教学”这一辩证的论题,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有成效的活动。

1、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语文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起来。

(场景一)在教学《石榴》(苏教版第五册)一课时,课前我首先让同学们从生活中去观察石榴,课中并让学生带来实物展示,让他们形成真实的生活写照。对于石榴花的变化,需要长时间细致的观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投影出示石榴花盛开的生活实景: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进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同学们不禁为石榴花的美所赞叹,学习情趣油然而生。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同学们动手剥开自己带来的石榴外皮,看一看石榴的果实,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这样,学生对“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词语”的理解自然透彻明了。接着,同学们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这时,教师问:“谁能把这种“清爽无比”的感觉读出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读得有滋有味,发自内心的感觉明显表露出来。整节课,同学们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学得轻松有趣,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效果突出。

(场景二)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属于起步阶段,小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多少作文的素材,因此,对于刚接触作文的他们较为生疏,感觉无话可写。怎样让他们感觉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生活实践中去汲取素材,写经历过的、有深切体验的事。如:在教学习作“走进乡村生活”中,生活在城区的孩子,对于乡村生活还是比较陌生的。由于没有真实的经历,亲身的体会实践,有的同学写起来总是干巴巴的,没有感人之处,更没有情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努力开通各种渠道,加以家长的支持,动员他们真正地走进乡村,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记下来,用心去感受、体会,再进行课内交流,最后整理、修改„„。这样一来,同学们笔下的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美得那么令人向往,各有各的特色。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回味无穷,充满了情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课堂上这种开放性的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小主人。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有益的教学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校内外沟通的生活化

课堂延伸要广大化,因此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如:每周开一次故事会,办手抄报、朗读比赛、口语交际、小品表演等多项活动。通过活动,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需加大学生阅读量,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提倡学生摘抄,写读后感,要让学生积极地阅读,让他们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并在阅读之后与同学表达交流,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了巩固,自主学习得到了延伸,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有的教师布置的形式趋于单调,如:抄写生字词,进行单项练习等,没有从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入手。我认为应该打破这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应多让学生做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如:阅读课外书籍,作调查报告,写观察日记及与人交谈、辩论等都是在学习语文。总之,语文和生活同在,凡有人交往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

3、学科间内容整合的生活化

更新教育观念,落实课改精神,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的改革。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它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工具性外还有人文性,还担负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任务。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既相互独立,又有交叉融合,它们可以说是两门有着“近亲”关系的学科,因此我采用生活丰富语文教学,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学科整合的方式方法,在听读说写的实践活动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自己的认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品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创造并享受文明生活的新生代。(场景三)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和模仿,因此课外应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通过听、说、唱、游、演、做等多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且人人都能有效地参与进来,从而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例如,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练习一的读读背背要求读背四个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练习二中的做做说说要求同学们观察美丽的秋景以及秋天大自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秋景画下来或写下来,在小组里交流。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苏教版第三册)时,正好是秋季,我认为把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设计成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单元组织教学,既能避免由于内容的重复造成的浪费,又能打破学科壁垒,统一整合教学时间,使两科知识相互融合,内容有机渗透,互为补充,互为学习资源,使两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互为借鉴,从而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倘若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不让学生去观察、去触摸,去体验„„那就等于是空洞的说教,同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首先安排学生自己到野外找秋天,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把自己眼中的秋天画下来,把自己动手采摘的秋天的果实带回来„„同学们兴致极高,收获也很大,并深深体会到农民伯伯付出的辛勤劳动。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为了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劳动成果,我通过猜谜语、编歌词、赛一赛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的学生唱起自己改编的歌曲:“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看见黄的叶呀,看见熟的果,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这时,教师趁机让各组代表把自己装好带来的果实——苹果、香蕉、桔子、梨等,让同学们猜一猜,摸一摸是什么?并让他们讲一讲自己采摘秋天的果实的喜悦。真可谓寓教于乐,收获多多,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升华。学科整合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欢乐、无限的创造。

七、存在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贴近生活实践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构建自我特色的知识体系,培养了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努力挖掘贴近生活实践的活动资源,除了在课堂上去充分利用贴近生活实践资源外,更要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经历去学习语文,克服困难带领学生深入学校、社区,加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开拓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上下功夫。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把研究工作继续做下去,切实让语文教学扎根在生活实践这片沃土中。探索还需努力,研究还需在专家学者中的引领下向更深一步发展。

贴近生活实践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报告 第2篇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小学语文作业普遍存在着多、难、偏、繁等多种现象。而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一定学历的家长甚至都无法为学生提供指导,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太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与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应付考试为目标和以教师为主导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文作业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问题,一味重视教学的短期目标,导致大量重复内容充斥在语文作业内容中;另一方面,教师为了使学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一味采取题海战术进行作业设计,导致语文作业内容繁杂。此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由教师所主导,在一些功利化的教师手上语文作业设计也必将变得程式化。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应遵循的原则

1.基础性与创新性。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遵守的就是基础性和创新性原则。一方面,小学语文作业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所以作业效果应该体现在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另一方面,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所以,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该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保持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性。

2.趣味性与生活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以教师应从保持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和生活性角度来完成设计,使学生对语文作业产生一定的探究兴趣,进而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一方面,应改变语文作业形式,使语文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语文作业设计应该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探索。

3.实践性。就实际情况而言,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来完成语文知识学习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学生从书本中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听、说、读、做这四个方面增加作业的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现语文作业设计的教学目的。

三、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具体来说,就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语文作业,取得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不应该采取默诵、默写等方法来设计语文作业,避免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避免学生对语文作业产生抵触心理。所以,教师要采用多种作业形式,使学生在自愿表达中学习语文知识。例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课堂上听到的故事内容讲给家长听,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背诵课文。

2.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在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为出发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地扩展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完成知识的扩展。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之前,教师可布置让学生了解蝌蚪、乌龟等动物是哪种生物的作业,并建议他们通过询问家长或自己查找资料来了解这些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实践活动中了解更多知识,通过完成作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通过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学到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知识。

3.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能帮助学生提供更多途径来丰富自己的经历,更好地在语文写作中表达情感。例如,设计节假日的语文作业时,就不应该使作业成为阻碍学生探索生活常识的因素,而是要利用作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例如,在端午节期间,可要求学生帮助家长包粽子、了解端午节由来,并要求学生将自己包的粽子照片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得到更多的生活体验,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生活常识。

4.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是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很难共同完成一项语文作业。设计语文作业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例如,在《蚂蚁和蝈蝈》教学中,可让学生背诵《小蚂蚁》儿歌,或者设计与蚂蚁和蝈蝈有关的选做题,要求学生与同学合作来完成这项语文作业。这样,学生既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还能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对作业内容的讨论。

5.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要从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机会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语文作业时,一定要使作业成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让感兴趣的同学在父母帮助下饲养蝌蚪,并布置让学生定期进行观察和记录的作业。

总之,小学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拓展环节,教师应做好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笔者认为,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应遵循基础性、创新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此外,教师还要使语文作业设计起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和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的作用,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林玲。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新课程(小学),,(4)。

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第3篇

1 坚持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可以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并向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发展。

1.1 自主学习可提高自身能力

在学习新的运动技术后, 要留有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进行练习, 经过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掌握技术, 并从中体会到自学的方法是有帮助掌握动作技术的。例如, 在水平三 (六年级) 篮球投篮的教学, 通过教师集中的示范和讲解后, 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练习。要求, 在分组时要根据自身的篮球水平, 选择不同高度的篮圈进行投篮练习。教师布置任务后, 则对各组进行巡视辅导。对个别学生进行动作的辅导和纠正, 对有进步的学生不断给予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能够保持练习的兴趣。教师在辅导时, 要有针对性, 做到精讲、多示范和纠正错误动作。总之, 自主学习可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是学生从过去被动执行教师教学要求转变成主动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信提高的表现, 通过长期的训练, 可以让学生掌握参与体育锻炼的方法, 为今后坚持参与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合作性学习可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互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对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可以提高学生在团队中作用。合作可以两人之间的合作, 也可以是多人之间的合作。合作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帮助, 产生更多的灵感, 得到更好的体验, 获取更大的收益。每一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团队成员需要能力互补、性格互补。团队需要不同能力和不同性格的成员组合在一起。

通过不断的练习, 增强学生在团队中的地位,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以不同的分工, 为小组的团队利益而努力。

1.3 探究性学习可拓展思维能力

在小学体育教学上,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设置各种情景、营造愉快的氛围, 培养他们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练习中, 可以单独思考练习尝试寻找答案, 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练习得出结果。教师的拓展学生思维时, 在提出问题后, 要留有探究问题的空间和时间, 并不断引导学生不断地尝试。例如, 水平二 (三年级) 花样跳绳, 教师展示双脚跳短绳后, 问学生还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跳法呢?学生带着问题, 不断尝试不同的跳法, 通过教师观察, 选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跳法, 让学生进行展示, 然后进行评价。在课堂学习中, 探究性学习是可以拓展思维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创设展示的舞台, 增强自信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给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 是学生自信心的充分体现。在练习过程中, 通过学生的动作展示,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练习环节中,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最佳的收获——成果展示, 是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最佳动作, 汇报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很大的作用。例如, 水平二 (四年级) 篮球运球, 通过学生展示不同的运球方法, 教师小结评价, 引导选择要学习的运球技术。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 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也提高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 并在小组团队所起的作用。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程度后,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3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 可以不同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喜欢听故事, 如果能从导入开始老师就创设一个故事的情节, 通过情节引导学生学习技术, 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比较高。例如, 水平三 (五年级) 耐久跑练习, 教师通过创设寻找宝藏、小组合作、分享成果等过程, 让学生在寻找宝物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提高耐久力和小组合作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不断改变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 创设宽松愉快的练习氛围, 让学生在充满欢愉的学习环境中得到锻炼身体, 获取运动知识和技能, 充分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4 场地器材的布置, 提高学习效果

目前, 由于各地方、各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配备差异较大。在课前认真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 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伤害事故, 是上好课和实现教学目标的物质保证。因此, 教师在课前的准备, 力求场地安排图形化, 器材布置道具化,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械, 大部分是按竞技体育的规格和要求建造而成, 是成人化的体育场地设施。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使许多小学生望而生畏, 从而发展成由喜欢到畏惧体育活动,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 把学校成人化的体育场地器材改造成更适合小学生活动的体育设施, 是符合《课标》的要求。例如, 小学六年级《篮球之扣篮》, 把篮球架改变为可上下调动, 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调整篮圈的高度, 体验扣篮的乐趣;自制梅花筐小篮架,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 选择不同高度的篮圈进行投篮练习。在足球头顶球中, 以“波波球”代替足球, 从而减轻学生学习顶球时的心理压力。所以, 在场地器材上下功夫, 让更多的学生从小体验运动成功的乐趣。

5 加强评价, 促进学习效率

《课标》提出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 同时又专门提出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 重视参与性、健身性及娱乐性的统一。即客观求实, 承认差异, 又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情况, 评断更趋于合理化。

5.1 教师的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及时的评价, 是学生的动力和纠正动作的时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懂得“欣赏”学生。

5.2 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价自己, 使学生对自己在体育课中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 而且能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自我, 更客观地评价自我;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能有针对性做出自我改进, 进一步完善自己。

5.3 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应结合实际。对基础较差、体能和运动能力不强, 但学习态度认真练习积极, 进步幅度明显的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 使他们在组内也能得到较高的评价;虽然成绩相对不理想, 但能获得同样高的评价, 使之有信心参与体育活动,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方法:采用本组组员评议的方法逐个评价。通过教师、学生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使课堂中心变成多元、灵活型态, 促进学生自主独立的发展;学生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 学会了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也学会了合作意识, 并在合作中发展。与此同时, 学生通过各种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从而促进了人格的发展。

6 结语

课程标准的实施中, 教师教育理念转变的成功与否, 关系到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只有真正改变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向终身体育发展, 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摘要:在《体育课标》的指导下, 通过改变教育的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朝着终身体育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信心,兴趣,效果,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季浏, 汪晓赞[主编].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

贴近生活实践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报告 第4篇

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抓牢备课环节

新的教育理念下,作为一名山村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加强业务学习和进修,同时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及时走下讲台,主动走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想法与需求,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掌握你学生学习的突破口,与你教学的突破口。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需要一桶活水,数学教师把备课做扎实,将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裂变影响。备课,不仅要备好教学大纲,同时也要备好你的学生,知道你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性格情绪,及其大概原因,在教案与教学实践中明确恰当的教学步骤,英才施教,有的放矢。这样,将来的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比如路嘴,地属边远山区,留守老人与儿童居多。没有父母在身边,老人大多是文盲,学生回家学习的自觉性就比较差,指导的方向也没有。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尽量寻找恰当的方法与途径,讓学生在课堂上懂得数学知识运用,方便他们回家去好及时完成作业。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借助多媒体相融

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材注重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教材里的信息更加丰富、开放,且多元化。教师讲课时,要熟练地传递教材信息,而不只是单纯地教教材。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借用图片、声音相结合,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设计一些教学问题时,也要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给予学生思考诱导。

由于现在的教学条件比较好,即使是边远山区的路嘴,都有多媒体教学。也由于小学生的自控力比较差,上课时老爱走神。因此我们小学老师,我们边远山区——比如路嘴的小学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积极把多媒体用起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比如,教学“组合图形”时,可以在多媒体上把一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图形,或者组合成一个大的图形。方法直观,生理解起来容易,学习兴趣就浓起来了。

三、把脉时代做好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及时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与欲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能够让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激发学生爱生活,爱数学学习。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物质上文明日新月异,数学教学融入生活,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师教学中,要创造性使用教材,改变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发现力与创造力。

比如路嘴小学的学生,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中,我就实地教导他们怎样测量土地,怎样购买物品进行演算。这样锻炼他们独立生存能力。

四、层层意识抓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创新

对于层层意识抓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创新,我们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课前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预习及储备能力。小数学教师平时要时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家里有电脑的,可以在电脑上收集。没有的,可以书本与生活中收集。但是要老师把收集的关键点指导好。珍惜学生的生活收集实践,让学生在收集过程中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2、积极培养学生探究生活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生活化中,老师要对学生数学生活经验进行密切关注,紧密结合学生数学生活实际展开数学生活化教学推进。这样教学推进,不仅大幅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生活化的乐趣。比如路嘴小学的留守儿童,我就让他们从平时生活的算计开始探究生活数学问题。

3、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教学生活的反馈和评价。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与意识的思维转变,最终,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所以小学数学老师要注重用实际实践知识检验小学生。

五、踏实 抓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研究

对于踏实抓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研究,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在数学教学生活化中教师可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小学老师在教授小学生实施数学知识生活化中,教师可使用平时生活的语言。比如老师教路嘴小学的学生买卖鸡蛋,就可以使用本地话,教他们演算。

2、在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中,要融入游戏与活动。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也是老师教学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应在生活中,在生活及教学的游戏和活动中。游戏和活动不仅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同时增加教学趣味性,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生活与教学中。

3、用学生实践检验数学生活化教学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学也一样,在数学教学生活化中,教师也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学生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就说明他们学到你所教授的数学知识。

总之,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得适应及对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出贡献,教师的教学得创新,得與时共进,得生活化。小学教育,山村小学教育也得时时创新跟上脚步。

贴近生活实践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报告 第5篇

语文是一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最富灵气与诗性的。它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扎根于学生的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因此,我们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效性,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我校申报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现已被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准立项。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及第一次研讨会议。

一、课题的提出 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历经十余年,语文课堂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学生、家长,甚至一些老师对语文的学习都不够重视。语文教学只盯在几本教材上,偏离了生活,忽视了生成,课堂缺乏生动和生命的气息,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没有得到有效彰显。广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更难谈学以致用,因而语文综合水平整体偏低。为改变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努力使语文教学充满浓浓的生活味。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突破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的封闭模式,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气息,并培养学生课内延伸课外,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中的良好习惯,让语文学习与生活水乳交融,真正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在不知不觉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因此,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是彰显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需要,是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理论支持 (一)国外研究理论

国外对于学校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已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二)国内研究理论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言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言工具,我们的思想工作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刘国正先生说:“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收效不明显的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欲罢不能。”

(三)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一)教师方面 1、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用“生活”这把钥匙去解决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问题。形成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试图通过“生活─语文─生活”的实践过程,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3、用好语文教材这一蓝本,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联系的途径,让学生课内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及时得以巩固应用,进一步积累阅读量、扩大阅读面。

(二)学生方面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人文意识。

2、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习主体性。

3、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与策略、学习资源、功效评价的实践研究。

难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功效评价的实践研究。

六、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主要内容 1、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

从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与策略,构建有效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2、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学习资源的实践研究。

努力践行课内外融合,充分利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校、家庭、社会等生活资源,打通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壁垒,真正让学生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化语文”的理想境界。

3、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功效评价的实践研究。

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模式,对以上实践所取得的功效,进行追踪、考核与评价,从而找到最有效的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建立一套既关注语文学习的结果又关注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成效。

(二)本研究预计突破 1、探索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与策略,构建有效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2、努力践行课内外融合,打通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壁垒。

3、建立科学有效的生活化教学评价模式。

(三)研究构想 从学校教学产生的问题出发,以课堂教学为着眼点,实行课内外融合,经历多层理性思考和实践验证,逐步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生活化教学体系。同时,以一批骨干教师为实验和研究带头人,由点及面,逐步实践研究、总结推广成果。

(四)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学习法。通过互联网,借助有关书籍,查阅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与生活的论文、著作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和优秀经验,这样有助于课题组成员丰富研究知识,开阔研究视野,启迪研究成员的思维。

2、访谈问卷法。召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座谈讨论,听取他们的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3、行动研究法。对教学过程反思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拟订改进计划,采取改进措施,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使教育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4、案例学习法。深入课堂,对实施大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特别是识字、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等方面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

5、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出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最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方法。

(五)分工情况 金仁来:进行实验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理论指导; XXX、XXX:主持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策划、统筹以及材料汇编、论文和研究报告撰写等工作; XXX、XXX、XXX、XXX、XXX: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学习资源的实践研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和案例; XXX、XXX、XXX、XXX: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和案例; XXX、XXX、XXX、XX、XX: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功效评价的实践研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和案例。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07—2014.08)

1、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研究动员和文献探讨;

2、制定制度: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从课题的组织管理、课题的监督和验收等方面建立和健全课题管理制度; 3、进行课题研究前测和调查分析; 4、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4.09—2016.01)

1、问卷调查小学语文教学与师生生活联系情况的现状并作分析; 2、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途径与策略、学习资源、功效评价三大方面开展研究活动; 3、开展培训、学习、研讨等活动; 4、建立课题研究博客群、QQ 群。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文字,并上传到课题博客中。每一位成员每周必须在规定时间进入博客群或者在 QQ 群里进行交流; 5、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为目标,开展作文竞赛、讲故事比赛、书画、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并及时展示学生实践成果; 6、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评估; 7、进一步完善方案,进行追踪、考核与评价。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02—2016.09)

1、学生实践成果展示; 2、教师的论文、案例汇编;

3、课堂教学展示; 4、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5、进行研究成果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研究基础 我校作为课改实验学校,经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和总结,学校领导及教师均有很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有牢固的教育科研实验基础。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教研工作,在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评比、骨干教师教学观摩、论文评选等方面成绩喜人,一批年轻新秀脱颖而出。本课题同时还得到了安庆市教研室的理论指导,这也为本课题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2、人力资源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均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业务能力。其中金仁来校长、XXX老师、XXX 老师是安徽省特级教师,多位为桐城市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不少成员参与过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操作能力强,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3、物质资源 本课题得到了安庆市和桐城市领导的支持,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我们学校也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主要包括:学校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提供科研经费,学校图书室藏书丰富并订阅了大量专业书刊,网络畅通,学校教导处协助进行原始资料档案建设工作等,使得本课题研究预期能够顺利进行。

贴近生活实践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报告 第6篇

一、课题的提出:

1、选题的背景

(1)时代需求:写作无处不在,上起领导发言稿、作报告,下至朋友间的问候祝福,生活中的领款借物等,都需要写作,可以说生活离不开写作,而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属于启蒙,需抓好作文第一步。

(2)教师因素:习作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习作课上教师给出一个命题,再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最后学生动手习作。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单调,而且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没有参与活动的真实体验,自然写不出真情实感来,只好应付式的完成。为此,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实施习作生活化教学。即在习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作为习作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情景创设中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产生习作的欲望,从而在习作中写真话,表真情,提高习作效率。

(3)学生因素:一是学生惧怕习作。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宝贝,为了安全考虑,孩子生活圈子狭窄,除了学校就是家里,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少,视野不开阔,就连周末孩子也被禁锢在各种学习班中。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习作素材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自然惧怕习作,更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开展习作生活化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我国著名乡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要“教学做合一”,指出教育要去“真做、真教,教人做真人”。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在作文教学中也力主“生活化”,他在教学作文时所用的训练材料,都尽可能来自学生生活,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这些学者、教师都指明习作生活化的教学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习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特别指出:语文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基于此,小学习作教学应该生活化,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习作而积累。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习作,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习作,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心理。

在教学中,部分一线教师语文习作教学,仅仅注重课堂指导,仅是“技”的浅层讲授,而忽视学生的作文应有感而发,做的是“真事”,写的是“真话”,必须具有在活动中的真实体验。教师仅在课堂教学中对作文的结构进行讲解,这就难免出现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害怕写作文,习作内容空洞乏味,瞎编乱造。习作中文不通句不顺,错别字连篇,一逗到底,一段式。因此在小学开展习作教学生活化教学研究,从“生活化”角度改变教学模式,通过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真正的实践品质、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3、课题的界定

习作教学生活化:习作是指现代汉语词典对“习作”的定义:

1、练习写作;

2、练习的作业(指文章、绘画等)。因此,习作教学生活化就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联系自己亲历的丰富的生活情境,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写出自己的“真性情、真感悟”,陶冶情操,做符合儿童年龄认知的真作文。

4、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引导教师探索总结出“源于生活——提炼生活——课堂习作”的教学模式,形成相关文本材料,为教师习作教学提供借鉴参考。

(2)现实价值:改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老师难教,学生难写”的现象,引导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把习作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习作时引导学生写真话,表真情,提高习作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1、研究目标:

(1)构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方法,指导习作教学并不断改进。(2)积累案例及经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习作教学“实践性理论”。(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指导一线教师对学生习作教学具有针对性、有效性,探索有效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

2、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实践的已有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

(2)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真实的人、事、物、境的观察思考,用心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3)习作教学课如何借助有效情境创设、图画、媒体等激活再现学生生活,学生用自己先有序的“说”,再富有层次的“写”,多种形式“评”,最终呈现好的习作。这一环节中遵循先说后写(由直观到形象),由易到难(句到段,再到篇)的原则。

(4)学生用学到的习作方法去描绘生活,进行习作再现,如写观察日记、生活趣事(节日活动、校园活动、家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3、研究重点:

(1)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探究“源于生活——提炼生活——课堂习作”的教学方法。

(2)训练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细心观察,用心体验,积累素材的习惯,提高习作质量。

(3)以课型设计、展示,促进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步骤

1、研究思路:

(1)在校内开展一线语文教师和学生习作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重点针对“习作教学生活化”教学现状与执教教师交流访谈,了解教师对执教内容教学设计与执教策略的初始构想。

(2)课题组成员分学期,合理设计“习作生活化”不同课型,逐步在校内执教展示交流,撰写执教实录,通过备、上、评各环节积累相关课型经验,在理论层面进行实践性反思。

(3)提炼经验,形成一定的教学设计与执教方法,创建具有适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习作课课堂教学思路。

(4)完善总结,以教学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形式,参考推广。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以及阅读相关作文教学专著,为本课题奠定理念基础。同时了解相近课题的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2)调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形成真实可靠的研究报告。

(3)行动研究法。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扥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陷,在行动中反思,探索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所取的成功经验与不足,获得自身在课题方面的成功经验,形成经验总结材料。

3、研究步骤:

研究总时间为2017年5月——2018年12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5月—2017年7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目标、内容、研究对象,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制定方案提供依据。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立项、申报工作。(3)组织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宣传动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7年8月—2018年10月)。

实施课题研究,开展研究设计,分析研究情况,调整实验方案,进行阶段成果总结,形成实验效果报告。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8年11月—2018年12月)总结、反思,整理、收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

2、教师研究论文和学生习作集。

五、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王德凤

负责实验研究方案的制定、各项数据和成果的统计分析,并参与实验。组员:黄天静 梁正秀 徐彩霞 吕青 严涟 秦英 童成容 参与实验。

五、参考文献:

1、《以生活为本位的基础教育论——叶圣陶教育理论体系阐释》[M].韩立群 单力洽.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2、《作文能力培养“四阶梯” 》[J].徐学军 程琨.小学时代.2009.10:21

3、《习作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朱新好.学校教育研究.2013,12.4、《走向生活,表达生活——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索》[J].许华闽.小学语文教师.2015,12:66.实验小学习作生活化研究课题组

贴近生活实践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报告 第7篇

临沂第二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自身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

从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制约下,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寻求新的改革思路,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校是市实验学校。我们数学教研组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学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培养,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我校数学教学的改革。为了加大我校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学校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确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实验研究课题。我们对小学生活数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对传统教学作出理性思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生活数学的意识,增进对生活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近年来,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它要求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小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手中。

把生活数学资源加以运用也源于我校多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是我们对教育发展认识的提炼。儿童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数学课堂的生长点,《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目的:数学生活化教育研究是继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教育传统,改进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力求探索出一条数学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有机结合的道路,挖掘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活的素材,运用数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需要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力求做到深入挖掘学生、教师、社会多方力量的潜能,切实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有益收获,缩小差异,营造共赢的良好局面,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学好生活化数学,用好数学乐生活”,达到以下四方面的合理发展: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需的应用技能。解决教学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2.培养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学习主动性难以发挥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教师以本为本,被动施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生活的创新者。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认识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该课题实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合理挖掘与运用小学生活数学资源,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挖掘与运用。我们审视了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从中获益的各种资源,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学资源最感兴趣,能在学习生活数学中获得积极的独特情感体验。

“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强调了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望,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和国家课程改革同步一致,并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1、社会价值。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呼涣实践型人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数学教学陪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教育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虽然是数学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却能提供一个范例,即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范例,所以,它有助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3、办学价值。本课题注重陪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更注重创新精神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它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校创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声望。

假如本课题研究成功,将形成若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方式,这些方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其次,本课题研究和积累的经验资料,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生活化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课题的界定。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生活化: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数学生活化: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一是研究如何挖掘现有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并与生活现实脱节的教学内容变成富有现实性、生活性的教学内容。二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价值,从而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

四、主要研究内容。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本课题在总体上以现有教材为教材,但现有未参加课程改革的教材没有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在内容上不过分拘泥于课本,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课题研究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合理因素,如何对教材进行重组、改编,以再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发现生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使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以便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活动生活化。

主要研究如何以“学生活动”为途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是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更是陪养实践能力的需要。

3、教学评价生活化。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磁砒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心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本课题欲依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主要研究评价内容的生活化、评价方式的生活化和评价主体的生活化。通过反复论证,我们决定将研究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层面: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体系,借鉴目前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基于小学数学体系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长作业(大作业)”生活化的例子以及学生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自己出教材考试题、写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数学日记”等。通过了解这些新的生活中的例子,参与者能够深化对“促进学生课堂生活化”的认识,探讨更多的、更富有创意的改革思路与方法,为构建科学的小学生数学生活化打下基础。

2.教师层面:上好基于小学数学教材的“四课”(观摩课、优质课、示范课、研讨课),注意即时性生活化的运用,把有影响有价值的课录相,留下光盘;提倡教师写与课题有关的数学教学花絮、教学反思。

3.课题组层面:逐步形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下的科学的小学生数学生活化体系的运作模式。构建小学生数学学习生活化体系的运作模式,其实质就是探索一套能够体现新教材所倡导的“加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倡导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评价理念,反映出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着眼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的课程功能,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改进数学教学实践,真正实现生活化小学数学生活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进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五、课题研究现状。

1、国外: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和谐教育思想。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意义。从80年代开始,西方数学教育界提出“非形式化的数学”的口号,要求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摆脱过度形式化的束缚,主张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增加数学问题的趣味性”。现代数学界提出的数学建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连的机会,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建立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体验从实际生活中发展数学的过程、获得“再创造”数学的极好机会。

2、国内: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了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台湾地区教学方法也体现了这一点:“协助学生体验并仿效由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能从数学观点考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应用书的能力”。目前,国内一些省市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语文),日前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专家组的鉴定。江苏省南通师范二附小及国内几所情境教育实验学校展开,获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阎桂红的《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总的看来,语文教学方面研究的较多,数学方面与之相比就显得太薄弱了。有的只是创设一点生活化的情境。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还没有介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六、课题可行条件分析。

(一)理论层面分析。

我国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算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理念,充分地论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对于陶行知先生跨时空的教育理念,在国内和日本、美国等国家都有多个“陶学会”,专门研究他先进的教育思想,进行发扬和推广。据了解,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与生活有机结合已做了很多研究,还有很多大、中、小学及幼儿教育机构正在大力深入研究,并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据《数学活动与学生发展》一书所说,深圳市福田区园西小学开展了“建立数学活动实验室和开展数学活动实验教学”的子课题“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几年来,该校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总结说: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儿童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是激发求知欲、增强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在江苏省,把《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作为“十五”科研课题,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是从“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等方面去研究的,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已了解的几所中小学相似或相关的生活化教育教学研究的成功经验看来,本课题是可行而且是意义重大的。

(二)操作层面分析。

1.本课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我校通过多渠道的培训,加之教师自身的努力,具有一支观念新、素质高、上进心强的教师科研队伍。他们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我校建有先进的多功能网络教室,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课题组成员也都参与过省、市课题研究,并且作过省、市级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发表过教学研究论文,交流过实验、教学经验,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4.临沂第二实验小学,具有比较丰厚的教科研底蕴。多年来在市、区教科研部门给予的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学校曾承担过多个国家、省、市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科研水平,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参与该课题的教师均为我校的骨干数学教师,确保了课题研究队伍的精良。因此,我们承担的该课题研究必将在领导们的直接领导下,完成预期的实验任务,取得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七、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

思路:

1、本课题的研究,是一个在自然常态教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是就我们的教育现实而言重新认识数学教学的过程。

2、行动研究为抓手,研讨、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些途径、策略。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新《课标》等一些理论或文件精神,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个案分析法:重视对数学生活化的的案例的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

6、对比法:实验班班老师上对比课,进行比较研究。

八、课题的实施步骤。

从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分3个阶段进行。

1、形成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4月)①收集资料,拟订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

②对当前的数学评价进行先期的调查,对本校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对策,在部分学校部分班级进行先期的重点实验研究。

③初步构建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④初步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评价体系、操作方式。

2、研究阶段(2009年2月----2010年7月)

①定期举行数学课堂教学观摩和评价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实践研究中完善、修订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操作方式,探索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体系和操作方式。

②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检测比较,中期汇报,将实验成果向其它实验班推广。

3、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1月)①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②结题。

③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综合研究材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以教学经验总结、典型课例、论文表达。最终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实践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九、预期成果。

1、“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成果论文集;

2、“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优秀课例汇编;

3、“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评价模式研究”分析报告;

4、“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评价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康立军:负责队本课题研究进程的统筹安排。

方前:负责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查找,后勤保障。白莉:具体做法的实施,过程性材料的征集,案例的征集等。

左东红:具体做法的实施,过程性材料的征集。提供公开教学现场,材料的征集等。康立军:具体做法的实施,过程性材料的征集。研究经费的管理。

十一、研究经费的筹措及管理。筹措:

1、学校补助。

2、学生勤工俭学。

3、课题组成员自己捐资。

管理:由主研人姜莉莉统筹安排,课题组成员方前老师具体管理。

十二、文献资料。

1、周玉仁 : 《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刘元宗《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2期)

3、李永桃《论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编制原则与途径》(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1期)

4、王国元《“问题解决”与应用题教学》(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1年第12期)

5、张齐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数学教学2001年第1期)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竞争演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演化为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创新、教学的改革已成了永恒的主题。只有培养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实践型人才、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

2、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

(1)数学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2)传统的数学教学现状需改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主要体现在:(1)目标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3)学生的学习活动单

一、被动,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4)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我们的数学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2、改革教学活动,解决“怎样教”的具体操作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枯燥、机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教”的目标导向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学行为科学导向。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淮阴师范附小在“八五”期间研究过“小学生活基础教育”。确立了课程活动、管理活动、社区活动为实施生活基础教育的三条主线,又以课程为核心,来培养学会生活的人。洛社中心小学在“九五”期间研究过“构建生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其中的一个子课题。针对传统课堂生活情感的缺失和实践活动的缺乏,在数学学科构建了“情知模式”,以达到情趣性和实践性的目的。

2、国外研究现状。杜威提过“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他还提出“从做中学”,认为从做去学比靠静听去学,教育的效果大得多。但他在纠正旧教育缺陷的同时走到了另一端,他的实验以失败告终。最近国外又提出“做学”,强调以“做”(实践)带学习,提倡围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所以,数学改革的趋势为:数学应走向生活,走向实践。

(二)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1、主要联系。都强调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强调要以活动为主要过程,让学生去主动获知,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区别。①研究范围不同。本课题着眼点较小,只研究数学一门学科,力图能依据学科特点,挖掘得深一些。②研究内容不同。洛社中心小学研究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情知模式”,我们主要研究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活动和评价。③背景不同。本课题研究是在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新制定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最前沿的数学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因此,它必定比以往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更能体现时代的教改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社会价值。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呼唤实践型人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教育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虽然是数学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却能提供一个范例,即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范例,所以,它有助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3、办学价值。本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更注重创新精神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它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校创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声望。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的研究是科学的、必要的、注重时代性。时代呼唤实践型人才,小学数学改革的方向是要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改背景下,我们提出本课题是科学而必要的。

2、本课题具有可操作性和注重实践性。课题符合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即解决实践中教学于生活实际脱离的现状,形成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具体的教学方式。

3、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师生共同创造丰富的课堂生活,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对“数学教学生活化”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实践,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我们是有信心能完成这项研究的。

五、课题解读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解读。“生活化”在这里是指数学教学的内容、过程、评价等要素都要体现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数学生活化”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建构一种具有主体性、生活性、情意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其内涵有如下几点:

1、在目标指向上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达成,还主要指向两点:(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促进学生情意的健康发展。

2、在内容上,主要以现有的教材为内容,但在组织教材、利用教材时我们要进行创造性地劳动,再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呈现给学生的应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教学方式上,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将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4、在评价体系上,改革评价的甄别功能,变“筛”为“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积极导向功能;改革评价内容,重过程、重情感、重个性、重生活实践能力;改革评价方式,优化笔试,融合档案袋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多种方式;改革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人员都将成为评价主体。课题的评价理念是:“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今后更好地生活。”

其本质特征概括为四点:

1、主体性。儿童生活的主体是儿童,学习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的主人应是儿童,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题研究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感悟数学,自己用数学去解决生活问题。

2、生活性。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将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在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中展开,再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将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的出发点和基础,而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又将是学习的最终归宿,这一切决定了本课题具有鲜明的生活性。

3、情意性。本课题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对生活的美好情感。

4、实践性。本课题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合一”。在教学方式上主张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3、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他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学原则。所谓“数学现实”乃是人们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总体,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也包括学生个人用自己的数学水平观察这些事物所获得的认识。“数学化”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种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的一个过程。“再创造”是指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一)理论假设。在生活教育和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一种具有主体性、生活性、情意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爱数学、爱生活的热情,还使学生懂得了数学的价值,针对现实问题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细分如下:

目标

(一)1、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形成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2、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生动具体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体系。

3、探索、形成一系列有鲜明特色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操作方式。

4、探索、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学习的评价体系。

目标

(二)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思考

4、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5、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6、发展统计观念,具有初步的概率思想。

7、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解决问题

8、针对现实生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9、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10、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

11、对自己的数学实践,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与态度

12、懂得数学的价值,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13、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和人类社会。

14、建立自信、有坚强的意志。

15、勇于探索,热于创新。

16、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七、研究内容(一)、重点研究内容:

1、教学内容生活化。本课题在总体上以现有教材为教材,但现有未参加课程改革的教材没有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在内容上不过分拘泥于课本,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课题研究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合理因素,如何对教材进行重组、改编,以再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发现生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使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以便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活动生活化。主要研究如何以“学生活动”为途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是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更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找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数学概念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寻找概念原型的过程,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让概念走向生活的需要。

●找到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时代,数学“语言”功能更为突出。让学生学习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象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有利于增强数学意识。

(2)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调整课程结构,在每一单元后,安排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目的是把知识进行联系和综合,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

●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①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转化、代换等在生活中到处可见。许多解决生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把解决生活问题的思路、方法,科学地移植或借鉴到数学学习中,用来解决数学问题,学生易于理解、易于应用。

②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弗赖登塔尔说“与其说学习数学,不如说学习数学化”。数学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模型具一般化、典型化和精确化的特点,所以数学建模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猜想与验证。这个思维过程可以概括为“实践操作------提出猜想-------进行验证------自我反思-----建立模型”这个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思维,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从实际情景中发展数学,体会到数学与大自然和社会的联系。

3、教学评价生活化。《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心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本课题欲依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主要研究评价内容的生活化、评价方式的生活化和评价主体的生活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八、研究方法和进度 ●研究方法

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相适应,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个案研究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2、个案研究法。

(1)对于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

(2)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实验课,进行个案分析。(3)对于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4)边研究边总结,完成《生活与数学案例集》。

3、教育调查法。针对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价值的认识等内容可采取座谈、问卷等手段进行调查。在启动课题研究前和结题前各调查一次,以作对比分析。

●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0.10—2010.11)(1)、针对当今的数学教学现状,设计一张调查表,调查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对数学的情感等内容。

(2)、建立课题研究组

(3)、广泛学习、收集资料,酝酿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4)、对研究方案组织论证,修改、完善方案,进行开题。阶段结果及形式:问卷调查表.实地调研情况记载.形成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0.12--2011.9)

研究的内容:(1)课题组对于已经确定好的班级进行追踪调查,做好个案的调查记录,进行个案分析。(2)根据课题方案的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和资料的积累.阶段结果及形式:追踪调查表.调查、观察记录、个案分析记录、个案变化记录.3.总结阶段(2011.10--2012.1)

(1)完成学生后测工作,并进行分析比较(2)整理课题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3)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课题的结体准备工作。

阶段结果及形式:课题的研究报告、原是研究材料、相关论文、数学与生活案例集、找找我们身边数学集(学生).九、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研究组,由王玉莲任组长,由马学风任副组长,全体数学教师为成员,除特殊原因任何人不得终止研究。

2、制度保证。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1)汇报各子课题组研究的进度和进展情况;(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各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共性;(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各子课题组每2个星期召开一次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1)交换情况、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2)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3)组织学习,安排下阶段工作。

十、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数学与生活案例集》

3、《找一找我们身边的数学》学生论文集

4、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的相关论文。

十一、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①《数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学数学,用数学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生活的内容。” ③卢梭、皮亚杰的活动建构理论

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 第8篇

由于任何一种艺术都来源于生活, 因而, 音乐也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由于它不仅真实地记录各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 而且又能准确表现出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 因此, 其自身多具备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 由于儿童审美与智力的全面发展, 把小学音乐教学和生活紧密相结合可更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使得小学音乐教学更接近生活实际, 不断提升儿童的音乐鉴赏能力, 使他们承担起发展音乐文化的责任, 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法, 营造合理的生活情境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应以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导向, 创新教学方式, 完善教学手段, 结合教学中心思想, 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从整体上来说,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与美术、体育等学科具有一定普遍性, 并且又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 音乐教育为一种“活”的教育。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以往的说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学。

其一, 将音乐教学和游戏结合在一起, 结合教学内容, 创作出符合情境的音乐短剧或是故事内容等, 由学生分角色来表演, 以此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习《乌鸦与狐狸》内容时, 由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扮演,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设计对话的内容, 要求尽可能将狐狸诱骗乌鸦和最终诱骗成功后的心理完全展现出来。在表演过程中, 学生可体会附点前倚音、多声等多种音乐场景表现手法。再如, 学习《粉刷匠》一课时, 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 由各小组自行编排和表演, 最终挑选中表现最好的一组。通过组织和参与此类形式的表演后, 可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小粉刷匠不怕苦、累, 勤奋劳作及看到自己取得的劳动成果后的喜悦之情。另外,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教师也可正确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剧的创作, 分别安排学生进行演奏、舞蹈表演以及朗诵等。

其二, 将音乐教育和情感体验紧密相结合。可以说, 音乐是一种最善于表现与激发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就是说, 学习音乐的过程即为情感体验过程。站在心理学角度分析,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情况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同样也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能否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因此,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 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如在讲解《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 将全体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 安排学生可通过多种形式搜集关于王二小的资料。并且, 在正式学习此歌曲之前, 从各个小组中抽派出一名代表, 讲解关于王二小的故事。或是在课堂上播放关于王二小的影片, 这样不仅可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而且又能更好地把握演唱歌曲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思想感情。

三、加强学科间的融合

在艺术教育中, 音乐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 和其它学科间联系十分的紧密。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改革, 随之教学理念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特别注重与培养学生整体的知识体系。为达到将音乐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作为教师可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 将音乐同其它学科紧密融合。如将音乐同美术相结合, 在讲解《飞来的花瓣》一课时, 要求学生自带纸和笔, 在音乐背景的衬托下, 学生可描绘出对教师真实的情感。另外, 将音乐课扩展到整个校园生活中。如把音乐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活动紧密结合, 用音乐课程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四、丰富音乐教学的鉴赏形式与表现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 指导学生要善于对生活进行积累, 这样可使学生带着真情来学习音乐知识, 提升他们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另外, 也可利用其它形式展现音乐内容, 如舞蹈、讲故事等, 这样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音乐知识的欲望。如在学习《小天鹅舞曲》一课时, 抓住小学生都比较喜爱童话故事这一特征, 通过芭蕾舞蹈来展现关于天鹅湖的故事, 以此来提升小学生的音乐鉴赏力。然而, 采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给学生播放正版曲目之外, 还需要采用其它形式演绎曲目, 如朗诵、书画等, 在鉴赏音乐曲目时, 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 让他们理解音乐曲目蕴含的情感。

五、完善教学评价

事实上,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与学的价值进行综合性评价的过程。而为了真正达到音乐教学生活会的目的, 必须要借助教学评价。第一, 要求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凭借共存。作为教师, 应为学生构建一相对完善的档案资料, 主要目的是为记载学生学习音乐的全过程, 进而对学生在整个过程的表现情况予以考核和评价, 密切关注小学生的成长, 这样可对学生的学习动态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第二, 定性和定量评价。新课标要求: 评价指标量与评价方式的确定都必须以音乐教学特点与教学规律作为参考依据。所以, 在教学中, 要求教师应创新评价方式, 可适当融入一些演唱会内容或是音乐小品等, 将其在教学评价中予以展现。并且, 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应适当给予学生一些鼓励与表扬, 特别是将学生以往表现情况与现在表现情况相对比, 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合理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其成就感。第三,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可由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相互评价, 通过相对间的评价不断激励对方, 努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六、音乐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 拓展小学生的音乐教学视野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合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 将那些相对抽象的音乐知识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这样便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的欲望, 并且还可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例如, 在学习《小奶牛》一课时,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动物的叫声节奏, 实现音乐教学的生活化。

2. 正确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

通过分析可知, 带有生活化的音乐教学, 具备一定的浸润性、游戏性等特点, 这样可使学生通过音乐来还原生活情境。相反, 音乐教育的价值性也是充满生活性的。通过音乐方式展现生活。不过, 在此方面, 我们必须进行更多的尝试。而这样的尝试, 大多是从简单内容开始着手的。然而, 对小学生来说, 音乐是各种声音的集合体现, 如鸟叫、汽车、流水灯, 都是生活元素所不可或缺的。因此,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指导学生去探索自然界中高低、长短声音的区别。另外, 为让学生体验生活, 教师也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制作乐器的快乐, 如利用树叶、竹片等。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用品, 发现音乐知识。在每节音乐课堂中, 利用学生亲自制作的简单乐器进行伴奏, 使学生的学习信心也更加十足。除此之外, 对于学生家中已废弃的水桶、锅、碗等, 通过进行有节奏的敲打, 可感受自然音源, 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

七、音乐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教学理念

音乐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形式, 并且也是人类精神生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活与音乐紧密相关, 可以说,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音乐艺术随处可见。在当今社会, 我们所积极倡导的生活会的音乐教学, 借助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开展教学。并且, 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 还会将音乐问题予以生活化, 进而不断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努力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最终达到音乐教学的目标。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 “教育都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并且, 新颁布施实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 应更多地关注来源于日常生活的音乐。并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和生活, 让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一种艺术化的生活体验。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倡导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可以使学生将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和音乐知识与技能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完全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

八、结束语

总而言之, 音乐作品的创作主要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并且任何一首歌和音乐剧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真实感悟, 充分展现了创作者内心情感。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发展,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成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既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音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从而为日后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 可以为同行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的.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 2012, 11 (78) :113-114.

[2]李晓伟.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9 (6) :142-143.

上一篇:好家长的主要事迹材料下一篇:市场调研需要的步骤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