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

2024-06-17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精选8篇)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 第1篇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

济南高新第一实验学校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每一节课都会学习新的定义,定理,公式,学生必须理解并熟悉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学习下节课的内容。单纯的检查背诵、默写显然达不到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我所任教的八年级一班和八年级基础比较薄弱,上课时经常出现不理解数学定义、定理中出现的关键词,也就是学过的知识无法正常提取。毫无疑问这给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了极大的阻力。因此,我在每一节课的数学小结中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线条、图形进行区分,强调。每节课开始的5分钟,逐渐成了学生们最期盼的时光,因为我会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上节课的思维导图,并对大家进行讲解。学生的讲解有条不紊,思路清晰,极具个人特色。

2、创造性地使用思维导图

通常,一章学习完成以后,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整章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整理。学生对运用思维导图这种方式进行复习总结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整理知识时,1、学生独立对整章知识进行总结,根据自己的理解,理清数学概念、规律及其区别、联系,区分重点难点,画出思维导图。

2、教师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把握学生对整个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的思维错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

3、在复习课堂上抽取部分典型的作品,先由大家讨论该思维导图的优劣,进行补充与深化,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提升,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有限,教师的提高主要是将本章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提取。

4、我们要进行章节测试,不同于以往的是,发给学生的试卷只是一张白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借助任何资料梳理本章知识点,制作思维导图。

这个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知识的组织,到颜色的搭配,再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都认真的去构思。整个过程也是其乐无穷的。如图即为学生学完八上第三章《位置与坐标》后,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相结合绘制的思维导图,加强了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除了按章节复习之外,还可以按照知识分类复习,如函数知识,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三个主要分支,每个主要分支再细分为函数概念、函数图像、函数性质及应用等,这样当思维导图完成时,学生也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函数知识框架。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重要的一点是在思维导图的帮助

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数学能力、学会学习的目标。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帮助学生愉快的学习方法也有很多,只要我们能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持有一种教育情怀。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 第2篇

本学期,我校新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为“导学案思维导图习得法”正式实施。“导学案思维导图习得法”即全脑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物,以思维导图为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目的,以小组合作和学生自主习得为抓手,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方向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这种模式强调导学习得、导图习得,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既是思想,又是方法,既重视知识,更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既体现学习优势教育,更体现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导学案习得法和思维导图各自有自己的特点,这里重点谈一下思维导图要从在数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的精髓是促进人类大脑左脑和右脑的合理应用,促进大脑的潜能开发,将大脑的思维过程进行可视化的展示,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让自己用一个开放的头脑接受新鲜的事物,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更轻松。实验证明: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框架,其知识表征方式及过程对知识的表达与理解,与数学教学有共通之处,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发挥思维导图在预习、复习、笔记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网络,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一、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多数学生而言,所谓数学预习,就是浏览教材内容,对教材有初步印象,这样的预习显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预习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阅读时能够集中精神,在短时间内把握住阅读内容的要点,理顺自己的思路。同时,思维导图的使用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提高听课效果。另外,通过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确定重点与难点,使讲课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对运用思维导图这种方式进行复习总结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在复习中,首先,学生独立对整章知识进行总结,根据自己的理解,理清数学概念、规律及其区别、联系,区分重点难点,画出思维导图。其次,我通过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把握学生对整个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的思维错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第三,在复习课堂上抽取部分典型的作品,先由大家讨论该思维导图的优劣,进行补充与深化,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提升,教师的提高主要是将本章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提取。各章、各单元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让学生自己找出联系,把所有的思维导图编织成自己的知识网,整个过程也是其乐无穷的。

三、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

传统的直线型笔记仅仅是对教师课堂内容的机械的不完全的复制,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没有重点,而且很多学生忙于记录,没有时间真正地去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改变自己是课堂主角的地位,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记忆知识而不是思考知识的习惯,形成了思维惰性。采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用简单的短语和单词记下重点,顺应大脑的思维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在记的同时就加上了自己的创意,这样学生不仅能轻松跟上教师的节奏,充分地理解,而且解放的大脑还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展开联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思考着,而且,思维导图也能培养学生的一种创新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各种图形,有的画成大树,有的画成花朵等等。课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颜色,加上图画。这么有创意的图画,学生怎么会忘呢?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重要的一点是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数学能力、学会学习的目标。思维导图还是一个新事物,如何更好地运用它改善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 第3篇

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引进了国外流行的思维导图理论与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在教育领域,思维导图越来越多地在普通学校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目前,思维导图在聋校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通过查阅思维导图的相关文献,尝试分析思维导图在聋校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期望为聋校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一、案例背景

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初一(2)班共有十名聋生,其听力残疾程度重,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能力薄弱,教师教学以手语为主。

本教学案例选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山雨》。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为读者展现了美丽的山林雨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浓浓喜爱,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案例使用两课时。此前,教师用一课时带领聋生初读课文并学习生字词。

二、案例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后,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山”字,请一位聋生发挥想象力,画出他心中“山雨”的图像,这样,由一幅图画组成的“山雨”课题成为本课思维导图的中央节点。

接下来,教师要求聋生快速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层次。第1至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下雨前山中的景象。第5至7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下雨时作者的见闻。第8至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雨后山中的环境。教师据此在思维导图的中央节点处添加三个分支。

随后,教师请聋生从课文中找出下雨前、下雨时和下雨后作者的见闻与感受,并指定7名聋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相应的图示:下雨前,作者感受到“一阵阵湿润的山风”,看到“山中一阵阵轻盈的云雾”,听到远处传来的雨声;下雨时,作者听到雨点打在石头、树叶和绿草上,“唱”出一首首“优雅小曲”,看到雨中山林丰富的色彩层次;下雨后,风“屏住了呼吸”,鸟儿在远处鸣叫,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

教师通过分析“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等关键句,引导聋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至此,《山雨》的思维导图由师生合作绘制完成(见图1)。

最后,教师根据思维导图概括出文章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并请一位理解、表达能力相对较好的聋生和一位理解、表达能力相对薄弱的聋生参照黑板上的思维导图复述《山雨》的主要内容。前者能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后者也可完整地陈述思维导图中涵盖的所有信息。

三、讨论

1. 思维导图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生理学的研究证实,人脑中约有上万亿个有着放射状树突的神经元(图2),活跃的神经元通过与其他神经元构建连接,形成密集的神经元网络。因此,人脑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在错综复杂的神经元网络中进行的放射性的信息传递和加工过程。思维导图的基本形状与大脑神经元结构相似,符合人脑的发散思维模式,有利于帮助人脑掌握事物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思维导图使用多种色彩绘制,有利于激活人脑的兴奋性,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使文字与图画相结合,可调动左右脑合作思考,实现“全脑思维”,促进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绘制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2]

在阅读过程中,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它是语词在一个维度上的连续排列,其结构是线性的,知觉范围极其狭窄,主要通过唤起人们的已有知识来传达意义,是缺乏创造性的。[3]不仅如此,书面语多为单色线性文本材料,缺乏重点、关联、图像、色彩和视觉节奏等重要的刺激信息,使学生难以掌握重点,建立联系,展开分析和联想,限制了大脑的活跃思维,降低了学习效率。相对而言,思维导图使用视觉媒介,通过运用丰富的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将大量线性书面语信息转换成彩色、容易记忆、高度组织性的图像,有利于提供知觉对象的完整思维模型,呈现出理论推理时所需的各个维度。

研究证实,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后,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其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语文成绩也相应提升。[4]学生对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行为和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普遍持肯定态度。[5]通过学习思维导图,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的能力得到强化,故事叙述能力明显提高,叙事内容结构更加复杂,主题更加清晰、更具创造性。思维导图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阅读材料的记忆力。[6]它是学习者中心的学习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协作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等均有显著的作用。[7]

2. 聋校阅读教学的特殊性

由于听觉通道的损伤,聋生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难同健听人进行语言交流,致使其身心发展与同龄的健听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聋校的阅读教学也因此拥有了特殊性。

首先,聋生通过听觉渠道随机获得的信息少,缺乏对语音的感受和模仿,学习语言的过程受到极大的制约。研究发现,聋生受听力残疾影响最为严重的发展领域是理解和表达健听人使用的主流语言的能力,[7]这给聋校阅读教学赋予了补偿听力残疾的特殊的意义。但由于手语和书面语的载体、语法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聋生在学习线性书面语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其阅读能力发展相对迟滞,篇章阅读的整体效率低于健听学生,为聋校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增添了挑战。[9][10][11]

另一方面,聋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其视觉记忆广度、视觉图像识别的敏锐度、视觉搜索效率等均优于健听学生。[12][13][14]为了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优势,促进聋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聋校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知识可视化”成为聋校阅读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知识可视化”,即应用视觉表征手段将复杂的口语、书面语知识建构出来,[15]将线性语言、逻辑思维转化为空间图形,以弥补口语、书面语在思考、表达上的单一性和线性不足。[16]

3. 思维导图在聋校阅读教学中的独特价值

思维导图是实现“知识可视化”的主要工具之一,有利于充分利用聋生直观形象思维优势,补偿其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不足,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聋生将抽象的文字信息以图画形式呈现出来,这种独特的板书方式使聋生耳目一新,调动了其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给予聋生展示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机会,体现了聋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师生合作、互动提供了中介,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借助思维导图,教师将课文中的大量书面语信息转换为简洁、形象的视觉信息,帮助聋生更好地阅读、理解和记忆, 完整地把握课文脉络和主要内容;聋生参照思维导图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利于训练聋生语言的逻辑性, 培养和发展聋生语言,对听力残疾有重要的补偿价值。

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认识手段,思维导图值得引入聋校语文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在未来的聋校教学中,教师可以板书、手绘或使用一些电脑软件制作思维导图,并将其运用于分析教学内容、展示教学内容、改革笔记形式、分析知识结构、进行知识点的交流与共享、开展写作等过程,从而提高聋生的学习效率,改善聋校教学质量。不仅如此,学习、使用和研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有利于促进聋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聋校学习型教师团队。

4. 思维导图在聋校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思维导图可以手工绘制。绘图时需要的主要工具包括:空白纸张、签字笔、彩色铅笔(或水彩笔)和橡皮等。绘制过程一般经历七个步骤: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在中央节点上,用一个图像或图画表达中心思想,有利于刺激大脑的兴奋性;在绘制过程中使用多种颜色,以增加思维导图的生命力,加强记忆效果;将中心图像与主要分支连接起来,将主要分支与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以此类推,创造出思维的基本结构;让思维导图的分支线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那样枯燥;在每条直线上使用一个简介的关键词;自始至终使用图形,使思维导图直观、生动。[17]

为满足人们对于制作更多、更复杂的思维导图的需要,计算机辅助的自动化工具也开始运用在思维导图的制作中。

参考思维导图在健听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18][19]聋校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一般环节是:使用思维导图了解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理解和分析阅读材料,制作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复述和背诵阅读材料。思维导图还可运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前,教师根据阅读内容制作思维导图,在导入课文时出示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整体感知阅读材料。另一种方法是,导入课文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围绕阅读材料的主题集体制作一张思维导图,通过这种头脑风暴式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课中,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所学材料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单独或合作绘制与该材料主题相关的思维导图,也可请学生进一步感知教师课前制作的思维导图内容;学生按照思维导图回答相关问题,理清材料脉络,指出材料各部分的关系,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学习结束后,请学生参考思维导图复述材料内容。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 第4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 识字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4-018

汉字是一种符号系统,用来记录语言。同时,汉字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石。因此,汉字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识字教学自然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然而,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为以机械记忆为主要手段,缺乏思维含量,学生学得枯燥乏味,教学效率低下。

针对识字教学中出现的状况,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发现将思维导图引入识字教学,可以直观地显示汉字的内在构造特点,全方位解析学生思维过程,提升识字教学的效果。

一、“图”明字音

识字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准字音。思维导图的出现能有效地攻克生字读音的难关。

(一)区分难读字

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区分无疑是正确认读汉字的难点。利用思维导图,便于将这些汉字进行归类和梳理。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二《日月明》一课中,就出现了此类的生字:尘、手、森、从、众。这五个生字同时出现在课文中,无疑成为学生读准文本的障碍。为了有效地突破读音上的难点,在教学这些生字时,笔者就利用了思维导图。

(二)辨析多音字

一字多音是汉字的特点,同时也是第一学段学生认知的难点。多音字的特点是不同的读音代表某种或某类意思,字音与字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认读多音字必须据义定音。单靠死记硬背,学生对多音字读音和意思的认识会存在思维上的断层,而思维导图的出现,就能实现多音字音与义的思维链接。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爱迪生救妈妈》中的多音字“晃”的复习。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晃”有哪些读音吗?

生1:它读“huǎng”。

生2:它还能读“huàng”。

师:这几个词语里都有“晃”,你能读准它吗?

(学生读词。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将词语归类)

师:现在你们知道它什么时候读“huǎng”,什么时候读“huàng”了吗?

生1:读“huǎng”表示很亮的意思。

生2:读“huàng”表示摇来摇去。

师:是啊,不同的读音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汉字多有趣啊!

通过这样的设计,“晃”字的教学过程得到充分的展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同步跟进,深入探索。思维导图直观地呈现了该字的读音以及相应的词语,帮助学生从这一表象出发,得到概念性的提炼,发现多音字的特点——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意思,培养了学生从语言现象入手,发现其规律的思维能力。

二、“图”显字形

能分辨并识记汉字的字形,也是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目前的识字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能自主识字,主动发现识字的方法,进而举一反三,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将识字的方法进行梳理和再现。

(一)加部件

学生在原有的识字经验基础上,通过给已认识的汉字加上部件,可以有效地促进间接性思维的发展。思维的间接性对人的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凭借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曾直接感知过的事物。

1.加形旁。

熟字加偏旁是学生最常用的识字方法。有了思维导图的辅助,汉字的构件就能形象直观地呈现,同时偏旁和字义的关系也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朱”字的教学,笔者便绘制了以下思维导图,并以该图为基础,实施了相应的教学。

师:“朱”很喜欢交朋友,加上不同的偏旁会变成不同的字。你能来加一加吗?

生1:“朱”加木字旁,变成“株”,植株的株。

生2:“朱”加王字旁,变成“珠”,珍珠的珠。

生3:“朱”加虫字旁,变成“蛛”,蜘蛛的蛛。

(板书)

朱株→植株珠→珍珠蛛→蜘蛛

师:你发现所加的偏旁和字的意思有什么关系呢?

生1:植株的“株”和植物有关,所以是木字旁。

生2:珍珠很珍贵,所以是王字旁的(应是“斜玉旁”。编者注)。

生3:因为蜘蛛是昆虫,所以是虫字旁。

师:原来偏旁里面还藏着这么多秘密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语。

在上述的教学中,凭借思维导图,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汉字的构字特点——偏旁往往和字的意思有关。先通过组合部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整理并复现生字;接着组词,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生字的意思;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间接性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2.加声旁。

音符不仅与形声字的读音有联系,而且可以帮助人们辨别字音和字形。从理论上看,同一声符所构成的汉字读音应是相同或相近的。有些形声字的确也是这样。因此,在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借助思维导图的直观呈现,引导学生利用声符类推、辨别字音。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的教学,笔者便利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偏旁与意思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来做个认字游戏,衣字旁加“皮”被被被,“皮”“被”读音差不多。你们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加一加其他的字吗?(学生说,教师板书。下图)

生1:衣字旁加“君”裙裙裙,“君”“裙”读音差不多。

生2:衣字旁加“库”裤裤裤,“库”“裤”读音一个样。

生3:衣字旁加“夭”袄袄袄,“夭”“袄”读音差不多。

师:你们发现藏在这些字里面的秘密了吗?

生:这四个字都是形声字,偏旁表示意思,右边的部分表示读音。

师:是啊,这就是形声字的规律,一部分表示意思,一部分表示读音。

通过上述的教学案例,我们发现利用思维导图能有效地解析汉字的内部结构,帮助学生发现形声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思维导图中的形旁还是声旁,均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未知的领域无缝对接,既帮助学生认识了新的汉字,又有效地促进学生间接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明确声符和形符的功能和特点。

(二)换部件

当学生接触到新的汉字时,其思维会自动链接与之具有某种联系的其他汉字。借助已认识的字,更改其偏旁,学生便能轻松识记与之相关联的字。思维导图能直观且全面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在原先认知基点上展开发散思维。这样既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复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中的“蜂”,思维导图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师:有几个字不光和“蜂”长得很像,而且读音也相同,你知道吗?(学生说,教师板书。下图)

生1:金字旁的“锋”。

生2:山字旁的“峰”

生3:还有火字旁的“烽”。

师:那这些字和蜜蜂的“蜂”有什么不同呢?

生:偏旁不一样。

师:是啊,通过换偏旁,我们又认识了这么多的字,你能给这些生字朋友来组词吗?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笔者深入挖掘了“蜂”的构字特点,适时借助导图,进行思维迁移,发现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于是“峰”“烽”“锋”进入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也为学生发现构字规律提供素材。同时,笔者启发学生发现这些字与“蜂”在字形上的区别,帮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字的偏旁上,通过组词,发现汉字偏旁与字义的联系。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导图同步行进,通过思维的发散、迁移和链接,巩固了换部件识字的方法。

三、“图”解字义

感受并了解生字的意思,是识字教学的难点。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生硬地灌输字的意思显然是不当的,同时也是无效的。为了有效突破这一难点,思维导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一字多义

第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蕴含在汉字中丰富的字义,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多种意思,明确生字的正确用法,思维导图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其独有的发散性和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字义予以形象化地呈现,进而帮助学生了解生字的意思,并能正确地运用生字和词语。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中,就出现“回”字的教学。

丹丹回头一看,原来是小艺。

我的朋友马玲是回族人,陈琳是满族人。

有一回,列宁去找养蜂的人聊天。

在《新华字典》中,“回”字主要有下列几种意思:①掉转,回转;②量词,相当于“次”;③还,返回;④少数民族。面对二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自然不能生硬地介绍字的意思。那如何才能帮助学生辨别同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呢?笔者紧扣思维导图,进行以下设计。

步骤一,教师绘图明字义。

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直观展现“回”的几个意思:

步骤二,字义词语相链接。

根据该字不同的意思,启发学生分别写出与之相匹配的词语:

步骤三,迁移运用明规律。

教师启发学生借助字典,查找字义,进而补充导图: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每一步设计都依托思维导图来展开:步骤一,借助思维导图的直观呈现,将抽象的字义形象化,学生了解了“回”的不同字义,发现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步骤二,在学生对字义全盘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不同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进而发现了据义定词的规律;步骤三,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借助工具书了解“立”的不同意思,并运用据义定词的规律,写出与字义相对应的词语。这样,学生对该字丰富的含义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在将来词语的选用上也会更加谨慎。

(二)异字同义

不同的字表示相同的意思,我们称其为同义字。同义字也是汉字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第一学段学生的观察还是比较粗疏的,思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粗糙性和模糊性,因此他们往往不能准确地发现这类字的本质特点。而思维导图的出现,能帮助该年龄段的学生对汉字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使他们的思维逐渐趋于精确和清晰,培养学生考察和分析汉字内在联系的能力。例如,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一课中,出现了“晃荡”一词。这个词是由两个同义字组合而成。这无疑成为引导学生揭示字义,发现构词特点的契机。为此,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展开了相应的教学:

师:读了“晃荡”这个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晃”和“荡”意思是一样的。

师:是啊,一个词语里竟然藏着一对同义字,多有意思啊!那“哄”的同义字是什么呢?

生:骗,连起来就是“哄骗”。

师:你们已经找到规律了,接下来给“检”和“骄”也找找同义字吧!(课件出示导图。下图)

生1:“检”和“查”是同义字,连起来就是“检查”。

生2:“骄”和“傲”是同义字,连起来就是“骄傲”。

师:这样的词语还真不少,同桌合作,再说说几个。

上述教学设计,教师有意识地分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利用思维导图呈现“晃”和“荡”这一对同义字,引导学生发现字与字的关系,洞悉构词规律;第二层次,学生依靠导图的提示,尝试寻找“检”和“骄”的同义字,并组合成新的词语,进一步体现导图引导的有效性;第三层次,在思维导图的启发下,学生合作,尝试自己寻找同义字,组合成具有该规律的词语。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熟练识记生字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理解了生字的意思,达到以“图”促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进行识字教学的有效手段,能促进识字教学效率的提升。实践证明,经过长期扎实的训练,学生对识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对汉字的读音、字形、字义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同步提升,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 王述峰,许国荣.实用汉字知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第5篇

思维律动

—运用思维导图

推进历史教学

龙口市明德学校 于亚范

孙新艳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务之急的大事。目前初中生学习历史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知识体系;不能够把相关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历史知识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掌握;根据题意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组织答案的思维能力不够等等。随着明德学校省级课题——初中数学“思维律动”课堂建设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我尝试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结果发现: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也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历史教材由《课程》到主题,再到单元、课、框目,本身就是思维导图的关联点,说明编者在编辑教材时也在运用思维导图结构,搭建《历史》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学会放射状、关联性思考。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法,能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兴趣,帮助其从整体上系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备课中,用“图”设计,把握课程结构。

首先,传统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的文字教案和表格备注式教案,这种教案能清晰反映课堂进程,教具的使用情况,预示学生的反映和教学效果。他们的缺点同样在于繁杂的文字描述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无法直观的感受教学设计的结构,无法第一时间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无法表达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尝试运用思维导图制作新型教案,发现这样能够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促成形成整体的观念和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加强对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可以根据教学过程和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合理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的系统、科学、有效。

用“思维导图”备课,最好的办法是先看封面和单元前言,再看目录,然后翻动全书几次,把握住对全书的“感觉”。将教材的单元、课、框分成各个主题,确定思维导图的框架。最大的主题(教材的名称、单元、课)要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达到整体把握课程结构。

二、预习中,览“图”记忆,进行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然后,运用思维导图给出文本框架结构。

预习中,先让学生浏览课本找出各个段落的关键词,接着,完成《伴你学》知识梳理的思维导图,这样预习操作简单,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学生就可轻而易举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这个过程是学生思维动态生成的过程,可帮助学生梳理文本脉络,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利器。

三、课堂中,看“图”回顾,建构知识网络。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已经设计好的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教学。课堂上可以运用教学软件,或者直接画在黑板上,当思维导图一步一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它迅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结构的把握,便于学生了解教师的思维过程,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搞清历史事件之间的线索和因果关系。思维导图,思路清晰,图文并茂,直观简洁。看到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不光能迅速掌握一堂课的核心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的看到教师思考的过程。

这一过程,首先是帮助学生整合了信息。由于思维导图是以课题为核心的结构体,因此运用思维导图能将各种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整理,运用右脑强大的图形思考能力瞬间记住所学历史事件,根据导图之间的各种关系连线发现历史信息的内在联系,进而理清理路。其次是构建了学生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把握了整个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四、复习中,画“图”织网,进行自我分析。

复习中,学生首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体的回顾和梳理。使学过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清清楚楚的了解究竟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结合考点进行梳理。使用思维导图快速的把学过的所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与整理,这样所学过的知识及其知识点逻辑之间会更加条理清晰。

在“回顾展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利用思维导图编织自己的知识网络,这是最有效、最明晰、最简易又是最便于记忆的方法。使用思维导图可以使你头脑清晰,一目了然。这一步骤很重要,否则,只是把习题做一遍,仍然会感到杂乱无章,答题时就没有把握。思维导图做得可大可小,大图是总的框架,在总图的框架下,再切分多个块面,每个块面就是一张小的迷你思维导图,上面再有更细致的知识点。

知彼知己,自我分析。“彼”是指科目重难点和考试要求,“己”就是自己的学习情况,看看自己掌握了哪些,哪些还有缺陷,需要进一步加强,哪些要重点复习,重点训练,把这些内容都在思维导图上面做出清晰、明确的标注,通过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快速的了解到自己的知识掌握状况,然后有针对性的根据自身的状况,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有的放矢得进行高效复习。

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达到以下效果。

(1)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复习中有些学生反映历史学科知识点多,琐碎,易懂难记。我们只要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就会在脑子里留下深刻的痕迹。这需要树立宏观意识,采取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提高记忆效率。

(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复习的最终目的。拿到题后,别急于动手做,先从宏观上看它属于哪一章、哪一类题型的题,不同章节有各自的解题思路,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做题顺序和方法,平时应该在解题方法上去寻求其规律,找到归属感,考什么题型就知道往哪儿想。此规律包括解题常规的切入口,容易犯的错误等,认识了解题的规律性,能提高解题的正确性和速度。

(3)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平时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知道学习的价值。在体现个性化思维时,充分展现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的尊严与人格得到提升,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运用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其它科目也可以使用,方法都是相同的。思维导图且不说可以让你用一个小时便能记住别人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才能记住的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单是记忆时的赏心悦目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都是死背书本所得不到的。

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6篇

淄博第十七中学杨秋菊2012年6月21日 14:54 融合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配制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本节内容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习,在《必修二》《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中都有不可忽视的应用。学习本节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上深入认识物质,建立物质的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

学情学法分析:本节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对于本节一些概念,抽象思维的形成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另外相对于初中丰富的演示实验,本节概念性知识缺乏趣味性,比较枯燥,学生兴趣降低。

针对这些问题,本节教学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消除学生学习的乏味感。

思维导图简介:思维导图是由英国人托尼·布赞(Tony Buzan)在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开始时它是作为一种新的记笔记的方法出现的,和传统的记笔记的方法不同,思维导图往往是从一个主要概念开始,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托尼·布赞认为思维导图有3 个明显的优势:(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并以分支上的关键词形式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加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和记忆;(2)图像、色彩的运用有效地刺激了大脑;(3)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下面是具体利用思维导图对物质的量进行教学的尝试:

一、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运用

课前预习是学生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环节。但刚从初中升上高一的学生很快就发现:高中的课程与初中相比,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科目,都多了很多,也难了很多,单完成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已经花去了不少时间,能留下预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如何才能让学生们短时间内的预习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在学习物质的量知识之前,我布置学生预习工作,并根据预习内容制作一张思维导图。学 生制作思维导图时都是手工制作为主,思维方法不同,展现方式也不同。下面则为学生预习时的一幅思维导图。

图1.学生预习的思维导图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对于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知识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比较以往简单的看书预习方法,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阅读时能够集中精神,在短时间内把握住阅读内容的要点,并理顺自己的思路。同时,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提高听课效果。而我通过查阅学生思维导图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确定重点难点,从而使讲课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图1所示,学生对于“物质的量”的理解存在盲点,而且图中阿伏加德罗常数也是写错的(没有带单位),另外学生对于出现的公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变式。这些都使我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思维导图在听课中的运用

学习心理学指出,中学生能持续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约20 min,加上本校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因此, 学生经常在听课过程中走神,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经常引入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实验展示等等,在讲到物质的量相关知识时,我还是尝试使用了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听课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补充和完善该思维导图,把“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的地方尽可能地标记上“已明白”、“还有问题”、“拓展知识点”等。上课时,我使用实物投影,展示几张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思路设计不同),并先由思维导图的作者阐述本节内容,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分享,而困惑不能理解的地方,也可以让会的同学进行补足。原来我还担心学生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因为能力要求还是很高的,事实上学生兴致很高,讨论也很激烈,这让我感觉到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好得多。当然在新授课中学生知识面有限,有些内容说的不到位,我在一边做了补充说明。思维导图是没有标准的,只要有助于学生自己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该思维导图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就是一幅好的思维导图,就值得鼓励和倡导。如下图学生展示的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思维导图,简单明了,便于记忆。

图2.n、m、V、N、c 的关系

三、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运用

针对本节概念性知识比较多,学生学完后或许未必能够完全理解,我的补救措施是及时巩固。高一学生应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完本章节知识后,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整节或整章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依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其次,我通过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把握学生在整个章节中的思维难点和知识重点,并对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的思维错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

图3:学生复习时的思维导图

如图3 ,该生围绕着第一章的内容做了一个导图,基本上把整个内容的架构都体现出来了,说明该生对第一章内容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围绕物质的量的阐述时对几个量之间的层次关系理解还不准确,另外中心主题还不够突出,图形的运用还不够鲜明。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我还在班级进行展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第7篇

思维导图(MindMap)是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学者托尼·布赞(TonyBuzan)基于对脑神经生理科学的研究,类比自然万物放射性性状,在分析了人们的笔记习惯,以及在训练“学习障碍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放射性思维及其图形表达的研究成果。1971年,这些成果被结集成书,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学习、商业决策等领域。如今英国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开始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思维导图工作的原理

根据科学研究,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它们各司其职:左脑司语言,也就是用语言来处理讯息,把看到、听到、触到、嗅到及品尝到的讯息转换成语言来传达。左脑主要控制着知识、判断、思考等,和显意识有密切的关系。右脑是将收到的讯息以图像处理,瞬间即可处理完毕,能够把大量的资讯一并处理。左脑是一种理性思维,而右脑的思维方式是潜意识的,心理学家称这种情形为潜能。

传统教学往往在学生思维、笔记、甚至作业方面只要求学生以理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其实仅仅是利用了左脑进行思考,忽略了具有强大潜意识功能的右脑的开发。

逻辑框架结构虽然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但他也有缺点:首先,重点不突出。在实现了知识体系的层层递进和面面俱到后,框架结构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整个框架都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把它全部记住才不至于遗漏什么,但实际上我们不需要记住这么多。其次,不易记忆。如上所述,人类记忆依靠左右大脑的协同合作才能高效运转,而学生在记忆框架结构的时候只能运用左脑,抽象的语言描述加上本来就难于理解的历史事实更增加了学生记忆理解的难度。再次,增加学生听课负担。在课堂负担本来就很重的课堂上,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的记下一课的课程纲要,如果内容分布在不同章节的不同段落,虽然内容不多,会无形中增加学生的负担,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再次,简单的笔记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传统线性笔记样式简单,平铺直叙,每天机械的重复一件事情不仅会使学生对此失去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疲倦感。

而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克服这些缺点,思维导图的特点是:使用色彩多样的颜色;使用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

同样以历史笔记为例:用思维导图记历史笔记可以鲜明的突出历史事件的主题,通过各个分支表示出课文的分支机构,每一个分支都可以用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符号、文字、甚至自创的卡通图画来加深对课文关键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而且每一个关键词之间通过具有一定意义的连接线或符号连接以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构成了一幅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完整记录历史事件,并反映其内在联系的思维导图。如下图1

三、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是学生的学,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规划教育策略,课堂教学过程,以及处理工作中的其他事物时都可以用到思维导图。

首先、传统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的文字教案和表格备注式教案,这种教案能清晰反映课堂进程,教具的使用情况,预示学生的反映和教学效果。他们的缺点同样在于繁杂的文字描述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无法直观的感受教学设计的结构,无法第一时间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无法表达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思维导图制作的新型教案,能够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促成教师形成整体的观念和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加强对所学和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可以根据教学过程和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合理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的系统、科学、有效。

以下图片是运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的课程设计:

从图片可以看出,思维导图不光是一张图片的展示,运用思维导图制作教学设计,快速便捷,思路清晰,图文并茂,直观简洁,当教师把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放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不光能迅速掌握一堂课的核心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的看到教师思考的过程。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已经设计好的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教学软件,或者直接画在黑板上,当思维导图一步一步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思维导图可以迅速提高学生对课程结构的把握,便于学生了解教师的思维过程,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搞清历史事件之间的线索和因果关系。

再次、教学研究的助手。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合理规划教学研究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思维导图可以科学的记录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及时反映课堂效果,及时归纳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表现,让学生跃然纸上,通过比较综合分析教学过程。

最后、教师的生活助手。目前,全世界有2.5亿人正在使用思维导图作为他们生活学习的工具。教师每天工作繁忙,如果有思维导图作为记事的利器那么在日常工作中就能事半功倍。

(二)学生的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以上举例提到的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之外,思维导图还有更重要的作用。

首先、信息的整合。由于思维导图是以课题为核心的结构体,因此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将各种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整理,运用右脑强大的图形思考能力瞬间记住所学历史事件,根据导图之间的各种关系连线发现历史信息的内在联系,进而理清理路。

其次、构建知识框架。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关键在于自己绘制,在绘制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能力把零碎的历史事件像零件一样一件一件的装到机器上,既了解了事件本身,也使学生把握了整个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再次、温故而知新。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以找出课程之间的联系,达到温习课程并且发现课程的目的。

最后、思维的过程的培养。中学课程中设计了很多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其中就有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放射性思维能力等。当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时候就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

(三)思维导图应用的注意点

思维导图优于传统的思维模式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使用思维导图的时候要善于开发它的优点,规避它的缺点,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首先、中心明确。一幅思维导图绝不能出现多个中心,任何子主题都应该围绕该主题展开。如大一统的汉朝讲到了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课文的重点在汉武帝的大一统,但我们在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绝对不能把它作为中心,而仍然应该以大一统的汉朝为中心,之后再加以扩展。扩展出来后我们应该以加粗字体,放在显要位置,加彩色,甚至以较大的图片来提示读者,汉武帝的大一统才是重点,达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的目的。

其次、运用图表。思维导图本身就是图,我们在绘制过程中应当发挥它的优势,在子主题上加上个性鲜明的图画、符号、连线、注释等,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是自制的,原则只有一个,简洁明了,容易引起他人,或自己的注意,容易记忆。历史人物图片,历史事件图片,历史遗迹图片单独呈现时是零碎的,但当他们以一种系统的结构出现的时候那将是一幅活动的画面。

再次、思考。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在制图过程中必须要思考,思考的过程恰恰是思维导图优势所在,内容的联系,框架的构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清晰再现。无论是老师的准备工作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导图的历史再现功能都是非常独到的。

四、制作思维导图

以图2为例,首先确定主题即“秦王扫六合”。在纸张中心位置画框填图并写上主题名称“秦王扫六合”,思维导图要点一,要让读者第一时间知道图的主题,因此要把主题加大加粗配上秦王图片。之后画出本课的子主题:统一六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每一个子主题配备顺序指示,子主题之间的关系用蓝色线条连接并标示关系。接下来再填上下级子主题,紧扣上级主题,是上级主题的具体内容。如本导图中“统一六国”的子主题是时间,君王,朝代,都城等。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 第8篇

1.1 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也被称作心智图, 主要用来表达发散性思维。它充分运用左右大脑不同机能, 看似简单实则十分有效帮助人们对各科学领域知识与逻辑的理解。它利用人们在阅读、记忆以及理解时的思维规律, 建立连接, 平衡人们对艺术与逻辑之间联系, 开启人类大脑无限潜能, 是一种有效图形思维工具。2009年5月, 中国海洋大学刘晓宁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一文, 据她统计, 1985-2007年间, 有会议论文6篇, 期刊论文192篇, 而硕士与博士的学位论文有151篇。统计结果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思维导图感兴趣。

1.2 思维导图的绘制

将思维导图与工科专业学习结合, 是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目前常用的 思维导图 绘制软件 有Mindmanager、Xmind、Free Mind及Mind Mapper几种。Mindmanager操作人性化, 用户界面直观友好, 最大优点是与Microsoft对接, 受到许多职场人士青睐。Xmind使用简易, 它以结构化方式展示具体内容, 其越来越国际化的发展, 也具有商业化潜质。Free Mind用来做笔记比较合适, 它的一个特点是无法同时多思维中心点展开, 有人认为这是应该改进的不足,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可以专一眼前工作, 是一个优点。Mind Mapper对专业概念图的实现比较专业, 是一款智能工具软件, 有助于成熟思维模式的形成。

1.3 绘制思维导图的注意事项

思维导图核心思想是发散性思维具体化表达, 是思考过程图形化表达方式。语言、逻辑、判断与学习通常是左脑负责部分, 而右脑则对节奏、旋律、音乐以及图像识别。绘制思维导图, 需清晰明白对主题词画图, 各分支自然弯曲逐级发散, 有突出重点, 多用色彩并多画图形, 关键词连接可以使用多种要素, 如箭头、符号及图示等。它由点及线, 由线及面, 由面及体, 主题思考核心到各级重要分支, 关联各种想象。重要焦点清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位置地位得以体现。中心向周围辐射, 关联分支, 次级重要信息在分支上表达, 节点结构包含各分支。

2 传统的工程测量教学方式

传统工程测量教学内容主要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多数教师在讲授时, 先讲理论, 然后辅以实践。学生往往更喜欢上实践课, 因为觉得有趣, 不枯燥, 可以在教室外面, 没有拘束感。但在进行理论教学时, 许多学生就会觉得头疼, 特别是一些严谨的操作步骤, 一些复杂的内业处理, 需要记忆很多公式, 完成超级多的表格计算等等。

所以, 往往都是学生上理论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走神, 在随后的实践课上, 一边动手一边学习, 因为实践课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 一个人在某个问题上搞不懂, 小组其他人可以帮忙, 虽然体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但还是有很大问题, 有可能会由于某一个同学理解错误, 导致全组的工作需要返工。

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教授时, 多数测量老师都会将具体的测量方法, 测量步骤讲授给学生, 然后再进行实践课的练习。结果, 只有少数学生可以不犯错误完成全部工作, 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问题。比较集中的问题有:步子没量好导致前后视距差超限;十字丝没调清晰导致读数不准确;高差中数超限等等。其实细节问题老师在理论课堂上都会说明, 而且会将学生常见的错误一一列举, 但错误依然会发生, 显然, 这是学生在理论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的直接后果。

那么, 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时候也会觉得有趣、不枯燥, 怎么能让理论课程变得更加的生动?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 同时也要思考下是不是教授方法不得当?这一方面值得教授测量的老师们想想办法。如果学生们将理论课学好, 全部理解每一个公式, 每一个表格, 那么在进行实践课的学习中, 将会更加“如鱼得水”, 真正的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理论知识运用其中, 相辅相成, 事半功倍。

3 思维导图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 思维导图的优势

工程测量课程属于具明显工程实践性的课程, 教学中, 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交错, 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对实训知识的理解。图形比语言表达的层次清晰, 效果好。思维导图关键的主题便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 可快速帮助准确定位关键知识点, 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知识是具有传递与积累的性质, 学习也是一个新旧知识巩固结合并用的过程, 思维导图在这方面也具有联想性优势。思维导图在图的知识传递上发挥到位, 增强视觉感, 形象化, 对加深记忆大有帮助。

3.2 思维导图记笔记产生的作用

传统的笔记, 多为文字注释, 逐渐公式及符号也被采纳。在思维导图中, 通过构建框架, 录入重点, 经调整方式, 细化内容进行论证引入, 细化语言理清逻辑关系, 处理杂项, 最后归档内容等一系列的过程, 完成导图笔记的建立。由于思维导图笔记使用时, 类似整理资料过程, 难度降低, 学习效率提高, 不仅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减少学习时间, 这对培养创新性技能人才起着积极的作用。

3.3 构建工程测量的思维导图

对学生来说, 思维导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工具。把这个工具用熟了, 对于学生全面理解测量工作是非常有利的。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 学生会觉得新鲜、有趣, 同时又能清晰的看透测量工作的具体方法步骤, 掌握测量工作的重要知识点。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思维导图在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以一次“四等水准测量”工作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将此工作任务设置成“工作任务实施”、“工作任务评价”和“工作问题分析”三大部分, 见下图。

3.3.1 工作任务实施

首先让学生明确要做的是什么任务, 将任务布置下去的同时, 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工作任务实施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 然后再将任务展开进行, 同时组长对各组员的任务进行详细分配。

(1) 任务分析:四等水准测量在有等级的水准测量中是精度最低的, 所以先把精度要求搞清楚, 所算的数据要符合什么样的限差要求, 把所需公式都列出来。确定水准点在哪里, 转点怎样设置, 把需要测量的线路草图画好, 包括要测多少站, 哪里不挡视线等。

(2) 测量步骤方案: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步骤是后 - 后 - 前 - 前, 即先观测后视黑面尺, 再观测后视红面尺, 然后是观测前视黑面尺, 最后观测前视红面尺, 其中黑面尺要读上丝、下丝和中丝, 红面尺只读中丝。

(3) 测量过程:首先安置仪器, 进行整平, 然后开始观测读数。

第一步, 照准后视尺黑面, 分别读取上丝、下丝读数;

第二步, 精平, 读取黑面中丝;

第三步, 后视尺转为红面, 确认气泡居中, 读取红面中丝;

第四步, 转动望远镜, 照准前视尺, 重复前三步, 分别读取黑面尺上丝、下丝、中丝和红面中丝。

注意, 每一站一共读取8个数据。

(4) 数据处理:每一站观测读取数据后都要进行数据处理, 如果超限则需重测。所以要算出前视距、后视距、视距差、累积视距差、黑面尺后—前、红面尺后—前、K+ 黑—红和高差中数等, 并按照要求对比是否超限, 如果所有计算结果都是在允许范围之内, 则证明观测正确, 读取数据有效, 最后进行改正数计算, 处理误差。

3.3.2 工作任务评价

对工作任务的每个步骤进行评价, 是一个重要环节, 这是一个总结, 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整个工作任务中存在的问题, 并改正, 以此激励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后面的工作任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 一定要事先制定标准, 将学生完成工作的结论与标准进行对照, 学生们甚至可以完全自己评价工作任务做的好坏, 得失利弊, 一目了然。

3.3.3 工作问题分析

经过对学生的工作任务评价之后, 会出现一个现象, 就是可能同样的错误在几个小组中都曾犯过, 那这就是一个共性的问题, 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没有说明白, 还是学生在这个问题中没有更好更深地进行理解, 师生在一起进行讨论, 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让学生能够更主动地, 更深入地掌握工作任务的全部过程。

4 结束语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工程测量的教学, 可以更好的设计教学大纲, 优化教学方法, 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也让学生们能更轻松的理清测量工作步骤, 提高了学习效率。针对目前的高职工程测量教学, 只有采用更先进的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改革, 才能培养出适应工作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宁.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5) :109-111.

[2]岑艳琳.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郭艳霞.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学生学期个人总结怎么写20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师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