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2024-09-16

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精选7篇)

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第1篇

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摘 要

宫崎骏有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动画片,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自然观。日本人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神所附体的地方,于是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文化。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应和自然和谐相处而非征服,“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思想大大强化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关键词】 “宫崎骏”、“ 动画片”、“ 自然观”

I

目 录

前言······························································1

第1章宫崎骏与日本动画片·····················································2 第2章主要作品········································3 第 3 章作品分析···················································· 4

3.1《风之谷》——环保的经典之作··································4

3.2 《幽灵公主》——自然与人类的对立建立···························5 3.3 《百变狸猫》——自然与人类的战争······························7 3.4 《龙猫》——温馨恬静的故乡··················8 第 4 章现实中的人和自然的关系·······································9 4.1与“木”为首的古代自然观·······································10 4.2人是森林的邻居···············································10 4.3追求人与自然的亲和···········································10 结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II

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第2篇

ごみの分別から日本人の環境保護意識を見ます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愈来愈高。然而,在追求经济高增长、生活高要求的同时,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话题。经济的高增长、生活的高要求必然需要对能源进行高消耗,能源的高消耗势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不断减少。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必须去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及重复利用。而日本这一经济强国,在发展其国家经济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日本在对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成绩令世界上许多国家啧啧称赞。本文将通过研究日本的垃圾分类这一方面的内容来进一步的了解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是如何培养起来并慢慢渗透入生活的细节中去的。同时也将会重点探究从日本的垃圾分类到日本人的环保意识给我们中国所能够带来哪些启示。要旨:

关键词:日本 垃圾 环境 环保

キーワード:日本 ごみ 環境

環境保護 引言:当我们在赞叹日本高速增长的经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到日本在环保方面做出的成绩。尤其是日本在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方面所形成的一套良好的机制,更加值得我们去学习。日本人身上较高的环保意识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

一、日本垃圾分类的特点

由于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发达国家,所以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垃圾回收利用十分重视。

现在,日本社会在垃圾回收再利用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良好的机制,从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到垃圾的初步分类处理,最后到终端处理工厂变废为宝,完整的社会链条有条不紊地运转着。(1)垃圾的四大分类

初到日本的外国人,都会被其叹为观止的垃圾分类所折服。在日本,垃圾大致可分为4大类型:可燃性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及大型垃圾。

可燃垃圾:即可以焚烧的垃圾。主要包括厨房垃圾、草木、纸尿裤等。不可燃垃圾:指的是不能或不宜焚烧的垃圾。主要包括塑料制品、玻璃、陶瓷器、干电池、橡胶制品及小型金属制品。资源垃圾包括空瓶、空罐等。空瓶是指饮料、调料、日用品等玻璃制空瓶。大型垃圾包括自行车、电冰箱、电视机、毛毯、吸尘器、石油炉、衣柜等大宗物件。(2)可燃性垃圾

生活垃圾中的可燃性垃圾处理,还必须要进行细分。菜叶、鱼骨和废纸等属于可燃性垃圾,必须装在透明、可燃、不产生有害气体的垃圾袋中处理。树枝也属于可燃性垃圾,必须剪成统一的长度、捆好后处理。烹饪废油也属于可燃性垃圾,不能倒进下水道,必须浸入废纸或废布,或者用凝固剂定型后处理。(3)资源性垃圾

资源型垃圾具体可以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报纸、杂志和书籍必须分别捆装处理。纸盒牛奶饮用后,纸盒要拆开成纸板形,洗净晾干后才能处理。生鲜食品所用的白色泡沫塑料盒,也要洗净晾干后处理。酱油和醋等调味料所用玻璃瓶,也要冲洗干净单独装箱处理。

如此细致的垃圾分类不仅不会让人觉得烦琐,反而让人们为了能拥有美好环境而积极的响应支持这些规定。

二、日本垃圾处理的具体措施

在日本,垃圾的分类已经足够的细致。然而,更令人叹服的则是它针对垃圾处理的一些具体措施。(1)垃圾处理的基本步骤

个人和家庭把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只是垃圾处理的第一步。垃圾处理的第二步是回收垃圾的车辆分类运输,有专门运输报纸、杂志和包装纸盒的车辆,也有专门运输罐头、玻璃瓶和塑料瓶的车辆等。第三步是最终处理垃圾的工厂,各有分工,有处理可燃性垃圾的、有处理塑料瓶的、有处理家用电器的、有处理医用垃圾的等等。

垃圾处理细分化,已经成为日本人家庭生活中自觉的规定动作,成为日本社会功能中基本的运转程序。(2)垃圾处理的规定

关于垃圾的处理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定。最基本的是要求将厨房的垃圾滤干水分。很多日本人家里的庭院都有各种树木和盆栽,剪修树枝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修剪掉的树枝必须要按照规定统一用绳子捆好,每捆3束。家中的瓶瓶罐罐必须要清洗干净才可以拿出去,其中瓶子的盖子属于焚烧垃圾,必须要取下。废纸也分报纸,杂志,纸箱,纸盒,杂纸5类,每种都要分类用绳子扎好。玻璃或者陶瓷类如果打碎了,需要用纸包起来,用红笔标上“危险”两个字。

日本政府在对待垃圾处理的问题上甚为严谨。以牛奶纸盒为例,要洗净、拆开、晾乾、折叠以后才扔,工序细致严谨得令人叹为观止。此外亦要遵从规定时间才能弃置指定垃圾的指引。例如,在东京都港区,每周三、六上午收可燃性垃圾,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在公共场所往往看到一排垃圾箱,分别写着纸杯、可燃物、塑料类,每个垃圾箱上还写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韩文。(3)“干净”的垃圾焚烧厂

日本政府除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处理措施外,对垃圾焚烧的工作也一丝不苟。日本的垃圾焚烧厂通常设于住宅区之中,除没有一点异味外,建筑的外形更优美得恍如一座社区活动室。

从垃圾进厂到焚烧处理成可以填埋的残渣,全部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无有毒气体和烟灰。例如,在琦玉县越古市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居民家中淘汰的旧家具被收集运送到这里,经过修补和清洗,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需要的人,并定期举办售卖会,家具每每被抢购一空。中心还将人们随手扔掉的朽木、旧书刊等,通过孩子和残疾人之手,制成妙趣横生的工艺品,摆放于中心特设的公众教育馆。

保护环境,清洁环境,已成为日本人的一种美德。对于已经具备了极强环保意识的日本人而言,看似繁琐的垃圾分类与处理早已经习以为常。无论从垃圾的分类还是到垃圾的处理,都严格的按照规定执行。

三、日本人环保意识的养成及体现

日本人的环保意识较高,并非是与生俱来。(1)环保意识的养成

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经历过严重的水质污染和空气污染并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阶段。上世纪60年代是日本公害事件的高发期,产生公害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将伴随生产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和随意丢弃。结果70年代公害诉讼频繁,日本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法规,推动了民众的环保意识。除了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支持,环境教育也提高了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日本实施的学校环境教育大致分为亲近自然教育、了解自然教育和保护自然教育3个阶段。除重视学校环境教育外,还重视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培育个人自由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平衡自由与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参与环保社会活动的自觉性,增强作为地球公民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承担义务的责任感。(2)提高环保意识的措施

提高环保意识没有捷径,要靠政府、企业、学校、社区和市民各尽所能,持之以恒。

首先,环保意识提高离不开环境立法的推动。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经历过严重的水质污染和空气污染并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1957年的痛痛病,1961年的四日市哮喘病,1964年的米糠油事件。公害给人们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国民要求政府强化公害对策的呼声不断高涨。1967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制法》。1970年第64次国会上重新修订《公害对策基本法》,并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等14个相关环境法案,使此次国会成为著名的“公害对策国会”。“环境权”成为日本此后环境立法的基本理念。近百年来,日本先后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明治时代)和“科技立国”、“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八九十年代)等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对日本教育、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现在提出“环境立国”,也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这对面临环境污染的世界各国也具有启发作用。

其次,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上世纪60年代是日本公害事件的高发期,产生公害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将伴随生产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和随意丢弃。70年代是公害诉讼的高发期。作为当事人的企业不仅要支付诉讼费用、受害者救济费用、环境再生费用,还要承担道义责任和企业声誉下降的负面影响。公害诉讼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企业环保意识的提高,进而促进了企业环境技术革新。日本的环境产业经历了从“公害防止型”、“资源节约型”到“资源循环型”的变迁。

其三,环保意识提高与环境教育普及相辅相成。1970年,“公害”一词首先在日本《小学学习指导大纲》中出现。1971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在社会课程中增加有关公害的学习内容。在“环境教育”还未引进日本之前,环境教育是以公害教育这一形式存在的。日本学校的环境教育大致分为亲近自然教育、了解自然教育和保护自然教育三个阶段。除重视学校环境教育外,日本还重视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培育个人自由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平衡自由与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参与环保社会活动的自觉性,增强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承担义务的责任感。

政府、企业与公民在环境保护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政府是治理垃圾污染的引导者。企业是治理垃圾污染的推动力。公民是治理垃圾污染的主力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是平时一点一滴慢慢的培养起来的。是经过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而逐渐形成的全民环保风气。无论是政府指定的法令法规,还是普通国民的谨遵执行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

四、对我国的启示

相对于日本而言,我国是幅员辽阔,物产富饶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对于我们而言,日本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环保经验就是众多值得中国学习的方面之一。

日本在战后初期缺乏相应环境保护和公害治理措施,1973年发生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日本开发节能技术,国民节能意识显著提高,经过多年治理,日本环境有很大改善,单位能耗逐渐达到世界最低水平。日本经验技术显然对于中国解决环保问题至关重要、不可或缺。(1)中日垃圾分类制度的对比

日本建立了较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垃圾分类收集日趋细化,手段也日趋成熟,垃圾分类回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我国一直沿用过去的垃圾混合收集方法,给资源回收及处理带来极大困难。2000年4月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选定的8个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城市,经过几年的实践,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确实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垃圾的分类还比较初级,完善的分类回收体系还在探索和发展中。日本凭借一套完整的垃圾回收系统,市民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我国长期的混合收集方式形成了居民相对低下的垃圾分类意识。在我国混合投放垃圾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但关键是要长期坚持。有关主管部门除了继续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呼吁市民增强环保意识之外,还可考虑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例如,德国政府就采取向市民赠送垃圾袋等方法,激发和保证人们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2)节能环保从观念抓起

另外,改变观念加强环保意识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为此,日本政府首先从孩子抓起。从小学到高中,环保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孩子们不仅在学校学习环保知识,学校还组织学生们走出校门,如组织学生作垃圾问题的社会调查,或组织他们参观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等,以增加孩子们的环保知识和意识。另外,学校还定期与家长沟通,要求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环保教育。经过常年不懈的努力,重视环保成了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始重视节能环保,但由于经验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国民参与较少。我国应将节能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认真研究企业在节能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于用能定期报告中发现的问题,组织专家及时进行检查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我国也应学习日本的教育政策,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定期举办与环保有关的活动,从小培养节能意识。

(3)国家法令法规的督导

而最为重要的是需要有国家法令法规的督导。

从手冢治虫和宫崎骏看日本动漫 第3篇

手冢治虫, 一位被誉为“日本动漫之父”的巨匠, 日本动漫界的标志性人物, 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创作了一系列精美的动画片, 将日本动画片的水平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档次, 与欧美动漫强国并驾齐驱。其中的代表作品包括《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 这系列的作品将日本早期的动漫的单一性题材, 简单化制作的形象彻底颠覆。此时不禁要问日本萌芽期的动漫作品是怎样的?回顾一下萌芽期的日本动漫, 1917年, 下川凹天摄制《芋川掠三玄关一番卷》, 北山清太郎制作了《猿蟹和战》, 幸内纯一创作了《锅凹内名刁》, 此三人为日本动漫的奠基人。1933年, 日本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力与世间好》诞生了, 它是由冈宪三和其学生懒尾光世制作完成的。二战期间, 懒尾光世拍摄了“桃太郎”系列动画片, 鼓吹侵略, 美化日本军国主义, 其中的代表作是1944年制作的《桃太郎·海上神兵》。这些动漫题材的单一性鲜见一般, 都是为日本军国主义, 武士道精神做形象宣传工具。由于技术的限制, 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制作简单化。这一情况到了1945年开始有所改变, 日本战败后, 反战题材的动画影片颇受欢迎且影响深远。期间的代表人物是被日本动漫界誉为“怪人”的动漫家—大藤信郎, 他于1927年拍摄了黑白版的《鲸鱼》, 并于1952年摄制完成了彩色版的《鲸鱼》, 该部动画片成为首部获得国际大奖的日本动画片, 大藤信郎在日本把数千年的皮影戏和日本独有的千代纸结合起来绘制动画。大藤信郎在日本的知名度极高,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藤奖”更成为日本一流的动画奖项。手冢治虫似乎受他的影响很小, 影响深远的在1945年, 战后17岁的手冢进入了大阪大学附属医学专科部并看了日本动画——冈本宪三的《海神兵桃太郎》, 之后因感动而立志要做动画家。自学生时代开始他就独立创作漫画, 后由漫画改编成动画, 我们所熟知的《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首先是创作的连载形式的漫画, 随后进行的动画改编。1960至1970年代是手冢治虫同时以漫画所赚来的收入, 艰苦投资培养日本卡通动画人才, 发展出日本电视和电影卡通精简成本的制作方式, 并建立卡通与其他周边产业商品的整体行销模式, 为日本动漫画奠定良好的基础工业。手冢治虫先生于1981年53岁时的作品《七色鹦鹉》《阳光之树》, 1983年55岁的作品《告知阿德鲁夫》, 1984年56岁的作品《阳光之树》荣获小学馆漫画奖的《青年.一般部门赏》。制作实验卡通短片《跳跃》荣获古雷布国际动画电影展首奖。手塚治虫自1962年至1988年创作了十三部较有名的动画作品, 非常珍贵。一路看下来, 因为是实验性作品, 不是以商业利益挂帅, (大师曾说过:“这是一部将要流传后世的作品, 不要考虑钱的问题”) , 更能从中看到他横溢的才华与灵气:有形式感特强的《雄性》和《跳跃》, 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展览馆之画》和《按钮》, 有意味深长的寓言《人鱼》《一滴水》和《创世纪》, 有表现早期电影的轻俏的《破烂影片》, 有表现武士道题材的《村正》, 有极具幽默感的《自画像》, 也有杰作雏形的《森林传说》……天才的横溢令人拍案叫绝。不特此也, 这些虽是实验动画, 大师却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创作, 其中仍看得出处处体现出大师标榜的漫画六大特性:讽刺性, 娱乐性, 思想性, 美术性, 叙事性, 抒情性。[1]

宫崎骏是开启动画影片的另一位大师, 将日本的动漫从成熟期带到了细化期, 他有别于手冢治虫的是不再从事将连载漫画改编成连载电视动画的制作, 而是开始将连载漫画直接改编成为动画影片。进入“东映”是他开启动画影片的开始, 东映动画是由东映电影吸收日动映画株式会社而成立的。在1961年手冢治虫的虫pro成立前, 几乎是日本唯一制作动画的企业, 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悠久的传统。虫pro是以价格低廉的电视动画打开影响的, 而当时成本高, 画面精细, 富于传统的动画电影则还是东映的天下。宫崎进入东映时仅仅是最底层的原画人员。当时战后文艺界一派左派风潮 (不要忘记安保运动刚刚结束) , 社内充满民主气息, 作品的很多东西都靠大家讨论决定。而勤奋、高学历的宫崎因此在讨论中崭露头角。1964年, 社内开始工会活动, 领导是大冢康生, 副委员长是高畑勋, 书记长就是宫崎骏。[2]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属于宫崎骏自主创作空间, 宫崎骏的对于市场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 坚决抵制庸俗化的成人动画, 塑造形象单纯, 品德高尚, 具有进取精神和献身精神的少男和少女形象。就观众群而言, 他的“宫式少女动画”观众定位在日本国内的少男少女, 但却老少皆宜。因此比好莱坞动画主题深刻复杂, 少男少女和儿童虽然喜欢看, 却不一定能完全领会他的苦心。二是, 不以满足国际市场为目标, 作品的内核体现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 以制作民族动画为己任, 与好莱坞完全国际化, 类型化的动画影片区别开来。三是, 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创新, 追求动画的高品质, 用商业化元素来包裹艺术电影内核, 把动画的娱乐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起来, 坚持精品动画路线, 以其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赢得世人的尊崇和热爱。[3]

在这两位大师的引导下日本动画逐渐走向国际, 不仅仅在日本得到观众的认可, 也为世界观众所认可, 日本也从一个制作简单动画的国度变革成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画大国, 这两位大师不仅仅是日本动画发展的领军人物, 也让世人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日本动画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且独创的先进行漫画创作在取得一定的读者认可后, 在进行动画的改编创作, 并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响, 日式动漫模式被更多的动画学习者和制作者所引用。向逝去的手冢治虫致敬, 向仍在奋进的宫崎骏致敬。

参考文献

[1]《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日]手冢治虫著.张苓译.

[2]《动画大师—宫崎骏》.杨晓林著.

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第4篇

从宫崎骏动画电影看日本文化特征 第5篇

宫崎骏(宫崎峻,Hayao Miyazaki)是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其作品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从1985年创办吉卜力工作室至今共拍摄的《天空之城》、《龙猫》、《魔女宅急便》等九部动画影片叫好又叫座。《千与千寻》更是风靡全球,成为日本动画史上的巅峰之作。[2]

更奇妙的是,不同于传统动画电影,宫崎骏的影迷是不受年龄、性别、国度、民族限制的。喜欢他的作品的,有大人、有孩子,有最苛刻的影评人,也有动画技术的狂热分子;如果我们仔细询问,为什么他们对宫崎骏和吉卜力情有独钟,大多会得到类似的答案——宫崎骏作品中的思想是一以惯之且辩证发展的,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和艺术观有着明晰的脉络,最终都为建构那个完整的“宫崎骏世界”而努力着。

一、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

宫崎骏总结自己动画观时所说的那一句话:“我的动画观,一言以蔽之:‘自己想做的作品,这就是我的动画’。”[3]作为日本一代动画大师,宫崎骏在深刻思索人生的同时,一直保持这一颗赤子之心,而对那份热诚的保留,在如今商业动画泛滥的大潮之下,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就好像在洪水的浊流中想要保持清水汩汩流淌一样”。③宫崎骏热爱着这份与孩子息息相关的职业,更加热爱着哺育自己长大的日本文化。宫崎骏的作品中,不管是背景设于本土的《龙猫》、《听到涛声》,还是吸纳异域风情的《风之谷》、《哈尔的移动城堡》,都少不了对日本文化的真诚展示。

首先,这些电影里在剧情中均贯穿着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日本民俗风情。仅以《千与千寻》中的温泉文化为例:《千与千寻》的女主角千寻为救父母,误入一个江户时期的魔法小镇,并为掌管这个世界的温泉旅馆老板“汤婆婆”打工。影片围绕温泉旅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展开,突显了温泉在日本民俗文化的重要地位。“温泉场景的设置与日本“温泉王国”的美誉密不可分,频繁的地壳运动造就了日本星罗棋布的温泉,从海上小岛到山中秘境,处处都有可养颜、健身的泡汤或各式观赏性温泉。日本从北到南约有2600多座温泉,有7.5万家温泉旅馆。每年日本约有1.1亿人次使用温泉,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数。日本的温泉不仅数量多、种类多,而且质量很高。各地几乎都有有名的温泉,对日本人来说泡温泉是一种享受,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

其次,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上体现了“菊与刀”般的日本民族心理双重性。正如《菊与刀》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所概括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5]宫崎骏镜头下的人物几乎都是这样一批性格矛盾的生命体。《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男主角哈尔桀骜不驯、骁勇善战,为了武力升级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被人称为“魔鬼哈尔”;而回到城堡中的他却是一个追求精致美食、向往平静生活、厌倦权术争斗的普通男子。

最后,日本民族追求含蓄、唯美之爱情的文化品格也在宫崎骏动画中得到充分展示。宫崎骏创办吉卜力工作室后拍摄的九部动画电影里有六部涉及爱情,并且将其表现的极为隐忍内敛,这六部影片中的“爱”都是发生在少男少女之间的,彼此几乎都不曾将“爱”说出口,有时淡到若有若无,但却因爱的深远、宽阔和纯净令人动容。还以《哈尔的移动城堡》为例,被施咒变成老太太的苏菲和不能与人相恋但懂魔法的哈尔,谱出了一段战地恋曲,并且和城堡里的其他人一起想办法解开了两人身上的魔咒。这期间两人的感情在移动城堡中的平静生活中悄悄萌芽,又在为彼此奋不顾身的勇气中发展、升华,当苏菲最终拯救了奄奄一息的哈尔,破除了哈尔与火魔之间的约定、解除了自己身上的魔咒时,两人坐在星夜笼罩下的草原上,静谧相望,没有海誓山盟,只有“活在一起。”(“ふたりが暮らした。”)的朴素愿望。而这句台词也成为了该片的宣传口号之一,相爱的真谛便是平凡生活中朝朝暮暮的幸福。

二、融会贯通的外来文化

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由来已久,但是令人惊讶和佩服的是,它整合的成果总是显得自然而贴切,并且具有浓厚的日本风情。宫崎骏是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完美结合的集大成者,其作品中有大量东西文化的混合产物。

从取材上看,博采古今中外之精粹,来源广泛。《天空之城》是一部宫崎骏由名著《格列佛游记》萌生创意而作的电影,片中的空中城堡拉普达是《格列佛游记》中的飞岛国;《哈尔的移动城堡》改编自英国的人气儿童小说家“黛安娜•W•琼斯的《魔法使哈威尔与火之恶魔》;《悬崖上的金鱼姬》融合了安徒生童话《美人鱼》,讲述了与母亲生活在悬崖上的5岁小男孩宗介和一只拥有海女儿魔法血统的金鱼之间的故事。

从环境上看,广纳世界各地之背景,时空多变。《红猪》将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意大利,为了更加真实地表达出欧洲当地的风土人情,制作委员会还曾到过阿德里亚沿海进行实地考查;《魔女宅急便》中小魔女琪琪所在的城市柯里是以斯德哥尔摩旧城区为原型的,据宫崎骏所说,那是“一个大混居的地方,就像那不勒斯、里斯本、斯德哥尔摩、巴黎,甚至是旧金山。所以城市的一边好像是濒临地中海,而另一边则与波罗的海相临”[6];《天空之城》则近乎完美地呈现了一个杂糅时代的世界景观,有点科幻色彩,也有点神话色彩,还有点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味道,诸如高架铁轨上的旧式火车、黑漆漆的矿洞、飞空艇、泥塑的机器人等等。

除此之外,宫崎骏喜欢还在他的电影中点缀几句英语台词,主人公餐桌上常常有制作精美的西餐,古老的温泉浴场中也有金碧辉煌的洛可可式家居摆设等等。这些中西合璧的文化品格不仅使影片变得丰富多彩、奇趣生动,还使观众在对影片的领略有了文化心理准备,从而淡化了东西文化交融带来的一些不和谐。

三、泛世界的人类共同文化

纵观宫崎骏四十余年的动画创作,有一个人物始终贯穿其作品始末,那即是——少女。

《幽灵公主》珊娜紧紧扣住“自由,生存”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生长于《风之谷》的纯真少女娜乌茜卡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拯救世界的命运,她是希望的代表及化身,善于“用心捕捉心灵的歌声”,在人类与虫族之间架起“心”的桥梁;《哈尔的移动城堡》深刻反映出了战争的残酷,而平凡的女孩苏菲却用执着的爱不断唤醒人性的美好;放弃了一切夸张表演和复杂剧情的《龙猫》和《魔女宅急便》,则是着眼与平凡的人类和周围的世界,《龙猫》中姐妹俩对亲情的描述,和《魔女宅急便》中对少女琪琪成长细致入微的描述,无不使人感到亲切和感动。

在“宫崎骏世界”里,少女是一双真挚善良眼睛,透过这对清澈的双眸,我们跟随导演一起感悟一颗生机勃勃的心的成长,也跟随她“天然去雕饰”的视角去关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问题——生态的破坏、人在工业社会的被物化、战争的巨大伤害、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这类主题正是需要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宫崎骏之所以选择少女来讲述这些严肃、重大的主题,是因为少女身上具有许多人类宝贵的特质,她们既摆脱了幼童的稚气,对外面的世界跃跃欲试、新鲜好奇;同时又没有完全褪去孩子的天真,没有被喧嚣和浮躁污染,仍固守着世界本真、人性本善、人间有爱的坚定信念。因而她们对大自然保留着最本真的眷恋,敏感于外界的变化,感悟于内心的细腻,她们对和平的渴望、对自然保护的呼号、对人间真爱的孜孜以求正是导演自身人文关怀的体现。少女们悲天悯人的瞳孔中不但包含着史诗般宏大的篇章,跨越生命和生死的追寻之旅,对人类和自然的深层哲学思考,更是宫崎自己对环境保护和人文主义长期思考,不断深入的思考的结晶。

结语

反观中国动画电影一蹶不振的今天,很多学者都在苦苦寻求着解决的办法和出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日本动画电影大师宫崎骏无疑是巧妙传播国土文化的一个典范,而他所走的平和化的道路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精华。本文以《南方周末》专访宫崎骏的一问一答作为结尾,这也是对中国动画电影最好的启示。

记者问:“你的作品国际性很强,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这一点是如何做到的?”宫崎骏答:“我想民族性可能才是国际性的。如果你一开始就抱着想打国际市场的想法,那么你在创作时就会变形,变成不是你所希望的东西。我们一直是着力于创作让日本观众喜欢的作品,中国同行也要着眼于自己创作让中国观众喜欢的作品。”[7]

【影视资料】

电影:《天空之城》、《龙猫》、《魔女宅急便》、《千与千寻》、《幽灵公主》、《龙猫》、《红猪》、《天空之城》、《风之谷》、《听见涛声》、《悬崖上的金鱼姬》

电视专题:[第10放映室]寻找梦幻岛:映像宫崎骏(2008.05.04)

【文字资料】

[1]「JPSEEK ランキング」日搜排行榜专区http://www.jpseek.com/thread.php?fid=10

[2]《影视动画作品剖析》,孙立军,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版,P

[3]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P54,《宫崎骏:思索与回归——日本动画片和我的出发点》,

(日)宫崎骏,直支菲娜 编译

[4]百度百科—日本温泉 http://baike.baidu.com/view/45868.htm

[5]《菊与刀》,商务印书,1990年,P79,(美)本尼迪克,译: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

[6]《出发点 1979-1996》,(日)宫崎骏,台湾东贩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P128,译:黄颖凡

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第6篇

毫无疑问,宫崎骏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动画导演。要是他本人听见这句话,恐怕会苦笑一下问,“我们这个时代”又是哪个时代呢?对于时代和周遭坏境的变迁,宫崎骏总是分外敏感。他执拗地把20世纪和21世纪分开,说他是上世纪的造物,已不习惯面对这个世纪,这个世纪是年轻人轮番上阵表演自己的舞台。从2001年的《千与千寻》开始,宫老多次萌生退意,2013年9月6日,宫崎骏将《起风了》作为封笔长篇,再次宣布退休。这和他坚持手绘动画的制作方式不无关系,每秒24帧的动画,每一帧背后都是无数张精致的画稿,一部动画的时长基本在80分钟以上,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人物设定稿和分镜头设计稿,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因而,几乎每部作品的制作都要耗费两至三年左右,是一个不计成本、劳神费力的艰辛工程。多年的伏案工作让宫崎骏患有严重的肩周炎,视力也大幅下降,但他仍然严格按照一名顶级艺匠的要求进行创作,身体力行地对抗着电脑技术所代表的商业娱乐潮流,用返璞归真的线条和色彩回归生命最真实的姿态。他的创作为弱势的传统二维动画发声,促进动画工业更加多元、有机地发展,使得这片存留梦想的美丽土地不至于被横行霸道的特效奇观所吞噬。从这个角度看,宫崎骏就像一名悲天悯人的战士,单枪匹马地向时代洪流这个巨人刺去。

宫崎骏的动画不仅停留在制作方式的独树一帜上,他的动画能够跨越民族的藩篱,打通年龄的关节,获得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各年龄段的观众喜爱,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风靡至今。人们惊讶于宫崎骏卓尔不群的想象力和独特世界观的建构能力。他的作品纯真而不幼稚,理想主义却不浅薄,时而欢乐幽默、温馨浪漫,时而悲怆雄浑、质问天地,充满了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赞美和对世界沦陷的悲观咏叹,正是这种特点鲜明、充满矛盾却毫不做作的气质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为了肯定宫崎骏的艺术成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于洛杉矶时间2014年11月8日晚,正式授予宫崎骏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宫老成为继1990年日本著名电影大师黑泽明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日本导演。同时,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动画导演。奥斯卡选择在这个时机嘉奖74岁的宫崎骏,是生怕错过这位大师,铸成遗憾。在此之前,宫崎骏对于奥斯卡的感情,一直都有点儿“别扭”。2001年,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动画长片奖,然而他却拒绝出席颁奖礼,因为他不想踏入一个正在轰炸伊拉克的国家。2006年,宫崎骏被选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但是仅入职几周就退出了,因为他想集中精力从事更具创造性的活动。当一份人人艳羡的荣誉和坚持的理念相冲突的时候,宫崎骏很闲淡地放弃了,他就是这么一个固执的人,也正是这份固执,成就了他的艺术。

接过象征着终身荣誉的“小金人”,宫崎骏发表感言说:“我夫人说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我想我的幸运是源自我处在最后一个还在用笔、纸和胶片制作电影的时代。另一个幸运之处在于我的国家在我从事电影的这50年里没有发生战争……最让我感到幸运的是,今天我终于见到了玛琳·奥哈拉女士(《青山翠谷》的女主演,与宫崎骏一起获奖)。所以我很高兴,感到自己很幸运。”他感言的核心,仍是手绘和反战——这同样是他动画的主旋律。

第二幅画:《起风了》中和童年时代的宫崎骏

2013年,宫崎骏的封笔之作《起风了》上映。这部迥异于以往的作品作为他创作生涯的落脚点实在很合适,它有着宫崎骏强烈的自身印记,它的时代氛围最接近宫崎骏诞生的战争年代,如同回到了他生命与情感的原点。《起风了》是关于日本零式战斗机的设计者堀越二郎的传记故事。堀越二郎少年时对蓝天与飞行产生了憧憬,长大成人后即将以此作为事业的时候,却迎来了日本的战争年代,于是被迫制造携带武器的战舰机。美丽的梦想遭受了战争的践踏,此时心爱的妻子患病,日渐憔悴,自己却无能为力。宫崎骏的作品从未如此清冽,风声代替了寡言的堀越,发出来自20世纪的呼喊,最终消逝在无解的哀伤中。这是宫崎骏最私人化的一次创作,注入了他愈发浓重的矛盾和悲观情绪,他认为不论怀有多么美好的初心,制造机械的人最终都会沦为现代文明的奴隶。他的“黄金拍档”铃木敏夫感叹,从未见过一个人,如此喜爱机械,却深深厌恶机械所带来的恶果,宫崎骏如同被心爱之物撕裂着,陷入悲凉的宿命论中。宫崎骏坦言这种矛盾的性格继承自父亲,可以说堀越二郎身上凝缩着宫崎骏和父亲两人的影子,堀越的妻子则像是回忆中的母亲。他的母亲身体不好,经常卧床不起。有一次,还是孩子的宫崎骏想要他的母亲抱他,然而母亲却含着泪拒绝了。这件事给宫崎骏的冲击很大。也许是因为渴望母亲温暖的怀抱,他的电影中总是出现完美的女性角色,面对危机,女性总是展现出超人格的一面,男性则相对软弱,一如敏感和避世的自己。

宫崎骏出生在1941年的东京,小时候经常目睹战乱的火光,年幼的他十分渴望和平。他的父亲宫崎胜次,当时是军需工厂中岛飞机制造厂的一名中级职员,这使宫崎骏从小便迷恋上了飞机。1944年,宫崎胜次到兄长开设的“宫崎航空兴学”出任厂长,主持零式战斗机主引擎的制造工作。在物质匮乏的战争年代,宫崎骏过上了不寻常的富裕生活,然而他却质疑父亲大发战争财却不感到羞愧的行为,从心底对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国家感到愧疚。他说:“从小我就认为父亲是个错误的示范,可是我却觉得自己跟他很像,那种杂乱无章的处事风格,与矛盾和平共处的态度,我都继承了下来。”宫崎骏的矛盾体现在很多方面:他曾说任何人类的梦想都是“被诅咒的梦想”,动画亦然。他不赞成孩子们沉溺于幻想的世界,认为“奇幻会捆绑人类的灵魂”,不认同动画在日本的泛滥成灾,然而自己却是这股风潮的推波助澜者。他感叹20世纪还可以做出一些有价值的电影,如今这个到处充斥着垃圾的时代,让怀揣着理想创作的人艰难生存。即便如此,他也要坚持。

第三幅画:日常生活中的宫崎骏

铃木敏夫是宫崎骏的“黄金拍档”,被人笑称可以当个“好侦探”,人们每天拿着案子去找他,他都可以凭借猎手的嗅觉很好地解决。35年前,铃木敏夫初识宫崎骏,当时在德间书店出版社担任勤务的他,突然接到在三个月内创建一本动画杂志的任务,在筹备阶段认识了正在制作《未来少年柯南》的宫崎骏。宫崎骏在完成他的首部电影《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以后,受铃木委托开始创作《风之谷》的漫画,后来被改编为同名电影。1984年,《风之谷》上映后,不论是票房表现还是影片水准,均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于是,在德间书店的支持下,“吉卜力工作室”于1985年成立了。同年,“吉卜力”开始制作《天空之城》。自此以后,吉卜力工作室成为一个专为宫崎骏和高畑勋制作动画的工作室。

nlc202309051609

“吉卜力”(GHIBLI)这个名字的本意是“撒哈拉沙漠上吹的热风”,在“二战”的时候,意大利空军飞行员将他们的侦察机也命名为“吉卜力”。宫崎骏是个机械迷,于是决定采用“吉卜力”作为他们工作室的名字。这个名字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希望它能在日本动画界掀起一阵旋风。如今,“吉卜力”已经成为动画行业人梦寐以求的公司。“吉卜力”的员工说“这里比想象中有意思得多,更像是一个学校” 。在宫崎骏的带领下,工作室的工作氛围诙谐愉快。每天有固定做广播体操的时间,墙上、桌子上到处贴着漫画版的小贴士, 比如“ 可以使用的5B彩色铅笔,请随时取用”“可爱的动物形状的饮水机的特别使用方法”“被分为天堂和地狱的工作周期”“请加油检查原画”等等,非常暖心和人性化。为了更好地和孩子们相处,工作室紧邻一家幼儿园,和小朋友们打招呼是宫崎骏每早的例行公事。他的家里还放着两只真小羊那么大的玩具模型,颇受幼儿园小朋友们的欢迎。在动画之外,宫崎骏是个满脑子奇思妙想的搞怪爷爷,戴着一副方方正正的黑框眼镜,胡须修剪得一丝不苟,满头银发谦逊地偏分着,穿着一件象征动画匠人的围裙,平时挂着爽朗的笑容,一旦投入工作则像魔鬼一样严肃。

宫崎骏有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每天会花三个多小时用在做按摩、做体操、洗澡、倒垃圾、煮咖啡等等生活琐事上,并借此细致地观察和体会这个世界,思考人和一些事物的变迁,用特有的方式记录下这一切。为了更好地画出白云的形态和天空的色彩,他会带着自己的团队去工作室的天台上观察天空。2008年12月到次年1月日本经济衰退的局势下,他做了一本册子,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城镇的变化和日常生活的场景。他会敏感于核辐射对日本人生活的影响,在意“3·11大地震”前异常美丽的天空,看着墙上一张福岛核泄漏前当地树木的照片,露出感伤无奈的表情。他的家里有一块白板,上面用表格记录着经济衰退第四年政府财政赤字的情况。他身体力行地践行环保的观念,参加反核能游行,每周日上午去志愿清理河道,好似帮河神清理身体的千寻。

宫崎骏就是这样一个心思敏锐的人,有着矛盾多面的个性,无法从童年战乱所带来的危机感中解脱。这为他的作品带来了厚度。他的作品一再描写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对立,表达深刻的反战声音,反对消费主义文化的膨胀,讽刺急功近利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必然恶果,剖析人性的异化,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这些主题使他的作品具有严肃的人文思想,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

第四幅画:作品主题背后的宫崎骏

1984年,《风之谷》上映。大银幕被滚滚烟尘吞没,人类文明覆灭的一千年后,即将迎来新一轮的灭亡。银色的腐海和四散的毒孢子吞噬着人类的生存空间,腐海的守护者——王虫与人类的关系剑拔弩张,人类即将被自私和贪婪埋葬。在宫崎骏的观念里,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人类的生存威胁到生态平衡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人类复仇,发起一场足以毁灭人类的战争。然而总有一个寄托了宫崎骏理想的救世主,在炮火中发现一片神圣的净土,这片净土和它的守护者是这个世界得以生存下去的希望,只有重新拾起对自然和神明的敬畏,才能“活下去”。《风之谷》将宫崎骏的末世情结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认为人类因为金钱和欲望,必然走向崩溃,“绿色的杂草将接管世界”。

大自然是宫崎骏多部动画的母题,作品中不乏对自然的热情赞颂和诗意描绘:《天空之城》中拉普达古城那悬于世界之巅的秘密花园;《龙猫》中那蜂蜜似的阳光、青翠的森林和绿油油的农田;《魔女宅急便》中琪琪骑着扫帚在湛蓝色海洋上自由翱翔;《红猪》的红色飞机在云卷云舒中翩翩起舞,用机翼划过美丽的夕阳;《幽灵公主》中那自远古时代踏歌而来的麒麟森林吞吐着不为人知的谜语;《悬崖上的金鱼姬》以壮观的海啸和甜美的海底世界描摹着海洋的姿态和能量;《起风了》那穿越世纪之门的狂风掀翻人们对文明的想象……日本传统文化中素有“万物有灵”的观念。古代日本人将自然视为神的化身加以崇拜,把人当作客体来敬畏主体的自然,日本的原始宗教“神道”即是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中心的,这也是日本流行多神论的基础。宫崎骏对于自然的观念与传统文化有着诸多相关之处,正是受到了“万物有灵”和“多神论”的影响,宫崎骏得以塑造出王虫、龙猫、麒麟王、森林小精灵、金鱼姬这样的动画形象,《千与千寻》的神仙世界更是直接借鉴了日本民间“百鬼夜行”的传说。

对于战争的批判与反思是宫崎骏动画的另一大主题。《风之谷》和《幽灵公主》表现了以国家为单位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战争;《天空之城》展现了围绕资源和科技展开的侵略战争;《红猪》刻画了两次世界大战对平民造成的内心创伤;《哈尔的移动城堡》则塑造了一位反战却脆弱的非典型英雄;《起风了》对于深陷战争漩涡中的人流露出一种无能为力的悲伤。宫崎骏审慎地思考人与战争的关系,目光聚焦于战争中的人性,他认为美好的人性必将平息丑恶的战争,只有人类纯洁的心灵和神圣的自然才是永恒的。

《千与千寻》则表现了现代文明世界中人类的迷失与异化。千寻的父母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变成了两头猪;不断寻求自身价值的无面男以为金钱可以买到爱;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型婴儿暗示那些自私、长不大的“孩子”;穷凶极恶的钱婆婆操控着声色犬马的油屋,创造了一个欲望横流、金钱至上的世界。《千与千寻》中一切怪异的形象皆是人性扭曲的视觉体现。在批判的同时,宫崎骏不忘赞美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和人们互敬互爱的美好情感。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恐怕是宫老对我们每个人的劝诫。

从宫崎骏电影看日本文化 第7篇

关键词:日本文化;宫崎骏;动画电影;千与千寻

在电影中人们可以学到许多文化,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世界、各形各色的人物形象。看电影时,人们会随着故事情节而感动、悲惨、哭泣、高兴、气愤,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故事情节牵动着观众的心,电影世界奥妙无穷。动画电影《千与千寻》是宫崎骏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大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令人回味,适合不同年龄段观众群。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之所以能风靡世界,除了题材以及拍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在电影中所体现出的“日本文化特色”,这些特有的日本文化吸引了观众。从《千与千寻》中就可以看到许多日本文化。

一、日本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限制,日本在自然资源上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在文化资源上,日本堪称“文化资源大国”[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开始由经济高速发展期,进入经济衰退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速。然而,在日本经济呈现衰退的大背景下,日本文化产业却依法发展迅速,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使得日本很快便成为了世界第二大文化产业国。近几年,日本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断加大,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从日本音乐文化来看,日本音乐文化每年可为日本创造近三十亿美元的产值,占全球音乐市场的百分之十七,仅次于美国,占亚洲音乐市场的百分之八十。从日本电影产业来看,日本本土电影占全国市场的百分之六十五,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二零一三年日本电影市场全年票房达到了两千两百亿日元[2]。目前日本动画影视产业已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动画电影及其相关附属产业创造的价值甚至超过了汽车工业,可见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短短几十年内日本动画电影已经与美国迪士尼动画争锋,日本动画电影是日本文化输出战略成功实施的一个缩影,是日本文化价值观输出的主要方式。

二、日本文化与动画电影的融合

日本动画电影不仅故事情节精彩,且人物造型风格独特,制作手法先进,更主要的是许多作品将日本的文化特色融入到了电影中。日本动画电影包罗万象,内容应有尽有,涉及到日本的宗教观、价值观、社会观、政治观、爱情观,受众群体从两岁到六十岁。一九一零年,动画电影《凸仿新画贴》在日本引起活动,日本艺术家受到鼓舞,相继投入到动画制作中[3]。二十世纪初,日本模仿美国动画电影发展的路线,将本土特有文化内涵融入其中来充实内容,取得了巨大成功。自八十年代后,日本动画电影就进入了黄金时期,日本政府把发展动漫产业纳入日本文化振兴战略中,出台政策为日本动漫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日本动画电影得到了空前发展。日本动画电影的魅力在于文化价值,日本动画电影往往融入大量日本文化,呈现明显的“日本特色”。纵观近十年来的日本动画电影作用,个中都凝聚着日本文化[4]。从日本动画电影人物形象来看,都刻有“日本特色”。人物性格受日本生活习俗影响,多呈现出双重、矛盾的状态,渗透着日本民众思想。主角往往日平民化的人物,他们和大众一样有喜怒哀乐,形象大多谦和、善良、勇敢、真诚,弘扬着日本的传统美德。在精神上,体现着日本武士道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着日本人传统价值观。在题材方面,很多源自日本的神话、寓言、民俗、历史。例如,《浪客剑心》、《新选组异闻录》、《源氏物语》就是追溯日本历史作品。大众化、平民化的英雄人物,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充满着日本文化气氛的故事情节,很自然的引起了世界各地不同受众的共鸣,受到了广泛欢迎。

三、宫崎骏电影动画的基本介绍

谈到日本动画电影,不得不提的就是宫崎骏,他毫无疑问是日本动画电影界的泰山北斗,对日本动画电影的贡献毋庸置疑。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从日本本土走向了世界,他的作品极富想象力,为人们展现的是一个个魔幻而又美丽的世界,他的作品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以及作品中承载的日本特有文化背景,使他的作品受到了高度认可。宫崎骏曾说:“我希望能够再次借助更具深度的作品拯救人类堕落的灵活”。工业革命后,日本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使得日本社会对环保给予了高度重视[5]。宫崎骏在作品中,有意识的呼吁环保,流露出强烈的环保思想,所以他作品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渗透着反战思想、环保思想。一九八四年,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风之谷》,在日本上映。影片讲述了千年前世界工业文化巅峰后,污染、战争造成世界破败,在人类自我毁灭浩劫后,毒气侵蚀着人类的家园。影片前半部分鲜明的表达出了宫崎骏对自然的态度,他希望与自然和平相处保护自然。后半段则表达他的反战态度。在《风之谷》后,宫崎骏又制作了《天空之城》,该片故事情节耐人寻味,主角追寻天空之城的历程,就是每一个人追求理想过程的真实写照。《天空之城》对战争的描绘比以往更加残酷,深刻的表现着他反对战争、热情自然的心情。二零零一年,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上映,该片不仅拿下票房冠军,创下票房奇迹,更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等等。二零一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宫崎骏再次获得八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可见宫崎骏的成就。

四、《千与千寻》的基本概述

《千与千寻》是宫崎骏执行、编剧的动画电影,于二零零一年七月二十日上映,是历史上第一部至今唯一一部以电影身份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柏林金熊奖的动画作品[6]。全球票房达到了二点七亿美元,在日本电视台首播时创下百分之四十六的收视奇迹。影片《千与千寻》讲述的是一个看似十分普通的十岁四年级小学生荻野千寻,随着父母准备去一个新的城市生活,途中因为迷路,荻野千寻与父母闯进了特殊的小镇。镇上规定没有工作的人,都要被变成猪被吃掉。由于荻野千寻的父母贪吃,遭到了惩罚被变成了猪。荻野千寻为了救回自己的父母,在白龙的帮助下,进入澡堂工作。负责管理小镇的是一位叫做汤婆婆的巫婆,她经营着一家叫“油屋”的澡堂。在澡堂工作中,千寻从一个不懂事,娇生惯养的小女孩,逐渐成长起来,变得坚强能干。她的善良得到了澡堂其他人的尊重,她与白龙成为了好朋友,为了拯救父母,面对困难与危险千寻并没有放弃,坚持自己的选择,最后在白龙的帮助下解除了咒语,解救了父母。《千与千寻》传达出了作者对社会生活和关系的认知“生命的发掘源自于社会的沟通,相互帮助、相互关爱是打破孤独的钥匙”。故事虽简单而抽象,情感却十分真挚,如千寻与父母的亲情,和白龙间的友情,无不令人感动。日本片名为《千と千寻の神隠し》,名字中的“神隠し”是一个具有浓厚日本民俗文化的词。《千与千寻》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文化,如汤婆婆居所的外观参考了日光市神社,而道后温泉本馆则是“油屋”的原型[7]。整部作品都散发着日本文化气息,为日本文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五、从《千与千寻》看日本文化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作品《千与千寻》中蕴含着大量日本文化,不论是服装,还是建筑,都体现着日本民俗风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品中所用的语言与日本文化生活密切相互。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因为《千与千寻》蕴含着浓厚日本文化特征,才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下面本文将从几点来分析《千与千寻》中的日本文化:

(一)“油屋”与日本文化

“油屋”毫无疑问是《千与千寻》故事中最为重要的舞台。“油屋”是一个典型的日式澡堂,创作灵感源自现实,以日本主要温泉景为主,作品中的的“汤”字就是在指温泉。日本人有泡澡习惯,喜欢温泉,在江户时代日本就已出现热水澡堂。《千与千寻》故事中的“油屋”和古代日本澡堂完全一样,带有明显的日本文化特征,如热水用火炉煮沸,通过管道流仅浴盆,洗浴层之上是休息场所,和日本澡堂结构完全一致。日本澡堂多为多层建筑,一层是洗浴场所。二层休息场所,出售茶水点心,放置娱乐设施。另外,故事中出现的侍女帮助神洗澡的画面,也有历史原型。古代日本澡堂就存在侍女,后被日本政府下令废除。“油屋”的建筑外形源自道后温泉本馆。此外,影片中“油屋”的屋檐形式,源自日本神社,蕴含着“极乐净土入口”的意思,这一设定和汤婆婆身份相呼应。

(二)“桥”与日本文化

动画中出现的“桥”也是典型的日本特色建筑。在故事中千寻在父母变成猪后,需要通过一座桥才能进入油屋街来到“油屋”。千寻过桥时被叮嘱不能呼吸,且桥上又出现了无面人。这些情节都说明千寻通过这座桥进入的并不是现实世界,而是另一个世界。日本与中国一样,有着许多关于桥的民俗传说。在日本的传说故事中也存在“奈何桥”,所以在很多日本故事传说中桥都起着连接不通空间的作用。该片中的“桥”就起着连接灵界与人间的作用,并且从桥的造型设计来看,明显可以看出日本特色。

(三)人物形象与日本文化

动画中人物造型、服饰,都带有日本文化特征。例如,白龙的服装,带有日本阴阳师服装特征,而发型象征着日本平安时代。并且在故事中出现了阴阳术和纸人。纸人象征着日本文化中的式神。白龙在化身成龙之时,其形象是与中华文化圈的一个共识,与中国龙十分相似。另外,作品中千寻的名字也源自日本文化。汤婆婆在与千寻签立契约时,说千寻的名字真是“奢侈”,该典故源自日本的《广辞菀》。在日本以“千寻”为名的女性不再少数,且很多地名也用“千寻”。例如,鹿儿岛的“千寻滝”瀑布。主角年龄设定也蕴含深意。日本自古就盛传少女能担任连接连接仙界、人界、灵界的巫女。另外,动画中的八百万神的形象都源自日本神话,很显然深深受到了日本本土宗教影响。例如,影片开头的“萝卜神”,就源自日本的“御白样”,是日本东北地区民间信奉的神灵,被视为农业之神。另外,动画中神灵们来洗澡需乘船而来。动画开头已表明当时已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为什么还要安排神灵乘船呢,这也与神话传说有关。日本与我国一样神话传说中经常会出现“蓬莱仙岛”、“海外仙岛”等地方,轻易无法涉足,通常需依靠船只,日本自身也是一个岛国。并且故事情节中的众神聚会在日本神话中也存在,日本岛根县就流传着众神每年都会聚集在一起的传说。另外,“青蛙”的形象,源自日本传说中的河童。汤婆婆与钱婆婆,名字源自“钱汤”,指的是在进入澡堂后,要先付钱再进入澡堂设施。

(四)动画中的用词与日本文化

动画的原名中的“神隐”是流传于日本的民间传说,指无缘无故突出失踪的人。在日本的传说中巫婆、天狗、狐狸会迷惑人类,诱拐人类,导致人口失踪。《千与千寻》故事中千寻通过桥离开了人间,进入了另一个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失踪,且汤婆婆是一个巫婆。另外,故事中千寻踩死印章上的虫子,锅炉爷爷说的“エンガチョ”是日本过去用词,在现代很少使用。此外,故事中的寒暄用语,也是日本典型用语、说话方式,角色间的相互问候、致谢都是日本人的交际习惯,现代日本人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

(五)动画中的妖怪文化

在日本十分流行妖怪文化,日本妖怪传说几乎贯穿整个日本历史,妖怪文化已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日本影视作品中就会融入妖怪文化,《千与千寻》也不例外。千奇百怪的妖怪形象融入作品中为作品增强了光彩,吸引了观众,引起了观众好奇。《千与千寻》中锅炉爷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给予了千寻许多帮助。锅炉爷爷曾以蜘蛛的形象出现,这一形象就源自日本的妖怪传说“土蜘蛛”。

六、结语

日本的动画电影毫无疑问是日本文化输出的主要对象,为日本创造了可观的收入,在日本文化产业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并且这些作品更促进了日本文化传播,作品中融入了日本文化。宫崎骏对日本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中对日本文化的运用淋漓尽致,研究日本文化动画电影是一个理想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吴娟.对《千与千寻》中宫式魔幻手法及其受众审美接受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0(11):119-124.

[2]刘一瑾.文本、受众和作者:宫崎骏动画电影作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14):132-136.

[3]朱菁.解读宫崎骏商业动画电影:文本特征和受众解读[D].南京大学,2012(17):112-122.

[4]孙辉.日本动画的民族性及对中国动画设计借鉴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06):170-171.

[5]王赫.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21):13-15.

[6]郭斐斐.宫崎骏动画中女性角色塑造的艺术手法[D].河南师范大学,2013(11):120-124.

上一篇:如何进行有效性的信息化教学下一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活动策略的探索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