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鸡毛信》有感作文

2024-09-09

读《鸡毛信》有感作文(精选17篇)

读《鸡毛信》有感作文 第1篇

读《鸡毛信》有感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遍一遍地读了《鸡毛信》这篇文章,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海娃的英雄事迹,读《鸡毛信》有感作文。我深深地被机智,勇敢的海娃所吸引,被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海娃接受了一项送鸡毛信的任务,可途中遇到了鬼子,海娃急中生智,他把羊尾巴根的长毛拧成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折起来,绑在羊尾巴底下,这才躲过了敌人的严密搜查。当敌人要吃羊时,他怕敌人发现鸡毛信,深夜便带着鸡毛信逃走了。但不幸再次被抓,他努力挣脱,成功的把敌人引入了埋伏圈……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真想跷起大拇指对书中的小英雄说一声:“你真了不起!你是我们小学生的骄傲!”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在遇到危险时能够随机应变,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勇敢沉着冷静的与敌人做斗争,有惊无险地将鸡毛信送到了指定地点。

哎,真不知道,如果我回到了那个战争的年代,我会像海娃那样机智勇敢的与敌人做斗争吗?我会不会接受那样危险,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任务呢?想到这儿,我不禁联想起生活:那次老师让我上台演讲,我迟迟不做回答,读后感《读《鸡毛信》有感作文》。因为我不敢在那么多人面前演讲。老师看出了我的想法,便来鼓励我,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才鼓起勇气踏出了这艰难的一步……不只这些,有时我还会被一只小老鼠吓哭,也很少帮妈妈做家务……我敢肯定,很多同学也是这样。而海娃连敌人都不怕,还会怕一只小小的老鼠吗?如果拿我与海娃相比,我惭愧不巳,我比他差多少呀!我还对海娃的机智惊讶不已,他多次落入敌人手中都能巧妙的摆脱。其实,这种遇事能够冷静思考的品质必须从小培养起来,父母也要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心理,让我们处理些自己可以处理的事情,尽早成为善于思考,遇事沉着的少年。

海娃这位小英雄的英勇事迹会永远记在我的心中,《鸡毛信》这篇文章将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激励着我勇敢、自信、自立、自强!来源

读《鸡毛信》有感作文 第2篇

——读《鸡毛信》有感 从小,我就想当一名英雄,认为那样会显得很威风。自然,我也喜欢看英雄的故事:刘胡兰面对残忍的日本鬼子毫无惧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董存瑞为了消灭敌方的机枪手,遏制敌人猛烈的进攻,情急之下,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碉堡„„这些故事中的英雄都有悲壮的气概,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民族的利益都勇敢地与敌人面对面作战,不怕流血,也不怕牺牲。他们在我心里都是大英雄,都是我要学习的。

寒假里,我读了红色经典——《鸡毛信》的故事后,我对英雄又有了更多的认识。故事的主人公海娃只有十四岁,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以超出同龄人的机智勇敢、从容镇定与敌人周旋,冒着生命的危险胜利完成了爸爸交给他的任务。读后,我心里暗暗佩服,他真是当之无愧的小英雄。

我佩服海娃的机智和从容。海娃帮爸爸给八路军的张连长送一封鸡毛信,被一队抢粮的鬼子碰上了,情急之下,他竟然想到一个很安全的地方隐藏鸡毛信——羊尾巴,谁能想到那儿有秘密呢?当鬼子逼问海娃时,他表现得特别出色:一点也不害怕,还傻愣愣地看着鬼子,消除了敌人的怀疑。当海娃被鬼子困住,海娃时时刻刻惦记着鸡毛信的安全,绞尽脑汁地想送信的方法,这一次,他又用机智找到了机会,面对哨兵的查问,他灵机一动,说了一句“喂牲口的”就化险为夷了。如果当时送信的是我,能成功地完成任务吗?不能,想想自己,平时遇到危险或考试中有不会做的题都会紧张、心慌,更别提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完成这么重要的任务了。

我佩服海娃的坚定和勇敢。海娃快到三王庄时,忽然发现鸡毛信不见了,本来已经脱离危险的海娃为了找到鸡毛信又返回原路,仔细寻找,最后找到了鸡毛信,却不幸被鬼子抓到了。当敌人让他带路时,海娃沉着冷静,走上了羊道,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将敌人远远地甩在后面。面对敌人的追赶,海娃精疲力尽,就在他扑倒在乱草中,随时可能失去生命时,还不忘向八路军通风报信“鬼子上来了!打呀!赶快打呀!”小小年纪,却有着如此坚定的信念!而我呢?常常为了没有达到自己定的一个小目标而气馁沮丧,有时甚至自暴自弃。这样,怎么才能实现我的英雄梦呢?

读《观书有感》有感 第3篇

《观书有感》初一读来, 诗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清新淡雅的风景画:半亩方塘, 一泓池水, 水光清澄, 波平如镜, 没有一丝涟漪;红日、白云倒映其中, 美不胜收, 天上云卷云舒, 日升月落。一位诗人在方塘边静坐深思:方塘的水为何长年这么清, 这么深?也许此时诗人在方塘边小径上徘徊, 当他看到方塘的水的源头处有一条小溪, 顺着小溪, 眼光再沿小溪上溯, 发现远远的溪流也许来自一座山, 也许来自一道瀑布, 站在方塘边也许还能听到瀑布的一点响声。此时作者也许心中有一个惊喜:方塘之水之所以这么清, 这么深, 原来是有源头活水来啊!

但令我们惊奇的是:这一美景竟然和读书的感受极其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塘边的朱熹, 捋着长髯, 手中拿着一本书, 忽有所悟:一页书, 一卷书, 不就是半亩方塘吗?打开书本, 面对的就像半亩方塘;阅读书的内容, 简直就是池中的天光云影。那么, 读书为何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呢?荀子《劝学》上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人时常的不读书就会言之无味, 面目可憎;一个人时常的读书, 就会与古今哲人交流, 人生的境界, 自身的觉悟就会日有所进。书上的知识就是源头活水, 滋润着自己干涸的心田, 使自己的内心就像半亩方塘一样澄澈清明。会心的朱子顿悟后挥毫写下了这首小诗。老实说读这首诗, 使我想到了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情形, 而这首诗就是朱子的读书悟道。是因为有长期读书积累的丰富知识。举例说吧:红学家们读《红楼梦》, 那是一种享受, 因为他们拥有广博的知识, 如果让一个小学生来读, 恐怕就会是另一番情景了。

今天我读这首诗, 一方面使我领略了朱子的读书之乐, 读书境界:书光悦人性, 理趣空人心;一方面使我仿佛置身于青岛崂山龙潭的潭边, 潭水清而深。上有龙潭瀑布的水长年注入, 下有龙潭水库大坝的阻拦, 不过不是完全的阻拦, 而是多余的水可从大坝上流过。这样进出收支平衡, 潭中的水四季总量不变, 可谓流水不腐, 否则光有源头的水进, 没有水出, 最终就会像“死海”一样没有生机。一个人光读书, 不进行知识的思考梳理, 不断的扬弃一些浅见陋识, 就会成为一个书橱式的书呆子, 只有多读多思, 继承一些, 扬弃一些, 方能步入读书的圣境, 成为一个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人。当年的朱子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位书海中的弄潮儿, 令我们后人仰视。

读“书法”杂志有感 第4篇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读“鸡毛信”有感 第5篇

想到海娃当时日本鬼子用刀架在脖子上的情景,我真为海娃担心。但是,海娃遇事不慌不乱、用他的聪明机智、勇敢地和敌人周旋,最终保护了自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消灭了敌人。

我们虽然生活在没有战争的现在,但海娃的不怕困难、勇敢机智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上,我们遇到难题只要多动脑、不怕困难,就能战胜它。当我们遇到坏人时,我们也要勇敢从容地面对,利用自己的聪明机智来保护自己、保护别人,制服那些可恶的坏蛋。说不定有一天,我真的遇到了歹徒,肯定不会害怕,勇敢地和歹徒作斗争,他们遇到我跟定会倒霉。

读《鸡毛信》有感 第6篇

打开这本书,我的目光旧旧的停在了《鸡毛信》疑问上。他叙述了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抗日战争时期,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机智的与敌人周旋,勇敢面对危险,克服困难,把鸡毛信成功送达并帮助游击队消灭了敌人。

海娃的勇敢,海娃的精神,海娃面对滚男的做法,都让我那一忘怀。在看看我,还记得那次邻居放鞭炮,“轰”的一声,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以为谁在玩枪。那时的我穷空碗装,脑子一片混乱。洱海万恶?他勇敢面对困难,克服了一个个危险重重的“关卡”,死也要把信送到。他机智勇敢,真的一个小英雄!所也,我要以他为榜样,做一个勇敢、机制、冷静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才能成功,这样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我也后不能当缩头乌龟。不能像以前那样胆小,不能让别人替我收拾烂摊子。我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

读《鸡毛信》有感 第7篇

这篇文章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放羊娃海娃为了传送鸡毛信和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侦察员爸爸交给海娃一封插有三根鸡毛的信,让他火速送到三王村指挥部张连长手里,可没想到在送信途中遇到了鬼子,海娃万般无奈只好把信捆在羊尾巴下,最后经过重重困难,终于将信送到张连长手中。张连长根据鸡毛信的内容,将鬼子一网打尽。

我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要为海娃临危不惧的精神点赞。虽然当时鬼子已经行进到了山口,可他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地把鸡毛信藏在羊尾巴下。鬼子搜查时,面对那黑洞洞的枪口,他仍然镇定自如地回答着鬼子的各种盘问。我想如果是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恐怕早就吓得瘫坐在地上,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吧。

我还要赞扬当时全民抗日的革命精神。当时,军民一条心,共同抗击日本鬼子,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使得日本鬼子在广大民众这道铜墙铁壁面前兵败如山倒,最终被英雄的人民赶出了我们的领土。

读鲁迅《立论》有感 第8篇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人们也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立论的条件,需要和能力。

然而,中国人是最怕表态,最怕站队,最怕“立论”的。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逼人立论的手段。到底是鹿是马,只要是视力正常,智力健全,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答案。但关键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向一个拥有野心和势力的残暴强权者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选择站队的重大抉择。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强权,固然能保全性命与前程,但实在是有违良心;遵从良心,反对强权,就必须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而不表态立论的人,若不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能加以牵制,或是让人忌惮到无法逼迫的明泽保身之辈,就只能是被视为墙头草加以消灭以防后患的炮灰了。

上下五千年,无数血泪铸就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旦“立论”,就意味着将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赌桌上,买定离手,不可更改了。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血本无归;两边押注,立场不坚定,左右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边都不押,难以独立生存。所以说,立论,难!

鲁迅《立论》中老师讲的故事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最通常的做法是说些好听的、祝福的话,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将心比心,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触霉头,何必惹人不痛快,给自己找麻烦呢?

但小孩子大多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磨光了棱角,所以《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了唯一的真话。

鲁迅《立论》中纯洁而善良的“我”,心存道德良知,胸怀美好愿望,向成人提出了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两不得罪,又保全自身,这问题成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

“这孩子呵!”——怎样?您可以自己想。

“您瞧!”——瞧什么?您想瞧见什么就瞧见什么。

“那么……。”——那么啥?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

“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打什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说了。

我给出了基本的句式,留给您去填上最让您满意的内容。

我没有说慌,也绝不会遭打,更不会被跨省。

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趋吉避凶成了本能和生存法则。有人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所以,真理、道德、良知,在生存的现实面前那就是浮云啊浮云。

所以,群众表示情绪稳定,淡定围观,悄悄路过,被采访也只会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如果哪天网络实行实名制,我想,还有多少人会出来“立论”?恐怕都成了万年潜水艇了吧。

读《鸡毛信》有感 第9篇

里面的主人公的名字叫海娃,他今年十二岁,这孩子他是一个放羊娃,小海娃放了四年羊了,他是龙门村民兵中队长老赵的儿子。海娃自己是儿童团团长。

这个故事是描写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而这个小英雄就是海娃。他发生在华北抗日主根据地里,在那时期,有着千百个这样的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

书里讲了:海娃天天拿着红缨枪在这前山上,一边放羊,一边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距离,那边山底下,远远的、黑乎乎的冲在前边的就是日本鬼子的炮楼,这个炮楼常常派出很多鬼子兵,到山里祸害老百姓。这天,海娃在山上发现鬼子进山了,于是把一棵树拉倒,下面的人看到了,也把稻草人拉倒,村里的人看到了,赶紧把粮食都搬到其他地方去,这时,中队长回来了,他给了海娃一封鸡毛信,让他把信送给张连长,爸爸再三叮嘱要把信亲自交给张连长。于是,海娃向着目的地出发了。一路上,海娃又是遇到鬼子,又是被枪打到了手,可是,日本鬼子被消灭了。

读“鸡毛信”有感 第10篇

从前在中国没有解放前,有一个村落,叫龙门村,是一个抗日根据地,一天,海娃照常一边放羊,一边拿着红缨枪在放哨,突然,海娃发现树林的小路上有鬼子,就急忙推倒大树,后面的小孩推倒了稻草人,表示日本鬼子要来扫荡了。

海娃的父亲老赵是民兵中队长,一天,他得到鬼子要进山抢粮的消息,便给八路军写封信,告知信息,老赵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海娃去完成。海娃机智的把贴着三根鸡毛的信放进了头羊的羊毛里。可是,海娃碰上了日本鬼子,他们要吃头羊,海娃一想,他们吃了不就露馅了吗,所以,他说:“这羊太老,不好吃。”所以保住了鸡毛信。海娃的机智和灵敏是我们小学生所没有的,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

读《鸡毛信》有感 第11篇

假期里我看了几本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鸡毛信》。

故事的主人翁叫海娃,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给家里放羊也为村里站岗放哨。有一年秋天鬼子又来抢粮了,在乡亲们转移粮食的同时,海娃接受了一个重要的任务:送一封鸡毛信。在途中海娃遇到了日本鬼子,还被抓住了,幸好海娃急中生智把身上的鸡毛信藏在了领头羊又肥又大的尾巴底下。晚上,鬼子又累又饿,想吃大肥羊的肉,聪明的海娃说:老羊的肉又老又酸,不好吃,同时抱住一只小羊羔,分散敌人的注意力,结果敌人杀了他最心爱的小羊,保住了鸡毛信。海娃真聪明呀!鬼子想去村里抢粮,便叫海娃带路,海娃靠着自己的机智勇敢把鬼子带到了解放军的埋伏圈。他忍受着中弹的巨大疼痛,把鸡毛信交到了解放军的手上。

海娃舍弃心爱的羊群保住了鸡毛信,让我深受感动。海娃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更值得我学习。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许多这样的小英雄。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我知道这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菜汤》有感 第12篇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很简单,但它给予人们的启示还未结束。要是女财主还活着的话,也许至今仍不会明白塔齐娜的话。因为毕竟她是女财主,不是塔齐娜,不是和塔齐娜一样的穷人。对她来说,盐——是微不足道的。她有钱,要多少就能有多少。这样廉价的物品不值得去珍惜。看看现实生活中,“女财主”似乎越来越多。在学校学习的我们,由于学习机会来得太易而不予以重视,有的人反而感觉读书是在害自己,不是好事情。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对于父母和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是那样的不可理喻,那样的无法理解。父母会说:“你们为什么不认真学呢!当初……”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学呢,要换成我的话,我一定会……”

女财主永远不会明白塔齐娜的感受,毕竟她不是穷人。对于塔齐娜来说——盐,真的是太奢侈了,太重要了。瓦夏的离去,难道不是为了能换来那“微不足道”的盐吗?她因失去儿子而痛心。但瓦夏毕竟已经离开了她。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又是真实的。面对冷冷的菜汤,盐并没错,所以她还得喝下它。感受那淡淡的咸味,也只能在这淡淡的咸味中去找回失去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像塔齐娜那样相似遭遇的人还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把求学看成一件多么遥不可及而奢侈的事啊!他们拼命地勤工俭学,想方设法地向着目标努力,放牧、劈柴、劳作……无一不是想换回那一点点的“盐”,那是如此的珍贵。

我们希望已尝到了那菜汤的人别埋怨它的咸或淡,那样的机会来得并不是很容易;也希望尚未尝到菜汤的人不要放弃,生活有许许多多不得意需要你努力跨过。

读《鸡毛信》有感300字 第13篇

途中,海娃遇到一队抢粮的小鬼子。信要是落到敌人手中,那可就危险了。海娃看看羊群,突然有了主意。他把信藏在了头羊的羊尾巴下。小鬼子抓住海娃,把他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搜了个遍,什么也没发现。鬼子让海娃把羊赶到山里给皇军吃。晚上,几个鬼子把海娃挤在屋里头。鬼子睡着了,海娃悄悄溜出门,找到头羊,取了信巧妙逃走。

天亮了,海娃继续赶路,不料又遇到鬼子,他脱下衣服向鬼子示意,混了过去。眼看就到三王庄了,可海娃发现信丢了,急忙循原路寻找,信又失而复得。可不幸的是海娃又落入了敌人手中。敌人让海娃带路,海娃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敌人被消灭了,海娃也受伤了。战士们发现了海娃,赶紧向连长报告。海娃从昏迷中醒了过来,把鸡毛信交给连长。张连长和战士们都夸他是个小英雄。

读《鸡毛信》有感300字 第14篇

故事的主人公“海娃”,生活在龙门村,儿童团的团长是一个人虽小但意志坚的好孩子。日本鬼子扫荡的那天,海娃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要把一封重要的信件交给三王庄的张连长手里,并且信封上插了三根鸡毛十万火急。

不料途中碰到了正在抢粮的鬼子。机智的海娃看着正在放养的羊群,有了一个主意。他便把鸡毛信偷偷的藏在了羊的尾巴下。正在这时小鬼在把海娃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搜了个遍,却什么东西都没有收出来。海娃正好要离开的时候,鬼子又拦住了他并让海娃把羊群赶到山里给那里的“皇军”吃。

晚上,几个鬼子将海娃关在屋子里。海娃等到鬼子都熟睡了以后,忍痛丢下了羊群去了信悄悄的逃走了。天亮后海娃继续赶路,可是就在马上要到三王庄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鸡毛信不见了。在他找寻的时候又被鬼子抓到了,可是信也被他找到了。鬼子让他带路去找八路军,机敏的海娃把鬼子带到了游击队的包围圈。

鬼子消灭了可是海娃也受伤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鸡毛信安全吗?“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到海娃年龄与我相仿,可他机灵敏锐,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值得所有同年龄的同学们学习!

海娃誓死保护着重要的鸡毛信漂亮的完成了任务。再想想现在的我,虽没有海娃那么伟大,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让自己变的更加的勇敢和坚强,学习中遇到烦心的事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要自己反思一下,不怕困难,勇于面对现实;失败了也要顽强的站起来,倒下了了也要顽强的爬起来。

读《鸡毛信》有感作文 第15篇

——读《鸡毛信》有感

看着现在的中国,繁荣无比、合家欢乐,你可曾想过中国曾经受过一段百年的耻辱,那段历史是中国有史以来难以忘怀的奇耻大辱。在那以后中华人民开始愤怒,开始反抗。就这样,我们有了一支起义军,发展到最后成了中国工农红军。抗战期间,有多少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的兴旺,为了我们中国的未来而光荣的牺牲。

“你忘了吗?昨天你不是送来一封鸡毛信吗?那是你爸爸让你送来的情报。咱们的队伍根据情报,砸了鬼子的炮楼。多亏你这个小八路,小英雄!”这句话是《鸡毛信》里张连长赞扬海娃的话。海娃送完鸡毛信时,已经中枪,昏倒在地不省人事。海娃,你是多么的英勇啊!为了能完成爸爸给的任务,为了村民们能过上幸福的好生活,更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你与敌人斗智斗勇、奋不顾身!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时代,但是,依然有像海娃那样的青年光荣地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牺牲的瞬间,他们真正立起了光荣的旗帜,因为这样死去是英勇的,更是无畏的。

“鬼子越来越近。海娃着急了,把鸡毛信往哪里藏呢?他看着羊的尾巴,灵机一动,就跑到前面抱着那只带头的老绵羊,把它尾巴根的长毛拧成两根细绳,把鸡毛信折起来,绑在尾巴底下。”海娃的这一招真是妙哉,一下就蒙混过关

了:“他故意歪着脑袋,呆呆地站在那,鬼子一到跟前,马上搜身,摸补丁,掏窟窿,把海娃全身都搜遍了,连两只破鞋也没放过,结果什么也没搜到。”海娃真聪明,如果他没有及时地把鸡毛信藏起来,或藏在身上的话,肯定是死路一条。在危急时做到从容镇定是非常难得的,就算是大人也很难做出如此镇定的样子。我们在生活中也不是一样吗?比如说火灾,火灾发生时如果没有镇定的头脑,清晰的思路,很有可能被烧伤,甚至烧死。所以,镇定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是任何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危急时刻它们就是唯一的生存之路。

读《论语》有感 第16篇

透过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直强调孝和礼,那么何为孝,何为礼?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孝,如何有礼?

在春秋时期,社会十分注重孝,问孝者也很多,而孔子对前来问孝者的回答也各不相同,面对子游的询问,孔子的回答是:“不敬,何以别乎?”从这句话中足以见得要从心底去尽孝才算孝。而面对子夏的询问时,孔子则回答:“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从这句话中,我们更可以看出,对于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更重要的是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否则同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孝是诸礼之本,在今天的社会也是如此,而今,不乏一些虐待老人,空巢老人的现象。中国是礼仪之邦,是泱泱大国,却连最基本的孝道都无法诠释,因此我们更应该向孔子说过的“事父母,能竭其力”那样,竭尽自己的全力去尽孝,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才能将“孝”字完整的诠释。

无礼不成方圆,上到君臣之礼,大夫之礼,下到师生之礼父子之礼,在论语中都有提及。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又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在春秋时期,“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也指礼节、仪式。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注重礼节,按照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不做无礼无道德的事,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社会才会和谐。

礼、忠、孝、信、义,都是蕴含着传承了千年的古老文化。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观鸡毛信有感600字作文 第17篇

我认为这部电影中最感人的部分就是海娃的脚虽然中了两枪,但是却依然急着要把鸡毛信的具体位置告诉红军。直到最后还不要缴获的物品,愿意跟着红军干。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儿童团团长海娃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有一次,他替抗日游击队送一封紧急重要的信,路上遇到了敌人。敌人把他捉起来,要他带路。海娃一心想完成送信的任务,顽强的和敌人展开了斗争。最后,他冒着生命危险,甩开了敌人,把信送到了。八路军根据这份情报,和游击队配合,有力的打击了敌人。

我觉得今天,我们的革命事业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革命并没有结束,我们应该继承这个光荣的革命传统,学习海娃忠于人民忠于党的高贵品质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航向,为彻底消灭帝、修、反,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奋勇前进。毛主席说的好,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的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都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

海娃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孩子。在过去革命斗争的艰苦年代里,千千万万像海娃一样的儿童,和革命前辈一起,为了打倒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国内反革命势力,忠实地为党工作,立下了光辉的功绩。所以,我们一定要像海娃和其他的英雄儿童学习,学习他们伟大的精神。

上一篇:笔迹检验鉴定书 范文下一篇:精选大学会计社会实践报告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