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赏析

2024-07-26

《源氏物语》赏析(精选8篇)

《源氏物语》赏析 第1篇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被称为日本的“国宝”。

作品影响:《源氏物语》是一部让日本民族整整骄傲了十个世纪的著作。川端康成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所做的讲演上也曾指出:《源》是日本小说创作的最巅峰,他自己也不能与其相比较。这虽有几分自谦的成分,但是这数千年来《源》确实影响着日本文学的发展,至今,仍无人能超过这部著作。

作品评价:《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日本是个充满矛盾的国家,在歧视女性的传统大行其道的同时,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偏又出自一位女性之手,《源氏物语》全书,仅百万字,涉及三代历时七十余年,书中人物有四百多位。主要讲述的平安时代日本皇族、贵族阶层的生活状况,以主人公光源氏为故事核心,讲述着他的生活已经和众多女性角色之间的暧昧关系。这点上和中国的《红楼梦》很相似。虽然《源氏物语》比《红楼梦》早了七百多年,但是也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因为其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出场人物达到四百之多。《源》主要讲述了平安时代里日本贵族的生活,以光源氏的故事为核心,带出了众多与之关系暧昧的女性。葵姬是他的正室,出身高贵气质冷淡,光源氏冷落她,陆续有了藤壶、紫姬、明石姬等多位心爱的女子。相继和光源氏亲近的女人还包括栊月夜、夕颜、六条御息所等十数位贵族女性。或因偶遇生情,或有宿世之缘,书中大量写实的白描让贵族们糜烂而又出奇优雅美丽的生活横陈在读者眼前,相隔千年却始终魅力不减。对于异国读者而言,弄明白这部著作的首要问题是心随意动,在没有被大量的人名弄糊涂之前先领略到日本文化里美丽和暧昧交错互动的气氛。书里有许多关于性爱的描写,所以日后出现《失乐园》或是《感官王国》一类日式作品实在无须惊讶,毕竟1001年的时候,日本人就已经用他们的严肃态度来享受这道人生易垮的堤防。

《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有人说汉风唐韵东瀛存。日本文学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继承发扬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美:纤细的哀愁,表现了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揉入日本中世纪的“幽玄”,具有东方特有的神秘色彩。

欧美文学对精神的探索庞大而自由,中国的古典文学和近代文学都极其有底蕴,而日本文学细腻敏感,对精神层次的探索更加纯粹。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书写的是日本平安王朝的浮华大梦,集中表现了一个王朝的美,为日本美的传统奠基。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它讲述了日本平安王朝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光源氏,小说围绕他和一系列女子的爱情展开,这一部书让日本民族整整骄傲了十个世纪。

伏尔泰说:她不看重战争,而看重社会日常生活,战争带有偶然性,而日常生活便具有必然性。《源氏物语》极端绚烂,甚至倾向于衰颓。

打开《源氏物语》就如同掉进了花丛,一大片一大片的华丽,衣香鬓影,曲终人散,出场人物达四百之多,再现了平安时代日本贵族的生活,作者用散文的结构,白描的手法表现了贵族们糜烂而又出奇优雅美丽的生活。

“一张漂亮的脸蛋,一个高贵的身份,一趟风流的人生,”这就是紫式部笔下享誉日本的美男子光源氏,他的迷惘、无奈、对人生和美的叹息,令人难以忘怀。

那些围绕在光源氏周围的女子,即使就是名字吧,也具有平安朝的奢华色彩和无常的朦胧:紫姬、空蝉、夕颜、花散里、末摘花、浮舟、云居雁、胧月夜„„

每个美丽的名字中都有深意,每个美丽的名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悲情的女子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后或遁入空门,或打入冷宫,或郁郁寡欢,或香消玉殒„„用日本式的唯美,描写了一段段华丽的哀伤的爱情。行文之间充满了纤细,清雅而幽怨的情调。悲意如烟雾,朦胧淡色,浪漫幽怨,展现了颓废而多姿多彩的生活。《源氏物语》有八百多首日本和歌并有大量的唐诗,充满了诗意和优雅。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对川端康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源氏物语》中的物哀,即对人对世相对自然物的感动;幽玄,即禅宗的,虚幻之美;风雅,那份无边无尽的风雅构成了日本传统美学的特色,也成了川端康成小说永远的追求。

川端康成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那种感伤与孤独,感伤与悲哀是刻骨铭心的“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

1000年前,公元十一世纪日本平安王朝时期出现的《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观。当时日本皇宫里侍候皇后的一个女官紫式部,三十来岁时写成了这部近百万言的巨著。这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

许多人把《源氏物语》与中国的《红楼梦》相比,称之为日本的“红楼梦”,很可能是因为这一原因。《源氏物语》在中国的名声,比与紫式部同时代的另一位日本才女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要大得多。但《源氏物语》成书,比十八世纪才出现的《红楼梦》早了700多年,就如中国研究《红楼梦》成了一门学问一样,《源氏物语》一书在日本乃至世界也一直是一个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评论界公认,《源氏物语》在艺术上是一部有很大成就的作品。它开辟了日本物语文学的新道路,使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一个高峰。还有人说它是日本文学的灵感之源。

中国的《红楼梦》,写的是男人眼中的一帮贵族小姐的命运。而日本的《源氏物语》,写的是女人眼中的一帮贵族小姐的命运。《源氏物语》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日本贵族社会政治上的互相倾轧,生活上的奢侈和放纵,以及一夫多妻制下妇女任人摆布的命运。

伏尔泰说,他不看重战争史,而看重社会日常生活,战争带有偶然性,而日常生活更具有必然性。《源氏物语》展示的,正是日本平安王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故事涉及4个朝代,历时80余年,出场人物400余人。小说对这些人物描写细致入微,表现了各自的性格特色和复杂的心理。可以说《源氏物语》最早全面展示了日本人对性爱的独特态度和方式,这也是《源氏物语》被世界知识界和出版界评定为亚洲文学十大理想藏书的主要原因。《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曾为日本一条天皇皇后女官,本名无可考,官名为藤式部,后改称紫式部。据传,紫,是《源氏物语》的主人公的名字,式部为官名。生卒年也众说不一,一种说法是她生于公元973年,死于1014年,活了41岁。另一种说法是她生于公元978年,死于1016年,只活了38岁。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藤原是有名的中国文学学者,和歌和汉诗均长。任地方官,地位不高。紫式部自幼从父亲学习中国诗文和和歌,熟读中国典籍,并擅长乐器和绘画。她在22岁时,和比自己年长20多岁、已有妻室子女的地方官藤原宣孝结婚,经历了一夫多妻制家庭生活。第二年生下女儿,名为贤子。婚后三年,丈夫去世。紫式部与幼女相依为命,孤寂之中,开始写《源氏物语》。这部作品的部分篇章流传于世,受到好评,也引起太政大臣藤原道长重视。1005年,藤原道长令其入宫,为自己的女儿——一条天皇皇后彰子女官,为皇后讲读《日本书纪》及中国经典作品。1010年左右,《源氏物语》完成。书成不久她便去世。但她的书使她名垂千古。

《源氏物语》第二十五回中,源氏有一段谈小说创作的话,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抱负来。“古书所载,虽非事实,却是世间真人真事。作者自己体会后,犹觉不足,欲告之别人遂执笔记录,流传开来,便成小说了。如欲述善,则极尽善事;欲记恶,则极尽恶事,此皆真实可据,并非皆为子虚乌有,毫无教益。”“小说中有无似我这等痴狂不悟之人,倒还难料呢!怕也没有你这佯装不知、孤僻无情之女吧?也好,且让我以此为意,写出部如此史无前例的小说,流传万世吧!”

从《源氏物语》一书中,可以看出大量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且,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以散文为主,插入近800首和歌,歌与文融为一体,行文具有女性作者缠绵细腻特色,又富有日本文学清雅哀婉的风格。译文近似《红楼梦》的古白话,今天的中国人容易阅读理解。

近年来,日本文学家武田宗俊提出一个有趣的发现,他说《源氏物语》的前33回可以分为A、B两个系列来读。A系列为1、5、7~14、17~21、32、33共17回,其余的16回为B系列。这两个系列的故事主题截然不同,A系列是一个完整而连贯的故事,从第1回“桐壶”里卖卜者的预言开始,到33回“紫藤末叶”里如愿以偿皆大欢喜而结束。在这个故事中,主人翁光源氏被写成一个才貌双全、潇洒风光的人物。而B系列写的是光源氏遭受失败挫折的四个插曲。B系列出现的主要人物,如夕颜、空蝉、末摘花、玉等在A系列中完全不曾露面。武田宗俊猜测这B系列是作者后来补充安插进去的。

这一发现给《源氏物语》的阅读和研究增添了新的角度和乐趣。根据作者的身世遭遇和书中的线索,读者可以设想千年之前作者的写作心境。说不定从中还可以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来。

《源氏物语》赏析 第2篇

罗汉果作为广西的名贵特产一直为人称道,早在数百年前,广西的壮医就十分重视罗汉果的医疗功效,将之作为壮医药方中重要的一味药材。关于罗汉果的传说一直不胜枚举,除了一些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外,在永福县的一位老人口中我们得知了一个大家公认最为可信的故事。据说在广西永福县有一位瑶族农民,在一次上山打柴时不慎被野蜂所蜇,他顺手从身边一条藤子上摘下一枚野果擦伤,竟然止住胀痛,此事被一位叫罗汉的乡村医生所闻,对这种野果反复研究,用来治疗咳嗽等病,效果很好。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瑶族医生,就把这种野果叫做罗汉果。

从这这些传说中,我们不难猜出罗汉果的真实功效。罗汉果是一种天然的甜味剂,同时伴随着清热下火、止痰化咳的功效,因此最适合教师、记者、主持人等需要经常说话的职业。罗汉果的功效出众,一直是被视作珍贵的土特产,瑶乡人民就将罗汉果作为珍贵的礼品赠送给重要的贵客,以表达感恩之心。

到了现代,罗汉果的功效以为大众所熟知,罗汉果泡茶是大家日常保养休闲的良品,而罗汉果入菜,做成罗汉果炖鸡,罗汉果排骨汤等,也是集滋补与美味于一身的佳肴。到了九月金秋,许多学子们离开家乡,回到校园,都不忘带上一些,作为九月教师节的佳礼表达对师恩最真挚的感谢。辛勤的园丁们培养了一代代祖国的栋梁,然而句调查显示,有七成的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状态。除了久站久坐导致的腰颈椎疾病外,因为粉笔烟尘、用嗓过度,咽喉与声带也是老师“容易受伤”的部位之一。而罗汉果下火润肺、清热化痰的功效对于困扰教师们的咽喉疾病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在讲课过后或是在批改阅卷的闲暇,一杯罗汉果茶,不尽消疲解乏,更是对老师身体最好的保养。师恩难忘,九月的教师节,罗汉果自然是报答恩师最好的礼物,虽然罗汉果不是什么特别珍贵的东西,但诚挚的关怀却是无价。

说道罗汉果谢师感恩,自然要挑选罗汉果中的佳品。大家也许不知道,为了方便食用,我们日常购买到的罗汉果都是由鲜果经过筛选、烘焙加工而来的。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罗汉果以传统烤制为主,这就是罗汉果表面焦黄,果肉干瘪的原因。罗汉果虽然功效显著,但是传统的烘烤工艺增加了不少有害的成分,如烟熏过后残留的一氧化碳以及重金属,导致传统烘烤出来的罗汉果烟熏味重,口感差,而沏泡出来的罗汉果茶颜色黑浊。这样的罗汉果虽然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营养价值,但是也增加了许多其他对身体的危害。目前还有一些商家标榜采用电烤工艺烘焙的罗汉果,电烤出来的罗汉果表面没有炭火烘焙出的那种焦黑,泡出的茶水也没有那么浑浊,但是罗汉果是高糖度果类,其糖分在高温下发生反应,脱水降解,生成黑褐色产物,造成糖分与营养价值的流失。

罗汉果珍贵的药用与营养价值如何在加工中得到完整的保留?一直是许多专家特别是广西本土专家在思考的问题。广西莱茵生物经过多次的实验与论证,将世界领先的冻干工艺首次成功运用在罗汉果的生产过程中。经过加工的罗汉果不仅保持原果的颜色,而且成功的保留了罗汉果95%以上营养不流失。由于避免了高温的烘烤,果肉饱满颜色润泽,泡出的茶水颜色透明清澈。而避免了烟熏的污染,果内不仅营养丰富,并且完全没有其他有害元素的附着。

罗汉果一直被称为“神果”,莱茵生物精选高品质的原果,通过先进冻干公益生产出的目前最高品质的罗汉果产品——“神果物语”,就相当于咖啡中的蓝山一样珍贵,相比传统烘烤工艺营养流失60%以上,果色焦黑,品质不能保证等现象而言,对于“神果物语”全都不再成为人们选择罗汉果的障碍。然而大家也许会非常疑惑,为什么市面上很少见到“神果物语”的产品出现?实际上,在每年九月份到十月份期间出产的罗汉果才是最好的,莱茵生物不生产反季节的罗汉果,所用的都是每年九月至十月分间采摘,并经过精选的原果进行加工。所以神果物语的产量非常有限。在此前只在桂林当地的一些旅游团和线下商店售卖,导致很多旅客吃过一次之后遗憾的再也买不到了。

浅析白居易与《源氏物语》 第3篇

白居易的作品对《源氏物语》影响最深的恐怕就要数《长恨歌》了。据统计, 《源氏物语》全书中引用的一百零八处白居易的诗作中, 《长恨歌》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本文将分析的重点放在《长恨歌》对《桐壶》卷的影响上。

(一) 局部的影响:原典的引用于借用

在《桐壶》卷中, 对《长恨歌》直接引用有两处, 借用《长恨歌》原典词意和表现上类似的共有十二处。接下来, 将举例分析这两类引用借用。

1.1.1直接引用的两处, 原文中这样写道:

皇上观览《长恨歌》画卷, 总觉得无论多么出色的绘画高手, 其笔力也有限, 杨贵妃的容貌缺乏生动的情趣。“太液芙蓉未央柳”, 杨贵妃身着唐装, 虽然婀娜多姿, 华美艳丽, 但皇上想起更衣生前温柔妩媚、千种风情, 觉得任何花鸟色泽和美声妙音都无法相比。先前朝夕相处, 盟誓“比翼连理”, 如今镜花水月, 春梦成空。命该如此, 抱恨终天。1

前一处引用的是《长恨歌》中被世人认为是最出色的一节。作者将更衣描写成拥有连杨贵妃都无法企及的倾城美貌的女子只是为了佐证桐壶帝在更衣死后对她深深的思念。而这样的感情与失去杨贵妃的唐玄宗的痛苦相比, 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 对于第二处引用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就显得合情合理。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来比照桐壶帝与更衣的爱情故事, 不仅有助于作品感情的升温, 也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于桐壶帝失去更衣后的痛苦的感受。

1.1.2借用词意原典的四处中着重以以下两处来说明:

朝中高官大臣无可奈何, 侧目而视, 私下议论道:“如此专宠, 实难容忍。唐朝亦皆因此事, 终酿成天下大乱。” 内宫之事, 很快传遍民间, 百姓怨声沸腾, 对这位更衣忧惧怨恨, 以为将来难免发生杨贵妃那样的祸害。2

最近皇上朝夕披览的是《长恨歌》长卷画册。这本画册由亭子院绘画, 配有伊势、纪贯之创作的和歌和汉诗。日间交谈, 也常常涉及此类话题。3

第一项描写的是由于皇上对更衣过分宠爱而招致周围大臣以及百姓们的忧虑。而第二项中虽然只是提到了《长恨歌》的长卷画册, 可是我们将其视为是对《长恨歌》的借用也无不可。在更衣去世后桐壶帝整日悲伤流泪, 观览画卷并谈论与此相关的话题, 可见桐壶帝也认为自己的悲伤情状与《长恨歌》极为相似。由此可以, 以《长恨歌》对《桐壶》 卷的影响来说, 这一项足以说明《长恨歌》在比较文学史上的地位。

表现上类似的状况在《桐壶》卷中出现了五处, 这些类似的例子与前文提到的直接引用和借用等手法相互配合, 在 《桐壶》一卷中不断加深受从《长恨歌》中渗透进来的悲伤气氛, 在更加深刻的表现人物的同时, 也加深了事件的发展轨迹。

(二) 整体的浸润:结构与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是以悲剧为结局的爱情, 是对“失去爱情” 所抱的长恨。而在日本对于《长恨歌》最具有代表性的评价就要数铃木虎雄氏在《白乐天诗解》中以下这一段文字:

这部诗篇可取之处在于:它把杨贵妃进宫、侍宴, 以至最后方士寻访, 这一长而多变的时间, 轻松流畅地叙述出来。 其多彩之处当属:玄宗自蜀回京, 居于南苑, 面对春秋风物, 思念贵妃的情景;方士寻访仙山, 贵妃由寝宫出现的刹那; 以及最后贵妃口述绵绵之情等处。所有这些, 都是具体的描写, 发挥了乐天之所长。诗题名为“长恨”, 实乃全诗主眼。 这诗着笔成功之处, 即本诗生命之所在。

既然《长恨歌》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由前文例证也可知, 正是由于紫式部充分正确地掌握了《长恨歌》的主题和本质, 才能在《源氏物语》通篇中, 充分采用摘引、借用以及词意表达上的类似等手法使得整部物语具体化、清晰化。

在整部《源氏物语》中共有三个主要的带动情节发展的人物, 他们就是桐壶帝、源氏公子以及薰大将。而他们三人的爱情故事也都共同贯穿着一个同样的主题:为失去爱情而发出悲叹。这样理解作品的主题, 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从《长恨歌》中汲取形象的痕迹。这个主题在文本的高潮章节中反复展开, 更加深化了“失去爱情的悲叹”这一主题。而反复的结合主题对《长恨歌》中的词句加以摘引、借用和模仿, 使得物语这个悲剧题材更加具有艺术效果。

(三) 结束语

在《源氏物语》整部作品中, 尽管作者紫式部无数次的引用借鉴中国古籍古诗, 但是作者并没有死板的照本宣科、 生吞活剥, 而是立足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现实, 根据社会实际情况的要求, 充分吸收中国文化经典中的有益成分, 然后经过她自己的提炼并融合自身拥有的日汉文学的素养, 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文学作品。也正是由于作者自己的才华和不断学习的精神, 使得《源氏物语》成为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白居易集》, 白居易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2]《日本文明》, 叶渭渠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年。

[3]《日本小说史》, 叶渭渠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4]《源氏物语》, 紫式部著, 郑民钦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年。

《源氏物语》 第4篇

作为《源氏物语》的第一男主,源氏公子拥有皇室血统,深得父亲桐壶帝的宠爱,虽被降为臣下,但也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且他的相貌极为俊俏,风华绝代,世人皆称“光源氏”。由于幼年丧母,缺乏母爱,源氏从小就爱慕容貌酷似生母的藤壶皇后。成年后,源氏周旋于各式各样的女子中,有美丽大方的紫姬、端庄严谨的葵姬、红颜早逝的夕颜、相貌丑陋的末摘花及才华横溢的明石姬等。这些女子各有千秋,在源氏心中占据不同地位,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与源氏的爱情基本在夜晚开始。例如,“是晚源氏公子即赴左大臣邸宅招亲”,这是源氏与葵姬的婚姻。又如空蝉这一章,“不久大家都睡静了。源氏公子试把纸隔扇上的钩子打开,觉得那里没有上钩……他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终于伸手把她盖着的衣服拉开……晨鸡报晓了。侍女中将也从内室出来了,看见源氏公子还无意放还女主人,心中万分焦灼”。和紫儿的相逢也是,“源氏公子要在天没有亮之前回去,此时他的心中觉得仿佛是和情人幽会之后一般”。在流放途中与明石姬则是“换上常礼服,整饰一番,于夜深时出发……平日每恨长夜如年,今日只觉秋宵苦短。但深恐外人得知,不免有所顾忌,便对她立下山盟海誓,于黎明前匆匆退出”。

在中国,男女双方成就一段姻缘远远比日本要难得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基础,双方还讲究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经过种种繁琐的礼仪才能成为夫妻。相比之下,日本对于婚姻的态度要比中国开放。似乎只要男女双方互相看中,深夜即可相会,这与中国话本中富家小姐与穷书生私会定终生相似,但不同的是,这样的习俗在日本是约定俗成的,即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在小说中,源氏公子或其他男子在深夜由侍女引领进入女子闺房,隔天黎明时分就要返回住处,并赋诗一首表示慰问。如果双方都有意,则书信往来,约定再次前往。形成这种独特风俗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神婚”的习俗

在《古事记》中就有关于“神婚”的记载,即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的结合。“神婚”的特征是:男女的爱和性都是发生在漆黑的夜晚,因为古代日本人认为神的时间带是夜间,只有在夜间才能接触到神。所以,《古事记》所描写的男子到女子家求爱必须站在神的位置上,夜访早归,且只限一夜,早晨分离,有时女子对男子的面目还来不及分辨,故而“神婚”又叫“一夜夫”或“一夜妻”。源氏公子也因此在一开始时不知道木摘花的长相,而木摘花对源氏的印象也只是衣服上奇异的芳香。“神婚”必须在漆黑之夜举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古代日本人认为日光和月光都是从天而降的神给予大地的咒力,在日光下或月光下求爱是绝对禁止的。这样一种古老的习俗一直在日本流传,深夜时分才是赴情人处的正确时机,代表了日本人对上古神的崇拜和敬仰。所以,在《源氏物语》中,源氏公子或其他贵族青年往往在白日苦苦盼着黑夜的到来,又憎恨春宵苦短,黎明转眼即逝,不能够和情人久处。

二、好色

日本古代的文学大多以男女情爱为主题,这逐渐形成了好色的审美观念。此“好色”非彼“好色”。从语源来说,奈良时代的“色”字只含有色彩和表情两层意思,到了平安时代,“色”字的含义扩大,增加了华美和恋爱情趣的内容。我们平时所说的“好色”是有着较强贬义色彩的词,“好”是爱好,嗜好的意思。而日语中的“好”含有选择之意,即有条件地选择女性对象。这与汉语“好色”所包含的色情、不端正的意思不同,而是带有一种近乎欣赏赞美的态度来看待情爱。在古代日本有“好色家”这个称号,要能满足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和歌的名手,二是礼拜美,以美为先。在这一点上,源氏公子可以称得上是好色家了。每逢遇上自己心仪的女子,必定风雅地写一首诗歌,并用别出心裁的方式送到女子手中。由于源氏出身高贵,又由桐壶帝亲自教导,精通琴棋书画、文采斐然。所以,他可以欣赏各种不同的女子,能与她们琴瑟和鸣。良辰美景,才子佳人,琴声悠扬,情意绵绵。夜晚相比白天更加神秘,也更能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美的感受中。可以说,夜晚是爱情发生的最好的催化剂,它为青年男女的爱情提供了完美的条件背景。

三、夜这

日本女作家茂吕美耶在《江户日本》中提到了“夜这”,也称“夜袭”。男子于夜晚到女子寝室偷香窃玉,黎明前离去,这一风俗就是“夜这”。“夜这”民俗大致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只要是女人,无论年轻女孩或寡妇,甚至有夫之妇,通通是“夜这”对象;二是只限年轻女孩与寡妇、女佣、保姆。前者虽对所有女性开放,但有个不成文法,便是丈夫或同居男子不在家时,才可以偷袭已婚妇女,山区村落与沿海渔村正是以此为主,关东平原大多以后者为主。《源氏物语》中,源氏公子与孀居的婶母六条妃子的恋情就是典型的“夜这”。源氏爱恋的空蝉已有夫君,夕颜也有了头中将这个情人,但源氏公子还是抵不住相思之苦翻山越岭与她们相会。后十回的主人公熏君和兵部卿亲王,爱上宇治山庄的两位女公子时,曾千辛万苦赶到地处荒山十分偏僻的宇治。后兵部卿亲王看上熏君的情人浮舟,就趁熏君不在家的夜晚乔装一番混进浮舟的房间,之后又多次寻找时机与浮舟幽会。这些都是典型的“夜这”

四、女性地位低下

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常常以温柔驯服的形象出现,拥有一种柔情似水的美,展现了东方女性独特的魅力。作者紫式部以女性的视角更加细致深层次地描写了众多女子,她们或美或丑、或高贵或卑贱,但她们的处境都一样,不仅是贵族斗争的工具,也是贵族男子手中的玩物,一夫多妻制的牺牲品。她们的美貌才华性情都是依托男子而生,再美丽高贵的女子总是要出嫁。而以源氏公子为代表的贵族青年可以任意玩弄她们,一晌求欢即可,并不放在心上。而作为男子附属品的女子也只能承受不公平的待遇,忍受着男子的花心和漫不经心。贵族青年深夜来访则是怕被人发现有失体面,影响自己的声誉。这些等待着情郎的女子是见不得光的人,她们只能作为私下的情妇,每逢深夜便望眼欲穿,盼望着自己的心上人能够到来。六条妃子就因为心中执念过重才走火入魔害死了葵姬,这是她对女性地位低下的不甘与反抗的表现。究其根本,源氏公子的玩弄和三心二意才导致这样的悲剧。

夜晚就像一层厚重的黑色绒布笼罩着天空,想要一亲芳泽的男子正在艰难行路,深闺的女子在黑暗中静静等待男子的到来。有相逢的喜悦,也有“佳期未有期”的悲伤。诞生在夜晚的爱情是一朵甜蜜又痛苦的花朵,花期是夜晚,且开过就凋零,只盼着有情人能及时采撷并永久珍惜。

源氏物语影评 第5篇

在日本的文学史上《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它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就像《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源氏物语》在日本文学史上同样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这部书我在几年前就有所耳闻,也曾经想拜读过,最终还是因为太长篇而放弃了。今天看到源氏物语的电影版就第一时间看了。对于这部影片,真不知该从何评起。该说这是一部非现实恋爱的影片?还是一部落寞的影片?在繁华诗意的剧情下,男主角一次次的寻找着他所追求的感情。。。

电影中,男主角最先喜欢上的是他的继母,那个和他从未谋面的母亲却相貌同出一辙的藤壶更衣。被仰望也等同是被隔离,这样环境仿佛只有三个人,无忧无虑生活的直到主角成年,在这幅看上去过分华丽的时光中,主角的眼中最耀眼最依赖的一直是常常陪伴他玩耍的藤壶。这该算得上是主角人生中最美丽的时期吧,没有了母亲的孩子,和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美丽继母一同成长一同玩乐,即是儿时玩伴,又是一位和自己憧憬的母亲相貌一样的女子。然而,随着主角的成年,主角的身份就变了,也不再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而是一对夫妻和一个男人。主角不得不离开他从小长大的皇宫,再不能像小时候一样擅自进入皇帝的后院。在这样残酷的事实下,他的父亲又为他定了一门可以稳固他地位的亲事。就是丞相的女儿,但这位千金所受的教育使她对光源氏像执行任务般相近如宾,原本想试着进入新角色中的光源氏开始逃避这份婚姻夜不归宿,偶然间在外面认识了一位死过丈夫的贵妇,在光源氏眼中她是那么高贵典雅,在多番追求下,御息所为守好本分,最终没能拒绝这位令全城女性心动也让她心动的多情贵公子。但是,御息所细腻的内心是矛盾的。她是个结过婚的女人,又比光源氏大,她爱光源氏也怕失去他,怕失去他后的自己失去自我失去自尊,按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个别扭傲娇。在内心摇摆和不安中,她对光源氏的态度开始反复无常,两人之间也开始有了裂痕。

直到光源氏遇到了爱慕他的女子,温柔的夕颜。他从夕颜那里重新找到了他渴望的被爱和温柔。渐渐被遗忘的御息所听到人们所传的谣言中在思念与怨恨中化为生灵,这貌似是日本独有的一种鬼怪文化,好多影片中都有提及,就是在人活着的时候,鬼魂出窍去害人,但本人对此是一无所知的。御息所的生灵看见光源氏和夕颜缠绵的场景,杀死了夕颜。光源氏有些怀疑,在夕颜死后去看望了趟御息所,此时的御息所性情似乎有些微变,说话变得刻薄。而光源氏因为愧疚而也没有多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时候光源氏的妻子怀有身孕了。喜事冲破了夫妻两人的隔阂,对感情笨拙的宰相千金也开始对光源氏温柔了些,这让光源氏感到无比幸福。光源氏的夫妻的和睦传遍街巷,御息所居住的地方大家都说,以后光源氏不会再来了,于是,怀有身孕的宰相千金又成为了御息所的生灵所怨恨的对象。御息所的生灵几次想杀死怀有身孕的宰相千金,却无奈总被阴阳师破坏。直到孩子出世,御息所的怨气和对光源氏的爱感动了阴阳师,在没有阴阳师的阻拦下。宰相千金也死于非命。

一度以为这一次真的可以得到幸福的光源氏,又再一次的失去了所爱。同时,他也知道了杀死他妻子的,是御息所的生灵,光源氏再一次看望已经知道自己化为生灵的御息所。看到昔日的情人憔悴悔恨的模样,光源氏也很是愧疚自己对她所付出的感情的轻慢,同时也明白了御息所对他的爱究竟有多深。御息所为了不再给光源氏带来麻烦,拒绝了光源氏希望重新开始的请求,决定独自去乡下听不到任何光源氏消息的地方度过残生。

御息所离开后,一无所有的光源氏思念继母藤壶而展开追求。虽然藤壶和天皇的感情很好,但对光源氏也有着说不清是爱情,还是疼爱的感情。在光源氏痛苦追求下,藤壶和光源氏常常背着天皇来往。直到藤壶有了身孕,天皇将这个孩子立为储君。临死的时候嘱咐光源氏辅佐这个他已知是自己最爱的孩子光源氏和最爱的女人桐壶的替身藤壶所生的孩子。

藤壶察觉到天皇知道那个孩子是她和光源氏所生的,而依然立了这个孩子为储君,在愧疚的心情下也落发出家。至此,光源氏又再一次失去了自己所爱的人。到此,影片的故事结束,这部片子独特的是它把作者紫式部也加入了电影中,最后光源氏问为他书写命运的紫式部还要折磨他到什么时候。紫式部反问他难道不明白,招惹众多女人的他,需要付出与这份幸福同等的血泪。

电影虽然到这里就结束了,也正如紫式部所说,光源氏的故事才正式开始。我曾经听过看过这部书的同学讲光源氏家族的人员表,复杂的一塌糊涂。不仅他的子女,子孙也相当旺盛。当然,他以后的人生中要经历的爱情和悲欢离合也大致是这个模式吧,得到,失去。

或许光源氏从没有爱过哪个女人,他真正想要的而是一份对他的爱。当这份感情面临考验的时候,他又没有去面对的耐心,而只有一次次争取和寻找新的爱情的勇气吧。在我看来,或许分不清光源氏到底是个懦夫还是个英雄,却的确是一个内心扭曲的人。或许是他的成长环境,或许是他相貌以及家室等先天条件。让他有这个空间和资格去扭曲,陷入永远的追逐后的落寞,落寞中的追逐,这样死循环。这样的光源氏,或许是个坏男人吧,虽然他本不想做一个坏男人。

抛开光源氏不论,但说这部影片中出现的女主角,无论是年少美貌的继母藤壶,还是感情笨拙的宰相千金葵,才情细腻的御息所,温柔体贴的夕颜。都是赏心悦目值得人去疼爱的女子。不光是光源氏,我想生活中若真有这样的女子,任何男人甚至是女人都会为之心动的吧。但是他们的爱情却只是有花无果。藤壶的迟疑,葵的傲娇,御息所的不自信,或许这里能称得上胜利的,算是温柔体贴,又大胆求爱的夕颜了吧。如果没有光源氏的花心所招来御息所生灵杀死了她。这样的女子或许她们的爱情是最温馨长远的了。

按御息所生灵所说,夕颜这样的女子的确有些无聊且平凡。但又正是她们敢去抛开世俗和面子争取爱,得到后又只专心爱护,温柔体贴或许看似没有个性没有内涵,却是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且敢去要也有能力守住爱情的一类女子,而这样的女子,大概在现实中也会是一位大智若愚的贤妻良母吧。

源氏物语读书笔记 第6篇

首先《源氏物语》成书于1000年前,那个时候世界上各个国家几无交流,文学发展各自成体。当时的西方正在普遍建立封建制度,宗教运动,也是中世纪的黑暗年代,当时的西方人人自危,疲于求存,几乎没有什么具备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留下。但是《源氏物语》出现了,紫式部即是开拓者,又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填补了公元1000年左右文学史的空白。

其次,紫式部写《源氏》的时候正好身处大唐影响后的日本,平安时代女性地位不高,写作用汉字是男性的特权,女性一般多用假名,于是导致我们今天看来即便翻原著也觉得文字晦涩难懂,并且假名文风柔美细腻,语言环境愈发神秘,日本艺术审美趣味中的“物哀”与“幽玄”被书写得淋漓尽致又如隔着重重雾纱见而不得心向往之。据说作为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文学大家川端康成也是在看过英译本的《源氏物语》后才喜欢上这部作品的,他觉得原著生涩难懂读起来艰难,而英译本却让他感动得要落泪。东瀛民族善于以小见大,世界之大都不过是春之曙夏之夜秋之昏冬之晨,花草鱼虫皆有禅意。而中国深受儒家教义,胸怀世界,民族大义,宇宙苍穹皆为我忧,所以《源氏物语》只源氏公子一人的情仇爱恨便已成巨著,而《红楼梦》则与乱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余下皆是野狐禅。

第三,紫式部书写《源氏物语》当年,日本妇女并没有权利拥有名字,众人只知作者本姓藤原,“紫”是因书内女主人公紫姬而得名,“式部”是后来以父兄官衔为名以显其身份,才被人称为紫式部,可见当年女性地位之低。但是如同林黛玉一般,紫式部有幸出生于书香家庭,自幼便随父学习汉诗与和歌,熟读中国古代典籍,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了解与体会。在那样的一个大背景环境下,紫式部以细腻独特的女性视角写下了男权社会上层贵族一夫多妻制下女性悲歌也就可以理解她的无奈与喟叹了。

说是女性悲歌,其实主角光源氏也是个可怜人,一生也轮回在无常里,找不到归宿。其母亲虽然深得皇上宠爱但是因为出身低下处处遭人算计,于是在源氏三岁时便不堪凌辱折磨含恨而去。幼年成长中母亲的缺席导致了源氏一生都在各种女人身上追随母亲的影子。《源氏物语》这本书被很多不了解的人诟病为“大叔推倒萝莉”“萝莉养成计划”“百人斩”其实是与之有很大关系的。用佛洛依德的话来解释就是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情结伴随了源氏一生,儿时的恋母情节没有得到良好的疏导最后才演变的如此花心,也害了所有女子。他追寻了一辈子的真爱,懂得欣赏每个女人的美,不论对方美丑贫富,他都可以为了每一段感情付出所有,痴于女子千娇百媚,醉于女子风情万种,敬于女子博学多思,但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猛一回头,发现紫姬才是自己的真爱,可惜那时紫姬已经香消玉殒。这样的男人放现代不能容忍,但是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来看,的确没有什么恶感。每一部经典作品都不应被因为一些狭隘的思想而被批判。

读源氏物语,能读出日本文化中许多东西——知道世事无常,却又深陷在世间看似繁花似锦的荣华富贵之中,不能自拔,很矛盾纠结的心理。

萝莉养成之类的,是情节。看客们看到了源氏养育紫上,最后娶她为妻的圆满剧情。而这个故事最终是个悲剧:源氏年过四十,内心却依然不满足,而迎娶了朱雀帝的三公主之后,紫上发现多年以来自己认为很牢靠幸福的人生,居然什么也不是,自己人生的三观都是源氏教导出来的:女性要美丽温婉有才华,重要的是,要顺从,要能够忍受男权社会给予的一切重压。

但是,在三公主的问题上,紫上的世界观完全崩溃。三公主是个呆板的13岁少女缺乏女性风韵,源氏对她不过尔尔。紫上一点也不嫉妒她,但就是这个毫无魅力的少女,居然毫不费力夺走了她拥有的一切。

万事,转头空。紫上因此而死。书中,能够“顺从,能够承受男权社会给予女性的一切重压”的女性,才有良好结局,比如用自己的一生去韬光养晦的明石之上,还有玉鬘这样理智的不选择爱情而选择面包的女人。

紫上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不顺从,就送掉了性命。胧月夜、六条等等这些反抗了女人都是悲剧。

另一方面,书中描写的日本民俗文化、上层贵族丝竹雅乐、平安时代风雅清丽、大唐影响下审美情趣甚至是借用的白居易唐诗造词都能让人感觉到作品的美感。顺便说一句,《源氏物语》因进入西方世界较早,全球翻译语言众多,光是在中国形成影响力的几个译本便有钱稻孙译本、林文月译本和丰子恺译本。个人偏爱更具女性气质的林文月译本,辞藻优美,和歌翻译古风悠然,意境凄清。举个小栗子

源氏欲见空蝉而不得的时候泣不成声写的和歌:

环露痴心仍重逢,岂料啼多袖已朽。蝉翼单衫缘何弃,寒冬来时哭声哀。秋去冬来凄心苦,泪眼茫茫生死别。

空蝉死后:

蝉衣一袭余香在,睹物怀人亦可怜。

蝉衣凝露重,树密少人知。似我衫常湿,愁思可告谁? 桐壶更衣的绝命诗:

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

冷露凄风夜,深宫泪满襟。遥怜荒诸上,小草太孤零。

纵然伴着秋虫泣,哭尽长宵泪未干。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嘉荫凋残风力猛,剧怜小草不胜悲。

愿君化作鸿都客,探得香魂住处来。

欲望宫墙月,啼多泪眼昏。遥怜荒邸里,哪得见光明!

童发今承亲手束,合欢双带绾成无?

朱丝已绾同心结,但愿深红永不消。

其中第一句日语古文是“限りとて别るる道の悲しきに,いかまほしきは命なりけり”,钱稻孙译文“临到歧途悲欲绝,不胜薄命恋残生”,丰子恺译文“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林文月译文“大限来时悲长别,残灯将尽叹命穷”,译文各具风情。

看完文字我们看风俗------------

日本的平安时代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学得到推崇,佛教得到发展。绘画受唐和五代的影响产生了摹写日本风土和人物的“大和绘”,后来进一步以和歌为题材,达到了绘画、书写、诗歌三位一体。当时贵族喜欢采集古乐,还成立了“大歌所”,专门传授日本音乐。建筑已经初具日本特色了,服饰、器具从《源氏物语》中更是可以看出有着自己的不同之处。书中描写的贵族闲情生活所派生出来的各种游宴、赏月、和笛、辩香、沐歌、仪式等都令今人羡慕不已。

比如在《源氏物语》中那个终日琴声笑语不绝,游宴歌舞不断的六条院,就是源氏根据各个妻妾的不同爱好所设计的,集中体现了春夏秋冬于一体的风貌:

“紫姬所居的东南一区内,石山造的很高,池塘筑的很美。栽植的无数的春花,窗前种的是五叶松、红梅、樱花、紫藤、棣花等春花。其间又疏疏的杂植各种秋花。

秋好皇后所居的西南一区,在原有的山上导入清澈的泉水。欲使水声增大,建立了许多的岩石,使水流成瀑布,在院中种植大量的秋树、各种菊花,秋景之美,远胜山野。

花散里所居的东北一区,绿树荫荫、夏花繁多,牡丹、蔷薇、池塘中荷花飘逸。明石姬所居的西北一区,苍松、古柏、腊梅,所布之景十分适合冬日赏雪。”

庭院分区煞费心思,适逢每位人物的个性。春花绚烂却年华易逝的紫姬夫人住在春之院,人淡如菊与世无争的秋好皇后住在秋之院,热情好客的花散里住在夏之院,隐忍刚韧的明石姬住在冬之院。自然景物成为了人性的隐喻,又暗示了她们的结局。

又如夕雾新罹右大将之职

“其时天色将晚,乐人照例表演《万岁乐人<贺皇恩>》等舞乐。但仅为走走形式。旋即舞罢,管弦之会便即开幕。因太政大臣亲身参与,众人无不竭力献技,合奏更为出色。琵琶依例是萤兵部卿亲王弹奏,其人所擅甚博,实属罕见之才。源氏弹奏七弦琴,太政大臣弹奏和琴。源氏久违太政大臣之和琴妙音,今日重闻,更觉优美之极,振人心弦。故他也大展身手,倾技以施。两人合奏之乐音,优美绝伦。弹毕,两人共叙往事,又说到当今光景:亲戚之谊愈深,友爱之情更浓,凡事皆坦言商讨。二人言语投机,心景愉恰,杯盛之间,逸兴泉涌,至醉后,忽徒生感伤,泣下不止。”

再如朱雀院五十寿辰,恰遇是上庆祝大典

“紫光人所带四个贴身女童,皆容颜可佳,身着红外衣,白面红里汗巾,淡紫色锦织衬衣,外缀凸花劲颈,红色练绸单衫,言行举止皆甚文雅。明石女御屋里,新年里布置得富丽堂皇。众侍女竞相斗艳,装扮得艳丽多姿,甚迷人眼。女童身着青衣,暗红汗衫,外缀中国线绸裙,又间夹婊棠色中国统罗讨衫,众女童皆无二样。明石夫人之女童装饰稍逊,着红面紫里衬袍者二人,着白面红衬袍者二人,外衣皆为青磁色,衬衣或深紫或为淡紫,皆用研光花绸,极为俏艳。三公主闻知集于此者众,于是悉。已将诸女童装扮得格外出众:着深青色外衣,白面绿里汗衫与淡紫衬衫。这服饰虽不甚华丽珍贵,然整体气派,极为堂皇高雅。” 大典上

“源氏忍不住偷窥三公主,只觉她比之于人,更显玲现娇美。其贵秀胜于艳丽,若二月中旬新柳,略舒鹅黄,且柔弱不胜鸟飞。她身着白面红里常礼服,头发自左右向前挂,如青柳丝,恰是荣贵公主模样。明石女御姿容比之三公主更多艳丽,然优雅无二。其雍容气度如夏日藤花,兀自艳放于群芳零落后。她因有孕在身已久,奏毕颇觉倦怠,遂将筝推置边上,依靠矮几,用手支撑。其矮小纤弱,而矮几则大小如常规,所以她必高抬手臂,如此则又极木舒适。见此,源氏便欲替她特制一合身茶几,足见其关爱之心了。她身着红面紫里外衣,秀发长垂,极为清整。灯光映衬,风姿绝妙无及。紫夫人着淡紫外衣,深色礼服与淡胭脂色无襟服,头上青丝浓密柔顺,披于肩前,恰好相称其身,观之风韵十足。若用花比,可谓樱花,然比樱花优美有加,这姿容的确殊异。明石夫人置身如许贵妇人中,似要逊色,实则不是。其言行举止,优雅有致,叫人见之则自觉寒颜。其姿容风貌闲雅,不失切娜,妙木可喻。她身着柳绿色织锦无襟服,仿佛淡绿衣服,外系轻罗围裙,以示谦逊③但众人于她绝无嫌弃之意。她却斜坐于一青色高丽锦镶边茵褥上,一手扶琵琶,一手持拨子,其姿态神情优雅无比,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如五月初之橘枝,花实并香。”

读罢真觉人人栩栩如生在眼前,那个华丽奢靡的平安上层贵族生活丝竹在耳。更不用提紫姬死去那一幕,佛经念了几天几夜,源氏泣不成眠与用情至深的熏君,最后以浮舟与他在尘世中的决断所结尾,让人肝肠寸断十分难忘。

《源氏物语》经典语录 第7篇

2、情似孤舟甫离岸,渐行渐远渐生疏。

3、月华幽光羡登临,红尘悲怆我自知 。

4、我在笑我自己的心 我听从他的调遣。

5、心迹未予外人阅,花枝一束故人香。

6、相思到死有何益,生前欢会胜黄金。

7、不似明灯照,又非暗幕张。朦胧春月夜,美景世无双。

8、泪如清水寻常物,来途早断恐难逢。

9、哀此东篱菊,当年共护持。今秋花上露,只湿一人衣。一花一木,故人相植。一思一念,令人成痴。

10、“荣华之梦,我倒不怎么顶渴望,只希望从容享受这四季自然的美景:例如春花秋叶,变化的`天色,等等。自古许多人都在争论春天的花木与秋天的野望,究竟孰胜?这真是难以骤下论断的事情。唐土之人似乎认为春花如锦,最是可取;而我朝歌咏则好像更重秋色动人呢。到底孰是孰非?其实,放眼眺望,佳景处处,令人目不暇给,花色鸟音如何评定优劣呢?只得于狭窄的垣内,尽量设法,使能体会四季变化,种植春天的花木啦,秋天的野草等,好让那些无人倾耳的草虫有所栖息之处,也好叫知音的人儿欣赏欣赏。”

11、恨事多有难忘处,奈何再会在歧路。

12、微风摇兮荻叶梢,霜随风信渐消散,思君怨君兮难解嘲。

13、目欲穷变世,心行止远末。人间频更替,无动是真情。

14、有一个阵雨初歇,诱人伤感的夜晚,中将将浅墨色的外褂和布裤换穿为浅色的衣裤来访源氏。他看来英姿焕发、令人羡慕。当时源氏正在西侧妻户边凭栏欣赏着霜冻的庭前花草。风飒飒地吹着,时雨阵阵,诱人禁不住也要泪簌簌。他那托着腮帮子喃喃自言"为雨为云今不知"的绝妙姿态,真个叫人着迷。中将不愧为风流解趣之人,故而默默凝视,坐近其身边,心想如果自己是女儿身,如何舍得留下这样的人离开这世间呢?源氏依然从容地坐着,只是稍加整顿衣带而已。他穿的是浅墨色的夏衣,下面的红裳衬出炜然的光彩。

15、浸身恨水我心湿,何苦当初悔已迟。

16、源氏之君心中正懊恼着,又逢雨点纷纷下落,山风飕飕地吹,瀑布的响声比往常显得更大。稍带困意的诵经声间歇地从上面的佛堂传来,倍增悲凉。

17、月轮已隐入山边了吧,源氏望着那幽暗动人的天空,时而埋怨对方,时而责备自己。

18、“他这个人呀,真个是罕有的稳健老成,也不知是否命定要这般早夭折的呢?近两三年来,看他一直都是心事重重无精打采的。不成器的我倒是时常开导他:‘人若是太看透世间道理,思虑过深,反会失却优和温暖,别人也就不怎么容易亲近拥戴。’只恐怕在他看来,我这样难免显得肤浅吧?”

19、你的眼神好像很不可思议,有时看着远方,又好像什么也没看。

20、生前诚可憎,死后皆可爱。

21、明日之事,谁也无从知晓,下次几时再来探访,我也不知。

22、但是那份温柔和体贴,随着次数的增加,渐渐地,沉重起来。

23、仅仅一张竹帘,便隔开了这未果的恋情。

24、真是心思缜密的女人,我的所思所想,她都会满足。

25、缥缈的爱,热烈的爱,每一段恋情都要一一道来,因为无论是哪一段,都是那位公子为爱而生的证明。

26、《帚木》

屈指年来相契日,瑕疵岂止妒心深?

胸中数尽无情恨,此是与君撒手时。

琴清菊艳香闺里,不是情郎不肯留。

笛声怒似西风吼,如此狂夫不要留!

败壁荒山里,频年寂寂春。愿君怜抚子,叨沐雨露恩。

群花历乱开,烂漫多姿色。独怜常夏花,秀美真无匹。

哀此拂尘袖,频年泪不干。秋来风色厉,常夏早摧残。

蟢子朝飞良夜永,缘何约我改天来?

使君若是频来客,此夕承恩也不羞。

恨君冷酷心犹痛,何事晨鸡太早鸣?

忧身未已鸡先唱,和着啼声哭到明。

重温旧梦知何日,睡眼常开直到今。

不知帚木奇离相,空作园原失路人。

寄身伏屋荒原上,虚幻原同帚木形。

27、《桐壶》

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

冷露凄风夜,深宫泪满襟。遥怜荒诸上,小草太孤零。

纵然伴着秋虫泣,哭尽长宵泪未干。

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嘉荫凋残风力猛,剧怜小草不胜悲。

愿君化作鸿都客,探得香魂住处来。

欲望宫墙月,啼多泪眼昏。遥怜荒邸里,哪得见光明!

童发今承亲手束,合欢双带绾成无?

朱丝已绾同心结,但愿深红永不消。

28、《空蝉》

蝉衣一袭余香在,睹物怀人亦可怜。

蝉衣凝露重,树密少人知。似我衫常湿,愁思可告谁?

29、《夕颜》

夕颜凝露容光艳,料是伊人驻马来。

苍茫暮色蓬山隔,遥望安知是夕颜?

名花褪色终难弃,爱煞朝颜欲折难!

朝雾未晴催驾发,莫非心不在名花?

请君效此优婆塞,莫忘来生誓愿深。

此身不积前生福,怎敢希求后世缘?

戴月披星事,我今阅历初。古来游冶客,亦解此情无?

落月随山隐,山名不可知。会当穷碧落,蓦地隐芳姿。

夕颜带露开颜笑,只为当时邂逅缘。

当时漫道容光艳,只为黄昏看不清。

闲云徜是尸灰化,遥望暮天亦可亲。

我不通音君不问,悠悠岁何使人悲。

已知浮世如蝉蜕,忽接来书命又存。

一度春风归泡影,何由诉说别离情

荻上佳音多美意,寸心半喜半殷忧。

含泪亲将裙带结,何时重解叙欢情?

痴心藏此重逢证,岂料啼多袖已朽。

蝉翼单衫今见弃,寒冬重抚哭声哀。

秋尽冬初人寂寂,生离死别雨茫茫!

浅析《源氏物语》中的佛教色彩 第8篇

《源氏物语》一书具有深邃的传统东方文化内涵。唐代的传奇与白居易的诗歌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寻到影迹。作为东方文化的典型---- 佛教思想, 其对《源氏物语》的影响颇为明显。佛教于六世纪由中国传往日本, 虽然经历了一定的发展演变, 但对日本民众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而减弱, 反而深深植根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这种根深蒂固的佛教思想在《源氏物语》中多有体现。

一、佛教与节日礼仪的交融

《源氏物语》一书中涉及到佛教的节日或礼仪颇多, 除过浴佛节等一些为大众所熟知的宗教节日外, 还有其他大量的佛教礼仪的描写。如三公主出家为尼后院中供奉的佛像落成时举行的开光典礼、春秋二季的诵经、佛名会之事、彼岸会七日举行的法事、每年正月和九月的祈祷等;在这里, 佛教的一些礼仪不只是在佛寺中举行, 它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住行中。女性洗发也要选择吉日, 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因举办法事而不能洗发, 十月又因为是神无月也不能洗发等成了规矩。透过《源氏物语》书对这些佛教礼仪的描写, 读者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佛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不难看出, 人们对佛教的信仰甚至到了一种迷信的地步。

一种思想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大众的心中根深蒂固, 必有起因。纵观中国历史, 中国人没有唯一信奉的宗教, 但并不代表中国没有主流思想。古今中外,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一定的主流思潮, 中国和日本也是一样的。和中国古代类似, 封建统治者常用儒家思想来巩固统治, 那么日本上层统治者则用佛教来统一人的思想, 以巩固政权。随着日本平安时期社会历史的向前推进, 日本王朝贵族也逐渐由兴盛走向没落, 而佛教思想则恰恰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要, 这使得平安时期的佛教传播更为兴盛, 远离现世, 渴望心灵的清静, 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追求。

二、“泪眼”中的佛教思想

《源氏物语》一书, 对于“泪”的描写颇多, 几乎书中出现的每一位人物没有不因事因物而落泪的。朱雀院因三公主之事流泪, 光源氏因藤壶、紫姬而掉泪, 柏木因为三公主而垂泪, 薰君因为八亲王大公主而哭泣等, 这种感事落泪的情节描写枚不胜举。薰君在将浮舟迁居到宇治川居住的路途中, 薰君与弁君皆因回首往事, 感叹世事无常、物是人非而落泪不止。弁君心中悲伤, 努力隐忍, 然而不知不觉地愁形于面, 泪下沾襟, 薰君因此怀旧之情油然而生, 吟诗道:“愁对新人思旧侣, 弥天朝雾湿青衫。”弁君“听了更是泣不可抑, 袖上几乎绞得出泪水来”, “薰大将听到弁君隐忍不住的啜泣声, 自己也偷偷地弹泪”。[2]P (1148) 仅从这一小细节中, 我们即可看出《源氏物语》中作者对“泪”的描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文中不管是天皇公卿还是小姐夫人, 或是触景伤情, 或是人生无常, 都经常会簌簌落泪。然而, 这些描写始终都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深重的一种表现, 是书中人物对人生及现世的一种思考和无奈。

佛教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很大, 早已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佛教思想的这种民众性, 必然会体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日本人敏锐的季节感, 加上佛教思想的浸淫使得他们能更深刻体会到现实与理想世界的反差, 对于‘哀’的感触和体验更强烈, 所以他们很容易对那种追求与自然融合、心物一体的精神及老庄享受现世的逍遥观念和佛家追求来世的解脱思想引起深深的共鸣。”[3]P (117-118) 佛教思想认为人生就如无边的苦海, 唯有回头才是岸。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人从哭着降生到这个世上开始, 就是遭受各种各样的苦难的。《源氏物语》一书中“可悲”“无聊”、“厌弃”、“无常”等具有凄婉悲凉基调的词语很多, 几乎章章可见、页页可寻, 这正是源于人们对世间苦难的深切感受。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的生灭千变、刹那不停即为“无常”。书中的人物常常借景物以抒发情感, 将人与物结合起来, 更容易体悟到生命的苦闷, 更容易感受到佛教人生无常观念的影响。

三、命运归宿中的佛家哲学

纵向回忆《源氏物语》一书, 桐壶帝对桐壶和藤壶的宠爱, 光源氏对藤壶、紫姬及其他女子的追求, 夕雾对云居雁和落叶公主的爱恋, 薰君对八亲王两女公子及浮舟的喜爱等, 实际上都表现出一种人生无常思想以及人们对爱情等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单单从主人公光源氏这一个体来看, “光源氏不停地猎艳女性、追逐爱情, 其实, 这是现实的爱情与人生无常之间的冲突, 是一种是深刻的虚无, 虚幻的满足背后是深刻无尽的、无可奈何的人生哀叹。”[4]P (99)

《源氏物语》一书中主要人物不论男性女性大多怀有出家思想或是最终走上出家道路, 他们热衷于逃避现世与佛结缘。上至藤壶皇后、朱雀帝、三公主、八亲王、浮舟等宫廷贵族, 下至弁君等一些失去依靠的侍从, 都纷纷脱离世俗出家修行。《源氏物语》一书中如此频繁地写到某一个人物想要出家修行, 主要归功于当时日本社会中人们对佛教的笃信, 而天皇、皇后、皇子出家, 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们的命运归宿深深的影响世人的思想行为。

《源氏物语》一书中, 众多人物的结局或是皈依佛教以追求精神的解脱, 或是在人生苦难的漩涡中挣扎, 或是辞别浮生一了百了,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佛教人生无常、四大皆空、悲观遁世的思想的体现。了却尘缘, 与青灯古佛相伴正是人们渴求精神解脱、向往极乐净土的一种结果。

因果轮回的报应正是佛教宣扬的一种思想, 善恶有报的思想在书中多有体现。光源氏与继母藤壶妃子乱伦生下了冷泉帝, 为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他刻意让儿子夕雾与自己深爱的紫夫人保持距离。但是终究逃不脱命运的魔爪, 他后来的正妻三公主与柏木私通生下了他名义上的儿子——熏君。这对光源氏来说无疑是自己对当年过错的报应。这种善恶的报应并没有戛然而止, 在熏君热烈追求八亲王的女儿浮舟时, 浮舟与匂皇子幽会相恋, 这无疑是第二层的报应了。因果轮回, 善恶有报。“尽管紫式部在“宇治十卷”中没有对这种因果报应的前因后果做价值判断, 而且在因果报应前, 更强调了宿命。但读者分明能看出, 这一切事件的产生, 都是由于光源氏前世孽障在现世受到了意外的惩罚。”[5]P (40)

小结:

《源氏物语》中, 不管是对景物的描写, 还是对人物心理、动作及命运的描写, 一以贯之的出发点都显露出一种佛教的色彩, 都突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可见佛教思想对《源氏物语》的影响之深。但另一方面必须明白, 《源氏物语》一书虽然渗透着佛教的思想, 却和一般的佛教文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作者也不是完全秉承佛教的思想来创作的, 作品中的人物也不是完全按佛教教义来为人处世的。前者如作品中对鬼怪怨灵的描写, 虽然佛教作为一种宗教, 但是佛教的高僧都是不相信鬼怪的存在的;后者如光源氏等贵族渔色猎艳, 沉迷于与女性交往, 而实际上的佛教教义是摒弃世俗的情爱的。

《源氏物语》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 对日本后世的作家影响巨大。它值得读者来细细地品味, 书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内涵更是那个时代人们思想价值的真实体现。可以说, 《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殿堂中一块璀璨的珠宝, 它的光芒让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惊叹沉醉。本文仅仅是取其一隅, 对此书做出一点浅薄的认识。

摘要:日本的古典文学, 大多深受东方宗教文化影响, 尤其是佛教文化。《源氏物语》作为日本古典文学中最高成就的作品, 便是这方面的典型。紫式部一生深受佛家思想熏陶, 这使得他的创作难免显示出浓厚的佛教色彩。本文试从《源氏物语》中的佛教思想入手, 发掘紫式部与众不同的佛教认同。

关键词:《源氏物语》,紫式部,佛教色彩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紫式部.丰子恺译.源氏物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3]马彦.《源氏物语》的佛教思想与语言表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8 (3) .

[4]汤春苹.《源氏物语》的佛教性格[J].名作欣赏, 2012 (9) .

上一篇:出台山东最低工资规定下一篇:在钟表店里教案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