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4-08-04

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8篇)

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 第1篇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所展现出来的交流扩展能力。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但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却刚刚起步,呈零散、不系统状,而且缺乏相关的跨文化教育机构予以指导。显然,艺术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普遍较差。

一、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1.1 艺术学生的认识偏见

学生是学习外来文化的主体。然而,高校的部分艺术学生对外来文化并不重视,甚至十分排斥。这种现状势必影响到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艺术学生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教育偏见与目前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不无关系。主观上,囿于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艺术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并不积极。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对高校的艺术学生尚且难以消化殆尽,更何况那些看起来晦涩、枯燥的外国文化。又加之,学生对不同国度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并不了解,在跨文化的理解中常走入误区。于是,艺术学生对本国文化愈加依赖,对外来文化则愈加轻视。客观上,艺术学生们教育体制的限制,学习外语的目标过于狭隘。以考试为目标的学习,必然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性吸收,过于重视语法、阅读,而疏忽语言的运用与交流。这种跨文化学习动机脱离了交流本身,更无法谈及交流能力的培养。所以艺术学生主体的教育惯性妨碍了跨文化交流能力意识的发展。

1.2 专业教师的引导不足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负有重任。然而,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因循旧制,在时代更新迅速的时代下,仍着眼于眼下的英语教学,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词汇、语法等应试方面的教学,忽视交流能力本身及其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此外,很多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知识储备也并不充分,英语交流能力相当匮乏。由于中西文化需要互相比较、互为参照,才能呈现出文化差异,才会融会和吸收,因此若授课教师自身对两种语言的功底不够扎实,无法平衡母国文化和外来文化,从而无法运用到教学中,那么他们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1.3 培养方法的不甚科学

中国目前对艺术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中完成。相对于开放的跨文化交流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既落后又不科学。令人欣慰的是,现行的中国英语教育,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意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师仍被关在重重大门里,埋头教学。教育目标虽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需掌握至少两种外语的知识及技能,但它实现得并不充分。放眼到当下的具体教学,我国的英语教育课程设置更是鲜有跨文化课程。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启蒙较早,英语相关课程一直开设至大学毕业。虽然学习时间较长,但当遇到真正的外国人时,很多学生仍然无所适从。这是由于,许多英语课堂并未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语境,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埋头记笔记,课程气氛死气沉沉。语言的学习若不以交流为目标,必将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二、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之于跨文化交流态度的培养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跨文化学习的兴趣,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将英语的跨文化交流渗透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从语音、词汇、篇章等各个层面建构语言的文化功能,渗透艺术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促使艺术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了解英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看电影、举办文化知识专题讲座等方式,帮助艺术学生有目的地对英汉文化进行对比,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在英汉文化对比的基础上,学生们应着重筛选出蕴含英语主流文化的材料,如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历史事实等,并对其进一步进行分析,以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语教师则应鼓励学生将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学习动力,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刻板看法。此外,还应考虑到艺术学生的专业特点,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以寓乐于学的形式,使得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用。

2.2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英语教师作为跨文化的推动者,广阔的跨文化视野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意识必不可少。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多加强跨文化训练,如文化现实培训、归因培训、文化意识培训、认知行为调整、体验式学习、互动式学习等。培训的内容需涉及到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能力以及文化教学等。英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培训方法,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提高。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要提高自己专业理论水平。基于文化的平等性,不拘泥于传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参与教学,以图、文、声、乐并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最重要的是,不受制于书本、应试要求,能够将教学情境融入趣味性、故事性,使学生愿意学习,喜欢交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3 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针对艺术生的跨文化英语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扬长避短、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进行英语基本语法教学时,应尊重认知规律,采用翻译法进行教学;在进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时,可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与对比操练展开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应利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下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针对艺术学生的英语跨文化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语言教学既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采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交流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也可以在对外交流互访、国际会议等实践活动中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分析教学主体为研究纬度,结合教学方法之窥探,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培养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源于教学主体的颇多问题与教学方法的因循守旧。因此,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根据艺术学生的特点即时更新教学方法,是优化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具体策略。在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需求碰撞较为激烈的当下,教师应当引导和培养学生以博大的心胸认真学习和吸收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以更加多元的文化身份投入到全球发展之中。

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 第2篇

【中文摘要】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本文就如何结合该理论来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进行探讨。论文的首先论述了当代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建构主义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和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和,最后指出文章的写作结构。接着作者介绍了与本论文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概念和本文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概述了国内外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为了提出符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教学模式,作者采用了王振亚的社会文化测试试卷和Chen和Stora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目前重庆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此外,还结合问卷了解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实施的建议和意见。根据调查结果,作者提出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和一些具体的教学策...【英文摘要】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CLT)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which was first

proposed by Swiss psychologist, Piaget.CLT defines learning as a proces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in certain situations with the help of others.The present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how to cultivate non-English majo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CC)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T.First of all,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ICC, current cultural?teaching practices...【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非英语专业学生 文化教育 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文关键词】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non-English major culture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目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Introduction中文摘要5-69-14

ABSTRACT

Chapter 1

1.1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ICC in 9-10

1.2 The Current Situation

10-11

1.3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of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he Great Impact of CLT 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11

1.4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11-12

1.5 Thesis

Chapter 2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14-25

2.1 Overview of Intercultural 14-16

2.1.1 Definition of Present StudyStructure12-14Literature Review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C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CC14-15

142.1.2 Definition of

15-16

2.2 2.1.3 Components of ICCTheoretical Basis: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16-20

2.2.1 Constructivism

17-19

16-172.2.3

2.2.2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vismConstructivist Views of Knowledge, Teaching and Learning19-20

2.3 Researches on ICC

21-22

20-24

2.3.1 Researches on ICC AbroadHome22-24

2.3.2 Researches on ICC at

Chapter 3 Empirical

3.1

2.4 Summary24-25Study of Current Non-English Majors’ICC25-35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ParticipantsProcedure25-26

3.2

26-2728-33

3.3 Instruments3.4 3.5.1 27-283.5 Research Analysis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Social-culture Test28-29

3.5.2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29-3131-333.7

3.5.3 Analysis of 3.6 Research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Results of the Open Questionnaire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Summary34-35ICC Based on CLT

33-34

Chapter 4 Cultivating Non-English Majors’35-47

4.1 The Significance of

35-3636-43

4.2 4.2.1 Constructivism to Student’s ICC DevelopmentConstructivist Models on Cultivation of ICC

Teachers’and Students s’Role in Constructivist Models36-37Task-based ModelMethods43-46Motivation43-44

4.2.2 Cooperative Model37-4141-43

4.3 Other Related

4.2.3

4.3.1 Activating Students’4.3.2 Creating a Democratic and 44

4.3.3 Designing Various 44-45

4.3.4 Making Full Use 45-46

4647-49

4.3.5 4.4 5.1 Interactive EnvironmentCulture-related Activitiesof Multimedia and Online ResourcesDeveloping Students’Autonomous AbilitySummary46-47

Chapter 5 Conclusion

47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ThesisFurther Study47-49I53-58III59-61

5.2 Suggestions for

Appendix

References49-53

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 第3篇

一、新媒体在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中的作用和意义

( 一) 新媒体和自主学习

新媒体是指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 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利用数字与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等渠道, 对信息进行处理, 对教育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自己做主, 不受别人支配, 通过独立阅读、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语言学习的自主性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研究, 其中有针对自主性外语学习能力的界定 ( Holec, 1981; Littlewood, 1999) , 培养学习者自主性外语学习能力的理论依据、实施策略及师生关系 ( Dickinson, 1978; Arnold, 1999) 等的研究。作为网络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 新媒体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无法超越的优势, 教师要利用新媒体的传播途径, 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实际,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理想平台, 有助于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 二) 新媒体在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中的作用和意义

新媒体主要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自主学习理念强调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习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方式和学习资料等, 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在自主学习中, 老师的作用主要是辅导和督促。自主学习是提升英语学习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英语学习具有交互性、连续性和情境融合等特征,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要取得良好的效果, 自主学习是极其重要的。新媒体在自主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具有很强的交流性、互动性、多模态性及便捷性, 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当前高校英语课堂中基本上都存在班级人数多、课时少、学习费力却收效甚微等现象, 而新媒体正好能够利用其优势改变传统单一的英语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语言的输入与输出, 培养应用能力。因此, 新媒体在提升学生英语自主能力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新媒体技术能够丰富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 改变原有教学模式, 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实现课堂有效的交互交流。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播途径, 能够提供更多形象的视听资源, 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形象化和模态化教学对英语学习十分关键。要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与英语相关的各种资料就能够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同时, 新媒体能够极大地拓展学习范围,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摆脱空间、时间和学习资料等局限,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学习, 学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英语学习, 这是新媒体带来的的技术优势。由此看来, 新媒体对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此领域具有研究价值。

二、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在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 高校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仍然占有一定比例, 教师的讲授占用大量课堂时间, 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和阻碍, 教学效果不理想。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 一)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各种通讯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日新月异, 网络信息传播快捷便利, 并在高校中普及运用, 这为高校学生提升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形成了英语信息收集与传播交流的一个庞大信息空间。但目前一些高校在利用网络平台学习英语方面开发利用不足, 挖掘不深, 没有很好地运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自主学习, 手段单一, 学习进步不明显。为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好自主学习的环境与氛围, 规范学校的网络教学手段, 扩大网络承载量, 及时维护与更新网络信息。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加工能力, 这是现代化信息社会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师要更深入地使用计算机等新媒体, 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兴趣对学生学习的成败至关重要, 教师要利用新媒体的趣味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或专题讲座, 让更多的学生学会使用网络平台学习英语, 进一步掌握网络平台学习英语的基本功能和方法技巧, 并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交流, 分享学习的心得体会。同时, 也可让学生通过英语沙龙等学生社团活动, 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交流, 实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 二)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 而信其道。”教师在新媒体使用中的作用十分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和关心学生, 学生才能与老师心心相通。可以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老师培养出来的。师生关系对自主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老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 不要让网络设备完全支配学生,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既注重共性的培养又考虑个性的发展, 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帮助学生克服自主学习上的困难, 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组建虚拟网络的英语学习社区, 随时掌握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动态, 建立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通过交流达到解疑释惑, 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 三) 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新媒体提供了网络化的学习平台, 这是外在的物质技术条件, 但内因比如动机、态度和学习兴趣却是最重要的,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活动, 课外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主动学习, 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 “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人的积极性行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学生在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后, 会产生一种学习需要, 从而形成一种学习动机, 实现自主学习。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 英语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媒体让英语学习的资源得到很大的扩展, 通过新媒体搭建英语自主学习平台,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自主学习观, 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学习, 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内心真正的需求。

( 四)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与中学生不同,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选择使用好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交际教学法等, 安排好需讲解的内容, 给学生预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 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 一定不要包办代替, 要坚定培养学生学生学习独立性的信心, 把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实现一个自主学习者的蜕变。教师有必要要求学生制定长短期学习计划, 在不同的时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检查和监督, 定期反馈、及时调整和不断总结,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 教师要想尽办法从不同方面来启发学生,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去, 真正提高其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三、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当然, 新媒体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有时会给英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新媒体虽有鲜明的视觉感官刺激, 但也容易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只专注于手机中的游戏、微信和网络信息等, 成为“低头一族”, 完全忽视了对英语知识的掌握。

在新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若不了解新媒体的功能与网络学习的方法, 容易产生困惑与焦虑情绪; 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 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无法长期坚持自主学习。

这些问题说明学生在没有掌握新媒体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策略和自我监控力不强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学习上的自主, 达不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与效果。因此, 教师要利用新媒体的先进理念, 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点, 让新媒体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反应等, 强化学生的网络学习意识, 不能只是让他们来适应一种新媒体应用环境, 被动地接受课程内容的灌输, 降低学习迷茫感。在新媒体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合理使用学习策略, 加强自控能力, 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老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 做好组织和指导, 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灌输。新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 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教学中, 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来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实现人机交互、视听合一及图文并茂等, 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学习, 不再觉得英语学习枯燥乏味。

四、结语

新媒体广泛运用趋势下, 自主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英语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高校英语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带来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要加强学习, 尽快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 转变角色, 利用新媒体技术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英语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有效衡量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标志之一。在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 在一定的时间里, 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好新媒体技术, 发挥网络信息优势, 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英语,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摘要:作为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新媒体是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具有传播快捷、信息完整及时尚新颖等诸多优势, 在诸多方面超越了传统的传播方式。高校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正是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符合英语语言学习的本质特征,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当前,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鉴于此, 教师要利用新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激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白瑞.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3) .

[2]孙玲.浅析新媒体时代大学英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J].佳木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7) .

[3]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4]Littlewood D.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 issues and problems.Dublin:Authentik, 1991.

[5]Dickinson L.Autonomy,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individualization.ELT Documents103.London:The British Council, 1978.

[6]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CUP, 1999.

[7]蒋慧萍.浅析元认知策略下的大学英语听力自主学习[J].科技信息, 2014 (13) .

[8]刘岩, 高琳琳, 葛忠强.基于新媒体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J].职业教育, 2014 (29) .

[9]谭莉.浅析独立学院大学英语阅读自主学习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5) .

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 第4篇

关键词:认知视域;教学模式;独立学院;英语应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引言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与人们的认知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渐渐出现了认知语言学,它为我们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笔者在从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学习者的心理认知能力对语言学習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此背景下,笔者拟尝试从认知的视角探讨独立学院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弱的成因及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

一.独立学院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现状分析

笔者担任英语专业2009级、2011级、2012级和2014级学生的《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通过几个学期的跟踪调查,对这几届共计270余名英专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学习情况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大多数学生的英语作文中的语句句式结构较为简单,所用的单词多为最基础的词汇;

(二)翻译作业中句子结构的组织出现问题较多,在翻译时无法理出稍为复杂的句子的主要结构,不知道如何把中英文进行切换;

(三)阅读英文文章时能够读懂文章意思,却无法用英语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或口头回答教师提出的与内容有关的问题;

(四)在做口语练习时,某些音素的发音会出现错误,对单词重音和句子语调的把握更是模棱两可;

(五)在做听力练习时,无法听写出空缺部分的词、词组或句子,或无法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针对这样的状况,要解决学生们在听、说、读、写、译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就要首先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根据Kreshen(1985)的输入假说和Swain(1985)的输出假设,“听”和“读”与语言输入有关“读”、“写”和“译”则考查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然而,大量的语言输入并不能保证学习者具有良好的语言输出能力。从输入信息到输出答案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的大脑去理解这一环节,这一环节就体现了人的认知能力和大脑的认知机制的作用。

在听力或阅读理解过程中,有些学习者或不能分辨出所听到的词句的发音,或无法分辨所学过的单词或短语,或甚至出现能够听出来每个词的发音却不知道该词的意思或拼写。这些情况表明学习者对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图式较为欠缺或陌生,因而大脑无法在理解的过程中迅速提取或激活相关的语言图式,包括语音图式和词汇及结构等。因此,学习者大脑中存储的认知图式的多寡对语言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事物认知有偏差,就可能造成听力或阅读理解有误的情况出现。“说”是检验学习者口头的语言输出能力的最直接的途径,它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从最简单的朗读到对话到演讲或报告,可以是日常的口头交流,也可能是更高级的口头翻译,学习者必须具有足够的语言输入作为基础才有可能很好地掌握这项语言技能。但是,并非词汇量大、语法知识掌握得好的学习者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就强,这是因为学习者固有的思维模式未能激活大脑内储存的各种语言图式,并灵活调用,即对英语语言的认知方式不熟悉,英语认知能力较为欠缺。

“写”和“译”是最能体现学习者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两种技能。写作需要调动人的大脑中积累的各种认知图式,除了词汇、语法等基本的语言图式外,还需要学习者的语言逻辑能力、与写作话题有关的背景知识甚至对世界的认识等内容图式。

总之,听、说、读、写、译是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不同表现形式,但这些方面无不反映了学习者所掌握的英语语言图式的数量及熟练程度。各个方面能力有强弱之分,是由于对于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不同,换言之,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认知能力有强有弱。因此,必须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认知能力,使其能够运用以往掌握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同时举一反三,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把它正确运用到听说读写译的各个环节中。

二.独立学院英专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多元化培养模式途径

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长期、系统的语言学习。学习者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其对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掌握上。因此,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是对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鉴于以上的分析,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可以从认知的视角做出如下细节上的尝试。

(一)听、说教学相结合

听力和口语是体现外语学习者对所学外语掌握情况及其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外语教学成果最直接的途径。在真实的社会交际中,听和说几乎是相伴而生的,有对话,就有人发言,有人倾听,而且听者和说者的角色是随时互换的,所以从认知的视角看听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秉承“以听促说、听说相长”的理念,对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学习,确保自身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标准而自然的发音。教师在听说教学的环节中应适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也尊重学生作为课堂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听前帮助学生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听力训练的每一过程应完成的任务,掌握听力解题的技巧,以便使其逐步理解所听材料;听的过程中,首先针对所听材料大意,提出简单而明显的问题令学生回答,增强学生的信心,然后再针对材料内容和细节提出更具体的问题,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所听材料,最后使学生逐步完成听力练习、最终实现对所听材料的透彻理解。当然,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听材料,还需要通过提问来检验,比如提问学生说出空缺的单词、短语,所选答案,听写句子或复述所听材料的大意等形式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程度,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在公众面前“说”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虽提倡听说相长,但在听说教学环节中听和说的任务是独立的,在分别进行两项活动时应有区别、有重点地对待,不能本末倒置。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也需要有一定的热身练习,如对学生输入与口语任务有关的词汇、短语及常用口语句子等,可通过教师补充或听类似的录音材料来获取进行口语练习的语言素材;此外,学生通过听录音模仿地道的发音及语音语调,这对于英语口语交际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发音正确,所说的内容才有可能为他人所理解,否则口语交际就成为空谈,交际能力和交际效果是好是差更无从谈起。endprint

(二)读、写、译教学相结合

写作与翻译最能体现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作文和译文中中式英语频繁出现的根源就是学生的语言组织受到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中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差异迥然。因此,只有培养学生思维和视角转换的能力才能减少中式英语的产生。

从认知的视角看,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为写作和翻译提供丰富的内容图式和百科知识图式,有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不仅能够拓宽知识面,了解百科知识,还能接触大量的词汇、短语等新的语言图式。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能力的训练,学生能够学习到有用的阅读技巧,比如定位段落主题句、归纳文章中心、掌握写作的技巧等。善于学习的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还可以触类旁通,从中领悟到提高写作的途径,如撰写主旨句、段落组织等。翻译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多做翻译练习,还需要教师讲授必要的翻译技巧。此外,学生的英语水平,如所掌握的词汇量和对语法知识的熟练程度,在翻译时都会很清楚地体现出来;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这两种基本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英语學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

对英语语言的认知方式较为陌生,其认知能力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因而大学生整体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努力,积极思索英语教学的新路子,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认知图式,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其英语语言认知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重视英语课,学好英语,就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们对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从英语课堂上能够真正受益。

如果在英语教学中补充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术语、英语新闻、文章、采访等学习材料,那么学生将能够学习到实用的英语,也势必对英语学习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例如在向学生们讲课时涉及到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主题,老师可选取一些与计算机、网络、软件相关的例句,补充一些有关黑客、源代码等等的阅读材料,这样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了解英语国家人士的认知方式、提高认知能力,保持对英语学习的持续热情,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更是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变化,还要拓宽教学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例如任课教师在进行《综合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适度渗透语言学、文学、翻译、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内容的教学,使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认知能力,树立立体化教学理念,对于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思索,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认知图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 考 文 献

[1]Sternberg R J& Spear—Swerling. Teaching for Thinking[M].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1996.

[2] 谢康.认知视域下的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与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159—161.

[3] 叶苗.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9,(4):89-91.

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 第5篇

1前言

自从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提出交际能力模式(communicativecompetence)之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没有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就不能把自己的语言知识用于交际。Brembeck说,教外语不教文化是培养语言流畅傻瓜的最好方法。〔1〕Hymes之后,Swain及Canal又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交际能力模式。不管是Hymes的交际能力模式,还是Swain及Canal的交际能力模式,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成份,社会文化知识使语言学习者得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其实,社会文化知识对交际能力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获得及提高语言能力,因为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还能增加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机会,而语言输出及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外语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

2.1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三大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2〕行为主义观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高度自动化时,语言就算是习得了。后来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语言输入质量低,但语言学习者能输出高质量的语言,同时语言学习者输出的语言不能在语言输入中找到,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为了解决语言学习者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的不对称,乔氏提出了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由一系列的原则和参数组成,原则是所有语言共有的,参数是原则适用于具体语言时作出的调整。参数如何调整要取决于所接触的语言,如果接触的是英语,参数就做出适应于英语的调整。普遍语法是潜在于人脑中的,它需要激活才能指导语言学习,然而普遍语法的激活需要语言输入。认知语言学理论分为两派,一种认知语言理论把语言习得看做是语言环境和学习者内在机制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的产物,两者在语言习得中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语言学习者内在机制的限制之内,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种认知语言理论认为,言语交往对语言学习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二语特征更明显地呈现给语言学习者,同时也强调言语交往中语言输入的重要性。

2.2文化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尽管对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主要的语言习得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输入不再匮乏了:在家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英语报纸,还可以收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这些英语广播还为英语学习者开设了特别英语节目。国内也有英文媒体,比如《中国日报》、CCTV9,还有《二十一世纪报》等等。还有好多高校都聘有外教。这一切都为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条件。学习者听懂输入的语言材料,有利于语言学习。Krashen认为,教室比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好〔3〕……因为初学者很难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但很可能在教室中获得。他认为被理解的语言输入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语言。语言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理解方式有两种,〔4〕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理解,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理解。前者认为高层信息会影响低层信息加工,一个句子的上下文会影响句子中单词的辨认,因为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对说话者说话的内容会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帮助学习者辨认听到或看到的单词,甚至把没有发出的音给补出来,把发错的音修改过来:

Thestategovernorsmetwiththeirrespectivelegislaturesconveninginthecapitalcity.假设说话的人在说到legislatures时咳嗽了一下,没有把第一个/s/这个音发出来,听的人仍然感觉到这个音发出来了,这叫做因素的恢复。这里听话人语言外的经验或知识起了作用。这里的语言外的知识或经验就是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知识,听话的人就只能用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来加工语言信息了。

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是指语言信息的加工开始于最低层,且不受高层次信息的影响。所谓的最底层开始就是从因素开始的。这样做,只要有一个关键的音素没听清,就可能影响一个词甚至一个句子的理解:

AmilitarymeetingwashadinPentagon.如果说这句活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吧“/p/”发出来,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人可能听不懂这句话,因为他是从每一个因素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但要是听话的人了解美国文化,他就可能把“/p/”补出来,因为他知道“Pentagon”是美国的,是开军事会议的地方,他是可以从大背景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他有可能在听到“military”时就期望着“Pentagon”出现了,这个词一出现就可能帮助他推断出“entagon”是“Pentagon”,进而听懂整个句子。也就是说,文化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因素恢复能力。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理解语言输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文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1MerrillSwain〔5〕认为,语言输出有三大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注意/引起注意,就是引起语言学习者注意的功能。学习者在输出目的语时遇到的语言问题能使他们注意到他们不懂或是不全懂的知识,这些语言问题就可能成为学习者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加大语言形式学习的力度,为学习者所掌握。Bialystok就认为,语言形式上的训练会使语言学习者将学习过的显性知识转换成隐性知识。〔6〕第二个功能是假设检验。MerrillSwain认为,语言输出实际上就是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假设的一个验证,然后根据得到的反馈加以修正。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基于中介语或母语对二语做出一些假设,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要靠输出,因为输出(书面或是口头)是学习者将其内在知识外现的一个过程和结果,只有内在知识外现,别人才能接触到学习者的语言,知道是对还是错,进而对其进行修正。MerrillSwain引用了Pica及其同事的话:“(语言学习者)修正他们的输出,......验证他们有关二语的假设,用新的结构和形式做实验,并创造性地利用他们的中介语资源。”MerrillSwain还认为,修改了的,重新加工过的输出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学习者中介语的前锋,即最新进入学习者中介语的成分。〔7〕第三个功能是元语言功能。MerrillSwain认为,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验证自己对二语的假设时,学习者是在猜测某事该怎么说或怎么写。正是这种输出体现了怎样使用语言,思考语言怎么使用的元语言功能。这种输出还可以让学习者控制内化这种元语言功能。大多数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语义表达上,但确有些交际过程,交际者的意图集中于语言形式上,用语言谈论语言形式。实际上这种交际是教室英语的一部分,好多英语学习者都在用语言谈论什么,什么用英语怎么说。尤其在英语角或跟外教谈话时,这种功能也时有出现。

3.2输出还有助于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Krashen〔8〕在谈到第二语言学习环境时,把语言知识的获得途径分为习得和学习。习得指的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获得的语言能力,而在课堂上有意获得语言能力的途径叫学习。前者获得的知识叫隐性知识,后者获得的知识叫显性知识。Krashen认为这两种知识是不可以转换的,显性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交际中使用的是隐性知识。Krashen这种观点被称之为无接口理论(non-interfacehypothesis)。Seliger,Stevick,Bialystok,Mclaughlin等人提出了接口理论(interfacehypothesis)。〔9〕Seliger的弱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可以缩短习得过程,加快习得速度,从而帮助语言习得。后者提出的强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经过充分的练习,可以转换为隐性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以经过练习而用在交际中,而练习包括输入(听力联系,阅读练习),也包括输出(口语,写作)。因此语言输出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3.3社会文化对语言输出的作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没有实在意义、空洞抽象的符号,学生的显性知识不能在输出中得到练习,不能转化成隐性知识,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外语学习者要想大量输出语言,必须有足够的社会文化知识作依托。有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才有思想要交流,语言输出才有可能,语言形式才能在不断的输出中变得熟练起来,学习者的中介语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近目标语,语言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4结语

社会文化知识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使外语学习者得体地使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使学习者的中介语更接近目标语,同时还有助于学习者增多语言输出量和输出机会,使课堂上学习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除了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和来自目标语文化中的人沟通(书面的和口头的)之外,还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目标语文化教学和母语文化教学,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需要人们重新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振亚.以跨文化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5]RodEliss.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FLEP,1997

[3][8][9]RodEliss.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FLEP,1997

[4]DavidW.Carrell.PsychologyofLanguage[M].Beijing:BFLTRP,1999

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 第6篇

【摘要】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顺利进行交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外语教学离教学目的的达成还有很大距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英语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重视听力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并在教学中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对比教育;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33-0065-02

10月,一个由15名丹麦师生组成的教育考察团受邀来到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访问,为此,学校招募了一批学生志愿者,负责接待丹麦师生。在这一周里,他们和丹麦师生一起上课、就餐、参加课外活动,笔者有幸全程参与,对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行了细致观察,发现了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1.丹麦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更加主动、自信

中国学生在面对丹麦学生时普遍较为内敛、腼腆,只有少数中国学生能主动做自我介绍,主动向丹麦师生介绍中国文化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2.丹麦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明显高于中国学生

在交流过程中,即使是英语成绩较好的中国学生,也不能完全听懂丹麦学生的表达,自己演讲时更是错误频出,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3.中、丹在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双方交流起来较为困难

中国学生既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缺乏必要的认知,又对中国文化自身的特殊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导致双方在交流中经常出现误解对方意思的情况。

一、思考

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交往,外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同异族语言的使用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必然会打上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即为了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但从丹麦师生来访的`现实表现来看,我国的外语教学离教学目的的达成还有很大的距离。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缺失呢?

1.教师主导的课堂文化

长期以来,充斥于课堂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课堂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渐渐丧失,即使得到主动表达的机会也对交流缺乏兴趣。正因为如此,要使学生真正敢于“开口”,就必须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應试第一的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高考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对高中教学具有直接而现实的导向作用。而在当前高考制度下,对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的考查要求过低。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英语科目为例,听力部分满分30分,不计入总分,只是作为高等院校在录取时的参考,口语则只作为报考英语专业学生的考查科目。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把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但就考试而言,重视读和写无疑更为有效。正是在这一价值导向下,教师和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听”和“说”的漠视。

3.跨文化意识教学的缺失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词汇意义和语用功能上的中西差异,加之受母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障碍在所难免,要扫清这些障碍,没有外在因素积极主动的引导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此外,受教师自身素质、教学实际需要等方面的影响,多数学校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摈弃一切以高考为导向的价值观,要采取多种形式实施跨文化教学,从而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实践

基于对丹麦学生来访的观察和思考,在英语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达、主动交流。此外,还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组织开展交际实践活动,从而显著增强了学生主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愿望和能力。

1.实施对话教学.倡导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展开教学,在对话中达成教学目的。在学习方式上,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按照英语学习水平高低搭配的原则,把全班学生分成4~6人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交流学习成果,并就分歧展开探讨。在这样的环境下,英语作为英语课堂的唯一“合法”语言成了学生交流的媒介,他们感到既好奇又有趣,虽然小组交流中时常会有病句出现,但已经不再是“哑巴”英语。例如,在学习Unit4Earthquakes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了解地震的成因、中外重大地震灾难、地震避难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再在课堂上用英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重视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听是说的前提,只有听懂对方的语言,才能与之进行正常的交流。听力水平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教材及配套用书的听力材料之外,还可推荐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天收听VOANews(美国之音),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听力,使之学习纯正的美式发音,又能帮助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新闻及文化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每周会安排一个课时专门用于听力教学,教给学生获取英文信息的有效策略,引导他们逐步纠正不良习惯。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多数学生的听力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3.增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目标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条件”,只有把握语言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与语言的持有者展开真正意义的文化交流,因此,作为英语的学习者,必须具备基本的英美文化素养才能真正理解英语的内涵。比如,在向学生介绍“Christmas”(圣诞节)时,笔者就系统地向他们讲解Jesus(耶稣)、ChristmasEve(平安夜)和SantaClaus(圣诞老人)等相关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使他们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对英美人常用的“ohmygod”(我的天啊)“Fridayface”(愁眉苦脸)“BlackFriday”(黑色星期五)等俗语有了更加感性、确切的认识。

4.强化对比教育,增强文化意识

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要把英语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对比法,将东西方文化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帮助学生获取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受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的影响,英语和汉语在表达用语的选择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在用语上的差异,以有效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此,笔者专门利用选修课时间为学生开设“中西文化差异”讲座,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总结中西方在姓名构成、招呼语、告别、做客、赞扬、道歉、谈话题材、习惯用语、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对比,学生对英美国家人们交际用语的选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5.开展交际实践.提高交流能力

学习环境对语言学习具有直接而现实的影响,对学习者而言,最佳的学习方式是置身于目的语文化环境的浸润之中。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不是每个中国学生都有机会置身于英美国家、接受英美文化的熏陶,但是若能有效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使学生置身于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就会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当前很多中小学引进了外教,这为难以走出国门的中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外教的支持下,我校每周开设“英语角”,不仅本校学生可以参加,而且还定期邀请知名外企的外籍人士参加,学生在其中不仅锻炼了交际能力,而且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英语角”举办半年多来,参与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开口讲英语”对很多中国学生而言,似乎不再那么困难。

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 第7篇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增多,交际成功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外语能力成为很多单位人才录用的基本条件。但现阶段很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尽管有的已经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并能说几句英文,但在对外交往中往往不能用地道的语言进行得体的交际,语用失误行为较为普遍,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在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显得尤为紧迫。

1.语用失误及分类

跨文化语用失误是异文化冲突的常见现象,具体来说,“说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交际规则、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不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做语用失误”(孙亚,戴凌,2002)。

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在1983年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把语用失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alpragmatic failure)。

1.1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张巨文,2000),是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因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和观察事物角度上的差异形成的,这一类失误除了不合汉语习惯外,还会导致表达和理解的错误,从而影响了正常交际,这是教学中必须要纠正的。“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何自然,1997:207)

例(1)对是非问句的回答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如有学生收到外国友人的邀请去游览衡山——“Wang,we are planning to visit Nanyue Heng Moutain this weekend,are’t you going together?”这位王同学的回答是:“No.”本意是想表达“不,我去。”因对英语中是非问句的回答没有掌握好,回答错误,被误解为“是,我不去。”不仅失去了一次游玩的机会,还给外国朋友留下了冷冰冰的印象。

例(2):“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

一次,学生邀请外教一起野餐,约好具体时间“We’ll meet at the gate of Centra Park 8:30 next Saturday!”外教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两天过去,到了星期六,学生很早就接到外教电话“Where are you?I am already here.”解释了半天才知道是场误会。通常我们说“last week”就是“上星期”,“this week”就是“这星期”,“next week”就是“下星期”,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汉语中说“下星期六”时,是以说话时的那个星期为参照点的。例如,说话时是星期三,那么说“下星期六”,就是指过了这个星期以后下一个星期的星期六。而英语则是以说话时的这一天为参照点。假如说话时是星期三,那么说“下星期六”是指过了星期三以后即将到来的那个星期六。于是就发生了上面所说的误会。

可见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造成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常常会导致交际中的失误。

1.2社会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方面的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何自然,1997:207)

例如很常见的问候、称呼不当。如与外国人打招呼时习惯用“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作为开场白,却不知这样的问话是很不礼貌的,会使对方感到似乎是正在接受调查。

还有习俗上难以接受的。例如,在外国朋友称赞你的新服装时,你可能会很自然地回答:“一般,一般”或“哪里,哪里”,可是对方会认为你否定了他的鉴赏力。还有不同价值体系产生的语用失误等。

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是由社交语用规则的迁移造成的。社交语用能力要求除了能听、会说英语外,还必须了解交际对方所在国的社会体制、风俗习惯、人材观念及历史文化等。它涉及的范围更广,对语用者文化修养的要求也更高。

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语用失误的频繁出现暴露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交际能力尤其是语用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使得语用能力培养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2.语用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听说读写实际上是组成交际能力的四种分项能力,其中包括句子水平上语言形式用法型(usage)的技能和语篇水平上使用型(use)的技能。这里显然把能力和技能视为一体。新的课程教学要求里多处体现了对语言应用能力即交际能力的重视。

根据卡纳尔(Canale)和斯温(Swain)模式,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能力,指正确理解和表达话语和句子意义所需的语音、词法、句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系统;(2)社会语言能力,指语言使用的规则,即在人际交际中合适理解和使用话语的能力;(3)语篇能力,指在超句子水平面上理解和组织各种句子构成语篇的能力;(4)语言策略能力,指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系统的技巧,用以补救交际中因缺乏应有的能力所导致的交际中断。后三种能力均与语言使用有关,可统称为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Widdowson,1989)。受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只着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语用能力的培养。当然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脱离了语言能力去培养交际能力将是缘木求鱼,但是语言能力不等同于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必须和语用能力相结合才是完整的交际能力,两者往往密切相连,语用能力的培养将会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指导思想而言,应重视学生语用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教学中应注意输入外语文化知识(张巨文,2000)。

3.如何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既然语用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我们也应该从如何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及教师本身着手来谈对策。

3.1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人际交际中合适理解和使用话语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3.1.1外语教学应在语言知识输入的各个层面——词汇、句式、语篇——渗透语用知识,加强对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了解该语言所反映出的语用规则、价值观念及社会思想等。使语言教学和语用知识结合起来。通过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对比,发掘和指出它们的差异以避免发生语言语用失误。

比如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的第一单元Time-conscious Americans时,除了学到美国人时间概念强的特点外,还可补充一些美国民族的其他性格特点并与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增加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兴趣。

3.1.2“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授以下方面的内容:特定的习俗化的语言形式;汉英实现言语行为和理解言语行为的差异;英语中禁忌话题以及有损听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汉英文化间谈话双方的主从地位或谈话双方的社会距离的差异;汉英文化价值观念和语用原则上的差异。”(洪岗,1991)

3.1.3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跨文化交际语境,并向其推荐与课程学习主题相关的外国文化的课外书籍,以增强学习者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有一篇讲到美国的福利制度的文章,这是大家不太熟悉的一个话题,那么我们可以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或到网站查找相关资料,课上由学生来介绍有关知识,教师再作补充。

3.1.4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英语角,鼓励学生利用课外资源如图书馆、网络、电视广播等积累文化知识。请外籍教师讲课或办讲座,开设有关外国文化方面的课程,或以讲座的形式较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有关外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社会禁忌等方面知识。

3.2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

“在交际中,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篇”,(王佐良,1987)因此要培养交际能力就必须培养语篇能力。所谓语篇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语篇衔接机制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语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深入体会语篇的交际价值,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与听力。可以结合读写听说的语言能力来同步协调发展。

3.3策略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同时应教授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有限、不足以充分或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利用转述、借用、身势语、回避等策略以保持交际渠道的畅通。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跨文化交际语境,让学生多进行操练,在实践不断中提高其策略能力。

3.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不仅要充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评价者,更要充当终生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的角色。由于语用能力的培养涉及到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二语习得研究、外语教学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课题,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并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扩充自己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发展自己的语用能力,才能保证职业能力的适应性,做好学生语用能力的培育者。

参考文献:

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 第8篇

英语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它已经不再是一门单纯的语言学习课程, 文化背景的学习和交流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流利地交际, 这种流利交际要求双方跨越文化差异上的障碍, 达到文化理解。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主要是指那些隐藏在英语知识背后、阻碍学生与英语国家的人们进行流利交际的文化。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不应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 而要努力营造交流的语言环境, 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 最终实现英语教学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笔者为更好地调查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 找出提高中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途径之一, 设计出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查问卷, 拙文拟就调查问卷统计进行分析并探讨出可行的英语教学策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北京的英语教师。包括高职院校、本科院校、英语培训机构、初高中英语教师等。共发放调查问卷288份, 有效问卷276份, 回收率约为96%。

(二) 调查时间

2012年6月~11月。

(三) 调查方法

笔者采取街边随机访谈和电邮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

二、调查结果

笔者具体从教师个人情况、教师对所授课程的掌握情况和授课情况三方面进行调研。

(一) 教师个人情况

从受访的教师年龄看大约有82.8%的英语教师年龄在25~49岁之间。处在这一时间段的教师生活阅历较多, 学习经验也较丰富, 对待社会现象能够以理性的态度观察并处理。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大约70%为讲师, 大约9.5%为教授和副教授, 整体水平较高。学历也98%为本科及以上。约89%的教师经常参加英语教学培训。以上几方面, 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过硬, 学历不断攀升, 经常参加英语教学的培训, 专业知识丰富。既然英语教师的本身素质良好, 那么英语教学方法就是重中之重了。

(二) 教是对所授课程的掌握情况

从第二部分, 教师对课程的掌握情况看, 大约有73.68%的老师认为教材结构体系设计和教材质量不符合要求, 约有89.8%的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策划学生活动, 寻找课外相关资料以及制作教学课件、书写教案。42.3%的教师认为授课应该将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相结合。52.1%的教师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 27.6%教师结合实际增加或删减教材内容。总的看来, 教师对于课本的认同度较低, 平时花大量的时间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资料, 课本几乎等于无用。目前英语课本市场鱼目混杂, 质量尤其需要教师仔细甄别。为了迎合学生, 教师与时俱进地策划学生活动, 可见其用心良苦。当今时代, 网络信息环境引起学习生活的万千变化, 对教师组织整理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三) 教师授课情况

第三部分集中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调查, 共28个题目。

教师基本在每节课都会出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大多数课堂给予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多数的教师认为英语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67.9%) , 但真正实施英语文化教学的教师则比较少, 只有部分教师在班里组织有关英语文化的专题讲座 (96.4%) , 也少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模拟情景进行对话的少之又少 (10.3%)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 部分院校规定英语课堂禁止播放英语短片, 对于英语教师的授课进行很多的限制, 不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增长知识, 流利的交际。英语教师的大多数按照学校制订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 为了学生的过级率而不断努力。值得关注的是, 目前学生媒体资源丰富, 认真听教师授课的学生比较少, 学生主动接受英语的能力越来越弱。尽管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英语国家文化的图片, 但相应的测试则很难发生, 学生多数应付了事, 久而久之, 教师也只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而授课。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教师 (50%) 认为多媒体课件是英语课堂必须使用的工具, 也有10.7%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部分教师 (44.8%) 认为英语思维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注重的东西。一半的教师认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与专家、名师、同行对话中反思, 观摩他人教学是教育反思的有效方法。

整体上看, 英语文化教学并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 大多数教师对于英语教学还处于无所适从的阶段, 所调查的教师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初高中英语教师为了升学考试不断地辅导, 高职教师为了完成绩效而努力, 而本科院校的教师又在不断地做科研。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提高, 相反, 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越来越差, 甚至出现交际能力的倒退, 这不得不说是现代文明的副作用。增加不同文化的介绍, 增强学生的交际信心, 是学生获得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为了更加真实地了解英语教师课堂授课以及学生听课情况, 笔者进入校园, 对部分教师进行了采访。下面是4位教师的采访记录。

记录1: (笔者代号为M)

A教师是位高职英语教师, 学生出勤率较高, 但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少, 玩手机游戏、看课外书的同学居多。

M:请问您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是什么?

A:通过生词学习和课文讲解让学生能掌握运用更多的语言知识。

M:您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A:参看教学大纲和课文内容。

M:您的意思是说您通常是根据某次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设定教学目标?

A:是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知识。

M:您觉得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如何?

A:高职学生普遍认真听课的较少, 可能与大环境有关, 微博、手机、网络等太多新潮的东西吸引学生的视线, 能静下心来积累知识的少之又少, 多数是贫困家庭的孩子。

M:你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关注英语文化的因素?

A:有时间的话就介绍一些, 不过高职英语课本身涉及英语文化的内容较少。

M:您是否会进行英语文化的讲座呢?

A:一般学校没有安排, 我也不会做讲座。

M:谢谢您。

记录2

B教师是一名英语培训机构的年轻教师。

M:请问您是怎样安排本节课的授课步骤的?

B:通过问答形式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 接下来是通过师生活动, 尤其是通过快读、查读等形式并辅之以教师讲解让学生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了解课文大意和重要的语言知识, 并进一步强化学生运用基本阅读技巧进行阅读的习惯与能力。

M:那你确定本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B:主要是依据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时, 我主要依据课文内容, 从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与过程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其学习能力等角度考虑得多些。至于文化背景、文化现象不是教师能够教的。

M:谢谢您。

记录3

C教师是经验丰富的大学英语教授。

M:您怎样选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C:我认为在选择内容时, 首先要考虑其实用性。其次, 要注意文化价值。任何语言都是文化的承载体, 通过语言载体了解其背后隐含的文化,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中的风俗、人情、习惯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好处。不过, 只有在不在意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自主选择。我们每学期的教学内容都是先明确的, 都以教育部推荐教材为主。不过我有权为学生选择推荐课外学习内容。

M:您给学生进行过英语文化的讲座吗?

C:做过, 次数不多, 一般学校规定不能长时间播放英语短片, 很多英文电影里面涵盖了许多文化内容, 学生自己看, 观察力没那么强。

M:谢谢您。

通过访谈, 笔者发现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取, 其课程中所体现的文化现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学生的国际化发展, 就必须改变这种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趋向。在向学生在传授基本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力才能事半功倍。

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化应融为一体, 时代要求我们重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怎样才能实现英语文化教学呢?笔者根据访谈整理出以下的思路。

首先, 善于准备材料。教师根据课文, 结合教材整理材料来使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得以扩展。现在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 但对于扩展和背景知识了解不够, 所以教师准备材料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 (R.Lado) 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 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 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 并理解外国文化。英语教材不仅仅只是一本语言教科书, 还是帮助我们了解和吸取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不仅是要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 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让他们能够以更成熟的眼光去认识世界, 从中得到成长。建议使用剑桥原汁原味的课本, 不仅语言精练, 文化内含更是无与伦比。

其次, 结合多媒体技术授课, 鼓励学生自我探讨。教师可以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应用网络让学生寻找相关文化资源, 获得信息, 形成了超文本化学习,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随着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 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 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 掌握一门外语是必备的技能。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方法也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本文调查显示出作为有效的英语教学法之一, 英语文化教学并没有受到英语教师的关注。经证实, 英语文化教学有着一定的实效。英语教师要合作探索更有效、更合理的教学方法, 扬长避短, 去粗取精, 合理地使用这些教学手段, 共同提高中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Richards.J.C.&C.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J].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Seliger.H.W.&Shohamy.E.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J].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Wallace.M.J.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5]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9) .

[6]李红.可理解输出假设的理论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 (2) .

[7]宋莉.跨文化交际法中国英语教学模式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上一篇:湘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下一篇:中年组班主任教学心得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