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2024-06-25

对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见(精选9篇)

对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第1篇

百炼功纯始自然

——对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摘要】本文在阐述了中学作文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的基础上,提出中学应用文教学也应该向生活开放,同时,阐述了应用文教学的新模式“激趣—写作—修改—对比—订正”。在论述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对“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的看法,并且,给它们之间的关系定位;提出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要求教师示范,“下水”作文;开发校本课程;重视网络作文教学的研究利用。【关键词】应用文,应试作文,生活作文,校本课程。

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理念不仅概括了最新的作文教学成果,而且较为准确的概括了写作的本质和规律。新课标的实施对广大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实施写作教学呢?

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都积极探索着当代中学作文教学的出路。中学作文教学面临如下令人忧心的问题:“作文目标应试化,作文内容狭窄化,作文指导文学化”。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怎么改进,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强调作文的实用性这一特殊角度,对错综复杂的中学作文教学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文中的观点,就教于各中学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专家。

一、作文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文体教学——应用文教学

顾名思义,应用文是一种实际应用的文体。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文的使用是相当普遍的,他是人们交流思想,处理事务,联系工作,解决一系列问题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文体。然而,据笔者所了解的数据“应用文教学所占作文教学课时的8%左右”表明,应用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应当加强。下面就中学应用文教学现存的具体问题作一些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主要应用文体 从一九八八年新修订的全国通用中学语文课本到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了这么一些应用文体:

1、日记,计划,读书笔记,海报;

2、消息,新闻,通讯,通知,启示;

3、申请,说明书,写作提纲,读书摘要;

4、书信,感谢信,表扬信,祝贺信;

5、倡议书,建议书,实验报告,会议记录;

6、广播稿,讲演稿,调查报告,总结;

不可否认,从课本所涉及的文体和编排来看,应用文的教学应该是全面可行的,也符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根据生活的需要,写日常应用文”。然而,很遗憾的事,我们的学生中学毕业后,包括高中生在内,85%的在面对一份简单常用的:“申请书”时,都不清楚应该写什么,格式怎么样的。这不是我们的现代教育所应负的责任吗?接下来,试析应用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应用文写作的原因。

(二)中学生不喜欢应用文的原因

1、初中生抽象思维的概括水平不高,而应用文的文字要求简洁,概括准确,因此在文字上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应用文形式单调,刻板,格式千篇一律,没有新颖性,引不起他们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3、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未能很好激发学生贴近生活实际走,运用应用文的兴趣,也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

(三)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作文能力的培养

以上所述的原因足够让读者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都不喜欢应用文写作了,如果这样看重作文的实用性,作文教学的人文素养与作文技能怎样统一?其实,重视它的实用性不等于把和作文教学的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培养相对立,它们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文素养也好,技能训练也好,都是为生活服务的。

“作文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因此,它也就成为人生活中常用的实际本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适用文体的使用,更见重要:公文,法律文书,经济合同,契约,新闻稿,传志,笔记,会议材料,科技报告,专题论文之类的写作将比文艺性的写作更为贴近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实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语文教育界还不免有点若明若暗。“在语文教育界,许多人把鉴赏性的文学艺术看成是高层次的,把应用性的文字技术看成是低层次的,这种简单划分的观念不说是一种偏见,至少也是一种错觉。首先,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某些文学作品尤其百科全书式的应用价值,而优秀的应用文体也不失其奕奕辉耀的光彩。”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实际应用作文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写好相关的应用文,并激发学生运用的热情。

二、应用文应该向生活开放

应用文教学的问题要得到解决,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我们的作文教学问题得以解决。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

作文教学应用研究的首要针对就是作文目标“应试化”,或者说是作文目标“工具化”而进行的,同时,笔者还试图揭示“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作文论》中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否则的话,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惟技巧论”。而今,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多少不是为着考试转的!有多少的教师重视了生活对作文写作的实际价值了。往往是考试已结束,写作似乎也结束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实质上,我们的学生,特别是中学毕业生,在写作学习中到底收益多少,对他们今后的人生,生活起多少的作用呢?这恐怕是我们当今语文老师不应该不思考的问题!“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将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们将成为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公民,写作教学则必须为他们掌握有助于他们从工作的基本能力奠定基础,少数人有了很深的造诣,多数人只落得一辈子写不通写不好的事实,这不是现代教育所允许长久存在的”。确实,作文是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表现,同时,也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是作文的最终意义的实现。因此,我们应当大力提倡“生活作文”。

1、生活作文

新课程标准中表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 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试问大家,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离得开活生生的世界吗?不能的?因此,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是作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活作文呢?日本教育界人士曾这样定义:“生活作文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对于这一思想,我们应当如何借鉴呢?我国作文教学在语言训练方面重视了,且具有较多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反思时发现,我们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其作文技能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同步提高。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作文不仅反映其语言能力,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水平,道德认识,价值观念,情感方式和兴趣爱好的反映。因此笔者认为,“生活作文”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独立人格为主旨的作文教学。

2、应试作文

不言而喻,这里笔者谈的应试作文是由应试教育衍生而来的,为了应付或迎战各种考试而进行的一系列作文教学。因此,应试作文在教学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术”轻“道”,重“练”轻“悟”,重“写”轻“改”等功利意识;在教学行为上,把作文技巧,方法当作写好作文的“救命稻草”,不厌其烦的训练表现技巧,甚至演变为“你考什么”我训练什么,不考就不训练的情况。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使得我们的多数学生丧失作文的兴趣,使得多数学生写出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没有生机、没有活力。针对应试作文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我们应强烈反对“功利性”十足的作文教学训练方式。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眼光应该放远一点,宽一点!

3、“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的关系

根据以上对“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阐述,现在我们来看,它们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把应试作文的外延与生活作文的外延看成是相等的。如果我们把生活作文看为养鱼的水,把考试作文看为鱼的话,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应用文的教学确实应该走向生活、拥抱生活才行。

(二)应用文作文教学应向生活开放 极力反对应试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做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扩大学生生活视野,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知识运用起来,思考社会、思考自然、思考人生、思考生活。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游览、野营、访问、调查、劳动、游戏等等。那么,应用文教学向学生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

1、学生主体性与教师引导性相结合原则

以往的教师在学生构思之前,一般会让学生接受一系列指导后再进行作文,这样做,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当不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它违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对于中学生来说,给予适当的启发,让学生进行探索发现,体悟,表达之后,教师在针对性的全面指导。我们来参看这样一种作文教学的做法“教师启发—学习者探索—教师总结与学生交流—基本技能训练与巩固—形成形平面与补救教学”。这种做法,结合《多元素养作文初探》一文的模式,笔者这样认为未来的作为教学模式可以这样表述:“体悟—发现—创新—反思”简言之,先放后收。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新的师生关系定位,在理论上解决了,但在作文向生活开放的过程中怎样实现,还是一个难题!这里说一点,我校依据上海青浦区新课改教学模式,正推行的“三段两反馈”课堂教学新模式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作文教学问题的解决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2、作文与做人统一原则

应用文向生活开放,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事业的成功,起决与做人的成功,德才兼备是人才,重用纸;才大于德者,是怪才,不可重用;德大于才者是庸才,亦不可重用。”可见,技能的培养应该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相统一。朱自清先生曾说写作是:“生活技能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就作文教学与做人统一方面的现状来看,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虚情假意,言之无物,且内容肤浅化,庸俗化,形式雷同化,模式化等问题确实需要解决。为此,我们只有重铸作文教学人文精神,弘扬求真,求实,求美的协作精神,大力提倡“生活作文”教学观,方能解决作文教学和应用文教学积弊之路存在的问题。

(三)中学应用文教学新模式

结合应用文教学的原则,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应用作文教学也向生活开放,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学,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根据以上所述,笔者提出应用文教学模式,“激趣—写作—修改—对比—订正。”这里注意一下“对比”环节,和应用文体的规范要求作对比,这有助于我们学生掌握应用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结束旧模式“定义—特点—作用—格式—写作”的束缚,切实使得我们的学生乐学,学有所用。

(一)教师示范,“下水”作文

美国很重视加强实用文的写作,其练习项目大多是调查报告:时间报道,科技说明,新书介绍,会议记录,讲演提纲,个人经历,商品广告等。他们的一位语文专家着重强调:“现代社会不仅需要良好的一般写作能力,尤其需要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美国一段时间为扭转“写作危机”曾采取了不少断然措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具体方法有:

1、开设写作课程

这里注意,他们所开设的写作课要求所有的学科都来承担协作训练任务,要求写作主体课程与各分支课程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具有相互反馈,彼此调节的课程结构。

2、写作课教师

“教师会写作,学生就会写得更好,教师如果不仅仅作为学生作文的裁判员去工作,而是作为一个编辑去工作,那么,他就会受获得更大的成功。”

当然,美国采取的具体措施不止这些,但这两点恰恰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好办法。老师对生活的了解,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自然而然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且,这种影响对学生很重大的。试问一个游泳教练不会游泳,教出的游泳运动员会是什么样的?笔者可以大胆断言,绝对难以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更不用说培养出世界级的顶尖运动员。因此,要想作文教学取得实质上的改进,我们不得不试图改变目前的教师不会写作的尴尬局面。

一年多来的作文教学,自己总是坚持:学生写,自己也写。而且,写好了之后还反复修改。我不仅自己改,念给自己学生听后,让学生也 帮自己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要不怕丢丑,教学相长从这一点也可得印证到。通过坚持这样做,我发现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修改的习惯渐渐的培养起了。而且,还乐于 跟老师交流写作心得,乐于动笔写下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生活。时不时的发表,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种说不出的甜蜜。

(二)结合学校实情,开发利用校本课程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只是阅读教学的附庸,没有独立的教材,没有独立的课时安排,那么试图改变这种状态也是应该的。当然,这跟历史有关,我国以大纲为准的教学课程决定了课程的这种模式。今天的新课程标准,允许我们改变这种课程模式。我们如今常说的校本课程究竟什么说法呢?“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既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有学校成员志愿,自立,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下一些原则:、学校实情为先;

2、学生需求为本;

3、合作互补为法;

4、集体审议为基。

这几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诠释了这个过程的核心部分,以学生需求为本,合作互补的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全、健康的教育教学资源来进行教育教学。与此同时,我们门应注意到一些什么样的目标培养呢:

1、智力目标:(1)观察能力;(2)思考能力;(3)表达能力;(4)反思能力。

2、人格目标:(1)情感;(2)态度;(3)价值观。

3、生活目标:(1)生活态度;(2)生活技能;(3)生存能力;

我们都明白,应用文教与学都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和工具性,这里想说明的一点就是应用文同时也体现着不同程度的人文色彩。怎样用好应用文,为生活服务,很大程度上由你的态度决定。前边提到的作文向生活开放,作文与做人相统一,其所蕴含的人文也应在应用文教学中体现,而不是像以往的观点认为,应用文是死套数,只要记得格式么,套进去就行。这样的观点,确实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着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入手,试图改变应用文教学的现状。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作了大胆的设想:

1、以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充分利用乡土教材中的相关 内容,结合本省,本市,本县,本乡,本校的具体情况,邀请相关专家、老师、同学共同编著适合中学生作文教学问题解决的校本课程。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乡土人文景观的开发利用,我们可以试着在以下几方面着手,采集乡土人文景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介绍本地风景名胜,以此丰富写作的题材提高审美体验;搜集俗语,农谚等,让学生们在观察,训练中感受乡土语言气息,玩味语言;搜集民间地方故事,完善学生价值,道德取向,写出自己心中的乡土文化情结。笔者认为,这会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热爱家乡之情。

2、应用文体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思维发展特点,且在编排的过程中势必充分考虑可操作性。

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构想尽快实现,我校高二语文组教师通过申报《哈尼族历史文化趣谈校本课程》作为突破口,已在积极地准备和研究过程中。当然,完成这一课题,需要很多的文献资料和更多的实践经验,乃至于相关的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

(三)“网络作文教学”的有效利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推广,在网络上写作也不是一件什么神话般的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人早早的尝试着了。网络作文教学带来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着作文教学的思维与模式,有效的初进了作文的教学应用性研究的进展。网络技术使得中学生作文交际功能得一定程度的实现,读者群由以往的老师,家长,同学扩大开来,从而激起了学生们更强的创作欲望。网络为中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为快捷的,读写结合紧密的有效途径。总之,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动形象的作文素材,“生活作文”的视窗又多开了一个、途径又多了一条。因此建立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这将成为作文教学革新发展的必经之路和有效辅助手段,对网络作文教学的关注和研究将成为一个我们时代作文教学的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笔者也尝试着通过个人博客、QQ空间、电子邮件等方式与部分学生在习作方面展开交流和探讨,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一种方式只处于起步阶段,但无论如何,我们应重视网络作文资源的运用和研究。

纵观全文,笔者从作文的实用性这一视角,分析了以往应用文教学主要弊病: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教师的示范功效,从而呼吁应用文教学向“生活”开 放,呼吁教师“下水作文”,引导我们的学生作文与做人和谐统一。同时,希望笔者提出的应用文教学新模式,作文教学策略,能为作文教学的革新,特别是应用文教学的革新起到一点实际的作用;让我们满怀信心期待着:中学作文教学和应用文教学的明天一定能面向生活,春暖花开,硕果累累。

对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第2篇

董 玮

(四川省邛崃市高埂中学 tel:***)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广泛的阅读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阅读中掌握新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少一点强加,多一些自由,不惟“考试”是尊,惟“形式”是崇,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新课改;主体地位 1 前言

高中语文新课改已在四川开展了。它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1]。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都存在着误区,如:目的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过程简单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性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教法单一,教师往往拘于课本、局限课堂、偏重考试。比如,这学期伊始,我给学生列出了一部分经典选读书目。其中一个学生问我:老师,看完这些书,我的语文学习成绩能提高多少?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悲哀,但我还是告诉他:要是你把这些书都读完,你的语文成绩肯定是拔尖的;要是你在高一高二这两年中读完了其中的一部分,你的语文成绩也会提高很多。开家长会的时候,我把给学生开列的书目印出来发给家长,告诉家长说:学生周末在家的时候,叫他少看电视,少上网,少逛街,看看我给列的书。家长问我:老师,看完了这些书,我的小孩能考上重点大学吗?我苦笑:只要你的孩子在高一高二这两年读完了其中的十分之一,我保证你的孩子语文成绩很好!其实,教改轰轰烈烈,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各种理念变幻万千,可是,最基本的问题——学生到底读了多少书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如何领悟新课改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

/ 5

视程度[2]。事实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总结了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 [3]诚哉斯言!而多读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古人早已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验之谈都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很显然,仅靠课本里的几篇选文来培养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但这些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但在高中教育中,多读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当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时,他们也能在阅读中比较各种表达方法的优劣,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多样化、更流畅。更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人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因而多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举办读书讲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学生还可以按读书多少在《模块学习分项记录与评价》中给自己自评等级。多读如此重要,因而我们在新课改中仍需大力地提倡。新课改并不排斥多读的基本方法,但新课改的“新”在阅读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阅读的目的是“立人”(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阐发、评价、质疑文本的能力。(3)在个性化阅读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可见,新课改是在强调阅读的基础上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丰厚的阅读体验,所谓的能力培养只是无源之水。只有当我们在新课改中避免了走入抛弃“多读”的误区,我们才会真正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她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她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她能使我们能够对丑恶的东西洞若观火,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点、每一刻。语文的生命在于深刻地表现人生和真实地宣泄情感。有时候,社会生活使我们对人生的认识太现实、太粗糙、太浅薄。而语文,却能够使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充满理想,富有激情!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我们阅读就是一个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语文,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

/ 5

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喜欢阅读,又如何去阅读呢? 3.1深化对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

有必要让学生、家长和教师了解阅读及阅读教学的这一本质,阅读本身并不是在消磨时间或者浪费时间,从一定意义上而言,阅读是一种综合的学习活动,古代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如果对阅读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识,适当的阅读就不会成为人们的负担。听、说、读、写历来是我国语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四个重要环节,其中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阅读,远比没完没了地做大量的习题对语文的学习促进大。懂得了这一道理,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教师都不会牺牲阅读时间而去做大量的习题。阅读本来就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轻视阅读的语文教学注定是失败的。

3.2 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是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二是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已渐近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已有了合理的认识,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已经有了明确展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肯定有所差别,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更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不同的阅读内容完全可以达到一致的学习效果。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中就是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真正阅读的权利,在一定的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阅读教学应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要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博览群书、思想自由驰骋的环境;其次,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自我需求,把教师善教与学生乐学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具备教育民主的思想,和学生多商讨,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教参和教师所熟悉的内容和程序去进行。

3.3教会读书方法 培养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新课标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阅读的方法很多,应指导学生视需要而选择,对于重要的名篇可以精读,读的过程重在个性感悟与体验。略读时以摄其要点为主,浏

/ 5

览主要是快速阅读自己需要的或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读书时要注意阅读方法,如凝神不分心的关注,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等,都是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经过方法指导后学生拿到一篇阅读材料就知道如何下手。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读书习惯,比如边读边圈点,利用闲暇多读书,摘抄笔记,使用工具书查阅,温故而知新等。

3.4重视个体思考 突出个性化 创造性的阅读

我们要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各异,他们的阅读感受也不尽相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在阅读文章时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此时,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标准答案去评价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增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是多元化的,事物的答案不是惟一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架,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感悟语文的魅力,张扬个体的个性,探求人格的真和美,使他们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另外,在提倡个性阅读的同时,让学生大胆质疑,因为质疑是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去探求,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能将课内的知识很好迁移至课外,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

3.5让阅读走进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阅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随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 [3]。要让阅读教学走进学生生活,扩大学生阅读的空间,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各种生活信息进入学生生活,让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充实学生大脑,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到阅读教学之中,从而加深对语文阅读材料的理解。

3.6理清阅读与考试之间的关系

表面看来,阅读与考试两者之间是矛盾的,似乎大量的阅读占用了有限的学习时间会影响考试成绩,而实际上,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阅读与考试之间并不矛盾。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阅读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增进学生的情感;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只要书读得多了,写起文章来有如神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吟”同样是说阅读对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对作品本身思想的理解作用。因此,合理的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必然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况且,现代考试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4 / 5

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考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阅读本来就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再加上写作,更是占据了语文考试的较大比重,而写作本身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阅读对于考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有经验的学生,尤其是那些高考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他们往往都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绝不是天天死学的书呆子,国内对高考状元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2]。因此,要认清阅读与考试之间的这种关系,不要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番好心做了坏事。

3.7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第一手材料,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一些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教材甚至是学生的唯一阅读来源。因此,语文阅读教材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认为,教材的开发和建设,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适当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使教材既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和考试的需要,又能有利于引导学生走上喜爱阅读的道路上来。结束语

总之,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文情感、人文关怀的学科。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是最富有情感和激情的教师,师生之间真正实现情感的交融与共鸣,不仅在知识层面互动,还在灵魂层面上也互动起来,这就是阅读的最高境界。阅读富有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阅读。多让学生面向真实的生活,注重有价值的真实生活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成长,不断追求并获得崭新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我对新课改下教师合作的一点建议 第3篇

也许有人会说集体备课啊。 不客气地说,很多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短短的几节课时间,大家不过是把对该章节的重点难点表达一下各自的观点,真正的怎么上这节课,讲到什么程度,还是需要教师自己去揣摩。也有人会说加强集备,一周三次集备吗?提前两周把课准备出来,一个老师每天正课至少两节有的还三节四节五节,就以最少的两节算,上正课两节,需要老师自己做题、准备、查资料、写教案至少两节吧。 上完课教师要批改两个甚至更多班的作业需要多长时间? 两节课吧? 批完后,老师要找学生面批面改需不需要时间?而且现在有的学校要求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5节不等,听完课组内还要统一评课?需要时间吧?抛去学校让教师上交的这样那样的电子版文件老师需要打字的时间, 请问老师每周还有多少时间能坐在一起集体备课? 而且这个时间必须是老师都没有课的共同时间? 而且口述的教案到打印出来,每学科难度不等,往电脑上打需不需要时间? 单方面要求高效课堂, 高效教案,给学生减负,请问我们是否做好了具备高效课堂这个条件,这个过程是不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循序渐进? 如果刻意追求表面文章是否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呢?如果每一堂课都是教师自己去制作课件,那估计用呕心沥血还不够,而且太多的时间用在制作课件教案上,那我们批改作业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必然少了,我们就自然称不上是一位好老师。 如果漫无边际地去互联网搜索也许得到好的题目但未必适合我们这个省这个地区的学习要求。 尤其很多年轻老师,经验不足,分析不透,势必在教学上会走不少弯路。

我有一个小想法,像现在的QQ、百度一样大家都可以用,建立教学博客。 先从一个学校开始,最后乃至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 学校每个学科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 每年每个老师教的年级不一样,一个级部作为一个小的合作团体,经大家合作探究后制作出好的教学案一定要发到教学博客上来,如果能成系统那就更好了。等到下一年别人教这一节,这必是一份优秀的资源,再加上每个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稍加改正又一个优秀教案就出来了。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教学,那我们离高效课堂就很近了!

对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第4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责任;塑造人品;走近生活;博览群书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108-01

常常会听到学生声声埋怨:又是作文,怎么写? 常常会看到老师眉头紧皱:又是作文,怎么批?总之,在许多学生心目中,写作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对于许多老师而言,批阅学生的作文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事实上,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试想,孩子们作品中的一个个文字像跳跃的音符,像怒放的花朵,老师也能有幸倾听孩子们奏出的来自心底的乐曲,体味出他们深藏心田的美丽,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然而想要真正拥有一支生花妙笔,老师就有责任把孩子们引向一条乐于写作的道路。

一、塑造人品是前提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是说一个人作文和做人是一脉相承的,作文是做人的反映。因此我们认为作文的实质就是做人,作文的首要功能是育人,也就是说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才能更好的教学生作文。

古今中外的多少文学巨匠从来都是用伟大人格奠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圣杜甫没有经过专门特殊的写作训练,但他可以用一颗关乎民生,体察民情的悲悯之心,客观动情的反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的社会现实。托尔斯泰能够写出誉满世界的优秀作品,也应该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农奴生活的深刻同情。由此可见,文豪和巨匠显然都是作家博大的情怀造就了他的千古文章和美名。不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一味地进行有关作文技能的习得训练,学生只能写出假、大、空的文章,所以,作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应该包括责任心、求知欲、坚强的意志、灵活的态度、科学的思想、实证的方法,以及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信心,思接千载、想落天外的浪漫情怀,悲天悯人、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

作文如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作者做人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作文也是一种对作者做人的人生态度、生活感悟的反映。所以,作文教学要“教人求正”,教学生如何做人是作文的前提和根本。

二、走近生活是关键

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写作绝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一种外加的任务,而是一种内在的情感需求、一种必备的生活能力,走进生活才能写好文章。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而且要求学生有勇气把自己内心的世界表白出来,教会学生把写作当成自己真实思想情感的外现。而这种品质和精神的培养不是几节教学课就可以达到目的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即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大语文”的观念,就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语文,社会处处有语文的应用。有语文的地方就可以有写作。

叶圣陶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蓄。”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体验的事情才是具体生动有情感基础,最富有生命活力的。

首先要教会学生体验生活。教师和学生在校时间相处最久,生活轨迹也很相像,共同的生活话题很多,大到国内外的政治事件,小到社区、校园、班级的生活事件。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用心去体验这些事情给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用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去体察他人的感受,从而使他们的视野更广阔,知识容量更广博,心灵世界更丰富,并把给自己印象深刻的这些事情记下来,把自己对这些事件的感悟表达出来。

其次,在教学中打破了封闭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中,投入到社会生活中。著名语文专家魏书生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生活,写出好文章的高水平教师。他说:“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生活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引导孩子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去欣赏城市的高楼大厦、乡村的小桥流水人家。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春天燕子第一声婉转的啼唱,夏夜青蛙欢乐的蛙鼓,乡镇小贩大声的叫卖,母亲耳边温柔的唠叨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

另外,教师不光要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更重要的事还要教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受体会。同一片飘落的黄叶,杜甫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刘禹锡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龚自珍表现出的又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看到本质的、内在的东西。让他们能从劳动者额头滚动的汗珠中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从狂风暴雨中摇动的小草上感受到“春风吹又生”的抗争;从最黑暗的夜晚得到的祝福明白雪中送炭的真挚;从母亲的絮叨中理解血浓于水的亲情。

叶圣陶老先生还说:“作文的源头是生活。”只有到生活中去,老老实实,真真切切地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将内心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真实地诉诸笔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等,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对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最终促进自己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也就是说让“生活教会我们做人,让生活教会我们写作。”

三、博览群书是起点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学生能写出优美流畅,充满神韵的作品,博览群书是起点。

《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作诗时,她没有具体教香菱如何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只是说:“你如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足以说明博览群书的重要性了。

广泛阅读。除不健康的读物外,学生阅读之物不宜限定,凡是手边的都可以读,天文地理、文史经哲、小说散文等,不求什么深刻理解,只求有些印象、有些感悟。正因为是泛读,所以没有压力,没有功利,一目十行可以,随手翻翻也行,求的就是大范围的涉猎,增长见识,于潜移默化之中积累优美的语言,开阔思路,培养独特的视角,提升写作功力。

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一点反思 第5篇

在新理念指引下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经验、认识水平因素的不同,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中没有预设到的信息资源。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捕捉这些有价值的知识信息,那么,学生将会失去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机会。新课程强调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因此,充分利用在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实践、尝试,能让学生拥有一份永不泯灭的奇思妙想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值得庆幸的是自有了那一次的体验之后,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常会在父母的帮助下查找资料了,小脑袋中的“为什么”也越来越多了。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由此,有效地将生成的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堂小天地中积极地思维,在天地大课堂中体验、顿悟,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第6篇

同城市初中数学教学相比,我国的农村数学教学过程中,拥有教学理念和模式滞后的特点,不利于我国农村人才的全面培养。在近年来不断深入贯彻落实的新课程改革中,我国农村数学教学,必须及时引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其积极主动的展开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质量。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数学教学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教学理念为提升农村数学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传统的农村数学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一味的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学生作为客体,在日常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为了应付考试,不断的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把握不到位,而学生也会感到对逻辑性、理论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的了解难度较大,因此在长期的学习中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传统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更无法促使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促进数学思维的培养。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农村数学教学要想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必须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教学中,不应当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应当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出发点展开教学。同时,农村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歧视心理,而是应当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中,帮助部分学生扩展知识面;帮助另外一部分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基础等,应用差异化教学法,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加大同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學过程中,变学生为课堂主体,而教师作为客体,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针对逻辑性强、复杂性强的数学知识来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引导嘘声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够逐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展开学习和探究,为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教师应加大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从而真正做到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减小学生对深奥难懂的数学知识的抵触情绪,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在增强同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也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欢乐的学习环境,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对其进行鼓励和评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回答错误的同学提出批评,而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也并没有给予适当的鼓励,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还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提升学习效率,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打压下,甚至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因此,新时期,在新课程改革不断贯彻落实的背景下,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出问题的难度划分,对于取得一定进步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促使其体会到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加强实践教学比例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数学知识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时期在积极加强农村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加强实践教学比例,为提升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供可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首先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并努力将教学内容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促使其,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并意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一课的讲解过程中,初中生对负数等抽象的有理数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例如,举例说明,小红带了10元钱去超市,买笔记本用了6元钱,剩余多少钱?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列出计算式,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发问,如果小红只有10元钱,而笔记本需要12元钱,那么他需要借2元钱,此时,小红还有多少钱?在这一问题中,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接下来教师将公式“10-12=-2”在黑板中列出,学生不仅会对有理数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更能够感到数学知识是生动有趣的。

在应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提升农村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对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这是新课程的基础目标,总体上看,在教学中普遍得到重视。但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及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例如,该目标的第一条中“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属于地球概论和天文学知识,“谈天说地”是必要的,但是“谈天”不是目的,“谈天”是为了“说地”。有些教师在这方面受旧课程的影响,挖掘的过深,拓展的过宽,使学生在学习高中地里的起始阶段就感到困难。类似的情况在教学中并不鲜见。因此,继续研究新课程的要求,尤其是重视对内容的深度、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位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在地理核心观念和原理教学方面,既要以区域作为教学的载体,通过区域发展的案例灌输地里观念,更要通过区域案例教学让学生领会地里观念和原理的内涵。例如,该目标的第三条“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偏重区域地理内容的教学,忽视了从本质上结识产生差异的原因,有的教师仅是针对案例本身的个案教学,缺乏对问题原因的一般性概括和对解决途径的归纳总结,不能区分高中和初中阶段在这一教学目标上的差异。学生遇到类似问题不能举一反三。因此,要重视学生地理核心知识的内化,即将地理核心观念和原理内化为学生的地理素养。三是在地理技能的教学方面,重视了对“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教学,对“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试验、地理调查”的技能教学明显弱化。例如,教学中,对教材针对上述技能的培养而设计的“活动”往往不能落实到位。究其原因,前者是高考的热点,后者在目前的高考中考查得较少。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在新课程的会考和高考中要加强对上述技能的考查。

目标二:过程与方法。这是新课程的关键目标,也是新课程目标中的亮点。从这一目标的实施看,教学中“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分析、运用”得到了重视,但是,对目标中“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普遍得不到落实。例如,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大量的地理试题练习替代探究过程;以现成的答案禁锢开放性思维;以教师的“一言堂”取代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究其原因,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观念所致。实际上,前者属初级水平目标,后两条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都十分关键。为此,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首先,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性的讨论;其次,教师要倡导并具体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课程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当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最终升华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受益。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对该目标下的“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在教学中普遍得到了重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态度、审美情趣的培养表面化,学生没有真正感悟到地理学的内在美,这必然影响地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长久维持;二是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空泛化。三是观念、意识的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相脱离。为此,一是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素材,在课堂上有机渗透,抓住时机,适时教育;二是丰富教育的形式,尤其注意引导学生从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和人类的建设成就等具体的实例中,进行自我教育;三是在活动中教育,如利用创建“绿色学校”促进学生把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上升为自觉的环保行动。

二、教学方法

从教学方法看,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各年级发展的不平衡。高一年级由于尚未文理分科,地理学科面临的升学压力不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还比较重视教法的改革,有的学校还开设了相关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分文理科以后,升学压力使得课堂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技能的.培训,教法变得单调乏味。

2、公开课和平时教学的不平衡。平时教学老一套,公开课则热热闹闹。由于平时对新课倡导的教法缺乏深入地研究和实践,公开课上采取的所谓探究是教学也是仅有其表,而不能真正体现其内涵。

三、教师专业成长

课改中上述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内因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未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根据新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侧重以下方面的专业学习。

1、知识结构方面。在学科知识方面需要加强的是,社会发展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影响,如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乡村发展;科技进步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影响,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在国土开发与整治中的应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等对现代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的影响。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方面需要加强的是,与新课程改革关系密切的现代教育理论,如课程论、儿童发展理论、有效学习的理论与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及学习论等。实践性知识方面,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及组织学生从事地理实践活动的知识,如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等。

2、能力结构方面。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硬必备运用地图教学的能力,以及速绘、设计和运用地理略图、板图、地理图表的能力,选择、运用和制作建议地理直观教具的能力。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还需重点加强以下能力的培养:一是快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建构开放是课堂教学的能力,三是带领学生进行地理实践和探究活动的能力;四是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地理教学服务的能力。

对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第8篇

一、转变小学作文教学观念

将教学观念彻底转变是小学作文教学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保证成功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一切改革始于观念的转变。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观念中开始的,一切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陈旧的教学观念束缚。[1]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观念必须被打破,因其已完全难以适应小学作文改革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基础课程改革较为明显,语文课程标准取代语文教学大纲,并赋予其丰富的学科内涵,彰显了全面的教学理念。一直以来,小学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明确的独立地位,只是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内容,甚至还出现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写而写,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效果。如今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重新审视小学作文教学的地位,让作文教学从语文教学法的结构圈中脱颖而出,形成有规律可循的作文教学概论体系。

二、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转变了新的思想观念之后,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是其次关键之所在。在过去,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起到的促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及实施,小学教师需要做的是进一步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以便适应作文教改的需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施优化策略。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并未将面向全体这一策略实施的透彻,其往往讲究升学率培养,为了应试而准备,显而易见这与教学本源是相背的,如此一来,许多有创造性的学生能力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小学作文教学要朝着每一位学生发展,让每位学生的作文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并及时能注意到个别学生的差异及需求,及时能改正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小学作为教学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低年级的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练习“写话”,重点是培养小学生词句训练;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作文的入门练习,主要是表现在片段训练上;经过低、中年级的训练,高年级的学生具有出具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重点在篇章训练。可见,小学生教师要正确把握小学不同阶段的教学方法和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及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这不仅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策略实施,还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层次不齐的特点。

2.立足生活,丰富积累。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轮到根本,除了不间断的向充实的路走去,便没有什么可靠的预备方法。”由此可见,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生活的积累才是写作的基础。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习作素材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挖掘素材,积累素材。虽然小学生的生活圈子较小,生活阅历确实有限,但是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作文认知特点,通过细小的事物来启发他们通过观察所得到的结论,并选择将有趣的事件积累下来,以致在日后的写作中可有才发挥。

3.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学生的写作兴趣若能被激发出来,那他们就会喜欢写作,通过写作会有所收获,逐渐的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是非常有利的。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成为平等的交流着,并把更多的赞许奖励给他们,增强他们信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越来越善于表达自己,进而写出的作文也更自由。

三、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主要是围绕着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来展开,新课标虽然提供了大的方向,但是探究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具体有效途径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改革,相信在共同的努力下,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定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成效。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广泛展开,小学作文教学也正进入改革的探索时期。然而受到传统作文教学思想观念、模式、策略和评价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受到了羁绊,甚至到了难以适应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需要作出正确的改革,应当遵守新课标所倡导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来进行改革,具体到小学作文教学要改革小学作文教学观念、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改进小学作文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以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高效性。

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第9篇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叶圣陶说:“它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那么语文的基础性究竟体现在何处呢?首先语文的基础性指的是,它是我们学习、传播母语的媒介,也是一个人立身为人的根本。其次指的是学习语文,掌握语文的长期性和语文知识的包容性。但在应试教育导引下的现时语文教学,却没有注重其基础性,而是偏离了其本来的方向,从而使语文学科失去了本身应有的魅力,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我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首先要转变观念。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在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中,当前的语文教学,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笼上了浓浓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为了高考而教,为了高考而学,从而忽略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艺术魅力,陷入了一个“舍本求末“的怪圈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和学都围绕一套高考试卷展开,如高考文学常识,教师把文学常识梳理得很细;高考考字音字形,教师就只能在课堂上指导字词,从而形成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尴尬局面。一篇优美的文章,依据高考要求,拆开来讲析,拆的七零八落,面目全非,从而失了整篇文章的美感。在高考应试的要求下,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得到的是一些有效解题的方法以及枯燥字词,学生的成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但这种教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厌恶语文,越来越逃避语文,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借助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来引起学生对语文的重视和喜爱,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语文对其以后自身发展的关键作用,要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流利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广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甚至健全的人格都依靠语文学习来获得,只有学好语文才能“踏遍”天下,这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必需,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次,改进关系,提升情感。这里所说的不仅是指要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更主要的是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语文教学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可以说,学生是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俗话说,为其师则信其道,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生动的授课方法,以获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关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共鸣,才能为授课和交流提供感情基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语文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字魅力,积极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教师应通过调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来唤起许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只有这样,语文才可能成为最灵活、最有趣、最有吸引力的学科,语文老师也才可能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成绩,也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次,求真务实,注重理性思考。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近年来,语文教改异常活跃,教学方法探索尤为热烈,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层出不穷,似乎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在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上,很热闹,很煽情,学生也很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但教师所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语文教材的编者或是某些“权威人士”的观点,教师没有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一切按既定的问题和答案进行,缺乏自身对教材的理性思考,这些教学与其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倒不如说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作秀的舞台。语文教学公开课,很多就是“作秀”,“自主、合作、探究”只不过是公开课的“招牌”。

语文课堂上漠视学生独特的思考,语文教学上忽视对学生独特才能的培养和引导,语文教学无视本地教育现状和本校生源特点盲目地赶潮流,等等。这种语文教学把活生生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当成了机械的相同的可批量生产的“物”,泯灭了人性;无视地区特点和现状,是盲目的教学,是功利性的“泡沫教学”的体现。这正是语文无效教学的体现 。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开展语文教学,开展真正适合高中教学的,深挖教材的,倾向于理性思考的发现式语文探究课。

最后,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在应试教育面前,一切教学围绕高考要求展开,从而使许多学生越来越害怕语文,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同时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要想在短时期内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效果是不太明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让学生体会到被认可的情感体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应注意挖掘学生潜在的优点、长处并及时予以鼓励,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鼓励其勇于尝试,对精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要委婉的提醒,要多关注成绩差的学生,同时还要着重表扬进步者,树立榜样,来促进学生信心的树立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信心的提升,才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几点,是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就笔者本身而言,在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下,这种情况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但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语文教学不逐步改变这种现状,那语文学科将永久的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焕发青春和生机,才能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让学生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写在后面的话:

上一篇:船舶防台防汛值班制度下一篇:进万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