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心得体会

2024-05-21

政绩观心得体会(精选6篇)

政绩观心得体会 第1篇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心得 体会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政绩观决定着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内在要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是否正确,不仅影响领导干部能否有效创造政绩,同时也影响发展、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等。树立正确政绩观,领导干部要在把握和处理好“三种关系”上下功夫。

注意处理好“显性政绩”和“隐性政绩”的关系。“显性政绩”和“隐性政绩”是从发展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来讲的。显性政绩是指那些较短时间内就可显现其效果、功能的“政绩”。隐性政绩是指那些虽然在近期不会明显地显示其功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甚至“几任”接力,才可见效的政绩。显性政绩和隐性政绩是领导干部工作政绩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割裂、不可偏废。但在实际工作中,重显现成绩“政绩急躁症”、爱干“显山露水”的事大有人在,表现为不经科学深入考察论证地乱上项目、乱铺摊子,只求一时“风光”,不顾以后“风险”。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些工作,如群众急需、急盼,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是时间短、见效快的民生实事,就需要作为“显绩”一丝不苟、雷厉风行办好。有些规划的执行实施需要有一个过程、一段时间,也就是所谓长远规划,需要一任接着一任

干,不能因为是“上任”“上届”的事,不能显示、证明自己的“能力”“水平”而弃之,造成劳民伤财。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新型政绩作为追求的方向,正确处理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把隐性工作提到和显性工作同等重视、重要的地位来,驰而不息抓落实,久久为功见真效。

注意处理好“个人政绩”和“集体政绩”的关系。从政绩的创造主体来看可分为个人政绩和集体政绩。顾名思义,个人政绩,就是干部在本职岗位履行职责中所做出的成绩和贡献,是干部德才素质最终体现。集体政绩是领导班子集体或单位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共同创造的成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领导干部个人政绩既是个人努力进取的结果,也是组织关注、上级关心的结果;集体政绩则是单位干部职工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结果。看待干部个人政绩,必须看其是否树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是否坚持人民至上的群众观念,其“政绩”群众是否认可、社会是否满意。看干部政绩还必须分清“公私”界限。一个部门单位的集体政绩,是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分工负责的结果,是干部职工创新落实、执行到位的结果,其成绩来自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要看到个体成绩对集体成绩产生的影响,客观分析每个人再创造集体政绩的“功劳”大小,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防止把集体政绩当作个人政绩,把大家的成绩都算到一个人身上。对那些把集体成就当作个人功

劳,把个人作用凌驾于集体智慧之上的行为,绝不能视为领导个人政绩。

注意处理好“真实政绩”和“虚假 政绩”的关系。从政绩的真实性角度来看政绩可分为“真实政绩”和“虚假政绩”。所谓真实政绩就是所干的事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有效的、对民有利的。所谓虚假政绩则指含有较大水分,虚张声势、应景造势、无中生有、弄虚作假等的“形象工程”“面子项目”。形象工程“气煞人”,虚假政绩“害死人”。有的领导干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项目考察论证不完备、意见建议不统一的情况下,为了取悦上级,早出“政绩”,及早升迁,急于上马,干得“轰轰烈烈”,最后却“凄凄惨惨”,成“半拉子”工程,甚至“垃圾工程”。有的最终不仅没有得到政绩,反而还因此被调查,受到处分,发人深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绝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党员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真与假”“实与虚”的关系,在对待事业、对待群众上一定要去伪存真、避虚就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用事实说话、用实效证明你创造的“政绩”是否真实,是否经得起人民的、历史的、实践的检验。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干部就要坚决破除急功近利、急功无利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切实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在真抓实干、干事创业中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政绩观心得体会 第2篇

心得体会

树立正确政绩观: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心得体会 最近,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机关干部中开展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教育活动,这对切实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提升机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每一位机关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都应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自觉地进行一次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教育。努力达到“心里少一点自己,多一点群众;少一点名利,多一点事业;少一点虚功,多一点实干,做到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

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并通过实际行动,切实把活动成果成效体现到作风转变上,落实到为民服务上。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对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坚持群众观点,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握什么是政绩、怎样出政绩,如何评政绩,始终坚持把为民谋利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对于政绩,总书记同志曾经指出:“真正的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应该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牢记群众利益,把群众困苦放在心上。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谋求经济发展,发展不是片面、孤立、不计代价、不计长远的,是要追求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发展 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美满。但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却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甚至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惜以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譬如,秉持“没有强拆就没有中国的城市化”、“谁影响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等等荒唐逻辑的“强拆发展观”。诸如此类热衷于搞“短平快”和“形象工程”、不关心人民群众只注重“政绩作秀”、为自己谋“虚名”的行为,明显是政绩观出现了问题和偏差所造成的。在近日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广大机关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把“关心人民群众疾苦”、“让人民群众富起来”,作为最根本的执政理念来坚持和维护。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端正工作态度,把群众满意作为唯一标准。“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检验政绩的根本标准是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

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工作干得好不好、实不实、行不行,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实现政绩重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的政绩观,必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评判和认同。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办对办好一批实事取信于民,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使广大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在为他们办实事谋利益,他们才会真心拥护你,支持你。这样的“形象工程”,才是最大最好最有说服力的政绩。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坚持深入群众,把群众需要了解清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的一句名言。我们党的四代领导人都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在贯彻上级文件、政策指示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执政之要,在于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只唯实,就是要下去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现

在有些机关干部下基层,只是到下级机关的办公室里,听听汇报、翻翻资料、看看数字,“坐而论道”。这就往往看不到真正的问题,找不到真正的症结,所提之解决对策也只能是“镜花水月”。深入基层,要真正走到群众中去,既要“身”入,更要“心”入。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手,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政绩观心得体会 第3篇

纵观古今中外, 政绩观首先受制于政治指导思想, 其次取决于社会现实状况, 再者也受到官员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新中国建立之初, 以毛主席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把握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 倾听全国人民求和平发展、盼翻身作主的愿望, 践行“以阶级斗争为纲, 抓革命, 促生产”时至今日, 在社会经济各方面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 昔日“经济中心论”的政绩观亦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面对这一局面, 党中央审时度势, 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 十八大又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新布局, 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之并举;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对如何全面深化改革, 中央指出必须抓住两点不动摇:第一, “必须立足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第二, “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一重大战略”, 即在认清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通过总结我国政绩观的演进历程, 今日政绩观, 其基本内涵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目标实现政绩。

二、全面发展政绩观的现实外延

全面发展政绩观的下, 政绩观的具体外延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即:为谁创造政绩, 创造什么样的政绩, 怎么样创造政绩。

(一) 为谁创造政绩——明确政绩的服务对象

首先明确“为谁创造政绩”这一问题, 能在大方向上为政绩观的落实指明了方向, 从而防止在“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和“怎样创造政绩”中走歪路。政绩服务的对象就是官员自身, 换言之, 官员努力工作获得的成绩, 往往是为了自己的晋升或嘉奖服务, 这本无可厚非, 然在现实中, 由于传统政绩观的偏差, 政绩在服务官员利益同时, 却伤害了民众的利益。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 各地官员创造政绩最终服务的对象应该是谁?新一届领导人在十八大上给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促进经济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人民的福祉”,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将群众作为政绩服务的第一主体, 做到为人民创造政绩。要做到这一点, 不能空谈误国, 需要落实于实践, 其中需把握以下几点。第一, 差异性。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巨大, 因此各地民众的需求层次有着极大的差异性, 领导干部必须以本地民众的需要为抓手, 因地制宜。第二, 动态性。民众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动而变, 领导必须时刻保持与民众的联系, 情报才能保持准确, 施政才能“量体裁衣”。第三, 参与性。选择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参与方式, 让本地居民参与到政绩的评价之中, 追求“百姓说好、背后说好、任后说好”。

(二) 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剖析政绩之内涵

新政绩观的现实外延——双因素理论的分析路径。美国管理学家赫茨伯格在其著名的“双因素理论”中, 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有两大类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热情, 第一类是保健因素, 满足这类因素能够消除不满;二是激励因素, 通过满足激励因素, 可以激发人们更加努力工作的热情。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讲, 政府行为可以视为一种对公众产生影响的手段, 通过采取符合大众要求的行动, 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 因为“统治者除了公众信念的支持, 别无依靠。因此政府是完全建基在公众信念之上的”, 这种信任来自于政府“可以为公益服务”。因此, 在实现政绩时, 选择“做正确的事比把事情做好要重要得多”, 明确该做什么, 是良善政绩的先决条件。对两者的界定与诠释如下。

1.“保健型”政绩——消除政府形象的减分因素。结合双因素理论的框架, 可以将公共保健因素理解为:领导干部把握社情舆情, 及时发现民众认为政府应解决的问题, 并采取行动,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消除大众的不满。从保健/激励维度分析:处理成功者, 危机得到有效化解, 能够消减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在传统“对上负责”的政绩观之下, 官员往往会将这类事件的处置视为自己的功劳, 认为自己的行为维护了地方的秩序, 保持了社会的常态, 对“维稳”成功沾沾自喜, 殊不知自己的行为大多“治标不治本”。再则, 部分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形象和权威, 扭曲上级的意图, 视“维稳”为头等大事, 染上“维稳恐惧症”, 导致许多领导干部面临问题时能推则推, 能捂则捂, 只要不影响其政绩就行, 最终不自觉的走进了“维稳怪圈”, 导致“越维稳越不稳”。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 为了自己的“乌纱帽”, 视党纪国法如无物, 不择手段去追求表面的“安定繁荣”“歌舞升平”之景, 却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训抛之脑后, 这种政绩观与中央“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意图可谓南辕北辙。因此,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 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够以表面的“太平无事”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而应致力于“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其一,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其二,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其三,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

2.“激励型”政绩-改善政府形象的加分因素。界定公共激励因素时, 可类比于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包含工作有关的成就、赞扬、工作内容、责任和改良这五种因素“, 基本属于工作内容和工作结果方面的因素”, 立足于员工需要, 满足其需求使员工感到更满意, 能极大地激发工作的热情。推而广之, 各级领导干部需要认识社会发展态势, 对民众的需要做出预判, 采取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采取负责社会规律的行为, 来提升大众的满意度, 从而增强政府的权威, 强化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然而, 这一要求极易产生两种负面现象, 其一, 行政乱作为, 其二, 行政不作为。这两种现象都是政绩观异化的产物。行政乱作为, 又称为“行政行为不当”, 指虽然合法但是不合理的具体行政行为。很多时候, 行政乱作为会导致“好心办了坏事”, 不仅损失巨额财政收入、影响政府的执政成效, 还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动摇了民众对政府能力的信心。另一方面, 行政不作为看起来只是官员自身的错误态度, 而不同于行政乱作为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而实质上, 行政不作为的危害有时甚于行政乱作为, 因为首先, 不作为导致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严重削弱了法律的制度性权威;其次, 不作为的恶性后果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 严重影响国家形象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3.双因素视域下如何匡正政绩观。克服行政乱作为和行政不作为、塑造符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政绩观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面对“乱作为”, 领导干部需要加强认识, 从“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到“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其次, 面对“不作为”, 官员们需扪心自问:“为官不易”能否“为官不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时曾指出, 认认真真地当好共产党的“官”是很辛苦的。他强调, “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 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 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再者, 要实现担当、有所作为, 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摒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的“太平官”心态, 追求“讲实话、干实事, 敢作为、勇担当, 言必信、行必果”的党员公仆责任感。

(三) 怎样创造政绩

事实证明, 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 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 而非仅靠政府的扶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市场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而现实中, 市场运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是“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推而广之, 领导干部为了实现政绩, 纵然已经选择了正确的目标, 但是, 在选择实现手段之时仍然需要仔细斟酌考虑, 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选择不当的手段, 而应积极探索新方法, 如合同购买服务、政—社合作等手段。

三、结语

政绩观大转变 第4篇

政绩观心得体会 第5篇

按照省委、州委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及省纪委文件精神,州委决定以杨红卫案件为鉴,在全州县级以上领导班子中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专题教育活动,以增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杨红卫违法违纪案件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了很好的明断得失的镜子,作为我个人,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警示。思考这个典型案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认识。

一、加强自身的学习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加强学习,大兴学习之风,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保持旺盛创造力的观念,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迫切需要。因此,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要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掌握其精神实质和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要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支持、法律支持、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拓宽自已的知识面,树立现代意识和

高按“规矩”办事的自觉性。所谓“规矩”就是党纪国法,因此,在具体工作中,一要强化法制意识,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超越法律至上的特权。二要强化政策和纪律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确保党的方针、路线能够正确实施。三要强化程序意识,严格科学的程序,是正确决策的保证,因此,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要按科学的程序进行。对不按程序办事,造成重大损失和后果的,将要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因此,作为主要领导干部,在坚持程序方面起着重要的职责,起着重要的责任。

四、领导干部在廉政建设中要发挥表率作用

作为领导机关的干部,一要为下级机关作出榜样,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切实抓出成效。二要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抓好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三要作为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起到表率作用。四要作为领导干部要按照党的方针、路线,发扬不畏艰苦、奋力拼搏、克已奉公、乐于奉献的精神,办一切事情都要勤俭节约、艰苦创业,量力而行,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经济发展上,在工作和生活中坚决杜绝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现象。

五、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行政

政绩观心得体会 第6篇

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强调,要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为领导干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念,为谁创造政绩,如何争创人民满意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留什么样的政绩,以及由谁来评价政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

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样的政绩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人民群众满意的真正政绩,要以什么样的标尺检验政绩。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些要求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检验政绩的一个标尺。作为领导干部的政绩或绩效,可以说是对领导干部的领导实践活动过程和目标客观考评的结果。积极创造并关注自己的政绩,是每一个领导干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动机需要,是每一个领导干部的重要社会责任。有的领导干部在发展观念上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甚至制造虚假政绩等问题。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在脑海里进一步巩固并强化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即领导干部的政绩要能够达到显性绩效和隐REader8.cn 转载请注明出处性绩效的有机统一。从表面上看,显性绩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扬,而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隐性绩效往往比显性绩效更有生命力,更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政绩观,要求领导干部真正以科学的、发展的、多维的眼光来审视和对待自己的政绩。对此,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期中教学反思下一篇:环境工程师岗位竞聘稿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