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纳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2024-07-02

悦纳生命的礼物读后感(精选12篇)

悦纳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第1篇

生命的海洋中,有谁迷失其中,又有谁在人生的道路上无从知返呢?——题记

岁月如水,冲走了寂寥,冲走了彷徨,有时也冲淡了对每个人都有非凡意义的最单纯的记忆。仿佛是心中那只远飞的纸鸢再一次重现,却又销声匿迹。

流年易逝,勿忘初心。如果说生命中最难以留下的是纯真的记忆,那么初心便是在记忆中的一颗熠熠发光的钻石,它折射着每个人心中的信念与坚守。就像穆怀黎在书中说的“用阅读致敬初心,找回自己明亮的眼睛、澄澈的初心。”这份来自心灵的礼物馈赠给所有告别童年,走向成熟人生的人。它“唤醒”“沉睡”在深处的初心,当热血沸腾的斗志再次涌上心头时,阴云雾霭会顿时化为虚无,洒满希望之光的人生旅途将伴随着生命的乐章娓娓道来。真的,心底那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往往蕴藏在灵魂深处。

这份弥足珍贵的礼物更需要我们去悦纳。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岁月的磨炼和生活的挑战,我们必须不惧前方,砥砺前行。勇敢接受且欣然接受苦难的唯一方法便是把它们看成是“上帝赐于你的礼物”。即使有一天我们忘记了快乐的滋味,也会本能地向荆棘遍布的前方行走,这便是来自初心的本能--韧性。所以,珍惜我们内心独有的领悟,更要学会在岁月流年里珍重保持这份永远的初心。

生活不会永远是鲜花与掌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失意与无措。面对勇往直前还是就此放弃,许多人都踌躇不决。这时候,你要记得这样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趁着心中的`斗志尚未泯灭,就要绝地反击。要坚信:处于落魄的低谷,更预示着将迎来成功的巅峰!

信念不在于他人的另眼相待;不在于命运的造化弄人;不在于经验的微乎其微,只在于心底的坚定不移和踌躇满志,坚持行走在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上,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请永远铭记:路,是自己脚踏实地走出来的;难,是自己咬牙坚持渡过去的。当苦难远去时,成功便摆在眼前。’

初心便是那美好、善意而又积极的梦想;初心便是当所有人都不认可自己时坚持向前的勇气;初心便是在寂寞岁月里一首妙趣横生的歌谣,它慰藉了无数失魂落魄的追梦人。

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莫过于初心,拥有它,我们才能不乱于心,不惧于难,不逝余生,不忆过往,如此,安好!

【悦纳生命的礼物读后感】相关文章:

1.悦纳改变随笔

2.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3.悦纳才是正确方向美文

4.悦纳更努力作文

5.悦纳自己作文900字

6.800字作文:悦纳自己

7.悦纳自己作文1000字

8.高中作文:生命的礼物

9.关于生命的礼物作文

悦纳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第2篇

授课班级:高一五班 授课老师:刘瑶 活动目的:为了宣传心理知识引导健康人生,提高心理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将考张团体心理活动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开展励志心理活动。关注心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

1、通过这次班会的召开,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2、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3、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杜绝学生做不安全的活动,珍惜生命,健康成长。活动过程:

一、感受生命

你从哪里来?视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老师赠言:父母之爱,恩重如山。珍爱自己就是孝敬父母

二、倾听动人故事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经历哪些感动的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1999年秋天,贵州麻岭风景区,一辆缆车超载游客,一开动便迅速下滑,司机猛踩刹车板,钢绳崩断。随着一声巨响,缆车在数秒内从相当于20层楼的高处跌入山谷。在转瞬即至的生死关头,一对年轻的夫妇用他们的双手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大部分游客遇难,两位年轻的父母也都失去了生命,而这个小孩,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著名歌手韩红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一首歌——《天亮了》。

父母之爱,恩重如山。

珍爱自己就是孝敬父母

你怎样认识自己的生命?

如何珍爱生命?

三、视频观看: 观看伟大的科学家霍金的一生

通过视频观看,学习霍金与困难斗争的精神,让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启发学生思考自我的生命意义。

四、阅读他人的生命箴言,创作自己的生命箴言。

对一件事情我们必先接受它,才能改变它。谴责并不能把我们从困扰中解脱出来,只会使之加剧。―――荣格

人生的竞技场上,荣誉与奖赏眷顾那些善于行动的人。―――亚里士多德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

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培根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克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献给生命的礼物 第3篇

美国学者房龙有一部著名的作品《宽容》,他把“宽容”作为解决人类所有纷争的终极途径,非此不可。

杨绛也是选择了宽恕,甚至宽恕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

时至今日,乃至久远的将来,宽恕终将会演绎出最美好的生活方式。请看《中国青年报·冰点》的专栏文章——

在南京东郊的国际学校里有一棵特殊的“圣诞树”。每年临近圣诞节,树上就会挂出上百个圆形的小卡片,上面写着一些苏北农村孩子的名字、性别和年龄。

每位经过这里的外籍学生,都会轻轻地把这些五颜六色的卡片摘下来,塞进书包里,然后回家与父母一道,按照卡片上的信息去筹备他们的礼物。一个月之后,苏北的孩子们就会收到这份来自异国同龄人的新年祝福。

这样的交往已经延续了好些年。只是两地的孩子都不大清楚,这项活动始于何时,又是为了什么。

大人们有意不让孩子了解太多,因为这源自一个悲伤的故事:

2000年4月1日深夜,来自江苏北部沭阳县的4个失业青年潜入南京一栋别墅行窃,被发现后,他们持刀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时任中德合资扬州亚星——奔驰公司外方副总经理)及其妻子、儿子和女儿。案发后,4名18岁~21岁的凶手随即被捕,后被法院判处死刑。

这起当时轰动全国的特大涉外灭门惨案很快结了案,但故事并没有结束。

就在那年11月,在南京居住的一些德国人及其他外国侨民设立了纪念普方一家的协会,自此致力于改变江苏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协会用募集到的捐款为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学费,希望他们能完成中国法律规定的9年制义务教育,为他们走上“自主而充实”的人生道路创造机会。

这一举动默默延续了9年,虽然已有超过500名的中国贫困学生因此圆了求学梦,但这个故事至今鲜为人知。

(有删节)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第4篇

另外,通过对孤独与寂寞进行对比来理解“孤独”也是一种很好的视角。寂寞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虚无,百无聊赖像困兽一样踱来踱去,是一种焦灼的状况,甚至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这样的状况称为寂寞,它跟孤独不是一码事。而孤独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所以,孤独者是自成世界、自成体系,表现出一种“思考人生”的高贵,或者说,孤独是一种境界。

上述这些想法,其实都得益于《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这是一本以“孤独”为主旨的散文集,收录了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麦家、阎连科、王安忆以及杨澜、周大新等人的作品,这其中,有直接写“孤独”的,如纳兰妙殊的《租客》一文,虽然写了很多人,很多事,经历了很多的搬迁与变动,但是骨子里对于生活的一种“孤独感”,甚至,作者买房的时候,作者都宁愿只写先生一个人的名字,她的“孤独”代表了她的“存在”;有写历史的变迁所带来的文化的“孤寂感”的,如塞壬的《悲迓》,写楚剧与人生的悲欢离合,充满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命运的无力感;也有间接写“孤独”的,如阿来的《达古的春天》,纯碎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独有的享受”,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对自己独享春色的一种得意。还有周国平先生在序言里对“阅读与人生”命题的深入解读,读书,远远不是当前全民陷入的一种“全民狂欢”,不是“读书节”,不是各种“读后感”,更不是“报告会”,读书同样需要读出“孤独感”。

悦纳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第5篇

第一课 我究竟是谁

新课标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如下要求:“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二、教学总体设想及依据

利用故事、活动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活动及讨论中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并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发现全新的自我。在此基础上领悟个人在变化中成长,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认识自己,不断弥补不足,完善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争通过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课内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本教案的特色和风格

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动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成长。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全面地认识自我,必须既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又注重内在素质;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懂得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我,不断更新、完善自己。[能力目标] 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认识自我;培养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注重自我整体形象。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全面地认识自我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后续知识的认知,而且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是重点。初一学生容易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所以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法及教具

教法:故事讲述、情境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具:多媒体。

七、整体板书或课件流程设计

八、课时:l课时

九、具体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小小的我》,让欢快、愉悦的音乐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并形成和谐的教学情境,为顺利导课作铺垫。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某某同学给大家带来一个精彩的故事,喜欢听故事吗,喜欢就鼓掌!有请某某同学。

故事引入。(请班上擅长说故事的学生将下面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表述出来。)

森林中要举办“大”比赛,老十走上擂台,动物们高呼“大”。大象登场表演,动物们也欢呼“大”。这时,台下角落里的一只青蛙气坏了,难道我不大吗?青蛙“嗖”地跳上一块巨石,拼命地鼓起肚皮,并神采飞扬地高喊:“我大吗?” “不大!”传来一片嘲讽之声。青蛙不服气,继续鼓肚皮。随着“嘭”的一声,肚皮鼓破了。可怜的青蛙至死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教师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何感想?你觉的青蛙可怜吗?为什么可怜?(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与之前欣赏的歌曲作比较。)

教师:青蛙的可怜在于它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可见,认识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能否真正认识自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一个人的前程与命运。换句话说,你可能渺小而平庸,也可能美好而杰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同学们,你们认识自己吗,也许很多同学会说,世上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自己,我当然认识自己了。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文学家苏轼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认识自己有时比认识别人可能更加困难。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自我认识为话题,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好不好。自我新认识(板书)

活动一 猜猜我是谁

发给学生表格,让学生填写5~10句描写自己的句子“我是„„”,不必具名。猜猜我是谁

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表格收回,请学生随机抽取,念出其中的句子。大家一起猜是谁写的,并请说出理由。(在学生表述理由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真正要表述的“我”,必须从外在和内在加以认识,这才是比较完整的“我”。)教师总结:

对“我”的认识,既要从外在形象人手,又要发现自己的内在素质。1.既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注重自己的内在素质(板书)

教师:但是,每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都各不相同,有时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矛盾。你认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哪个更重要?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呢?

请听发生在公交车上的故事。

活动二 她美吗?

场景一 一个夏天的中午,我乘公交车去上班,运气不佳,没有座位。旁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那优雅的坐姿让我感到赏心悦目,也为枯燥的行程增添了一丝愉悦。问题一 她美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场景二 不久,上来一位抱着婴儿的农村妇女,站在我们身边。车子颠簸得厉害,那妇女一手紧紧抓住扶手,一手抱着哇哇啼哭的婴儿,随着车子的颠簸不断摇晃着身体。不时碰到坐着的那位姑娘,时时念叨着“对不起,对不起”。

问题二 猜一猜,她会怎么做?(追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适时进行道德渗透)场景三 只见她皱紧了眉头,急促地拍打着衣服,如见瘟神般地将身子闪开,一边说着: “真倒霉”一边将头转向窗外。

问题三 她美吗?为什么?(学生回答,陈述理由)

问题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学到什么?(学生讨论1~2分钟,回答)教师:正如这个故事最后所说的,再看她,她仍以刚才的姿势坐着,“我”却再也不感到赏心悦目了。美的事物值得欣赏,但美应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教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外在美与内在美,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测试。

2.既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自己的不足(板书)

活动三:填写表格,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我给自己打个分

方式:给自己打分。

思考:从中你对自己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学生自己打分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教师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都有优点和不足,所以要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教师:我们既不能因为缺点而沮丧,也不能因为优点而沾沾自喜。然而,作为我们同龄人的小刚,却因为他曾经有过的缺点而感到无比的烦恼。请听小刚的烦恼。

活动四:小刚的烦恼

小刚在日记里写到:我小学时经常不认真听课,作业不认真完成,还和同学们吵架等等,所以,在同学们眼中我是一个坏孩子。到了初一,我想重新开始,因为我也想做个大家都喜爱的孩子。于是,我改正了一些毛病,如不认真上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还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我的学习成绩也进步了。我好开心啊!可是,与我小学同班的小忆经常跟我现在的同班同学说我以前不好的表现,所以现在同学们又开始疏远我了。难道,一个人以前犯了错误,就永远都不能变好了吗?我真的还是人人讨厌的坏孩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帮助小刚出出主意。

3.发展地看待自己:更新自己,完善自我(板书)

教师:可见,日新又新我常新,每个人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自身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教师:正如程鸿勋教授提出的阶梯教育法所坚信的一样,“从零开始,一切‘阶’有可能。” 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我校实施阶梯教育的有关内容,认真领会对自我的新认识。

活动五 结合阶梯表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

谈谈自己在学习、德育阶梯表中 所定的级别: 升级计划:

要改正的缺点和措施: 教师: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做一个自我评价? 自评质疑:你认为自己在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本节课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搞清楚?或者你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新课小结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500字 第6篇

诚如周国平所言,读书有三大目的,一是消遣打发时间,二是满足生活需求,三是寻求精神世界,而前两者都不算读书,后者才是真正的阅读。那么,对那些功利主义者而言,阅读如此艰难又能带来什么好处呢?我们先不谈好处,不凡看看那些暴发户们的所作所为,即使家中装了豪华书架却从不翻书,即使远渡海外也受人诟病,由此可见,不读书无以明理。当然,读书一定能带来什么好处吗?恐怕也不见得,更有甚者,读了一些与当权利益不符或者“有害之书”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或走火入魔。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辈子面临着很多选择,或康庄大道、或羊肠小道;我们前进的方式也大不一样,或笔直前进、或原地打转、或南辕北辙。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路,怎么走完这条路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我想,这就是周国平先生对读书看得如此之重的原因吧。

那么,此书名为《孤独是生命的礼物》又讲了什么内容呢?本书收录了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等人近期创作的散文,他们将自己的经历与感悟言表于这些散文之中,逝去的青春、久别的故乡、珍贵的爱情、忘怀的先祖……情感真挚动人,语言轻快诙谐。如纳兰妙殊将自己以前的租房生涯生动形象地记录下来,还旁征博引有着租客身份的中国古代文人,妙不可言。再如陈忠实老先生的《儿时的原》,回忆童年趣事,那一群一起放牛的娃、那一片热血土地都不复重来,自己的灵魂就像一个没有家归的幽灵般,飘荡在关中平原的上空,久久不愿离去。当然,散文的趣味绝不在于剧情与简介,而在于语言、更在于情感,多嘴的我只得闭嘴等待各位看官自己细细领悟。

失去的东西总是感觉弥足珍贵,在此书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对以往事物的追思,新潮流带来新东西的同时也摧毁了很多让人无法忘怀的旧事物,可我们在这种潮流面前显得那么的无能为力。于是,愈加失去就愈加孤独,但也让我们愈加冷静。人生就是这样,得到的永远习以为常,失去的不愿放手,但我认为,看得多了,也就淡了,谨此送给那些孤独的人们。

生命的礼物等 第7篇

人,多么奇妙的生灵,身上每一个器官,甚至一根体毛都有着独特的功用。百万年的时光历历,人类未被自然和上苍放弃过,那么在短短几十年的寿命中,我们更不应该被自己放弃。人之为人,该有这样的骄傲与珍惜。

但,常常,生命中会有些莫明的痛,会让我们怀疑自己、放弃自己,这痛也许来自青春懵懂,也许来自求而不得,也许来自攀高跌落。痛苦,在我们内心慢慢滋生发芽、壮大一直到吞噬我们的骄傲、斗志,直至我们的生命。就像我的高三,数学成了我的痛

一般来说,文科班学生的数学成绩都很一般,而我的数学差到谷底,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班上最后一名,一拿到试卷我那不敢去正眼看那鲜红的数字,眼泪已经决堤,那时的我怨恨自己讨厌自己甚至已经到了放弃的地步,我知道我已经无药可救了。

老天真像个顽皮的孩子,在我快要放弃自己的时候,却让我看到了希望。无意中在电视上看一档节目,主持人问参赛选手:“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但最后还是被淘汰了,你觉得遗憾吗?”选手淡淡一笑:“每个人行走在路上,都会有痛苦,痛苦不过是生命赐给我们还没打开的礼物。假若你不知道方向,那么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克服眼前的困难,战胜当下的痛苦,你就前进了一步,这个就是你的方向。现在在我身上还有没有克服的困难,我会一步一步坚持往前走!”台下掌声已经响成一片。

看完后,我的眼里泛起盈盈泪光,不仅是为那位选手更为自己。我终于明白了,学习道路上的痛苦不仅成全了我们生命的意义,也成全了我们的成长,痛苦在折磨我们的同时也赋予我们顽强,如果不是这样,痛苦就太肤浅了;如果不能这样,我们生而为人的优越就丧失了。

高三学生最应具有的美德就是顽强和乐观,总言之就是无畏。对世界的凶险无知,所以挑战时无畏;对失败的耻辱无知,所以奋斗无畏;对失去的疼痛无知,所以搏击无畏;对未来的不定无知,所以前行无畏;对奋斗的结果无知,所以付出无畏。然而,所有成功的挑战、奋斗、搏击、前行、付出,都是无畏者铸就的。

当雨水滴落额头,你该想到,没关系,它会顺着眉毛轻轻滑落,而不是顺着眼角涩涩流淌。

上帝留下的那扇窗秦平

高考对我而言是一个熟悉的字眼,在不长的岁月里,我经历了高三名落孙山以及高四的重整旗鼓,写下这个数目自己都有些惊异。在高考的路上,我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却也足够执署或者说是顽固。

我的高四出乎意料地轻松。或许正因为如此,我最容易忽视掉它,不经意就淡去了它的痕迹。但是,我应该记住也无法忘却的是,高四是我迈进大学的最后一站。人的一生中其实很少有一些标志性的时间和地点,既然遇到了就应该记住,然后用这些标志作为载体去记录日后的生命追求、作为标准去衡量日后的生命价值。

走过了高四,心中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或许因为最终还是迈进了大学,我们都宽恕了那些折磨我们的曾经,就当成上帝跟我们开的一个玩笑,还可以笑着沧桑: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其实,这是一个沸腾的开水冷却的绝美,我们终究还是会静下心来看这个逐渐麻木的过程。先是无法忍受铺天盖地的试卷,咬牙切齿或者骂骂咧咧地动手动脑。后来就没有力气去骂了,表情变成了苦笑,再后来就干脆习以为常,把试卷当成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表情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那些爬满铅字的东西,就这么变成一日三餐,俘虏了我们。

高四的我们有了久经沙场的资本,我们会像战场的老将一样四平八稳、坐怀不乱。熟悉的路要走得尽量有趣,于是我们会在某个瞬间思考着大路两旁蜿蜒的一些小路,时不时停下来看看自己身后的脚印,回味和考究一下到底哪一步走得不尽人意。

高考结果的悬而未决,更让我们在孤注一掷的同时多了不少哲学家的气质。经历了高四的磨炼,我再也找不到一个理由说服自己重头再来。日子毕竟去不复返了,高四也只能算是自己选择的一种生命体验,在渐消渐长的生命途中,岂能频频回头?每次回头,我们都会禁不住向自以为是屈服,而生命是那样难以预料。“见好就收”是一个最通俗的哲学,于是人学会遏制不知足的欲望,学会果断取舍。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500字 第8篇

而这本《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正是对孤独的思考,其中收录了不少作家有关孤独的散文作品,他们不仅谈论亲情、友谊、久别的故乡、逝去的时光,还包含了对前辈作家的追忆,内容上或直奔主题,或慢铺陈叙,却无一不彰显着对生命、对孤独的思考和感悟。书中并没有心灵鸡汤,也不是强行灌输作者的想法,只有平淡的讲述生活,从一个个故事中流露出或深或浅的孤独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体会人生。

书中分为七个章节,从一开始的身处孤独,中间面对真实的生活,再到最后无所畏惧地生活,在内容和思想上层层递进,给人以“正能量”的启发。全书读完感触不小,但对第一篇“眼前的轮回”感悟颇深。林清玄讲述了三十年如一日的新闻记者和银行职员,他们没有被时间所影响,始终在最初的位置上,正如林清玄写道“每天的出门,只是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初读这篇文章,内心受到很大波动,这样的人生真的太遗憾,不仅虚度了光阴,还一事无成。但仔细一琢磨,我又与作者的观点不太一致,毕竟有的人的确没有很大的进取心,只希望生活安定,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尽管在外人看来,这样的人生是在蹉跎岁月,但他们内心是快乐的、是满足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不被外人理解的孤独呢?

其实,无论怎样怎样对待生活,我们内心的无能为力,能否转为前进的动力,都要靠自己决定。对于孤独同样如此,很多人经常将“孤单”和“孤独”划等号,然而并不是这样,周围没有朋友,才会很孤单;可朋友有很多,却难觅知音,内心才会很孤独。因此,不少声名远扬的大师级人物,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显得特立独行,没有人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故一旦遇上知音,哪怕是竞争对手,也会惺惺相惜。正如赫胥黎说的“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他们独自体会着孤独,放空一切,在与天地间的交流中碰撞出灵感。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600字 第9篇

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感觉是一本回忆录。这些在台湾文学史上都曾占有一席之地的前辈们,从他们的文字里让我对那个岛屿产生了很多的向往。曾经读蒋勋先生的书,觉得他是个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的人,读完这本书突然就改观了,台湾那座岛屿该是个文化底蕴多么深厚的城市,才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作者。

如果对台湾的过去没有一点了解和知识储备,读起来会非常吃力,尤其对我这种没有太多知识积累的人,读起来更吃力,所以这本书读的尤其慢。但是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就去上网查,多多少少增加了点新知识。他们笔下的那个时代终究是过去了,每一个人都到了耄耋之年,或者已经离开人世。

这些作者大多都有着细腻的文笔,一些场景的描写,让人有很强的画面感,我总会被他们的文字带入那个时代。而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反思,因为生性敏感,从小就爱思考生命的意义,却不得所以然,又总爱装模作样装成熟。在读到他们的文字,却突然有了种释然,活着本身就是经历,就是修行,又何必去思索太多的意义。以前会觉得每个人到最后都是同样的结局,又何必去争抢一些东西,所谓的随遇而安不过是逃避。而现在却觉得如果最后都是同样的结局,但是你在生命旅途里经历的体验到的生命的感受是不同的,就像他们一样。你大可以去不屑很多东西,但是必须搞清楚的是你只有让自己到达一定的高度,或者去经历了才有资格说这样的话。而不是装作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不想要的样子。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600字 第10篇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乡愁》等等。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打开心灵的门窗》等等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白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孤单和孤独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孤单是一个人的独处,就个人而言,它是外在的,犹如离群的人便是典型的孤单。孤单的人是群体里像是个“异类”,如缺少与人沟通交流,缺少友情温暖的和缺少爱情的困惑者。这类人是骨子里孤单,在寒冷里的夜晚只有一个人独处,在黑暗里看不到温暖。

孤独是内在的,精神上的,内心空虚,没有依靠和寄托。哪怕是有再多的朋友,再多的人,但在你心里却依然还是孤独,在人生的道路上,孤独就是与生俱来陪伴你一生的,孤单只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一生的事情。孤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孤独。它就像是一种烙印深深刻在你脑海里。面对孤独我们要不断去接受它,去学习。它远离现实,超越现实的存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接受它,而不是想方设法的远离它。孤独是对外界的渴望的自由和美丽的追求,它所得到的体验、信念、人格、美好、灵魂上的快乐都不是现实所能给予的。它也许痛苦,但苦得犹如苦瓜一样,是一种境界。

生命的礼物 第11篇

突然,他感觉呼吸有些困难,从胸口到两腿渐渐地没了力气。失去意识前,他把妻子海伦叫到了驾驶舱。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解开安全带,然后就瘫坐在了座椅上。

海伦试图重新给约翰系上安全带,这才发现丈夫已经昏迷。她想尽办法,也没能唤醒丈夫。这位80岁的老太太没有恐慌,而是平静地把丈夫的身体移开,从他手中接过飞机操纵杆,自己驾驶飞机继续飞行。

这是2012年4月1日的一幕情景,81岁的美国人约翰·柯林斯驾驶一架“塞斯纳”414A型8座双螺旋桨飞机,从佛罗里达州的马尔科岛起飞。他原本打算和妻子海伦飞回位于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附近的家中过复活节,但是在距离目的地切里兰机场仅7分钟航程时,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当时是傍晚时分,飞机燃料即将耗尽。情况万分危急,海伦一边飞行一边呼叫调度员。

他们的儿子詹姆斯也是飞行员,他通过无线电与母亲取得联系,提供帮助;居住在距离切里兰机场1.6公里的飞行员罗伯特·武克桑诺维奇接到电话,立即驾驶约翰家的另一架飞机升空,紧急靠近海伦驾驶的飞机,通过无线电指挥她降落。

海伦三次尝试降落,均未能成功。第四次又降落过猛,飞机前起落架损坏。她把住方向舵,保持机身正直,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约300米后终于停了下来。当地面指挥人员得知飞机上唯一的飞行员已经昏迷,只剩下一位80岁的老太太时,惊得目瞪口呆。而海伦保持了异常的冷静,独自一人操控着这个大家伙飞了一个小时。

詹姆斯认为母亲对飞机的操纵“简直难以置信”,当时在空中接受帮助时,她仿佛“一生都在干飞行职业”。最令人惊异的是,她最后仅凭一个发动机降落。“我不知道,許多经过专业训练的飞行员是否能做到这一点。”詹姆斯还提到母亲接受帮助时的自信,“她甚至不希望僚机飞行员(武克桑诺维奇)升空。她说:‘你们不认为我能自己做这个吗,你们对我没信心吗?’她比地面上的任何人都冷静。”武克桑诺维奇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海伦了的自信:“她想知道,我是否信任她的专业水准。我说,如果你有信心,我就有信心,我想我们能完成降落。”

当然,海伦的自信并非全是匹夫之勇。30年前,丈夫手把手地教她学习过驾驶飞机的技术,让她掌握了如何起飞和降落,但她没有取得飞行执照,只是陪丈夫飞行过数百个小时。

捐献:生命的礼物 第12篇

悲痛抉择

在2015年全国完成2766例器官捐献的基础上,两岁小女孩“小不点”的器官捐献成为2016年的最早案例之一:1月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医院,“小不点”捐献了她的肝脏、肾脏和眼角膜。此时距离事故发生时,刚过一周。

2015年平安夜,“小不点”因车祸被送到医院抢救,由于伤势严重,最终住进了东莞东华医院重症监护室。在病房外,母亲徐霞偶然看见摆在架子上的红十字会关于器官捐献的宣传册。在知道女儿生命已无法挽回时,她决定捐献女儿的器官,“有用的用一下,我们也高兴一点,为社会做一点点贡献”。

跟医院沟通后,医院联系了红十字会的协调员,很快,当天他们就办好了捐献手续。元旦前,“小不点”被转院至器官获取和移植技术十分成熟的黄埔医院。虽然黄埔医院尽力挽救,但最终,2016年元旦,噩耗来临。“小不点”的生命旅程结束了,而她的器官也迅速开始挽救他人生命的旅程。

生命使者

如果不是放在东华医院里的红十字会宣传册,徐霞一家人可能不会跟器官捐献发生关系。“以前老人肯定不会同意捐献。但是我们现在一代一代要改变思想观念。”徐霞说。这种观念的改变,也是一两年来中国器官捐献例数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而观念为什么会改变?在庄一强看来,最根本的还是器官捐献事业公开透明了,而包括红十字会协调员和医院OPO组织专业协调员在内的“生命使者”队伍,起到了最直接的推广作用。

“红十字会的协调员与社工类似,不一定是学医的,主要负责器官捐献的宣传推广,并去做家属的沟通和协调工作,更多地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协调员。”庄一强介绍,而医院的专业协调员,本身就是医护人员,他们更多地进行一些更专业的捐献相关工作,例如,发现潜在的器官捐赠者,评估潜在器官捐赠者全身的状况、器官的功能状况,了解家属是不是愿意做器官捐赠,进而协调神经医学专家,对捐赠者的生命状况进行判定。

在黄洁夫看来,“协调员是器官捐献工作中间最辛苦最有贡献的一群人”。他将他们誉为“生命使者”,并用自己去年所得的一些大奖的奖金在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下面,专门设立了“生命使者”种子基金,用以支持协调员工作。

而之前的十年,大家对器官捐献不仅是不了解,更多地是不信任。

2005年9月,以志愿者身份在深圳市红十字会办公室值班的高敏,接到了一个来自湖北天门的电话。电话中,一名女子告诉高敏,她女儿遭遇车祸,快不行了,想把器官捐给红十字会,可是打了好多地方红十字会的电话,没人帮她。高敏帮那名母亲辗转联系到了武汉同济大学医学院,著名器官移植专家陈忠华亲自带队去天门,帮她完成了捐献,并将器官用于移植。

后来高敏从报纸上得知,这位女孩的肝脏让一个小伙子重获新生,两个肾脏救了两名上海少年,眼角膜让四个深圳眼疾患者重见光明。生命的延续,让她开始对器官捐献协调充满信心。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明确规定,红十字会依法参与器官捐献的宣传等工作,一批器官捐献协调先行者开展起器官捐献协调工作。当年,深圳红十字会设立了全国首个器官捐献办。

协调员不是劝捐员

2007年起,高敏每天都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出门都背着几袋厚厚的材料,其中包括各种器官捐献的宣传材料、捐献登记时所需的各种文件、表单,她说“这是救命的事情”。

而“救命的事情”是这样的:一名在东莞台心医院救治的病人家属打电话给高敏:可能快不行了,希望捐献。了解相关信息之后,她连家都没回,直接带着材料,奔赴东莞,沟通、协助办理手续、帮忙处理遗体,一直第二天天亮后从东莞陪送遗体前往深圳,高敏一直在忙碌中。

高敏这样的工作状态十分常见。可很多时候,她希望自己清闲点,这意味着面临死亡的捐献者少了;但她有时候又更愿意不计付出地去推动捐献,尽量多地挽救更多人。这也是她在工作中面临的最艰难的处境:“我们是协调员,而不是劝捐员,不能劝,只能是跟家属去解释相关的政策和程序,不能引导他们做决定。而等到他们真正做决定了,我们的心情往往又是最复杂的。”

北京佑安医院转OPO专业协调员王璐对此也深有感触:“其实我最难过的时候,不是别人拒绝我的时候,而是他们说‘愿意’的时候。”

因此,高敏特别愿意在完成器官捐献的时候,跟家属长期保持联系,又成为一个心理抚慰角色。常常有捐献者家属半夜给高敏发来短信或者打来电话,哭诉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每次,高敏都静静地倾听,平静地安慰。她最常用来安慰的一句话是:“他(她)其实没有走,他的生命在更多人身上延续。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兼职网下一篇:移动商务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