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2024-09-10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精选14篇)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第1篇

长安大学渭水校区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测绘二班十组

姚伦 谈盼 唐升旗 韦前 江晴晴

一、测区概况

本测区位于东经108°54’26’’、北纬34°22’16’’附近。位于长安大学渭水校区东区,测区北临体育场,东至校医院,测区内地势平坦,通视条件较好。本次实习在测区内布设8个GPS控制点,构建一个D级GPS网,满足实习需要。

二、作业依据

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5、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

三、坐标系的选择和已有测绘资料

GPS网的平面坐标系统选用54北京坐标系和独立坐标系,高程采用85黄海国家高程基准。

四、仪器设备和软件

GPS控制测量采用3台AshtechZ-X双频GPS接受机(标称精度5mm+1pmm·D,D以Km计),为双頻接收机,其静态相对定位精度为:

静态基线 ±(5mm +1ppmD)高 程 ±(10mm+2ppmD)

AshtechZ-XGPS测量系统配备有星历预报软件(可预报30天内测区各测点一天24小时的卫星分布状况及健康状况)、solution 后处理解算软件(包含数据传输、基线向量处理、GPS网平差软件、多种GPS数据格式转换等功能),完全能满足GPS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的要求。五、四等(或D级)GPS网的设计和观测

1.GPS布网

充分利用GPS测量的优点,实测GPS控制点8个,其中已知点2个,未知点6个,组成最小同步环6 个,多边形异步环4个(计算选取)。独立基线12条,其中必要基线15条,多余基线5条。

2.GPS观测 在实际外业观测过程中,使用3 AshtechZ-X型GPS接收机,同时在三个GPS点上进行观测, 有效观测卫星数≥4颗, 时段长度≥90分钟。丈量天线高度, 均从天线的三面丈量三次, 在三次较差不大于3mm时,取平均值为最后结果。结束观测时, 再丈量一次天线高, 以作校核。在观测过程中, 自始至终有人值守, 并经常检查有效卫星的历元数是否符合要求,否则及时通知其它两台仪器, 延长时段时间, 以保证观测精度。

六、外业数据处理及检核 1.外业数据处理

外业观测后及时输入计算机, 并进行外业数据的检查。根据自动处理基线向量的结果,检查基线向量方差比(Ratio)、中误差(rms)以及天线高等, 方差比>3,中误差<20mm,参与解算的向量均符合要求。2.外业观测质量的检核

根据《GPS规范》要求,各级GPS基线精度计算公式如下

σ=a+b·D

按D级控制网精度要求,取 a≤10mm b≤10ppm D=4.65Km(平均基线边长)代入上式,经计算得: σ=47.60mm(1)同步环检验

根据《GPS规程》要求,其坐标分量应分别≤6ppm(1/166666);全长闭合差应≤10ppm(1/100000)。经检核全长闭合差最大为1/477503(同步环1),最小为1/2124777(同步环4), 均符合要求。

(2)异步环检验

坐标分量闭合差 Wx=Wy=Wz≤±3*sqrt(n)*σ n=3 Wx=Wy=Wz≤±247.3mm 异步环全长闭合差: W≤±3*sqrt(3n)*σ n=3 W≤±428.4mm

抽取独立基线异步闭合环4个,经检查其3条基线全长闭合差最大为13mm,最小为7mm,远小于规定的494.7mm,符合要求。

七.平差计算

基线处理成功后,即可进入软件的网平差界面,进行WGS-84坐标系下的自由网平差及三维约束网平差。

GPS点WGS-84坐标系自由网平差

(1)GPS点WGS-84坐标系XYZ坐标平差及精度

按《GPS规程》规定,基线向量的改正数: Vx=Vy=Vz≤3σ=142.8mm 实测基线18条,经检查最大的基线向量改正数为7mm,完全符合规程要求。

基线的相对精度最高为1/72755;最低为 1/108440。(2)GPS点WGS-84坐标系大地坐标及其精度

WGS-84坐标的点位中误差最小为5.9mm;最大为8.7mm。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第2篇

密级:秘密 编号:0

1新校区控制点测量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编写单位名称:11土管01班第三组

2013年1 月6 日

一、测区概况

本次实习要求通过GPS定位测量综合训练,掌握布设GPS控制网的方法,培养自身的测量能力,熟悉GPS技术。能使用GPS进行静态数据的采集并且数据处理,可以完整的整理出坐标数据。本次实习的范围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黄金校区,先布设E级GPS控制网,在测区内布设了5个GPS控制点,再进行GPS控制测量。黄金校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是一个基本无干扰的测区,所以此次实习较为简单。

二、作业依据

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5、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

三、坐标系的选择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

本次实习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此次测量任务利用分布在第三食堂和校门口两个已知点,经过对这两点的分析可知,这两点的坐标系统与此次测量所用坐标系统相同,点位保存完整,精度及等级也能达到本次测量要求,无需进行换带计算。只需将此已知数据引入测区即可。

四、作业流程

1、仪器设备和软件

GPS控制测量采用3台中海达双频GPS接受机(标称精度

5mm+1pmm·D,D以Km计),为双頻接收机,其静态相对定位精度为:

静态基线±(5mm +1ppmD)

高程±(10mm+2ppmD)

中海达GPS测量系统配备有星历预报软件(可预报30天内测区各测点一天24小时的卫星分布状况及健康状况)、solution 后处理解算软件(包含数据传输、基线向量处理、GPS网平差软件、多种GPS数据格式转换等功能),完全能满足GPS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的要求。

2、E级GPS网的设计和观测

(1)GPS布网

充分利用GPS测量的优点,实测GPS控制点5个,其中已知点2个,未知点3个,组成最小同步环3个,多边形异步环3个(计算选取)。独立基线5条,其中必要基线7条,多余基线0条。

(2)GPS观测

在实际外业观测过程中,使用3中海达型GPS接收机,同时在三个GPS点上进行观测, 有效观测卫星数≥4颗, 时段长度≥90分钟。丈量天线高度, 均从天线的三面丈量三次, 在三次较差不大于3mm时,取平均值为最后结果。结束观测时, 再丈量一次天线高,以作校核。在观测过程中, 自始至终有人值守, 并经常检查有效卫星的历元数是否符合要求,否则及时通知其它两台仪器, 延长

时段时间, 以保证观测精度。

五、外业数据处理及检核

1.外业数据处理

外业观测后及时输入计算机, 并进行外业数据的检查。根据自

动处理基线向量的结果,检查基线向量方差比(Ratio)、中误差(rms)以及天线高等, 方差比>3,中误差<20mm,参与解算的向量均符合要求。

2.外业观测质量的检核

根据《GPS规范》要求,各级GPS基线精度计算公式如下

σ=a+b·D

按D级控制网精度要求,取 a≤10mmb≤10ppmD=4.65Km(平均基线边长)代入上式,经计算得:σ=47.60mm

(1)同步环检验

根据《GPS规程》要求,其坐标分量应分别≤6ppm(1/166666);全长闭合差应≤10ppm(1/100000)。经检核全长闭合差最大为1/477503(同步环1),最小为1/2124777(同步环4), 均符合要求。

(2)异步环检验

坐标分量闭合差Wx=Wy=Wz≤±3*sqrt(n)*σ

n=3Wx=Wy=Wz≤±247.3mm

异步环全长闭合差:W≤±3*sqrt(3n)*σ

n=3W≤±428.4mm

抽取独立基线异步闭合环2个,经检查其3条基线全长闭合差最大为13mm,最小为7mm,远小于规定的494.7mm,符合要求。

3、平差计算

基线处理成功后,即可进入软件的网平差界面,进行WGS-84坐标系下的自由网平差及三维约束网平差。

GPS点WGS-84坐标系自由网平差

(1)GPS点WGS-84坐标系XYZ坐标平差及精度

按《GPS规程》规定,基线向量的改正数:

Vx=Vy=Vz≤3σ=142.8mm

实测基线7条,经检查最大的基线向量改正数为7mm,完全符合规程要求。

基线的相对精度最高为1/72755;最低为 1/108440。

(2)GPS点WGS-84坐标系大地坐标及其精度

WGS-84坐标的点位中误差最小为5.9mm;最大为8.7mm。

六、上交的资料

1、黄金校区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2、黄金校区GPS控制点点之记;

3、黄金校区GPS控制点外业观测手簿;

4、黄金校区GPS控制网平差报告;

5、黄金校区GPS控制网网图及坐标成果表;

基于GPS的控制测量技术研究 第3篇

GPS控制测量工作与经典大地测量工作相类似, 按其性质可分为外业和内业两大部分。其中:外业工作主要包括选点 (即观测站址的选择) 、建立观测标志、野外观测作业以及成果质量检核等;内业工作主要包括GPS测量的技术设计、测后数据处理以及技术总结等。如果按照GPS测量实施的工作程序, 则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技术设计;选点与建立标志;外业观测;成果检核与处理。作业方法:采用两台 (或两台以上) 接收机, 分别安置在一条 (或数条) 基线的端点, 根据基线长度和要求的精度, 按GPS测量系统外业的要求同步观测四颗以上的卫星数时段, 时段长度根据测量等级确定。定位精度:基线测量的精度可达± (5 mm+1 ppm×D) , D为基线长度, 以公里计。作业要求:采取这种作业模式所观测的独立基线边, 应构成闭合图形 (如:三角形、多边形) , 以利于观测成果的检核, 增强网的强度, 提高成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适用范围:建立国家大地控制网 (二等或二等以下) ;建立精密工程控制网, 如桥梁测量、隧道测量等;建立各种加密控制网, 如城市测量、工程点测量、道路测量、勘界测量等;观测中至少跟踪四颗卫星, 同时基线边一般不要超过15 km;注意事项:所有已观测基线应组成一系列封闭图形, 已利于外业检核, 提高成果可靠度。

GPS测量是一项技术复杂、要求严格、耗费较大的工作, 对这项工作总的原则是, 在满足用户要求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减少经费、时间、和人力的消耗。因此, 对其各阶段的工作都要精心设计和实施。

GPS测量的工作程序见图1。

2 工程概述

我单位2010年承担了天津某市资源普查项目中的基础控制测量、1:10000地形图的测绘及本区的工程测量任务。工作量为D级控制点8个;工程点测量86个。工作区地势总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标高850~1200 m左右, 最大相对高差350 m。中部地区为高力罕河形成的平原, 由南向北倾斜。标高850~910 m, 相对高差仅70~80 m, 坡降2.5‰~3.0‰, 地势较平坦。

3 控制测量布网方案

3.1 平面与高程控制

测区首级平面控制采用D级GPS网, 选用线形锁形式布设。使用仪器为南方9600单频GPS接收机。控制网布设时力求图形几何结构强, 有良好的自检能力和约束力。平面与高程控制均采用国家二等以上三角点作为起算点, 联测点个数不少于3个。

3.2 选点

由于GPS测量观测站之间不一定要求相互通视, 而且网的图形结构也比较灵活, 所以选点工作比常规控制测量的选点简便。但由于点位的选择对于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选点工作开始前, 除收集和了解有关测区的地理情况和原有测量控制点分布及标架、标型、标石完好情况, 决定其适宜的点位外, 选点工作还应遵守以下原则。

(1) 点位应设在易于安装接收设备、视野开阔的较高点上。 (2) 点位目标要显著, 视场周围15以上不应有障碍物, 以减小GPS信号被遮挡或被障碍物吸收。 (3) 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 其距离不小于200 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绶道, 其距离不得小于50 m, 以避免电磁场对GPS信号的干扰。 (4) 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 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5) 点位交通方便有利于其他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 (6) 地面基础稳定, 易于点的保存。 (7) 当所选点位需要进行水准联测时, 选点人员应实地踏勘水准路线。

根据以上原则选择了包括测区且分布较均匀的7个GPS点, 之后埋设具有中心标志的标石, 以精确标志点位, 点的标石和标志必须稳定、坚固以利长久保存和利用。

3.3 观测

观测作业的主要目的是捕获GPS卫星信号, 并对其进行跟踪、处理和量测, 以获得所需要的定位信息和观测数据。

由于本次测量有GPS接收机与天线是一体的, 所以接收机在点位上对中整平后便可开机观测。接收机锁定卫星并开始记录数据后, 观测员可按照仪器随机提供的操作手册进行输人和查询操作, 在未掌握有关操作系统之前, 不要随意按键和输人, 一般在正常接收过程中禁止更改任何设置参数。

本次工作中, 要求仪器操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当确认外接电源电缆及天线等各项连接完全无误后, 方可接通电源, 启动接收机。 (2) 开机后接收机有关指示显示正常并通过自检后, 方能输人有关测站和时段控制信息。 (3) 接收机在开始记录数据后, 应注意查看有关观测卫星数量、卫星号、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结果及其变化、存储介质记录等情况。 (4) 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 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关闭又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 (发现故障除外) ;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天线位置;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 (5) 每一观测时段中, 气象元素一般应在始、中、末各观测记录一次, 当时段较长时可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6) 在观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供电情况, 除在出测前认真检查电地容量是否充足外, 作业中观测人员不要远离接收机, 听到仪器的低电压报警要及时予以处理, 否则可能会造成仪器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 (7) 仪器高一定要按规定始、末各量测一次, 并及时输人仪器及记人测量手簿之中。 (8) 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不要靠近接收机使用对讲机;雷雨季节架设天线要防止雷击, 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 并卸下天线。 (9) 观测站的全部预定作业项目, 经检查均已按规定完成, 见记录与资料完整无误后方可迁站。 (10) 观测过程中要随时查看仪器内存或硬盘容量, 每日观测结束后, 应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 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3.4 观测记录

外业观测中存储介质上的数据文件应及时拷贝一式两份, 分别保存在专人保管的防水、防静电的资料箱内。存储介质的外面, 适当处应贴制标签, 注明文件名、网区名、点名、时段名、采集日期、测量手簿编号等。

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在转录到外存介质上时, 不得进行任何剔除或删改, 不得凋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本次测量使用的仪器为南方9600单频G P S静态接收机一套 (三台) , 标称精度5 mm+1 ppm。作业模式为经典静态定位。具体要求如下。

(1) 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5°。 (2) 有效观测卫星个数必须超过4个。 (3) 采样间隔为5 s。 (4) 时段长度必须大于45 min。 (5) 几何精度因子 (PDOP) 必须小于10, (实际观测数为PDOP≤4) 。 (6) 仪器天线高从三个方位量测三次取平均值。

其观测网型见图2。其中GPS1、2、3、4、5、6、7是覆盖测区的GPS点, AMDL、DYTL、GLDB、DLAB、KLQQ分别是国家二等三角点。利用GLHH四等点检核数据。

4 数据处理

4.1 基线向量的解算

基线向量的解算是一个复杂的平差计算过程。解算时要顾及观测时段中信号间断引起的数据剔除、观测数据粗差的发现及剔除、星座变化引起的整周未知参数的增加等问题。

基线处理完成后应对其结果作以下分析和检核。

(1) 观测值残差分析。平差处理时假定观测值仅存在偶然误差。理论上, 载波相位观测精度为l%周, 即对L1波段信号观测误差只有2 mm。因而当偶然误差达1 cm时, 应认为观测值质量存在系统误差或粗差。当残差分布中出现突然的跳变时, 表明周跳未处理成功。 (2) 基线长度的精度。处理后基线长度中误差应在标称精度值内。本次使用的单频接收机的基线长度标称精度为5±1 ppm·D (km) , 对于20 km以内的短基线, 单频数据通过差分处理可有效地消除电离层影响, 从而确保相对定位结果的精度。 (3) 基线向量环闭合差的计算及检核。由同时段的若干基线向量组成的同步环和不同时段的若干基线向量组成的异步环, 其闭合差应能满足相应等级的精度要求。其闭合差值应小于相应等级的限差值。基线向量检核合格后, 便可进行基线向量网的平差计算 (以解算的基线向量作为观测值进行无约束平差) , 平差后求得各GPS之间的相对坐标差值, 加上基准点的坐标值, 求得各GPS点的坐标。实际应用中, 往往要求得各GPS点在国家坐标系中的坐标值。为此;还需要进行坐标转换, 将GPS点的坐标值转换为国家坐标系坐标值。也可以将GPS网与地面网进行联合平差, 包括固定地面网点已知坐标、边长、方位角、高程等的约束平差, 坐标转换, 或将GPS基线网与地面网的观测数据一并联合平差。

4.2 外业数据检核

基线向量解算完成后, 要对野外观测资料首先进行复查, 内容包括:成果是否符合规范和设计的要求;进行的观测数据质量分析是否符合实际;然后进行下列项目的检核。

(1) 同步观测边的检核:数据剔除率, 剔除的观测值个数与应获取的观测个数的比值称为数据剔除率。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 其值小于10%

(2) 重复观测边的检核:同一条基线边若观测了多个时段时, 则可得到多个边长结果。这种具有多个独立观测结果的边就是重复观测边。对于重复观测边的任意两个时段的成果互差, 均满足规范的要求。

(3) 同步观测环检核:当环中各边为多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时, 由于各边是不独立的, 所以其闭合差应恒为零。但由于模型误差和处理软件的内在缺陷, 使得同步环的闭合差实际上仍可能不零, 一般会存在很小的闭合差值, 所以可把它作为成果质量的一种检核标准。同步环中第三边处理结果与前两边的代数和之差应小于下式:

(4) 异步观测环检核:在整个GPS网中选取一组完全独立的基线构成独立环, 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

式中:n为闭合环边数;σ为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

本次控制测量的内业处理软件采用南方公司提供的随机软件《GPS数据处理软件》, 解算后对外业成果质量进行检核。

闭合环最大节点数:3;闭合环总数:65;同步环总数:14;异步环总数:51。

根据同步观测边检核, 其闭合差最大值为Wx=2.861 mm;

根据异步观测边检核, 其闭合差最大值为Wx=-12.195 mm;Wy=-5.665 mm;Ws=16.601 m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最差为1∶425681。根据以上数据可得:均满足规范要求, 成果可靠, 满足本次勘探工程测量的需要。

5 结论

应用静态GPS进行平面控制测量, 只要按规范及GPS操作规程使用, 并用先进的隨机处理软件进行解算, 其成果完全能满足资源勘查控制测量的要求。

摘要:本文结合天津某市资源勘查项目, 以基于GPS的控制测量技术为研究对象, 论文首先分析了GPS控制测量的技术流程, 进而探讨了控制测量的布网方案, 最后给出了数据处理中基线向量解算方案。

关键词:GPS,控制测量,基线向量

参考文献

[1]欧吉坤.GPS控制测量中数据处理技术研究[J].测绘学报, 2008 (3) .

[2]何海波.高精度GPS动态测量及质量控制[J].测绘科学, 2011, 7.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第4篇

关键词:矿山测量 GPS-RTK技术 应用 影响

在当前的矿山测量工作发展过程中,GPS-RTK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矿山测绘的测量难度,也大幅降低了其工作强度,缩短了测绘时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矿山测绘的精度及准确性,有效推动了新时期我国矿山测绘工作的开展,为后续的决策和开采提供了依据,对于我国的矿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GPS-RTK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1.1 原理 作为GPS测量技术的一种,GPS-RTK技术本身具有精确度高及实时性强的优势,使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具体说来,GPS-RTK测量仪器主要有三部分,数据传输系统、GPS接收机和相应的软件系统,在具体的应用中,会用到两台接收机,一台作为流动站,另一台则作为基准站的一部分,后者的作用提供原始的坐标,工作时,在收集到所在地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对所得的载波相位数据利用其内部的软件系统,进行差分处理,这样就可以得到测绘地点的详细信息,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综合而言,在矿山测量时,基准站需设立在信号充足的固定位置,进而确保对原始数据有效收集,过后利用其进行载波相位数据的差分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传输系统传送至流动站的接收机,接下来,流动站的GPS接收机也在进行数据搜集,将前述二者的数据统一上传至接收机构,进行完备处理,继而形成了不同GPS接收机之间的基线向量,然后对其和基站内的原始坐标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相应地区的测量结果。总体来看,GPS-RTK技术的运用,可以简化矿山测量的难度,可有效减少GPS接收机数量,为使用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是未来矿山-测量工作的发展趋势。

1.2 特点 首先是缩短了测量时间,相比于原始的GPS测量,此技术的运用省略了计算数据处理环节,使得测量的时间缩短了,这样也有利于测量的实时性发展;其次,测量的精度得到了提高,此技术的应用下,使测量达到了厘米级别,为矿山开采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数据;再次,缩短了数据反馈时间,相比于传统的测量技术,此技术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更少,拓展了其对测量环境的适应范围,使得相应的测量作业效率得到了提高;最后,基准站和流动站无需通视,此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进行远距离观测,提高了测量的效率,便于测量工作的高质量开展[1-2]。

2 GPS-RTK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矿山开采规模的逐渐扩大,所在地的地形地表日趋复杂,基于此现状,为了更好地进行矿产开采,很有必要进行严谨高效的矿山测量工作,进而实现对地形的不断修正和重新规划,这时,GPS-RTK技术适时而出,由于其本身具有很多优势,已经广泛应用在了矿区规划建设方面。

2.1 测量矿山地面形变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区的地形是否变化是矿区人民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测量分析地面形变则可以为矿区地面形变的分析提供重要依据,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及GPS-RTK技术的运用来看,实际操作中,先以地面某一点的水平位置和高程为基础,进行定期观测,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就可以得到此点的水平位移变化及相对应的下沉值。此外,在常规的测量方法方面,先是建立监测网,其根据矿区地面所设置的观测点和基准点建立,然后对各个测点的高度差用水准仪进行测定,并根据测量数据,对检测网各个点的水平位置和高程进行计算,最后的步骤则是求取矿区转换的参数。

2.2 测量矿区的工程建设 基于其实际运用方面来看,RTK技术在工程放样和定位过程中的应用极为方便,此外,其可以利用自身的监测优势,提供测站点在制定坐标中的三维定位情况,正是由于此方面的优势,使得GPS-RTK技术在矿区建设项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正在土地勘测定界、开采灾害防护与检测以及矿区地面建设工程测量、开采沉陷地表岩移动观测等等多个方面。以在矿区设立多个地表岩移观测站为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先测量各个观测点的二维坐标,根据此过程收集的数据的对比分析,即可得出相应的到测点的水平移动变形数据及其他信息等,可为设立多个地表岩移观测站提供据测依据。

2.3 矿区控制网的建立和使用 在矿区建设工作中的测量环节,常规测量时要求控制点能相互通视,这种需求前提下,因为常规测量固有的精度不准确以及测量工序复杂的特点,使得矿区开采单位不能马上知道测量结果的精度,不利于后續开采工作的高效展开,但是运用GPS-RTK技术进行测量,可以确保矿区开采单位可马上知道实时定位精度及结果,这无疑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此外,此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将实时定位的精度细化到厘米级,使得所提供的数据更为精确和实用。GPS-RTK技术在布设矿区控制网的过程中,其所具有的测量精度完全可以适合规范的要求,为后续的便捷作业提供了方便,促进了整个施工的有效进行[3]。

3 GPS-RTK技术在矿山测绘应用的注意事项

3.1 操作的规范性方面 在新时期的矿山测量过程中,对于GPS-RTK技术的应用,还应注重对操作人员的相关培训,确保其业务水平可达到测量要求,不会影响到测量的结果,基于此,应当选用有丰富操作经验的人员,并及时采用抗干扰能力较强的设备,使得测量的全过程严格按照相关工作标准来实施,这样,才能严格测量出最为精确的数据,也才能保证GPS-RTK技术运用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3.2 选择测量基准站方面 从当前的具体实践来看,测量中基准站的选择对于测量的精度有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为了保证测量的精度和效率,应当选择合适的地点确定测量的基准站,具体实施中,首选是地势较高、环境开阔的地带,还要确保电台覆盖良好,且所在地的四周无明显遮挡物,另外,为了监测中数据的不丢失和不受到破坏,应严格保证其基准站周边200m内为没有无线电发射台及高压电线等。最后,对于基准站具体位置的设定,工作人员应确保其在坐标精确的已知点位上,综合全部位置来看,测量区域的中间地带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可有效避免其电台天线的架设位置处于卫星空洞区,便于后续精确的测量。

3.3 测量时间的选择方面 即便新时期的GPS-RTK技术可以进行全天候测量,但结合以往实践看来,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依旧会受到测量时间的影响,基于此,对于最恰当测量时间的推算,应当按照卫星运行的角度和位置来进行,进而确保GPS接收机的PDOD值小于6,通过这种方式,可有效减少卫星运输过程产生的误差,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促进测绘的高效性进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采矿事业发展中,对矿山进行控制测量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针对GPS-RTK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情况,在分析其原理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其在矿山测量中的实际运用,分析了其在测量矿山地面地形等使用过程,并探讨了其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期能为我国矿山开采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董应文.试论GPS-RTK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4,23:33+37.

[2]李鹏,李燕.GPS-RTK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09:81+83.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第5篇

RTK)实习报告

专业:测绘工程系 年级: 姓名: 学号: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进一步深入了解GPS原理以及在测绘中的应用,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GPS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GPS进行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并掌握GPS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习地点:

东华广场

三.实习内容:

GPS(RTK)的基准站、移动站设置,数据采集的操作。

四.实验原理:

GPS定位的原理是GPS卫星发射的测距信号和导航电文,导航电文中含有卫星位置的信息,用户用GPS接收机在某一时刻接收三颗或三颗以上的GPS卫星,测出测站点(GPS天线中心)到卫星的距离并解算出该时刻卫星的空间位置根据距离,并解算出卫星的空间位置,根据距离交会法求测站点坐标.其基本思想为:在基准站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用户站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机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实时计算测站点的三维坐标.五.实验过程:(一).基准站要求

基准站的点位选择必须严格。因为基准站接收机每次卫星信号失锁将会影响网络内所有流动站的正常工作。

1.周围应视野开阔,截止高度角应超过15度,周围无信号反射物(大面积水域、大型建筑物等),以减少多路径干扰。并要尽量避开交通要道、过往行人的干扰。

2.基准站应尽量设置于相对制高点上,以方便播发差分改正信号。3.基准站要远离微波塔、通信塔等大型电磁发射源200米外,要远离高压输电线路、通讯线路50米外。

4.RTK作业期间,基准站不允许移动或关机又重新启动,若重启动后必须重新校正。

根据以上要求在校园里选择合适的已知点,将天线架设是该点做为基准站,同时开机.打开主机和电台,主机开始自动初始化和搜索卫星,当卫星数和卫星质量达到要求后(大约1分钟),主机上的DL指示灯开始5秒钟快闪2次,同时电台上的RX指示灯开始每秒钟闪1次。这表明基准站差分信号开始发射,整个基准站部分开始正常工作。

(二).移动站要求

1.将移动站主机接在碳纤对中杆上,并将接收天线接在主机顶部,同时将手簿夹在对中杆的适合位置。

2.打开主机,主机开始自动初始化和搜索卫星,当达到一定的条件后,主机上的DL指示灯开始1秒钟闪1次(必须在基准站正常发射差分信号的前提下),表明已经收到基准站差分信号。

3.打开手簿,启动工程之星软件。工程之星快捷方式一般在手簿的桌面上。4.启动软件后,软件一般会自动通过蓝牙和主机连通。如果没连通则首先需要进行设置蓝牙(工具→连接仪器→选中“输入端口:3”→点击“连接”)。5.软件在和主机连通后,软件首先会让移动站主机自动去匹配基准站发射时使用的通道。如果自动搜频成功,则软件主界面左上角会有信号在闪动。如果自动搜频不成功,则需要进行电台设置(工具→电台设置→在“切换通道号”后选择与基准站电台相同的通道→点击“切换”)。

6.在确保蓝牙连通和收到差分信号后,开始新建工程(工程→新建工程),依次按要求填写或选取如下工程信息:工程名称、椭球系名称、投影参数设置、四参数设置(未启用可以不填写)、七参数设置(未启用可以不填写)和高程拟合参数设置(未启用可以不填写),最后确定,工程新建完毕。

(三).进行校正:

利用控制点坐标库(设置→控制点坐标库)求参数.在控制点坐标库界面中点击“增加”,根据提示依次增加控制点的已知坐标和原始坐标,一般至少2个控制点,当所有的控制点都输入以后察看确定无误后,单击“保存”,选择参数文件的保存路径并输入文件名,建议将参数文件保存在当前工程下文件名result文件夹里面,保存的文件名称以当天的日期命名。完成之后单击“确定”。然后单击“保存成功”小界面右上角的“OK”,四参数已经计算并保存完毕。方可进行测量.六.实习总结: 1.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分析,在测量过程中突然收不到卫星信号,这种情况可能是流动站或基准站的电源没电或接收机的连线出现问题.在测量过程中突然显示单点定位可能是接收到的卫星数量不够而无法解算.在观测过程中手薄上的解算值始终不能固定,可能是流动站的选点有问题,周围可能有高压输电线,高大建筑物或在面积水域.2.卫星信号传播误差,包括电离层和对流层时廷误差.

3.多路径误差,多路径误差是指卫星信号通过不同的路径传输到接收机天线.多路径效应不反与反射系数有关,也与反射物离测站的距离及卫星的信号方向有关,由于无法建立准确的误差改正模型,只能恰当的选择地点测量,避开信号反射物.

总的来说,RTK测量除了要有足够的卫星数和卫星具有良好的几何分布外,还要求基准站与流动站的数据通讯必须良好.

通过这次实习使自己在课堂上学的模糊的理论知识得到了清晰的理解,同时也感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道的严重不足,在实习过程中又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强化使自己对这门学科又有了新的理解.我觉得这门学科应该是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但实践前的理论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第6篇

利用GPS定位技术建立沛县地籍测量控制网

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控制测量、地形测图,到施工放样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叙述了利用GPS定位技术建立沛县地籍控制网的情况.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全球定位系统英文刊名:GNSS WORLD OF CHINA年,卷(期):200934(4)分类号:P224关键词:GPS定位技术 地籍测量控制网 基线向量 复测基线 同步环 异步环 网平差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第7篇

深度探讨基于GPS RTK技术的城市控制测量技术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工程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以RTK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结合两个控制测量工程案例,详细分析了RTK控制测量的步骤,流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研究体会给出了7条建议,全文是笔者长期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 者:许素文 作者单位:上海市政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上海,92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5)分类号:P2关键词:实时动态技术 城市控制测量 GPS 工程案例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第8篇

1 GPS桥梁控制网布设原则

根据控制网的实际与桥位区的地形条件以及桥梁本身的特点, 进行图上初步设计, 然后到实地踏勘选点。对于GPS控制点选点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GPS观测要求, 要减弱干扰, 保证卫星信号的正常接收, 确保观测质量, 控制点要布设在四周开阔, 在地面大于150的范围内不得有障碍物, 同时要减少多路径效应, 控制点周围不得有强反射面, 尽量避开高压线。

(2) 控制点应便于发展。

(3) 为了提高网点的精度与可靠度, 不允许出现支点。

(4) 点位需布设在稳固且宜长期保存处。

(5) 为了满足桥梁采用常规方法施工放样的需要, 每个控制点应至少与两个方向通视, 同时注意控制点与主要放样建筑物的几何图形强度。

2 GPS控制网的施测方法研究

2.1 GPS仪器的选择与检验

GPS仪器的型号多样, 精度、性能各不相同。选择什么样的接收机作业应按网的精度要求来定, 对于选定的接收机在参加作业之前, 首先应对其性能与可靠性进行检验, 合格后才可使用。GPS接收机的检验全面检验包括:一般检视、通电检验、试测检验。

2.1.1 一般检视

一般检视要求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 GPS接收机及天线外观应良好, 型号正确。

(2) 各种部件及附件应匹配、齐全、完好。

(3) 需紧固的部件不得松动和脱落。

(4) 设备使用手册和后处理软件操作手册及磁 (光) 盘应齐全。

2.1.2 通电检验

通电检验要求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 有关信号灯工作正常。

(2) 按键和显示系统工作正常。

(3) 利用自测试命令进行测试必须通过。

(4) 检验接收机锁定卫星信号的快慢, 接收信号的强弱及信号失锁状况。

2.1.3 试测检验

GPS接收设备一般检验与通电检验后, 应在不同的基线上进行以下测试:

(1) 接收机内部噪声水平检验

接收机内部噪声是接收机钟差、信号通道时延、延迟锁相环误差以及机内噪声所引起的定位误差的综合反映。一般采用零基线测试法与超短基线测试法。

(2) 天线相位中心稳定性检验

天线相位中心的稳定性是指天线在不同方位下的实际相位中心与厂家提供的天线几何中心的重合程度。这项检验可在标准基线、比较基线场或GPS检测场上进行。检验时, 将GPS接收机天线分别安置在基线的两端, 精确对中、整平, 并使天线的定向标志指北, 观测一个时段 (大约1.5小时) , 然后一个天线 (A) 不动, 另一天线 (B) 依次旋转900、1800、2700, 测三个时段, 观测结束, 解算各时段的基线值, 天线在不同方位下测定的基线变化最大互差应小于仪器标称精度的2倍固定误差, 说明B天线合格, 否则应送厂检修或降级使用。同样固定B, 同样的方法可测定A。

(3) GPS接收机不同测程精度指标的测试

该项检验主要是测试GPS接收机能否达到其标称精度, 一般应在标准检定场进行, 因为标准检定场有短、中、长基线边。要求标准基线的精度达到10~5, 检验时, 将GPS接收机天线分别安置在基线的两端, 精确对中、整平, 并使天线的定向标志指北, 一般要求强制对中, 天线高的量取精确至1mm, 观测时间按不同模式不同。测试结果与基线标准长度之差应小于仪器的标称精度。

2.2 GPS控制网的外业实施方法

GPS控制网测量的外业实施主要包括控制点的选点埋石、外业观测、观测成果的外业检核等工作。

(1) 选点埋石

根据前述的选点原则与设计的网形进行选点。为了保持点位, 便以长期利用GPS点的结果, GPS点应设置具有中心标志的标石, 以精确标定点位。点的标志与标石必须稳定、坚固, 以利于长久保存与利用。对于大型桥梁, 建设周期长, 使用频繁, 为了提高GPS测量的精度, 减少对中误差, 方便使用, 一般建造强制对中观测墩。

(2)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选取

随着GPS技术的快速发展, 出现了多种确定两点间的相对位置的作业方法, 也称作业模式。不同的作业模式因作业方法和观测时间不同, 具有不同的应用范围。目前普遍使用的作业模式主要有:静态相对定位、快速相对静态定位、准动态相对定位和动态相对定位。但对于GPS控制网而言, 只能采用静态相对定位、快速相对静态定位。

静态相对定位模式是将两台或多台GPS接收机分别安置在一条或多条基线的两端, 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 观测时间在45分钟以上。采用这种方法, 其基线相对定位精度可达5mm+1ppm*s, s为基线长度。采用这种方法作业时, 使观测基线构成一系列的闭合环, 用于外业检核, 因此其观测精度与可靠性较高。主要应用于全国性或国家级大地控制网的建立、地壳运动或工程变形监测网的建立、精密工程控制网的建立等。

快速静态定位模式一般在测区中央选择一基准站, 并安置一台接收机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 另一台接收机依次到各流动站, 每点观测几分钟即可达到与立、精密工程控制网的建立等。

快速静态定位模式一般在测区中央选择一基准站, 并安置一台接收机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 另一台接收机依次到各流动站, 每点观测几分钟即可达到与静态相对定位相当的精度。其优点是速度快、精度高、能耗低, 缺点是构不成闭合环, 可靠性差, 因此主要应用于一般控制网的测量与加密、工程测量、地籍测量及碎部测量等。因此就GPS桥梁控制网而言采用静态相对定位。

3 应用实例研究

3.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某长江公路大桥, 桥位区覆盖层厚度在290~340m之间, 以粘土、亚粘土、粉沙、粗沙和砾石为主。地层处下沉趋势, 江南不均匀下沉显著, 据国家测绘局掌握的资料, 大桥所在地区存在着每年厘米级的不均匀性地表下沉, 对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稳定性不利。这对大桥的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GPS控制网的布设是为满足大桥的勘测设计、施工放样和大桥的变形监测的需要, 遵循“整体控制、局部加密”的原则。并且在控制点位置的选择上考虑了桥梁施工的特点, 一方面将点的位置于施工便道以外并适于GPS观测要求的位置, 另一方面尽可能保持相邻点间相互通视以及临近线位控制点设站、长边定向的施工放样原则, 某大桥的GPS平面控制网由18个点组成, 网形为以桥轴线为公共边的两个大地四边形, 两边各扩展一个大地四边形, 这增加了网的图形强度。同时在桥轴线的延长线两端1~2公里及周围选点, 其中北岸桥轴线延长线布设两个大地四边形, 南岸桥轴线延长线布设四个大地四边形, 各平面控制点保证有两个以上的通视方向。控制网范围东西长约2km, 南北宽约10km, 桥轴线相对中误差不低于1/70万;平面控制网各相邻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8 m m。

3.2 GPS平面控制测量

3.2.1 选点造标

根据设计的网形与GPS选点的原则共布设18个点。为了方便使用以及通视的需要建造强制对中观测墩。共建造观测墩22座, 其中8m高观测墩4座、6m高观测墩3座、3m高观测墩H座、2m高观测墩4座;20m深埋水准点4座、50m、6.85m深埋水准点各一座。依据长江两岸地质特点, 在基础处理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加固处理方法。

3.2.2 外业施测

根据上述布网方案以及精度指标要求, 制定了严密的施测方案与施测计划。实际观测使用了8台GPS双频接收机, 其中5台A S H T E C H—Z-x t r e m e型、3台ASHTECH-ZXⅡ型接收机, 其标称精度位5mm+1ppm, 均使用相同扼径圈天线 (可达到3mm十0.5ppm) 进行观测。观测时, 观测参数设置如下:

(1) 同步观测有效卫星数大于等于9颗。

(2) 截至高度角大于15°。

(3) 由卫星星座和测站组成的图形几何强度小于等于6。

(4) 采样间隔时间15秒。

(5) 卫星象限分布 (25士20) %。

(6) 连续观测24小时, 整个观测进行了13天, 共完成某大桥首级。

平面控制网观测点18个及联测国家坐标点3点, 形成5个同步环。同步环和同步环之间采取边连接。观测中仪器设备工作正常。每天的观测数据都及时下载, 查验数据观测质量, 结果全部合格。

3.3 基线解算

为了提高GPS基线解算的精度, 联测武汉跟踪站 (W U H N) 和北京房山跟踪站 (BFJS) 。并采用G A M I T软件、精密星历、TIRF97框架, 解算WH02的坐标, 然后固定WH02, 共解算基线84条。

3.4 精度统计分析

(1) G P S控制网地心坐标:选取W U H N GPS跟踪站为固定点, 用G A M T I基线解算的结果进行坐标传递, W U H N G P S跟踪站空间地心坐标值为TI邢97 (2003历元) 框架下的地心坐标。

X=-2267749.3365m

Y=5009154.2898m

Z=3221290.6629m

平差后最弱点位中误差为:±0.64cm。

(2) 桥位控制网“54北京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20°, 1001、1002、1003为起算点, 投影面为高斯椭球面, 观测数据为32条GPS独立基线边, 为三点约束平差方法。

起算坐标:

最弱点:M x=±1.7 8 c m, M y=±1.78cm, Mp=±2.66cm。

最弱边相对精度:1/48072。

可以满足路桥施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迪军, 黄全义, 张建军, 等.特大型桥梁施工GPS高程控制网技术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6 (5) .

[2]周拥军, 施一民.统一正常高系统的桥梁GPS水准的有效解法[J].地矿测绘, 2000 (2) .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第9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测量;测量控制;GPS的应用

近些年,我国公路建设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我国的公路总里程及等级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公路建设中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公路测量,现代化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也被运用,特别是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对公路工程的勘察设计有着巨大的帮助。GPS技术不但运用成本低,测量准确度和工作效率都十分的高。公路工程自从运用了GPS技术之后,直接进入到一个综合了数字化、信息化以及自动化为一体的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人们将对公路建设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在工艺技术等领域都需要得到革新,因此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GPS技术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

1 概述GPS技术

1.1组成部分

GPS主要包好了三个部分:第一,空间部分,在这部分中共有24颗太空卫星,它们都均匀的分布在6个夹角大约为60°的轨道上,全球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至少能观测到4颗卫星;②地面控制系统,主要有监测站、主控制站和地面天线三部分;③用户设备部分,主要指的是GPS信号接收机,主要负责接收所跟踪卫星发出的数据,通过微处理计算机的分析计算,求得所在位置的详细地理信息。

1.2原理

GPS技术属于动态型的技术,能够对所确定的测点的三维坐标进行精度较高的实时测量,在公路建设中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不管是对导航定位,还是施工动态,亦或是对大型结构的变形检测等领域,都被广泛应用。以往很多测量方法都需要在人工解算的基础上才能使精度得到一定的保证,与其相比,GPS技术凭借其一系列优势显得十分突出,因此,在公路工程测量控制过程中为提高其测量效率并使得质量有所提升,非常有必要引进GPS技术加以应用。

1.3技术特点

①测站之间不需通视,能实现全天候作业。一直以来,通视问题是都难以解决,而GPS的运用,则不需要通视,如此使得工作更方便快捷,但为了保证卫星信号不受千扰,测站上空必须得高度开阔。

②定位精度高,距离越长,GPS的优越性越突出,实践证明在基线小于50KM时,GPS的定位精度高达12×10-6。

③观测时间段。基线较短时,快速定位只需几分钟。

④提供三维坐标,能够精确地测出测站的平面和高度。

⑤操作简单。GPS技术有较髙的自动化,观测人员只需做一些简单的安装监视内容,其他工作均由仪器完成。

2 在公路工程中GPS技术的应用

2.1应用静态测量技术

GPS测量的精准度较高,几乎不受环境与距离的影响,适用于一些地形情况较差的山区和关键工程区等领域,GPS的测量计算主要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因此缩减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作业强度和失误率,使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统计相关数据表明,运用GPS技术测量后的工效要高出常规测量手段3倍;GPS技术的平面测量与高程测量的准确度是相同的,在以后将建设更多的山岭公路,传统的几何测量手段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在山区建设公路GPS技术必定是最佳的测量方法。

2.2 RTK技术的应用

RTK技术就是实时动态定位,它有两种测量方式,即动态定位方式和快速静态定位方式,这两种方式能够互相的结合和渗透,可以利用RTK技术进行公路勘测和施工放样的数据采集工作。

①静态定位

靜态定位技术要求在每个流动站点都要有GPS的接收机,一边静止观测,一边接收太空卫星及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对测站的三维坐标和一周的未知数进行解算,当测量的精准度符合标准,解算的结果变化稳定,此时才能够结束观测工作。此类测量方式主要用作加密控制网,如采用原始的测量手段,其影响的客观因素太多,在一些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形上很难进行,然而运用RTK技术能够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测量定位所用的时间将会更短。

②动态定位

在实行测量前应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也就是先在控制点观测一段时间然后流动站按照先前所设定的采样实施自动观测,并结合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以此来确定采样点位置。在现在,定位的精度十分高,可以精准到厘米,动态定位技术具有许多常规的测量仪器所没有的独特处,它可以独立完成纵横断面测量、地形图测绘以及中桩测量等, 动态定位技术在公路工程测量中有广阔的前景。

③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在以往的测图方法中,首先是在各测区设置控制点,然后再将经纬仪或者全站仪架好,结合小平板测图实行碎部测量的工作,最后才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传统的测法测站和碎部点之间必须通视,最少需要2个人,在拼图环节如果精准度不够,还需要返测。这种方法的工作量较大,所花费的时间较长且速度较慢。然而使用现代的GPSRTK技术测量,只需要一个人和一台仪器,在碎部点利用几秒钟的时间,就能够获取碎部点的高一程和坐标。将特征编码输入,回到室内利用绘图软件就可以迅速的成图。此方法大大降低了测图难度,釆集的速度较快,不但省时还省力。

④道路选线及中线放样

在公路选线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坚持利用路基、减少对农田的占用量和房屋的拆迁量的原则,按照勘测设计的规章制度行事。为了使中线选用能够符合要求,确保公路中线的精准度,可以利用RTK技术。将RTK的接收机作为流动站,在一定的距离间收集数据,用另外一个己知的控制点为参考,将重要的物质准确定位,把获得的数据信息输进接收机中,再利用CAD制图软件进行选线。放样是采取某些措施,利用仪器把找好的碎部点在实地进行标定,传统的做法很多,如全站仪边角放样、经纬仪交会放样等。一般情况下放样时最少需要2个人合作操作,来回的移动目标,并且要求点与点之间有良好的通视条件,这种方法效率较低,难度十分大。如果运用GPSRTK技术放样测量,只需要将点位坐标输入,靠接收机的提醒能到达任一放样点,不但较为快捷,其精准度也十分高。

⑤公路纵横断面测量放样

在实施公路纵断面测量放样的时候,应首先将变坡点的桩号、直线正负坡度值以及竖曲线的半径等数据输入数据采集器中,并保存最后生成的文件。横断面测量放样,应首先了解横断面处于哪种状态是填、挖或者半填半挖状态,然后将边坡边度、路肩宽度和路幅宽度等数据输入数据采集器中,随后保存最后生成的文件。同时,要做好“戴帽”工作,可以运用有关的软件以及地面线进行自动联接,并计算出土方量。在绘图软件上画出各个点的横断面以及沿线的纵断面,由于已经得到了这些数据,因此工作量得到大大的缩减。

3 结束语

在进行公路工程的控制测量过程中,地形、气象水文等条件都为最基本的考虑因素,其中水下地形的测绘、结构变形的测量以及施工放样等工作都是重点的考虑因素。所以,测量的技术与方法特别的重要,GPS技术更新了以前的测量方法,其具有精准度高和成本低等较多优势,能够处理许多传统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目前已被广泛的釆用,在未来的公路建设行业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完善,GPS技术将更加的成熟,并上升至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董建忠,张悦莲.试论GPS在公路勘测中的应用

[2]刘俊.GPS技术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2(9):165-167

作者简介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第10篇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课程总结报告

课程名称: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 姓 名: 项学泳 班 级: 测绘10 学 号: 2012210392 授课老师: 邓岳川 授课时间: 2013年2月-2013年7月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制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GPS测量与数据处理 课程总结报告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课程总结报告

——2012210392 项学泳

一、学习目标

(正文,宋体,小四)

二、学习内容

(正文,宋体,小四)

三、学习成果

(正文,宋体,小四)

四、学习心得与建议

(正文,宋体,小四)

课程总结报告总篇幅不超过10页,排版正确规范,请打印后提交到我办公室,务必9月5日前完成。

gps控制测量实习心得 第11篇

控制测量学课程综合(生产)实习是在完成了《控制测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后,在校外模拟或结合实际生产任务所进行的一次综合性实习。能满足一般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及工程测量对首级控制网的选点要求,通视良好,高差适中,以便实习。实习场地埋设永久性测量标志。

二、实习目的

综合(生产)实习是在完成了《控制测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后,模拟或结合实际生产任务所进行的一次综合性实习。通过四周时间的实习,应达到以下目的。

1.巩固校内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GPS定位原理与测量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行控制测量野外作业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三、四等工程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熟悉GPS作业计划、GPS控制网布设、观测、数据处理的作业程序及方法。

3.熟悉并掌握等级导线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4.对野外业观测成果进行整理、检查和计算。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掌握运用“GPS数据后处理软件”处理GPS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5.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煅炼,提高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和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专业品质和职业道德。

三、实习地点及时间

1.实习地点:虎石台地区

2.实习时间:20__年11月2日—— 11月6日,共计1周。

四、实习仪器装备和工具

1)南方9600GPS接收机四台(脚架)

2)皮尺

五、实习内容及要求

1.踏勘、选点、埋石

1)由教师带领踏勘全测区,了解测区情况及任务,领会建网的目的和意义。

2)教师向我们介绍测区情况,分配测量任务。若需埋石,则各小组进行埋石工作。

3)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a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及控制网略图;

b 选点、埋石方法及情况;

c 施测技术依据及施测方法;

d GPS网点的图形及基本连接方法、GPS网结构特征的测算、点位布设图的绘制;

e 导线的布设形设与等级;

f 观测成果质量分析。

2.平面控制测量(E级GPS网、四等三角网)

1)共同完成GPS控制网作业计划,进行最佳最观测时段的选择和作业调度;

2)与其他小组合作,完成一个E级GPS网的建网、观测工作;

3.外业成果概算和内业平差计算

1)上述各项测量外业工作结束后,经过整理和检查,对观测成果及时进行外业成果概算

控制网概算

a平面控制网概算内容及计算; b高程控制网概算内容及计算;

2)概算成果通过各项检验后,进行平差计算。

平差计算

a平面控制网的平差计算;

b高程控制网的平差计算;

3)进行GPS数据后处理,并提交一份合格的GPS数据处理报告和技术总结。

六、实习收获、体会

令人疲惫而又难忘的测量实习生活就这样结束了,晒黄的皮肤见证了我们实习的辛苦,在测量期间,我们测绘人穿梭在校园的道路上,高声的喊话、疲惫的身影。

通过本次实习,巩固和加深了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控制测量整个工作程序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了解,进一步掌握控制测量的专业技术,同时结合测区具体条件应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在课堂上不会遇到的情况,发现了不足,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第12篇

GPS测量在地籍测绘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地籍管理系统则需要大量的地形、地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当前的测量技术应用中,以GPS测量为最重要的实现手段.GPS测量是以传统测量方式为基础,通过先进的卫星空间定位技术,轻易实现一些传统测量方式(例如三角测量、红外线测距)与及解决了一些传统测量方式无法解决的难点(例如通视、距离),因此在地籍测绘中已经广泛采用GPS技术.

作 者:李阳 作者单位:广州市房地产测绘所,广东广州,510030刊 名:科技风英文刊名:TECHNOLOGY WIND年,卷(期):2009“”(11)分类号:P2关键词:GPS测量 差分GPS定位 KTK技术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第13篇

根据《地籍测量规范》的要求, 地籍控制测量也应遵循一般控制测量“从整体到局部, 分级布网”的原则。其可分为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控制测量两种。基本控制测量可分为一、二、三、四等, 可布设相应等级的三角网 (锁) 、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相对定位测量网进行基本控制测量工作。精度高的网点可作精度低的控制网的起算点。在等级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籍控制测量工作, 分为一、二级, 可另设为相应级别的三角网、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网。

利用已有的城市控制网, 如果已有基本控制网的精度满足要求, 只是在此基础上再加密要求级别导线。故土地部门应与城建部门密切配合, 充分利用已有的控制成果资料, 避免重复作业, 造成不必要的开支和时间的浪费。为了测绘地籍图和界址点坐标, 还需在基本控制的基础上加密图根点, 其图形可布成附合导线或结点网, 个别隐蔽地区可使用极坐标法支一点。考虑到界址点的精度, 导线应只发展一次。为了修测地籍图和恢夏界址点, 每幅图中至少要有2-4个埋石点。

同时由于地籍测量工作特殊性和其得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和全国技术资料的统一。为此, 在开展地籍工作时, 除应建立统一的机构外, 在地籍测绘方面, 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按多用途地籍要求进行的地籍测绘, 应采用统一的投影面和坐标系统, 要逐渐改造落后的白纸成图方法, 建立带永久性标志的地籍测量控制点和界址点点位和坐标文件。 (2) 图幅的编号、控制点和界址点的编号、地块的定义和编号、行政区和地籍管理区的编号, 都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起来, 否则将为以后数据库的建立工作带来麻烦和隐患。 (3) 地籍图的比例尺和地籍控制点、界址点的精度, 要规定恰当。城市地区1:500的地形图应尽可能地少采用。控制点和埋标界址点的精度, 设备和数据处理技术相适应。要规定恰当。城市地区1:500应可能地少采用。控制点和埋标界址点的精度, 应比较均匀并与目前的仪器装备相适应。 (4) 应注意研制、发展全国统一的地籍测量数据处理和图形处理软件, 应注意解决地籍测绘中的实际问题, 如标志类型、绘图片基、复制工艺、资料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5) 多用途地籍资料是最基本的不动产资料, 要从有利于扩展用户和有能力修测使其保持现势性的角度来考虑。

2 任务概述

(1) 测绘区范围。

调查总面积约43.14km2, 其中新测区域17.32km2, 修补测区域25.82km2。

(2) 测绘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权属调 (核) 查、地籍图测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入库等内容。控制测量工作:包括测区踏勘、已有控制测量资料收集和分析、控制测量方案设计、加密控制网布设、图根控制测量及控制测量资料整理工作。地形图测绘工作:对于新测区采用全解析 (即全野外数字化) 方法测制地形图;对于修补测区采用全解析、装绘相结合的方法对发生变化的地物进行测绘, 确保新测区域、修补测区域地形图现势性相一致。

(1) 新测区域。

无地形图区域, 则开展全要素地形图测绘, 同时开展界址点测绘, 确保其数学精度完全满足地籍权属调查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2) 修补测区域。

该项目补测区域内已有2003年完成的地籍测量成果资料, 整个测区内有部分2003年后宗地测量成果, 供修补测使用。修补测区域地形图的数学精度应与已有地形图的精度相一致, 新老地物之间空间关系合理。

(3) 已有资料情况。

(1) 控制资料:测绘区内已有的高等级平面控制网点有:三、四等 (GPS) 控制网点, 这些控制点可作为本项目加密一级GPS控制网的起算点和联测点。 (2) 地形图资料:补测区域内已有某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500地籍图 (DWG电子数据) , 可作为修补测区域的工作底图。

3 平面控制测量

该项目分数字化实测、数字化修补测两种情况。以上两种情况的地籍测量工作流程都是一致的, 需完成基础控制网测量、图根控制测量、数字化采集碎部数据、地籍要素采集等工作。基础控制测量是以国土局提供的已有GPS三、四等控制测量成果为基础, 加密控制网布设为GPS一级网, 满足地籍测量图根控制加密要求。控制网布设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的布网原则。本项目平面控制网布网等级设计如图1所示。

3.1 GPS一级控制网外业数据获取

GPS一级控制网外业观测时, 应该首先编写外业调度表, 明确每一个测量员的任务, 严格按照调度表中规定的任务进行测量, 同时要遵守以下要求。

(1) 外业GPS观测采用中海达V8 GNSS双频接收机, 接收机应在检定有效期内, 并提交检定合格的仪器检定资料。 (2) GPS观测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模式进行作业, 观测要求应满足规定。观测时, 应视卫星信号情况、点位环境和基线长度等因素的影响, 必要时适当延长观测时间。 (3) 观测过程中, 人员应尽量不靠近天线, 且不要在天线附近走动和使用对讲机, 使用对讲机应离天线10m以上;雷雨天气应停止观测, 关闭仪器。 (4) 正确量取并记录天线高, 并要求测前、测后量取两次, 取平均值为天线高, 两次量取差值不得超过3mm, 否则应重新设站观测。

3.2 GPS静态数据的处理

(1) 新建项目。

静态数据处理使用的是中海达HDS2003后处理软件, 在进行数据解算之前, 首先要新建一个项目, 确定好项目的名称。对项目的细节的项目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测量员、计算员等细节进行设置。对控制网等级进行设置, 本项目控制网的等级为一级, 规范依据是《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2009版》。然后对坐标系进行设置, 设置坐标系的原椭球为WGS84坐标系椭球, 目标椭球为国家80坐标系椭球。地图投影选择高斯3°带投影, 中央子午线输入120°, 同时对新建坐标系进行命名。

(2) 静态基线解算。

GPS观测原始数据的记录、存贮及格式转换, 须严格保证数据的正确与可靠。然后采用严密、可靠的GPS基线处理软件解算和检核GPS基线向量。

首先导入外业静态观测数据, 对每个数据文件分别输入点名和仪器高度, 然后对所有基线进行处理。软件对基线处理完后在计算区对话框里显示基线的精度, 若有不合格的则显示出不合格基线的条数, 在主界面的网图里, 算合的基线显示为黑色, 不合的基线显示为灰色。在主界面的列表区, 显示所有基线的观测时间、长度、精度等信息, 若有不合的基线则在前面显示红色的叹号, Ratio值小于3, 整数解误差过大达到厘米级或更大, 是基线不合的主要原因。

(3) GPS网平差计算。

在进行网平差之前, 对网图的连通性进行检查, 保证网图完全连通后再进行网平差。如果网图没有连通就开始进行网平差, 将出现网平差无法收敛的情况, 对于网图没有连通, 要逐步检查, 先检查网图是否被分割成几部分, 是否有孤立的测站点或基线, 若有则必须删除孤点或分块进行平差。再检查是否有关键基线没有解算成功或被禁止参与网平差, 若有则必须进行重新处理, 甚至重测。再次, 检查网图中是否有相同的测站而用了不同的测站名, 在网图上的反应就是统一测站点上在非常接近的位置有另一个测站点, 这两点由于是同一点在不同时段观测的, 故他们之间不构成任何基线, 使网图不连续, 解决方法是在观测数据属性中将错误的站名修改正确。

3.3 平差精度分析

等级控制网平差计算完成后, 应进行控制网精度评定、统计计算, 精度统计包括以下内容。

(1) 控制网中同级相邻点间最小、最大距离如表1, 满足一级网最小距离大于150m, 最大距离小于1200m的要求。

(2) 最大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边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如表2, 满足小于10条的要求。

(3) 独立基线构成的独立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及限差如表3, 满足限差的要求。

4 结语

GPS技术的迅速发展, 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也对地籍测量工作, 特别是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通过平差精度分析, 证明了基于GPS技术的地籍测量精度达到了一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摘要:该文以地籍控制测量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地籍控制测量的技术特点和测量方法。该文首先概要分析了现代地籍控制测量的特点和测量步骤, 进而集合某具体测量任务, 探讨了平面控制测量的技术思路方法及图根控制测量的具体实施流程, 包括如何进行GPS静态数据处理及平差精度分析等。证明了基于GPS技术的地籍测量精度达到了一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关键词:GPS,城镇,地籍测量,图根控制测量

参考文献

[1]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2]金逸民.地籍测量与国外地籍测量发展现状[J].北京测绘, 2009 (10) :15-19.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第14篇

关键词:GPS技术;GPS控制网

中图分类号:TP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2

GPS Technology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adastral Survey Control

Yu Yanli

(Anhui Fuyang City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Fuyang236000,China)

Abstract:GPS technology in cadastral control measurement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PS technology features in cadastral survey control

,and GP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cadastral survey control was analyzed and studied.

Keywords:GPS technology;GPS control network

地籍控制测量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GPS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操作简便、控制点间勿需通视等优势,平面控制网应优先以GPS网形式布设,采用GPS接收机测定控制点的坐标。地籍控制网应能长期使用,因此布设地籍控制网的范围应覆盖中长期的城市规划区域。

一、GPS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特点

GPS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主要有全天候作业、测站之间无需通视、观测时间短、定位精度高、作业效率高等特点:

(一)全天候作业

GPS观测可在一天24小时内的任何时间进行,一般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二)测站之间无需通视

这样既可节省大量的费用,也可使选点工作更为灵活,不必考虑控制点间的通视问题或控制点与放样点间的通视问题,可根据点位位置需要,可稀可密。但测站上空必须开阔,以使接收GPS卫星信号不受干扰。

(三)观测时间短

采用实时动态定位的方法,可随时定位,流动站与参考站相距在15KM以内时,流动站观测时间只需1-2分钟,每个测站上的观测时间一般仅需几秒钟;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方法,观测时间更短。利用GPS技术建立控制网,既可以缩短观测时间,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益。

(四)定位精度高

GPS定位技术能够达到毫米级静态定位和厘米级动态定位。同时不受环境和距离限制,只要是天空开阔,能接受到4颗以上的卫星,就可以定位,而且GPS集成了以往常规仪器的所有功能,一机在手,就能满足所有的测量工作的要求。不过,随着GPS定位系统发展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要求,其精度还有待提高。

(五)作业效率高

动态测量中每个放样点只需要停留1-2秒,放樣工作由流动站独立完成,仪器会引导到相应的桩号位置。若进行日常的地形图测绘,也可以大大地提高野外工作效率,这也是传统测量所无法比拟的。测量成果(包括高程)的厘米级精度可以通过实时动态显示。因此,彻底摆脱了由于粗差造成的返工,提高了GPS作业效率。由于实时GPS测量成果是在野外观测时实时提供,应在现场及时进行检核,避免外业工作返工,例如,整周求知数初始化情况和测点点位精度等信息均可在作业现场进行核对。

二、GPS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控制测量是为地籍细部测量和是常地籍量服务的。由于GPS技术具有费用省、布点灵活、操作方便、精度高、全天候观测等优点,使GPS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不具有常规三角网面布设的繁琐要求,操作起来比较简便。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的控制网有两大类:一类是全球或全国性的高精度GPS网,另一类是区域性的GPS网,这类网主要有国家C、D、E级GPS网或专为工程项目布测的工程GPS网。这类网的特点是控制区域有限,观测时间短,其主要任务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GPS控制网测量与常规控制网测量作业流程相似,在实际工作中也可划分为方案设计、外业实施及内业数据处理三个阶段。

(一)GPS控制网方案设计

GPS控制网技术设计的主要依据是GPS测量规范、精度要求及测量任务书,结合规范规定并现场踏勘,具体确定各点间的连接方法,各点设站观测的次数、时段长短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布网观测方案,以确保观测数据质量和平差计算。

(二)GPS控制网测量精度标准及分类

对于GPS网的精度要求,主要取决于网的用途和定位技术所能达到的精度。用于城市或工程的GPS控制网,可根据相邻点的距离和精度,参照1998年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中的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三)GPS测量的外业实施

GPS测量外业实施包括野外作业准备、数据观测和成果整理三个阶段。

1.野外作业准备

野外作业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技术设计和选点埋石。技术设计首先应根据有关规程说明、测区范围、测量任务、控制网起算数据及精度要求,测区已有测量资料的状况以及测区所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考虑GPS技术的特点,在实地踏勘地基础上,在GPS网的精确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方面,寻求GPS控制网设计的最佳方案。该技术设计应包括各点间的连接方法,设站次数和观测时段等;还需要根据作业日期的卫星状态图表,制订作业进程安排计划。GPS网的各点之间一般不要求通视,但应适当考虑点位处应便于设置仪器合操作,且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应远离高压电线、变电站、电视台等设施,以避免周围磁场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还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用其它测量手段联测扩展,尽量避免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还应选择基础稳定的地面,便于点位保存。

2.野外观测

GPS野外观测是指用GPS接收机获取GPS卫星信号。为了保证GPS网观测的质量,在施测前应对GPS进行检测。检测无误后可以安置仪器开始观测数据,在观测过程中,观测者不得随意调动正在接收数据的仪器,并及时填写GPS测量手簿中的各项内容。观测结束后,要及时转存或备份数据,同时要检查数据是否正确,检查数据无误后,要及时记录保存正确的数据,以免不慎丢失数据。

3.成果整理

外业成果整理包括GPS基线向量解算和外业数据质量检核。基线向量解算采取双差相位观测值多站,多时段自动处理方法进行。同时计算同步观测环闭合差,非同步多边形闭合差及重复边的较差。检查它们是否在限差范围内。如果超限,应分析其原因后,进行重测或补测。外业数据观测结束后,要对外业数据质量进行检核,说明数据质量的可靠性。数据质量准确无误后,编写技术总结,将各种技术文件、观测手簿和计算资料整理上交。

(四)GPS网平差

通常采用GPS的三维无约束平差。三维无约束平差由同步观测和异步观测的基线向量相互联结构成的。GPS外业计算得到了构成基线向量的三维坐标及协方差阵。三维无约束平差作用主要是:一是提供全网平差后的三维坐标,二是考察GPS网的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及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和粗差。在国家坐标系统下进行平差,宜选用国家高等级的点坐标作为起算数据。通常来说,在GPS网平差时,应考虑GPS坐标系统与地面参考坐标系统的尺度和方位的转换关系。

由于GPS测量技术具有传统测量方法无法与之相比的优越性,不仅在降低作业的强度方面,而且在测量速度、精度方面都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同时也能节省大量的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由此可以肯定,随着GPS定位技术应用研究不断深入,硬件和软件设备的进一步完善,GPS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加速测绘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峰,冯宝红,刘三枝.GPS定位技术及其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牛志国,于正吴.GPSRTK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及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5

[3]徐绍铨.GPS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中国图斯科学,1995,9,2

[作者简介]

上一篇:英语影视视听说教案下一篇:中学生英语演讲稿10 八段经典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