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优秀教学设计

2024-07-21

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优秀教学设计 第1篇

1、知识和能力: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教诲、审视、和颜悦色、半晌”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吃过很多水果。(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画杨桃》。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作个记号。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重点写了一次图画课上老师教我们画杨桃的故事,课文哪些段落具体写了这件事?给课文分段。

2、“我”、老师和同学三者看杨桃,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画杨桃的时候,体现出不同的态度。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把你的眼睛聚焦在其中一个人的身上,抓取重要的镜头来研究研究这个人的态度,可以怎么研究呢,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二)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这节课中,“我”眼中的杨桃,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作者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____________。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是啊,“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结果呢?谁来说说。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反映。

“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1、还有什么反映?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2)发现了吗?差不多的话课文里面还出现了一次。仔细观察,这两段对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角星。”

(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2)练读。

(五)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1)同学们的态度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呢?

2)是老师巧妙的设计的教育了学生,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同学们,老师请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一个又一个,这一看,看出了什么?仅仅是看出真的是像五角星的样子吗?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

是啊,“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研究的是“老师”?

老师的态度有过变化吗?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a、理解“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

b、老师为什么审视?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是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

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默了“半晌”(一会儿)。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悦色”。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实事求是的做法得到了同学的认同,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

4、作者作画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自于谁的教导?出示父亲的话。

a、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1)什么叫“想当然”?联系上下文理解: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

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2)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读读老师的话,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总结提高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优秀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4、能用“叮嘱”、“严肃”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第18自然段老师的话,明白“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各种方式,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字义。

2、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结合课文理解字义。教学难点:提高学生选择字义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见过杨桃吗?老师这里有几幅关于杨桃的图片,欣赏一下。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加字。)

2、指名读。(纠正学生的字音,指导三个多音字的读音,能够读出自己的语气。)。

3、小组互相读一读,进行评议。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说一说,“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同学们对“我”画的杨桃是怎么看的?(1)同学们开始是怎么看的?(2)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结合上述两方面理解。

(二)学习生字。

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2、在预习中,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起来有困难?自由发言。(困)

3、指导“肃”的书写。

4、试着把本课的生字都写一写,着重练习写“肃”。

(三)听写本课生字。加强生字的掌握。

(四)练习朗读课文。多种形式读:小组读,评出好的读,自选段落读……

(练习朗读的同时,小组互相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

三、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词语。

教学反思:“肃”字的处理被老师忽略,结果部分学生写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在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能够用“叮嘱”、“严肃”造句。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教学难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困)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提问: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讨论:“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1)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2)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3)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4)“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九自然段。

(1)讨论: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十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着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倒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四、探究:在你身边每天会发生很多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讲给同学们听。要把事情经过说清楚,重点地方说具体,语句要连贯。要把从中明白的道理说出来。(说话训练)

板书设计:

6、画杨桃

父亲:是……就…… 老师: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优秀教学设计 第3篇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叫《少年闰土》。这篇文章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少年闰土”这个题目是选入课本时,编书的人给起的名字。小说讲述的是作者长大后回到故乡,听说要与年少时的玩伴闰土见面了,他非常高兴,回忆起童年趣事,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自然段所写的事情,并不是鲁迅亲眼看见的,而是闰土讲给鲁迅后,鲁迅想象的一幅画面。一个小男孩,手里握着钢叉,刺向一只偷瓜的动物。作为当年还是个小男孩的鲁迅,一定对这个情景非常向往,所以闰土讲的这个事,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回忆的一开头,眼前就浮现出这么一幅画面。

生:老师,什么是猹?

师:鲁迅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猹。这是鲁迅自己造的字,以前字典里没有,鲁迅把它写到文章后,它就出现在字典里了。字典里说,这是鲁迅小说里的一种动物,喜欢吃瓜。闰土在给鲁迅讲这种动物时,说的就是“查”这个音,鲁迅听音编字,就编出了“猹”这个形声字。后来,鲁迅说,这种动物可能是獾。你们知道獾什么样吗?

生:我在电视里看到过,身体长长的,满身油亮亮的毛。

师:(师在黑板上画图:一只獾在瓜地里吃瓜,一个小男孩手握钢叉扑过来)这就是鲁迅想象的画面。

生:老师画得太像了,这个画面真生动。

师:是鲁迅把这个片段写得生动。你们在写文章时,也要这样描写出画面来,不仅会让文章有美感,更会让文章变得生动。

读课文,故事中有画面

师:(继续朗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的外貌描写非常精彩,不是老一套的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圆圆的脸蛋一笑俩酒窝儿,而是写出了人物的特点。“紫色的圆脸”,知道为什么是紫色的吗?

生:因为闰土生活在海边。

师:你读得真仔细,你一定记得课文开头的那句话:“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海边日照强烈,大人的老皮一晒就黑,小孩的嫩皮却变得紫红了。闰土是一个健康朴实的农村少年。

师:(继续朗读课文第六至七自然段)从这部分开始,进入了课文的重点内容,闰土开始讲啊讲啊讲个不停,鲁迅变成了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听众。这部分描写闰土对鲁迅讲捕鸟的事情。现在,你们一定都不做这样的事情了。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就这样捕过小鸟。在地上用木棍支起一个箩筐,在木棍上拴一根绳,然后在筐下撒一点小米粒,我拉着绳子藏在一边,等小鸟一走进筐下吃米,就拉动绳子,把小鸟扣在里面。(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图:一个用木棍支起的箩筐,一个孩子拽着拴住木棍的绳子)

生:哈哈,真有意思。

师:不过,我那时候笨,每次不是拉绳子太早就是太晚,总也罩不住鸟,好不容易罩住了,掀起箩筐伸手去抓时,聪明的小鸟就趁机逃了。

生:鲁迅小时候真笨,他都不会抓鸟,闰土多厉害呀!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鲁迅虽然不会抓鸟,可他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不过我们没有认真去发现。

师:(继续朗读课文第八至十五自然段)闰土给鲁迅讲的事情,深深吸引着鲁迅,这些都是鲁迅从来没有见过的事情。

生:鲁迅为什么不自己去看一看呢?

师:我们现在学习的这篇课文,是鲁迅九十年前写的,而这篇文章里发生的事情,又要再往前数三十多年,是清朝末年。那个时候,人们外出的交通工具只有马车,出去玩一次,可不像现在那么容易。如果从沈阳到海南,我们现在可以乘飞机,三四个小时就能到,要是坐马车,要走上一年呢。所以,闰土讲的事情,才对鲁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形状各异的贝壳、奇怪的跳鱼,这些都是鲁迅从来没有见过,甚至是没有听过的。

生:“鬼见怕”和“观音手”的贝壳是什么样子的?

师:我也没见过。这都是农村孩子给贝壳起的外号,外号常常很生动,很形象。“鬼见怕”一定长得奇形怪状很吓人,而“观音手”这种贝壳就像人的手一样。读到这里,你们可以联想曾经见过的贝壳。(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图)

生:我在海边捡过贝壳,确实是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特别有意思。但我从来没见过闰土说的会跳起来的鱼,鱼怎么能跳起来呀?

师:也许是闰土看错了,鱼并没有长脚,可能是随着浪花在水面跃起。不过,在闰土这个小孩子的眼里,就是跳起来了。对同样是孩子的鲁迅来讲,鲁迅就更感觉到新奇了。(师在黑板上画图:一只长了脚从浪花中跳起的鱼)

品结尾,平淡中寓深意

师:(继续朗读课文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

生:鲁迅从来不出家门,肯定对什么都有兴趣。

师:你为什么说鲁迅从来不出门呢?

生:文章的倒数第二个自然段里,鲁迅写“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鲁迅站在院子里,抬起头,就只能看到院子上方的天空。

师:你真细心。这句话其实是一个比喻。鲁迅也会走到院子外面去玩,但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一种受到束缚、渴望自由的感觉。那个时候,城里的孩子,能玩的游戏,能做的事情并不多。(师在黑板上画图:一座四方的高墙中,一个戴着眼镜的孩子抬头望着天空)

师:你们看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得很平淡,你们认为结尾写得好吗?

生:既然是鲁迅对闰土的回忆,这段记忆这么深刻,结尾应该写得抒情一点。

师:那你说一说,结尾应该怎么写呢?

生:哪能只写闰土送“我”的东西呀,也应该把“我”送给闰土的东西写出来。

师: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也觉得奇怪,为什么结尾不写得抒情一点呢。但我现在想明白了,并且认为这句话写得太精彩了。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写“我”送的东西是什么,而只把闰土送的东西写清楚吗?

生: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深,鲁迅就不提自己送的东西了。

师:情谊深,互赠礼物,更应该把“我”送了什么东西写出来了。

生:是因为鲁迅没记住自己送的东西是什么吧?

师:那鲁迅会写出来,他忘记自己送了什么东西。你们读一读,闰土送给鲁迅的东西都是什么,然后想一想鲁迅又会送给闰土什么,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啦!闰土给鲁迅讲捕鸟的事,给鲁迅讲贝壳的事,他知道鲁迅对小鸟和贝壳都很感兴趣,于是就送给鲁迅这些新奇的东西。童年的鲁迅,得到新奇的礼物,当然会印象深刻了,所以他要在文章结尾强调令他难忘的贝壳和鸟毛。

师:说的真有道理,闰土送给鲁迅的东西,就可以用“新、奇、特”三个字来形容。但鲁迅送的东西,对自己来说,就是很一般、很常见的了。你们抬头看黑板上的这幅画——

(附插图一幅)

师:一个孩子被困在高高的墙内,他只能看到四角的天空,对于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他看不到形态各异的美丽贝壳,也看不到能窜出水面的跳鱼,既没有捕捉小鸟的经历,也没有在深夜手捏钢叉刺猹的记忆。你们说,这个孩子在想什么呢?

生:(纷纷回答)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不想做井底之蛙。他渴望自由……

改题目,思考中有领悟

师:现在,我们假设这篇课文没有题目,如果让你取题目,应该叫什么呢?

生:就叫“我和闰土”吧,又简单又明了。

师:如果叫“我和闰土”,应该写的是鲁迅和闰土之间发生的事情,两个人物同等重要。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写这样的事。如果你一定要叫这个题目,也应该把闰土放在前面,因为闰土是这篇文章的主角。你们想一想,鲁迅要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意思?

生:鲁迅写的是闰土的知识特别丰富,应该叫“知识丰富的闰土”。

师:“知识”这个词,是指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闰土知道的事情多,但这些并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亲身经历,你能换个词儿吗?

生:(思考)是见识吗?

师:对,就是见识。闰土知道的这些事情,叫见识——亲眼所见的知识。那你改一下你的题目吧。

生:见多识广的闰土。

师:好!我觉得这个题目比“少年闰土”好,因为它准确地概括了人物的特点。但同学们在起题目的时候,都是围绕闰土所讲的事情来写。你们看黑板上的这幅图,站在高墙内的孩子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玩,也许他想长出一双翅膀,像鸟儿一样飞起来。

生:我想到了,这些有意思的事情,都是在高墙外面发生的,应该叫“高墙外的世界”。

师:这个题目真好,又准确,又有深意。不过,根据文章的内容,我认为题目叫“高墙外的天空”更好,因为文中说“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鲁迅和其他城里的孩子一样,他们所看到的,就是四角的天空。你们看黑板上的这幅画,闰土讲的这些事情,对鲁迅来说,就是更广阔的一片天空,是高墙外的天空。我们取的这个题目很有诗意,又贴近课文主题。你们觉得“高墙外的天空”与“少年闰土”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生:当然是我们起的题目更好。如果课本上有这个题目,我一定会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

师:如果题目叫“少年闰土”,就应该有中年或老年的闰土作对比,但这篇课文并不是写闰土各个年龄阶段所发生的事,只是写了闰土对鲁迅讲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闻。看来,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多动脑筋,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发现。

备课笔记

看图说话

在一堂课外阅读课上,讲解鲁迅的小说《白光》,读到一句精彩而又难懂的句子:“看榜的人全已散尽了,而陈士成在榜上终于没有见,单站在试院的照壁的面前。”

“这是多么生动的语言呀!”当我发出赞叹时,却发现同学们的双眼里满是困惑。怎么才能让他们理解“生动”的寓意呢?一瞬间,我心急如焚。不能让生动的景象只隐藏在我的心中,可是,用话语怎么能解释清楚生动的画面呢?对,画面!我可以让画面说话。灵机一动之后,我挥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堵贴着榜文的墙,墙的对面呆愣愣、孤零零地立着木头桩子似的陈士成。

寥寥几笔的画面,立刻让一双双满是困惑的眼睛里充满了兴奋。画画虽然只是我的业余爱好,我却把她当做我最亲密的伴侣。历代名家的画册,我一本接一本地抱回家;美术馆、博物馆的书画展览,我一次又一次地去观赏。多少个日夜,在读书写作之余,我埋头画案,挥毫作画,忘记了时间的飞逝。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给我带来一次次心灵的愉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丰富的兴趣爱好是滋润课堂的源头活水。如果说讲台上的教师是一名舞者,那么,丰富的兴趣爱好就是欢快优美的舞曲;如果说讲台上的教师是一位画家,那么丰富的兴趣爱好就是五彩斑斓的颜料,它们使课堂有声有色,充满情趣。

当我指着黑板上的画面,问大家:“一道冰冷的墙,一个呆立的人,这个情景,给了你们什么感觉呢?”

立刻,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孤独!”“凄凉!”“绝望!”……一个个准确的回答,使我看到了耀眼的智慧之光。

一幅小小的画面,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是讲台之外的丰厚积累,让我拥有了讲台之上的随机应变。我总也忘不了自己初登讲台时,听到贾志敏老师说的一句话:“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半个作家,半个编剧,半个导演,半个画家,半个书法家,半个播音员……”总之,语文老师的肚儿,应该是个杂货铺儿,课堂上需要什么,就会亮出什么。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不是一开篇立刻就能吸引学生的文章,于是,我想到了“画说闰土”的主意。随着故事的发展,一幅幅画面出现在黑板上。一开始,学生们也许觉得这只是随意的勾画,可是,当读罢全文,黑板上出现了以高墙内的呆小孩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月下刺猹、涨潮赏鱼的画面时,同学们已经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那是一个被困在高墙大院里的孩子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优秀教学设计 第4篇

1、教养: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教育:

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发展:

知道同一种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亊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同学们,在美术课上,俺们画过很多东西。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也要请同学们来画画。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在自身的座位上观察杨桃,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来。

4、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同学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考虑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小时候也画过一次杨桃,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2、同学交流,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⑴ 理清第二大段的小脉络。以杨桃为主线,写“俺”、老师和同学三看杨桃。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⑵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俺们可以怎样研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⑶ 同学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一起研究。

2、同学交流,相机引导。

《画杨桃》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第5篇

2、学习抓住重要段、重点词句读文章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在课文不懂之处提出问题。

3、学习从课文描写的事件中跳出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并从中得到启发,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

二、理解严肃和颜悦色

1、课文中有两个表示神态的词语,看谁最先找出来。

2、请一名学生表演这两种神态。

3、还有一个词语也有颜色两个字(课件出示五颜六色一词),这两个颜色表示的意思一样吗?那么和颜悦色就是说神态怎么样?

三、研究文中泡泡里提出的问题

1、课文泡泡里抓住严肃这个词语提了个问题,一起读一读这个问题。

2、研究这个问题,必须要做什么?(读书)而且要联系上下文认真地读书,因为有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到全篇内容。下面请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3、学生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4、分角色读师生对话部分:

⑴ 请三个学生分别读叙述的话、老师和学生说的话。提两个要求:一是分清角色,不要读错了话;二是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和态度的变化。其他同学在听他们读的过程中可以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在读方面的建议。

在这一轮朗读中,主要引导学生用严肃的语气读老师说的话,用讥笑、嘲讽的语气读同学们说的话,重点指导读好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

⑵ 全班一起把这部分再读一读,两名学生分别读叙述的和老师说的话,其余的读同学们说的话。如果仍有读得不到位的地方要停下来指导再读。

四、抓重点段、关键语句深入理解

1、这部分写老师和同学的对话占的篇幅真长,全文共19个自然段,这部分就用了16个段来写,但它是不是文章的重点呢?实际上重要的段落主要是哪几个段?找出来,在你认为重要的段前画上星号。

2、男生齐读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板书父亲)

女生齐读第二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

全班齐读第十八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板书老师)

3、刚才我们在回答泡泡里的问题时,很多同学都引用了这三个重点段里的语句,可见,读文章有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紧紧抓住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就像这篇课文,真正的道理在哪里呢?在这三个段里。因此,读文章的第一步,抓住最重要的段来读;第二步,重要的段里再抓最重要的词句,明白了吗?下面就请大家认真地默读重点段,看看自己都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注意一边读一边想,想好你要说的话,好不好啊?

4、学生读后汇报自己读书的感受、体会。

5、课文最后讲到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老师讲的哪句话与父亲讲的相似呢?请一名学生读老师的话,其余的勾画出那句话。

6、课件出示那两句相似的话,男女生分别齐读。

7、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这是什么意思?能否用一个成语对它所表示的含义进行概括?(板书实事求是)

8、正由于我听从了父亲的教诲(板书教诲),所以我才能做到画画时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课件出示该句话),请把书上这句话里的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两个词语加上着重符号。

9、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位摄影师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杨桃吧,或许对我们理解我老老实实画杨桃有一些帮助。注意观察杨桃的不同形状。

五、跳出课文感悟蕴含的哲理

1、课文学完了,我们能不能从画杨桃这件事中跳出来看看别的事情呢?我在第三期《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文摘里读到这样一则名人轶事。讲的是一位记者在采访了巴金老爷爷后写了一篇报道,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起身取一部书时,只听背部喀嚓一声,人一下瘫倒,脊椎粉碎性骨折。后来在巴金老爷爷94岁华诞时这位记者也到场祝贺,巴金叫住这位记者,凑在他耳边轻轻说:你的文章我看到了,写得很好,但是喀嚓那个词用得不好。当时,我没有听到喀嚓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记者两年前下楼时,重重摔了下去,当时听到喀嚓的骨头断裂声音。于是,他便想当然地用上了这个词。

2、巴金对写文章就是一种什么态度?(实事求是)

3、那么画杨桃这件事就是告诉我们看问题做事情时应该怎么样?

4、道理似乎懂了,在生活中真正面临这样的考验时能否做到实事求是呢?

课件出示:

⑴ 当我因为在上学路上看热闹而来迟到时,不要________,要________。

⑵ 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时,不要________,要________。

⑶ 我不小心弄坏了爸爸的刮胡刀

5、也许这对你来说还算不上什么考验,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在你们踏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后,会面临真正严峻的考验,在那样的时刻,仍然要做到实事求是,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无论怎样,不要凭空想象,不要想当然,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相信这样的教诲也能使你一生受用。

六、指导背诵第18段中老师说的话

怎么才能较快地记住这段话呢?我有两点建议:一是弄清这段话的层次。老师讲的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讲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第二层讲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第三层讲应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讲的同时用课件演示出这段话的层次)。第二点建议是抓住段中但是因此不要要等起着联结作用的词语来背。(有时间就当堂练习背诵,没有时间就留作家庭作业。)

七、课后质疑

还有什么不懂的?像泡泡里一样,在不懂之处提出问题,争取当堂解惑。

【板书】

11、画杨桃

实事求是

父亲 老师

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优秀教学设计 第6篇

楚雄市北浦小学

甘清梅

《画杨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展开。本组课文语言朴实生动,含义深远,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材中都有所涉及,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

本篇课文循循善诱,饱含哲理,字里行间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课文脉络清晰:先略写父亲教育“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的叙述“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抓住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突出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我引导学生用心看、仔细找、反复读、大胆说。通过直观看杨桃图片、杨桃实物;找文中重点词句体会,反复朗读关键语句段落,感悟文本,大胆交流练说,联系实际表达见解想法。在分析重点段落时,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再配以不同方式的朗读,换位体会,亲身体验,升华感悟。

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优秀教学设计 第7篇

(一) 激励型评价

激励型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 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念,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 要做到:

1.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激励型评价是赏识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具体表现与运用;赏识是一种理解, 更是一种激励, 可帮助儿童获得自我价值认同感, 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使儿童积极向上, 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 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通过激励型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和热情。

2. 善于发现学生优点, 恰当选择评价的切入点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善加引导, 通过适当地评价促使其身心健康, 快乐地发展。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 关键是老师要有一双慧眼, 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

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得到一些积极的提示, 就会增强信心, 在潜意识里肯定自己, 其在现实生活中迈向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3. 注重评价学生的表现, 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 激励型评价要从关注“结果”的评价中走出来, 其评价的首要目标是学生的真实表现,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评价要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 引导型评价

引导型评价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明确思考、探究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 可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1. 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或困难所在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有及时、准确的把握, 作出的评价才可能具有引导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学生的回答, 尤其是错误的回答, 不要轻易打断, 要仔细倾听, 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 惟其如此, 教师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

2. 善于创造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或探究

情境不仅能激发问题的提出, 而且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探究, 可以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也可以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

3. 引导型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

引导型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因此, 引导型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 即使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作出的, 也应该适时地将评价引向全体学生。这样, 评价既可帮助学生本人解决问题, 启迪思维, 也能让其他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

二、结合课文《画杨桃》来看激励及引导这两种评价的运用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

这篇课文主要讲在一次图画课上, 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 作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 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 同学们觉得好笑, 老师通过这件事, 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效果, 使我们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同时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 要设身处地地看待事物。

课文最后, 作者写道, 老师的话同父亲讲的多么相似, 其教诲让他“一生受用”。后来, 作者岑桑成为一名著名作家。那么, 作者对这节图画课记忆这么深刻, 并且其一生都受到重要影响, 原因在于什么?显然, 老师在这节课上所做出的即时性评价, 所进行的激励与引导,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课文中可以看到, 老师在发现作者画的杨桃与别人不一样, 是五角星形状时, 并没有只关注“结果”, 予以否定, 而是到作者的座位上坐下来, 审视讲桌上的杨桃, 发现从这个角度去看, 杨桃确实就像一个五角星形状。那么, 此时, 作为一名老师, 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行为?这名老师接下来的做法体现了激励及引导型评价的理念。

首先, 这位教师并未简单否定学生的作品, 而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 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且对作者这种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的做法予以肯定与赞扬。

其次, 这名教师的评价也从关注结果的评价中走了出来, 把学生的真实表现作为评价的首要目标,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种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及思维方式, 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最后, 这名教师也以此为契机, 创设情境, 适时地将评价引向全体学生。从课文中可以看到, 这名老师让那几名觉得“画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同学轮流坐到作者的座位上去观察, 这几个同学观察过以后, 开始有所思考。在这样一个情境下, 这名老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 告诉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当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 不要忙着发笑, 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样一来, 学生得到了启示, 有所感悟, 受到了教育。同时, 教学活动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想, 从这节课得到的启示与教诲, “一生受用”的绝不仅仅是作者本人, 而是班上的所有学生。

《画杨桃》中教师的做法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正确评价, 应如何把教学与评价结合起来, 让评价既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能促使教师去反思和改进教学。这也正是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所在, 也符合课程标准对评价的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 应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 希望我们一线的教师们, 在教学过程中, 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科学的、即时的评价, 通过激励与引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优秀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实物,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师出示杨桃实物,并请学生读“资料袋”。

2、师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我从画杨桃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出示小黑板,认读生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

三、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默读思考:“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老师怎样做怎样说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画杨桃》 第9篇

1、大家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什么礼物?

(出示杨桃)这是——杨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还能生津止渴、止血止痛呢!真正的杨桃是在秋季和冬季才成熟的。看,有趣吗?

2、(对照课前板书:岑桑)在著名作家岑桑心中,这个杨桃可不仅仅是有趣,已步入晚年的他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学时画杨桃的经历,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那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出示课题)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谁愿意向困难发起挑战,把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大声地读给同学们听?

你来,(第2段)真不错!

你来读,(第1段)你把藏在这段话里的生字读得多正确呀!

你读(第13-16段)

你来读,读得一字不差,真了不起!

3、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么短时间内就将文章读得通顺流利了,从你们津津有味的表情中我发现你们还若有所思呢,的确,只有细细地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味来!那么,这节图画课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你来,你来,你来。

4、看来,图画课上的嘲笑声、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老师的教诲都是因为我那幅画得象五角星的杨桃图而引起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堂图画课,目睹我的那幅杨桃图。

三、探究“我”的作画态度,初识“实事求是”

1、自由读读第2小节,想想:在课堂上,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划出句子多读几遍。(生读书动笔)你来读,课件出示: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1)自己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你说,你从“认认真真”这个词上发现他画得很认真,很仔细。请你把那份认真读出来。

你说,你从“老老实实”上读懂了他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没有凭自己的想象去画。你是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的呢?

你来,噢,原来在我这样的举动背后,老老实实地遵从了父亲的叮嘱。

(2)(课件出示)读读这位父亲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父亲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你读懂了“想当然”。对呀,还是在那个前排靠边的座位,如果我想当然地去画,也许会把杨桃画成什么样呢?你来,你来,你来。

对,不管是把它画成苹果,画成香蕉,画成平时最常见的那样,结果都—— “画走了样”。

所以,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说:——

在我粗心大意、画得想当然的时候,父亲仿佛在跟我语重心长地说:——

你来,好一份“语重心长”。我正是老老实实地听从了父亲的叮嘱,才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3)你还从哪些地方发现了“我”的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

你来,你可真会读书!你发现了“我”老老实实地在座位上观察。

课件出示: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自己读读这句话,你怎么发现“我”的老老实实的?

你来,原来他将眼前的杨桃和平时的杨桃进行了——对比。

还有什么发现?

你在从小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听着你的理解,你仿佛同作者感同身受!真高明!(师走到前排靠边的位置)是不是这样的座位?现在就让坐在这里的同学“现身说法”。(示意一同学起立)

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到的可能和平时所经历的完全不一样。你能将这种和小作者相同的感受读出来吗?

还有谁想读?你来,(请同样坐在前排靠边位置的同学再读句子)

我似乎听到了小作者的心声了。假如你就是这位小作者,此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我该不该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心中升起一种疑惑。

2、你说,正是父亲经常叮嘱我的话使我消除了心中的疑惑。让我们再来读读父亲的话。

(课件出示)齐读: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就是这样,我老老实实地听从父亲的教诲,在座位上看到杨桃像五角星,我就老老实实地画出了——五角星。

把自己对“老老实实”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课件出示)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你读,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老老实实作画的孩子。

你读,从你的脸上我感受到了一份如此坚定的“老老实实”。我坚持着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换种说法就是——实事求是。

师板书:实事求是(生齐读)

我正是抱着这种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画杨桃的,(对照板书)尽管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我自己觉得还是——很满意、很自信

把那种自信、满意读出来。你读,多自信的孩子!你来,大家一起来。

四、探究“同学们”的心理转变,丰富“实事求是”

1、师: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我的这幅画的呢?自己读读下面两则对话,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生读对话思考)

(1)你说,多么会读书的孩子!你不仅仅是发现了省略号,更找到了文章的眼睛呀!还有什么发现?

你来,噢,你发现了,第一则后面是个感叹号,感叹号的语气是很肯定的。那第二则呢?

(2)同学们从这两则对话的字面上发现得不仅多,而且很有价值,我知道你们都在思考,文章的味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品出来的。

那么,该怎么把自己的发现读出来呢?自己联系上下文读读2-18小节想一想,怎么读才能读出其中的味呢?自己有收获了,就和同桌一同分享,合作读一读。

2、(课件出示第一则对话)

(1)哪对同桌愿意第一个尝试?你们吧。

你为什么这么读?噢他画错了,杨桃怎么可能是五角星呢!

请你们读(另一同桌对读)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大声呢?

噢,杨桃根本不可能是这样的,每个人都知道,大家的回答是异口同声的,

请你们吧,为什么你的语气中还带有笑意?同学们觉得很好笑,竟然有人这么画杨桃,太不可思议了。同学们会怎样地笑呢?你说,你说,你说。

(2)就带着这种讥讽的笑、轻蔑的笑、讽刺的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话,(师生对读)从你们异口同声的话语中、从课堂上传出的嘻嘻的笑声中,我听出了你们对这幅画的嘲笑。

3、(课件出示第二则对话)这则对话呢?又该怎么读?哪对同桌想试一试。

你们来,为什么你读得如此吞吞吐吐?噢,原来这里有很多省略号,

你们来,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能联系上下文发现问题,提出想法,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真了不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聚集目光的力量,注视着我这里。此时我就是文中的那位老师,我把杨桃的一端正对着大家,(现场演示、慢慢移动让全班同学都体验这个角度)看,你看到了什么?你可以放声地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5、现在,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说的话。(学生动笔写话,教师巡回指导)

很多同学都已经写完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学习成果吧!请鼓起自己的的耳朵用心地倾听,别人的理解可能就是自己不曾想到过的。

(1)你读。我知道你已经学会去尊重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了。

你说。你真会学以致用,用省略号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了。你说。我知道你已经学会去评价别人的画了。

(2)请你再说。从你的感悟中,我发现你对父亲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课件再次出示父亲的话)一起读。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从这以后,我们不需要父亲经常的叮嘱了,我们已经将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上,让我们自信的说出这句话:(课件出示)

我们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6、父亲就是在教导我们作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听着你们用真情写下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了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愧疚!就把这份愧疚送到这则对话中说出来吧!(课件出示第二则对话)

孩子,现在的杨桃还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那么,它像什么?

听着这些充满愧疚的回答,看着你们充满愧疚的脸庞,我知道你们再也笑不出来了,(对照板书)因为你们已经学会如何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五、探究“老师”的引导过程,深化“实事求是”

画杨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只要用心地去品,还能品出更多的味来!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去思考、去探索老师是怎样引导同学们实事求是地去评价别人的画的?通过下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实事求是”有更深的理解。

二年级《画杨桃》教案 第10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与杨桃有关的课文。(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老师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着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优秀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会读、写本课 13 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来解决。(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 ? 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

四、学习第 1 自然段。

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 — 5 自然段)。

1、默读第 2 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 3联系前文想想,“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 ”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 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 ? 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 ? 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 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 6 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 ?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 7 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 ? 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 的含义。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 ? 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

2、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 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 ? 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优秀教学设计 第12篇

甘肃省天祝县城关小学董红梅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画杨桃》。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画杨桃》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理念,在教学中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3.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朗读体会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书形式之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画画态度,感悟父亲对“我”的教诲。

2.角色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老师,当作文中的“我”。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对我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由此进行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3.材料补充法:文本只是为课堂学习提供了一个载体,我准备以文本为契机,由文本拓展适当的课外材料,补充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体验。

4.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读不同人物对待画杨桃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体会文章的主旨。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本课时共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第二板块--引导体会文中的“我”,初步感悟文章的主旨,第三板块--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第四板块--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再次提升文章的主旨,第五板块--链接课外,想象拓展,内化文章的主旨。

第一板块--复习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计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而引发的事情。)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杨桃》,我到底是怎样画杨桃的呢?

【根据课题质疑,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第二板块--引导体会文中的“我”,初步感悟文章的主旨

1.我到底是怎样画杨桃的?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再次默读你找出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你是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我画杨桃时的表现。引导交流。

3.认真地读读这些句子,回答“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预设学生的回答是--(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4.开展小组讨论:“我”知道杨桃的样子吗?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大都会明白“我”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与此同时,课件出示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5.这个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句之一,我是这样引导的:首先,引导质疑: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没有不理解的地方。(预计学生对于“想当然”这个口语化的词语,会不太理解。)

6.再读父亲的话,再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想当然”的含义。

【“我”画画时的态度是本文画杨桃事件的导火索。在本环节的教学当中,以此为切入口,在全课教学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同时,由此引导学生对第一自然段中父亲的话进行朗读感悟,理解“想当然”一词的意思,从而理解父亲的话中所蕴涵的道理,也是走出突出重点的重要一步。】

第三板块--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7-10自然段和13-16自然段两段对话。同学们,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这两段话,多读几次,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估计学生能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

(2)你能把这些标点符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在学生充分自主朗读的基础上,指名读,我随机评议:你为什么把上一组句子读得这么响,这么干脆,而把下面一组读得那么轻,那么吞吞吐吐的样子呢?学生可能会会说:第一次看到有人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真是太好笑了,可是到文中“我”的位置上看了之后,没想到真象五角星,所以很不好意思,很难为情等等。

2.进入角色,想象说话。同学们,你们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当你坐到我的座位上时,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预计学生会说:这一看,我发现从“他”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这一看,我知道了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我知道嘲笑他是错的……

有了这些体会,我相信你会读得更好。齐读上面的两组句子。

【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时为学生学习写人物的对话打一个基础。在这对比朗读、想象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体验。】

第四板块--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再次提升文章的主旨

1.老师小结过渡:“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老师的语句。在学生充分自独的基础上,引导反馈,分别是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

2.我让学生自由读第1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重点解读“严肃”、“半晌”。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大家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预计学生能想象得出,听到同学们的朝笑声,老师肯定很生气,他还可能会想:我得像个办法来教育他们等等。你们都想到老师的心里去了,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用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

【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

3.课件同时出示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让学生放声朗读,并启发: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师的态度发生变化了。我追问:是哪个词语告诉你的呢?引导反馈,理解词语“和颜悦色”。再让学生“和颜悦色”地读读老师的话,感受老师话中的含义。这句话没有深奥难懂的词汇,因此,我主要采用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读出老师的“和颜悦色”,读出老师的语重心长。(并相机板书: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背诵。

4.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总结: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通过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的对比,运用背诵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话中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特点】

第五板块--链接课外,想象拓展,内化文章的主旨

1.现在,我们跳出课文来看广大的世界、众多的事物,我们不说画画,做别的事情,怎样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呢?举例:我今天中午上学时,看到大街上有一位老汉在耍猴,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竟然忘了上学的时间。等想起来,跑到学校,已经迟到了。老师问我:“你怎么迟到了?”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我”该怎么回答老师的问题呢?(引导学生大胆表达。)

2.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课件出示岑桑的简介。)

3.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课件出示)

【阅读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进入文本世界,作者世界去揣摩,去发现,出乎其外是跳出文本的框架去审视,去表达。本环节的设计正属于后者。结合生活实际的事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就有了更深的感悟。】

四、说板书设计

画杨桃

父亲的叮嘱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实事求是

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父亲的叮嘱和老师的教诲,相同的话语,在文中的首尾出现,板书展示了文章这一结构特点,同时也明确地体现了课文的主旨所在。】

五、说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这节课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还有就是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结学生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上一篇:让宝宝永远快乐的10个建议下一篇:山西美丽景点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