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教学反思范文

2024-07-05

假设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假设教学反思 第1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1

这一课是新教材中的比较有难度的一节课,以前策略的叫法是替换,现如今改成了假设,虽然叫法不同,但是课的本质是一样的,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假设这一策略将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使得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些。

选择这一节课也算是一种挑战,可以说,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觉得如果按照教案中的流程来应该来说还是比较清晰和流畅的。可是,预想的总归是和实际有一定得差距。接下来,就第一次磨课的感受来谈一谈。

首先,在新课教授前,有一个预习反馈,这一个反馈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因为转化是本节课中的一个重要思路,假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基础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大多碰到的问题是解决一种未知量的题目。可是,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没有对其进行一个小结过度,这就使得预习反馈的内容与新课没有联系起来。

其次,新授过程比较凌乱。原因很大程度上我被学生的思维牵着走了,并且回不到我之前预想的方案中。然后感觉是越来越乱,自己也没有在一些小的问题上处理好,使得有时候自己的思路出现了混乱。课堂中对老师的考验还是很大的,对学生要会及时引导,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及时利用和处理等等。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2

12月11日教研室成员来我校常规调研,汪主任听了我的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前我是这样思考的: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教学例题2时要主动应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注意把握。如:提出的假设可以是多样的。教材呈现了两种比较典型的假设,即假设10只都是大船和假设大船和小船各5只。另外开展替换活动的载体可以是多样的,图画枚举和列表枚举等,这些都是已经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有能力应用这些策略。结合使用画图、列表、枚举,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综合而灵活的。

教学例题2时,一是组织猜想,引发假设,拓展思路。在创设情境后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10只怎样的船”。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指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二是验证假设,引导替换,有序思考。每一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看这些船是否正好能坐42人。如果学生的假设多样了,那么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需要调整,即进行相应的替换。学生的替换活动逐步进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三是交流解法,寻找共性,体验策略。可以先交流各种假设与替换的方法,以及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发展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寻找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题2是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难度高了。对于教材上出现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等等,都可以肯定,在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可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方法理解。并且要让学生体会到,例题2中介绍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列表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

课后经过汪主任的评点,使我对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特别是对假设这个策略,最后提炼出经典的4个词“假设——比较——调整——检验”4个步骤,这是我课上没有概括出来的。虽然我是按照这几步来做的。但没有概括出来,学生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上。学生还处于模仿状态。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以前所没有涉及的,我在教学中也是努力在学习。往往是拿到教材,先翻阅教师用书,看看前人是怎样总结的,他的意图怎样,但往往会框住我们的思维,所以汪主任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创新。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让我以三个“学”来勉励自己:“教——学也;始于自学——学也;终于教人,——学也。”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3

第一课时

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对照“真学课堂”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这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渗透“等量代换”思想

“等量代换”是假设策略的核心思想,我在课前让学生重温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意在让学生明白曹冲用石头的重量来替代大象的重量实际上就是蕴含了一种数学思想“等量代换”,为解决课上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在解决例1时,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大部分学生能很顺利的想到将大杯换成小杯,或将小杯换成大杯。

二、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在学生口答完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题目后,出示例1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呈现对比强烈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三、以学定教,教学中适时调整教案

在教学例1时环节,我的教学预案上,我预设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三种思路:第一种是全部是小杯或全部是大杯,第二种是通过画图再解答,第三种是列方程解答。但是在课堂上学生都是采用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画图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全班没有列方程解答的学生。这时,我就调整教案,展示了第一种思路。方程的解法,我选择是一带而过,只需要让学生了解这类题目也可以用方程解答,方程也是假设的思想,而且列方程解答,相对列式解答来说就复杂一些,既然学生能掌握列式解答的方法,就不必要求他们列方程。

四、自主尝试后小组活动

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在解决例1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列式解答。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活动,说清楚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这样让组内学习较好的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于后进生来说,在自主尝试的时候没有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他们可以听取组内其他成员的思路与方法,对他们理解题目起到帮助作用。个人认为在这些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前,先由学生自主尝试,能培养学生面对难题时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有勇气去面对难题。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尝试的时间就进行小组活动,这样就会让学生对他人产生依赖,形成惰性,面对难题时也就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展示交流多样化。

真学课堂的要求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主动交流的机会。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组内展示、全班展示,直观展示、口答展示等形式。在学生小组活动时,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选取了两种不同方法的作业纸,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前面的白板上,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看清楚他人的作业,这时我并没有请被展示作业的学生进行自己作业的讲解,而是请全班同学共同思考这份作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指名回答。我认为被展示作业的学生已经在小组内展示过了,没有必要让他再讲解一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又给予了全班同学又一次理清算式每一步的机会,再指名回答,在倾听他人回答的时候,这时全班同学又进行了第三次思考。

在展示“试一试”解题过程时,我并没有在投影仪下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因为我通过巡视,发现全班基本都会做这道题,所以我只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这样让学生一边倾听同伴的发言,一边思考同伴说的是否正确。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同时在倾听的同时又思考了一遍,强化了解题思路。

不足的地方:

一、回顾总结不到位。

教材上安排了“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这一环节,而我只是把这些渗透在解决具体题目中,并没有作为一个环节,回顾解决了的问题。我应该启发学生从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假设后怎样思考等方面展开交流,并作适时的提炼和概括,以提升认识。

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节课,可能由于后面坐了听课的老师,学生有些紧张,举手的.学生不多。我没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发言积极性,所以有很多学生会回答但是手却不举起来,这就需要我平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孩子。

三、关注学困生还不够。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是比较有难度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时时的去关注他们,不能只考虑课堂的时间安排,而忽视了他们。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4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首先,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创设了两个复习题目,这两个复习题目是从例题改编过来的,为教学例题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养成寻找数量关系的习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比较例题与复习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分析题意和找出数量关系,学生交流各自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学生会联系以前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也会根据复习题的铺垫想出一种新的思路。简单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两种方法,着重讲解第三种策略。这样教学,旨在让学生复习旧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且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找出假设策略的本质。从而真正理解假设策略,掌握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运用假设策略”的重难点时,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学会怎样从假设出发思考问题,根据这样的思路列出算式,并体会检验的好处。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练习内容回归生活, 桌子和椅子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联系以前曾经使用假设策略的地方,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领域。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

①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列算式不规范,不能很好的体现思考过程,所以应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②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等。总之,我将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5

对于新教材中“假设”的策略我是这样理解的:“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换”是为了实现“假设”的一种手段。策略的教学更强调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充分地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本课,我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历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1.比较式渗透,自然过渡导入

课始我由易渐难,让学生抢答:(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紧接着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继续抢答,当学生迟迟不举手、面露为难之色时,我忙上前关切地问:“怎么了?”生道:“有点儿难?”我顺势同时出示这3道题,说:“这题和前两题比,难在何处?”有了比较,学生立即反映出:“这题有两种杯子,两个未知量,而前两题只有一个杯子,一个未知量。”我顺势利导,装作恍然大悟:“噢,是呀,如果这一题也能像前两题一样只有……学生接过话茬说:“要是也只有一种杯子就简单了。”我开玩笑地说:“你们想得可真美!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实现吗?”抓住学生这一迫切地心理需要,我紧接着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展开了新授序幕。

正是因为有了比较,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才切身感受到运用假设策略的好处,才乐于运用这种策略。

2.步步逼问,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假设策略的本质是对于一个新问题通过对未知量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分析逐步逼近正确答案,最后把答案给“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体现了一种逐步逼近的思想。也就是对于假设的策略来说,假设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应该是根据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假设,是通过“换”来“找”出答案。当学生分析完题中的条件时,我话锋一转:“还记得刚刚咱们许下的愿望吗?”“你想假设都是什么杯子?你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怎么实现你的愿望?依据是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在展示交流学生的解题过程时,我让学生互相提问,并对提问作出明确要求:“通过你的提问一步步逼出他说出具体的想法。”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最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

有学生这样列方程:3X+X=720,立即有学生反对,我忙引导:“你来问他,通过你的提问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那学生立即问:“你是怎么设的?”答:“我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大杯是3X毫升。”问:“那你方程中3X表示什么?”答:“大杯的容量。”问:“X是什么?”答:“小杯的容量。”问:“X表示几个小杯的容量?”答:“1个小杯的容量。”问:“大杯的容量加1个小杯的容量等于720毫升吗?”生傻眼……

3.及时归纳提炼,形成策略。

虽然策略的学习关键在悟,要多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削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认识,建立策略模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当学生经历了铺垫渗透,探索感悟两个环节后,对假设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回顾解题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解决例1时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和前两题的比较有了什么想法,怎样解决困难的,需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

4.由形象到抽象,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整节课,我由扶到放,出示例题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并画一画体现“换”的过程,这样更形象,更简单易懂。画图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所以当学生对“假设”的思想初步感悟后,在练习时我先是引领学生分析关键句,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完成,最后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向指名汇报叙说自己的解题过程。

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更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之一。

假设教学反思 第2篇

学生学习策略的过程不只是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而感受到“假设策略”的价值。本节课的开始,我由一道简单的复习题引入,既复习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只是储备,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出示例题后,在设计时故意隐藏一个条件,设置一定的认知障碍,启发学生:现在还能用720毫升直接除以杯子的个数吗?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如果告诉我们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好解决了。然后引领学生去理解条件中的解决问题的2个数量关系: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1个大杯的容量=3个小杯的容量,让学生产生了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这样就为下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二、有效的自主探索是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方式

探究策略的教学过程更强调的是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去充分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领悟。在教学例题时,我没有做任何提示,而是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做一做,学生把我预设到的几种方法全都想到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每一种方法我都是让板演学生自己说说解题思路,让学生配合大小杯子图片的转换和线段图,理解解决问题策略方法的形成。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体会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进而理解在假设的过程中要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在第一位学生汇报后,我预设了2个关键性的问题:

(1)为什么假设全部倒入小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使学生明白,这样可以把原来的2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

(2)为什么一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能不能换成4个、5个呢?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两个问题忘记了。在交流的过程中,自认为在感知策略上体验得不够深刻。在整个探索策略的过程与环节中,还要力求精细化。压缩一点时间,让后面的练习时间再稍多一点,结构上也就更合理。

三、寻求确定准确的数学模型是学习这类问题的目的

假设教学反思 第3篇

现行的会计假设毕竟是与传统的工业经济环境相一致的,而今,随着知识经济的愈演愈烈,以及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这四大假设也在不断地受到冲击。因此,只有对当前财务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及时加以完善,并进行一定的创新,才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参考作用。相应地,我们也须及时对受到冲击的四大假设作出相应修正,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以下我们将对现行的会计基本假设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 新环境下对会计四大假设的反思

1.1 会计主体的反思

当今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虚拟的企业,这些企业是无形的,它们很多都是为了既定的目标或业务而建立,当相应的任务被完成,便会解散或消失。当然,企业的规模也不是确定的,这些都为会计主体假设的界定提供了难题。网上公司突破了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它是虚拟的,没有存在实体,并且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等为主要资产,由此,会计主体被扩展为企业实主体和虚主体。所以,会计主体应该成为一个开放的主体,从过去的绝对主体向相对主体转变。借鉴有关方面的新理念,相应的,可将会计主体定义为:“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项目合作为目标的经济组织集合体,”以适应形式的不断变化。这一定义以经济利益的高度统一性作为衡量和判断会计主体的标准,对实的企业或虚的空间主体的网络公司,亦或是集团公司均可以加以界定。

1.2 持续经营假设的反思

在理论界,很多学者都提议用清算假设代替持续经营假设,但这种提法并不完全合理。虽然很多虚拟企业或网络公司在短期内解散,甚至很多实体公司也会意外破产,但是这些公司成立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破产清算。再者,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资产才能更好地以既定的用途去使用,才会按照既定的承诺去履行义务和责任。

1.3 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反思

会计分期假设是为了能够及时地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满足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现行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克服了计算机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障碍,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趋于无穷小。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通过互联网在线查询财务会计信息,即即期财务报告。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实行即期财务报告,企业的一切信息包括一些商业机密都可能包含其中,这些信息有可能被竞争对手利用,损害企业利益。其次,网络系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4 货币计量假设的反思

企业的计量手段不应只局限于货币计量假设,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对决策更加有用的信息,企业可以用非货币性指标来予以反应,增加对诸如人力资源价值,知识资本等信息的反应,从而大大提高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2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理论既有继承性,又有动态(发展)性。财务会计是环境和时代的产物,会计理论也应当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并与时俱进。会计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它们本身是会计人员在有限的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假设也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在通货膨胀时代,对币值稳定假设的否定产生了现时成本会计;在信息时代,会计主体假设的外延被扩展。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所有企业,对清算会计的运用渐增。当货币计量假设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时,人力资源会计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孔庆林.论基本会计假设[J].中国农业会计, 1995, (9) .

[2]黄进.美国企业并购潮流的启示[J].港澳经济, 1998, (1) .

[3]杜兴强.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再认识[J].决策借鉴, 1999, (3) .

[4]葛家澎.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J].会计研究, 2003, (1) .

[5]杨琳琳.浅谈会计基本假设面临的挑战[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64) .

[6]张东莉, 刘华东.信息时代对传统会计假设的挑战[J].财经问题研究, 2001, (2) .

[7]曹琳.“会计假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4, (20) .

[8]郭彩萍.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基本假设[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 .

[9]刘方琼.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再认识[J].现代会计, 2007, (5) .

[10]周颖.浅议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创新[J].湖北财税, 2003, (22) .

[11]立影.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再思考[J].今日科苑, 2007, (16) .

例谈“猜想与假设”的教学策略 第4篇

1 精心设计演示实验,为猜想提供依据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最有生命力,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而演示实验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感性材料,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将要解决的问题.应用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猜想的依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之后,笔者找一位学生,站在讲台上,做如图1所示的动作:一只手手掌平压在气球上,用另一只手手指顶住气球,让学生观察与手掌接触的那部分气球和手指顶着的那部分气球的形变情况;然后再请演示的学生增大手指对气球的压力,再观察这两部分气球的形变情况,分析是由于什么物理量不同而引起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从而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猜想.这个实验器材易得,操作简单方便,学生即可代替老师演示,不需课前试验.这既给学生的猜想提供了依据,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甚是喜爱.

根据笔者课堂的实践,下面这种设计效果也非常好.

把∏形小木凳的凳面向下放在讲桌上,在用木板钉成的两腿之间用图钉钉上薄纸(也可用方形透明水槽,用胶带把薄纸粘上),实验时按如下三步进行,并提醒学生观察砖下面的纸面凹陷情况及是否破裂:如图2(1),在纸面上轻轻地平放一砖块(纸凹陷);如图2(2),将砖轻轻地侧放在纸面上(纸凹陷程度变大);如图2(3),将砖轻轻立放在纸面上(纸断裂).

这个实验的器材也很简单,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演示前要预先试验,以确定砖块的大小以及纸张的强度,以确保实验成功.

2 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为猜想提供依据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注重学生的活动.美国华盛顿博物馆的墙上有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告诫我们:课堂教学中要多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所以,通过学生活动,给学生提供猜想的依据,是十分可取的.

笔者借用了这样一个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的简单活动,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根据自己看到的现象和受压的感觉,很容易完成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压面积有关”的猜想.这个活动是这样的:把铅笔一端的木质部分削去,露出笔铅,用两手的手指压住铅笔的两端,如图3所示.观察接触铅笔的两手指的形变情况;逐渐增大手对铅笔的压力,再观察两手指的形变情况.

另外,把图1中的演示作为学生活动也非常不错.

3 利用生活经验,为猜想提供依据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的直接来源,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是培养猜想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进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猜想时,笔者有时会让学生回忆:在雪地上行走的人,他们的体重都差不多,但穿高跟鞋比穿平底鞋的要陷得深;背书包的时候,书多些轻松,还是书少些轻松?书很多的时候,书包带窄的背起来轻松些,还是书包带宽的背起来轻松些?向木板上钉钉,是钉头尖些容易钉进去,还是钉头平些容易钉进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真切的感受物理中的压力作用效果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 用多媒体创设环境,为猜想提供依据

使用多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供学生分析加工,多媒体也可以把学生不易看到的情境再现出来.在这节教学中,我自制了PPT课件,给学生提供了如下信息:

图片4(1),在滑雪场,同样体重的两个人,步行者的腿脚深陷雪中,而滑雪者由于脚下有滑雪板却如履平地;图片4(2),讲述80后青年张帆在2011年2月4日,正月初二在冰面上葡萄100多米,奋力救助一个落水女孩的故事;图4(3),人踩高跷比不踩高跷时留下的脚印深.

根据以上画面进行猜想,学生思考的依据较为直观、形象和生动,有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

假设教学反思 第5篇

选择这一节课也算是一种挑战,可以说,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觉得如果按照教案中的流程来应该来说还是比较清晰和流畅的`。可是,预想的总归是和实际有一定得差距。接下来,就第一次磨课的感受来谈一谈。

首先,在新课教授前,有一个预习反馈,这一个反馈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因为转化是本节课中的一个重要思路,假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基础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大多碰到的问题是解决一种未知量的题目。可是,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没有对其进行一个小结过度,这就使得预习反馈的内容与新课没有联系起来。

假设 教学设计 第6篇

《假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是体现过程技能显性化,是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本单元在全套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顺序中的位置在最后第二位,说明假设是探究中较为高级过程技能。

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经验的人会对事物进行解释和假设。解释是因为觉得我们的认识已经有把握贴近事实,但当我们期望贴近事实与真相,又由于事实的因果关系复杂,难以确定,依据不充分时,我们就会做出假设或猜想,来引导探究的方向。教材分四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是说明猜想与假设的关系,通过侦探破案和寻找杀树凶手,引导学生做出不受任何限制的猜测。第二是介绍“大陆漂移说”和“恐龙灭绝假说”,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家做出的假设,学习给假设找依据,并尝试做出自己的假设。第三是让学生回忆以往做过的假设的内容,为强调有依据的进行假设做好铺垫。第四让学生在找杀树凶手过程中,懂得假设要有依据,并说明依据中的经验也会造成假象。要证明经验是不是正确,可以通过实验验证,为下一课内容的展开埋下伏笔。

六年级的学生在三年多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做过假设。但要明白假设的提出要有依据以及假设依靠的经验未必可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知道假设的含义,能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2、了解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意识到假设需要验证。重点:懂得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 难点:明白经验可能会造成假想。

三、学法

实验法、互动讨论法

四、说课教学过程

假设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根据建构主义的原则,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探究,如分析鱼缸少鱼事件。为体现“做中学”,根据魏格纳的假设让学生拼接地图,从活动中懂得假设是要有依据的。

上一篇:学习雷锋,做有道德的人演讲稿下一篇:2022年初中七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