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分制视域下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

2024-09-06

在学分制视域下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精选6篇)

在学分制视域下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 第1篇

在学分制视域下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

在学分制视域下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

一、学分制下教学秘书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教学秘书本身的问题。①人员构成复杂。从目前教务秘书人员构成上看,来源极为复杂: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有转岗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有专职的行政人员,也有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随调人员等。②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有些教学秘书对所在学院的各专业教育规律和教学管理理论知之甚少,无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实践证明,既有教育学专业背景又有一定教学经历和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务秘书其业务能力相对较高,往往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际上,这样的教务秘书亟缺。③待遇低,发展空间窄。目前各高校普遍实行岗位津贴制,主导精神是向教学科研一线、优秀骨干教师、拔尖人才、管理骨干倾斜,这种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有益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但在身份认定的标准上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务秘书的教学管理一线作用。教务秘书工作任务重,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足,不能评职称,个人发展空间一定程度受限。

2.教学秘书工作面临的新问题。①面临新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运行机制的问题。学分制下,教学秘书将面临的是不熟悉的新的教学文件(具有一定弹性和灵活度的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简介、选课指南等),新的基本制度(选课制、导师制),新的运行机制(选课运行体制、学籍管理运行体制)以及新的教学环节。教学秘书不仅需要面对每一位学生,每一位任课教师,以及教务处和相关职能部门,而且还需要了解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进行协调工作。教学秘书如何采用有效的操作方法使各环节得以正常、有序的进行,对学分制的有效实施起着重要作用。②面临复杂的课程安排问题。学分制管理的主要模式有很多类型,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学分制,其核心是选课制。学年制下的学生,从一进校门起,只能按照一个事先制定好的统一的严格的课程教学计划进行学习。教学秘书按此教学计划工作相对容易,相同专业,相同年级每班均执行同一种课表。从管理角度来讲较单纯,透明度较高。改制后,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跨年级、跨专业、甚至跨系、跨校选修课程。数千人按照自己设计的课表选课,而且有的学生缺乏自我设计能力,不适应新的学习要求,盲目选课或趋易避难,或者对自己的选择把握不定。这就给排课、选择教师、组织考核、学分统计等带来一定难度,极易产生管理上的某些混乱。③面临复杂的学生学籍管理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籍管理体制都是根据国家大学生管理条例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的学年制《学生手册》,对学生奖励、授予学位、学业警告等都做了明确规定。管理和操作起来相对容易。改制后,新的学分制《学生手册》规定在学籍管理上实行学分绩点制。即在学生成绩总表中要将学分绩点记载清楚,取消留降级,但在学期或学年中对于达不到规定的最低学分者,则应退学,以确保优胜劣汰。由于选课制的产生,使每一位学生会有不同的成绩总表,使得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的过程繁杂化,这给教学秘书在操作时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二、教学秘书的特点和工作职责

1.教学秘书的特点。①辅助性。教学秘书是学院、系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所以,辅助性是教学秘书工作的基本特征。所以教学秘书应兼有咨询和补偿功能。②服务性。教学秘书工作就是为学院、系领导和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要为领导的决策性工作创造方便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教学秘书要为院、系各部门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只有全心全意为这三方面服务,才能保证学院、系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③政策性。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领导都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助手的教学秘书,工作内容都与政策紧密相连,要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政策和规定。

2.教学秘书的工作角色。①称职的参谋和助手。教学秘书队伍是教学工作的最基层管理团队,是面向师生的服务者,这就要求教学秘书明确角色、正确定位,协助部门领导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秘书要切实做好有关文件的贯彻执行,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为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在必要的情况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当好参谋助手。②求真务实的信息员。教学秘书是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与具体教学单位间的桥梁,是师生沟通的纽带,起着上令下达、下情上报,联络师生的重要作用。教学秘书是学校教务部门与具体教学单位的桥梁。同时,教师调(代)课和停课、教学安排、学生对教师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等,也通过教学秘书联系和传递,是师生联系的纽带。③热情周到的服务员。全面地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是教学秘书的中心任务和本职工作。教学秘书从事的工作是教学行政管理即教学管理,是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管理,其主要目的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真正把服务落实于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中,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④严谨的档案管理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针对学校教学工作中发生的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图表、影像以及数据资料,教学秘书要有计划地将其按一定顺序或规则进行收集、整理、补充、存档。比如,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工作量、教学日历、教学进度表、教学课表、学生档案、学生成绩表、过往试卷、实习材料、毕业论文等,这些作为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证据资料,因此必须做好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存档,确保档案的条理性、完整性和正确性。

三、做好教学秘书工作的.路径

实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牵动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除以上列举的诸多问题之外,还会有主辅修制、导师制、双学位制等其他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学秘书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特点和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积极的态度,提高自己的水平,切实做好教学秘书的工作。

1.理论上要理解熟悉学分制。教学秘书首先要通过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学分制,提高理论水平。弄懂高校改革为什么要实行学分制,学分制与旧的学年制比较有什么优势。只有从理论上明白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方向明确,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熟悉学分制下的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以及选课原则,熟悉各专业的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这有利于配合教师教学,指导学生选课。

2.思想上要明白管理就是服务。教学秘书要协助教学主任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既要协调好与上级主管部门教务处的关系,又要协调好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各方面工作都应做到热情服务,尽量避免因为自己的疏忽造成工作损失。在与上级主管部门教务处联系方面,做好教务处布置下来的工作。在与教师联系方面,学生选课需要了解任课教师,因此,教学秘书必须了解每位任课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特长、学术成果、教学水平等基本情况,选课前对学生进行介绍,最好建立计算机库,以便查寻。在与学生联系方面,由于选课有一定的自由度,更容易造成工作混乱,因此,与学生的联络畅通显得相当重要。可通过团学联、学生干部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顺畅无阻。通过这个网络向学生发布选课情况、课程变化、考试安排、学习成绩等各种信息,同时,学生反馈的信息,也可通过这个网络很快反应到系里来。

3.工作中要提高管理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首先,要熟悉学院或系里整套的教学管理文件,了解各管理环节的工作程序。其次,整个管理要靠手工操作是难以办到的,因此,必须应用计算机来展开工作。教学秘书应尽可能参与开发学分制的教务管理软件。教学秘书熟悉教务管理的实际流程,以便用软件能自动处理每个学生的选课单、各门课程的学时数等各种统计信息,自动统计形成各种标准报表,简化教务管理中诸多烦琐的工作。在学生成绩管理模块中应提供多种灵活的数据录入浏览方式,特别是提供学生选课信息,并能自动生成学生补考、重修清单,以及进行成绩绩点、学分绩点计算。在学籍管理模块中应提供各种查询统计方式,并快速组表输出,自动筛选符合条件的学生,对不符合条件的学生自动生成未授学位、证书原因。

4.管理上建立目标竞争激励机制。奖优罚劣,优上劣下,开展教学秘书之间的岗位竞优活动,对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业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工作中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管理能力差、不适合教学秘书这一岗位的应给予处分或调离。这能有效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主要变化特点是由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教学秘书在这由静变动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的职责,认识到发生的新变化,努力学习,熟悉理解学分制,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主动热情地为师生服好务,这样才能适应改革,胜任工作。

在学分制视域下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 第2篇

一、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高校学生公寓既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把党建工作延伸到学生公寓,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深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才,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很多高校根据相关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在学生公寓党建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就目前的整体情况而言,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缺乏统筹安排,没有明晰的指导思想。

高校非常重视党建工作,但大多把重点放在院系,而事实上,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也相应地由学校管理逐步向物业管理过渡。由于物业管理以市场为主导,受市场意识支配,物业管理人员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往往用市场化的经营管理理念,突出公寓管理的服务性,而缺乏有意识的育人管理,教育和约束的功能不强,不能形成有效的育人环境,无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在这种社会化管理的学生公寓中,应加强公寓的党建工作,把党旗树起来,这样才能克服因管理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公寓的育人功能。

(二)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

在高校中,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普遍放在院系、班级,很少考虑到学生公寓的情况,导致公寓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宿管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一般来说,公寓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由学校的学生处或者学工部统一管理,而宿管工作则是由后勤公司招聘宿管员,通过宿管员对学生日常生活事务的管理以及宿舍文明、卫生的检查等工作来加以完成。可见,两项工作的主要对象都是公寓学生,但两者由于主管部门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相互之间没有紧密联系。公寓辅导员和宿管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甚少,这样就导致了宿管工作中的空白区。另外,由于学生平时课业繁忙,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 使得公寓管理人员和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交流时间有限,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公寓的管理人员、辅导员是谁,主要开展哪些工作。公寓内即使设立了、党团活动室、社团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形同虚设。

(三)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设施不配套,活动不能够有序开展。

由于各方面的重视不够,很多学生公寓中只设有公寓管理员的值班室,没有其他的管理机构。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多年前修建的学生宿舍,这类宿舍普遍条件简陋,没有专门的宣传栏、党团活动室和社团活动室,这使得学生公寓的党建工作在整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呈现发展缓慢的态势。加强公寓党建工作,将党支部建立在学生公寓是学生党建工作的方向之一,但在学生公寓里真正建立起党支部的可谓少矣。即使建立起来了,也基本发挥不了其应有作用,党支部开展活动大都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什么收效可谈。

二、创新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创新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

建立相对独立的公寓党组织,应该是发挥党组织在公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龙头作用的现实需要,是高校重视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努力探索创新的具体体现, 是加强和改进公寓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举措。教育部关于高校设置公寓政治辅导员的规定, 是高校推进学生党组织进公寓的基础和保障。毛泽东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的伟大创举, 是高校积极探索党的基层创新的指南针。

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 高校可以建立一个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中共公寓工作委员会 (以下简称公寓党工委) 。公寓党工委与系级学生党组织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而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关系,要努力形成公寓党建工作大联合的格局。公寓党工委侧重在协调公寓管理各方,落实学校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各项决议,侧重在开展学生公寓内党员的教育、评价、管理工作;侧重在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实践活动, 调动与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侧重在推荐入党工作。但是, 公寓内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必须纳入系 (院) 级学生党员发展的考核内容, 因违纪或表现较差的, 可以作为系 (院) 级学生党员发展“一票否决”的依据。学生党员在公寓内的表现也必须纳入系 (院) 级学生党员的考核,因违纪或表现长期较差的,可以作为系 (院) 级学生党员评优、评先工作“一票否决”的依据。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对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考核的整体,促进学生党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公寓党工委的领导下, 高校可以具体实施“支部建在楼上”的学生党建工作体系,这样,就能将庞大的学生公寓楼群分成若干块去实施学生党建管理, 就能把每一个生活中的党员动员起来、团结起来,与学校一起促进公寓文明建设、文化建设, 实现平安公寓、和谐公寓建设目标。在建立公寓学生党组织的同时,高校还可以探索构建与学生党建相对应的公寓团学组织一体化网络体系。即以楼幢为单位建立团总支、公寓楼学生民主管理委员会。通过学生党、团、学三级组织的共同努力,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公寓学生民主管理。

(二)创新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工作机制

建立协调联系机制。学生公寓管理上质量、上水平、上台阶,形成整合力是关键,所以建立校、系、公寓片区、后勤部门参与的协调联系机制非常重要且必要。这首先要求从事学生工作的同志顾大局、识大体,以学校为重,以学生为重,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建立评价监督机制。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就是要突出对学生党员的评价和监督,提升党员在学生中的形象和威信,改变党员平民化倾向。机制包括:制定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党员思想、行为、表现鉴定制度;注重学生党员在公寓工作、学习、活动情况的记载;建立学生对学生党员的测评制度。在评价指标体系下不称职、不合格、不突出的学生党员, 组织要亮黄牌,严重的要按组织程序进行教育和处理。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公寓是大学生实践先进性的平台,要通过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鼓励学生党员和学生党支部争优创先,创造新成绩,做出新贡献。可以开展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党员示范寝室创建标兵等形式的评选活动。把文明寝室、文明楼、文明学生的评比与学生党员所在片区、楼层、寝室挂钩,从而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工作载体

以党员接待室为载体,突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在学生公寓建立学生党员接待室,党员接待室布置要做到“五上墙 (网) ”:党旗上墙 (网) 、党员权利上墙 (网) 、党员义务上墙 (网) 、基本制度上墙 (网) 、入党誓词上墙 (网) ;在接待室,开展学生党员接待工作,提供“三项服务功能”,即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信息反馈功能。

以活动为载体,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行“党员示范寝室”,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位学生党员要对所在寝室成员的政治表现、业务学习、生活作风、卫生纪律和心理状况等方面负有直接的责任。学生党员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团结、引导好本寝室同学,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创造积极进取的寝室生活作风而努力。

以实践为载体,开展先进性教育。以学生党建为抓手,通过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示范性作用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开展党员奉献日活动。强调党员在实践中的党性锻炼,党支部应给每个党员布置工作,并经常进行检查,促使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强化党员意识,接受群众监督。要求新学生党员积极、勇于承担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对于一些事关集体荣誉的活动,要求党员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做出表率。

总之,和谐校园推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微观和宏观的方方面面。结合目前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具体特点,应从实际出发,敢于尝试,不拘一格地进行改革与研究,使其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工作效果更加明显。

摘要: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也是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针对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创新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 创新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工作机制, 创新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工作载体, 致力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在学分制视域下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和谐;体育教学;体质健康;领域目标

1 前言

调查显示,与2000年相比,2008年19至22岁的学生肺活量平均下降160至238毫升;50米跑成绩,87%的该年龄组出现下降;19至22岁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平均下降了3.6至5.2厘米;男生引体向上和女生仰卧起坐的成绩也普遍下降;长跑项目成绩下降更加明显,男生1000米跑成绩平均多用时9.7至13.8秒;女生800米跑平均多用时9.2至12.6秒〔1〕。学生的体能与运动素质持续下降是一个普遍问题,现在大一刚进校的学生体质也大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已成为共识。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与中国经济腾飞、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现状极不和谐。

2 体质下降原因分析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大学生的体质下降的原因归纳为:一方面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

由于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都把课余时间用在了考级、考证和参加各种培训和选修课上〔2〕。其实,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学生学业压力也很大,但在这些地方学生体质下降并未成为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3〕。大学生学业负担偏重其实无可厚非,大学生的所作所为也是为了适应社会,这不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必然原因。人类身体的变弱早在两足直立行走的史前时代就已经开始,而并非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只不过近现代工业加速了人类这种与动物身体相比的弱化〔4〕,大学生的体质在弱化,有缺陷体质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生物性素质的降低,只能用体育作为积极的弥补手段。

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严重缺乏的现象显得日益突出,国家的财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场地和器材是原因之一,但是不能成为学生体质下降的借口,我们不可能等解决高校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后,再来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

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尽管有种种因素,但体育运动的缺乏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5〕。人们往往把不参加体育活动归结为没有时间,但事实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人们认为在同一时间里有比参加体育活动更重要的事情要做〔6〕。因此,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真正落到实处的情况下,如果单纯地减轻学业负担、让学生休息充足、修建足够的场馆等,学生体质健康也不会有理想的效果。学生时期是增强体质健康和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和自制力均很薄弱,易受环境的影响,亟需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学校体育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可以说举足轻重。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需要经过学校体育这个教育中介,才能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道路。因此,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学领域目标,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是否和谐和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

3 对体育教学领域目标认识不够深入、明确导致体育教学的不和谐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核心部分“5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对高校体育教育适应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种多目标齐头并进的“全面教育”,在实践中确实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作为一种学校体育理想,它可能是适合的,但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校体育思想,它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正〔7〕。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如:“自主选课”、“课内外一体化”、“主副项兼修”、“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等,这些形式的改变确实对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基本上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在形式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学校教学项目或俱乐部教学有40多项,甚至还有对场地和设备要求极高的运动,比如高尔夫等。这样的运动是很新潮,但是实效如何呢?学生体质下降最严重的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耐力和反映运动系统能力的肌肉力量,而这两项恰恰是影响学生健康最重要的身体素质〔8〕。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盾,一方面要按照《学生体质标准》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体育教学,以至于很多时候身体素质练习让路于兴趣。体育教学的效果最终都必须落实在学生的身上。在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适时地去发展他们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是责无旁贷的。如果是因为“满足兴趣”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锻炼,那就是对“满足兴趣”的误解。从“身体健康”和“终身体育”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兴趣”并由兴趣发展成习惯的意义要远大于“满足兴趣”。我们的体育教学打着“快乐体育”的名义满足了学生的兴趣,而学生的体质问题没有解决,这样的体育教学是“健康第一”吗?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吗?这值得我们体育工作者深深地思考!这样的体育最多只能称之为“亚体育”,它不是以学生为本,是不和谐的体育教学。

因此,当前体育教学并未突出体现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这说明体育教学存在不和谐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于对体育教学领域目标认识不够深入、明确造成的。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导致明确而有效率的行为,而且,还有助于结果的评估,有助于定量化地检验是否到达了目标,这种反馈对于目标的动机功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9〕。再好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如果对领域目标认识不够深入、明确,注定是不和谐的体育教学,因此,对体育教学领域目标深入、明确的认识是决定体育教学是否和谐的关键。

4 5个领域目标是有主有从的和谐发展4.1 5个领域目标与体质健康综述

何克抗说:“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没有强健的体魄,有再高尚的人格、再大的本领也无法为人民大众谋福利。当前在学校体育中应当注意的是,要强调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而不是任何其他的目的。”〔10〕他虽然说得比较绝对,但不无道理,从中看得出人民大众对学校体育的殷切希望。许瑞勋,吴长青说:“如果体育课能脚踏实地地解决好学生的体质问题,本身就是贯彻了‘健康第一’的原则,体育课程不能忽视体育本身的学科性质。”〔11〕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必须、也只有通过体育锻炼才能提高,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是涉及到整个教育事业,学校体育只是培养的途径之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能使我们的学校体育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从当前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学校体育的讨论,很多都是围绕“5个领域目标”全面发展进行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有的甚至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当成了主线,这种主次不分的做法,也许是受到对“体质一元论”批判的影响。当前进行改革,探索合理的体育教学思想、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这是对的,但要注意“非此即彼”的不良做法,非此即彼极少是正确的,正确的答案经常存在于对所有可能性所作的批判性综合之中〔12〕。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创新,是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把它们推向极端,成为至高无上的“目标”,那就是误区。

在学分制视域下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 第4篇

一、关于系统管理学理论

由于系统科学理论的流行, 20世纪60年代前后系统管理学派风靡于世。该学派用系统论观点对组织或企业进行分析管理。其主要理论要点是:任何组织都是人们建立起来并共同运营的,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在其自身就是一个系统的同时, 又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分系统而存在, 它是受外界环境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 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对组织的管理应遵循系统的要求, 做到以目标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二、系统管理学理论对高校班级建设的启示

从系统管理学理论要点来看, 其精髓主要表现为既注重组织内部的协调, 也注重组织外部的联系;既关注组织结构, 也关注管理过程;既强调组织目标, 又强调人的因素。而班级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 它是一个以辅导员和学生为管理主体, 由班委会、党团组织、学习小组、文体小组等众多要素组成的分层次系统。不仅如此, 其还具有系统管理学所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 与高等院校特定的校园环境及当下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因此, 借鉴系统管理学理念,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优化班级建设的方法, 能有效推进高校班级的规范化发展。

(一) 设定班级价值目标, 凝聚班级建设合力

用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的话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 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2]要实现班级教育管理作用, 明确班级价值目标就成了首要出发点。一是明确辅导员和学生在设定班级价值目标中的角色定位。高校班级不同于中小学时期的班级,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背景, 突显学生追求目标的个性化、多样化特征。辅导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应充当班级建设管理的引导者,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兼顾班级建设目标与学生个体发展的目标, 指导学生对班级事务实现自主管理。而学生作为班级建设管理的实施者, 应主动参与到班级价值目标的设定中, 只有充分调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才能保证班级价值目标让学生自觉遵守。二是以时间性和层次性为标准细分班级价值目标。从时间性角度来看, 应引导学生设立以学期为周期的短期目标;以学年为周期的中期目标;以在校时间为周期的长期目标。从层次性角度来看, 应引导学生设立符合国家大政方针、高校人才培养及大学阶段发展过程的班级总目标, 并从学风班风、党团建设、班级纪律、社会实践、情感交流等层面, 分解设立班级分目标及个人具体奋斗目标。充分发挥班级目标作用, 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从而通过中短期目标的逐步实现促成长期目标的实现;通过分目标和个人目标的逐个达成促成班级总体价值目标的达成。

(二) 合理设置班级组织, 充实班级建设内容

目前, 在我国高校中, 多实行以“辅导员—班委会—全体学生”为主体的班级事务管理方式。班委会作为班级建设管理的核心力量, 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 梳理明确班委会职能, 合理设置班级组织至关重要。一是优化班委会职务设置。在设置班长、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学习委员、文体委员、生活委员等职务的基础上, 根据班级管理需要, 可以增设负责收集信息动态的信息委员、引导心理健康的心理委员、组织参加学校科研竞赛的科技委员和进行社会实践的实践委员等职务, 使辅导员全方位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二是控制班委会数量设置。班委会每个职务人数不宜设置过多, 否则不但会导致辅导员无法对每个班委会成员进行指导, 不能及时发现班委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职能上的相互重叠也会影响班委会分工的明确性, 造成班级事务管理效率低下。与此同时, 在学习生活中, 趋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及成长背景, 使得学生之间必然出现独立于正式组织之外的小群体。在这些小群体中, 由于兴趣相似, 情感相投, 对某些问题的意见相近, 其群体成员的协作意愿会愈加强烈。因此, 辅导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同样应当重视这些班级非正式组织的健康发展, 可以通过交给监督工作让其参与班级管理, 或开展班委会与之交流合作等方式, 正面引导其为班级建设服务, 规范团队小组发展, 充实班级建设内容。

(三) 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营造班级建设氛围

按照系统管理学的观点, 组织具有系统开放性特征, 同样班级作为一个组织系统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这主要体现在各种信息的频繁交流上, 其不仅包括班级内部的信息交流分享, 还包括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互传递。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有助于促进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实现班级建设目标。一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辅导员可以通过查阅学籍档案、与学生个别谈心、深入学生寝室及早晚自习室、参加学生文体活动等传统方式, 也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络通信录、班级微信群、开通班级信息共享微博、班级事务讨论贴吧等新兴方式, 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 全方位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思想动态、心理需求, 提高信息沟通的实效性。如及时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岗位信息, 为参加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通报活动要求及进展情况, 了解学生对校园恋爱、职业设计的真实想法等。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发挥班委会在信息沟通中的作用, 建立定期班级联席会议制度, 由辅导员、任课教师、班委会成员、团队小组核心代表每周对班级建设情况和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动态进行研判, 以便及时调整班级管理思路, 针对突发情况做出应对。如对学生失恋、患病、家庭遭遇变故等突发特殊事件, 得到信息后, 通过集体关怀、朋友关心、师生互助等形式帮助其走出伤痛, 营造民主团结、互助友爱、和谐相处的班级氛围。

三、结语

班级是我国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力量, 它承担着培养具有丰富科学知识、全面素质能力及健全人格品质学生的重任。在探索高校班级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我们开阔视野, 吸收和借鉴系统管理学中对组织或企业进行管理的有效方式, 推进班级建设管理迈上新台阶。

摘要:新时期加强高校班级建设, 不仅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 还需要借鉴适用的管理学理论。本文从系统管理学视域出发, 结合班级建设管理实际, 思考高校班级建设的有益方法, 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系统管理学,班级建设,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2]杨振斌, 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在学分制视域下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 第5篇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和高校教学管理由学年制管理改为学分制管理, 加大了教学管理工作量和难度, 根据学分制管理将对个别学生和特殊专业实行个性化管理。针对学生素质出现的参差不齐, 在统一的教学环境下产生了不同效果。这样, 对从事教学管理第一线的教学秘书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教学秘书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为师生服务是教学秘书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工作中教学秘书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优良的思想品德素质;多学科的知识素养, 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教学管理软件的操作技能。

一、教学秘书应该全面学习理解学分制管理理念

学分制是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每学完一门课程, 且通过考核成绩合格, 即可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学生获得的学分和成绩与学生的修业年限无关。在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方可毕业。采取学分制管理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教学秘书要透析本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 引导学生正确选课

施行学分制管理, 学生所设课程类型和选课内容相对丰富。针对分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课程向学生介绍, 并根据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把课程主要内容介绍给即将选课的学生们, 让学生先大概了解所选课程研究领域及方向, 授课学时和学分。充分实现学生自主选课, 达到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选课的教学目的。

三、要做到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结合, 全面组织和高效协调并行

过程管理就是在执行教务处和分院的任务时要把涉及到的因素全面考虑进去, 通过具体实施方案看效果。结合工作结果给予公平公证公开评价, 并及时公布结果。为下一次顺利完成任务做好绩效管理依据。当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需要工作数据资料时, 要稳、准、快提供信息。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是职责所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要做到不退、不等、不靠、不计较。基于对工作的熟悉, 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调控性和创造性, 周密细致地处理好日常教学工作事务的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 善于站在学院和学生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查漏补缺, 完善实施方案, 及时改变措施, 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合理的建议, 进一步完善领导的决策并实施。

四、要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分类管理, 勤于记录, 善于总结

在繁杂的工作中要滤出轻、重、缓、急的排序。把事务性工作、专业性工作和学科性工作分开。依据工作记录本按照排序完成。在处理应急性事件、随机性事件、重要性事件间把握好度。这样, 面对领导、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 要做到环环相扣、步步相接, 为整个教学管理正常运行做好了铺垫。现在是信息化社会, 数字化管理时代, 所以, 教学秘书必须具备电脑操作技能, 能把所有的数据资料转为电脑管理。日常工作也要以电子化管理为主。针对分院的招生人数、就业情况、学籍管理、教学计划、学生选课等教学管理任务都能应用计算机管理。

五、要适应多重身份职能, 坚持原则做事

作为教学秘书首要的是服务意识且坚持原则。教学秘书既是一个电台也是一个大型储存器或保险柜, 要把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通知、意见等及时向分院领导汇报并准确转达给相关的教师学生群体。起到小广播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学秘书的职位涉及面广且杂, 所以, 有的时候也是个保险柜。譬如, 负责考试的教学秘书必须保管好自己的试卷、答案及相关联的工作。无论何时, 无论什么情况, 以学校的原则为做事依据, 以一定的工作艺术方法感动别人, 一定能建立一个融洽的工作环境, 拥有为大家服务后带来的快乐, 感受着自己的工作成效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秘书要具有监控反馈职能

针对学分制管理, 学生的学分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教学秘书要定期提醒学生们自己查看学分累计情况, 是否能完成自己的学期学习任务, 能否顺利在规定的学年内完成学业, 并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

总之, 在落实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中, 教学秘书是具体的落实者和调节者。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收集信息, 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落实学校的教学管理方案。是实现学分制管理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之一。

摘要: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成员之一, 在高等学校施行学分制管理的过程中, 是最基层的落实者。本文阐述了学分制的管理理念, 依据学分制管理的特点提出了教学秘书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学分制,教学秘书职责

参考文献

[1]陆伟.实施高校学分制的现状分析[J].交通高教研究, 2004 (2) .

在学分制视域下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 第6篇

武术训练学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也可以说武术训练学主要是为进行竞技武术比赛活动所服务的。而竞技体育就是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可以说武术训练学主要通过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智能训练来达到实现对运动员训练的目的。

1 武术训练要注重四种方法

武术基本技术的训练过程是依据武术比赛中需要的技术动作而进行的,由于当前武术比赛的技术动作难度日渐增强,因此对武术基本训练的要求也日渐增加,特别是对一些动作难度较大的、创新度较高的技术动作则需要特别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才能达到。随着现代武术竞技体系日益完善,相应对教练员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因此,在武术训练过程中要注重训练方法与手段,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任务和内容,采用不同于往常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从而逐渐提高武术训练的质量和水平,达到相应的比赛要求。由于现代武术的日常训练方式方法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递进法

递进法就是教练员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在原有技术基础上不断增加难度,一步步地增加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从而使运动身体自然而然地产生相应的身体适应,最后完成整个基本动作。这种训练方法相对于传统训练方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根据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反应,逐步递进式地增加强度和训练量。实际上在传统武术的演练过程中这种方法使用最为普遍,当然现代竞技武术中自编套路也大多进行这种训练,比如创编一套全新的套路动作,开始先进行一些难度较小的动作训练,然后逐步增加难度动作,最后将整套动作完全结合起来训练,从而达到相应的训练效果,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

1.2 移植法

移植法就是指在武术训练中,将其他项目中的科学训练方法做适当改变后移入武术日常训练当中,从而快速提高武术训练的整体效果的一种训练方法。比如武术训练中经常采用心理学上的心理暗示训练、心理监控训练等方法。特别是在对武术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训练过程中往往更多采用田径中的体能训练方法来快速改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从而达到相应的身体机能要求,保证武术技术动作的完成。当然由于各体育项目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不能完全盲目地将其他项目的训练方法直接套用到武术训练当中。

1.3 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在武术日常训练当中,为了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技术能力,将多种训练方法和手段综合起来共同运用到日常训练当中的一种训练方法。由于武术日常训练中的技术动作的演练较为单一枯燥,运动员往往在单一动作的训练中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单一动作的训练往往容易使运动员降低关注度和运动兴趣,从而达不到指定的训练任务,因此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往往更多地采用多种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兴趣,从而达到相应的运动训练目标。

1.4 创新法

创新法是指教练员在日常武术训练过程中,为完成某一训练任务而设计出一的种全新的,以前从来没有的训练方法来激励运动员积极训练,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水平所创造的一种训练方法。创新法一般是在高难度动作训练当中采用,或者在教练员设计完成一套全新的技术套路动作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训练方法,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兴趣,从而完成训练任务。

2 武术训练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武术的套路运动成千上万,技击技巧与击法也是千变万化、技击理论也是源远流长,要想高水准高质量地完成一套武术竞赛动作需要身体各个器官的整体性配合,特别严重是中枢神经和各器官的高度协调配合才可能真正完成技术动作。中国武术特别讲究手、眼、手法、步法、身法的配合,如四击八法中就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整体性配合一致。而且除身体的各器官的协调配合外,还需要考虑技术动作中的频率、走向、长度、高度、速度,以及与各种身法相配合所体现出的“意、气、力、神”可以说只有系统地进行心理训练才能发展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提高完成各类动作的精确估量。因此武术运动无论在教学活动还是训练活动中都要培养修炼者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发展了运动者的想象力、智力和心理反应能力。

2.1 情绪体验训练

武术运动员经常伴有鲜明的情绪体验,在武术活动过程中,由于学习目的、组织教学形式、内容难度要求、运动负荷大小以及当时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状态的不同,均可以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其情绪的各种微小变化。可以说这种心理体验或者情绪体验直接影响到日常训练的成绩和效果。由于武术高难动作的成功可使人精神振奋产生增力的情感,因此在日常训练中增强对运动员完成高难度动作的肯定和表扬,从而给运动员完成高难度动作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这样不但提高运动员完成高难度动作的信心,而且也可以减缓疲惫感。这些盛情体验有利于运动训练效果的提高,同时也增强演练者的心理耐力。日常武术训练中只有不断增加对运动员的各种情绪的体验训练,才能使运动员从主观体验上接受赛场上的千变万化,从而保持内心宁静,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技术动作,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

2.2 身体记忆训练

武术运动中对心理要求较高。特别是对记忆力的要求更高,这与武术项目的种类有着很大联系的,要掌握各种技术动作,只有在正确识记的基础上才可以谈提高和改进。只有了解了动作的技术特点和动作要素才有可能谈到改进技术动作,提高技术动作。记忆力是从教练员或示范者的讲解示范中初步形成表象开始的,经过实践模仿,随着练习次数的累积,动作表象逐渐形成,记忆范围也随之扩大,这时,记忆动作不仅是路线的掌握,而且更强调的是动作的劲道、节奏、精神、风格的理解和体验,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才能获得,运动员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没有顽强的意志品质是不可能实现的。

2.3 器械感的训练

再有就是武术运动中特有的“器械感”。运动员在演练器械时必须要有器械感,这是一种专门化的心理品质。优秀武术运动员对器械的长短、轻重、运行过程中的速度和劲道均有精确的反应能力,能够做到内外合一、身械合一、动作协调,使动作达到一种升华,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这种心理因素是长期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也可以也是一种心理定式。

3 武术训练中要注重的几个问题

3.1 科学性

竞技武术训练一定要强调科学性。由于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传统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体系中发展起来的,往往使用的术语和训练思维往往表述为传统文化中的诸如“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等种种术语符号,更为常见的是传统武术训练中往往更多讲究对身体经脉的训练,所谓“大小周天、采气导气”,而这些传统术语理念与现代科学理性思维相去甚远,而且许多传统理念又缺乏科学实证基础,所以在日常训练中要对这些不具有科学性的训练理念加以剔除,从而使竞技武术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完成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恢复、科学治疗等一整套科学训练体系,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竞技武术的整体训练科学水平。

3.2 超前性

竞技武术训练中要特别注意超前性。这里的超前性不但指训练方法的超前性,而且也指相关辅助器械的超前性。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新型材料技术不断涌现,如果在武术训练中注意引入这些当前最前沿、最先进的辅助性器械不但有助于武术训练水平的整体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增加运动员训练兴趣,提高其训练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日常武术训练中要特别注意这种超前性的应用。

3.3 针对性

武术训练过程中还要特别强调其针对性。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的身体,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的思维习性,而武术技术动作又是固定的、不变的,那么如何使这些个性不同、身体机能不同的运动员更好地完成相同的技术动作,这就要求在训练中增加起针对性的训练。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运动员要进行了不同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的运动训练,使每个运动员都充分得到训练,达到他们各自的训练量和强度。对不同性格的运动员,要采用不同方式方法的训练手段,从而使他们都能心甘情愿地进行训练,忠实地实现教练员的训练意图,圆满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从而提高整体运动训练水平。因此,在对不同的运动员进行训练时要特别强调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运动员达到相应的训练水平。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理念,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最终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从根本上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从而在竞技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磊.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8.

[2]张广智主编.西方史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岗.武术发展中的“文化围城”现象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4]李庆东.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现代情报,2005(9).

[5]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6]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7]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征文演讲稿: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下一篇:职业院校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