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研论文2范文

2024-07-23

陶研论文2范文(精选5篇)

陶研论文2 第1篇

用爱分层培育让花朵竞相绽放

——浅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分层教学的指导意义

肥西县烧脉学校丁德金

【文章概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落脚点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大力弘扬陶行知“万世之表”的崇高师德和奉献精神,认真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用陶行知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作指导,深入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学困生和德困生的新方法、新思路,是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质要求的具体落实。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如何施行分层帮扶转化学困生、德困生?现把本人在实际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加以总结,目的在于今后更加深入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学困生的转化能力,为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理论,分层教学,帮扶转化学困生、德困生,因材施教,关爱,尊重。

【正文】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大半个世纪之前主动放弃了在美国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回到千疮百孔、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用尽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平民百姓、劳苦大众的教育之中,坚信“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英与智之;觉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提出了教育兴国的主张,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宝贵的思想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誓言激励和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虽然时代不同,但他对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富有特色的创建和创新理论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永远值得我们探研和弘扬。陶行知的一生是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做出不朽贡献的光辉一生,他的崇高师德和奉献精神永远引领和激励着后世之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执着追求,无私奉献;他的教育思想、改革创新理论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必将指导和启示我们新时代的广大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寻求最有效的教学和育人的理论和方法。陶行知提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他又提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等等理论和观点,对我们当代所进行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转化学困生和转化德困生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更需要我们学校教育转变观念,敢于改革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如何能让每一棵小苗都能成才呢?如何能让不同的苗木成为各有所用的人才呢?我们就要像陶先生说的那样做: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使之立足点上求平等,出头之处谋自由。深刻探研、领悟和践行陶行知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精髓,认真组织开展好分层教学,把每个学困生、德困生转变好,不让他们成为不合格“产品”而流向社会,这是当前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做的工作,同时也是难做的事情。

每年的中、高考之后,从学校老师到学生家长,从社会各界到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政府领导,他们只关注一个学校的升学率,特别是考入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的人数,很少有人愿意去关注那些线下的、落榜的学生的失落、痛苦和失望,有少数甚至是绝望。要知道他们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成员。他们中有的做出无赖和不得已的选择,有的甚至选择放弃和自暴自弃。

从我县某校近几年的毕业生情况来看,一部分未考入高中的学生中,有的选择上职业高中,有的选择出去打工,有的就选择自暴自弃,整天在社会上游荡,活动于赌场、娱乐场和酒桌上,经常干些为非作歹,偷鸡摸狗的事情。有几个经常到学校门口寻衅闹事,拦路威胁和敲诈上放学途中的中小学生,学校综治办在调查处理中发现,这些学生当时在校都是学困生和德困生,他们一开始的学习跟不上,老师帮扶力度不够,思想表现差,班主任的转化力度不够,特别是他们的家长监管、教育不够,久而久之发展到这一步。由此可见,正确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转化学困生、德困生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说句实在话,从清华、北大到乡村中小学,学困生、德困生校校有,班班在,对这部分学生的帮扶转化和培养教育甚至比那些尖子生优等生的教育工作更有意义。

那么,如何领悟陶行知先生关于“因材施教”理论的精神实质,如何对学困生、德困生实行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呢?从学陶师陶研陶的历程中,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工作实践中,本人得到了一些启示,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概述如下:

一、用爱浇灌,用情温暖,用尊重培育,让每一朵花竞相绽放。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

1、作为教育者,需要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假如一个班级有50个学生的话,这50个学生基本上来自于50个家庭,这50个家庭的经济文化状况、家庭成员的结构、受教育程度以及爱好等各不相同,这些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特别是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的孩子,他们往往是最容易变成学困生和德困生的。因此,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授课老师都要认真仔细地了解每一个孩子家庭的方方面面情况,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做学生的知情人、知心人,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生一方法,被免工作简单粗暴,做到针对性和有效性相结合。

2、作为教育者,要用真爱温暖每一个孩子。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的孩子,他们缺乏的就是真情关爱。我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学生,刚入四年级时,在外打工的父母亲突然离婚了,母亲感情出轨与别人私奔,父亲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一隔几年杳无音信,把他丢给了70多岁的爷爷。本来爱说爱笑、活泼好动的孩子一下失去了欢声笑语,从此沉默寡言,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且变得爱发脾气,谁说他就和谁动手打架,作为班主任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深感心痛。连续多次家访,了解他家庭的困难,多方打听孩子爸爸的去向,与他爷爷一起拟订了共同照顾孩子的办法,尽可能地帮助他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孩子也很懂事,逐渐明白了老师的心意。一次家访时,从他爷爷口中得知他的生日快要到了,我说:孩子,在你爸爸回来之前,你的生日就由老师帮你过吧。在他生日那天,利用班会时间,我买来了蛋糕,在全班同学祝福的歌声和鼓舞的掌声中,他感受到了老师的温暖,同学们的温暖。从此,他学习比以前更刻苦,表现较从前更好,现在已在县城的第一中学就读高二了。

3、作为教育者,要用尊重去培育孩子的信心。孩子的自尊就像花蕊一样容易受到伤害,呵护孩子的自尊只有像保护花蕊一样细心,才能让每一朵花绚丽绽放。而那些所谓的学困生和德困生的自尊经常在不经意间被伤害得体无完肤,一句像“讲了这么多遍你还不会,真笨!”,“在班里就你表现最差!”等话语就像一把把利剑一样刺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所以,真爱、真情和尊重即是真教育,是架起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桥梁,是做好学困生和德困生帮扶转化工作的重要法宝

二、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因材施教,用进步伴随每个孩子快乐成长。

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陶行知就提出了“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理论,他说:“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我们现代的教育也必须和陶行知所说的一样,要有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出有各种各样不同、分门别类的人才。而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真正践行陶行知的思想,只有通过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

孩子的进步,才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那么,什么是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实际上就是陶行知“因材施教”教育理论的具体实施和方法展现。分层教学的原则就是在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只有实行分层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少数学困生进行帮扶和转化,对不同层次的学困生、德困生的帮扶转化工作也就有了共同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具体要怎样做呢?首先要分层建组,即把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然后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分层备课,分层设置作业,分层辅导,分层测试以及分类矫正,直至全面提高。分层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每个组别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收获和进步,特别是要帮助转化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三、注重养成,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从陶行知先生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中就可以看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良好的自觉行为对教育的收效有多么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为师者要有耐心和恒心,要用自己良好的时的习惯去影响、去感化,要用自己的耐心和恒心不厌其烦、坚持不懈地去校正、去引领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其次,为师者要用表扬和鼓励为武器,让孩子在自信中自觉消灭不良的行为习惯。

对于少数学困生、德困生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要,培养他们自觉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陶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师者应把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学会学习,自我成长。正如陶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总之,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学陶师陶的浓浓氛围中,认真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用陶行知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作指导,深入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学困生和德困生的新方法、新思路,是对“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质要求的具体落实。为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把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结合起来,融合起来,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开拓创新,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为建成小康社会输送出更多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工作。

本文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著作《中国教育改造》安徽人民出版社

《好老师因材施教12个方法》中国青年出版社 【美】莫尼克·麦基著,李红译 „„

陶研论文2 第2篇

【摘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即:“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最终要学以致用。”这一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学以致用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都受启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改变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相比,更强调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实践性、教育性。例如:“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节的教学,在进入新课后,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请同学们考虑,怎样用已学知识计算梯形面积

生:能不能将梯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三角形来计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现在请大家利用剪刀和梯形纸板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动手操作)

生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2: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对折,然后沿折痕剪开,将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高的一半,上底、下底之和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3:把梯形剪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梯形的高,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2×高

生4:把梯形剪拼成一个上底与下底成一条直线的三角形,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活动的前沿,拼、折、剪等活动深深吸引着学生去探求计算方法。“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活动操作的重要性。正如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尤其是演绎推理的知识,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是实现目标的形式和手段。

活动化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协同展开探索的活动,共同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要机智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一发明?”所以,“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生学”。而活动化教学认识过程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在实施活动化教学时,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既包括外在的实践活动,更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甚至有所创造。

一、在活动中发现。

传统教学的知识开端一般都是从学生不感兴趣的间接经验活动开始,然后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逐步推进,而活动化教学一般是先让学生亲自参与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关的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师生间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活动化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儿童浓厚的探索兴趣,引起儿童稳定、持久的探索动机。

例如,在教学“分类”这一内容前,教师可以首先组织一个参观活动:组织学生到菜市场、水果批发市场、大的商场等场所进行参观,观察各种购物场所的物品是如何陈设的。学生通过观察容易发现,无论哪个购物场所,其陈设都是分类摆放的。这样能使物品摆放得整齐、漂亮,也便于顾客挑选。又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教学伊始,依照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设计套圈的活动(一定个数的圈被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一并呈现出不同的组成情况)。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的来源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在活动中探究。

活动化教学中,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帮助,更不是代替。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时,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去动手、动脑、动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融入一体。如“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法则”一节可这样进行教学:例1计算1/2+1/3在创设情境进入新课后,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解题方法。同学们兴致盎然,有的说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有的说,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还有的说可用画图的方法来计算等等。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那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非常激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化成小数计算时有的分数除不尽,用四舍五入法取结果不准确;有的说用画图的方法求结果不方便。就这样,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教学在同学们的主动探索中水到渠成。这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能对例1的计算进行验算吗?学生们有的用加法验算,有的用减法验算,而用减法验算的学生可能再次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加之经历了异分母加法的探索过程,稍加思索就会找出结果和方法,例2的教学也就自然顺利完成了,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由于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加大了学生探索活动的力度。

三、在活动中互动

活动化教学过程不只是预设计划的执行过程,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笔者出示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长减少一厘米,宽增加一厘米,所得长方形与原长方形面积一样大吗?教师的提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争着回答,有的学生说一样大,有的学生说不一样大。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但谁也不能说明理由。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询问的眼光看着老师。面对急切地想知道结果的学生,教师没有及时表态,而是适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通过举例学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接着,教师又进一步提问:长方形的长减少一厘米,宽增加一厘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就要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举例验证。

这下,学生忙得更欢了,经小组长分工,有的举例,有的计算,有的记录,有的思考。不久,学生们通过合作终于发现: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长与宽的长度相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与宽的长度相差越小,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的长度差为零时,即长与宽相等时,也即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并由教师指导的,学生之间活动内容也各有不同,但是由于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目标一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勾通,师生的思维,情感都处于兴奋状态。因此,活动化教学大大变革了旧有的接受式教学模式,改善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形式,建立起了平等探索、共同协作的互动关系,教学进程因合作而快速推进,课堂空间因互动而焕发生命。

四、在活动中内化。

活动教学中,活动不是目的,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活动的方向实质上是向“内”的。

例如,通常在教学“分”这一时间单位时,教师会让学生进行一分钟口算比赛,比一比,一分钟内谁做的口算题又多又对。显然这里口算比赛不是目的,比赛的真正用意是帮助学生建立一分钟的时间观念,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再如,在学习了“倍”的概念后,设计一个“拍手”游戏;老师拍3下,小朋友拍的数是老师的4倍。即师:× × ×,生:××× ××× ××× ×××。同样,这里拍手也不是目的,而是借助游戏检查学生头脑中是否建立了清晰的“倍”的概念表象。这些活动既调节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更重要的是深化了知识的认识。因此,活动化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感性实践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五、在活动中应用——学以致用。

新的教学越来越来越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注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活动:把10盒火柴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又比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主体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六、在活动中创造。

活动教学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有教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量角的方法,小组探索,亲身体验,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找到了多种量的方法,其中,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常规的量角方法,但是有一位学生却巧妙地将量角思路与过去的断尺量线段思路接通,提出了这样的方法:先将量角器盖在角的上面,然后只要将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就能量出角的度数,至于零刻度线是否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不必考虑。如:有一个角,如果从左边的零刻度线算起,始边对着的刻度是75度,那么这个角的度数就是120度-75度=45度,这实质上是将要量的角看成是量角器上的两个角(120度的角与75度的角)的差。正是活动触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也许这种量角的方法并不是一种简便的方法,但却实现了对常规量角方法的可喜突破,是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基础上的重新建构,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陶研论文2 第3篇

某作者于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 根据国际头痛联盟制定的头痛疾病国际分类 (IC HD-2) , 确诊紧张性头痛76例。 (1) 分组: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20例。 (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谷维素30mg, 口服, 3次/d;盐酸氟桂利嗪5mg, 顿服, 1次/晚。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20mg, 早餐后顿服, 1次/d, 头痛宁胶囊, 每次3粒, 3次/d。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3) 疗效标准:显效为能控制头痛发作并能坚持全日工作, 头痛完全消失, 3个月未再发作;有效为头痛明显减轻, 病人能耐受;无效为用药后头痛无改善。 (4) 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 有效24例, 总有效率92.8%。对照组显效5例, 有效9例, 总有效率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5) 结论: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帕罗西汀联合头痛宁可以进一步提高紧张性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评议问题:

你认为上述实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在本期找)

请你评议 (二) 参考答案

1.观察对象缺乏临床资料, 作者只给出诊断标准是不可以的。

2.缺乏反映两组疗效变化的具体指标与数据, 作者仅以疗效评价标准代替是不可以的。

陶研论文2 第4篇

各学校、幼儿园:

为了深入开展学陶师陶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今年,我市开展了第六届陶研论文评选活动,共收到陶研论文389篇,其中中学有94篇、小学有138篇、幼儿园有157篇,经评选组评选,评出一等奖52篇(中学10篇,小学11篇,幼儿园21篇);二等奖87篇(中学14篇,小学28篇,幼儿园45篇);三等奖103篇(中学32篇,小学41篇,幼儿园30篇)。现奖结果公布如下,希各单位要进一步学陶师陶,开展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吴江市陶行知研究会

二00八年四月二十一日

附:中学、小学、幼儿园陶研论文获奖名单

中学组

一等奖

让数学教学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

市高级中学

朱荣峰 学习陶行知,努力做一个成功班主任

盛泽中学

马柱香 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生物分组实验教学

芦墟中学

牛军锐

马育国 提高中学语文课堂听课效率之我见

黎里中学

梁平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寻找自己近年来工作失败的原因

松陵高级中学 于 萍 运用“四颗糖果”,实现师生心理相容

市实验初中

胡丽英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赢得高质量的教育效果

梅堰中学

许从容 在敬业爱岗中真心做“真人”

盛泽二中

朱 伟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

七都中学

沈娟芬 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

革新物理作业的批改

八都中学

赵云娟 二等奖

教育合一:成长的守望——陶行知思想在班级工作的运用

市高级中学

杨春华

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盛泽中学

朱阜生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反思

市二职中

何寿武 课堂提问艺术探究——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松陵高级中学 许琴娟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市实验初中

刘 云 我们可以在艺术教学中得到什么

盛泽二中

张幸亏 学习陶行知先生精神旗帜上的三个关键词

盛泽三中

施其林 恰当引进“时尚”

有效激活语文课堂

梅堰中学

胡阿生

汪婷华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七都中学

吴福华 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八都中学

沈 卢 运用陶行知爱心教育思想,探究和解决师生冲突问题

铜罗中学

沈建新 以陶行知“博爱”的情怀关注民工子女教育

菀坪学校

吴明初

刘新平做学生的“学生”

横扇中学

施泉明 运用创新思想

优化作业设计

庙港中学

姚海峰

三等奖

与已和

与人和

与万物和

市高级中学

钱明霞 “四块糖”的感悟

市高级中学

朱彬彬 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与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盛泽中学

吴春良 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盛泽中学

翁天虹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暂差生的成因及对策

市实验初中 孙小芳 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数学教学

盛泽二中

平志明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盛泽三中

孙晓行 学习陶行知,确立和谐教育观

松陵高级中学 杨 璐 顿悟陶行知理念

积极转变学困生

松陵高级中学 沈建中 浅谈教学中的终生教育思想

市职业高级中学 谭丽娜 吹响“教学做合一”的集结号

芦墟中学

潘 晓 以陶为师,加强学校特色建设

芦墟中学

杨宏宇 浅谈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开发区实验初中 马能旺 回归生活——我的教学策略选择

开发区实验初中 滕彩珠 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转化后进生

黎里中学

蔡明锋 历史课堂有效性提问探究

黎里中学

谭 欣 用陶行知教育理念,培养创造能力

同里中学

吴平让差生在“心”上成为“人中人”

梅堰中学

胡阿生

冯小明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松陵三中

金保华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松陵三中

徐 峰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启示

盛泽三中

朱晓峰 有效英语课堂提问

桃源中学

李培珍 浅谈“教学做合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桃源中学

姚云峰 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七都中学

丁红国 新课程理念下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八都中学

计荣明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庙港中学

吴晓宏

用陶行知理论架设家校联系的桥梁,以构建和谐德育体系

庙港中学

孙 健 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横扇中学

陈永林 陶行知体育思想对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探究

青云中学

韦晓武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启示

铜罗中学

沈忠斌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师职业素质浅析

菀坪学校

崔召伟 探究式教学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共性浅析

菀坪学校

万小红

小学组

一等奖

让阳光照到每个角落——从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看民工子女随班就读

南麻中心小学 倪伟成 作文世界:用生活钥匙开启

八都中心小学 戴勤菊 新形势下开展陶研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策略

震泽实小

李建明 让自由阅读“创造儿童乐园”

芦墟实小

浦美英 晨间故事:口语交际训练的磨砺石

盛泽中心小学 严卫强 以陶研课题研究为抓手,推进新课程改革

金家坝中心小学 潘叶红 给学生识字之支点,激发学生创造之能力

开发区天和小学 沈建芬

钱一欢 行知体育观的思考和实践

盛泽第二中心小学 钮云祥 重温陶行知思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横扇中心小学

徐 栋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和探索

庙港实小

邱海燕 行知与知行的启示

鲈乡实小

汪晨烨 二等奖

实践体验:让“知”与“行”共奏和谐乐章

芦墟第二中心小学 袁云美 朗读,语文课堂中的一首歌

——浅谈朗读在课堂中的作用

舜湖学校

戴丽飞 学困生言语心理障碍成因及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舜湖学校

沈惠红 陶行知思想与综合实践活动一路同行

松陵中心小学

钱 美 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松陵第三中心小学 吴红英 “沉默”是金

震泽实小

许敏宏 陶行知“因材施教”思想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

八都中心小学

朱菊英 让个性与作文同行

横扇中心小学

黄惠荣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盛泽第二中心小学 王元伟 创新给劳动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盛泽第二中心小学 袁一雄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市实验小学

邱国良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智慧

南麻中心小学

沈 学 寻找背诵的奥妙

松陵中心小学

刘晓洁 真正“解放头脑”才能使学生自主选择

横扇中心小学

沈 宏 在语文“课堂前奏”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索

庙港实小

邱丽勤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松陵第二中心小学 陶蓉芳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青云中心小学

俞卫杰 校长应着“力”做文章

鲈乡实小

孙玉兰 让小学劳技在“生活教育”中蓬勃生长

盛泽中心小学

沈 红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光辉照耀下焕发后进生的生命光彩

松陵第三中心小学

沈兴根 诗意与智慧共生,想象与个性共舞

平望实小

李小明 陶行知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北厍中心小学

严良贞 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尝试

黎里中心小学

吴晓雄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爱德双语实小

邱惠芳 链接生活,走进识字教学的阳光地带

八都中心小学

费惠珍 细微之处情切切——有感陶行知先生爱的教育

八都中心小学

李峰华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长安花苑小学

何新民 陶行知创新理论:科学教学的主旋律

南麻中心小学

阮郁阳 三等奖

教育,诗一样的事业

舜湖湖学校

施 莉 让英语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物尽其用

舜湖学校

朱静怡 小学语文和谐教学实践的研究

庙港实小

庚晓鸥 运用行知理论,践行诚信教育

盛泽中心小学 钮美芳 情境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青云中心小学 杨燕敏 浅谈“生活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松陵第二中心小学 吴建红 活用行知思想,巧助美术教学

黎里中心小学

费珍珍 在生活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良好习惯

北厍中心小学

袁新凤 我对生活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平望实小

张利妹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菀坪学校

胡锦秀 由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谈社区教育与青少年发展

长安花苑小学

周星磊 尊循陶行知理论,精心设计数学练习

松陵中心小学

谢汝萍 构建小学数学生活课堂

芦墟第二中心小学 徐 湘 小学低年级英语情境教学创设初探

盛泽第二中心小学 钱惠芬 在科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

芦墟第二中心小学 唐春花 像陶行知那样用好“四颗糖”

芦墟实小

缪 吉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芦墟实小

陈小红 让生活之水浇识字之花

震泽实小

邱建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提高数学练习的有效性

盛泽第二中心小学 张玉芳 特别爱给特别的你

梅堰实小

吴永明 用爱心筑造和谐班集体

盛泽第二中心小学 劳剑红 生活,口语交际的大课堂

市实小

徐 莉 小议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桃源中心小学

倪浩忠 数学与生活手牵手

桃源中心小学

钮淑静 六大解放,放出写作乐花

天和小学

范天蓉 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提高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庙港实小

曹 雯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级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松陵第二中心小学 陈 曦 借鉴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金家坝中心小学

沈国琴 践行生活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铜罗中心小学

沈丽华 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创造性建设班集体

市实小

朱建华 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浅谈关爱学生的策略

市实小

顾琴华 浅谈“教学做合一”在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铜罗中心小学

邱惠兰 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研究性学习

青云中心小学

吴雪华 世事皆学问,生活即语文

鲈乡实小

姚燕华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学做”

盛泽实小

周菊芬 用行知思想为孩子描绘精彩

松陵第三中心小学 胡锦华 作文也应求“真”

平望实小

金伟英 汲行知思想,育学生之真

北厍中心小学

叶雪娟 宜早不宜迟——浅析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教学优势

爱德双语实小

李勤华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

爱德双语实小

谢雪芳 引进本土文化清泉,滋润语文课堂

七都中心小学

董泉凤

幼儿园

一等奖

以学陶师陶为载体,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七都幼儿园

朱江琴 “爱满天下”之感悟

同里幼儿园

钱利琴 引领儿童走进绚丽的母语殿堂

庙港幼儿园

葛红梅 浅议“小先生制”在区域活动中的创造性实践

横扇幼儿园

沈艳凤 从陶行知课程资源观说课程资源的优化利用

平望幼儿园

沈惠娥 “活”的教育让灵动的“生成”流水溢彩

机关幼儿园

沙裕燕 借鉴陶行知创新教育思想,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青云幼儿园

戴建芳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自制玩具中的指导意义

青云幼儿园

茅红梅 陶行知创造思想在科学活动中的指导

市实小幼儿园

陈 蕾 用“爱”为“顽童”解码

八都幼儿园

钱勤珍 用心“关注”,学会“放手”

八都幼儿园

芦丽菊 用陶行知创新教育理论作指导,追求幼儿美术教育的优化

芦墟第二幼儿园

徐 琳 陶行知和谐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体现

松陵第二幼儿园

吴 洁 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体验生活

盛泽幼儿园

王春红 借鉴行知教育理论,开展幼儿美工活动

梅堰幼儿园

吴月华 以生活为源泉,以教育为手段,以发展为目标

天和幼儿园

徐丽仙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主题活动中的应用

黎里幼儿园

姚 芸 幼儿园围棋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

北厍幼儿园

张彩霞 扬行知风帆,开创幼儿园课程新领域

鲈乡幼儿园

叶艳梅 挖掘农村自然资源,优化幼儿科学教育活动

芦墟幼儿园

包建芳 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和谐幼儿教育

松陵幼儿园

吴金英 二等奖

让行知精神滋润这一方水土

芦墟幼儿园

黄小萍 在行知创新教育指导下的素质教育策略

鲈乡幼儿园

吴 洪 再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建构幼儿园艺术课程

天和幼儿园

姚吉丽 解译幼儿学习数学的密码——生活、兴趣

金家坝幼儿园

张恋珍 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金家坝幼儿园

柳佩芬 陶行知教育思想践行下“问题儿童的转变”

七都幼儿园

陈秋英 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作指导,追求幼儿科学教育的优化

庙港幼儿园

徐赛英 陶行知视野下的幼儿生活化教育

庙港幼儿园

戴莉妹 陶行知教育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庙港幼儿园

邱 红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生活中的渗透

鲈乡幼儿园

管小婷 用“心”拨动爱的旋律

松陵幼儿园

吴小红 浅谈陶行知的“爱满天下”精神渗透幼儿一日生活

横扇幼儿园

邱娟娥 对有自闭倾向幼儿的教育初探

平望幼儿园

吴菊芳 肢体语言在小班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平望幼儿园

尹巧红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和谐的幼儿教育

南麻幼儿园

蔡丽琴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现代幼儿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菀坪幼儿园

邹夕薇 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幼儿园教材的解读

爱德幼儿园

王剑虹 实施生活教育,让幼儿的主题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学习

机关幼儿园

施慧芳 探索科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机关幼儿园

徐 联 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构建具有园本特色的美术课程

松陵第三幼儿园 吴燕洪 师爱,开启幼儿心灵的钥匙

震泽幼儿园

吴晓嫣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青云幼儿园

周春勤 生活中捕捉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契机

市实小幼儿园

庄健美 观察——“草根”研究的必由之路

市实小幼儿园

周惠英 让教育回归自然

盛泽新世纪幼稚园

钮惠琴 借行知理论

拓手工教学

八都幼儿园

朱雅萍 “五心”,让我领悟教育的真谛

八都幼儿园

汤婷婷 让教育在生活中“活”起来

八都幼儿园

沈美琴 关于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研究

八都幼儿园

姚陆英 解放儿童

在游戏中发展创造力

盛泽实小幼儿园

莫美华 生活教育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渗透

芦墟第二幼儿园

干代珍 小孩不小,让幼儿“敢想、敢说、敢做”

桃源幼儿园

钱明娟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松陵第二幼儿园

江志芳 让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充满生活气息

铜罗幼儿园

邬勤霞 生活教育——幼儿教育的又一片沃土

盛泽幼儿园

吴华芬 解放创造力,让幼儿创作走个性之路

盛泽幼儿园

凌国青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充满创新

盛泽幼儿园

梅 娟 让生活教育真正“活”起来

盛泽幼儿园

蒋燕红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指导意义

盛泽幼儿园

张玉明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在幼儿活动中的实施

梅堰幼儿园

顾小芳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几点感悟

梅堰幼儿园

吴玉兰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美术教育中的实施

天和幼儿园

张月芬 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对幼儿故事教学的启示

黎里幼儿园

周利芳 从生活入手,展美术风彩

北厍幼儿园

沈永萍 陶行知和谐教育思想在区域游戏中的应用

黎里幼儿园

吴玲瑜

三等奖

“礼仪之邦”从娃娃抓起——谈幼儿园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

市实小幼儿园

周丽敏 让孩子享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盛泽实小幼儿园 钱玉芬 自由空间——孩子成长的摇篮

金家坝中心幼儿园 顾雅芬 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用师爱为幼儿导航

七都幼儿园

陆春燕 在幼儿园进行随机教育的初探

七都幼儿园

戴跃琴 爱是点烯希望的火花

同里幼儿园

赵小玲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庙港幼儿园

徐卫芬 陶行知理论在区域活动中的教育功能

庙港幼儿园

沈卫文 陶行知创造教育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横扇幼儿园

周华娟 浅谈幼儿自发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平望幼儿园

赵洪斌 让幼儿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菀坪幼儿园

杨秀娟 生活化教育在我班数学中的运用

松陵第三幼儿园 蒋金萍 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坏保习惯

震泽幼儿园

范清华 从陶行知的“喂鸡吃米”谈幼儿的自主学习

青云幼儿园

吴芳芳 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盛泽新世纪幼儿园 孙明霞 实践行知思想

活用乡土资源

八都幼儿园

邱建华 开启教育成功的钥匙——爱

桃源幼儿园

傅静静 让科学教育走进生活之中

松陵第二幼儿园 管春燕 生活化的德育刍议

铜罗幼儿园

钮明明 让孩子做孩子的事

铜罗幼儿园

陆倩君 让幼儿教学放射人文光芒——学行知思想之感悟

梅堰幼儿园

倪霞影 借鉴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天和幼儿园

朱 静 幼儿教育应生活化

黎里幼儿园

朱琴英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实践意义

黎里幼儿园

朱 燕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解放孩子

黎里幼儿园

周勤芳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撕纸活动”中的运用

北厍幼儿园

茆红娟 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一个胆小女孩的教育案例

北厍幼儿园

沈 红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折纸活动中的实践指导

鲈乡幼儿园

在生活中体悟音乐,在音乐中感受生活

松陵幼儿园

“爱”的教育小感

芦墟幼儿园

陶研论文2 第5篇

一、毕业论文在现代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学生在完成了全部课程学习之后,结合毕业实习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既是实现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又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摘自西北政法学院毕业论文的规定) 。但是高职教育实行“2+1”培养模式后,学生在第三年主要在企业顶岗实习,使毕业论文有被轻视的倾向,成为高职学生培养计划中的“鸡肋”。毕业论文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在高职学生培养中的地位由高职教育的地位决定。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构成了两条平行的、不可或缺的高等教育通道[3]。因此,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中解脱出来[3]。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是未来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结合地方经济,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每个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高职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既不能走“本科压缩”,更不能搞“中专扩展”,而应该按照高职人才的规格和基本特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即培养“高级蓝领”、“高级技工或技师”[3]。可见,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高水平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解决技术问题的创新科研能力。因此,毕业论文在高职学生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不能被弱化而要加强,要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开展,既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又要稳定甚至提升毕业论文的水平。

二、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方式

1. 毕业前两个月回校做毕业论文

这种方式主要是延续了过去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方法,即让学生在毕业前2个月根据教师的安排完成论文。这种方式不仅操作起来简单,在过去的办学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且缩短了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但是大部分企业常常希望顶岗实习的学生毕业后能继续留在企业工作,不希望学生中途中断上班,这主要是因为企业一般把顶岗学生当作正式员工一样进行管理,特别是近几年广东出现技术工人短缺,企业越来越重视并越来越欢迎高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于顶岗学生和正式员工的岗位是相同的,如果岗位突然空缺就会影响生产的正常开展,因此,以这种方式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虽然对学校管理学生方便,但是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影响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和学生的就业。

2. 企业顶岗实习过程的记录和理论提炼

这种方式主要是让学生把企业顶岗工作过程作记录,把一个成熟的生产工艺过程重新整理成一篇毕业论文,学生常常通过查看现有资料写出比较完整的论文,但是论文的创新性少,水平一般。不过,也有些学生会碰到一些机会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或参加企业的技术改造,从而有机会作一些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形成一篇较有意义的论文。但是,高职学生在顶岗时主要是和工人一起上班,直接参加技术改造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机会往往相对较少。

这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生产工艺的认识,使学生把生产过程总结成论文过程,深入了解生产过程的细节,并以理论方式作相应的陈述和提炼,促进学生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虽然这种方式形成的毕业论文缺乏技术创新性,但是使学生牢牢掌握了一种生产工艺,达到了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3. 课外实训和科技创新与毕业论文一体化

近年来,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研,全国大学以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创新条件,并开展相关的比赛激发学生参与。如在全国范围开展“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根据教育部提倡高职高专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逐渐设立开放实验室,在核心专业课程中增加课外实训内容,坚持“课内内容少而精,课外内容多而广”的方针,即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给学生设计与课内项目相关的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内容,让他们利用开放实验室在课外完成。因为学生有大量的课外时间,所以学生在课外要完成的实训任务多,并且必须是“产学研”相结合。

为了达到课外实训和科技创新与毕业论文一体化,可进行如下设计:第一年主要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兴趣,通过设置操作性的前置专业课和技术能力课来实现。第二年延续学生的兴趣,开展以实物作品为导向的项目式技术能力课,发现学生的特长,师生共同制定科研创新计划及毕业论文方案;生产实训与研究创新结合,保持学生旺盛的兴趣、求知创新欲。第三年安排与毕业论文相适应的顶岗实习岗位,在生产工作中验证以前的结果,在生产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的结果。这种方式必须确保学生的顶岗实习企业与前面两年学生形成的兴趣和创新创作有关,从而使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能够一边工作,一边利用生产过程进行创新探索。

课外实训和科技创新与毕业论文一体化模式的主要作用是:(1)促进“2+1”培养模式的开展。学生在前面二年已经完成了毕业论文的选题,并作了大量的研究,第三年就可以选择与选题方向一致的顶岗实习岗位,在实践中验证前两年课外实训与科研理论,在顶岗实习中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数据,并且利用生产过程的数据检验实验室得到的数据,使论文内容更充实、更有实际应用意义。这样学生在第三年顶岗实习过程中就既能安心工作,又能按时按质地完成毕业论文,保证“2+1”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2)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为了把课外实训和创新与毕业论文一体化,教学计划必须适应其要求,特别是专业课必须尽早开设,并由浅入深、由操作到理论再到科研探索、由强迫到自我要求地学习。为了达到此目的,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打破先基础后专业的体系,以能力培养为线进行设计,提倡“实操—理论—实操”的教学方式,重视实训,把实训课的比重提高至总课时的60%。从学生第一学期入学就开设操作性专业课,让学生学习真实作品的制作工艺。但是由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少,不能过于强调理论,应以操作为主,理论学习则由学生根据需要自学,教师只作方向指导,主要是培养专业兴趣。第二学期则设置一些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所有技术能力课程以真实作品制作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3)深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课内内容少而精,课外内容多而广”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动手实训,长时间纯粹的生产实训过程常常导致学生对相同操作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把“创新和科研”引入教学实训中。这就要求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生产实训中形成毕业论文选题,寻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他们设计项目计划,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深入发展,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大部分高职学生都喜欢操作,因此,高职教育要因势利导,从培养学生的操作开始。无论最后学生的作品质量如何,成果的存在都是学生未来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兴趣源泉。这样学生在学习其他专业课时,就会自觉要求按“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学习,可能会选择一个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自己鲜明的课外研究项目。课外科研促进了类似大学生挑战杯作品的形成,而大学生挑战杯的作品也促进了毕业论文水平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朱世强, 闫金奎.密切校企合作做好工学结合[J].职业与教育, 2008, (21) .

[2]高教司等.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简单建筑承包合同下一篇:迎圣诞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