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5-15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6篇)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1篇

XX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校园活动方案

全校各单位:

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为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充分展示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动商丘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普及和传承。我校决定与商丘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非遗进校园展演、展览等活动。

一、活动目的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旨在让大学生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商丘本地的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在传统民间文化的滋养中,培养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是为了让多种民间艺术走进校园,将不同的艺术精品和非遗保护成果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突出民俗,突出特色,突出原生态,展示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新成果,让广大师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汇、交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二、活动宗旨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共同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的自觉、自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活动主题和口号、主题: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2、口号:保护文化遗产,创造美好生活;为文保员点赞,向守护者致敬;文化遗产无价宝,需要你我呵护好。

四、主办单位

党政工作综合办公室、公共艺术教学部、团学活动发展中心

五、活动内容、时间及场地安排

、非遗成果展

以图文方式介绍和展示我市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让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

间:6月12日-14日

点:智博广场

责任单位:党政工作综合办公室、公共艺术教学部

2、传统美术类—剪纸展览

征集我市省、市、县传统美术类-剪纸项目作品,充分展现我市剪纸艺人所表现的民间民俗情趣、艺术特色以及剪纸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间:6月12日-14日

点:勤政苑一楼展厅

责任单位:党政工作综合办公室、公共艺术教学部

3、泥塑、剪纸、面塑、玉雕、刘腾龙毛笔传统制作技艺、冷谷红葡萄酒传统酿造技艺等部分非遗项目现场技艺展示使广大青少年零距离、亲身参与、亲眼观看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间:6月12日上午9:00-12:00

点:智博广场

责任单位:党政工作综合办公室、公共艺术教学部

4、豫东坠子展演

现场演唱,让学生欣赏和感受我市传统文化的魅力。

间:6月12日下午3:00-6:00

点:明德讲堂

责任单位:团学活动发展中心、公共艺术教学部

5、皮影戏展演

呈现商丘独具特色的皮影艺术,增强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间:6月12日晚上7:30-9:00

点:大学生生活区广场

责任单位:团学活动发展中心、公共艺术教学部

六、活动要求、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各有关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遗产日宣传工作,确保文化遗产日活动安全顺利开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号召全校师生广泛参与,感知、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

2、传播理念,积极引导。各有关单位、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宣传平台,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使文化遗产日主题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激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XX年6月2日

商丘工学院办公室

XX年6月2日印发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2篇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本真包括“真正”、“真实”、“完整”。

1、真正:如捏面人,小孩子也会捏,但没有套路,是瞎捏着玩,不是“真正”,真正包括传统的技巧、材料和技术要求和规范。

2、真实:能作成产品,可见、可听、可触,如山歌,不能仅有文字记载,没人能唱。

民族武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析 第3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是指无形的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文化,它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冯骥才先生曾经有这样的论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物质遗产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而无形的文化,往往比有形的文化更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人类无限的情感,包含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武术是感悟的文化,传统武术的修炼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不能简单地模仿习练动作,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内心境界的超越。超越不仅是技艺的娴熟与创新,也是思想境界的继承和超越。自古以来,那些从事各种“技”或者“术”的人们,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对动作客体的法则性、规范性有了非常深入细致的体会,而且从内心深处感悟到哲理。武术运动通过“术”的实践而获得“天人相合”、“万物归根”的精神体验与生命感悟。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自我生命实践和体悟。当今武术的功能正在不断地靠扶着西方体育的价值,功能的西化使得武术个性丧失。长此以往,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传统武术文化就将所剩无几。因此,捍卫、弘扬传统武术文化,保护传统武术的文化安全,成为我们的神圣责任。武术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倘若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进行界定和分类的话,我们就可以将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精神产品都概括在内。

1 传统武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武术起源于古老的军事武术,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滋润和培育中发展起来的技击文化,是经过千锤百炼而且充分融合吸收了民间的有益成分凝聚而成的,集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技击性和观赏性等特点于一身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健康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并且成为了集健身、防身与修身养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运动。蕴含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中华武术以它特有的方式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千年而不衰,证明了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它的传承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了一种文化的活态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武术传承的主要手段,武术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更重要的是用口传身授的方式延续着一种文化。武术的传承过程也是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活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其他活动所没有的特征,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律,这种特有的“武德”的约束逐渐被当时武术界形成共识,保证了各时期的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

2 活态传承

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它是古代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典型。它不仅包括武当、少林、峨眉等拳种门派;包括拳、刀、枪、剑、棍等各种器械;包括内功内练内养,包括木兰拳,包括石担、石锁、太极球,包括套路散手,更包含着武德伦常哲学意蕴、修身养性、求道等文化形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传统武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有关于身体的内涵广大的集约型文化形态。古代武术在传播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师徒传承就成为了有效地传承手段,而正是这种活态的非物质的口传身授,才使传统武术延续发展到了今天。封建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长制宗法社会,传统武术的师徒关系师徒传承,是历史上传统武术延绵不绝的主要生命形式,是一种模拟的血缘关系,它体现一种模拟的家庭结构。在这个以宗法制度为特点的结构中,师傅犹如家长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负有相应的责任和要求。因此,尊重师道在传统武术中是很重要的。民间谚语中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种关系的鲜明写照。由于受封建王朝禁民习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武术的习练也仅仅限于小规模的习练。在其漫长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师徒传承较为有效,所以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传统武术在被大规模、大强度的追求西化的竞技体育改造。我们的民族魂宝正在变得使我们自己都无法识别。超越不仅是技艺的娴熟与创新,也是思想境界的继承和超越。自古以来,那些从事各种“技”或者“术”的人们,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对动作客体的法则性、规范性有了非常深入细致的体会,而且从内心深处感悟到哲理。武术运动通过“术”的实践而获得“天人相合”,“万物归根”的精神体验与生命感悟。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自我生命实践和体悟。没有这种从技艺出发的人与人之间的活态传承,作为一种文化的武术就不可能传承到今天。我们离开人来谈传承也就是缘木求鱼,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探讨武术文化的活态传承就必须首先从传承人来谈起。武术之所以是活态的文化是因为它的传承和继承都是由活态的人来完成的。

2.1 道德与武德

从古到今,武术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武术的主体“人”对他的创新和改造,武术之所以能传承到今天,正是一代代的武术大师和众多习武者努力传承的结果。传统武术的习练是一个不断体悟的过程,徒弟的习武感受必须随时和老师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武术的“术”才能够有所提高,在当时,师徒传承有利于个体的武术习练者迅速掌握技术要领,在这种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师徒关系升华为一种模拟的血缘关系。传统武术的“术”的传承是师徒间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武术传承的主要手段,武术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更重要的是用口传身授的方式延续着一种文化。武术的传承过程也是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活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其他活动所没有的特征,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律,这种特有的“武德”的约束逐渐被当时武术界形成共识,保证了各时期的武术活动健康地发展。

2.2 通过武德的传承实现“技术”与“思想”的统一

当代武术发展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我们自己只注重改革和求新去亲和奥运会,只想进入奥运会,追求当代武术发展与传统武术的不同和区别,在走一条弃传统于不顾的道路,而且目标单一,所以导致今天武术发展的现实状况是远离传统和不伦不类。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确立文化安全意识,才能认识到弘扬和保护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珍视和继承传统武术文化的精华。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武术是感悟的文化,传统武术的修炼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不能简单地模仿习练动作,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内心境界的超越。超越不仅是技艺的娴熟与创新,也是思想境界的继承和超越。自古以来,那些从事各种“技”或者“术”的人们,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对动作客体的法则性、规范性有了非常深入细致的体会,而且从内心深处感悟到哲理。武术运动通过“术”的实践而获得“天人相合”,“万物归根”的精神体验与生命感悟,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自我生命实践和体悟。传授传统武术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老拳师在传授武术同时,他对每一个技术的理解、思维方式和做人的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徒弟的言行和思想。从“武以德为先”的武训中便可以看出“术”与“道”在传统武术习练过程中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传统武德以传统两字而言,是以持续的传授继承的关系来明确系统的形成。传统有代代相传留之意。武德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它内容很多,众多的内容是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张反映民间习武群落的伦理之网。

传统武德的内容包括:(1)日常的道德。民间谚语中有:“未习武,先习德”。是对习武者的人伦规范。具体表现为要敬师尊长,不得欺负同辈弱小,要克己和众,不得挑衅引起是非。很显然,这是一般社会日常道德伦理中所谓“孝敬父母,和睦乡里”的观念在习武群落中的反映。也就是说,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每一个习武的人所应具备的。(2)习武过程中的道德要求。中国的文化传统,素来视伦理道德为根本。传统武德也当然难以逾越这样一种文化背景。它不光以“德”为武之根本,同时还把“德”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信念,武谚中所谓的“德薄艺难高”讲的就是这一道理。从练武伊始到学有所成,不仅习武者身体要承受痛苦,要和习武者处理好在这一群体中的各种关系,而且意志品质也要经受种种磨炼,这无疑是对身心的双重考验,习练过程也就是对人的整体塑造过程。

2.3 继承与发展

武术的传承过程也是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活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其他活动所没有的特征,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律,这种特有的“武德”的约束逐渐被当时武术界形成共识,保证了各时期的武术活动健康地发展。

3 结论

总之,不管是武术传统的生态方式的传承,还是武术与道德的传承都是中华武术发展过程中的精髓所在,这也正是我们传统武术中不可遗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如此,武术文化也被不断的推进,同时推动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故此,在新时期,我们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大力发掘武术文化的深度精华,从而使非物质文化的优良精华得以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4(1).

[2]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3]冯天瑜.文化守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

[4]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5]乔晓光.传承活态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7-7-9.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4篇

摘要:武术是中国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评价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前提。根据国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规定中的申报范围、要求、评审标准,结合评审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特尔菲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制定星级量化评价标准,即一级指标用星级代替数字比例,二级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三级指标为参评要素。评级标准的建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评审提供评定方法与依据,提高武术项目评审的科学性、操作的便捷性及评选的高效性,同时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 852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2013705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Wushu is a traditional sport with a long history in China.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ushu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ccording to relevant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claration specified in the scope of the declaration,requirements,evaluation criteria,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evaluation,using Delphi method to establish threelevel indicators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Wus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us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this study has formulated the star evaluation standard,namely level indicators with the stars instead of digital proportional,second grade indexes with the percentage and three indicators of participating elements.The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accreditation of Wus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provided evaluation method and basis,improved efficiency assessment of Wushu science,operation convenience and selection,and enriche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ushu;evaluation index system;evaluation standard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文件[12]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3]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世界文化多样性,彰显着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传承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明和价值认同[4]。“中华民族体育,是祖先在漫长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5]中华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的瑰宝,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倡导。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既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维护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环节。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6]可理解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应该是有选择的,应该处在一个符合标准的框架之中,不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审过程中将所有的文化传统冠以传统而论之。那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评审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国家的倡导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促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越来越多,相关法律虽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范围、要求、评审标准等规定;但此类规定都是宏观性描述,没有给出具体的评审细则和内容,因此,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根据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规定中给出的申报范围、要求和评审标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家,以及参考其他项目的评价标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评审体系进行研究,并初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评审体系,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以促进武术项目的非遗评审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1研究方法

1.1专家访谈法

根据课题的研究目的,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专家访谈提纲,对河北省及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评审专家、体育人文社会学专家、武术教育工作者、武术管理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领导等进行访谈,为本研究存在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提供思路。

1.2特尔菲法

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评审指标及框架,通过登门拜访、发送网络邮件等方式发放和回收专家问卷。选取体育人文社会学专家、武术教育工作者、武术管理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20位专业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轮专家问卷,筛选评价指标并计算指标权重,最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评审体系。本文应用肯德尔和谐系数对指标筛选结果进行计算,目的是进一步验证所选指标的一致性,通过求得肯德尔和谐系数,可以较为客观地选择出指标。

1.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应用肯德尔和谐系数的公式对最后一轮专家问卷进行一致性检验。

2研究结果

2.1评审指标的筛选及确立

基于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规定中给出的申报范围、要求、评审标准,考虑到现阶段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访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家及参考已有类似项目的评价体系,筛选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评审体系的初始指标——三级别评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7项,分别为传承人、传承时间、传承形态、传承方式、传承项目特点、传承地域和传承价值。在一级指标下分别列出了20个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下分别列出39个三级指标(见表1)。本文以这些指标为参考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评审体系的初始指标。

2.2特尔菲法专家问卷的处理过程及第1轮问卷结果

遵循特尔菲法的操作原则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1轮问卷共发放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问卷的有效率100%。根据指标筛选的相关原则,以67%(2/3)为界限,若选择“一般”“重要”“非常重要”的比例合计小于67%,则删除该指标。在对第1轮问卷的统计中将指标筛选以重要性平均值小于 3.5的指标剔除。对第1轮回收问卷的统计筛选结果见表2。统计中,专家对一级指标 “传承形态”的评价一致认为“非常不重要”,所以剔除该指标,在第2轮问卷中其不再出现。有一半以上专家认为一级指标“传承时间”应放到“传承项目特点”中,“传承方式”放在“源流有序”指标中体现即可,不用单独列为一级指标,“传承地域”应改为“传承现状”。二级指标中,专家对“道德素养”“经济价值”指标打分不高且平均值远远小于3,分析原因:一是由于“道德素养”的评价较笼统,人为因素较大;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看重它的历史文化价值等,经济价值只是其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因此,这2项指标剔除掉。二级指标中“艺术价值”下属的三级指标专家建议去掉,因为武术的艺术价值有多种分类方法,给出总述即可。三级指标中“项目的器械”“市场发展前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这几项专家打分不高,给予剔除。“项目的风格特点”出现2次,属于重复设计,因此,归到“项目技术特征”中即可。

经过对第1轮专家问卷的回收统计,共筛选出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根据专家打分情况计算出了各指标的均值(见表2)。

2.3评级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第1轮专家问卷分析整理后,结合专家的意见及建议设计了第2轮专家问卷表。第2轮专家问卷共发放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问卷的有效率100%。第2轮专家问卷没有对指标框架提出异议,应用肯德尔和谐系数法对指标进行统计筛选,结果得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W, W值均大于0.8,证明专家对评价指标的认识一致,所建评价体系可信度较高。另外,专家也对部分指标从用词的准确性上提出了建议,例如建议将“明清时期到解放前”改成“明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解放后”改成“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精神的培养”改成“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认同”等。

第3轮问卷主要采用专家打分法,实行百分制。目的是确定指标权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评审指标的星级量化分析做准备。具体操作是:4个一级指标总共100分,专家根据每个指标在同一级别的重要程度给出相应的分数。每个一级指标下属的二级指标共100分,以此类推。经过3轮专家问卷的实施,最终确定了各级指标并计算出了各个指标的权重(见表3)。

2.4星级量化指标的建立

评价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认识活动,传统的以定性为主的评价模式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但主观倾向明显,评价结果缺乏可靠性[7]。为减少定性评价的弊端,本研究根据问卷的权重比例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了星级量化指标的评审体系(见表4),一级指标用星级表示,二级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二级指标以下给出评审参考要素,结合评审参考要素进行综合评审。精确与模糊相结合,这样既不忽视那些难以量化指标的重要品质,又可减小行政部门与专家间,或专家之间因认识不同而产生的较大差异。

3结束语

“我国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或急需采取保护措施的,国家与社会也不具备足够的力量对其全部进行保护与管理。”[7]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的项目评价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提,可以较科学地对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甄别鉴定,合理选择,并有重点地保护。鉴于种类繁多的武术拳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需要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本研究基于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规定中给出的申报范围、要求、评审标准等,结合在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访谈相关专家及参考已有类似项目的评价体系,经过特尔菲法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评价体系。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星级量化评价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三级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共计4项,分别是传承项目自身的特点、传承现状、传承项目的价值和传承人,以此为基本框架建立了二级指标10项和三级指标25项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分相结合的综合模糊星级量化评价标准。一级指标用星级代替数字比例,二级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三级指标为参评要素。通过精确与模糊相结合,既不忽视那些难以量化的重要指标,又尽量减小人为主观性和人员之间的差异性,提高项目评审的科学性、通用性、可操作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刚刚起步,任重道远,申报和评审工作虽在层层推进,但评价理论研究的滞后影响了工作的进程。我国武术种类繁多,流派各异,很难建立适合所有项目的评级标准,因此,基于每个项目的特殊性在评价非遗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应灵活运用评价标准。

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研究文献较少,有关评级体系的研究几乎空白,本文对评审体系的研究与建立处在探索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体系本身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组成部分,本研究试图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管理部门提供评定方法与依据,提高项目评审的科学性、通用性、操作便捷性及评审效率,同时也可以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论研究和开拓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A].北京:新华社,200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A].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A].北京:国务院,2005.

[4]鲁平俊,丁先琼,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状态评价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11):16.

[5]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26(8):66.

[6]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28(1):4.

[7]王纬伟,杨豪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构想[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79.

[8]林顺治.从体育强国视角论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2833.

[9]王岗,郭华帅.“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5):17.

[10]李吉远,谢业雷.“文化生态”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2):190.

[11]刘彩平.武术之“分”与“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武术文化传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4):468.

[12]谭华.70年前的一场中国体育发展道路之争[J].体育文化导刊,2005(7):62.

[13]陈江,章琦.全运武术预赛冷场,竞赛规则连内行都看不懂[N].扬子晚报,2009526(32).

[1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

[15]刘军,骆红斌.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武术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8):85.

[16]李印东.武术释义[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17]李厚芝,邱丕相.论古代武术与古代军事技术的异同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41.

[18]陈青,曹庆华.融合与变迁的中华武术功能和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3):15.

[19]高涛,刘竞红.大众武术:武术发展之必由之路[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30(1):39.

[20]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J].学术界,2007(1):59.

[21]王宏维.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

[22]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82.

[23]李龙,虞定海.论中国武术的一体多元格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5):76.

[24]费孝通.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J].文史哲,2003(3):15.

[25]王岗,田桂菊.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53.

[26]李岩,王岗.中国武术:从荣耀之身到尴尬之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4):49.

[27]王国志,邱丕相.中国武术“越武越寂寞”的症结及发展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4):91.

[28]辛双双.身体文化博弈:由武术进奥引发的文化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1):13.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5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发展报告(2017)

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第6篇

现在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紫禁城。紫禁城也被称为紫禁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称之为紫禁城。这里是皇帝和王妃居住的地方。里面有许多中国珍宝、名画和诗歌。

现在让我们看看它的墙。这堵墙大约有十米高。有四个门,南面是子午门,北面是神武门,东面和西面是东华门和西华门。宫殿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70多座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宫殿,9000多座不同高度的房屋。城墙外有一条50多米宽的护城河。在城墙的四角,有一座精致的角楼。我们去镇飞井看看。

现在我们来到振飞井,大家都听说过振飞跳井的故事!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振飞井的由来。1887年,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威慑下,不情愿地选择了龙玉皇后、金飞和贞飞。他逐渐爱上了振飞。慈禧皇后明白了这一点,就把贞菲扔下了井。为了纪念她,人们把这口井叫做镇飞井,这就是镇飞井的由来。

让我们往下看。现在我们来到九龙壁。有九条非常美丽的龙,它们有着不同的颜色和姿势。中间的是金的,代表皇帝的尊严。其中有一条红龙。经过多年的风雨,一块石头掉了下来,它是由发现了相同颜色石头的现代石匠制作的。

上一篇:初中数学必记口诀---函数部分下一篇:乡镇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