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2024-06-03

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第1篇

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

《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 《让世界充满爱》

教学内容:

1、欣赏、学唱《外婆的澎湖湾》

2、欣赏《天亮了》 韩红

3、欣赏《感恩的心》、欣赏《让世界充满爱》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学习《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四首歌曲,使学生深刻感受要怀着干恩的心对待生活、对待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让学生充分明白社会是个大家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能学会《外婆的澎湖湾》,并动情演绎《外婆的澎湖湾》。

教学难点:

1、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以情感人,以达到让学生明白用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所有人的目的。

教学过程: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进教室(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一、课前调动学生的情感。“同学们,今天老师站在这里,心里呀又激动又胸有成竹,还有心里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zhui)惴惴不安,谁知道为什么?” “ ”师生互动 “谁能帮帮我,别让我惴惴不安,给想个办法,(有什么办法)。谁能?” “ ” “你们说得真好,现在我只有胸有成竹了,谢谢同学们。好了我们上课!”

二、师生问好!

(啦啦歌)1 5 1 5 ︱ 1 5 3 5 1 ︱ 3 3 3 2 2 2 ︱ 2 1 2 32 ︱老 师 老 师 老师您 好 啦啦啦 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1 5 1 5 ︱ 1 5 3 5 1 ︱ 3 3 3 2 2 2 ︱2 1 2 3 1 ‖ 同 学 同 学 同学们 好 啦啦啦 啦啦啦 啦啦啦啦 啦

三、新课教授:

导入。(屏幕出现和蔼可亲的外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昨天晚上我梦见外婆了,外婆没有变,一如往日的和谐温暖亲切,慈爱的看着我。在老家的厨房煮好饭,默默地等着我,感觉还是跟以前一样,一样的温情,一样的依赖,一样的笑脸,一样的容颜,(哦,不,应该说是更加的年轻了,梦见外婆真好。)同时,我也想起那首歌唱外婆的歌,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歌吗?想听吗?(2分)

播放《外婆的澎湖湾》flash(2分)

提问:

a、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外婆吗?

b、哪位同学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外婆的澎湖湾》?

配乐朗诵:放伴奏《外婆的澎湖湾》她读得真棒,让我们带着对外婆的感激之情一起来学习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1)随琴唱乐谱(师弹一句,生唱一句)(2分半)

(2)随琴完整演唱乐谱(1分半)

(3)加入歌词演唱

(4)有感情演唱

(5)随mtv伴奏有感情演唱《外婆的澎湖湾》(5分)

歌曲学完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首歌曲是表现了谁和谁之间的爱?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男孩,并用这个故事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

2分播放《天亮了》flash 2分

请同学们说一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是的,我第一次听这首歌并不很痛,然而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呢,我每听一次就会不由得哭一次,听了这首歌我就觉得人世间再苦再难比起小子灏来都不算什么了。现在,潘子灏生活在韩红的关爱之中,但是,留在他心灵的创伤却并没有愈合。让我们为他祈祷,祝福他天天开心,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每一天。上节课,我让大家查一下另一首歌曲《感恩的心》的创作背景,谁起来说一下?

同学说创作背景

请欣赏感人肺腑的手语歌曲《感恩的心》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的享受着每个人的关爱,父母的关爱、同学的关爱、师生的关爱以及像子灏这样得到的陌生人的关爱,让我们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让我们再欣赏一遍,请会这首歌的同学一起轻声唱并一起做手语。

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我们的家人、朋友和他人。“孩子们,我们都是幸运儿,就是有或多或少的一点不如意,比起潘子灏来又算得了什么?我们要学会感受幸福,感受爱,更要学会爱他人,帮助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请欣赏《让世界充满爱》(放《让世界充满爱》flash音乐动画)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和学习了《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以及《让世界充满爱》,我们明白了要用感恩的心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请同学们爱你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好了,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放《让世界充满爱》flash音乐动画)送学生出教室。

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第2篇

摘要:

众所周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今,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小学音乐教育是小学生必须接受的基础课程,可以让小学生在音乐世界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第3篇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从感受美的角度出发, 围绕小学音乐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展开, 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 笔者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化途径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以为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梯式上升的过程。

一、以直观感知为先导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作品美感效应的初级阶段, 其特征是作品外部形式“直觉”地引起儿童的“悦目悦耳”的初级审美体验。音乐审美教育首先是以音乐美的形式出现的, 是一种直觉的体验。儿童最初体验的是好听与不好听, 特别是音乐的节奏、旋律是否悦耳动听。为此, 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把儿童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在审美对象上。一旦音乐的外部表现打动了儿童的心灵, 那么直觉的审美需要便从中产生, 这是由音乐实践真、善、美的起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教学中必须首先牢牢地把握音乐内容本身的外部表现。

(一) 选择最佳的示范形式, 引导学生接触音乐。

美的音乐外部形象需要有恰当的外部形式来表现。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音乐外部形象吃准吃透, 并准确地展示给学生。比如, 我们可以经常性地用名家的作品为示范, 给学生第一印象, 给他们以美的享受。

(二) 以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帮助儿童感知音乐。

音乐是形象艺术, 但儿童因其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问题, 在感知、理解音乐时往往把握不准。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将抽象的理论和听觉的训练诉之于直觉, 也就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去展示音乐。如在进行节奏训练时, 我们可以用动物的叫声、火车的汽笛声和人的行走速度的变化等来帮助学生感知。在培养学生的音高感时, 我们可以用走楼梯、教师的手势等形象化的方法, 让学生感受音高和旋律的走向。

二、以心灵的感化为目标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作品美感效应的中级阶段, 其特征是作品的内容、情节、意境、气韵等与儿童心灵感悟交融, 达到“悦心悦意”的中级审美体验。音乐对儿童的心灵感化、情操陶冶、人格完善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必须把握这一艺术教育真谛。

(一) 发挥音乐作品的美育潜能, 以艺术美和思想性感染儿童, 使之得到心灵的震撼。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 有些音乐作品的艺术造诣很高, 诸如一些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 作品烘托自然的宁静美丽, 其静中有动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歌词形象生动、意境丰富细腻, 使学生感受情真意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这些能引起学生进入意境, 使学生的心灵获得感化。

(二) 捕捉儿童现时的审美心理, 以不同的标准进行教育和评价。

每个儿童在受教育之前, 均有自身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及个性, 教师对此要充分把握, 不能先苛求统一的审美标准, 而应引发儿童各自的审美心理潮流。如教学一些歌颂小动物、培养勤劳勇敢的生活品质的歌曲时, 有的学生唱出的是直观的、对小动物美丽可爱的情感, 有的表达出的是小动物的活泼淘气的情感, 更有的学生能综合地传达出表面的和内在的、复杂的情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审美主体对于同一作品自然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可以因势利导, 不可强调他们体会到同一情趣。

当学生对歌曲的审美因素获得理解后, 再让学生在歌唱方法服从于内容的表现需要方面作努力。这样, 把同一音乐艺术与不同的审美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每个学生都进入音乐审美意境。

三、以乐于创造为境界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这是音乐美感效应的高级阶段, 其特征是儿童充分发挥审美体验的能动性, 对音乐的音外之音、象外之象进行总体把握, 以获得“悦志悦神”的高级审美体验。在这个阶段,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直观感受, 从心理上也已经获得了审美情趣, 此时,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起来, 应该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主要表现在歌唱、表演等诸方面。具体的做法是:

(一) 发掘儿童天生的、天真的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 鼓

励儿童本能地表现和自然地流露, 发掘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 使儿童充分展现对音乐的感受。我们不能在一开始就将音乐技巧作为教育的唯一出发点和终结点, 否则就会把儿童带进音乐教育的死胡同。教学中要展示出一片蓝天让儿童去遨游、去创造。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 可先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 创造出多种不同的体态动作, 让学生在“乱作一团”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尽情展现自己的音乐语言, 从而使其受到美的陶冶。此间, 教师应在组织教学上下功夫, 在引导和激励上做文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 一切围绕学生, 让学生的个性审美体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 诱导儿童再造音乐艺术形象。

儿童能通过音乐艺术形象直接同作者对话, 同时也可在潜移默化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升华作者的审美意识。如在三年级进行音乐情绪欣赏时, 教师可提供四幅情境不同的画面。先让学生议论四幅画面的不同情景, 想象每一幅画面可以配上什么情绪的音乐。接着让学生听几段不同情绪的音乐 (欢快、优美、紧张的) , 选择不同情绪的音乐和画面配合, 构画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这样, 学生对音乐艺术形象的理解有了丰富的基础, 再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唤起学生的想象, 训练创造新的音乐艺术形象。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教育 第4篇

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尝试:

一、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健康的歌曲,抵制消极负面的影响

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代宗教”“美育救国”“五育并重”等观点,他提出“所以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这充分说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应该以美助德的主张。随着对外门户的打开,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也流进大门,不少港台通俗流行歌曲虽也不错,但却不适应小学生唱。其中“哥呀”“妹呀”“爱呀”等歌词,不少学生唱得津津有味,如果让这种负面影响不受抵制的发展,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因此,音乐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挖掘好教材的德育因素,让学生知道适宜唱什么歌,不该唱什么歌。教会他们选择歌曲。一首好歌,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甚至激励一代代人为歌曲中所表现的理想而奋斗献身。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学生会体验美、创造美

1.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优美的姿式

有端正的坐姿和规范的站姿是学唱歌的第一步,只有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发出正确的声音来。如果坐姿、站姿不规范,就不能用好气息呼吸。

2.美妙的歌声陶冶人的情操、规范约束人的言行

会发出美妙歌声的人,说话一定不会粗野,乱说乱吼,他的言谈举止一定十分得体,表现出好的修养。热爱音乐的人,他是用歌声去表现生活,表现内心的喜悦,用歌曲的情绪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因此,教育学生热爱音乐,也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三、利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用多媒体为音乐教学进行铺垫 第5篇

随着科学的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走进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结合影视、幻灯、音响等先进手段进行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用多媒体为音乐教学进行铺垫,可以在教学中实现变静为动、化远为近,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地描述客观事物,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主动性。通常在幼儿园用最直接的方式教幼儿唱一首歌曲、跳一支舞蹈、演奏一种打击乐、欣赏一个乐曲也未尝不可,但久而久之,教师与幼儿都会觉得这样的音乐教学比较枯燥。事实上要想让幼儿为音乐感动,音乐教学的出场应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或“曲径通幽”的,即在幼儿“见”着音乐之前需要一些意味深长的铺垫。用多媒体为音乐教学进行铺垫是音乐教学需要的策略,是幼儿园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讨论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铺垫作用。

一、用多媒体为音乐欣赏进行铺垫

音乐欣赏是在听音乐的过程中通过美感接受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大多数的幼儿园里,音乐欣赏课最让教师头疼了,那些难以琢磨的音乐形象令教师费尽口舌,却收效甚微。现在我们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其容纳了大量的信息,并能迅速地反映给幼儿,一方面能将抽象的音乐通过画面、图片进行处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直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让幼儿达到感受美、创造美的教学目的。例如,中班音乐欣赏《春季细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铺垫后,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境,细雨从天空中落下来,春天的大门被徐徐打开,一朵朵美丽的鲜花盛开了,小草偷偷地从泥土中钻出来,树叶变绿了。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中,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兴趣更浓厚,能积极主动地来参与活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并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

二、用多媒体为教唱歌曲进行铺垫

在幼儿园教唱歌曲过程中,首先要幼儿理解音乐,否则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铺垫,根据歌词内容设计电脑动画,把音乐所要表现的情境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幼儿对音乐形象一目了然。如教小班歌曲《春天》时,以前我们用传统的教法,先教幼儿念会歌词再逐句教唱,幼儿总是提不起精神,歌词对于幼儿们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通过采用多媒体进行铺垫后,幼儿较快地理解并记住了歌词,提高了幼儿识记的能力。当唱到“春天天气真好”时,屏幕上出现一个太阳,天蓝蓝的;唱到“花儿都开了”,屏幕上慢慢开花;唱到“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微微笑”时屏幕上出现一一棵柳树面带微笑;唱到“蝴蝶姑娘飞来了,蜜蜂嗡嗡叫,”时屏幕左下方出现几只蝴蝶和嗡嗡叫的蜜蜂,最后小白兔一跳一跳出来。这样,幼儿一边看画面,一边就很容易回忆起歌词,进而随音乐跟唱。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作品的灵感。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有着强烈的形象性、生动性,使幼儿能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并爱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甚至连平时表现内向的幼儿也变得活跃起来,这种效果往往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三、用多媒体为音乐游戏进行铺垫

音乐游戏,顾名思义,就是让幼儿伴随音乐进行游戏,它的灵魂是音乐,目的是发展儿童的能力。音乐游戏由玩法和规则构成,教师较难把握教与学的度,容易留下教的痕迹而影响幼儿游戏的自由度。另外,音乐游戏的特性决定幼儿在游戏中容易出现过度兴奋,产生冲突等现象,运用多媒体进行铺垫能将幼儿的情绪保持在适度舒适的兴奋状态,例如:音乐游戏《春天天气真好》,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播放了《春天天气真好》的课件,幼儿们一看见像动画片的课件,一下子就激动得不得了,注意力马上就有了很大的集中,在播放的过程中,通过荧屏呈现给幼儿音乐的情节背景:太阳公公出来了,花儿向小朋友们点头微笑,活灵活现的小蜜蜂和小蝴蝶拍着翅膀在花园里飞来飞去,小白兔一蹦一跳的样子令小朋友个个睁大眼睛,随后就马上跟着电脑里的小动物跳了起来,特别是小兔一跳又一跳的动作,小朋友最喜欢了,模仿起来也最像样。这样,幼儿一边看画面,一边就记动作,进而随音乐游戏,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作品的灵感。因此音乐游戏一结束,大多数幼儿都能学会了。

四、用多媒体为律动进行铺垫

律动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了基础。我们利用多媒体调动幼儿对音乐律动的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律动《蝴蝶飞》活动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做铺垫,展示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一幅春景图,里面的蝴蝶飞舞着五彩的翅膀,在花丛里飞来飞去,非常鲜艳、美丽。首先我们引导幼儿观察蝴蝶是怎样飞舞的,让幼儿学做动作,随后我们又利用录音机播放了《蝴蝶飞》的音乐,让幼儿闭上眼睛感知音乐的流畅美、韵律美。在幼儿欣赏完毕之后,我们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里面讲述了一个关于蝴蝶的什么故事。幼儿众说纷纭,“蝴蝶在表演舞蹈给花儿看”,“蝴蝶和花儿在交谈”,“花儿和蝴蝶在交朋友”……于是我们请一些幼儿表演蝴蝶的动作,另外一些表演花儿的动作,生动美丽的画面加上音乐的熏陶,触发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在他们的表演中,有的蝴蝶围着花儿转圈;有的停在花瓣上似与花儿窃窃私语;有的则与花儿倾心交流、点头示意……整个场面如同百花争艳,百蝶比舞。优美的舞姿伴着悠扬的旋律,幼儿们陶醉其中,都不想停留下来,是动听的音乐激发了幼儿的灵感,是美丽的画面引起了幼儿的联想。只有这样,幼儿们才会感到亲切,易学、易掌握。有了成功感,他们以后进行活动时,就会情绪欢快,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铺垫优势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既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能为幼儿学习音乐找到捷径,增强课堂艺术感染力,寓教于乐。但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为音乐教学进行铺垫时,必须注意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其他教学媒体,使之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以达到音乐教学活动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杂志社

2.《幼儿园指导纲要》

小学音乐《狮王进行曲》教学设计 第6篇

常熟市颜港小学 邹芝涵

课型:欣赏课

教学内容:《狮王进行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管弦乐曲《狮王进行曲》是法国作曲家圣桑《动物狂欢节》组曲里的第一首。乐曲用钢琴的颤音,沉重有力的顿音、浑厚低沉的旋律,表现了万兽之王威风凛凛的步伐和神态,加上狮子威猛的吼叫,使整个森林都为之震撼。教材侧重点在于想象力和聆听习惯的培养。学情分析:参与本课学习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善于模仿,有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但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引导学生如何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大胆表现音乐是本课的重难点。

设计思路:本课聆听乐曲,从音乐作品中的要素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乐曲,学生能培养对音乐兴趣和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渗透“保护环境,珍爱动物”的人文理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音乐作品,学生能对音乐有一定的想像力,能感受音乐在描绘动物形态时的妙趣,能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3、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听辨出《狮王进行曲》中演奏狮子吼叫的乐器,能用“beng”哼唱出乐曲的主题旋律,并能用动作表现音乐中狮子威武的形象。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能够模唱出乐曲的主题乐句。教学难点:理解音乐作品,创编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用具: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丛林里寻找小动物,你们听,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一)、故事导入:

先放《森林狂想曲》歌,学生边唱边做动作(设计意图:为后面的律动先做好准备)

“今天森林里正在开一个动物联欢会,想知道谁先上场吗?这一节课啊,每位同学都是演员,呆会儿老师要看看哪些同学是最佳小演员,首先上场的会是谁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 出示:青蛙、小鸟节奏谱

出示:小马、小松鼠节奏谱

师生合作二声部节奏。

(二)乐曲初听

师:森林里可真热闹啊,小动物们玩的真开心。突然,动物们安静下来了,有一位重要的人物要出场了,是谁呢?我们来听一听!(聆听《狮王进行曲》全曲)

1.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完曲子后脑海里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2、引导学生猜猜是一种动物,多媒体出示动物图片让学生来选择大概和哪个相符。(设计意图:先设悬念,让学生有自己想象的空间)

3、师:原来是一只威猛的大狮子,这只狮子可厉害了,不仅小动物们害怕它,就连狮群当中的其他狮子也很害怕它,所以,他被称为“狮王”,今天,这只狮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一起迎接它的到来吧!

【设计意图:直观的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分段聆听

师:接下来,我们先听听狮子大王巡视他的王国之前是怎样的场景吧!引子:音乐力度由弱变强。狮王从远处逐渐来到动物的身边。(音乐情绪紧张)乐曲用钢琴的颤音、沉重有力的顿音、浑厚低沉的旋律,表现了万兽之王威风凛凛的神态,使整个森林都为之震撼。用一串下行刮音展现小动物们四散逃串的景象。

A段:音乐力度增强。在动物们的列队恭迎中,狮王迈着坚定的步伐来到了它们的面前,巡视着它的领地。(音乐坚定有力)活动:出示图谱,模唱主题旋律,感受狮王脚步。

B段:狮王发出让人颤抖的吼叫声,音乐节拍波动(音乐情绪紧张、害怕)引导学生加上肢体动作来表现狮吼。狮子威猛的吼声(钢琴和低音弦乐器的半音进行乐句)使整个森林都为之震撼。

A′段:再现主题旋律,狮王继续巡视这它的领地,吼叫声中结束音乐。(音乐坚定有力)

【设计意图:通过分段聆听,模唱主题旋律,培养学生对旋律的记忆能力。】

(四)、聆听全曲

1、完整聆听

问:同学们,乐曲带给你什么感受?(威武、雄壮)有没有感受到狮王怎样的形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狮王的威武,感受聆听管弦乐《狮王进行曲》。

2、完整聆听(活动一)狮吼B 师:同学们,狮王迈着坚定的步伐来到了动物们的面前,边走它还发出了吼叫声呢,让我们再来聆听一遍,仔细听一听,全曲中狮王一共发出了几次吼叫声?伸出手指数一数吧? 问:狮王吼叫了几次啊?(6次)

师:对了,全曲一共发出了6次让人害怕的吼叫声,那你有没有听出来,狮子的吼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钢琴和低音弦乐器的半音进行乐句))你觉得狮王为什么要发出吼叫声呢?(显示它的威严)那么,我们一起来模仿它的吼叫声吧。

师:狮子吼叫时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模仿一下。

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遍乐曲,当听到狮子吼叫的声音时,请同学们用动作来表示。(6次)

师:老师带来一样打击乐器,想在狮吼处加入,找同学试一试。【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模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活动二)主题A 师:狮子不愧为万兽之王,它总是在动物们都聚齐后才珊珊来迟,它威风凛凛,迈着坚实而有力的步伐正向我们走来,你们听!(聆听乐曲,提示:当狮王出现的时候,请用动作模仿。)

师弹奏主题音乐,学生再次模仿狮王出现时的神态与步伐。揭示主题音乐,出示字母唱名并模唱主题音乐。

师:同学们唱的很准,老师也想唱一唱,你们听老师和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吗?(重音)

师: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唱?(坚实而有力的步伐)师:请同学们一起像老师这样唱一唱。

情景设想:狮子的吼叫声把其它动物吓得发抖,让学生表示出各种动物的声音。在乐句后面加入小动物的声音。

0 X X | X X |

0 叽叽 |叽 叽| 0呱呱 |呱 呱|

模唱旋律:体验狮王的威严,老师弹琴(或是播放音乐的主题A),学生用“beng“来模唱两遍主题A旋律。在乐句后面加入小动物的声音。乐曲拓展:

1.)“狮王迈着威严的步子出来巡视它的王国,它一边走一边会唱些什么呢?”模仿狮王演唱“我是狮子,森林之王,我的叫声吼吼吼” 2.)给主旋律创编歌词,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演唱。3.)师生边唱边表演,模仿狮子的神态和动作。(活动三)完整聆听,说说乐曲分为几部分

要求:用动作跟随乐曲的变化来表现狮王的动作和神态。引子 – 主题A – 狮吼B – 主题A’ 【设计意图:为表演环节做准备。】 表演活动

要求:分角色扮演小动物,狮王,共同表现乐曲。狮王出现时请用动作模仿,狮吼时加入打击乐器。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音乐做表演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锐听觉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表现音乐和互相配合的能力。】 介绍乐曲背景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聆听的《狮王进行曲》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一首,这首组曲中有今天我们聆听的表现狮子的音乐,在这首组曲中还有表现大象、袋鼠、乌龟、天鹅等一些动物的音乐,以后大家可以找机会听一听。

四、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聆听了《狮王进行曲》,感受到了狮王的威武,狮子们为了生存,必须要练就一身的本领,使得很多小动物们都怕它,可是,狮子也有他们安静、温顺的另一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观看视频)

同学们,看完这段短片,你是不是对狮子有了另一种看法了呢?(狮子也有安静、可爱、温顺的的一面)

同学们,狮子是猫科动物当中唯一喜欢群居的动物。可是,随着人类大肆开发和破坏,适合狮子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少了,如果我们再不注意保护他们和他们的家园,将来总有一天,这些动物们便会从地球上消失!同学们,面对这些野生动物,我们可以怎么做呢?(不要购买野生动物、不要屠杀野生动物,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同学们,野生动物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朋友,让我们携起手来,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因为,我们生活同一个地球上!【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五、小结:这堂课我们聆听了《狮王进行曲》,同学们不仅能演唱主题音乐,还能用动作表现狮王威风凛凛的神态和坚实有力的步伐,同学们表现的很形象,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够爱护我们人类的朋友。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进行节奏训练 第7篇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教学在中小学中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采的音乐活动的同时,有趣地、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即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

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原动力。音乐犹如千军万马,是节奏把它们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如果没有节奏,音乐就会杂乱无章,根本形不成音乐,因此,在音乐里节奏是至关重要的。而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往往因教师抽象而单纯的讲解音符时值与名称,用死板、枯燥、机械的反复拍打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想要表示的音响、运动和情感人为地割裂开来,使得学生的内心体验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极差,导致学生讨厌节奏学习,从而,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

一、利用游戏,激发兴趣,训练节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音乐知识怀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和认识规律,将各种节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熟知的事物相结合,进行启发教学,能使节奏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例如在教学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节奏,启发学生模仿火车叫、乌龟走(× —)、大象走×、小兔跳×× ××等;再在琴上弹奏有×—、×、×等组成的旋律来表现各种动物的走路形象,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得到形象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符号的时值:请一个学生慢走,再用一般的速度走,最后跑步走。紧接着把这些节奏编入音乐游戏的《钟》中进行巩固,并采用双响筒、碰铃、三角铁伴奏。

时针(三角铁)× — × — |× — × — || 分针(双响筒)× × × × |× × × × || 秒针(碰 铃)×× ×× ×× ×× |×× ×× ×× ×× || 以六人为一组、其中三人分别扮演时针、分针、秒针,其他形式分别演奏双响筒、碰铃和三角铁进行简单的立体节奏练习。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第九接受了节奏训练。

二、结合想象 感知节奏

音乐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要感受并理解音乐,必然伴随着人的想象活动。而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传入耳朵,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一系列关于对这些声音进行判断分析、加工整理后,使其由抽象的“音”幻化为具体的“像”的一个过程。音乐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表现,其实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音乐无处不在,节奏无处不有。因此,我们采用柯达依教学法,先通过声音使学生从感性上识别,再加以丰富地想象,最后予以模仿。让学生觉得节奏训练并不那么枯燥无味,反而是更有兴趣的去学习。进而在强烈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1、倾听—感知 只有在倾听音乐中,才能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各种听觉训练,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如火车声:轰隆轰隆;钟表:嘀嗒嘀嗒;小鸡叫:叽叽叽叽;青蛙叫:呱呱呱呱等。

2、想象—理解 想象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我们让孩子们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通过想象活动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

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第8篇

有人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的确,它不仅为人们的听觉感官提供了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无与伦比的音乐音响,而且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但是音乐的这种情感美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虚无缥缈的;也不是脱离人类思想感情的单纯的听觉美,它是人类自身情感的写照,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历史等内涵。因此,笔者认为,音乐教学中情感并不仅仅体现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丰富。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懂得选择能够传达好情感的音乐作品,并且架起从艺术家到作品再到学生之间的桥梁,确保学生感受到艺术作品中包含的特定情感。例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二胡这件乐器所演奏出的优美旋律自身带来的形态美,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作品所反映的作者阿炳内心的悲怨与凄凉、抗争与向往。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感悟到这些,那一刻,他们一定是一群善良、有爱心,而且具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幸福的人。由此可见,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音乐的情感美对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学习的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是音乐课堂的灵魂。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通过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课堂产生一种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高涨、积极的情绪中感受美、体验美。那么,理论如何附着于实践?小学音乐教师怎样科学利用情感因素开展教学活动呢?

1. 情境创设,情感激发

有人说:“心境是由情境引起的。”细细体会,确有其道理。比如在狂欢的无比热闹的气氛中,再没有情绪的人也会随着其他人的舞动而慢慢放松自己,进而逐渐敞开心扉。正因为这种从众心理的存在,多少年来,情境教学法一直受大家的认可。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造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以情动情,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中,并用各种丰富的音乐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讲故事、欣赏图片和音像资料、即兴表演、教学环境布置等。例如:有教学一年级《小青蛙找家》时,一位教师首先用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并随手在地上摆出几个大小不一的绿色呼啦圈代表荷叶,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大荷花池,接着用彩色椅子搭建起一个家,再给小朋友分发小青蛙头饰,让学生在玩“小青蛙找家”的游戏中学会演唱歌曲,并体会歌曲活泼的音乐情绪。不同的心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当孩子们把自己都当作小青蛙的时候,他们就将小青蛙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高学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心智相对成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较强,因此创设情境的方式应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如诗歌、舞蹈、影视作品或一些课外教材,创设一种合理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同音乐的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交流,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内心深处的体验。我在教学《游击队歌》时,由于歌曲的创作背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因此学生无法理解作品内涵,唱起来歌声空洞而又苍白。于是,我先让学生静心聆听悲愤低沉的《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教室一片寂静,学生似乎都在思索。这时,我再次弹起《游击队之歌》,此时此刻,学生的歌声中充溢着愤怒、反抗、激昂的情绪和情感。

2. 情绪渲染,情感传递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互相区别的两种心理形式。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外化的情绪总能渲染出一种特殊的课堂气氛,并借此更好地将音乐作品中的丰富情感传递给学生。因此,在一堂音乐课上,教师希望学生高兴,自己应先心情愉悦;希望学生热情,自己应先激情四溢,希望学生安静,自己应先心境平和,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情绪渲染、情感传递的过程。

教师外化的情绪主要表现在语言、表情、动作等方面。其中生动的语言配以丰富的表情、动作,是最能感染学生的。例如,一位教师上音乐欣赏课《走进西藏》,让学生静静聆听完高亢激越的《青藏高原》之后,他用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开始了一段无比精彩的导言:“美妙的诗,感人的歌,像从高原雪山倾泻而下的河。时间、空间挡不住它奔向大海的冲动,藏族人日夜聆听的歌早已跨过时空,飞向千里之外的我们。它引导我们飞过高原,飞过雪山,到达美丽神奇的西藏。”可以想象教师专注的眼神,投入的表情,以及这一番深情并茂的语言,再配上优美动听的旋律,将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多么强大的感染力,学生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教师身上,充满了期盼与向往。

3. 情感定位,避免误区

音乐如诗,音乐如画,音乐本身就是美的艺术。音乐对于人们的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心灵的净化,是音乐教育的无穷魅力所在。因此,音乐教师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要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用音乐倾听爱的诗篇 第9篇

一、艺术教育的目的

艺术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年儿童的直接感受、情感、价值观。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是培养情感;艺术教育的目的也可以说是美的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

以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来说,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都把音乐视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在中国,先秦的思想家认为,“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就是说礼(伦理道德、人际关系行为准则)、乐(音乐和其他艺术)、刑(法律)、政(政治)它们的目的是完全统一的。

孔子把音乐列入“六艺”之二,说音乐的作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诗歌和音乐,可以表现人的感情,可以认识历史,可以团结人,可以讽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远可以服务君王,近可以奉养父母,还可以从诗歌和音乐中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在孔子那里诗、乐不仅是美,更重要的是“仁”和“礼”,也就是德相联系,故曰:“乐者,德之华也”;把音乐视为一种完美的境界。在儒家教育思想中,音乐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欧洲文艺复兴前期的大学,它的“四科”,或称“四艺”是指“算术、几何、音乐、天文”,輔之以“三法”,即“辩论、演说和辩证法”。这和我国先贤们的主张是极其一致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更把音乐称之为“心灵的体操”。他有许多非常精彩的论述。比如:“音调的美,来自心灵的聪慧和善良”;“音乐是一切国民教育的必修课,音乐教育除了非常重视道德和社会目的外,还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研究,从而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

美育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对青少年智力开发起重要作用的事,俯拾即是。著名音乐家李凌在河北省调研时,发现一个叫李剑的儿童,三岁半能认识2600多个汉字,算数可以达到小学课本第三册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在李剑几个月的时候,他父母就不断给他听音乐,拿一些花花草草的图片给他辨认。李剑从婴儿时就耳聪目明,听觉视觉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二、少年儿童的发展

新世纪最突出、醒目的教育思想是“以人为本”,这是教育主体化的一种表述方式。

“以人为本”落实到少年儿童身上,教育就要“以童为本”。

一是更加主体化,让孩子做自己思维的主人,自己学习的主人,自己活动的主人,自己组织的主人和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结合”的小主人。二是走向个性化。充分、自由地发展个性是一个社会的美好理想。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民主、平等、自由,富有人性(童性)、人情(童趣)的开放型、创造性的儿童教育将取代“枷锁”式的教育。三是更加注重能力化。能力建设需从基础教育开始,要注重培养人的实践能力,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人的动手操作技能,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着眼于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因此,开发人的创新潜能,是教育的根本,也是青少年教育的根本。四是现代化建设包括现代先进文化的建设。少年儿童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也要学习、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创造社会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的道德文化素质,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少儿艺术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实用性,基本上是专业化、成人化的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儿童艺术教育,绝大部分采取的还是严肃的、一环接一环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吸收。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孩子艺术修养、欣赏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艺术教育不能完全忽视技能技艺,但也不能过分强调技能技艺。

艺术教育有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培养想象、净化心灵等许多功能。当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细腻的审美观察力以及敏感的审美情感体验的时候,便有了艺术的慧眼,他的心灵世界也必将是丰富多彩的,情感中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一面也会在精神层面上得到强化。如果只一味地重技艺训练而忽视欣赏能力、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到了一定的时候,技艺不仅不能继续有所发展,而且还会僵化。另外,在不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中,用于孩子艺术教育的支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花这么大的代价培养出来的孩子,艺术修养是否也达到了与之相应的水平呢?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很多家长也在孩子的艺术教育上存在着许多误区,他们把学好艺术可以为各类考试添加筹码作为目的,逼着孩子考级考证,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使孩子对原本应该是体验美、感知美、欣赏美的艺术课渐渐失去了兴趣。有很多家长把孩子的艺术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经常拿专业水平来要求孩子,甚至不惜牺牲掉孩子许多的课余时间,强迫孩子进行成人化的专业训练。

四、艺术教育的途径和解决办法

(一)保护个性、培养创造力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艺术能发展少年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而开放式少儿声乐教学活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在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少年儿童的个性、兴趣、需要,将歌唱的基本教育要求变为他们的内在需要,为少年儿童提供自由歌唱的机会,鼓励少年儿童大胆探索、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大胆表达,激发他们的歌唱表演欲望、创造灵感,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用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方法

首先要肯定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同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尽可能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破除学习声乐的神秘化。

另外,笔者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听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音乐,培养孩子的音乐感受力,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在声乐训练中,常常根据音乐的节奏型、旋律线条、音乐的快、慢、强、弱、高、低、连、断等做不同的歌唱提示、情绪提示。

(三)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

声乐教学主要是要靠教师本人的听觉来调整学生的声音,学生自己是很难辨别出好坏的,所以教师的分辨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演唱水平。笔者在对孩子们进行声音训练时,尽量从整体的平衡状态来要求,特别注意提示方法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搞好训练中几个辩证关系:当提示声音的高位置时,要注意与它成反向的气息深度;当要求气息深下来时,要注意保持声音的高位置;提喉咙打开时,要注意声音的集中;提声音集中时,要注意喉咙打开,提声音靠前时,要注意声音的垂直,提声音垂直时,要注意声音靠前,等等。这些要求是辩证的,也是统一的。

(四)用实践检验声乐训练成果

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声乐的热情与兴趣,笔者总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上台演唱机会,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比单纯地听老师讲解、指导,对方法的掌握要更透彻,记忆也更为深刻。走上舞台演唱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学生在互动、实践的过程中尽其所能地了解歌曲的深度,学得更仔细。因而不仅克服了紧张心理,更增强了自信心。在演绎歌曲方面,更是有了一个新的飞跃。通过舞台锻炼,总结自己的缺点,正视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从而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寻求解决方法。

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第10篇

心理学家麦灵格尔 (K.Menniger) 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 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 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 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音乐教师应该根据音乐对感知、心理方面的各种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一些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一、音乐与心理健康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除了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和促进个性发展等功能外, 还具有独特的心理治疗功能。

1. 音乐能使人放松, 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能使人放松的音乐是小于心跳的节奏、音乐节律变化较小的, 音乐中包含弦乐、长笛、吉他等乐器, 最好是旋律优美的协奏曲。音乐还可以促使个体分泌有益于放松的物质促进心理健康。音乐的旋律、速度、节奏不同, 对人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镇静、兴奋和降压等作用, 且能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如萨克斯曲的《回家》、舒伯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音乐作品意境深远, 让人从感伤中解脱出来, 变得心情舒畅且充满自信。

2. 音乐可以通过表达和释放被压抑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音乐起源于抒发情感、发泄情绪的需要。心理学家们认为, 音乐提供的刺激使“本我”得到满足。当“本我”的需要得到满足时, 能够消除个体的紧张状态, 使人产生快乐的情绪。

3. 音乐可以通过促进人际关系维持心理健康。

我国心理学家佐斌 (199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一文中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标准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 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和社会的。”音乐以沟通交流的方式起到聚合作用, 推动人际关系趋向和谐。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祝福》、《祝你一路顺风》等歌曲, 经常出现在毕业的联欢会或朋友饯行的告别会上。这些旋律, 既能感动我们的内心, 又能促进朋友之间的友情。

二、音乐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主要有团结协作、自信心、表现力和创造力等三个方面。

1. 团结协作。

歌曲合唱或器乐合奏的训练, 不仅要求学生有严格规范的节奏、和谐的和声, 用统一的状态 (包括音色、音量、呼吸等) 进行演唱和演奏, 而且要表达出整齐、优美的音乐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向着同样的目标积极探索, 并最终达成一致做法, 从而完美展现音乐所需要表达的深层内容。所以合唱、合奏的教学实践能促进学生相互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的发展, 这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心理素质的最佳方式。

2. 自信心。

自信心是音乐心理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缺乏自信而不敢大胆表现自我的学生。音乐教师需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共同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 并且让学生充分获得情感体验, 在各种互动中, 使学生充分认识自身能力, 心理素质就能得到提高, 也会更加自信。再如, 当学生在歌唱比赛中失利后, 他 (她) 就会灰心丧气、难过流泪, 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时, 音乐教师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在逆境中积累经验, 重拾自信, 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3. 表现力和创造力。

当学生学会演唱或演奏一首音乐作品时, 让他们更准确、生动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 应从音乐的记忆力、动作模仿的观察力、音乐形象的想象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音乐发散性思维的启发教学, 让学生获得“二度创作”的表现心理素质。

此外, 课外活动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外界的各种事物, 扩大知识领域, 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点, 还使学生生活愉快,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积极地、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音乐课外活动, 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在音乐欣赏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欣赏经典的中国民乐, 摆脱不良情绪。

音乐心理学家认为, 从心理能量疏导的理论来看, 先听心理情绪相同的音乐比先听心理情绪相反的音乐好一些。假如你心情沉重, 则伤感的音乐能帮你化解心中的忧郁, 因为心情的沉重或抑郁本质上都是一种心理能量的积郁, 必须把它疏导和化解才好, 所以和心理情绪相同的音乐是最有利于达到此目的的。当疏导完成之后, 应该转而听一些轻松愉悦的音乐, 以免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势。

下面列举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民族音乐作品, 如:失眠时, 可以欣赏《平湖秋月》、《二泉映月》等;躁狂时可听一听《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心绪不定时听《春江花月夜》、《塞上曲》等;精神忧郁时欣赏《步步高》、《喜洋洋》等;神经衰弱可用《喜洋洋》、《瑶族舞曲》等音乐缓解;食欲不佳时, 《欢乐舞曲》、《花好月圆》有助开胃;《娱乐升平》、《金蛇狂舞曲》等音乐可以振奋精神;《浏阳河》、《茉莉花》等歌曲则对老年人具有康复作用。除此之外, 《雨打芭蕉》、《姑苏行》、《江南好》等音乐还可以降血压。

2. 欣赏严谨的古典音乐, 培养坚定的意志。

学生的内心往往都有崇拜的偶像, 或崇拜其学、慕其才能, 或敬佩其意志。在欣赏古典音乐的教学中, 笔者有意识地充分挖掘音乐家的优秀品质, 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在介绍贝多芬的作品时, 不仅用他的音乐感染学生, 而且用他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灵魂激励学生。可以说, 象征着力量、意志、壮美、崇高精神的贝多芬音乐至今仍震撼人心。欣赏贝多芬的音乐, 学生从《第三交响曲》中感受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从《第五交响曲》中获得在困境中站起来的勇气。

3. 欣赏优秀的流行音乐, 培养健康的情感。

优秀的流行音乐可以培养高中生健康情感的原因有三点:第一, 流行音乐本身就是情感性的音乐, 绝大多数的流行音乐都是以抒发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这是流行音乐能够和高中生产生心灵共振的根本原因, 也是流行音乐有助于培养高中生健康情感的前提条件。第二, 流行音乐的题材贴近生活, 特别是有些校园民谣, 如《同桌的你》、《青春》等, 这些音乐作品使学生感到亲切, 能够与他们的心灵相通, 释放他们的情感。第三, 流行音乐形式丰富多样且朗朗上口。有些学生出于自尊或自信等原因, 羞于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流行音乐则成了他们表情达意的方式。基于这三种原因, 笔者认为流行音乐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康情感。

音乐本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及审美和艺术欣赏的价值。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通俗易懂、赏心悦目的方式表达出来;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 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 让不良的情绪得到调节;它还可以帮助自我实现, 促进人格的完善。音乐如同绵绵春雨, 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田, 让荒芜变成美丽的花园;音乐如同徐徐清风, 抚摸心灵的翅膀, 伴随着心灵一路飞翔。让我们保持高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中, 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教育目标,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使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怎样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第11篇

在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三部分。明确指出了音乐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大纲》规定,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懂得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提高他们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所以,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提高音乐教学的重要一环。下面就音乐欣赏教学谈谈我们自己的看法:

一、音乐欣赏的作用 1.通过音乐欣赏,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音乐欣赏课是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的一个好办法。根据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音乐课的内容不仅是唱歌,还包括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等内容。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应是唱歌,但是,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及欣赏同样是重要的。在音乐教学中,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学生掌握了“唱”和“听”的技能技巧,才能正确而富于感情地歌唱;通过唱歌的实践又能使学生更熟练地巩固和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音乐欣赏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应包括古今中外各种不同体裁和风格的优秀声乐和器乐曲,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介绍、分析和欣赏,使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音乐遗产,熟悉民族音乐的语言,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接触外国的优秀作品,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获得多方面的音乐知识。

2.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更有趣味。在音乐课的教学上,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这三个内容,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有机联系、互相配合的。如把教唱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就能丰课堂教学内容,增添趣味,活跃课堂气氛。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使学生获得一些器乐知识,除了让学生看课本上的乐器插图和音乐挂图或实物去认识各种常见的乐器外,最好是通过欣赏各类型的器乐独奏、重奏和合奏曲,去学习器乐知识。这样的欣赏过程,既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又增强了趣味性,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使学生熟悉和喜爱更多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广泛接触音乐作品,多听各种体裁和形式的声乐和器乐曲,熟悉和理解更多的音乐作品,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我们应使学生多接触和熟悉优秀的、健康的音乐,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和识别能力,提高抵制精神污染的能力逐步养成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

二、音乐欣赏的内容——选材问题

按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音乐欣赏包括中外声乐曲、器乐曲以及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因此,音乐欣赏的内容选材相当重要,绝不能单凭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去选择欣赏教材。除必须注意其思想性、艺术性和可接受性外,还应考虑到创作体裁、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还须符合教学的原则,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性,应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具体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1.从中到外。欣赏的内容可以从中国作品到外国作品。中国的音乐作品,尤其是我国的民族音乐作品,如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音乐、广东音乐,戏曲说唱、《茉莉花》、《喜洋洋》等,有其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学生也比较熟悉,易于理解,容易接受。可先从这些作品开始,然后再接触外国作品如《天鹅》、《彼得与狼等》。

2.从声乐曲到器乐曲。器乐曲的内容和形象都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歌曲有歌词,除了有音乐形象外,还有语言形象,音乐的艺术形象较具体,学生容易接受,欣赏的内容可先从声乐曲开始。如可从《过雪山草地》、《魔王》等开始到《十面埋伏》等。

3.表演形式方面,可以从独唱(奏)到重唱(奏)、合唱(奏)欣赏的音乐作品,个人表演形式方面考虑,应从简单到复杂。

4.体裁方面从音乐小品到较完整的大型作品。如:从民歌、民间音乐、进行曲、圆舞曲到组曲、大合唱、协奏曲和交响乐等。可从《洪湖水,浪打浪》、《牧童短笛》到《小步舞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等。

5.从日常接触到的比较熟悉的音乐作品开始。如:广东音乐:《旱天雷》,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和木琴独奏《我爱北京天安门》等。

三、怎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受到音乐的感染,这种感受音乐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在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必须根据欣赏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抓住主要环节,充分做好准备,教学时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以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要认真备好课。欣赏教材选好后,最好把歌曲抄写在大纸上,书写要整齐、清楚,曲与词可分两色书写,有所区别。字体要写得稍大些,笔划粗些,务使在课堂里各座位都看得清楚。歌(乐)曲力求完整,较长的乐曲可写出各段主题或旋律性较强的片段,也可以把欣赏的歌(乐)曲及简单的解说油印成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欣赏。

2.要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要听懂音乐,必须了解、熟悉音乐的表现手段。对旋律、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民族特性、曲式和体裁等都应有所认识。因此,欣赏时必须教学生了解音乐语言,领会音乐作品的内容,这是音乐欣赏的最基本的任务。解说是对作品简单介绍和说明,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对作品的内容、表现手法和作者作必要的介绍与分析。欣赏时要注意以“听。讲述必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时间不宜过长,切忌枯燥。

3.欣赏与介绍的过程,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不宜用千篇一律的规范的教学程序。

四、欣赏课中的“指挥欣赏法”

最后还需要说明一下欣赏课中的所谓“指挥欣赏法”,所谓“指挥欣赏法”,是指在音乐欣赏课中,通过教师的指挥动作,将乐(歌)曲的基本情绪、段落层次对比、强弱起伏变化等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给学生以视觉的美感,使全班几十双眼睛集中在老师一人身上,达到眼看耳听欣赏音乐的效果,改变了欣赏课教师的“休息”、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首先必须要认真备课,其次,大胆实践,摸索规律,不断总结,努力把欣赏教学搞好,在欣赏教学中尽可能运用一些新鲜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扩大其音乐视野,不断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进行学生评价 第12篇

一、进行问卷调查

进行问卷调查前, 应克服孩子评价教学的种种心理障碍, 尽量设法消除评价误差, 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一方面, 要引导孩子认识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的意义, 提高孩子们自主参与评价的意识, 认真填写评价问卷;另一方面,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教师明确认识到, 实施学生评价的目的旨在改进教学效果。

在班主任监督下, 我近期尝试在所教的班级中进行了一次音乐教学评价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共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32份, 全部收回, 有效问卷为32份。

结果分析:

从1~3看出, 学生对音乐教师的性格、脾气等特点非常看重, 这说明音乐教师的个人品质素养与教学也存在相关性, 先喜欢上教师, 才会喜欢他 (她) 的课。

从4~6看出, 学生对教师的课堂风格评价标准非常肯定, 不管学生在音乐上差异如何, 都喜欢课堂上比较风趣幽默的教师, 上课充满激情的教师容易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随和大方的教师也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这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从7~10看出, 孩子课外音乐知识很丰富, 课堂上需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歌曲,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示范很重要, 让孩子多做一些与音乐教学有关的游戏, 并让其参加兴趣小组, 增进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 问卷调查分析也是对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诊断过程, 对于学校领导和教师本人了解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 对于优化课堂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和学生保持“书信往来”

在学习生活中, 学生评价教师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他们大部分只敢私底下窃窃私语, 不敢直面和教师说心里话, 生怕得罪教师, 以后怕被教师特殊“照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收到了501班王彬同学的来信, 他是班里最胆小的学生, 对学习音乐严重缺乏信心, 上一节音乐课好似一场“灾难”, 无论教师以怎样的方式鼓励他, 他总是不肯开口唱歌。他在信中写道:“我喜欢音乐, 但我不喜欢上音乐课, 更不喜欢唱歌, 因为我感觉自己唱歌时五音不全, 我一张嘴唱歌同学们都要笑话我。”也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却让我开始思索如何让他找到学习音乐的快乐。考虑他胆小, 我给他回了一封信, 问他为什么不喜欢我的音乐课, 通过书信往来, 我认真研读他的每一个“心声”, 并在信中耐心引导他对音乐课堂的“向往”, 增强他对学习音乐的信心。一次次的鼓励, 一次次的关爱, 一次次的等待, 终于让他增强了学习音乐的信心, 每当他有一丁点的进步, 我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 到期末的时候, 他已经敢在全班同学面前自信地唱歌了。

三、鼓励学生写教学评价日记

在教学过程中, 了解孩子们内心教学评价的方法很多, 让孩子们写教学评价日记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建议孩子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写教学评价日记:

(1) 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是否学到了想学的内容?

(2) 最喜欢这节课的哪一个教学环节?为什么?

(3) 对这节课还有哪些地方感到困惑不解?

(4) 在这节课上你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了吗?

(5) 你认为这样上课好不好?

(6) 如果让你来当教师的话, 你会怎么设计教学环节?

孩子们平时和教师沟通有时候不太敢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但是在写教学评价日记时就会放开顾虑写出真实感受, 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接受教师的“服务” (教育教学) 并作出评价, 这样教师当天的课堂教学表现就会在学生的每课一评的教学评价中得以体现, 教育教学工作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学生参与了对教师和教学的评价, 增添了学校的民主氛围, 给学校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是一种民主进程化的表现。三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接受教育, 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终生受益。四是我们通过写教学评价日记, 让孩子们大胆表露出自己的心声, 发表自己的见解, 把平时不敢说、不好意思说的大胆写出来, 教师通过合理梳导、多方协作, 用一颗平静的心倾听孩子的呼声, 让无声的日记搭建一条畅通的交流走廊。

上一篇:银行大堂助理面试下一篇:北理工计算机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