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安塞腰鼓

2024-08-19

六年级安塞腰鼓(精选12篇)

六年级安塞腰鼓 第1篇

一、给加点字注音,据拼音写汉字

骤雨亢奋()晦暗()戛然()

tiánrǒngzhuójī

()静()杂烧()()绊

二、仿写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三、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当它嘎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①这段话写,极力突出了一个字,与课文开头。

②“一声渺远的鸡啼”,表明了。

③关于“静”的成语。

六年级安塞腰鼓 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课堂上,应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注重朗读和欣赏。

3.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知识,并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美文美读,揣摩内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难点分析:

 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美。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暴风影音播放视频片段)2.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 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3.导入: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

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学习提示: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带着这样的感情走进文本,学生自由练读课文,然后组内自主朗读,并推荐代表举行朗读比赛。

2.知内容。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交流预设:

好一个强劲豪放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场面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彰显北方人憨厚、朴实、热情、坚强性格的安塞腰鼓!3.明结构。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

三、精读文章,品味语言。1.寻美点,品语言。课件展示学习提示:

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交流预设:

(1)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激越的鼓声美。你听,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4)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迅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5)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2.文中一些词语需要提示学生注意并积累。例如:

(1)“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

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3.文中一些修辞需要提示学生品味并积累。

(1)文章中“排比”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例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4.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安塞人的安塞腰鼓 第3篇

关键词:安塞腰鼓,舞蹈,陕北文化,文化传承

1 安塞腰鼓的渊源

安塞地处西北要塞, 秦汉时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界地, 也是秦汉与匈奴的交界, 秦汉设高奴县, 宋代设安塞堡。安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素有 “上郡咽喉, 塞北锁钥”之称, 向北可以控制北方地区, 向南可以抵御外族入侵。安塞处于黄土高原腹地, 西北内陆, 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地域与气候的差异使安塞与周边地方的经济和文化有了很大的差异, 但长期落后封闭的安塞在文化的传承中却独树一帜, 将出生在黄土里, 长在黄土里的安塞腰鼓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至今, 可以说安塞腰鼓是安塞文化中最原汁原味的一种。

鼓, 一种在古代战争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 击鼓报警, 用以传递信息, 两军交战中, 鼓更是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战后, 战士们的娱乐也离不开鼓, 可以作为伴奏来愉悦战士们的心情。后来在欢庆战争胜利的时候, 有人便把小鼓系在腰间, 用跳舞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喜悦, 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安塞这个地方与鼓这种器具组合的时候, 安塞的先人们跳出了陕北最美的舞蹈 “安塞腰鼓”, 处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点的安塞人民更是将安塞腰鼓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彼此不离。在交通、教育、文化、医疗都不发达的那个年代, 安塞人民更多的受到封建迷信和巫术的影响, 每逢遇到难治疾病或者自然灾害都会觉得是妖魔作怪, 于是又能想到它们可能害怕红色与巨大的响动, 所以全身通红的腰鼓便成了现在腰鼓的模样, 边打边喊得形式也从那时流传到现在的安塞腰鼓的各种表演上。当安塞腰鼓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 安塞人民开始在祭祀与过年过节中带进了这一隆重的表演。每当在祈求上苍福临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时候, 安塞腰鼓便在震耳的锣鼓与唢呐声中登场了。从除夕到元宵安塞人民为了表达自己对于他人的祝福, 便会有安塞腰鼓的拜年表演形式, 至今仍然保留这一习俗, 陕北人自己管这种形式叫 “沿门子”。安塞腰鼓好像逐渐成为了安塞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 “小菜”一样, 有和没有已经影响到安塞人民的日常生活了。到现在, 安塞腰鼓虽然渐渐地走出安塞, 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但它永远非常“接地气”的出现在安塞老百姓的生活中。

安塞腰鼓的演化过程将扭、跳、跺、踢、跃、跨、打都融入其中, 又以猛、狂、蛮、狠的动作特点为主要特色。再加上表演者夸张地表情, 震耳的吼声和摇摆着的白头巾使安塞腰鼓诠释了不一样的文化体现。安塞腰鼓的装扮也别具特色, “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这种最为传统的安塞腰鼓装扮无不呈现着陕北人的地域特点与生活习性。植树造林前的安塞可谓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 植被稀少, 黄土沟壑, 放羊人在寒冬头裹白头巾, 身穿黑棉袄在贫瘠的黄土地上显得格外清晰。安塞腰鼓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 自然也就没有抛弃陕北人的顽强生命力跟纯朴的性格, 每次的腰鼓表演中都将安塞人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2 安塞腰鼓的发展

从战争、祭祀、拜年的表演形式到课堂教学和文化传承的体现, 安塞腰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出现在安塞人的心目中。它又以一种舞蹈的表现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下, 安塞腰鼓经过数年的发展重要成为了安塞中小学必修课之一, 安塞人自己对于这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成就了安塞腰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代表之一。

1942 年5 月23 日,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可关于“安塞腰鼓”进一步改革的讲话, “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也正是在这一次的改革中成为了安塞腰鼓目前的服装形式, 安塞腰鼓也首次出现 “好腰鼓”的称号。早在舞蹈艺术十分盛行的唐代, 朝廷就颁布过禁止民间乐舞的命令。唐开元二年, 颁布禁令:“散乐巡村, 特宣禁断”。清代康熙十年以后, 曾经多次颁布禁止秧歌的法令, 康熙五十七年, 颁布禁止 《秧歌》、 《龙灯》的法令, “时逢岁旦, 节庆元宵, 唱秧歌舞把戏……跳傀儡贺龙灯…需查究, 以靖地方”。同时禁止妇女参加民间舞蹈活动, 当然戏中女角也都由男子扮演。延安的这次文艺改革彻底改变了安塞腰鼓的地位, 不仅使妇女可以参加安塞腰鼓的表演, 而且将安塞腰鼓作为全民健身的可选内容, 这可以说是安塞腰鼓走向全国的开始。

1951 年, 安塞腰鼓第一次走进北京天安门表演, 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一致好评。之后更是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节上代表中国获得金质奖章。1984 年, 安塞腰鼓首次组成少儿腰鼓方队参加全国少儿歌舞电视调演赛, 体现了安塞腰鼓活泼俏皮的另一面, 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同年, 安塞腰鼓第一次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 由陈凯歌编写的 《黄土地》在全国上映, 以农民为主体的安塞腰鼓队参加了该剧的拍摄, 用荧幕呈现出安塞腰鼓的黄土气息。1986 年2 月, 800 余人的安塞腰鼓队参加了中日合拍的电视系列片 《黄河》, 同年在参加 《全国民间音乐歌舞电视大奖赛》上获金奖。1987 年, 安塞腰鼓第一次参加 “春节联欢晚会”。1988年, 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农运会的开幕式和中国旅游节, 并进行了大型场地的表演。

1990 年9 月, 安塞腰鼓以舞蹈的表演形式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 第一次将安塞腰鼓呈现给亚洲人民, 之后又在在香港回归等重要的节日参与表演庆贺。2009 年10 月1 日, 安塞腰鼓受邀参加建国六十周年庆典中农民方队的表演。当安塞腰鼓方阵伴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音乐舞到天安门, 1020 名腰鼓手成为了所有人目光的焦点, 1 分20 秒的表演时间, 安塞腰鼓让世界记住了她。连安塞人自己都说到终于将安塞腰鼓打出了黄土地, 打到了北京天安门。庆典结束后, 组织方赠送安塞县委、县政府 “安塞千人腰鼓舞出爱国豪情”的锦旗, 此刻的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了安塞人民的骄傲, 也从这一刻安塞腰鼓成为了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陕北文化的典代。

3 安塞腰鼓的传承与保护

1996 年, 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 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安塞人民的努力和国家的重视, 开创了安塞腰鼓的新纪元。

安塞腰鼓经过数百年的流传, 曾一度出现过断带代, 所以至今关于安塞腰鼓里最为古老的难度打法已经失传, 如 “三脚不落地”和 “鲤鱼跃龙门二次回旋”。值得欣慰的是关于安塞腰鼓的阵法却都流传下来了, 如 “秦王乱点兵”、 “马弓围城”、 “黄河十八镇”、“三角阵”这些古老的阵法都得到了及时的传承, 使现在安塞腰鼓的表演更加的宏伟与壮观。

2000 年之后, 安塞腰鼓开始逐渐走进校园, 逐渐成为安塞中小学必修课之一。安塞腰鼓开始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去学习, 所以安塞腰鼓出现了不同的年龄段方队, 如 “老年腰鼓队”、 “青年腰鼓队”、 “女子腰鼓队”和 “少儿腰鼓队”它们丰富了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老年腰鼓队”朝气犹在, 动作娴熟, 打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青年腰鼓队”苍劲有力, 动作规范标准, 打出北方人的豪爽;“女子腰鼓队”整齐优美, 红妆两小辫, 打出了安塞人的心灵美;“少儿腰鼓队” 活泼俏皮, 富有活力, 打出了安塞人的 “精、气、神”。安塞腰鼓的普及不仅仅是农村到城市的传播, 最重要的是从黄土地到大江南北的传承。截止2004 年, 安塞县有安塞腰鼓协会4个, 正式注册培训的腰鼓手有4 万余人, 骨干6000 余人, 各乡镇都有成立腰鼓协会。安塞腰鼓也逐渐开始由单纯的表演到职业化的演变, 越来越多的优秀的腰鼓手开始以腰鼓表演为职业, 奔赴世界各地表演。日本、德国、加拿大都有安塞腰鼓的足迹。2011 年, 在“华侨华人2011 年春节大巡游”中安塞腰鼓将最传统的拜年形式拜到了罗马广场, 拜到了亚平宁半岛, 受到意大利官员及民众的一致好评。

安塞腰鼓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及全国, 是因为它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它塑起了安塞人民的一种文化信仰, 一种安塞人民的形象, 展现的是陕北人的精神风貌。安塞腰鼓独特的表演方式将陕北人热情纯朴的形象表演的活灵活现,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民族形象。作为群体性表演的安塞腰鼓, 无不体现的是团结的新时代下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陕北人民是勤劳朴实的, 这种国民形象的优良典代是中华民族文化所需要的, 极大地增加了国民的民族形象认同感和自信心。融入原生态黄土气息的安塞腰鼓正是塑造和谐自然地民族精神风貌的特点, 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 最具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顺应了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的潮流, 带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它积极向上、热情磅礴的民族形象是国家在塑造国家形象中最需要正能量的一面。 “中华第一鼓”这种民族的优秀传承已然成为国家的骄傲, 我们的国家与社会也需要这种更 “接地气”更能体现我们民族形象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来诠释, 安塞腰鼓正是以这样一种表演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 走进我们的文化。

4 结语

安塞腰鼓具有极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极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是安塞县地方文化的宝贵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 中华文化的认同归属感显得尤为重要, 真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更应该顺应中华文化的发展潮流, 满足当代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 这就需要安塞地方和国家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足够的重视与保护, 正真的将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 才能够算作是 “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安塞县地方志编写委员会.安塞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2]张新德.安塞腰鼓[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4.

[3]王东.安塞腰鼓“响彻”亚平宁半岛[N].延安日报, 2011.2.

[4]杨永林.安塞腰鼓:穿越千年的战鼓[N].光明日报, 2014.1.

我读《安塞腰鼓》 第4篇

文章通过描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气势恢宏,语调明朗。节奏明快的语句,衬托出安塞腰鼓壮阔、火热、豪放的特点。

惟妙惟肖的描写使那群茂腾腾地后生们从书中“蹦”了出来,在我眼前发狠地捶、忘情地捶、没命地捶那安塞腰鼓。鼓声伴着掌声,那是一种洋溢着英雄豪气的声音。隆,隆,隆隆……

奏吧,让百鸟停止歌唱,大家一起来倾听那如雷的鼓声吧。那奇伟磅礴的能量也只能由安塞腰鼓释放。急促地鼓点迸发出元气淋漓,奏出了震天动地的生命强音。安塞腰鼓神了!它把活跃着的生命转化成了一个又一个华彩乐章,在鼓上如火花四溅般奏出,令人叹为观止。我听见了,那远在黄土高原的腰鼓声,我听见了,是那么激动人心!我不得不赞扬黄土高原人民的粗犷豪迈与生机勃勃,他们吃穿虽普通,却有着锦衣玉食者没有的强盛生命。好一个安塞腰鼓呵,好一个安塞腰鼓!

我仿佛与后生们一起舞着,舞着,大起大落地搏击全身,跳出每一个充满力量的壮美舞姿。吼,跳,喊,跃,把抱负、痛苦、欢乐、追求,通过安塞腰鼓而表达。啊,安塞腰鼓,你给农民们注入了无限生机,把他们朴素衣着下掩饰不住的亢奋捶出来了,舞出来了。啊,安塞腰鼓,你令人激情澎湃,给黄土高原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噢,安塞腰鼓,好一个抒出了农民心愿、指引他们走向幸福的安塞腰鼓!

文章中的语言如诗如画,利用安塞腰鼓的特点,写出极富音乐美的篇幅。课文中排比、比喻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好。形式多样的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文章经过排比、比喻的加工,使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场面写得别致感人,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课文中不仅排比、比喻有大功劳,文中的叠字叠词也增添了文章的气势和意味。如“茂腾腾”、“咝溜溜”、“隆隆,隆隆,隆隆”,使课文音韵和谐,旋律优美。

文章中除了排比、比喻、叠字、叠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写作手法――反复。反复要是用不好,会让人觉得啰嗦。但反复要是用好了,能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课文中四次写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作者刘成章每一处都用心地描写了。如果我们也能在文中灵活运用排比、比喻、反复,那一定会使文章增色添彩。

安塞腰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第5篇

1、整体感悟,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三、研习课文

(一)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2、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二)品读,重点突破。

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1、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①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

②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③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④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2、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3、仿写(可让同学按此句式仿写,并让他们互猜自己所写的事物)

4、感受后请写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

四、结束语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炼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17 安塞腰鼓

刘成章

( 静 )安静的腰鼓

( 动 )火爆的腰鼓

( 静 )寂静的腰鼓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 写实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联想和想象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写意

六年级安塞腰鼓 第6篇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介绍背景资料;第二课时,重点语句赏析。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和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介绍安塞腰鼓的有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描写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文中语言铿锵有力、句式变化多样、修辞手法多样化、感情激烈奔涌。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感情。

2、让学生走出课本,了解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感情充沛,有激情)。

三、学生读。

a)现在请大家带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要放声朗读。

b)刚才我范读了课文,大家也自由朗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读出气势来。

(在朗读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压力,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文章)。

四、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五、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教学后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踊跃的发言和认真听讲,我认为本课我的两个教学目标都已达到:

1、学生认真朗读了课文,在朗读中品味了文章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激烈喷涌的感情。

2、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而且效果很好。学生对浙江以外的世界了解的实在太少,因此对于外界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告诉学生陕西的风土人情时,往日吵闹的教室一片寂静,学生都在静静地、认真地听着,并且不时还做些记录。课后还到办公室询问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语文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泱泱中华、大千世界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徜徉,尽情地领略,使贫乏的内心世界变得充实、丰富起来。

六年级安塞腰鼓 第7篇

上传者:liubojhi boji77@sina.com 简介:安塞腰鼓课件制作使用的是fiash8.0版本。 根据课文内容我用了七个场景,第一个场景等于是一个封面。这个场景中有三个按钮,左边的是播放音乐按钮( ),中间的是停止音乐按钮,( ),右边的是转场按钮( ),转到第二场景。 第二场景是进入后边各个场景的按钮场景,它们分别是:观看欣赏、美美地听、问题探究、美美地品和再见。以后的每个场景中都有两个按钮,左边的是播放按钮 ,右边的是返回按钮 。问题探究场景(第五场景)中又多了一个蓝色的播放按钮,这个按钮主要是显示答案用的;美美地品场景(第六场景)中,我把“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一句话作为隐形按钮来播放每题答案用;第七场景中上边有一个发灰色的小按钮是退出按钮。swf

相关课件:

《安塞腰鼓》文本解读 第8篇

一、 独树一帜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简洁有力,节奏明快,不仅富有韵律美和诗意美,还极富感染力和穿透力。

鼓响前,“茂腾腾”“咝溜溜”的叠词已先给文章铺垫了几分气势和韵味,而腰鼓一旦响起来,便能“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原始而又桀骜不驯的鼓声,顷刻间便爆发出它不可一世的生命力!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动态的描写,把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响声,互激互容,合二为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这快速跳跃的节奏,这炽热灼人的氛围 ,这排山倒海的气势,在此全部化为酣畅淋漓的快感——阅读的快感。

二、 丰富多彩的修辞

1. 贯穿始末的对比。

《安塞腰鼓》全文20个自然段,按“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分为三部分,呈现出“静——动——静”的表演过程。

表演前,四周一片肃静,只见“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这是以静写动。鼓手们贴身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而展现在鼓手们身后的是“一片高粱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神情沉稳而安静”地立着,他们似乎在积攒着力量,期待着爆发,等待着展示。

“看!”顷刻间,那铿锵的生命力爆发了!那样来势迅猛,势不可当!他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那声音“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而且“愈捶愈烈”,后来,人、声,都“成了茫茫一片”。世上还有什么声音比这更惊天动地,更气壮山河,更奇伟磅礴?

然而,“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静得“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静得甚至听得见“一声渺远的鸡啼”。这,就是激情释放后的寂静;这,就是表演前后的强烈对比!它的直接效果是:主题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烈、热闹、气势冲天。

文中除了整体布局的鲜明对比外,还不乏一些词句的对比:“冰冷——燥热”“困倦——亢奋”“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这些对立词语的组合,将安塞腰鼓雄浑、奔放、狂野的特点渲染得更加淋漓尽致!

2. 形式多样的排比。排比的优势是能制造韵律,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加强文章的气势和力量。文本作者不仅充分利用排比这一手法,更将其发挥得酣畅淋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是句内的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这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如此精妙的比喻和排比,足以把安塞腰鼓壮阔、雄浑、激越、狂放的场面演绎得气势磅礴,摄人心魄,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3. 一咏三叹的反复。

文中,安塞腰鼓并非单纯地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个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磁场。在这里,鼓与人,人与鼓合二为一,作者自然要倾注全部的热力和笔力去咏之,去叹之。为此,作者通过富有音乐性的复叠咏叹,来进一步加强文中情感的传递,作者在每个层次之末,单独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的咏叹句式,而且,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每段都有新意,每段都有提升,层层递进,直接将情感步步推向高峰!如此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的反复咏唱,不仅给人们的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心灵带来强烈震撼,同时也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通篇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韵律美。

静下心来,走进文本,潜心研读,细嚼品味,不需要借助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一样能感悟文中那排山倒海、气势磅礴、刚劲激昂的表演场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六年级安塞腰鼓 第9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的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具准备:PPT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表演。指名说感受。

2.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生字。投影:

(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4)再指名读。全班齐读。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2)班级交流:

三、指导朗读。1.重点指导:

(1)自由读这段话。

(2)指明范读,画出节奏。(3)自由读,注意语气。(4)再指名读。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表情。(2)学生范读,画出节奏。(3)自由读,同位指导。再指名读。

2.逐节指名朗读。随时纠正不当之处。

四、理清课文层次。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2.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2.明结构。

3.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4.寻美点。

5.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三、小结

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14、安塞腰鼓 火烈的场面 鼓声的巨大力量 好一个安塞腰鼓 茂腾的后生 变幻的姿势

七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技能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学情分析

注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同时,要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

一、课前检测:(见附录)5分钟

二、明确目标1分钟

三、初读课文,自主先学:15分钟

1、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从背景、从性格、从人物、从神情、从腰鼓等方面去考虑。

好处: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2、提问:阅读第7段,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A、先用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B、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

C、再用排比、连续比喻: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好处: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3 ⑻找出文中的反义词及其作用。

明确: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

好处: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4、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虚写,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好处: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四、品读课文,展示交流。9分钟

1、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明确: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处: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3、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4、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5、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五、活读课文,探究延伸。8分钟

1、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明确: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2、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明确: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3、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六、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1分钟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七、课堂检测(见附录)5分钟

八、布置作业(见附录)1分钟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 第11篇

听完陈**老师的这两节《安塞腰鼓》的教学,感受颇多:

1、关于课文的朗读

这是一篇表现艺术之美的`美文,作者写得是激情澎湃,这节课陈老师也让学生读得激情澎湃,应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然后再抽生读,若学生在朗读时不能充分表现作者的感情时,教师再进行范读,通过教师规范激情的朗读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去领会文章。

2、关于教师的引

视频导入时,陈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咱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这样一步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

当学生活动时,教师也注意引导,让学生自己泛读(文章写得好吗?),再让学生思考读(文章是怎么写的?),然后将自己的思考及困惑在小组里互相交流,最后教师再引导提升点透。

3、关于课堂的训练

陈老师在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写法(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时,结合课文指导写作,练写结合让学生读透课文,解透课文,再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进行仿写训练,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关于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读——思——议——导——悟

七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安塞腰鼓 第12篇

刘成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

过程与方法:

4、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与德育:

5、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方法:

l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3迁移练习(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1.腰鼓的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1.掌握生字词

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导入,礼赞黄土高原

(投影:黄土高原画面。附“这里是空旷辽远的黄土高原/四野八荒的尘埃/用五千年的岁月铸造了它/秦皇汉武的战车/商旅西出的驼峰/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踏实了它……),是啊,有人说,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黄土高原是一条好汉,而激荡了它血液的安塞腰鼓正是它个性的喷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

二、生命之节奏——感受安塞腰鼓

组织学生收看安塞腰鼓视频片段,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下句式说话: 提示:“好一个的安塞腰鼓!你看(听)……”

1、教师边放视频片段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点拨,突出以下几点: A、火烈的舞蹈场面。B、鼓声的巨大力量。C、茂腾腾的击鼓后生。D、变幻的舞姿。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三、生命之华美——欣赏课文美点

[一读品语言]

1、师:当你置身于黄土高原,置身于雄壮的鼓乐队,亲耳聆听这种澎湃的震撼,你的感觉如何呢?想不想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

①.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或感受最深的语段,请用“我喜欢句子,因为”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②学生间互相交流

③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美源

小结:作者是如何让文字与表演浑然一体,读起来如此地激越豪放的?

铿锵的短句: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排比、反复的运用: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虚实结合: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

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二读品气势]

1、范读:针对课文的5~13自然段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把握朗读技巧。

2、仿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训练,或自读,力求读出韵律,读出气势。

3、演读:安排两组,一人模仿秀,一组合作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齐读课文的7段或9~13段

[三读品内涵]

“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绝不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文中有很多句子揭示了安塞腰鼓的深广内涵,把你能理解的结合课文中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来谈一谈,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在讨论发言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也要鼓励其他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进行答疑。因为这种质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对文章内涵逐步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一)教师示范,“好一个黄土高原!”或“好一个黄土文化”(课文19~22自然段)

(二)学生合作探究,谈自己的理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好一个……

四、练习,生命之畅想

1、听一段二胡名曲《赛马》,任选一题完成仿写。

(1)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

(2)、发挥你的想象,把听完乐曲后在你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模仿第七自然段)

五、作业,生命之思索

1、师:黄土高原上那种原生态的,摒弃了世俗杂质的生命力量,正是我们民族性格的写真。同学们,你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你打算怎样走过你的人生旅途呢?

请把你的打算凝练成一句人生格言,写下来好吗?

2、学生拟写格言,集体交流。

六、小结,生命之旗帜

上一篇:建筑垃圾生产骨料下一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