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运用(八)教学方案

2024-07-03

积累与运用(八)教学方案(精选19篇)

积累与运用(八)教学方案 第1篇

积累与运用(八)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自读词语,发现词语的奇妙。

2读、背古言名句,理解古言名句意思,能主动积累和运用古言名句。

3读懂成语故事,理解成语“夸父逐日”的意思。

4能大方、主动、有礼貌地向同学介绍自己小组里的小伙伴,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5留心观察生活中与家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不拘形式地写下家中的见闻、感受。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短文,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并感受革命年代中的革命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一些古言名句写在小黑板上。

2教师收集古代诗人、现代作家描写家庭生活美好的诗句、文章。

3学生回忆平时自己与家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教学时间

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自读、互读词语,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悟悟这些词语的奇妙之处。

2想一想:这几组词语有什么地方相同?

3学生自由发言,从中点明教学内容:这几组词语中一、二两词是近义词,第三个词与前两个词是反义词。

4学生再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感知词语的奇妙。

5拓展练习:你能再说出这样的几组词语吗?

6教师相机板书学生的举例,再读词语,加深理解。

二、语海拾贝

1自读古言名句,要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读,相互检查,并悟悟古言名句的大致意思。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不懂的地方,请求老师或其他组同学解释。教师注意引导和补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言名句。

5拓展练习:你能说说你收集的古言名句吗?

6比一比,哪一小组收集的古言名句又多又好。

三、点击成语

1学生自由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

2请学生复述成语故事,并说说读了成语故事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理解“夸父逐日”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讲讲身边这样的事例。

四、口语交际

1带领学生回忆与小组同学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谈谈对小伙伴的看法。

2引导语:每个小组里人虽不多,但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爱好。有的内向害羞,不爱说话;有的……你对小伙伴了解多少呢?

3以小组为单位,回忆生活和学习中小伙伴与你相处的小故事,从中发现小伙伴的性格、爱好等等。

4小组交流:请选一位小伙伴跟同学说说,再看看同学的发现对你有什么启示。在小组中评选出谁自然大方、有礼貌,谁听得最认真。

5全班交流,教师对学生准备情况初步了解,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建议。

6开展活动:我的小伙伴。评出最佳小伙伴。

7总结:我们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应语句生动,说话时口齿清楚,要把自己的意见充分表达清楚。在听别人的发言时,应细心聆听,看看对你有什么启示。

五、习作百花园

1引导语:家是我们的港湾!同学们都在家里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呢?抽生回答。

2小组说说:平时自己与家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里的美好记忆。

3学生讲述自己认为印象最深的事情。教师在学生讲的时候,帮助润色。

4总结:让我们拿起笔来,记下与家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让别人了解你家的温馨,分享你的开心。待会儿比一比,谁写得精彩。

5教师选择一两篇学生习作,在全班念,一边念,一边评改。

6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改完后,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加上一个题目。

7在小组里自由欣赏品读小组成员的佳作,并评议每位成员作文的优点、缺点,把这些意见批注在文后。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短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了解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反馈信息。

3全班质疑,请求老师或其他同学解答疑难。

4勾画最喜欢的好词佳句摘抄在采蜜本上,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反复朗读。在小组中交流读后收获,鼓励学生将积累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

5有感情地朗读短文,可以评选出谁是朗读小能手。

积累与运用(八)教学方案 第2篇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积累与运用(八)》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自读本题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将不明白的提出来。

2.对不明白的地方加以引导和点拨。

3.拓展:你还能用成语概括哪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也可出示短小熟知的文章让学生用成语进行概括,如《火烧赤壁》等。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读本题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对《论语》进行简单的介绍。

2.指名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明白的句子教师加以说明,明白这几句话都是学习方面的名言。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古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

4.比一比,看谁记得最多。

三、互动平台

1.学生自读对话,了解本题内容。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3.练习,找出《景德镇的瓷器》中的中心句。

4.拓展:你还能从本册学过的`其他文章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四、综合性学习

1.自读本题,了解要求。

2.教师介绍办报的一些基本方法,学生观察自带的报纸,学习办报的方法。

3.自由组合,讨论学习园地的内容和分工。

4.各组汇报本组的内容,相互交流和学习。

5.《学习园地》展览,评比。

五、习作百花园

1.学生读本题要求。

2.分组讨论交流选材内容。

3.学生试写。

4.评改习作。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学生阅读。

2.交流与汇报。

(1)本文较长,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阅读的?

(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积累与运用(八)教学方案 第3篇

一、从汉字的表意角度去掌握汉字

如何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 并不是靠死记硬背, 而是要从汉字造字法及词义演变的角度来追根溯源, 掌握一部分词语的含义。中国汉字除形声字外, 许多汉字都是表意的汉字, 这是中国古老汉字的特色, 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

例如“如”字, 在《说文解字》里, 注:“从随也:从女, 从口。“是由女, 由口会意。”林羲光《文源》:“口出令, 女从之。”所以在总结“如”字的一词多义时, 如果从造字法的角度分析, 本义是女子“顺, 随”的意思, 由此相似联想, 就是该人随某人往一个地方去, 很显然“到, 往”是“如”字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动词用法, 例: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

又如“间”, 从门, 从月。译文解释为:“间, 空隙。由门, 由月会意。”意思就是月光从门内照入, 是因为门有空隙, 由此本义引申, 使用相似联想的方法引申为“抄小路, 走小路”。因为月光在夜晚照入门缝, 此种情境应该是静悄悄的, 所以这与人从小路逃走的意境应该是一样的, 例:从郦山下, 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又如“引”字, 《说文解字》:开弓也, 本义是动词把弓拉开。例: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 由此引发联想, 开弓就要向后拉弦, 由向后引申为动词后退、退却。

这样从造字法即字的本义角度引导学生掌握其连带的引申义, 就能够让学生对文言词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不再是简单枯燥的记忆甚至死记硬背的学习。

二、从语境的角度判断语意

文言语法现象除一词多义以外, 还有活用、通假、古今异义、文言特殊句式。高考命题即根据以上文言语法现象考查考生对以上古汉语知识点的掌握。高考12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是知识积累的关键。但是, 如何推敲词语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 关键是结合语意语境与语法语境, 再考虑该词语的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

如08年高考全国卷《宋史·廖刚传》中:“刚喻从盗者使反业, 既而他盗入顺昌, 部使者檄刚抚定”中“檄”字用法的判断, 结合上文语境, “绍兴元年, 盗起旁郡, 官吏悉逃去, 顺昌民以刚为命。”意思是绍兴元年, 盗贼从绍兴起, 官吏们都逃走了, 顺昌县的百姓依靠刚生活, 廖刚开导那些跟从盗贼作乱的人, 让他们返回本业, 不久其他的盗贼进入顺昌县, 就此判断部使者此时应该有什么样的举动, 按照此语境与语法分析, 此处“檄”应该是动词, 联系“檄”的本义, 即“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 就可以准确推断“檄”当然是“用檄文征召”的含义。

所以如何准确推断并猜测出某字在文中的准确含义, 在广泛的积累古代汉语字词及语法现象的基础上, 结合语境, 灵活分析, 才能弄懂弄通, 达到做题得心应手的目的。

摘要: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一个典型的问题, 就是学生对文言语法现象的掌握不够牢固, 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他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点、古汉语字词的掌握灵活地运用到文言文阅读中去。高考所考查的是学生对浅显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比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查形式即选择与翻译题型。

中学写作教学中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第4篇

一、素材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写作是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创造新思想的语言使用行为。作文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表达学生自己的所感所想,这类文章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另一类是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要求明晰、简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作文教学都偏向于要求学生写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强调作文的社会意义,忽视了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教会学生搜集素材,从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精彩之处,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创意地表达意思。”叶圣陶也曾说“我们内蓄情思,往往于一刹那间感其全体;而文字必须一字一句连续而下,仿佛一条线索,直到终篇才会显示出全体;又,蓄于中的情思往往有累复、凌乱等等情形;而形诸文字,必须不多不少、有条有理才行。因此,当写作之初,不得不把材料具体化,使成为可以独立而且可以照样拿出来的一件完美的东西。”可见写作素材对于作文的重要性。

二、写作素材积累的方法

作文素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另一类是课外的阅读材料。

(一)教科书中的阅读素材

对于这类素材,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创新运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课本中的材料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对于教科书中的素材,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积累:

1.照单全收

即根据文章的中心,直接将课本中那些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有不因为私下情同父子之“义”而有违军令如山之“大道”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失街亭》);反面的有项伯因为要报答张良救命之恩的“小义”而私自通风报信,结果妨碍了项羽原计划攻打刘邦、一战称帝的“大道”等等。除此之外,学生非常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也有“关羽为小义放走曹操,有违蜀希望统一天下之大道”“刘备为桃园小义而不听劝阻、仓促伐吴,结果落得火烧连营七百里,使蜀实力大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蜀攻取的脚步”等反面素材。因为这些素材都是典型而且生动的,所以这种方法运用起来不仅简便而且高效,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概括和分析。这种方法可运用于议论文的写作。

2.变向行驶

课本中叙述的事件都是按一定的方向向前推进的,也都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结局。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方向,将事情按照我们设定的方向重新向前推进,那么就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却又正是我们作文观点所需要的。这就是由课文内容“变向行驶”而得到的作文素材。

3.旁逸斜出

一篇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它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空白点”,如果我们尊重课文并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并适当加以联想和想象,由课文中的某一个“点”向外延伸,使原本比较单薄的内容变得比较丰满,或使课文原本的“点到为止”变成“有血有肉”,这不失为写作时从课本中选取材料的另一个重要渠道。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文的写作。

4.反弹琵琶

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议论性文章。对课本中有关的人物、人物的行为、叙述的事件等等,众人都从某一个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层面上去理解。但如果我们能够多作一点反思,换一种眼光或者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也许可以得到不同、甚至全新的结论,这就是作文素材选取过程中的“反弹琵琶”。这种选材的方法,可以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使作文材料新颖而不落俗套。同时,又可以彰显自己独特的思维,可谓一箭数雕。

以上四点是作文从课本中攫取素材的有效途径,学会并熟练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写作材料贫乏的困境。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必须注意一点,那就是绝对不能“戏说”课文,不能出现像有些同学改编朱自清的《背影》而变成“父亲越过铁路去买橘子而违反了交通规则被罚款”这样的现象,反而弄巧成拙。

(二)课外的阅读素材

课外的阅读材料丰富多彩,许多优秀的素材如果能运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中去,将会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素材都可以为我所用。笔者在选择课外写作素材时有以下几点建议:

1.关注细节

真挚的情感往往来自精彩的细节。作文不是生活的简单相加,所以选择作文素材时要对其适当加工、组合和提炼,选择那些能触及自己灵魂的动情点——细节并加以描绘,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比如某年的一篇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其中对于祖父祖母的描写就借鉴了丁立梅散文《你在就心安》中“两个人,不过隔着一屋远的距离,祖母却每隔十来分钟,要大着声唤一声祖父。‘老头子!祖母这样唤。有时祖父听见了,会应一声‘哎。祖母笑,仍旧低了头,做她的针线活。有时祖父不应,祖母就会急,迈着细碎的步,走出门去看,看到祖父好好的,正在太阳下打着盹呢。”的细节描写,用一喊一答的细节描写突出了老人之间的夫妻情深,其情真挚感人。从这篇作文中也可以看出往往打动读者的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恰是这些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细节。所以,我们在寻找素材时应该多多关注细节。

2.避免陈旧

一些课外的阅读材料中的素材由于年代等原因显得过于陈旧,这样的素材是不可取的。比如现当代散文中一些作家对于“知青下乡”等特定时代场景的刻画,虽然有的素材也极富感染力,但由于时代的层层阻隔,并不能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里,否则就会使作文失去真实性。

另外也要注意选择的素材是否新颖,比如要寻找通过衣食住行来展示时代变迁主题的素材,很多人往往会对自己家从祖辈至今餐桌上食物的变化进行刻板的描摹,显得无聊且没有新意。而有的作文素材会提供很新颖的角度,比如通过祖父使用的“烟斗”的变化来体现时代变化,这种立意就比单纯地就衣食住行的某一方面笼统地描述新奇得多,也更容易吸引读者。

3.着眼热点

一些报刊杂志上社会热点的话题也是写作的好材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多多关注。2009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目是“绿色生活”,就十分贴近当时的社会热点“生态”问题,如果学生可以较早关注,就不至于在写作时无物可写。教师在平时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考《南方周末》《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了解社会动态、时事政治。但是在选择素材时也要切忌态度过于偏激或涉及敏感问题。

三、写作素材运用的技巧

素材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运用作文素材的方法:

(一)直接引用

就是对写作素材进行直接引用,可以使之成为文章的观点,也可以作为论证的材料。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有利于操作。运用得体的关键在于准确,所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整体立意一致。

(二)精选叠加

同质叠加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积累了许多素材,但这些素材从单个上还不能有效组织成文,这时我们就可以筛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素材,在组合时,我们也要注意运用技巧,比如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思路清晰;也可以由近到远,逐步展开;也可以由主到次,突出重点。语言排列顺序要合理。通过相同素材的共同特质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增加文章的气势。

(三)理例结合

作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说理,就容易令人生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借用各种和文章主题相关的素材,通过一些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情去揭示深奥的哲理,这样显得有血有肉,丰满多姿,具有说服力,读起来也真实可感。

积累与运用(八)教学方案 第5篇

1. 了解意思相反或相近的四字词语,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2. 读背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诗句,积累语言。

3. 阅读《夸父逐日》这则成语故事,培养喜爱成语的感情。

4.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关注周围的小伙伴,并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他人。在关注他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多发现别人的优点,会赞美别人,提高口语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5.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感受;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一、温故知新

1. 复习旧知识我们便会有新的收获。今天,我们首先要到“温故知新”里去看一看。

2. 自读词语,发现规律。

3. 齐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词语和第二个词语的意思相近,而前两个词语的意思却和第三个词语的意思相反。)

4. 选你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5. 小组合作练习。“我说你对”记住这些词语。老师也可以再提供已学过的词语,让学生找近义词、反义词。

二、语海拾贝

1. 读名言,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讲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作解释。

2. 熟读成诵。

3. 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言名句。

三、点击成语

1. 自己练读,读得正确。

2. 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3. 交流读后的体会。

四、口语交际

1.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每天在学校学习,接触得最多的,除了老师,就是自己周围的小伙伴啦!相信你身边的小伙伴们各有各的性格和爱好:有的内向害羞,不爱说话;有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有的心灵手巧,爱做手工;有的喜爱体育,爱打篮球……今天,就请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组的小伙伴。

2. 自主选择,小组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多注意别人性格、爱好中好的一面,用欣赏的语气介绍自己的小伙伴。

3. 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提示上台发言的学生说话时态度大方,语言清晰、流畅,对精彩生动的地方教师适时给以肯定;同时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4. 教师总结,肯定成绩。

五、习作百花园

1. 读题明意,让学生通过读题知道本次习作写什么。

2. 选材习作,引导学生选好材料,写出发生在家中的真实故事。

3. 交流欣赏,读给家人听,提出建议,再修改完善。读给伙伴听,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并提出修改意见(可以小组为单位)。

4. 独立修改,认真抄写。

5. 互评互改。引导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六、自主阅读园地

1. 借助拼音自主阅读短文。

2. 从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3. 鼓励学生课后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诗词等,扩大阅读面。

参考资料

☆爱国名言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 白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 毅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 德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 华罗庚

☆“语海拾贝”诗句的出处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积累运用八》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过程 :

一、指名读自己习作中的好词佳句。

二、欣赏1~2篇好作文,同学评议。

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之处?

三、评议1~2篇中等作文。

《积累运用八》教学设计 第7篇

阅读短文《爸爸的咳嗽》。

教学步骤

一、提出阅读要求。

学生读短文和文后的练习题。

二、再读短文

1.边读边思考文后的题。

2.给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做记号。

三、学生自学后,讨论交流。

1.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短文讲自从搬进新居后,我发现父亲的咳嗽病,经过仔细观察和咨询,终于找到了病因――硫酸厂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从中应该懂得:a.遇事要动脑筋,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b.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健康,应早日治理。

2.短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1)文章层次清楚,写了发现病情――仔细观察――找到病因――希望治理。

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第8篇

一.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首先, 我们可以从各科教材中找到各类的素材。比如:哲理类,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事例类, “孔明挥泪斩马谡”……

其次, 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积累各类素材。父母的关爱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

另外, 我们可以从平时的阅读中积累历史典故、名人逸事, 从语文复习资料的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中积累素材, 还可以从网络、电视, 甚至手机短信中积累。

二.如何组织作文素材, 形成优秀的作文?

即使有了新颖丰富的作文素材, 也需要恰当的表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优秀的高考作文是一个被很多人认同的实用的捷径。每年高考, 各地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作文, 统观这些考场佳作, 要么认识深刻, 见解新颖独到;要么材料典型鲜活, 内容丰富充实;要么文采斐然, 华章丽句叠现;要么构思精巧, 形式灵活多样……总之, 每一篇高考佳作都有其精彩的地方, 它们在思想认识、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材料积累及作文应试技巧等方面, 对考生都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如何盘活作文素材?

每个人能够掌握的作文素材是有限的, 如何将有限的作文素材灵活的运用于无限的作文话题?我们可以运用发散思维盘活这些素材。对同一个材料, 我们可以选取它的不同角度应用于不同的话题之中。

同是一个材料——孙膑与庞涓的故事, 举例说明盘活的方法。

孙膑与庞涓同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 结拜为兄弟。一年, 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的待遇招求天下贤才为相, 庞涓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寂寞下山而去, 孙膑继续深造。孙膑下山后与庞涓同朝为臣, 庞涓嫉妒孙膑才华设计陷害了孙膑。后来被孙膑识破庞涓计谋, 在墨翟的帮助下脱身到了齐国。在魏齐交战中消灭了庞涓。以此为原材料, 分别运用于以下话题:

(1) 在灾难中站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2) 嫉妒是杀人的刀。

(3) 作恶的下一步就是毁灭。

(4) 轻易相信他人容易受害。

(5) 感情影响了理性认知。

(6) 团结人才的重要性。

(1) 在灾难中站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孙膑被庞涓骗到魏国被施以膑刑, 他不屈服于命运的魔掌, 而是坚强地斗争。为了生存, 他在监狱中装疯卖傻, 让庞涓放松警惕, 齐国使者把他带回齐国后, 作为齐国军师在马陵之战中使庞涓中计兵败身死。而孙膑这一在逆境中崛起的英雄从此扬名天下, 并写下了《孙膑兵法》, 而泽被后世。

(2) 嫉妒是杀人的刀。 (要善于包容) 妒忌是一剂毒药。

庞涓与孙膑同门师兄弟, 本来感情和睦, 按照正常的方向发展, 可以同朝为臣, 共同效力, 把一个国家搞好。但由于庞涓心胸狭隘, 不能容忍崭露头角的锋芒已露的孙膑, 以致于施出毒计, 残忍地剜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而自己也最终难逃兵败自刭的下场。

(3) 作恶的下一步就是毁灭。

庞涓本人也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但是他却用他的才学来陷害比他聪明的孙膑, 这换来怎么样的结果了?是桂陵之战的惨败, 是在马陵之战中被活活逼死, 是可悲可怜的被毁灭, 被耻笑。

(4) 轻易相信他人容易受害。

具有如此聪明才智如孙膑者, 还好似忘记了这样一句话: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就让他无视庞涓的险恶用心, 让自己掉进了陷阱。轻易相信他人的结果是什么呢?

(5) 感情影响了理性认知。

孙膑抱稀世之才而惨遭膑脚之祸, 是因为他太相信他奸诈的师兄庞涓所致。同窗手足之情蒙蔽了他的眼睛, 使他无法理智地看到庞涓的险恶用心。

(6) 团结人才的重要性。

魏惠王求贤, 却反而葬送了自己的富强。魏国本是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国家。当时魏文侯身边聚集了一干贤臣。像李悝、吴起等人, 都是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而到了魏惠王时期, 由于驸马相公公叔座的排挤, 挤走了吴起;又由于魏惠王的不信任, 放脱了商鞅;由于庞涓的忌妒, 致使孙膑跑到了齐国, 成为魏国的劲敌。如果这些人不走, 孙膑和庞涓能协作共进, 魏国的强大不知还会多保持多少年, 而秦国的第二次崛起又不知要费多少功夫, 至少是重新摸索, 不能直接享受魏国改革的成果和他们发展的思路。历史上有太多的魏国人才外流, 以致造成了秦国的强大、魏国的被动。

如何加强古诗词教学的积累与运用 第9篇

关键词:朗读、感悟、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

积累和运用相辅相成。积累了自然要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在运用中强化记忆。运用又需要积累作为前提,积累多了,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也就不足为奇了。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是为了加强积累。

1、读说训练

学习古诗词必须以读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应当让学生多读,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意境的深远、思想的丰富。但也不能肤浅的停留在诗句的诵读上,要真正理解诗词的意思,在熟读之后就应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诗词的内容,大胆的让学生练习说话。

如我在教学《秋思》一诗,学到“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时,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诗人,你会写些什么?信寄出之前,诗人又打开信封,还会写些什么?还有教学《游子吟》一诗,我让学生想象,作者看到母亲做好的新衣服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还有引导学生学习《赠汪伦》时,我让学生想象,汪伦为什么来晚了?李白和汪伦临别时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练习说话。有效地补充了诗词内容,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诗词和学生生活的距离,降低了学习古诗词的难度。这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又拓展学生语言积累。

2、 读写结合

小学古诗多数是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我觉得在教学这类古诗时,不能只停留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应该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景物画面,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形、声、色俱全的立体景象,然后让学生身临其境,展开想象的翅膀,拿起笔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对诗歌内容、意境、等多方位的整体感悟与积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

比如:在教学《回乡偶书》一诗时,我让学生写一写作者贺知章会对家乡的儿童说些什么,家乡的儿童又会对作者说些什么等。学习《渔歌子》一诗,让学生写一写“西塞山”的景色。再如: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我抓住最后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激发学生的感情,朋友元二的这一去,一路陪伴他的是黄沙大漠,孤寂苍凉,这一别,也许一年、也许两年、也许三年五载,或许今生再无相见之日,此时此刻,王维的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假如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虽然也是送别诗,但它不是借景抒离别情,它是借景言离别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也让学生动笔写。这两首虽然都让学生写的是朋友离别时的感受,但写出来内容完全不一样。引导学生写话,既能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也补充了文本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降低了写作难度,一举多得。

3、以点带面

在课堂内将理解、感悟、赏析、记忆等语言积累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得法于课内,指导自己的课外积累,才能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点”,辐射与之相应的古诗内容,形成学习的“面”,有利于学生扩充语言积累数量。

首先,以文本为线,利用迁移的原理,补充学习相关的古诗。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春夜喜雨》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又比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可补充学习王冕的《墨梅》,在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也可讓学生收集学习张籍的《秋思》等,我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朋友之间的离别情,我课前让学生回顾学过哪些送别诗,学生就背诵了《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课后我又让学生回家收集五首以上的同类诗,进行背诵。这样举一反三,逐类旁通,就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对古诗文的积累信息。

4、运用、内化

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积累,因而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写,运用古诗文。比如:在学习了《仙人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写一种植物,要求仿照这课的写法,借物喻人,也就是托物言志。并且要引用一些有关这些植物精神的古诗词名句。结果学生写得很好,引用了很多诗句,有的写小草,引用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写梅花,引用的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的写荷花,引用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的写竹子,引用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但是指导学生引用古诗文要做到“有感而发”,切忌“为引而引”。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不仅为学生的交际与作文增添了色彩,更是内化语言的过程。

《积累运用八》教学设计 第10篇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积累与思考。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成语及成语故事,作下记录。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老师讲故事:掩耳盗铃

2.过渡谈话,在祖国的语言定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流传千古的成语,这些成语有很多源于一些生动的故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开展一场特殊的故事会:成语故事会。

二、组织活动

1.老师宣布比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要求发言人声音宏亮,以故事多少定输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3.进行故事。(教师可把所讲的故事成语记录在黑板上)

三、编连环画

1.给学生看一些连环画。(可以课件出示)教师简要讲讲连环画的作法和要求。

2.生自由选择故事作连环画。

积累·运用八-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要求:了解地球所处的位置妙不可言,知道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要更加爱护地球,保护好环境;为能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做准备。 知识要求:会读、会背有关气象方面的谚语,理解大概意思;理解短文内容。了解地球所处的位置妙不可言;练习写科幻故事,想像要丰富,内容要具体。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短文的能力,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展开丰富想像,写出有趣的科幻故事。

【重点难点】阅读短文,了解地球出现生命的原因和地球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展开想像,写好科幻故事。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读读背背”

1、自己读谚语,不理解的词。

2、全班讨论谚语的含义。

3、采用多种形式背诵。二、阅读短文 1、自己读课文,不理解的`词,标出短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什么内容。

2、讨论问题 (1)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2) 地球为什么有生命存在?

3、自由发言

4、老师点拨

第二课时

一、自己准备 想想暑假有什么打算?准备怎么过?要有意义,生活还应该丰富多彩。

二、小组讨论 全班分小组,在组内谈自己的打算。(准备怎么过?达到什么目的)

三、在班上介绍 各小组选出说得好,活动安排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发言。

四、大家评议,补充五、老师总结表扬

第三课时

一、写作指导

1、审清题目 这次习作要求我们编故事,所谓故事,必须有头有尾,所讲述的内容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而这次编的故事还必须是科幻故事,所以还要求我们大胆想像,从这点上看这次科幻故事的作文与想像作文有共同之处,而不同之处是作文要写好故事情节。

2、全班讨论,什么是有情节?什么叫展开想像?什么叫富有吸引力?

3、共同讨论选材,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曾幻想过什么?哪些是属于科学幻想?做到个人选材时心中有数。

4、大胆想像,既然是幻想就不是现实,要超出现实,可以采用拟人,夸张的方法,使故事更加吸引人。

5、范文参考,配以讲解。

积累运用八 第12篇

积累・运用八

教学目的:

一、学习五句格言警句。

二、训练阅读能力,理解短文内容。

三、联系动手做实验进行的口语交际。

四、指导作文。

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五句格言警句。

二、训练阅读能力,抓住课文内容。

三、指导写好作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指导学习五句格言警句。

2、学生熟读背诵能提出的疑问。

3、点拔:(其中进行品德修养的思想教育)

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的艺术 第13篇

一.作文素材的积累

(一)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 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 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 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体味人生, 多角度多侧面地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学会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

(二) 从教材中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是一座作文素材库, 里面的文章可谓“无山不含玉, 无水不藏珠”, 其中的人、事、景、物可为我们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当然, 这里说的教材不仅仅指我们的语文教材, 我们还可从思想政治教材中去积累经典论据材料, 从物理化学教材中去感受科学家的魅力, 从历史、地理教材中去积淀人文知识, 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总之, 教材是写作素材的宝库, 从教材中积累素材当为妙招。

(三) 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 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视野窄,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素材。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 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积累素材的重要渠道。积累课外素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那就是经典的高考题和贴近高考的一些优美的语段训练材料, 这些训练材料大多文质兼美, 教育意义非常深刻。只要我们留意, 可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到数量可观的写作素材。

(四) 从学生的相互交流中积累素材

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 阅读习惯和价值取向就会有异。让学生相互交流积累的写作素材, 资源共享, 素材共用, 这是笔者从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这也拓宽了素材积累的渠道,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合作。

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但在写作中仅有素材“量”的积累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我们对积累的素材进行“理智”的分析, 合理的变通, 灵活的运用。

二.作文素材的运用

有了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就像有了砖不一定成楼, 有了米不一定成炊一样。因此, 要写好文章, 还应指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素材。

(一) 素材的有机整合

要使素材充实, 应对占有的写作素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对占有的写作素材, 要精读细思, 目注神入, 多思考, 善揣摩, 分类整合。如按照主观与客观、原因与结果、主流与支流、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等方式来整合素材。或按素材反映的中心、蕴涵的哲理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角度进行整合,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变”。

(二) 素材的灵活运用

对写作素材有了必要的整合, 还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 这样就可以做到“以少胜多”。如运用仿拟的手法, 改动语段中一个关键性的词语, 这个词语可能是几个分句中共有的一个词语, 这段话可用于另一个方面, 表达另一层意思, 阐述另一个话题。如:“友谊是雨季里的小伞, 撑起一片晴天;友谊是一阵温馨的风, 把潮湿的心吹暖;友谊是寒夜里的一盏灯, 燃着热情的火焰;友谊是一块洁白的手帕, 拭干你腮边伤心的泪痕。”这段话中的“友谊”一词可以根据情况换成“亲情”“关爱”“奉献”等词语。

灵活运用素材的另一种办法是学会变通素材。“任何事物或事理都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去观察、去分析, 便会获得不同的发现。”说明素材包含的意义是多元的, 其功能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将事物或事理的某个角度、某个侧面跟特定的话题或主题建立联系, 使之构成证明与被证明、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据此, 根据话题或主题的需要, 我们可以对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或事迹围绕写作的主旨进行迁移叙述并将其放大, 也可以选择素材的某一情节或者某个重要的生活片段加以叙述或分析, 还可以把素材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拓展。通过这些方式, 我们可以实现灵活运用素材的目的。

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的指导, 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致力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而不懈探究的重要课题。“积累”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运用”则是要让学生机智地处理素材信息, 从而艺术地架构文章, 让自己的文章材料丰富, 以理服人, 用情感人。

积累与运用(八)教学方案 第14篇

关键词:字词积累:运用:实践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质,而语文教学的词语积累与运用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积累,“学理如登塔,学文如积沙”的比方,就是对积累特点的最佳概括。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中“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一开始就是以词语教学为基础的。但这一点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又未引起中学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结果导致了错别字五花八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的学习和语文的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因而,教师必须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拨乱反正,找出对策,从而减少甚至杜绝错别字,规范语言运用,使学生的积累运用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怎样增强学生的字词积累与运用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有意识的,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以美词佳句的“耳染”,讲析课,作文课,作文指导课要妙语连珠,文采飞扬,同时教师要交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积累字词的兴趣。比如课前检查预习,可以采用情境填词法激励学生抢答填空,在听写的时候,对于一些重要的词语也不直接报词默写,而是让学生听老师的例句提示,在省略部分填上恰当的词语。为了增强词语学习的趣味性,老师可以组织汉语听写大赛、词语接龙、错别字收集等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字词积累及运用的兴趣。操作时,可让学生从“要我学”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

二、注重方法,提高学生积累的能力

语文学本身包罗万象,知识容量庞大,但它本身又缺乏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系统性,所以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语文知识的积累本身能就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所以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比如数字积累法,让学生积累一马当先、二三其德、三顾茅庐、四分五裂、五谷丰登、六神无主等等这些具有数字的成语;十二生肖积累法,比如;狐假虎威、鸡飞狗跳、鼠目寸光、牛刀小试、亡羊补牢等等;人物情绪积累法,学生可以把表现人物同一情绪的不同词语归为一类,比如表现恢心的,表现高兴的、痛苦的、愤怒。另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汇的习惯。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好词、好句、好段用小卡片记录下来,这样学生从字到词,再到短句,达到字词积累为作文的写作打基础的目的。

三、拓宽渠道,增加学生积累的数量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词语积累仅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所容纳的词汇量是有限的,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词语的机会是无限的,所以必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激起学生积累和表达的欲望。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并规定必读刊物和课外阅读量,因为阅读能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积累的乐趣,同时又由于不断复现,减少了回生率,从而能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即“读一读文章,认一认字,认一认字再读一读文章,边阅读边识字,边识字边阅读”,这样学生认得快,记得牢,效果好。此外,还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教材,让学生无论在校内校外只要见到生字词,就有积累的欲望。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视、广告等帮助学生积累字词,然后把这些词收集到自己携带的随身本上。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了一个“词语积累区”,让学生把积累的词语和积累的方法写到积累区的展示板上,任何一个同学都可以把积累的词写到展示板上,任何一个同学都可以随时拿去看,并把它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宜州作为刘三姐的故乡,有很多的山歌流傳,我们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学生有意识的去积累这些雅俗共赏的有趣山歌,增加积累字词的兴趣,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四、加强实践。巩固学生积累的成果

积累是作为素养和基础提出来的,积累字词就是为了运用。很多时候,学生总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学汉字,但一到书写和运用时往往会捉襟见肘。不断复现是小学阶段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到初中以后,我们更多地强调把积累的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样巩固的效果会更好。因此我们在努力学习积累途径的时候,也注重给学生拓宽实践运用的途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老师、周围的同学会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时有意识的运用恰当词语表情达意,包括写作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或自己看过的好词好句来抒发感情;也可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说出适合的词语。比如每次测验可以问问考得好的同学的心情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考得不好的同学的心情又可以用那个成语来形容?我相信这时的词汇是最丰富的。我们还可以随意写几个词,让同学们把他连成一句话,要求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另外我们还可以以仿写的形式加强字词积累的实践,这样一来我们形成了字、词、句的一个发展过程,最终为作文的写作打下基础。词语积累虽是语文的基础,但绝不是简单死记硬背,而应是理解中记忆,训练中落实,运用中深化。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抓好学生对字词积累与运用这一教学环节,我们要把积累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最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积累运用六的教学设计方案 第15篇

二、要求:

1、注意礼貌用语;年龄特点。

2、语言简单、明白、生动。

三、学生自由结合,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练习购物讲价。

四、小组汇报

说:每组向全班汇报。

说说你在购物时的好的经验及上当受骗的例子。

听:同学们认真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五、总结:

人教第十册《积累・运用八》 第16篇

教学目的

1.读背词一首《西江月》,丰富学生词的积累。

2.阅读短文,做练习。

3.写一封信。

4.会讲成语故事,并根据故事绘制连环画。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读背词《西江月》

教学步骤

一、介绍辛弃疾。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历来同苏轼并称。

二、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

2.独立思考词的意思。

三、师生讨论,理解词句的意思。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道:即黄沙岭,地名。在江西上饶西南。

“七八个星”二句:这两句是倒装句,意思是,天外有七八个星,山前落了两三点雨。

社:社祠,就是土地庙。“见”通“现”。

四、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在静穆的夜色里,作者一边赶路,一边悠闲地欣赏着美妙的自然景色。徐徐清风中,传来了蝉的鸣声,还传来了稻花的香味和青蛙的叫声。

一会儿,天空阴云聚合,近处的星星已被云彩遮没。只有远处的天边还剩几颗稀疏的星星,暴雨即将来临。作者紧走几步,经过小溪的桥头,便出现了他熟悉的`茅屋小店。

五、体会词中表达的感情。

全词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通过美丽的自然风光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六、比赛背诵。

七、抄写这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阅读短文《爸爸的咳嗽》。

教学步骤

一、提出阅读要求。

学生读短文和文后的练习题。

二、再读短文

1.边读边思考文后的题。

2.给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做记号。

三、学生自学后,讨论交流。

1.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短文讲自从搬进新居后,我发现父亲的咳嗽病,经过仔细观察和咨询,终于找到了病因――硫酸厂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从中应该懂得:a.遇事要动脑筋,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b.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健康,应早日治理。

2.短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1)文章层次清楚,写了发现病情――仔细观察――找到病因――希望治理。

(2)形成新颖活泼。采用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叙,因果关系清晰明了。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的

进行习作训练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向学生介绍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的小朋友及其信的内容。

二、明确要求

1.读作文题。说说本次作文有哪些要求。

(1)写信给长辈

(2)可以写家乡的变化、自己的心里话……

(3)说话要得体,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书信的格式

四、分小组讨论,谈谈自己打算告诉亲人一些什么情况和想法。

五、用信纸誉好。

六、写好信封,课外寄出去

第五课时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积累与思考。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成语及成语故事,作下记录。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老师讲故事:掩耳盗铃

2.过渡谈话,在祖国的语言定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流传千古的成语,这些成语有很多源于一些生动的故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开展一场特殊的故事会:成语故事会。

二、组织活动

1.老师宣布比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要求发言人声音宏亮,以故事多少定输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3.进行故事。(教师可把所讲的故事成语记录在黑板上)

三、编连环画

1.给学生看一些连环画。(可以.课件出示)教师简要讲讲连环画的作法和要求。

2.生自由选择故事作连环画。

3.择其优秀作品办一个连环画展。

《积累与运用》教学教案 第17篇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6个单韵母。

2.复习本单元所学的音节,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正确抄写。

3.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教学准备

拼音示教板,简单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记记和抄抄计读(20)

用小组合作夺红旗的游戏完成,具体过程如下:

1.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夺红旗。

2.活动准备:学生自己照要求完成题目。

教师提示:注意审题。

3.交待游戏规律:

(1)小组交流完成一、二题的情况。

(2)推选评委和选手。

(3)评选要求:一要读得准,二要写得好。凡是涉及到第一题的字母还要求记得牢。

4.开始游戏,夺红旗。

(1)教师课前将一、二题的内容打乱顺序准备好。

(2)各组选手上场,按要求完成。

二、自主识字园地(10)

1.把果子中你认识的娃娃做上记号吧!

2.数数你认识多少个字。

注意:这道题不作硬性要求,学生能认识多少字就认多少字,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即可。

三、布置作业(10)

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摭谈 第18篇

一、慢咽细嚼,提炼感点

素材是生活、社会的缩影。只有在生活学习中多方面审思感悟,多思多想,做个有心人,才能捕捉到素材的感点。

所谓感点,就是看了素材后你对它的感觉。你不要去管别人对它是什么感觉,而是要抓住你对它的感觉。对一则自己有感点的素材,不应该囫囵吞枣,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应该慢咽细嚼,提炼出自己的多个感点来。例如,素材:雷庆瑶3岁时被电击致失去双臂,但她克服种种困难,学会用双脚穿衣、做饭、写字、游泳、绘画等等。后来又出演《隐形的翅膀》电影女主角,雷庆瑶被称为“东方维纳斯”、“断臂天使”。2011年8月,荣获第二届“四川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称号。经过对这则素材的慢咽细 嚼 , 你可能有 很多感点 ,如:

感点一:自立自强

雷庆瑶3岁时被电击致失去双臂,但却克服困难学会用双脚穿衣、做饭、吃饭、写字、缝补衣裳、骑自行车、游泳、绘画等等。

感点二:经历造就辉煌

雷庆瑶成功出演电影《隐形的翅膀》女主角,获2007年华表奖优秀儿童女演员奖。其作品于同年获得华表奖优秀儿童电影奖。被称为“东方维纳斯”、“断臂天使”。

感点三:感恩

在受到别人关爱的同时,庆瑶时刻想着感恩。在玉树地震期间,她凑集捐款13万元,外加500床厚棉被和1000件棉服,装上汽车从成都运送到玉树,因而荣获第二届“四川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称号。

二、分门别类,穿针引线

沙,没有装笼时,它是散沙;珍珠,没有串联时,它是乱珠;同样素材没有分类串联前,它只是杂乱无章,没有条目的文字。每则素材提炼感点后,应分门别类积累,合并同类,这样,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触类旁通。例如,素材: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带领大家植树造林,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素材:阿里木江·哈力克生活并不富裕,靠卖羊肉串谋生。2001年,他以微薄的收入资助了数百名贫困学生。在2011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阿里木带着与新疆两家爱心企业共同援助的方便食品及饮用水等物资奔往灾区。

对于这些素材,感点是很多的,这时你可以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感点,比如“人间最美是心景”。并把这些素材合并,归成一类,剪辑在一起,而后用线穿起来,这线就是相同的感点。你可以用“最美是心景”这一共同感点把这些材料贯穿起来。可以积累为: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风景。雷庆瑶,失去双臂,却用身残志坚的毅力演绎了《隐形的翅膀》;杨善洲在林场一待就是几十年,用担当绘制了最挺拔的森林;阿里木,不过是个烤羊肉串的普通人,用最朴素的恻隐之心在人们心中荡起千层浪花。

三、匹配中心,用活用巧

赵树理说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确实如此,能不能从沙子中淘出金子来,就得注意方法,多思考,多实践。也就是要将自己精心准备的素材库中的人和事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即根据各种作文题目,科学合理地匹配写作题材,把这些素材用活用巧,需要根据题意,适度裁剪,千万不能生搬硬套。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

运用:以雷庆瑶所遭遇的巨大不幸,即使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似乎也不为过,但她没有,她拒绝“喂食”,鄙弃寄生,不仅能够自食其力,还凭借自立自强去帮助别人,在玉树地震期间,她凑集捐款13万元,外加500床厚棉被和1000件棉服,装上汽车从成都运送到玉树,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为生活带来诸多的幸福和欢乐。这正如大作家茅盾所言,“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生命才具有伟大的价值和意义。

强化积累与运用 第19篇

一、 阅读教学中熟读识记

语言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指出,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作为语言学习中不同层次的两个级别存在,只会理解不会运用的词语是“消极词语”,会理解又会运用的词语是“积极词语”,年龄小的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慢慢地就学会积累好词佳句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积累,更要引导学生能说、会写、会运用。因此,阅读课上教师要紧紧依托文本所提供的语境和重点词语,精心设计训练点,让学生熟读背诵词语、丰富积累后,指导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及时把“消极词语”转化为“积极词语”,让学生的语言得到迅速的发展。

如在《葡萄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理解“五光十色”后,引导学生说说“五光十色”的近义词:“五颜六色、五彩斑斓、光彩夺目、光彩照人、五彩缤纷、万紫千红、色彩斑斓、多彩多姿……”教师把学生说的近义词板书出来,让学生熟读背诵记忆这组词语。当学生熟记后,再问学生:葡萄沟成熟的葡萄还可以怎样形容呢?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刚才积累的词语。学生有的说:“到了秋季,葡萄成熟了,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是光彩夺目啊!”有的说:“葡萄成熟了,有紫的、黄的、黑的、青的,五彩斑斓,太迷人了!”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背诵,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许多好词,丰富了积累,再让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对于课文中的“五光十色”一词就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都要注意设计练习点,让学生把好词佳句记忆在脑子里,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并且在积累词句后,学会运用所积累的词句,享受成功的乐趣。

二、 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积累。特别是学生年龄小,词汇信息储备少,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适当拓展,可以深化学生认识、融会贯通,帮助将课内课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有。笔者觉得,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量地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整合成“听说读写”的有效教学策略,促进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这对低年级的学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如《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句子:“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文,了解黄山的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后,再拓展引入课外资料:“北海景区是黄山景区的腹地,精华集中,奇景荟萃。在北海曙光亭,可观十八罗汉朝南海、丞相观棋、仙人下棋、仙人背包、猪八戒背媳妇、石钟、童子拜观音等景观。始信峰和石笋峰优美风景,更是令人浮想联翩。”出示文字、图片结合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的理解和积累。教师再提出问题:你能给奇形怪状的石头起什么名字?让学生仿照课文、课外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同学们纷纷说:“驴打滚”“鲤鱼跳龙门”“百鸟朝凤”“河东狮吼……”学生对小动物太熟悉了,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储备的知识,用鲜活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他们心中的石景。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说了之后,再让他们具体描述这个名字的石头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鲤鱼跳龙门”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真像一条大鱼跳起来,想跃过石门。有的说:在一座山峰上有许多小石块,太阳一照,就变成了一只只金光闪闪的鸟儿。它们拍打着翅膀,对着主峰的凤凰不住地鸣叫,这就是有名的“百鸟朝凤”。……教师创设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对黄山奇石加深了解,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并进行反复的语言运用,不但加深文章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鲜活的语汇,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 阅读教学中“感悟仿写结合”

阅读教学重视理解、感悟、积累,这是课改后老师们的共识。但如何把感悟和积累的源头活水真正引到水渠中来,让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这股清泉潺潺流动呢?“读写结合”就是一种把阅读教学中的感悟、积累引向语言的模仿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学习的难度降低,同时有利于培养精简、规范、逻辑地表达。阅读教学中“感悟仿写结合”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精彩之处,再紧扣学习内容的重点设计仿写小练笔,让积累和运用并进。

如《北京》一课,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阅读教学时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描绘的内容,领悟课文用词的讲究,感受“北京的美丽”。同时,注意写作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每段先总述某处地方的特点,紧接着描写该处地方的景物,课文表述清楚,语言生动,学生理解感悟后,可以结合课文的语言、结构进行仿写“南宁街道的美丽”。有的学生写道:“南宁的水泥道路又宽又长。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南宁的立交桥可多了!桥的四周有翠绿色的草坪和彩色的花坛。各种车辆在桥上来来往往,像流水一样,日夜不断。”立足于阅读教学,进行“感悟仿写结合”, 让学生从阅读学习中掌握方法,在仿写中提升运用能力,降低了低年级学生写话的难度,让学生在写话中重组课文语句,达到了积累运用的目的。

上一篇:关于领班转正申请书的下一篇:宜春教师招聘考试高中政治材料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