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探索

2024-05-14

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探索(精选8篇)

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探索 第1篇

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探索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关于中小企发展政策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顺德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效果

调查内容:中小企业顺德政府实施观点的反映状况

调查形式:问卷调查、访谈、收集资料

调查时间:2010年8月

调查人员:

一、导言

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我国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太多的担心,据汇丰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虽然面临全球经济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区中小企业对2008年亚洲经济前景仍表示乐观。中国内地的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其中,外向型中小企业尤其看好亚太地区的贸易前景,并更愿意增加投资和雇员。可以看出,尽管面临美国经济的不确定因素,新兴市场依然充满机遇,特别是有跨境贸易业务的中小企业更展现出蓬勃生机。因此,美国的次贷危机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会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冲击,尤其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导开始逐渐成熟和活跃的新兴市场,以电子商务为依托的中小企业正呈上升态势,次贷危机对他们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或许正好寻找到突围的方向。对于顺德而言,顺德有中小企业近2万家,发展速度只是放缓了而已。上半年倒闭、停产、搬迁的企业只有100多家,所以,没有也不会出现倒闭潮。为什么呢?顺德的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是顺德的企业家,大多数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厂房,扎根顺德发展,他们的资本结构比较好,以自有资金为主,负债率较低,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比较小。江浙一带的诸多企业倒闭,是因为他们负债太多,导致资金链断裂。在顺德长期形成的良好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企业的生存是很好的,金融危机对顺德中小企业的冲击也不是很大。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2005年底,以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意见》和成立中小企业办公室为标志,顺德中小企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从此,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构建六大服务体系,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梯度发展格局,成为我区政府力促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发展方略。区中小企业办公室正在积极配合、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以破解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和克服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共同促进我区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从政策层面看,区政府中小企业发展方略的核心是构建六大服务体系,即在区财政每年预留一定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平台,建立健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技术、市场、金融、人才和社会化等六大服务体系,争取5年内形成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5个以上的产业群,新增销售额超亿元企业100家以上,新增销售额超5亿元企业30家以上。中小企业办将紧紧抓住我区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融资上市、招工对策、行业管理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解决目前我区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为迫切的问题。

1.政府的政策

区中小企业办公室今年初正式成立以来,在区经济贸易局的直接领导下,求真务实,以优化服务、加强引导为工作重心,以构建六大服务体系为工作目标,通过分阶段突破、分责任跟进,有计划、有步骤扎实推进“三四五计划”。“三四五”计划主要内容是:打好三个基础、开展四项调研、搭建五种平台。

(1)固本强基、打好三个基础

“三个基础”是指组织基础、政策基础和制度基础。组织基础方面。一是将一步将明确职能定位,建立起与省、市相关中小企业职能部门及区属相关部门沟通、对接的工作渠道;二是将结合商会进一步社会化的改革进程,建立政府、行业商会和企业的新型合作关系。政策基础方面。一是拟订了《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10个配套实施办法,提出了本资金使用计划方案,目前均已上报区政府审批;政策出台后,将组织宣讲团到各镇(街)、各行业进行政府宣讲。二是在“顺德中小企业信息网”进行宣传推广,引导中小企业充分运用政策加速发展。制度基础方面,拟由中小办负责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和分片、分行业联系制度,建立起服务中小企业的长效机制。

(2)精心筹备,开展四项调研。

为了对我区的中小企业在现状、用工、培训和融资等方面的情况,从四月底开始,中小企业办公室启动了我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中小企业用工需求情况”、“中小企业培训需求情况”和“中介服务体系现状”四项调研。目前,四项调研已接近尾声,下一步将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四项调研将为今后的中小企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着眼长远,搭建五种平台

“五种平台”是指信息咨询平台、创业扶持平台、融资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这里重点介绍信息咨询平台和创业技术平台。信息咨询平台方面,一是建设“顺德中小企业信息网”。经过两个多月的建设,目前网站已正式开通,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较完善的服务(办事)指引和政策查询,力争年底六大服务体系内容进一步充实,功能进一步完善,成为我区中小企业的“网上之家”。二是编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汇编》(暂定名)。《汇编》将收录国家、省、市公开发布的政策内容、申报程序等,为我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实用的政策指引和参考。目前《汇编》初稿已完成,计划在近期完成编印,免费派发给广大中小企业。创业扶持平台方面,一是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提供载体支持。二是鼓励建设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为处于创业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重点引导现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提高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的积极性,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新技术、新设计。三是树立中小企业“顺德制造”统一品牌,提高我区特色行业和中小企业的对外知名度,吸引外地企业和人才来我区创业发展。计划在调研的基础上,印制《顺德中小企业》小册子和宣传单,利用中博会、山洽会等多种经济协作和对外商务活动,结合区域品牌和行业品牌宣传,确立成长型中小企业作为“顺德制造”重要代表的形象。企业中小企业办公室将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积极推进“三四五”计划,稳妥实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系列配套管理办法,努力做好重点扶持项目的落实、跟踪、监督,有效引导企业用好、用足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力争本年内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框架基本成型,资金扶持政策的效用初步体现,为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提升我区中小企业整体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中小企业代表反映

大多数中小企业希望“企业要效率。希望找政府办事,不管脸上笑不笑,只要办事更快些,什么表情都可以。”“人民币升值,利润压缩了很多,政府要在金融服务上,帮企业多出对策。”“在企业融入资本市场的路上,我们不仅观念不够,提供的渠道也不够通畅。”“谁具备优势,谁就有机遇。谁有机遇,谁就有大发展。”“佛山市企业的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希望政府能够用好、用尽政策上所讲的做,甚至可以稍微超前使用,让我们先

行先试。”“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职工能否安家乐业对公司发展起关键作用,直接影响到工人流失率。” “珠三角发展了30年,当下的政府应该学会怎样管理产业群?” 广东凤铝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树根表示,在与周边城市的比较中,佛山的一大优势在于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然而政府的职能也要适应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比如提供良好、系统的培训服务,提供更好的市政设施,以及配套更完善的园区。郝树根表示,政府要在员工的培训、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方面做到真正有效的服务。“不识字的工人是造不出中国名牌来的,佛山能提供的适合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的课程太少了。”郝树根强调,有好的项目就有人才,有人才企业才能自主创新、才能充满活力。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都赞成我区中小企业无论从宏观还是个体上都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广大中小企业应当成为“政策金矿”的挖掘者和分享者,在政府建立的六大服务体系中吸引营养和成份,获得政策、资金和服务的支持,努力促进企业成长、发展、壮大,为我区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论与建议

1.产业服务体系:重点是通过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水平,培育新兴产业。

顺德区政府去年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意见》,提出要重点发展小五金家电、电子信息业、机械装备及模具制造业、涂料业、纺织服装业、家具业、汽车配件业、塑料制品加工及金属材料加工业等九大行业来促进中小企业的进一步集群发展,以此作为《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补充,促进龙头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梯度发展。

2.技术服务体系:重点是通过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后发优势。

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升级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政策和措施。一是财政部门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每年由区财政安排科技三项经费用于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改造和升级,并新增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根据中小企业科研经费不足的状况,政府加大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最近将出台《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让中小企业从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得到价格优惠的科研成果,用最少的科研经费,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市场服务体系:重点是通过政策引领企业开拓“两个”市场,增强企业生存能力。针对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的需要,政府不但财政上加大了扶持力度,而且在管理上更加细致,在服务上更加周到,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完善服务手段,促进企业参与国内政府采购和联合国采购。国内政府采购方面,我区首先从普及政府采购相关知识,再以地区和行业作为试点积累经验再行推广作为主要工作,循序渐进引导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如今年三月份通过举行“顺德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促进会”让众多的中小企业了解政府采购的概念、熟悉了相关的法定程序,了解了对产品、技术和服务的不同要求。

4.人才服务体系:重点是解决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帮助中小企业缓解“技工荒”。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建设人才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之一。区政府先后出台了《鼓励高层次人才实施细则》、《关于加强人才强区的决定》,又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中指出要建立人才引进、培训、招聘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人才载体建设、加快公共人才平台建设和加强人才生活环境建设。

5.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各行业商会(协会)和中介机构建设,发挥“蚁工”服务功能。

近年来,顺德政府一直把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构建政府、商会、企业三者的和谐关系。如积极引导规范商会(协会)的运作,加强商会建设,明确职能作用,努力拓展会务工作,更好地服务会员企业,使商会协会真正成为政府管理企业的助手。

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探索 第2篇

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推进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湘政办发〔2008〕20号文件精神,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着力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服务

1、支持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利用现有存量土地和闲置场地、厂房改造建设创业大厦、创业基地。经批准认定的创业基地的标准厂房报建费按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项目标准收取。小企业创业基地创办三年内所纳税额地方留成部分,由市及区(县、市)财政分别予以全额奖励,满三年后的五年内按留成部分的50%分别予以奖励;国土部门要优先安排市级创业基地建设用地,房产部门要及时为创业基地及入驻企业办理产权分割手续。

2、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未上市中小高新企业2年以上(含2年),可按其对中小高新企业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3、鼓励本地产业配套。支持中小企业与主机企业建立稳定的配套协作关系。从2009年开始,工程机械、汽车、家电等我市重点产业集群的配套企业,当年配套额度比上年每增加500万元奖励3万元。

4、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经认定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从认定起三年内可以获得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形成地方财力的50%的研发资助。

5、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共建技术合作平台。对中小企业与院校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共同申报获批的重点科研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6、支持技术创新服务。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取得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科研院所、科技中介单位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7、支持企业创新研发。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企业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可在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结转抵扣,抵扣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其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实行加速折旧。

8、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企业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所需进口设备,经报批免征关税。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二、着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9、大力发展地方金融组织。支持长沙银行上市融资,扩充资本规模;积极探索建立民营股份制银行,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及村镇银行等金融组织,切实拓展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渠道。

10、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各金融机构要努力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创新性金融产品,积极开展以知识产权、应收帐款、原材料及产成品仓单等作为低(质)押物的融资业务,支持企业在有利时机开展并购重组或采购大宗原材料等。各重点园区(创业基地)可充分发挥在土地、厂房处置方面的优势,以承诺回购土地、厂房的方式为企业取得银行贷款提供支持;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应配合配套企业以应付账款为银行提供质押,支持配套企业获得“产业链融资”;工商、公安、公证等部门要主动提供优质优惠服务,开展股权、知识产权、动产、债权的抵(质)押登记业务,扩大企业抵(质)押资产范围;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纳入“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公证范围和他项权利受益人范围,同银行类金融机构一样予以办理登记手续。

11、建立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将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纳入风险补偿范围,根据信贷利率及创新类金融产品比重,按当年小企业新增贷款总额给予金融机构1‰到3‰的信贷风险补贴,并提取一定比例奖励金融机构负责人。

12、扶持信用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按当年一年期累计担保额给予1%-1.5%的补贴,其中为工业企业担保补贴1.5%,为其他企业担保补贴1%。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按规定报批后免征营业税,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收入所纳税额的地方留成部分由市及所在区(县、市)财政分别给予全额奖励。

13、切实降低融资成本。从2009年开始,市财政每年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在市财政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补贴机制的前提下,引导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将利率上浮幅度和担保费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逐步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

14、支持发行集合债券。积极支持在重点园区或重点产业筛选部分优秀中小企业捆绑发行集合债券。

15、激励股权融资。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对在我市设立的各类基金的引进或发起人,按实际募集资金额的1‰予以奖励,对投资我市中小企业的基金经理,按实际到位资金的3‰予以奖励。

16、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帮助拟上市企业办理改制变更、产权登记手续及确认文件,对于企业上市过程中补交的各种税款,其地方留成部分由市及所在区(县、市)财政分别全额奖励给企业。经省证监局验收并向国家证监会递交申请的拟上市企业,按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分别预借200万元、100万元作前期经费。企业上市成功募集资金后,预借资金在三个月内全额归还,因客观原因上市未成功的企业可申请核销专项资金,经市财政局会同市经委、市金融证券办审定后予以核销,主动退出上市程序的企业,应在退出上市程序后的3个月内一次性归还专项资金。

三、着力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

17、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按照“整合资源、政策引导、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总体原则,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核心机构,整合社会服务机构,构建和完善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管理咨询、法律援助八大服务平台。引导社会中介机构不断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服务产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产品的性价比。

18、培育核心服务机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各级服务体系的核心,在自身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同时,组织专业性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各项服务。各区、县(市)、工业园区、街镇要抓好本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建设,尽快建立并完善其功能。

19、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完善现有生物医药、花炮、软件、电池材料等技术服务平台基础上,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建设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研发设计检测以及食品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覆盖面。

20、扶持社会服务机构。对各类公益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根据服务绩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各类专业性服务平台的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政府部门委托服务机构开展的指定服务提供相应的补贴;对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服务于中小工业企业的重大科研课题给予一定奖励,引导服务机构的发展。

21、规范引导社会服务机构。对管理规范、效果突出、社会贡献大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授予“市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示范单位”称号,并在媒体上公布,提高其知名度。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和引导,加强诚信教育,及时查处欺诈和乱收费行为,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规范发展。

四、着力强化政务服务

22、建立中小企业协调机构。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设立“长沙市中小企业促进局”,归口市经委管理,具体实施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及引导政策的制定,服务体系、服务平台的建设,指导各类中小企业的孵化与培育。同时建立市直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及要素资源。

23、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起,市财政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起始额度为2亿元,以后逐年适当增长,主要用于中小企业贷款贴息、信贷风险补偿、担保机构补贴、上市风险补贴、股权融资奖励、产业配套奖励、服务体系建设补助、成长型中小企业扶持等。

24、建立对口联系及挂职帮扶制度。相关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分别联系一个区、县(市)或园区,及时协调解决所联系区域的中小企业发展困难。在市直机关中选拔优秀年青干部到部分中小企业挂职锻炼或对口帮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5、加强资源要素保障。相关部门要切实解决生产要素供应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建立预警机制,加强运行监测,努力保障中小企业的煤、电、油、运等资源要素。

26、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进一步优化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改进服务,规避风险,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境外重要资源的合作开发。支持我市企业在境外投资,创办生产加工企业、资源开发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用足用好国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和其他优惠鼓励政策。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国际性展览展销活动,对开拓国际市场的活动或项目在商贸发展资金中给予一定的补助。政府采购要定期发布信息,将本地相关中小企业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购买本地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27、规范检查检测。除安全、环保等重大问题外,上下级部门不得重复对同一企业进行检查,同级部门不得就同一事项分别进行检查。检查中涉及扣押、封库、封帐、罚款等重大处理事项的,须同时报同级优化办备案。相关部门不得对企业的产品、环境、服务等项目进行多头重复检测,除企业委托检测项目外,一律不能向企业收取检测费。

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探索 第3篇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 种植业的粮食食品, 是不可替代的、人们生活必需的;养殖业的肉蛋食品也是不可替代的、人们生活必需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提供保障:一是为植物食品安全提供风险保障。涉及全民植物食品安全的农作物应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蔬菜、水果也适用政策性农业保险。至于棉花等作物, 虽不危及食品安全, 但因为是重要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作物, 也应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二是为动物食品安全提供风险保障。涉及全民食品安全的动物应包括:牛、猪、羊等家畜;鸡、鸭、鹅等家禽;养殖的鱼、虾、蟹等水产品。三是为渔民渔船安全提供风险保障。从事海洋、大河捕捞的渔业生产, 需要保险的保驾护航, 应对渔民的人身伤亡和渔船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上述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内, 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主要承保旱灾、水灾、雹灾、风灾、冻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主要承保日常性疾病等动物死亡风险。对超出一般水平的巨灾, 国家要另行安排救济和帮扶。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最大受益人是农户, 但是农户获得保险利益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 一是需要支付一部分保费购买保险, 二是要在出现灾情损失时才能实现政府补贴带来的好处。农村可以实现人人有低保, 但是人人皆保险尚需时日。所以, 即使在政府补贴、龙头企业帮扶的情况下, 农户购买保险也需要动员。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依据

200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 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 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 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 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200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认真总结各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经验和做法, 稳步扩大试点范围, 科学确定补贴品种。”

200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 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 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201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 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鼓励各地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 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辽宁的起步与发展

农业保险在辽宁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83~2004年是商业运作农业保险阶段;2004~2008年是辽宁省各市自我摸索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阶段;2009、2010两年是全省普及、推广和发挥巨大作用阶段。

2004年开始, 辽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在阜新、铁岭等地开展了奶牛养殖保险和烟叶种植保险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 运行平稳, 初见成效。2008年, 辽宁被中央财政列为第二批农业保险10个试点省份之一。同年5月,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标志着辽宁农业保险的全面启动。2009年全省农业保险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田作物农业保险全面开展, 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四种作物承保面积达到1988万亩, 承保额59.6亿元, 保费收入5.3亿元。全省14个市中 (除大连外) 有13个市开展了大田作物农业保险。设施农业日光温室保险试点扩大到7个市, 全省参保面积达到9万亩, 保费收入1130万元。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在辽宁的六大效能

1. 实现了财政投入资金的放大效应。

2. 充分发挥了经济补偿功能, 促进了农业再生产能力的恢复, 有效保护了农村生产力。

3. 促进了信贷对农业的支持, 推动了农村融资模式创新, 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性投入。

4. 以商业化手段发挥社会管理功能, 有效提升了政府的社会管理效能。

5. 推动了保险知识普及, 提高了全社会的保险意识。

6. 带动了涉农业务整体发展, 提升了公司服务经济社会全局能力。

2009年, 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辽西北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 几百万农户受到农作物减产影响。但由于全省农民投保面达到近40%, 初步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历史, 避免了多年致富、一灾致贫现象的发生。农业保险惠及了全省受灾农民。各承办公司以“服务三农”为己任, 在大灾之年, 体现了大局意识, 履行了责任和承诺。全省受灾农民共获得理赔资金7.6亿元, 对减轻农民灾害损失、恢复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了作用。

四、政策性农业保险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

1. 缺乏农业保险支持政策体系的问题。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 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业务, 如果没有政府的配套制度支持, 将不能得到有效发展。目前, 我国并没有制定具体的、制度性的农业保险支持政策体系, 所以, 我省农业保险试点中所得到的政府支持政策仅仅是试点当地政府所提供的有限支持。而且, 受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基层政府客观上无法为农业保险试点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

2. 农民保费支付能力弱、保险意识差的问题。

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保费支付能力较弱、加之对农业保险的认知不足, 保险意识较差, 导致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在这样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下, 我国农业保险缺乏发展的市场条件, 即使政府或龙头企业提供部分保费补贴, 仍无法充分调动农民的投保积极性。

3. 业务成本较高和承保面较低的问题。

在保险经营中往往会要求开办险种达到一定的承保数量或承保面, 才能保证风险评估的有效性, 从而有效控制风险。在农业保险试点过程中, 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域广阔, 农业保险标的较为分散且保险额度较小, 承保、理赔等业务成本都相对较高;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部门受政策环境的影响, 不会再以政府行政命令的方式为保险机构代办农业保险, 而农民本身保险意识淡薄, 缺乏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加之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 导致农业保险无法达到一定的承保数量或承保面, 无法有效控制风险。

4. 道德风险较高的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探索 第4篇

关键词: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政策性贷款;资金来源

基于世界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稳定农村社会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成功实践和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大力发展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提升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作用刻不容缓。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历史时期正处于世界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史中的第一阶段末期和第二阶段初期,主要任务是:(1)支持农产品变现,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2)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的龙头企业;(3)促进农业人口的充分就业和农村社会发展;(4)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还存在职能定位不清、企业化运作机制未形成、缺乏各级政府有效支持等问题。因此讨论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发展出路就变得十分必要。本文将通过历史介绍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联系等方法以期为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提出有建树性的意见。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

农村政策性金融,是以政府发起、组织为前提,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配合、执行政府农业和农村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主要目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在农业及相关领域从事资金融通,支持、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活动和金融形式。

二、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职能定位不清晰。体现在: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偏窄;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混合运作,不利于风险控制;资金运用短期化,与政策意图背道而驰。

(二)企业化运作机制未成形。包括:经营观念尚未真正转变,授权授信机制僵化,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不健全。

(三)缺乏各级政府的有效支持。我国农业发展银行资本金严重匮乏,政策性亏损挂账严重,缺乏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不利于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四)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 资金来源与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资金缺口。

(五)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的问题愈发突出,导致其难以扩大发展。

(六)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信贷资金流失严重。

(七)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設分散风险的需要。

三、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出路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薄弱,农发行的改革要坚持走走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作的道路。

(二)适当扩大政策性贷款范围,拓展业务种类。把列入中央级、省级重点项目计划的中长期贷款逐步纳入政策性贷款业务范围;贷款对象的选择应体现政策性扶植作用;利用担保和利息补贴等形式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涉农贷款。

(三)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如中央政府注资;建立健全政策性业务补偿机制;坚持市场化融资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渠道等。

(四)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切断政策性资金需求与央行基础货币的直接联系,保持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五)随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随市场变化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容。

(六)制定农村政策性金融法规,完善监管。必须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摆脱外部客体超越法规的干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障资产的安全。

四、结束语

针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横纵向比较,总结历史经验,参考国外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提出了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几点启示。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现在是国家调控的经济,基于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弱势性,需要政府进行支持和保护,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政府主导性、银行借贷性、财务拨付性于一体是政府宏观调控有效的政策工具,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存在的。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政策性金融往往被认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将逐步被其它经济形态所取代。然而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从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产生发展和保留了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这好说明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农村政策性金融有其自身的生存空间,而不是过渡性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对农业政策性金融做一些再认识,更好规划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康,孟艳.政策性金融何去何从:必要性、困难与出路[J].财政研究,2009,(3).

[2]王华.国外政策性金融的几点借鉴[J].学术探索,2008,(3).

[3]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4]康书生,鲍静海,李巧莎.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6,(07).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第5篇

秦志辉认为,政府为什么这么重视中小型企业,是因为中小型企业量大面广,对于稳定经济、吸纳就业、推动技术创新、繁荣市场供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中小企业是大企业的摇篮,中小企业是大企业的合作伙伴,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伴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创新不够、信息闭塞、人才短缺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低成本战略走到了尽头、同行业竞争加强以及大企业的挤压、贸易环境恶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挑战。对于国家如何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发展的思路和方式以及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秦志辉说,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思路已由长期以来重点支持大企业,转向关注扶持处于市场竞争弱势的中小企业,抓大扶小并重;由重点支持国有企业转向扶持各类所有制企业;由注重减税让利转向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由直接为提供资本、项目支持向注重培育中介组织转变;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着力点在健全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

一个是竞争环境,第二个是竞争能力。那么从我们的服务机构这个角度来讲,更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服务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竞争能力。那么在上个世纪末,APEC中小企业高端会上,就确定了中小企业一个有限发展的领域,这五个领域分别是融资、信息技术、市场、人力资本投资、培训,而这些问题在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很多是依靠自身难以实现的,因此客观上就要求服务机构根据企业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推出可以帮助小企业解决困难的服务项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中小企业发展,我们国家也在大力抓服务体系的构建,服务体系的核心是服务机构、服务平台、服务项目,而且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以我们综合性服务机构为龙头,以省市综合性的服务机构为核心,以专业性的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社会各类各种性质的服务机构为基础,这样上下贯通的一个服务体系。

在解读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秦志辉认为国务院36号文件包含了不少新亮点、新思路、新措施。它进一步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加快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点的发展、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鼓励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的措施可操作、突出强调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等。

加快新疆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6篇

提要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新疆整体经济不发达、地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现实情况,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小企业;新疆;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新疆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活力不强,企业成分单一,但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中小企业发展很快也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推动全区经济增长、安置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市场、维护社会稳定都起了重要作用。

一、新疆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贡献上升。截至2008年,中小型工业企业占总企业数99%以上;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利税年均增长35.2%。2008年中小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83.51亿元,占工业企业的42.8%。

(二)行业不断拓展,带动城乡就业能力增强。中小企业从最初涉及部分行业到目前扩展到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矿业开发、石油运输和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直接带动了城乡就业。据有关资料统计,无论是全国,还是在新疆,75%以上的新增就业依靠中小企业。2008年全区参加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的有20.49万人,85%以上实现就业。

(三)融资平台增多,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截至2009年底,中小板的上市公司有7户,占总户的19.4%;成立村镇银行2家,小额贷款公司17家,注册资本金总额8.16亿元;担保机构有61个,注册资金18亿元,已累计为1.3万多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10亿元左右,以担保为手段,为中小企业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补助资金3,664万元。

(四)企业活力渐显,成为外贸增长主要动力。金融危机之前,新疆对外贸易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中小企业功不可没。据统计资料数据显示,2008年全疆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私营经济占70%以上;中小企业完成的小额贸易进出口占全区近8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条件和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发展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层次偏低,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从产业结构看,中小企业产业层次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行业分布看,新疆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传统行业为主;从地区分布看,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伊犁州三个地区的中小企业数已占到全疆中小企业总数的66.6%以上,而南疆仅为20%左右。

(二)各类人才匮乏,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不高。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者缺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管理手段,大都以经验管理和家族式管理为主,体制机制比较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普遍较低。

(三)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难融资”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对中小企业的调查中,72%的企业感到生产资金不足,65%的企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源于自有资金,银行获取贷款仅占24%,其他方式11%。

三、加快新疆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建议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化解危机、保持稳定的重要支撑,是保持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源泉,是吸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国家今年出台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各政府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一)紧扣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产业跟进战略。当前,首要的是围绕全区结构调整和产

业升级规划,立足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建立管理落实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整合专门力量督促各项政策的实施和落实。重点是鼓励企业发展新疆产业规划范围内的高科技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发展动力和经济效益,积累良好的梯度发展优势,为今后时期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二)抓住政策机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支持,利用国家支持新疆大发展历史机遇,切实提出国家支持的具体政策,争取国家明确要求驻疆金融单位进一步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政策,量化支持力度和目标,切实扩大、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和比例。加大对小额担保公司的管理力度,规范经营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切实加大对其的注资规模,形成良性滚动发展模式。

(三)瞄准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参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针对石油、中石化、华能、中电投等近百家央企或大集团在新疆的企业布局广泛、生产配套服务成本较高,支持中小企业加快产业聚集,围绕这些大型企业生产发展与之相配套的零配件加工、机械制造和维修、包装物生产、现代物流提供专业化配套产业,努力提高本地中小企业在龙头企业的本地配套率的比例,力争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取得新突破,获得新发展。

(四)强化服务主体,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效能。一是强化管理主体地位和职能。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契机,强化自治区经信委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地位和职能,在其属下成立二级局专门管理中小企业服务事项,切实杜绝多部门交叉管理的责任不清、合力不强问题;二是加快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或规划。尽快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划和相应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与高校及研究机构交流合作的机会,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其产业竞争力;三是明确设在政府部门的中介机构,充分履行职责,积极面向中小企业做好服务,切实帮助推介中小企业发展项目,推动项目招商引资,支持各类社会机构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服务。

(五)拓宽服务渠道,增强中小企业发展内动力。一是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采取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企业投入为主的方式,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检测、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二是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国家级园区创建小企业创业基地,国土资源部门安排用地计划时,对创业基地应当给予适当倾斜;三是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积极参加境内外展会、开展各类体系产品认证和能力评定认可,自治区财政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摊位费等参展费用补贴。各级政府要定期举办合作项目洽谈会,建立起稳定的产、供、销、服务外包及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

(六)加大引导培训,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一是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小企业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与应用平台,鼓励信息技术企业提供软件服务、信息化解决方案等社会化服务;二是加强基础管理,强化营销和风险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支持和鼓励管理咨询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基础管理、风险控制等咨询服务;三是自治区职业院校要扩大新疆籍学生招收比例,鼓励向南疆三地州中小企业免费培训技术工人,所有费用由自治区财政承担,鼓励中小企业在岗职工参加技能特长培训。

(作者单位:新疆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业经济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 第7篇

(厦门市财政局)

前注:凡是企业销售收入3亿元以下、固定资产4亿元以下、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都可以认定为中小企业,都可以参照执行我市的相关扶持政策,而且不分所有制、不分企业规模大小,均一视同仁。

一、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1、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专项资金。根据厦门市人民政府批转市财政局等部门《关于厦门市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厦府„2006‟264号),建立厦门市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资金扶持重点:

支持产学研、科技计划项目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支持公共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自办或企业间、企业与高等院校、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等形式,建立多层次的研发机构;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机制,优化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资金申报程序:(1)资金申报:

实行在线申报,申请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的项目单位应先在线注册科技信用评估系统(http://下载《厦门市中小企业成长资金申请表》,一式两份填写完整,将银行贷款证明(加盖银行公章),以及以下资料(所有企业提供的复印件均需加盖企业公章):

为大企业协作配套的企业提交与大企业签定的相关合同或协议的复印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交相关的专利证明等;当地税务部门出具的企业上完税证明,或企业全 年完税税票复印件;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合同和已发生的贷款凭证复印件;企业与担保公司签订的担保合同的复印件;企业获得中介机构评定的资信等级证书复印件;其它与项目相关的证明,如: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ISO9000认证等证书复印件(有证企业)等。

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探索 第8篇

1. 物联网产业的概念及内涵

(1) 物联网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物联网”, 就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强调的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联接, 第二强调的是网络, 是现有互联网的延伸。包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识别技术、红外感应技术、激光扫描技术等。

(2) 物联网产业的概念及内涵。

物联网产业就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讲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 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 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 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 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因此, 物联网不仅仅是万物相连, 它还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相互沟通和联系, 物联网更能够使得物理世界的信息自动被虚拟世界所接受, 使物理世界的智慧和信息能够和人交流, 以达到人发展智慧的目的。

2. 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

(1)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

据有关部门预测, 我国物联网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到2050年, 中国信息市场将会达到1万亿~2万亿美元的规模, 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数量最多的信息市场。目前的信息市场只是2050年市场规模的10%, 绝大部分还有待发掘。到2015年, 中国物联网的整体市场规模将会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的市场规模。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会创造大量的社会价值, 促进流通有序高效, 推动资源合理配置, 提高消费安全系数;而且, 可以为迎接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奠定产业基础, 为扩大国内需求拓展广阔的空间,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南京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 南京物联网产业现状。南京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 已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2009年, 南京市物联网产业及相关产业实现销售100亿元以上, 占全省总量的40%。在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无线通信、新型传感器、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物联网支撑产业中, 拥有国睿集团、南瑞集团、熊猫电子、联创集团、华东科技、三宝科技、英特神斯、江苏金智、中网卫通等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优势企业。此外, 南京还拥有一批技术先进的研发机构和知名专家团队, 如东南大学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研究院、十四所等,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系统集成、物联网系统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工程设计技术、RFID身份识别技术等技术领域, 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 南京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南京市规划到2012年, 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形成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集聚各类物联网相关企业500家以上。到2015年, 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 将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南京将成为物联网领域的世界知名的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

3. 税收支持物联网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税收优惠是税收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国家在总的税收政策不变的前提下, 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或某些特殊情况的需要, 对某些课税对象、纳税人和地区给予照顾或鼓励而采取减轻或免除税收负担的具体措施。税收优惠涉及领域广, 政策性强, 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适应性强的特征, 税收优惠作为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 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要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协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促进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利用, 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又要求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我国经济经过近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 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结构性矛盾,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节的重要手段, 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高度相关性。国家通过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 配合国家产业政策, 对急需发展和需要扶持的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给予特殊的鼓励和照顾, 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物联网作为最新的网络技术, 将会进一步对农业、工业这样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即互联网时代带动更多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而物联网的兴起将联动第一、第二产业。

(2) 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先足占领国际市场。

税收优惠在促进我国企业消化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的能力方面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国家大力发展急需的产业和引进先进技术, 同时对需要扶持的民族工业给予了必要的税收优惠, 不但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对外贸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且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物联网不仅是一个技术热点, 它实际上是信息化时代最终的发展方向。早在北京奥运会上成功实施的视频监控、智能交通、电子标签食品溯源管理等都属于物联网的应用。我国有些企业抓住物联网发展的先机, 提升企业的实力。比如:国内家电产品经历了由数字家电、智能家居再到物联网家电的换代升级。早在1997年, 海尔就开始了智能家电的研发, 海尔发布了全球首台物联网冰箱、物联网空调, 抢先试水家电物联网新领域;另一家电巨头美的也不甘落后。小天鹅新型物联网滚筒洗衣机率先登陆美国市场, 是目前全球惟一真正进入商用的物联网洗衣机。物联网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 又可能使我国信息产业超越国外。

(3) 有利于促进对外开放和国际间的技术合作。

税收优惠在促进对外开放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在对外开放的初期, 通过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及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城市和内陆开放城市制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 物联网的发展必须走开放合作的道路。要加快海外科研优势与我国低成本优势的结合,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物联网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引导外资投向物联网的研发和推广, 设立研发中心, 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共赢发展。

4. 税收优惠在支持物联网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瓶颈

物联网自身就能够打造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巨大的产业链意味着巨大的价值。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 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已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税务部门应适时制定支持物联网发展的优惠政策, 构建好服务平台。税收优惠在支持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瓶颈和一些制约因素。

(1) 物联网涉及行业广, 没有确定的标准, 给税收优惠的对象确定带来难度。

从物联网概念我们认识到, 物联网主要包括三个行业的相关公司:感知行业中的二维码、射频器、感应器、芯片等相关产品厂商;通信行业中通信设备商、移动运营商、增值服务提供商;应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的软件厂商及系统集成商。税收优惠政策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又具有潜在的负面效应, 能否有效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关键是趋利避害, 根据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论依据, 严格准确地把握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领域和范围, 确定优惠的对象和范围。物联网的标准比较分散、体系还不完善, 对于哪些行业可认定为物联网的企业没有确定的标准, 给税收优惠的对象确定带来一定难度。

(2) 优惠政策多而杂, 物联网企业优惠与其他税收优惠交叉, 导致重复享受。

税收优惠包含优惠税率、加速折旧、税前列支 (扣除) 、先征后退 (返) 、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诸多方式。税收优惠在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 促进产业的发展, 推动科技进步, 以及国家阶段性政策目标的实现上, 具有重大作用。涉及物联网最核心和最关键技术的企业有:传感器、芯片等元器件制造商;关键设备制造及运用商;智能通信与控制、数据处理核心技术商等, 主要集中在包括电子、软件和通信等行业, 而掌握这些技术的企业在当前税法中已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高新技术企业或软件企业政策等, 会造成重复享受。

5. 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所涉及的税收政策及建议

物联网要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还需要各方去努力。在物联网发展的初期, 很多企业和个人对物联网应用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还需要税收支持, 企业努力, 不断扩大物联网的应用影响。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涉及的七大产业, 分别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信息产业。其中也包含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企业。税收从哪几个方面给予优惠支持, 引导物联网的发展。

(1) 强化税收调控功能,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税收优惠要突出国家产业政策目标, 及时明确产业发展序列, 强化税收产业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 引导资金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 具有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 愈来愈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力量。从我国的情况看, 尚没有形成一批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跨国公司, 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 必须注重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健全产业链兼并和整合, 培育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从税收优惠看, 采取区别对待, 重点扶持的原则, 因此, 首先在物联网的高端行业推广。发展初期, 重点对那些具有二维码技术、射频器技术、感应器技术、芯片技术的重点企业, 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国家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或试点企业给予公布名单, 在名单范围给予优惠。

(2) 鼓励技术开发与技术转让, 降低物联网企业生产、应用成本。

物联网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信息采集、传输一直到最后的分析应用是环环相扣的, 在物联网产业进一步推进当中, 需要融合不同的信息系统, 打通产业价值链。物联网发展期初, 关键是物联网还没有得到规模化应用, 设备的制造成本较高, 在没有通过规模化应用降低生产成本之前, 企业需要考虑成本问题。企业要突出自身的产业优势, 通过产业协同, 尤其是部门、企业、研究机构等各方力量协作, 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 根据统一的层级规划, 共同努力, 共同推进。从税收角度, 应鼓励物联网界能够充分合作,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产业标准化, 突破关键的核心技术, 特别是物联网的一些关键技术, 支持企业的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 对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加大税收优惠, 鼓励企业创新, 为物联网的发展打好基础。

(3) 做好税收政策宣传和服务, 实施对物联网企业的专业管理。

税务部门可根据物联网企业的发展情况, 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措施, 对享受优惠政策的物联网企业进行专业管理。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以所得税为主, 实行所得税与流转税优惠并重, 强调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加强税务管理。注重登记资料审核和实地核查, 严格掌握优惠资格的审批, 加强日常税收监管, 熟悉和掌握享受减免税单位的经营情况, 实行实时监控。税务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企业, 全面了解其经营情况、货源与销售情况等, 重点突出对享受税收优惠条件的企业情况变化的监控和管理。三是归并梳理现有的优惠政策, 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税收的支持。物联网涉及产业较广, 现有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虽未明确提及物联网, 但有些税收优惠政策已在物联网涉及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如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可加计扣除;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转让所得, 在一定范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4) 制定切实可行的, 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物联网产业的更大发展。

根据专家归纳介绍, 物联网产业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等三个层面。感知层主要作用是识别物体, 采集信息。感知层技术包括二维码、RFID、摄像头、各类智能传感器和终端、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核心是传感器技术, 主要是各类硬件的制造与应用。网络层主要作用是信息传递和处理, 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终端/SIM卡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核心是分布式、可运营的融合通讯平台。应用层是物联网最终解决方案的实施, 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 与行业需求结合, 实现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按照上述分层来制定, 支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核心技术产生的硬件的制造与应用, 可以考虑对其在几年内取得的收益, 在所得税上给予免税。在新建的通讯平台发生的一些费用可以在计算所得税时给予一定比例的扣除。

上一篇:不断规范和完善执行信息录入工作下一篇:最新农村幼儿园安全自查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