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求论文

2024-08-12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求论文(精选13篇)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求论文 第1篇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求论文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立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它不仅更新了传统的教材内容,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很好的体现了“生活数学”的要求,而且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做数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精神、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要求

开展和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数学经验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基本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着力点,因地制宜,在有效挖掘地方校本的基础上,合理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并能在活动中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

二、课题的选择和确定

依据学生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别: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以解决对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个认识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活动的设计两种类型。

具体选择和确定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实践证明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对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从实际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当然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需要性原则。选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创造性原则。选题要有创新的思想,要力求有新的见解。

3.科学性原则。选题必须具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理论根据。

4.现实性原则。选题必须要切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拉近数学与人和自然的距离。

5.可行性原则。选题要从主、客观条件考虑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如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部分知识时,我们就可以在让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出一个“农村污染源的调查与分析”的活动。而九九重阳节时为了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质,就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孤寡老人的生活现状与思考”的活动,前者是一个调查研究型的活动,后者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这两个活动的设计,不仅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能力,而且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学会了对他人的关爱,学会了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注。 三、准备工作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实施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因此它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涉及到千家万户,为此我们学校首先要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切实组织好图书馆、计算机房、实验室等有关部门的教职工做好有关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硬件的准备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做好对学生及家长的动员与发动工作,切实提高他们的认识,统一他们的思想,以期得到他们的支持与理解。实践证明只有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切实地做好准备工作,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得以顺利的开展和实施。

四、组织与实施

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主要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全班集体研究等形式,研究性学习应该较多地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活动。如“农村污染源的调查与分析”这一活动我们就采取了这一形式。活动时每个小组一般由5~7人组成,可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组长也一般由学生自己推选产生,并可聘请有一定专长的老师或者校外人士为辅导员。

具体实施时需要强调的是,小组的各个成员应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不仅如此我们教师还应充分地把学生放到较为开放的情境中去实践去体验,让他们在开放性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处理各种文献资料或研究素材,学会同各种形式的人进行交往与沟通,并以科学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发现自我。

五、结束工作

研究性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切实地指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通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整理、加工,要求学生写出研究性报告或论文,并有效地创设情境组织学生交流、研讨。在交流研讨中,教师还要注意适时地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赞美他人,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适度地对学生作出成绩评定,并注意从方法、情感态度上总结得失,以便学生今后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求论文 第2篇

高中数学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重庆市渝北区东和春天实验学校 谭元川

【摘 要】“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旨在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在研究中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数学活动学习及其实施策略 第3篇

1. 数学活动学习

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等.而活动学习方式是这些学习方式的上位概念.

学习数学不是一次性的事情, 它是波浪形的、螺旋式的上升.为了理解数学知识, 须多次接触材料以充分咀嚼, 还需要多种形式的接触, 不单单是重复输入.数学学习需要活性, 有了活性才有灵性, 有了灵性才有创造性, 这里的“活性”就是活动学习.

著名学者Piaget在从心理学方面对数学认识论产生巨大影响的理论中指出“一开始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 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 “所有认识都包含有新东西的加工制作的一面”.他称这种加工制作为“活动”和“动作”, 它是主客体之间唯一一个可能的联结点.其实也就是说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而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数学认识的过程, 因此也可以说数学学习是从活动开始的.李士琦的《数学教育心理学》这样写道:Piaget的这些观点体现了主体活动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的主体性.对于数学教育来说, 我们可以把上述思想看作是“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心理学理论根据.

那么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 是不是也可以把上述思想看作是“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的心理学理论依据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站在学生的角度看, 教学是外部施加的, 而学习是他们内部接受、发现、创造的内化过程.

2. 数学活动学习的特点

作为活动学习, 它的特点是: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 并应用所学;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全身心参与, 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全方位投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支持者.

作为数学活动学习, 由于它又带有学科自身的特点, 因而这种学习就更具有数学的深层思维活动———产生问题, 解决问题.教师应该以活动学习为载体帮助学生思考问题, 产生真正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活”起来.也就是使这种活动是“主动”的活动, 达到反省的境界, 从而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真正产生数学学习.

总的来说数学活动学习是思维不断纠正、完善的过程,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情境性.学生学习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的情境, 或是与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致, 或是自己创设的情境, 后者常常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在认知结构中积淀下来的东西, 在应用数学知识时再次被唤醒. (2) 问题性.学习过程是产生和解决问题串的交织过程, 没有问题就不能称为学习. (3) 交互性.学习需要交流, 与老师的, 与同学的, 通过交流, 丰富、完善自己的思维. (4) 独立性.这与交互性并不矛盾, 所谓独立是说学生最终的学习必须归结到自身上来, 独立地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思维.

二、数学活动学习方式及其实施

数学活动学习法多种多样, 主要有:小组讨论、专题俱乐部、小组学习、实验性活动、现场经验模拟等.这里重点介绍前两种.

1. 小组讨论方式的实施

小组讨论方式是数学课堂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事实上我们更应关注小组讨论这种形式的实施过程和内在的意义, 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是少不了的:

第一, 教师要合理分组.有别于以前后桌为单位的传统分组, 混合分组更为合理, 它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智力、性别、学习态度等等———这样做有助于为低成就的学生提供好的学习习惯样本, 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得到更多的关注;也可以促使高成就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进一步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第二, 教师要让每组成员有“个人责任感”.让每个成员感到全组“同生死共患难”, 感到组的重要性, 对个人有益的同样对小组有益, 对个人有损的同样对小组有损———这有助于使学生消除“消极情绪”.

第三, 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小组活动要有效从目标、奖励、角色、资料、身份几方面考虑.注意:目标要明确, 如可以是让小组成员都知道如何解释一组数学题, 其中如何设计问题很关键;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奖励方式应有所变化, 对高年级不宜多用;角色要安排总结者、补充者、检查者等;资料要分工收集和分享.

第四, 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学会一定的合作技巧, 与数学学科内容相结合的合作技巧.如鼓励他人参与, 轮换扮演不同角色———表扬者、解释者、协助者 (负责让全组继续完成任务) 、提问者 (询问他人原因等) .

当然, 教师不能分完组就完事了, 而应在组间巡视, 及时了解小组讨论活动动向并协助调整、改进.

2. 专题俱乐部活动

这种方式俗称“结对子”.当然这里的对子一般以2~4人为宜.在学习中, 小组成员逐渐形成角色相互依赖.即便是组与组之间也可以形成依赖, 可称作外部对手相互依赖, 就是指组员们合作战胜共同的对手.譬如:教师呈现新内容后, 小组学习该材料, 准备个人测验, 各组比赛看谁做得最好.测验对象不是全体而是每组随机抽取相同人数, 不分好差.但是由于被测对象好差参差不齐, 单看分数是显然不公平的, 所以为公平起见可采取分组成绩法.这时候, 每个人不是和别人比, 只是和自己比, 具体说来就是每名学生的测验分数与自己过去平均分相比, 根据他们与过去平均分数对比的好坏为小组赢分.这样, 低水平的学生仍然可为小组作贡献, 也不会感到自卑.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小组与小组之间不竞争, 而是当小组获得足够的分以后得到认可 (总评加分) ;小组间不为有限的资源相互竞争, 而为得到确定的目标而努力.有时还可将外部对手变为事物, 而不是人.如全班可以努力提高班级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等等.其实只有小范围的依赖才会成长为大范围的依赖.

三、展望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求 第4篇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还是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实施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选题。而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导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作为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它的出现并没有引起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甚至有的老师和学生将其仅仅看成一道习题、作为一个任务去完成。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文结合笔者试教经历及对学生的调查,谈谈研究性课题选题的基本要求。

一、研究性课题的真实性

1.1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实实在在的

数学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但长期以来,旧教材关于数学的应用总让人感到遥不可及,加之应试教育的长期压抑,造成不少学生对数学认识的片面性,如把数学等同于计算,把数学看成概念和概念、法则和法则之间、概念和法则、章节之间的堆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活生生的数学问题等等,学习起来缺乏一定的兴趣,导致数学成绩的不理想。因此,选择一个实实在在的课题进行研究,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个促进。如“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这是几乎每个学生家庭已经面临或者要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触摸度,学生愿意参与其中。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大量的诸如“成本、利润、投入、产出、贷款、效益、股份、彩票、通讯资费、有奖购物、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经济词汇的频繁使用,买和卖、存款与保险、股票和债券……几乎每天都能碰到。这些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素材,根据本地的实际,选择一个方面展开研究,不论是数据的获取,还是结论的真实性,都是可以检验的。任何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1.2研究性课题必须是与学生生活接近的

远离学生实际的研究是无意义的,至少作用不大,选题可以是已经发生过的,也可是不久的将来会发生的。如“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这一课题,与学生学习联系相当紧密。不超出学生知识范畴,没有陌生感,学生容易接受。对“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展示数学作为工具学科的魅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另外,以书本上数学知识的延伸为内容进行选题,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个知识点的延伸、一个错题的纠正、一个疑点的辨析等等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范围。

二、研究性课题的普适性

2.1作为中国固有的教学模式——班组授课制,我们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个别的英才教育转向全面的大众教育。因此,选择一个大众化的课题,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合理的。不会因为背景的差异,造成人为的研究差距。

2.2数学与社会的紧密结合

学习数学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很多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都提到,数学教育应与生存教育相结合,如何结合?一方面要求学生加深对国家和国际的了解,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人的生存条件的变化。另一方面,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处理、分析数据,提炼有用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提炼出一个“公众”的课题。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功感,又是对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一次训练。同时,也树立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研究性课题的指导性

3.1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研究性课题的实施,关键还在于知识的运用上,即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这是研究性课题的一个基本任务。

3.2现实指导意义

基于社会责任感层面上提出的大众化问题,对部分群体或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存在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如“线性规划的应用”这一课题,在研究运输、生产、分配、下料、计划和布局等问题上,可以避免最大限度的人力、物力浪费,提高资金和材料的利用率等等,为经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性课题的挑战性

4.1挑战性是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兴奋剂”

缺乏挑战性,是学生丧失对数学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教学时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性课题,对激起学生兴趣,将是十分有益的。如学习抛物线时,可借助“飞黄”报导,以“柯受良为什么能飞越黄河?”为题展开研究。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学生自然会发现,“飞黄”的成功,除了个人的胆识和经验,更重要的还在于恰当的分析和精确的数据计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征服欲望会明显高涨,对知识的攫取也就变得很自主了。

4.2要使课题真正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必需克服的两种倾向

第一,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余地,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甚至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愿望。第二,内容过于复杂、抽象,越过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学生将会由于不能理解它,产生畏惧心理,最后厌恶学习数学,新生事物的发展,应该是渐进的,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

目前,研究性学习呼声高涨,但实际响应者并不算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操作上的复杂性、困难性应是这一学习方式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切入点,还要注意选题的层次性。而不管选取一个什么样的课题,不脱离书本和学生实际是根本,落实是关键、帮助学生了解、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才是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2]数学教育研究的近代發现.王林全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求论文 第5篇

如何实施《新课标》要求的数学教学活动

黄银美

课堂教学是一种多无化、多层次、多功能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知识、感情等各方面交流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个环节,让他们拥有主动,自我发展的机会,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

新课程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获得我是学习主人的体验。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首先,要转变师生传统的思想观念,实现师生命格上平等,思想上交流,情感上交流,情感上相容,做到以知、以德、以理、以情服人。其次,给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同的学习机会尤其是对那些困生、单亲生、孤亲学生,更要关怀备至,多为他们创功机会。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新课标准中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因此在知识结构中传递着生活气息,渗透着情感。当课堂的教学情景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时,课堂学习将会变得更真实的生活情景。例如:在比数学的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中探究1,2,这就是生活化、经验化的内容,学生教材进放了“物我包容,物我同一”的境地,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我必掌握”意愿,增强了求知欲望。

三、课堂教学人人化

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拥有属于自己的时是和空间,在同学老师面前的到肯定,才能真正、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整齐划一的要求,不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过多的禁区,特别对那些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要提出力所能及的问题使他们能自信、肯定得到赞许)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探研性的问题,要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空间,不要以诱导或者暗示的方式,把学生的思路随制在自己为他们设计好的模入中,要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其次在分析和讨论问题之前,留给学生自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唱“独角戏、要多搞小合唱”、“大合唱”、“表演唱”.

四、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求论文 第6篇

1、以生为本,关注发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认识活动单导学的意义和作用。以活动单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导学活动,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洋溢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利用活动单,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种素质,加强合作,促进反思,反馈提高。教师要认真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 围绕核心内容创设适合学生实际的活动。

2、立足学情,集体研讨。要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尊重个性差异,设计行之有效的活动单。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集体分工设计,共同研讨确定,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学情进行适当调整,注重新颖性和创造性,以期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3、体现特点,精心设计。

活动单的设计是实施导学活动的关键,要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遵循可操作性、启发性、适量性、趣味性和多元化等原则,并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等进行设计。活动单应简洁、易懂,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活动方案和课堂反馈等内容;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等又具有各自的特点。设计的具体要求如下:

目标明确。活动单不同于教案,应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知道、理解、掌握等词语进行表述,学生始终明确目标并对照目标进行活动过程的自我调控。

精选内容。活动内容必须贴近学生实际,有数学味、趣味性、启思性和开放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素质发展。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内容适量,难度适宜,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补充拓展性题,保证原来预定内容得以完成。问题、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发展性。

活动多样。教学活动单可采用多种形式,可根据内容特点设计,也可根据小组特点设计,还可设计多层次多目标活动单,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考,自主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观念与行动相统一、外显活动和内在活动相统一、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活动要循序渐进,形式多样,可以是自学教材、实验、探究、辩论、讨论、游戏、竞赛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充满激情。

检测反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目标检测,及时反馈,当堂消化。语言规范。活动单的主题、指导语要明确,语言力求生动、活泼,尽可能将老师的解说过程化为活动过程。题目要简化,不要出现过多的文字。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求论文 第7篇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题学习教学实施

摘要:在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数学新课程中数学课题学习相关内容重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与实施进行探讨,作为实施数学课题学习的参考与借鉴。

根据当前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现状,我们认为,要在初中有效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除了转变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他们对课题学习的认识,使其从观念层面认同课题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他们的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能力、课题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一、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般地,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寻找素材、确定课题;课题实施、教师指导;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在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中,要求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成果共享。

1.寻找素材,确定课题

根据课题选取的基本原则和途径,笔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育储蓄”问题,进行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

2.课题实施,教师指导

数学课题学习实施的形式丰富多彩,可根据课题和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地在教学中运用。此课题,我们可以采用数学主题阅读或数学探究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按照学生的意向分组,宣布分组名单,学生组成小组,推举组长,小组讨论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认真规范地填写相应表格,学生有问题及时向教师反映,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3.成果展示,评价总结

在班级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各小组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对问题解决有特色、结果呈现有个性、自主钻研有创新、问题拓展有创意、合作学习有收获的成果予以肯定和表彰,而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具体地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积极合作的意识,解决问题的信心,数学思维习惯,自我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等;注重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变化和发展:数学知识、技能的发展,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能力的发展等;

(2)注重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多种解题策略,清楚表达解题思路及过程,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回顾和反思解题过程等;

(3)评价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活动观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口头汇报,撰写活动等;

(4)多采用鼓励性的定性评价。用评语描述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进步,需要改正的错误和努力的方向等;

(5)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

二、课题学习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数学课题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课题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新奇性和独特性,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层次的多样性,教师在面对这些陌生的问题时感到有一定的困难,逐渐失去了往日对知识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和盲目遵从了。在数学课题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认为要处理好以下一些相互关系、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问题。

1.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数学课题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的课题研究完全不闻不问。这里的学生自主,主要是指学生个人或小组在课题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之后,由自己来决定其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究结果表达和展示形式等,指的是学生能积极思维,围绕一定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回答,能依靠自己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数据并做出可靠与否的评价,指的是学生能够承担他自己决定的事情,认真负责地把这些事情做好。

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师生一起学和做的过程)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深度和方式尽量由学生自主控制和完成。学生在课题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培养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逐步形成的。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挥取决于他是否学会了学习,并且这种能力的大小和他是否会学习成正比。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无论是掌握知识、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能力,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强调学生自主,其本意不是排斥教师指导,也不是推卸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在数学课题学习中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指导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教师指导则可获得更大的自主。

2.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的观念是推动和落实新课程的关键,是数学课题学习能否有效成功地开展的关键,要使教师真正“走进”而不是“走近”课题学习,光靠行政命令,专业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内动力”,教师发展的职业需求,学校的管理对教师发展的驱动以及师生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氛围。

数学课题学习要求教师转变数学观、学习观、教学观。要求教师提高认识,这里有两个认识需要转变,首先,教师对课题学习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多参与,多独立思考和实际去做;其次,在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总是“正确的指导者,正确的化身”,而应该平等地参与,适时扮演“同事、参谋、建议者、欣赏者”。

三、结语

数学课题学习在教学中是可行的,对于不同学校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课题、形式来灵活地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数学课题学习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式。

参考文献:

[1]黄锦波.初中数学“课题学习与教学”设计角度的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求论文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随着新课改活动不断深入,原本在国外已经普遍存在的探究性学习,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我们通过深入了解探究性学习带来的教育价值,重新认识探究性学习,进而有利于我们开展适宜的探究性学习,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一、探究性学习的定义与教育价值

小学数学探究性學习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性、合作讨论的自主学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完成学生任务。由此可见,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扮演着指引者的角色。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自身勇于创新精神与发散性思维。

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蕴含到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活动。将教学情境与需要探究的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产生感情共鸣。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活动,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探究方向发展,有利于开展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明确情境问题的指向性,赋予教学情境实效性,发挥教学情境带来的探究价值。

2.选择适宜的探究性数学内容

小学探究性教学符合数学学习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学习知识,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角色,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探究性教学内容。

总之,通过多种教学措施实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也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探究性学习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在探究性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素质。

参考文献:

李利军.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3(38).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求论文 第9篇

一、问题引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重点在于革除以往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味注重对学生应试能力培养的弊端,结合未来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突出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各种大型数学考试也积极响应新课改精神,突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考察。例如,以往数学考试中的“解应用题”部分已经被“解决问题”所取代,问题情境设置更加生活化,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考察更为综合化,数学出题思维也更加灵活化。因此,初中数学教师也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对自己进行全面反思,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正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下面本文就对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的意义进行浅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的教学策略进行说明。

二、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的优势特点

(一)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热情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性强、抽象性强的弊端使许多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存在畏难情绪,甚至是完全丧失数学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积极引入活动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活动式数学教学主要是指以开展探究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活动形式开展数学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教学过程符合初中生由具体到抽象步步深入的思维规律,因此能够循循善诱,有效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热情。

(二)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钱学森先生去世之前曾经发出了引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的各个方面都能走到世界前列,唯独中国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举步维艰?要想回答中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困境,必须从基础教育的源头寻找答案。数学作为科学之基础,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自然十分重要。疑问是创新的第一步,但是过去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味向学生灌输已有知识,而对于知识从何而来却从不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条件。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从生活中的情境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问,只有学生首先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思考,发现数学新知。

(三)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大量数学题目练习一般都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分数,但是一旦到了现实运用层面,学生往往难以将数学知识同现实问题解决形成有效对接,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这与数学的应用性价值背道而驰,而且与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数学的考察趋势也不一致。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由贴近生活的现实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落实到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 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策略

(一)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的背景设置要坚持生活化导向

通过以上对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优势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要想发挥应有的效果,首先必须在教学背景设置上坚持生活化导向,也就是数学活动式教学的背景安排必须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只有从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学问题才对学生最具有启发价值和引导价值。具体而言,活动式教学要突出生活化情境设置,由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自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在函数图像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统计学校门前车流量一天内的变化,绘制出车流量变化曲线,让学生由对具体生活问题的思考一步步上升到抽象的数学问题高度。

(二)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参与

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课堂形式的转变,老师由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由数学课堂上知识的接收者变成知识的探索者,这样一来,教师教学变成了学生自我求知。而在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的形式转变背后实则是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主体地位的重视,是着重强调学生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自我参与。具体而言,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中,数学老师只对数学活动的活动目标进行设置,活动方向给予引导,但活动的具体展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对于活动方案更要不拘一格。比如学生统计学校门前车流量一天内的变化这一活动中,教师只对学生的.活动目标进行安排,活动场地、活动协调、安全工作进行安排,但对于学生采取什么方式统计车流量变化并无明确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例如调取学校门前监控录像等,其主体参与和个性化因素得到充分彰显。

(三)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的精神内核在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参与现实中的数学活动,到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后通过自主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其中贯穿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意识。在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对学生数学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意义要远大于仅仅为学生讲述一些数学知识。当然,数学活动式教学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单打独斗,例如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我们就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生在采集数据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自主结成学习小组,发挥各自特长,分工合作。

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是未来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和生活化导向是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的精神内核,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全面落实,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9):36-39.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求论文 第10篇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对自然发生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直接的、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观察主要靠观察者的视觉、听觉、大脑(思维)和动手记录来完成。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把他的成功归功于观察能力,他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此细心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提高敏锐洞察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实践训练中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积累观察的经验,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这是提高敏锐洞察力的重要途径。比较对比是思维的一种方法,也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也就没有认识。对比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对比无论是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加大对实验进行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求同存异。所以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从观察对比中获得正确的结论,发现有价值的观点,进而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知识的真谛。

探究过程中需要同学们合作、交流、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另人的想法,善待批评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不断反思交流,让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与体验使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同学们在相互合作、反思交流中,明白了对探究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全心全意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析化、外显化,可以更测对自己的观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同学们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同学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同学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可以使同学们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同学们完成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探究任务。总之,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同学们相互审视、相互交流、相互反思、相互合作、相互诊断,让同学们在触、感悟中猎取知识,初步形成探究能力。学生学习完一个课题或一个单元后,让学生自己小结归纳整理,或者撰写小论文。该过程既是培养和提高同学们再探究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由于每个课题同学们都有亲身体验,所以同学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这种在和谐民主氛围中的交流,既让同学们体验、到思索探究的心路历程,又使同学们获取真知用心智得到了锻炼,体验一种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悟到探究的收获和成果。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感受上,有独特的见解,在知识的总结归纳上,同学们以多种方式对知识进行再探究。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及反思论文 第11篇

基础教育改革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评价方法,更重要的是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初中研究性学习课是新课程改革三级课程(国家、地方、学校)管理中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研究性学习具有明显的研究性、探索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也须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根据课题分组分头搜集信息(这些信息除来自于教材、课堂外,还来自于图书馆、阅览室、网络和社会实践中),然后将信息筛选、加工、处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问题的机会更多,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利用科研的一般方法将信息通过分析、加工、综合、与人合作研究或实验探究等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支持条件

1.组织机构。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基础上实施的,为保证实施效果,应成立研究性学习实验领导小组,研究性学习实验领导小组下设研究性学习教研组。

研究性学习教研组在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制定研究性学习教研计划,组内成员要制定研究性学习实验计划。

2.师资配置。研究性学习的教师由责任心强、肯钻研、善总结、具有创新精神的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兼课或专职教师担任。确定的具体方法是个人申报,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审核通过。

3.师资培训。培训的目标是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认识研究性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要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四个特点:研究性、探索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根据学科特点,对研究性学习课教师的培训主要应解决如下几个具体问题:(1)研究性学习课中教师的角色;(2)如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确定课题;(3)课题研究方案制定;(4)如何寻找信息源,分组分头搜集信息;(5)小组内如何整理、筛选信息;(6)小组内怎样合作研究;(7)如何加工处理信息;(8)课题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9)怎样评价学生的课题研究。

教师的培训要和教师自修结合起来,教师培训主要以校本培训为主,实行开课前培训和过程培训。开课前的培训是培训的重点,过程培训是就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所进行的小结性的培训。

培训的方式是讲座或研讨。研讨在研究性学习教研组内进行,通过研讨肯定优点、克服不足,使研究性学习良好地发展。

4、物质储备。研究性学习课无固定教材,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所需的信息部分来源于图书馆、阅览室和网络等。学校要尽最大财力增加图书的储备,开放阅览室,添置阅览用书,定时开放网络教室。

二、课程设置

执行盟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设置。

三、课程目标

(1)尝试、认识科研的过程和方法;(2)学会提出课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3)学会寻找信息源,从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并能对信息分析、筛选、处理和利用,能将相关学科知识综合;(4)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了解社会;(5)增强主体意识;(6)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

四、课程原则

(1)信息的来源主要来自教材,也可来自于图书馆、网络或社会实践中。(2)学科之间据学生情况达到最大限度的整合。(3)实施过程类似于科研过程,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不要求其研究结果一定都要创新,但强调以发展学生创造力为目标。(4)课题的选择、搜集信息、信息处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必介入过多,教师只起指导作用。(5)课题研究一定要以小组为单位,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组内人数不能过多,一般3―5人。(6)开放式教学,图书馆、科研部门、企业等也是课堂。(7)评价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

五、实施步骤

1、实施流程图

各周次完成内容可作适当调整,但须第17周结课。

六、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主要是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

1、评价形式: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评价对象:学生和指导教师。

3、评价内容:

(1)对学生:①和学科教学不同,既重结果又重过程;②搜集、归类、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③研究方案设计的科学性;④与他人合作的能力;⑤使用新技术的能力;⑥研究过程模拟科研过程的能力;⑦能将各类信息综合,提出新问题,具有创新的能力;⑧答辩问题尖锐,应答准确。

(2)对教师:①只是指导,并非代替,经常参与课题组活动;②及时了解课题组研究进展情况;③与研究性学习教研组教师的合作;④主动学习前沿知识,了解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能及时地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材料,指导课题研究全过程;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调动学生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4、评价方法:

(1)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①对学生:指导教师按评价内容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客观地给予评价并记录在《评价手册》上,随时和学生交流,成功的经验随时在班内推广,不足之处为别人借鉴。②对教师: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按评价内容将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成功和不足之处给予评价,并作记录,随时和指导教师交流,成功的经验随时在研究学习教研组会议上推广,不足之处提出来为别人借鉴。 (2)终结性评价:①对学生: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学生接受的评价为:自评、本小组评、其它小组评和指导教师评,按评价(8项)内容划定评价等第。②对教师:评价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部分。教师接受的`评价是自评、学生评、研究性学习教研组内教师评和研究性学习实验领导小组评,按评价内容(5项)划定等第。

七、实验调查

调查是研究性学习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的重要依据。

1、调查对象:作者指导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七年级学生共481人,调查人数468人,占总人数的97.3%,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

2、调查内容:(1)你是否喜欢研究性学习课?(2)你是否喜欢研究性学习课中的开放式学习方式?(3)本小组成员对你的学习是否有帮助?(4)你对本小组的选题是否满意?(5)你在研究性学习课中是否得到了意外收获?(6)通过收集信息你的知识是否增加了很多?(7)你的信息收集是否顺利?(8)你觉得这种学习方法是否能提高你的能力?(9)你是否希望其它学科也用研究性学习课的方法学习?(10)你是否觉得你的课题研究象科研过程?

3、调查目标:(1)家庭状况(父母职业)与研究性学习;(2)性别与研究性学习。

4、统计准备:

(1)根据父母职业将家庭分成三种情况,见下表:

八、反思

1、总体看:大部分学生(79.5%)对研究性学习积极性高,认识比较清楚,态度乐观。B型家庭更优于A型家庭,男生优于女生。

2、从调查内容看:(1)研究性学习前景广阔,值得推广,也适合于农村和偏远地区。(2)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可以推广,也可在其它学科中尝试。(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小组成员都会得到帮助,可应用在其它学科中。(4)选题缺少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的研究,选题的可操作性不大如意,选题满意度较低。教师应在选题上作更多指导。(5)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有意外收获。(6)收集信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较多学生得到了意外收获,男生收获优于女生,教师指导时要侧重于女生。(7)信息收集不顺利的原因(但男生远比女生收集信息顺利),一是选题大、资源少;二是能提供信息的部门配合不力。教师应在选题上多指导,特别要多指导女生,分组时男女生尽量搭配。(8)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能力,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9)就我校学生家庭组成看,在其它学科中可以借鉴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男生明显优于女生。(10)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模拟科研过程认识不够,需教师进一步指导,尤其是加强对女生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根运《研究性学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求论文 第12篇

关键词:文科数学;现状分析;教师素养

教师专业化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对于高中文科数学这一传统科目下的特殊一面更是需要提高教師的专业化素养去应对高中文科数学这一教学中的难点。

一、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一)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针对当前的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情况,笔者以问卷形式在C市的一所高中进行了调查,以期在小范围内看到高中文科生数学的学习情况。笔者对该校的两个文科班(一个重点班和一个普通班)100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作了一个调查统计,基本情况如下:60%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只是一般;14%的学生对数学一点也不感兴趣。15%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没必要。对于学习数学的困难,学生们给出的答案很丰富,笔者发现只有少数几位学生谈到学数学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还是遇到不少的困难。对于你的数学老师教得如何?普通班的学生都用“一般”“还行”“还可以”来形容,也有少数同学对数学老师非常反感。而重点班的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教得很好。

在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对于高中文科数学教师来说不得不算得上是挑战。

(二)文科数学学习的难点

1.学习心态不正,兴趣低落

很多文科学生对数学天生提不起兴趣,在学习中找不到方法,虽然倾尽全力,却收效甚微。自然而然地对数学产生厌恶、恐惧、自卑心理。

2.综合素质不高

常有人说:“成绩不好报文科。”文科班成了很多学生的避难所,这种趋势导致文科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

3.高中文科生数学思维的弊端

①数学思维的肤浅性: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②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③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文科生已经积累一些解题经验,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碍形成更合理有效的思维。

二、实现高中文科数学有效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要进行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提高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优化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能力。

(一)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1.深厚的本体性知识。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扩充数学学科知识,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知识。

2.宽厚的条件性知识。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重视吸收现代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

3.广博的文化知识。教师要满足学生的研究兴趣,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广博的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4.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教师要勇于实践,勤于实践,严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积累丰富的实践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二)数学教师五大转变

1.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程侧重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情景—探究—应用”为主线,在这样一个层面上,让学生获得知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职能要转变。由“师道尊严”转向“陪伴学生的伙伴”,由“单向知识传递”转向“多结合信息交流”。

3.课堂设计要转变。教师要创设出多种多样的新情景、新模式,还要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注重教学目标的多重性、知识性,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教学信息,还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做到这些,才算是有效地做到课堂设计的转变。

4.教师的知识内存要转变。课改的新理念要求,教师的知识内存由传统教学的学科单一性转向拓宽知识视野,渗透学科间的知识,成为知识的多面手。

5.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三)数学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四)数学课程评价要求定位在依纲不依本

我们一定要做到思维的转变,才能比较好地驾驭新课程,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巩固“双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了既动脑又动手的目的,这是新理念、新课程的要求。

(五)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借助电脑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想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和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现状就必然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此来满足新课标对高中文科数学的要求,实现有效的高中文科数学教学。

(作者单位 赵玉娇: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立波: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七中学)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求论文 第13篇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常用的一种策略。《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这说明通过“体验”去感悟、去领会、去学习探究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验呢?我觉得: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探究、学习、体验数学知识,从而培养数学能力。现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情境的创设该怎么样实施。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认识。所以,我们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大家知道,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实际上是师生问题意识的探讨。俗称:“创新萌于问题意识,浓厚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参天大树得以成才的肥沃土壤。而问题是从„问题情境‟产生的,不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不可能带着问题学习,他们也就没探索和思考的空间。”从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探索、体验、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时,我出示一个铁圆圈,让学生们求出铁圈的周长。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大部分都是采用“化曲为直”的方法,如:

1、把铁圈剪断再量。

2、绕线再量。

3、量铁圈在桌上滚动一圈的距离……这些方法都可行,我做了充分的肯定,然后抛出另一个问题: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周长为15.7米的圆圈,你能用什么方法画?前面的方法行不通了,这时同学们都愣住了,眼巴巴看着老师,想听听老师有什么说法。这个时候,我故意绕开这个问题,拿出一些事先做好的圆分给同学,让他们用刚才想出的方法量出这些圆的周长,再用圆周长除以直径,看看商是多少?同学们赶紧动手操作。结果他们发现了,不论圆的大小,它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是3.14左右。这时,老师揭示了“圆周率”的意义,接着让同学们探究先前的问题“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周长为15.7米的圆圈,你能用什么方法画?”这时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小组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觉得:把15.7米除以3.14,再除以2,就得到这个圆的半径,以半径的长度画圆就成了。

但是,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该随随便便,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让同学不断加深数学应用的意识,进而感受数学的价值,数学的重要性。再者,数学问题的情境还应该体现趣味性,这样不但能使同学更好地体验数学丰富的情感,还能使本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趣味。最后,创设的数学情境还应该富有挑战性,问题不应该是平常化的问题,平常化的问题无助于同学对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课堂上出示一些富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增强对知识的进一步投入。

二、活动情景的创设。

皮亚杰曾经说过,“人的思想是从动作开始的。”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一些有用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亲身动手操作,使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圆柱的特征时,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 比一比……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初步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加深了对圆柱表面积特征的印象,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本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生活情境的创设。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提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创设贴近于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深深意识生活和数学同在,感到数学和生活一样有趣。例如, 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机会接触人民币,已积累了一定的“花钱”的经验。因此,老师首先把“1元=10角”这一难点的解决设计入一个“你有1元,怎么付8角的笔钱?”的生活情境中,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踊跃参与,纷纷说出自己的付钱方法,所以很轻松得出“1元=10角”。而在“1角=10分”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为灾区失学同学捐1角零用钱的实践活动情境,在做这个活动中,同学们踊跃捐出了自己的零用钱,有捐1角也有捐 10分的,从这个活动中,学生轻松得出“1角=10分“,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又比如,教学乘法运算定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我们班选派一些同学参加体操比赛,排成4排,每排10人,这样参加体操比赛有多少名同学?如果排成10排,每排4人,这样参加体操比赛同学的人数发生改变吗?”因为是本班的事情,同学赶紧进行计算,结果是“4×10=10×4”,同时也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因而让学生能运用这个定律进行简便运算。通过这些例子,把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思考上升为数学现象,从中概括出数学知识,最后能运用得出的知识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也能一生活经验为基础,让数学知识学的更扎实,也养成了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习惯。

上一篇:善良的心读后感下一篇:在反思中体验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