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2024-07-05

初一上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初一上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孔子说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文化上的贡献: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初一上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初一上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3篇

关键词:上海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历史教育

一、上海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简介

根据上海市教委“二期课改”的具体要求、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制定的课程方案和《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而编写的供九年级义务教育七年级学生所使用的新版历史教科书 (试验本) 于2002年8月和2003年1月正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海新华书店发行。两本初一年级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都是以通史的形式, 即按照时间顺序来依次编排、叙述中国历史上重大而又典型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和所取得的成就。同时, 他又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和走向多元化的曲折过程,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最终的教育目的。其中, 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编写内容为中国古代史, 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编写内容为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二、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根据《辞海》 (缩印本 (音序) 1999年版) 中的解释, 知识被定义为“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而体系则被定义为“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由此可见, 知识体系就是指若干有关人类认识成果或结晶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知识整体。而历史的概念则是指“过去的客观存在在人的意识上的反映, 是对过去的主观认识”。然则,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就是指人类对于过去的客观存在 (即历史发展过程) 的认识成果或结晶 (即知识) 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整体认识。

正如前文所述, 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编写内容为中国古代史。这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类早期社会的历史;政治军事史;经济发展史;社会文化史和科学生产技术史等五个主要方面的知识内容。

首先, 从人类早期社会历史的知识内容编排方面来看, 教材从目前我国已发现较早的人类——云南元谋人开始叙述, 到北京人、山顶洞人、象征原始文明成就的火的使用与石器的产生, 再到有关炎帝和黄帝的故事传说、农耕文明形成的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直到最后以尧、舜、禹三代和大禹治水的故事为结束。从而, 以这些知识内容构成了对我国早期原始社会历史的系统阐述。

其次, 从政治军事史的知识内容编排方面来看, 教材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建立开始叙述, 到因夏桀暴政而亡国、商朝的建立、因商纣王暴政而爆发的牧野之战、西周王朝的建立及对西周王朝所实行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阐述, 再到因周幽王昏庸暴虐而导致的西周灭亡、东周时期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相继出现, 到秦国的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及其所实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再到因秦始皇暴政而导致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及刘邦、项羽之间的楚汉战争, 到西汉王朝的建立及西汉初年所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 再到西汉的“文景之治”与汉武帝统治时期及其所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到东汉王朝的建立及其对西域地区管理的加强, 再到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及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和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 到东晋王朝的建立和对南北朝历代政权的简单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再到隋朝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创立、唐朝的建立和对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概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创立与完善, 到对唐太宗本人的介绍与“贞观之治”的鼎盛、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政策, 再到五代十国的变迁、北宋的建立和宋朝“崇文抑武”政策的制定, 到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辽国的建立, 再到宋辽之间的战争、澶渊之盟的订立、西夏与金朝的建立, 到“靖康之变”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建立、岳飞的英勇抗金及被害、宋金“绍兴和议”的签订, 再到大蒙古国的建立、元朝的建立、南宋的灭亡和元朝的统一全国及其所实行的行省制度、驿传制度与民族分化政策, 到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度和厂卫制度的创立、“靖难之役”的发生, 再到女真族的兴起、后金的建立、清朝的建立、军机处的设立和“康乾盛世”的繁荣, 到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明朝的八股取士、明清两朝的文字狱, 再到明朝郑成功的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的设立台湾府, 直到最后以清朝设立的驻藏大臣及金瓶掣签制度为结束。从而, 以这些知识内容构成了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方面的系统阐述。

再次, 从经济发展史的知识内容编排方面来看, 教材从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发明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始叙述, 到秦国商鞅变法中承认土地私有制的有关经济方面的改革内容, 再到秦朝的社会经济状况及秦始皇的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到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逐步恢复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 再到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隋朝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和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推动了黄河、淮河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 到隋唐时期都城长安的繁华、唐朝社会经济的鼎盛, 再到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南宋时期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 到宋代纺织业、造纸业、造船业和陶瓷业的兴隆、宋代海港城市经济的发展, 再到两宋都城——开封和临安的异常繁荣, 宋朝市坊合一制度的形成及瓦舍和店肆的大量出现, 到北宋时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及南宋时期发行的会子, 再到元朝以漕运为主开凿的大运河、明朝工商业城镇经济的发展和苏州城的经济繁荣, 直到最后以郑和下西洋沟通中外经济交往为结束。从而, 以这些知识内容构成了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方面的系统阐述。

第四, 从社会文化史的知识内容编排方面来看, 教材从有关龙的传说开始叙述, 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河姆渡人与半坡人之间的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对比, 再到商朝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姓名字号的差别, 中国的玉器文化, 到十二生肖的来历、天干地支的具体内容, 再到西周时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学校、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到书的历史、古代长城的筑造历程、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及五经博士的设立, 再到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与西域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古代年号的由来、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与东汉班固的《汉书》, 再到东晋王羲之的书法、道教与佛教的产生与发展、洛阳龙门的石窟艺术、“文房四宝”的概述和中国古代各种类型的桥梁, 到唐朝开放多元的文化、唐朝陶器的代表——唐三彩、高僧鉴真的东渡日本, 再到中国的茶文化、唐朝的诗歌与绘画及中国的石窟艺术, 到中国古代的衣料概述、国号的由来、两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与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 再到中国古老的“广告”——市标、古今中外称“中国”的不同含义、“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 到宋词、元曲、不同样式的戏剧脸谱, 再到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 到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代表人物——徐光启与利马窦, 再到华侨的定义、四库全书的简介、江西景德镇瓷器的种类、明清时期的家具及妈祖的由来, 到“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直到最后以中医的产生与发展为结束。从而, 以这些知识内容构成了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方面的系统阐述。

最后, 从科学生产技术史的知识内容编排方面来看, 教材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发明的器具——骨耜开始叙述, 到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器和牛耕、战国时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与郑国渠, 再到西汉时期发明的造纸术、东汉蔡伦的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到刘宋、南齐时期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与《大明历》的编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指南车模型, 再到唐朝初年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指南针的改进和火药的发明与火药武器的运用, 直到最后以宋代的科学技术大发展为结束。从而, 以这些知识内容构成了对中国古代科学生产技术史方面的系统阐述。

总之, 由人类早期原始社会的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和中国古代科学生产技术史等五个主要方面的知识内容相整合而构成了初一年级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知识体系。

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编写内容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政治外交史;军事战争史;社会经济史和文化教育史等四个主要方面的知识内容。 (因篇幅有限, 故不在此赘述)

总之, 由这四个主要方面的知识内容相整合而构成了初一年级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的知识体系。

三、对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的探讨与评价

通过对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的整理与罗列, 不难发现这两本教材的知识体系还是相对比较全面和完整的。从时间的纵坐标上来看, 两本教材都是按照社会历史发生的先后顺序及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对相关的历史知识内容加以叙述和编写的, 其符合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若从知识内容相联系的横坐标上来看, 两本教材又都是以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和生产技术史等内容各为一条主线, 分别把整个历史知识内容串联起来, 然后再通过把各个专门史的知识内容并联起来, 最后呈现出一部知识体系比较完整的历史教科书。由于“人类文明史的重心是文化的发展, 历史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涉及到人类古往今来的各个方面”, 所以只有很好地把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 才能编写出一本较好的历史教科书。而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就比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并且其知识内容主次分明, “多一些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发明创造, 少一些阶级斗争、王朝更替、农民战争”, 符合了以文明史为主线的编纂要求。

诚然, 每本教科书的全新改版都会引起一些其他人的不同看法。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同样也不例外。我个人认为: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还需要作以下两个方面的充实。

首先, “从系统论的理论上讲, 事物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结构性、层次性等”, 而系统论的理论观点具体体现在教科书的编写上则为教科书知识内容的完整性上面。我认为, 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内容还不十分完整, 应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第一学期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其知识内容的不完整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为“有头无尾”的编纂情况。例如:在第一学期教材中有关经济发展史的一个知识内容——元代大运河的开凿。教科书仅是对元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作了一个大致的叙述, 而并没有就此展开阐述元朝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比如, 元朝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繁荣、货币的流通、元代棉纺织业的发达以及黄道婆高超的纺织技艺等等。这样, 就会造成一个问题, 即这项知识内容从结构上只有一个开头, 而没有一个具体的扩展和补充。然而, 恰恰是只有通过以上这些内容的补充, 才能够具体说明元朝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从而, 给学生一个更为直观、具体的认识和体会, 以至于更好地达到“以点带面”地叙述历史的效果。二为“有尾无头”的编纂情况。例如:同样是在第一学期教材中有关经济发展史的一个知识内容——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教科书仅是对南宋时期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作了相应的叙述, 而并没有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从而, 有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模糊的感觉, 以至于不能够较好地达到这一知识内容所规定的学习要求。所以, 我认为:应当把自三国时期孙吴对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使得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罗列出来, 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更完整地学习和掌握这一知识内容。最后就是“中间缺少”的编纂情况。例如:第一学期教材中没有提及的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我个人认为, 之所以要在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增加“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内容的原因是:一方面, 为了出于力求历史知识内容的完整性考虑, 而另一方面, 是我认为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知识内容的阐述, 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北宋为何会衰落以至于灭亡的真正原因, 而不是像新版教科书那样, 仅仅停留在是因为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而导致其最终的亡国厄运。正像其他许多的封建王朝一样, 军事战争的失败只不过是其灭亡的一个直接原因。同时, 我想通过对“王安石变法”这一知识内容的教授, 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对于历史的学习,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住其核心的主要内容, 以免让学生在无意之间曲解和误读历史。

其次, 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二个需要充实的方面是:应该在现有的社会文化史线索的基础上, 有系统地增加中国史学发展史方面的知识内容。作为一名中国人, 初中生有义务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样, 初中生也有义务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倘若一名初中生在学习完中国历史课程以后, 还不知道中国史学的萌芽、发展、兴盛及相关的史学名著的话, 我想我们的历史教育仍然是不够完美的。然而, 在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中, 也仅仅只是对司马迁编撰的《史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另外, 再加上对班固的《汉书》和“二十四史”的一笔带过, 其余的像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唐朝的“八书二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史学史上重要的名家名作都未曾提及。而我个人认为, 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这完全不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古代历史学的发展情况。从而, 也会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对现阶段的历史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上面产生错误的理解和想法。所以, 应当对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作增加中国史学发展史方面知识内容的补充。至于新版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因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变化不大, 故不再一一赘述。

四、结语

对初一历史学法指导的探索 第4篇

【关键字】初一历史;教学;指导

历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一直都处在被冷落的状态,得不到学生与家长重视,被列为副科。外加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主的讲授过程,布置的很多题目都很枯燥,让学生背诵、回答与思考。在这期间,学生只得被动接受,用旁观的形态学习历史,而不是身临其境接近历史。这种学习不仅很难提高学习兴趣,对历史课堂的鲜活性也会造成很大影响。对此,在初一历史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等方面着手,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做好学法指导,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作为快速发展的社会,伴随着知识更新,人类对知识有了更多的需求,知识老化速度加快,上学所得的知识很难达到终身受用的目的。对此,学生必须掌握获取知识的渠道与方法。中学生作为中学历史教学对象,大部分学生将来从事的事业不是历史研究与教学,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将大量时间花在历史学习上是浪费。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掌握史实。

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位初中生都必须面对的事情,而初一作为整个中学历史学习的关键,影响着整个中学历史教学成果。与小学相比,初中科目增多,从历史学习来看:怎样才能掌握复杂的地点、事件、人物与时间,挖掘历史演变经验,及时总结教训,指导学习与日后工作,是师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愉快轻松的氛围,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从而树立起全面终身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初一学生对历史知识陌生的特征,树立教育目标,做好学习指导,从怎样参与课堂教学、怎样高效的完成作业、规范行为等方面帮助学生打下基础。综上,在初一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学法指导,将学会变成会学。

二、做好初一学法指导的途径与方法

(一)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所以老师要从课堂、课前学习与社会实践、作业处理等方面做好专题讲述,这些方法是通用的学习方式,需要专业的学习方法,利用学法指导,让学生对学习方法、目的有深入的掌握与理解。在操作中,学法指导无需太多课时,一两节课足矣,主要看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摸索,通过积累,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

(二)为学生创设条件,做好预习

启发,即对教学重点、目的、难点有明确的要求,通过将科学的思路给予学生,让预习方向更清晰。课前预习事实上是学生自学的过程。为了达到预习目的,在学习中应该要求学生在书本上做好批注,同时结合问题序号,梳理知识,让学生对老师讲到的内容有良好的认知,从而避免课堂上一片空白。通过翻阅字典,解决课本中的生词,掌握教材提到的事件、人物,然后才能对问题有较好的解答。通过归纳不理解的事件、不确定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结合学生不甘落后、争强好胜等特征,对预习进行记录。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

要真正掌握学习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课堂教学作为核心环节,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必须从教学策略着手,让学生自觉行动。为了解决知识重难点,老师可以利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各种直观教具与多媒体,突破时间局限,进入自然的思维状态。为了打开思维,充分利用类比、对比、比较等教学方法,让已有的知识与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对比,然后再激发思考。在此期间,老师不能急于将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思索。

三、增强初一历史学法指导的途径

(一)讲述过程通俗化、具体化

具体作为学生形成知识框架的条件,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为了让初一历史教学具象化,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录像、幻灯片、讲故事等方式,让教材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传递知识,生成概念的目标。如:讲到《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如果仅仅凭借文字很难达到理解,对此可以利用光盘播放的方式完成。从光盘中为学生讲述十万多年前,北京周口店与周边地区的人文景观与地理环境。

形象化则是对知识进行形象的阐述,它是增强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在讲整合下西洋这件历史壮举时,为了让这句空洞的话更加形象具体,可以利用《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从数据中讲述整个事件,表中列出了出海时间与所作的事情。从这些数据中,学生就能明白为何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和欧洲相比,要早50多年。

通俗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教材中难懂的专业术语与深奥的地方通俗的解释给学生,让其真正领会教材内容编排。

(二)活用启发式教学

因为初一学生基础不多,仅限于小学六年学到的知识,和高年级学生相比,初一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都较差,为了提高与培养注意力,就必须活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其主动开动思维。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启发不是满堂启发,必须放在恰当的环节。启发题目要难易恰当,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难。如:在讲到《秦帝国的兴亡》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两课中,可以借助最近火热播放的电视连续剧《芈月传》向学生提问:你认为秦始皇是个怎样的人?有的学生会说秦始皇是个伟人,也是个好人,有的学生则说他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郡县制与货币。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历史人物,同时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从多项实践结果来看:启发式教学对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创新与发散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只要启发得当,对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三)化整为零

化整为零,即将教材谈到的内容细分成很多具体的问题,结合学生的记忆、分析能力,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写到黑板上,然后再帮助学生找准知识点。如:《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可以从(1)我国最早的人类叫什么?(2)北京人距今约多少年?(3)北京人有那些特征?(4)北京人使用什么工具?(5)北京人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火?(6)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是?通过这些题目既阐述了整堂课内容,同时也突出了重难点,明确了具体内容,如果学生能回答这些问题,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这样既能便于学生听懂,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从教育分析来看:初一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事物表层,更喜欢听故事。从学生的思维与心理状态来看:老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从怎样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出发,教会学生分析、思考、处理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聪明。

参考文献:

[1]何雪静.上海市东升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政地学科整合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周雷.浅谈初一历史教学方法[J].教育艺术,2012,04:28-29.

[3]宋立荣.初一历史课本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地理教学,2013,19:39-41.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①嬴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②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在地方,实行郡县制。④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度量衡;⑤修长城、御匈奴;⑥修驰道,凿灵渠;⑦焚书坑儒。

3.秦长城西起临、东到辽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4.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5.公元前2,陈胜和吴广领导了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

6.公元前2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民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随后,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灭亡。

7.公元前2刘邦经四年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是为西汉。8.汉文帝、景帝时期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

9.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西汉统治推向鼎盛。为巩固中央集权,①汉武帝接受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③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④将地方的铸币权、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⑤军事上,反击匈奴,夺取河套、河西走廊地区。

10.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就是汉光武帝,在他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11.西汉的耕犁装有犁壁,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新型播种工具耧车也出现在西汉。

12.东汉明帝时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年里没有改道。13.我国汉代的冶铁技术处于世界先列。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14.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15.公元前1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经漠北一役大败匈奴。16.东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嫁于呼韩邪单于,使汉匈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7.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18.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丝绸之路是指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0.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21.166年,大秦派使臣安敦访问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第一次直接交往。22.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3.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它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到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书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24.张衡发明和制造了历史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科学仪器──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25.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26.东汉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27.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在东汉时期在我国民间兴起。

28.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写了《论衡》一书,阐明世上根本就没有鬼神存在。

29.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0.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发生于2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发生于2,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随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229年孙权称帝)。

4.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3被内迁的匈奴人灭亡,历时50年5..西晋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促进了我国民族融合。

6.3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在建康;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结束,南朝开始。

7.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8.383年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苻坚,赢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9.386年,拓拔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10.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措施。例如,他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1.南朝的祖冲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12.北朝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13.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14.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以行书《兰亭序》最出色,人称“书圣”。

15顾恺之是东晋时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6.南朝的思想家范缜撰写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云南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170万年。

2、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吃上熟食。这种制作粗糙的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3、4)

3.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居住在洞穴中,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最早能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用兽皮缝制衣服。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3、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7、河姆渡人(约7000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浙江)、居住干栏式的房子。

8、半坡人(约6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子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战争走向融合。(两个战争先是炎帝和黄帝大战蚩尤,后来是炎帝和黄帝之间的战争叫阪泉之野)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炎帝又被称为神农氏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13、大禹治水的方式:筑堤堵水、疏通河道。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成为禅让制推选出来的第三位部落联盟首领。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定都阳城。禹传位于启,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5、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商朝出现了青铜器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西周时建筑物上开始出现瓦。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分封制的意义:巩固对国家的统治。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四羊方尊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21、我国夏、商、西周出现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形势图)p36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晋楚之战)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战国形势图)p38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0、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1、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3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编制户口,加强刑法。

2、奖励生产。

3、奖励军功。

4、承认土地私有。

5、推行县制。

6、统一度量衡。

33、商鞅变法的意义: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曾,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3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36、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38、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39、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图(p56)

40、孔子,名丘,子仲尼,春秋末年的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1、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儒家孟子《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庄子《庄子》顺因自然,无为而治法家韩非子《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第三章秦、西汉、东汉

42、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43、秦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征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44、在渔阳戍边,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45、秦自统一以来在全国建立了一套行政体系,在中央设三个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军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或太守,县的长官叫县令。)

46、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46、秦统一以后对全国的文字进行了统一,统一的文字叫小篆。

47、秦统一以后对全国的钱币进行了统一,统一的钱币叫圆形方孔钱。

48、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作用:军事防御。(当时主要是抵御匈奴)

49、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50、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5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52、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削弱诸侯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推行“推恩令”。

53、西汉时,监察京师官员和皇族不法行为的官吏是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使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54、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55、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

56、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可以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7、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58、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意义: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59、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60、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主要内容是中医理论和致病原则(人工呼吸的急救方法最早见于这部书)。“神医”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

61、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我国最早的数学专著。它建立了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

62、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东汉时期,道教在中国本土兴起。

63、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了《史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64、秦陵兵马俑的意义: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超高水品,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65、200年,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66、208年,曹操对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67、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68、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有哪些?(1)、肥水之战后,阻隔了南下侵扰的北方少数民族,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2)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3)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改造,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4)政策辅助。(5)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70、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71、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7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1)迁都洛阳。(2)汉化政策。(汉化政策有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促进了民族融合。(2)、传统汉文化得到发展。

73、南朝的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

74、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的贾思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所著书籍《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著作。

75、郦道元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所著《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76、东晋的王羲之有代表作《兰亭序》,称后人称为“书圣”。

77、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上一篇:春天来了一年级50字作文下一篇:艾滋病初筛检测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