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

2024-08-06

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精选11篇)

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 第1篇

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

在庆祝建党90年之际,为了缅怀党的光荣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西洋特肥党委在杨成世书记带领下来到了锦州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在“隆隆的炮火”之中,进行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为了纪念解放战争中三大著名战役中的首役——辽沈战役而修建的。走近纪念馆,我那原本平静的心情不知在何时竟异常的激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被称之为“胜利之门”的大门,在大门右侧镶有叶剑英同志题写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我们一行40多人在这里举行了新党员宣誓和老党员在宣誓仪式,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馆内设有战史馆、支前馆、烈士馆和全景画馆。战史馆记录了辽沈战役的全过程和一些经典战役,那里陈列着当时的一些武器装备和烈士们的遗物。那些武器、那些奖章、那些锦旗是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真实写照,那一份一份战争时所用的文件、一个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幅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真实的呈现在我的眼前。与战史馆不同,支前馆里展现了当时东北群众是如何搞好生产支援前线的,军民鱼水情的感人画面彻底让我领悟到军民一家亲的伟大力量。参观完支前馆,来到烈士馆,在烈士馆看到了许多烈士的雕象,其中有当时阵亡的最高将领朱瑞,有我们大家熟知的杨志荣烈士,还有女烈士姜仁福等。外面的墓碑上记载着一排一排的牺牲名单,仅团级以上的就有上千人,想想那些没有任何军衔的战士,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却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还有那些支

援前线的后方群众们,他们更是无名的英雄,实在令人敬佩!全景画馆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亲眼目睹了 解放锦州时那场壮烈的战争画面,一幕幕的战火连天在我眼前循环上演。在那个硝烟弥漫,蔓草连天的时代,无数战士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放眼望去,满目荒凉,一片片被烧毁的民房,一条条躺满战士尸体的战壕,一股股漫天翻滚的浓烟讲述着战争的惨烈。试想一下,那时候的人已经不再是想怎样生活了,而是要想怎样竭尽全力地生存下去。

参观完辽沈战役纪念馆,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今天这种和平的环境里,我们西洋人应该怎样做?我想应该以感恩、结缘、诚信、正心、包容、分享之心去从事我们的工作,在这次活动中,我深受教育,我被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事迹感动着,并再一次感受到我们党的伟大!

辽宁西洋特肥 硫酸分厂:马青元

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 第2篇

长期以来,辽沈战役纪念馆作为锦州市乃至全国对外接待的“红色名片”和“城市客厅”,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特别是新馆开放以来,辽沈战役纪念馆相继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辽宁五十佳景。辽沈战役纪念馆是历史的丰碑,是人民的怀念。馆藏丰富的文物和史料,成为辽沈战役研究和展示中心。革命纪念性建筑与现代园林融为一体,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军事文化旅游的胜地。多少次的往返锦州,总能在高速路边上看到“辽沈战役纪念馆”的牌子,再加上些回忆战争的书籍里面提到的辽沈战役一些激烈的战斗描述,更想到现场看看这个纪念馆。4月5日,我和同学一起组团去了辽沈战役纪念馆。

我们刚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色的雕塑,下面是: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朱德总司令提的这12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边是一座座烈士的墓碑,那一个个牺牲的烈士的名字至今还在我眼前!使我不由得感到这是一场多么壮观的战役!

进入馆内观看,有两个浮雕,刻的是战士们冲锋的场景。走进馆内仔细观看,我看见在展览栏里有许多的革命时期留下的东西。如在革命时期,林彪有过的手枪、做衣服用的缝纫机、记者的相机、英雄的棉袄箱子还有一些为在革命里表现突出的人颁发的证书、勋章。里面还有几个仿真的景象---刚进的时候有一个白桦林的景象,十分淋漓尽致,有一些仿真的树木,还有个小木桥呢!另一个是一座民房,里面有个伤员,体现了军民的情同一家的和谐景象„„

这是解放锦州非常重要战役,当时敌我双方投入的兵力都在10万以上,打了6天6夜,阵地一会是敌方的,一会是我方的。我方损失的确不小,当时向林彪汇报时,林彪的答复是:我不关心伤亡数字,我只是关心阵地在不在!双方夺来夺去,枪弹炮火纷飞,硬是把参天的大树变成了烧焦的树干。几天几夜不停的战斗,有的战士根本没时间睡觉,以至于有个战士炮弹打断了他的腿儿,他还是没有知觉,还在沉睡!这次战斗我方胜利了,给锦州的解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为此失去的生命却数以万计。

纪念馆里陈列了好多支前的照片和数字,如果对数字敏感的话,细想起来的确触目动心!用的军粮,用的担架,参军人数,用的马车,用的牲畜,甚至用的食盐等,数目都是惊人的。的确体会到了前方打仗,后方需要准备组织巨大的保障。前方的较量,也是后方的较量。东北人民的牺牲,不仅仅表现在前线,后方也有巨大的付出和贡献!

辽沈战役之后,国民党的确没了元气。紧接着东北人民解放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乃至以后的战役。多年来和国民党的较量,就算基本成了定局。众所周知,1945年8月小鬼子投降后,国内就是国共两党的势力了,而且双放几番讨论和谈判,根本不可能你让我,我让你的,也根本不可能共同执政的,只能武力解决了。辽沈战役的成功,让我方在日后的势力壮大发展的进程上,起到了决胜局的作用。辽沈战役是对中国贡献,以后建设中国,发展中国,东北的确作出了好多,贡献出了好多,甚至牺牲了好多好多。

辽沈战役纪念馆那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门、塔、馆主体建筑联成一体,使游人产生逆岁月而上的感觉和纪念性历史情境。其间的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构成一组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胜。

胜利之门是由三个单体建筑组成,占地东西长77米,南北宽42米,前面两个单体建筑,东面高11米,西面高9米,北面单体建筑最高16米,三个单体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前面两个单体建筑都有一个斜度,从远处看是一个英文字母“ V ”,是胜利的象征,同时又像张开的手臂,敞开胸襟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由两个建筑主体单块形成的门,透视出辽沈战役纪念馆深远壮观的背景。胜利之门是一组城市雕塑,是一组展厅,是一组意义深远的门,它可以和“凯旋门”相提并论。

炮车式的纪念碑正面镶嵌着2.4米高的朱瑞将军高浮雕头像。头像下方镌刻着伍修权同志题写的“朱瑞将军”四个金字。碑体背面铭刻着朱瑞将军生平简介。将军头像背景大面积窟窿凿痕,内涵将军殉职的意蕴。

在辽沈战役纪念塔东侧60米处有两座相并列的陵墓,在西侧的是梁士英墓、在东侧的是张士毅墓。烈士名录墙坐落在辽沈战役纪念塔南面两侧。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攻克锦州》全景画馆为国内首创,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全景画馆采用绘画、塑形、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枪林弹雨,场景模仿的淋漓尽致。是中国博物馆和美术史上的开山之作。

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 第3篇

一、辽沈战役前沈阳工业发展概况

自近代开埠以来, 沈阳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逐渐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并将其视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跳板。为此, 日本开始倾力打造以沈阳为中心、带有强烈殖民地烙印的东北重工业区域。经过日本十余年的经营, 沈阳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第一大工业城市。

1949年初, 东北财经委员会依据伪满政权遗留的相关档案, 对1940年“伪满洲国”各省市工业进行详细调查。据统计, 该年东北地区工厂数量共计13953家, 沈阳为1914家, 占13.7%;工人数共计453850人, 沈阳为104556人, 占23%;生产总值252944.3万元 (“伪满洲国”圆) , 沈阳为52835.5万元, 占20.9%[1](2)16—18。据此分析, 沈阳地区工厂数量虽仅占东北地区工厂总数的十分之一强, 但工人数量与生产总值均超过总数的五分之一, 工人人数相对较多且集中, 工厂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准在整个东北地区堪称首屈一指。

抗战后, 东北地区工业先后遭到苏军的拆毁与国民政府的“劫收”, 机器设备损失严重, 生产能力大幅下降。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9日苏军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然而自9月中下旬开始, 苏军在苏联政府的授意下, 单方面宣称东北地区的工业为其“战利品”, 并开始大规模地有选择性地拆运机器设备。事后据美国鲍莱使节团、东北工业会及东北日侨善后联络处两次调查, 苏军拆运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8—12亿美元, 各工业部门生产能力平均较战争结束前的产量下降70%。面对此种状况, 抗战后出任国民党沈阳市市长的董文琦慨叹“东北工业精华尽丧”[2]74。而据美联社报道, 此时沈阳地区“大小工厂五千家, 几已完全搬空, 并加重创”[3]245。

1946年3月, 国民政府接管沈阳, 并于6月开始在东北地区进行经济接收。由于苏军的拆运打乱了国民政府完整接收东北工业的计划, 加之国共双方在东北的战事日趋激烈, 国民政府对本地工业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进行得极其缓慢, 导致大多数工厂停工, 开工率仅有5%, 生产瘫痪, 厂房挪作他用, 残存的机器设备或被闲置、或遭倒卖、或拆运关内, 大量工人被遣散。尽管如此, 此时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工业, 仍是中国除台湾之外, 现代工业基础最好的区域。时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的钱昌照指出:“东北事业, 虽经重大破坏, 若将剩余基础, 善加利用, 前途仍有可为。”[4]随着辽沈战役结束, 东北地区工业发展迎来转机。

二、辽沈战役后中共对沈阳工业的接收

1948年10月26日晚, 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紧急会议, 陈云等人对辽沈战役的形势作出了正确判断, 指出东北全境即将解放, 沈阳等工业城市的接管工作必须紧急提上日程。沈阳是东北的经济中心, 是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型工业城市, 中共能否成功接管沈阳, 不仅成为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 而且也是对中共城市工作能力的严峻考验, 因此必须尽快做好充分准备。正如时任陈云秘书的李锐所述:“沈阳接管得好不好, 对全国影响很大。沈阳的接管经验无疑有全国意义。”[5]36当晚, 东北局决定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 作为接收工作的专门机构, 由陈云担任主任。同时, 东北局迅速制定并通过《关于接管城市问题的指示》, 作为接收工作的基本纲领。《指示》强调接收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 “接收沈阳等工业城市是一件极重要的政治任务和艰巨的组织工作”[6], 命令各部门在接收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贯彻党的城市政策, 各司其职, 维持城市秩序, 特别要注意保护工厂及机器设备的安全。该《指示》于27日下发至各机关与参战部队。

10月29日, 在军管会第一次会议上, 确定了接管沈阳的各项工作分工, 宣布设立经济处分管工业接收, 任命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王首道负责该处工作。同时, 会议及时制定了《有关接收工作的六项规定》, 该《规定》于11月3日即军管会进驻沈阳的第二天正式公布, 并成为接收工作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方法, 其核心内容为“各按系统, 自上而下, 原封不动, 先接后分”[7]374。各按系统, 各接收部门明确分工, 迅速展开接收工作, 不得越权干扰;自上而下, 接收时需由原机关工厂负责人办理移交, 如第一级负责人不在, 转由次一级负责人办理;原封不动, 接收后的机关工厂由军事代表全权管理, 期间原有职员工人均按原职上班;先接后分, 各接收部门只有接收权, 无占有权、支配权, 并只对军管会负责, 待接收工作全部完毕之后再统一分配资材。

《指示》与《规定》两份文件的及时制定与公布, 从政策层面明确了接收工作的目标与方向, 从纪律层面统一了各接收部门与入城部队的思想, 同时也从方法层面对各项工作作了较为细致的部署。

在各项接收工作中, 工业接收纷繁复杂, 可谓是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考虑到沈阳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 工业接收的好坏直接决定沈阳接管的成败, 更关乎人心向背问题。有鉴于此, 军管会经济处于沈阳解放当日便按计划有步骤地迅速展开接收工作, 护厂、点交、复工同步进行。沈阳解放之初, 要对本地工业进行完整接收, 当务之急是要保护工厂免遭破坏。为此, 经济处迅速派出军事代表, 赶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东北电力局、生产管理局、中纺公司四大企业系统所属工厂, 掌握工厂的管理权, 重点是沈阳兵工厂、重型机械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等重工业工厂的管理权, 同时注意广泛宣传中共各项政策, 稳定人心, 并组织职工护厂, 以防国民党特务破坏, 并防止闲杂人员趁乱抢劫偷盗工厂资材。与此同时, 清点移交与恢复生产的工作也同步展开。一方面, 整理工厂各类档案图纸, 及时办理工厂资材的清点移交手续。军事代表责成原工厂各级负责人认真清点档案、资产、器材, 办理移交手续。同时, 深入工人中进行调查, 摸清工厂现状, 杜绝瞒报、漏报的情况出现, 保证在签字移交时工厂所有档案资材“颗粒归仓”。另一方面, 建立临时但强有力的领导班组, 组织广大工人复工。在已接管的工厂中, 号召原有职员与工人均照常上班, 并在报到五日之内发给维持费与粮食、煤炭等生活必需品, 以保障职工生活。同时, 军事代表总揽全局, 负责全厂行政工作, 并在原厂工人与技术人员中另行选拔生产管理人员。在此基础上, 新的领导班组立即组织工人复工, 着手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

经过紧张有序的工作, 除兵工厂、橡胶厂遭到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 部分厂房受损外, 其余工厂“均完整接收”[6]。据统计, 沈阳解放后经济处共接收“各种机器设备12516台, 动力设备1728台, 运输设备229台。职工技术人员及学生总数为7807人, 其中有技术人员286人。”[8]109国民政府败退时遗留的工厂及资材, 几乎完整的为人民政府所接收。

三、中共对沈阳工业接收的影响

沈阳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型工业城市, 中共对沈阳工业迅速且完整的接收, 不仅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工厂设备, 而且使中共赢得广大民众的信任与支持, 成功塑造了中共的良好形象, 这在当时无疑产生了强大的宣传作用。中共在沈阳解放当日便由军管会迅速掌握各大工厂的管理权, 并在不到一个月内完成档案资材的清点移交与工厂的复工, 妥善处理工人与职员的生活问题, 这对沈阳社会秩序的稳定及工业的恢复产生积极影响。对此, 沈阳解放后东北局在上报中共中央的文件中指出, “群众对我迅速恢复, 很佩服”, “人心亦向我”[9]65。

中共对沈阳工业迅速且完整的接收, 还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一方面, 在物资及生产方面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东北局在《关于接管城市问题的指示》中明确指出, 沈阳及周边工业城市的接收与复工, “对恢复发展工业, 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经济条件具有决定意义”[6]。东北全境解放后, 共向关内输送了20余万吨钢材及大量物资, 为全国的解放作出重大贡献。另一方面, 形成较为完整的接收大城市及现代工业的经验、思路和方法。王首道指出, “接收沈阳本身, 就是如何管理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工业城市的一个绝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10]543。对于城市工业的接收, 不仅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组织, 明确规章制度, 统一各部门职权分工, 还要掌握符合实际的生产思路和管理方法。对此, 东北局在接收过程中, 总结出一套“保护—接收—复工”并重的方法, 即首先保护工厂, 接收后尽快复工, 以稳定工人情绪、保障工人生活, 工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生产积极性和思想觉悟便随之提高, 也就越能保护工厂, 加快接收进度, 保证复工。这作为“沈阳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其他工业城市的接收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之, 中共对沈阳工业的接收是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如果说中共对沈阳市政的成功接管, 昭示了作为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中国共产党, 已经不仅仅能够夺取政权, 而且也能够较好地掌握政权, 那么中共对沈阳工业的完整接收, 昭示了中共不仅仅能够很好地组织农民、农村工作, 而且也初步具备了在城市中组织工人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能力, 为新中国建立后东北工业基地的恢复与振兴奠定稳步发展的基础。

摘要:辽沈战役后, 中共按照预定计划, 迅速完成对沈阳工业的完整接收, 这在政治、经济层面均产生积极影响, 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这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接收大型工业城市和领导城市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而且开启了东北工业发展的新时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沈阳工业,接收,影响,辽沈战役

参考文献

[1]东北财经委员会调查统计处.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统计[M].沈阳:东北财经委员会调查统计处, 1949.

[2]张玉法等.董文琦先生访问纪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研究所, 1986.

[3]薛衔天.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45—194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

[4]钱委员长视察东北接办各厂矿[J].资源委员会公报, 1946, 11 (4-5) .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第40辑[M].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2.

[6]关于沈阳城市接收的一组史料[J].兰台世界, 2011, 6 (下旬) .

[7]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8]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二辑[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9]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沈阳卷[M].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游龙州起义纪念馆有感 第4篇

在今年春夏之交,我陪同广西师范大学的导师重游了龙州起义纪念馆,心灵又受到了一次洗礼和震撼。

龙州起义纪念馆坐落在龙州县城东面,从龙州起义纪念广场往里走,穿过一片滴翠的木棉树,我们就来到了纪念馆前。这是一座三層楼房,从上空俯看,整座楼房呈五角星形状。纪念馆正门上方,镌刻着仿邓小平字体的“龙州起义纪念馆”七个镏金大字,显得庄严而肃穆。

拾级走上馆前台阶,步入纪念馆门厅,一位文质彬彬的讲解员向我们走来,给我们介绍纪念馆的展览情况和龙州起义的战斗历程。纪念馆共分三层,一、二楼为陈列厅,共展出文物400多件,图片、图表800多张,场景5处。展览共分为风起左江、赤色怒潮、小平莅桂、南宁兵变、初占左江、平定叛乱、龙州起义、反帝风暴、剿匪征战、龙州血战、一纵苦战、迎接解放等22个专题。这些专题,详细介绍了龙州起义的历史背景、红八军光辉的战斗历程……

1929年12月,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何世昌等人来到龙州,秘密部署龙州起义事宜。1930年2月1日,一面铁锤镰刀红旗在龙州新填地广场徐徐升起。左江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胜利诞生!

左江,沸腾了;龙州,起义了!

一面面红色的战旗如同天上的红霞映红了整个龙州大地;一声声响亮的战斗口号恰似春雷隆隆回荡在高山深谷。龙州人民欢欣雀跃,青壮年男女个个摩拳擦掌,踊跃参加红八军。正如当年流传下来的那首歌谣一样:“红棉盛开万山中,千朵万朵迎老同,壮人心向红八军,好比红棉向阳红。红棉盛开万山中,千朵万朵赠英雄,壮人紧跟共产党,好比红棉沐春风。”

我们走在纪念馆展厅里,看到了红八军指战员当年佩带过的帽徽与红领巾,龙州起义时使用的驳壳枪、步枪、轻机枪、迫击炮,红军战士用过的印刷机、油灯等文物。

在“龙州血战”专题中,“铁桥之战”的场景让大家久久停住了脚步。那残垣断壁、残留的血迹、燃焦的物品和散落一地的弹壳和手榴弹,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解,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血与火的岁月:

1930年3月20日,正当红八军主力分赴各地打游击时,桂系反动军阀获悉龙州城防薄弱,随即集中优势兵力近5000多人突袭龙州。此时,龙州军民正在新填地广场为何建南烈士举行追悼大会,而驻守龙州的红八军第二纵队及左江赤卫大队仅有1000多人。我军猝不及防,军长俞作豫率部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血战。在敌人的重兵合围下,龙州铁桥成为了退往凭祥一带的惟一通道。敌人凭借人数上的优势,从三路进攻龙州县城,并派重兵猛攻铁桥头,企图切断红八军的退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八军一纵队政治部主任严敏率领400多名勇士死守桥头掩护军部转移。英勇的红军战士们临危不惧,顽强作战。夜色中,一股狡猾的敌人悄无声息地在上游乘小船过了河,而且直扑南桥头,守在北桥头的红八军战士顿时陷入了被前后包围的危险中。但他们视死如归,英勇无畏,始终坚守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坚守到剩下最后一个人。激战了一天一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400多名革命战士成功掩护了军部转移,全部壮烈牺牲。

杜鹃啼血,红霞似火。红八军战士们的光辉形象,永远像江畔的虎头山一样耸立在人民心中;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龙州人民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1978年,龙州县人民政府立碑纪念“铁桥之战”,碑文是“敌师突窜袭龙州,严敏率兵狙桥头。鲜血染红丽江水,英雄伟绩万古留。”1985年,原红八军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吴西也赋诗一首:“铁桥鏖战震天罡,鲜血群英洒左江,滋润木棉根底壮,春来红艳满南疆。”今天,古老的龙州铁桥头,依然屹立在秀丽的左江边。它讲述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世的沧桑,见证了红八军和左江赤卫队当年血洒春秋的英勇和壮烈。

“革命胜利的果实,是烈士们的鲜血凝成的。红八军和人民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1962年,邓小平同志亲自为龙州革命烈士纪念碑题词。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红八军军部旧址先后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革命先烈的鲜血没有白流,在当年英雄们洒下鲜血的土地上,如今已屹立起了一座崭新的龙州城。今天的龙州,城镇化、工业化飞速发展,经济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边关和谐稳定,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好景象。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龙州起义纪念馆。我想,我们回顾过去,缅怀英烈,争当先锋,正是为了牢记先辈沉甸甸的重托,挑起先辈未尽的大业,高高擎起富民兴边的大旗!

“薪火相传终有继,江山更待新宇开。”奔流不息的左江水可以做证,绵延南疆的大小连城可以做证,龙州人民将在党的领导下,凭着接力开拓者的勇敢和坚毅,步履坚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重彩谱写富裕文明和谐龙州的新篇章!

游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 第5篇

班级:11级历史四班

学号:11071092

游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

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的开端,它的纪念馆坐落在锦州市辽沈战役革命烈士陵园内北侧。五一期间,我怀着激动和沉重的心情再次来到这里,感受革命先辈的功绩和伟大。

走进博物馆,长长的街道,道旁是两排碑刻,上面刻着在辽沈战役中战死的烈士,他们一个个都是英雄。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名字在碑刻上,显得那么肃穆和庄严。当然,除了这些留下名字的英烈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战士,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然后,就是纪念馆主体建筑,它的建筑结构共分三层,基本陈列的主题是 “ 决战决胜 ”,设有序厅和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全景画馆 4 个专题馆,各个馆有各自的特色,从中有着各种不同的感受。例如在序厅我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努力;在英烈馆切身感受到他们的亲身经历;全景馆里巡回播放着革命前进曲,在夹杂着轰隆隆的炮火声,则能使我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急迫。

一路走来,满满的勋章,展示着战士的英勇;各式的武器,显示着激烈的对抗;而一些例如被炸得光秃秃树干等则在展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壮烈。在看到惨烈的战争同时,我反思到我们现在的舒适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而不能随意去挥霍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有感 第6篇

——建党九十周年纪念

清晨,当一行人到达平津战役纪念馆前的胜利广场,阴沉欲雨的天空中雷声隆隆,纪念馆主体建筑在阴云的映衬下更显庄严肃穆。远远望去,高耸入云的刺刀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古朴庄重,雄伟壮观。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为纪念馆增添了光彩和神韵。

观展期间,所有人都怀着一份崇敬与肃穆的心情,跟随讲解员缓缓踱步于各个展厅。经过讲解员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平津战役纪念馆是1994年8月为了纪念平津战役而修建的,现已成为天津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每年的重大节庆、纪念日,纪念馆都积极配合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部队等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展馆由胜利广场、主展馆和多维演示馆组成。陈列内容丰富,分为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伟大胜利、英烈业绩等6个部分,通过2500余件文物和多媒体、电动沙盘等各种现代展示手段,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了平津战役的历史全过程,使爱国主义教育真实可信,易于接受。清晰的讲解,真实的图片,富有历史气息的实物展品,将我们带回那个烽烟四起、炮声轰隆的年代,都市的现代与繁华全部退去,而枪炮声却在耳边轰鸣,冒着炮火奋勇向前的革命战士们身影在眼前窜动,血染的军旗依然飘扬——接着便是热血沸腾,恍惚间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通过观展,我们走近中国近现代史,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重温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在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本次党课实践活动更激发了所有学员的爱国主义热情。大家重温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进一步认识到“平津”这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了解了解放天津的历史,同时也加深了对先烈的崇敬,增强了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束实践活动后,我的一颗心久久不能平静。硝烟已散,炮声已远,战争的辉煌总是与悲壮相伴。这场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有七千多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三万两千余人光荣负伤,胜利的背后总是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今日的安逸生活付出的代价又何止一场平津战役呢?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关于我党理论方针的党课学习后,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刻的提高,深刻的认识到了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才能有今天的辉煌成绩。联想5.12汶川大地震,当灾难袭来时,不也正是因为有着中国共产党,这一伟大组织作为坚强的后盾支持,并由其在第一时间指导做出了一系列的正确统筹安排,才能使救灾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才能让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尽显大国风范,才能让世界看到一个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东方古国的崛起。

短暂而深刻的参观实践使我清晰地认识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荣辱观和和谐社会理念指导自己的人生航程,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热爱所学专业,做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复合型的人才——这才是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所应努力奋斗的正确目标与方向,更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将满腔热情报效给党报效给祖国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九十年。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

从1921年7月23日在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诞生,到1937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共产党积极抗日,为中国的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再到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了,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幸福而战最终战胜了国民党解放了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结束了百年欺辱,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中国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代代青年学生为建设祖国挥洒汗水、奉献智慧和热情。独创“万能工具胎”的鞍钢高级技工王崇伦,提高工效6倍,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为了试制武器弹药,三次身负重伤,手足致残,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把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成为时代精神的楷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经济特区,沿海城市开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市场经济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与活力,中国正在快步前进着。如今改革开放已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回首这90年,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为之不懈奋斗。在这样一个日益腾飞的祖国里,我们更应该积极向上,团结努力,为祖国在新世纪再创辉煌做出贡献。

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有感 第7篇

2016年3月21日,我作为一名新录用公务员参观了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战役纪念馆位于四平市英雄大街,与烈士纪念塔相对,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正门上方镶嵌着“四平战役纪念馆”七个镏金大字,为彭真同志亲笔题写。该馆初建于1958年,时称“四平市展览馆”。此后该馆多次易名,1961年改称“四平市博物馆”,1963年称“四平战役纪念馆筹备处”,1965年称“四平市博物馆”,1973年恢复“展览馆”名称,1980年更名为“四平市博物馆”,1987年最后定名为“四平战役纪念馆”。该馆现有工作人员36名,分设文物部、陈列部、保管部、群工部、办公室等机构。纪念馆内设有序言厅、战史厅、支前厅、英烈厅、半景画馆、影视厅、临时展厅等8个主要展厅。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观看了厅内陈列的一些当年的战斗物品和大量图片文字资料,让我又一次重温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曲折历史和过程,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缅怀了为中华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的先烈们。

在参观之时,我的思绪流转,让我想起了那场壮烈的四平战役,那场值得记忆和讴歌的战役。四平战役是指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4月至5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辽北省(今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四平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一次防御战役。四平是东北的军事重镇,在解放战争期间,四平战役名闻中外,被外国记者称为“东方马德里”。在这次作战中,解放军推迟了敌人的北进计划,对巩固北满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党中央指出:“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顽强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后又指出:“四平防御战为一时特殊条件所致,不能成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而国民党军4月2日占领四平街的原计划被迫推迟47天。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史政局编的《绥靖第一年重要战役提要》关于“进攻四平街作战检讨”中说:“虽获得四平最后决战之胜利,然已迁延两月以上之时间,使敌得从容脱离战场,未能将敌主力彻底击破,贻尔后东北剿共军事以无穷之后患”。

馆内一张张弥足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历经战火洗礼的兵器、一个个精心布置的模型、一组组重现历史的视频,真实的再现了四平保卫战的全过程,回顾了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参观的高潮环节是一段现场模拟当年四平战役的3D影像,画面上的飞机、大炮、机枪、帆船和背景音效的枪声,生动地再现当时战役气势磅礴的画面,触动了现场每一位参观者。从战事分析、到战略决断、再到战局扭转,充分展示了我党的睿智与果断,以及群策群力的无穷力量。青山无语,丰碑永存。参观结束了,但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昔日金戈铁马地,已成为我们的红色教育大课堂,我详细了解了四平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更加怀念在战争中牺牲的英勇革命先烈,他们不朽的英名和光辉业绩将永远刻在中国的史册上。

通过这次参观机会,是我收货很多。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给了我心灵的指引。作为一名新录用公务员,我应该时刻谨记革命先辈的应用英勇事迹,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奉献精神。虽然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还得不忘过去,保持谨慎。努力工作,团结同事。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

辽沈战役中铁路运输立奇功 第8篇

1948年下旬,东北铁道部接到东北野战军总司令部的紧急命令,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最秘密的情况下,把在东线的东丰、大兴镇、烟筒山一带的一纵、炮纵、二纵五师和六纵十七师等部队迅速运送到西线的新立屯、西阜新等地区,出其不意地打击锦州外围之敌。同时,我们要从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运送2000万斤粮食和作战物资到辽西前线,并且为堵截与包围长春之守敌,要从后方向吉林、四平等地运送19个独立团,还要准备几个列车供应第一纵队机动运输之用。

东北铁路局党委认为,这次军运关系到东北战场战略部署,关系到整个东北解放战争的胜负。因此,要动员全体铁路职工,不惜一切代价,坚决保证这次军运的胜利完成,做好迅速、周密、紧张的军事运输任务。

1948年9月6日,东北野战军总部下达命令,9月10日晚开始运输。 9月9日,集中车辆达1224辆,其中棚车684辆,敞车、平车540辆。东线以梅河口站、吉林站进行列车编组,部队上车后经四平、郑家屯、通辽、彰武运送到新立屯、西阜新站。这些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原拟定10日晚正式发车,为迷惑敌人,军列决定12日晚开始运行。

由于铁路职工的努力和部队的大力配合,运输的速度较快。9天之内共运送64个军列,把近十万大军安全、迅速、及时地送到辽西前线,胜利完成大兵团调动的运输任务。

敌人破坏这次军事运输,主要是利用飞机进行轰炸和扫射,其重点轰炸区是四平、郑家屯、通辽、彰武、新立屯等铁路沿线的铁路设施,这些地区均遭到不停顿的轰炸和破坏,每天都有十几架次的敌机轰炸和扫射。

1949年10月1日,郑家屯铁路分局职工集中在铁路站广场内召开庆祝大会。宣布在郑家屯车站站前广场建立 “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铁路职工纪念碑”,纪念在辽沈战役前抢修、抢运战斗中光荣牺牲的金子元等17位烈士。

3005次军列火线运弹药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后,从9月19日始,国民党飞机开始昼夜轰炸我西线铁路、妄图切断我后方运输线。在国民党飞机的猖獗轰炸下,我方军火列车、汽车大多被炸。敌机甚至还飞到白城子、齐齐哈尔的昂昂溪上空盘旋、扫射,窥视东北野战军的军火列车。而此时,辽沈前线的战斗异常激烈,急待军火补充。

1948年9月25日晚,在哈尔滨大和旅馆208房间内,首长告诉范永,由于国民党飞机疯狂轰炸我运输线,已有我方8列军火列车被炸,这次就是要你们趁着敌人大轰炸后出现的一段空隙,把一列军火偷运上去。为了配合你们这次行动,前方还要打几个大仗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沿途也会有部队掩护你们。任务艰巨,时间也很紧,要趁沈阳敌人援军出动之前顺利完成。

首长之所以会把这项将对辽沈战役的胜利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运输任务交给范永,因为范永曾在1945年11月随西满护路军郭维城司令员乘装甲列车去北安取枪支,有过归途中在泰东经受战火考验的实战经历。11月29日5时30分,列车驶进玻璃山站。列车刚刚停稳,空袭警报就突然传来,大家立即七手八脚地用泥土和树枝将列车伪装起来。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列车在玻璃山站隐藏了将近一天,于16时才驶离玻璃山。为了保障列车的安全,列车白天必须待避,夜间才能行驶,而且列车运行中不能开灯,机车也不能露出任何光亮,还要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把列车开到辽沈战役的前线——西阜新车站。

列车出发后不久就遭到敌机的空袭,敌机的两次俯冲射击,列车的一辆车皮上留下了20多个弹孔。列车到达阿尔乡站后,由于前方的铁路被敌人炸毁,列车只能在此等候。在地方和部队的大力协助下,3005次包乘组的同志们,冒着车毁人亡的危险,夜行昼伏,时而向前猛开,时而隐匿待避,经过4昼夜的艰苦努力,于10月2日凌晨5时,将3005次列车安全地开进了西阜新车站。

当3005次列车出现在锦州前线时,全军欢声雷动,火车还未停稳,数千人蜂拥而上,1700吨弹药不到半小时就卸了个精光。这一列车弹药,让东北野战军攻打锦州如猛虎添翼;这一列车弹药,让东北野战军合围了廖耀湘,解放了沈阳,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为表彰3005次列车为攻克锦州所作出的巨大贡献,1948年11月,齐齐哈尔铁路局召开立功授奖大会,东北行政委员会给3005次列车包乘组全体人员立集体特等功;第四野战军赠给包乘组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赠给:3005次英雄列车”。

1949年4月,范永代表全组同志,出席了在西柏坡召开的解放战争特等军功荣获者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毛泽东在和范永握手时说:“向铁路工人致敬! ”

(据《辽宁日报》)

参观台儿庄战役纪念馆有感 第9篇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风景如画的古运河畔的台儿庄城西南郊,与大战时的火车站隔河相望。占地3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馆前三十八级台阶意味着一九三八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日台儿庄大战;二十四根立柱支撑着白色天棚,象征着中华民族顶于立地,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纪念馆馆名由着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主体建筑物前方矗立着台儿庄大战纪念碑,碑名由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碑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撰文、着名书法家权希军书写。整个纪念馆融展览馆、书画馆、影视馆、全景画馆为一体,气势雄伟,庄严肃穆。展览馆共有三个展室,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馆内陈列着台儿庄大战时中日双方资料、文物千余件,书画馆珍藏着参战将士和亲属以及着名书画家、政界人士的书画作品近千件。影视馆播放当年战地记者拍摄的珍贵纪录片、参战将士访谈录及影片《血战台儿庄》。全景画馆是我国唯一一家以抗战为题材的大型全景画馆,它是18边形的筒式建筑,高28米,直径43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血战台儿庄》全景画馆包括绘画、地面塑型、灯光、音响和解说五个部分,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融为一体,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以阵地战迎击日军,浴血奋战,直到取得胜利的历史过程。

台儿庄大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也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光辉结晶。一九三八年春,日军坂垣师团自胶济线南下,直逼临沂,矶谷师团沿台枣支线挺进,欲速取台儿庄以图徐州贯通津浦。坐镇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以孙连仲部防守台儿庄,以汤恩伯部在峄北拊敌之背,在以台儿庄为重心的广大鲁南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惨烈战役,这场战役,历经月余,歼敌万余,创八年抗战之伟绩,扬中华民族之雄威。对此,毛泽东、周恩来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每个月打一个较大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周恩来说:“这次战役,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

六十余年过去,爱国将士冲锋的呼喊犹在耳畔,惊魂夺魄的场面似在眼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也是一场令东洋“倭寇”魂飞魄散的战役,它给了世界人民一张崭新的名片,它给中华民族打了一剂“兴奋剂”,它让世界人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台儿庄大战可以说大涨中华民族志气,让世界人知道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让世界的东方屹立起“中国”这两个字。

毛主席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小学作文:观平津战役纪念馆有感 第10篇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七年级去实践和学习,地点是平津战役纪念馆。进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纪念馆主体建筑雄伟挺拔、气势磅礴,既蕴含中国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审美风格。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镶嵌在展馆的巨大牌楼式眉额上,为纪念馆增添了光彩和神韵。

进入大厅正中央的铸铜雕像便是《走向胜利》,表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的领袖风采。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多维演示馆‟??座位像个圆盘,可以转,周围是栩栩如生的战士雕塑,全景式超大屏幕环球电影,非常有气势。通过电影,我知道了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经过三个阶段,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看完电影,我们又进入了„英烈业绩厅‟??陈列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其他领导同志的题词;介绍了平津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事迹;展出了大量英烈所用物品。

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有感 第11篇

1947年初,莱芜战役以后,国民党为实施重点进攻计划,在山东战场上集中了约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吸取了以往分路进攻常被分割歼灭的教训,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计划第一步完全占领鲁南解放区,第二步实现其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的目的。3月下旬,国民党军集中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向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到4月上旬完成了第一步计划,随即稳步向鲁中山区推进。

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该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师长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在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过培训,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在湘西会战中,又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落下残疾,右腿跛行。此人仗着蒋介石的器重,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言:“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

但孟良崮战役最终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共3万余人全部被歼!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陈毅司令员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此战,华东野战军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魂,在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一举全歼国民党军精锐“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74师,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共分为五个展厅: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主要记载了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的事迹。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展厅,这里陈列着一些珍藏的照片以及当时战场上使用的枪炮弹药,还有一些英烈的介绍,照片和英雄事迹鞭策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一切;室内的雕塑栩栩如生,再现了当时沂蒙山区人民支持解放军的情景,这是军民团结的见证;还有“沂蒙六姐妹”的一些摄影作品,让我们见到了那些可亲可敬的老人,回味着革命的鱼水情深!让我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门厅正面是一个巨大的孟良崮战役沙盘,讲解员介绍了当年的战役形式和战役决策,华东野战军在敌重兵密集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转变了华东的战局。战役厅主要展示了战役的经过及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表和参战部队的进攻,增援情况。支前厅主要向生动再现了沂蒙人民踊跃支前的情况。一幕幕母送子、妻送郎、妹妹送哥上战场的感人场景,沂蒙六姐妹主动挑起拥军支前重担,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运柴火1700多斤。在冰冷的汶河水中,30多名妇女一字排开架起了“人桥”,保证部队战士从她们的肩头踏过成功渡河„„这些画面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陈毅元帅曾经说:“我陈毅就是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给养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长江”。英烈厅展示了部分英模人物、战斗英雄的事迹情况,2800多名烈士永远沉睡在这片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双拥厅介绍了蒙阴县走出山门,开展异地拥军,获得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县的情况。最后,我们观看了激烈的孟良崮战役电影短片。

上一篇:高三家长会上的教师发言稿下一篇:公司费用审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