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2024-07-24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精选6篇)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第1篇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

A.韩愈

B.杜甫

C.白居易

D.李贺

答案:C

2.《关山月》中表现朝廷对恢复中原态度的诗句是

A.和戎诏下十五年

B.厩马肥死弓断弦

C.沙头空照征人骨

D.几处今宵垂泪痕

答案:A

3.艾青的成名作是

A.《北方》

B.《大堰河——我的保姆》

C.《向太阳》

D.《我爱这土地》

答案:B

4.屠格涅夫是

A.19世纪俄国作家

B.19世纪法国作家

C.19世纪英国作家

D.19世纪德国作家

答案:A

5.“三苏”是

A.苏洵、苏轼、苏舜钦

B.苏洵、苏轼、苏辙

C.苏洵、苏舜钦、苏辙

D.苏轼、苏辙、苏舜钦

答案:B

6.马伶《鸣风记》扮演的是

A.严嵩

B.杨继盛

C.夏言

D.顾秉谦

答案:A

7.《楚辞·九歌·国殇》之“国殇”的含义是

A.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B.感伤楚国将士斗志的衰败

C.鼓舞为楚国捐躯的斗士

D.感伤楚国国势的衰败

答案:A

8.下列属于曹操的作品是

A.《上邪》

B.《短歌行》

C.《饮酒》

D.《兵车行》

答案:B

9.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一首

A.边塞诗

B.爱情诗

C.山水诗

D.田园诗

答案:A

10.我国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圣”的是

A.李白

B.王维

C.杜甫

D.陶渊明

答案:C

11.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左丘明

答案:B

12.李斯的《谏逐客书》选自

A.《左传》

B.《史记》

C.《战国策》

D.《国语》

答案:B

1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的警戒性语句是

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满招损,谦得益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答案:C

14.《谈时间》主要论述

A.时间的作用

B.要挽住时光的流逝

C.如何去打发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

D.一寸光阴一寸金

答案:C

15.李广将兵的特点是

A.行军无部伍行阵

B.士吏治军簿至明

C.谨守法度

D.正部曲行伍营阵

答案:A

16.李清照的词集是

A.《漱玉词》

B.《乐章集》

C.《潍海词》

D.《稼轩词》

答案:A

1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紧接“枯藤老树昏鸦”的句子是

A.小桥流水人家

B.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西下

D.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A

18.《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

A.宝玉同情投井自杀的丫鬟金钏

B.宝玉与戏剧演员琪官的交往

C.鄙弃仕途经济

D.贾环诬告宝玉

答案:C

19.短篇小说《断魂枪》所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A.古代社会

B.近代中国(辛亥革命前后)

C.元代

D.戊戌变法

答案:B

20.欧·亨利是l9世纪

A.法国著名的小说家

B.英国著名的小说家

C.美国著名的小说家

D.德国著名的小说家

答案:C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一)阅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这段文字,作者都反驳了哪些观点?(4分)

答案: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天下怨谤。

(2)王安石认为怨诽改革的是什么人?(4分)

答案:两种人,一种是安于现状的人,另一种是不管国事只顾保官的人。

(3)作者用盘庚迁都的典故,表明了什么?(2分)

答案:表明:改革的决心,决不动摇,也决不后悔。

(二)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及庄会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1)找出至今仍使用的一个成语。(2分)

答案:多行不义必自毙。

(2)分析庄公人物形象,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化这一人物性格的?(4分)

答案:工于心计、老谋深算、残忍、自私,语言描写。

(3)祭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

答案:智慧,坦诚,以国事为重。

(三)阅读李白《行路难》,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分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4分)

答案: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对人生路的困惑、无奈。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凌云报国的理想抱负,雄心大志。

(3)分析这首诗的感情脉络。(4分)

答案:最低——次高——次低——最高。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一)阅读《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话,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客。所以他所想所说尽管在表面上是老生常谈,而实际上却可以是一种新鲜的作品,如果选择与安排给了它一个新的形式,新的生命。“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大体上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表现同样的情致,而各有各的佳妙处,所以我们不能说后者对于前者是重复或者是抄袭。莎士比亚写过《夏洛克》以后,许多作家接着写过同样典型的守财奴(莫里哀的《哈伯贡》和巴尔扎克的《哥里阿》是著例),也还是一样入情入理。

(1)找出这段话的论点。(4分)

答案: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容。

(2)这里作者使用的论据类别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4分)

答案:事实,归纳法。

(3)这里一共使用了几个论据?(2分)

答案:两个论据。

(二)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作者通过什么意象,赞美了康桥的美丽?(2分)

答案:通过河边的金柳。

(2)作者通过什么抒发了对康桥的眷恋情怀?(4分)

答案:通过青荇和夏虫。

(3)分析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案:三点:①首尾呼应;②音韵美;③建筑美。

(三)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只他一个呵!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1)作者在这里哭自己的小弟,为什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4分)

答案:因为蒋筑英和罗健夫是跟小弟一样为国无私奉献的人,作者对他们的去世也同样感到痛惜,同时,作者在这里哭的是整一代人,蒋、罗二人就起了过渡的作用,作者从小弟这里,通过他们二人,哭了整整的一代人。

(2)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

答案:排比、比喻。

(3)作者在哭小弟时,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2分)

答案:直接抒情。

四、作文:50分

39.题目:挑战自我要求:1.写一篇议论为主的文章;

2.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第2篇

(一)阅读粱实秋《谈时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0~32小题

有人说:“时间即生命。”也有人说:“时间即金钱。”二说均是,因为有人根本认为金钱即生命。不过细想一下,有命斯有财,命之不存,财于何有?有钱不要命者,固然实繁有徒,但是舍财不舍命,仍然是较聪明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我们幼时,谁没有作过“惜阴说”之类的课艺?可是谁又能趁早体会到时间之“难得而易失”?我小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位教师,书房桌上有一座钟,我和我的姊姊常乘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把时针往前拨快半个钟头,以便提早放学,后来被老师觉察了,他用朱笔在窗户纸上的太阳阴影划一痕记,作为放学的时刻,这才息了逃学的念头。

时光不断地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以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地往下扯,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30.请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大意。(4分)

31.作者举出自己幼年逃学的事例想说明什么问题?(4.分)

32.文中所引淮南子的话属于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2分)

(二)阅读冰心《往事》(一之十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3~35小题。

我们说着海潮、海风、海舟……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

涵说:“假如有位海女神,她一定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我不觉笑问,“这话怎讲?”涵也笑道,“你看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又是何等的阴沉!”

杰两手抱膝凝听着,这时便运用他最丰富的想象力,指点着说:“她……她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岛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

楫忙说:“大风的时候呢?”杰道:“她驾着风车,狂飙疾转的在怒涛上驱走:她的长袖拂没了许多帆舟,下雨的时候,便是她忧愁了,落泪了,大海上一切都低头静默着。黄昏的时候,霞光灿然,便是她回波电笑,云发飘扬,丰神轻柔而潇洒……”

这一番话,带着画意,又是诗情,使我神往,使我微笑。

楫只在小椅子上,挨着我坐着,我抚着他问:“你的话必是更好了,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他本静静的听着,至此便抱着我的臂儿,笑道,“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

我肃然――涵用折扇轻轻的击他的手,笑说,“好一个小哲学家!”

涵道,“姊姊,该你说一说了。”我道,“好的都让你们说尽了――我只希望我们都像海!”

杰笑道,“我们不配做女神。也不要‘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得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33.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赞美了在海怎样的品格?(4分)

34.作者赞美大海的意图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方式?(4分)

35.这段文字是采用何种手法来描绘大海风姿的?(2分)

(三)阅读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文,然后回答36~38小题。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神,不是造石像。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①、米开朗基②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Lesseps)竞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③(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着,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④,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土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罗丹说:“忍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往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①现译为菲秋亚斯。⑦现译为米开朗基罗。③现译为帕斯卡。④即慧能。

36.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怎样的教育思想?(4分)

37.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这种方法的好处在哪里?(4分)

38.作者为什么说生路是要用勇气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2分)

四、作文:(50分)

39.烈日。沙漠。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取出惟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下半壶水了!”而另一个却高兴地说:“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人生中的许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就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第3篇

修辞是在社会交际中, 双方依据具体的题旨情境, 运用语言文字以传情达意而力求取得恰当效果的言语活动。修辞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最直接有用的工具学科。综观历年的高考试卷考测内容, 都不同程度涉及修辞考点。2012年全国17套试卷的修辞考点测试分值明显增加, 四川卷高达27分, 全国大纲卷23分, 江西、广东卷22分, 北京卷20分, 平均约18分。可见, 修辞已成为解读高考语文试卷不可缺少的一把钥匙。这里, 拟就各卷中出现的修辞考点考测类型作一全面具体的分析, 以备今后考生复习时参考。

《考试大纲》中有关修辞的考点

一、语言文字运用

1.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2.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鲜明、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说明:这里将大量涉及《考试大纲》中规定的9种修辞格及常见的修辞格, 如能娴熟掌握, 极有利于古诗文的鉴赏。

三、选考内容

1.文学类文本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分析语言特色, 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说明:选考文本的修辞内容考核涉及面极广, 既可能是辞格, 又可能是词语与句子修辞, 甚至有的还考查到语段及语篇修辞, 但目前尚未考测到语体修辞。

考测的表现形式

一、在语言知识及运用中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鲜明、生动。主要考查消极修辞, 最为突出的是简明、连贯、得体的综合运用。此外以仿写为载体, 考查修辞格与句式的综合运用, 这一形式也受命题专家的青睐。之外, 中国传统特色的修辞格———对偶, 也备受关注。

二、在古代诗文阅读中, 最为明显的是考查修辞格在古诗中的运用以及炼字、用词、造句的匠心独运。

三、在选考文本中, 最为突出的是文学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也偶有涉及。需要说明的是,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中有关修辞的考查变数最大、范围最广。可以是辞格, 也可以是词语与句子修辞;可能是语段或语篇修辞, 将来也有可能涉及语体修辞。

修辞考测题的基本类型

一、辞格

(一) 《考试大纲》中规定考测的辞格

1.比喻———借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用本质不同的彼事物来描绘说明此事物, 以达到形象深刻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也就是常说的打比方。又称譬喻。

例.仿照下面的示例, 自选话题, 另写三句话, 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句式与示例相同。 (2012年全国大纲卷)

没有理想, 人生就如迷宫, 无论怎么坚持, 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有理想, 人生就如黑夜, 无论怎么用心, 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

没有理想, 人生就如荒漠, 无论怎么努力, 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 但修辞上要求每句使用比喻, 句式上要保持“没有……, ……就如……, 无论怎么……, 都只是……”的形式, 内容上要另选话题。

答案示例:

没有诚信, 社会就如冰窖, 无论怎么雕琢, 都只是暖不热人心的虚假装饰;

没有诚信, 社会就如地道, 无论怎么努力, 都只是晒不到阳光的阴冷所在;

没有诚信, 社会就如月球, 无论怎么想象, 都只是寻不到生命的美丽假象。

2.比拟———融入特定的情感, 将对象加以错位描写, 或将物当作人来写, 或将人当作物来写, 或将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以引起某种联想, 表达鲜明情感倾向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 因受苏轼牵连, 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数峰清瘦出云来”使用了拟人手法, 用“清瘦”形容嵩山, 仿佛是一位清高孤傲之人从云端呈现出来。“出”字, 把静态的山动态化了, 而且让人感受到山势的高峻。

由此, 答案可作如下概括: (1) 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 基于这种观感, 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以“清瘦”形容山峰, 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 造语新奇;一个“出”字, 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赋予山峰动感, 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2) “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3.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所表达对象的某些方面以强调或突出该对象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 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作者就“寄书”二字发挥, 写以泪研墨, 泪滴红笺, 情愈悲而泪愈多, 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 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 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答案为:这首诗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 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 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 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4.对偶———使用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表达相关或相反语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对仗。

例.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注意: (1) 内容与节日相关; (2) 可以不考虑平仄。 (2012年四川卷)

(1) 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 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对仗知识, 考虑到难度问题, 题中明确指出可以不考虑平仄,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示例: (1) 端午下联: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2) 中秋下联:清风一缕拂丹桂

5.排比———连续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意相关、语气一致的语言单位, 以强调语意、突出感情、增强语势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 (2012年湖南卷)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 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 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 皮肤被晒得很黑了, 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 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 已由他同意之后, 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 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 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 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鲁迅《忆韦素园君》)

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文段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鲁迅先生情感的变化, 高兴中夹着悲哀;后半部分使用了排比句式, 把鲁迅先生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 表达了对韦素园的一种关切与忧虑之情。

参考答案: (1) 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 后写高兴中的悲哀, 由喜至悲, 情感跌宕起伏; (2) 运用排比句式, 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6.反复:为突出某个思想、强调某种感情或增强语言节奏感而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重复、复叠。

例. (2012年四川卷)

最后, 它们变成一堆灰时, 我可以说, 我们没有烧它, 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 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 全都看见了。

(刘亮程《柴禾》)

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反复, 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 以达到强调的目的。这里, 反复出现的是“我们看见了”, 虽然看见了, 但是我们并没有采取行动去阻止柴禾的腐朽, 而是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冷眼对待。从而不难分析出作者内心那种自责与无奈的感慨。

据此, 答案可概括为:利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 层层渲染, 画面生动, 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了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 传达了深深的自责和无奈的感情。

(二) 超纲考测的辞格

1.对比———两种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对照。

例. (2012年湖北卷)

罗琅《耳边杜鹃啼》中, 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 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根据文意, 文中首先牵涉对比修辞。文章叙述“姑嫂鸟”的故事, 其用意之一是与前文“啼血化花”的故事形成对比, 补充叙述有关杜鹃鸟的传说, 丰富文章内容。

2.衬托———衬托就是为突出主要事物, 用相似、相关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2012年福建卷)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 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 蓑衣时振玉花 (1) 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 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 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1) 玉花:喻雪花。

“箬笠但闻冰散响, 蓑衣时振玉花空”, 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描写之妙, 要看语句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起到了什么作用。这里关键用的是衬托手法。

从衬托入手, 答案可概括为:“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 画面简约, 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 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 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3.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

例.材料概括分析题 (2012年江苏卷)

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 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 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獉獉獉。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 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 贺喜吊丧, 迎来送往, 都用得着。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酬”“应景”的需要, 于是不得不“为文而造情”, 甚至以“文”代“情”, 偷懒取巧, 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在旧社会里, 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 常常得绕个弯, 借典故来传述;明明是时事, 偏说“咏史”, 明明是新愁, 偏说“古意”, 甚至还利用“香草美人”的传统, 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的作用, 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还有艺术上的原因, 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 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 就用些典故, 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 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 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獉客为主, 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 有删改)

(1) 文中所说中国旧诗“老毛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2) 请具体解释“反客为主”在文中的意思。

(3) 请结合材料, 从艺术上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答案可分述为: (1) 古代诗人为应酬滥用典故;政治压迫和礼教束缚迫使诗人不能自由抒情, 不得不用典故;诗人为追求艺术感染力而过度用典。

(2) 客, 指典故;主, 指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反客为主”, 指的是多用典故反而影响了内容的表达。

(3) 可从正反两个方面谈。a.这首诗的用典形成了特殊的效果。可以就增加内容深度、使语言富有暗示力、引导读者深入品味等正面作用方面谈看法;b.这首词用典过多, 减弱了艺术表现力。可以就晦涩费解、卖弄学问等方面谈看法;c.也可兼谈上述两方面内容。

4.通感———在表达中将人们的各种感官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相互沟通连接起来, 把一种感官感觉转移到其他感官感觉上, 从而在多种感官感觉中共同描绘同一表达对象, 使其丰富生动的修辞方式。由于通感是感觉间的移动, 所以又称移觉。

例.根据文意, 下列诗文中, 不含联觉现象的一项是 (2012年江西卷)

A.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B.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阴冷。

(牛汉《悼念一棵枫树》)

C.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D.恨君却似江楼月, 暂满还亏。暂满还亏, 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采桑子》)

【解析】本题考查“联觉”概念理解的综合迁移能力。据文意, 联觉现象实质上就是通感 (或叫移觉) 。A项由嗅觉 (清香) 联想到听觉 (歌声) ;B项由嗅觉 (清香) 联想到触觉 (阴冷) ;C项由听觉联想到触觉 (歌乐好像充满着暖意, 如同春光那样融和) , 由视觉联想到触觉 (殿中舞蹈, 舞袖飘拂, 好像带来寒气, 如同风雨般凄冷) ;D项只是单纯的心理描写, 运用比喻, 用“月满月亏”比喻团圆与分离。因此答案为D。

5.列锦———把具有关键性的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词组, 组合成一种多列项的特殊的非主谓句, 用来写景抒情, 叙事述怀, 这种修辞手法叫列锦。

例.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 一晴生意繁。

朱樱 (1) 青豆酒, 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 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 寂寂昼门关 (2) 。

[注] (1) 朱樱:樱桃的一种。 (2) 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 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意象组合、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其中, 作者连用四个名词意象, 构成四幅画面, 描绘出诗情浓郁的景象, 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 这里实际上用的就是列锦辞格。题目点明时间、地点。首联写四月余杭路上, 天一放晴, 呈现生机一片, 人们都来来往往忙碌着。颔联用四个名词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画, “朱”“青”“绿”“白”四个词分别体现四种颜色, 两两对比, 极富质感。

(三) 辞群———辞格的综合运用

1.比喻+对比

例.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 (1)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2) “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 (3) 语意连贯。 (2012年四川卷)

回忆和希望的关系,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 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 希望;回忆, 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及修辞手法中比喻与对比的运用能力。所给例句非常明确, 每一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都要含有比喻, 同时两个分句之间又要形成对比, 此外还要从形式到内涵达到仿句的要求。

示例:毕竟是秋日的缤纷落叶才是枝头的盎然春意毕竟是扬尘远去的背景才是迎面而来的微笑

2.拟人+比喻

例.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 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不超过60字) (2012年浙江卷)

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扩展、语言表达的生动以及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时, 要审清题目中的三个要求:“描写性文字”“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和“不超过60字”。然后展开联想, 把文中的四个词写成一段语言优美、生动形象的文字。

示例:初冬时节, 窗外的银杏树像一个正被病痛折磨的患者 (比喻) , 在疾风骤雨中, 瑟瑟发抖, 不停地呻吟着 (拟人) , 又一阵狂风, 凋零了它仅有的几片黄叶。

3.借代+点化

例.阅读下面这首律诗, 按要求作答。 (2012年天津卷)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 (1) ,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 (2) 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1)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2) 政:通“正”。

(1)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开放性较强。只要抓住赏析的角度即可。一般角度有修辞, 如对偶、借代等修辞;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 如“逢”“忙”等;还可以从选词角度, 如所选词语的色彩“碧”与“黄”的映衬等;还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入手, 本诗主要表达诗人对野菊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本诗颈联中“碧”与“黄”相映衬, 半山绿色, 只有菊花是遍地金黄, 构成一幅色调明艳的图画, 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颈联作者使用借代的手法, 以“黄”写菊, 形象直观, 让人一下子就能联想到那遍地的金黄菊花, 傲然于山间;同时“碧”与“黄”又相互映衬, 更能突出菊花色彩的明艳, 其中寄托了诗人对野菊的喜爱之情。

4.用典+衬托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后面题目。 (2012年北京卷)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 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 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 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 年年还自生。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题, 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 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 “十里”承“春江”, 写堤长;“千条”承“密树”, 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 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 以静写动, 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 “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 “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 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物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 “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这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 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 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 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 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 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 此处应是以动衬静。可见, 答案为C。

5.比喻+比拟+点化+移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2年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 (1) 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 (2) 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注] (1) 韶华:青春年华, 又指美好的春光。 (2) 便做:纵使。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化用而来, 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比较异同, 多从诗句的内容、情感、所用的艺术手法 (如是单独的句子, 多是修辞手法;若是整诗, 多是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构思手法等) 进行比较。从内容来看, 两词所抒发的愁不同;从手法来看, 要注意题干中“化用”的提示。

“弄春柔”移情于物, 又用拟人, 写出了柳条多情善感。移情指的是把人的主观情感投到客观事物之中, 使客观事物具有和人的情感相一致的非常特性的一种修辞方式。“杨柳弄春柔”的结果, 便是惹得人“动离忧, 泪难收”。“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状写作者积愁难化, 登楼排遣。“飞絮落花”点出暮春意象, “一登楼”用此动作叙事, 着意于这个细节镜头的刻画, “一”字突出了时间的不可往复, 又写出自我的孤独。全词兼用比喻﹑比拟﹑点化﹑移情的修辞格, 从景语开始, 以情语结束, 把离愁别怨的深沉之情推向了高潮。

综上所述, 答案可概述为:同: (1) 都用比喻的手法, 表达自己愁之深之浓。 (2) 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 比喻生动形象。

异: (1) 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 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 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 (2) 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 不是直接以水喻愁, 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 再从泪写愁, 写法曲折。

(四) 任意选用辞格

例. (2012年广东卷)

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 请你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 要求语言鲜明、生动, 语意连贯, 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60个字 (含标点符号) 。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写前言, 内容上要紧扣摄影展主题, 表达上要简明、连贯、准确, 所用修辞手法要富有形象、生动等特点。此题解答要围绕“花卉”与“艺术摄影”展开, 点出此花卉摄影的地点、原因、目的及意义。

示例:又是一年风光好, 奇光异彩耀华南。我们欣喜地看到, 一朵绚丽的奇葩———“华南七中‘四季花卉’艺术摄影展”盛开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心与心碰撞, 情与情交融, 爱与美共鸣, 徜徉在这个光、影、色灵动变幻的世界, 心随影游, 意伴情动。 (比喻, 排比, 对偶)

二、辞规

“辞规”———指的是消极修辞的规律, 具体指的是“通顺有条理”“简洁无废问”“简明无歧义”“贴切有所宜”等规律, 类似于《考试大纲》中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1.衔接与连贯

例. (2012年全国大纲卷)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某些汉印中, 就有“荼”字省作“茶”的写法。

(1) 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 将“荼”减去一笔, 这就成了“茶”字

(2)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 “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3) “荼”简写为“茶”, 汉代已露端倪

(4) 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 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5) 茶作为饮品, 我们都很熟悉

(6) “茶”有多个义项, “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衔接与连贯能力。根据横线后面的句子“如在某些汉印中”, 可判断 (3) 在最后, 排除D项; (5) 从茶叶引入, 与 (4) 形成对比, (5) (4) 相连;故选C项。

2.得体

例. (2012年山东卷) 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 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 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 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 定当惠存。感激之情, 无以言表, 他日光临贵府, 当面致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能力。修改要符合小张的身份、收到郑先生著作的感谢之情和自己的谦卑之意的特定语境。

示例:“寄奉”改为“惠赐”;“过目”改为“拜读”;“些许”改为“极大”;“惠存”改为“珍藏”;“光临”改为“拜访”。

3.简明、连贯、得体

例. (2012年安徽卷)

安晴同学一直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天, 安晴向协会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 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 简明得体,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安晴: (1)

李华:当然可以, 欢迎你加入

!安晴: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下周六正好有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安晴: (3) _________

李华:我们打算赠送一些书籍、文具, 还要给他们辅导功课呢。

安晴:哦, 我有一些书, 正好可以带过去。

李华: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晴:好的, 我出个小节目。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得体、简明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两位同学的答话, 推出问话, 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得体。

示例:李华, 你好!我是安晴, 我想加入你们协会, 不知是否可以?

谢谢!那么最近有没有活动啊?

请问这次活动是怎么安排的呢?

好的, 另外希望你能搞个小节目。

三、辞律

辞律即遣词、造句、缀段、谋篇的规律。

1.遣词

例. (2012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 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 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 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 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 (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 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重点是对炼字的考查。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应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诗中的“藏”“透”生动地写出了邹明府的行踪变化, 也准确地表明了邹明府的隐逸情怀。

具体可组织如下答案: (1) “藏”字运用拟人手法, 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寒雪景, 写景生动, 颇有画意;一个“藏”字, 正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2) “透”字, 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给人肌骨的穿透力, 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 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2.炼句

例. (2012年浙江卷)

现在, 父亲走了, 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 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 时有病痛, 我很是担忧, 同时, 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 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 一撇叶是药, 一线阳光, 一滴水, 也都是, 甚至, 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 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 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 为我清热解毒, 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甘典江《母亲的中药铺》)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能力。“赏析”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手法+效果”, 先分析用了哪些手法, 再看这些手法在文中的效果。排比, 多为了增强气势;比喻, 多为了形象生动。画线句中由“一根草是药”无限扩展到“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灵芝”将文章主题提升, 使药的含义无限延伸。可结合此主题组织答案。

画线的句子妙在: (1) 运用排比、比喻手法,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 世间万物皆可入药, 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3) 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 (4) 用“灵芝”设喻, 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3.句式变换

例. (2012年江苏卷)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义, 不超过25个字。

夜幕下, 小松树上彩灯闪烁。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 整夜灯光照着, 非失眠不可。树也一样, 那么多的电线缠着, 那么强的灯光照着, 能活得好吗?夜色是美了, 树可是要生病的。人们啊, 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变换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审清题干, 改写的只是园艺师的话。其次分析园艺师的话, 园艺师语言之所以生动, 在于他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方法以及句式的变化。要把生动的语言改成平实的语言, 需要改变这些修辞, 把园艺师的观点表达出来即可:不要用那么多的电线绕着树, 也不要用那么亮的灯光照着树, 让树好好生长。人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由此可平实地表述为: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 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第4篇

【关键词】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策略

大学语文《复习考试大纲——专科起点升本科》规定,考生必须掌握汉语基本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以及写作知识等;可见,该课程的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从规定的篇目看,古今中外都有选文;从文体看,各种文体下又涉及到各类知识点;从知识点看,需要考生掌握的内容可谓浩如烟海。面对如此繁杂的内容,考生要如何复习才能在短短的数月内做好迎考的准备呢?

一、紧扣《复习考试大纲》,构建考试知识网络

《复习考试大纲》是命题和备考的指导和依据,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彻底把它读透。大学语文《复习考试大纲——专科起点升本科》给考生具体规定了必须掌握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的语文知识、课文的阅读和分析以及作文。“语言知识体系在知识的态度上采取的是一种知识的‘网罗主义’,即从构建系统、完整的语言知识出发,将一个个确定的语言知识罗列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学科的逻辑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一种严密、封闭的体系。”[1]面对海量考点,考生不应该手忙脚乱,而应根据《考纲》来概括知识点,构建一张有形的考点网络,这样对各考点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对基本语文知识的概括我们可以这样来操作。

作家作品知识,主要出现在每篇课文前的作家介绍,对此,考生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帮助记忆。

语言知识,体现在试卷中,主要是解释文言字词、翻译古文句子,包括古文篇目中的文言词语、句子,也包括诗歌小说部分的文言字词及现代文部分的现代汉语的词语。文言字词的重点是常用的实词,而文言句子的考核点主要是特殊的和重要句子,如被动、使动、意动和特殊句式等。对这部分内容,考生可用“归类法”,为每一个“点”设置文中所有例句的“集中营”,以便积累、体悟,做到举一反三。

文体知识,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词这四种文体知识,以及每篇课文的的体裁及文体特点。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借代、反复等;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类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寄情、铺垫、衬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首尾呼应、比兴、侧面烘托、铺叙、白描等。复习这些知识,都可以用归类集中法。

经过上述的归纳总结,考生们对《考纲》中规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应该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如此形成知识网络,对复习迎考十分有必要;考生如果这样做,就不至于在浩瀚的知识点中迷失方向,从而丧失信心。

二、吃透教材,正确处理教材与考试的关系

根据《复习考试大纲》要求,“大学语文”试题材料80%为纲内篇目,而这些篇目都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具体分析。所以,我们应该把每篇课文都读懂,读通,读透,因为这是我们考试的主要内容。如何才能把每篇课文读懂,读通,读透?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实施:

(一)在了解作家作品的基础上通读课文

《考纲》规定,要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代表作,了解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艺术成就、所属流派(社团)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前面都设计了助读提示,考生只需要稍加重视就可以掌握规定内容。具体操作时可用列表法或卡片法。了解作家生平、思想倾向、文学主张、艺术成就以及所属流派等内容,对我们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事件的是非曲折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二)结合课文注释,重视阅读提示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以及诗词歌赋等古代作品占到课文总量的一半以上,大多数考生一看到文言作品就望而却步,产生恐惧心理。这跟我们大多数考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欠缺固然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原因在于很多考生因恐惧而懒得花力气去“啃”这些“大块头”。其实,考生们大可不必恐惧,与普通高考不同,“专升本”考试涉及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来自于教材原文,只要我们吃透教材,读书百遍,还怕考不好吗?阅读文言作品时,我们应结合课文的注释,了解大意,抓住重点词句,善于积累感悟,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当然,教材中的阅读提示也不能忽视,通过阅读提示我们可以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文章结构以及写作手法等知识,这对我们在考试中解题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检阅2008年专升本语文试题,我们发现文言文阅读部分三道题,两道出自教材,一道来自课外;现代文阅读部分三道题,也是两道是出自教材,一道来自课外。由此可见,吃透《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对考生来说十分重要,可以这样说,考生掌握了教材,考试已经胜利了一大半。

三、用好典型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掌握了知识点,也吃透了课文,那么就该检测一下自己的掌握程度。市场上关于“专升本”的辅导练习可谓多如牛毛,有不少练习甚至是某些不法书商为了获利而粗制滥造出来的。那么,面对鱼龙混杂的辅导练习,考生应该如何选择来巩固自己的学习结果呢?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秘卷”,其实,我们手头就有这样的练习,只是经常被我们考生忽视罢了。

比较权威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每篇课文后面编者都精心配备了同步练习。就拿方维保、李铭主编的由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来说,从语文基础知识到课文阅读分析,可谓面面俱到,而且题型丰富,每份同步练习都体现了该课文的学习目标。考生可以在自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同步练习,自测一下,看自己对该课文的掌握达到何种程度,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比较薄弱。对于薄弱环节,进一步针对练习,强化训练。如果考生们能够坚持做同步练习,并善于归纳总结,就能有效地巩固该篇课文的知识点,做到温故知新、对比记忆,长此以往,相信对考试会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历届专升本语文真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练习对象,“去年的试题是今年的最佳模拟题。”这话有一定道理。如果不做大量习题,做后不去对照“标准答案”,就缺乏答题的准确性。做好近几年的“专升本”语文试卷,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充分了解自己的实力,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四、熟悉试卷题型,掌握特点规律

“大学语文”“专升本”试卷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关于语文知识以及运用的选择题、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作文。考生只有掌握其题型特点及规律,熟悉试卷布局、题量、考点和评分标准等,在复习时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选择题的考核内容包括了上文所说的基本语文知识以及课文阅读和分析中的部分内容,考核范围相当广泛,基本上囊括了教材全部课文的所有知识点。虽然这种题型考核范围较广,但由于这种题型考察的是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是客观题,所以,总体说来,难度相对小一些,容易得分。只要考生在复习时紧扣《复习考试大纲》,构建考试知识网络,复习难度就会小很多。

近几年的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部分,一般各包括三个语段(两个课内一个课外),每个语段提三个小问题。应对这种题型,首先必须立足于课文所选段落的分析,把基本分得到手。选自教材的两个段落选自教材文言文部分。一般说来,该部分的提问大致如下:其一,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其二,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其三,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其四,段中某些句子的喻义是什么。如此等等。这些,基本都和每篇课文后面的同步练习关系密切。至于课外语段,只要能做到举一反三,也就没有问题了,因为提问的方式、考核的知识点是类似的。

作文部分是考试的重头戏,占考试总分的30%以上。大纲对作文的总要求是: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以2008年作文题为例:

毫无疑问,2008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请以《我的2008》为题,写一篇兼顾叙事、抒情和议论的短文,不少于800字。

上述作文要求看似简单,但是注意点却不少。第一,文体问题,尽管题目没有文体限定,但是不作限定,不等于不要文体,所以考生千万不能写出“四不像”的文章。第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即根据文体需要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其他表达方式为辅。第三,考生平时应该注意积累作文素材,时常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写出新意,避免老生常谈。第四,满足作文文字量,书写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包括开头、结尾、段落、层次等。其实,作文的得分主要还靠考生平时多阅读、多练笔,千万不能指望“临时抱佛脚”。

综上所述,在“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中,只要我们吃透大纲和自考教材,构建考试知识网络,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及题型规律,用好典型练习,就能如鱼得水,挥洒自如。

【注释】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第5篇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前试题

1、“太史公曰”的“太史公”指的谁()

A:司马迁自称

B:《史论》点评者

C:《资治通鉴》的作者

D:《资治通鉴》的点评者

答案: A2、下列哪位作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A:李清照

B:辛弃疾

C:王安石

D:杜甫

答案: C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的抒情方式是()

A:直抒胸臆

B:借景抒情

C:借典故抒情

D:借议论抒情

答案: B4、《论快乐》一文驳斥了这样的观点,即把快乐分成()

A:休闲娱乐的和理性的B:苦和乐

C:肉体的和精神的D:知足型的和完满式的答案: C5、短篇小说《断魂枪》所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A:古代社会

B:近代中国(辛亥革命前后)

C:元代

D:戊戍变法

答案: B6、李商隐《无题》中,写对方的诗句是()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案: C7、《种树郭橐驼传》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

A:类比方法

B:夸张手法

C:讽刺手法

D:拟人手法

答案: A8、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被收录在诗集()

A:《志摩的诗》

B:《翡冷翠的一夜》

C:《猛虎集》

D:《云游集》

答案: C9、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左丘明

答案: B10、屠格涅夫是()

A:19世纪俄国作家

B:19世纪法国作家

C:19世纪英国作家

D:19世纪德国作家

答案: A11、《谈时间》一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演绎论证

B:比较论证

C:归纳论证

D: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归纳论证

答案: D1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紧接“枯藤老树昏鸦”的句子是()

A:小桥流水人家

B: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西下

D: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 A13、《谈时间》一文选自梁实秋著名的散文集()

A:《槐园梦忆》

B:《雅舍小品》

C:《雅舍谈吃》

D:《实秋杂文》

答案: B14、下列作品中,属于汉代乐府民歌的是()

A:《陌上桑》

B:《氓》

C:《短歌行》

D:《杜陵叟》

答案: A15、柳宗元倡导的是()

A:新乐府运动

B:古文运动

C:诗文革 新运动

D:诗界革命

答案: B16、《灯下漫笔》一文主要抨击的是()

A: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

B:帝国主义

C:资本主义

D:中国的奴隶制度

答案: A17、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

A:书信

B:小说

C:辞赋

D:奏疏

答案: D18、《张中丞传后叙》中所说的“守一城,悍天下”的城是指()

A:汴州

B:睢阳

C:洛阳

D:长安

答案: B19、下面属于茅盾创作的三部曲系列小说的是()

A:《爱情三部曲》

B:《蚀》

C:《迎春花》

D:《激流三部曲》

答案: B20、孔子认为他所生活的时代是()

A:大同时代

B:三代之英的时代

C:小康时代

D:礼崩乐坏的时代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第6篇

及答案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曾巩

2.有‚曲状元‛之称的元代散曲家是(A.马致远

B.王实甫

C.关汉卿

D.白朴

3.‚赋‛作为一种文体,形成于()

A.战国时代

B.秦代

C.汉代

D.三国时代

4.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A.论点、论据、结论

B.引论、论据、结论)

C.立论、驳论、正论

D.论点、论据、论证

5.《**》、《断魂枪》、《苦恼》的作者依次是()

A.鲁迅、契诃夫、老舍

B.契诃夫、鲁迅、老舍

C.鲁迅、老舍、契诃夫

D.契诃夫、老舍、鲁迅

6.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A.不忍登高临远

B.叹年来踪迹

C.渐霜风凄紧

D.是处红衰翠减

7.《红楼梦》中,在宝玉挨打后,众人纷纷前来探望。请根据人物性格,判断下列哪句是薛宝钗的问候()

A.‚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B.‚你可都改了罢!‛

C.‚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一‛D.‚可好些了?想什么吃?叫人往我那里取去。‛

8.《诗经》中的《氓》属于()

A.颂

B.大雅

C.小雅

D.风

9.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A.七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七言排律

D.七言绝句

10.下列作品中,属于叙事诗的是()A.自居易《杜陵叟》

B.屈原《国殇》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陶渊明《饮酒》(其五)

11.下列人物形象出自同一篇作品的是()

A.沙子龙、赵七爷

B.王三胜、七斤

C.姚纳、德拉

D.黄省

三、李石清

12.‚举案齐眉‛、‚乘舟梦日‛、‚鲈鱼堪鲶‛三个典故所涉及到的人物依次是()A.孟光、季鹰、伊尹

B.孟光、伊尹、季鹰

C.伊尹、孟光、季鹰

D.季鹰、伊尹、孟光

13.‚祸起萧墙‛、‚望洋兴叹‛、‚日薄西山‛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A.《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庄子〃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

C.《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D.《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

14.下列关于作品、作者、国别搭配正确的是()

A.《论学问》——培根——英国

B.《麦琪的礼物》——欧〃享利——德国

C.《米龙老爹》——屠格涅夫——俄国

D.《门槛》——莫泊桑——法国

1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都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B.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是《雷雨》、《日出》和《茶馆》

C.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指的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羡‛、‚建筑的美‛

D.沈从文的《边城》生动地展现了浙东小镇淳厚古朴的民风

16.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4)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A.比喻、夸张、排比、对偶

B.排比、比拟、比喻、夸张

C.对偶、比拟、比喻、夸张

D.对偶、比喻、排比、夸张

17.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是()

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彼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D.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18.下列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可以亡身:贪图安逸享乐只能使自身灭亡。

B.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皆感激为云泣下:都感激南霁云而掉下眼泪。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千金,重币也:千金是很多钱。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会晤:没有理由见面。

19.下列带点的字解释正确的是()

A.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菜汤。

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顾:照顾。

C.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应当。

D.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

20.下列句子中,‚乃‛字可译为‚才‛的是()

A.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B.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D.(马伶)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

(一)阅读侯方域《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1~23小题。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日:‚予,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日:‚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侯方城日: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21.这段文字赞扬了马伶怎样的从艺精神?(4分)

22.‚分宜‛指的是谁?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3.‚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一句影射了什么?(2分)

(二)阅读陆游《关山月》一诗,然后回答24~26小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24.统领全诗的是哪一句?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4分)

25.这道诗写了哪三个场景?(4分)

26.诗人是怎样将三个场景联系在一起的?(2分)

(三)阅读刘义庆《世说新语〃石崇与王恺争豪》一文,然后回答27—29小题。

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②,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日:‚不是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注:①石崇:东晋时的富豪。王恺:晋武帝的舅舅。②扶疏:繁茂分披的样子。

27.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比:

讫:

疾:

恨:

28.这篇小说表现了石崇怎样的性格特征?最能表现这一特征的是哪个细节?(4分)

29.文章为什么要介绍王恺的身份及珊瑚树的来历?(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一)阅读粱实秋《谈时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0~32小题

有人说:‚时间即生命。‛也有人说:‚时间即金钱。‛二说均是,因为有人根本认为金钱即生命。不过细想一下,有命斯有财,命之不存,财于何有?有钱不要命者,固然实繁有徒,但是舍财不舍命,仍然是较聪明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我们幼时,谁没有作过‚惜阴说‛之类的课艺?可是谁又能趁早体会到时间之‚难得而易失‛?我小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位教师,书房桌上有一座钟,我和我的姊姊常乘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把时针往前拨快半个钟头,以便提早放学,后来被老师觉察了,他用朱笔在窗户纸上的太阳阴影划一痕记,作为放学的时刻,这才息了逃学的念头。

时光不断地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以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地往下扯,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30.请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大意。(4分)

31.作者举出自己幼年逃学的事例想说明什么问题?(4.分)

32.文中所引淮南子的话属于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2分)

(二)阅读冰心《往事》(一之十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3~35小题。

我们说着海潮、海风、海舟……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

涵说:‚假如有位海女神,她一定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我不觉笑问,‚这话怎讲?‛涵也笑道,‚你看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又是何等的阴沉!‛

杰两手抱膝凝听着,这时便运用他最丰富的想象力,指点着说:‚她……她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岛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

楫忙说:‚大风的时候呢?‛杰道:‚她驾着风车,狂飙疾转的在怒涛上驱走:她的长袖拂没了许多帆舟,下雨的时候,便是她忧愁了,落泪了,大海上一切都低头静默着。黄昏的时候,霞光灿然,便是她回波电笑,云发飘扬,丰神轻柔而潇洒……‛

这一番话,带着画意,又是诗情,使我神往,使我微笑。

楫只在小椅子上,挨着我坐着,我抚着他问:‚你的话必是更好了,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他本静静的听着,至此便抱着我的臂儿,笑道,‚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

我肃然——涵用折扇轻轻的击他的手,笑说,‚好一个小哲学家!‛

涵道,‚姊姊,该你说一说了。‛我道,‚好的都让你们说尽了——我只希望我们都像海!‛

杰笑道,‚我们不配做女神。也不要‘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得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33.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赞美了在海怎样的品格?(4分)

34.作者赞美大海的意图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方式?(4分)

35.这段文字是采用何种手法来描绘大海风姿的?(2分)

(三)阅读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文,然后回答36~38小题。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神,不是造石像。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①、米开朗基②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Lesseps)竞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③(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着,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④,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土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罗丹说:‚忍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往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①现译为菲秋亚斯。⑦现译为米开朗基罗。③现译为帕斯卡。④即慧能。

36.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怎样的教育思想?(4分)

37.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这种方法的好处在哪里?(4分)

38.作者为什么说生路是要用勇气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2分)

四、作文:(50分)

39.烈日。沙漠。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取出惟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下半壶水了!‛而另一个却高兴地说:‚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人生中的许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就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

请依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2.A3.C4.D5.C6.A7.C8.D9.B10.A11.D12.B13.C14.A15.C16.D17.B18.A19.D20.B

二、文言文阅读:共30分。(考生的回答与此答案接近也可酌情给分)

21.不甘失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4分)

22.‚分宜‛指的是严嵩。(2分)

借代(2分)

23.影射当朝宰相与严嵩是一丘之貉。(2分)

24.和戎诏下十五年。(2分)

揭霸南宋统治者的投降主义路线所造成的严重恶果。(2分)

25.第一个场景写统治阶级醉生梦死,不思战备。

第二个场景写戍边战士壮志难酬,老死疆场。

第三个场景写中原沦陷区人民切望恢复,对月垂泪。(4分)

26.通过‚今宵‛二字将三个场景都臵于同一月夜,并以‚月‛为线索,贯穿全篇(只答‚以月,为线索‛也算对)。(2分)

27.比:并列;同等。讫:终于;完毕。疾:妒忌。恨:懊悔;后悔。(4分)

28.骄横跋扈,不可一世。(2分)

石崇以铁如意击碎珊瑚树。(2分)

29.为突出石崇的豪富作铺垫。(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考生的回答与此答案接近也可酌情给分)

30.时间难得而易失,应当珍惜时间。(4分)

31.‚时间难得而易失‛的道理虽然简单,但真正理解并不容易。(4分)

32.理论论据。(2分)

33.温柔而沉静、超绝而威严、神秘而有容、虚怀而广博。(4分)

34.以大海的美德来象征人的品德,号召我们做一个‚海化‛的青年。(2分)托物言志。(2分)

35.拟人化手法。(2分)

36.倡导创造精神(或‚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2分)教育家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2分)

37.例证法(或‚举例说明‛)。(2分)事实胜于雄辩。(2分)

38.因为创造生路要有勇气,而且要有智慧、信念和意志。(2分)

四、作文:50分。

上一篇:元宵节作文精选元宵节赏花灯下一篇:生活五味豆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