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模块2学习体会

2024-07-1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模块2学习体会(精选8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模块2学习体会 第1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模块2学习体会 模块2包含的内容为: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为了更好地领会精神,把握这些内容,我通过类比过去的《大纲》进行了研究学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已的心得体会.本模块定性为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课时变化:立体几何由原来的36课时变为18课时,平面解析几何中的直线与圆由原来的22课时变为18课时,因此,总体要求有所降低,具体要求如下:

一、学习要求降低部分:

主要是借助实物模型认识空间图形,借助长方体模型,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通过对大量图形的观察、实验和说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判定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说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不要求对有关的概念、性质进行较多的推理证明,而是更多地注意从整体到局部、从直观具体到抽象地认识空间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的两条直线平行。

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以上四个公理和定理用来作为推理的依据。

对于以下判定定理可以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得到:

1: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3: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4: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两个平面垂直。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得到并须加以证明:

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直线平行。

2:两个平面平行,则任意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平行。3:垂直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4: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二、学习要求提升部分:

简单空间图形的视图;

特别要求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并能通过三视图来识别所表示的空间图形,这就要求教师能更好地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认识由柱、锥、台、球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结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会通过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视图与直观图。

明确提出:了解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空间直角坐标系

1、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

2、通过表示特殊的长方体的顶点坐标,探索并得出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其中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要求基本没变。

三、内容整合部分:

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并如“不等式”领域;将圆锥曲线与方程放在系列2中与常用逻辑用语和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共同构成。

四、能力培养

本模块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帮助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中,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直观感知,计算机和计算器的运用,以及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等方面需要加强,而繁杂的计算与深奥的推理等得以淡化或削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追求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须”的数学和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教育目标,以及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须的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学生年龄特征想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和发展数学的改革基本思路。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模块2学习体会 第2篇

通过暑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本人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提升,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数学属于全体大众,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要改变使原来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流水作业的做法,不能再以课程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应将“教程”转变为“学程”,将“知识施与”转变为“教育交往”。教师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既不视学生为承纳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应具有民主理念与生本理念。教师要从“一切为----------------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

二、不断实践,转变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考试压力的影响,我们在贯彻新课程上面可能或多或少打些折扣,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只有不断实践,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应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建构他们的知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如: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还有如: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突出激励机制。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同时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将评价重点由终----------------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结性转向过程性与形成性,引导学生不仅求“知”,更要求“德”,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以自己其独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要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放飞生命的灵思和才情。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模块2学习体会 第3篇

1.1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10条基本理念是: (1) 构建共同基础, 提供发展平台; (2) 提供多样课程, 适应个性选择; (3)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 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 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7) 强调本质, 注意适度形式化; (8)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0) 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 这10条基本理念各有侧重, 其中对一线教师关系最直接的是第3, 5, 9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灵魂, 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 或多或少总是与此有关;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创新, 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未来;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 广大教师应当首先努力在这三个方面多想办法, 多下功夫, 自觉主动地在课堂上进行“静悄悄的革命”, 这样, 课程改革的目标才会逐步达成, 课程改革的任务才会水到渠成.

1.2 课标与大纲关于选修教材内容要求的比较

以选修系列1教学内容为例, 将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列表对照,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关于常用逻辑用语的内容, 课标与大纲的差别是:第一, 课程标准在该部分增加了“全称量词与特称量词”的内容;第二, 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细致;第三, 课标关于逻辑联结词的要求从“理解”降为“了解”, 并要求“通过数学实例”实现.此外, 课标将章标题变为“常用逻辑用语”, 体现了本部分内容以“数学工具”定位的思想, 凸显了新课程的理念.

关于圆锥曲线, 课标与大纲的区别是:第一, 课标不要求学习椭圆的参数方程;第二, 课标对椭圆和其他两种曲线作了区别对待, 将重点放在椭圆上;第三, “感受”、“体会”、“了解”等词汇的运用, 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 便于操作, 易于实行, 与大纲生硬的“进行……教育”形成对照.

关于导数, 课标与大纲的区别是:第一, 课标不要求学习微分的概念和有关内容;第二, 在没有学习极限的前提下, 课标以瞬时速度作为背景,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直观感知导数的概念, 得出定义, 再用曲线的切线加以强化, 与以往教材的处理形成鲜明对照;第三, 课标对多项式函数单调性的研究明确规定不超过三次, 教学中便于操作把握;第四, 大纲要求“熟记基本导数公式”, 而课标要求“会使用导数公式表”, 强调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不要求死记硬背.

1.3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根据课标和大纲的不同要求, 课标人教A版教材与大纲版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的不同处理见下表2.可以看出, 新课程教材与原大纲版教材相比较, 有以下一些显著的变化:第一, 教学内容大大增加, 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第二, 教学课时大大压缩, 扩大知识面的同时, 减少了教学时数, 总课时数减少;第三, 强调学生积极参与, 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强调探究、合作、体验, 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第四, 对师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处理问题的要求有所提高;第五, 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 便于操作.

1.4 文理教材比较分析

对于选修系列1与2, 教材的有些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如“常用逻辑用语”;有些是完全不同的, 如“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只要求选修2 (即理科) 学习, 对选修1 (文科) 没有要求;有些内容文理科都要学习, 但两者的程度和范围又有所不同, 需要仔细辨析.下面以“圆锥曲线与方程”为例, 列表3对照, 进行分析.

从表3看出, 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内容, 文理科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第一, 理科增加了要求学习“曲线与方程”的内容, 这主要是考虑到理论体系的完备性;第二, 理科对“坐标法”解决圆锥曲线的简单问题和实际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文科对此不作要求;第三, 理科要求掌握椭圆和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图形及简单性质, 经历抽象模型的过程,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性质等, 而文科只要求掌握椭圆, “了解”抛物线和双曲线;第四, 选修2增加了4个课时, 用于安排增加内容的教学.

相应的教学参考书中, 课时安排建议如表4所示.

表4中显示, 理科 (选修2) 增加出来的4个课时, 安排“曲线与方程”2课时, 椭圆、抛物线各1课时.下面我们再来通过表5看看文理科教材的编排有什么区别. (以人教A版为例)

理科教材增加的内容, 一是“曲线与方程”关系的理论, 以求知识体系的完备;二是例题、习题、复习题的安排, 主要是体会“坐标法”.注意这些例题、习题和复习题的内容在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教学中都有体现, 而不是机械地只安排在要求加强的“抛物线”教学之中.

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设计, 文科数学强调数学的文化特征, 不求体系的完整严密, 大部分知识限于“了解”的水平;而理科数学作为技术和理论的数学, 强调应用, 追求严密和完整, 要求“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人教A版教材对此有比较好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要认真体会, 仔细玩味.

研究对比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对照新旧教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 比较文理科教材的不同要求, 是研究课程教材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认真体会, 仔细咀嚼, 才能有所收获.“窥一斑而知全豹”, 选修1、2文理科其他部分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 请读者自己完成.

2 教学建议

新课程实施以来, 由于对课标学习研究不够, 对以上变化认识不足, 许多学校在课程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亟需认真解决.

2.1 必须保证教学进度

笔者2010年10月份参加了兰州市教育局新课程调研第七组的工作.在调查的市属各类普通高中学校中, 各校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高一数学的课时, 课程标准规定高一数学每周4课时, 而各校增加为5、6、7课时的都有, 考虑到部分学校占用晚自习时间上课, 实际所用课时可能会更多.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 仍有不少学校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学期必修2整整拖后了一章, 只能安排假期补课完成.兰州市集体大备课安排的进度一直与正常进度有相当长的时间差, 表明承担集体备课学校教学进度严重滞后;第二学期结束, 部分市级普通高中学校仍然拖后了一章的教学内容.即使一些生源优异的名校, 假期也有补课赶进度的, 真让人匪夷所思, 莫名其妙.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 笔者认为, 主要是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没有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 没有认识到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的区别, 教学上作了简单的加法.一方面, 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正确的体现, 这些学校总是一味地试图用增加课时的方法来应对变化.另一方面, 部分学校被书商提供的教学参考书牵着鼻子走, 习题的数量和难度毫无节制地加大加深, 教师教学消极被动, 师生负担进一步加重, 苦不堪言.

解决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 第一, 课时绝对不能无限增加, 否则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根本无从谈起.每天还给学生一节完全自主的自习课, 用来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应该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第二, 严格保证教学进度不受影响.要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度认识和解决进度问题, 绝对不能采用延长时间的笨办法靠打消耗战解决问题.第三, 在保证进度的前提下, 各校可以根据校情自主地把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 防止失控.

2.2 严格控制教学难度

难度和进度的把握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部分学校进度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限加深教学难度所致.解决这一问题, 根本办法是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掌握课标和教材的要求, 不要随意增加教学内容, 加大教学难度.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小步子, 快节奏, 螺旋上升, 逐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3 不要幻想“一步到位”

产生上述两方面偏差的主要原因, 是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 企图“毕其功于一役”, 从高一开始就按高考的标准要求学生, 幻想着“一步到位”, 直接实现高考的目标.这种想法在实践中极其有害, 它使学生一上高中就被数学吓跑了, 觉得高中数学难学难掌握, 与初中形成鲜明的反差.经常见到名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反而比较薄弱, 这与名校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不自觉地将日常教学与高考相联系不无关系.

2.4 按“系统化”要求整合教材是否可行?

课标教材有意打破了数学知识体系过于系统化的编排方式, 这是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的.比如, 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三章, 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在介绍钝角的正切值为负时, 用下注的形式指出tan (180°-α) =-tanα, tan (90°-α) =1tanα, 这实质上是两个诱导公式, 到必修4才学习.用下注的形式给出, 先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记住公式, 并在解题实践中应用, 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而且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理解斜率概念, 降低学习难度.必修4学习诱导公式时, 前后呼应, 成为联系两者的桥梁.这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新课程理念中是将数学知识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来学习和使用的.既然作为工具, 就不一定事事讲清来龙去脉, 允许略去有些知识的推导和证明过程.传统观点过分强调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无限广泛性, 使数学教学失去了亲和力, 我们必须反省.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 有人试图按照“系统化”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 将数学新课程的内容按照代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的内容重新排序, 认为这样会节省时间, 减轻负担.实际上, 这完全没有必要, 也不会行得通.实验省区有将必修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按14523, 15432等顺序开设的先例, 笔者以为, 尽管找了不少借口, 包括找到了课标的原话, 最实质的原因其实是对必修3的恐惧, 因为教师自己没有学过算法, 总想推一天算一天, 实在不行了, 到最后才去开设.实际情况是, 必修3并没有那么可怕, 大多数教师教过一遍后才发现, 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把握, 对于必修3都不存在问题!必修3放最后开设, 还有一个实际问题是削弱了算法思想的及早渗透, 同时需要重新整合教材, 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 教师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结果只能弄巧成拙.

当然, 备课组在深入比较研究新课程几种版本教材的基础上, 提出自己成熟的见解, 在教材的局部作必要整合, 只要切合学生实际,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切记, 不可用整合教材作为教师偷懒和投机取巧的借口.

2.5 其他几个问题

此外, 数学新课程选修系列1、2教材有几个处理特别的地方, 需要指出来, 引起大家的注意;文理分科教学和“高考指挥棒”是不能回避的两个问题, 也一并提出来, 作为读者教学中的借鉴.

导数“导数”教学采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导数概念”的方法, 与物理背景联系起来, 再用曲线的切线印证, 与传统的“数列→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导数概念”的讲法完全不同, 要认真体会.

概率“概率”放在“排列组合”之前讲授, 意在突出概率的概念本身, 防止以往教学中把概率讲成排列组合应用题, 冲淡和干扰概率教学的现象发生.

立体几何立体几何的教学要注意文理的不同差别, 防止把立体几何初步讲成空间解析几何.传统教材严格按欧氏几何的体系讲授立体几何, 使之成了很多学生学习的拦路虎, 现行大纲教材加入了向量和坐标, 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工具.但直观综合方法用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作用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文理差别要正确把握文理科教学的差别, 对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这里主要是分清相同教学内容在范围、难度等方面的不同处理.

高考指挥棒正确对待“高考指挥棒”.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面作用, 为教学服务;努力克服负面影响, 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切记:高考对学生的发展是重要的, 有时甚至会影响一生, 理直气壮地抓高考升学率没有错.但是同时一定要记住, 高考绝不是数学教学的唯一目标, 数学教学工作不能做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事情.如果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 如果有违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即使再有利于考试成绩提高的措施, 也要忍痛割爱, 绝不手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人民教育出版社, 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5][苏]A.D亚历山大洛夫著, 孙小礼等译.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6]孙名符, 刘岗.数学学习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高中数学模块课程实施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模块化知识板块教学领域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65-01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高中数学的教学安排就应该按照实际的条件来进行针对性的实施,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模块课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适应实际所需,因此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本文以吉林省长春市和吉林市的两所高中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高中数学五个模块在不同学校的运用情况,总结经验,来为高中数学课程模块教学提供借鉴参考。

一、高中数学模块课程特点和自身具有的优势

(一)高中数学模块的特点。1.教学内容的综合开放。模块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将内在关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板块进行重组,形成内容较为具体的子单元模块,而各个子单元模块之间的知识衔接比较充分,可以有效地调整结构,进行实际课程的合理安排。

2.模块内容简单化。由于是知识板块比较紧密的知识组成的模块,因此知识的衔接就比较融洽,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本单元模块下可以轻松的学习,时间短、便于调整、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特定目标清晰明了。每一个知识模块都是有着自身的特点,学习掌握容易。由于是特定的目标,因此起点学习和终点学习相对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与下个模块衔接过度顺利,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二)数学模块教学所具有的优势。1.更加贴近数学课程教育实际情况。模块教学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面被割裂,达到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课程安排更加紧凑合理,对于高中生掌握数学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便利。

2.学习者拥有自主学习空间。数学模块教学可以根据学生意愿进行合理的结构安排,这样学生选择的空间就非常大,学习效果能够有效的得到保证。

3.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由于时代在变,教学思路和观念也需要有所转变。对于教学方式的调整也就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模块教学的出现正是顺应了时代变迁的要求,满足目前高中课程所需要的改革需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适用范围广泛。模块化设计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出有效的调整,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实用性普遍,适用范围必然广泛。

二、高中五个必修数学模块教学在两所高中的应用成果分析

由于高中数学的必修课程是以下几个方面:集合和数列、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函数与不等式、概率和统计等几大块,而集合和数列是其它知识块的基础,因此都是从集合和数列开始学起。

(一)采取自然教学顺序的吉林A高中。由于初高中数学衔接不紧密,导致高中数学学起来比较费劲。初中基本不讲集合和数列,一进入高中就要学习这个知识,可是集合和数列需要用到不等式,不等式在函数与不等式中才能学到,这样的课程安排导致了学生学习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绘制的数学课程教学安排图如下:

课程1 课程2课程3课程4课程5

课程之间联系不是很紧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严重不足,学习效率低下。而且想要尝试新的模块化学习,但是苦无有利的支持,因此想法不能得到实施,唯一能做的就是快速讲解,为高三总复习争取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综合的学习。

(二)长春市B高中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由于新的高中数学模块化教学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宣传,因此在这所高中采取的是针对本学年所进行的高中数学教程安排。其课程安排结构如下:

通过对课程进行调整,将相关联的几个部分进行有序的链接,达到了促进知识吸收的作用。将必修3单独列出放在了最后,便于知识的融洽链接,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各个知识点的连接就能充分结合运用,节省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为最终高考复习的轻松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由于模块教学的使用,导致了两所高中实际的教学安排有着明显的差异,未使用的只能寄希望于争取更多的高考复习时间来进行综合系统的学习,而使用模块教学的高中在平时教学中注意相关科目的关联性,将其归纳进行模块教学,基础打得比较牢靠。相对比得出了模块教学的优势方面。但是目前模块教学的安排合理性分析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因此在实际中的推广需要广大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安排,取得的结果才会比较理想。总体来说模块教学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各高中需要主动应对来促进自身教学改革的进程,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 参考文献 ]

[1] 蒋恩芳.普通高中数学模块课程实施的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2] 阮建.高中数学必修模块课程实施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

学,2010.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模块2学习体会 第5篇

我们近年考查过不少新课程实验区的相关学校,多数地区新课程数学必修5个模块按照1-4-5-2-3的顺序开设。深究之,有如下理由。

一、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与选修IA(即必修模块之数学1——数学5及选修系列1(文)和选修系列2(理))的主干知识由函数主线、几何主线、概率与统计主线和算法主线这四条主线构成。

新课程必修与选修IA的四条主线如下:

1、函数主线

内容:集合(数学1)、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数学1);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数学4)、三角恒等变换(数学4)、解三角形(数学5)、数列(数学5)、不等式(数学5)、导数及其应用(选修1-1和选修2-2);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选修1-2和选修2-2)。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下。

2、几何主线

内容:立体几何初步(数学2)、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数学2)、平面上的向量(数学4)、圆锥曲线与方程(选修1-1和选修2-2)、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选修2-2)。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下。

3、概率与统计主线 内容:统计(数学3)、统计案例(选修1-2和选修2-3)、概率(数学3及选修2-3)、计数原理(选修2-3)。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下。

4、算法主线

内容:算法初步(数学)、常用逻辑用语(选修1-1和选修2-1)、推理与证明(选修1-2和选修2-2)、框图(选修1-2)、算法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渗透。

本部分是新增内容,虽然教材只安排了一章的教学内容,但算法在新课程中地位独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算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已经成为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它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算法的思想和初步知识,也正在成为普通公民的常识。在必修课程中将学习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初步知识,算法思想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相关部分。”由此可见算法在新课程中独特的地位:算法思想既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也是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思维工具,更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操作性原则。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下。

由此观之,数学

1、数学

4、数学5主要是函数主线基础,数学2是高中几何主线基础,数学3是高中概率与统计主线基础和算法主线基础。按照《四川省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的1-4-5-2-3的开设顺序更接近现行教材的逻辑体系,从操作层面降低了新课程实施的难度。

(二)新课程数学必修5个模块按照1-4-5-2-3的开设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模块2学习体会 第6篇

王涧

按照本套教科书的设计思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分为循序渐进的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性的。本册属于其中的第二个模块,供高中一年级第二个小学期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一、编排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设计新的课标教材。遵照这一理念,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建构了自己全新的编排体系。具体到第二册,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将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既共同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又各有侧重。本册是在第一册基础上的螺旋式上升,阅读鉴赏的重点是抒情散文、古代诗歌、古代记叙散文和演讲辞。表达交流包括描写、抒情、记叙和虚构等四个写作训练和一个口语交际训练──演讲。梳理探究则既有成语、修辞等语法项目,也有姓氏源流、民风民俗等文化寻根类活动。名著导读实际上是课外的延伸阅读,因此也是过程与方法的一种体现。

始终如一地贯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本册高中语文教材将审美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文学作品占选文的四分之三,而且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注重传统文化,文言诗文和传统寻根内容比较丰富。而演讲辞之类的文章,既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也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与人生,拓展自己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大有裨益。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GAOZHONG YUWEN PEIXUN ZILIAO高中语文培训资料注重知识和能力。本册主要学习抒情、记叙和演讲等表达方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几种不同文体的特点和内涵,学习它们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增强语感。对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梳理成语、修辞等语法规律和用法。

二、教学目标

阅读鉴赏

这部分包括四个阅读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诗歌、古代记叙散文和演讲辞,每个单元四篇课文,共计二十篇课文。总的说来,通过这些阅读文章的教学,要达到这样三个目标:

(一)审美性目标

本册选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中外抒情散文,有先秦南北朝诗歌,有古代记叙散文和传记。这些作品大都是经过时间和历史淘洗的名篇,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堪称典范。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文学作品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途径。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要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品味和鉴赏,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而文学作品,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抒情散文单元为例,本册第一单元所选的都是一些写景状物散文,这些优美的散文名篇,从它们各自的角度,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令人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生的多姿多彩,从而激发起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像《诗经》《离骚》《归园田居》等传统诗歌名篇,之所以能代代流传,恰恰是因为它们抒发出了人类共有的感情,使后人读来仍能产生深深的共鸣。而且,从形式上来说,它们诗句优美,形式独特,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伟大典范。读这样的作品,宛如进行一次愉快的旅行,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细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史传类作品,或记历史事件的波澜起伏,或记杰出人物的言行举止,记事波澜起伏,写人栩栩如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一方面可以感受古人的才华品德,另一方面可以欣赏作品写人叙事的艺术,领略到叙事作品的生动传神。另外,文学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往往具有典范的作用,是中学生学习和揣摩母语的最好材料。

(二)探究性目标

通过阅读和思考,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严密性,成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要目标。本册没有纯论述类文章,如哲理散文、文化随笔、社科论文等,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进行思想和思维训练的天地。实际上,在本册四个单元二十篇课文的教学中,都可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思想深度的培养。如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既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也是作者哲学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在对自然的描摹后面,隐含着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学习这篇文章,在欣赏优美的词句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精神指向,梭罗的自然观和他遗世独立的人格,相信同样可以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再如演说辞单元,虽属于应用文的范畴,但大部分演说辞都具有论说文的特点,是演说者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思想性和论辩性都比较强,阅读这类文章,往往可以引发学生对重大人生、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全文不仅洋溢着浓烈的感情,而且以严密的逻辑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表达了他作为一个黑人领袖对自由、平等、正义的向往。学习这样的文章,不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中的思想内涵,对作者“所有的人都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思想和非暴力的和平斗争方式,学生之间可以展开讨论,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即使是文言文,也同样可以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启发,如在《鸿门宴》中,就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篇读后感,谈谈你的看法。”像这一类的题目,就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性目标

所谓应用性目标,是指通过与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用类文章的学习,如新闻、演讲辞、传记、科普等,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本册要学习的应用文是演讲辞。演讲辞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古今中外许多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都非常善于利用这种形式,发表主张,传播知识,争取同盟。本册的四篇演讲辞,涉及教育、政治、哲学、经济学、科学等不同领域,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比较紧密。学习这个单元,目的就是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他们适应现实的能力,同时也适应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从类型上来说,这四篇演讲辞,既有就职演说,也有科学讲座,既有政治主张,也有教育理念,表达方式也各有侧重。学习这些文章,可以使学生掌握演说辞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学习演讲的技巧,掌握演讲的要领,大胆尝试,从而增强与人沟通与交往的能力。

表达交流

本册的表达交流包括四次写作活动和一次口语交际训练。它们分别是:学习描写、学习抒情、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学习虚构;演讲。每项写作活动都分为三部分内容,首先是话题探讨,提供一个或几个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规定的情景;然后是写法借鉴,围绕着本篇的话题,选取一篇文章或几个精彩片段,对其写法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以起到示范的作用;最后是写作练习,一般会提供四五个题目或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取。演讲是一次口语交际训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指导与探讨,主要提供一些演讲的技巧与要求,从理论上对要进行的演讲活动进行指导;二是实践与交流,包含四大项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通过这些活动,希望学生能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梳理探究

这部分包含三项活动,分别是“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所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每项活动包括各不相同的三项小活动,如成语部分的三个小活动分别为“成语的来源与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而修辞则按照修辞的不同种类划分为三个部分:“语音修辞”“词语修辞”“语句修辞”。活动的特点和内容是划分的依据。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加强语文积累,梳理语文知识,在积累与梳理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团结协作、注重合作的精神。

名著导读

课外阅读活动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与语感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册的名著导读推荐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的代表作《家》,一部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家》属于青春型的写作,是一曲从真诚热烈的心里唱出的青春之歌,虽然在艺术上也许还不够圆熟,但它单纯、朴素、流畅,充满着激情,那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感情和审美氛围,很能抓住读者的心。《巴黎圣母院》则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具有浪漫主义特有的夸张与抒情特色,全书贯穿着作者强烈的激情和丰富的想像力以及深沉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这些名著的阅读,希望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达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目的。

三、教学建议

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这里仅提几点建议,供广大教师参考。

抒情散文、古诗文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导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其次,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如感受形象,体味感情,品味语

言,通过关键语句的揣摩分析,深入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注意作品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等。还可以引导他们联系背景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文讲解一些文体知识,如诗歌、散文、传记等文学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古诗文的阅读则要注意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重视诵读。借助于诵读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学会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演讲辞等应用类的文章,则要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思想和社会内涵,增长见识,培养敏锐的思维和思想深度,并借助于文本了解其功能和基本格式。

表达交流重在学生自己的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善于采集生活中的浪花,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鼓励他们坚持每天写随笔、日记的习惯,以及通过图书、报刊、网络、音像等多途径获得有用的信息。

梳理探究重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平台。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与文化现象,善于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自己动手收集材料,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模块2学习体会 第7篇

数学教学纲要应包括关注模式、函数、符号和数学模型,以便所有学生能够—— ◆ 理解各种类型的模式和函数关系; ◆ 使用符号形式表示和分析数学情形和结构;

◆ 应用数学模型以及分析在实际和抽象的背景下的数学模型变化。

说明:幼儿园前-12年级

模式、函数和代数包括系统地使用符号,数学体系的代数特征,现象的模型以及对变化的数学。这些概念不仅彼此互相关联,而且还与数、运算以及几何紧密相联。它们对数学的所有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它们组成表达数学的基本语言。这个标准里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学校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方程解的研究中,代数有根。这个科目已向几个方向发展,它包括方程的学习,抽象事物的推理,归纳,以及符号概念的中心意思。所有这些发展都应在学校课程中得到反映。

对模式、函数和代数的学习应在低年级非正式地开始,然后在学校的学习中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早期接触模式、函数和代数的概念,能为在初中后阶段和整个高中阶段更深入细致地关注这个领域的学生提供部分理解基础(Smith 1998)。◆ 理解各种类型的模式和函数关系

制作、认识和拓展模式对儿童们来说是非常自然的活动。早期接触模式的工作是识别规律性,认识不同形式的相同模式,以及应用模式去推测数值。例如,“红-蓝-蓝-红-蓝-蓝-红-蓝-蓝„”与“ABBABBABB„”具有相同的模式,所以其第12个元素是蓝。

从简单的状况出现的模式是函数和序列的萌芽。例如,如果1个玩具2美元,那么1个玩具,2个玩具,3个玩具,n个玩具多少美元?随后接触的一个是增长的模式,例如,“1,3,6,10,15,„,”一个是重复的模式,例如“1,1,3,1,1,3,„,”上述这些例子加深了对模式概念的理解。到了初中和高中,隐藏在模式和序列下的规律性变得越来越复杂,包括那些以指数方式增长的模式。接触作为函数的例子--序列,在中学得到扩展的目的是建立极限和无穷序列这些概念的基础。

在低年级,学生注意到每一项通过前一项而得到,来描述象“2,4,6,8,„,”这样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后一项=前一项+2。这是递推思维的开始。以后,学生能够研究被定义的序列以及通过递推得到的序列,如Fibonacci序列“1,1,2,3,5,8,„”在这个序列中,每一项都是前面两项的和。在许多科目中,递推数列非常自然地出现,并可通过技术手段来研究。9~12年级的学生研究由递推产生的函数和模式。

最初接触模式时,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学生经常口头地表述隐含的规律性,而不是应用数学符号来表示(English and Warren 1998)。学生数学课程的一个目标是基于口语表述,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经历,使他们舒适地、流利地使用数学符号表示归纳的结果。

函数的早期萌芽和它们的表示,包括这样一些活动,记录日常气温或在图表中随时表示随着平面高度的变化产生温度的变化。在低年级可以使用函数图象来描述函数。在6~8年级线性函数和对函数图象的解释是学习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东西。对9~12年级的学生来讲,尽管已经系统地学习其他一些函数,如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但对函数图象的解释仍然是重要的。在高中,这种系统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早期有过的代数思想的经历上。

熟悉函数的解析表示、数值表示以及图象表示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些表示中,能力是向思维深度和容易的方向发展。坐标几何使函数和关系的图象表示以及观察函数和关系的几何

性质,如图象的对称性,成为可能。图形计算器和计算机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图象和数值表示方面的实验,检验和对比函数的不同性质。包括两、三个变量的函数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几何

2表示,在y-z平面内,当抛物线z=y绕z 轴旋转会得到什么?所得图象如何用代数表示?

许多学生首次理解函数的概念是通过如下一系列教学过程,“任给一个n,如 n=0,1,n2,3时,求2的值”(Vinner and Dreyfus 1989)为了帮助学生发展对函数概念的更深的理解,对函数的多种表示-如数值表示、图象表示、解析表示有相当丰富的经历是必需的。◆ 使用符号形式表示和分析数学情形和结构

数量关系的符号表示是代数的灵魂。概括地说,它能使复杂的数学被简明地表达出来,而且符号和表达式能够提供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这种作用也遇到会一系列概念障碍,例如,变量的概念是相当复杂的。在低年级,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在下面式子中空位处的一个特定的数字是一个变量

○+2=11。

以后,学生会学到方程3x+2=11中的变量x,方程中的变量x,这两个变量的意义是不同的,而且它们与公式中的变量 的意义不同。完全理解变量的概念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它需要丰富的实践经历作为基础(Wagner and Parker 1993)。

另一个在理解数量关系的符号表示的概念困难是关于相等的概念。相等的符号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被察觉。例如,对在算术计算中广泛经历的相等符号的结果。学生一个典型的察觉是,把相等符号作为计算的符号(Kieran 1981)。然而,在高中之前,学生也需要学习到把相等符号作为相等和平衡的符号。总之,如果学生在发展他们工作中固定的概念基础之前,学生被要求从事较多的符号演算,但他们不能进行更多地机械性的演算(Wagner and Parker 1993)。关于符号概念有意义的工作基础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从低年级开始,直到初中或高中阶段正式接触“代数”这门课程。

当儿童接触数时,他们常常采纳在本质上是代数化的策略。教师们可以以相似的方式建立这种自然的趋势。例如,一个儿童可能注意到“4+5=4+4+1”和“5+6=5+5+1”等等。把他或她观察到的介绍给另一个儿童时,学生可能画出如图3—2所示的图:

□ □ □ □

□ □ □ □ □

图3—2 2+1

使用图形作为一个范例以及不是一个孤立事件的记录使代数表示图象化。或者,儿童可能会说“2+1”,因为这种表达表示的是一个归纳,它就是代数化。

在6~8年级,代数表示变得越来越正规,因此在符号、肖像、具体和几何之间再加上一个强有力的透视。当它们被几何化后,即使复杂的代数关系也变得清晰起来。当学生在进行系统的推理、复杂的代数符号演算时,学生很容易理解几何表示。例如,图3—3帮助我2们解释为什么前n个奇数的和等于n。

图3—3

学生能够给出像“1+3+„+(2n-1)=n”关系的符号表示,而且,以后学生能给出它的数学演绎证明。因此,这种代数归纳可以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得到发展和证实,一种在中学阶段学生能够接受,而另外一种需要较多的数学准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事实上,每种方式都能揭示不同的数学情形。

代数和几何彼此向对方渗透,正如学生把几何思想代数化。例如,一个半径为r的土球被加工成一个半径为r的土圆锥,问圆锥的高是多少?

代数结构的概念来自于对数的演算的关注。理解封闭性(如两个正整数的和仍是正整数,而两个正整数的差不是正整数)和代数性(如加法符合交换律,而减法不符合交换律)对于学习诸多的系统,包括数系、多项式系统、函数系统和矩阵系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够对运算进行推理,例如,他们发现减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的逆运算。考虑一个复杂的数系时,询问关于数系的内部互相联系的问题,以及找出这些问题的解法,对于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结构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同构的概念,即表面看似不同,而实质相同的数学结构。例如,两种不同的物理情形,可用相同的图形把他们模型化。这显示两种不同的过程具有相同重要的数学特征。

◆ 应用数学模型以及分析在实际和抽象的背景下的数学模型变化

数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应用是现象的数学模型。应用符号记法是模型化的中心。例如,分配律和交换律、物理定律、人口模型、以及对数据集的统计都可以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在任何复杂的表格的使用中,代数是不明晰的。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数集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理解能用变量、函数、关系的语言表示出来。

基于以上事实,对于学生来说,从低年级开始,把众多现象数学模型化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学生对标准函数族的熟练程度,他们能够应用线性函数、指数函数等把一些现象模型化,且可用它们进行鉴别。三角函数表示周期现象是非常有用的。基于计算机的实验室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快速地从物理实验中获得可靠的数据,这样就能扩大对状况所作模型的使用范围。计算机或计算器的图形、数值、或符号功能可被用于探讨这个模型可能的变量的作用。在解决涉及这些变化的情形中,最大值和最小值是非常重要的。

对变化的最终研究是在微积分中,但学生在正式学习微积分课程之前,已经对变化讨论了很长时间。在幼儿园前—2年级,一个描绘运动员跑的距离与时间图形的学生能够指出,在一段时间内距离增长得非常快,而在另一段时间内距离增长得较慢。这个过程依赖于时间函数y=f(t),它在steep区域变化得非常快,而在shallow区域变化得非常慢。

算术序列和几何序列的不同之处在于,序列中每项的定义依它前一项的方式。对变化的学习与递归思想相连。低年级的学生能够观察到像5,8,11,14,„这种模式,也就是每个数比它前面的数大3。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将学习到序列中更加复杂的变化,像1,3,6,10,„,在这个序列中,每一项对于后一项来说,是按照比例增长的。又如2,4,8,n16,„,在这个序列中,每一项是前面一项的2倍,也就是指数关系。y=2

总之,模式、函数和代数这些领域内的概念和技能逐步变得深入和复杂。同样地,在这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模块2学习体会 第8篇

关键词:模块,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1 前言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中出现了“模块”的概念, 并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实施以“模块”为单位的教学, 这是在体育教学中首次出现的概念。单纯就《标准》中有关“模块”的说明, 也许我们可以明确“模块”是一个教学单元, 甚至可以知道这个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但是, 这个单元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单元有何不同, 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又该如何去明确, 这是一线教师实施以“模块”为单位的教学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并最终决定“模块”的教学质量, 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模块”。

2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模块”

查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模块——“把组合成整体的零件按形状、尺寸、功能等要素的共同性分成的若干单元”。结合图1所示, 可以进一步理解, “模块”是由若干零件构成的整体, 其中, 零件可以按照不同要素 (如形状、尺寸、功能等) 的共同性进行分类再组合成若干单元。可见, 要想充分认识这个模块, 就必须充分认识组成模块的若干单元, 而认识单元的关键, 是认识统领零件形成单元的要素。

3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的“模块”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中, 首先, 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次, 对“模块”进行了说明。“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既相互独立, 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 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 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议”。最后, 介绍了设置模块的意义。“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 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 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 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 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 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从《方案》中的“模块“来看, 我们可以明确“模块”是课程结构层次之一, 是实施课程的基本单位, 并能知道实施“模块”教学的意义, 对构成“模块”的一些基本要素也能有一个初步轮廓。但绝未达到对“模块”充分认识的程度, 这一方面有待结合具体的学科去进一步认识, 更重要是对“模块”的整体和构成“模块”的基本要素需要进一步地明确, 否则, 广大一线教师就无法区分“模块”与传统意义上学科教学单元有何不同。只要教师能够站在课程的整体高度, 结合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的结构、模块的构成要素、模块设置的价值和意义等进行综合思考, 就能够明确“模块”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下, 对某一学科中相对的大教学单元进行系统地建模。说它是相对的大教学单元, 是基于它既是某一具体学科分成的若干教学单元之一, 又大于原来意义上学科教学单元 (如语文学科中议论文单元、记叙文单元、说明文单元等等) ;说它是对某教学单元进行系统地建模, 是因为它不仅要明确这个教学单元的教育教学目标, 而且还要设置特定的单元学习内容, 并且要围绕着特定内容, 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课时、学习评价等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要求。结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模块”的理解, 《方案》中“模块”的整体是指某学科下由特定内容组成相对的大教学单元, 组成这个大教学单元的基本要素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它相对原来意义上的学科教学单元, 将显得更加系统、更加综合。如图2所示。

4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模块”

仔细阅读《标准》, 其中有关“模块”的内容包括“《标准》在水平五和水平六的运动技能中各设立六个系列, 每个系列包含若干模块, 一个模块由某一运动项目 (如篮球、有氧操、短距离跑、太极拳、轮滑等) 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 一般为18个学时, 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1个学分”。

《标准》中的“模块”很清晰地告诉了我们模块的学习内容、模块的学习课时和模块的评价要求。结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和《方案》中“模块”的理解, 我们不难认识《标准》中某一具体的教学“模块”。以篮球教学模块为例, 篮球教学模块是由篮球运动项目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整体的学习, 构成这个模块的基本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如图3所示。

4.1 模块的学习目标

《标准》中明确了课程目标的管理体系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和结构体系 (课程目标—五个方面目标—水平目标) , 没有明确某模块的学习目标。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去认真研究水平五和水平六的学习目标, 另一方面给教师根据模块构成的要素和学校、学生的客观实际确定模块学习目标留有足够的空间。模块学习目标应来自于水平学习目标, 是水平学习目标的一种具体化。教师在充分认识水平学习目标的基础上, 根据所在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先把水平学习目标有计划地分到学段, 再合理地拆分到具体的教学模块。

4.2 模块的学习内容

《标准》规定, 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必修和选修两类模块, 其中, 田径类项目和健康教育专题为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 选修模块的学习内容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择某运动项目而定。所有模块的学习内容都来自于七个系列, 并明确规定模块学习内容是由某一运动项目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 这为我们确定模块学习内容带来很大方便。同时, 又要求教师对“以学习目标统领学习内容的思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模块学习内容的规定与“以学习目标统领学习内容的教学思想”不矛盾。一方面, 对“以学习目标统领学习内容思想”的理解, 不能仅仅理解为学习目标统领学习内容, 而应理解成“教学目标不仅统领学习内容, 而且统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师生关系和评价标准, 让课堂教学的一切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也就是说, 如果依据学习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能直接反映学习内容的功能, 仍然可以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师生关系和评价标准等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如依据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学习目标, 选择短跑作为学习内容, 似乎内容的功能不能直接反映学习目标, 但是, 教师采用合作进行短距离跑的教学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短距离的接力跑、集体进行搭肩跑) , 就能很好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 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替代的特点, 为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来选择某一项运动项目作为模块特定的学习内容, 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因此, 以特定的学习内容来实现模块教学目标, 完全可能。

4.3 模块的教学课时数

《标准》明确规定, “一模块的学习一般为18个学时 (相当于1个学分) , 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能进行较系统的学习”。这样的规定基于两个方面的思考, 一方面, 能够体现出《方案》对所有学习领域进行统一管理的要求, 《方案》规定“每年教学时间40周, 每学期分两段, 每段10周, 其中9周授课, 1周复习考试”, 因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1周为2学时, 所以, 一个模块的学习定为18个学时。另一方面, 能够体现出“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能进行较系统的学习”的要求, 如传统的篮球教学单元, 一般安排5~6学时, 要使学生通过5~6个学时就能够对篮球进行系统的学习, 显然是不现实的。

4.4 模块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具体办法。对这一要素, 《标准》中只是对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一些要求, 如明确了教师的教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思想;相对于传统教学, 要求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教法, 改变过于注重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 应给学生的学习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等。毫无疑问, 这些对确定模块教学方法具有指导意义。但是, 《标准》中没有就某一模块的教学方法提出具体的要求, 这一方面是因为模块的教学目标有待教师根据水平目标, 结合地区、学校、学生等客观实际, 综合考虑, 统筹安排后确定。没有目标就定教法, 这不切实际;另一方面, 教无定法, 只要教师做到以学生为本, 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有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教法, 都可以去选择和创造。这为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留有充分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因此, 模块教学方法的制定要根据模块教学目标, 结合学校、学生的客观实际, 综合考虑后确定。

4.5模块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必要手段。《标准》中仍然是对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一些要求, 如“力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做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体验等学习方式”。模块学习方法的确定, 主要依据除模块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场地器材等以外, 更重要的是考虑“学情”这一重要影响因素。这样, 才能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地实现模块学习目标。

构成模块的要素还有许多, 如模块学习的评价、模块教学的计划、模块学习的步骤等等, 都需要我们去一一地解读, 这样才能确保以“模块”为单位的教学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剃须刀毕业设计任务书下一篇:六一班中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