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2024-07-24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精选11篇)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第1篇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摘要] 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进入企业文化建设领域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必然选择。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借助文化进行管理,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造就人,努力营造一个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良好的人文环境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企业 文化 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是企业的软实力。时下,很多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然而,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雷声大,雨点小,成为“花瓶”和摆设,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不扎实,没有形成具有一种鲜活的精神氛围。

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如果离开了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就会无源、无本、无根。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的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念而提出来的。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以人为本也是对我们党 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建立后,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觉企业的潜能。她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以其新的思想内涵,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调动和组织员工最有效的手段,是员工归属企业的界限和标准,是企业产生内部凝聚力和外部扩张力的源泉,这就是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传统的、我们习惯性的管理多为以“事”为中心,设计企业管理制度以“约束”为出发点,以“管制”为手段,以追求“一致性”为目的,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创新意识和能动精神。实践证明,在这种只把人看作是一种资源,是管理对象的管理思想指导下,管理者只注重职工对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和服从性,不会倡导职工个人的积极能动性,也不会鼓励职工去承担风险。这样,优秀人才的才能和专业技能发挥受到限制,失去了创新发明的激情与动力,往往会感到压抑和排挤。基层管理者、科研人员工作循规蹈矩,每天只会完成职责规定的工作,而不会去关心会发生哪些问题和如何解决,更不会有所创新、创造。久而久之,企业就会失去活力,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的管 2 理状态中,发展停滞,甚至走向消亡。

二、文化软件要靠管理硬件作支撑和保障。

一些企业没有将企业文化纳入到管理范畴,往往回避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唱着先进文化的高调,却没有扣准制度规则,没有与战略管理、经营管理、施工管理、工序管理等重要环节相连接。这种文化与管理“两张皮”现象,使企业文化建设失去了实际意义。

先进的管理理念就是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围绕发挥人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而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具体的讲就是在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中,重视人的要求、承认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价值。始终把人作为宝贵财富放在首要位置予以优先考虑,把人看作可以开发、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最有用的资源。一是以战略的眼光,正确处理“因事设人”和“因人设事”的关系,防止人浮于事。二是运用优胜劣汰机制来进行人员配置。让职工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发挥智慧、能力和工作热情,做到“学有所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实行单位与职工双向选择。一个人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能获得较大的成就感;一个单位如果能把合适的人安排在他最恰当的岗位,就能发挥出他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果。四是对于专门人才,要为他们开辟空间、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人尽其才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以人为本”管理最大的风险是信任危机,企业作为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一是企业要依法与职工建立平等、和谐的劳动关系。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权益。二是要做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建立科学实用、标准规范、上下认同的管理制度,并做到公开透明,让职工明辨是非。三是要注重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包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废除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不尊重个人权利的规章制度。四是建立公平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根据岗位劳动特点、个人贡献的大小实行不同的薪酬标准,充分体现效绩差别,激励职工争先创优。五是逐步把绩效考核管理延伸到沟通管理,最大程度的解放人的创造性和企业的生产力。

三、加大员工培训,为企业文化建设夯实基础。企业根据发展战略目标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对职工提高素质和能力实施培养和训练,不仅是对职工的知识、技巧、行为或态度的一个再造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一是引导职工树立“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观念,在企业内部营造出“收入靠岗位、岗位靠竞争、竞争靠素质、素质靠学习”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职工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在进行培训与开发的需求分析时,应将企业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对知识、技能、行为、态度的要求与相关岗位职工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分析,找出差距,以决定谁应该接受培训以及接受什么样的培训、培训要达到什么目标等。三是 4 在确定培训范围、内容和目标时,要与职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职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在培训与开发的实施阶段,要充分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采用职工乐于接受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让职工熟知培训目标和考核标准,帮助职工找准差距、制定学习计划,并关注职工学习的全过程。四是在严格考核培训成绩、评估培训效果的同时,体现开发与发展的思想,注重职工训后的岗位安排,给知识和技能获得提高的职工择优安排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益。五是在普遍提高职工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建立高级人才选拔培养机制,让有潜力、有志向的职工成为优秀人才、岗位专家,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四、营造氛围,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职工通过愉快的工作,从中感受到价值,由此凝聚力量,提高效率和效益。所以,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一切依靠职工,一切为了职工,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成为职工的阳光、空气、水分。否则,职工不会真心对待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提升职工幸福指数,使职工安全体面的工作,健康舒适的生活。逐步由“关心日常生活”转变到“促进全面发展”,从“关心冷暖”转变到“关怀身心健康”,从“追求一致性”转变到“尊重个性差异”等。不仅要为职工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且要营造团结友爱、和睦共进的团队气氛,禁止恃强欺弱、杜绝冷漠无情。在日常管理中加强交流沟通,当职工感到精神紧张或焦虑时,及时进行 5 心理疏导,帮助职工放松情绪;当职工工作压力过大时,注意科学合理安排工作量,给予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帮助他完成工作;在工作之余组织开展为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尽可能为他们创造社交、联谊的机会,满足人的社交心理需求,培养团队精神和荣誉感;对于厌倦了工装的职工,允许他们在非特殊场所之外可穿休闲服装,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谐良好的企业氛围,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五、企业文化建设要紧扣实际。

企业文化是“知”与“行”的统一体,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而且要切切实实的予以践行。恰恰是在“行”这个层面上,一些企业仅停滞在贴标语、办报刊、出画册、建网站、发手册、办展板、稿演讲等表面形式上。外观宣传华丽时尚、热烈响亮,但不注重企业文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出现了只重视表层外观而忽视实质内涵的现象,这种缺乏根基的企业文化故不会有明显的效果。

企业文化要准确把握企业的特点。我们基层单位管理施工项目多,项目专业性强,承包商技术、操作水平差异大。同时管理现场安全、质量、进度交叉点多,在工作中既要有缜密的脑力劳动又要有完成不定时工作制的体力劳动。在生活上,职工远离家人和基地,长年在外频繁流动、夏顶烈日、冬冒严寒、生活单调。因此,他们最需要理解、尊重、关爱。同时,企业文化要有简捷实用和可操作性,要让职工群众好记、好用,体 6 现自身特点。企业文化定位应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以质量为生命,以安全为保障,以效益最佳化为目标的企业管理理念。它贯穿始终的是:让职工都了解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富含人情味和个性魅力,为职工所认知和熟悉,通过文化感染传播,让职工感受到幸福、进步、自豪与发展的空间。最终把实现企业目标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将遵守规章制度变成职工的个人准则,把文化力变成推动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结语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造就人。从实际出发,得到职工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这是企业文化种子落地生根的关键。因此,只要抓住关键,持之以恒去挖掘,扎扎实实去开发,创造条件去精选,循序渐进去加工,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实现其宏伟发展目标。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第2篇

今年公司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展现我们江苏省安的企业文化。为响应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特撰稿说说自己对公司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倡导,并经过筛选提炼而形成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企业使命、愿景、企业精神以及核心价值观等等。简而言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我认为,一个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2、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总是在不断发展中培育着积极的企业文化,这是因为积极的企业文化通过把企业理念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不但能够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更能增强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延长企业的生命力。可以说,积极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创建一扭企业和建立百年基业的内生动力。

二、对公司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来公司一年的时间,来粗谈下我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1、团队合作

一个工程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只有大家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现在,团队合作就是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应更加强调团队精神,建立群体共识,以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任何一个项目想凭借一己之力取得卓越的成果,是非常困难的。

关于团队合作,我个人觉得我们公司做的不错。各个项目部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彼此相处很融洽,使彼此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从而能更好的工作,为公司做出贡献。项目上,大家彼此分工,不会出现闲置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很重要,做事更有成就感,也更有紧迫感。工作上遵从上下级关系,合理安排完成领导下派的任务。生活上,彼此又像朋友、家人一样,聊聊天、打打球什么的。我感觉很好,又家的感觉,使我们这些常年在外的人有归属感。

2、注重员工专业职能培训

公司每年都会安排人员进行专业职能培训,这极大的开展了我们刚进来的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能更好的运用到工作中去。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平时也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的给自己充能,使自己总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才能使自己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被淘汰。

3、注重与人交流

项目上很能锻炼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虽然现在信息时代比较发达,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是最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途径。公司及项目上领导都会注重培养我们与业主之间的沟通,参与到与业主开会交流中去,使我们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更快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第3篇

一、基本理念的提出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 还应以开阔的视野, 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1]把理解多元文化作为音乐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单独提出来具有积极意义。

二、学术界对“理解多元文化”基本理念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 理解多元文化的提法在理论上有所欠缺。不少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大学严宝瑜教授在《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修改意见》一文中认为把“多元文化价值观”改为“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平等态度和对世界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更加合适。他说:“多元文化是一种事实, 并不牵涉价值问题。我们历来强调要尊重其它的民族的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其中当然也包括他们的音乐文化在内。能不能把世界多元文化当作一种‘价值观’来对待?对此存疑。”[2]李闽在《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如何认识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音乐》一文中指出“中国在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方面的措施——提倡中西结合。但是这种做法由于缺乏相应的条件, 事实上还加快了传统音乐的消亡。刘天华的二胡与琵琶音乐都是在西洋作曲理论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 应属于新音乐的范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他的音乐已成为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代表。”[3]

三、对理解多元文化理念的思考

1. 音乐课程多元文化要注意与相关文化的关系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教学领域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 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 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他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 而在更多情况下, 又蕴含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3]

“音乐课程课标”引入了多元文化与相关文化两个概念。世界文化格局的变化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音乐教育要实现对本土音乐文化旧价值观念和旧态度的转型。2.要以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来理解和实现多文化和跨文化音乐教育。“雷默曾指出:音乐在教育中有多种价值, 就音乐教育的宗旨而言, 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从音乐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所涵盖的心理学领域看, 它全面涉及人的智力、身体和感情, 也就是认知, 情感和心理活动这三个领域;就音乐教育的文化语境而言, 它既有普遍性, 又有文化的特殊性, 而且因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 具有个体的文化差异性。”[6]

正如参与我国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编纂的著名学者王安国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所说“我们的音乐教育不能将审美功能夸大到万能, 也不能忽视它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如果将审美功能无限扩大, 反而可能成为文化的对立面。”[7]在“新课标”中引入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学习领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只是希望通过这一引入, 使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明确接纳“多元文化中的音乐教育观念”, 使得审美与文化相融合, “将艺术音乐的观念真正还原为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 将抽象的零散的资料, 文化资料还原为尽量完整的, 全面的文化现象, 让音乐原本存在的音乐功能回归音乐本身。”[8]通过这种类似的途径, 才能体现我们所追求的音乐与相关文化的价值目标。

2. 理解多元文化在实践教学中的可行性。

通过课堂器乐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学习、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完全可行的。即:可在这方面的教学中, 在一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了解和演奏不同民族的音乐, 扩大学生的音乐和相关文化视野。例如:了解到日本传统音乐大多数是散板式音乐, 旋律单一, 主要通过音调的细节变化、音色的微妙差异逐渐展开的。因此在欣赏器乐演奏教学中、 (如《樱花》、《四季歌》等) 时, 强调学生对音调的细节变化、音色的微妙差异的注意, 以达到领会其艺术审美的功能, 使学生对其他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理解乃至表现成为可能。同时, 教师到位的示范演奏, 深入浅出的解释、演奏, 对启发学生都是有益的。

3. 在提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时必须重视并加强我国传统音乐的教育。

在《新课标》中, “弘扬民族音乐”已作为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体现。其中, 加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分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音乐教学来传播, 传承我国优秀音乐传统, 使学生全面, 深入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由此, 在音乐教材建设中, 应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改编为适宜于中小学表演或欣赏的音乐形式加以提倡, 可以将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勤劳、勇敢、朴实融入各种活动之中, 做到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与精神情感内涵的统一。同时, 在对音乐教材审查的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 民族音乐在音乐教材中的选材比例, 从教学材料上确保民族文化在音乐课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 让学生明白中国音乐不只是汉族音乐。让学生亲自体验中国音乐的博大深厚多姿多彩, 增强对中国音乐的了解。正如 (新西兰) H·.李斯在《“富丽而珍奇”:音乐的根基与变迁的传统》一文中所说:“一种传统只有在他们人民珍爱他和帮助他生长以及在他们自己生长和变迁相互作用的精神中才能成功的回应变迁”。[9]因此, 我们的音乐教学内容应加强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已放弃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和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 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 在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 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响应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念。它是以文化为其价值定位, 它与西方音乐体系一样具有其独立性和完整性, 相互不能取代。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是这样的认识:即只有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基础上, 平等客观地看待本民族文化和世界各种文化, 中国才能建立自身的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 中国的音乐教育才能立足于世界, 我们才能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4页严宝瑜.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修改意见[J].人民音乐, 2003年, 第10期

[2].李闽.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如何认识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音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 第3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19页

[4].周蓓.当代心理学对音乐教育的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 2003年, 第5期

[5].叶露倾.国际音乐教育发展与中国音乐教育[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8年, 第3期

[6].刘沛.音乐教育哲学观点的历史演进[J].中国音乐, 2004年, 第4期

[7].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对策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4年, 第4期

[8].李渝梅, 李方元.音乐课程编制中有关课程知识的几个理论问题的讨论[J].音乐研究, 2004年, 第2期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思考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在实际中,社会大众往往容易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部分职业院校更是把“校企合作”直接诠释为学校与企业合作招生、合作办班,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习,优先录取;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甚至认为校企合作班的学生就是委培生。并不否认此类合作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绩,但它强调和重视招生办班,突出和强化技能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十八大提出的“职业教育作为体系,学校和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真正做到紧密对接、深度融合。

1 校企合作的现状

伴随行业产业发展,各地各类高职院校挂牌组建(升格、合并)成立。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内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层次和特色的合作。按照合作的深度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三个等级。

1.1 浅层合作。企业把生产车间搬进学校,实现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学校的专业设置根据企业所需确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成立实习指导委员会和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招聘高级技师、行业企业专家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

1.2 中层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等服务,争取企业家、学者、专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出席,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知名专家参加,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如:在学校开设“订单班”,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给“订单班”上课,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接受“订单班”学生的顶岗实习。企业还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订单班”培养是最为普遍的现象,学校和企业有着共同的利益,企业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

1.3 深层合作。学校为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提高整体效益,两者之间相互渗透。首先学校和企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规划专业设置、改革教材和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企业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开展就业指导并定期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教师以“公司职员”身份到企业进行脱产顶岗工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其次政府、工业园区、企业、学校、行业机构等职业教育集团,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协调专业设置,教材开发,整合教育资源,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

通过校企合作,对学校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能有效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给他们一个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提高了学生创业精神和就业能力。

百度百科中“有机结合”的释义为:互相结合,即两个及两个以上事物互相结合,并不相互抵触、牵制,而是各出所长,相互取长补短,获得更好的成果。而“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所以,融合更契合职业教育是一个整体体系的提法,更能体现紧密对接。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2.1 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英译为school culture,通常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可以看做学校的气质,是一种内涵,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绿化美化、校园景观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学风、校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2.2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称组织文化,英译为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通常是指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迪尔和肯尼迪把企业文化整个理论系统概述为5个要素,即企业环境、英雄人物、价值观、文化网络和文化仪式。因此,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企业的目标、传统、员工的素质以及企业内外环境的不同,奠定了企业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

2.3 两者的共性。第一,都属于组织文化。学校和企业都是一个组织,他们都有一个自上而下的文化形式和传播宣灌,规范约束其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两者都具有规范、导向和凝聚的功能。第二,有相似的结构层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都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是前提,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基本的场所、平台等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能够维持学校和企业正常开展文化活动,调动人的积极性;精神文化是核心,在文化活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提炼、凝结,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第三,有类似的功能表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财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在管理、教学、科研等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创建的。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他们都代表了各自组织独一无二的、最核心的内容。

2.4 两者的差别。一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学校的功能是教书、育人和科研,企业的功能是通过竞争创造更多的价值,二者的宗旨和目标不一致。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文化,体现的是内涵性,与业绩等不紧密关联;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体现的是操作性。企业文化基于企业战略而存在,核心就是创新、竞争和客户导向。二是积累的过程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很多名校的校训自它成立之日起就开始传颂,历经种种变革,物是人非而历久不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企业文化虽然也有计划性,但企业作为市场的产物,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文化兼具了灵活性。很多知名大企业,从成立以来,有些企业标志变化多次,有些完全放弃了最初的经营产业,有些则改变了公司性质,由此则带动了企业的不断更新变化。

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提出要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打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通道的有效途径。企业文化提前介入高职教育,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受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更早地在心理、行为、价值观等方面更加近的接近社会与企业,这对于高职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的引导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一是校企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中,加深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体验与理解,提高了学生对团队协作、精益求精等优秀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认同和理解,从而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自然过渡。二是校企文化的互动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养成。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外,更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精神和道德。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把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自身的内在需求,确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校企文化的互补将有利于高职院校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学习与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让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文化的互补能够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4 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实现校企文化融合,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的路子,搭建起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4.1 加强特色校园建设。加强硬件建设,使校内基础设施、实训基地渗透企业文化。一是校内的楼、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可以用知名合作企业、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来命名;二是通过各种媒介,发布行业企业动态、用人需求等信息;三是可以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为一体,使学生学习即置身于职业环境中,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职业素质和创造能力。

4.2 加强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文化素质、职业素养,正确理解企业文化,有企业实践或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工作。 高职院校可聘请行业企业的优秀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骨干担任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授课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同时,高职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鼓励和安排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为教师回炉再造创造条件。

4.3 加强学生择业就业创业观念教育。一是要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高职院校毕业生要适当自我定位、认清就业形势,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二是要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走出校门后,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三是要帮助学生准备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实力。高职学生从一进校门起,应自觉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未来就业联系在一起,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科学思维、组织协调等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将逐渐走向办学社会化。在当前开展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和实践,积极思考如何使两种文化更好更快融合,发挥文化的作用,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将是一项长期而具有实际意义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门户网站,2013年1月9日.

[2]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 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3]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第5篇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依照党的纲领和不同阶段政治、经济的中心任务,通过有组织、有意识的教育,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党员和广大人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于凝聚力量,提高职工素质,推动企业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一是性质上的区别。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是通过培育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职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追求企业整体优势,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本质上是经济管理问题。而思想政治工作它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

二是内容上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及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同时,对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进行疏导,及时予以解决。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

1外条件制定经营策略、确定管理信条、培养企业精神、确立企业目标、建设企业道德、树立企业形象等。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立足于全党的思想政治上高度统一,具有较高的共性特征;而企业文化是依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长期铸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运作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主体是在党组织的集体政治核心领导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体制,其运行方式是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主要是系统教育、正面灌输。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通过企业领导人的倡导,靠全体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逐步养成,一旦企业员工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就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员工就会自觉自愿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一是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做人的工作。企业文化从研究人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出发,注重焕发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倡导优良作风和好的传统,强调自我激励的作用,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点、立场问题,以育人为主,以转变人的世界观为本,旨在用共产主义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队伍。总之,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方面是一致的。

二是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企业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效益功能。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软管理,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可见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目的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企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互相推动,共同发展。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但他们之间互相联系,结合点是很多的,因此,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彼此互补,达到共同发展。

二是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但它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为各层次职工所认同和接受,为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单向灌输和一个固化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形式。

三是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空间,企业文化建设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便于与经济工作融合在一起去做,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力量。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文

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正是在于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改变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是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把握方向,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企业环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求每个职工都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必须制订和实行符合客观需要的严格的规章制度。这就要求广大职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经营作风上要坚持诚实、守信、公正、热情、周到。在企业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会有广泛的利益关系发生变化,产生新旧观念的冲撞和磨擦,出现各种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单靠物质手段和行政干预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借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向职工做通俗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了解企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自觉地做到局部服从整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和谐的企业氛围,更好的推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第6篇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在成熟的企业里流淌着一条河,这条河就是企业文化,每个员工就是水滴,每个团队就汇流成小溪,每个部门就汇聚成了小河,整个企业组织便形成了拥有一致目标和方向的河流,新走进企业的人,便会被这条浩浩荡荡的河水同化,而成为河流的一分子,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下面我就谈谈我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当然是大厦面前抛砖,不对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企业文化 重在用心领会。庄子曰“乘物以游心”,在企业里面能不能乘业以游心,这就需要企业文化,在我看来,文,就是记录,化,就是不断发展,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不断发展的记录,那么你们想企业留下什么的记录你们就要向那个方向努力,当然这记录包括企业过去的现在的,和规划今后的记录,包括物质的精神的财富,这种记录有文字的也有非文字的,就像一个人有外在的美也有那种气质的美,纯是人们感觉的韵味。1企业的社会责任

谈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许你们不太理解,谈企业文化怎么谈起社会责任来了,但我觉得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是鱼水关系,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企业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任何企业不管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是为了社会企业文化征文 的人们,都是在对社会作出贡献,当然在履行社会责任,所以我觉得企业文化首先应该具有社会责任,不管是企业的领导者还是职工,都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像松下的自来水哲学、强生的减少病人痛苦的信念、杜邦公司安全炸药理论、迪斯尼公司给游客以欢乐的理念、日本九州电力公司要与社会携手共进,创造出丰富多彩美好的社会的理想都是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为社会的人们忠心服务的目标。

松下幸之助认为:一般都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诚然,利润不可少,但它不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的,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事业经营谋求提高人类共同生活,我觉得是特别有道理的,我想像松下、迪斯尼等这样的国际公司全球化操作、本地化运作贡献社会的思维来给企业文化定位是比较好的,企业文化只有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并获得合法的利润才是正确的,如把利润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现非法人头传销诈取利益等此类恶性事件,这样的企业是不能生存的,也是为人们所痛恨的。

我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第7篇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说到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懂,但也没有人能说得很清楚,目前的解释有1700多种。培训学院选用了英国的解释:文化是人群为了生存而对环境作出的适应方式。文化其实就是对生存而做的调整。现在,许多的企业都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与企业再造,要创建学习型组织,要培训,因为这是企业生存环境的要求,不能适应就会被淘汰,这就是文化。

文化其实存在于工作与生活中的每个时刻每个部分,在公司中不管你是从事管理工作还是其他的工作,受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现代的社会文化是由企业文化做载体的,是一个群体概念。许多人说企业文化就是老员工文化。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老员工文化就是老板文化。如果一个企业家不能把自己的一些文化转化成企业文化,那这是企业就是没有文化的。

既然文化是人群为了生存而对环境作出的适应方式,企业文化也应是企业对生存环境作出的适应与调整。所以说,企业文化应该是常新常变的。从这一点上来看,老板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来调整自己,从而调整企业文化。

当前,企业文化面临的三个生存条件:竞争、变化和全球化。

(一)竞争

随着人们生存意识和和谐发展意识的提高,企业间的竞争目的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企业更多的是逃离“红海”而选择“蓝海”,是为了离开竞争而竞争。从性质上来看,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为了输赢,也不是双赢,而是为了发展。为此公司提出的“带领经销商、供应商一起成长”的战略,培训学院设置了对经销商、代理商的系列培训。比如2006年12月出召开的“工程业务拓展培训班”,就是出于让经销商跳出只做零售或批发的竞争,强化对工程业务的拓展。从而为经销商创造更多的价值。于此同时,加强了对供应商的培训力度。

(二)变化

变化是由技术的创新与知识的发展而产生的,从近十年的变化规律来看,将会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企业时代结束,顾客时代开始;个人时代结束,团队时代开始;价值转移时代开始。

(三)全球化

全球化的变化带来的就是资源全球化和规则的全球化。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第8篇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80年代初美国学者在比较日美成功企业的经验后, 提出的经营管理新观念, 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世界管理学界、企业界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

关于企业文文化的含义, 有着多种说法。较为全面的一种解释是: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企业文化使企业独具特色, 区别于其他企业。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实践表明,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

(一)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毛泽东曾说过,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企业也是一样,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没有文化的企业, 是愚蠢的企业, 而愚蠢的企业是不能在竞争中取胜的。纵观世界上取得较大成功的企业, 其企业文化必然是先进的, 拥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在现代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 企业要谋求发展, 就迫切需要建设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 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 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了健康向上、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食粮, 能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高尚的人文环境。员工在企业文化良好的环境下工作生活, 会将企业视为自己的家园,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 在本职岗位上各尽其能, 积极进取, 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 愿意与企业同甘共苦。

(三) 企业文化对员工起着内在的约束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 是一种内在约束, 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企业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特别是当企业发展壮大后, 除靠权力和制度来管理企业外, 更需要有一个在此以外的力量来引导或约束员工的行为, 这个力量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 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软约束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 使企业员工产生心理共鸣, 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如同仁堂药店在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 树立“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 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 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四) 企业文化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社会形象的树立, 产生品牌效应, 拓展市场和增加产品附加值,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海尔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海尔17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创新”。截止到2007年, 海尔累计申请专利7883项 (其中发明专利1736项) 。自2002年以来, 海尔品牌价值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其品牌价值在2007年就达到786亿元的高度。海尔所取得的这些成绩, 是与其建立了先进的企业文化所分不开的。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 企业文化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许多企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然而, 我们必须看到,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企业对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把企业文化建设简单的视为做一些公关宣传活动、广告推广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职工的文化娱乐活动。还远未将企业文化建设提到推进企业管理方式创新、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

(二)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长期性。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企业文化建设本质上是新的思想观念培育和新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犹如将一块铁锻打成钢, 需要千锤百炼, 直到铁块成钢。这就需要对员工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 更需要企业领导人的言传身教, 带头奉行。可一些领导人对企业文化建设长期性认识不足, 急功近利, 造成企业文化不能融入精神深处, 流于形式。

(三) 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不足。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环境中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进步, 企业文化也需要渐进。一些企业以为文化建设一劳永逸, 在建设了比较先进的企业文化后, 便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结果使先进的文化慢慢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不能继续为企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 企业文化缺乏独特个性。先进的企业文化往往带有企业自身独特的个性。它只为这个企业所有, 只适用这个企业, 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起步较晚, 一般企业还不具备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没有认清自己的企业特点, 发挥本企业及其文化素质的某种优势, 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发展本企业的文化个性。

四、关于建设企业文化的几点建议

根据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 要分析企业的历史背景, 梳理、提炼企业的核心理念, 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对企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哲学进行梳理、提炼是建设企业文化工作的前提, 也是关键所在。一要分析企业的成长历程, 企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本身就能够增强员工的认同感, 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要对企业进行分析定位, 分析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掌握本企业及竞争对手的情况、市场情况, 分析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探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和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三要分析提炼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 总结经营哲学, 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确立独具特色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形象等。在提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突出企业自身的独特个性, 避免出现与其它企业雷同的现象。

(二) 要博采众长, 借鉴吸收民族文化和其它企业的优秀文化, 构建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文化。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和现有的企业文化采取批判和继承的态度,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 不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要善于发扬本企业的优良传统。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就十分重视荟萃世界优秀企业文化。公司规定外派领导人回国述职, 首先要报告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文化特点。对于外来文化, 也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 照搬照抄, 而应认真鉴别, 分析研究, 要弄清楚哪些是适用于自己的, 有选择吸收。

(三) 要以创新的精神建设企业文化。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 都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文化更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必须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创新、完善, 再创新、再完善。要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就必须始终坚持创新的精神。首先, 要树立观念创新, 培养创新意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事实本身, 改变的只是对事实的认识和看法。同样的条件下, 坚持创新的企业一定会比固守陈规的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所以, 无论企业领导人, 还是一般员工, 都要树立创新意识, 始终坚持创新观念。其次, 要将创新观念融入企业制度。建设创新观念的支撑体系, 把创新观念变成现实。第三, 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氛围。要努力营造创新的氛围, 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要强化对员工的教育培训, 营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要给员工创造均等的创新机会, 鼓励他们甘冒风险, 允许尝试失败。

(四) 要强化企业文化教育, 团结凝聚员工, 传播影响公众,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建设了比较先进的企业文化后, 就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确保企业文化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真正转变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一要通过企业内部的各种文体活动、动员会议、业务竞赛等活动, 加强对员工的企业文化教育, 增强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并利用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把员工凝聚起来, 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企业发展中去。二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 增强企业的影响力和形象力, 切实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通过专题宣传片宣传, 让公众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文化理念, 扩大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或品牌亲和力;开展特色服务宣传活动, 大力宣传企业的特色服务和产品, 强化公众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认识;开展企业员工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活动, 建立双向沟通和良性互动关系, 增进双方了解, 更好地向市场传达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陶红霞.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6, (6) .

[2]张明伟.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企业管理, 2007, (6) .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工作 企业文化 建设

前言:目前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从研究的成果看还不够理想,成形的专著几乎没有,有价值的论文也不多。此外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研究成果中,论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关系的比较多,至于两者如何融合,大多数只是粗略地讲到几点纲要性意见,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

1.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在日常工作中,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含义基本相同,可以通用。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众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社会性。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它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当前国有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实行社会化,使职工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四有”新人;第二、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基于实践,才能找出问题根源,使职工的思想净化,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人才。

2.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在长期斗争中积累下来并世代相传的关于如何适应环境,与自然作斗争,协调人类内部关系的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全部认识,并且通过人类的道德、价值、知识、信仰、风格、习惯、等多方面表现出来。

2.1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同一性

第一、对象相同。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作为两门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都强调协调好国有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都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第二、方向一致。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为经济基础服务。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企业文化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三、目的相近。企业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效益功能。建设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软管理,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2.2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第一、性质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依照党的纲领和不同阶段政治、经济的中心任务,通过有组织、有意识的教育,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党员和广大人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它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

第二、内涵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党在国有企业的中心任务与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规律,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施加影响,以便调动积极性,服务于生产建设,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理性概念,又是进行思想教育活动的实践性概念。

第三、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與企业文化运作方式不同。这是因为二者的活动主体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主体是在党委集体政治核心领导下,专职兼职相结合,领导群体相结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体制,其运行方式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主要是系统教育、正面灌输。

3.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对融合概念的诠释

所谓融合,就是“两种或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个有机整体”。7世界文化相互兼容,丰富多彩。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企业文化的底蕴首先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兼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是一元与多元相兼容。文化的融合是集各种文明之长,既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相互了解和比较的过程,也必须经过更长的移植和适应的过程。文化的特征就是融合,融合的环境变化越大,文化融合的速度也就越快。

3.2融合的必要性

在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和发展、改进和加强的有效途径;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企业精神、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把握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二者的融合对企业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国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2).

[2]金思宇著.企业文化建设是探索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径.学习与探索.2006(7)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10篇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实现企业制度与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和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因此,国内企业界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用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来促进企业发展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用先进的观念管理企业,使员工的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再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掌握再训练有素而对工作充满热情的员工手上,也难以发挥作用。真正先进科学的企业文化,使能高让每一位员工认同企业目标并为之奋斗的文化。企业文化的树立,不仅仅是一种公司的宣传手段,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落实下去,让公司里面的每一名员工都能深刻的体会到企业文化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当员工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企业文化要求的,处处以企业文化来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企业文化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最终的效果。

企业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就为企业打造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这支优秀企业文化武装起来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功能是鼓舞士气,陶冶情操,塑造知识型职工,培育奉献精神,为提高基层的凝聚力,战斗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就必须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是因为,文化的功能是能否发挥的程序最好,最终取决于文化是否能够吸引人和感召人,能否为广大职工所接受并转化为强大的精

神动力。增强企业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必须解决好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为职工服务的问题。我们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为广大职工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紧紧围绕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真正把他们凝聚到先进文化建设上来。

总之,企业的建设,最终经营的是人的思想,最终的落脚点是武装人,塑造人,鼓舞人,实现企业和谐,促进企业发展。

我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解 第11篇

说起企业文化建设,近些年来,不少专家对此都有详细的论述,企业管理界对此的讨论也很热烈。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在现代管理学理论被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群体意识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经营实践、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对于企业文化,我个人的理解是企业文化属精神层面的东西,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一样,企业文化就如同企业的性格,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的特点。因为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而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此外,我认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同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以及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如同一个人的性格大约在40岁前后定型一样,一个稳定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也不是短时间的事,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指出,人有多种需要,包括生存、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低层

次的需求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样,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者追求的一种较高管理模式,它也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很难想象一些作坊式的企业能塑造出整合程度高、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之所以出现在有一定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中,是因为这些企业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必须要用文化价值来进行整合,才能维系企业的持续发展。

另外,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对企业文化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核心的是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标志符号、英雄人物、文化活动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要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时要考虑与自身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要明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外在形式。

上一篇:工程施工亮点下一篇:装配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