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作文:苗族风俗

2024-07-23

六年级下册作文:苗族风俗(精选13篇)

六年级下册作文:苗族风俗 第1篇

苗族风俗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如同五十六朵花一样,洒落在神州大地,又如同五十六颗星星,拥抱着祖国妈妈。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少数名族——苗族。

苗族大约有140多万人口,分布在湖南、云南、海南、广西、贵州、湖北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水环绕,大小天地点缀在山岭之中。树木郁郁葱葱,遍地奇花异草,百花争奇斗艳,到处弥漫着花草的馨香。枝头鸟儿啭唱,声声悦耳。河中流水潺潺,清澈透底,苗族人民一遍忙活着一边唱着山歌,在这里安居乐业。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以捕猎为辅,生产水稻、谷子、玉米、棉花、小麦等。除此,被林遮树掩的大山里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物元素。苗族的节日较多,比较隆重的节目有“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他们的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和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让人有了食欲,胃口大开。他们的特色食品还有血灌汤、辣椒骨、虫茶、万花茶、酸汤鱼、捣鱼等。

苗族的刺绣、蜡染、织锦、剪纸、挑花、首饰制作等工艺美艺瑰丽多彩,远近驰名。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刺绣也是苗族妇女擅长的手工活,通常会绣出蹲在枝头嬉戏的鸟儿,或者草丛中妖娆的百花。

苗族的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服饰,服饰的种类有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等,这可以同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比美。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名族,我喜欢苗族。

作者:李紫含

公众号:酒泉市实验小学

六年级下册作文:苗族风俗 第2篇

清明节的早晨,回想起来是阴天,人阴沉沉,天阴森森。家门口的老桂树的一片树叶上,一滴露珠悄悄地滚落到小水洼里,油菜花随着风左右摇动着。奶奶早已起来将祭祖宗的菜肴端在一张单独的餐桌上,摆上两大碗米饭和两双筷子。在桌子正前方放一沓黄纸,是用来磕头的。到了十点左右,我们家就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在黄纸上磕头。我们磕头时会说一些希望老祖宗祝福自己的话。

我们吃完午饭后,爸爸妈妈就带我去革命烈士纪念馆听讲解员讲述关于革命烈士的故事,听完后会默哀一分钟。结束后,天气略微好了些。我们去了一座小山上拔野蒜,野蒜很好找,基本在半山腰那块,一小片一小片的出现在我的眼前。拔野蒜时,要把白白圆圆的根部一起拔起来,断了也没关系。我外婆做的野蒜饼不油不腻。充满野蒜味,对我来说,是家乡的味道。

到了晚上,就有些热闹了。庙会上,灯笼挂在摊子上,串在线上;玩意儿摆在摊子里,放在小桌上;人走在庙会里,走在街道上。街上人来人往,不像以前车水马龙。孩子们在街上左右奔跑玩耍,大人们一边聊天一边挑选自己心仪的物品,老人们没什么兴趣,只是来凑凑热闹,聊聊天的。

六年级下册作文:苗族风俗 第3篇

(一) 教材简析。

《青花》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以青花为业, 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 赞美了青花瓷艺人的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 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抓住文章特点, 并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 理解文章的内容, 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的训练重点, 联系学情, 我从四方面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 积累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透过人物的刻画来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 体会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 从中领悟作者对他们热烈的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我”是怎样寻找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 我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运用合作、探究、反馈等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圈点批注来披文入情,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说教学过程

我安排两个课时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让学生欣赏歌曲《青花瓷》, 同时欣赏一些青花瓷的图片, 引出课题。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青花瓷的资料。

我之所以这样导入, 是因为青花瓷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和图片, 交流青花瓷的资料, 拉近了学生和青花瓷的距离。这样,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了解青花的兴趣。

这节课我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 理清文章的层次, 让学生对中国的青花瓷艺有初步的了解,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要“我”寻找残缺青花, “我”苦苦寻觅, 终于得到祖传配方。

第二课时的教学, 我依据教材特点, 设计了一条线四个点的教学模式:一条线是围绕“苦苦寻觅”这条线展开教学, 四个点是赏“苦苦寻觅”的词语, 找“苦苦寻觅”的原因, 品“苦苦寻觅”的过程, 思“苦苦寻觅”的结果。

(一) 赏词语, 复习导入。

一上课, 我先让学生把课后积累的优美词语读出来, 然后课件显示词语。 (如饥似渴 锲而不舍 纷至沓来 灵光一闪 茅塞顿开 迫不及待) 我让学生边读词语边想意思, 并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这样的导入既引导学生调动积累优美词语的积极性, 又能抓住重点词语在理解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又为下面的学习活动理出教学框架。

(二) 找起因, 引起下文。

我提出问题:“‘我’为什么要‘苦苦寻觅’青花的祖传配方呢?”设计这个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 在读中感悟, 又可以很好地引起下文。

(三) 品过程, 悟出真情。

我直接提问:“我”苦苦寻觅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了第一课时学生对文章层次的把握, 学生不难说出:修复、复制、超越。 (同步板书) “苦苦寻觅”这一部分, 我优化教材处理, 简化教学思路, 精心设计了一个学习要求, 贯穿着“修复青花”、“复制和超越青花”这两个环节。

1.修复青花

这一环节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个学习要求: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5—16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我”是怎样修复、复制和超越青花的?父亲的神态有怎样的变化? (2) 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3) 写上批注, 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归纳总结出阅读方法:读文找句, 抓词披文, 批注悟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 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在古窑的废墟上, 在千年的烟火里, 我锲而不舍地翻寻着历史的遗迹。”和“我小心地粘合着青花, 并满怀期望地交给了父亲。然而, 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这两句话。第一句话我是这样处理的, 先引导学生抓住“锲而不舍”和“历史的遗迹”来理解意思, 写上批注, 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让学生从两个“在”中体会深刻含义, 最后指导感情朗读。第二句话引导学生体会出父亲不满意。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给学生明确学习要求, 归纳总结阅读方法, 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我先引导学生体会一两句重点句, 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汇报, 我相机出示重点句,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指导感情朗读。

2.复制和超越青花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我复制和超越青花的内容。

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应是参与者, 而且应是组织和引导者,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适时、适度地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 当学生汇报交流时, 教师应相机引导, 及时点拨。

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三句话: (1) 复制的青花, 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 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 (2) 终于, 我茅塞顿开。在这片绚烂的青花中, 我找到了自己的青花! (3) 于是, 我迫不及待地在残缺的瓷瓶上贴上自己制作的青花瓷片, 完全吻合!第一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瑕疵”的意思, 再引导学生说说修复和复制的区别, 通过对比, 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第二句话我引导学生从“茅塞顿开”和一个感叹号中体会情感。第三句话我引导学生抓住“迫不及待”和“完全吻合”来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 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所以在“复制和超越青花”这一环节的处理上, 我让学生自学, 主动探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抓住三个重点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的设计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突出了重点。

(四) 思结果, 升华主题。

最后, 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的活动:“‘我’苦苦寻觅的结果怎么样?”通过互动, 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 完美的青花, 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这句话的含义。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设计, 既达到了总结全文, 升华了主题的目的, 又突破了难点。

四、说板书

板书是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凝炼, 构建出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 如同将散落的珍珠串在一起, 在学习中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犹如共乘一舟, 抵达批文入情、挥幽揽胜的境界, 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五、说效果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 第4篇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大年初一早晨,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吃饺子,平时不喜欢吃饭的孩子也都狼吞虎咽――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寓意着这一年有“福”!

吃过早饭,一人坐着浆糊,其他人整理着对联,不一会黯然无色的旧春联就变成了焕然一新的新春联,接着再放三颗大炮,表示新年开始了!

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第一个要的节日,这天大家要吃汤圆,晚上把灯管放在门的两边,各点一枝蜡烛,在桌子上面,在面缸上都点着蜡烛,预示着来年更丰收!接着大人们带着孩子拿着自制的灯笼上街溜达一圈!

最后在家猜灯谜,一个人念谜题等,大家绞尽脑汁想出答案后获得一份,欢声笑语消逝了时间,以最终的分数换取不同的红包!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 第5篇

拉兔子灯也是许多上海人儿时最有味道的元宵记忆。夜晚,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弄堂里拉兔子灯。钢丝弯出的兔子架,白宣纸贴出的兔子毛,木轮滚出的兔子脚。

去年元宵,为了追寻那一丝记忆中的上海味道,妈妈买来了制作兔子灯的材料包,过一个上海味儿的元宵。我取出材料包中大小不一的钢丝圆环,将两个最大的椭圆交叉,在交点处用黏土固定,把两个稍小的圆环粘在椭圆环的前后两端,就做好了兔子灯的身体。在身体的一端,把两个圆环呈30度角固定在一起,顶端岸上一对长长的椭圆形耳朵。两个最小的钢圈交叉固定后粘在身体的另一端。然后再将带有蜡烛的底座安在兔子底部。最后将整个兔子架上糊上白色宣纸条,贴上红红的眼睛,揣上绳子,一只可爱的兔子灯就完成了。

我和妈妈把兔子灯拉倒花园里,点上蜡烛。皓月当空,草坪上,无论是手工兔子灯,还是流水线生产的兔子灯,都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万家灯火将夜晚照亮,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 第6篇

“哇!”随着一声清亮的哭声,我的小表弟降生了,外公外婆看着这么个大胖孙子,笑得都合不拢嘴,舅舅手忙脚乱的照顾着小表弟和舅妈。

报喜

外婆突然想起了什么大事,笑眯眯地对舅舅、外公说:“哎呀,我把这事儿给忘记了,你们赶快上街去买三十份鸡蛋和三十份喜饼。”舅舅马不停蹄的赶向批发市场。一会儿提回了大包小包的喜饼和鸡蛋。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了看,发现每份鸡蛋都是十个,喜饼也都是每份十个,我疑惑地问外婆:“为什么每份都是十个呢?”外婆耐心地回答道:“十意味着十全十美。”我还在疑惑不解时,外婆又催促舅舅:“你带上喜饼和鸡蛋先到你岳父岳母家报喜,再到其他亲戚家报喜!”

洗三朝

小表弟是在医院出生的,出生的第二天,舅妈就抱着小表弟回家去了,刚走到楼下,外公就在楼下放起了鞭炮,“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把街坊邻居都给吸引来了,大家都乐呵呵的`,都向外婆讨喜糖。外婆连忙把事先准备好的喜糖拿出来,分给大家,大家一边吃喜糖,一边恭喜外婆家添丁了,外婆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荡漾着笑容。

小表弟出生的第三天,我看见外婆早早地起床在厨房烧开水,水烧好后,只见外婆又端来把椅子搭脚,拉扯端午节插在门上的艾叶,外婆把干艾叶洗干净,然后把艾叶放进洗澡盆里,倒入刚烧开的热水,不一会儿清澈无比的水一下变成了淡黄色,外婆又找来几枚铜钱放进澡盆内,不停地搅拌,等温度适中就把小表弟放进去。小表弟洗完后,外婆把事先准备好的鸡蛋,剥了壳,在小表弟身上滚来滚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滚滚手,样样有,滚滚腰,步步高……”小表弟穿上新衣服后,甜甜地睡着了。

洗九朝

洗九朝这一天,是最热闹的。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提着肉、蛋、面等上门来道喜。特别是小表弟的外公、外婆更是带来了许多新衣服和新鞋子,还有婴儿睡的婴儿床、学步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等,真是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外婆还请来了两个年长的婆婆为小表弟洗澡。边洗边吟唱,诸如:“洗洗头,做王候;洗洗身,变富翁;洗洗手,荣华富贵全都有;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脚,身体健康不呷药……”外婆还给婴儿的嘴唇上涂丁点黄莲,意味着小孩将来的日子先苦后甜,小表弟洗完澡后,外婆为他换上了崭新的衣裳,带上银镯子和银锁,抱着小表弟去见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在客厅里吃着面条,看见小表弟来了,赶紧起身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塞给了小表弟,这红包又名“百岁包”,保佑小孩子长命百岁。在一阵嘻闹声中,庆祝小表弟出生的仪式结束了,客人们临走时还不忘留下祝福……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 第7篇

说到春节的习俗,其中最让我开心的便是春节时包的饺子,一个个小巧玲珑。但要吃到饺子,自然得自己做了,我不是做饺子的行家,我妈妈可精通十八般菜肴,每当她(包出)一个个令人馋涎欲滴的饺子时,我都忍不住直流口水,哥哥擀面的技术恐怕算的上是“江湖第一人”,左手(拿)面,右手拿擀面杖,就这么擀了几下,一个又圆又大的饺子皮便已做好了,我也尝试过擀面,可惜(擀)出来的面饼没形状,又厚又重,可说是千姿百态啊。

接着便是下饺子了,想着煮完了饺子就可以品尝那美味可口的饺子,我的眼睛恐怕也要变成饺子了。下饺子也是需要“武功”的,我功力尚浅,无法无法做到似爸爸那般炉火纯青,也在不断进步,爸爸常夸我很有天赋。

下完了饺子,到了我擅长的领域了,那便是品饺子,我可说是饺子美食家,对饺子的好坏一吃便知,妈妈包的饺子格外好吃,先把饺子加成两半,饺子刚出锅会烫,为了不烫伤口腔,我通常吹一吹再吃,只觉那饺子的又鲜有香,只吃的我魂飞天外,如痴如醉。品完饺子,便开始大快朵颐,吃的好不痛快,恐怕一顿也得吃了有20个朝上了,才肯罢休。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 第8篇

松毛,铺在地上,再把各种好吃的饭菜放在松毛上,大家盘腿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因为松毛是青色的,“青松”跟“轻松”同音,因此松毛的寓意就是一年四季都“轻松”,还有清洁平安,除旧迎新的意思。一顿美味的年夜饭后,“松毛餐桌”就成了我们小孩欢快的“游乐场”,我们在上面打滚,做游戏,玩得可嗨了。

我们老家还有一个特色的习俗就是“除夕祭祖”,俗称“上坟”。在大年初二的时候,我们都要去山上祭拜那些已经不在世的亲人,带上饭菜、糖果、水果、茶酒等物品,把这些贡品敬献在墓前。我们都跪在墓前,带着一份庄重与缅怀,跟着长辈们说:“请不在的亲人过年了,福佑安康,亲戚平安,一切顺利,万事如意。”这样的仪式教会我们小孩子:做人不能忘本,每逢佳节都要怀念亲人,铭记先祖。我们在这个世界过年,也要祝福我们的先祖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年。

这就是我们家乡比较特色的春节习俗,是不是很有意思呢?亲爱的朋友,你的家乡有哪些有趣的春节习俗?赶快告诉我吧!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 第9篇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从正月十四至十六连续三天,每当夜幕降临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彩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灯展。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现代电器的也有歌颂新生活的,有宫灯、动物灯、飞机灯、火箭灯、飞船灯、有鼔灯、油饼灯······

放烟花,为山西人民最为喜欢的活动,元宵节期间每晚都要在广场上进行放烟花活动。大街上人山人海都在观看那美丽的烟花,多么艳丽,把天空都装扮的绚丽多彩,科技含量相当之高。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_。“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日狂若”。从十四到十六各区县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表演。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传说的,有带有启迪意义的……

六年级下册作文:苗族风俗 第10篇

可以说饺子的外形基本一致,而馅儿的种类那叫个各式各样,非常丰富。比如:牛肉,羊肉,猪肉,鱼肉之类的,而素馅儿的种类更加丰富,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今年的大年三十儿我和爸爸在家里一起包饺子。在包饺子之前,我们准备了面团,面粉,还有准备要包的馅儿。由于我最喜欢吃牛肉大葱馅儿的,所以我们准备的就是牛肉大葱。

爸爸和了一会面之后,便将面团轻轻的放入一个小盆里,并将保鲜膜撕开,然后封上,听爸爸说这叫作醒面。把盆儿放一边,便叫我剁馅儿,我是剁完牛肉剁大葱。当我全部都做好之后,面正好也醒了。

爸爸将面团放在案板上,将它们切成长条,又将长条切成一对小块。我们两个分工合作,我负责按小块,爸爸负责擀面。

“哎呀,粘手了!”

“笨蛋,不会用面粉啊?”

“哦。”

没一会儿桌子上就摆满了饺子皮,该做最重要的一步了。

“看着!应该左手端着饺子皮,右手拿筷子去加馅儿,然后放饺子皮里,记住别放多了,要不然一会就露馅儿了。”

我机械性的包着饺子。

“开锅啦!”

六年级下册作文:苗族风俗 第11篇

我和妈妈来到森林公园踏青……上山时,周围全都是油菜花啊!细细的雨丝柔软地飘落在花瓣上,融成晶莹的水珠。只见几只燕子在低空寻找落脚之地。

只顾享受森林山脉的清香,双脚早已走的麻木,我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休息,妈妈从包里拿出一个青团递给我,我看着拳头一半大小的青团,墨绿色的青团因为和了糯米粉变得晶莹剔透,活像一个圆鼓鼓的翡翠。我咬了一口,青团是粘的,是甜的,活像过年吃的汤圆,但又有一股清香,我两口把青团塞进嘴里,挤出一句话:“妈妈,为什么只有清明才有青团吃呢?“

妈妈微笑着给我讲了个故事: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一位农民在耕地时见清军正追赶以为太平军官,农民急中生智,将太平军官扮成自己的样子,才让他逃过一劫。后来,为了不让清军发现自己送他吃食,他就用艾草和着糯米粉做成青团。后来,太平军官成功返回大本营,原来他就是忠王的得力大将。

为了纪念“救命青团“太平军每年都吃青团。

我咽下甜甜的青团,顿时觉得它不止是吃起来香,还有一股力量所在——那是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力量。

对于这些风俗文化,我们不仅要感谢,更应该永远牢记这些富含古代劳动人民精神智慧的传统,将它们传扬出去,名扬海外。

★ 家乡的风俗作文450字春节

★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

★ 家乡春节的风俗作文

★ 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

★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六年级下册作文:苗族风俗 第12篇

榆林人的春节,过年前的一个月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元宵、闹秧歌、转九曲、观灯、放花才算基本结束。榆林人讲究过富年,对于年货的准备极为重视,腊月里踏进集市会看到一派热闹非凡的红火景象。

腊月二十三的时候,榆林人要送灶王爷上天。农村有一些地方会吃上一顿猪肉烩粉捞饭,还有一些地方吃上一顿杂面,燃放烟花爆竹,送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忙前忙后做年茶饭。年前几乎家家做油馍馍。油馍馍是用水兑上软米浸泡一夜后捞出来,再在碾子上碾成面,再兑水揉成团,发酵一夜,然后做成环状,在油锅上炸熟即可食用了。

油馍馍讲究小巧玲珑,颜色金黄,味道鲜美,醇香可口。

榆林人腊月也要蒸白馍馍。白馍馍上还要点上可食用的红红绿绿,图个好吉利。

我们榆林人过春节准备的特色美食还有“拼三鲜”,这可是一道大菜,它烹制繁杂,用料众多,有红烧猪肉,炸丸子,炸佛手,炸酥肉,煮羊肉、鸡肉,涮片粉,蒸酥肉,水丸子,做出来后那真是稠稀相间,色香味俱全,诱人的味道让人直流口水。

榆林过年美食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也不少。在我们名满天下的老街有多种文化娱乐活动,万佛楼、钟楼、鼓楼的楼台上有陕北民歌、戏曲、说书表演,街道上张灯结彩,各路秧歌表演热闹非凡,到处欢声笑语。

六年级下册作文:苗族风俗 第13篇

当夜幕铺满天空,星星点缀在天幕上时,真正的“顺星”开始了。其余的五位师傅也穿着蓝色长袍,头戴古时秀才带的毡帽,分站他的两边,有四人手中每人拿着铜制的钵敲着,另一位则站在他们的中间敲鼓。

条桌上用纸盒糊成了四级台阶,最上一级台阶正中供奉着牌位(遗憾的是我没记住牌位上写的是什么人)。按当地的习俗是要“顺星”的。

今天是春节过后的第八天,即正月初八。“顺星”也就结束了。我向姐夫问了过年好,姐姐便端上了四菜一汤热情招待了我们。

每级台阶上平均立着三柱蜡烛,每柱蜡烛的后面贴着用黄纸做成的符,说是顺星后要烧了,这样大家的心愿就实现了。最后结束时,主持人要拿出“顺星本”一一念“顺星人”的名字,念到谁谁叩头,完毕,将名单封在一个用纸做成的盒子里,开始点燃蜡烛后面的符,被人带出门外,这样预示着将这一年的灾难全都带出去了。这就是我家乡的正月初八的习俗,它代表着我家乡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平平安安一年又一年。

真正的“顺星”开始了,“顺星”的人都跪在地上,只见主持人戴好高高的尖顶帽,手中拿着一个木制的大约宽一寸,长一尺的木条,口中念念有词,左脚先画一个半圆,然后向右转身45°,身子向后转,左脚跟上,然后左脚再向右转身45°,右脚跟上,就这样重复一周,然后向供台跪拜,其余的师傅一齐唱出婉转的调子,大多是听不清他们唱些什么的,每唱一段,锣鼓、钵一齐想响,“顺星”的人们再一齐叩头,就这样要持续一个多小时。大屋的中间北面的墙上挂着各位星宿的画像,画像的下方摆着一个长方形的条桌。只见顺星的主持人,先穿上蓝色长袍,外套红色大袍子,将主持人的全身都遮住了,在他移动脚步时,人们只能看见他的脚。

我本不信这些,可拗不过八十岁的婆婆的一再念道,我就陪她去了。姐夫家的四间大屋坐满了大人小孩,他们都是来消灾避难的,祈求虎年一切平安的。也就是祈求来年的一帆风顺。

上一篇:人脸识别考勤机说明书下一篇:管控执行的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