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考优秀作文:好样的,“90后”!

2024-05-21

辽宁高考优秀作文:好样的,“90后”!(精选7篇)

辽宁高考优秀作文:好样的,“90后”! 第1篇

好样的90后800字作文

谁说这是垮掉的一代?谁说这是颓废的一代?谁说这是价值错位、美丑不辨的一代?让我们用事实说话:

汶川地震刚刚过去。9岁,11岁,15岁……如花般的年龄,正需要呵护的年纪!面对灾难,这些震区的“90后”,却用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坚强和勇毅,诠释着生命的勇气,展示着道德的伟大,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请铭记这些面孔:

甯加池,一个15岁的阳光男孩,地震发生后,带头与被埋在废墟里的同学,唱响《团结就是力量》,鼓励大家要挺住、要出去!在被压得双膝跪地、左手丝毫不能动弹的情况下,还用右手奋力拽过旁边的曾婧,叫她躲到自己的身下来。

“因为我是班长!”9岁半的林浩,安全逃出来又两次爬回去,背出两名被废墟掩埋的同学,自己头部被砸伤,手臂严重受伤。

14岁的乔康,在地震的瞬间,本可以轻松逃生,却毅然转身将三名同学拉出摇摇欲坠的教室,自己却和另一名即将被救出的同学,一道埋在了教学楼下,永远失去了右腿和左脚的四个脚趾……

能想象吗?一个11岁的`小女孩地震时孤身跳下六楼麦地,成功自救,随后又返回废墟救人,使出全身力气,拖出好几位受伤的老师!她就是小英雄康洁。大难之际,冷静机智,实在令人刮目、钦佩!

唐沁,这个10岁的小女孩,倒塌的校舍砸断了她的左腿。然而面对镜头,她忍住剧痛,露出甜甜的微笑。正是这张“地震中最美的笑脸”感动了中国和世界,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力量!

青川县木鱼中学13岁女生何翠青,地震前刚好走出宿舍,但当她意识到地震后,不是逃生而是跑回宿舍,将10多名还在午睡的同学摇醒逃出,自己却压在废墟里。50多个小时之后,她凭借强烈的求生欲望和惊人的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成功获救,却永远失去了右腿。记者问她后悔吗?她说只后悔没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请家长们来辨认一下,要是您的孩子请告诉我姓名和班级。”16岁的梁强,一边帮着整理遗体,安慰悲痛欲绝的家长,一边一丝不苟的履行他的“职责”——核实、登记遇难学生的信息。他用稚嫩的双肩撑起了一份难以想象的坚强。

灾难中,这样的场景太多太多。生死瞬间,这些90后的孩子,没有被灾难和悲伤压倒,却以幼小的生命、坚强的心灵,挺起稚嫩的肩膀,显示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惊叹!中国的新一代,好样的“90后”!

说垮掉,说颓废,说是非不明、妍媸不辨,指一部分也许尚可;倘指全部,几近诬蔑!

辽宁高考优秀作文:好样的,“90后”! 第2篇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

文\范宇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多年前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我在初醒的世界里如此问自己。

我也问阳光,阳光告诉我,一滴水只是刹那间的生灭;

我亦问沙漠,沙漠告诉我,一滴水是生死边缘的永恒。

阳光告诉我短暂,沙漠告诉我长久,可一滴水到底可以活多久呢?一滴露珠在我的眼里闪烁,折射出阳光缤纷的色彩,我开始带着疑问上路,去大千世界里追寻一个飘渺的答案。

我首先化作一滴露珠,摇曳在一棵野草的长条细叶间。旭日从东方升起,阳光静静地洒在我的身上,起初很柔软,很温暖,如躺在一张席梦思的床上;可到了后来就越来越热烈,越来越毒辣,像急火攻心一般难受。我正在被一点一点地蒸发,越来越萎缩,越来越纤瘦。

我是要死了么?

我是死了,但我怎么会有生与死的概念?一滴露珠的我死了,水蒸气的我活了。我开始和其它露珠化作的水蒸气凝聚在一起,变成一朵天边的云彩。我们在天边与柔软的风一起嬉笑打闹,累了,就停下来俯瞰高耸的山峰和蜿蜒的河流,十分惬意。可突然一阵黑压压的狂风吹来,我和其它水滴组成的这片云和其它地方飘来的云被紧紧地挤压在一起,脸色也变得阴沉扭曲起来。我们被裹挟在一起,翻来覆去地被狂风吹着,不知道被吹了多久,也不知被吹到了哪里,我快喘不过起来。

我是要死了么?

我是死了,但我怎么还有生与死的意识?一朵云彩的我死了,一滴水的我又活了。我被垂直落下,像做了一场没有任何阻力的自由落体运动,急急地掉在一片破瓦罐的碎片上。我似乎被摔晕了,好一会儿醒过来,打探了一下四周,四周一片黄沙。这是沙漠,这是要命的沙漠呀!正当我埋怨着,突然发现身边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探险者,正要把我吞进他的肚子里。

我是要死了么?

我是死了,但我怎么依然有生与死的界限?一滴水的我死了,一滴血液的我活了。我在一条条错综复杂的血管里游动,跟着这个探险者走过了茫茫的撒哈拉沙漠,他勇于冒险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荒原的高地树立起一面大旗,迎风飘扬。我不再离开他的身体,跟着他高地的精神活成一滴永恒的血液。生,刹那,死,也刹那;

死,永恒,生,亦永恒。

一滴水到底可以活多久,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在生生死死的命运轮回里,谁也做不了谁的主,生与死的刹那与永恒,全凭一滴水自己的心。

范宇,1991年4月生,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作家网专栏作家,读者出版集团《城事》(大学版)校园编辑。文学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当代小说》、《中华活页文选》、《中国散文家》、《羊城晚报》、《甘肃经济日报》等多家刊物。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00家》、《2011精短美文精选》、《大美中华》、《乡土美文》等文学选本。散文代表作《水磨镇的微笑》被用作2011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语文卷阅读题。散文《阳光的香味》被用作中学语文阅读题

一滴水

文/万亿

淡若竹烟,密如夏华,看一溪清流在无数山峦的竹海松涛里袅娜、跌宕,然后如一首无词的诗韵,或阕绚丽的词章,抑或一曲浩荡的交响,冲出一道道荆网棘墙,穿过一重重红屏绿障,在一弯弯幽寂的曲波里蜿蜒,在一条条沸腾的江流起伏,疏疏密密,浓浓淡淡,直至把一滴水引向浪涛呼唤的远方,于是,我想,我应该学会做一滴水。

做一滴水,浸润花蕊漫溢的芳芬,聆听叶露翠绿的音符,让不断拔节的心思摇曳成一竿绿竹,荡着时间之舟,撑破浮躁笼罩的尘霭,在远航中探寻善与爱的方向。让血液的殷红与潋滟的绿光柔和交融,听远山诚挚而深情地吟唱青葱的希望,那么,这穿越的行程里,还有什么卵石的羁绊可以阻挡我前行的脚步,还有什么乌鹊的噪鸣可以迷惑我坚定的心智、扰乱我执着的方向?

做一滴水,沐浴晨曦的光芒、吸纳夕晖的霞彩,在万物交融的天籁里,载着美丽的梦,听凭大海的招引,与高原蔚蓝的天空拥抱,与洁白美丽的云朵相惜,与矫健翱翔的苍鹰相偕,奔向那烟波浩渺、天水一色的大海,那里是我的家,被海洋包围着,簇拥着,不要说苍山如海,不要说残阳如血,任何的夸张与狂妄,与渺渺天地之间,都是微不足道。而我心渺渺于何处,渺渺何处又是我,一切非我,一切又是我,那时,谁还在乎来路上一块阴险的暗礁?谁还在乎一根狠毒的芒刺?

做一滴水,不因自己弱小而卑微,将自己的身躯安置在河谷的最低处,默默地迂回,无声地行走,用最柔软的形态绕过最坚硬的岩石,用最善良的眼泪洗净沙砾里的蚌壳,用最透明的光泽剔去心灵的尘垢,有谁不赞叹大海无垠的碧波也有你湛蓝的颜色?有谁不羡慕大海澎湃的浪花也有你雀跃的快乐?

做一滴水,用匍匐的灵魂仰望,岁月会更远,天空会更高,万物聚齐,都在小小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世界有多大,你的心就会有多大,也许会指着叶子上的一颗露珠告诉你,这就是世界。但我不会疑惑,心随景化,荡入冥想,禅悟“大善若水”“无常永极”的意境,从一滴水到一片海的距离,也就是心窗一开一合的瞬间,世界再大也走不出人的心域,人生再长也只是心间的一段距离。

以一滴水的身份行走,我懂得了世界上有一种声音,可以透过清澈的溪水抵达大海的心脏,一半清脆婉约、一半雄浑激昂,那是一支自然奏响的万物和谐的交响,它可以让枯萎的季节焕发绿色的青春,让微弱的生命充满力量而走向永恒。一滴水在清澈的溪流里前行,即使最终到达不了海洋,但只要大海与我们的心时时相通,生命就会清纯永生。

那么,从现在起,让我把一滴水交付于清流,让它在亲吻流年的花瓣里叠印岁月的柔情,向着大海的方向渐行渐近,让自然以知情者的姿态告诉人们:水是人类最初美丽的花朵,大海是母性最宽厚、善良、慈爱的心房,让我们珍视每一滴清澈的水,让生命在浩渺里寄存,森林在蔚蓝里栖息,灵魂在无垠里神游……

万亿:15岁.四川省作协,成都市作协,双流作协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作家网校园通讯员、专栏作家.星秀文学网专栏作家、《星秀文学》杂志专栏作家、《魅力校园》杂志专栏作家;中国大学生文学联合会后备理事,并被授于“潜力之星”称号.北京万书阁国际文化传媒签约作家.贵州图书出版策划中心签约作家、贵州中天文化传媒签约作家、中国未成年人网优秀小记者.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春芽文学社副社长,已出版男孩地带系列长篇小说《暖雪》《十三岁花季》《漂亮女生许菲儿》《夏桃子的紫色年华》《我在成都等你》《13岁,我们很青涩》《你送我的年华我留着》——万亿短篇小说集

辽宁高考优秀作文:好样的,“90后”! 第3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传承,传统文化,困境,启示

中华民族瑰宝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儿女56个民族的价值共识,是中华民族共建的精神家园。青年一代是祖国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青年一代在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途中,正面对着“文化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文化一体化”的风险、商业“作秀”所引起的文化“铜臭”气息、青年一代对本土文化认同感削弱、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心理以及社会公众文化自觉意识的缺乏等困境。因此,针对以上困境,遵循党中央“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化强国”的号召,树立走出文化传承各种困境的“自信”势在必行。在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困境的出路,将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力量穿插其中,并试图提出有力可行的解决措施,努力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吸收各民族特色文化,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与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1 高校青年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

1.1 国外层面

1.1.1 国外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全球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从而造成“文化一体化”的风险较大。目前我国大多数青年开始认可西方文化,狂热追求韩剧、美剧等影视文化,不仅阻碍了中国民众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还动摇其对自身文化的信任感;狂热追求西式婚礼,认为西式婚礼时尚,中式婚礼老套;对美式快餐“肯德基、麦当劳”的热爱度大于对中国的传统饮食的追求。很多青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定程度地伴有难以区分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方面与社会主义文化的优秀层面的困扰。西方国家总是假借文化交流的名义为自身文化的渗透披上美丽的外衣,“混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系统与氛围当中,让中国民众“神不知鬼不觉”地吸收消化,造成了隐性的文化传承困境。面对“文化全球化”这种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青年一代所能做的就是做好迎接时代挑战的准备。

1.1.2 国外文化的吸引

国外文化丰富多样,对青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节日文化,西方的节日以娱乐性为主,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注重的是一家团圆。中国人过节大都是在家里吃顿团圆饭就算过节了,而外国的节日往往讲究的都是一大群人一起在街外狂欢度过。青年一代正处于拥有强大的好奇心、喜欢接收新鲜事物的阶段,导致很多青年开始狂热追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节日,对重阳节、劳动节等传统中国节日冷淡。如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中正面对着“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冷遇,西方节日却日益升温”的困境。

1.2 国内层面

1.2.1 外因角度

首先,国家角度,文化理论读物不完善,很多的文化理论读物只是简单地叙述和总结,对其由来、发展历程乃至未来走向都没能做出及时的反思与规划。文化传承渠道太狭隘,部分文化传承成果还是仅仅囿于专业研究者或者高层人物的交流群里而不得“普照”。青年一代的传承渠道也主要依赖于电视网络消息,没有真正实现零距离践行传承优秀文化。此外,文化传承教育机制不健全,还有多种传统文化仍未挖掘。其次,社会角度,随着商业化的兴起,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被蒙上一层层厚重的“物质化”面纱,不仅让文化带有一股腐朽的铜臭味,而且可能导致文化传承在文化商业化的“旋涡”中一直徘徊不前。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不断涌现。文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为文化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商业化的运作也是文化生存和传承的一种方式。过度的商业开发往往会不利于优秀文化的自觉传承,在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胜地开肯德基,甚至放着英文歌曲,令民众在享受文化传承的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感觉是在“自家国门口宣传其他国家的文化”。这无疑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被传承的困境,不利于保护传统文化的根基。再次,学校家庭角度,高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还不够,国学这门学科在高校仍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仍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硬件设施的作用,教学方法也待提高。学校和家庭更加注重青年对专业技术、重点专业课的学习,忽视对孩子传统文化践行的实践活动。

1.2.2 内因角度

当前,有部分青年存在个体心理难题,对本土文化认同感削弱,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了传统文化主观上的传承困境。青年一代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个性潮流的年龄,面对思想、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如果对主流文化把握不准,文化的传承便会失去方向,甚至会让文化传承之路步入“歧途”。尊重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也是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保障。人们应该反思90后青年漠视文化传承的原因何在。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心态问题,涉及文化的认同问题,只有认同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会有文化创新出现。

2 当代青年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2.1 建立文化自信,运用马克思理论知识推进文化理论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我们实践的指导思想,扎实学习马克思理论基础知识,巩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首先,可以通过开设文化宣传栏目,比如开设马克思经典著作讲堂,孔子学堂等文化宣传栏目,让青年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其次,不断提高文化的传承技术及改善传承途径不平衡的现象,重视虚幻的网络世界对文化传承的隐性阻力。让青年一代切身感受和领悟文化,而不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远距离感受文化,减少因网络的局限性造成对文化的距离感和陌生感。

2.2 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文化传承要从每一位中华儿女自身做起,视文化宣传为每个人的职责和义务,形成人人都是文化宣传员的格局氛围,各民族群众讲各民族文化、党员干部讲政策、司法人员讲法律、医务人员讲健康、科教人员讲科学、群团骨干讲风尚,对传统文化大力传承。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现身说教和观摩展示、集中学习和文艺演出、有奖问答和互动参与等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传承教育更接地气,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引发共鸣、增进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在文化传承的途中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消除重重困境,不断自我反省,付诸于实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五十六个民族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成果。因此不断突破传承的困境,让中华儿女在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传承优秀文化基础上不断进取,勇于创新,让中国文化不断繁荣发展,实现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高考同题作文我看90后 第4篇

孺子不可教也

蒋方舟

40分

我之前总是被前辈打量着,等到90后长大到足以成为一个词,我立刻用银簪在自己身后划了一条大河波浪宽,忙不迭地跳到河岸,站在双手环胸的那一排老朽里,对彼岸的90后表示出好奇、理解、不满来,还有一点怵然的敬畏。

我之所以不愿在90后的群体里潜伏,是出于势利的考量——90后的名声,到底还是不太好。我的一位好朋友是学生会的小领导,和我同岁,都是89年的。他把手下的小马仔明确地按年代界限分成“可用”和“不可用”两拨。每次见了我都捶胸顿足地咆哮道:“90后和我们差距怎么那么大,那!么!大!90后怎么那么不成熟啊!不!成!熟!”

他觉得我们的下一代是自私的。他们对机会的嗅觉很灵敏,做事之前把自己的利益得失计算得太厉害。90后的父母那一代人妥协惯了,结果也没有过得多好,就教下一代可以放纵自己的自私。我很不希望看到比我小的一代人,在发表意见的时候,总是习惯这样的句式:“人都是自私的⋯⋯所以⋯⋯情有可原。”

90后不断地争取获取信息的权利。我上小学的时候,大多数父母认为买电脑才能跟上时代,甚至认为玩电脑游戏有助于智力开发。但“90后”出生后,父母和社会,开始向他们屏蔽信息。所以,90后很分化,也很分裂。在学校和家里是一套语言和生活方式,在网络上,又是另一套语言,生活方式更是热闹得让人瞠目结舌。90后是混血的一代。这在中国的古老社会里还没人见过。

然而,90后自己却不承认不成熟,他们觉得自己是圆熟的。成功的一切路数,尽管还没有亲身实践,但已经烂熟于心。90后的理想大多是成功学宣传的那一套,“成功”的标准如此单一。为了这个前路,他们默认了社会的不公,认为是成功的代价之一。

我曾经给一个作文竞赛当评判,题目类似于“我的理想”。很多同学的理想都是考一类大学,做白领丽人,出国等等。评分最高的,是一篇《我想成为有钱人》。当然,我承认她写得很好很感人,因为她来自贫困家庭。结尾,她激烈地说:“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一定要在一类大学有一席之地⋯⋯”念这篇作文的时候,一片寂静。我心里五味杂陈,对于下一拨人如此切近却不易实现的“理想”,我知道不能轻视和嘲笑,但也欣慰不起来。

老实说,当我评论90后的时候,我心虚得要死。因为真理总喜欢停留在年轻的那一岸。青春的盘子里,菜换了一轮又一轮,无敌的是盘子本身。

评语:有歧视90后之嫌,扣10分;格调不高,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扣10分。

朝气?想当然!

西闪

30分

这个题目看上去不错,让那些90后的考生们像照镜子那样画一张自画像,总比《踮起脚尖》这样的标题靠谱。如果我是湖南的考生,我肯定会对“踮脚尖”感到羞愤——难道是嘲讽湖南人的身高吗?

幸运的是,我的身高尚可,我也不是90后,而是70年代生人。作为一个70后,我也来说说90后吧。

一想到所谓90后,我的第一反应类似于大多数轻度“萝莉控患者”。年轻啊、美好啊、朝气啊,一大堆傻乎乎的词汇就冒了出来。不过说实话,90后自然很年轻,但美好朝气之类的评价只是想当然而已。想一想自己读中学那会儿什么模样就明白了,差不到哪里去。

我家附近是城里颇有名气的某中学高中部,有时候晚上经过那里真是会吓一跳。下了晚自习的学生们从校门里涌出来,像一群飞蛾扑向街道两边的超市、冷饮店、小卖部和烧烤摊。男生用刚变嗓的腔调互相调侃对骂,衣衫不整的女生有的唧唧喳喳,有的尖声怪笑,甚为恐怖。

但是回想一下自己当年读高中时,也就释然了。那时候,我也在调侃对骂中,我身边那个女生多半也正在尖声怪笑。四周没有超市和冷饮店,但是卖锅盔和羊肉串的摊子照样围满了人。对于我来说,高中就是三年炼狱,直到高考结束。对于现在的90后,难道有什么不同?

看不到朝气,反而存在着一种戾气。可是这戾气与其说和青春有关,不如说源自环境。教育体制、考试压力、文化氛围,包括五六十个人挤在课堂里的那种现实的局促感,都会把人的戾气逼出来。幸好年轻,神经大条,换作我这样的年纪,下课铃一响,准会奔出无数个疯狂的范进。

说起90后,我只感到时间在无端地流逝。从今天的90后到20年后的怪叔叔,似乎一切都已注定。

评语:这个怪叔叔,肯定刚从火星回来,将镜子里的自己当成了90后形象,重扣40分。考虑到年龄一大把的原因,补回10分。

徒弟徒弟,死了变皇帝!

西门媚

20分

这阵子,似乎又闹开了代际之争。咦,为什么是又呢?

似乎前不久,还有人在说,那些老男人,不要来抢我们80后女孩,80后应该只和80后谈恋爱;有人在说,他们怎么还不让位,什么好事都让他们占了;还有人说,我们是不是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什么我们都没赶上?

这些声音来自80后。

另一种声音是,80后的人太不靠谱了,他们太功利了,小小年纪就那么现实,这么狼⋯⋯

这当然来自老前辈。

但现在,大家已经在说90后了,连80后的人也可以站出来指指点点,90后如何如何。

这些声音都让我觉得耳熟,觉得怎么听过似的。忽然想起,每隔一阵,大家都要说同样的话。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年说70后。

那时候的70后啊,离开校园,意气风发,内心却诚惶诚恐,觉得谁都碍着他/她,谁都比他/她强,于是口号啊旗帜啊山头就很多。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同学们人手一册的是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而那些60后50后的人们,是在读《伊甸园之门》呢。我们当时就意识到,这就是差距,那时内心因为晚生,是有种自卑的。

那种自卑又自大,急切焦虑的心情混在一起,看起来可能的确有点饿虾虾的,似乎逮住什么都要咬上一口。所以年长一些的人都不免变成了九斤老太,哀叹一代不如一代。

谁知道现在,连80后也熬成了九斤老太,也开始哀叹,这90后如何如何。

不知那些60后和70后的人,是不是想起了以前,他们也有过这么一场忧心。而他们曾经担心和不满的80后,这些年,也这么慢慢地混入了主流,变得老成持重。多少年后,90后会不会也将这样看待00后呢?

我的朋友小笨跟我讲了一句他家乡的谚语:“师父师父,死了变瘟猪,徒弟徒弟,死了变皇帝”。这谚语听起来超级无厘头。我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因为以前在厂里,师父和徒弟的关系,是社会组成的一个基本成分。我大约明白了,这种师徒关系,有和谐的,但紧张的更多,徒弟很容易对师父心怀不满,觉得师父在,他便看不到出头之日,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谚语来自我安慰。而徒弟熬成了师父那一天,也终于会明白当年师父的心情。

“90后”的格调青春 第5篇

成人之美

幻李一格

“格外”是3秒钟跃出脑海的词语。想到这个书名,只是有股莫名的熟悉感。我钟情“格外”,为她常常用于赞美与感谢,为她默默勾勒精彩与特别,为她带给我联想翩跹。

“格外”的丰富,让我更深地感到学习的重要。内心有印象与印刻,常怀好奇与尊敬,将新知纳入自己的系统,锤炼独立的想法和通达的气质。我感谢读者们给我如此优厚的学习机会,大家让“格外”有生长的空间,正如我们自己。

“格”外,是一朝夕、百世师、千里目。我在时光、历史和遥远处常感渺小,而在另一处,却无刻不感到大写的“在”。这一处,是父母亲情比天长的家庭:是保护我天真、给予我知识、滋养我精神、锤炼我品质的校园; 是百姓众生千般模样的社会;是五味俱全、 目迷五色的生活;是陡然残酷而始终纯真烂漫的自然……

我用书写的方式沉默地呼喊“我在”—— 在生命的大教室里。《格外》帮我找到一种连结内外的方式,介质是心灵,方式是写作,目的是分享。我“在”,在外界,在内心。

献给你们,与年龄无关,与经历无关, 与身份无关。只要我们都在听、都在问、都在寻,都在积极地展开生命的画卷,都在以某种方式呼喊“我在”,都在感谢成人之美。

·微书评·

细数青春的掌纹

文/邓予

17岁李一格的新书,像叮咚作响的泉水,焕发着一股子生机盎然的春意。我觉得这个年纪的写作者,其实不必过多苛求他们有惊世骇俗的言论、华丽精致的辞藻或者深刻独到的洞察,因为他们的人生之路还没有行到那一步,过于早慧的孩子很可能不幸福。一颗乐观豁达的心、一双善于观察的眼、一支真情涌动的笔,其实更为重要。李一格就是这样一个写作者,写作于她仿佛如呼吸一般自然,她只是把那些美好的东西讲给你听。

李一格无疑是幸运的,从中关村三小到北京四中,从北大百年讲堂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她念着最好的学校,站在最好的主持舞台。她无数荣誉加身,完全符合人们心目中关于“优秀高中生”的定义,但难能可贵的是她达观通透、不骄不躁的心态。

她描述着生活中那些给她启发的人和事,与陌生人通了七百封邮件的石老师、为了练钢琴把屁股坐烂的邻家哥哥、作为她十几年来最忠实观众的母亲、平易近人的北大校长周其凤、天使成长营的义工们……她一点一滴地拾掇着自己的成长史,坦诚对生命和社会的感悟,或许稍显稚嫩,但却有属于她自己的格调和气场。

17岁的青春,抽枝拔节、满树繁花,展露着生命最鲜最嫩的那个劲儿。阅读一本17岁少女的书,仿佛可以细数青春的掌纹、吐纳青春的气息,满目清新、略有回甘。

书名:《格外》

作者:李一格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李一格,北京四中道元实验班学生,曾获全国“春蕾杯”一等奖、“少年作家杯”一等奖在本书中,她以其充满正能量和大气场的“90后”形象,描绘了一幅17岁中学生的人生地图,包含了一个“90后”对生命精彩的体验,体现出特有的个性与思想。

书名:《我所理解的生活——三十岁的韩寒,第一次自我剖析》

作者:韩寒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1月

“创造宁静”的90后美女 第6篇

不久, 在朋友帮助下, 赵薇薇在离家不远的一条小街上找到一家铺面, 她决定开一家很潮的时装小店, 专门打扮女人。很快, 她的“辣妈辣妹”横空出世, 不仅装饰得十分漂亮, 在灯光设计上还十分讲究, 60多平方米的店堂显得流光溢彩。做工精致的衣服鞋帽、手袋包包、饰品挂件, 林林总总。经常光顾的是住在附近的女性, 薇薇常会送她们一些指甲油、小口红、袖珍香水之类的小礼品, 为她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但好景不长, 见薇薇的生意红火, 不到半年, “辣妈辣妹”周围就冒出许多类似的女人店, 她的客户被分流了, 营业额直线下降。更令她心烦的是, 这附近还开了一家歌舞厅, 音乐震天响, 吵得她心烦气躁, 晚上难以入睡。无奈, 薇薇只好托朋友从深圳弄了一副专用耳塞, 戴上它那隆隆的声音马上消失了。一天, 薇薇给亲戚的孩子过生日, 席间, 表嫂向她大倒苦水。原来, 表嫂家所在的小区, 紧靠一个大广场, 一到晚上广场舞音乐声骤然响起, 吵得孩子没法做作业。后来她还了解到, 如今在全国很多城市, “广场舞”都成了令人愤恨的噪音公害。

薇薇想:这世界咋就这么吵呢?相信很多人都讨厌“广场舞”这种新生的城市噪音!那么, 为什么不向深受噪音污染的人们推销防噪音耳塞呢?这种耳塞隔音效果强。薇薇了解到, 商场里卖的耳塞大都是听音乐用的, 不仅防噪音功能差, 而且价格不菲。原来, 薇薇托朋友买的这种防噪音耳塞, 是属于劳动安全防护产品, 仅应用于机电、冶金、矿山、化工和纺织等噪音超过85分贝的工业领域。

凭直觉薇薇感到, 有一个好的商机!

2 013年初, 赵薇薇从深圳弄来5000副防噪音耳塞, 摆在店里出售。这么实用的好东西, 她以为很快就会成为畅销货, 没想到因缺乏宣传, 整整3天过去了却乏人问津。无奈之下, 她只好带着几名店员到各个小区推销, 试图用这种“很原始”的方式打开市场销路。

令薇薇惊喜的是, 一些学生家长对这种静音耳塞颇感兴趣。薇薇用手机放音乐, 让大家戴上耳塞器现场试听, 果然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真是神了, 一点噪音都没有!”一位女士试听后非常高兴, 马上就买了两副。接着一对老夫妻也各要了一副。时间不长, 小区里的人越聚越多, 她们带的耳塞很快就买完了。

接着, 薇薇还在网上做了广告, 这种所谓的“神器”一下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 10天下来就卖出了1500多副。后来, 薇薇又和一些学校联系, 仅仅一个月, 5000副防噪耳塞就销售一空, 除去成本净赚4万多元。

除学生和老人这些特殊群体外, 还有哪些人特别需要这种耳塞呢?一天, 赵薇薇在路上一边走一边琢磨, 当路过一家不锈钢厂时, 忽然听到里面发出的噪音很大, 于是她便找到老总。有趣的是薇薇还没说两句话, 对方就感叹:“啊呀, 你这个辣妹就是聪明, 我还真需要这个东西, 让员工去外面找了很多次都没有找到⋯⋯”那老板一次性就要了800副, 足够他的员工用一年。一下卖出这么多, 让薇薇受到了启发:像这种工业生产类的个体户, 在城市街头到处可见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 薇薇她们专门跑街边的不锈钢、花岗岩、铝合金、广告牌制作等噪音的店铺去推销。然后, 薇薇又将目光转向了安徽和江苏的一些矿产和冶炼单位, 那里也需要大批的静音耳塞。

一次, 合肥举行大型车展, 赵玲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观众都希望在车展上安安静静地看车、品车, 但展览商们为了招揽参观者, 都攀比着举办各种活动, 放着激情澎湃的音乐, 使噪音污染成了车展上最突出的“公害”。薇薇就在别人难受之际递上防噪耳塞, 雪中送炭式的服务自然备受欢迎, 也打开了耳塞的新销路。

2013年9月, 薇薇又向深圳一家企业下订单, 一次性要了5万副防噪音产品。如此大手笔, 连厂家都吃了一惊。这些防噪音产品分为耳塞系列、耳罩系列、遮阳帽系列等, 每个系列又有成千上百个不同规格、颜色和型号, 比如耳塞系列, 有带挂绳的宝塔形耳塞、无绳的子弹型回弹耳塞等, 价格从20元到几百元不等。

这批货运到合肥后, 很快引起一些批发商的关注。耳塞包装上写着:对减少噪音非常有效, 在足球、橄榄球等赛事时可使用, 老坐在电视机前的人可用来阻绝老婆的唠叨!一句幽默的广告语, 让不少人哈哈大笑, 一下子接近了产品和用户的距离。这种很萌的小玩意, 后来还被很多时尚男女当作送人的礼物。不到3个月, 5万副防噪耳塞器就批发得所剩无几。

薇薇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 她想怎样才能既不影响跳广场舞, 又不产生噪音呢?她在网上查到, 上海有一些大妈脖子上挂个小收音机, 戴上耳机跳舞周围就听不到声音。她马上买来了小收音机, 请几个大妈做试验, 没想到她们根本不买账。原来, 挂在脖子上的收音机无法固定, 晃来晃去的, 动作稍微大一些, 耳机还会掉下来。看来这条路行不通。她立刻和广东生产耳塞器的厂家联系, 请他们帮助解决这一问题。没想到对方对她的想法很赞赏, 告诉她, 只要做一个调频发射器, 然后在原有的功放音响设备上插上发射器, 音频信号就会转为无线FM调频信号, 带上配套的无线调频耳机, 附近的舞者将接收频道调成发射器的发射频点, 就可以同步接收。而一个调频发射器只需200元, 配套的无线调频耳机只需30元。如此低廉的成本就可以完全让噪音消失, 并没有任何副作用, 薇薇开心极了, 当下就要对方为自己做一批样品。

1 0 天后, 调频发射器和调频耳机送到薇薇手里, 她让广场舞团的大妈们再试, 效果非常好, 大妈们总算可以无所顾忌地跳舞了!她马上赶到深圳和那家电子设备厂签订协议, 拥有了该厂无线调频耳机在安徽、山东和山西等5省的代理权。

薇薇又马不停蹄地四处考察、推销。果然不出所料, 调频耳机一经广场舞友接触, 就受到了大家的热烈追捧。她印象最深的是西安的一个广场舞团有2500余人, 她找到负责人王女士, 耐心地介绍了自己的调频耳机, 而对方也正为因跳广场舞经常与附近住户发生矛盾而烦恼。薇薇的出现, 像一场及时雨, 双方一拍即合。她实际发售调频耳机为4000多副, 除了差价, 再加上厂家的返点, 仅此一笔就赚到了近6万元!

现在, 除与一些大型广场舞团合作外, 一些商场和体育用品超市都代理了她的耳机。同时, 薇薇聘请一批有经验的营销员, 已陆续进入济南、青岛、太原和石家庄等多个城市的市场。

虽然仅2014年的前11个月, 薇薇就收获了200多万元, 但她的目标是彻底消除中国的广场舞噪音公害, 给市民创造一个宁静的环境。

“90后”的理想归处 第7篇

到了父辈那一代人,他们小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要做科学家、经济学家振兴中国的理想。

“90后”的理想,跟父辈、祖辈比较起来,就要现实、平和得多了,他们唯求有一技之长,于社会有立锥之地,然后岁月静好,温润纯净。对于“90后”来说,理想已经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与模式”。

这是理想的演变轨迹,也是“中国梦”演变的轨迹,从中折射出我们的社会价值衍变,从宏大的远景到个人的价值实现,年轻人从崇高的道德追求已经回归到生命本体的需求。生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90后”不必为物质需求瞻前顾后;没有经历过社会动荡,“90后”不用曲承迎合,保持了本真;在互联网浪潮和全球一体化中长大,“90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此,相较于前辈,“90后”在思想上更加独立,在精神上更加自由,更渴望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我,认识世界,思辩人生,努力生活。

“90后”的理想,大多是平和的,最接近于真实的人生诉求。而现实却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阶层板结,有资源、关系、后台的年轻人,可以迅速一步登天,草根却要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调整最初的梦想。

每一代人的理想,都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投影。对“90后”来说,他们所希望的,不过是拥有公平的机会、自由的环境,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而这,才是他们“理想”的最好归处。

上一篇:英语专业本科论文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