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市肉鸡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7-23

北票市肉鸡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北票市肉鸡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1篇

【摘要】北票市委市政府对肉鸡产业化经营一直高度重视,为进一步了解肉鸡产业基地经营情况,本文作者对北票市肉鸡产业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调查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北票市

肉鸡产业

经营

调查报告

肉鸡产业已成为北票的龙头产业,为进一步了解肉鸡产业基地经营情况,本人于2008年6月份对北票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进行了走访,详细调查情况如下:

一、肉鸡产业化发展概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带动力不强。蛋鸡生产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拉动力不够,导致鸡雏供应不足,肉鸡饲养规模与加工能力不平衡,需要扩大养户数量、扩大规模饲养程度。

二是经营方式比较落后,农民大多还没有摆脱传统饲养方式的束缚,饲养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饲养工艺、技术水平比较低。主要是科技意识有待提高。

三是小区建设标准化程度不高,设施不完善。有的对防疫卫生、病害物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认识不足,病害物和粪污未进行有效处理,污染了水源和空气;有的建筑布局和建筑结构不合理,不利于畜禽生长环境条件控制。这些均不适应畜牧业优、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仍需要完善。我市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后,基础设施和社会化管理、服务功能得到了加强,但由于新纳入的人员大多来自其它行业,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服务能力还达不到要求。基础实施不完善,市级化验室建设、区域所仪器设备配置,还没有达到省市的要求,距其他县市还有一定差距;综合改良站建设还是空白,需要加大力度解决。

五是资金不足。这几年政府工作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都不断加大,但在产业化建设中,水电土地资金等方面制约因素仍很多。

三、发展肉鸡产业的几点做法

为推进全市肉鸡产业大发展、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主要采取如下做法:

二是坚持用工业化的历年谋划肉鸡产业发展,不断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北票市的肉鸡产业化生产主要是“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近几年来,全市狠抓龙头企业建设,重点支持和鼓舞宏发等畜牧龙头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产业化生产链不断完善,密切企业及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带动力,促使农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肉鸡产业化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现在宏发公司总占地40万平方米,企业有员工10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人,资产总计2.04亿元,是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

三是大力发展肉鸡设施养殖,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肉鸡养殖基地建设是肉鸡产业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饲养规模的升级,因此,围绕市政府确定的畜牧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定位发展原则开展工作。具体工作中,要强化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抓龙头、抓基地、抓大户并重,积极发展畜牧专业基地乡镇、专业小区和规模养殖大场大户。去年新建肉鸡规模化饲养场5个;发展肉鸡养殖大户500余户,增加肉鸡规模饲养能力850万只。2008年,进一步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肉鸡小区增加30个,规模饲养户增加800户,饲养总量可增加800多万只。通过建设这些养殖基地,切实提高了设施畜牧业发展水平,把基地打造成为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促进肉鸡产业大发展、快发展。在发展肉鸡产业化工作中,市政府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举全市之力,集中财力,整合各类资金向畜牧业倾斜。对产业化经营、畜牧养殖基地建设、良种繁殖体系建设、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饲料产业开发等畜牧业发展工作给予多项政策鼓励。

五是扎实推进肉鸡标准化生产,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是专业化产业生产的技术纽带。为了达到肉鸡产品无药残,无重金属积留,无细菌污染,无疾病感染的指标,提高产品的市场化程度,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化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防疫、检疫和投入品、产品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安全。

北票市肉鸡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2篇

【摘 要】南仙市委市政府对肉鸡产业化经营一直高度重视,为进一步了解肉鸡产业基地经营情况,本文作者对南仙市肉鸡产业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调查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南仙市 肉鸡产业 经营 调查报告

肉鸡产业已成为南仙的龙头产业,为进一步了解肉鸡产业基地经营情况,本人于2008年6月份对南仙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进行了走访,详细调查情况如下:

一、肉鸡产业化发展概况

产业化经营水平是显得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多年来,南仙市委市政府对肉鸡产业化经营一直高度重视,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将肉鸡作为农村经济重点开发的产业,不断加快龙头企业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步伐,特别是早云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后,进一步提出了‚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立足优势,突出发展‘三禽’,重点发展生猪,积极发展草食家禽,鼓励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发展定位,通过采取同意规划、政策扶持、项目支撑、典型引路、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建设肉鸡养殖基地,发展养殖专业大场大户,打造肉鸡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以此来推进全市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宏发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肉鸡‚养、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体系,完善了集种鸡饲养、鸡雏孵化、饲料生产、肉食加工、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肉鸡产业化生产链,1

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6000万只,同时企业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密切协作,在全市已建设22个肉鸡养殖重点乡镇,建设肉鸡养殖小区100多个,发展规模饲养户2400多户。2007年,全市肉鸡饲养量达到2750万只,农民没饲养一只肉鸡获利3元,农民年增收6000多万元,体现了产业化经营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彰显了肉鸡产业在农村经济中重要地位。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带动力不强。蛋鸡生产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拉动力不够,导致鸡雏供应不足,肉鸡饲养规模与加工能力不平衡,需要扩大养户数量、扩大规模饲养程度。

二是经营方式比较落后,农民大多还没有摆脱传统饲养方式的束缚,饲养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饲养工艺、技术水平比较低。主要是科技意识有待提高。

三是小区建设标准化程度不高,设施不完善。有的对防疫卫生、病害物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认识不足,病害物和粪污未进行有效处理,污染了水源和空气;有的建筑布局和建筑结构不合理,不利于畜禽生长环境条件控制。这些均不适应畜牧业优、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仍需要完善。我市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后,基础设施和社会化管理、服务功能得到了加强,但由于新纳入的人员大多来自其它行业,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服务能力还达不到要求。基础实施不完善,市级化验室建设、区域所仪器设备配置,还没有达到省市的要求,距其他县市还有一定差距;综合改良站建设还

是空白,需要加大力度解决。

五是资金不足。这几年政府工作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都不断加大,但在产业化建设中,水电土地资金等方面制约因素仍很多。

三、发展肉鸡产业的几点做法

为推进全市肉鸡产业大发展、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主要采取如下做法:

一是分析市情、立足优势,确立发展思路,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推动作用。南仙地处马西低山丘陵区,有29个乡镇,261个行政村,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41万。全市有耕地126.4万亩,粮食产量30万吨。由于气候‚十年九旱‛,粮食产量低,粮价不稳,往往是农民增产不增收,加之南仙矿物局实施整体破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面临农民脱贫和经济转型的双重任务。肉鸡是南仙市传统产业,它投资少,见效快,主辅劳力都可经营,符合农民和下岗职工缺少资金和技能单一的特点,且当地饲料资源丰富,距京、津等大中城市近,利于产品的销售。因此,畜牧局结合市情和全市社会整体发展规划,确定了‚围绕增收抓调整、围绕调整抓生产、围绕生产抓龙头、围绕龙头抓基地、围绕基地抓大户、围绕大户抓增收‛的畜牧业发展总体思路。

二是坚持用工业化的历年谋划肉鸡产业发展,不断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南仙市的肉鸡产业化生产主要是‚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近几年来,全市狠抓龙头企业建设,重点支持和鼓舞宏发等畜牧龙头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产

业化生产链不断完善,密切企业及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带动力,促使农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肉鸡产业化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现在宏发公司总占地40万平方米,企业有员工10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人,资产总计2.04亿元,是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

三是大力发展肉鸡设施养殖,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肉鸡养殖基地建设是肉鸡产业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饲养规模的升级,因此,围绕市政府确定的畜牧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定位发展原则开展工作。具体工作中,要强化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抓龙头、抓基地、抓大户并重,积极发展畜牧专业基地乡镇、专业小区和规模养殖大场大户。去年新建肉鸡规模化饲养场5个;发展肉鸡养殖大户500余户,增加肉鸡规模饲养能力850万只。2008年,进一步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肉鸡小区增加30个,规模饲养户增加800户,饲养总量可增加800多万只。通过建设这些养殖基地,切实提高了设施畜牧业发展水平,把基地打造成为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促进肉鸡产业大发展、快发展。在发展肉鸡产业化工作中,市政府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举全市之力,集中财力,整合各类资金向畜牧业倾斜。对产业化经营、畜牧养殖基地建设、良种繁殖体系建设、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饲料产业开发等畜牧业发展工作给予多项政策鼓励。

五是扎实推进肉鸡标准化生产,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

北票市肉鸡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3篇

1 肉鸡生产基本情况

1.1 肉鸡饲养规模

襄阳市肉鸡主要品种有黄羽、白羽、江汉土鸡、麻鸡等品种, 其中以黄羽和白羽养殖居多, 主要分布在襄阳市的宜城、枣阳、谷城、襄州、河口。规模大的龙头养殖企业以宜城襄大农牧有限公司、枣阳神力公司和谷城荆山源有限公司为代表。2014年, 全市年出笼10 000~49 999只的肉鸡养殖户1 105户, 年出笼50 000~99 999只的养殖户266户, 年出笼100 000~499 999只的养殖户166户, 年出笼500 000~999 999只的养殖户7户, 年出笼100万只以上的肉鸡养殖户5户。2014年出笼肉禽8 780万只。

1.2 肉鸡主要生产模式

1) “公司+农户”模式。即公司和养鸡户签定生产合同, 养殖户负责投资建场、提供设备和劳动力以及从事经营管理, 公司则负责种鸡饲养、雏鸡孵化、鸡的屠宰加工、运输、饲料供应以及提供技术服务等, 带动养鸡户从事专业生产。公司按合同价约定回收养殖户生产的肉鸡。如:宜城襄大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形式, 襄大农牧孵化场生产的鸡苗、生产的饲料以及养殖技术, 提供给农村养殖户喂养, 并将养殖户喂养大的成品鸡回收, 作为公司屠宰分割厂原材料供应的主渠道。

2) 公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即种鸡饲养、商品肉鸡饲养、加工、销售都归公司, 完全不依赖农户。这种方式减少了各环节之间的交易费用, 降低了成本, 便于统一管理。

3) 中小型个体养殖模式。是中小型规模户自己购鸡苗, 自己购饲料饲养和销售育成鸡。

1.3 肉鸡加工企业情况

2014年, 全市大型肉禽屠宰企业有5个, 其中襄阳市襄大农牧有限公司年屠宰能力达5 000万只, 枣阳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能力达3 000万只, 宜城市康发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能力达2 000万只。2014年肉鸡加工企业实际年屠宰肉鸡11 990万只, 年产值429 176万元。

1.4 主要养殖模式

1) 地面平养模式。在舍内地面上铺5~10 cm厚的垫料, 定期打扫更换即可。

2) 普通笼养模式。从引进鸡苗至出售都在笼中饲养的方法, 适合垫料紧缺、鸡舍面积小又想多养鸡的农户。

3) “1420”层叠笼养模式。襄阳盛锋农牧有限公司肉鸡“1420”笼养模式, 即1栋1 000 m2的鸡舍, 采用4层层叠式笼养肉鸡, 年出栏肉鸡20万只。相对于原来的垫料平养方法, 1 000 m2的鸡舍每年多出笼肉鸡15万只。“1420”模式采用4列4层的层叠式笼养肉鸡, 采用全封闭管理、运用全自动化温度、湿度控制, 自动饮水、实现机械化上料、药物投送和清粪, 饲养全程闭路监控, 实现1栋鸡舍1批饲养3.5万只, 1年饲养6批, 年出栏肉鸡20万只。

4) 生态养鸡“553”模式。利用荒山、林地、滩涂、果园等实行放牧加补料方式饲养地方鸡, 一群鸡数量不大于500只, 每666.67 m2地饲养数量不大于50只, 鸡群更新日龄300 d左右。既满足市场对高端肉鸡产品需求, 又实现了养鸡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 和谐发展。

2 肉鸡产业发展保障情况

1) 积极推行肉鸡标准化养殖模式。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的科学化、标准化养殖模式示范, 带动全市肉鸡产业的科学化、标准化发展。截至目前, 全市共创建国家级肉鸡标准化示范场4个, 省级肉鸡标准化示范场9个, 市级肉鸡标准化示范场50个, 县级肉鸡标准化示范场98个。

2) 大力发展订单式畜牧业。近年来, 襄阳市正大农牧有限公司、襄大农牧有限公司、天佐农牧有限公司、枣阳市神力农牧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率先开展合同养殖, 带动当地一大批农民发展肉鸡养殖, 降低了农民的市场风险, 保障了农民的收益, 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积极推行畜产品网上交易, 成立了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襄阳十堰区域授权服务中心, 通过现货交易、农业订单交易、信用农业交易多种模式和套期保值功能、融资功能, 逐步形成辐射鄂西北、面向全国市场的农畜产品交易中心、价格信息中心和物流服务中心, 带动全市畜禽养殖、加工、金融、物流配套设施的迅猛发展, 扩大了销售市场, 规避了肉鸡养殖的风险。

3) 加强新品牌的培育创建。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申请注册商标, 积极扶持“襄大牌”、“雨润”、“皇鑫”等品牌做强做大。

4)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继续抓好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 进一步完善良种改良体系, 推进肉鸡品种改良, 扶持种鸡场建设。2013年禽流感期间, 襄阳市对经省、市、县 (市) 区认定的15家种禽场, 在省级补贴的基础上, 每套按市补贴2元、县 (市) 区补贴4元的标准, 给予财政补贴, 市级共补贴资金149.2万元。同时对4家市级以上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在4月3日以后收购家禽的, 参照工业投资的优惠政策, 给予家禽加工企业收购资金5%贴息, 市级共贴息166.5万元。

5) 严抓畜禽产品安全保障。一是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对规模养殖场 (户) 实行程序化免疫, 散养户实行春秋普防、月月补针的免疫模式;积极开展疫情监测、防疫质量检测和疫病诊断;二是强化畜产品安全监管, 加大对规模养殖场、流通环节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 全面推广企业自检, 重点加大抽检力度, 建立常态化巡查制度,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3 肉鸡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有适宜的自然优势。襄阳市位于亚热带季节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5.1~16.9℃, 年平均日照1 940~2 003 h, 无霜期245 d, 年降雨量878.3mm, 湿度为60%, 土壤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地带性土壤, 土层厚, 有机质含量丰富, 酸碱度适中, 适宜畜禽的生长发育, 畜禽发病机率较少。

二是有很强的饲料加工优势。襄阳市饲料生产加工企业众多, 生产加工能力强, 全市年产5万t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有17个, 年产20万t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有3个, 其中宜城襄大农牧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达65万t, 湖北天谷饲料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达35万t, 神力农牧有限公司年生产饲料能力达20万t。2012年, 饲料加工企业生产加工饲料212.949万t, 年产值923 649万元。

三是有好的市场优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肉禽市场前景广阔。据相关统计, 2012年我国人均鸡肉消费量为12.31 kg, 襄阳全市总人口640万人左右, 按此消费量, 全市1年消费鸡肉达78 784 t;襄阳市有众多的肉鸡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3 100万只;同时襄阳市在全省各地市首家开通“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襄阳十堰区域授权服务中心”实现畜产品网上交易系统, 交易同时辐射周边的十堰市等地市, 进一步拓宽了肉鸡销售市场。

四是有好的畜牧养殖基础优势。襄阳市是畜牧大市, 据统计部门数据, 2014年全市出栏生猪644.75万头、出栏肉牛70.6万头、出栏肉羊174万只, 出笼禽8 780万只, 畜牧养殖出栏 (笼) 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肉禽出笼量全省排名第三。

4 影响肉鸡业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1) 质量安全问题。鉴于肉鸡领域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有必要推进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健康养殖, 通过投入品的科学使用、疫病和环境的有效控制、检疫追溯体系建立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与集成, 推动健康养殖的生产示范, 最终实现肉鸡业安全、优质、环境友好生产。

2) 疫病风险控制问题。面对严峻的疫病形势, 要采取“疫苗+生物安全”措施, 有效推行畜禽健康促进策略, 健全种用动物健康标准, 实施种禽场疫病净化计划, 对重点疫病设定净化时限。

3) 养殖用地问题。为了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养殖用地困难问题, 就要提高肉鸡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并适度发展笼养等节省土地使用面积的养殖模式, 如积极推广襄阳盛锋农牧有限公司肉鸡“1420”笼养模式。

4) 市场风险问题。由于今年肉鸡价格波动较大, 养殖效益不高。据调查, 5月中旬, 襄阳市肉鸡出场平均价为6.4元/kg, 平均每只亏损1~2元左右;白羽鸡苗每只0.5元/只, 而今年2月份为2.7元/只, 降幅达81%, 种鸡场也处于亏损状态。为了改变肉鸡生产成本较高的现状, 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肉鸡生产效率, 部分龙头企业可以通过饲料生产、肉鸡养殖、屠宰加工贯穿整个产业链的一条龙式生产模式, 在肉鸡价格低迷时通过屠宰和深加工来提高肉鸡附加值, 降低市场风险, 增强竞争力。

5) 环境污染问题。解决规模养殖场排放的废渣、污水、恶臭问题, 要做到综合利用优先 (还田、生产有机肥、制造再生饲料等) , 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同时积极推广规模化高效生态养鸡“553”模式, 利用荒山、林地、滩涂、果园等实行放牧加补料方式饲养地方鸡, 既满足市场对高端肉鸡产品需求, 又实现了养鸡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 和谐发展。

6) 产品加工问题。襄阳市龙头肉禽屠宰加工企业较少, 深加工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 全市年屠宰加工能力5 000万只以上的加工企业只有1家, 年屠宰加工3 000万只以上的企业有2家, 年屠宰1 000万只以上的企业2家。对此, 要加强培育肉禽加工龙头企业, 不断提高肉禽深加工能力, 促进肉禽产业提档升级。

摘要:襄阳市肉鸡饲养规模扩大, 主要生产模式和养殖模式多样化, 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专业化、规模化养禽小区和基地不断增多, 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增加, 农民肉鸡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

北票市肉鸡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4篇

关键词:寿光市;蔬菜产业化;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42-2

1实地调研的基本情况

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法和走访调查的方法以以上三个问题为中心展开了我們此次社会调研。深入农村、深入企业,就蔬菜产业化深入发展问题采访了村委成员、企业负责人和普通村民。详细的调查问卷由寿光本地的同学负责分发,总共发出调查问卷15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37。收回问卷后,我们对其数据进行分析,有扩大经营打算的农民所占比重为百分之七十,没有扩大经营打算的农民所占比重为百分之三十。

有过与蔬菜公司合作的农户所占比例为百分之七十五,从没有过与蔬菜公司合作的农户所占比重为百分之二十五。

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则主要走访参观了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几个展厅、寿光欧亚特菜公司、山东洛城农发集团的试验基地及蔬菜加工车间,以及三元朱村。在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展厅里,共有2000多个菜果品种,以及许许多多首次亮相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这些都让我们赞叹科技进步在推动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据展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寿光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可高达67%。

寿光欧亚特菜公司和山东洛城农发集团都同时拥有自己的中心供菜基地和周边辐射区。以山东洛城农发集团为例,其建立了2000亩基地,同时辐射带动周边20000亩蔬菜区。这种“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极大的促进了蔬菜的产量和销量。据了解,目前寿光市共有14位网上蔬菜医生,他们每天通过视频为菜农们指点迷津,把脉开方。三元朱村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在三元朱村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在其村委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了有关三元朱村发展历史的展厅,参观了其蔬菜实验大棚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并且到其村里的集市向菜农了解情况。

2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寿光市坚持“靠蔬菜产业领跑,靠科学技术助力,靠产业化经营提升”的发展思路,采取生产、流通、加工、品牌一起抓的办法,发明推广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实行专业化经营,建立起蔬菜批发市场,连续成功举办了10届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并建立起全国第一家蔬菜电子拍卖中心和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通过几天在寿光的观察与调研后,我们发现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交易总量不断增加

即使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在寿光,每天外来菜商的卡车依然有上百辆,交易量800多公斤。目前寿光蔬菜市场的年交易量约为40亿公斤,已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在如此高交易量的情况下,寿光市政府为了严把质量关,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投资2000多万元为14处镇(街道)购置了28台高标准检测设备;取缔了755处不符合标准的村头地边交易市场,保留的575处市场全部配备了速测设备,形成了全覆盖的检测网络。前不久对部分村的蔬菜大棚进行的普测中,共抽取蔬菜样品828个,速测样品全部合格,定性定量检测样品174个,合格率高达99%。目前,寿光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达到60万亩,认证优质农产品325个,注册农产品商标116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认证数量在全省均位居前列。

2.2农民的收入逐年增高

目前寿光市蔬菜种植总面积为80万亩,冬暖式蔬菜大棚发展到了40万个。农民年均纯收入从1993年的1550元发展到了2007年的6619元。伴随着收入的大幅增加,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消费理念、消费质量进一步提高。1993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1 3元;两年后,突破2000元,到2007年,达到了4993元。15年间,寿光市农民的人均生活消费增长了4倍。其中,蔬菜产业又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据估算,我市农民每赚10元钱,至少有6元是来自蔬菜产业。以三元朱村为例,截至2006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3560万元,人均纯收入10300元,集体固定资产26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经济村”。

2.3科技进步在深化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科技推广让许多农民成了专家。现有10万农民拥有绿色证书,180多名农民成为了科技专家,全市农村基层干部和95%以上的农民掌握了2门以上农业新技术,300多项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7%。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推广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30多种种植新模式。该市发展了10处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19处乡镇科普学校,350处村级农民文化夜校。组织培养、生物防治、让蔬菜喝牛奶、臭氧抗菌增肥、无土栽培等层出不穷的新招更是让农民鼓起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3寿光蔬菜产业化深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走访了寿光欧亚特菜公司、山东洛城农发集团及三元朱村,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以及分析了寿光现实的经济状况和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后,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寿光蔬菜产业化深化发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3.1科研水平不高是制约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寿光的蔬菜产业已进入繁荣发展期,但寿光自己的农业科研水平却一直不高。拿育种技术来说,据调查,寿光市2005年蔬菜种子总销量6万公斤,其中进口4万公斤,60%以上的种子依赖进口。寿光蔬菜站技术人员介绍,进口种子价逾黄金。寿光市市长刘中会也曾坦承:“寿光2/3的蔬菜品种来自国外的种子公司,育种技术与成本正成为制约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寿光每年大约有30万亩蔬菜需要从荷兰、美国、以色列等国家进口种子。

3.2市场意识落后是阻碍寿光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个人即菜农的意识落后,另一方面是决策者意识的落后。寿光蔬菜产业现在的繁荣,除了环境地形适宜、种植技术先进外,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于市场的供不应求,无论怎样蔬菜都能销售出去。我们可以看到,寿光蔬菜的输出方向基本是省内及省外几个城市,销售地区较为单一,这样讲来抗风险的能力就较弱,一旦市场供求发生变化或是另一地区蔬菜产业崛起,必然会对寿光蔬菜的销售造成冲击。而且,寿光蔬菜的加工程度比较低,产品附加值有限,即使是稍微高档的礼品菜,利润也有限,而蔬菜深加工产业还未能成体系。

3.3菜农与蔬菜公司关系不顺畅是妨碍产业化发展中的又一问题

一般来说,菜农会不自觉的追求最大利润,但我们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对于56.7%的菜农尽管认为与蔬菜公司合作更为合算,但其中约一半以上的菜农并没有直接与蔬菜公司合作的经历。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蔬菜公司对于蔬菜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因而菜农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保证蔬菜的质量达标,与一般菜贩相比,所得利润相对就少了;其次,为了追求更大利润,菜农不得不采用一定的技术降低成本花费,而技术又成为菜农增收的一大障碍;另一方面,注册的蔬菜公司很多,但真正能大力带动周边菜农的公司仍为少数,这为菜农选择合适的蔬菜公司进行合作造成相当大的限制,因而为了避免更大的风险,更多的菜农选择中介这一对象来追求较低的风险和较高的利润。

3.4土地流转的欠规范运作阻碍寿光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调查问卷中得到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三分之二的农民有扩大经营的打算,这其中又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农民认为土地资源不足是阻碍目前扩大经营的主要因素。我们知道,土地流转有利于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使土地集中种植管理,从而发挥大型农机具的作用,以此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促进作用。但现行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健全,却阻碍着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虽然寿光市几个镇街建设了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土地流转操作流程也日趋规范,但现实情况是:对于有地且进城打工的农民、并且长期定居、无法顾及土地的,以及九十年代以后出生未得到土地的青少年,他们想流转土地,但多数地方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而农村中靠土地吃饭的中老年人,他们本身不想流转土地,但有时却由于有关部门要求不得不把土地流转出去;而且,由于农民在意识上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即使进城打工,他们还是不能享受城市的各种保障制度,因此不可能有安全感交出土地,即使转让,也大都是给亲朋好友,随意性很大。综上种种因素,导致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不易形成规模经营,因而阻碍寿光蔬菜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4对深化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和发展建议:

4.1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2005年寿光市财政总收入197834万元,而投入于科研的仅有100万元左右。要解决科研体制创新和经费投入问题,绝非一夕之功。

因此我们认为,在现阶段要提高寿光市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需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重视,加大科研投入,这是提高寿光市乃至全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

(2)在采用“引进来”策略的同时,借鉴国外现有科技水平培育我们自己的新品种。此外,应借鉴国外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科研人员应注意保护好国有现有良种知识产权,防止种子培百技术流失。

(3)在各村设立种子服务站,由专业人员向农民提供种子,一方面可以防止农民上当受骗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借此积极推广我国自主研制的种子品种。

(4)创新体制改革,在增加科研投入的同时应积极改善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完善奖励措施,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积极聚拢科研人才,保持产业链的畅通及产业化网络的完整。

4.2提高认识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维护农民的利益方面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政府应成立专门的下乡服务队,定期到农村中去、到农民中间宣传讲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国家政策以及农业及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等与农民利益切实相关的东西,同时应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其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农民维权能力的提高在维护好其自身利益的同时将直接有助于科技普及及土地流转制度的顺利改革。

(2)由政府出资定期开展一系列提高农民素质的活动,如种菜知识专题讲座、设立村中图书阅览室等,一方面可提高农民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传播关于作物病虫害方面的信息,让农民做到有备无患,提前准备,降低损失。

4.3在政府指导下,整顿蔬菜产业市场秩序

整顿蔬菜产业市场应做好以下几点:

(1)政府应积极引导、鼓励各村委设立投诉站,当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可以有较为方便的维权的地方。

(2)为规范中介方的行为,政府应对中介机构进行实时监管,一旦发现其有不正当竞争行为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其加以警告,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

(3)抓好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集中财力扶持和鼓励蔬菜公司进行改革,对改革较为成功的企业要加以表彰,将其方法进行宣传。

4.4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流转制度能否顺利、快速地在寿光市执行对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要让土地在寿光“转”起来且“转”的好,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在制度实施初期,应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负责监管、指导,不仅要坚持嚴格的土地管理条例,坚决杜绝流转土地,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切实保护耕地。

(2)相关工作人员对农民自己因图方便,只收固定或一次性现金地租、或过分延长转租时间等行为要加以指导。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5篇

一、现状

1、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是积极推进了林业产业化。各乡镇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岳纸集团原料基地扩建机遇,按照“稳杉稳杂,扩竹扩松”的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全县马尾松和楠竹面积已分别发展到34万亩和36万亩。面积达1200亩的连山苗木基地每年可向本县和周边县市供应优质林业种苗500万株。二是着力优化了种植业品质结构和发展了订单农业。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6万亩,其中订单面积达1万亩;优质油茶和油菜种植面积发展到20万亩,全部由贤胜油业公司订单收购;西瓜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礼品瓜订单达0.5万亩;蚕桑面积发展到XX亩,蚕茧全部由县种子公司订单收购;烤烟生产面积发展到3000亩,全部由县烟草公司订单收购。三是大力扶持了畜牧业生产大户。以外销型“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山羊和肉牛生产为主的畜牧业继续向大户方向发展,全县年饲养牲猪100头、山羊50头、肉牛10头以上的大户分别达到300、400和30余户。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竹木、草食牲畜、蚕桑、柑桔、花卉苗木、药材、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烤烟、茶叶、辣椒等11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产品生产基地多达110万亩,其中14.5万亩优质粮油、水果蔬菜基地已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我县还成为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商品羊生产基地县及全国21个楠竹生产示范县、湖南省12个楠竹产业化生产基地县之一。

2、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广大群众积累了不少生产工艺和生产经验。明末清初,洒溪乡就有群众开始利用楠竹造纸,根雕等工艺水平也令人赞叹不已。上世纪90年代,畜牧技术人员在积累群众养羊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林间草地商品羊生产技术研究,形成了本品种选育、吊脚楼式羊舍建筑设计、适度规模生产等一整套饲养配套技术,先后获联合国(tips)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和国家及省级大奖。与此同时,农产品结构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已形成食用油、茶叶、粮油、果品、竹木精深加工等系列产品,产品综合优质率达40%以上,并拥有了一批市场看好的拳头产品。贤胜油业公司生产的贤胜牌植物油获XX年湖南省第六届国际农博会最畅销产品奖和湖南省第二届西部农博会金奖,并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论证,产品畅销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县园艺场生产的脐橙获国家农业部检测中心优质证书,并申请“神脐”牌注册商标,产品出口俄罗斯等国。

3、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通过积极探索与本地实际和市场相适应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带农户”、“市场连农户”、“科技引农户”等模式,我县相继成立了西瓜、蚕桑、紫株、灵芝、粮油、山羊、脐橙、楠竹、无公害蔬菜等9大专业合作组织,拥有会员4872户1.57万人,大大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每年可助农增收1.12亿元。县山羊协会参与组织了全县90%以上的商品羊产销,交易网点覆盖湘、黔、桂等省20多个县市。县脐橙协会则将交易拓展到中俄边贸市场,每年可向俄罗斯等国出口120吨以上的优质“神脐”,其在广东、上海、香港及东北地区的销售额也日渐扩大。县西瓜协会、蚕桑专业合作社还被纳入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的示范组织扶持项目。

4、加工体系逐渐完备,经营效益明显提高。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124个,拥有固定资产总额1.87亿元,从业人员5132人。其中,市级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家,纳入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规划建设项目的企业有3家,贤胜油业公司还晋升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9亿元,占工业产值的16.1%,比上年增长18%。实现年销售收入1.78亿元,增加值0.46亿元,实现利润771万元,上缴税金1032万元。

5、市场体系逐步健全,销售网络不断拓展。通过大力开发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行订单农业、会展农业及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培育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全县农产品销售网络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各类农副产品市场26个,年产品交易额达10.5亿元。其中,马鞍商品羊交易市场已形成集山羊品改、养殖、加工、流通为一体的产销格局,年交易商品羊10万只,交易额达0.26亿元。同时,全县农作物订单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主要经济作物订单比例在36%以上,养殖业订单比例达到40%。

二、问题

1、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一是多数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手段落后,产品多以“原字号”出售,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有限资源,而且对县财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很小;二是企业与农户联系松散,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三是技术和营销人才严重匮乏,科研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四是企业布局分散,产业关联度不高,生产链条较短,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或企业集团。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既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市场竞争能力,也滞缓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

2、原材料需求矛盾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受到较大制约。我县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创新技术落后,农产品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优质专用原料。同时,原材料生产分散、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与加工业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加上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作坊式生产的水平上,加工粗放,原材料浪费严重,尤其是林产品加工企业“小而散”,相互之间存在掠夺资源甚至“内耗”现象。

3、投入严重不足,发展后劲乏力。县乡财政相当困难,投入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十分有限。加上农业属于弱质产业,生产和收益周期较长,金融部门和民间资本很少涉足,许多经营大户和企业经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贤胜油业公司正在进行的年产1万吨植物油生产线扩建工程,因资金缺乏而进展缓慢。据调查,我县现有的12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平均资产仅150万元,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只有3家,年产值过3000万元的只有2家,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能力十分有限,制约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对农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明显不足。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够高。目前,全县仅组建了9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稳定性差,且参与到组织中的农户只占总数的5.2%,大多数农民仍游离于合作组织之外。由于没有健全的科工贸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以及防疫检疫、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在内的服务组织,加上已建立的农民专业组织自身也存在法律不健全、规章制度不规范、工作程序、服务范围和合作程度等不完善的情况,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的要求。

5、农业产业化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指导,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一些乡镇和部门只看到局部效益、眼前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忽视整体效益、长远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重复建设了一些特色、优势雷同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广了一些可能加速水土流失的生产经营方式,造成加工企业的恶性行业竞争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并引发了一些工农矛盾。如长城纸业、恒达纸业等企业一度因污染问题而被迫停产。一些地方热衷上项目,重生产、轻销售、更轻服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销售市场没有保证。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在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着“婆婆过多”的现象,更缺乏部门间的必要协调,导致信息不畅,生产、加工、销售脱节,不仅造成了重复引进与建设,还形成了加工企业优质原料缺乏,而一般性农产品原料却大量积压,外销不畅,内销不旺,影响了农业持续发展。

三、对策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区开发机遇,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主线,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着眼点,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实现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加工转变、传统作坊式加工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资源消耗向高效利用转变,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优质化、安全化、产加销一体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要加快基地建设。继续做大做强烤烟、蚕桑、“神脐”、辣椒、茶叶、优质瓜果蔬菜、优质稻等七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同时借我县申报“广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之机,大力发展竹木加工原材料供应基地,逐步形成“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集约化水平。二是要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做优、做大、做强”的原则,大力扶持贤胜油业、恒达纸业、金裕竹业等一批前景看好的龙头企业,再努力打造1-2家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之既能带动基地发展,又能拉长产业链条,并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打响品牌、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更大的优势,以辐射和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发展。三是要努力发展服务体系。根据基地、农户的需要,加强技术、信息、流通设施建设,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帮助农民增加收益和分担风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工贸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运销服务等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沟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降低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第6篇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根据全县23个乡(镇)摸底调查,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呈上升趋势,已实现总产值4711.15万元。其中:

1、种植业产业化情况:

(1)优质茶园建设:完成2000亩优质茶园建设项目,已通过验收,目前正在设计今年1000亩优质茶园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2)栽桑养蚕:完成了5000亩老桑园管护工作、1160亩新桑园的嫁接工作,已备齐了1500张养殖春蚕所需的物质和蚕种。

(3)订单农业:全县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县已实施订单种植面积6800亩。主要订单品种有食用玉米、魔芋、芋头、辣椒等,涉及全县5个乡9个村866户农户。

(4)无公害产品:①山药:全县已完成800余亩山药的育苗和整地,主要集中在老场乡。②茶叶:全县已完成15000亩茶叶的春季管护,并采春茶15000公斤,产值约60万元。③西瓜:已完成3000亩西瓜的种植技术培训和生产资料及种子的准备工作。④油菜:全县45000亩油菜长势良好,防病治虫工作已落实完毕。

2、畜牧业产业情况:

(1)畜牧业龙头企业1---3月份情况:

①二郎山牧业:发展养羊联产户25户,每户5只;羊场产纯种波尔羊102只,产值102万元。②四川隆生(天全)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二郎山山地鸡1.5万只;发展养鸡大户8户(平均每户一次饲养1000只以上)。③帝豪羊业:已向全县农户签定养羊1000只的合同,现已发放170只。

(2)养猪情况:①全县猪存栏77829头,销售33091头,产值3102.3万元。②仁义乡成立了生猪专业合作社,始阳镇成立了养猪协会,运作都比较规范、正常。全县新发展养猪大户100户,有效带动全县养猪业发展。

(3)养羊情况:全县羊存栏116437只,销售34717只,产值79.85万元。

(4)禽类:全县禽类存栏75.4万余只,出栏30万只,产值860万元;禽蛋产量280吨,产值240万元。

(5)新发展人工种草面积5000亩,使全县人工草场达6.38万亩。

3、林竹业产业情况:

(1)1---3月份,天全县林业局对全县竹资源作了详细调查,并组织编写了《天全县竹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为我县竹产业开发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天全县现有竹资源总面积36.8万亩,成竹面积9.7万亩,天然竹林面积2万亩。从1996年以来新发展竹子面积28.3万亩。

(2)今年1---3月份全县竹材产量3000多吨,产值近100万元;森林蔬菜800吨,产值40万元。

(3)大渡河造林局天全分公司今年1---3月份对20多万亩楠竹基地进行检查补栽、管护等工作,正在组建股份制联合林场,已经拟出了竹资源管理办法。

4、加工营销产业情况:

(1)龙头企业:

①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有限公司:完成了综合楼、机修车间、库房、门卫挖基和主体工作,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申报材料编写,完成了今年原料收购、生产品种、生产量的计划,销售红油鲜笋5吨、清水笋2吨、墨西哥泡椒2吨,实现销售收入10万元,收购野生蕨菜20吨。

②天全县天蜀森林蔬菜食品厂:已收购蕨菜50吨、青菜20吨、山芦20吨;销售山芦30吨、红油鲜笋20吨、蕨菜和薇菜20吨,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

③天全蜜园蜂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蜂蜜4.5吨,销售额15万元,带动养蜂大户12户。

④茶叶加工企业5个,其中1---3月份边茶叶产量6000担,销售2000担、销售额23万元;全县春茶产量15吨,外销鲜叶9吨、产值36万元,县内加工6吨鲜叶、成品1.5吨,已销售0.5吨、销售额13万元。

5、今年一季度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情况:

(1)加强与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食品责任有限公司的联系和服务,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商标的年检和技术整改工作,新厂已完成了综合楼、机修车间、库房、门卫等工程。

(2)完成了1000亩辣椒基地的建立、育种、技术培训。

(3)两家森林蔬菜加工企业拟出了今年的收购和产品加工计划。

(4)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结合我县实际编写出了天全县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初稿,提出了我县绿色食品开发的思路和目标任务。

(5)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申报材料的编写和填报。

6、协会和基地:

随着产业的形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迅猛发展,截止目前,有各类协会33个(种植业协会16个、畜牧业协会16个、加工协会1个),多数运作正常;产业基地52个(优质瓜果蔬菜基地7个、蚕桑基地7个、茶叶基地6个、畜禽基地11个、林竹基地21个)。

(二)全县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业大户调查情况:

全县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业大户有251户,人口1138人(男606、女532人)。按收入情况分:年收入在5万元—10万元的有221户,年收入在10万元--20万元以上的有24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有6户。按主要收入来源分:种植业7户,养殖业25户,加工营销业38户,开采业23户,运输业99户,其它59户。

(三)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情况:

1.2003年:全县农村居民123881人,纯收入30289.58万元,人均纯收入2445.0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24%,养殖业收入占25%,林竹业收入占3%,劳务开发收入占10%,加工营销业收入占5%,矿山开采业收入占16%,运输业收入占10%,其它收入占7%。

2.2004年1季度:全县农村居民119775人,纯收入6385.24万元,人均纯收入5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12%,养殖业收入占38%,林竹业收入占3%,劳务开发收入占16%,加工营销业收入占5%,矿山开采业收入占12%,运输业收入占7%,其它收入占7%。

(四)全县土地和草资源情况:

据调查,全县有耕地102357.3亩,其中:耕田55276.6亩,旱地32357.5亩,自留地13235.2亩,开荒地1488亩;撂荒地102亩。草资源:天然草场14726.5亩,人工草场13986亩,青贮2955吨。

二、存在的问题:

1.整体上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不够,未能深入理解其含意。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风险意识。

2.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力,对于农业产业化工作似乎只是应付了事。

3.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没有完全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基地建设分散,除林竹产业外,其它产业规模不大,形不成商品优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4.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带农户、连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运作不够规范。

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农户和基地的作用还不明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6.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经营层次不高,企业与农户就会经受双重风险。在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与农户与基地的利益连接,大多数还停留在松散的结合上,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法律约束力,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不与农户承担风险,农户也没有参与意愿和合作要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一旦市场风吹草动,企业与农户将会双双受损。

三、建议和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必须要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针对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参考:

1.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和含义,确定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模开发和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专合组织、协会)+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实行科学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产业化经营轨道,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2.建立健全以党、政一把手直接负责的农业产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化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个乡镇。县、乡镇党、政领导每年必须亲自抓一个产业或一片基地的建设,真抓实干,连续抓几年,抓出成效。这一条可以作为乡镇年终考核指标的一项内容。

3.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根据县上提出的“八个一”工作要求,每个乡都必须至少落实其中的“一乡一校”,建立起培训农民的教育基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风险意识以及市场诚信意识。

4.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让市场需求说了算,我们要到市场上去选产品,要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坚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首先搞好市场调查、选好产品。具体讲,茶叶产业化、林竹产业化、畜禽产业化等怎么搞,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决定。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要充分估计市场供求的变化。总之,不能用今天的价格去论证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要动态观察市场走向。

5.大力发展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不触动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链条。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有利于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用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护和增加农民的利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公司(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公司+农户的模式弊端很多)。

6.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利益”,没有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企业与农户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就会出现松散关系。处于产业化中间环节的企业与下联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关系,是一种自由的意向性的非紧密关系,是一种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被动的关系,或者是一种非理性的契约关系,这样经常使企业与农户的根本利益一致性与现实利益对立性发生矛盾,因为他们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当市场价格高于双方预约价格时,农户就会想方设法把产品销售给市场,企业收不到加工原材料,有可能不顾一切提高收购价格,市场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的走势,给政府造成一种假象,这时政府在引导农户发展生产上可能出现误导。当市场价格低于双方预约价格时,企业会找很多借口违约、毁约,不遗余力地从市场收购,在农民向当地政府投诉时,也有可能采取象征性、苛刻刁难手法,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很少一点,来应付农民,敷衍政府,少数农户也会把产品挑到当地政府,要求政府收购。这些现象,导致政府要么号召农民大力发展某种产业,要么政府与农户之间矛盾激化,使企业、农户都受损失,导致产业失败。

7.搞好基地建设,强化“规模效益”观。基地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物质基础,如何加强基地建设,可以用16个字概括:“政府引导、利益驱动、品质优先、规模效益”。过去政府总是要求农民做什么,不做什么,这些都是市场的功能。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和农户会自发地有机结合。政府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广大农户看到可获得的实际利益。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大量的劳动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就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北票市肉鸡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辽宁北票市09-04

小议北票市铁选企业防汛安全措施09-10

上一篇:保洁部各岗位职责及工作标准下一篇:励志文字控说说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