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2024-09-23

对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精选5篇)

对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第1篇

对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和高中政治教学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阶段,两者衔接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高中课程以后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其知识结构、知识容量,无论深度、难度、广度都是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陡的级梯,同时由于初高中教学方法及中高考的差异,学生进入高中后,常常在学习上出现滑坡现象,对高中各学科教学来说,都有一个教学衔接的问题,政治学科也是如此。为切实解决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本人就政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认识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不同

1.初中教学内容

初中政治教学内容是思想品德课,注重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属于比较感性的一门课程。学生主要通过感受教学里面一些道理的方式去学好这门课程,学生通过教学里面的道理,以正确思想和端正品德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情操。

2.高中教学内容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是政治课,属于政治常识方面的教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和理解这些最基本的政治常识,还要学会去思考,尤其的哲学方面,必须具备质疑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的不同

1.初中教学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要求不高,主要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讲授,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一门比较“感性”的课程,但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问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和记忆知识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程重在理解和感受,不能靠单纯的机械记忆掌握知识。

(3)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譬如有关积极、向上心理健康知识的分析,要求学生结合关于亲情、友情的生活理解,让知识和生活的情感融为一体。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能力,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有些内容需要通过活动讲解,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到活动的意识,以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 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学内容及节奏变化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初高中政治教学就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而言,初中远比不上高中,而因教师的教学就有快慢和粗细之分,教学上有一个深广度的把握问题,这一快一慢、一粗一细两对矛盾就很容易将初高中教学阻隔,使初高中教学难以系统化,从而影响政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学生学习上难以适从,出现滑坡,产生两分化。其中初中超前授课,初中政治教师错误性地将高中知识穿插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当中,增加了初中课程的难度,这样做很容易导致以下问题的出现:

第一,初中课程属于入门课程,学生对于思想和政治的观点还没有完全成形,超前性地接受高中知识,很容易出现根基未稳,旧知识没有吸收透彻,新知识难以接受的情况,可以说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教学质量事倍功半;

第二,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对初中提前接受的知识有一定了解,刚接受高中政治基础知识的时候,容易麻痹大意,对于比较熟悉的基础知识不够重视,课堂上精神不集中,基础问题不认真思考,基础知识的作业完成不认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随着政治课程难度的逐渐提高,出现基础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脱节,对政治课程逐渐失去兴趣。

2、教学方法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转换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以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教材在设计上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高中政治教学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以及学生学法上的引领。

3、课改践行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①.学生对课程要求的错误认识.课程对学生的具要求,需要政治教师去解释和把握,才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按照既定的可行方式进行学习,笔者认为,所谓的“可行方式”既不是传统教学的“墨守陈规”,也不是“标新立异”的盲目授课,而是要将授课的方式折中进行,符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一般来说,初高中政治课程除了连续的共同点之外,就是教师授课方式和学校学习方式的差异性了,这一点恰恰是教师与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

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基础知识量变的过程,教师没有将课程和学生能力综合,使教学方法与实际脱节;初中课程主要是学生通过对 “价值”“态度”等观点的接触,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但很多学生依然使用老一套的“背诵”学习方式,对于政治知识回到现实生活的体验、时间和思考都没有积极对待,认为不过一门学科而已。从而出现三个问题,一是课程性质停留在低层次上,二是对学生没有更高的能力要求,三是实践活动的缺乏。

③.高中政治课程:质变为主,量变为辅的过程,进入高中,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主要任务将从基础知识积累转化为能力的全面提高,但很多学生不敢尝试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对于问题的疑点不敢轻易提出,还停留在“一个问题一个答案”的思维阶段,缺乏求异和争辩的技能,知识和能力不见提升,就本校政治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说,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预习、记笔记和复习,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提出疑问和建议的学生更少,考试的时候,学生大多是生搬硬套书本上的语言,没有创新的观点。另外,学生不习惯高中课堂的教学节奏,无法达到课程对自己的能力要求。

随着初中课改的深入实施而形成的初高中教育教学观念上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高中新知识的接受。初中进入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的学,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

施上也有了明显改进。

4、中高考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中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前者为了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考试形式是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即达标考试。因此,初中政治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而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文科综合的考试形式下,随着命题由知识向能力立意的转向,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前者高得多。因此,许多初中政治教师便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圈范围,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根本不理解知识内容,到考前突击背老师画定的内容也能够达标过关,所以这些学生到了高中遇到考试及平时教学、复习的方法大不要样,便感到明显不适应,造成学习上的滑坡。

此外,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政治学习之处,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高中政治教学起始阶段注重解决教学衔接问题。

5.没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很少有正确对待考试的。考试的本意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测试,而教师却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也作为交代自己学习结果的唯一标准,过分重视考试成绩,没有将考试之外的知识进行运用,譬如理论运用到实际,学而无法致用,导致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就像一个平面上的勾画,一直处于同一个高度。

三、对于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的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杜绝初中课程的盲目“超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特长、个性和人格,不能够强迫性地让学生接受教纲以外的高中知识。基础知识的复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学好整个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条件,基础知识的分为初中思想品德基础知识和高中政治基础知识,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处理:

1.初中教学提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为高中教材基础知识的参考资料,将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选择题等加以巩固。让学生知道更多的东西,为高中阶段抽象的理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高中课堂的辅助材料,由于初中思想品德内容比较有趣味性,因此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学必须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提倡开放型教学,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参加学校活动社会活动的机会:

3.将初高中基础知识混合,使基础知识统一化、系统化和网络化,列入考试大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4,教师在课堂上对课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点和非重点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的内容分配多一点时间,非重点的内容穿插重点内容之间,将难点的内容分散,例如学生笔记空隙穿插非重点内容,非重点内容又蕴含讲过重点观点,总之要反复地强调重点。

5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将质疑的问题提出,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教师提问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反问和思考;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也要寻找问题的间隙,提出反问,考验学生的反映能力,通常一个问题的多个解答方法,就是学生多中思维的集中;只要不断地训练,就能明确很多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举一反三。

6.多组织一些课外调查活动。教师根据教材设计调查主题,让学生制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经过老师的审核和建议,开展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建议五人一组;学生通过调查掌握与主题有关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思考,将问题集中;开展讨论活动,小组之间交换问题进行讨论,原先的两个小组合并成一组,针对对方的调查分析提出

建议,完善调查结果;本小组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接触社会,学生也能在课外汲取更多的知识,拓展思维。

7,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使得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目的轻松愉快地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即“理论不脱离实际”,学生的学习课程安排实事求是,不夸大也不盲目。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或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与温故知新的问题,而且是我们如何深入认识传统教育理论中合理的内核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在高中教学上的实践问题,这就我们在教学实际中,遵循初高中教学规律和特点,不断探索,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问题。

对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成效的思考 第2篇

一、高中政治教学必须“多接地气”

接地气是当前各行各业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 这也体现了一个发展的趋势,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接地气。政治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许多的联系, 在政治教学工作中多接地气, 特别是将教材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在《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深刻明白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但价值决定价格这样的道理, 笔者选取了学生所熟悉的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两个事例验证教学内容。例如, 蒜头的价格从最高峰每斤16 元到最低潮每斤0.8元, 价格相差了二十倍, 而造成价格如此大幅过山车的一个根本原因, 就是市场供求关系在调节着蒜头的价格。当蒜头供应量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时, 物以稀为贵, 而蒜头铺天盖地上市时, 则价低伤农, 通过这样的典型案例, 用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揭示了教学中的深刻道理, 理解起来浅显易懂。再如, 近期汽车行业竞争激烈, 本地一款合资小轿车价格从最高峰的13 万元到现在不足8 万元, 笔者引导学生用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价格下降的原因, 同时也引导学生明白它虽然价格一降再降, 但是并没有降到3万、4 万, 那是为什么?那是因为它的价值决定了它的定价超过4 万元这样的水平。通过接地气的事例、学生身边的素材, 让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高中政治教学必须“联系生活”

政治学科对学生有着思想引领的重要功能, 教学内容尽可能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具有一定联系的素材, 在教学活动中也要引入生活中的一些思潮、理念、行为, 使政治教学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引导作用,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屏障。例如, 在《消费及其类型》教学中, 这一课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了解消费类型, 了解恩格尔系数及其与消费结构、生活水平的关系。笔者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家庭开支、开支结构入手, 从食品支出所占家庭支出的比例、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这样的简单统计数据入手, 更加直观地感受恩格尔系数。影响消费的原因方面, 可以结合学生家庭的收入, 结合当前社会物价水平, 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研究, 最后还可以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家庭角度看社会, 对如何提高社会幸福指数提出自己的见解。无论是提高群众收入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稳定社会物价等, 他们所提出的建议都能够立足于生活,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教学中,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选择教学内容、揭示教学道理, 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更加形象直观和全面具体。

三、高中政治教学必须“生动活泼”

高中生思维活跃, 在政治教学中完全可以将他们这种天性激发出来, 让他们在高度参与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阐明立场。通过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 理解把握的效果更加牢固。例如, 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教学中, 教师完全可以将班级变为一个竞选会场, 鼓励学生模拟开展竞选活动。较为常见的可以模拟村委会主任竞选, 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分别履行相应的职责, 候选人走上讲台进行施政演讲, 阐述自己的施政理念, 争取选民的支持, 最后全体学生无记名投票进行选举。这样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兴趣高涨, 近似于游戏的模拟形象直观再现了选举过程。学生也经历了一次投票的思考, 究竟选哪一个人, 以什么样的标准判断合适的候选人, 这种模拟活动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许多内容, 都可以通过模拟的形式进行形象演示, 从而提高教学的活泼程度。

四、高中政治教学必须“拉长延伸”

政治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有着较强的现实指导性, 无论是对学生思想的成长还是思维的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着眼于实际需要, 对教学环节流程进行拉长延伸, 特别是要重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 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中认真分析调查, 增强认知。例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之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照新时期高水平小康的目标数据, 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从我们身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哪些小康指标已经达到了, 哪些还有缺口, 缺口的原因是什么。调研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巨大变化, 能够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 各层各级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 在调研中也可以发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 可以针对性提出一些建议, 以恰当的方式转交给相关部门, 这也是增强高中生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路径。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通过课堂与课外结合拉长教学链条, 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全面高效开展政治学习, 这也是提高政治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

综上所述, 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开展, 离不开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广大教师应当综合着力全面推进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开展。

摘要: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成效, 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创新理念和优化流程, 多选用一些生活中的素材辅助教学, 紧密联系学生的成长, 采取更为活泼的形式, 以及延伸教学环节, 打造更加生动活泼高效的高中政治教学。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衔接的相关问题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 政治教学 衔接

注意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之一。高中政治课必修课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四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这四部分是分阶段进行教学的,高一阶段学习《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高二阶段学习《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其中《经济生活》这部分内部知识含量比较大,相对也比较抽象,而且占整个政治学科的比重也比较大。在总复习的过程中,政治教师可以与《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衔接,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此,做好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工作,对于巩固学生知识点,灵活运用政治常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政治学习效率,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普遍联系原理与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衔接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存在一个事物是绝对孤立的。学生通过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要具备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市场经济具有四个一般特性,即: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与法制性,这四个特性之间并不是独立的。相反,它们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之中的任何一项受到干扰,势必会影响到其他三个方面,从而导致市场配置资源这一功能无法充分发挥。比如市场缺失平等性,那么竞争性就无法正常展开,开放性受损,同时也威胁到了市场的法律秩序;如果市场缺乏竞争性,那么市场必然会出现垄断,平等性会受到损害;法制性是市场实现平等性与竞争性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平等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开放性是平等性、竞争性展开的一个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法制性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恰好能够展现出这一哲学原理。而且,这一原理也可以用来分析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劳动者实现权利的同时,必须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而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有应该享受的相应的权利,在生产实践中,只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高度统一,才能够更好地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二、对立统一关系与国家财政、企业与个人收入的衔接

矛盾是客观的,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事物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一种特质。对立统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待问题时,要一分为二。比如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国家财政与企业、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 国家财政与企业、个人收入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质变、量变原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的衔接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我国目前所达到的总体小康水平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再由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的过程。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全面小康,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新的量变的过程。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便是实现了新的质变。

四、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与所有制结构的衔接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我国所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国情决定的,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这正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体现。同时,这一所有制形态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没有从实际出发,选择了一个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所有制形态,那么必然会阻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通过这种形式的讲解,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瞿燕华. 重视高中政治教学 培养学生思辩能力[J]. 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5(01)

[2] 罗来栋,胡桔. 对课改中某些困惑的辩证思考[J]. 江西教育科研, 2005(01)

[3] 周鹏宇. 谈高中政治教学法[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1(08)

[4] 杨丹. 让思想品德教育活起来[J]. 贵州教育, 2008(14)

提高高中政治教师修养的策略 第4篇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师德修养

首先,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只有教师自己真正信仰了才可能让学生真正信仰。当然, 思想政治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不仅仅是停留在知道、懂得、了解上, 更需要把这些原理内化为内心的信念, 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其次, 热爱祖国, 献身教育。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首要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世界上还存在各个国家时, 做一个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这个拥有光荣历史的国家, 并尽力来提高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他也必须热爱生长在同块国土上有着同样命运的同胞们, 他们为同一目标, 即为自己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2]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需要遵守这一要求, 因为这反映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本职岗位上是怎样把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最后, 热爱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 当教师必不可少的, 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 就是要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的、枯燥的、不断重复的脑力活动, 只有对学生满腔的热爱, 才能发现教育教学中的乐趣, 以教书为乐, 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 才能够全身心地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俗话说: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 教师对学生的满腔热爱不仅仅是教师事业心的反映, 而且还有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实现,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满怀激情, 恰当的言谈举止会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从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反之,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冷淡, 以及不符合身份的言谈举止, 会拉开师生在情感上的距离, 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识修养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 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识修养水平。有人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得有一桶水, 教师知识渊博, 才可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首先,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具有学科专业知识。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 其他教学内容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因此, 思想政治课的教师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专家, 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水平。其次,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我国教育部对高考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综合科成为高考的考试科目。综合试卷的设置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木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凸现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从而把知识、能力、觉悟有机统一起来, 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体现了社会科学以及基本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因此, 对于政治教师来说, 不能仅仅满足于思想政治一门学科的知识, 满足于教科书上的知识, 而是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史地知识, 教师博学多才, 才能使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再次,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师要顺利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就要了解有关的教育理论, 并且能自觉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现在教师资格证的考取, 明确提出教育学、心理学是必考科目, 教育硕士的考查科目除了相关专业课外, 还必须教育学、心理学过关, 这都说明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教育教学能力。“力不足”的教师即使“心有余”, 也不可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修养

布贝尔曾说“名副其实的教育, 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3]由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特点, 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校德育的主力军, 不仅要教书, 还承担着育人重任, 必须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首先, 要有了解学生的能力。了解学生, 才能使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历和家庭环境因素千差万别, 其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价值取向等差异也很大, 不了解学生, 德育就难免产生盲目性。了解学生需要观察力,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 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学生, 做了解学生的有心人, 从学生的言和行了解学生的思想基础和思想动态, 在德育中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其次, 要有心理疏导能力。疏导的方法, 即坚持正面教育, 几乎每个人都喜欢被认可, 都希望被重视, 希望自己对他人有存在的价值, 何况, 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高中生呢?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本着多激励、少批评的原则, 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学生特别是差生的“闪光点”, 并及时加以肯定、表扬, 让学生既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 又能接受教师讲的人生道理。最后, 要有组织德育活动的能力。德育活动, 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方式, 只有把一个班的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并进行德育教育活动, 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 作为政治课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德育资源, 组织课内课外的德育活动, 比如参观、访问、调查、演讲等等。思想政治课教师与班主任、政教处、校团委等共同开展德育工作, 有利于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这本身也需要政治教师的协调能力。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热爱祖国, 献身教育。这是热爱学生从而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关键词:高中教师,提高修养,政治

参考文献

[1]张忠华.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偏低的原因与调适[J].教书育人, 2001, (09) .

[2]陈鹤琴.陈鹤琴全集 (第六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对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政治 高中政治 教学衔接

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高中政治课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等方面与初中政治课存在着较大差别。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容量大、知识难度深、教学节奏快、评价要求高等现实问题困扰着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种种的不适应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心理压力增大,这对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做好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教材衔接

初高中政治都强调以人为本,兼顾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为核心,在教材体系构建上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有机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内容。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人文综合性课程,集理论学习、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它不仅聚焦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生活等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主要观点为内容设置必修课程,而且还以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法律常识、道德伦理常识等知识为主要内容设置选修课程,这样的设置充分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把理论知识寓到生活主题之中,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但高中政治作为一门涵盖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常识、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文化常识、哲学常识等教学内容在内的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其庞杂的课程体系、复杂的理论要求和密集的教学容量往往对知识结构不太完善的初中生而言具有相当高的学习难度。

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其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对教材的基本内容、体系结构及其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实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时政材料及经典著作等辅助性资料的有机整合,把教材不仅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也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开展活动的工具。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教材文本精神、现实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等的有机联系,在取舍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创造性地创设学习情境,努力寻求学科知识与思想教育价值的交汇点,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主要理论观点、学科逻辑结构和思想教育方法来把握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例如,必修课程《政治生活》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主线,更加关注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按照“公民—政府—国家—政党—国际社会”这样层层递进的关系来组织教材,教师可以分别从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关系、国际社会等角度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从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决策、行政等角度归纳政府的知识串,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地位、指导思想、执政方式等角度归纳中国共产党的知识串,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探究学习、感悟知识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教法衔接

新课程实施之后,初高中政治课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特别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转变教学方式等先进理念已经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但中学政治课程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进和完善。如学科地位缺失、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知识目标和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环节和情感体验、教学评价仍然存在方式单一和功能僵化等问题。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来增强道德学习能力。这种结合时政热点、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更多的停留在道德行为规范上,在情境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过程中更加注重开放性问答。但高中政治教学更加关注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深入剖析,学生不仅要对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深入分析,更强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高中政治强调要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和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高中政治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经验和特长、教学条件等进行设计和选择,努力组成一个切合实际、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系统。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高中政治教学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组织有效教学。首先,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各种思维成分趋于稳定状态,个体差异水平趋于基本定型。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和成熟,高中政治教学要利用初中生已经达到的形式逻辑思维水平和辩证逻辑水平为基础来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合适的教育目标,让学生能够超越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从被动应答到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价值冲突、比较鉴别、探究活动中学会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其次,高中学生的伦理道德相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相当成熟,他们能够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来调节自身道德行为。高中政治教学要采用道德推理教学、价值澄清教学、行为矫正法等道德教育模式,充分汲取民族传统道德与国外优秀道德成果创设认识教育情境、情感教育情境和行为教育情境,这不仅是教育主体政治观念及道德品质构建、生成与共享的过程,也是教育主体发展自身本性而进行的“对话”与“理解”的价值介入过程,实现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

三、学法衔接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初中政治学习的往往是带有常识性的较简单的知识,学科知识缺乏深度和广度,缺乏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也逐渐克服依赖性,独立性和批判性迅速增长,尽量以客观标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而这一阶段偏重于形象思维,重视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而高中生已经开始走向独立的生活道路,他们逐渐学会正确地处理诸如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及生活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完善、更深刻,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它们的对立统一关系,概念、判断、推理等不同形式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有优势。

高中生的学习方式包括学习者的思维特点、记忆特点、注意力分配等,它不仅是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体系,也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的综合体现。高中政治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多采用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等新型学习方式,这不仅要求教师注重认知能力的逐步深入,而且要从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方面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如让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精神实质、掌握阅读策略和形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阅读指导策略;让学生明确听课目的、提高听课注意力和学会听边思考的听课指导策略;让学生及时复习、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多种感官并用的记忆指导策略;让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探索思考、整理解题思路、消除经验的负性影响等练习指导策略。不同的学习理论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证明,高中政治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学习指导让学生懂学习、爱学习、会学习。

四、评价衔接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所作的价值判断。传统课程观片面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与功能,过分强调认知目标,把评价简单理解为考试,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道德成长,出现过分关注教师行为、忽视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初高中政治学科在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从课程作业来看,初中政治作业以行为作业为主,主要锻炼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社会实践能力,答题涉及内容范围广、开放性强,而高中政治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答题时要求规范准确;从考查方式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采取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借助课标教材和辅导资料就能取得较高分数,不需要深入理解和运用,在升入高中后,他们仍然惯性地认为平时多勾划点重点、考前略背知识点就能考出高分,这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政治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初中学生缺乏主动预习、主动记忆、主动笔记、主动思考等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很多学生在很长时间内不能适应高中政治的教学与考试。

高中政治教学评价发挥着指挥定向、反馈调节、激励反思、成长记录等功能。因此,一方面要科学实施课堂教学评价。高中政治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既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道德体验、参与表现、知识习得以及探究合作等诸方面,又要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观察教师如何组织并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如何评价、激励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等,要切实发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等多元评价作用,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要科学实施学生学业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要重视课程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查,又要重视学生知、情、信、意、行的培育。从评价方式上,既要重视即兴演讲、时事评论、专题辩论、口试、研究性学习等过程性评价,也要重视目标参照考试和常模参照考试等终结性评价。在考试内容上要基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创设试题情境,注重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系统地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整理、处理与利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以及提出问题或提出有条理假说的能力、获取研究资料的能力、统整资料与分析研究资料的能力、运用政治学科术语正确表达的能力等,有机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核心内容。

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关注初高中政治在课程理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共通之处,而且要充分把握高中政治的学科性质和课程目标,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有机对接,又要关注学生心理、意志和性格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法国留学总结下一篇:图书馆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