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年味儿作文

2024-09-04

消逝的年味儿作文(精选11篇)

消逝的年味儿作文 第1篇

记得小时候,最期盼的莫过于过年了。而现在,感觉到过年越来越趋于形式化,不似以前的那般热闹。

小时候,还没有搬进楼房,住在平房里,几乎所有认识的人都在一条巷子里住,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红的灯笼挂在门楣上,一到年三十的那个晚上,灯就亮了起来,每户门前都被照得亮亮堂堂的,一条巷子被照亮了,几十条巷子被照亮了,几百条巷子被照亮了……这时,城市就变成了一个不夜之城,在红彤彤的灯光照应之下,和姐姐们一起玩耍、游戏……

而现在,几乎都搬进了楼房,似乎没有人在门楣上挂上大红的灯笼了,也没有了那种红光的映照,同时那个不夜城也随之消失了,也不知如今是否还有那火红的灯笼。

小时候,大年初一早上,总是期盼着能穿上新衣裳,早早的起来,去给老人拜年,那时候,我祈求的并不是一张张的百元大钞,而是一粒粒的干果和一颗颗甜甜的糖果,只是这些,就觉得很欢喜了。

而现在,平常的衣裳也不差,衣服也不少,就对新年的衣裳不在那么期待了,也不磕头拜年了,就能拿到装着百元大钞的红包了,不再充满期待,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每个人都要过,我没加也不例外。到了过年的`时候我们大多是在外面放鞭炮,放烟花。可是现在基本不让在自家门口放鞭炮,放烟花,只让在自家门口放。由于这个我们小孩子变少了放鞭炮,放烟花这一项。在除夕夜的晚上我们小孩子便只能玩电脑,玩平板。还记得原来的时候我们小孩子都是见到长辈叩头然后领到自己的红包,而现在大都是在微信(聊天工具)上发,这样也就少了在亲手拆红包时的那种激动和兴奋。那时候年夜饭一上来大家都是无尽的赞美和立马坐过去等待长辈们先动筷子,而现在年夜饭一上桌大家都拿出手机“咔嚓”“咔嚓”照照片然后发到网上。以前大家都是在桌子上谈这谈那的,而现在大家都是在网上互相点赞。

我想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年味也就这样渐渐消失了吧……

消逝的年味儿作文 第2篇

过年时,听着父亲和朋友寒暄,总听到他们异口同声地感叹:如今过年年味越来越少……接着就是一起回忆他们小时候的年,穿新衣,玩花炮,打雪仗……

听着父亲的感叹,想到现在我们的年简直太无趣了,最无奈的是还要为回答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问题做准备。

除夕那天奶奶、姑姑和母亲一大早便忙活开了,爷爷则宰了一只鸡,当做艺术品一般处理着。看向客厅,昨天还乱糟糟的桌子已被阿姨清理整洁,走出门外,门上早已被叔叔贴上春联,屋檐上也挂上了新的红灯笼,来到大街上,路灯挂起了灯笼,行人提着大包小包小跑着往家里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我想:这也许就是年味吧。

时间总过得飞快,西边的天空挂上了红霞,城中路上行人与车辆渐渐减少,家家户户传出家人团聚的欢笑。吃过晚饭,我们坐在客厅里休息着,很快,春晚开始了,但并没有多少人在看,大部分人只是低着头玩手机,只在别人看着小品哈哈大笑时,才抬起头瞥一眼电视,跟着呵呵笑上一两声,或是连头也不抬奋斗在虚拟的战场,亲朋戚友叫他,他也充耳不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到了12点,大家从屋子中出来看着夜景。远处,第一枚烟花打破了寂静在空中绽出五彩的花火,接着无数的焰火带着火尾飞向空中、绽开,传来阵阵轰鸣。我们也点起烟花,我们沉默着看着烟花在头顶一朵朵绽开,却提不上半点兴趣。

电视中的春晚依旧在直播着,远处的烟花依旧在绽放着,但那年味却是如同消失了一般,大家不应该坐在一起吃着东西,一起看着电视屏幕笑着,一起兴奋的仰头看烟花谈论哪个更好看,小朋友则一起兴奋地大叫着点着买来的花炮。而现在,虽说有家人团聚的喜庆,但仔细看去,看见的只是一个个支棱着脑袋沉默着盯着手机的人,年味,在这沉默中渐渐消逝……

消逝的童年——读《童年的消逝》 第3篇

古人究竟如何看待儿童, 我们知之甚少。比方说, 希腊人把童年当作一个特别的年龄分类, 却很少予以关注。有个谚语说希腊人对天底下的一切事物都有对应的词汇, 但这个谚语并不适用于“儿童”这个概念。在希腊文中, “儿童”和“青少年”这两个词至少可以说是含混不清的, 几乎能包括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任何人。虽然他们的绘画没有能够流传到今天, 但希腊人不可能认为替儿童作画是件值得做的事。我们自然也知道, 在希腊人流传下来的塑像中, 没有一尊是儿童的。

——摘自《童年的消逝》, 第7页

在古希腊, 人们普遍缺乏对儿童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此外, 从“没有童年的概念、没有儿童的画像、没有儿童的塑像”可以看出在古希腊还未建立起童年的概念。但有一点, 希腊人为建立童年概念作出了重要的铺垫, 就是“学校的创办”, 学校是一个把孩子们聚集起来教他们作战、知识、勇气和美德的场所, 虽然当时作为教育者的成人依然缺乏同情儿童必要的心理机制, 学校的管教方法更是近似于“折磨”和“虐待”, 但是这意味着希腊人已经模糊地认识到“未成年人的特殊性”。

如果说古希腊的学校为童年概念的建立迈出了起源性的第一步, 那么罗马人的“羞耻心”则是童年概念演化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是, 成人开始承受巨大的压力, 把各种冲动 (特别是性冲动) 私密化, 在未成年人面前维护“保持缄默的密约”。

然而, 欧洲的中世纪并没有延续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童年概念发展历程, 不仅是停滞, 而且是消退了。原因有以下三点:读写能力的消失;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对于读写能力的消失, 其中的原因人们有多种推断, 比较可信的有两个:一是在黑暗的中世纪, 统治者推崇“工匠识字文化”而不是“社会识字文化”, 即把识字掌握在“特权阶级”手中, 这使识字和大多数人之间树立了一道屏障。二是中世纪战乱不断, 严酷的生活同时消耗了人们制作纸张的资源和热情。因此, 中世纪大多数学者的阅读能力竟和今天我们一年级的小学生类同。这直接导致了“口语文化”在中世纪占据了统治地位, 人们回复到“听、说、唱”的自然状态来进行交流。在口语世界里, 童年在7岁就结束了, 7岁的儿童已经能够驾驭语言, 像一个成人一样生活。又因为口口相传, 人们根本不需要建设以培养“读书写字”能力为目的的学校, 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一般是以学徒制等方式通过师傅的面授完成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会导致“教育的消失”和“羞耻心的消失”。因此, “儿童”这个词在中世纪代表的是亲属关系, 与年龄无关。17世纪之前没有任何资料提到儿童的专用语。在文学作品里, 儿童的主要角色是死亡或被遗弃。塔奇曼在谈到中世纪与现代社会的区别时, 特别指出了“中世纪对儿童缺乏兴趣”这一条最引人注目的差别。

印刷术与童年概念的产生

简单地说, 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意味着“文化人”已经诞生了。由于他的到来, 儿童便被留在了身后。在中世纪, 年幼者和年长者都不识字, 他们的事情局限在这里和现在, 用芒福德的话来说, 是“此时此地”。这正是当时不需要有儿童概念的原因所在, 因为人人共享同样的信息环境, 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和知识世界里。当印刷术开始大行其道时, 显然需要创造一个新型的成年。自从有了印刷术, 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 但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就。自从有了印刷术, 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 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 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 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摘自《童年的消逝》, 第53页

15世纪中叶, 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世界要求确立一个全新的成人概念, 而新的成人概念里不包括儿童, 当儿童从成人概念里“驱逐出来”, 他们必须寻找另一个安身之处, 这个安身之处就是崭新的“童年概念”。英尼斯曾说过传播技术的变化产生三种结果, 即改变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类型和思想来源。也就是说, 当我们创造了某一种技术后, 会惊恐地发现, 这项技术开始逐渐控制和改变我们。如果说钟表消灭了人类有关“永恒”动态而模糊的概念, 印刷术则使“永恒”又重新成为可能, 它使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万世流芳, 从而创造了一个崭新而普遍的自我观念, 让有限的生命以“作品”的方式延续下去成了许多人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关注了作者, 与此同时, 这种“自我意识”也相应地蔓延到了读者。因为在印刷术发明之前, 由于书籍的匮乏, 阅读大都采用的是口语模式, 即许多人聚集起来一起高声朗读, 而当人们普遍拥有书籍时, 人们开始习惯于一个人安静地阅读, 不希望有人打扰, 在阅读中每个人开始尝试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换而言之, 印刷术使作者与读者仿佛达成共谋, 在这种环境下, 对个性的要求变得无法抗拒。印刷术给予人们自我的概念, 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导致了“童年概念”的诞生。

正因为如此, 波兹曼在书中得出一个结论:凡是重视识字能力的地方, 就必然有学校, 而凡是有学校的地方, 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童年概念在英国很早就出现。16世纪, 英国的学校星罗密布, 印刷术使分阶段的学习成为必要和可能, 当时就有初级学校、免费学校和文法学校, 儿童不再被看作是成人的缩影, 他们的特殊天性被挖掘和发现, 人们开始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殊性并对他们实施适合的教育, 如平奇贝克等所说“童年有史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成长阶段而出现, 而且变得日益重要”, 而且年级制产生了“同龄群体”和“同伴文化”, 这些都加深和丰富了“童年概念”。

然而, 印刷术和学校尽管启蒙了人们对“童年概念”的认识, 但是“童年概念”的成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其中一些教育家和思想家的观点是不容小觑的。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 “洛克派”和“卢梭派”对童年的观点尽管截然不同, 但是洛克的“白板说”激起了成人对儿童成长所负的责任感和敏感性, 卢梭的“自然教育”则引发了成人对儿童世界的好奇心, 这对于“童年概念”的成熟都是大有裨益的。19世纪末, 另两个重要人物出现了, 弗洛伊德和杜威的共同点在于, 他们都认为儿童阶段是有价值的, 不应该作为“未完成性”被鄙视, 本能和天性需要被承认和重视, 同时成人世界需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创设环境, 使儿童自我控制、延迟满足、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发展。

童年的消逝

那么, 我想开门见山, 请大家注意这样一个事实, 即儿童已经基本上从媒体, 尤其是电视上消失了。 (广播电台或唱片上是绝对没有儿童痕迹的, 但儿童在电视上消失更加发人深省。) 当然, 我不是说年纪小的看不见了。我是说当他们出现的时候, 都被描绘成十三和十四世纪的绘画作品上那样的微型成人。我们暂且把这种状况称作“加里科尔曼现象”。我这么做是指, 凡是认真观看情节剧、肥皂剧或其他流行电视节目的人都会注意到, 那些节目里的儿童和成人, 他们在各自的兴趣、语言、服装和性欲上的表现都没有什么区别。

——摘自《童年的消逝》, 第172~173页

当莫尔斯第一次在“萨利号”上发送了人类历史第一份电报时, 欣喜若狂的他根本不知道同时他也埋下了“童年的消逝”的伏笔。电报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超越了人类感官触及范围的有限性, 将所有人融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 电报使信息比信息源更重要, 同时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 信息脱离了地域特征而呈支离破碎的形态到处肆虐。在以后的一百年里, 照相机、电话、留声机、电影、收音机、电视等“电子媒介”不断推陈出新。与电子媒介同步发展的是“图像革命”, 两者相结合就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影像世界。如果说语言是经验的抽象表述, 那么图像则是经验的具体再现, 它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图像直观明朗、显而易见, 要求我们去感觉, 而不是思考。

虽然在《童年的消逝》一书写作时, 电脑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 但波兹曼预测了这一趋势。电脑本身在他看来是未来世界里“唯一”具备挽回童年存在可能的媒介, 因为使用电脑要求掌握某种有序的、逻辑的和复杂的分析技能。然而, 他提到媒介本身所具备的潜在结果, 完全可能因为它的使用方法不当而不起作用, 波兹曼又不幸言中了。今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需要了解软件背后的复杂原理和步骤, 人们面对着的是电脑屏幕上一个个有待点击的花花绿绿的图像。如果说, 印刷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 电子则意味着一个加快速度的头脑。

电子时代破坏了童年概念赖以生存的土壤, 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不需要训练和教育, 人人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懂电视, 电视敞开了秘密, 在保密这一点上甚至连口语时代都不如, 如果说口语时代成人尚可以压低声音, 而电视连轻声低语也做不到。没有了秘密, 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好奇便同时分崩离析, 孩子们通常还未来得及提问, 就已经被电视上的一堆答案给困住了, 他们不是依靠权威的成人获取信息, 而是从电视节目摄取和吞咽“知识”, 于是好奇被愤世嫉俗和狂妄自大所代替, 这时我们的身边便没有儿童了。

波兹曼请我们关注一下身边的儿童, 电视上“小大人”们唱着RAP谈情说爱, 孩子们穿着三件套和高跟鞋去赴宴, 少年棒球和足球锦标赛已经非常职业化, 球场上发生着和成人比赛一模一样的事, 包括欢呼和斗殴, 原本属于儿童的游戏变得异常严肃, 比赛不再是为了趣味, 而是负载了名望、金钱、荣誉等成人的价值观, 脏话从孩子们口中爆出已经不再让人惊奇。

不仅是童年概念在消逝, 如波兹曼所说, 成人概念也在消逝。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成人概念, 就不可能有一个清晰的儿童概念, 反之亦然, 电子时代也正在使成年消逝, 人生变幻为三个阶段, 一端是婴儿期, 另一端是老年期, 而中间的一长段我们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电视鼓励的是孩子气的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 波兹曼嘲讽美国社会对政客的长相、姿势、微笑、绯闻的关注已经大大超过了对政客的思想和政见的关心, 政治判断从一个逻辑判断贬值为一个审美判断。而短小精悍、骇人听闻、似曾相识的每天不断滚动播出的新闻很难让观众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价值判断以及与自我生活之间的关系。而电视广告已经用光鲜的偶像、迷幻的图景、夸张的表情等模糊了商业的一个最基本假设, 即购买是一个衡量性价比的理性行为。电视媒介本身的特点造就了成人化的儿童, 不需要深刻连续的思考, 只考虑即刻的满足, 只注重眼下的情绪反应使成人的智力与儿童的智力趋同化。

那么, 究竟有没有方法可能抵制“童年的消逝”的现象?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的也可能有所作为的就是学校和家庭。先看学校, 随着电视电脑的“入侵”, 作为知识源的学校越来越显得底气不足, 但是波兹曼说:“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 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前提是校长和教师首先要身先士卒地抵挡电子世界的“侵袭”。

消逝的乐园 第4篇

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晚期的英国,这也是克隆羊多莉诞生的年代。不过,制造多莉的技术在现实世界中引起的人文争议,在小说里已了无痕迹。黑尔舍姆,这个坐落在美丽乡村深处的寄宿学校,与每一个典型的英式寄宿学校一样:校风严谨,纪律严明,老师们不苟言笑,孩子们之间恃强欺弱,互相施予残酷的玩笑。如男主人公汤米就常常因忧郁安静且不擅艺术而被同伴取笑,足球比赛时没有人选,还成为别人恶作剧的对象;而女孩中也有排外的小团体,在宿舍里闲言碎语,常常勾心斗角。

但同时,这所学校又被神秘的气氛缠绕,例如:孩子们从来不提他们的父母,也从来没有周末假期回家的举动,他们好像与世隔绝,老师被称为監护人。他们的成长似乎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周都要进行身体检查,学校非常害怕抽烟对于他们的危害,以至于要在图书馆里禁止福尔摩斯的故事。

其实,这所神秘学校背后的秘密并不深奥,叙述者这样卖关子的同时已经向读者披露了其中的真情和悲哀。这些孩子是克隆人,从小到大,他们早就一遍遍被告知命运已被注定,他们必须保持健康的状态,然后把自己的重要器官捐献给那些需要的人,培育他们的惟一目的即在于此。而在十几年的强化教育之后,他们也完全接受了这可怕的命运。

虽然题材如此沉重,但石黑一雄却没有将重点放到批评上。这位深受东西方两种文化熏陶的作家,将他对人类未来与命运的深切关怀,在其笔下化作一段时空的剪影。而我们即使已明知道这段时空并非真实存在,却依旧逃脱不了沦陷其中的恐惧。一如小说中培养优质克隆人的胜地——黑尔舍姆。它的存在与消失历经十余年光阴,而这些时光是凯西与同伴们作为幸运的“捐献者”的养成期。这片遗世独立的领域其实是一次为克隆人争取权力的抗议运动的结果——抗议者们希望以此证明克隆人在人道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有可能成长为正常人一样敏感和聪明的人。

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听来有些匪夷所思。凯西、露丝这些从出生便注定其一生命运的“物种”——捐献者,之前被默认为仅仅为满足医疗科学的需要而存在。对于医疗而言,生命的意义往往在拆毁与拯救之间混淆不清。人类的生理规律决定了器官的移植需要来自同类,而“人道”这一概念的存在往往会对冰冷的移植手术产生阻碍。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然而,在科学的先进性面前,人道与人性的地位不知不觉间隐匿到了难以察觉的境地,直至成为可以因事而论的幌子。在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聪明的人类选择了隐藏真相。他们煞费苦心地形成一个个体系庞大网络严密的秘密运作系统来执行这一冠冕堂皇的“捐献计划”,从而硬生生地抹去克隆人们的前半生。而当他们为人所知,便是完成自己的捐献使命之时。

黑尔舍姆,这个人类眼里的试验田,对于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凯西、汤米和露丝来说,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即使这个家园后来被毁弃了也还是如此。在小说第一部分的描写当中,黑尔舍姆时不时透露出一种金黄的色彩,如果不是“被告知”这三个字时时提醒着命运的阴霾,我们会觉得这个校园其实很美好:自由、快乐、甚至还鼓励孩子们的创造性。可惜伊甸园永远都是假象,孩子们和亚当夏娃一样只能在这里懵懵懂懂地活着,用黑尔舍姆那位善良的教师露西小姐的话来说,这些克隆人“被告知了其实又没有被告知”,他们知道自己将要去做捐献,却不知道这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

石黑一雄的高明在于,他完全像描写平常人那样描写这些克隆人,他们的梦想、感情、恶作剧、嫉妒、猜忌、三角恋爱,都是平常人的心态。与《AI》、《我是机器人》之类关于生物工程的科幻作品不同,从一开始作者就没有让读者和作品的主人公之间产生任何距离。他们孩提时的种种小伎俩,我们自然熟悉;成年后的感情纠葛,我们也曾经体验,即使是深埋于他们心中的那个希望:“如果能证明自己真心相爱就可以推迟几年进行捐献”,看起来虽然可怜又愚蠢,可是谁又能说我们人类曾没有过同样可笑的梦想呢?因此,吸引读者的并不是这部小说的悬念,因为对于读者来说,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一猜即中。真正吸引读者的是主人公们如何发现自己的身份,如何仍然向往着平常的人的生活,小说的悲伤和凄凉正是这些不平常人偏偏拥有他们永远无法享受的最平常的情感!在让读者感到悲凄战栗的同时,小说也就逐渐升腾出它的主题,不只是生物工程的道德伦理的对错,不只是对于人性的探索,此书的主题更是叹息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以及与生俱来的不可抗拒的命运和责任。

正如小说临近尾声时向读者道明了为什么“夫人”看到儿时的凯西拥着枕头随着歌曲跳舞时,会热泪盈眶:一个在“别让我走”这首歌曲中独舞的小女孩,紧紧闭上双眼,仿佛双手拥抱着过去那个友善的世界,一个她内心明白已经不再存在的世界,而她还是紧抓不放,恳求那个世界不要放开她的手。但事实上,纯真的童年却在不断地萎缩、消失,而乐园已逝。

命运和责任是石黑一雄作品中惯有的主题。在他的小说世界中,人一生下来,便注定要被孤零零地抛掷到这个世界上,被庞大的社会机器所控制。情感被压抑了,于是就连性、爱与梦想,这些人类最为美好的本能,也都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在这个缺陷重重、必定要迈向毁坏的世界,无疑是令人悲观的。然而,石黑一雄却肯定了爱的力量,坚持爱会使人类的罪恶和软弱都获得救赎忏悔,而悲哀也因此升华。在小说的结尾,凯西与汤米终于重拾爱的勇气,即使它的到来为时已晚,但它不是一时的肉体激情,它是灵魂上永恒的平和与宁静,也是任何人都不能带走的回忆。

消逝的风景作文 第5篇

几乎每年春节,我和父母都会回故乡拜访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的家门前,有条热闹非凡的柏油小路。

小路是通往批发市场的捷径,每次来到小路,总能看见一辆辆机动三轮车一边缓慢的行驶,一边响着喇叭驱散路上的行人以及玩耍打闹的猫猫狗狗。小路的.两旁,开满了店铺,有五金店、杂货店、修车行等,但最多的还是小吃店,店主用方言大声推销他们的食物,耳边不时传来激烈的讨价还价声。走在浸在香气中的小路,走在热闹繁华的小路,我来不及看,来不及听,来不及闻……我是多么感谢小路能将这美丽的风景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面前!不知怎的,每当我经过小路时,旅途的劳累顿时烟消云散。

曾经,人们爱小路,而现在,人们厌恶小路。

随着店铺的开张,人们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这些垃圾没有得到良好的处理,堵塞了小路的下水道。雨天,水下不去,小路那平整的路面被跑烂;晴天,小路更是被太阳晒得皮开肉绽……小路逐渐被遗忘了,路边的小店都因没有生意关门了,再也没有三轮车从此经过了。那曾经迷人的风景消逝了……

附近的居民都开始埋怨小路,可他们从没想过小路还有那风景是为什么没的!如果他们能多走几步将手中的垃圾丢到垃圾箱内,如果那些载货的人肯多运几次货而不是超载行驶,如果他们真的爱小路,小路会像这样惨不忍睹么?小路的风景消逝了,可是人们心中的环保、道德理念却早就消逝了。不只是小路,有千千万万处美景消逝是因为什么?因为人!

消逝的风景作文 第6篇

车窗外,沿途的风景总会触动你的灵魂,但它会随着列车前行,渐渐消逝在你的眼前,渐渐消失在你的记忆中。

脑海中那个模糊美丽的村子,也不知何时渐渐随着那条河流远去了。

小时候,乡村似乎总蒙上一层淡淡的光晕。火红灿烂的晚霞,给乡村画上淡淡的妆。扛着锄头的乡里人纷纷从宽广的田里走来。爷爷烧火煮着今天的晚饭,脸红得透着光。奶奶则在河边与姨婆们笑着聊着家常,奶奶讲起话来可不带停的,其他几个姨妈只能坐在那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河流不大,也就我身高一半深,我体型一半宽。水很清凉,底部黑的、褐的、红的石子和枯叶都看得一清二楚,似乎还有几条小鱼小虾的踪迹。我和伙伴在河边,手拿着几条树枝,在泥土上划出一条条道来。我还喜欢把脚伸进水中,感受着冰凉的水流过我的脚趾,兴奋地叫出声来。奶奶这时就把我抱出水来,一边骂我一边擦我的脚。

鸡鸣,狗叫,柴火燃烧的噗噗声,溪水流淌的哔哔声,混在一起,旋转,升华,在我的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几年后,我回来了。

奶奶额上的沟壑又多了几道,也不像以前那样爱说了,只是坐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电视。爷爷身体还算硬朗,偏要下厨给我们吃。老房后面养鸡和猪的地方也拆了,盖了新房。匆匆住了几天,我们就要回去了,来不及看一眼当年的河流,也差不多忘了是什么样的。

如今,我又回来了。爷爷一瞬间佝偻了许多,头发全白了,腰也弯得厉害。爷爷,似乎也要驰向他的终点站了。住在亮堂堂的五层楼房中,每天无事可做,记忆中的风景,还存在于浑浊的眼中吗?河流不见了,剩下的泥泞的土地也不知被哪家种上了菜。

消逝的文化作文 第7篇

这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下面我提出一些自己的见闻和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对比两幅图画,这是前些天我亲眼目睹的图画。第一幅画中,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处屋舍、小桥、流水、老树、扁舟,柳树的枝头刚刚泛出嫩绿,画上一群身着汉服的人神态各异,有的人正悠然的在地里劳作,有的人正聚在一起对弈,有的人正在写字画画,有的人边走边欣赏着身边的风景,有人的三五成群的喝茶吟诗,有的人在互相行礼;而第二幅画中,高楼大厦矗立在现代都市的每个地方,街上的人们行色匆匆,城市被紧张与匆忙笼罩着。

我们现在人们的处境就如第二幅图画,悠然自得的神态去哪儿了?飘香的茶哪儿去了?我们的汉服哪儿去了?不得不说,汉族的文化正从我们的视野与现实生活中渐渐淡去,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它硬生生拽下来。但是,那股力量是什么呢?是西方文化的侵入?还是人们对自身传统文化漠视?

我想问的是:如果身为一个汉族人,我们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甚了解,就算了解了,也羞于去实践、传播,而是崇洋媚外,去追求西方潮流气派的洋文化,那么我的传统文化考谁来传播呢?这种现状不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吗?

身为汉族人的我们,是有责任重新振兴汉族文化的,但是现代人太习惯西方的生活方式、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忙的忘记了汉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我想,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它原有的历史文化,就像一顶皇冠,失去了炫彩夺目的珠宝一样,就不可能再闪光。

举一个例子,就如我们汉族最基本的礼仪文化现在也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就像尊祖敬老是我们汉族人最基本的礼仪,可是我们在家里却像个小皇帝一样,让家里的长辈们伺服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汉族古俗,有尊师之礼、成人之礼、婚嫁之礼、揖让之礼、迎客之礼、但现在这些礼仪都简化甚至消逝了。而另一个汉族人的代表,汉族的特有服饰文化――汉服,在都市里已经很难找到了,大家都穿着西装和休闲的衣服穿梭于都市里,偶尔在街头零星的看到一个穿汉族衣服的女子和男子,大家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他,要不就会觉得那人在拍戏或用英语问你是来自己日本还是韩国,这真是我们汉族人的悲哀啊。

再看看邻国的日本和韩国,他们穿着和服和韩服走在街头巷尾,或正式的场合下,没有谁投以异样的目光。要知道,他们现在穿的服装正是我们汉族人在盛唐和明朝的衣服。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当55个民族穿上节日盛装的时候,我们汉民族穿上的却是西方人的衣服,穿的是西装,请问,代表我们汉民族的衣服哪里去?是不是已经消逝了呢?

永不消逝的电波 第8篇

“体谅、忠诚、进取、友爱、适度、爱国”是全世界无线电爱好者共同遵守的准则,这也是很多HAM的人生准则。

通过业余无线电,HAM在空中传播浓浓的友情,切磋无线电技术,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差距、职业的不同而走到一起……

HAM是什么?

HAM在字典中主要的意思是“火腿”,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他们也被称为“火腿族”。你也许会在大街上看到一辆顶着长长天线的汽车,汽车背后贴着“BG1XXX”,那么这个开车的很可能就是一个火腿;你也可能在爬香山的时候,看到有人拿着一个手持电台,呼叫着:“CQ,CQ,这里是BG1XXX,有朋友可以抄收吗,OVER。”那么这个朋友就是一个火腿;又或者,有时你看到山顶上一群人,他们围在几根高高支起的天线下,对着像老式收音机一样的电台握着话筒呼叫,还在一边记录着什么,那他们也是一群火腿族。

HAM的由来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之所以被叫做火腿,据考证是在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业余无线电社团,成员为亚伯特·海曼(Elbert S. Hyman)、巴伯·兹美(Bob Almay)和佩姬·莫瑞(Paggy Murray)三人,他们是用三个人的姓来作为电台呼号的,缩写就是HAM。他们对业余无线电运动最大的贡献就是争取到了法律上的认可。面对国家的管制和商业活动,业余无线电获得了发展的空间,此后人们就用HAM来代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怎样成为一个HAM

各国都对业余无线电的使用资格有严格规定。在我国,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可以成为火腿,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申请加入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成为该协会会员,然后通过自学、培训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业余无线电台操作证书》;第二步,购买业余无线电台,由所在地的无线电主管部门检验,检验合格后颁发电台执照,并获得一个全球惟一的呼号(比如BG1EYM);第三步,安装、调试、使用业余无线电台。

HAM俱乐部

HAM们在国外大多属于各种俱乐部,在中国虽然业余无线电运动开展比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非常快,以前中国BG字头的呼号非常稀有,而现在已随处可见。

国内的HAM们也自发组织了自己的俱乐部,在北京就不能不提“73无线俱乐部”,这是一群混迹在新浪无线论坛的HAM们组织的俱乐部。“73”是业余无线电领域广泛应用的一个词汇,意思为“美好的祝福”,这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通联结束时互致的问候,73俱乐部就是这样一个在电波中,在现实生活中传播友情的团队。这是一支由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于2004年7月3日自发成立的团队,成员有教授、艺术家、企业家、公务员、工程师和普通员工;有漂亮美丽的姑娘、身强力壮的小伙,还有年近耳顺的长者。

HAM名人秀

BG1CFM:热心的组织者

很多北京的HAM们第一次在北京的频率上呼叫的时候,总是能听到“这里是BG1CFM回答你的呼叫,你的信号59+40,OVER”。BG1CFM是新浪无线论坛的斑竹,无论是在空中,还是在论坛上,他总是非常热心地帮助新HAM们了解业余无线电运动。

北京很多HAM都是因为开车外出方便而参与业余无线电运动的,但是这项运动的精神,很多时候还需要老HAM们言传身教。BG1CFM组织了很多老HAM和新HAM的交流活动,包括野外通联还有聚会座谈。73俱乐部的组建,BG1CFM和朋友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俱乐部成立后,由于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成为国内业余无线电圈里最有名气的俱乐部。

BG1FJP:准备发卫星的HAM

BG1FJP是73俱乐部的另外一位灵魂人物。BG1FJP技术上非常得“拿”。他老说,中国的HAM和国外比起来,一定要玩出自己的水平,才能获得尊重。

短波通信属于靠天吃饭,传播条件不好的时候,就无法进行通信。为此,美国、前苏联、法国、英国甚至印度都发射了一些小型卫星,专门给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提供远距离的通信。和商业通信卫星不同,小型业务无线电卫星不在静止轨道,也不提供商业通信那么复杂的通信方式,业余无线电卫星一般也同时按照HAM的方式为爱好者提供VHF/UHF的中继服务。

BG1FJP的梦想是为中国的HAM发射一颗业余无线电卫星。这绝不是白日做梦,因为BG1FJP把自己的家变成了业余无线电制作的工作室,大家都亲切地叫做“兵工厂”。BG1FJP自己花钱为大家买了很多专业的测试设备,喜欢制作的HAM都可以去那里切磋技术,然后用兵工厂的设备和工具制作,像天线和数字通信器材什么的。BG1FJP还免费为大家维修了无数的电台。可以说,有了兵工厂,大家都觉得总有一天我们可以做出中国自己的业余无线电卫星。

BG1FJP在2004年73俱乐部成立的讨论会上就提到中国的HAM也应该有自己的业余无线电通信卫星,这代表着中国HAM的素质。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和玩笑一般的想法。但是BG1FJP却锲而不舍,他与无线电运动协会、一些资深的老HAM、通讯行业的官员反复强调自己的这个梦想。近两年过去了,终于看到了曙光,我国会在奥运会前夕发射两颗业余无线电卫星,BGIFJP也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卫星的设计工作。有了自己的通信卫星,就可以在轨道上为中国的HAM们提供更方便的通联服务。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被普通的HAM实现了,我国的业余无线电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G1IBU:天线艺术品大师

BG1IBU的网名叫“水墨樵夫”,大家都叫他水哥。水哥是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是个真正的艺术家。水哥酷爱制作天线。玩业余无线电除了要有电台,一部好的天线是最重要的,就好比玩音响要有好的音箱一样。水哥制作的天线性能优越,最让HAM称道的是他制作出的天线,用HAM们的话说,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水哥会花很多心思把天线做得非常漂亮,把冰冷的机件做成带有神韵的作品,然后把自己的作品送给HAM们使用。在空中听到自己的作品传播着信号,水哥别提多高兴了。很多HAM都以收藏一件水哥制作的天线为荣,水哥的年龄比大多数HAM大些,是这个圈子中令人尊敬的兄长。

HAM的活动

野外设台

在野外设台通联是HAM们非常美好的享受,大家拉上自己的设备,带上美味的食物,在山上、湖边支起天线,与世界各地的HAM通联。“CQ,CQ,这里是BY1AA在北京蟒山野外设台,请问频率上有朋友能抄收吗?”

在野外进行通联,更能吸引HAM的“眼球”(注意力),而且野外电磁环境比较好,也有地方架设体积庞大的短波天线。闻着烧烤架上牛肉散发的香味,与远隔千里的HAM通联,和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度过一天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眼球通联

平时HAM们都是靠电波相见在频率上,有时大家聚会在一起,叫做“EYE BALL”通联。平时只闻其声的朋友出现在眼前,大家交流无线电技术,聊频率上有趣的事情,当然还有聚会腐败不可缺少的美食和啤酒。

兵工厂

自己动手制作是除了通联之外,业余无线电的另外一项乐趣。在通讯非常发达的今天,如果能够用自己亲手制作的设备通联大洋彼岸会非常有成就感的。HAM用的天线,虽然样子很简单,但是里面学问非常大。把天线做出来,一点一点调整,达到最佳的状态是一件需要技术、经验和耐心的事情。周末几个HAM约在一起,到BG1FJP家“兵工厂”去,别看是类似八路的土法造枪,很多73兵工厂出来的作品比专业厂家生产的一点也不差,特别是我们还有水哥。

互助友谊

平时HAM都会忙忙碌碌,但是当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只要在438.500上呼叫,总有热心的朋友出来帮助。从平时的问路到车辆出现问题,HAM的精神指导着频率上每个HAM。73俱乐部的一个HAM在山东遇到麻烦,北京的HAM千里奔袭去救援;73俱乐部还一起去西柏坡与河北的HAM联谊,参观总参无线电通讯电台旧址,为老区的孩子们送书。

远征和竞赛

DXpedition,业余无线电远征,就是到没有或少有业余无线电台工作的地方临时架设业余电台,与全世界尽可能多的爱好者进行联络的活动,如到业余电台稀有的国家进行操作,到海岛上进行操作,到类似于新疆、西藏这样的边远地区进行操作。DX是英文Distant eXchange的简写,意为与远距离电台进行双向交流;Expedition是远征,所以,DXpedition就是DX和Expedition的派生词。

Contest,业余无线电竞赛,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依据规则,综合各种有利因素联络分布尽可能广泛、数量尽可能多的业余电台,并互相比赛的一种活动。目前在业余无线电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赛,每一种竞赛均有其侧重点,有的要求采用某种特定的模式,有的规定频段,有的追求联络分布等等。目前的比赛均由各种业余无线电团体举办,如IARU(国际无线电联盟)主办的IARU HF CONTEST,美国CQ杂志主办的CQWW,RSGB(英国无线电协会)组织的IOTA竞赛等等。

抢险救灾

虽然现在通信高度发达,但是往往在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灾难的时候,各国的HAM在抢险救灾的时候都有出色的表现。美国“9·11”发生的时候,一时商业通信因为线路繁忙阻塞,这时候,HAM用自己的设备架设起中继电台,通过业余和抢险专用频率,为灾难现场提供通信保障。很多救援的协调工作都是通过业余无线电进行的。一年前的印度洋海啸,最早关于灾区的信息也是当地的HAM发出的。在安达曼/尼可巴群岛(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VU4RBI/VU4NRO 业余无线电远征队在海啸发生后几分钟就将频率切换到应急通信频率,最早发出了救援信号。在印度灾区,当许多政府机构陷于瘫痪的时候,一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却依然工作着。这位爱好者就是Sandeep Baruah,他白天在政府机构工作,晚上追求他的业余爱好。他设法建立和Port Blair的联系,Port Blair是Andaman and Nicobar群岛的首都。他帮助滞留在岛上的遇难者和他们的亲人传递消息。

在国内,很多HAM们平时也组织起来进行训练,一旦发生灾难,就能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灾。实际上,去年冬天,一支户外俱乐部在小五台地区遇险,北京的HAM们带去了业余通信设备参与了整个救援活动。2005年是唐山大地震29周年,CRSA组织全国的HAM俱乐部参加了抢险救灾演习,73俱乐部在抢险救灾演习比赛中获得总成绩第一的好成绩,这和73俱乐部平时的训练是紧密相关的。

消逝的亲情作文 第9篇

不知何时起,我喜欢把自己一人关在无声的房间里,把窗户都关得死死的,还有窗帘帮我遮挡住那刺眼的光亮。不管门外的那头喊得是有多么撕心裂肺,一声声地呼唤着她的宝贝,我却无动于衷。反而把手机音乐开到最大声,放出连她听都没听过的音乐,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抚慰我那布满灰尘的心灵。

直到那次,心灵仿佛被那束光照到,感觉暖暖地呢。

我静静地趴在桌上,他们都上班去了家里静得出奇,我闭着眼睛,突然心缩了一下,好痛。

抬起头,一眼就望见了她给我买的箱子,大红大紫地,看着感觉真恶心。可我却不知那是我原来最喜欢的颜色。

仿佛有种力量在吸引着我,我的脚不自觉地向箱子靠近。那箱子被我随手甩在一个从来见不着光的角落里,放在那几年了?我记不得了,可我还是记得这是她给我买的第一个箱子。

走近一看,布满灰尘,这灰尘哪来的?我不是天天都把窗户关着的吗?

可我却忽略了本身。忽略了藏在我心底厚厚的灰尘。

一打开,里面居然全都是照片?!还是我自己亲手一张张重好放在里面的?为什么我不记得了?

那窗帘居然和我作对,让一束光跑了进来,好刺眼。就情不自禁地闭上了眼睛。

一张照片曝落在阳光下,也是布满灰尘。仿佛没有了意识,拿起它,端详了许久。那是我小的时候,她和我在草地里玩耍,打闹。如今,这记忆仿佛从我的脑海里消失了一样,不是这张照片,我还真不记得了。

那束光居然照到了我的身上,心里突然有一种暖流通向全身,心,特别暖。

消逝的风景作文 第10篇

走着走着,来到前面的花丛中。各种各样的鲜花竞相盛开,红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的花朵,叫也叫不出的花名;各色各样的蝴蝶在它们周围翩翩起舞,像一个个小精灵,让我驻足不前,流连忘返……

就在我还沉浸其中独自陶醉的时候,抬头看见了前面一片如茵的开阔的绿草地。于是我突发奇想,想赤足感受一下草地的柔软舒适。发力狂奔了一阵,突然一不留神摔了一跤,跌在了草地上,但丝毫没有感到一点点的痛,定下心神一看,周围的草叶上还满是露珠,晶莹剔透,似珍珠一样大小,一股香甜的青草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好想尝一口啊……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那雨,像针一样,似雾一般,好舒服……

然而,美梦忽然被惊醒了……

路两旁依然是绿树成行,可过往车辆来回的长鸣,让它们弯起了腰,黄了叶片,让它们不再参天,道旁的垃圾更是让我感到难过,让我不安……

花儿不再到处绽放,而只是在温室中,虽说也是万紫千红,却又有着不同的感觉,什么不同呢?我思索着,许是它们绽放的方式,许是它们绽放的意义……

草皮也代替了草地,不再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取而代之的是点点的颓废,不再有赤足奔跑的孩童,不再有欢声笑语,露珠的圆润,青草的香甜……

为什么会这样?树木不再挺拔,花儿不再芬芳,草地不再绿茵?为什么这些美丽的风景在一点点从我的视野中消失?

因为我们,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利益,不顾一切地破坏自然。然而,等到我们醒悟时,补救时,也许已经有点晚了……我们为树木修枝剪叶,可没有发现树木需要的是阳光,是雨露;我们将花儿放在温室中培养,孰不知,风雨中的花朵,才能绽放得最美;我们拔除杂草,修剪草坪,为草叶灌溉,可是,小草想要的只是清晨的露水,孩子们的笑语……

一切都在变,变得让我烦躁不安……美丽的风景在慢慢地消逝,留在我美好的记忆中,哎,那些参天的大树,鲜艳的百花,如茵的绿草……以后怕只能在梦中欣赏……

★ 早晨风景作文700字高中作文

★ 消逝的亲情作文

★ 曾经错过的风景高中作文

★ 最美的风景记叙文高中

★ 消逝的近义词

消逝的美丽作文 第11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消逝的美丽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消逝的美丽作文1

在我的家乡,有云雾缭绕的武夷山,有怪石嶙峋的松毛岭,但我最感亲切的还是那条哺育我们的汀江河!

记得以前汀江河是一条清澈、美丽的河流,她以她的清澈、美丽显示出她的英姿,我记得小时候是住在汀江河旁我大伯家里。

一次早晨,我和几位同伴乘船顺流而下,游览家乡的汀江河。

河面上微风轻拂,送来野花的芳香,茫茫的晨雾,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河面上虽看不到渔船的踪迹,但能隐约听到渔夫的吆喝声和招呼声。可真有点登仙境、闻神声,却不见神的感觉。

我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也看过水平如镜的湖泊,更见过细水潺潺的小溪,但在我的感觉中,它们都比不上汀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适万船而远航,使人感到它胸怀广阔,但它缺少汀江的温柔;湖泊清澈见底,也比不上活泼的汀江河;小溪虽然清幽,但也比不上淡雅的汀江河。

太阳慢慢地从地平线上跳出来,河面上的云雾顿时被驱逐得无影无踪,河面上的一切都清晰起来,那来回穿梭的鱼船,那立在船尾的渔夫,还有那水边洗衣服姑娘和她的歌声……一切都充满了朝气。

汀江河的两岸,盛开着鲜艳的`野花:红的、黄的……五彩缤纷。在晨风中,轻摇娇姿,柔和的阳光把鲜花倒映在水面上,河水本是清悠悠、湛蓝蓝的,和着这些鲜花,更显得美不胜收。

山船在河水中慢慢地航行着,船底在水面上劈开了一条水路,我用双手捧起一捧水,慢慢地、轻轻地、喝着,好甜啊!……

可是,现在的汀江河呢?河水变得浑浊,没有了以前的光彩,以前的神秘,河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河面上也看不到渔船的踪迹、渔夫的身影,也听不到洗衣谣的声音。

河旁两岸的鲜花,已变成杂草丛生。

是什么原因呢?恐怕我们自己也难逃干系吧?汀江河帮我们勤劳致富、世世代代、不辞劳苦地哺育着两岸人民,可是,得到的回报是什么呢?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愿意回到从前那温柔、美丽清澈、神秘的汀江河!

消逝的美丽作文2

完成使命的叶子飘转在风中是一种美丽。

潺潺的溪水落成瀑布是一种美丽。

灿烂的流星划破夜空是一种美丽。

这消逝中的美丽,你看得懂吗?

江南,很早便闻到了春的气息。百花齐放,万物争荣,好一片生机勃勃,但最壮观的要数落叶了。江南的树木秋天是不落叶的,等到春天,树儿们抽新芽的时候,那忙碌了一年完成使命的老叶子才会落下来,为新叶儿们让出生存的空间。那时侯,抬头低头全是绿色的,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笼罩在一片氤氲里。

我不禁赞叹起这飘落的老叶们来了。它们倾其一生装点着树木,而迎来无限美好的春光时,它们却要离开了。没有哭泣,没有哀伤,就那么静静地走了,埋在地下,为新叶儿们提供营养,真正印证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当完成使命的叶子再次飘转在你眼前时,你能看出那种消逝的美丽吗?

潺潺的溪水在山间静静地淌着,枕着温暖的河床,它们欢笑、嬉戏,唱着自己的歌,多么幸福啊!突然出现了一个陡坡,溪水们抱在一起,紧趴着河床,它们吓坏了。不!那太危险了!我们不要下去!它们在呼喊着。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响动,溪水们掉了下去。顿时水花飞溅,形成一道水帘,在阳光的映衬下发出七彩的光芒。

当再次欣赏瀑布的壮观时,你能感受到那消逝的美丽吗?

漆黑的夜空里,一颗流星体静静地在众天体间运转,过着平静如水的生活。但长期的黑暗的生活让它厌倦了,它决定远行,去寻找光明。朋友们的劝阻也无济于事,无法动摇它追求光明的决心。于是,漆黑的夜空中划过一道完美的弧线,它在消逝中找到了自己的希冀。

当再次有流星划破长空时,你能发现这消逝的美丽吗?

用消逝来诠释自己的美丽,那便是一种绝版的美丽,只是这样的美丽才是永恒的。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即使美丽也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住,只有付出了,才能有所得。

消逝的美丽作文3

生活在农村的人,也许不会留意老屋檐下静静的躺着地一幅石磨,石磨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

过去,石磨是农村人家必不可少的工具,磨面推豆浆都要用到它。圆形的石磨分为上下两唇,各唇凿成了螺旋形的齿眼,上面装有木制的石磨芯。石磨开磨,必有好事,不是过年过节,就是喜事临门。祖祖辈辈在艰难的岁月里,生养将息,石磨功不可没。

记得小时候,我也帮家里推过石磨。我家有两个石磨,一大一小,大的用来磨面,小的用来磨辣椒面、豆浆之类的东西。大石磨如今早已经不用了,只剩下小石磨,家乡人喜欢称之为水磨子。

我小时候很爱喝豆浆,隔三差五的便要喝一次。记得有一次,我的嘴又馋了起来,让妈妈给我磨豆浆,她拗不过我,便答应了。豆浆的主料是黄豆,黄豆要提前泡一晚上,于是,妈妈当天晚上泡上黄豆,准备第二天早上再磨豆浆给我喝。我一直盼着喝到豆浆,所以兴奋的睡不着觉。第二天早早地在床上便听见那熟悉的水磨声,石与石之间夹杂着被泡胀的黄豆和水,转动发出的声音,响响停停,停下来的时候,我知道那是母亲舀了黄豆和水倒进了水磨里,我仿佛看见白色的豆浆从石磨缝里流出来,流进盆里……我赶紧起床,看见母亲推的很累,可脸上却是慈爱的笑容。母亲把豆浆磨出来后,滤去残渣,将滤好的豆浆倒入锅里,把火升起来,看着锅里冒着热气,我更加急切了。等了一会儿,锅里的豆浆沸腾了起来,这时我拿来碗,拿起勺子舀了一勺豆浆,加了一点糖,搅动了一下后,把碗放在嘴边,轻轻吹一下,抿一口,咽下去,顿时感到唇齿生香,那醇香甘甜的味道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使人回味悠长……母亲看着我的模样,脸上绽放出慈爱的笑容。

上一篇:用括线表示实际问题下一篇:寒假里的一件事小学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