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林镇挖掘文化资源做强软实力

2024-07-06

凤林镇挖掘文化资源做强软实力(精选3篇)

凤林镇挖掘文化资源做强软实力 第1篇

凤林镇挖掘文化资源做强软实力

“甘冽的八角井水,喝一口透心清凉,祖传的杨氏香饼,尝一口满嘴留香。南坞三月三,一盏指路灯,带我回归梦牵魂绕的故乡……”近日,在首届全国乡风文明论坛上,凤林镇选送的一曲村歌《南坞“三月三”》打动了第二届中国村歌十大金曲评选活动的评委,成功入围“中国村歌金曲入围提名”奖,该镇的文化工作也同时得到全国乡风文明论坛组委会和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农村社区小康建设专业委员会专家的充分肯定,获评“全国十佳文明奋进乡村”荣誉。

此次获奖是凤林镇挖掘文化资源,做强文化软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近年来,该镇以唱村歌、著村志、跳村舞等活动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增强村民的幸福感。

作为特色文化村,如何更好地挖掘、传承好特色文化的文章?去年4月份,以“传承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创建幸福乡村”为主题的南坞“三月三”活动,吸引了全市各地的文化爱好者前往观摩和省级媒体前来采访报道,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为更好地培育南坞村特色文化,凤林镇专门邀请文化系统专业人才,对南坞村的村歌进行了作词、谱曲,并积极培育特色文化队伍,在原有4支腰鼓队、2支排舞队基础上,新培育政棠村腰鼓队文艺骨干20多人,依托这些基层文化组织在各种场合传唱村歌,使《南坞“三月三”》家喻户晓,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坞村选送的《南坞“三月三”》成功入选第二届全国优秀村歌。

文化资源的挖掘培育需要不断创新。为系统地记录白沙村发展历程,凤林镇组织编撰了全国第一本村志——《白沙村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此后,还组织开展面向全国的“可爱的白沙”主题征文比赛,用文学形式表达幸福乡村创建的历程,目前征文已结集出版。近期,为全面展现白沙村村民创业创新、建设美好家园精神风貌,反映“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成果,《白沙村志》的续写工作拉开了序幕。

春节期间,凤林镇大部分行政村都组织开展了由村民参加的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村民们自编自演,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欢庆佳节。其中舞蹈“古井新谣”曾代表凤林镇参加市级首届“激情新农村、幸福新农民”中国幸福乡村文艺汇演,获评为优秀奖,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曲目在娱乐村民同时,提高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据了解,去年凤林镇结合“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工作,立足地方特色,努力将文化方面的公共服务推广普及到全镇。全镇村民积极参与农民运动会,开展了如桃源村与毗邻的江西省行政村、政棠村与消防企业等多场村与村、村与企业的友谊赛;开展了凤里扎花灯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姜氏祠堂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工作。

“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需要基础设施的保障。”凤林镇宣传委员祝小英介绍说,为让更多的村民参与文化体育活动,全镇18个村已基本完成了村级文体俱乐部建设,基本满足村民在茶余饭后开展唱歌、跳舞、打球及读书读报活动,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凤林镇挖掘文化资源做强软实力 第2篇

然而, 定位于西部金融中心, 发展势头迅猛的城市显然不止成都。2007年, 重庆市提出, 到2015年, “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乃至中西部地区金融功能最完善、金融创新能力最活跃、金融品种最多、金融实力最强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泛的金融中心。”《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 包括优先考虑在重庆设立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 支持期货交易所在重庆设立当地优势品种的商品期货交割仓库, 支持在重庆设立以生猪等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等一系列倾斜性政策支持[5]。2009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把西安市建设成“区域性金融中心”[6]。2013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后, 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定位进一步由西北金融中心明确为立足西安, 带动西北, 辐射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 无论重庆的“长江上游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还是西安的“带动西北并且辐射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 不仅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 而且比成都的“西部金融中心”定位更明确, 辐射力更大。

据综合开发研究院 (深圳) 发布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 成都和重庆的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不相上下, 近三年仅相差一位, 且差距极小。成都和重庆2013年得分分别为30.96分和30.80分, 2014年分别为35.94分和35.66分 (见表1) [7]。不过, 对金融中心建设而言, 除硬性经济指标外, 软性金融文化同样重要。

数据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 (深圳)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 (CDI CFCI) 报告》 (2009-2014) 。

成都金融文化有很多值得深挖之处。仅金融创新成都就有值得挖掘和弘扬的“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为了深入挖掘和弘扬成都的交子文化, 提升成都的西部金融中心软实力, 同其他城市形成显著的差异和独特的优势, 本文提出成都交子文化建设的“十个一”工程。

一、一个博物馆——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馆

以“交子”命名的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和科研等多功能于一体, 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交流的西部地区首家以金融为主题的大型专业性博物馆, 将从货币、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面入手, 系统梳理世界金融发展史, 重点介绍中国西部金融特色, 关注金融热点问题推动金融同行交流。综合运用声、光、电、影、物等多种展示手段, 向参观者传递金融理念, 普及金融知识, 诠释金融创新。

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馆的筹建需要依托四川省钱币学会、成都市交子文化学会、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社科院、成都市社科院等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在考察美国金融博物馆、英格兰银行博物馆、日本银行金融研究所货币博物馆等金融博物馆先进经验基础上, 借助四川博物院、西南财经大学货币证券博物馆、成都安仁钱币博物馆等成都本土博物馆的馆藏复制品, 以专馆设置、展馆冠名等方式积极鼓励民间机构和私人收藏力量共同参与博物馆建设, 最终将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馆打造成西部一流的金融主题博物馆、成都城市金融会客厅和金融历史“活辞典”。

二、一个书院——成都交子书院

成都交子书院是依托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馆建立的一个立足成都, 面对全国, 链接网络的精英群体与大众群体相互交流的读书平台。书院将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金融家和企业家担任理事会成员和导师, 推荐经济、历史、社会、文化优秀读物, 通过定期举办书友沙龙、书友读书会、作者见面会等公益活动, 以嘉宾与主持人对话, 现场与网络互动等多种方式, 让书友们在成都交子书院品味书趣, 结交朋友, 分享体会, 讲述经历, 营造一种独特而富有内涵的成都金融文化。将书院建设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读书会和交流会。

三、一个大讲堂——成都交子大讲堂

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 金融业务不断发展, 金融产品不断增多, 市民对金融知识的学习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个城市的市民金融素质也是城市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环境的重要评价指标。为普及金融知识, 提高金融素质, 营造和谐的成都金融生态环境, 每月定期举办的大型公益讲座——成都交子大讲堂将为成都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金融界人士和具有财富管理需求的广大人群搭建一个同知名学者、金融专家及行业领军人物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大讲堂既生动普及反假币、反洗钱、信用卡、征信管理、理财产品、金融诈骗等金融基础知识, 也同参与者分享金融前沿观点, 解读经济密码, 认清财富本质, 使成都交子大讲堂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文化传播平台和一张“文化金名片”。

四、一个论坛——世界金融论坛 (成都交子论坛)

众所周知, 世界经济论坛因每年都在人口仅1万余人的瑞士小镇达沃斯举办, 被称为达沃斯论坛。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首次成功举办过《财富》全球论坛的城市, 成都具备主办国际化高规格论坛的实力和经验。事实上, 成都也曾举办过中国西部金融论坛、中国西部国际资本论坛、中国民营金融高峰论坛、成都金融街发展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金融类论坛。此外, 地处成都的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每年也举办金融方面的论坛和研讨会。虽然这些活动零散地邀请一些重量级嘉宾参会, 尚未形成足够大的聚合力和全球性影响力。

为更好地夯实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地位, 增强成都国际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 成都可以主办一个高规格的金融类论坛——世界金融论坛 (World Financial Forum) 暨成都交子论坛 (The Jiaozi Forum in Chengdu) 。借助“交子”这张全球知名的金融名片, 让全世界通过交子了解和认识成都。通过整合本来就要在成都举办的一些金融类论坛资源, 以议题整合、资源互补、议程设置、媒体聚焦、多方互动等方式, 最大程度地吸引全球注意力, 扩大世界金融论坛知名度和影响力, 将其打造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金融论坛。

五、一个博览会——中国金融创新博览会 (交子金融奖)

成都是一座具有金融创新基因的城市:从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和官府设立的银行——交子和交子务, 到世界上最早的年号钱——汉兴钱;从新中国第一家典当商行——成都华茂典当服务商行, 到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成都汇通城市合作银行;从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股票 (1) , 到新中国规模最大的“一级半”市场和中国最早的“三板市场”——“红庙子股市”, 是国内绝大多数城市不具备的具有金融史意义的金融文化资源。

为弘扬成都金融创新文化, 成都有必要举办一个以金融创新为主题的中国金融创新博览会, 评选年度最具创新力的金融机构和最具创新性的金融产品, 颁发以“交子”命名的“交子金融奖”。由于金融创新代表金融发展的最前沿, 也是最吸引业内人士和大众媒体关注的内容, 中国金融创新博览会有望打造成国内最重要和有特色的金融创新类博览会, “交子金融奖”也将成为中国金融创新领域的第一大奖。

六、一个金融改革试验区——成都交子金融改革试验区

目前, 国家已批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广东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和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五个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意味着新时期的金融改革已拉开了大幕。

2014年1月, 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四川将继续深化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地方金融法人机构改革, 支持成都创建区域性金融改革试验区[8]。这为成都区域性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突出成都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创新特色和文化内涵, 该金融改革试验区可以用“交子”命名, 定名为“成都交子金融改革试验区”, 以彰显成都金融创新历史和金融文化底蕴。

七、一个学院——成都交子高级金融学院

对于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而言, 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金融中心和全国性金融中心辐射西部的重要枢纽, 成都必须成为西部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人才高地。建议成都市委和市政府效仿上海市政府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创建按国际一流商学院模式办学的金融学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做法, 依托西南财经大学或其他高校, 在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金融产业集聚区或金融后台服务业集聚区选址创办成都交子高级金融学院, 实现汇聚国际一流师资, 培养高端金融人才, 建设西部人才高地, 打造顶级金融智库的目标。

成都交子高级金融学院将开设工商管理硕士 (金融MBA)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金融EMBA) 、工商管理博士 (金融DBA) 、金融硕士、金融学博士、高层管理教育 (EDP) 等多层次学历和非学历项目。金融学院不仅训练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技术, 通晓金融业运作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也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商界领袖。通过建设国际一流的成都交子高级金融学院, 增强“成都”和“交子”的国际影响力, 助力成都成为西部最重要的金融人才高地。

八、一个金融实验室——成都交子金融实验室

西部金融中心的金融创新, 金融实验室建设必不可少。建议成都市委和市政府依托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 及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华西证券、宏信证券、锦泰财产保险、中航安盟财产保险、国金期货、倍特期货等总部设在成都的金融机构, 采用多元投入和多元依托的开放运作模式, 打破学科之间、产学之间以及机构之间的分隔, 充分发挥各方优势, 在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金融产业集聚区或金融后台服务业集聚区选址成立一所“问题导向”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平台——成都交子金融实验室, 真正实现“官、产、学、研、用”的无缝对接和有机结合。

该金融实验室将紧密跟踪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的最新趋势, 围绕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发展战略和现实需求, 通过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在金融创新及关键技术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科学研究与合力攻关, 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 以期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 并积极转化成果、示范应用, 为成都政府部门、金融行业和相关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形成集“官、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协同创新中心, 进一步提升成都金融创新能力和金融改革水平。

九、一张金融IC卡 (一卡通) ——交子卡

为了更好地推动金融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的结合, 在金融服务民生和提升服务能力上实现“利民、惠民、便民、为民”目标, 成都有必要推出市民自己的金融卡 (一卡通) ——交子卡。交子卡可由成都本土商业银行发卡, 将金融功能与社会保险、居民健康、市民管理、公共交通、社区服务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整合起来, 实现真正的功能整合与一卡多用。交子卡在普通银行借记账户外, 设有电子现金账户, 可随时脱机使用, 并逐步实现全国联网通用。

从长远看, 成都市民购物、医疗、保险、交通等诸多需求都可以通过一张金融IC卡——交子卡解决。但现实中, 从发行金融IC卡到真正实现“一卡通”, 还存在许多障碍。以公共交通领域为例, 虽然目前已有一些中小城市实现了金融IC卡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 但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 仍然是部门发行的公交卡和地铁卡一统天下。究其原因, 主要不是技术和安全问题, 而是观念和利益问题。为此, 需要成都市委和市政府统筹推动, 使成都率先实现城市金融IC卡的“一卡通”。

十、一个征集活动——成都市委和市政府悬赏千万元征集北宋交子实物活动

据《中国钱币大辞典》记载:“北宋交子, 三十年代, 仅存国内的一张实物被日本人买走。”[9]1993年, 四川省文化厅、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和四川省钱币学会曾向社会重金征集过北宋交子实物而无果。新的历史条件下, 为再次激活“交子”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影响力, 建议由成都市委和市政府面向全球常年悬赏千万元重金征集北宋交子实物。假如能如愿征集成功, 以千万元的代价获得成都经济史上最重要的国宝级文物, 并入藏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馆, 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全球金融界人士来成都的必看之物。即使未能征集到交子实物, 这一征集活动也将成为吸引全球媒体“眼球”的重要公关活动。

为更好发挥这一征集活动的实际效果, 建议将征集活动的新闻发布会召开时间定在世界金融论坛 (成都交子论坛) 举办时, 或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馆奠基仪式暨馆藏文物征集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上。通过适当的发布时机、议程设置和媒体整合, 实现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最大化。总之, 将成都市委和市政府征集北宋交子实物的活动打造成为挖掘和弘扬成都交子文化, 提升西部金融中心软实力的成都交子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活动的引爆点。

摘要:为深入挖掘和弘扬成都交子文化, 提升成都西部金融中心软实力, 本文提出成都交子文化建设的“十个一”工程:一个博物馆——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馆;一个书院——成都交子书院;一个大讲堂——成都交子大讲堂;一个论坛——世界金融论坛 (成都交子论坛) ;一个博览会——中国金融创新博览会 (交子金融奖) ;一个金融改革试验区——成都交子金融改革试验区;一个学院——成都交子高级金融学院;一个金融实验室——成都交子金融实验室;一张金融IC卡 (一卡通) ——交子卡;一个征集活动——成都市委和市政府悬赏千万元征集北宋交子实物活动。

关键词:交子文化,金融中心,金融文化,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区域规划纲要的通知[Z].国发〔1993〕56号.1993-06-29.

[2]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2010-2012年) 》的通知[Z].川府发〔2010〕8号.2010-02-12.

[3]中共成都市委员会,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Z].成委发〔2008〕28号.2008-08-25.

[4]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成府发〔2009〕24号.2009-04-09.

[5]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9〕3号.2009-01-26.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Z].发改西部〔2009〕1500号.2009-06-10.

[7]综合开发研究院 (深圳) 课题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 (CDI CFCI) 报告 (第1期至第6期)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2014.

[8]魏宏.政府工作报告在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N].四川日报, 2014-01-27 (1-3) .

凤林镇挖掘文化资源做强软实力 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灵武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有利于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机制日趋完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仍然存在不相适应的状况。

(一)灵武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尚未形成具有灵武元素的在全区乃至全国影响广泛的文化品牌。有1亿6千万年前的恐龙化石遗址、有三万年前的水洞沟文化遗址、有2200年的县制历史;曾经演绎过唐太宗勒石会盟、唐肃宗登基兴唐室、李元昊称帝建西夏、康熙帝驻跸留诗篇等历史事件。这些都是灵武文化脉络中弥足珍贵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

(二)文化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加强,但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多年来,我市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文化娱乐市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市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灵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现有的文化设施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与全市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形成鲜明反差,已经落后于周边地区。

(三)全市大型文化活动逐年增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市文化系统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10多名,且普遍存在高职称、低学历、老龄化现象,缺少编舞、编剧、导演、作词和作曲等专业人才,连正常的一般性文化活动都难以开展,更不要说搞综合性的文艺晚会和对基层群众文化进行指导。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

(四)文化产品产量有所提高,但是没有形成能够代表灵武特色且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精品。对外的影响力不大,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缺少在全国、全区叫得响的文化产品。

(五)文化产业已经起步,但是没有形成相关的产业链条和规模。文化产业规模很小,很多产业都是空白。这些产业还普遍处于分布不合理、规模偏小、效益偏低的状态,各文化单位之间也缺乏联系与合作,不能形成资源优势互补,难以发挥各种文化资源和要素的综合效益。

二、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机遇和优势

当前,灵武文化产业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和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出台,为我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增添了内在动力;三是近年来我市文化建设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特色文化、群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好的苗头,这为我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此外,在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独特优势。(1)资源优势。一是灵武历史悠久,有1.6亿年前的恐龙化石遗址、3万年前的水洞沟文化遗址、西夏古瓷窑等历史遗迹,唐太宗、李元昊、康熙帝等历史名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化历史遗存。二是灵武自然条件优越。有风光秀丽的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风景如画的长流水,更有享誉国内外的煤炭资源。三是灵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马氏口弦、王天贵葫芦画、烙铁画、唐氏羊羔酒等蜚声区内外。(2)区位优势。灵武位于宁夏中部,沿黄城市带核心区,河东国际机场、空港物流中心以及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构成了灵武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灵武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潜力。

三、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和步骤

力争到2017年,构筑起完备的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使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为实现这个目标,具体分两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2013年—2014年,研究制定并着手实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意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意见和完善扶持文化产业若干经济政策,确立并组织实施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力争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市。

第二阶段:2015年—2017年,全市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已经形成先进的文化体制、机制;培育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形成较强的区域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文化普惠于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引导支撑作用得到体现。文化基础设施要有大的突破,文化艺术中心、电影院、图书馆、体育馆等大型文化设施要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社区和农村要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文体娱乐网络格局。

提升文化软实力任务重、要求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措施强力推进。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要重点做到:

(一)以灵武精神为核心,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人文素质。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文化之魂,城市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的结晶和城市的“精”、“气”、“神”,代表一个城市共同的价值观、精神风貌、思维方式,既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二)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文化格局。一是重点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改变目前城区文化设施落后,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相称,与城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结合沿黄城市带的建设,规划建设具有浓郁灵武特色的文化长廊。二是有序建设经营性文化设施。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专业书店、游乐园、演艺厅、艺术馆、健身馆、展览馆等各类文化休闲设施,以弥补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不足,不断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娱乐、健身休闲需求。三是加快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

(三)抓好文化人才培育,打造人才高地。一是文化专业人才培育。既立足用好现有人才,又要着力培养文化新人;既重视本地人才,又要引进外来人才,努力构筑文化人才高地。在引进文化人才时注重精神产品的质量,实行有别于一般科技人才不同的用人机制。二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育。通过多种手段,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培养能够创新文化理论、培育市场主体和消费群体的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经纪人队伍。三是壮大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大力扶持自编、自导、自演的民间艺术团体,使其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城市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文艺力量。

(四)以“亿年历史、万年文明、千年古城、百强跨越、活力灵武”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打造具有灵武特色的文化品牌。在继续深入开展“广场文化季”、“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等公益性文化演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整合资源打造具有灵武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一是强力打造节庆文化。按照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思路,围绕灵武现有资源,举办“品长枣、走进生态灵武”生态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加强对灵武历史、民族、地域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挖掘、整理、包装,集中力量打响若干个特色文化品牌,成为宣传灵武、推介灵武的“有本之谈”。三是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机构,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抢救、保护、扶持“回族马氏口弦”、“王天贵剪纸、葫芦画、烙铁画、核桃画”、“灵武羊羔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力争成为我市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四、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保障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树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观念。要认清做好科学规划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立足点。制定确立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布局的总体规划,尤其是重点文化设施的布点规划,指导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协调有序发展。

(二)明确目标,打造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亮点。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有市场理念的支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超前思维,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科学规划,着力打好五大特色文化品牌。一是打好唐文化牌。加快兴唐苑内部建设步伐,以众多唐历史碑刻、文物为依托,借重唐太宗灵州勒石、唐肃宗灵武登基等重大历史事件,充分挖掘唐文化底蕴。二是打好名人文化牌。以弘扬王有德等在全国叫得响的名人文化为切入点,做足用足名人文化效应的衍生作用。三是打好古迹文化牌。对恐龙遗址、水洞沟、西夏瓷窑等历史文化遗迹,做到严加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建设镇河塔文化广场。四是打好自然资源牌。发挥白芨滩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优势,争取2-3年内,建成一处集沙漠体验、观光旅游、水上垂钓、住宿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五是打造回族文化品牌。灵武回族人口占51%,体现回族风情的文化特色产业必将成为灵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我们要从点上做起,选择合适的地方,打造“回族风情一条街”、回族风情村等特色名片,把灵武回族文化做大做强。

上一篇:《背影》的心得感悟下一篇:喇化小学综合科教研计划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