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异常运动模式

2024-07-01

脑卒中后异常运动模式(精选7篇)

脑卒中后异常运动模式 第1篇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分析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04月~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康复护理;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1],如果早期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不但会导致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而且还会造成误咽性肺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由于窒息而危及生命安全。所以,一定要及早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给予充足的水分及营养,提高机体抵抗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现选择月~20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一步探析康复护理作用于临床的效果,研究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04月~年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干预组46例患者中,25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49.89±5.76)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5例,4级者21例,3级者7例,2级者3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中,2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48.49±5.68)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6例,4级者22例,3级者6例,2级者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可比性特别显著。

1.2方法 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对吞咽障碍严重且无法进食的患者,进行鼻饲进食。

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脑卒中发病突然、致残率较高,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等后遗症,特别是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严重影响,很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等情绪[2]。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勤于沟通,及时疏解患者的心结,加强疾病的健康教育,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②直接康复训练:对于轻度吞咽障碍可以咀嚼的患者,患者无法用舌向口腔深处吞咽食物,可利用汤勺把少许食物送至舌根处,建议患者吞咽进食时不要说话,不给予任何处置,防止患者由于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呛咳,或是拒绝进食。对于中度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前让患者保持端坐位,或是侧卧位,先喂一勺温开水,湿润口腔及食管。并且,试验患者吞咽功能,如果吞咽顺利,可先喂四分之一勺稠粥,送至健侧舌后方,鼓励患者用舌搅拌食物,然后抬起舌头,用舌顶住上颚。培养患者先有吞咽意识后进行吞咽动作,患者可以完全咽下食物后暂停10s,等到呼吸平稳后咳嗽,以便清洁食道。患者若出现误吸、喘鸣、呛咳症状[3],可轻叩患者的后背,或是进行体位引流,避免坠积性肺炎的产生。对于重度吞咽障碍的患者,应及早进行鼻饲饮食,并且指导患者摄食前锻炼。

1.3疗效评价 根据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4],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高说明吞咽障碍的程度越低,10分表示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参考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痊愈:提高至7级,能够正常摄食咽下。显效:吞咽障碍提高了3~5级,但是未达到7级。有效:吞咽障碍提高了1~2级,但是未达到7级。无效:吞咽障碍无任何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计量资料,应用方差±表示,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用百分比(%)表示,然后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5时,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 干预组患者的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5.10±0.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1±0.77)分,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疗效对比 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89.13%(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67%(32/46),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三、讨论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病率约为47%左右,通常是因为吞咽、舌下以及迷走神经核性,或是核下性损伤,导致真性延髓麻痹、双侧大脑皮质,或是皮质脑干束手损造成假性延髓麻痹。一般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时间延迟,与吞咽相关的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明显下降。及时而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增强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同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神经网络重组、侧枝芽生进行刺激,进而最大可能的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这与胡学军等人的试验得出了相似的结果[5]。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志.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23(10):106-107.

[2]钟美容,蔡超群.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医学文选,,25(3):457-459.

[3]龚桂平.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临床康复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6(6):6-7.

[4]马自萍,杨丽娜,白向东,等.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1(1):48-49.

[5]胡学军,比娜,潘淑敏,等.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功能训练与摄食行为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12,8(10):1940-1942.

脑卒中后异常运动模式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280例脑卒中患者,男178例,女102例;年龄51~78岁,平均(61.3±10.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3],均存在明显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将2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0例和对照组140例。两组患者基础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检查和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若生命体征保持平稳且神经系统症状无恶化,则在48h后开始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以体位护理、肌肉按摩和床上训练为主;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则以进行坐、立、行训练及各种日常生活训练为主。如患者出现病情加重、气促、感冒发热等时应暂时停止康复训练。治疗4周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对两组患者再次评分,并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进行评定。

1.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对两组年龄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采用Mann Whitney秩和检验对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治疗后肌力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4周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

治疗组的Barthel评分在20分以下的有6例,20~40分7例,40~60分48例,>60分的有79例;对照组Barthel评分20分以下30例,20~40分的有56例,40~60分的有42例,>60分的有12例,治疗组的Barthel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Z=-9.882,P=0.000)。

2.2 住院4周后两组肌力的比较

治疗组肌力<3级的有22例,肌力≥3级的有118例;对照组肌力<3级的有104例,肌力≥3级36例,早期康复护理后两组患者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33,P=0.006),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3.1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降低,继之而来的脑卒中后自理缺陷、肢体残疾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不断增多[4]。相关调查表明,脑卒中后存活者致残率高达72.5%~75%[5]。早期康复是指在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的情况下,48h以后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措施。现阶段关于脑卒中康复时机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以前部分学者认为为避免再次出血,脑卒中早期康复应在发病后1个月内开始。理论上讲,脑卒中患者虽然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但损伤中心区的周围神经细胞仅出现细胞衰竭而并非细胞死亡,通过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可使衰竭的细胞重新复活,对病人的的康复有重要意义。早期康复治疗通过刺激人体化学感受器,调节组织新陈代谢和神经营养功能,可明显缩短脑卒中患者的卧床时间,从而达到预防肌肉萎缩、足下垂、内翻和降低致残率的目的。同时,梁光霞的实践证明,无论是脑出血患者还是脑梗死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未继续恶化,由康复训练引发的再次出血机率很小。因此,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均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或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6]。

3.2 护理体会

3.2.1 良肢位的摆放

治疗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为预防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发生痉挛,帮助患者交替采用以下几种姿势:(1)健侧卧位时,肩关节前伸、肘、腕、指关节伸展;为预防肩内收,上肢胸壁间垫一软枕;下肢屈膝屈髋。(2)护士协助患者呈功能损伤对抗位,即让上肢关节保持全伸展,下肢关节保持全屈曲状态;在下肢月国窝处垫软枕并轻度屈曲膝关节,同时髋关节轻度屈曲以防止下肢伸肌痉挛;为肘;下肢伸肌紧张恢复后将月国窝软枕去除。(3)患侧卧位时,为防止长时间压迫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不宜久卧,以免引起在下的患肢发生肿胀和疼痛。保持良肢位是脑卒中患者超早期和早期的主要康复护理手段,主要目的是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前提下,避免颅内压增高的诱发因素,防止关节挛缩变形。

3.2.2 被动训练和按摩

患者肩部垫高取仰卧位,五指伸直、双上肢外展直伸;双下肢屈膝,足底平放于床面。护士用双手将患者臀部抬起,离开床面5~10cm后缓慢放下,反复进行,每日2次,每次10min钟;翻身动作训练:患者双手握住伸直并交叉,健侧腿伸交叉到患腿膝关节下,以躯干为轴,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向患侧或健侧转向翻转,每2h1次;上下肢关节被动活动从健侧开始,先做大关节后做小关节,患侧参照健侧关节生理活动范围做患侧被动训练,每个关节被动训练3遍,每日2次,护士操作时动作须缓慢、轻柔。按摩时由近至远、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反复按摩,揉捏,每天2次,每次20min。床上被动训练和按摩运动量低、但幅度较大、时间稍长,是非稳定期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早期康复的护理方法较多,包括心理康复护理、卧位护理、坐位护理、站位护理、患肢按摩、翻身动作训练、床上运动、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日常功能锻炼等。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早期的康复护理,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Barthel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肌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其中肌力≥3级的患者达到84%,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对我科2008年5月~2010年5月治疗的28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并对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经早期康复护理后Barthel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入院4周后治疗组肌力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恢复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8.

[2]马诚,成鹏.康复治疗技术[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彩德.各种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1(1):6066.

[4]周颖,李宗友,陆景红.中静脉脑卒中抑郁相关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5):541-543.

[5]戴红,王威,于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率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347.

脑卒中后异常运动模式 第3篇

关键词:脑卒中 肌痉挛 电针 拮抗肌穴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19-01

卒中后肌痉挛约出现在发病后3周,痉挛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如因为误治或失治等原因使痉挛状态被永久地固定下来,它严重影响卒中疗效的提高。因此寻找有效的抗痉挛疗法,在提高患侧机体肌肉力量的同时,减少病态模式的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医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笔者应用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132例住院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54例,年龄58-69岁,平均(65.4±7.8)岁,病程(1.43±0.68)个月。脑梗死76例,脑出血56例,左侧肌痉挛38例,右侧肌痉挛52例,双侧肌痉挛42例。将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关于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确诊: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能够积极配合检查与治疗;病程在3个月内;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偏瘫侧肢体肌张力≥1级。

1.3 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在观察期间采用其他治法者。

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待病情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采取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单纯采用运动疗法。

2.1 拮抗肌电针治疗:针刺拮抗肌侧的穴位,上肢以阳经穴位为主,下肢取阴经穴位为主。上肢穴位为曲池、外关、支沟、合谷、肩臑、手三里。下肢取穴为殷门、委中、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操作方法:患者平卧,患侧下肢胭窝处垫高10cm左右,上肢放置体旁,尽量伸直,掌心向下。皮肤应用75%酒精常规消毒,常规针刺得气后,连接针刺电极,设定好刺激参数后,打开电源,并调整输出强度,从零逐渐增大至患者能耐受,针体、受刺激肌肉出现细微颤动为度。每天1次,每次20min。

2.2 运动疗法。以抗痉挛手法和诱发分离运动的训练为主,包括:各种活动中抗痉挛体位,全身各个关节做全活动范围的被动(助力)或主动活动,对各部位痉挛肌优势侧施以缓慢持续的牵张;各种体位下的躯干肢体控制训练。具体训练内容包括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缓慢而持续的牵拉,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下肢搭桥训练和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坐下、站起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每次治疗20-30min,每日1次,共治疗1个月。

2.3 疗效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进行疗效评价。根据改良的Ashworth评级法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总疗效进行评定比较。痊愈:肌张力恢复正常,恢复随意运动;显效:降低2级肌张力;有效:降低1级肌张力;无效:肌张力无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

2.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 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同组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明显(P<0.05);2组治疗后MAS评分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明显(P<0.05)。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出现的异常运动模式表现为上肢屈肌群优势的屈曲性痉挛,下肢伸肌群优势的强直性痉挛,原因是中枢神经损伤后肢体伸肌与屈肌在动能上的交互抑制失去平衡,肌张力增高,甚至出现痉挛[2]。寻求一种既降低异常肌张力,但又保留必要的张力,既消除妨碍正常运动的过高肌张力,又使运动功能得到改善的方法尚在探索之中。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素急,肝阳化火生风或劳伤过度,阴血受耗,肌肉失养而蠕动,治以熄风止痉、濡养经筋。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有较好疗效,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针刺可刺激神经肌电,使之兴奋和收缩,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并使兴奋向中枢传导,使肌痉挛得以缓解,尤其是早期治疗可保持上肢关节活动度,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电针刺激通过感觉的输入,经脊髓投射到中枢,使高级中枢反复受到刺激,突触的结构发生改变和新生突触形成,轴突的侧枝长芽、重新对位,是神经功能重塑的重要物质基础[4]。针刺的同时借助电针产生的电磁波作用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运动中枢,使其将抑制信号传递到肌神经兴奋处,从而调整异常兴奋的肌纤维。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腧穴,能调和气血而养筋止痉,同时足三里、太冲、三阴交配合具有很强的解痉作用。运动疗法在缓解肌肉瘁挛中起着重要作用,或多或少利用了拮抗肌的互相抑制作用,在肌肉牵伸技术的收缩一放松一收缩步骤中,拮抗肌自我做向心性肌肉收缩,以对抗痉挛肌肉并帮助关节运动,使受限制的肌肉放松拉长。

我们的研究表明,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单纯运动治疗。联合应用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易于推广等特点,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2] 刘伶俐,刘忠象.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34-35

[3] 张为民,郑鹏.拮抗肌侧取穴针刺结合现代康复训练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291-294

脑卒中后异常运动模式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于神经内科病房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住院患者。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 并经头颅CT确诊。其中, 男64例, 女36例;年龄37~78岁, 平均57.4岁;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 分为实验组 (n=50) 和对照组 (n=50) , 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对比情况等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版。主要临床表现:①主要症状表现:身体偏瘫、大脑意识模糊、言语不清、局部肢体功能障碍、口舌歪斜。②次要症状表现:头疼、头晕、饮食、饮水困难、目偏、共济失调。③发病急, 诱因多, 通常患者事先有些许先兆症状。④患者多为40岁以上人群。临床诊断时, 患者表现出2种或2种以上主要症状表现, 或者1种主要症状表现2种次要症状表现, 并结合发病、诱因、先兆、年龄等因素可做出脑梗死诊断。如患者不符合上述条件者, 则可采取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一对一”方式的康复训练:神经内科采用脱水剂、改善脑代谢营养神经细胞等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30 m L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丹参注射液, 批号:233020177) , 联合250 m 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 方法:行静脉注射, 1次/天, 连续用药15 d为1个疗程。并行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供血、翳廉泉、外金津玉液、吞咽、治呛、发音。患者取端坐位或仰靠坐位, 将颈项暴露, 皮肤用酒精消毒, 将28号φ0.30 mm×40 mm毫针刺入百会、曲鬓、风池、翳明, 深度约为1~1.5寸, 风池、供血、翳明刺向咽喉部留针20~30 min, 期间捻转行针3次后出针。在将28号φ0.30 mm×40 mm毫针刺入廉泉、外金津玉液约1~1.5寸, 刺向舌根部。吞咽、治呛、发音分别直刺刺入0.3寸, 上述各穴均需捻转行针各15 s, 不留针, 行针时如有咳嗽倾向, 即可出针, 出针后压迫针孔。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 (ADL) 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评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组内治疗前后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与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后对照组此两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与康复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见表2。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脑梗死。依据中医学理论, 脑梗死属“中风病”范畴[4]。从中医学角度来看该病是因气 (气逆或气滞) 、虚 (阴虚和气虚) 、风 (肝风和外风) 、癖 (血癖和痰疲) 、血 (血癖及血虚) 、火 (肝火及心火) 、痰 (湿痰和风痰) 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或单一因素对机体造成侵犯而突发疾病[5]。脑梗死的病机多是因怒恼忧思, 或饮食甘肥腻厚, 或纵欲过度, 肾阳亏虚, 致使阳亢于上、阴亏于下, 内风相煽, 气血上逆而昏仆, 夹疲夹痰, 痰蒙清窍, 横窜经脉, 从而使经络受到阻滞, 病发多半身不遂、口眼斜, 言语赛涩或不语, 触觉减退或丧失, 头晕目眩, 重则危及性命[6]。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与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后对照组此两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与康复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丹参注射液能够加快梗死区血液旁路循环的建立, 从而恢复梗死区供血, 改善患处脑细胞的缺氧状态, 加快坏死脑细胞的自我修复速度, 逐渐恢复脑细胞功能。头针有双向调节作用, 故而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均适用, 能够防治缺血半暗带血管痉挛和血管内凝血, 避免梗死范围扩大达到病损部微循环侧支重建, 血供复通的治疗效果[7]。很多学者从血液流变学, 脑电图, 甲皱微循环, 肌电图, 及血液生化等方面探讨头针治疗中风的机制, 初步证实其在扩张脑血管, 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液黏度, 增强中枢外周神经传导功能等方面的作用[8]。总之,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改善血管弹性及脑组织的血供, 并调节血脂代谢, 保护中风后神经元的损伤, 减轻脑电活动的抑制和促进脑电活动恢复。从而加速解除瘫痪肢体的痉挛状态, 促进随意运动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张运克.中医特色“卒中单元”的建立与实施[J].中医药学报, 2005, 333 (5) :5-6.

[2]王万林, 周满翔.急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模式的优越性[J].河北中医, 2005, 27 (12) :891-893.

[3]陈光辉.2005年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 14 (4) :262.

[4]白小欣, 李铁林, 黄胜平, 等.中西医结合脑卒中治疗新模式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09, 2 (5) :70-71.

[5]张云云, 张秋娟.卒中单元研究进展[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 5 (14) :368-372.

[6]樊永平, 熊飓, 周纡, 等.卒中单元中熄风化痰活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 (3) :247-249.

[7]吴俊红, 王长垠, 殷春萍, 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3) :207-208.

脑卒中后异常运动模式 第5篇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性失语;功能磁共振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otor aphasia after stroke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language function changes. Selection methods: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6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combined motor aphasia,at the same time from 10 cases of healthy control group,using the 3 t full-body scanners to colle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ata,records of two groups of fMRI brain activation area. 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in visible in multiple brain regions activated fMRI task,observation group 1 week,1 month,6 patients in Broca area activated or a small amount of activation. Conclusion: language features common to a wide range of cortex in complex language features,language center mainly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Broca area activated or a few,affect normal language.

Key words: cerebral apoplexy; Motor aphasi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中圖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07-02

运动性失语指左侧额下回后部及附近区域病变所导致的一种非流利性失语?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约占脑血管疾病患者的70%,脑卒中后发生运动性失语的概率在20%-38%之间,因此,针对运动性失语的神经功能研究已成为脑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课题[1]?为探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特点及患者语言功能区变化机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例脑卒中合并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例脑卒中合并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资料,该6例患者组成观察组,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在47-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5.8)岁,同期选取10例健康无脑卒中病史者组成对照组,年龄在30-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3±3.4)岁?

1.2入选标准 (1)患者经头颅MRI诊断扫描被确诊为脑卒中,且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2)为首次发作,病灶集中在额叶区;(3)发病时间<1周;(4)通过西方失语症检查法被确诊为运动性失语;(5)完全了解本次研究目的,且自愿配合本次研究所有检查?

1.3方法:对照组行常规fMRI检查?观察组于发病1周进行语言功能评价,采用西方失语症检查法,同时行fMRI检查,于脑卒中发病1个月之后再次进行上述检查?fMRI检查包括图片命名和动词联想两项任务,采用组块设计,分为静息状态期30s和任务状态期15s,两种状态交替出现,刺激任务结果采用脑功能成像系统呈现?

1.4数据采集 利用3T全身扫描仪收集磁共振功能成像数据,扫描参数TI 900ms,TR 2300s?平面回波成像扫描参数TR 3000ms,TE 30ms,扫描时间为350s?采集数据处理软件为SPM5,脑区分为B?A,对研究对象的图片?动词激活脑区进行系统坐标确定?

1.5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图片任务和动词联想任务激活脑区结果:对照组的图片激活脑区主要是BA18?左BA37?顶叶(BA7);动词联想任务激活区为双侧BA45?左侧基底节区?BA39?BA18?BA46?BA37,且伴有BA6辅助运动区激活?可见,对照组在图片任务和动词联想任务中,多个脑区均可见激活?

2.2观察组动词联想任务激活脑区结果:观察组发病1周时,动词联想任务激活区集中在双侧辅助运动区?左侧缘上区?左侧下额叶?左侧前额叶,且左侧Broca区伴有少量激活;发病1个月后,动词联想任务激活区集中在双侧视觉皮层区?Broca区?BA22区?BA39区?BA6区?可见,观察组6例患者发病1周和1个月,均出现Broca区激活或少量激活?

3讨论

运动性失语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致病原因较为复杂,脑卒中是最主要的一种致病因素[2]?由于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因此,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几率也较高?fMRI是研究脑功能的重要辅助技术,该技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原理,可实现脑功能影像定位?操作原理为,当大脑皮层中枢处于活动状态时,血流量增加,耗氧量维持不变,导致血液中含氧血红蛋白的浓度增加,磁共振信号升高显著[3]?fMRI以其无创?简便的优势,逐渐成为语言功能区及其他脑功能区研究的重要技术,并得到广泛认可?

本次研究中对10例健康者进行了fMRI研究,结果显示,颞后部脑区?顶叶?基底节区为主要激活脑区,双侧Broca区均激活明显,且双侧底节区参与广泛,提示底节区同样参与语言功能的实现,或参与语言反射的传递任务,在图片任务中,枕叶激活区强度更加明显,这说明图片任务的接收处理需要视觉中枢细胞的兴奋?但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初期和1个月后,fMRI检查均出现Broca区激活或少量激活?可见,语言功能的实现是多个脑区共同参与的结果,脑卒中患者与健康者相比,当语言功能区受损后,部分语言功能由其他脑区代偿,且代偿方式不同,有发生镜像转移的可能,也可能发生Broca区周围区域代偿?

参考文献

[1] 何雅娜,张权,张云亭,等.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中枢的fMRI评价[J].磁共振成像,2010,1(3):6-10.

[2] 谢琪,石艺华,梁云燕,等.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后Broca失语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2,27(4):252-254.

脑卒中后异常运动模式 第6篇

1 语言机制及相关脑功能区

现代理论认为,人脑两侧半球各有分工,左侧大脑半球具有支配语言、文字、数学计算及抽象推理等功能,右侧大脑半球则在音乐理解、空间认识及形象思维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语言中枢按照功能分为听觉语言中枢、视觉语言中枢及运动语言中枢。;在解剖上分3个区,即Broca区或称前语言区,位于额下回后部(Brodmann44, 45区);Wernicke区或称后语言区,主要位于顶下小叶的角回、缘上回及颞中上回的后部;上语言区与辅助运动区(SMA)部位重叠。上述语言区均主要位于左侧大脑半球。早期基于解剖学的语言模型认为,Broca言语表达区和Wernnick理解中枢之间由弓状束联结,这一联络纤维束受损时可导致传导性失语。Catani等应用弥散张力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了11名右力手的健康男性被试的脑成像,结果除进一步证实了经典的直接连系Broca言语区和Wernnick区的弓状通路之外,还发现了以前未曾描述过的直接传递到顶叶下部皮层的通路以及与经典弓状来相平行并从侧方走行的间接通络,由连接Broca区和顶下小叶的前部、连接顶下小叶和Wernick区的下半部组成[1]。

Nakai等[2]认为,Broca区与组成语句的过程及词语的短期记忆有关,而角回与语意的处理过程有关,SMA与说话的启动有关。颞上回、颞中回在处理声音和听觉信息方面有重要作用,左侧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语音转译、自我调控及两半球间信息交换等方面;而左侧颞下回则在处理词汇、语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语言产生主要在左侧额中、下回(Brodmann 46区)。左侧颞叶内语言区前方部分皮质区则与语言信号和概念知识联结有关[3]。可以看出,除传统模式中的语言区如Broca区、Wernick区可被语言激活外,其他相关区与亦可被激活。

2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机制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是因大脑损伤所致的获得性语言障碍,其中的急性卒中患者会产生失语。目前多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为病变直接破坏语言功能区或是由于远隔效应[4],即病变间接影响语言功能区,或由于两者同时作用引起。远隔效应是指与局部脑损伤相隔较远但存在神经联系的区域,发生了功能缺失与神经元活动降低,又称为神经机能联系不能[5]。多数右力手者的语言优势则在左半球,因此右力手者通常在左半球卒中后出现失语。目前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大脑皮层语言功能区,观察相应语言功能区的变化。然而,许多临床上出现失语症状,但影像学上未必有相应语言功能区的受损,相当一部分的失语症状是由远隔效应引起。大脑是一个功能整合的整体,一个功能需要多个功能区的共同参与与协调,其整合方式需要白质纤维的联系与连接。于是,联系各个功能区的白质的完整性对大脑功能整合尤为重要。

运动性失语症最突出的临床特点是言语不流利,复述差。但听理解相对较好,能够理解一般对话,理解复杂句法结构的句子有困难。言语缓慢费力音韵差,字词的始发和音素选择的损害,语法结构简单,常表现为电报式言语。当运动性失语症的患者听理解能力随着自发恢复或听理解训练而有明显改善后,治疗的重点应放在言语表达的改善上。运动性失语症可以在言语产生的某个或多个阶段出现障碍。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当转化阶段有损害时,可以表现为找词困难或语句构成困难;发出动作指令有损害时,不能对言语动作进行正确排序,表现为言语失用症。对运动性失语症进行语言治疗前应详细评价言语表达功能,找出言语表达困难的主要根源,使语言治疗有的放矢。

3 f MRI对于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功能恢复的评估

关于脑损伤后语言康复机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左半球损伤后失语的恢复究竟是左半球脑区保存和恢复的结果,还是右半球相应脑区重新适应的结果。为阐明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应用f MRI进行研究。1999年Miura动态观察1例左侧额叶梗死后Broca失语患者的f MRI变化。梗死发生后2周首次行f MRI扫描,做词汇任务时左侧额叶未见激活信号:4周后,当患者失语症状好转时,再次行f MRI扫描,显示左额叶信号有所增加;7个月后,患者完全恢复语言能力,最后一次f MRI显示,在词汇加工任务时,左侧额叶的激活信号明显增加,接近正常人水平。结果表明,在Broca区任务相关信号的增加和语言功能恢复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6]。Kosuke等[7]对1例因急性脑梗死引起Broca失语的患者做系统随访后发现,2周时Broca区未见明显功能信号激活;4周时激活信号出现在左侧外侧裂,梗死区内未见明显激活信号;7个月后复查发现左侧额下回、外侧裂及中央前回的激活,从中显示了脑功能的代偿情况,并提示Broca区任务相关的信号升高与临床上语言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相关性。Abo等[8]对1例Broca失语临床恢复后用词语重复任务行f MRI, 发现神经调节及重建区位于右侧半球的颞极的外侧、颞上回前方、壳核及额下回区域。

为建立一种有效评估卒中后失语康复随访性研究的f M-RI模式,Fernandez等纵向研究10名右力手被试和1例卒中1年内恢复期的运动性失语患者。结果显示,对照组在执行语言任务期间,被试者和试验阶段之间的激活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相比之下,患者的脑激活方式呈现动态性变化,卒中后1个月时,完成发音任务时,右侧语言对应区域激活增加;12个月时,左侧损伤周边激活区扩大。结果证实该实验范式在10名正常被试者的有效性和被试间的可重复性,以及1例卒中患者恢复过程随访研究的有效性[9]。可见,脑卒中恢复过程中,大脑时空重组涉及双侧半球,表现为早期对侧新的功能性神经网络和后期同侧的语言网络的建立。功能性影像学研究已经提出3个可能的恢复机制:⑴病变周围激活。病灶周围或组织能够调整以往由该区域更多细胞维持的功能。⑵神经重组。当认知功能需要不同的神经结构实现其功能时,可能出现神经重组。⑶认知重组。当患者为了弥补失去的功能,使用不同认知形式和不同神经结构完成同样的测试时,出现认知重组。失去功能的恢复或是开始未激活组织的重新激活(如由于水肿消退),或是活组织神经突触效力增加,直到能够支持原来由更多细胞承担的功能[10]。

4 现状及展望

研究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脑内代偿机制、指导临床实践,而且有助于目前神经生物学研究中最前沿的领域—神经可塑性或脑功能重组问题的最终解决。f MRI不仅对运动性失语发生机制的康复机制的探讨有重要价值,而且对运动性失语康复预后和疗效评估也显示出较好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印证了失语领域积累的经典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f MRI技术具有的灵活多样任务设计的优势,通过考察各种不同语言加工任务的脑激活变化,弥补了传统影像技术的不足,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f MRI研究中,任务设计至关重要,不仅要在任务设计上能真正符合考察的目的,还要保证被试者切实按照要求进行操作。目前,除少数研究外[11,12,13],多采用不出声言语产生范式来探讨失语症患者语言相关脑区的激活情况[14]。因这种方法无法监测任务的成绩,故难以证明患者是否在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因此,出声的语言反应作为行为成绩的指标,既可以直接评估治疗性干预后反应速度的改善,又有助于分析和解释神经影像学数据。同时通过大样本,应用f MRI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做系统的随访研究,以了解脑内语言功能的代偿机制,将是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摘要:本文对核磁共振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功能性研究与进展进行综述。

脑卒中后异常运动模式 第7篇

【关键词】脑卒中后期;动作观察疗法;康复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74-02

世界范围内脑卒中已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和残疾的首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1]。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2]。有效的康复对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在猕猴大脑的腹侧运动前区(F5)首次发现镜像神经元,随后下顶叶区域也得到证实,这类神经元在猕猴执行动作及观察该动作时有同样的激活。后来发现人类在执行和观察某动作的时候也会激活相同脑区。近年来较多方法运用到脑卒中康复领域,众多方法的临床应用表明患者脑卒中后有较高的恢复可能[3]。目前脑卒中的康复主要是通过运动强化以求得受损运动系统功能的恢复。近年来涌现出基于镜像神经元的动作观察疗法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动作观察疗法是指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观察其他人的动作促进受损运动区的恢复。关于动作观察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应用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还较少,且现阶段在国内也还未找到相关系统评价。为探讨动作观察疗法在脑卒中康复的作用并据此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功能、残疾和健康国际分类框架(ICF)[4],严格评价和分析现有动作观察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结构,活动以及参与方面改善的效果,以期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年龄>18岁的脑卒中患者,样本量>10。英文文献所选患者均经由临床医生确认诊断;中文文献所选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并经颅脑CT/MRI证实。试验组干预措施为动作观察疗法,其他临床治疗及康复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

1.2 检索步骤

①制定检索策略;②检索论文,分析文题、摘要、关键词及主题词,进一步确定文献检索词;③运用所有相关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数据库检索,摘要符合纳入标准则查找并阅读全文;④通过所获文献后附参考文献进一步检索。

1.3 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检索策略确定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随后根据纳入标准进行讨论并最终决定是否纳入该文献。2名独立的研究人员根据Cochrane协助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对纳入RCT进行评估。

1.4 数据综合及分析

14篇文献中仅有7篇选用了相同的结局指标,且各研究间治疗方案、治疗时间不尽相同,所以不适合做meta分析。

2 结果

纳入14篇RCT(中文4篇,英文9篇),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见下图1、2。

2.1 样本情况

2项研究的试验对象为慢性卒中患者,8项研究是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试验,4项研究仅仅说明样本来自脑卒中后患者。

2.2 干预方法

动作观察组5项研究观察的动作为上肢生理运动以及功能活动,6项研究观察的是日常生活活动动作,3项研究未具体说明观察内容。对照组7项研究为常规康复治疗,7项研究加入“虚拟”对照。14项研究的干预时间差别较大,每周治疗次数、每次治疗时间也不尽相同。

2.3 试验结果

2.3.1 身体结构和功能多项研究使用FMA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MAS评分、对治疗前后活动度以及患者静息运动阈值进行评估,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Clark等使用Motricity指数ARAT观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结果2组MI指数均有所改善但差异不明显,ARTI测试结果显示仅对照组有所改善。Kim等使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活动度,两组差异不明显。

2.3.2 活动和参与多项研究使用Bathel指数、Frenchay上肢试验评定患者ADL能力,结果显示组间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趣的是Lee等通过计算患者一分钟内饮水次数评定患者ADL能力,组间组内差异均明显(p<0.05)。

2.4 不良反应

纳入的14项研究(644名受试者),均未提及试验不良反应。

3 讨论

这是国内首次系统评价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结构、活动以及参与方面恢复的影响。

3.1 身体结构和功能 从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关节活动范围、活动速度以及肌张力降低程度方面来看,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身体上肢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使用量表量表组间和组内的比较更提示动作观察疗法对患者生理功能恢复的显著有效性。

3.2 活动和参与 运用Bathel指数或是Frenchay上肢试验对患者患侧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组间和组内比较显示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明显有效性。甚至简单的对治疗前后饮水次数的测量,也可对动作观察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这一论述起支持作用。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纳入研究中5项研究样本量较少(<20)代表性较低。各研究治疗时间也不尽相同。很难界定观察动作内容的差异对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ADL能力的恢复是否有影响。各研究练频率,训练时间及结局指标差异较大,未进行meta分析,還有待讨论。

5 结论

动作观察疗法副作用小,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且可行性高,家属便可协助患者完成。于是本研究者推荐各康复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康复科均可将人体各关节生理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录编成为视频并给患者常规观看。临床医生亦可将动作观察疗法的实施作为强推荐。

参考文献:

[1]徐添.脑卒中发病与预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张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04:301-318.

[3]Kalra L.Recent advance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2006. Stroke. 2007 Feb; 38(2):235-7.

[4]Jette AM. Toward a common language forfunction, disability, and health. Phys Ther.2006;86:726–734.

上一篇:捅蜂窝的后果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创新教师培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