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子要学会配合

2024-08-28

父母教子要学会配合(精选9篇)

父母教子要学会配合 第1篇

父母教子要学会配合 -资料

教育孩子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夫妻双方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需要反复商量和经常研究。

大家都知道,教育孩子的关键在于父母要共同配合,但在如何配合的问题上,恐怕还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清楚。那么,爸爸妈妈们应如何配合呢�t

观点一致 态度不同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是观点一致,态度一致,爱时同爱,骂时同骂。

还以为这就是密切配合。比如孩子拿了同学的一块手表,有些父母观点一致:这是错误的,必须立即退还、去道歉,于是对孩子一齐骂一齐打,就像共同对待敌人一样。

其实,这种教育方法是很不恰当的,易使孩子感到生活的冷酷无情,感到失望,产生逆反心理。真正的密切配合应该是:观点一致,态度不一致。所谓态度不一致,就是在观点一致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态度。

比如,同样是孩子拿了同学的一块手表。父亲给以严厉的批评,甚至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母亲则须在肯定父亲做 法的前提下,用比较温和的态度分析孩子的过错,分析父亲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这样,既能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威严,又能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也能让孩 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宠严分明 冷热转换

如今这样的家庭比较多:父母的一方对孩子非常严厉,甚至到了严酷的程度;而另一方呢,也许为了给孩子以补偿,则非常宠爱,

资料

有的父母认为这宠严分明。就是密切配合。其实,这也是一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过于严厉和宠爱本身就是失当的。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始终是严厉过度,而另一方始终是宠爱有加;或者一方老是打骂,另一方总是袒护,长此以往,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与父母的感情,产生亲疏之别,也会使孩子学会用明一套暗一套的两面派手法来对付父母。

在对孩子爱与严的问题上,父母双方各自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冷热不变,不能一个一严到底,一个一宠到底。真正的密切配合应该是:一方严些冷些,另一方 宽些热些,但偏严偏冷的一方,有时也有宽容和温和的热表现,偏爱偏热的一方,有时也有冷峻与严厉的冷处理。这样,孩子才能从父母各自的.身上得到温暖和教 益,也只有这样,父母在孩子面前才是完整的,才能树立真正的威信。

全面了解 有所侧重

有的父母认为:你管孩子的学习,我管孩子的生活,这就是密切配合;有的父母则认为,大家一道管教容易出现矛盾,还不如一个人管好,要么轮流管教,幼儿时由母亲管。读书后由父亲管。这种教育方法,看起来也似配合,其实不然。

它的弊端在于:不能全面了解孩子,容易出现片面。孩子的表现往往是互相联系着的,学习与生活不可能截然分开,如果做父亲的只了解学习的一面而不了解生活的一面,很可能因不明真相而产生误教误导。反之,做母亲的也一样。

有的由于客观原因,比如夫妻分居两地,孩子只能由一方抚养和管教,但这也不是说另一方就可以放手不管了。应该说,管教孩子是父母的共同责任,不管情况 如何特殊,都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积极配合。管教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即使孩子不在身边,也可以用写信或打电话的方式;也不管你工作多忙,教育孩子不 能忘,因为对一个家庭来说,教育孩子是头等大事。

父母教子要学会配合 第2篇

十八岁的人,有一句话最应该明白:天天在享用着父母和家人博大精深的爱和恩惠,而不觉得什么,外人、同学或同龄异性朋友的一点小恩小惠,就感激不尽,甚至不知超多少倍的感恩和奉献,这是最不应犯的傻。中国人有个育儿定理是:穷养儿子富养女。目的就是,让未成年的儿子过清贫的生活,锻炼创业的能力,也不至于做出荒唐的事来;让涉世不深的女儿过富有的生活,以不至于受到外来的点滴诱惑而上当吃亏。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子女成家立业之地,是父母魂牵梦萦的地方,从父母和独生子女的角度来说,遥远的发达,不如膝下的天伦之乐;亲朋好友的团聚和探望,代替不了骨肉亲情;儿女情长远没有天下第一情(父母情和儿女情)来得着实和厚重;一生不变的痴心钟爱(父母爱)是所谓的“刻骨铭心”的情爱所望尘莫及的。

有一个毕业的大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大学这4年,我们好象很有钱》,在许多刊物上转载。大概这样写道:大学这4 年,我们用父母辛劳的成果上着可上可不上的大学;我们所有的虚荣心好象都心安理得;秋季自己挑着贵重的化妆品,妈妈却年复一年地用着洗涤灵;给情侣买着各式各样的礼物,回家时却不能给父母买一件便宜的物品;午休醒来,用脚趾打开电脑,然后拨通楼下的定餐电话;叫唤着服务小姐上酒上菜,有一种英雄般的满足;嘴里享唱着爱你爱我,有意思吗?在虚拟的网络上跟别人聊着天,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父母的手机只有通话和短信的功能,起到的只是报平安和打款的作用。父母不再说早年苦了,灯红酒绿是他们勒紧腰带换来的;我们编着谎言向父母要钱,替他们享受着一生享受不到的东西。父母、亲友的期盼,到头来只换来一张大学入场券和毕业证书,未免太轻贱。不知他们是在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忏悔,还是在告诫后来的校友。

十八岁假若是人生命中五分之一的时间的话,那只是十分人生规划中的一分,这一分是能拿到进入富贵殿堂的门票和叩开幸福大门的敲门砖,里面包含着十年寒窗不知苦的不容易和左右为难的艰苦抉择;二分是十八岁后开始真正经营人生的无所畏惧的追求及其勤奋与智慧;以上三分就是主宰自己的三分靠打拼。还有:二分是别人口中不争的事实;一分是人为求不到的机遇;一分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和关不住门的好来找;一分是遥不可及的理想和无可奈何的花落去。一分是需要一生隐藏的秘密及真的不明白和只能装糊涂;合起来这七分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实力,才有魅力;有作为,才有地位。对多数人还是适用的。

打铁还需本身硬,在运气允许的情况下,要学会逆水行舟。

父母要学会赏识孩子 第3篇

孩子为什么会内向、胆小呢?

造成孩子内向、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环境与教育。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那么对内向、胆小的孩子应该如何帮助教育呢?

如何对胆小、内向的幼儿进行赏识教育呢?根据我本人的教育实践和参阅大量的参考文献,有如下几点:

一、抓往关键,掌握赏识教育艺术

赏识幼儿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实践证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是赏识教育的关键。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老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关注内向的幼儿,发现其“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加以欣赏,并注重随机教育,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喝彩。在活动中肯定和鼓励幼儿,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不要随意批评幼儿,切忌使用消极结论性语言评价幼儿,更不能一味地斥责幼儿。哪怕是幼儿做错了什么,也切忌大声呵斥,而应该讲究艺术,语气要婉转而富有启发性,既要帮幼儿找到不足,又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这样,幼儿才能从教师的态度中敏锐地感到教师对他们的热爱与信任,从而使自己充满自信。

二、多方引导,培养幼儿自赏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幼儿常常会产生自我否定的倾向,表现为缺乏自尊、自信,对许多事无热情,行动消极、被动、退缩,不敢当众发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一些家长也反映自己的孩子常把“我不会”、“我不行”挂在嘴边,尤其是年龄小的幼儿,更常常表现为胆小,甚至在陌生人面前或全班小朋友面前不敢大声说话,没有主见。

在幼儿园,培养幼儿自赏能力的方法很多。“击鼓传花”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在活动中,老师通过引导幼儿说出“接住花”的小朋友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和赞赏等方式,既可让幼儿感受到被赞赏的快乐,又培养了幼儿关注别人优点、克服不足的良好习惯。“画日记”,大班幼儿很感兴趣,画“你今天值得称赞、欣赏的地方”,幼儿更来劲。而每天放学前,老师通过引导大班幼儿回忆自己的好行为,同时记录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并向全班小伙伴介绍,回家带给父母欣赏等活动形式,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发现自己及欣赏自己的好行为、好品质,从而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

三、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

我们作为人师,除了关心爱护幼儿外,还应该学会尊重、赏识幼儿,如同赏识自己的职业一样,让幼儿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

每个幼儿都需要得到赏识,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幼儿更是渴望受到赏识。他们很容易被他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赏识。这些幼儿仅仅依靠教师“孤军作战”去赏识,是不容易奏效的。这就需要以教师为主导,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发挥幼儿“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幼儿园,利用群体赏识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不乏其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音乐会、画展、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等形式,都可以为幼儿参与各种活动、让幼儿在群体赏识中体验成功创造条件,都是幼儿自信心产生的重要源泉。

四、邀请父母,合力打造赏识氛围

家庭教育必须与幼儿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家园同步开展赏识教育,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但是,很坦白地说,在如何尊重、教育孩子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做法却使人很难理解:

放学时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跑向妈妈:“妈妈,今天老师奖励我红点点了!”母亲脸上一喜,当她看到别的孩子后,忽然拉下脸淡淡地说:“我还以为只有你一个人得了,大家都有,瞧你的得意样,你这个样子根本不能进步。”小男孩的欢乐顿时烟消云散。

一个小女孩一蹦一跳地回到家里对爸爸说:“爸爸,这是我画的梅花鹿!”父亲瞥了一眼,这画的什么东西呀,你看人家露露画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父母们聚在一起,总爱把彼此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会因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觉得自己“不会教孩子“而感到愧疚。家长在家时,应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内向。

父母要学会让宝宝主动吃饭 第4篇

喂宝宝吃饭是很多家长的难题。因为几乎没有哪个宝宝肯乖乖地坐在餐桌前一口一口地正经吃饭,他们总是在凳子上吃一口,在玩具旁吃两口,长辈们就在后面追着、哄着,但一顿饭下来少说也要40分钟。早教专家张老师说,父母要学会让宝宝主动吃饭。

宝宝为什么宁愿玩也不肯吃饭呢?张老师说,首先因为他们在还没感受饥饿前就已经被要求吃饭,没有了最原始的欲望,当然就不太愿意吃了。而且父母做的食物还未必是他们想吃的。其次,他们感受不到吃的乐趣。宝宝什么都喜欢尝试、喜欢自己动手,但是学吃饭的过程实在混乱,通常宝宝一顿饭吃下来,不仅满身满脸都是饭菜,地上、桌上到处都是,吃到肚子里的反而不多。所以部分长辈为了减少麻烦,也为了保障宝宝吃饱,就拒绝让宝宝自己学吃饭。但却不知道,父母喂饭让宝宝觉得吃饭是大人的.要求,自己只是被动接收,失去了乐趣,也就将玩的注意力分散。

夏天为宝宝选饮品,父母要学会挑 第5篇

年轻的爸爸妈妈为宝宝的一日三餐费尽心思,可对他喝什么却不太注意。夏天,五花八门的饮料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一些孩子痛快喝饮料却不爱吃饭。儿童保健专家认为,无节制地喝饮料对孩子的健康不利,爸爸妈妈们需要适当控制一下孩子的小嘴巴,花一点时间来帮孩子调整好喝的习惯。

饮料不可代替水

有的父母知道碳酸饮料对孩子不好,所以从不让宝宝喝;可有的父母觉得没什么关系,爱喝就喝吧,其实这是错误的,放纵孩子口味,会使他们喝出龋齿、喝出营养不良。

专家指出:首先,孩子的胃容量有限,饮料喝多了,尤其在饭前喝甜饮料,必然影响孩子的食欲和进食量,影响对所需营养素的全面摄取,久而久之便造成营养失调或营养不良,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其次,饮料喝多了必然增加胃肠的负担,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另外,某些饮料中的色素和防腐剂也会对儿童发育中的大脑造成损害。国外一些研究指出,过多的色素和防腐剂可能是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因此,父母应有意控制孩子喝饮料,更不能以饮料代水。

白开水最好,喝起来有讲究

专家认为,孩子最好喝白开水。因为纯净的水是各种营养物质的溶解媒体,有利于儿童各种营养成分的吸收。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代谢旺盛,对水的需求量大,父母在保证孩子喝到足够的奶以后,更要保证孩子喝到足够的水。但专家提醒父母注意:首先,不要给孩子喝太多冰水,因为大量喝冰水容易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不但影响孩子的消化,甚至有可能引起肠痉挛。其次,饭前不要给孩子喝水,饭前喝水可使胃液稀释,不利于食物消化,也影响食欲。此外,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夜间深睡后不能自己完全控制排尿,如果在睡前喝水多了,很容易尿床,即使不尿床,也会影响睡眠质量。

牛奶酸奶有营养但易上火

牛奶含有丰富的钙、维生素C和多种维生素B及各种儿童成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给孩子喝牛奶是各位父母的首选。酸奶的营养价值跟纯牛奶差不多,如果孩子喜欢这种口味的话,不妨让孩子喝一些酸牛奶,酸牛奶中含有不少有益菌类,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专家提醒,在夏季,牛奶喝多了容易上火,而且,孩子也不能完全吸收其中的营养。

豆浆补钙也有禁忌

如果宝宝对牛奶过敏,或不喜欢喝奶制品,那么添加钙质的豆浆是很好的替代品。每250克添加钙质的豆浆中含有200至400毫克的钙,牛奶中则含有大约300毫克的钙。但孩子喝豆浆时也不宜饮用过多,以免引起过食性蛋白质消化不良症,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专家建议,不宜空腹饮用豆浆。因为空腹喝时,豆浆里的蛋白质容易在体内转化为热量而被消耗掉,不能起到补钙作用。不宜冲入鸡蛋白,鸡蛋中的黏液性蛋白容易和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使豆浆失去营养价值。不宜加入红糖,红糖里的有机酸能够和豆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产生变性沉淀物,不仅使豆浆失去营养价值,而且对身体无益。白糖虽不会出现沉淀物,但须煮熟离火后再加。

果汁悠着喝,咖啡饮料不要喝

果汁中富含维生素,但需要注意:果汁中的糖分含量很高,容易导致孩子蛀牙,甚至患糖尿病。所以,给孩子喝果汁时,要控制好量,每天不要超过150毫升,还有,最好选用纯果汁。

营养专家认为,许多父母认为果汁营养丰富、饮用方便,比较适合孩子,就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但果汁饮料和水果、蔬菜相比,最大的不足在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以及其他复合糖类的严重缺乏。食物纤维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疾患的保健功效,有防止胃肠系统的病变的作用,所以,多吃水果,少喝果汁饮料更健康。

父母教子要学会配合 第6篇

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突然有一天发现,孩子近期特别喜欢和大人顶嘴。做错了事,自己会找出一大堆理由反驳,说得头头是道。说一句,顶三句,真气人!

孩子为什么爱顶嘴呢?理由无非有以下几个:

一是父母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正玩得兴头上,你却让他立即去睡觉,没收他的游戏机。

二是父母过度的管教孩子,孩子认为父母是在干涉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自由,就会顶嘴父母。

三是父母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当有一天的时候,你不再满足她的要求,那么孩子也会顶嘴。

其实,孩子爱顶嘴父母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以上三个,其他的还有,我就不一一说了。今天我们要来谈谈当孩子老是跟父母顶嘴的时候,父母要如何应对呢?父母一定要学会这五招,教育爱顶嘴的孩子不是问题。

父母一定要冷静

在生活中,一旦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爱顶嘴的时候,父母都是很生气的,脾气就上来了,这样是不行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知道,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我们首先都要让自己冷静下来,问清楚孩子为什么这样,当孩子不喜欢说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有耐心,或者带孩子出去外面走一圈,让孩子跟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然后跟孩子好好的讲道理。

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愿意跟自己的父母沟通,你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喜欢在发脾气中解决问题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好这一点。

主动了解孩子的意图

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白一点,孩子向来都是很直接的就表现自己的情绪的,所以当某一天孩子爱跟你顶嘴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惊讶。

当孩子爱跟你顶嘴的时候,作为父母的,首先是要主动了解孩子为什么顶嘴,到底是有什么意图的。所以这时候你就要主动的问孩子,跟孩子交流了。当你知道孩子的意图后,你就会理解孩子为什么跟你顶嘴了。

最后,跟孩子坐下来好好的聊一聊,想一想解决的方法。

提醒孩子改变说话方式

孩子有时候爱跟自己的父母顶嘴,有可能是父母不答应他们某一个要求,心里有了落差,所以就跟自己的父母顶嘴。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喜欢用命令的口语让孩子不许顶嘴,还不如跟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的说话方式,你可以换另一种吗?如果你能好好说话的话,用你的理由来说服我。

父母在跟孩子这样说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醒孩子改变说话方式,不要那么暴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把话说完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没有无缘无故的,孩子爱顶嘴也是如此的,所以我们不要粗暴的.打断孩子的话。

当有一天孩子爱跟自己的父母顶嘴的时候,作为父母的你直接就打断了孩子的话,非常生气的教育孩子。在表面上,孩子有可能是由于自己处于弱势而对父母表示出了服从,但是在他们的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有着怨言的。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把自己的话说完,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孩子到底是要表达什么,你又可以怎样来解决。

有时候不要理会孩子

孩子爱顶嘴父母,有可能是因为父母没有达答应孩子某一要求,孩子就以顶嘴的方式来反对自己的父母。

要知道,当孩子发生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孩子冷静不下来,问他什么原因他也不说,这时候你就不要发脾气,而是让自己静静的走开,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这种行为是反对的,他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当父母不接茬儿,没有安慰他的时候,他就会安静下来。所以有时候当孩子爱顶嘴的时候,父母可以不用理会孩子。

结束语:

父母要学会控制情绪 第7篇

您好,儿子刚刚6岁,幼儿园大班。随着孩子的成长,发现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对大人的命令会反抗,做事情会敷衍。我是个脾气火爆的妈妈,会因此指责孩子。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在我们家里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请安娜老师指点怎么控制情绪,对孩子更有耐心些。

张静

首先,我归纳了一下,像我这种耐心比较好,比较温柔类型的妈妈是如何爆发脾气的?

由于我当天的心情不好 可能是因为工作,可能是因为生活,总之和孩子没啥关系,但是因为孩子不能让我本来就不好的心情得以平复,所以一旦看到不如意的地方我就爆发了,事后一定是会后悔的。

由于孩子 可能是孩子没有达到我设定的内容,或者我的计划被他给泡汤了,我就很急,就会有一点小爆发,还有时候是孩子没有达到要求,比如做件事只需两分钟,他能磨蹭十分钟。

除了这两种,我还自认为是一个在育儿方面比较有自控力的妈妈。工作中,我遇到很多情绪处理的案例,说是案例,其实是苦恼,它来源于两方面,一是自己,二是孩子。

我们还是来说自己,其实在情绪处理方面我有几个心得。

尽量会找人倾诉 我会更多地把这种情绪转嫁到丈夫身上,但事先声明。我跟他说,我最近事情特别多,或者最近不舒服,如果我哪句话火气上来了,我先向你道歉,但同样的话孩子不能够理解。

尽量以最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成长 一直有很多人都觉得我的孩子是优秀的,实际上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身上完全都能找到大众孩子的缺点。我也不要求他能够做到完美,这样长大的孩子真的自娱自乐、快乐无比。昨天儿子跟我说,妈妈我被组长选上了,倒数第二个选上的……他的世界里认为自己倒数第二个被组长选进来做组员已经是很万幸了,很幸福了,殊不知就差一个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 给自己和孩子静心交流的机会,孩子的情绪爆发一定是有的原因,比如他真的会为自己忘记拿玩偶而哭泣,而不是我们成人认为的矫情,比如你答应他的事情你没做到,他认为你说话不算数,承诺后的失落我们做父母的可曾体会?

如果你想发脾气,先给自己五分钟也好。只要你能够给五分钟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你就有很多的同情和理解,也就消除了很多的误会和愤怒。

这也算是我们控制自己情绪的好的办法吧。

(安娜 萨提亚心理咨询师)

父母要学会识别小儿的发烧 第8篇

当然,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如肺炎、肺结核、化脓性扁桃体炎,丹毒等),可以用抗菌素,但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为保持血液中一定浓度,用药要按时按量,而且,使用要达一个疗程。不然,不但治不好病,还会产生抗药性。

此外,还应该知道,发烧是人体与疾病作斗争,或适应环境温度变化作出的反应,有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戈烧时,血液里的白细胞增多,吞噬作用加强,增强抗体的产生。发烧时新陈代谢加快,肝脏解毒功能增强,所以,孩子发烧只要不是很高,不宜立即服退烧药。这有利于对痰病的诊断观察(可以根据热度判断某些疾病)。如持续高烧不退(39℃以上),出现意识障碍,明显头痛,影响病儿休息,应服药,把烧一点一点退下来。不然,对小儿健康有害,会严重影响各脏器的机能活动,使脑细胞变性,功能发生紊乱,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引起严重后果。

发烧是很多疾病的共同症状,引起的原因很复杂。小儿由于大脑皮层发育不够完全,体温调节不够完善,也容易发烧。平时低于正常体温的孩子,发烧也有感觉不到的,环境温度也会影响体温。父母应学会识别发烧的疾病原因和非疾病原因。

下面根据小儿一些常见病,发烧时的缓急及久暂,热型、季节等特点,具体谈谈:

新生儿如啼哭不停,烦躁不安,突然高烧39~40℃有可能是脱水引起的“脱水热”病,这就需要给足水量。

3~4个月的婴儿,因患中耳炎或颌下淋巴化脓,肛门长疙瘩化脓,均可引起发烧。啼哭不停,手抓疼痛一侧耳朵,耳孔潮湿,要想到孩子有可能患了中耳炎。

4~8个月婴儿,夏天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烧,不流鼻涕,不咳嗽,不打喷嚏,不腹泻,少汗,精神不好,打针服药不退烧,每天半夜开始,到黎明时可达38~39℃,中午开始退烧,下午好好的。这种情况如延续十天半个月的,那是得了“夏季热”病。

夏季发高烧,小儿口腔上颚深处有小泡,周围发红,是患了口腔炎。如果拒食,吞咽困难,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着白色乳状块样小点或小片,不易擦去,如用力擦去,即可见粘膜充血,并伴有低烧,那就是长了鹅口疮。

夏、秋季节,小儿突然起病,发烧,则以急性肠胃炎、痢疾、中暑,鹅口疮、夏季热为常见。也可能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等。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有寒颤发烧,面色难看等全身中毒症状,应考虑是急性胃肠炎,其粪便呈稀水样,有时有血便或含粘液。但要注意和细菌性痢疾相区别,细菌性痢疾里急后重明显,腹痛不严重,大便脓血样。高温烈日下,小儿出现头痛头晕,发烧,皮肤灼热或昏迷,多为中暑。

发烧伴有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嗜睡,乃至惊厥、昏迷者,就应考虑到乙型脑炎。先有寒颤,随后高热大汗,再退烧,呈间歇性发作,发热期和无烧期每隔1~2天定时交替一次,为疟疾的典型表现。如发热持续5~6天,还出现原因不明的高烧,须注意伤寒的可能性,此病除发热外,还有呕吐、神态呆滞、嗜睡、头痛、腹痛、鼻出血,肝脾肿大等症状,少数病儿在腹部还有皮疹现象,初诊常误为上感、肺炎或早期脑膜炎。

气候多变的冬春季节,小儿发烧生病的不少,则以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白喉,以及某些出疹性传染病较为多见。

受凉后出现鼻塞,喷嚏,是得了感冒。如果高烧(39℃以上)骤起,出现剧烈头痛,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全身乏力等中毒表现,呼吸道症状较轻,那是得了流行性感冒。感冒后出现咳嗽,并逐渐加重,有痰,那就是急性气管炎。气管炎重的可高烧,轻的也可不发烧,从外表看,很难与肺炎相区别。医生通过听诊或透视是可以区别开的。肺炎的症状同样是起病急、发高烧、呼吸困难,发病开始象上感,流鼻涕,咳嗽、呛奶、烦躁不安、嗜睡,以后还可能抽风,加重时也可能不咳嗽,出现喘憋。

类似感冒发烧,下颏耳垂部酸痛,张口进食时加剧,腮腺开始进行肿大,那是患了腮腺炎。

小儿发低烧(多呈弛张型),伴有乏力、厌油、恶心、呕吐,腹痛不明显,但肝脏肿大,且有压痛者,应想到传染性肝炎,应进一步做肝功能检查。

小儿长期午后潮热,伴有咳嗽,咯血,盗汗等症状时,多为肺结核所致。长时间低热,伴有淋巴结肿大,压痛、皮肤溃破流脓,应想到淋巴结结核。

突然高烧、怕冷、头痫、恶心、呕吐,或兼有颈项强直,起病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出血性皮疹,但分布不均,嗜睡,伴有抽风,甚至昏迷,最后全身皮肤粘膜可出现大小不等出血点,脸色铁青,这是病情凶险的流行州:脑脊髓膜炎的表现,应迅速送医院抢救。如扁桃体及咽部有白膜形成,而不易除去,应考虑是得了白喉。

发烧伴有皮疹,应想到有皮疹的传染病。周围有小儿得麻疹,出现类似感冒一样的发烧、咳嗽、喷嚏,并且热度逐渐增高到39℃以上,皮疹发生于发热3~4日后,但在2~3日内遍及全身,继有流涕、眼泪、眼结膜充血,腮膀子有象针尖大小一样的细白点,即为麻疹。如低烧,1~2日即退,皮疹在一日左右遍及全身,伴耳后和枕部淋巴结肿大者,那是风疹。如发烧3~5日后,或烧退后出疹,一日内出齐,无明显呼吸道症状者为幼儿急疹。如发热二日第出疹,出疹期热度更高,数小时内出齐,疹子象退了毛的鸡皮样。皮疹之问的皮肤亦为鲜红色,压之褪色,伴有咽部明显充血,舌乳头红肿突出如杨梅状,则为猩红热。

如有服磺胺、巴比妥类等药物史,发烧同时全身发生对称性皮疹,且有痒感,则可能是药物疹。如为水疱疹,应考虑水痘及疱疹,躯干部位同时有丘疹,水疱疹、结痴等各型皮疹,多不成脓疱,即为水痘。

父母教子要学会配合 第9篇

父母的三个角色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家庭教育专家,对如何做好父母有很深刻的认识,请概括地谈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对孩子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孟迁(以下简称孟):人的一生需要扮演很多个角色,这些角色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我经常对父母们说:“做人就是做父母。”这是概括的说法。如果从影响孩子的角度来细分,父母至少需要扮演以下三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是环境的创设者。朝大里说,父母是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背景下把这个孩子带到这个家;朝小里说,家在什么位置,是怎么布置的,整个家庭氛围是怎么样的,等等,都是父母创设的,孩子无权选择。这些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环境所包含的因素太多了,父母本人也是环境塑造的产物。

第二个角色是被模仿者。学习的本质是模仿,我们学什么都是模仿来的。孩子笑、闹、说话、走路、识字等,这些能力都是模仿来的;高级一点的行为,比如与人沟通、遵守社会规则、选择做事的方法等,也是模仿来的。父母是最重要、最初的被模仿者,因为父母与孩子接触得最多,尤其在孩子的“自我建立”阶段——即形成个性、自我模式的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第三个角色是孩子的应答者。父母和孩子形成最初的互动,大致的互动模式是:孩子有要求,父母如何满足;孩子问问题,父母如何回答;孩子有某种表现,父母如何反应。

这三个角色,想必父母们都自觉扮演过,扮演这三个角色也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内容,可是真正扮演好却不那么容易。其实,这三个角色都是孩子成长环境的一部分,父母不可能只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或故意不扮演哪个角色,之所以分开来说,是要说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说穿了,做父母是项综合性很强的事业——是的,我称之为事业——就像做人;换言之,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要首先成为那种人。这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因为孩子在模仿,不管父母愿意不愿意被模仿。

记:您的意思是说,“如何做父母”归根到底是“如何做自己”?

孟:没错。如果父母对自己比较满意,也会对孩子比较宽容。观察一下身边就可以知道,成天把孩子盯得很紧的父母,大多数对自己不满意,而对自己比较满意的家长,则对孩子比较宽容。这种现象提示了一个不算秘密的秘密:中国父母所谓的“望子成龙”,其实是要求孩子代替自己取得某种成功。这种心态非常有害,因为这是不公正的,孩子无辜地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也是荒谬的,孩子居然要替父母完成本属于父母的使命,从而丧失自己的人生。举个例子:有些父母习惯对孩子说,如果你考试进了班里前三名,我就怎么怎么奖励你;如果你进不了,奖励取消;如果你排名在20名以后,我就怎么怎么惩罚你。父母以为这是在激励孩子,却可能带给孩子两种负面心理作用:第一,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得到奖励;第二,父母不是完全爱我,我成绩好他们才爱我。可想而知孩子有多痛苦多恐惧。

家庭教育需要技巧吗?

记:父母心态不好,问题出在哪儿呢?

孟:问题的根源是这些父母有太多焦虑。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观念的冲突、竞争的压力、各种规则的并存造成了父母的焦虑,我们需要用一年做几年的事,三年学会十几年的东西,自然而然会影响到家庭教育。

记:那么,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帮助父母缓解焦虑呢?

孟:焦虑本身不是问题,怎么面对焦虑才是问题。如果只是焦虑、沮丧、想不通、纠结,而不去跟这些负面的东西抗争,就会成为问题;而正视自己,接受自己,至少不逃避,就能有效地缓解焦虑。我不太习惯“方法”这个词,我更倾向于用“方向”,因为要解决问题,关键的东西不是知识、技巧之类的方法,而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要走“一段路”。举个例子:许多父母说,亲子沟通一点不难学,书上讲了很多方法,专家教了很多技巧,几乎面面俱到,但拿到现实生活中一应用就发现并不能真正掌握。这是因为,沟通的关键不在方法和技巧,而在心态。真正会与孩子沟通的父母,能力表现在心态平和,没有压力,认真倾听。这样就能乐于与孩子沟通,更多地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潜力。相反,焦虑的父母容易看到孩子更多的缺点,甚至把优点看成缺点,进而指责和挑剔——这是焦虑的危害。

父母要缓解自己的焦虑,唯一的途径就是勇敢面对一切问题,不逃避。父母要不断调整自己,把对自己的满意度提高,认识到自己是重要的,做得也足够好,用知足常乐的心态看待人生,想想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平凡自有平凡的价值和精彩,自有平凡的乐趣和幸福。只有在这种平和的心态里,父母才有可能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记:您能否从孩子的角度谈谈父母的焦虑?

孟:举个例子来说明吧。父母的焦虑,主要针对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天天过问,时时督促,孩子的学习成绩却越来越差。我劝这样的父母反思一下,你的关心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要求孩子?关心孩子的成绩有两种不同的问法,一种是焦虑的问法:“你作业做完了吗?”“你考多少分?”另一种是心态平和的问法:“你会做吗?”“你知道怎么学吗?”两种问法差别很大,前者是在要求一个结果,后者才是关心他的状态。孩子需要的当然是后者。但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没有成人的指导、监督不行,于是横加干涉,指手画脚,不仅于事无补,还会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使孩子自信心越来越弱,成绩怎么会不越来越差?

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如成人——父母一定要注意这一点。父母的口头禅是:“我都是为你好!”可是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好了吗?父母对孩子好,是父母的事,只有孩子真正感觉到的好才是真正的好。如果孩子做什么父母都反对,孩子喜欢做的事父母都禁止,孩子不愿意做的事父母偏要他做,孩子就会感觉到父母不爱他。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缺乏爱的能力,当然也就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上进的动力。

另外,孩子是家庭关系中的弱者,父母向孩子转嫁焦虑很容易成功。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在生理、经济、安全、情感等方方面面都依赖父母,他敢不容忍父母吗?对孩子来说,父母那么高,那么强大,发起脾气来那么恐怖,他怎么能不害怕?孩子对父母的恐惧是超乎成人想象的。有的父母吓唬孩子:“你要再不听话,我就扔了你。”当孩子对亲子关系没有足够的认识,会认为父母完全有能力这样做,所以他会非常害怕。虽然父母恐吓的目的达到了,孩子乖了,听话了,但是孩子的心理蒙上了恐惧的阴影。同样,当父母指责、冤枉孩子的时候,他会非常愤怒,但是他没有办法逃避,只有待在这个家忍着。这样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有很大的伤害。

记:听了您的讲解,我很有收获:与其苦心孤诣地寻求家庭教育技巧,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用心感受、陪伴、观察孩子,给孩子以有益的帮助,而不是无谓的压力。

孟:确切地说,技巧的基础是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爱孩子。失去了这个基础,所谓技巧就是无本之木,因为孩子个性不同,教育场合也千差万别,生搬硬套很容易张冠李戴。只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是不变的法则。另外,孩子也非常排斥父母的所谓“教育技巧”,他们渴望的是父母的宽容和无条件的爱。

“允许”是尊重,也是法宝

记: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如何做到宽容,又如何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呢?

孟:做父母,首先要学会“允许”。父母对家庭教育的焦虑,大多是不允许孩子做什么,大多数亲子冲突也是从“不允许”开始的。比如,父母给孩子辅导功课,常说:“这道题这么简单。”言下之意是:“你怎么这么笨呢?”孩子感受到父母要求他本来就应该会做,不允许他不会做。这时候,孩子感受到了压力,而人的本能是摆脱压力的,所以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再比如,孩子做事磨蹭,父母不断催促:“你快点!”“你怎么这么慢呢?”“这个还用想吗?快点做决定!”这都是在指责孩子,也是一种“不允许”。没有人喜欢被指责,也没有人喜欢被限制。顺便说一下,指责和限制在审讯嫌疑犯的时候是很管用的技巧,因为指责和限制会迅速转化成心理压力,随着压力越来越大,嫌疑犯的心理防线就会崩溃。孩子不是嫌疑犯,却要承受愧疚感、恐惧感,公平吗?父母忍心吗?孩子的心理防线崩溃了,父母想从中得到什么呢?我相信,没有父母成心拿孩子当嫌疑犯审讯,但这是一个心理真相,孩子脆弱的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与嫌疑犯别无二致。

父母要允许孩子暂时不会,暂时不懂,暂时不熟练,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意,甚至要允许孩子犯错误,走弯路。所谓成长,是一个探索、学习、选择的过程,也是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父母不允许孩子这样那样,不是在耽误孩子成长吗?

记:允许孩子暂时不优秀,允许孩子犯错,就是允许孩子成长。

孟:对。“允许”也是一种尊重,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有一位妈妈很烦恼,她9个半月大的儿子精力特别旺盛,一天睡不到12个小时,陪他玩很累人,不陪他玩吧,孩子又哭闹得很厉害,于是这位妈妈跑来问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其实,只要这位妈妈了解孩子的特性,就不会有这样的怀疑了。孩子与孩子是有差异的,孩子的个性往往表现在精力方面。性格外向的孩子精力充沛,睡眠时间也会少很多。打个比方,精力一般的孩子,玩3个小时就要睡一会,就像飞机飞一趟要加一次油,但精力充沛的孩子可以空中加油,看上去精力无限,永不疲倦。父母了解了孩子的个性特点,就要允许他少睡一些,使他充分消耗精力,而不必怀疑孩子有病。

还有一位妈妈很疑惑,她说,早晨叫她3岁的女儿起床,孩子总是不高兴,不是哭就是耍赖。这位妈妈按照专家的意见,叫孩子起床的时候放音乐,耐心地劝说,用闹钟叫醒孩子,等等,都不见效。但是,周末的早晨,孩子睡到自然醒,反倒高高兴兴地去叫父母起床。

记:是的,这是常见的现象,也不难理解,毕竟被人叫醒美梦是件不愉快的事。

孟:对,很正常的现象,但在那位妈妈的眼里,却是一件怪事,于是特别在意,还大老远跑来咨询。其实,小孩子赖床本身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是件被迫做的事,但妈妈的过分在意却对孩子构成了一种压力,即孩子感觉到了来自妈妈的“不允许”,而且是嫉恶如仇的那种“不允许”。本来,孩子,哪怕是3岁的孩子,也有与成人差不多的生活调节能力,当她知道必须按时起床,哪怕再不愿意,也会慢慢适应,但妈妈的态度却带来情绪上的影响,使孩子在被迫起床的同时,还要接受“懒”、“没有时间观念”、“没出息”等罪名,她当然会用同样恶劣的情绪反抗。

记:类似的小事,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父母处处较真儿,事事不允许,那就是焦虑了。可想而知,焦虑的心态一定会给家庭教育带来困扰。

孟:是的。类似的小事加起来,就是生活。需要提醒父母们的是,焦虑有“放大效应”,父母(权威方)的焦虑很容易加倍转嫁到孩子(被引导方)身上。所以,父母的心态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宽容一些,对孩子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允许”,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很多问题是父母的焦虑造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允许”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更是解决日常问题的法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父母教子要学会配合】相关文章:

成功父母教子08-04

岑参教子故事05-15

家长教子范文05-18

熊妈妈教子作文09-11

谈古代教子范文05-24

家长教子记录范文06-01

家长教子内容范文06-01

家长教子活动小结07-17

六1班教子心得05-16

郑渊洁教子秘诀06-18

上一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精选难点总结下一篇:大赛策划(附)-设计方案征集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