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课题生物

2024-06-10

研究性课题生物(精选8篇)

研究性课题生物 第1篇

《义务教育生物知识呈现顺序的探究》结题报告

候庄中学综合组

2012年9月,我校综合组的两位教师申报的《新课标下义务教育生物知识呈现顺序的探究》通过县教育局的评审立项成功,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的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不少学者提出,新基础教育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教育目标和新的培养模式,并对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多样性以及新基础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等进行了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基础,新基础教育课程的开发早已呈现新的态势,一个好的教材应体现在知识呈现顺序先后性应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体现出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目前,义务教育使用的生物教材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和浙教版等。侯庄中学自2005年以来一直使用人教版教材,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人教版教材知识呈现顺序进行了探究,主要观察分析各知识呈现顺序在使用中是否顺畅,学生是否利于接受,还存在那些问题等对于不同的章节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较为适合,进而总结如何安排教材中的知识呈现顺序才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成长的过程,有利于教材的改编等。这对于我县生物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提高教材的使用价值,为教材的改编提供宝贵的意见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因此,2012年我们提出的《新课标下义务教育生物知识呈现顺序的探究》顺利通过县教育局的评审而立项成功。

二、研究基础

1、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在初中阶段认知水平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如下:(1)记忆的发展

初中生以有意识记忆为主,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一些无意义的材料,他们还能通过谐音、编顺口溜等方式赋予其意义进行识记,且在初中阶段,抽象记忆已开始占有优势。

(2)思维的发展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有一定的程度,他们能够初步运用概念、判断等思维形式进行一定思维活动,并能按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高假设、验证假设的步骤去初步解决问题。

1、教材的使用

侯庄中学自2012年以来一直使用人教版的生物教材,我们生物组教师对该版教材已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并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陕西省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及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等把握教学重、难点,梳理知识的呈现顺序的合理性。

三、研究目标

(1)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评价,了解我县初中生物教材使用的现状以及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师在初中生物苏教版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根据调查的结果,有针对性的构建义务教育生物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呈现的科学体系

(3)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论证知识呈现合理顺序和科学体系的适用性。

四、研究内容

(1)选择我县两种类型的初中(农村初中与县城初中)进行抽样调查与测试,以了解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现状(主要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呈现顺序、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

(2)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呈现顺序体系,总结新旧版本的教材的差别,人教版知识点与学生水平测试的联系。发现人教版教材的亮点及不足,为教材的进一步改变提供合理的依据,进而对我省教材的开发和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3)对实验研究获得的数据,进行推断统计和分析比较,以检验相关策略的实用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五、研究方法

1、分班教学对照分析法

(1)对教材前后章节内容进行联系归纳,使知识呈现前后有个合理的顺序,并能正确抓住重、难点。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学过程。(3)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将知识呈现顺序进行相应的调整。(4)根据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2、问卷调查法

(1)对不同年级的生物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① 教材中知识呈现顺序是否符合多数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②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知识的呈现顺序。③ 对所使用的教材总结其优点和存在哪些不足,并写出好的建议(2)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呈现顺序是否与教材相同,哪一个更适合学生的接受。② 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还存在哪些问题。

③ 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呈现顺序的安排有何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呈现合理性还比较满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一些内容的安排教师也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

3、案例分析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对每一章节进行分析,对一些好的调整会以总结方式记录下来,如教学案例等。如在讲细胞种类和结构时,教材是先安排讲解细胞的种类后分析细胞的结构,我们发现这样会使学生在接受该部分知识过程中有些吃力,不利于他们的理解,于是我们把该部分知识顺序进行了调整,先讲细胞的结构再讲细胞的类型,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接受。课后我们把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公案供大家参考。

六、研究的成果

我们认为,现行的义务教育生物教材几经修改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覆盖生物科学各方面的知识体系,而且选取的基础知识很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和已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变化:

1、选修为主要体现的“生物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生物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本身就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不仅已经体现在理论上,更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利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开辟了生物工程新领域。例如:转基因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核移植技术等,促进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等的诞生和发展,已经在工业、农业、医疗和卫生等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2、用“生物圈”知识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生态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它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生态学的范畴,而是扩展到对整个生物圈的研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爱护地球,关爱生物,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这些意识的树立,正是现行教材的目的和要求。

3、《生物(人教版)》以“积极思维”活动为主要的学习栏目,辅以“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栏目.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上“改变学习方式”。《生物(人教版)》设置了“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等数量有限而功能独特的栏目.希望学生通过栏目不仅获得知识,也获得能力和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就是现行教材力求达到的。

当然,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觉得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可能会影响上述目的的达到。我们在此提出,一方面是与大家交流与探讨,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是总结我们的一些做法,并把此推荐介绍给大家。因此,很希望在这方面有研究和探讨的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这样我们将能更好的提高水平、改进工作。

下面介绍我们的总结。

1、现行教材比较缺乏科学家生平事迹及成就方面的知识。科学家们的成就,虽然属于某一领域,但更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不朽贡献,特别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不仅应该被记住和传颂,更应是启迪和激励后人的力量源泉,所以应该“大书特书”;

2、现行教材应加大科学素养教学的内容与力度。这不仅是生物的学科特点,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除了已有的基本技能等实验素养的培养外,科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更应该加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3、现行教材在知识的衔接上还有待改进与加强。我们认为,可补充的内容有:动物和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运动、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生殖的知识);植物形态、分类的知识(如花、果实的结构);生物分类的知识;进化的知识等等。这样,可以弥补有些知识的缺陷,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补充这些知识,既作为教材的正文内容,也可安排为课外阅读的内容。

4、对重要的知识的更多的诠释。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的局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差异,使学生觉得一些知识深奥难懂,学起来很吃力,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应该增加对相关知识的解释,更可以通过增加图解、资料等多种形式,详细分解,化难为简,化抽象为直观。

5、对有疑问的知识的准确处理。由于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使得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给教学带来困难,所以,我们认为应对这方面进行修改。

6、建议增加与教材相关的教辅用品。现行的教材几经修改,内容已有很大修改,而与之配套的教学挂图、模型、音像制品等大多不能使用。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虽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但也是参差不齐,各有所长,不能随心所用。因此,我们很希望能有与教材完全配套的、全面、科学、系统的相关的教辅用品,更好的指导教学。

课题主持人:刘文奇 报告执笔人:刘文奇

课题组成员:王亚磊

研究性课题生物 第2篇

2.下雪不冷化雪冷——凝华与融化。雪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是凝华现象,凝华会放热。化雪是融化过程,需要从周围的空气吸收热量,这会导致空气温度降低,此时人们会感到寒冷。

3.霜叶红于二月花——凝华。霜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受低温影响在地面或物体上形成的白色冰晶,霜的形成是凝华过程。

4.大树底下好乘凉——汽化。是因为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将水分汽化成水蒸气,汽化会吸热,从而使人们感觉到凉爽。

5.化石燃料: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这些埋藏在地下和海洋下的不能再生的燃料资源。化石燃料中按埋藏的能量的数量的顺序有煤炭类、石油、油页岩、天然气、油砂以及海下的可燃冰等。

6.在空气的成分中,可以用作焊接保护气的是: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解析: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的物质必须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均不活泼,氧气化学性质活泼,不能做保护气。

7.酿酒时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8.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有许多有机物,如各种有机酸,氨基酸等,可以作为细菌的食物。

9.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10.干制食品是降低食品中的自由水含量,使细胞代谢慢从而达到保存食物的目的。

11.钙——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最主要的矿物质

镁——构成人体内多种酶的重要来源

钠——在人体的水分分配中起着重要作用

钾——对调节人体的渗透压十分重要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及其各组成成分说法正确的有:

A.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的最活跃的成分,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C.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不能有间断。

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组成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的能力就越强。

13.脉搏就是动脉的“跳动”。

在安静状态下,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的人心率是各不相同的。儿童时期,由于心脏正在发育中,心肌柔弱,心壁薄,容积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少,因此心率要高一些。

血浆与血清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主要的一个物质,它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把氧气从肺部运到各个组织细胞之间,再把各个组织细胞呼吸的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呼出体外,是人体气体运输的主要的化学物质。

14.苯酚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针状晶体,有毒,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于消毒外科器械和排泄物的处理,皮肤杀菌、止痒及中耳炎。

15.白磷的着火点是40℃,白磷易自燃且有毒,所以不能用于制造安全火柴,用于制造安全火柴的是红磷。

16.油脂在碱液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叫皂化反应。皂化反应生成硬脂酸钠,硬脂酸钠用于制造肥皂。

17.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用食醋去除水壶中的水垢时所发生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18.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幻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海市蜃楼多发于夏季,因夏季炎热,造成空气密度不均匀。由于不同的空气层有不同的密度,而光在不同密度的空气中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从而使得光线发生偏转生成幻象。

19.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可以分为种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下列关于植物的描述,正确的有:

绿色植物大部分的能源是经由光合作用从太阳光中得到的,温度、湿度、光线,淡水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

植物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其细胞壁由葡萄糖聚合物一一纤维素构成。

距今二十五亿年前,地球史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属于菌类和藻类,其后藻类一度非常繁盛。

20.“蜻蜓点水”是一个成语,但现实情境中蜻蜓点水的目的是(产卵)。

21.沼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一般含甲烷50~70%,其余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氮、氢和硫化氢等。

22.可燃冰、天然气的主要燃烧成分均为甲烷。

23.瓦斯气不是单一的某种东西,而是一种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易爆炸的合气体。

24.液态氢的主要成分是氢气。

25.“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电容”的单位是“法拉”

“能量和做功”的单位是“焦耳”,“功率”的单位是“瓦特”

“力”的单位是“牛顿”,“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

26.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手段。

牛痘疫苗是用以预防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天花的一种有效疫苗,也是人类用疫苗迎战病毒的首次胜利。

流感疫苗用来预防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的疫苗,目前每年使用量都以亿计,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一种疫苗。

卡介苗是由减毒牛型结核杆菌悬浮液制成的活菌苗,是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

27.娃娃鱼一般指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

鲸鱼属于哺乳动物。

鳄鱼为肉食性卵生脊椎类爬行动物。

鲍鱼,其名为鱼,实则非鱼,属单壳软体动物。

28.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以白皮书的形式,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和经验,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白皮书指出,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完善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体系,我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白皮书显示,90%的海洋生态系统类型、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在保护地内得到有效保护。

29.正常情况下,卵细胞在输卵管内受精,在子宫内发育。

常用活疫苗有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症)等。

唾液是一种无色且稀薄的液体,主要由唾液腺分泌,口腔有大、小两种唾液腺。人体的唾液并非由舌头分泌。

维生素B1即硫胺素,一旦缺乏,可引起系列神经系症状,称之为脚气病。

30.酸雨主要是人为排放二氧化硫造成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负氧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具有极佳的净化除尘、改善预防呼吸道疾病、改善睡眠、抗氧化等作用。

氟氯烃类化学物质可以产生游离的氯原子,造成臭氧空洞。

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又称PM10。可入肺颗粒物一般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又称PM2.5。

31.人坐车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这是因为人体内的平衡感应器(耳朵)前庭器官失衡了。

32.声呐原理是超声波频率高、波长短,容易聚集成束定向发射,可以在水中传播得很远,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

B超机利用超声波在人体不同组织交界面上发生反射,进而在屏幕上生成声学图像来观察内脏或者胎儿。

加湿器原理是把超声波通入水中,剧烈振动会使得水“破碎”成小滴,再用小风扇将雾滴吹入室内。

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雷达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教学探索 第3篇

(一) 研究性课题学习的内涵与教育价值

1. 研究性课题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 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类型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 (活动) 设计类, 按组织形式分为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和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教育部的新生物教学大纲中设立了许多具体的研究性课题, 并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在教师指导下的完成, 研究性课题主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 教师可以利用机动课时安排学生做课题研究报告。

本课题涉及的研究性课题学习的内涵: (1) 它属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研究, 可以是学生个人完成, 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 (2) 研究性课题的来源可以是大纲要求的, 学生自由选择的, 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这些课题并不是完全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 “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意义”, “如何实施课题”等辅导讲座, “学生课题选择的交流”“中期报告”“终期报告”等都在规定的教学课时中完成。 (3) 指导教师不只是学科教师, 可以是大学教师、研究所的专家, 也可以是家长。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应培训教师提高素质, 还应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导师网络, 给研究性课题学习注入更大的活力和更深层的涵义。

2. 研究性课题学习的教育价值。

(1) 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自主精神。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 现代教育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 研究性课题的学习以学生“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宗旨, 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超越自我, 超越昨天 (因为研究性课题学习的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 达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 (2) 符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和学习的认知规律。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为了使学生学得好, 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 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 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 学生的心智发展主要是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知程序, 教学是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 由此,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方法。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 直觉思维, 内在动机, 信息提取等。同样研究性课题学习非常重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

二、研究性课题的学习特征和教学特征

1. 研究性课题学习的特征。

(1) 选择学习。研究性课题学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 (自由的选择课题) 。在大量的信息面前, 具有捕捉信息、分析贮藏信息、灵活地感受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并能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 (2) 自信学习。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自信是研究性课题学习的前提。自信是人体自身能力和先前活动的认知总和, 它对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驱动作用。自信是学生研究的动力因素, 通过创新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 (3) 质疑学习。研究性课题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 只有疑, 学生才能积极思考, 才有研究的欲望。学习贵在有疑, 有疑才能有思, 有思才能促使学生去观察、去调查、去查阅资料, 在探索研究中才能有悟。

2. 研究性课题教学特征。

研究性课题生物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合作;兴趣;思维

近年来我们学校多次举行“研究性课题”的讨论和实施方案,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高一高二年级各学科都确定了研究性课题,学生都踊跃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本人就此谈谈生物“研究性课题”的实施和一些想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生物必修本中有“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选修本中有“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等10个课题。新大纲要求“教师要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和“这些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课题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完成”。由于学校基础条件较差,又是刚开始使用新教材,因而每个课题的研究活动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我校在开展“研究性课题”教学中,要求教师制订几个课题以供学生选择,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课题大多只有一个课题名称,而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偏重,实施研究性学习时间不能得到充分保证。为此在研究性课题——“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细化、确定研究题目

新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涉及面较广,应首先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联系当时、当地的实际条件,引导学生尽量地细化题目,选择确定一个较小的适合自己的子课题具体进行研究。例如,“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可引导学生先将其细化为“萘乙酸(NAA)对苹果(梨、杨、柳等)插条生根的影响”等若干个子课题,然后再指导学生结合具体实际(材料的选取、器材的准备、药品的配制、时间场地、方式方法等)选定具体的研究方向,突出各自的特点。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协调学生活动的全面性,即有尽量多的研究方向、尽量多的子课题。

二、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

题目确定后,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是否有一个科学、详细的实施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题目,即所确定的较小范围的有具体方向的研究课题;目的,即通过活动要明确的问题,掌握的方法和提高的能力;理论依据,包括实验原理、假设、预期结果等;材料,包括时间、范围、内容、场地、仪器、药品等;方法、步骤,指采用的具体方法,活动的具体步骤,研究的主要方面,记录的主要素材(现象、数据)等等;结果结论,根据对素材的整理分析、推断而形成的科学、系统、确切、理性的结果结论。

下面是一个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设计案例:

实验题目:2,4-D对菊花花芽分化的影响。

实验原理:2,4-D对菊花花芽分化有抑制作用(假设),能延迟菊花的开花时间(预期结果)。

目的要求:学会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巩固理论知识。

实验器材:盆栽菊花(5组,每组2盆~3盆)、2,4-D母液、小喷雾器、移液管、烧杯等。

实验步骤:

a.配制浓度分别为0.01mg·L-1、0.1mg·L-1、1mg·L-1、5mg·L-1的2,4-D溶液。

b.选取5组盆栽菊花(每组2盆~3盆)编号,放置在光照、通风、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相同环境下管理。

c.分别用配制好的4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喷洒编号1组~4组菊花的植株(第5组作为对照组)

d.实验记录:定期观察、测量、记录菊花的发育情况。

e.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可靠性(出现误差的原因);绘出浓度与时间的函数图表;分析2,4-D浓度与花芽分化时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思考题:用2,4-D处理菊花植株对花蕾大小、植株的大小是否有影响。

注意,在指导学生制订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提醒学生:科学性,即严密的理论依据,严格的操作过程、步骤;可行性,即切合自己实际,简单可行,效果明显;创新性,即突出自己的特点,有创新意识。

三、总结、交流研究成果

本阶段是整个活动过程的高峰和重点,也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可分两步走:一是归类整理,即把每位学生或小组的活动成果、报告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归类。二是总结交流,对本次活动中有创新意识的、方法科学、可行性强的、预期效果显著的、环节齐全、步骤严格等代表性的题目,单独整理撰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形成典型材料或案例,采取展示会、答辩会、报告会等各种方式在全体同学中交流,也借此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归宿的活动课程。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看,它具有如下优点:

1.研究性学习实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三位一体

参加任何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都需要综合各学科的知识,运用和发展多种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合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体验中,给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方法对头,才有可能顺利完成任务。从收集信息到信息收集后的处理和分析,从调查研究到研究报告的撰写,从设计实验到实验实施和实验结果的分析,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和方法,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中,逐步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3.研究性学习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台阶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形成,还能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四、在“研究性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1.认识不到位

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都以学生学习的结果——考试分数作为主要依据。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2.时间得不到保证

研究性学习从课题的选择,到调查研究、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总结交流,周期较长。而现行的教学内容偏多,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偏重,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即使实施,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有始无终。

3.能力差距大

受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制约,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少,以致于学生形成的能力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五、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计划中的必修内容,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它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合力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教育无限发展的空间。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出发,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做好组织和具体的指导工作。

2.掌握方法为研究性学习铺路架桥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之前,要进行方法论的指导,降低操作的难度。教师可就处理信息的方法、实验设计程序、如何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格式等,开设专题讲座,增强可操作性。

3.理顺关系,使研究性学习和谐发展

首先,要定位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是配角。学生是策划者、操作者、自我评价者,是主角。要突出自我,探索研究,呼唤创新。其次,协调好主、客观因素。

4.总结经验,让研究性学习螺旋式上升

在每次研究性学习实施后,师生要及时总结。总结是评价的基础,总结是为了开拓未来。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后,总结出的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并转化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技能,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也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教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1):28-49.

[2]创新课时训练:生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1):57-89.

研究性课题生物结题报告 第5篇

手机辐射与人体健康

三、活动时间:2008.10.20——2008.11.21

四、课题背景: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手机使用频率的增加,由手机辐射引发的健康安全问题成为多数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而无线电波或多或少会被被人体吸收,这些电波就是手机辐射。一般来说手机带即是辐射较小,通话时辐射大一些,而在手机号码一经播出而尚未接通时,辐射最大,辐射量是待机的3倍左右。这些辐射有可能改变人体组织,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五、课题目的:

1.认识手机辐射对人体组织作用的方式。

2.了解手机辐射对热体的危害。

3.料及手机辐射师傅在潜移默化度对生物产生副作用。

六、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1、从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翻阅有关书刊。

2、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3、全组成员进一步讨论并得到相关结论。

七、研究结果与分析:

经过研究表明,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以下几种不良的影响:

1、手机辐射对人的头部危害较大,它会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机能性障碍,引起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和脱发等症状,有的人面部还会有刺激感。因此在使用手机的时候提倡大家使用耳机,因为使用耳机能有效减少手机辐射影响。如果没有耳机的话,在接电话是最好把手机拿到离身体较远的距离接通,然后再放到耳机通话。此外,尽量不要用手机聊天,睡觉时注意不要把手机放在枕头边。因为长期使用手机造成脑爱的情况在国内外都有很多例子了。

2、手机辐射对心脏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电磁辐射还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女性月经失调,也可能影响男性的生育机能。即使在辐射较小的带集状态下,手机周围的电磁波辐射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心脏功能不安、心律不齐的人尤其要注意不能把手机挂在胸前。

3.人体被认为是对内外电磁波骚扰都敏感的容积导体,是最精妙复杂的电磁兼容系统。在皮肤包裹的有限空间内,各器官有序地工作又不相干扰。心电、脑点等是人体内部的电磁场;以动作电位为传导信号的神经系统,构成庞大的信息网络,在感受周围环境改变的同时还控制着身体运动机腺体分泌等生理活动,其精确与协调程度是任何机器人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一旦手机辐射破坏了人体电池兼容状态,就会出现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的降低。

八、感想:

手机辐射对公众监控的危害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辐射而回避辐射的存在。因为社会的发展不能完全等同于公司群体的发展,而是整个民众的发展。在手机辐射问题上,各国政府有责任加速研究辐射的问题,并向民众提供对称的辐射信息;更有责任给企业制定严格的标注,使企业对民众承担更多的责任,并建立起及服务社会,也服务于利润的双层责任,因此说,手机辐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际社会没有建立起避免类似问题持续发生的快速协调机制。

生物研究性课题开题报告 第6篇

2012年4月3日星期二

昌江矿区中学高二(5)班 陈光鑫

研究课题:酸奶的制作

引言: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杆菌发酵而成,牛奶经发酵后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尤其对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老年人以及乳糖不耐受者,更是适宜的营养品。

酸奶不仅保留了鲜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营养成分,而且还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食欲,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营养易被吸收。酸奶还有降低血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作用。特别是治腹泻很有效。因为酸奶中的乳酸杆菌能产生许多乳酸,它可以降低肠道内的PH值,抑制腐败菌的生长,减轻毒性物质对人体的侵害。

酸奶是使用有益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在牛奶中发酵制成的。酸奶发酵过程产生的乳酸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活性乳酸菌可抑止腐败菌的生长,排除体内残留的毒素。

酸奶不但具备了牛奶中的全部营养成分,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酸奶中的乳酸菌在人体消化道内能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繁殖,抵御各种病源菌的侵害;此外由于乳酸菌的生长所产生的有机酸具有刺激作用,还可促进肠道蠕动,利于通便。

制作的基本原理:

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首先将乳糖分解为2分子单糖,进一步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使奶中酪蛋白胶粒中的胶体磷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磷酸钙,从而使酪蛋白胶粒的稳定性下降,并在PH4.6-4 .7时,酪蛋白发生凝集沉淀,形成酸奶。在发酵过程中,鲜牛奶中的酪蛋白遇酸凝固,成为有弹性的凝块,颜色乳白、气味清香、酸甜可口,别具一番风味。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大致了解制作酸奶所需的材料,用具,所用的方法。实践及体验如何制作酸奶。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我们不仅要勤动脑,还要勤动手。在研究的过程中,各个组员还要相互合作,表达与交流。这样既激发了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又锻炼了我们的学习,动手实践和交往的能力,在丰富我们知识,素质的同时,我们还需学会如何制作酸奶这一门技能。

课题研究的内容: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大致了解制作酸奶所需的材料,用具,所用的方法。实践及体验如何制作腐乳

研究方法:实验法,查阅文献资料法,上网搜索法,访问调查法,实地参观考察法,讨论,交流以及总结和归纳法。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1.成立课题小组,并进行组内分工;

2.讨论和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小组及个人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1.查找,收集关于酸奶的制作资料,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共享。

2.进行相关调查,访问制作员工和有关专家。

3.实地参观和考察。

4.制作酸奶

5.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与共享。

第三阶段:)

1.小组内组织讨论,分析,总结和归纳,交流研究成果。

2.撰写个人结题报告和小组报告。

实验方案:

原料:

纯牛奶500ml

原味酸奶125ml

工具:

电饭锅、带盖瓷杯、勺子、微波炉(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加热牛奶,但用微波炉不仅速度快,而且加热温度好掌握)

做法:

1.将瓷杯(连同盖子)、勺子放在电饭锅中加水煮开10分钟消毒。

2.将杯子取出倒入牛奶(7分满,牛奶如果是新开封的,本身已消毒得很好,可以不用煮开消毒),将牛奶放入微波炉加热,以手摸杯壁不烫手为度。

3.在温牛奶中加入酸奶,用勺子搅拌均匀,盖盖。

4.将电饭锅断电,锅中的热水倒掉,将瓷杯放入电饭锅,盖好电饭锅盖,上面用干净的毛巾或其他保温物品覆盖,利用锅中余热进行发酵。

5.8~10小时后,低糖酸奶就做好了。如果是晚上做的,第二天早晨就能喝到美味的酸奶了。

注意事项:

1.所用菌种酸奶不可以用加入果料的,更不可用果味酸奶。

2.牛奶加热的温度如过高,会杀死酸奶中的乳酸菌造成发酵失败,如温度过低又会造成发酵缓慢,以摸着不烫手为度。

3.不可用电饭锅的保温档进行发酵,因为保温的温度过高,保温发酵时,电饭锅必须断电。如果在冬天制酸奶,可以把瓷杯放在暖气上发酵。

4.发酵容器用带盖瓷杯最好,硬塑料杯子也可,但如杯子质量不过关的话,加热消毒时容易变形。盖子很重要,乳酸菌是厌氧菌,无氧环境更有利于发酵。

5.容器消毒最好不用消毒液,因为如果冲洗不干净,会杀死乳酸菌,使发酵失败。加热消毒是最安全的方法。

6.有抗奶(含有抗生素)或还原奶(用奶粉还原成的牛奶)都不适合作制作酸奶的原料。

7.成功的酸奶呈半凝固状,表面洁白光滑,没有乳清(淡黄色透明液体)析出,闻之有奶香味,如不怕胖又喜欢甜食,可在吃前加砂糖。不可在发酵前放糖。

8.自制酸奶保质期为2~3天。

人员分工:

指导老师兼负责人:唐利英

第三小组组长兼最后整理:陈光鑫

收集资料人员:黄娟.金玲.陈敏.黄诗颖.李秋月.林曾嘉欣.符颖.整理资料人员:黄舒婷.柯学文.李艾倩.符芳妮

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第7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更加重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贯穿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考试等改革逐年深入,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推广,这些都积极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素质教育在学校的不断推进。

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具体要做到:

一、创设学习情景

“情景创设” :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生物情境教学” :生物情境教学就是在课程目标的要求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形成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的有关实验事实和实验过程提供给学生,或者把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相关活动、现象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环境中去感悟知识,去主动建构知识,达到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通过心理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

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

二、有效问题设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生物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过程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因此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思维才开始活跃。

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带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不但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诱发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扩展思维。教师设置的问题是联系教师讲授和学生能动思考的桥梁,将教师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思考的内容问题式教学。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生物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以“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问题设置的情景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够尝试,接触,最终接受和灵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加适应中学生物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在现代教育手段下重视学习过程,既重视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习过程的动静结合,学习起来轻松愉快,兴趣大增。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手段,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恰当生动地提出设疑,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有重要意义。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传授知识和获得反馈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形成共鸣的重要渠道。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气氛,意义巨大。

三、用图、表提高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效率

生物学科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含有大量的课本插图,且图像内容十分丰富,直观性很强。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生物知识的规律性及知识之间的可比性很强,完全可以化语言文字为图表纲要。因此,图、表在生物教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生物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定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物课本插图、图表,复习课中的知识归纳表及练习中出现的典型图像、图表或直接让学生观察进行生物绘图等方法,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提高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生物教学信息的接受方式来看,图表教学将教师传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教法的程式框框,一扫课堂沉闷气氛,课堂活动异常活跃。老师不用繁琐地分析、讲解,只要略加引导,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因此,图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传授与学习并举,知识与能力并重,结论由过程推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法长期以来灌输知识的弊端,符合新课改需要。

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看,图表教学能促进学生有意识的将文字叙述简化为图表,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图形来阐述课本中文字信息,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所迁移和升华。因此通过图表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绘图能力、想象力,创新精神及综合分析能力。当然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

生物学科要求学生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图表具有直观、形象、简明生动等特点,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知识传播手段。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特点。用图表的形式描述生物知识,生理过程,不仅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近几年生物考试中考察能力的一种重要题型,每年中考都要通过各种题型考查学生的理解、读图表、识图形、阅读并获取信息、科学探究、审题、语言表达等能力。因而中考试题中相关生物学信息常常以图、表形式出现居多。由此可见,生物信息以图、文、表相互转换是何等重要。而每年的试卷分析表明:图表题是学生失分率最高的题,也是最难的题,可见学生读图表,解图表及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图表教学。通过图表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绘图能力、想象力,创新精神及综合分析能力。

于学生而言,可以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之内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学起来更轻松,对生物更有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的设置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主渠道,课堂作业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引导学生“描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课前进行预习准备,经过课堂教学后,及时做课堂作业,对巩固学习内容,形成能力迁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堂作业并进行扎实有效的练习,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在生物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库、课件、网络等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获得关于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六、学生实践

研究性课题生物 第8篇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公共安全”重点领域,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实验室生物安全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究”已通过了专家可行性论证, 科技部决定予以启动。

本项目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产品和标准研究存在的“瓶颈”问题, 在“十五”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国内外已有的病原微生物各种数据、生物安全实验室相关的技术标准、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其他先进的工程技术, 集成国内力量重点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监测监控和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力争突破防护、监测与预警、风险评估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实现若干产业化技术突破, 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体系和标准,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示范,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 形成我国特色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模式;不断壮大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逐步增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支撑能力, 实现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转变。

二、申请课题主要内容

课题1.实验室空气污染防护处置和实时净化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究

1.研究内容

(1) 人流通道气密防护技术研究:针对人员通过门的气密性, 研究防止生物气溶胶的泄漏技术, 以及现场检测技术, 制定技术标准, 开发应用产品。

(2) 物流通道气密防护技术研究:针对物品传递通道的气密性和可消毒性, 研究防止生物气溶胶的泄漏技术, 以及现场检测技术, 制定技术标准, 开发应用产品。

(3) 研究污染空气排放净化处置技术和实验室内污染空气实时消毒技术:针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排风系统对污染空气净化处理的要求, 研究对生物气溶胶的净化技术, 并研究现场检测空气净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 制定技术标准, 开发应用产品。

(4) 研究对人、环境无害, 对高效粒子过滤器没有影响的实时空气消毒净化技术。

2.考核指标

(1) 研制出气密门, 其机械装置可适应-40℃~+50℃的温度环境, 正负500Pa压差下保持气密, 气密式密封;在1000Pa下, 1h压力衰减≤2%, 最大抗压1500Pa;使用寿命5年。气密门气密方式采用机械压紧式或充气密封式, 充气密封胶条的充气压力应在1.0Kg/cm2~2.0 Kg/cm2范围内, 要求在-500Pa的压强下保持气密性, 20min压差衰减不大于50%, 漏气量≤0.6L/h;要求在+500Pa的压强下保持气密性, 20min压差衰减不大于50%, 漏气量≤0.4L/h, 使用寿命为开关5000次;隔音率为45分贝。

(2) 研制出传递窗, 该传递窗气密方式采用机械压紧式, 要求在-500Pa的压强下保持气密性, 20min压差衰减不大于50%, 漏气量≤0.6L/h;隔音率为45分贝;内应具有表面消毒和通风净化的能力, 体积应满足实验室安装和传递物品的需要, 不宜太大。

(3) 研制污染空气排风系统处置和室内污染空气实时消毒产品。对0.3mm粒子滤除率399.97%, 对细菌气溶胶滤处率399.99%, 对病毒气溶胶滤处率399.99%;具有袋进袋出的更换方式, 或其他简便、安全的更换方式;具有能够进行现场物理检测和生物检测的功能, 具有在线消毒的功能。

(4) 研制1-2种实验室内污染空气实时消毒技术和设备, 消毒率399.99%, 消毒净化时间10分钟, 无噪音、无环境污染、对人员无害, 对高效粒子过滤器无性能影响。

(5) 编制技术标准2项, 申请专利2项, 研制出的产品在示范基地示范应用。

3.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拟安排300万元, 要求申请单位提供不低于1:1的匹配资金。

4.申报要求

(1) 课题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生物防护技术的研究, 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基础、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和现场研究、试验条件。

(2) 课题申报单位在实验室生物防护产品研制与生产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和条件。

课题2.实验室感染性污水安全输送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究

1.研究内容

(1) 针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性污水安全输送的问题, 研究输送管道消毒灭活方法, 开展感染性污水安全输送技术;制定技术标准, 开发应用产品。

(2) 输送管道泄漏实时监测、泄漏污染样本采集技术的研究, 研制出原理设备;制定技术标准, 开发应用产品。

2.考核指标

(1) 建立并研制出实验室污水安全输送、消毒技术及产品。双层套管、负压、气密, 有实时监测, 有监测和采样接口, 耐各种消毒剂的腐蚀;感染性污水封闭输送要具备常压、缓流、加热灭菌技术, 要求99℃20min, 并能够对输送过程中产生的预排空气和蒸汽作无害化处置;开发2种套管内污染消毒方法。

(2) 研制出实验室感染性污水输送管道实时监测设备, 气压监测敏感性2~4帕, 污水泄漏灵敏度小于10毫升。研制出在线自动污染空气采样器, 具有能够对采样排出的空气净化处理的能力, 净化率大于99.99%, 对微生物的损伤率不大于20%。

(3) 编制技术标准1项, 申请发明专利1项, 研制出原理设备, 并在示范基地示范。

3.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拟安排200万元, 要求申请单位提供不低于1:1的匹配资金。

4.申报要求

(1) 课题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生物防护技术的研究, 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基础、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和现场研究、试验条件。

(2) 课题申报单位在实验室生物防护产品研制与生产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和条件。

课题3.实验室污染空气实时监测技术和产品的研究

1.研究内容

(1) 研究生物安全实验室空气污染实时监测技术, 研究出能够实时识别和监测空气生物粒子浓度变化的技术, 并研制出原理样机, 对研制的样机进行现场测试。

(2) 根据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点, 通过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规操作的不同种类生物材料特征研究, 结合样机试验的测试结果, 建立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空气污染监测标准, 研制报警软件。

2.考核指标

(1) 研制出实验室内空气生物污染实时监测产品。能够实时监测微生物粒子, 对不同性质的粒子进行分类, 实时监测微生物粒子浓度变化;试验评价的生物材料不少于8种;灵敏度不大于每升空气中10个生物粒子, 报警时间≤2分钟;设备重量不超过15公斤。

(2) 研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空气污染实时监测的标准、报警阈值。

(3) 编制产品技术标准1项, 申请专利1项, 研制出原理样机。

3.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拟安排350万元, 要求申请单位提供不低于1:1的匹配资金。

4.申报要求

(1) 课题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生物危害监测技术的研究, 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基础、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和现场研究、试验条件。

(2) 课题申报单位在实验室生物危害实时监测产品研制与生产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和条件。

课题4.实验室实时监控网络化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究

1.研究内容

(1) 研究现场生物安全监测传感网络平台构建技术, 研究现场生物安全监测传感网络平台与生物危害监测装备以及与其他监测装备的网络通讯接口技术, 研究菌毒种保存和运输定位跟踪技术。

(2) 研究生物危害监测装备的检测信息融合技术, 对监测信息进行准确、可靠的分析处理, 实现生物安全监测与定位跟踪系统的网络化。

2.考核指标

(1) 研制出实验室及感染性材料储存、运输的生物安全监测传感网络平台原理样机。

(2) 完成生物安全监测传感网络实验系统的研制, 对相关生物危害监测设备进行集中监控, 对生物危害监测信息集中处理, 并实时传送。

(3) 申请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权1项, 制定1项通讯协议。

3.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拟安排450万元, 要求申请单位提供不低于1:1的匹配资金。

4.申报要求

(1) 课题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生物危害监测传感网络和信息分析技术的研究, 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基础、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和现场研究、试验条件。

(2) 课题申报单位在实验室生物危害监测传感网络和信息分析技术产品研制与生产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和条件。

课题5.实验室污染物泄漏的环境危害评估模型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1.研究内容

(1) 选择BSL-3实验室、ABSL-3实验室, 按照国家环境影响评估的技术导则和方法, 研究评价可能存在的感染性“三废”对环境污染的风险的方法, 研发多种环境条件下评估分析工具和感染性“三废”管理决策支持关键技术, 初步形成基于污染源动态变化的评估和管理技术体系, 为我国实验室环境风险评评估提供新模式和技术平台。

(2) 影响环境空气、地表水的关键病原微生物污染物筛选、源识别和污染负荷监测技术;选择、优化和开发预测病原微生物污染负荷与环境质量响应关系模型;估算安全临界值;开发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环境风险评估管理综合技术集成系统。

2.考核指标

(1) 研究开发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性三废环境风险评估软件。确定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排放空气的监测指标, 筛选和优化监测技术方法规程, 研究建立模拟实验室排风系统泄漏环境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 建立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排风系统泄漏环境污染与环境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和评估软件;建立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性固体和液体废弃物排放的监测指标, 筛选和优化监测技术方法规程, 研究模拟实验室固体和液体污染物环境污染的生物危害评价方法;研究建立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固体和液体污染物污染环境与环境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和评估软件。

(2) 研究开发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所在环境生物风险管理软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所处环境的地理信息、环境影响因素的集成, 结合电子地图, 建立环境影响的分析技术;研究建立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所处环境的流行病学、敏感目标、人群分布和密度的信息管理系统, 开发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环境风险评估管理信息系统。

(3) 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

3.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拟安排350万元。

4.申报要求

(1) 课题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环境风险评估研究和工作, 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基础、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和现场研究、试验条件。

(2) 课题申报单位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环境风险评估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和成功的案例。

课题6.实验室外环境样本采集及处理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究

1.研究内容

(1) 针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性废气存在对外环境污染的风险, 研究实时监测连续、自动的空气微生物采样技术, 攻克环境空气采样、浓缩技术, 突破1mm~10mm粒子采集技术难点, 研发全自动空气微生物采样器, 满足采集细菌、病毒、真菌和毒素的要求, 并满足采集样本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培养分离的要求。

(2) 针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性废水存在对外环境污染的风险, 研究采集、富集地表水的技术, 研发地表水浓缩富集采样器, 便于携带、安全运输, 满足采集细菌、病毒的要求, 并满足采集样本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培养分离的要求。

2.考核指标

(1) 研制出全自动大流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空气样本浓缩比为1:1 0, 采集粒子的粒径范围1mm~10mm;自动更换采样介质, 自动记录采样参数和环境气象参数, 每天可自动采集12个空气样本。

(2) 研制出地表水样本采样器。采样和富集处理应易于操作, 可携带, 无需外接电源;样本采集量为100个, 采集样本应能够安全包装和运送。

(3) 编制产品技术标准1个, 申请专利1项;研制出的产品在示范基地示范。

3.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拟安排240万元, 要求申请单位提供不低于1:1的匹配资金。

4.申报要求

(1) 课题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空气微生物采样技术、环境样本采集技术的研究, 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基础、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和现场研究、试验条件。

上一篇:关于元宵节搞笑祝福语下一篇:2010年圣诞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