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示范报告范文

2024-07-28

试验示范报告范文(精选11篇)

试验示范报告 第1篇

农药大田示范试验报告编写要求

为了提高农药大田示范试验报告质量,促进农药登记资料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特制定农药大田示范试验报告编写要求。

一、报告格式要求 分封面、正文二部分。封面上应以醒目大字标明试验名称(包括药剂含量、名称、剂型、作物、防治对象)、试验委托单位、承担单位、试验地点、试验许可证编号、技术负责人、参加人员、报告完成日期。技术负责人名字需手签并加盖认证单位公章,报告还需盖骑缝章,正文使用宋体四号字(表格除外),末页需写明试验完成日期并加盖公章,统一用A4纸打印。

二、报告正文内容要求试验条件 1.1 作物和靶标 作物、品种名称、试验对象中文名和拉丁名; 1.2 环境条件 如:试验地情况、肥水管理、种植密度、生育期等。2 试验设计和安排 2.1 药剂 2.1.1 试验药剂及处理剂量 应注明药剂含量、通用名称和剂型;试验方案规定的用药剂量; 2.1.2 对照药剂 应注明药剂含量、通用名称和剂型及生产企业、用药剂量(一般为当地常规用量,特殊试验可视目的而定)。2.2 药剂处理各药剂处理及试验面积。2.3 施药方式 2.3.1 施药时间和次数 说明用药次数、每次施药日期、作物生育期、靶标生物生长期、用药时的天气状况。2.3.2 使用器械和施药方法 说明施药器械名称和施药方法,并说明小区用药和用水(土、砂)量; 2.3.3 气象资料 说明试验期间降雨和气温情况,尤其是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恶劣气候因素,如严重和长期的干旱、暴雨等; 2.3.4 土壤资料 说明土壤类型、土壤肥力、作物产量水平、试验期间施肥和排灌情况等; 2.3.5 防治非靶标生物情况 说明所用药剂名称、用药次数和用药时间。3 调查 3.1 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 3.2 调查时间和次数 说明基数调查时间和试验期间调查的时间和次数; 3.3 调查数据及计算 需将每次调查的数据全部列出,并计算出平均数和防效; 3.4 对作物的影响 说明对作物有无药害,如有,说明药害程度(级别)或与空白对照相比药害百分率;说明对作物有无有益影响,如有,说明哪方面的影响(如促进早熟、刺激生长等)。3.5 对其它生物的影响 3.5.1 对有益生物的影响 说明对试验区内和周围野生生物、鱼类和有益昆虫的影响; 3.5.2 对其它病、虫、草等的影响 说明对非靶标病、虫、草有益或无益的影响; 3.5.3 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植调剂)列出每小区产量,计算与空白对照和对照药剂相比的增(减)产百分率;处理区产品营养成分、储藏性能、外观、商品价值等与对照相比情况; 3.5.4 结果 列出对试验数据进行生物统计分析的结果并说明计算、统计的方法。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药剂评价 评价药剂防效(防效、速效性、持效期)、安全性、对有益生物影响、与常用药剂相比优缺点等情况,说明可否大面积推广使用。4.2 技术要点 推荐使用剂量及使用方法和次数;提出使用注意事项。4.3 原因分析 若试验结果不理想或间差异较大,从气候、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措施、发生基数、用药时期、调查方法等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议。

试验示范报告 第2篇

虫害防控岗位

宁德综合试验站

2015年,本岗位与宁德综合试验站合作,开展龙眼主要害虫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试验果场

宁德蕉城区镜台山陈春喜龙眼园,该果园占地200亩,主要品种为小雪本,试验示范面积30亩。

二、防控技术措施实施方案

在宁德的试验示范园中,留5株龙眼树对作为空白对照,不使用任何措施。其余树体按以下技术方案处理:

1、抽梢时,待梢上嫩叶长至2~3 cm,每隔5~7天施药1次,共施药1~2次。选用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喷雾。

2、在龙眼开花之前7~14天,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喷雾1次。

3、龙眼谢花结果后,每隔15~20天施药1次,共施4次,分别使用甲维盐和三唑磷、氯氰菊酯和毒死蜱、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采收前15d不施用任何农药。

三、防治效果调查方法

(一)稍害虫防治效果

1、调查对象:卷叶蛾、尺蛾和龙眼角夹木虱

2、调查方法:在秋梢期,以五点法对进行调查。每点定点调查3株树,共调查15株树。每株树按东西南北中等5个方位选择嫩梢进行调查,每方位随机调查10条新梢。对照树亦按同法调查。在实施防治措施前,调查记录新梢上的活虫数,作为虫口基数。实施防控措施后第3 d,调查记录新梢上的存活虫数,并按以下公式计算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

虫口基数施药药后残虫100

虫口基数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二)荔枝蝽防治效果

在开花前施药之后,以五点法进行调查。每点定点调查3株树,共调查15株树。每株树按东西南北中等5个方位选择嫩梢进行调查,每方位随机调查10枝花穗。对照树亦按同法调查。在实施防治措施前,调查记录新梢上的荔枝蝽活虫数,作为其虫口基数。实施防控措施后第3 d,调查记录新梢上的存活虫数,并按以下公式计算防治效果。

虫口基数施药药后残虫100 虫口减退率(%)=

虫口基数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三)荔枝蛀蒂虫防治效果调查方法

龙眼采收时,以五点法进行调查。每点定点调查3株树,共调查15株树。每株树按东西南北中等5个方位选择嫩梢进行调查,每方位采集6个果实,带回室内剥检,查看蛀蒂虫为害情况,统计虫果数。对照树亦按同法调查。并按以下公式计算防治效果。

虫果率(%)=被害果数100%

调查果数对照区虫果率施药区虫果率100%

对照区虫果率防治效果(%)=

(四)龙眼果实农药残留检测

龙眼采收时,以五点法取样,每点选1株树,每株树抽取果实约1斤,总计抽取5斤果,装入塑料封口袋中,密封,送至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检测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等4种农药的残留情况。

四、防控技术措施实施效果

(一)稍期害虫防治效果

稍期害虫防治效果见表1。结果表明,实施防控后,宁德试验示范园的卷叶蛾、尺蛾和龙眼角夹木虱等稍期主要害虫的发生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其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

表1 稍期主要害虫防治效果 防控对象 防治效果(%)卷叶蛾 尺蛾 龙眼角夹木虱

(二)花期害虫防治效果

花期害虫防治效果见表2。结果表明,实施防控后,荔枝蝽的发生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三个试验示范园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

表2 荔枝蝽防治效果 防控对象 荔枝蝽

(三)荔枝蛀蒂虫防治效果

对采收后的果实进行解剖检查,宁德试验示范园小雪本的虫果率为0.3%,而对照树的虫果率则11.1%,防治效果为96.3%,荔枝蛀蒂虫的发生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表3 荔枝蛀蒂虫防治效果

防控对象 荔枝蛀蒂虫

(四)龙眼果实农药残留检测

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见表4。宁德试验示范园检测了小雪本龙眼果皮和果肉中的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等4种农药的残留。在拟检测的4种成分中,在果皮上检测出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其残留量分别为0.02和0.54 mg·kg-1。在果肉中,仅检测出氯氰菊酯,残留量为0.07 mg·kg-1。根据2014年8月颁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4),氯氰菊酯在果肉上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5 mg·kg-1,而宁德试验示范园的仅0.07为mg·kg-1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因此,宁德试验示范园的技术措施符合国家的食品安全。

虫果率(%)

0.3

防治效果(%)

96.3 防治效果(%)

92.4 93.8

95.8 94.2

表4 宁德试验示范园小雪本农药残留检测结果

检测项目 果皮农药残留量

(mg·kg-1)果肉农药残留量(mg·kg-1)

毒死蜱 — —

阿维菌素 — —

高效氯氰菊酯

0.02 —

氯氰菊酯 0.54 0.07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0.02 0.5 0.5 MRL(mg·kg-1)注:“—”表示未检测出;

*最大残留限量引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4),指荔枝可食部(果肉)的农药残留量。其中阿维菌素在荔枝上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尚未制定标准,此处的数值为柑桔上的数值。

五、结论

绿菜花设施栽培示范推广试验报告 第3篇

1 设施栽培地的基本情况

2005年冬初在五莲县许孟镇的院西村和于里镇的于里村, 进行冬暖式大棚绿菜花栽培推广试验。当地年平均气温13.1℃, 1月平均气温-2.4℃, 7月平均气温25.2℃, 平均年降水量916 mm, 年平均日照时数2 538 h, 年平均无霜期213d, 属暖温带季风气候。于里镇10个大棚, 面积0.96 hm2, 许孟镇10个大棚, 面积0.96 hm2。栽培品种均为生长期较短、早熟且抗病性强的东京绿、绿里、中青1号等品种。土壤均为棕壤土, 土层深度50 cm左右, p H值6.0~6.6, 排灌水条件良好。

2 试验结果

通过3年设施栽培绿菜花试验, 绿菜花设施栽培平均产量为24 732 kg/hm2, 高于露地栽培 (平均产量23 940 kg/hm2) 。按近3年平均售价5元/kg计算, 平均产值123 660元/hm2。扣除平均分摊建棚成本及种子、肥料、人工管理等费用1 350元/hm2 (大棚支架8年换1次, 无滴膜和草帘子3年1换) , 平均投入为14 000元/hm2, 平均纯收入为109 660元/hm2, 比露地栽培绿菜花 (平均纯收入85 350元/hm2) 高24 310元/hm2。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又实现了绿菜花一年四季栽培, 周年上市, 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 绿菜花的生物学特性

3.1 植物学特性

绿菜花属十字花科芸薹属, 是甘蓝的一个变种。主根基部粗大, 根系发达, 主要分布在30 cm耕作层内。叶色蓝绿, 有蜡粉[1]。叶缘缺刻较深, 叶柄长, 叶腋能发侧枝, 内叶无抱合性。最初在主枝的中心部位着生1个多数花蕾集合在一起的大花球, 即主花球, 其大小因品种而异, 一般重250~500g, 收获后各叶腋产生侧花球。花球包括肥嫩的主轴、肉质花梗及其绿色或紫色未充分发育的花蕾。种子较饱满, 呈黑褐色, 千粒重3.5~4.0 g。

3.2 生长发育阶段

绿菜花的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发芽期、幼苗期、莲座期、花球形成期、开花结子期5个阶段。

3.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3.3.1 温度和光照。

绿菜花发芽适宜温度范围为10~35℃, 实践表明, 最适宜的温度为25℃, 茎叶生长发育温度, 白天为15~25℃, 夜间为15~20℃, 幼苗期间抗寒耐热性较强。花芽分化期的温度因品种的属性不同而异, 一般在10~20℃之间;花蕾发育期以15~17℃为最适宜。绿菜花属低温、长日照作物, 其生长发育亦喜充足光照、种子发芽具有喜光性, 实践表明, 在有光的条件下发芽良好。

3.3.2 水分、土壤和养分。

绿菜花喜较湿润的环境条件, 叶片旺盛生长期和花球形成期均需要充足的水分[2,3]。绿菜花对土壤的适应性广, 最适宜的土壤pH值为6, 但有耐酸碱性。全生育期需氮肥和磷肥, 尤其以花球膨大期需用量最大。花芽分化后需钾肥, 对于微量元素则需要硼和钼。

4 主要栽培技术

4.1 大棚设置及结构

选背风向阳处建冬暖式东西方向的大棚, 选用杨木或刺槐木作立架, 竹木做拱形骨架, 立架间距2.5 m, 棚高2.5m、12 m、长80 m, 覆盖材料为无滴膜、厚4 cm的草帘子等。大棚两端设作业门, 门口以能容1人进出即可。

4.2 精选良种

根据绿菜花生长期的长短选择中、早、晚熟品种。如东京绿、绿里及中青1号等品种成熟早、抗病性强, 最适宜于冬暖式大棚深冬栽培。

4.3 整地施肥

早春深翻土壤60 cm, 种植其他作物, 秋末冬初施优质圈肥60 t/hm2、腐熟大粪干15 t/hm2、过磷酸钙750 kg/hm2、草木灰75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 并将其混合均匀后撒于地面, 然后深耕土壤30 cm, 并整平地面, 作畦待播。

4.4 播种育苗

大棚内育苗、播种日期按计划定植日期上推40~50 d。绿菜花容易发芽, 可用干粒直播, 也可浸种或催芽后播种。浸种的水温以30~40℃为宜, 时间2~3 h, 然后将种子洗净放于20~25℃条件下催芽, 1~2 d后待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干种粒直播用种量为1 125~1 500 g/hm2, 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上, 并覆细土0.7~1.0 cm厚, 然后搭拱棚盖膜, 同时密封大棚, 昼夜温度保持在25℃以上, 确保苗全苗旺。

4.5 定植与管理

当幼苗长至4~5片真叶时, 即可定植。定植前将畦面整平, 进行平畦栽培, 畦宽1.5 m。定植密度行距50~60 cm, 株距40 cm。定植时先开沟, 再栽苗覆土, 然后顺沟浇透水。定植后的管理措施如下:

4.5.1 温度。

大棚要密闭, 9∶00卷起草帘, 16∶00放开盖好草帘, 以保持棚内温度白天20℃以上、夜间10℃以上。经7~8d缓苗后, 白天棚内温度如超过25℃时要进行放风, 用天棚窗放风, 不放低风。花球形成后, 棚内温度白天应保持在20~25℃, 夜间保持在13~15℃, 但最低不能低于5℃[4]。若遇连阴天气或大风降温冷冻天气, 温度偏低时, 可在棚内点火升温, 要注意点明火, 火堆要小而精。

4.5.2 肥水。

定植后要适当控制肥水, 做到不旱不浇, 保持土壤见干见湿, 以利于进行蹲苗。莲座期后, 结合浇水追施复合肥375 kg/hm2、尿素225 kg/hm2, 以后每隔10 d左右浇水1次。现球后, 一般5 d浇1次水, 10 d追肥1次, 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75 kg/hm2、尿素225 kg/hm2。花球生长中、后期, 用0.3%硼砂+氨基酸微肥400倍液进行根外追肥3~4次, 以促使形成硕大花球。浇水采取小水勤浇, 晴天上午浇水, 阴天下午不浇水的原则, 收获前5~7 d不浇水。

4.5.3 增施CO2气肥。

大棚内因通风少, 造成CO2浓度低, 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 从而也影响产量。因此, 在绿菜花定植缓苗后, 可用“多功能二氧化碳发生器”加入62%硫酸与碳铵反应, 以产生CO2, 一般一次加料可产气8 000 L, 可供667 m2大棚用10 d, 每天可使棚内CO2的浓度增加1 000mg/kg。调查表明, 可增产20%~30%, 施用天气为晴天、气温高于18℃时, 效果更佳。

4.6 病虫害防治

绿菜花大棚栽培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黑腐病。病毒病可在植株定植缓苗后喷施20%病毒A 500倍液, 间隔7 d喷1次, 连续防治2~3次, 效果良好。绿菜花的虫害有蚜虫、白粉虱和菜青虫等。发生时可用敌敌畏熏蒸防治, 其方法是在傍晚时密闭大棚, 在地面安放蜡烛并点燃, 在蜡烛顶部支撑一个凹形薄铁片, 倒入一定量的80%敌敌畏乳油, 使药液蒸发, 闷棚10~12 h, 设蜡烛150~180个/hm2, 用药量5 250~6 000 g/hm2, 防治效果较好。

4.7 适时采收

当绿菜花顶端花球充分膨大、边缘花蕾还未散开时, 要及时采收。采收时, 在花球下部带花茎10 cm左右处一起割下。顶球采收后, 腋芽可萌发, 并长出侧枝, 顶端又形成花球, 当花球直径长到5 cm左右、花蕾未散开时, 再次进行采收。采收后立即进行分级包装, 然后按订单进行销售。

5 小结与讨论

3年的试验及2年的示范推广结果表明, 大棚栽培绿菜花, 只要选好早熟且抗病的良种, 并按照绿菜花的生物学特征, 进行科学管理, 加大投入, 便能获得丰产, 且优质高效, 平均产量24 732 kg/hm2, 平均纯收入为109 660元/hm2。2008—2009年全县示范推广1 200个大棚, 面积为115.2hm2, 春节前后可产绿菜花2 900 t, 产品按订单销往省内外10多个大中城市, 深受人们的青睐, 可创产值1 400多万元,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为该地区实施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环保富民工程, 做出了示范, 并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陶勇, 陆德艳, 姚蓓.绿菜花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4) :184-185.

[2]郑国福, 王立伟.日光温室无公害绿菜花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 (5) :32-33.

[3]宋永子.无公害绿菜花标准化生产新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 (2) :31, 68.

试验示范报告 第4篇

硅丰原液体硅肥,是一类经特殊螯合反应形成的唯一能被植物直接吸收的单硅酸为主的有机硅化合物,对农作物增产有着显著效果。促进根系活力,对籽粒形成、增加千粒重提供了物质保证,从而提高了作物的最终产量。为了验证该液体硅肥的效果, 2013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稻站特在创业乡丰年村设置试验示范区。

1.试验地点

丰年村李世平的大棚育苗基地,土壤种类为水稻土,属于老稻区,碱解氮136mg/kg,有效磷18.5mg/kg,速效钾113mg/kg,有机质20g/kg,ph值6.1,小区耕作质量高,土壤肥力为中等水平,全年施肥量450kg/hm2,栽培技术是钵体摆栽,规格为9×6寸-4~5苗。

2.试验处理

大区对比,面积500平方米,根据不同用量设置三个硅丰原液体硅肥处理区,设一个施用隆垦液体硅肥处理区,对照采用水稻常规浸种育苗,不设重复。

处理1:用250ml/瓶液体硅肥600倍液在秧苗2-3叶期喷施一次,在6月中旬分蘖期喷施一次。

处理2:用500ml液体硅肥500倍液在6月中旬分蘖期喷施一次。

处理3:用大桶5斤硅丰原液体哇肥500倍液浸种,在6月中旬分蘖期喷施一次。

水稻秧田期喷施隆垦液体硅肥,秧苗2-3叶期,本田在分蘖期各喷一次。

对照:水稻常规栽培为对照

3.主体技术

采用大棚旱育苗技术,参试品种为龙粳31,4月10日播种,5月20日插秧。

4.试验调查记录与分析

4.1水稻秧苗素质调查

根据喷药一周后对秧苗素质调查结果显示(附表1),应用硅丰原液体硅肥处理2好于其他处理间,平均株高比对照多1.2cm,根数多4条,根长多1.3cm,百株鲜重地上多2.8g,地下鲜重多1.1g,百株干重地上多1g,地下多0.3g,达到了提高秧苗素质的作用;施用隆垦液体硅肥,株高多0.8cm,根数多3条,根長多1.3cm,百株鲜重和百株干重都高出对照,从秧苗调查结果上看施用液体硅肥具有促进水稻秧苗生产,从而促进光合能力增强,提高了水稻抗病能力,对水稻生育生长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2水稻生育进程调查

(1)施用方法:试验各处理间在水稻移栽后分蘖期喷一次药,时间是6月15日,每个处理区面积为500平方米,采用背负式喷雾机喷雾,试验地其它管理通常规。

(2)生育进程分析(附表二),施用液体硅肥与对照都是同一时间插秧,施用硅丰原处理2在生育各时期明显比对照提前1-2天,返青期是5月27日,分蘖期在6月18日,拔节期是7月3日,孕穗期是在7月18日,抽穗期是在7月28日,成熟期是在9月22日,施用隆垦液体硅肥在生育进程各时期也比对照提前,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施用液体硅肥有促进作物早熟的功效。

5.产量结果与分析

通过秋季测产与室内考种(附表3)结果显示,处理间均无倒伏现象,施用硅丰原液体硅肥处理1每亩产量达到602.1㎏,比对照每亩增产91.4㎏,增产率是17.9%;处理2每亩产量达到632.2㎏,比对照每亩增产121.5㎏,增产率是23.7%;处理3每亩产量达到609.8㎏,比对照每亩增产99.1㎏,增产率是19.4%;施用隆体垦液体硅肥水稻每亩产量达到595.1㎏,比对照每亩增产84.4㎏,增产率是16.5%;对照单产为510.7㎏,通过一年试验示范调查表明,施用硅丰原液体硅肥增强水稻秧苗抗逆性、抗倒伏,提高水稻分蘖率、结实率、千粒重,有明显增产增收效果,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试验示范报告 第5篇

南京市江宁区土肥站

按照农业部《肥料登记证管理办法》和《肥料肥效试验技术规程》的要求,为了验证南京宁粮生物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于2013年3月-6月期间安排了此次试验。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地点:江宁区淳化街道,供试土壤为粘性土,肥力中等。

供试肥料:含腐植酸水溶肥料,由南京宁粮生物肥料有限公司提供,腐植酸≥30 g/L,N+P2O5+K2O≥200 g/L。

供试作物:小麦,品种为扬麦11。上茬作物:水稻。1.2 方法

本次示范试验共设2个处理。

处理1: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按每亩50 g的用量,使用前稀释600倍,叶面喷施,分别于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各喷施一次,其他施肥及管理措施按当地常规进行。

处理2:清水对照,以同处理1等量的清水进行叶面喷施,喷施次数和时间同处理1,其他施肥及管理措施与处理1相同。

示范试验,不设重复,处理1面积20亩,处理2面积2亩。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

在收获前一周,对试验区小麦进行了产量结构的考察(每个处理随机考察3个点,3平方尺/点),测得理论产量,收货时处理和对照进行单独测产,得到实际产量(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处理1有效穗数比处理2多了1.32万/亩,有效穗粒数增加了1.08粒,千粒重增加了1.82 g,说明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能够改善小麦产量的结构因素。

表1 不同处理下的小麦产量结构

处理 1 2 穗数(万/亩)30.68 29.36

有效穗粒数(粒)

32.65 31.57

千粒重(g)46.74 44.92

理论产量(kg/亩)

468.20 416.36 2.2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在小麦收获时,在两个处理中分别取3个点(4 m2/点)进行产量分析(表2),结果显示,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后,小麦产量可达452.43 kg/亩,比清水对照增加了30.65 kg/亩,增产率为7.27%,说明喷施叶面肥能够有效促进小麦增产。

表2 不同处理下的小麦实际产量

处理 1 2平均实际产量(kg/亩)

452.43 421.78

比对照

± kg/亩 30.65

± % 7.27

2.3 经济效益分析

小麦价格按2元/kg计算,喷施叶面肥的工本费按10元/亩计算,喷施叶面肥后农民净收入增加41.3元/亩,产投比为2.07:1,增收效果明显。

表2 经济效益分析表

处理 1 2 亩产量(kg/亩)452.43 421.78

亩产值(元/亩)

904.86 843.56

增加成本(元)

净增收(元)41.3

产投比 2.07:1 小结

试验示范协议 第6篇

甲方:

乙方:

为了切实做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试验、示范工作,确定我市代表性土壤类型玉米种植最佳氮、磷、钾肥施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经三方协商,就做好“3414”肥效试验/校正试验达成以下协议:

一、试验内容:(在承担内容选项上打“√”)A:玉米田“3414”肥效试验

B:玉米田校正试验

二、甲方职责:

1、制定试验方案,开展相关培训,并对试验进行全程指导。

2、提供乙方试验用肥、用种。

3、支付乙方农田补偿、试验用工补贴;支付丙方交通补贴、用工补贴。

4、对试验全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三、乙方职责:

1、参加甲方开展的相关培训并掌握试验方法。

2、严格按照甲方制定的试验方案以及甲方的指导意见进行农事操作。

3、做好试验田间记载并定期向甲方通报试验情况

4、完成试验任务,未经甲方允许,不得以任何理由半途中止试验。

5、完成试验报告。

四、试验补贴标准

乙方完成1个“3414”肥效试验农田补偿,全程试验用工补贴共1000元,校正试验补贴500元。

五、试验效果评价

甲方组织三方对试验不定期进行总结评价,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试验不得不中止进行的或由于试验操作不当造成试验结果准确程度受到影响的,试验补贴数额经友好协商确定。

六、其他未尽事宜三方协商而定

七、协议一式二份,各方各持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签字

水稻抛秧技术试验示范总结 第7篇

水稻抛秧技术试验示范总结

为了探讨水稻钵体苗机械抛摆技术的增产效果,给今后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承担了省级试验示范任务,并认真进行了调查研究.

作 者:王淑红 赵志艳 丁丽华 邢丽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同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 年,卷(期): “”(2) 分类号:S5 关键词: 

试验示范报告 第8篇

1 试验地点

丰年村李世平的大棚育苗基地, 土壤种类为水稻土, 属于老稻区, 碱解氮136mg/kg, 有效磷18.5mg/kg, 速效钾113mg/kg, 有机质20g/kg, p H值6.1, 小区耕作质量高, 土壤肥力为中等水平, 全年施肥量450kg/hm2, 栽培技术是钵体摆栽, 规格为30cm×20cm内4~5苗。

2 试验处理

大区对比, 面积500m2, 根据不同用量设置3个硅丰原液体硅肥处理区, 设一个施用隆垦液体硅肥处理区, 对照采用水稻常规浸种育苗, 不设重复。

处理1:用250m L/瓶液体硅肥600倍液在秧苗2~3叶期喷施1次, 在6月中旬分蘖期喷施1次。

处理2:用500m L液体硅肥500倍液在6月中旬分蘖期喷施1次。

处理3:用大桶2.5kg硅丰原液体硅肥500倍液浸种, 在6月中旬分蘖期喷施1次。

水稻秧田期喷施隆垦液体硅肥, 秧苗2~3叶期, 本田在分蘖期各喷1次。

对照:水稻常规栽培为对照。

3 主体技术

采用大棚旱育苗技术, 参试品种为龙粳31, 4月10日播种, 5月20日插秧。

4 试验调查记录与分析

4.1 水稻秧苗素质调查

根据喷药1周后对秧苗素质调查结果显示 (见表1) , 应用硅丰原液体硅肥处理2好于其他处理间, 平均株高比对照多1.2cm, 根数多4条, 根长多1.3cm, 百株鲜重地上多2.8g, 地下鲜重多1.1g, 百株干重地上多1g, 地下多0.3g, 达到了提高秧苗素质的作用;施用隆垦液体硅肥, 株高多0.8cm, 根数多3条, 根长多1.3cm, 百株鲜重和百株干重都高出对照, 从秧苗调查结果上看施用液体硅肥具有促进水稻秧苗生产, 光合能力增强, 提高了水稻抗病能力, 对水稻生育生长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2 水稻生育进程调查

4.2.1 施用方法

试验各处理间在水稻移栽后分蘖期喷1次药, 时间是6月15日, 每个处理区面积为500m2, 采用背负式喷雾机喷雾, 试验地其它管理同常规。

4.2.2生育进程分析

施用液体硅肥与对照都是同一时间插秧, 施用硅丰原处理2在生育各时期明显比对照提前1~2d, 返青期是5月27日, 分蘖期在6月18日, 拔节期是7月3日, 孕穗期是在7月18日, 抽穗期是在7月28日, 成熟期是在9月22日, 施用隆垦液体硅肥在生育进程各时期也比对照提前, 通过这些数据分析, 施用液体硅肥有促进作物早熟的功效 (见表2) 。

5产量结果与分析

通过秋季测产与室内考种 (见表3) 结果显示, 处理间均无倒伏现象, 施用硅丰原液体硅肥处理1, 产量达到602.1kg/667m2, 比对照增产91.4kg/667m2, 增产率是17.9%;处理2产量达到632.2kg/667m2, 比对照增产121.5kg/667m2, 增产率是23.7%;处理3产量达到609.8kg/667m2, 比对照增产99.1kg, 667m2的增产率是19.4%;施用隆体垦液体硅肥水稻产量达到595.1kg, 比对照增产84.4kg/667m2, 产率是16.5%;对照单产为510.7kg, 通过1a试验示范调查表明, 施用硅丰原液体硅肥增强水稻秧苗抗逆性、抗倒伏, 提高水稻分蘖率、结实率、千粒重, 有明显增产增收效果, 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硅丰原液体硅肥, 是一类经特殊螯合反应形成的唯一能被植物直接吸收的单硅酸为主的有机硅化合物, 对农作物增产有着显著效果。促进根系活力, 对籽粒形成、增加千粒重提供了物质保证, 提高作物最终产量。

试验示范报告 第9篇

40%福戈WG有效成分是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本试验目的是通过40%福戈WG与其他药剂合理使用技术,达到在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的情况下有效防控水稻病虫为害的目的。

二、试验对象、作物

供试作物:水稻(品种:七山占)防治对象: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纹枯病、稻瘟病

三、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0年7-10月在紫金县紫城镇进行。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水稻。水稻于7月15日播种,8月1日抛秧。

四、试验处理

1.供验药剂

40%福戈WG、15%苯甲·丙环唑EC、40%异稻瘟净EC、10%噻嗪·异丙威EC、40%稻瘟灵EC、75%三唑磷EC、5%井冈霉素AS、50%混灭威EC、25%噻嗪酮WP、2%阿维·高氯EC、45%硫磺·三环唑WP、30%稻灵·异稻EC

2.试验处理

(1)减量用药分别在秧苗期用40%福戈WG2克+40%异稻瘟净EC13.5ml;在分蘖期用40%福戈WG6克+30%稻灵·异稻EC 60ml+15%苯甲·丙环唑EC10ml;在破口期用40%福戈WG8克+15%苯甲·丙环唑EC15ml+45%硫磺·三环唑WP 70ml进行减量处理。

(2)常规用药分别在秧苗期用10%噻嗪·异丙威EC13.5ml +40%异稻瘟净EC13.5ml;在分蘖期用40%稻瘟灵EC100ml+15%三唑磷100ml+5%井冈霉素AS200ml+、50%混灭威EC100ml;在孕穗期用5%井冈霉素AS 200ml+50%混灭威EC100ml+25%噻嗪酮EC20克+2%阿维·高氯EC100ml;在破口期用45%硫璜·三环唑WP70ml进行处理。以上处理不设重复,减量用药技术和常规用药处理各0.7亩,空白对照0.1亩。

五、试验效果调查

1.壮苗效果调查

抛秧后15d(8月16日),从各处理中随机选取20丛秧苗,调查其根长、苗高、叶片数以及鲜重。

2.病虫防效调查

(1)防治稻飞虱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5丛,调查水稻的稻飞虱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分别在施药处理防治稻飞虱第2、第3次施药前和施药后第7天、第20天调查。

(2)防治三化螟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法取样,每处理区取10个点,调查水稻枯心(白穗)情况,计算枯心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第3次施药后15d,三化螟危害症状定型后,调查枯心率。

(3)防治纵卷叶螟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法取样,调查100丛水稻卷叶率,计算卷叶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第3次施药后14d,调查卷叶率。

(4)防治纹枯病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5丛,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第3次施药前和施药后14天调查。

(5)防治稻瘟病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记录总叶(穗)数、病叶(穗)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第1次施药前和施药后14天、减量用药第3次施药前和施药后30天调查。

3.测产

(1)在各处理区中间划出5m2(2m×2.5m)区域,数水稻丛数,称实际产量。(2)在5m2(2m×2.5m)区域边取两个0.25m2(0.5m×0.5m)区域,各选取6丛水稻(共12丛),数穗数、脱粒。数稻谷数(饱满谷粒)。称这12丛稻谷重量,按14%水量调整。(3)计算实际产量、每平方穗数、每穗谷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kg/亩)= [5m2水稻实际产量(kg)/5]×667;穗数/平方 =(穗数/12丛)×(丛数/5m2);每穗谷粒数 =(12丛水稻总谷粒数/12丛水稻总谷粒数);千粒重 =(12丛水稻总谷粒数/12丛水稻总谷粒数)×1000。

4.气象资料

试验从7月15日-10月25日进行,施药期间无不良天气影响。

5.对供试作物的影响

各试验药剂对水稻无药害。

六、试验结果

1.壮苗效果

抛秧后15d调查,减量用药、常规用药和空白对照处理的水稻根长分别为14.30cm、13.00cm、14.20cm;株高分别为35.80cm.33.80cm、34.40cm;叶片分别为11.30片/丛、12.5片/丛、11.8片/丛;鲜重分别为3.60g、32.00g、3.65g(见表1)。减量用药处理在增加根长、株高、鲜重方面有一定效果。

表1 减量用药技术壮苗结果(广东紫金2010.7-10)

试验处理根长(cm)株高(cm)叶片数/丛株鲜重(g)

减量用药14.3035.8011.303.60

常规用药13.0033.8012.503.20

空白对照14.2034.4011.803.65

2.防治稻飞虱效果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稻飞虱,第2次药后10天防效分别为79.22%、56.00%,药后20天后的防效分别为89.79%、34.78%(见表2);第3次药后10天的防效分别为80.22%、34.26%,药后20d防效分别为71.52%、75.32%(见表3)。减量用药处理防效良好,优于常规用药处理。

3.防治三化螟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三化螟,第1次药后24天防效分别为77.78%、53.33%;第3次药后20天的防效分别为100.00%、80.00%。减量用药处理效果良好,优于常规用药处理(见表4)。

4.防治稻纵卷叶螟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第2次药后14天防效分别为89.29%、42.06%;第3次药后20天防效分别为92.13%、25.93%。减量用药处理效果良好,明显优于常规用药处理(见表5)。

5.防治纹枯病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纹枯病,第3次药后14天防效分别为64.43%、51.74%。减量用药处理防效一般,略高于常规用药处理(见表6)。

6.防治稻瘟病效果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稻瘟病,第1次药后14天防效分别为76.32%、63.34%(见表7);第3次药后30天防效分别为85.12%、69.72%(见表8)。减量用药处理效果良好,优于常规用药处理。

7.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减量用药技术处理的水稻产量为441.00kg/亩,比农民常规用药处理的水稻产量(371.00kg/亩)增加70.00kg(见表9)。

七、对水稻产量影响和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各处理区亩产量,扣除药剂、人工成本,减量用药亩产值为958.4元,对比常规用药亩产值(802.8元)增加155.6元。(见表10)

八、评价和建议

试验结果表明,以 40%福戈WG与其他药剂合理使用的减量用药技术对水稻主要病虫害有良好的防效,对水稻无药害。该用药技术在减少一次用药次数的情况下,能有效控制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的为害。建议进一步进行大面积的示范试验,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表2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稻飞虱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3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稻飞虱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4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三化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5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稻纵卷叶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6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纹枯病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7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叶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8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穗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9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病虫示范试验产量结果(广东紫金 2010.10)

试验示范基地实施方案 第10篇

为了搞好2010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按照《温泉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结合本县基地实际,特制定如下建设方案:

一、基本情况

遴选基础设施较好,技术力量较强和规模适中的6个基

地,其中四大作物基地4个、马铃薯基地1个、花卉基地1个。分别为安乡小麦、油葵生产基地,哈镇甜菜生产基地,查乡玉米、马铃薯生产基地,扎勒木特乡花卉生产基地。每个基地都要有技术责任人并明确职责,保证基地管理水平。示范基地围绕主导产业主要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试验、技术集成和对比展示等。要统一竖牌,标明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实体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等信息。定期组织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到基地观摩和学习,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功能。

二、主要目标

通过对小麦、玉米、油葵、甜菜品比试验、示范和新技

术示范应用,筛选出适合我县生长的农作物当家品种,为全县提供足够的优质作物良种、家品种、成熟配套技术和病虫

害防治技术,促进全县作物创高产,提高农民种植收入。1

三、建设内容

1、新品种引进与示范、良种繁育。

2、推广配方肥施用技术。在基地内全面实行配方施肥。经农技部门化验土壤后,制定配方,组织生产,在施肥期间施用。

3、开展新技术培训。在项目实施期间,将在基地生产

中开展2-4期配方施肥技术,主推技术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滴灌技术、精量播种技术等农业新技术生产知识培训。

4、生物农药购置。为了试验示范顺利进行,实现高产、稳产,需集中购置生物农药对基地内夏、秋两季作物进行化学除草、土壤处理、叶面肥喷施和病虫害防治。

四、工作进度安排

2010年2月:按照《温泉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并对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培训。

3—4月份:抓好试验示范基地的播种、施肥技术,对小麦基地进行化学药物除草、化控、病虫害防治,并及时追肥浇水。

5-6月份:加强玉米、油葵、甜菜基地的及时间苗、定苗,抓好苗期管理,同时搞好中耕,蹲好苗。对小麦基地进行锈病及细菌性条斑病防治,进行遍叶面肥喷施。

7—8月份:一是加强玉米、油葵、甜菜基地的中耕、开

沟培土及追肥工作,并结合实际适时进水。二是对小麦基地追足肥,灌好水,加强小麦后期田间管理工作。三是做好科技示范户小麦的测产及取样工作。四是及时进行适时收获。五是做好实产调查、室内考中工作。

9-11月份,一是做好玉米、油葵、甜菜基地的测产、取样及室内考种工作。二是适时收获,进行实产调查。

12月份,对小麦、玉米、油葵、甜菜基地工作进行数据的总结、整理、上报。

五、工作措施及效果

为做好基地建设,各基地要成立工作小组,共同做好本项目建设工作。同时聘请博州农业科技开发中心、土肥站、植保站、经作站、设施园艺站等专家为专业技术指导,开展小麦、玉米、油葵、甜菜品种的对比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力争使本基地成为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达到节本增效,农民增收良好效果。

温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试验示范促推广,旱作农业创辉煌 第11篇

——榆中县创新推广旱作新技术纪实

牛建彪

一、榆中县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榆中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腹地,介于东经103°49′15″~104°34′20″,北纬35°34′20″~36°26′30″之间,总土地面积 3301.6平方公里,县内地形复杂,海拔1432~3670米。东临定西市,西接兰州市七里河、城关二区、西南与定西市临洮县衔接,北隔黄河与皋兰县、白银市相望,东北和白银市的靖远县、会宁县接壤。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呈“凹”状,山多川少,自南至北地形呈“马鞍型”分布,自然形成了南部高寒冷凉二阴区、中部川源河谷区和北部干旱区三大自然生态农灌溉区。

2、气候特点

降水北少南多,由北向南逐渐递增。北山大部至陇海线以北为280~350毫米,陇海线以南中部川地在400毫米左右,南山地区为500毫米以上,兴隆山林区中心为621.6毫米。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川地区年蒸发量 1406.8毫米。南部地区气候较为湿润。年平均气温6.70℃,≥0℃的积温为2825~3188℃,≥10℃的积温为1841~2589℃,年日照时数2666小时,无霜期平均120天,“十年有九旱,三年一大旱,春旱连夏旱”,常常影响春播作物的播种与出苗和生长,始终处于被动抗旱的局面,严重制约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现状

发源于马啣山、兴隆山脉的自流地表水年总径流量5349万立方米,其中入境地表水资源231万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19.4亿立方米,补给来源有洪水、渠水、大气降水、田间灌溉水的渗漏和沟谷的潜流等。唯一的客水资源是黄河,流经我县西北边缘的来紫堡、青城、上花、园子四个乡镇,平均年径流量约336.7亿立方米,能够直接利用的仅有青城镇,中部川源区的其它乡镇全靠 “三电”、“和电”两大

电力提灌工程提取黄河水灌溉,因水源地势低,提水扬程高,渠道路线长,提灌投资高,利用有限。县内70%的耕地仍然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

4、社会、经济

全县辖8镇15乡268个行政村16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6万人,其中乡镇总户数9.32万户,总人口39.07万人。有汉、回等12个民族,汉族占99%,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现有耕地面积106万亩,其中水浇地29万亩,保灌面积24万亩,山旱地77.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8%。200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8%。种植的作物主要为玉米、马铃薯、小麦、豌豆等粮食作物和以花椰菜、甘蓝、芹菜、大白菜等为主的“高原夏菜”、胡麻、油菜籽等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旱作农业新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玉米、马铃薯、蔬菜等高产高效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小麦、豌豆等夏粮作物面积逐年减小。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5.76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了 1.31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3元。

二、旱作农业技术的探索与发展

1、推广应用的旱作农业技术

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从我县实际出发,主动应对自然,发挥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紧紧咬定县域内,“靠天吃饭”的气候特征和多年从事旱作农业生产的特点,按照科学发展观,主动应对自然,把如何高效利用好天然降雨,作为发展旱作农业的主题,将工程集雨措施和农艺技术集雨措施机的结合起来,总结推广了“„121‟集流补灌、地膜全地面覆盖栽培、地膜覆盖再利用免耕栽培、小麦、马铃薯微垄覆膜栽培、间作套种、种植抗旱作物、科学施肥、日光温室膜面集雨”等行之有效的旱作农业集成技术,使有限的雨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由传统抗旱向科技抗旱的转变。以上一系列使用旱作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增强了旱作农田抗旱防灾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旱作农田的生产效益,有力促进了旱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产生

2003年,县农技中心依托农业部旱作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农技人员依据旱作农业技术“雨水富集叠加、雨水就地入渗、覆盖抑蒸”理论,针对项目区降雨量少(全年降雨量350毫米左右),分布时空又不均匀,春旱出现的次数最多,也最为严重,常常影响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和生长的气候特点,按照玉米前期生长缓慢,需水量少,比较耐旱,在拔节后生长迅速,需水关键时期与自然降雨分布规律基本吻合的生理特性,大胆创新实践,潜心试验研究,提出了“早春整地起垄、趁墒全膜覆盖、适时垄沟播种”的“旱作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集成技术”(简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该技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整、垄沟种植”为一体,由当年的1.2亩试验田试验成功,经过2004~2008年在全省旱作农业区示范、推广,证实了该项技术的“集雨、保墒、抗旱、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大面积推广应用,是促进旱作农业区粮食稳产、高产的一项短、平、快实用技术。目前已成为甘肃全省旱作农业的主推技术全省推广应用。

3、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2004年榆中县示范推广0.5万亩,2005年达到3.34万亩,玉米平均亩产506公斤,比半覆膜田(常规栽培)亩增产123公斤,增产32.1%,每亩增收123元(玉米按1元/kg计);与旱地大田小麦亩产100公斤(小麦按1.4元/kg计)相比,增产406公斤,增产4倍多,亩增收400元。2006年推广面积达到了7.65万亩,在遭遇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的情况下,技术经受了干旱的极限考验(玉米生长期1~7月降雨量164mm),据全县17个示范点实地测产,玉米平均亩产达392公斤。其中:北山平均单产352公斤,最高亩产达 430公斤,川旱地平均单产404.7公斤,最高亩产达562公斤。2007年全县示范推广面积12.3万亩,平均单产558.4kg,比半膜覆盖每亩增产151.1kg,增产37.1%。

2011年全县推广该技术30.3万亩,并将技术向该海拔旱地蔬菜作物扩展应用。共建立各类示范点106个,试验示范面积6.9万亩。其中100亩以上示范点49个。500亩以上26个,千亩以上31个,并建立了连搭乡石头沟村、小康营乡小康营村两个3000亩以上的连片示范区,技术部门在示范区开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相关研究试验,充分挖掘技术潜力,也为新技术的展示创建了窗口,搭建了平台。

三、主要做法和体会

1、注重试验,不断探索,是技术推广的工作基础

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每年都注重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试验研究资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于2003年在清水驿乡杨河村创新探索总结出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旱作农业集成技术体系,解决了旱作农田对天然降雨的高效利用问题,使旱作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国内率先闯出一条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传统技术为现代技术的旱作农业新路子。

2、行政推动,财物扶持,是技术推广的得力保障

近年来,农业部、省市县、乡村社各级行政部门十分重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特别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召开了4次技术推广现场会,强调技术在发展旱作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安排推广任务,并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市县从2005年开始,每年召开现场会,有力促进了我县技术推广工作,在全县形成了一个政、技、物相结合的推广机制,确保了推广任务的全面落实。

3、广泛宣传,强化培训,是技术推广的重要环节

我们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县有线电视台开辟专栏,播放《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专题片,并及时报道各乡镇在技术推广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县农技中心包乡技术人员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专题讲座、咨询服务等方式,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0余场(次),培训农民7.8万人(次),现场演示120多场(次),培训技术骨干2000多人(次),印发相关技术材料8.5万多份,做到了户均一份技术明白纸,村民小组一张《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光盘。通过开展广泛宣传和技术培训,在全县形成了人人皆知,户户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的氛围。

4、抓点带面,创新机制,是技术推广的有效方法

我们采取整合技术资源,省市县联建高标准示范点,培育典型、树立样板、示范带动的推广机制,按照“示范一块成功一块,示范一

点引导一片”的做法,用样板启发激励农民应用新技术。全面推行了“县级主管领导包点抓样板,县级其它领导包片抓示范,县直部门领导包乡抓推广,乡镇主要领导包村抓重点,村级主要领导包地抓质量”的“五包五抓”责任制,全面促进技术推广。

5、指导到位,服务到位,是技术推广的有效措施

每年秋覆膜和春季顶凌覆膜和作物生长期间,各级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放弃节假、休息日,深入村社农户、田间地头,与农民座谈交流、对比算账,每到一处就大讲特讲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优点和操作要领,他们手把手带头实地操作演示、教农民规范种植。优质的服务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激发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应用技术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技术推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上一篇:关于劳动节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基层学校如何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