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研修日志

2024-09-18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研修日志(精选14篇)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研修日志 第1篇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研修日志

上传: 胡冬兰

更新时间:2013-1-15 16:01:43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自“诗三百”至唐诗宋词,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在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人比黄花瘦”的婉约;也能听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激愤呐喊,“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徜徉在这部宝典中,如果学生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诗歌的“言外之意”,老师依然把一首首优美、清新的诗肢解成字、词、句的知识点堆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诗歌鉴赏中有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探寻审美客体,建立审美感知,达到“应目”

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景物、音韵、意象的,也可以意境的、人情的,甚至是哲理的,它们是学生产生审美体验的前提。诗歌教学中的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教师要深刻挖掘各种审美对象,把学生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凝聚中审美对象上,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感受,达到“应目”的初级审美体验。美感效应称这阶段为“诱导效应”。

(一)景物美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中,诗歌内容占绝大部分,其中描写了好几种景物: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秋景图”;有“河畔金柳”、“波光艳影”的“康桥夕阳图”;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归园田居图”;有“云霞明灭”、“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天姥梦游图”等等。这些景物都成了诗人作诗吟诵、表情言志的对象。作品中用精美的词语描写景物,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联想翩翩。诗人的情感和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景物的调协,使得两者统一,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它们相互烘托,益见其美。这就是由于物景对象提供了一种美,一种与诗人情感和谐的美。(二)、韵律美

鲁讯先生曾说过,诗歌起于劳动,源于“吭唷、吭唷”之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诗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以“四言”为主,读来节奏鲜明: 硕鼠/硕鼠,无食/我暴!三岁/贯女,真 /有顾。逝 /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受得/!

此节奏确如“吭唷吭唷”之声,后来演变为歌谣。奴隶们一这劳动,一这歌唱(咒骂),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古诗词曲大可以用来歌唱,既可歌唱者,必有节奏音韵,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至今可以歌唱。即使是不可歌唱的现代诗歌,也具有音韵美。现就载望舒的《雨巷》,感悟诗歌的音韵美: 全诗共七节,其中首节和末节除“逢着”与“飘过”两词不同之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首节)(末节)

撑着油纸,独自 撑着油纸,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种重言复唱、首尾呼应的手法定下了整首诗韵律的主调,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构成全诗回旋的整体韵律美。

中间五节,每节六行,匀称严整,三、六行压韵,“ang”韵就象芭蕾舞演员,在全诗中旋转、跳跃,反复出现,充分达到了节奏舒缓、声韵和谐的艺术效果。

(三)意象美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意象在诗歌中,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意象成了诗人情感的直接现实,也是诗人审美活动的直接现实。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象的呈现来实现,使意象完成“心象”向“语象”的转变。因此,意象具有象征功能,它是诗人“心象”的象征,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可戴望舒的《雨巷》:……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

诗人在诗中创造 了一上“丁香意象”。诗人用丁香比喻姑娘,它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也是诗人的象征。诗人彷徨求索,为的就是寻找姑娘——理想,然而这“姑娘”“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是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孤苦心情的象征。

又如郑敏的《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的意象很独特,从稻束互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诗人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一 线索,把不同的意象贯穿起来,隐含了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朱光潜语),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要想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得领悟意象之美。

(四)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我们也常常用“诗的意境”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优美。诗的意境往往能唤起人们的联想:“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联想到禅道的虚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联想到隐逸的清空灵;“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使春花绽放、鲜艳夺目的意境全出;等等。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目》:

枯藤老树昏,小桥流水人寥,古道窗风病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用九个常见的物象构成一幅秋天的今晚萧瑟苍凉的图画:枯藤 缠、老树衰颓、昏鸦瑟缩……,表现出诗人(天涯游子)的彷徨苦的心境。此境中之象,深沉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人情美

诗有状物写景、抒情议理的,也有叙写人情的,描写与人间的变往,表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其中有: 有情人之间的,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源头——《诗歌。邶风》中就有描写: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爱而不见,撮昔踟蹰。静女奠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奠,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姑娘之间的一次约会。女子的迟迟不出现,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断徘徊。此时,青年男子想起了以前相会的情景;女子赠送他彤管(管乐器)和荑(茅草芽)。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是恋人之间的一种人情美。也有新人之间的,如《大堰河——我的保姆》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纸火之后,在你拍去 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 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之后。在乐 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 之后,在你把小儿子 柴刀 的手包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 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 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大堰河,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她勤劳;搭灶、拍灰、补衣、包伤口、掐子……;她爱人:爱我、爱夫儿。她对亲人的爱都表现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这简单的日常生活,却含蕴着纯朴的亲人之间的人情美。

无论是哪一中人情,都饱含着强烈的人世间的情感,这些情感都会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就是人情美,让人的情感、心灵得到一净化与升华。

(六)哲理美

发展的观点是只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白居易《草》中有言: 高高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用发展的观点来看,今年的草是新生事物,去年的草是陈旧事物,新事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汲取旧事物生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发展不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它反映了事物新陈代谢的规律,它的实质内容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相对、平衡的观点也是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卡之一琳在《断章》中这样写道: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通过两组相关的意象,表达了相对、平衡的观念:人可以观赏风景,也可能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成为被观赏的对象,这是相对;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而这一切也可能成为他人梦境的装饰,这也是相对的。这是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储存,明白了事物间普遍存在的相对、平衡的关系,人就不应该再有怨尤。

语文教学应负有思想教育的任务,但如果一味地进行思想灌输,不但不会有应有的效果,有可能还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心理上进行抵触。所以我们要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应该接受。

美,无处不在,除了以上几种审美客体之外,语文课堂氛围也具有审美因素,尤其是诗歌教学,具体表现在:教师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和投影的渲染;录音配乐、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等等。它们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无论任何一种审美对象,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会在我们的心里产生共鸣,受到美的净化、升华,这就是“会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研修日志 第2篇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在理解这些基本理念时,必须把握好以下两点:

第一,语文教学对象的全体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不是为少数尖子学生设计的。例如,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祖国语文是祖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作为首要目的,使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语文课程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还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作出不懈的努力。

第二、语文素质培育的全面性。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的有机结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和性学习,顺应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发展和突破。具体表现在一有利于语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因为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有两个通道:即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两个渠道是小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两翼”,相辅相成,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有利于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将大大增强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三有利于各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探究的需要,随时改变原设计的思路,沿着更新的目标去探索、前进,以求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主的进行设计活动,这样便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因此,在活动中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施展,智力因素都能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3、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探析 第3篇

当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鉴赏诗歌的兴趣, 丰富他们的情感, 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审美情趣, 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是新课改的初衷, 也是对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 对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进行探究, 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回归文本

现在, 某些语文课堂已经逐渐出现边缘化的现象——很多时候都忽视文本, 只把文本当教学的引子, 而把教学重心放到了课堂活动的组织与课外内容的拓展上。应该说, 常态的阅读教学, 尤其是诗词教学, 应该建立在对文本以及和文本相关的副文本的阅读基础上, 应该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 读出书的意味, 读出自己的心得。至于教师, 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和方式,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品味到原汁原味的作品。比如, 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应该先从题目切入找出怀古诗的一般特点, 再通过“赏眼前之景——想历史人物——抒一己之怀”三个步骤引导学生解读诗歌, 从而让学生读出景物的特点、人物的形象与自己的感慨。时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语文教学对“回归文本”的呼唤也越来越迫切了。

1.“回归文本”符合新课程发展的要求

首先, 要让学生读懂诗词, 这关系着教学的深度与效率。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地钻研后, 可以站在认知的高度对学生的解读进行有效指导。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之本, 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 坚持教材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本色。虽然教学内容不完全等同于教材内容, 但不可否认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用教材教”原则上要求教师利用“教材”这一载体, 从语文课堂的目标任务出发去选择相对合理的“教学内容”, 但无论如何所选内容都应该立足于教材。

其次, 让学生的阅读体验建立在文本研读上, 这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设计中任何一处延伸或挖掘都是建立在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的。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体验, 而要最先接触和体验的就是文本本身, 因为没有直接接触文本, 任何的解读都是虚幻的“空中楼阁”。

2.“回归文本”可以凸显诗词本身的价值

回归文本, 用好教材, 并不是所谓的“以本为本”。教材中的选文是专家千挑万选才选出来的,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比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这两首词无论从形式上说还是从内容上看, 都是宋词中的典范之作——学习这两首词, 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精妙之处, 还可以从中探究出两宋词坛不同流派的不同特征和两位词人的生活经历, 甚至还可以窥探到宋词在整个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这样的文本不好好利用岂不可惜?

二、走近诗歌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应当注重从多个角度切入,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在情感, 并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切入点找准了, 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别致生动。

我们可以从形象翻译诗歌入手, 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比如我们在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时, 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翻译: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 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 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再把翻译与题目联系起来理解, 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情感便很明朗了。

我们也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要抓住这些意象, 仔细体味, 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 从而准确“入情”。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抓住了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向来诉说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 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些意向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我们还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某一表达技巧角度切入分析。比如我们学习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我们就可以抓住这首诗的对比反衬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诗歌前两句是虚与实的对比、乐与悲的对比, 后两句是人与物的对比。全诗借景抒情, 通过对比反衬, 流露出了浓厚的悲思愁绪。除对比外,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都可以作为分析一首诗的切入点。

诗词鉴赏分析的切入角度与方法还有很多, 在具体分析时, 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套用某一种, 而应该综合并用, 尽可能地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深入。

三、教学强化朗读

1. 培养自由朗读的习惯, 提升早读课的效率

早读课基本上都是自由朗读, 教师应该让学生选择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因为, 只有教师放开要求, 学生才不会被既定的解读限制, 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 学生的朗读兴趣才会被激发。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安排好自习计划, 指导学生利用好早读课的时间。只有这样, “自由朗读”才不会成为“自由散漫”的朗读。

2. 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也是体现教师指导最集中的地方。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把握诗词, 就一定要教会学生朗读诗词。朗读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识记并背诵诗词, 而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风格。自由朗读时, 学生要注重多元解读。课堂上, 教师要突破传统的以齐读代替一切朗读活动的做法, 结合学生的朗读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朗读方式,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找到自己的风格,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内驱力。

3. 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 提升课后巩固的效率

课堂上的一切指导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课后学以致用。因此, 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脱离教师的“帮扶”, 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勤加练习。当然, 除了利用好课堂展示之外,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搭建小组研讨、集体竞赛、公益演出等平台, 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朗读形式, 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第4篇

(一)兴趣较低,阅读面也较为狭窄,同时积累量也相对比较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记诵的状态,在知识的迁移上容易受到约束和限制,缺乏一种宏观审读,也就更谈不上个性悟读或者审美解读,最终造成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上非常的茫然,一切为了考试而学习,未真正领悟到古诗词所蕴含的各种艺术美,自然而然其自身的文学素养也就得不到提高。

(二)教学策略过于单一和形式化

古诗词自身具备内容含蓄、语言凝练、表达巧妙、文句变形且语义跳跃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也使得其并不像白话那样浅显易懂。对于大部分古诗词而言,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文句的挖掘就可明白其内在所蕴含的意义,而这无疑也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加大了难度。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仍旧采用的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古诗词自身语言所具备的灵活气韵得不到展现,使其审美趣味逐渐下降,最终使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受到影响、限制,造成其教学质量低下。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策略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来。同时,我们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走近诗歌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在情感与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切入点找准了,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别致生动。我们可以从形象翻译诗歌入手,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比如我们在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时,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形象翻译: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再把翻译与题目联系起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情感便很明朗了。我们也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

比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向来诉说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向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我们还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某一表达技巧角度切入分析。比如我们学习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我们就可以抓住这首诗的对比反衬手法进行深入分析,诗歌前两句是虚与实的对比、乐与悲的对比,后两句是人与物的对比。全诗借景抒情,通过对比反衬,变现了浓厚的悲思愁绪。除对比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都可以作为分析一首诗的切入点。诗词鉴赏分析的切入角度与方法还有很多,在具体分析时,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套用某一种,而应该综合并用,尽可能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深入。

(三)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是高考考试内容的重要一项,因此也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我们必须明白,积淀是第一步,然后才能有鉴赏能力的提高。离开了积淀,鉴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了鉴赏的两方面内容。即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的思想内容。鉴于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诗歌形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有人把这种形象称为意境。应该说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但在意境分析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片面地用教参上的观点去套原文。而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参与、去分析诗歌,诗无达诂,也许学生的分析可能粗浅,但那是学生自己的观点,应该值得鼓励。同时在诗歌分析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依据原诗去进行分析,不要空洞分析,同时学会知人论世、辨证地加以分析。

2.语言及表达特色。在诗歌中如果将形象划归到内容上,那么,语言及表达特色则更多地属于形式表达。由于学识环境的影响,每个诗人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关于这一点,历代诗歌评论家都有杰出的评价,教参上也有很多论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分析、介绍每位诗人的语言及表达特色,通过鉴赏分析诗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及表达特色的认识,进而能够独立赏析诗歌。

考试不会考课本上现成的知识,但是考的是学生的能力。就古诗教学来讲,很少考的是对课本上古诗的赏析,但赏析能力却来自课内。所以我在诗歌教学中,在讲到赏析的时候,应让学生少背教条,而更多地从诗歌本身出发,通过对诗歌本身的分析,养成学生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登高》这首律诗时,古今对它的分析应该说多如牛毛,但我们不可能给学生一一例举。我认为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它、背诵它。在背诵的基础上,去分析它的诗歌形象。如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首先要记住它描写了三种景象,那这三种景象的特点是什么呢?风“急”,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那呼呼的风声,而这呼呼的风声又何尝不是作者内心那强烈的不平、满腔的悲愤,怀才不遇的潦倒心境难以平静,而天“高”,辽阔的天空和作者个人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反照,猿“啸哀”,猿的哀鸣和作者的不平不是恰相呼应吗?分析形象,就是根据诗歌内容本身进行分析,而不是根据教参去分析,教参是参考,而不是教条。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高中语文研修反思日志 第5篇

这次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天的网络学习及交流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浅谈我对这次培训的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我积极投身到网络研修的学习当中,认真按时观看老师授课视频,本着共同进步的学习态度,主动参加课题的讨论,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通过研修,让一个刚刚进入高中阶段教学的我,学到了高中语文教学必备的业务知识。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了新课改下高中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我通过深入学习,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从而增强了我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我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的信念。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让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对高中语文个专题知识点有了充分的认知,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夯实了基础。特别是阅读教学这一块,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我学习到了应如何因材施教尽可能地以简练的方式授予其完整的学科知识。在培训过程中我一直不断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真正领略到了培训的精彩,既有理论的高屋建瓴,也有实践的品鉴入微,既有专家的专业引领,也有同伴的经验互助……在学习中激发了自己的兴趣,扩宽了自己的视野,在教学中激活了自己的思维,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我的每一次学习都能使自己更进一步。

高中政治教学研修日志 第6篇

经过网上教育学习,现在我想谈谈对思想政治新课教学的认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核心环节,其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追求的核心目标,“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的课程理念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冲击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研究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追求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一一和谐课堂就成为高中政治教师的必然选择。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和谐课堂的涵义

课堂的和谐是教育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和谐课堂就是和睦、协调、融洽的课堂,是课堂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相辅相成、互促互向、共生共长的课堂生成状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我国在高中阶段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既是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对理论由知到信再转化为行的过程。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和谐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等多对多样性矛盾之间的整体动态平衡。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和谐课堂是以民主、平等、开放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实现知识习得、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及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和潜能开发的过程。

二、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和谐课堂的策略

1、确立和谐思想,真正以生为本

和谐的本质在于个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而“以生为本”则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学校教育要培养“和”而不“同”的学生。因此,要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构建和谐的课堂必须确立和谐思想,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和谐思想,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不“惟书”,不“唯师”,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张扬个性,这是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和谐课堂所追求的。但是,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问题分析认识时,往往会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比较偏激。如果政治教师一味地迁就学生的个性,而对学生存在的模糊或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听之任之,不加引导,那就不但不是和谐的课堂,恰恰相反,而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因素了。因此,这种表面上的“个性发展”,“一团和气”并不是和谐的表现。只有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对学生中存在的模糊的不正确的看法观点进行及时的正确引导,进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有提升,使其思想经过冲突碰撞而得到净化和升华,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互动、思想交流、情感融洽的和谐课堂。

2、营造和谐的课前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讲课前做到“身心放松”,轻松自如地进入学习状态,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教师可提前两二、三分钟进入班级,或组织学生齐唱活泼健康的歌曲,或播放轻松愉快健康的歌曲音乐,或静坐一分钟深呼吸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之前身体、心理得到放松,消除疲劳和紧张,处于和谐状态,以便集中精力,充满信心地听课和自学。例如在学习《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时,先播放歌曲《越来越好》:“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欢快优美的歌曲使学生们精神振奋,接着顺势导入新课:“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从根本上得益于我国生产的发展经济的腾飞,那么生产和消费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一关系又会给我们什么启示?这就是今天我们共同探究的主要问题。”这种“身心放松”方式紧紧扣住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经过这样课前的热身,学生对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学习热情普遍提高。

3、坚持互动交往,实现教学民主

高中英语教学研修日志 第7篇

一.课前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课前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2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

3制定计划。要教好,学好,首先要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教学。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丈,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有计划就有了目标责任制,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不仅要制定教学计划,还要指导学生制定出一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小单元认知小目标,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学习。

4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学生的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学习策略。

5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预测、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英语知识的学习,要注重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课中应即时反思,该节课重点在那方面的教学,该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

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及交际等方面的会话能力的培养。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意境教学 第8篇

1.借助丰富的教学材料,以跟读、阅读、朗诵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体味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歌的教学不同于常规的课文教学,其实际教学任务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强化学生对于诗歌中出现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把握,还要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阅读、品味的能力,进而为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高中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有效的措施来不断的推进学生诗歌阅读与品位的能力。随着国家对于高中教育的重视与扶持,大多数高中都完成了多媒体教学工具的配备,而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源的丰富化,教师备课资源的获取渠道也更加的便捷。因此,在现代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有效的搜集教学资源,进而借助教学资源的帮助,以跟读、阅读、朗诵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体味。

例如在 《再别康桥》 这首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以正常的备课内容保障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工具来下载相关的配乐诗朗诵以及单独的背景音乐。进而在基础知识教学工作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标准的 《再别康桥》 朗诵录音,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跟读感受诗歌的意境。同时,在学生掌握基本感情的表达方法后,教师也可以邀请部分的学生以配乐朗诵的进行来体味整首诗歌,进而再次强化学生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以及对于诗歌意境的体味,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效果的发挥提供有力的保障。

2.教学过程中抓住有效的契机,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意境

诗歌意境的体会当然不仅仅在于对于诗歌的重复朗读,很多时候,高中课堂上,教师对诗歌的拆借、诗歌含义的解读以及诗歌写作手法的讲解同样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诗歌整体把握的能力,进而强化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因此,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一线的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于诗歌的讲解尤其是诗歌写作手法的教授,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相关的契机来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模仿写作,以诗歌的写作以及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高考结束后,很多学生都会远离家乡去其他城市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而这一美好而又伤感的未来情景就可以作为诗歌的素材来指引学生进行诗歌的创作。在 《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歌的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诗人艾青表达情感的方式进行讲解,进而在诗歌讲授课程完结后,教师可以以远离家乡这一素材为主题,让学生尝试进行模仿创作。这种形式下,学生对于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都会被激发出来,同时,在诗歌的模仿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好的对 《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歌进行深入的体会,进而在自己的作品与教材作品的对比下,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感受更加的深刻,对于应试教育环境下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有了更好的渠道与锻炼方式。

3.以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强化学生借助诗歌意境提升文化素养的能力

高中语文知识内容繁多、知识点错综复杂,因此,其整个语文教学效果的维持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虽然其整个课程的内容量并不多,但其对于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诗歌的教学以及诗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巩固与拓展。所以在高中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本年级内进行探讨研究,以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的强化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效果,进而再次提升学生借助诗歌意境提升文化素养的能力。

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意象  诵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09

诗歌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财富,如何去品读、研析、讲授,是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由于古汉语音义的特殊性,使得以它为载体的诗歌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同时,诗歌教学和其他语文教学一样,核心在于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去理解诗歌所蕴含的美,增加他们的学诗热情并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一、鉴赏诗歌要重视诵读

诗歌原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音韵、节奏,只有通过反复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曾说过“三分诗,七分读”。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的韵律美、音乐美、绘画美,进而体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诵读可以读出诗歌所传递的美感,诵读大致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1.正确朗读。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要读准字音,并在朗读的时候要做到不颠倒、增减字、词,并要力求读通顺诗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2.流利朗读。这是以第一阶段为基础,朗读时做到节奏分明,句读清楚,并且能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意义向深层含义过渡的必经阶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是诗人心灵的燃烧,情感的喷发。《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也就是领悟到了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激动之情。

有了以上诵读的基础,就可以为我们进一步鉴赏诗歌带来了便利。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诗歌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总之,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可以较深刻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能较好的鉴赏诗歌。

二、鉴赏诗歌要抓住意象

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诗是言志的,歌是抒情的,诗歌的主旨就是用来言志抒情。志与情在人们认识事物的概念中属于理性的内容。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有哪些呢?人类认识事物离不开以下几个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等等。诗歌如果要表达理性的主旨,就必须先要通过感性的事物,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因此,捕捉意象是理解诗歌的关键一步。

所谓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体现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往往以个体形式出现并营造出一种氛围,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因此,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仔细品味,通过联想、想像感悟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比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抓住风、酒、雁、黄花、细雨、梧桐等意象来诉说词人战乱漂泊历尽磨难与内心痛苦煎熬的孤独凄惨心情,倾诉着词人哀愁凄凉、孤寂无依且无比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象并引导学生去深入挖掘文本,就能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不过,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让学生积累一些常用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月(明月,新月、残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思念家乡、亲人,渲染悲寂氛围;斜阳夕阳,大多表现昏黄暮色中万千愁思;大雁,多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柳,表达对人的留恋。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了诗歌中意象就很容易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更好的鉴赏诗歌

古典诗歌大多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草山水,或抒发个人情感人生遭遇。诗歌中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和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由文字感知升华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教师常规教学中的不足,可以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他们投入到诗歌所营造的特定的氛围情趣中,并通过声音来传递情感,用形传意,寓教于乐。比如在讲授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可用图片将清晨的冷月,清冷的客店,孤寂的板桥和冷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用多媒体表现晨起鸡的鸣叫声音。又例如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用画面展示怎样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直观而醒目的画面学生容易理解且也容易接受。语文课上,教师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而直观的画面,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学研修日志 第10篇

杨洞中小学校教师吴敏

作为一名教师,从教多年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是:

一、课堂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推行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激励创新。在语文教学民主化思潮的倡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学会转化为会学。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四、语文教师在课堂怎样培养“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小学语文教学研修日志 第11篇

在这次继续教育培训中让我对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对学生独特的感悟。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作为一个学者,他们那闪光的人格魅力令我震撼!让我感染!学生教学管理如何做?几年来的辛苦探索,留下太多的茫然与困惑!在教学过程中,无论给我们上课的是知名专家,还是普通的老师,没有那一个不是兢兢业业的。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

在整个培训中有几个问题常常引发我长时间的思考,如何成为有效教师、成为一个智慧的老师?专家们认为要做反思—研究型教师。课余反复思考后,理解其中深意。国之发展,教育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所以,教师水平的提高显得有为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个有效的教师然后才能成为一个智慧的老师。

教师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教育是要倾注爱的,做一个有着高尚师德的教师,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师德是教育的灵魂。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学生。对于将来走上社会的学生来说,有才无德、有德无才都是不健全的,唯有德才兼备才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那么学生的德才除了家庭教育的影响之外,学校教育是重要阵地。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是不容忽视的,好苗结好果,好苗要靠教师培育。

如何在教学中具备良好师德?我想那就是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中国人历来崇尚儒道,但在经济转型、全球化的今天,浮躁充斥着整个社会,校园也不例外,早已不是一片净土。所以,这也是从上到下要进行师德教育的重要原因。

做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对学生需要关心时不会淡然漠视,更不会动辄体罚侮辱孩子幼小的心灵。教师的漠视容易导致学生自卑,影响到他们一生,教师的体罚侮辱更会导致学生心理的不健全。给孩子一点呵护,一点鼓励,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是很好的事吗?

总之,通过培训,我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从思想上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这必将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校本研究

通过这次教师继续培训学习我认为教育一个优秀教师除了具有学习精神、实践精神之外,还要有反思精神。这种反思能促使教师与他人的交流。有了反思,才有了继续探究的动力。学习、研究、反思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动精神。教师的专业态度、自我发展的意识,也都离不开这种主动精神,这是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我收获颇多先将网络研修总结如下:

这一段时间学习下来后,看看其他老师的作业、评论、文章;看看课程团队专家的指导意见、建议,我深深感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这次网络研修中,我投入很多的精力和热情,也取得丰硕的成果。正是由于意识到这一点,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地渺小,才知道这次机会是多么地珍贵。所以,在以后的随时研修中,我还会认真的观看视频资源、课程文本、拓展资源,努力从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并以之来充实自

网络研修平台上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发表文章和评论,他们的文章:观点独特新颖、方法行之有效、行文优雅俊秀。在和这些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自身的浅薄,感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研修日志 第12篇

自从参加了远程培训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根据对成熟经验的学习及各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

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心得 第13篇

一、鉴赏语言

(一) 重诵读, 品韵味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首要环节, 也是重要环节。且不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好诗不厌百回读”, 单诗歌的节奏、旋律就足以让人读上多遍而不释手。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使得语言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韵律美和音乐感。就诵读方法而言, 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读、自己体会感知, 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三是教师要多种诵读方法并用, 如利用多媒体或听名家朗读录音。

诵读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语言上表层的感知, 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有切实的感受。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自读、试读之后, 欣赏著名演员兼话剧人濮存昕的一段朗诵。他对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把握得极好, 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 读得非常投入, 非常感人, 完全把李清照内心的凄苦和悲凉读出来了。他的眼神, 他脸上的神态, 他手上的动作, 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词中的情感, 在心中产生情感共鸣。同时, 这个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古代仄声的读法。欣赏完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试读,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 抓关键词, 品语言

古典诗歌的语言高度概括凝练, 一个词、一个字都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就是最好的写照。无论韩愈的“推敲”, 还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无一不是最好的例证。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时, 必须要品味语言的隽美。这其中, 抓关键词是个好方法。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叠音词都是关键词, 都是值得注意, 值得鉴赏的。

古典诗歌中律诗的关键词往往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应的位置上, 一般出现在颔联和颈联中, 如果是五言律诗, 那么颔联或颈联的第三个或第五个字往往是最富有表达力的关键词, 是值得鉴赏的。如《江间作四首》中的颈联“沙明拳宿鹭, 天阔退飞鸿”, “拳”“退”二字用得巧妙, 都是诗句的第三个字。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直”和“圆”二字都是诗句的第五个字, 也是素来为人称道的。

其他题材诗歌的关键字出现的位置不太固定, 教师要耐心体会并引导学生领悟。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理解。只要学生言之有理, 教师都要鼓励, 要重视学生的初体验。教师只有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理解状况, 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鉴赏诗歌。

二、鉴赏形象

(一) 鉴赏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景物, 如山水花鸟、日月星辰、长空大陆、夕阳落叶等, 可谓无所不包, 凡是自然界存在的, 诗中皆有。然而, 诗中的景物并不等同于自然景物, 它往往融合了作者的情感, 成为客观形象和主管情感的有机融合体, 这就是“意象”, 也就是说, 诗中的各种意象通常都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中的“杨柳”“晓风”“残月”, 这些景物可以说是美丽风景, 但仔细品味, 这些景物都跟离别有密切的关系, 向读者传达出的是与心上人离别时候的悲愁和怅惘。

要想把握意象, 我们还要学会想象和联想。在鉴赏诗歌时, 我们可以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对诗人笔下的景象进行再加工, 进行合理的想象。读杜甫的“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时, 如果我们只将诗句理解为燕子在湿湿的泥土上飞来飞去, 鸳鸯睡在沙滩上”, 那么会使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大打折扣。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泥融土湿, 燕子双双翩飞, 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 成双的鸳鸯安然地静卧。这样, 春天的祥和明媚就展现出来了, 也能更好地表现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 鉴赏人物形象

有的诗歌以景色为主, 如山水田园诗。有的诗歌以人物为主, 如《小儿垂钓》和《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些诗歌或塑造了另外一个人物形象, 或者描述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小儿垂钓》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儿童初学钓鱼的情景, 使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他坐在长满青苔的草丛中, 正专心致志地钓鱼, 虽然衣着不整, 头发蓬乱, 但让人觉得很有趣, 很可爱。《江城子·密州出猎》则写的是作者自己:左手牵黄狗, 右手擎猎鹰, 头戴锦绣的帽子, 身披貂皮的外衣, 一身猎装, 气宇轩昂。他率领的队伍, 何等雄壮;出猎的场面, 何等壮观。

鉴赏人物形象时, 我们往往通过分析诗中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如《小儿垂钓》通过“蓬头”“侧卧”“遥招手”等外貌和动作描写突出稚子的可爱和聪明。《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了老当益壮、气宇轩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

三、鉴赏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 写景或状物都是为抒发情感而蓄势作铺垫的, 我们鉴赏时须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或事物所要暗示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 知人论世, 读懂背景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 是人们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 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每当鉴赏一首诗歌, 我们都要弄清楚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同一种题材不同的作者表达的情感肯定会有所不同, 同一个作者在不同的背景下写成的诗所表达的思想肯定也不会完全相同。因此, 在鉴赏诗歌前, 知人论世, 读懂背景, 是必不可少的。

(二) 辨清题材, 找准情感

古诗词取材非常广泛,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取材的不同, 可以分为边塞征战诗、羁旅行役诗、赠友送别诗、悼亡怀友诗、山水田园诗等, 每一种题材的诗表现的情感态度是不一样的, 如羁旅行役诗表达的是游子们孤寂落寞的情感, 悼亡怀友诗表达的是对友人或亲人的悼伤和思念等。在鉴赏诗歌时, 我们如能准确判断出是哪种题材的诗歌, 那么理解诗人的情感就容易多了。

参考文献

[1]郭晓波.古代诗词鉴赏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 (5) .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學;问题;措施

一、高中语文诗歌存在的问题

1.强调逻辑分析,忽视情感感悟

一些教师在进行诗歌学习时,单纯以应试为目的,强调逻辑分析,从诗歌主旨、表现手法、用词技巧、语言特色等硬性标准进行分析,忽视了情感感悟,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分析,丧失了感悟诗歌、体验诗歌的乐趣。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重视诗句的翻译,使诗歌丧失了原有的魅力,剥夺了学生自我探究、参与鉴赏、理解感悟的机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情感交流,不易产生共鸣和心灵触动。

2.强调应试技巧,忽视审美探究

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考试高分,将古典诗歌鉴赏作为了应试训练体型,要求学生掌握既定答题格式,专业鉴赏术语,死搬硬套对诗歌进行评论和鉴赏,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将诗歌鉴赏课作为习题训练课。这样的模式削弱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降低了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和感知能力。

3.教学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历史的镜子,学生对同一诗歌产生不同理解是正常现象,而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局限于原有教学理念,坚持专家鉴赏理论,

忽视学生的个性论点,将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限制在教参范围内,缺

乏有创造性的论点。

二、解决措施

1.联系诗歌背景和语言环境

古典诗歌短小精悍,意味隽永,包含了作者深切的个人感情和历史背景以及自然环境、语言风俗,在对诗歌进行鉴赏时,不能脱离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客观背景,纸上谈兵,要联系具体环境,对诗歌进行合理想象和情境创设,从而更好地对诗歌进行体会、品味、评鉴,换位思考,理解作者感情和思想。

2.古典诗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对诗歌的鉴赏离不开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可以熟悉诗歌结构,感受诗歌的节奏,获得美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感受诗人心情。

综上所述,针对高中诗歌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局限于原有传统理念、教学要求,联系诗歌背景和语言环境,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魅力,体验诗歌情感。

参考文献:

马豫星.高中诗歌教学之延展艺术[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2-125.

上一篇:员工转正流程管理制度下一篇:怎样才能提高英语成绩?高中英语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