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家长不在范文

2024-05-19

陪读家长不在范文(精选8篇)

陪读家长不在 第1篇

我是怎样陪孩子学习音乐的我是晓雯音乐学校***的妈妈。我女儿今年7岁,自从2011年5月到晓雯学习电子琴以来,我一直陪着她,现在已经进入第5册的学习了。

这次学校组织征文《我是怎样陪孩子学习音乐的》,让家长写写陪孩子学音乐的感触和心得。我每次陪读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我想,这些日记不正好就是鲜活的感触和心得吗?而且还记录了我的陪读心态转变的全过程。

2011年5月12日星期六晴(第1节课)

从今天开始,***开始正式在晓雯学电子琴。

因为报名晚了点,所以陈银玲老师专门给***补了两节课。讲五线谱的时候,陈老师用了首儿歌,“12345,从下往上数,5线4个间,组成五线谱”,很快就让***记住了。讲音符的时候,陈老师把四分音符比喻成“黑黑脑袋的豆芽”,呵呵,好形象啊!还玩了若干的游戏:将军点兵、嘻嘻嘻、手指碰碰碰,典型的寓教于乐!

在陈老师不断的表扬、微笑和物质奖励(3个奖章)下,***很愉快地学会了五线谱、音符和拍号等最基本的乐理知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一点:来到晓雯是正确的选择!

回想起选择晓雯音乐学校的经历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呢!

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想给孩子找一个学习音乐的地方。因为我很喜欢音乐,但由于小时候家庭条件的限制,没有机会去学。而且***从小乐感很好,1岁的时候就能跟着音乐节拍扭来扭去,2岁的时候,给她买了一个玩具电子琴,有些简单的曲子,像《两只老虎》、《找朋友》等,她看着我弹上几遍,她竟然自己就弹出来了,当然是用一根手指头弹得,因为我就是“一指禅”,呵呵。

***5岁的时候,开始到处打听学琴的地方。有个同事的孩子在一家私人琴行学电子琴,我专门问了一下这个孩子,孩子说老师上课就是按照考级书上的曲目一首一首来教,练熟了再弹下一首。孩子张口考级闭口考级,好像学音乐就是为了考级,这和我的想法太不符了。在我的心里,音乐是让人心情舒畅,是陶冶人的情操的,而不是为了考什么级的。

后来和另一个同事聊起这件事,同事很热情地说:“你为什么不去晓雯呢?我儿子在那里学了一个星期了,教得很不错的!这个学校很正规,全国都有分校,学知识也很全面!而且他们刚刚在东岳中学对面开了分校,离你家也近!”,原来她的孩子刚刚在晓雯学习,孩子很爱学,效果也非常的好。

我专门跑去晓雯咨询。在行政老师吴老师热情的介绍下,我被晓雯正规的教学方法和人性化的教学理念打动了,比如晓雯音乐的教学观点是:“学生的错误在于老师”,“ 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坚持不住的家长”,积极倡导:“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晓音系列教材”规范要求教学,不单纯教演奏技巧,而是进行音乐知识的启发式教育和全面的基础训练,培养学员的综合音乐能力。我立刻给孩子报了名,加入了莫扎特2班。

这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呵呵!

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阴(第8节课)

今天上课把***弄哭了。

前几次课***表现都不错,学得也很带劲。可是最近几次,课上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不是看墙上的照片,就是打哈欠,明显的不集中精神,我提醒了她几次,可是过一会眼神又不知道转哪里去了。平时我都是以表扬鼓励为主的,今天实在气急了,狠狠地用书敲了一下她的头,***捂着头,看看我脸色很不好,哭了。得,这下更听不进课去了!

后来,弹《小火车》,我还在气头上,她弹不好的时候,我就拿眼睛等她,又哭了一会,但都是忍住没哭出声来。

过了一会,气消了,想想这样做,有百害而无一利,只能让她对弹琴的兴趣减弱。孩子毕竟才5岁半,让她在整整一个小时里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确实有点难。再说,不是还有我吗?老师讲的知识,我记住了,回去讲给她,不也行吗?

尤其是看到坐在前面的一个家长,孩子只要弹得不对,就打手,弄得孩子都不敢弹了,每弹一下,就要看看妈妈,一脸的心惊胆战,就这种状态,哪能弹好琴啊!

我立刻和颜悦色,表扬她这一遍弹得很好,***有些惊讶的看看我,看我确实不生气了,于是卖力地弹了起来。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晴

今天上午,***参加了晓雯音乐的琴童PK赛复赛。

我们早早来到晓雯,在赛场外等了十来分钟,***一个人进去了,我和爸爸来到大厅里,大厅里聚满了家长,个个都盯着视频。10来分钟后,***出现在视频中,只见她先鞠了一个躬,做自我介绍,然后调琴,弹奏,非常自然。接着是才艺表演,***演唱了《种太阳》,最后是乐理回答。整个过程镇定自若,比预赛时的表现好很多。我和爸爸都松了一口气,同时为她的进步感到激动和骄傲。

因为***的性格一直很内向,一直以来很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为了克服女儿这种胆怯的心理,我想尽了各种方法,带她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她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带她出去旅游等等。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一到关键的时候就畏缩,为此我伤透了脑筋。当初选择晓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晓雯经常举办各种比赛、班级音乐会、大型音乐会等活动,能锻炼并提高孩子的胆量和心量素质,同时让孩子所学得以展示。

自从进入晓雯以来,参加了视唱练耳比赛,唱歌比赛,而且都

荣获了十佳选手的称号。她还参加了4次班级音乐会,两次大型音乐会。这次PK赛,她欢欢喜喜地进去,欢欢喜喜地出来,就像晓雯说的,成长大于成绩,体验大于名次。这次体验了2次,而且一次比一次表现好。她的胆量得到锻炼。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女儿不但掌握了丰富的乐理知识,弹琴的技巧大有长进,更让我可喜的是,她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是那么痴迷于音乐,每天一有空就在电子琴上弹奏老师教的乐曲,她弹得那么入迷,那么充满感情,让我为之动容,她很喜欢这里的老师和员工,是他们帮助她慢慢克服了胆怯的心理,在他们的小小班级音乐会上,她竟然当上了小主持人,回想几个月前那个哭鼻子、胆怯的小女孩,再看看台上这个落落大方、充满自信的小女孩。我为音乐的神奇、为晓音的神奇感叹不止。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晓音的魅力!学音乐的孩子就是与众不同,还等什么呢?为我们的孩子插上音乐的翅膀,让他们欢乐地飞吧!

陪读家长不在 第2篇

一、从倾听开始

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发现她超爱看书和听故事,虽然她看不懂字,但是她喜欢看图片。我记得那时候家里买的第一本图画书是《狼来了》,还是翻不烂的那种,没事她就坐在地毯上饶有兴趣地翻阅,并且我们大人给她讲了一遍之后,以为就此罢了,没想到她要求我们大人给她讲第二遍、第三遍……一个故事可能会被要求讲10几遍她才过瘾,听到最后她就能把这个小红帽和狼外婆的故事复述出来。现在回想起来,女儿爱上阅读应该就是从倾听开始的。之后我也在一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书上更是得到验证,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倾听也是一种能力”。直到现在,虽然每天都有回家作业,但女儿每天都会见缝插针的听各类故事音频,这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营造阅读环境

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事事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中国有句古话:“潜移默化,自然似之”。阅读也是这样,做父母亲的如果热爱阅读,孩子也一定会喜欢上阅读,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快乐、共同成长。这还得感谢我们大家庭当中的两位成员,一位是爷爷,另一位就是爸爸。爷爷虽然读书认字不多,但是很喜欢诗词歌赋和中国国学,没事他就喜欢给孙女讲讲古诗,念念三字经,也不管她是否有吸收进去,那时候的她大概只有2、3岁,根本听不懂这些古文,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女儿学会了念三字经;说到爸爸,也是个书迷,书房里的书整整有一面墙这么多,有空就捧着本书啃啃。现在看来,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女儿爱看书也是必然的。

三、从读绘本到自主阅读小说

陪读家长不在 第3篇

一、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迁型陪读的现状

本课题组对张掖市甘州区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陪读现状进行调研, 结果如下:第一, 陪读人群所占比例较大。调研数据显示, 陪读学生人数所占比例高达53.42%。主要表现在:陪读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独生子女是主要陪读对象;出现了父亲陪读。第二, 家长和学生对陪读所持态度不同。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认同家长陪读, 双方对陪读目的的认识有较大的区别。第三, 陪读学生心理压力普遍较大。调查分析可知, 学生压力的来源主要是学习成绩、家庭经济和父母期望。第四, 陪读后多数学生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但仍有少数学生成绩无明显变化, 甚至下降。第五, 陪读学生多数自认有较强的自理能力, 但得不到家长的认同。第六, 陪读双方娱乐方式单一。陪读家长的娱乐方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看书、散步甚或没有娱乐活动, 学生的娱乐活动是与同学交往、运动、上网等。

二、家长随迁型陪读的负面影响分析

1. 对家庭的影响

(1) 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对于农村的陪读家长来说, 为了给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他们要在学校附近租房。每月的房租, 父母中至少有一人要放下自己的本职工作, 使得家里少了一半的收入且多了一部分的开支, 大多数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境不好的家庭难以支撑。这一切都在无形当中加重了父母的经济压力。

(2) 家庭教育功能的逐渐弱化。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社会化方面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取代的优势。家长陪读从理论上强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 家庭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物力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然而深入了解了陪读现状之后, 却发现, 家庭教育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得到加强, 而呈相反的弱化趋向。根据调查结果, 陪读的家长大部分是母亲, 这样的陪读过程中父亲教育的缺失。研究表明, 父亲与孩子在时空上的长期分离, 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某些功能出现偏差甚至处于真空状态。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 父亲往往象征着权威、理性, 而母亲则代表着顺从、情感。在由母亲进行教育的孩子身上, 普遍存在着“四过现象”即过多保护、过多照顾、过高期望、过分爱护。而陪读家庭由于结构的不完整以及家长偏执的教育理念而无可避免地让其教育功能陷入弱化的境地。[1]诚如张行涛所言:“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所有的家庭教育都模仿或者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 完全围绕学校而运作。当前的所谓家庭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或者说成为一种变相的学校教育, 家庭也就成为变相的学校, 于是家庭也围绕着考试这样一个指挥棒与学校一起运作。”[2]

2. 对学生自身的影响

(1) 造成学生的“能力缺失症”。中小学时代是人格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时候。家长陪读, 会降低孩子的自理与独立能力并弱化与人交往的能力。被陪读的孩子从思想上诸事依赖父母, 从心理学角度讲, 当一个人习惯了事事依靠别人, 不懂得独立思考, 也不会独立思考, 那么他就无法心理“断奶”, 无法自立自强, 甚至影响到其他方面, 如遇事优柔寡断, 生活不能自理等。而且依赖心理的加重, 会间接导致孩子性格甚至人格上的缺陷, 造成没主见, 孤僻, 不自信。同时还会导致其在精神方面的其他不良表现:比如缺乏责任心、自私、偏激、傲慢、狭隘、懒惰;社会公德缺乏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一直是在家长的“呵护”之下的孩子, 他们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明显显出弱势, 一旦到了集体生活中, 就显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不适应社会、集体生活, 甚至自私、自利, 对同学、对集体漠不关心, 缺乏社会责任感。鲁洁教授认为, 当代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外部的物质世界, 着力于教会人的是“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内在目的, 它抛弃了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把神圣的尺度, 把一切教育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教育的这种“外在化”弊病, 造成了人只求手段与工具的合理性, 而无目的合理性, 只沉溺于物质生活之中而丧失了精神生活;只有现实的打算与计较而缺乏人生的追求与彻悟, 失去了生活的理想与意义。[3]事实上, 教育应从根本上关注人性, 始终将人的生成、发展放在核心地位, 而任何其他外在的因素都不应成为教育的中心。

(2) 造成学生的社会化缺失。所谓社会化, 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 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说, 社会化的主要指向是个体的需要, 而角色化的主要指向, 则是社会的需要。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4]被家长陪读的中小学生而言, 学生是他们在学校教育阶段的主要社会角色,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学习, 因此, 家长和教师更为关注的也是他们的学习。这些学生一旦放学回到家长租的房子里时, 这时他们的角色虽然已经从学生转到孩子上了, 但家长的思想观念并没有随之得到变化。大部分家长除了给孩子提供衣食, 满足其生理需要之外, 仍然强调在家里也以学习为中心。在调查中, 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学习是孩子唯一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只要孩子的学习好, 那其他就什么都不用操心了。我们陪读不就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吗?”因此, 从家长们的回答可以看出, 家长已经在无形中成为了教师的助手, 着力关注学业成绩, 重视学生这一社会角色, 而漠视了他们个性、人格的培养及完善。[4]

3. 对学校的影响

家长陪读对学校的最大影响就是不利于学校达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教育目标。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 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 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中小学教育不仅使学生习得各种知识, 而且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并使其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但由于陪读家长在生活上的全力照顾, 容易滋生孩子的惰性, 也会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思想, 如, 很多被陪读的学生就认为, 家长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理所当然, 学习是为家长学的, 因此, 很多被陪读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其次, 由于被陪读学生在学校要利用大量的时间学习, 放学回去之后还要在家长的督促下继续学习, 他们没有多少时间与同学一起交流与交往, 如此下去, 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势必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 学校的集体生活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 还要让他们在与同学的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必要的宽容、理解和忍让, 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从而形成适应环境的能力。但由于被陪读的学生很少参加学校的集体生活, 他们无法形成对集体的正确认知, 不利于他们集体观念的形成和培养。这一切, 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分析陪读引起的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做好农村中小学家长陪读引导的工作, 使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使社会、家长都能理性对待陪读。

摘要:随迁型陪读是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学生离开原居住地, 进入乡镇或城市, 在乡镇或城市中小学附近租房居住来长期照顾学生的一种现象。本文在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陪读的现状调查基础上, 从陪读对陪读家庭、被陪读学生和学校等几个方面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以期家长理性对待陪读。

关键词:随迁型陪读,中小学生家长,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凤霞.农民陪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09.

[2]张行涛.必要的乌托邦:考选世界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93.

[3]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 1997 (4) :16-19.

家长陪读是短期效应 第4篇

无奈这读书学习跟吃饭睡觉一样纯属“个人行为”,家长就算钱再多能耐再大也难以直接帮上忙。但帮不上忙换种形式也得帮,于是,深更半夜陪着孩子读书学习便成了呈现于当今中国千家万户的一道感人的风景。这当中,家长水平高些的,可以聊以充当为孩子答疑解惑的“半拉子老师”;水平與孩子相当的,则往往成了与孩子并肩作战“学友”;水平与孩子相比明显属于“蓝之于青”的,也要强打精神支撑左右,以给孩子一种心理上的支持。而对那些不能“以学习为己任”时不时走走神的孩子来说,家长陪读则更多的是在起着一种督促乃至震慑的作用。

一些家长干脆成立起“知识互助组”,以求在家教中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更有一些意志顽强的家长“攻书不畏难”,干脆重拾荒废已久的学业,与孩子同步学习。我曾在媒体上曾看到过一则“陪读妈妈”与女儿同时参加高考并同榜高中的佳话,实在是“陪读教育”开出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陪读教育造就了大批文化基础扎实的家长,但是如果从孩子成长这一角度来审视,这“陪读教育”的正能量则极为有限。试想,在学校由老师盯着,到家中再由家长陪着,这密不透风的“双重庇护”能不让那些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倍感困乏、窒息?如此时时刻刻“紧逼盯人”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产生怠惰心理,养成被动、依赖的习惯,甚至滋生逆反情绪。

家长陪读对于孩子日后的成长、发展极为不利。只是一旦到了实践中,我们便一个个堕入了“当局者迷”的怪圈之中。我们应当明白,即便你有着良好的动机、良苦的用心,但是如果违背了教育规律,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分数诚可贵,能力价更高。若偏重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纵可见一时之效,怕也会后患无穷。

家长陪读心得体会 第5篇

不过这疑惑也没有太放在心上。后来我问她:“今天要不要老师替你妈妈签名?”她说不要,还好像有些惊讶的样子。不多久,刘慧来接她了,很普通的中年劳动妇女,也没有跟我打招呼。听她们的对话,知道小女孩还有个弟弟,那么她应该是农民工子弟了。难怪在街道二小读书,我的孩子当年在没有转户口时,也无法就近入学,而只能进街道二小。

不久,又有一个文静的小女孩进来写作业。她的家校本上有她母亲的签名,”刘慧“。啊?原来这才是那天让我报听写的小孩子,真是无巧不成书呀。这个小女孩上的是民办小学,收费很高。问她为什么不让她妈妈签名,她的解释是她妈妈有一天签烦了,从此后就再不签名了。这个小女孩看上去很文静听话,但是成绩也不怎么好。

家长陪读心得体会 第6篇

为了孩子的成绩我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很多的方法,每天放学后和孩子一起读书,他所学的课文,每天我都会给他大声的朗诵一遍,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将来在演讲方面有所突破。有的时候我都读得喉咙沙哑,唇干舌裂,每读一篇课文我都非常的用心,都很有感情的朗读甚至是还有表情。我发现孩子也渐渐的习惯大声朗诵课文,有意无意的还边读边表演了起来。让我非常的欣慰,也很感动。

每一道他不懂的数学难题,我都会给他另出相同类型的题10道,直到孩子弄明白我才放心。

白天我在家里还得听孩子学习的外语碟子,目的就是和孩子能有一些简单的对话,在我们一起玩,一起闲逛的时候轻轻松松就记住单词。坚持了一年我发现孩子确实会一部分老师没有教到的对话。我一直都为孩子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特别是晚上睡觉前,我会和孩子一起看故事书,并且我都给他大声的朗读一遍,然后让孩子自己读记之后讲给他的爸爸听听。

周末常常和孩子一起读经典,这一陪读让我非常的感动,特别是读了《中国经典古诗词读本》的第九则:

香九龄,能温席。

孝与亲,所当执。

读了那一则古诗词后孩子改变了很多,不是成绩上的显著变化而是孩子变得体贴懂事。那是半年前的一个周末,我生病了,病得全身没有力气,躺在床上动都不想动。我没想都还不到七岁的孩子他居然自己做了一碗酸辣面,还端到我的床前一口口强迫着让我吃。后来,他又拿着温度计给我量体温,孩子不会用,也不知道多少度叫高烧,他不眨眼的看着时间一分一分过了五分钟。然后轻轻的拿着温度计一看吓坏了,大叫了起来:“妈妈,妈妈不得了你高烧了都27度了,必须起来要上医院”孩子一边说就一边拉我起床。

我有些哭笑不得的告诉孩子:“我没有高烧,孩子温度量错了,妈妈不高烧”他就一个人什么也不说跑下了楼。那个时候我也懒得去理他干什么,没过多久孩子回来了,一手拿着药一手端着水走到了我的床前。他把杯子放好后,又用他的脸贴我的脸和额头。自言自语的说:“好像不高烧,老师说过,高烧就会很烫的”我当时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但是我没有力气和孩子说话。

孩子喂我吃了药后我就沉沉的睡去了,我自己都不知道睡了多久,等我醒来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也在床上,他正坐在床的另一端,他的小脚正对着我的脚,手里还拿着溜溜球在不停的旋转。

我感觉一身很轻松,看到孩子在床上玩当时有些生气,我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在床上玩?孩子一下子把脸转过来:“妈妈,妈妈你醒了呀,你好些没有?你还冷不冷?你睡着了,我摸摸你的脚好冷好冷,我就想到了黄香,他夏天用扇子把凉席一扇一扇的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黄香怕父亲受冻,先钻到冰凉的被窝里给父亲暖被子,再扶父亲上床。所以今天妈妈很冷我也给妈妈暖脚,妈妈病了我要守着妈妈”

从那以后,我这个家庭保姆也轻松了许多,每到周末孩子就和我一起做清洁,每天晚饭时候孩子就帮我摆好餐具,吃完饭很主动的帮我收碗擦桌子。有的时候还跑到边上帮我把碗清洗干净放进柜子里。总是要等到我休息了孩子才跑去玩。

我想这一切都应该是来至于我的付出,来自于我坚持下来的陪读。虽然孩子的考试成绩不是100分也不是班里尖子生,甚至有可能在老师眼里也不是成绩好的乖孩子,但是我很满意我的孩子,我觉得我的孩子很棒,他善良,体贴,心灵手巧,我相信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人会看到我家孩子不一样的闪光点。

现在走在街上,听到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调皮不听话,成绩不好怎么办?”教育孩子成了女人的一道难题,一桩难以治愈的心病。

其实在我看来,孩子也各有所长,各有其爱,今天我在文摘上也看到一篇文章《乖孩子总是没糖吃》我想应该也是引导家长不要只看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成长来自方方面面,成绩只是其中一部分。

要想孩子进步,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发现并及时表扬孩子生活中的每一点进步,鼓励孩子在挫折中坚强的站起来。

家长可陪读十年 第7篇

很多家长想等孩子初中毕业后,就送到国外读高中,便于孩子更早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唯一让父母担心的是,如果马上出国留学,孩子年纪还太小,生活自理和危险防范能力都不强,怕孩子一个人在国外吃苦、吃亏。

出国留学低龄化,家长最担心的无疑是孩子的安全和生活问题。如今,加拿大放宽了“陪读”签证(访问签证)的时效,时效最长可达,让低龄留学生家长无忧。

对中国学生而言,到加拿大读高中的.优势和便利还有很多,为降低录取难度,部分加拿大高中可对国际生“免语言录取”,让中国学生轻松入读;加拿大高中阶段,学生涉猎的课程比较科学、广泛,除了英文、法语、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电脑)、艺术、健康等常规课程外,还需选修社会学、职业发展、会计、市场营销、体育卫生、视觉艺术等,且要完成一定时间的义工工作,相比中国高中教育,加拿大更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软硬件”;此外,加拿大高中费用较低,大部分中学每年平均费用约15万元,比英美高中便宜1/3甚至一半以上。

据留学专家介绍,加拿大高中分公立高中、私立高中及贵族高中,三类高中的优势、费用和针对的学生人群都不尽相同,国内学生可自行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加拿大大学录取规则与中国的高考制度有所不同,更关注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表现,包括高中平均成绩、参加的重要活动及所获奖项、业余研究成果等;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可提前选修大学预备课程,为申请加拿大名校或其他欧美高校提前做好准备。

育路网提醒:在加拿大读高中,国际生会不定期接触来高中招生的顶尖大学招生官员,学生若有突出表现,被名校录取的几率很大。

陪读家长不在 第8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愈来愈重视, 除了对子女大方的教育投资外, 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是身体力行, 加入到“陪读”行列。相同的陪读一词, 却有不同的形式。总的来说, 陪读可分为四种形式:一是临陪。二是半陪。三是暗陪。四是全陪。[1]本文所指的随迁型陪读主要是指父母或其他亲人随学生离开原居住地, 进入乡镇或城市, 在乡镇或城市中小学附近租房居住, 长期照顾学生, 陪伴学生读书的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这一社会现象的发展, 随迁型陪读家长这一群体人数增多, 使一些重点中小学附近, 陪读大军越来越壮观。中国的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但同时, 今天的中国教育却正面临着从来没有过的危机, 尤其是基础教育。[1]许多教育专家指出, 陪读其实很大程度上暴露出素质教育体制的软弱与无奈, 也折射出应试教育仍盘踞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本课题组对张掖市甘州区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迁型陪读现状进行了调查。

2 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迁型陪读的现状

2.1 陪读人群所占比例较大

经课题组对张掖市甘州区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迁型陪读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 陪读学生人数所占比例高达53.42%。经对比发现, 陪读的构成群体发生了变化, 主要表现在:

(1) 陪读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

(2) 独生子女是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迁型陪读的主要对象之一。

(3) 陪读家长中出现了父亲的身影。

2.2 家长和学生对陪读所持态度不同

陪读是否被认同是陪读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然而, 本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 家长和学生在是否希望陪读及陪读目的方面的认识有明显的差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部分学生不认同家长陪读。这说明陪读家长还有待于与学生交流, 使双方达成共识。

(2) 双方对陪读目的的认识有较大的区别。有91.5%学生认为陪读是为了监督学习, 而有这一想法的家长只有58.5%, 相较于学生人数, 所占比例较小, 对于陪读, 有31.4%的家长认为是为了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 而有7.3%的家长是由于学生的身体需要。由此可见, 陪读目的是陪读家长选择是否陪读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陪读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2.3 陪读学生心理压力普遍较大

初二学生陆某表示:“我妈在这里陪我学习, 我怕我考不好, 我妈会不高兴。每到考试, 我就觉得压力特别大。”经课题组调查统计, 12.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压力非常大, 18.8%的学生认为压力比较大, 这些人数占总人数的31.6%, 而认为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的只有11.9%。经了解, 学生压力的来源主要是学习成绩、家庭经济和父母期望。

2.4 陪读后多数学生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但仍有少数学生成绩无明显变化, 甚至下降

关于陪读学生在父母陪读前后的成绩问题, 经课题组统计, 77.8%的陪读学生认为父母陪读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促进效果;22.2%的学生认为父母陪读对他们的学习无效果。数据表明, 学生普遍认为父母的陪读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另外, 学生在父母陪读前后得出如下数据:被调查学生中, 成绩明显提高的占35%, 略微提升的占50.4%, 无明显变化的占13.7%, 下降的占0.9%。由此可见, 多数家长陪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但是并不显著。因此, 家长在选择是否陪读的过程中, 要慎重考虑。

2.5 陪读学生多数自认有较强的自理能力, 但得不到家长的认同

在调查的117名陪读学生中, 陪读学生自认为自理能力强的占48.7%, 自理能力一般的占47.9%, 自理能力较差的占3.4%。而家长对此又有不同的看法, 有12.2%的陪读家长认为学生的自理能力十分强, 34.1%的陪读家长认为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强, 51.2%的陪读家长认为学生的自理能力一般, 甚至还有2.4%的家长认为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差。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家长对学生的自理能力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

2.6 陪读双方娱乐方式单一

由于陪读条件的限制, 陪读家长、陪读学生所能选择的娱乐方式单一, 如家住甘州区大满镇四号村的贾女士所言“我平时除了看电视、散步, 再没有其它的娱乐方式了, 在这边不太适应, 感到压力很大。”而通过调查问卷分析, 43.9%的家长选择的娱乐方式是看书, 46.3%的陪读家长选择的娱乐方式是散步, 数据表明, 家长所能选择的娱乐方式比较单一, 甚至有的家长不会去参加娱乐活动。不仅如此, 经本课题组调查发现, 学生娱乐方式种类受限。多数同学选择的娱乐方式是与同学交流, 此外有36.8%的学生选择了运动, 17.9%的学生选择了上网,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学习压力大, 娱乐方式单一。

3 应对策略

陪读看似是一个小问题, 却折射出社会环境格局的变化对人们的影响, 也是人们长久形成的心态和国情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产生的现象, 这种现象将长期存在。因此, 应妥善解决并尽量避免这一现象进一步发展。因此, 需要从各方面综合去改变。

3.1 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教育公平

“陪读”作为我国一种社会现象, 是应试教育催生的一道另类风景。[2]要想在短期内彻底杜绝是不现实的, 眼下最要紧的是政府应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首先, 教育公平不只是机会公平, 也包括教育财政公平。根据调整特殊需要的原则, 政府有义务为民族、种族、经济地位、居住地、语言、身心发展处境不利的学生拨更多的教育经费。[3]只有农村地区教育财政充足, 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才有根本的改善, 这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

其次,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数量、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因此, 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 通过发展农村经济, 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第二, 保证现有农村教师工资按时发放, 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第三, 加强农村教师的职后教育, 给予他们更多的培训机会,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提高教学水平。第四, 加强城乡教师资源流动, 实行优质教师资源和管理资源的流动, 缩小乃至消除城乡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教育差别, 改善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学环境。

3.2 转变传统人才观念, 科学看待人才培养

如今社会学历等级观念严重是导致家长们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家长都认为, 考上大学是人才, 考上重点大学是优秀人才, 考上北大、清华是顶尖人才。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家长大多历经生活磨练, 深知生活艰辛, 于是为了孩子以后不再过自己这样的生活, 可以说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4]加之许多用人单位陷入用人误区, 把高学历视为权衡人才的唯一标准, 招聘员工时只看重名牌大学。这种情形就导致学生家长们盲目追求上大学、上名牌大学、上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 把上大学、拿高薪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因此, 全社会都应树立正确的、理性的人才观, 不唯学历, 不唯职称, 不唯资历, 不唯身份, 要相信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社会不仅需要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 同时也需要各种各样具有实际应用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鉴于此, 我们应该理性培养人才, 理性选择人才, 对孩子的教育应把社会需要和个人实际相结合, 尽量防止家长学生一味追求高考成绩而选择陪读。

3.3 学校方面

3.3.1 完善学校常规管理

学校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 是一片学生获取知识、完善性格、培养能力的天地, 也是学生融入社会之前的“试炼场”和“温室”, 学校良好的管理是教学工作有序正常开展的保证, 也是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障。很多家长选择陪读, 就是由于考虑到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因此, 学校应大力加强对校园环境的整顿和改善, 进一步完善学校常规管理。例如, 学校要定期的对防火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落实情况、对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对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等都要进行彻底清查, 杜绝一切管理方面的隐患, 最大限度地完善学校常规管理。

3.3.2 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学校饮食与住宿条件的简陋是家长选择陪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的身体健康是父母深切关注的一个方面, 尤其在当下社会, 农村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农民生活水平条件得到了很好地改善, 对吃也是越来越讲究, 越来越挑剔, 特别是在孩子的营养和健康方面, 家长更是格外关注。因此, 学校应依据《食品卫生法》、《公共卫生管理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 对学校的卫生设施、餐饮设施、日常饮用水的管理情况, 食品卫生许可证领取情况, 食堂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对于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食堂私人承包责任制也应当加以补充、完善, 学校方面应在与食堂负责人方面签订责任书的同时, 还应负责对其经营、卫生等情况进行适时、有效监督, 对学生反馈的情况和意见做及时处理, 规范食堂的管理。同时, 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住宿条件, 更多的健身场地, 图书馆、实验室能更有效地投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这样, 从学生吃住方面减少家长的顾虑和担忧, 降低家长选择陪读的可能性。

3.3.3 加强教育引导

在调查中, 可以看出, 由于各种原因, 学校对于家长陪读采取不提倡不反对的态度。这说明, 无论是学生、家长、学校还有社会, 对学生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一切。农村中小学生家长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差别很大, 因此, 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都可以采取正确的方法。鉴于此, 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引导。一是通过教师采取各种方法对“被陪读”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开解和学习上的有效引导, 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努力获得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使陪读父母认识到陪读的不需要。二是对于具备自理能力的住校生, 采取强制手段住校学习, 在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 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面对挫折的信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 学生要学会自理自立, 培养自身责任感

对于陪读现象, 把责任单方面地推到家长或孩子身上都是不可取的, 它是家长和孩子双方共同造成的。在被陪读的学生中, 很多孩子自理自立能力较差, 根本无法照顾自己。对于父母而言, 都希望孩子能够成熟起来, 以便适应校园乃至社会生活。对于学生自身, 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头等大事。因此, 学生应从小养成勤奋、独立、自立的良好习惯, 不要过度依赖父母, 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 这样, 在成长的道路上才能逐渐积累生活的财富。同时, 培养学生的自身责任感也十分重要。在教育过程中, 应有原则地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拒绝其不合理要求, 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生活中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 也体验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的滋味, 逐渐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忍耐性和适应性, 减少依赖性, 让儿童从中学会自我约束, 学会自己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 自己打理生活。孩子要学会自己为自己负责, 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甚或其他亲人都没有陪读的义务, 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为陪读牺牲长辈和亲人的自由是不孝顺的表现。

3.5 家长要转变子女培养方式, 注重子女全面发展

很多家长都认为陪读是一种对子女“负责任”的表现, 是否陪读成为了父母是否全心照顾和关爱自己孩子的标准。但是这显得是一种错误的思想, 这种思想会导致很多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与培养形成盲目跟风, 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孩子终究需要独立生活。人的社会能力发展是依靠自身不断努力获得的, 家长们都为孩子形成和完善这种能力提供了契机。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本没有错, 但过度地介入、监督和呵护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 不利于其能力的发展, 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父母自我教育的最高层次就在于教会儿童的自我教育。[5]正如卢梭所言:“为了做孩子的老师, 你自己就要严格地管束自己。”“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 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 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6]因此, 父母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 适时调整教育方式, 改变唯学习成绩至上的观点, 注重培养孩子的思想品格, 刻意引导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能力, 让他们更加宽容、忍让、坚韧, 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提高自身学习的自觉性与自律性, 使孩子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摘要:随迁型陪读是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学生离开原居住地, 进入乡镇或城市, 在乡镇或城市中小学附近租房居住来长期照顾学生的一种现象。本课题组对张掖市甘州区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迁型陪读现象进行了调研。针对陪读现状, 提出相应的策略, 包括: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教育公平;转变传统人才观念, 科学看待人才培养;学校要完善学校常规管理, 改善卫生条件, 加强教育引导;学生要学会自理自立, 培养自身责任感;家长要转变子女培养方式, 注重子女全面发展。

关键词:随迁型陪读,现状,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晓慧.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类型、成因及解决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 :24-25.

[2]彭振.陪读:应试教育催生的一道另类风景[J].江西教育, 2009 (25) :14-15.

[3]张海洋.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政府原因及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12 (5下) :171-172.

[4]刘建.“异地陪读”现象的研究——以临川区普通高中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5]王东华.发现母亲 (下)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373-377.

上一篇:proteus元件库对照表下一篇:上学期六年级英语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