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研究

2024-07-31

幼儿园大班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研究(精选8篇)

幼儿园大班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研究 第1篇

幼儿园大班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从着眼于表层,着眼于眼前,逐渐转向关注深层,关注长远发展。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就是符合新理念的一种游戏形式。活动中,每个孩子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结合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开放性区域活动的形式被大多数幼儿园所接受,大家也在努力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区域活动的许多优势,它以个别化学习的鲜明特点弥补了集体教学的先天缺陷,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另外,新的教学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而学习性区域活动,是一种更适合于幼儿发现性学习的方式。

因为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动作、表象来认识世界的,他们往往是在与具体材料的互相作用中,获取直接经验。特别是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许多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喜欢自己去探索、寻找,并且对各种探索性的学习、操作活动津津乐道。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借助于操作摆弄,与客体交往,进行发现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比单向的接受性学习更有意义。

与此同时,在以往开展、实施的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学习区域更受幼儿欢迎?如何让孩子在学习区域中能够真正学到东西?如何来始终保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兴趣?等等。如果我们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将会大大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因此我在自己的工作时间中进行《幼儿园大班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时间、方法:

1、对象:大

(三)班的全体幼儿

2、时间:2004年9月——2005年8月

3、方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操作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成果:

(一)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时间,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独立的需要

根据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大班阶段是培养自主性的一个好时期,这一年龄孩子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活动范围扩大了,喜欢尝试探索,有较强的求知欲。加之处于幼儿园中大哥哥、大姐姐的特殊地位,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产生较强的独立愿望,怎样满足大班幼儿的需要?

在小中班区域设置时,我们是利用教室空间设置区域,并规定参加区域活动的几个时间段,使每个孩子活动在教师视线范围内。显然这样的空间对于大班幼儿来讲,影响了区域内容的丰富,阻碍大班孩子兴趣多样化的发展,使他们独立活动受到限制。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能否根据班级现有条件,扩大区域空间?在园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腾出午睡室空间,在中班基础上增设几个区域,安排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活动开始和结束时,教师站在能观察到教室、午睡室二处空间活动的幼儿的地方。空间的开放,使幼儿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可以自由进出固定在教室、午睡室的活动区,不受干扰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图1——4)

]

图1图2

图3图4

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自主权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幼儿,非常喜欢益智区中的棋类游戏,在晨间或饭后的其他时间里,他们就会自己去将其中的棋类找出来,开始游戏。同时还会引来许多的围观的幼儿,如此一来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如图5)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大班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图5

(二)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促进幼儿独立性思维的发展

幼儿活动中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区域活动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目标,需要教师的指导参与。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我们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幼儿采取不同指导方法,使幼儿获得充分发展。而何谓开放式游戏环境,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开放性的物理环境,即游戏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取放玩具材料,游戏的时间由幼儿自由支配,游戏的空间及玩具材料可以共享;二是开放的性的心理环境,即游戏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在开放式指导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的原则。即将幼儿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幼儿的思想,尊重幼儿的人格。在活动中我们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采用弯腰、半蹲姿势与幼儿平时对话。不打扰幼儿的活动,即使发现幼儿采用的方法达不到活动结果,也不强迫幼儿停止,而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

2、启发的原则。教师的指导对幼儿应有启发作用。在活动中我们注意观察幼儿常采用“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等开放的启发式提问,耐心引导幼儿寻找答案,幼儿不会时,则教给相应技能,幼儿会时,教师及时退出。活动后,引导幼儿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发现,对大部分幼儿没有参与的活动结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待全体幼儿参加活动后共同讨论,得出结果。教师不代替幼儿思维,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判断,自己思考。

3、赏识的原则。即对幼儿经常给予由衷的赞赏。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我们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投以幼儿赞赏的目光,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激励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

就拿生活区神奇的小刨刀活动来讲,开始教师通过呈现结果及激励的提问,引起幼儿使用工具的愿望。“萝卜丝、萝卜泥都是用小刨刀刨的,怎样才刨出萝卜丝、萝卜泥?”在幼儿操作过程对他们的大胆尝试教师表现出极大的惊喜,“你们也能向爸爸妈妈一样使用刨刀啦”激发幼儿的自信,并引导幼儿调换刨刀洞的朝向,探索安全、方便使用刨刀的方法。活动后,鼓励幼儿相互交换使用刨刀的经验,得出正确安全使用刨刀方法。

在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中,我们还努力寻求让幼儿自己来学习。虽然幼儿掌握知识的历程的缓慢的,但教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追求知识掌握的多少,追求学习方法的获

得。因为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就拿折纸来讲,在拼七巧板中,我们提供有拼搭好的图形的范例给幼儿,幼儿根据能力来选择范例自己学习拼图。每次活动结束后幼儿基本都有成果,但从幼儿思维角度看,幼儿不需要任何思考。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们给予适当的引导,并请幼儿自己具备一定的想象和拼搭能力的同时开展拼搭活动。活动后,组织幼儿对自己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组织幼儿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拼搭出XX图形的?”从而概括出符号转化、迁移经验、模仿范例、具体模仿的学习策略。同样是拼图,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的指导方法,既使幼儿有了成果,又使幼儿学会了多种学习的方法,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发展。

(三)活动过程的指导:

1、活动前的准备:创设环境,提供充足的材料供幼儿选择

首先,内容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开放性学习区域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区域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域来实施。如,在区域中,让幼儿自由、宽松地用各种方式穿彩珠、玩益智游戏等。有时,一个区域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钓鱼”游戏中钓不同图形的鱼、不同数量的鱼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如图6——7)总之,内容与目标相匹配,那样的区域活动就不会是只重形式,盲目投放材料了。

图6图7

其次,材料要有层次。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什么样的材料,就可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如案例一)

同时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配对”练习的区角,可以是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还可以是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学习剪纸练习区,可以从随意剪纸--剪粗条--剪细条纸--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剪吹塑纸--剪马粪纸;从剪纸--剪布--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总之,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影响幼儿学习、探索的重要因素。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就拿生活区神奇的小刨刀活动来讲,开始教师通过呈现结果及激励的提问,引起幼儿使用工具的愿望。“萝卜丝、萝卜泥都是用小刨刀刨的,怎样才刨出萝卜丝、萝卜泥?”在幼儿操作过程对他们的大胆尝试教师表现出极大的惊喜,“你们也能向爸爸妈妈一样使用刨刀啦”激发幼儿的自信,并引导幼儿调换刨刀洞的朝向,探索安全、方便使用刨刀的方法。活动后,鼓励幼儿相互交换使用刨刀的经验,得出正确安全使用刨刀方法。

在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中,我们还努力寻求让幼儿自己来学习。虽然幼儿掌握知识的历程的缓慢的,但教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追求知识掌握的多少,追求学习方法的获

得。因为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就拿折纸来讲,在拼七巧板中,我们提供有拼搭好的图形的范例给幼儿,幼儿根据能力来选择范例自己学习拼图。每次活动结束后幼儿基本都有成果,但从幼儿思维角度看,幼儿不需要任何思考。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们给予适当的引导,并请幼儿自己具备一定的想象和拼搭能力的同时开展拼搭活动。活动后,组织幼儿对自己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组织幼儿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拼搭出XX图形的?”从而概括出符号转化、迁移经验、模仿范例、具体模仿的学习策略。同样是拼图,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的指导方法,既使幼儿有了成果,又使幼儿学会了多种学习的方法,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发展。

(三)活动过程的指导:

1、活动前的准备:创设环境,提供充足的材料供幼儿选择

首先,内容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开放性学习区域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区域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域来实施。如,在区域中,让幼儿自由、宽松地用各种方式穿彩珠、玩益智游戏等。有时,一个区域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钓鱼”游戏中钓不同图形的鱼、不同数量的鱼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如图6——7)总之,内容与目标相匹配,那样的区域活动就不会是只重形式,盲目投放材料了。

图6图7

其次,材料要有层次。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什么样的材料,就可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如案例一)

同时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配对”练习的区角,可以是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还可以是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学习剪纸练习区,可以从随意剪纸--剪粗条--剪细条纸--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剪吹塑纸--剪马粪纸;从剪纸--剪布--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总之,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影响幼儿学习、探索的重要因素。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再次,培养广泛的兴趣。幼儿在选择区角、材料时,有的受材料本身的吸引,比如说材料的外形、色彩等;有的喜欢操作的过程,比如说幼儿喜欢玩水、喜欢舀米、喜欢捏泥等,这容易使幼儿沉溺于某一个或几个活动中。

如果要使幼儿兴趣广泛,关注所有的活动区,就需要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诱发其内部动机,通过幼儿向大家展示自己在各个区域的探索成果来引起其它幼儿的兴趣,通俗地说就象电视里做广告一样。例如: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往往对穿木珠这一活动并不是十分热崇,但当有幼儿将自己的木珠串当“项链”、“手链”带时,就会有更多的幼儿去模仿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接着,教师就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串出有规律的珠串(如

色彩、形状。大小间隔等),这样就使得活动向更深一层次开展了,效果也更佳。

同时,在活动中向幼儿介绍多样的学习方法:幼儿之间存在着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而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是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去发现、思考,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我们要关注的不就是幼儿获得成功的方法和过程吗?那么,通过交流讨论这个环节,向幼儿展示各种成功的途径,是为幼儿的“学会学习”提供很好的交流机会。例如:在益智区中有的幼儿模仿建构“房子”,有的幼儿看了模拟物基本上就能理解其结构,并试着自己来建构;有的幼儿则是自己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拼搭;在交流讨论中,鼓励把自己获得成功的方法介绍给大家,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有机会成功。(如图8)

图8

最后,环境宜安静。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认知经验与生活经验,需要个体独立地摸索、探索,自主地学习、练习。因此,相对而言,要追求互不干扰、互为方便的环境效果、让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另外,活动区的布置也不宜过于花俏,以简洁、温馨、一目了然为好,力求创设一个轻松优美的活动环境。

2、活动过程中:观察“需求”,了解“水平”

(1)以观察、鼓励为重。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因此,教师的指导以观察、了解为主,以鼓励、尊重为重。观察的内容:

一是看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等。

二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指责,不要轻易评判,理解幼儿不同行为的合理性,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

(2)以间接指导为主。

以个别化学习为特点的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一个显著不同,便是教师的指导策略是不一样的。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以间接的为主。这种间接指导,第一是靠学具、材料为媒介。如幼儿在拼智力拼盘活动中,当老师观察到大多幼儿己驾轻就熟,且兴趣下降时,及时投放更多的图片等,使幼儿从材料中获得探索学习的新的激情。(如图9)

第二是靠问题为媒介。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学习兴趣疲软时,教师可以假设问题,引导幼儿去继续探索、去发现。如,“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还可以拼出什么样的图案来?试试看”等等,激发幼儿继续学习的欲望。

(3)以适时适度指导为要。

适时,即何时介入指导要灵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学具时或发生纠纷问题等困难情况下,老师要予以及时的支持与帮助。适度,指教师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

3、活动结尾部分:引发感受,提升经验

当幼儿在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学习后,教师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这时,对于教师的“评价”,第一,可以是鼓励性的。如,“你把彩珠串得真长”,鼓励幼儿专心学习,坚持学习,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又如,“他的积木拼搭得真好”,是激励幼儿学习垒高技能,使手眼活动更协调。再如,“某某小朋友插拼盘用的时间最少”,目的是让幼儿提高学习活动的速度,增强动作的灵活。其次,可以是激趣性的。有时,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受冷落的区域),可通过老师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时,则是对那些能力、兴趣有偏颇的孩子进行引导。有的孩子好拼搭操作类活动,对需要动脑筋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适当点拨,使孩子兴趣指向更广泛些。第三,可以是讨论性的。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交流,更多是讨论性的。围绕一个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前提是太多幼儿己积累了相关的操作经验),进行集体讨论。“编谜语时为什么谜底不能讲?”“为什么这天平老是要倾斜?”“有什么办法使这枚回形针又快又准地取出来?”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也使有些关键概念得到学习。因此,师生间讨论式的交流是极有意义的。当然,这三种“评价”,更多的时候是结合进行的,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每一次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在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和自信的感受中结束,并激发起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当幼儿有一定的延续需要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用最恰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处理,以确保幼儿的活动能得到最好的衍生。(如案例二)

四、体会:

(一)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体现了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

首先,在学习活动中,要重视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非表面的兴趣,而是真正具有学习内驱力的兴趣。在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中,每个孩子能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这样的学习,就有可能获得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其次,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更关注学习的方法,关注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学,也许比学会更有意义。

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就是在教师创设的宽松、开放的环境下,幼儿自己进行探索性学习。如,看着“图示”学习系鞋带--探索看图解的方法;看着“说明书”学习冲配果汁--学会看“说明书”的本领。这样的学习对幼儿也许是有意义的。另外,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更往重幼儿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坚持性等情感态度的培养。这一切,在区域活动中都能得到积极的体现。

(二)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学价值观

长期以来,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作是接受安全由教师预先构建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同的认知结构以及不同的经验基础都被忽视了。因此,学习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划上

了等号。集体教学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诚然,集体教学活动,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明确简捷、系统有序、经济有效地作用于幼儿的教学方式。然而,它的致命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教师是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的,也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

应运而生的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就以它个别化学习的鲜明特点弥补了集体教学的先天缺陷,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另外,新的教学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学习性区角活动,是一种更适合于幼儿发现性学习的方式。因为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动作、表象来认识世界的,他们往往是在与具体材料的互相作用中,获取直接经验。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借助于操作摆弄,与客体交往,进行发现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比单向的接受性学习更有意义。总之,心得教学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实现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优势互补,使两者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师价值观

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通常是个别进行的。这种活动形式,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与幼儿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幼儿能更多的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进双方感情的交流,形成教师积极的自我形象。

另外,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一个我教你学的教育者形象。教学的出发点是教材、大纲,而非幼儿。空间距离的接近,使教师能走近孩子,有可能了解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水平。这时,教学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帮助幼儿学会学习。教学的出发点不再是教材,而是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原有的经验和水平,使教育目标真正需求化了。

(四)通过这一课题研究的时间和开展,幼儿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体现:

1、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对自己充满信心

传统教育下,幼儿对老师惟命是从。从不敢怀疑教师,更不敢在课堂上提出不同意见。现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气氛日益浓厚,幼儿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认识青蛙生长过程中,教师讲了青蛙的四个生长过程,幼儿认为不够细致,提出自己从书本获得的更为详细,青蛙生长过程划分六个。对于只有6岁的孩子来讲这种不唯上的做法是难能可贵的,体现了幼儿对自己的自信,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2、独立完成任务,不依赖他人

学期结束,我班与平行班独立完成任务的测查实验。我们选择了在单位时间里学折纸工,我班独立完成任务人数为93,平行班为85。在这个实验中不排除幼儿折纸技能的干扰,平行班12人遇到困难,有11人求助老师,我班13人遇到困难,只有2人求助老师,其他人都是自己解决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我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五、感受:

1、教育观念转为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自主必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观念的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反思,加以改进,才能实现这种质的飞跃。教育观念转为教育行为才能使工作落在实处。师生间的平等、尊重,使得对于幼儿的“反常行为”象课堂上的反驳等才能认可。承认幼儿间的差异,才能给每个幼儿不同的等待时间。才能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2、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自主性的三个方面

我们一直在谈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其实人的自主性有正反两面方面。独立需要过程,往往不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视其为束缚自己的绳索。过于自负则听不进他人意见。思维独立性过强,也往往爱钻牛角尖。所以,幼儿的自主性也要因人而异,对于自主性过强幼儿,教师在教育中要加以控制。把握好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度,才能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在培养幼儿自主性的过程中,虽然涉及了幼儿生活经验的习得,但不够深入,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通过整个课题的研究发现在整个开放性学习区域的活

幼儿园大班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研究 第2篇

区域活动是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正规的教育活动,区域活动以其组织形式的灵活、活动内容的丰富,有力地推动着幼儿教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有利地促进了新《纲要》有关素质教育的贯彻与落实。这学期我们将重点进行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实施,具体计划如下:

一、活动区域的创设

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儿童、引导儿童、支持儿童活动的区域环境?这是我们首先关注的问题。我们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要提供个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在那里,地面、墙面、桌面被充分利用,环境布置、材料、设备等蕴涵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作用,儿童获得充分活动,和谐发展。我们具体将设置以下区域:(一)生活劳动区:包括动作技能训练,比如抓、推、转、倒、挤、夹、敲、剪等: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脱衣服、整理衣物、梳头、系鞋带、洗手帕:照顾环境能力,比如折叠餐巾、分碗筷、切水果、创瓜皮、浇花等。(二)语言区:包括耳听录音手操作、合作猜谜、故事表演、剪贴废图书、自编故事、跟“磁带老师”讲故事、下语言棋(如表情棋,幼儿每下到画有笑脸这步即可说“妈妈笑了,因为今天是她的生日”)、卡片找朋友(字画配对)等。

(三)科学区:数学区,有按数取物、几何形状、按规律排序、配对、看图自编应用题、数学棋、找单数双数游戏、测量工具等;科学探索区,如电池为什么发光、沉与浮,玩磁铁、各种筛子、放大镜、斜坡实验、沙漏、天平、会变的颜色等。(四)美工区:包括泥工、纸工(折、剪、晰、贴、玩)、绘画、涂鸦、废旧物品制作、纸形、涂色添画等。

(五)文化区:包括各地民俗风情、服饰与语言、交通工具、人种与肤色、四大洲五大洋、不同的国旗、环保与卫生等,可结合主题丰富和变化内容。

(六)建构区:有拼图、插雪花片、大型积木、插塑、托班的堆高游戏、智力拼板、七巧板、主题公园等。

(七)装扮区:有娃娃家、表演区、音乐区,其他角色区,如超市、小商店、美容院等。(八)大运动区:包括玩球、投篮、走大鞋、高跷、平衡、钻爬、垫上运动、跳绳、自制体育用具活动、自组游戏等.在以上的大框架制定以后,各班教师就可根据本班儿童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教育目标以及个别差异,拟订本班区域设置的具体内容,如小班以生活劳动、感官训练、建构、装扮与美工等为主安排区域,而大班则更多的在区域中重视社会性、文化、语言、科学探索等能力培养。同时为防止活动中的互相干扰,按动静区分的原则我们将以上区域划分为学习类区域和游戏类区域。

二、区域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制订

1、围绕课程总目标、每周目标和本班特点制订区域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首先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学期目标,然后由各班的教师根据本周展开的主教学、本班幼儿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区域,提出适宜的要求。例如中班根据本班较多幼儿进餐习惯差、不爱吃早餐、喜欢吃零食等习惯开展了“健康的身体”主题教育,相应地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了语言区:听故事“嘴巴里的小妖精”(保护牙齿)、“达达感冒了”(预防感冒):美工区:手工“煎鸡蛋”、画健康标记、“吃什么东西有营养”;科学区“吃的东西到那里去了”(知道食物在身体内的消化过程,要细嚼慢咽、少吃冷饮保护胃和食道、肠等),操作“营养配膳师”(懂得荤素搭配、营养全面、每天要吃早餐),通过相宜的区域活动促进了教学的整体最优化。

2、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幼儿的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佳源泉,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重视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并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如我们在带领大一班参观了服装厂后发现:幼儿对服装的制作过程充满了兴趣,同时他们又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在一次语言课“我设计的衣服”中想像出了各种奇妙的服装,如“会发光的衣服”(盲人穿着它晚上出门较安全)、“刺猬衣服”(穿着它到森林里去就不怕野兽攻击)同时根据新《纲要》充分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的要求,生成了主题“环保设计师” ,相应开展了区域活动。有角色区的“环保服装店”:美工区的根据废旧物品展开想像并加工制作服装;操作区的用贝壳、小桃核等制作服装配饰:表演区的自编自演“环保时装秀”。此外,我们也看到了区域活动的随机性特征,区域的安排并不是刻板不变的。它要求教师在观察研究的过程中适时进行调整,由班内两位教师随时讨论,一周进行一次调整。

三、活动区域中教师的指导

1、重视观察

儿童的发展特点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个基本依据,因此,要教育好儿童。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儿童。区域活动的指导首先是观察。我们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凭借观察来抓住反映幼儿某一活动发展水平的创造性表现,从而较准确把握幼儿活动的动态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灵活地投放或更换材料,并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提高区域活动的水平。为了更好地实施观察,我们设计了观察记录表,为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个案记录,观察内容分三个方面:①幼儿的兴趣和行为表现,以此了解哪个区吸引孩子: 2幼儿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了解哪个孩子喜欢哪个角;3操作记录,反映玩到什么程度。同时为了防止观察出现偏差,我们采取了两位教师同时分区负责的方法,尽可能地使指导工作做得细致实在。

2、重视指导和研究相结合

教师在活动区域中的指导是为了帮助幼儿与环境、引导者及同伴发生积极有效的互动,这就需要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不同的发展规律.教师如仅靠书本上的一般规律,还远不能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即使实施了观察,仅根据幼儿在某个活动区一两次表现也可能判断有误,因此,教师需要对观察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然后再去实践,以验证前面的结论,并多次地反复,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如在拼图区投入新的材料后,使幼儿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一时该区域内“人满为患”,如何解决活动区的拥挤现象呢?通过研究讨论,教师找到了答案:可在该区域边上贴上四个小脚印,表示只能有四个人在此活动:或采取方法二,每一张拼图底版放在一个小筐里,区里只放置有不同难易程度的四个小筐,这样幼儿在“满员”的情况下必须学会等待或先到其他区域活动,通过环境的暗示改变了原来的拥挤现象。

3、重视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自己富有个性的发展活动区是最适宜于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其最大特点是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动环境。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实施,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我园教师在实践中积极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在区域活动中大胆落实。如在小班“动一动、试一试”区域活动中,为了有助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设置了“夹珠子”内容,进一步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分成: ①夹纸团: 2夹蚕豆: 3夹玻璃珠三个层次,呈逐步递进并按难易程度分装在三个小筐内投放,同时在最简单的小管(夹纸团)上贴上一个红苹果,表示这是最简单的,依次贴上两个、三个苹果,这样改变了材料投放的无序、杂乱现象,使教师对哪个幼儿达到何种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再如在指导策略上,教师对较内向、能力较弱的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而对较自信、能力强的孩子则应告诉他“我相信你自己会想出办法来的” ,这样方能更大地发挥区域活动的应有价值。

4、重视本园本班的特点,创设活动区刚开始搞区域活动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常常热衷于“克隆”与跟风,以为教育改革中所指的吸收新知识、把握新信息即是紧紧跟随潮流,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处于一种闻风而动的状态。开展一段时间以后,我们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得出结论:不依葫芦画瓢,而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特点创设区域活动,并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尽力为幼儿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如考虑到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较强的弱点,我们在小班设置了“生活劳动区”,安排了一个如家庭般温暖而热闹的活动区,让幼儿在其中获得许多生活中必要的本领、生活常识,获得做“家务劳动”的体验。在这里,幼儿每天有机会“理小菜”“搓面团”、“剥豆子”并送到厨房去,而老师有时成了外婆,和宝宝边剥豆子边拉家常;有时成了妈妈,教宝宝穿衣叠被。这一极富有特色的“生活劳动区”不仅满足了幼儿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在家爱做事了,还会帮大人擦桌子、摆碗筷,家园合作也在幼儿自理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得以深入。

四、区域活动的几个观念

1、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魅力。首先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活动使我们一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改变,逐步确立起“个性化教育”、“观察先于指导”、“教师的促进、指导、支持者身份”等理念:其次,师生建立起和谐、亲密的情感联系,集体氛围宽松愉快;再次,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得以“扬长补短” ,在区域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幼儿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发展水平已明显超越了同年龄的一般发展水平。我们根据本园的探索实践,试提出以下观念:

1、让环境“说话”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有一种以幼儿与环境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设置,即区域环境创设,从深层的原因讲,是幼儿的认识发展需要外界环境的刺激推动。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有自我发展的潜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幼儿的这一特性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是受环境制约的。幼儿之所以会好奇好问,首先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其不熟悉、不理解的事物,正是因为周围环境中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幼儿不断地探索发现,其认识才会不断发展、提高。因此,我们应认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有效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无声化”的教育。

2、过程重于结果的教育指导

儿童无论是对认识的兴趣,还是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不是也不可能由教师直接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幼儿自由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通过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发展起来。所以,幼儿早期教育应更多地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要太在意学习的结果。同样,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幼儿的活动态度上,放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重视指导中的适机评价而谈化“总结讲评”的形式,同时要把握好过程中的指导,做到不过多干预,指导应留有余地,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发现。

3、计划性和随机性相结合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与执行可以增强教师对活动制定的目的意识,避免放任自流,从而增强活动功效。然而幼儿是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不断活动的,在自主自由的区域活动中,往往易出现某些意外反应和偶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将指导的计划性和实施随机性相结合,随时掌握教育契机,因势利导。

4、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并非是任意的行为,而是有其内部规则的,包含着积极的约束,规则是行为和活动的准则,要使区域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就需注意规则的建立。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为了制约幼儿由教师制定一条条让孩子遵守的规矩,而是为了创设更宽松的环境,强调教室要运作顺畅,必须让老师和孩子都清楚区域的使用方式,不论是地垫或桌面的使用,轮流的方式或是材料的拿取和操作,甚至如何参与或观看别人操作,都是规则的一部分,教师应注意通过活动规则的建立,使幼儿的活动情况有规范有条理。这种活动规则既包括必要的一般性活动规则,如能自选区域活动,积极愉快活动;使用材料先来后到:用什么拿什么,不用放回原处:不把玩具拿走等等,亦包括各区角的活动规则,如美工区,要求美工活动时要专心、认真,保持安静;使用剪刀注意安全,注意坐姿和用眼卫生;做到会拿会放,并随时清理等。以上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讨论制订,并且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增强幼儿的自主性、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因此,行之有效的区域活动应结合幼儿园其他形式的教育,与集体教学互补,既重视儿童的自主探究学习,又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使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达到共存和相融,根据两者的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综合地、灵活地加以组合运用。让幼儿在更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满足幼儿的个体发展需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018年4月8日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 第3篇

一重视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1. 改善环境, 开展区域活动, 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我们力图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 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 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如创设了益智、建构、美工、角色、操作、语言等活动区, 在小班开设了娃娃家、汽车王国;在中班开设宝宝医院、理发店;在大班开设宝宝银行、超市等活动区域, 让孩子们在宽松、自主、探索、创造中快乐地生活、个性地发展!

2.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让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在幼儿园最能给予幼儿自主性游戏机会的场所是区角游戏。教师不仅应关注游戏区角的设置, 更应关注区与区之间幼儿的流动和材料的流通。理想中的区角游戏状态应该是孩子们个个有事做、时时有事做, 通过人员的流动带动物品的流通, 引发孩子的自主交往和创造热情。为此, 教师应善于结合教育内容, 为各个游戏区角增添半成品材料, 让儿童始终有新鲜感, 时时有事做。孩子们在区域中尝试、体验、探索、经历着真实的生活, 区域活动为生活经验的获得提供了机会, 为经验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教师应配合目标、幼儿能力投放区角中的材料, 以达到促进孩子发展的目的。

二善于引导幼儿进行区域游戏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应时刻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 并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与能力, 选择恰当的指导策略, 给予孩子适宜的指导, 从而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1. 在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中渗透隐性指导

对幼儿区域游戏的引导, 教师应更加讲究策略, 善于将教育意图渗透于环境之中。如:每一区域所粘贴小脚印或摆放的小椅子数量, 代表这一区域可容纳人数。当幼儿进入这一区域时, 发现每张椅子都有人时, 幼儿就会自动离开或等待, 而不破坏区域秩序, 这就是椅子满座的提示。

2. 加强教师的间接引导

第一,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设计相应的区域活动内容。如:在中班“好邻居”主题活动时, 我们又以角色游戏为主线, 将幼儿已有的购物经验充分展现在游戏中, 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体验顾客与售货员的关系, 从而促进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不断提升。

第二, 教师明确自己的身份参与指导。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 更应该以幼儿的意愿为前提, 教师只能以参与者的身份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建议。如:在进行角色游戏“逛商店”活动中, 幼儿出现了缺乏礼貌用语的使用, 看到这种情况, 我就以顾客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 主动和营业员用礼貌的语言进行沟通, 为其他幼儿做出榜样, 渐渐地幼儿能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 做文明的顾客和营业员, 游戏的真正目的就达到了。

三在师生的分享中促进自主性游戏的发展

1. 善于接住孩子的话题

适当开展游戏讲评, 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 如:幼儿甲:“今天, 我在水果店当营业员, 有人要买菠萝, 可是店里没有菠萝。”老师:“你是怎么解决的呢?”幼儿甲:“我用橡皮泥给他做了一个。”老师:“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其他小朋友还有别的办法吗?” (教师接住孩子的话题, 很自然地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幼儿。) 幼儿乙:“可以用纸画个菠萝, 再把它剪下来。”幼儿丙:“可以让妈妈用黄颜色的布缝一个菠萝。”可见, 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都能从“客人”的需求出发, 想方设法地满足“客人”的需求, 这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同时教师的引导也为其他孩子在下次游戏中碰到同类问题时, 提供了借鉴。

2. 帮助解决游戏中突出的问题

教师在与幼儿分享其自主性游戏的快乐时, 还可以利用机会关注幼儿碰到的典型问题, 在帮助他们解决的过程中, 总结最优的策略与方法, 并促使他们将之应用到以后的游戏中, 实现经验与策略的迁移。

总之, 区域活动是孩子在区角环境中通过与材料互动实现自我建构、自我探究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区域活动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满足孩子不同的兴趣和需要, 有利于促进孩子个性的充分发展, 值得我们幼教实践工作者继续深入探索和丰富其组织和实施的规律、特征与步骤等, 实现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幼儿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统一。

摘要:幼儿园的区域活动, 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供幼儿在活动区中自主游戏和学习的活动, 活动区域的创设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意识, 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动手能力;区域活动不仅为幼儿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 而且是幼儿习得活动规则的重要途径, 为此教师应重视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善于引导幼儿进行区域游戏, 在师生的分享中促进自主性游戏的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活动区,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

参考文献

[1]陈磊.体验孩子:宋庆龄幼儿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幼儿园大班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研究 第4篇

一、区域的创设:

1.区域的数量。因为我班的人数不是很多,而且我们的区域活动主要设置在教室里,如果区域数量过多则会造成幼儿活动拥挤的现象,因此,我在教室里设置了5个相对固定的区:快乐阅读区、益智区、环保体验区、建构区、美术区。同时把比较安静的快乐阅读区和益智区连在一起,放置在教室的一角;而另外三个操作性强,幼儿容易在里面探索、操作的区设置在教室的另一角。对一些不常用的区域,如科学区、生活区则是采用流动的方式,随主题活动的变化和需要做随时的调整。

2.区域的分隔。区域分隔科学、合理,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而且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有限,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很容易分散,若空间没有适当的分隔,则容易使幼儿感到杂乱无序,从而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如果区隔物过高,则不仅会影响幼儿的相互交往,而且容易使幼儿产生单调、沉闷的感觉。我们在为幼儿设计区域活动的空间时,力求为幼儿创设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比如在快乐阅读区,我们设置在教室最里面的一角,在区域内,用牛奶盒拼接成一个小方桌,铺上淡雅的桌布,放上几个抱枕。孩子们可以躺着、坐着,拿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看看、说说,徜徉在书的世界里。在空间设置上,既考虑到2-3个人的活动空间,也设置一些稍大一些的空间,这些比较大的空间比较适合小组活动,通过在小组活动中协商、竞争等行为,学会和别人分享,保护自己等社会行为。

3.区域的内容。内容的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学习性区域活动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所以,对所投放的内容,也要从幼儿学习的最终目标来创设。如益智区,我们围绕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铺地板”“10以内数的组成、加减”。设置这些内容主要考虑到活动区教育内容和新课程中集体教学内容的关系时,做到区域环境为新课程服务。既有主题活动的延伸,对集体教学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行充实、提高。又从实际需要出发,直接与集体教学中的主题活动内容挂钩。通过区域活动既能增加幼儿自主学习探索的信心,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

二、材料的投放

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需要注意的事项,先陈述如下:

1.根据我园的环保特色,有目的收集活动材料:结合我园的环保特色,在收集材料方面我们尽可能的收集半成品和废旧材料。比如,我们设置了环保体验区,其中的材料都是一些平时不起眼的,在家里用不上的牛奶盒、雪碧瓶子、破旧的玩具。同时在盛放操作材料的工具箱也动了一番脑筋,选用了各种皮鞋盒子,进行简单的装饰,一只漂亮的工具篮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充分体验了我园的环保特色。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比如在建构区我们发现提供的积木不能够满足幼儿这种强烈的创造欲望,更好地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为此,我们投放了一些纸盒、树木等废旧物品。很快,这些新材料更加吸引幼儿,孩子们借助这些材料搭建出了不同的类型的房子。

3.要注意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在益智区“铺地板”中,除了提供比较简单的标有数字的地板,还为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提供地板多一点,不标数字的地板。

4.要注意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层次性。

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应考虑到所有幼儿,提供层次性的材料,使每个幼儿在现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比如在益智区,我们提供了点卡、数字卡片、算式、记录本等,对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只要他们完成点卡的分合,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则要求用数字卡片完成分合,在完成的基础上还引导幼儿在操作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操作过程。

5.要注意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目的性。

我们的区域活动是主题背景下的产生的区域活动,所以投放的区域材料还要结合主题。比如在主题活动“环保小卫士”中,我们争做环保小卫士出发,在快乐阅读区,请幼儿运用废旧图书制作出新图书;在美术区运用丢弃的购物纸袋和皱纹纸,制作环保服装;在建构区我们提供盒子、棉签、扭扭棒等,引导幼儿构建机器人大世界。

三、区域活动的指导

1.根据年龄特点,建立合作规则。

在区域活动中,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作为我的指导目标,在与幼儿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对活动区的活动提出了“三不”“三要”的规则:“三不”:不乱窜,不争抢独占玩具,不大声喧哗。“三要”:要合作,要商量,要帮助。并把这些规则绘成幼儿能理解的图案,张贴在区域活动最显眼的地方,让幼儿进入区域马上就能看到规则,并能自觉遵守区域活动规则。

2.重视榜样力量,巩固行为习惯。

在区域活动中,及时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表现,讲评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相互欣赏,共同分享体验合作的快乐。对有点滴进步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强化反馈机制。如:“这是你们一起完成的,真棒!”“今天你又多了一位朋友。”等等。

3.坚持以适时适度,做到灵活指导。

适时,即何时介入指导要灵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学具时或发生纠纷问题等困难情况下,我们要及时给与支持与帮助。适度,就是指指导的时候要留有余地,不能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使学习性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的快乐源泉。

总之,学习性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众多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创设,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教育环境,而且对促进幼儿的智力、语言及操作技能发展是大有益处的。所以我将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对学习性区域活动做进一步的关注和探究,使我班的学习性区域活动更加趋于完善,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全面促进幼儿的发展,使学习性区域活动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天堂。

幼儿园大班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研究 第5篇

通过《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研讨会》三天的学习与参观,我确确实实收获了很多,大大改变了以往对区域活动的不理解。说实话,我们很多的老师都并不真正的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大费周章地去搞什么区域活动,还让家长带一些废旧用品,就像董旭花老师说的一样:“感觉我们上辈子就是收破烂的”。但是这次的学习过程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幼儿园必须要有区域活动,而且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能力把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更好的学习。

一、什么是区域活动?

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先了解什么是区域活动。在这之前我所理解的区域活动就是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董旭花教授把区域活动概况为是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自主、自选的活动。董教授强调了最重要的两点就是:有准备的环境和自由、自主、自选。教师给孩子准备好环境,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自己决定跟谁在一起玩、玩什么、怎么玩。只要幼儿不破坏环境,不吵架、不打架,没有安全问题,教师一般不会给予很多限制,而且教师对区域活动较少的控制和指导,让幼儿能更充分的机会融入环境,与区域内的同伴自由交流和交往,或者自主的操作材料和玩具,通过与他人、与材料的互动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二、区域设置和空间的合理利用

教师在规划班级区域的时候,一般我们常规设置:建构区、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娃娃家……而且每个区域的布置以及投放材料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很显然,这样的区域设计是很有问题的。向大家提问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区域活动等同于游戏活动吗?答案是否定的,区域活动不等同于游戏活动。有些区域活动也是游戏活动,比如娃娃家、医院里的角色游戏,用积木和插塑玩具进行的结构游戏,音乐歌舞游戏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区域活动很难归到游戏的类别,这些区域活动包含了技能练习的成分或者独立学习的成分更多一些,从本质上分析,说他们是学习活动更为贴切。比如串珠子、用筷子等活动,更像是技能练习。还有投放在数学区或益智区的一些材料如数字描红、连线卡等,这些材料诱发的活动从本质上讲都属于学习活动,而非游戏活动。所以区域活动中既要有游戏活动,也要有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即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区、表演游戏区;自主性学习区: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生活操作区、科学区和语言区。

区域活动的种类选择也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经验来确定的。区域的数量需要根据幼儿的人数、班级的空间大小、材料的多少来确定。在班级的空间也是要合理分割的:

1.根据区域需要确定位置。比如阅读区需要的是光线好的地方;建构区需要的是较大的空间等;

2.根据区域之间的关系确定其位置关系。(举例娃娃家和餐厅)

3.根据活动性质、材料数量、容纳人数确定每个区域大小。每个区域的大小应根据区域所承载的活动目标的重要程度、一次进区人数的多少、幼儿在区内的活动频率、活动幅度等指标来具体确定。当然,对于区域的数量及每个区域面积的大小,教师可以灵活的根据幼儿的选择不断加以调整。

4.动区与静区的划分。安静的区域跟安静的区域划分在一起;或者动区和静区的开放时间不同(一三五动区开放,二四静区开放或上午动区开放下午静区开放),要学会巧妙地立体地动态地利用空间(说到这里想到了我们去参观其他幼儿园的时候,她们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隔断除了使用橱子以外还使用了自己做的立体架子,立体架子是镂空的,里面可以放图书,可以放孩子们的手工作品,陈老师还出示过一幅图片,是因为她在支教的那个学校教室空间不足够大,那怎么办呢?她拿出了一块地毯,就是公共空间,任何区域活动的孩子都可以拿着材料来这块地毯上玩,但是玩完以后要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这就像我接下来要说的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了,我们可以利用走廊等公共空间设置区域活动,可以把表演区设在走廊上,这样也不会打扰到静区的孩子们。

5.区域的开放性和封闭性。(举例超市和益智区)

三、材料的投放

(一)适宜的材料从哪里来?

在开展区域活动过程中,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投放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和保障,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宜的?这些材料从哪里来?1.购买2. 师幼共同收集3.家长收集(家长需要老师的引领,举例市直二幼区域活动开放,每次限报10个家长)4.师幼共同制作5.上一级部留存,平行班互换。

(二)材料的分类和整理

1.根据材料用途和性质分类,并用固定的容器盛放。对搜集来的材料,我们先把它们按照用途进行粗略的分类,然后再根据它们的大小、形状等分别存放到相对固定的容器中。

2.利用标记符号,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后的材料整理。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整理的好习惯,为了方便孩子取放材料,我们可以将物品摆放的位置,利用一一对应的小标志进行固定。比如材料的托盘上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放托盘的柜子相应的位置也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这样既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常规,也大大减少老师整理材料的工作量。当然,这些标记符号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设计不同难度的标记。比如小班可以用简单的图形、动物图片;中班用数字;大班可以用汉字或者英文字母等。

(三)材料的价值分析

起初我总是觉得从网页上、书本上看到的很多好东西,不管有没有用就很盲目的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了,很多时候这些材料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孩子们都不太喜欢玩。就像投放在美工区的布一样,本来是想让孩子做布贴画的,但是之前没有仔细思考这些材料的用途,孩子们在美工区活动时都没有人用这些布片。所以,我们拿到材料的时候应该先要分析材料。比如纸杯,可以投放在美工区剪剪画画;也可以投放在建构区进行叠高、搭建;还可以投放在科学区盛放材料,做水的溶解的实验等等,大家仔细分析,很多材料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的。

(四)有层次的投放材料

1.不同年龄阶段(比如拼图材料,小班可以有4、5块,中班可以7、8块,而大班就可以投放10块了。再比如这个小鱼,小班可以练习插的动作,中班可以分颜色来插,大班就可以更难些的多种规律拼插了)

2.相同年龄阶段,不同发展水平。(星级材料,剪纸)

3.相同材料幼儿操作熟练后,难度的提高。(钓鱼)

(五)材料怎样有助于幼儿自主活动?

虽然我们投放了很多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杂乱无章,而且更新补充跟不上,最为关键的是孩子们不知道如何去玩,如果再没有老师指导,孩子们就更不喜欢这个区域,从而成为了冷门区。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材料本身的提示功能。

1.规则提示、图示(进区规则、操作图示等)

2.有提示的编织(老师提前编织几行,就是给孩子的提示)

大班区域活动与环境创设 第6篇

一、区域创设背景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就成了幼儿园整个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区角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我们选用各类废旧瓶盖创设了“益智棋类系列”,本系列由七个完全独立的棋类游戏组成,其内容涵盖了幼儿数学、语言、常识等各知识领域。在教学中,既可以作为区角环境布置的一部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又可以配合幼儿园教学大纲,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练习巩固。在指导思想上以孩子为出发点,迎合孩子兴趣,适合孩子特点,渗透环保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区角活动的特色。该棋类系列自投放区角活动以来,深受孩子喜爱.

二、活动材料的准备和环境创设

1.在有色卡纸上打格或划线,做成棋盘。

2.选同类废旧瓶盖做棋子。

3.根据各种棋的内容要求,在废旧图书上选取画面剪下来,贴在瓶盖或棋盘上。

4.在墙面上设置棋盘,供幼儿在墙上活动。

5.布置好区角,在材料厨中投放充足的材料,供幼儿随时能活动。

三、区域活动

1.计算棋

制作目的:复习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作品玩法:每人四道没有答案的加减法运算题目,掷骰子决定谁先摸棋,摸到棋后不准被别人看到,数出棋内图形的数目,看该数目是否是自己题目中的答案,是则放在对应的题后,不是则放回原处,记住下次不能再摸该棋子。按顺序轮流进行,先找完正确答案者为赢。

层次变化:幼儿先玩10以内数的加减,熟练后再增加至20以内数的加减;为充分照顾幼儿之间的差异,可先玩小棍表示数量的题,后玩数字题。

2.五子棋

制作目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作品玩法:二人各执一色棋子,每人都要尽快把自己的棋子摆成五子相连的一排(横、竖、斜排均可),同时阻断对方的五子连接,最后五子相连排数多者为赢。

层次变化:能力差的幼儿可与同伴协商自行制定玩法及规则,玩排序接龙、摆图形等游戏。能力强的幼儿可玩五子棋。

3.识字棋

制作目的:复习识字,培养幼儿组词造句能力。

作品玩法:字朝下摆放,猜拳决定谁先翻棋。由一名识字能力强的幼儿做裁判。翻棋者随意翻一棋子并大声读出字的读音。读音正确,该棋子拿出,小标志移动一个数;错误,该棋子放回原处,小标志不动。小标志先到终点者为赢。

层次变化:先玩识字游戏,再玩选字组词、造句游戏。

4.故事棋

制作目的: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作品玩法:棋子画面内容为时间、地点、人物等故事要素。幼儿猜拳决定谁先开始,轮流选棋,每次一个,逐个置于1——4的数字上,选够4个停止,根据自己所选画面轮流编故事,故事中有所选四个画面内容的可以得一面小红旗。得红旗多者为赢。

层次变化:初玩时画面全部朝上摆放,幼儿看着画面选棋编故事。过一段时间后,画面朝下摆放,幼儿不看画面选棋编故事。

5.分类棋

制作目的: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

作品玩法:棋子画面分四类:动物类、花卉类、人物类、水果类,每类五个画面,幼儿协商分配所找类别,猜拳决定谁先开始,摸到棋后,不能让别人看到画面,是属于自己所找类别的,画面朝上摆放在自己一边,反之放回原处,记住下次不再摸该棋。大家按顺时针方向轮流摸棋,先集齐同类别五个画面者为赢。

层次变化:先玩四个一级概念:动物、人物、花卉、水果;再玩四个二级概念,如爬行动物、兽类动物、鸟类动物、鱼类动物,依次类推,难度逐渐加深。

6.单数、双数棋

制作目的:促进幼儿对10以内或20以内单数、双数的认识。

作品玩法:幼儿两人从起点出发,投骰子决定谁先出棋。出棋的幼儿要数好所到棋上图形数目,并说出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翻棋看答案,判断正误。正确,行至此棋,错误,后退一步。先到小红旗处者为赢。

层次变化:幼儿先玩10以内的单、双数,再玩20以内的单、双数。熟练掌握后,根据教育活动目标,可改变棋子画面内容,用此形式复习相邻数、数的组成等。

7.趣味安全棋

制作目的:认识“1—60”数的顺序,练习手口一致点数;开展幼儿安全教育。

作品玩法:从起点出发,猜拳决定谁先掷骰子,骰子面朝上的数目为所走棋的步数,走到正确做法的图片处,按提示前进;走到错误做法的图片处,按提示后退。先到终点为赢。

层次变化:先玩根据图意进退,熟练后去掉图片,用箭头、文字等符号进行提示,加强幼儿识字及看符号进行判断能力。

四、活动特点

1.体现美感要求。棋面、棋子色彩鲜艳、形式多样,视觉上有美感享受,个别棋盘配有骰子和赢小红旗设计,能够吸引幼儿,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2.体现游戏的自主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棋类内容和游戏伙伴,有很大的自主权。

3.能兼顾个别差异。每种棋类游戏的难度都有层次设计,各种能力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层次的玩法,都有机会参与。

4.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幼儿在手、眼、脑并用的操作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数学运算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并帮助幼儿复习识字、丰富数学知识,从而起到全面促进幼儿心智功能发展的目的。同时,除传统棋类外,大部分棋类游戏能够配合教学大纲,成为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好方法。

5.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通过自由结伴游戏,促进了幼儿的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观战、当裁判,可以增强幼儿规则、纪律意识;平时的互帮互学,使幼儿真切感受到友谊带来的快乐。从多方面促进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提高。

幼儿园大班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研究 第7篇

幼儿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是在幼儿动作发展和思维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来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对幼儿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如何充分有效地让幼儿在这段时间中积极投入参与活动,得以充分锻炼,除了制定必要的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目标以及教师的指导外,在其活动中如何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环境创设和提供各种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活动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结合社会热点及季节变化,创设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情景性的户外体育区域环境和材料,注重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运动,自发生成,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有效利用活动区域-----关注幼儿园内自然环境

户外体育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建立是开展体育区域活动的先决条件,必需要有较科学的理论依据来进行区域的划分。我们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园内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创设区域。

首先,充分利用塑胶场地周围的大型玩具,创设“小乌龟找妈妈”“黑猫警长游戏城”等游戏,让幼儿在情景游戏中练习钻爬、攀登等基本动作,发展幼儿钻爬、攀登等技能和大胆勇于探索等能力。

其次,我们将塑胶场地按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发展为主进行区域划分。如:将场地分割成三大块,一块场地创设“解救羊羊”的游戏,主要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一块场地创设为“小青蛙捉害虫”的游戏,主要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另一块场地设置为“逛世博会”的玩车游戏区,创设难易不同的道路,结合逛世博会的情景内容,发展幼儿各种基本动作和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等品质。

再次,利用场地周围的小路,开设“打怪兽”、“套圈”等游戏,进行投掷、向目标物投准等动作练习,发展幼儿投掷技能。

只有因地制宜合理划分活动区域,发挥区域的最大功能,才能极大地丰富幼儿活动内容,让孩子更积极、更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

二、有针对性投放材料,创设情景性区域环境------关注幼儿活动兴趣

从小班幼儿兴趣爱好来看,他们喜欢充满童趣、情趣、乐趣的活动内容。为此,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性游戏内容,激发他们对运动的兴趣。

如:我们针对幼儿爱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创设“解救羊羊”这个游戏,提供了羊羊图片、塑料砖、自制小树、长木板、轮胎、梯子、弧形塑料条、小木条、弓形玩具等材料,在穿过树林,走过独木桥,越过沼泽地等场所,将“羊羊”从“灰太狼”家救出。在这样充满童趣的情景性游戏中,幼儿兴趣十足,玩的不亦乐乎,从而达到发展幼儿走和平衡等动作,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品质。

再如:结合社会热点,我们创设“逛世博会”游戏,提供小树、轮胎、用粗麻袋席子等自制道路、小木桥、自制大牛奶盒拖车、小推车、拖拉车、自制小房子、背篓、各国标志性产品等材料,通过让幼儿以开车去旅游的情节,尝试走不同的道路,感知各国的风俗,感受游戏的快乐,使幼儿在游戏中参与世博、了解世博,并培养幼儿勇于挑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情境性区域更能吸引小班孩子参与的兴趣,教师适宜地以角色情节刺激幼儿,大大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激发幼儿的挑战性,培养幼儿自信心----关注活动的强度、密度

户外区域活动最终目的是让幼儿机体得到锻炼,以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提高。适量的运动负荷能调节幼儿练习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量,保证幼儿运动后取得超量恢复的最佳效果,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在身体锻炼时,应注意活动中的强度和密度的协调,遵循“低强度、高密度”的原则。

我们在各区域的材料投放时,针对游戏特点和幼儿动作发展,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供幼儿尝试。如:幼儿刚开始参加区域活动时,我们在每个游戏区内创设几条同内容的比较简单的道路让幼儿探索。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我们不断更换材料或增加游戏难度,如:增加不同的道路供幼儿自主选择、在跳跃区内把绳索放高一些等,通过材料增加创设情节、器械的调节摆放增强幼儿活动的强度和密度,使幼儿的活动过程呈现一条波浪曲线。

活动器材的摆放、活动器材的难度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应考滤其多面性,呈“小步递进”状,让幼儿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以保护和促进幼儿的挑战与和自信心。

四、及时更换材料,提升区域活动质量-----关注幼儿动作发展

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他们不再满足现有创设的环境和游戏材料。为此,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对活动材料随时加以调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如:在玩车区域中,刚开始我们创设的是“送动物回家”的游戏,提供难易不同的两条道路(麻袋和席子铺成的路)和两种车(纸盒小车和独轮车),让幼儿拖着或推着车游戏;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我们增设独木桥和有一定坡度的桥,增加小推车和三轮车等,让幼儿有新的尝试,提升幼儿运动能力;到小班第二学期,我们结合社会热点,更换游戏情景,以“逛世博”的主题,变换场地形式,增加道路难度,提供自行车等材料,让幼儿尝试新的挑战。

再如:“小青蛙抓害虫”游戏,我们是从原来的“摘果子”游戏逐渐演变而来的,在游戏中我们逐步增加大小纸盒、游泳圈、跳箱等,增设道路难度,让幼儿尝试通过跨过盒子,钻过游泳圈,跳下跳箱跳等去抓害虫送小青蛙吃来达到不断提升幼儿的动作发展的目标。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动作的多方面发展,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只有不断更换材料,变换情景,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通过探索、尝试,发现多种运动方式和方法,激励幼儿面对困难,勇于挑战,从而培养了幼儿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发展了幼儿的运动能力。

幼儿园大班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研究 第8篇

一、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1. 作而不“合”———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重形式, 缺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具体表现为小组成员之间无合作意识, 相互不干预, 无分工或分工不明确, 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根据实践教学分析, 发现合作形式化的成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幼儿合作时无共同目标且分工不明确。无共同目标可能是由于幼儿之间兴趣、个性的差异而导致的, 而分工不明确则体现出在合作中没有组织性, 整个过程中只是形式上的合作。二是教师忽视了活动过程和幼儿个人的活动情况。

2. 合而不“均”———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中幼儿参与度不均衡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领导型合作中, 具体表现为在合作中, 小组中幼儿之间能力差异较大, 能力较强的幼儿占据领导者的地位, 其他能力稍弱的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听从他的指挥, 整个活动由“指挥者”主导。通过分析发现,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幼儿之间的能力有差异。在小组活动, 能力较强的幼儿相当于“领导者”, 而能力稍弱的幼儿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属于“听从者”二是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

3. 合而无“技”———幼儿缺乏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出现矛盾

幼儿在交往与合作中, 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与同伴进行友好的交流, 没有学会倾听、商量、谦让、相互帮助, 就会导致同伴之间意见不合, 引起矛盾发生冲突。通过分析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幼儿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技能, 而观点不同是合作与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部分, 只有相互谦让, 听取他人的建议与意见, 中和他人的看法, 才能使合作继续进行下去。

4. 评而不“全”———评价和奖赏重结果、轻过程

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注重小组合作的最终成绩, 即整个小组最终结果是否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而容易忽视活动过程和幼儿个人的反应与状态, 因此评价并不全面。通过分析发现, 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学习。虽然合作学习的定义没有完全统一, 但大部分定义中都提到要以小组整体的成绩作为最后评价的标准, 因此, 教师把关注点放在小组最终的结果这一方面, 忽视了活动的过程与每个幼儿的发展;二是评价者只是教师, 评价太片面。活动结束后只有教师一个人评价, 因此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二、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

针对当前大班区域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系列问题, 研究者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了以下三点指导策略。

1. 创设合作学习环境, 培养幼儿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幼儿之间通过相互合作来共同完成目标, 一个适宜的合作学习环境是活动开展的基础, 幼儿掌握合作技能是活动进行的保证。

第一, 创设合作学习环境, 为小组合作奠定基础。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的需求及人数提供不同层次的区域材料, 适当地增加一定比例的新材料, 并鼓励幼儿挖掘材料的各种玩法。同时创造幼儿合作的机会也很重要。

第二, 培养幼儿合作技能, 为小组合作提供保证。合作技能的掌握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教师应提升幼儿的理解与交流能力。在合作中不但要让幼儿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见解, 而且要让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与想法, 并且与他人积极友好的相处, 在活动中学会商量、谦让、共同使用等。同时应引导幼儿积极寻求帮助和帮助他人。

2. 关注合作学习过程, 适时指导

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应关注幼儿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并在不同阶段给与有效的指导。幼儿进行活动时, 教师必须关注整个活动。事实上, 过程要比结果重要很多, 最终的结果并不能说明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技能、知识的掌握, 若教师只是一味地关注合作学习的结果, 那么就很容易忽视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 易出现合作形式化这一问题。因此, 教师要关注活动过程。

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状况, 教师应根据状况的不同来扮演不同的角色, 更好地指导幼儿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幼儿进行活动时应扮演以下角色。

第一, 教师是幼儿合作学习的支持者。教师要仔细地观察幼儿行为, 了解其想法, 并从物质和心理两方面给予支持。教师始终要以关怀、尊重的态度去积极鼓励支持幼儿, 使幼儿重拾信心, 让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地进行尝试。

第二, 教师是幼儿合作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对幼儿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幼儿合作小组的分组、幼儿合作过程中冷场、幼儿讨论脱离主题这三个方面。若幼儿在分组方面出现矛盾, 教师应根据幼儿性格、爱好、能力等方面并结合具体的情况, 进行适当的变动;若幼儿在合作过程中冷场, 教师要根据冷场的原因进行指导;若幼儿讨论偏离主题, 教师及时的以提问者的身份去提问, 将话题围绕主题展开, 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第三, 教师是幼儿合作学习的合作者。活动时教师要与幼儿一起进行活动, 但教师要注意的是, 与幼儿共同进行合作并不是为了很快地解决问题得出答案, 而是与幼儿一起深入探讨, 使幼儿积极的动脑思考, 最终得出答案。

3. 评价主体多元化, 全面详细

教师对活动的评价应全面详细,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对活动过程的评价要从小组合作过程的合作性和小组中每个成员的状态进行分析;对于活动结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小组是否完成任务和所用时间来进行。

评价主体应由教师和幼儿共同担任。教师为主体的评价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指导方法;而幼儿为主体的评价更真实、内容更丰富, 幼儿通过反思、评价可以得到锻炼。

总之, 当幼儿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首先要为其提供一个适宜的合作学习环境, 在平时的活动中注重合作技能的培养, 其次要完整的关注幼儿的整个活动, 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 最后在评价时评价结果应全面, 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丽莹.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4) .

[2]陈琴.4-6岁儿童对合作本质的认知特点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5) .

[3]王黎明.合作学习—种有效学习的策略[J].教育探索, 2003 (10) .

[4]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5]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3) .

上一篇:领导班子下基层记录下一篇:青春尽是遗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