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设工程信息

2024-07-24

福建省建设工程信息(精选6篇)

福建省建设工程信息 第1篇

福建省《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来源: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时间:2009-09-16 09:3

3中电信闽〔2009〕750号

关于印发《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区)电信分公司、民政局:

《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已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和省民政厅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

福建省民政厅

二○○九年九月十六日

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及省政府、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精神,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全面推进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中国电信福建公司会同省民政厅从创建“信息化社区示范点”入手,深入探索运用现代通信信息技术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改变社区管理和服务条块分割状况,利用覆盖整个社区的信息网络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向

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工作。社区信息化建设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完善城市管理机制的现实选择。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有利于提高社区组织工作效率,促进社区居民自治,沟通社情民意,化解社区矛盾;有利于增强政府科学决策能力,促进跨部门的业务协同,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效覆盖到社区;有利于提升社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方便居民生活。各部门、各地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扎实有序地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

二、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及省政府、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精神,坚持“政府引导、社区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拓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加快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小区智能化和家庭信息化,为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宗旨,坚持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执政为民、服务于民。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打破部门和区域界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协作,努力实现各类传输网络、资源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3.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作用,以区、县(市)为中心,街道(镇)为重点,社区为基础,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市场需求拉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4.注重实效,梯度推进。坚持“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应用,突破重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社区进步相适应,连接国家(部)、省、设区市、区(县、市)、街道(镇)、社区各个层次的社区信息系统,促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推动社区公众服务信息化,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社区信息化示范单位”,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的社区信息化发展格局。重点是要建立统一的网络体系、社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社区信息技术应用体系、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社区信息化运行服务体系、社区信息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等六个体系。

三、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步骤

社区信息化建设由中国电信福建公司各级分公司牵头,与民政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一)充分论证、启动试点阶段(2009年底前)

确定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并在全省选择100个社区进行试点,建成“信息化社区示范点”。

(二)有序展开、整体推进阶段(2010年底前)

推广信息化社区试点成果,基本完成社区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公共数据网络和现有各级组织,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集成优化丰富社区网站资源,初步建成以管理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两大应用体系。

(三)基本覆盖、初见成效阶段(2011年底前)

全面推进社区信息化,应用各种信息化工具开展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建成从省到设区市、区(市、县)到社区一体化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和领导综合查询与决策辅助支持系统。

四、2009年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主要任务

2009年,我省将在各市、县(区)选择100个左右基础条件较好,参与意愿较高的社区或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作为信息化社区的示范点,由中国电信各市、县分公司组织实施,各级民政部门协助配合,集中人力、物力重点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实现社区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以便在三年内复制推广到其它社

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全省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

全省初步选定112个社区(小区)作为首批示范点(具体名单详见附件),争取在2009年底前达到以下基本标准:1.社区居民的通信信息工具普及率达到较高水平。电话户均普及率达到60%以上,宽带户均普及率达到40%以上,天翼手机及无线宽带户均普及率达到15%以上,互动电视户均普及率达到15%以上。2.建成1个以上的社区信息服务站。配备社区信息员,就近为社区居民提供通信业务办理、党员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社区信息查询、便民信息发布、社区信息上报等综合信息服务。3.在居委会、家庭、商铺、企事业单位推广两个以上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如“社区全球眼”安防监控、“社区便民服务热线”,“社区虚拟网”、“社区助老网”、“社区网站”等。

(二)主要措施

1.进一步提高通信信息终端普及率,夯实社区信息化基础条件。社区信息化的基础条件是要求社区居委会、居民、商铺的通信信息工具普及率达到较高的水平,社区与居民间才有可能方便地进行信息沟通,社区居民才有可能得到方便及时的信息服务。因此,现阶段要进一步提高包括电话、手机、宽带、互动电视等现代通信信息工具的普及率,中国电信将为信息化社区示范点的建设提供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推进普及率的快速提升。优惠政策主要包括:

(1)社区居民将可以享受中国电信e家俱乐部VIP银卡级优质服务,例如:电话、宽带免费装移机,手机免费换卡;免费寄送账单;机场、火车站贵宾厅便捷服务;商家联盟优惠折扣、消费积分兑换商品等多种超值服务项目。

(2)居民小区将可优先进行“光进e家”网络升级,享受宽带动态提速服务,宽带上网速率最高可提升到20兆,实现高速下载、高清影视等;社区公共区域可优先保障3G网络覆盖,家庭可优先提供WIFI无线上网设备,社区内无线宽带速率将可提升到3-54兆,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沟通。

(3)社区居委会或驻社区单位可优先组建“社区虚拟网”,享受办公电话与

工作人员电话、手机、小灵通之间本地互打优惠或免费,方便进行工作联系,减少费用负担。

2.创建“社区信息服务站”,就近提供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站旨在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一站式的综合信息交互服务,它将集社区电子阅览、党员远程教育、通信业务代办、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社区信息搜集与发布、通信、水电等费用就近缴费等功能于一体,成为社区居民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信息的场所,成为社区居民学习了解现代科技、参加再就业培训的场所。由中国电信牵头组织建设,每个社区至少建成一个信息服务站,民政部门指导社区居委会在选址及居民活动组织等方面给予配合。信息服务站建成后,由省民政厅和中国电信联合授牌。

3.积极创新各种信息化应用项目,为社区成员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政府部门、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和居民的需求,创新开展各种信息化应用项目,优先选择示范社区进行试点,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推进社区政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家庭信息化。

(1)面向社区、楼宇、家庭、商铺推广全球眼安防监控系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建“平安社区”。创建“平安社区”是社区居民最普遍关注的需求之一,社区可以利用电信提供的“全球眼”安防监控服务,加强社区、楼宇、家庭、商铺的日常安全监控,有效防患和打击犯罪行为,让广大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可以争取政府部门的直接投资加快在公共活动区域的安防系统建设,也可以通过政府补助一点、社区单位出一点、社区居民每月支付一点、电信优惠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自主建设。该系统将尽可能实现与公安部门全球眼系统的联网,进一步提高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中国电信还将优先在信息化社区推出低资费、高效率的“全球眼-大众版”服务,广大社区居民、工商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天翼3G手机远程视频查看家里或店铺的现场情况,更好地保护家人及财产的安全。

(2)创建“社区便民热线”,全面提升社区与居民的信息沟通效率。社区可以利用中国电信提供的社区总机服务创建“社区便民热线”,对外只要统一公布一个好记的电话号码,居民随时拨打都可以自动或人工转接到各个社区有关办事机构的办公电话,或者社区医疗、饮食、购物、物业等服务机构的电话上,实现社区服务“一号全通”。此外,社区还可以利用社区总机服务随时以语音或文字短信向所有社区居

福建省建设工程信息 第2篇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闽教人„2015‟86号)精神,为促进我省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发掘推广优秀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特制订本办法。

一、评选范围

参评成果必须是取得福建省中小学(幼儿园,下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结业证书的教师,在培训中完成的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每位教师限报一项。

二、成果类型

课例(含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课例)、课件、微课、教育教学软件、培训叙事等培训应用成果。

三、评选办法

优秀应用成果分为省、市、县三级,采取逐级推荐评选的方式产生。根据全省培训进展情况,分若干次进行评选。

(一)县(区)级优秀应用成果:由县教育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获奖成果数量不超过当期参训教师总数的3%。

(二)市级优秀应用成果:在各县(市、区)和市属校推荐的优秀应用成果中,评选产生设区市级优秀成果,获奖成果数量不超过参评数量的1/2。

(三)省级优秀应用成果:在各设区市和省属校推荐的优秀应用成果中,评选产生省级优秀成果,获奖成果数量不超过参评数量的2/3。

各级评选出的优秀应用成果(包含评选项目中的任何一项),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优秀应用成果证书,并视同举行一次本级公开课,同时纳入本级优质资源库。

四、成果标准

(一)课例

1.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例。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的课堂教学案例。重点是将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及学习方式转变。

2.移动终端课例。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移动终端技术,将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及学习方式转变的案例。

以上两项均包括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内容。

3.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综合课例:是指在每位学生均拥有一台数字化终端设备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教学方式。参赛作品应是完整反映一节优秀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资源包。

4.新技术新媒体创新案例(如机器人教学课例、3D打印等)。

制作要求:

每节课为一个标准课时。报送的课例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主要教学环节应有字幕提示。课例视频采用常用视频文件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教学反思须一并报送。作品总大小不超过700MB。

(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案例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案例是指面向教育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学点征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课例。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的课堂教学案例。包括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内容。

制作要求:

每节课为一个标准课时。报送的课例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应展现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过程完整,画面清晰。建议进行适当的后期剪辑处理,在适当环节插入教学资源呈现画面,保证资源呈现画面清晰可见。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教学反思须一并报送。课例视频采用常用视频文件格式。作品总大小不超过700MB。

(三)课件 1.多媒体课件。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教学设计,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有效呈现的应用软件,目的是辅助教与学,并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可以是针对某些知识点,也可以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制作工具和呈现形式不限。单纯的教学媒体资源以及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不属于课件范畴。

2.移动终端课件。指利用移动终端的多媒体交互性,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和传递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进行教学设计的作品。作品应能在iPAD、Android PAD等移动教学设备上运行。

制作要求:

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作品大小不超过700MB。请将作品打包压缩成RAR或ZIP格式上传,所报作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网页形式作品可用通用Web浏览器浏览,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

(四)微课

微课是指教师围绕单一学习主题,以知识点讲解、教学重难点和典型问题解决、实验过程演示等为主要内容,使用摄录设备、录屏软件等拍摄制作的微视频课程。主要形式可以是讲授视频,也可以是使用PPT、手写板配合画图软件和电子白板等录制的批注讲解视频。

制作要求: 报送的微课作品应是单一有声视频文件(还需提交教学设计、任务单以及进阶练习等相关资源),要求教学目标清晰、主题突出、内容完整、声画质量好。视频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秒,显示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课名、教师姓名和所在单位等信息,视频格式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flv、mp4、wmv等),画面尺寸为640×480以上,播放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总大小不超过100MB。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如有学习指导、练习题和配套学习资源等材料请一并提交。

(五)教育教学软件

教育教学软件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设计开发的,支持或辅助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完成特定教育教学任务的工具类软件系统。包括课件制作工具、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软件、教学平台、教育管理平台、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教育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仿真实训软件、教育游戏等。

制作要求:

报送的教育教学软件应具有明确的教育教学设计目标,符合教学需要和学习者特征,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应提供软件设计说明文档及使用说明文档。在目前主流的计算机环境中运行正常,满足安全、稳定和快捷的要求。应提交演示视频(3~5分钟,主要功能操作演示)、应用案例和使用报告。作品总大小不超过700M。单机版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作品总大小不超过700M;网络版在网上报名信息中注明平台网址以及必要的用户名和密码等使用说明,相关文档电子版、模拟演示视频一并上传。

(六)培训叙事(以数字故事方式表达)

培训故事是指教师围绕参加本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这个主题,以叙述自己在培训活动中的个人化的内心体验、“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为主要内容,能在故事中体现教师个人对培训的理解,诠释教师对培训的感悟,从而促进培训的开展。主要形式为使用PPT、手写板配合画图软件和电子白板等录制的批注讲解视频,其中可包括使用摄录设备、录屏软件等拍摄制作的微视频。

制作要求:

报送的培训叙事作品应是单一有声视频文件,要求主题突出、内容完整、声画质量好。视频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秒,显示教师姓名和所在单位等信息,视频格式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flv、mp4、wmv等),画面尺寸为640×480以上,播放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总大小不超过100MB。

五、工作要求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应用成果评优。应用成果评优是推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抓手。各地要通过成果评优发现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科教师,建立一支信息技术应用骨干队伍;挖掘一批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成果,提升生成性资源质量,充实和更新本级教学资源库。

(二)各级推荐的优秀应用成果应当是申报人亲自设计、制作和完成的。对弄虚作假、抄袭他人成果的,取消评选资格。

福建省建设工程信息 第3篇

研讨会上, 省医保中心信息科同志首先介绍了医保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软件需求规划。技术人员对核心平台的架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并现场演示了软件操作。

参加研讨会的人员就医保信息系统核心平台构架、异地转移接续业务软件操作流程、档案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 并充分交流经验。他们从各自的专业方向和操作实用性等角度出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对核心平台建设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人员一致认为, 这次研讨会内容全面, 切合实际, 为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信息化建设给力福建中烟 第4篇

完成基础构架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以下简称国家局)提出的建设“一体化数字烟草”的总体目标,结合福建中烟工业公司(以下简称福建中烟)管理体制特点以及全省行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福建中烟确立了“以ERP的管理思想为灵魂,业务流程为纽带,集成整合为抓手,统一标准为主线,统一平台为依托,SOA架构和企业服务总线(ESB)为手段,生产企业MES和自动化物流为支撑,全面集成整合福建中烟的信息资源,建立支撑集团管控、满足产供销价值链一体化管理、各业务系统协同运作,具有福建中烟管理特色的企业信息应用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过去五年中,福建中烟信息化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进应用系统的建设

福建中烟构建了覆盖“四大中心”的信息系统;构建了覆盖全中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下属子公司的生产执行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完善了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

落实行业重点项目

福建中烟完成了众多行业重点推广项目的实施,包括一号工程、行业地面骨干网络、行业地面视频会议、公文传输对接、CA体系认证、统一会计核算软件等系统建设,有力地保障了行业信息化的建设与推广,促进行业管控能力的提升。

加强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建设

福建中烟实施了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截止目前,系统共梳理164张代码表、1200多个代码属性、14万条规范数据代码、300多万个规范数据属性。利用系统规范了福建中烟信息资源的标准代码、基础数据,通过集中定制、两级部署、审核授权、同步分发等技术手段,实现整个福建中烟的基础编码、基础数据、集成标准的有效统一,保证了基础数据在系统中流转的唯一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通过该系统的实施,支撑了各信息系统之间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也为福建中烟“十二五”期间实现更广泛和深入的集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集成整合方法

借助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的实施,福建中烟搭建了贯穿福建中烟和子公司的三大应用总线平台。采用统一技术路线、技术架构、技术平台、技术标准来进行建设。截止目前,累计完成系统集成点500多个,提炼应用服务300个,涉及业务系统20余个。借助三大总线平台,实现了福建中烟内部、子公司内部、福建中烟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外部系统之间高效的数据集成、交换共享和流程协同。

着力加强制度建设

“十一五”期间,福建中烟各级信息部门在IT组织架构、IT运营、IT治理、IT保障等各方面,探索和制订了一系列的流程制度,形成了一套IT运行维护保障的常态化机制,实行岗位、责任、流程环节相对应,持续改进,不断提高IT队伍的人员素养,加强IT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IT的规范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在2010年,还专门启动了IT安全系统的实施工作。

“十二五”建设

六大信息化能力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国家烟草专卖局明确提出全行业要以“卷烟上水平”为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的背景下,信息化如何支撑福建中烟“卷烟上水平”?结合现有的信息化条件以及业务发展的需要,福建中烟明确了在“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应该具有以下能力。

快速的营销力

借助营销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推进营销中心发展,促进营销能力上台阶。提高营销力,适应按订单组织生产的要求;提高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快速反应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拓展市场的能力和培育品牌的能力。支撑工商协同,发挥协同营销的优势,降低运行成本;形成新型的协同营销培育品牌的运作流程和体系。

及时的供应力

扩展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覆盖从采购计划编制、申请到收货、检验、入库的详细流程,实现采购管理与财务、成本和库存等模块高度的集成性。满足供应商、价格等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采购合同与采购订单执行过程监控,与财务模块集成,实现预算控制、资金流动性预测等,降低库存、节约成本。

敏捷的制造力

依靠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支撑生产制造中心日常业务管理,强化排产能力。使生产制造中心与各生产点之间生产、设备、备件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整合,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税利同增的原则;实现省公司层面的生产计划滚动排产和计划执行跟踪;实现对直属企业的生产设备、备件进行监管;即时掌握全部生产信息,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生产管理效率,提供产销协同运作。

前沿的创新力

深化卷烟产品协同管理研发平台的建设,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对产品结构信息的掌握;加强对市场的预判性和对产品质量的追踪管理,保证多点生产均质化;使创新资源得到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研发创新能力,降低管理成本和研发成本,改进产品研发模式;积累科研数据、丰富知识库、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挖掘,为技术创新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高效的协同力

完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实施,满足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等部门进行统一数据共享的需要;加强“四大中心”的协同作业,实现作业流程的最优化、作业效率的最大化。

发挥企业门户及办公系统作用,支撑四大中心日常运作。为四大中心实现高效、顺畅的管理和运行提供支撑。

持续推进福建中烟数据中心集成整合的建设,搭建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协同、数据集成、资源共享的体系。

智慧的决策力

福建省建设工程信息 第5篇

活动目的:在2011年9月23号晚上,即国脉信息学院11级新生军训结束的前一天晚上,为给新生一次放松的机会及大家之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增进学生与辅导员、教官之间的互动,在最后一个军训的夜晚带给大家难忘的篝火欢庆之夜。

主办:福建工程学院国脉信息学院共青团委学生委员会 承办:福建工程学院国脉信息学院共青团委学生委员会艺术团

活动时间及地点:2011年9月23号晚上七点,福建工程学院鳝溪校区田径操场(舞台设在台阶的主席台)或灯光篮球场。表演对象:艺术团成员,辅导员,新生,教官等。

活动前期安排:

晚会现场布置(包括灯光、音响、主席台铺红地毯,篝火四堆、麦架一个,麦克风五个);奖品由赞助方提供;活动节目一部分由艺术团演出,另一部分由前期11级新生报名参与;请学院乐队参与;辅导员表演、教官表演由工作人员前期与之沟通及确定。

场地安排:

一、舞台:(1)方案一:若在操场时,以主席台为场地,铺上地毯,在两端设置四个篝火点,并设置隔离带,并且由工作人员进行秩序维护,防止非工作人员的靠近篝火,保证安全。(2)方案二:若在灯光篮球场,在灯光场中间划分一个场地,铺上地毯,设置篝火点,并设置隔离带,并且由工作人员进行秩序维护,防止非工作人员的靠近篝火,保证安全。

二、学生座位:

按专业、班级方阵,席地而坐。

活动预算:

租用音响麦克风设备 800元 舞台的设置及灯光设备 500元 活动道具准备 150元 总计约 1450元

物资:

大鼓一台,场地申请,小型发电机,打火机若干,红白黄绿色的塑料绳各一捆,节目道具(大葱15根)等。

晚会流程:

1、前期阶段:艺术团办公室准备好签到表,确保各部门工作人员提前到场。各个班级按秩序坐好。并设立一定的隔离带。19点准时进行点燃篝火仪式,由校领导或11级辅导员或教官将木材点燃。

2、中期阶段:和各个部门配合好做好相关事宜(拉赞助、活动宣传、节目编排和筛选、联系提前预定晚会当晚所需的各种服装和器材等设备的供应)

3、后期阶段:

18:50观众入场完毕、会场一切准备工作就绪-→19: 00开场舞-→主持人宣布晚会开幕-→领导致辞-→正式进入节目演出-→通过全场投票选出最佳节目奖-→礼仪队颁奖-→晚会闭幕-→观众向左、向右有顺序退场回宿舍)

4、游戏环节:游戏一 《我的麦克风》(猜歌名)

规则:选十首歌(红歌军歌老歌等)截取片段播放,共十轮。每个班选一名代表上台,站成一排,音乐响起,主持人说开始,最先拿到麦克风的人获得机会,在十秒之内报出歌名。底下同学观众教官可以提醒。报错的人丧失本轮机会,曲目由剩下的班级代表来抢麦。游戏二《众志成城》(踩报纸)

活动目标:让学生体认合作的重要,藉团体合作与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体会个人在团体的重要。活动对象:本校各年级均可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材料:报纸数张 活动场地:不限 活动程度:

1、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派男女队员各一名参加游戏。

2、工作人员在地上铺一张全开的报纸,请各组成员均进入报纸上,无论用任何方式都可以,就是不可以脚踏报纸之外。

3、各组完成后,工作人员再请各组将报纸对折后,再请各组成员进入报纸上。各组若有成员被挤出报纸外,则该组淘汰不得再参加下一回合。

4、上述进行至淘汰到最后一组时结束。(勿过长),时间到换下一位上场,至轮完为止。(以上约10分钟)

5、注意事项:(1)注意成员安全。

(2)考虑异性成员一起参与的可能性,必要时可男女分组进行。游戏三《七拼八凑》(抢时间收集要求物品)道具:食堂托盘若干,日常物品

参加人员:每班选两名代表(需男女搭配),分成n组,每组先选出一名接收者.游戏规则:接待者手持托盘站在台上。主持人开始宣读物品,其它小组人员按照主持人的要求从自身身上或自带提包中或是到台下的观众中将所需物品放到托盘中。最先集齐物品的小组获胜。集物时每一个物品相隔一定时间给队员准备,慢慢加快。采集物品来自日常的例如:眼镜、皮带等。

要求:

1、比赛当天,所有工作人员需提前一个小时到场,对会场环境进行熟悉,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晚会现场工作时,要求工作人员按照以上要求完成工作,不得擅自离岗

3、晚会现场工作时,如有紧急情况,即使向现场总指挥汇报

4、各小组做好紧急情况备案(如:卡碟、断电、节目临时无法演出)注意事项:

1、学生不可玩火,闲杂人等不可随意靠近篝火,非负责人员不可随意添加木材燃油等燃料,不要将垃圾及会爆炸的物品投入火中。

2、要遵守秩序,服从会场人员的安排,不可以互相推撞,打闹,要注意安全。

3、每个团学干部应清楚自己负责的工作是什么,工作中相互分工合作。

4、遇各类突发问题,有关方面应本着相互理解原则,友好协商解决。

活动宣传 横幅三条、广播,及11级辅导员通知

工作人员安排

总指导:王舟(团委学生会辅导员)

总策划:林洁(艺术团团长)

主持人及节目负责人:温磬

工作人员:艺术团成员和文艺部干事

外联:外联部负责拉本次的经费

宣传:宣传部、记者团、电台广播

礼仪:礼仪队

体育部:负责后勤工作,保证其他小组工作顺利开展。

安全应急方案

一、安全应急方案

(1)若遇到紧急情况,及时用准备好的沙土将篝火扑灭。(2)其它紧急情况发生时,由机动组负责处理。

(3)操场旁边的灯光球场就有医务室,在发生突发事故时及时处理伤员。

注:

1、各部长负责人代表自己所在的部门;

2、各负责人在尚未开展自己的工作或完成自己的工作时,请自觉参加其他负责人的工作以加快整体工作进程。

3、晚会结束后立即开展清理会场工作;

4、各负责人完成自己的工作即可离开会场。

活动目的及意义:

通过篝火晚会的欢庆形式,缓解新生孤寂苦闷的心境及思家之情,调剂军训所带来的劳累;以和谐的晚会促进老生和新生的交流;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进一步营造积极向上、活泼轻松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创一个展示艺术团特色的平台,做好艺术团的宣传活动,提升艺术团势力和声誉,并形成国脉信息学院的特色活动。

国脉信息学院团委学生会艺术团

福建省水务信息化 第6篇

发表时间:2009-4-24 作者(来源): 福建省水利厅

在水利部、水利部信息中心的关心支持和领导下,福建省水利厅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数字福建”的宏伟蓝图,把水利信息化作为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围绕我省水利工作“一个中心两个保障”的目标,以服务民生水利、服务防汛为主要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步伐,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水利建设,积极为我省的防汛减灾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联合建设,软硬并重,创新发展”的建设原则,及早起步,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整体推进,信息化技术在防汛、水利各项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和传统水利产业信息化改造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仅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下面就福建省近两年来水利信息化进展情况、取得成效和主要体会汇报如下:

一、福建省近两年来水利信息化工作简要回顾

福建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早。从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启动闽江洪水预警报系统建设开始,到近两年来信息采集、应用系统、网络建设、通信建设和电子政务等方面工作的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7年福建省沿海业务化高精度天文潮与风暴潮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研究、热带气旋实时信息的网络自动搜索可视化与预警服务系统、实时防汛信息综合发布系统等三个水利信息化项目分别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一)加强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福建省水利厅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厅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同时,把原省洪水预警报中心内设为厅水利信息中心,2006年5月,省编办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省水利信息中心,负责指导全省水利信息化的规划、建设、运行及管理等工作,2009年1月,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福建省水利信息中心列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是全省信息中心中唯一列入参公管理的单位。为确保水利、防汛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福建省水利厅进一步优化了信息化人员的配置,围绕 “技术高、装备精、队伍强、服务好”的工作目标,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强化技术规范、强化技术装备、强化技术协作来做好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和保障服务。先后出台制定了《福建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福建省水利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福建省水利网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水利信息化标准和管理制度,统一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加强和规范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

(二)稳步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洪水预警报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建成的全省性的洪水预警报系统基础上,不断进行站点的延伸,扩大覆盖面,并对原有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点到面,从流域到全省的跨跃。系统目前已建设站点1328个,站网平均密度110平方公里/站,覆盖全省98%以上的陆域面积,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雨水情信息的实时同步共享,使全省的科学防灾减灾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历次防抗台风和洪水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防台风预警报监测系统更加完善。在原有25个风情站点的基础上,2007年又增加了11个海岛风情站点,目前风情站点已达36个,其中沿海平均20多公里设有一个遥测站,采用超短波和计算机网络混合组网方式建立风情信息传输网,形成完善的全省风情监测系统;开发了台风路径监测预报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自动收集中国、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台站的台风路径预报信息,自动生成综合预报路径图。全省风情监测系统和台风路径监测预报系统的建成和完善大大提高了我省防台风预警报水平,为省市县三级防抗台风指挥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是水利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福建省水利厅局域网、“数字福建”政务网、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骨干网的基础上,2008年通过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了连接省、9个设区市、84个县区水利防汛部门和1107个乡镇(街道)的视频网络。同时,厅属单位、9个设区市水利局和各县(市)水利局以及一些水利工程单位都已建立局域网,形成上达水利部,下至各设区市、县(市、区)水利局,横向与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厅局相联的纵横网络架构。

四是水利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渐加快。完成了雨情、水情、风情、云情、台风路径等实时数据库,以及水文、水土、水政、科技外经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按照国家标准初步建立了大中型水库、大中型水闸、万亩海堤、城区堤防等工情数据库,2007年对全省防汛水文基础数据库参数进行整编,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分布式数据库的同步更新,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为福建省水利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库。

五是水文“320”工程全面完成。2003年开始,我们实施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水文站网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水文“320”工程。到2005年,全面完成了全省9个设区市共323个站点的改造工作(其中水文站42个、水位站34个、潮位及感潮站13个、雨量站115个、水库站119个),极大地提高了水文测报技术水平和水文信息的应用成效。“320”工程建成后,水情报汛时段由3小时缩短至1小时,同时,还可对各站进行实时招测,水情信息量大大增加。在完成水情自动测报的基础上,收集了约12.2万多个站年的降水量和蒸发量、3.5万个站年的河道径流量等水资源信息资料,目前已通过电算整编整理入库1088万条记录。

六是研制开发了WJF雨量自动测报仪。为了对水文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解决传统水文测报传输速度慢的缺点,以满足防汛抗旱的需要,我省南平水文分局组织技术人员刻苦攻关,开发了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WJF-2型水文自动测报仪器,各测站可用GPRS、短信和PSTN自动报汛,在15分钟内完成测站逐级到分局、省局和中央的自动报汛,实现了水文数据自动采集、长期记录、存储信息的数字化,解决了水情和测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WJF-2型水文自动测报仪器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我省利用这项新技术新设备对传统水文进行了改造,实现了全省320个水文报汛站数据的自动采集。

七是水利工程监控系统建设逐渐展开。结合水利基本建设,开展了金鸡、北引和溪源水库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自动化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了闸门自动监视与启闭自动控制。建设图像实时监控系统和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和工程监控的自动化。

(三)创新发展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一是全面建成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防灾减灾的指挥决策和应急反应能力,实现防汛抗旱等应急工作组织保障到乡、预警信息到乡、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听到村的目标,2008年6月5日,省政府召开第七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建设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成省市县和覆盖全省1107个乡(镇、街道)、管委会、开发区的综合性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并通过有线电视或卫星通信设施将会议情况广播到全省15331个行政村,形成从省市县乡四级应急视频会商并实现视听到村指挥体系。系统建设自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黄小晶省长亲自过问系统建设情况,张昌平常务副省长亲自担任建设协调小组组长。我厅作为总业主单位全面负责系统的建设,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通过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攻坚克难,完成了项目可研的编制、项目的审查立项、系统的设计、项目的招标、网络的调整铺设、设备的安装调试,2008年12月18日项目通过初步验收,并正式投入试运行。系统自试运行以来,省政府利用这套系统成功召开了全省冬季农业工作会议、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火灾隐患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全省森林防火工作紧急会议和转播了预防和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等多场到县、到乡、到村的全省性会议,系统整体运行情况良好,达到预期目标。

二是完善防汛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的建设。我省在建成监视全省17座大型水库的防汛远程视频实时监视系统的基础上,于2007年初开始建设防台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工程,该系统共有23个监测点,其目的主要用于监控大型水利枢纽、城市重要防洪部位、中心渔港码头、鱼排集中地,该项目于当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是开展风暴潮数值预报研究和风暴潮预报软件开发。2004年开始,我们与河海大学合作,开展风暴潮数值预报研究,开发了风暴潮预报软件,通过采用自动分潮优化技术,对福建沿海天文潮进行分析与预报,建立高精度天文潮预报模式。2006年该系统的投入运用,有效地增强了我省对台风和风暴潮灾害实时监测预报预警、分析决策等防汛能力,提高了防汛抗台的现代化水平,在防汛抗台减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四)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一是基本实现信息资源行业内共享。福建省洪水预警报系统经过近十几年的管理和运行,福建省水利厅认真总结多年积累的运行经验,采用软件方法和科学的数据检验方法,开发出一套数据优化整合软件,该软件能对系统测报数据进行科学的排查和纠错,并与水文实时雨水情数据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并把整合后的包括1328个洪水预警报系统站点和水文400多个站点的水雨情信息在省市县防汛办和水文分局共享,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对实时雨水情信息的实时同步共享。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先后实现了与太湖局和珠委在云情、雨情、水情、风情、台风路径、雨量等值线等方面防汛信息的实时共享。

二是初步实现信息资源部门间共享。2008年初,福建省数字办委托省空间信息中心开发了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了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等基础数据库,以及证照批文信息、地名信息、科技信息、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诚信、城市管理、文件档案等专题数据库。按照省里统一部署,2008年我省完成了水利信息资源的编目工作,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把我省水利部门建设的丰富水利信息资源,提供给包括国土、气象、海洋渔业等部门共享,从而节约了投资,避免了重复建设,初步实现信息资源的部门间共享,我省的国土部门就是利用我们提供的全省实时雨情信息,构建了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同时,国土部门又将获得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提供给防汛部门,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是基本实现信息资源与社会公众共享。一方面通过水利信息网站向社会公众发布水利信息资源。福建省水利信息网站和福建省水利WAP网站,因其界面友好,内容丰富,先进实用,服务社会,特色突出,向全社会发布实时云情、雨情、水情、风情、台风预测信息和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动态,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提高了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到目前为止,访问量已突破了1360万人次,在洪水台风期间日最高访问量达40多万人次,成为全国同行业网站及省直政务网中极具影响的网站之一。我厅2005年起连续三年荣获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站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我们为了提高效率,服务社会,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启动了福建省水利厅网上审批系统和政府信息公开栏目的建设,目前已配合省数办完成系统的开发、系统的部署、物理窗口的设置,并对全体审批人员的进行培训,系统已全面投入使用。

总结福建省水利信息化工作,概括起来,主要经验和作法是:

(一)领导重视、规划先行。厅领导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定期主持召开有关水利信息化专题会议,听取和研究部署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理清我省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思路。为了搞好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我们认真制定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近年来,编写了《“数字福建水利”建设规划》;编制了《福建“金水工程”防汛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设报告》、《福建省水利“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福建省水利“十一五”防汛抗旱减灾非工程措施专项规划》、《福建省抗旱减灾“十一五”规划”》和《福建省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水利资源分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二)保障经费、规范建设。在每年信息化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福建省积极创新机制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有效投入。一方面通过将 “数字福建水利”建设项目积极纳入国家“金水工程”以及“数字福建”的建设范畴以获得省财政对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例如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近亿元的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各级财政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带动,省里以补助设备资金鼓励各地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例如,我们采取“三个轮子一起转”的投资机制,即省里补一点,设区市出一点,县(市、区)担一点的方式,有效解决了我省“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近3亿元的建设资金,有力的保证了水利信息化资金的有效投入。在信息项目的建设方面,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水利信息化标准及制度,建立技术审批制度,统一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避免重复建设。

(三)项目带动、分步实施。我省突出项目带动战略,逐年制定重点项目,确保抓一个、成一个,通过抓好一个个项目,带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例如,我省提出了水利信息化“320”工程即重点实施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应用软件建设和信息自动采集等三个方面的20个应用项目。在省厅的示范带动下,全省各设区市都开发建设了对应的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水利信息化建设。多年来,项目带动战略,取得了实效。对于投入资金较大的项目,我们根据财力,按照急用先建的原则,合理安排建设计划,分步实施,逐渐推广。

(四)开拓创新、总结推广。我省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试点,探索适合我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路子,根据“成熟一个落实一个”的原则,再积极在全省总结推广,创新发展,我省通过中日闽江洪水预警报系统试点建设,带动全省“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系统并将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台风路径采集系统、防汛视频会商系统等十大项目在全省推广使用,有力的推动了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管理、务求实效。认真实施《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审查、批准,规范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通过强化项目管理,强化项目负责制,从而保证每个项目建设的高质高效。在注重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信息化项目使用管理和维护工作。明确项目的管理和维护单位,确定项目的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工程师,分别举办管理员、使用人员的系统操作培训班,出台系统使用管理办法,提高全省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认识不一致,导致区域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二是信息化发展专业应用不平衡。我省信息化过去应用主要侧重于防汛信息化的建设,其它部门信息发展相对不足;三是信息化发展软硬不平衡。过去我们信息化注重硬件的建设,忽略了软件的同步建设,影响了信息化效益的发挥。

(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深入

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的共享,是水利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仍然单一,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于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资源的整合离信息共享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全局性的数据库很不完善,特别是缺少规范化的数据,支撑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还很不足。一定程度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整体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运行维护管理体系不健全

随着各类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相继建成,对运行维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但由于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存在“重建轻管”现象,运行管理费用难以保证,致使很多系统功能难以发挥,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管理维护好已建的信息系统,确保其长期正常运行并持续发挥效益,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打算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民生水利”的发展思路和“一个中心两个保障”的目标任务,继续立足于服务防汛、服务水利,努力抓好全省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完成水利信息化发展目标,近期要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加大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着力推进全省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软件推广应用、全省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以及全省洪水预警报系统基础数据的复核整编;组织完善九龙江、赛江、木兰溪流域洪水预警报水库群联合调度系统的开发任务,实现全省“五江一溪”全流域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的现代化;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和监测系统的建设;扩大和推广旱情监测系统试点。切实抓好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福建项目)、水质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建设。

(二)加强基础承载网建设,提高网络通信能力

启动省、市、县水利业务专网建设,完成省、市、县三级节点数据专网的全面覆盖,推进预警到乡的网络建设。继续完善和用好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完善水利信息化系统对外窗口的专业网站、网上审批、政府信息公开栏目的建设。

(三)加快水利工程信息化重点项目的建设

推进全省大型水库、重要水利枢纽和重要防洪水利工程监控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将信息同步传输到省防汛办和水管部门;加快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两年时间,建成覆盖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四)启动全省水利重要基础资料数据库的建设

充分利用数据库信息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综合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平台,全面提高我省水利资源的管理水平。

(五)全面提升防汛成员单位之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水平

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当前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保障水利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下步将首先着力推进防汛成员单位之间数据资源的整合,整合包括水文、气象、海洋渔业、国土、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并将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防汛信息首先在防汛各成员单位之间共享使用,全面提高我省的防灾减灾能力。

(六)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力度

积极推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预警到乡等项目采取的“统一开发、定制应用”的好模式,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近期重点做好防汛决策指挥系统3D指挥平台、洪水风险图试点、水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七)稳步推进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建设是确保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与业务应用建设顺利进行、运行持续稳定和作用有效发挥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一是要抓紧完善实施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制定相应的水利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要继续完善水利信息网政务外网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安全等级的保护的建设、加强安全监控,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速度和水平;二是要加快实施水利电子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建设项目,在政务内网构建一套先进、实用、科学、有效、立体的电子政务安全系统;三是要注重水利信息系统的应急方案研究,尽快建立水利信息安全保障和恢复的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上一篇:我写我自己下一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