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文章

2024-09-21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文章(精选8篇)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文章 第1篇

改革开放——我身边辉煌的三十年

努力着,奋斗着,拼搏着,终于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如一夜春风,吹开了拂面革新的新局面。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强者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闪耀东方。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奋起拼搏,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我生于70年代中期,自己的成长记忆正是伴随着祖国30年的巨大改变而一起走过,这30年来,祖国改革的滚滚大潮翻天覆地般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0年前,我们国家粮食紧缺,大家都吃不饱,每年一到青黄不接的时期,大部分家庭的米缸面缸已经是“底朝天”,大人们饿得手脚浮肿,小孩更是营养不良。30年后,当大米、白面、鸡鸭鱼肉已经成为老百姓餐桌的家常便饭时,我们却在为如何吃的更健康而发愁,所以就会跑到专门的粗粮饭馆,一边嘴里品尝着玉米杂粮和野菜丸子,一边心里想,这味道怎么就比30年前的好吃呢!

30年前,我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是穿着灰色、黑色或者绿色的服装,单调呆板的色彩充斥着城市乡村。姑娘们无法展示自己美妙的身段,小伙子看起来比实际年龄都要成熟许多。30年后,当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漂亮服装摆放到专卖店的橱窗里时,我们

1却在为如何穿的更舒服而发愁。甚至时不时的想把自己脚上的金利来皮鞋换成土疙瘩布鞋!

30年前,我们住的是一片灰暗低矮的楼房和平房,大杂院和筒子楼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30年后,当一幢幢摩天大楼在城市里拔地而起,一排排小别墅点缀着美丽的新农村时,我们却拿着照相机在城市的老城区里寻找四合院的影子,或者背起行囊到偏远山区里享受一下世外桃源的宁静!

30年前,出趟门,路近的话,就只能靠步行,有一辆自行车都感到是一种奢望;如果能有机会出趟远门,坐一次时速六十公里的火车,回到家后,肯定要吹嘘自己开了眼界见了世面。30年后,当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在中华大地上风驰电掣地奔驰时,我们却想只开着自己的小轿车在限速120的高速公路上去探亲访友!

30年前,我们的人民币最大面值的是十块钱,钱包根本都不需要用,裤兜里能有个块二八毛都感到自己是“大款”。30年后,当百元大钞早就漫天飞舞时,我们的钱包却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银行卡和信用卡,并时不时的抱怨没有刷卡机来刷卡!

30年前,我们城市的夜晚是一片灰暗的颜色,晚上只有路灯孤独的矗立着。30年后,当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不停地在大街小巷闪烁时,我们却还想到酒吧里喝两杯,享受一下“小资”的情调!

30年前,我们还在体育大家庭之外徘徊,心里上“东亚病夫”的绰号还在隐隐作痛。30年后,当我们站在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金牌榜第一时,却还在为鸟巢的田径赛场上刘翔的退赛而遗憾不已!

30年前,我们抱着收音机,听着信号时断时续的广播节目,连电视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30年后,当家里的液晶电视上播放着几十套节目时,我们却因为不知道该换哪个台而发愁!干脆关掉电视,到鼓楼广场上兜风乘凉、踢毽子,看别人学跳探戈!30年前,电脑还只是我们汉语词典里的一个词语,到底长什么样,据说只有比尔盖茨知道。30年后,当互联网以百兆、千兆的速度接入到我们每个家庭的电脑时,我们却想到网吧里感受一下中国两亿网民同时上网聊QQ、斗地主的那个热闹劲!30年前,我们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还在太空忍受着独自跳舞的寂寞。30年后,当“神州七号”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翟志刚已经跳着太空霹雳舞时,我们却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够亲自到月亮上看看嫦娥姐姐,给她捎去“双合成”月饼,顺便也尝尝吴刚的桂花酒!

30年前,我们思想僵化,只会举起手臂高呼一个口号,却站在原地踏步不前。30年后,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早已深入到人们的脑海时,我们却想如何能够胆子再大点,步子更快点,把改革开放的事业再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30年前,也许你曾是忧虑的志士,迷茫的青年,懵懂的少年,初生的婴儿;如今,你已成为国家的、社会的、家庭的中流砥柱,或者,正坐着摇椅安度晚年,享受改革的成果。然而,做为中国人,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这三十年,是一座丰碑更是一个开端,明天我们还要在改革开放征程中,再铸新的辉煌,为祖**亲增光添彩,为民族复兴写下壮丽篇章!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文章 第2篇

1977年出生的孩子,如今已至而立之年。30年前,当他们刚刚降生的时候,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改革。就在那一年冬天,关闭长达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了。那年的高考,犹如中国大地上的一声春雷,改变了整整一代

人的命运,整个国家也开始有了新的活力。

恢复高考:教育改革拉开帷幕

2007年6月7日是高考开始的日子。现在看来,一年一度的高考似乎只是一种规模扩大了的例行公事的人才选拔方式,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但对于30年前的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远离校园的学生而言,高考不啻于一场命运攸关的鏖战。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让持续10年的大学推举制结束。当年12月10日,那场改变历史的考试成为了现实。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届高考,570万人报名考试,27万人被录取。

51岁的苏建国先生谈起他的过去,感慨万千地说:“60、70年代的初中毕业生当时是没有出路的,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插队,1975年高中毕业的苏建国先生跟随学校的毕业生一起去农村插队,由于出身不好,尽管酷爱读书的苏先生根本与上大学无缘,那时上大学完全靠推荐,只有根正苗红的工农子弟才有可能被推荐上大学。

1977年8月当苏建国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喜悦的心情简直难以形容:“机会终于来了!”离12月份考试尽管只有4个月的时间,苏建国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专心埋头于书本,由于勤奋努力,考试顺利通过,最终苏建国被北京航空学院(后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仪表与传感器专业录取。

而去年苏建国的儿子苏醒也参加了高考,儿子的境况比他当年高考不知要好多少倍,从小学黑芝麻到东直门中学,儿子一路顺利走来。苦学之余,儿子喜欢绘画、拉小提琴……老苏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可不比我们那时,个性空间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发现我儿子和我当年高考时的心态相比,少了一份激动,多了一份平静。”

两代人参加高考的不同心态,折射出30年来高考发生的诸多变迁,让苏建国感受最深的是录取比例的变化;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比例为29:1,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与30年前报考人数极其相近,录取比例为2:1。

新课改:教育改革发起主攻

如果说恢复高考是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那更加复杂、更加艰难的战役就是课程的改革了。拥有43年教龄的市级优秀班主任孙蒲远老师在谈到2007年新课改的施行对记者:“新的课程改变标志着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蕴涵了更多的温情,更加凸显了“以人为本”。

新课改确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

现如今,孩子们在上课时,有了更多的参与性、互动性,老师授课内容更讲究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热望。这同我们以前的教育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老师:“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就一篇课文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同老师一起找答案”,在课后,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要靠上网搜索、图书馆查询、同事间探讨等形式,最终在课堂上和学生通过探讨,找到大家都能认可的答案。学生的能力也在这一系列参与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现在的教育理念,已远非记者上学时可比拟,30多年前郎微大姐就读于北京遂安伯小学,那时的课堂教育,更多的是老师一言堂教育,整节课都在听老师讲,课上得枯燥、乏味,课后老师还会布置一大堆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消化,一到考试学生们就得开夜车背考试内容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今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完全代替了过去的一言堂式教育,教育界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是教师上课沿袭了几十年的三大教具。孙蒲远老教师清楚地记得,30年前她教语文时,每节课都要在黑板上反反复复写字,不够写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很多老师的手指都被粉笔烧出了裂口,那时,哪里能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上课居然用起了电脑,只需鼠标轻轻一点,资料应有尽有。

从粉笔加黑板到幻灯片、录音机,再到实物投影仪、多媒体,30年来,教学手段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始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这是广大教师们一个共同的感受。

教学工具的现代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们惊喜地发现,以前需要到处托人寻找的教辅书,如今电脑上应有尽有;以前需要将备课内容一点一点全部书写到黑板上,如今不仅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形象的课件,并且随时可以在课堂上调出来。

“十五”期间,北京逐步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被规定为196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在职教师的必修课。

告别孙老师,我的耳边始终萦绕着古人一句话:“乘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想这句话恰好可以对中国30教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文章 第3篇

30年来, 在历届市委、市府领导下, 在党的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强大推动下, 上海商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上海商业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 建立了发达国家花100多年所形成的各种零售业态, 完成了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换, 实现了国际化接轨, 促使上海城市更加靓丽、繁荣、繁华。

上海商业的变革, 主要表现在:顺利地完成了以“菜篮子工程”为核心的价格体系改革, 实现了农副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大规模地改造商业设施, 改善了购物环境;把商业企业彻底的推向了市场, 商业企业成了市场运行的主体;以引进外资, 发展连锁超市为特征, 积极推进上海商业业态的改变, 上海商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完成了国际化大都市商业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变革;以创造城市的“繁荣、繁华”、“便民、利民”为目标, 不断提升上海商业的综合实力、服务功能, 使上海真正成为“万商云集, 近悦远来”的国际化大都市。

改革开放前的上海商业街主要是“三街一场” (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豫园商场) , 现在已经发展为“四街四城”等十大市级商业中心、24个区域商业中心、27条商业特色街、100个居住区商业以及新城、新市镇和居民新村商业。2007年末全市商业 (批发、零售、餐饮) 产业活动单位为34万个, 比1978年的2.34万个增加了31.6万个, 增长了13.5倍。2007年末全市商业从业人员 (不包括生活服务业) 为204.46万人, 比1978年的39.62万人增加了164.84万人, 增长了4倍多。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47.79亿元, 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的54.10亿元增长了70倍, 平均年递增15.84%, 剔除物价因素年均递增10.57%。2007年末, 全市连锁商业网点达到11963家, 其中, 连锁超市门店2719家, 大型综合超市156家, 便利店4112家。连锁经营的业态业种已达到100种左右, 上海已引进国际知名消费品牌超过600个。2007年末, 全市商场店铺建筑面积为4029万平方米, 比1978年末的228万平方米增长了16倍多。按户籍人口计算, 2007年末全市人均商业面积为2.92平方米, 比1978年末的0.21平方米增长了12倍多。

改革开放30年, 不仅给上海商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更造就了一大批商业杰出人才。时势造英雄, 改革开放为商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需求和平台;英雄造时势, 商业人才的涌现, 又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 积极投身经济建设, 引领经济发展。

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在讲话中, 充分肯定了上海商业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他特别谈到了上海商业在提升上海的综合竞争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冯国勤主席认为, 上海商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 已经成为强有力的助推器。由于商业的发展, 上海已经逐步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 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的创业乐园。就上海吸引外资来说, 规模不断扩大, 质量不断提高, 效益不断提升, 由开始时的每年合同外资1亿—2亿美元, 发展到后来的每年合同外资几十亿美元, 从2002年至今, 每年合同外资都在100亿美元以上。特别是这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上海作为其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指挥中心”和“神经中枢”,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等“总部经济”外资企业正加快向上海集聚, 上海已成为除香港以外我国吸引“总部经济”外资企业最多的城市。商业给上海带来了繁荣繁华, 更给上海创造了活力。

冯国勤主席最后还提出三点希望:第一, 要有创新理念, 要推动上海商业与上海金融等行业能互动协调发展。第二, 要有创新模式, 推动上海商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要与时俱进。第三, 要有创新视野, 推动上海商业的服务半径辐射和服务能级的不断提高。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太彤在讲话中, 对能够适应新形势、新市场、新挑战的上海新商业, 用全新的理念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 第一, 建设国际贸易中心, 要从整体展开, 充实内涵, 要确定一个战略目标。第二, 要形成新时期商业的全概念, 要进行比较完整的扩展、涵盖和泛化。第三, 要提升商业的责任, 担当起引领生产的国民经济的一个主导部门。要提高流通产业的集聚度, 真正能够掌握更多的订单, 在整个生产过程的链条当中, 起到价值链的作用。要用这样的思路, 重新审视商业的新格局, 把生产和市场中间的那个批发管住。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 第4篇

1978—2008,30年来的变化是非常大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变化,而是一种性质上的变化。这种质变的核心就是,我们开始真正塑造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为此,我刊特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栏,为读者选载一些言论的精彩片断

支撑改革开放30年的关键

谢鲁江

改革开放30年,支撑我们取得成就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理论建设,二是制度建设。

第一,理论建设。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有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实际、更符合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认识,所以有了这样一套理论。从一开始讲思想解放、真理标准讨论,到后来探讨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一直到后来中国要不要搞股份制等,这一系列理论建设的核心就是解决一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我认为这个过程主要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思想路线上、认识方法上的理论建设。现在有三句话: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就是一切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就是要不断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路线已经得到全党的认同,也得到了老百姓、全社会的认同。

第二个层次,是具体改革开放路线方针上的理论建设。比如说市场经济理论、对外开放的理论、民主法制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都有很多崭新的成果。

第三个层次,是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理论和知识建设。比如说管理知识、对外开放的一些理论知识、WTO的理论知识、发展产业的理论知识等。我们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里面很多的理论知识从以往的经典作家那里找不到,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那里也找不到。这样的一套理论知识就要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形成。

第二,制度建设。一是经济体制,二是政治体制。这里主要强调经济体制建设。

我国最大的经济制度建设,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在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下面,有一系列小的制度建设,股份制就是其中的一个。股份制是今后经济发展中一种主要的企业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是自由流动的,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对经济发展来讲,它要求的不是人治而是一种制度的治理,需要给企业发展提供一个长久的制度保障。在政治建设上有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问题,在经济建设上也有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问题。这种转变,就是股份制,股份制是一个比较好的法律框架。

改革开放30年来从经济制度建设来说,比较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股份制。市场经济解决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体制问题,股份制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机制问题。邓小平同志就特别强调,要把改革开放的成果用制度的方式巩固下来,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

(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官员每套低价房都是一封举报信

孙瑞灼

签订购房协议时,以不足市场价一半的价钱购得住房一套,重庆市合川区规划局原副局长杨军被控受贿30余万元,一审判处有期徒刑4年。

一套价值53万余元的住房,仅以20万元的低价购买,杨军为这30余万元的“便宜”付出了应有代价,受到法律追究,罪有应得。杨军一案印证了一句话,官员的每套低价房的背后几乎都隐藏着腐败。

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的房地产商,给这些政府官员高达几十万元的购房折扣,个中原因不言而喻他们看上了这些政府官员手中的权力,是以小惠换取更大的利益。

近年来,~些政府部门的官员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向开发商低价购买商品房的现象并不少见。曾有报道说,在某地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段所建楼盘售罄数年后,由股东纠纷引发的举报显示,约400户业主中,50余户曾获得一成以上的折扣,其中22名买家折扣高达三至五成。折扣买家多出自房管、规划、工商、公安等政府部门,显示了楼市里官商互惠的生态。所以,官员的每一套低价房都无异于一封举报信。

当前,房地产领域是事实上的腐败重灾区。“楼市已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这绝非危言耸听。大量腐败案件显示:在房地产开发各个环节的腐败中,我们都不难看到官员的身影。据全国政协委员郭松海统计,近年来落马的贪官大部分都与房地产领域腐败有关,众多高官的落马,无不与房地产业的黑幕有关。2007年,曾有媒体报道,一位多年从事楼盘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坦言:“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开发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

公众更关心封存公车如何处置

王毅

国管局、中直管理局10月11日下发通知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一是要减少车辆使用,自觉做到封存公务用车30%,按车牌号尾数每周停驶一天,职工私车每周少开一天。

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开始,但人们或许更关心的是,中直各机关部委的公车究竟能封存多久?众所周知的是,封存一天两天,是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若是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封存下来,那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事实上,公众对中直各机关部委的公务用车如此关注,除了对公务用车改革一直不断地呼声;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倘若公务用车能长期封存,那么何不对封存公车进行进一步的处置呢?

道理并不复杂,倘若中直各部委机关只是应景于上层的通知要求,不得不暂时封存公车的话,那么对封存公车进行处置,自然是不妥的,倘若再考虑到私家车也为净化北京的天空做出了相当大的牺牲,那么应景式的公车封存难免会令人怨声载道。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这30%的公车会被永久封存,这自然是件好事。这一是印证了公务用车的确应该进行改革与精简:二则说明,公务用车倘若永久封存,则必须对封存公车进行及时处理,不然的话,长期封存岂不是造成新的浪费?

由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信息:10月底前将所有“黄标车”分别移交国管局、中直管理局统处置。不知道这“黄标车”算不算是被封存的那部分公车,倘若是的话,那么中直该如何处置这部分公车就显得犹为重要。

其实,中直方面不妨如同正式公布封存公车的制度样,在处置封存公车时也采取公开透明的处置方式,中直机关部委的运作,其实也应该更透明更直观一些。要知道,采取更为透明的处理方式并不意味着中直丢人,相反,却是中直机关部委阳光政务的个良好开端。

莫把贪婪当金融危机替罪羊

徐锋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一片愕然。在这种愕然的氛围中,一种论调横空出世——“人性的贪婪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这一论断起于最近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题为《贪婪的代价》。此言一出,和者云集,没过几天,已然流行,学者竞相借用。

最近听着电视上一些专家长篇大论地对人性的贪婪展开批判,以事

后诸葛亮的恍然大悟,条分缕析地分析、指责华尔街“为了满足自身的贪婪而贩卖金融衍生工具并声称它们绝对安全”,不禁哑然失笑——因为就在几年前,当这些专家中的很多人大声疾呼中国应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品时,华尔街模式还是他们口中念念不忘的完美范例。很显然,当年在华尔街繁荣昌盛莺歌燕舞之时,心悦诚服的专家们是没想过要去批判所谓“人性贪婪”的。

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复杂的成因,警醒我们重新审视诸如经济全球化、金融衍生品、会计制度等各个方面;用历史的眼光看,它还是经济周期的某种规律性反复。用“人性之恶”来简单总结,实在难有说服力。甚至,人们大可以怀疑,一些国外的政治、经济界权贵之所以附和这种论调,似有转移指责目标、推托监管责任之嫌疑,我们也不可过于天真信以为真。

一个无需证明的结论就是:人性中的自私(更中性地说是“利己”或“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至少已存在数十万年,谁都无法更改。试问,如果将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归罪于人性的贪婪,那么算起来,人类历史上哪一次人为灾难的发生,不与这种“贪婪”息息相关呢?道德批判是取巧的,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同样,用批判人性的方式来试图解读、解答一次复杂的金融危机,恐怕也只能于事无补。

事实上,人性的这种所谓“贪婪”(更准确地说,是利己和逐利心理),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客观上恰恰起到了“助推剂”的神奇功效。正是绝大多数个体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孜孜不倦地努力和奋斗,才以百川归海的合力,客观上推进着人类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一切方面的成长成熟,也增加着人类社会的总福利。

当然,这一切利己行为之所以能推动社会正向发展,一个必要前提是:它们必须在一个约定俗成、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框架内活动。这个框架就是制度,在华尔街则是金融监管的法规。人性如水,当华尔街的“框架”有所扭曲时,水当然会随其形状变化而充盈其间。但这错误的根源首先在“框架”,而非“水”。

因此,在今天金融海啸扑面而至之际,尊重人性的两面性、贴近现实的补救之举更显价值。与其将危机简单归咎于人性弱点而奢谈空论,莫若对我们素来顶礼膜拜的某些市场游戏规则稍作反思,进而切实有所补漏,方为亡羊之后的理智之举。

用国家现代金融体系,为农民发展输血

童大焕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众多媒体和专家学者均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土地改革上,相比之下讨论和研究农村、农民融入现代金融体系的少。

今天,中国农民收入中的大部分已经是来自城市打工收入,人均一年只有400元左右收入来自农业本身。即使公司加农户等现代农业使农民的农业收入增加10倍、20倍,单纯的农业收入也远远赶不上城市居民收入。因此,新一轮三农改革意在农村农业农民,功夫却在城市。除了要保证农民手中有地,还应该保证他们手中有钱。有钱才有创业资本,不论是经营现代农业还是进城创业,都是如此。如果说,土地改革为未来中国发展奠定产权基础,那么,金融改革使农民、农业融入现代输血机制,则是尽快使农民、农业摆脱国民经济弱势地位的外部保障。

如果光有土地制度的改革而没有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持,将很难产生农民自发自主的现代农业,农民的命运就是等待外来大资本“兼并”。这是因为,单靠农民内部的金融合作,无法为现代农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因为农民总体上太穷;单靠农民内部的土地流转与合作,也不足以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因为人均土地太少而组织化成本太高。

钱从哪里来7就从现代金融体系中来。现代金融业的本质就是“信用”——要获得金融支持,就必须有相对应的“信用”,抵押、担保、盈利能力等等。因此,要在中国的农村推广现代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增强农民获得“信用”的能力。首先,就是要让农民的资产转变为金融资产,让农民的土地、住宅可以抵押贷款,对于这种抵押贷款,只要是用于务农的,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但单纯这种办法还是无法解决农民的发展资金问题。那就应该考虑第二种办法:让农民在农村盖房拥有和城市居民平等的按揭抵押权利,取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首付”二三成、贷款8.5折优惠的待遇。这样的贷款优惠利率,是目前最优惠的一种,平均年息才百分之六点几,比农村信用社扶持下岗工人的月息1.06%还优惠许多。

值此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面前、信贷紧缩的当口,正是启动农村金融改革的好时机。一来可以适当扩大放贷规模,缓解银行存款压力;二则此时银行对资产的价值评估更加谨慎,有利于规避风险:三来通过信贷支持农民创业,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通过土地、农房及宅基地抵押等形式,将农民纳入现代金融体系,不仅是农民实现其平等国民待遇之需,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抵御和缓解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的一个重要杠杆和支点。

政府考察经验竟是“重设驻京办”

毕诗成

2008年10月7日,东莞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总结了9月底对四川、重庆、云南等西南省市考察之行的经验和心得。东莞市委书记表示“东莞对上的争取力度和在中央、省的人脉资源远远不够。所以要有人去跑,争取更多的资源。”

根据这个“觉悟”,据透露,东莞准备重新设立驻京办,进一步加大向上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的力度,为东莞今后发展拓展广阔空间。看到这里,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政府的考察经验竟然就是“重设驻京办”?

对于跑“部”“钱”进这个说法,公众并不陌生。曾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现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李金华,在谈到对预算资金审计监督时曾有过精辟的分析“现在,各省市区、地级市甚至县都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有的驻京办目的就是跑‘部“钱’进。有些驻京办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跑‘部’,打探消息,看哪里有钱和项目,然后写报告、找关系,谁跑得多,部委情况了解多,就可能多获得一些拨付款。这存在很大的随机性,问题也就因此产生。”

由此可见,驻京办是跑“部”“钱”进链条上相当关键的一个关系网,专门负责跟相关部门“勾兑”达到要项目要资金的目的。正因为如此,驻京办慢慢开始形成一套潜规则,甚至成为腐败的链条,更被有人形容为“蛀京办”。

但冷静地想一想,东莞市得出“重设驻京办”的考察意见,似乎还是可以理解的——当跑“部”“钱”进仍然是获取跨越式发展“有力保障”的时候,让地方官员耐住寂寞,眼睁睁看着人家跑,从当地利益角度而言,这种甘当“君子”的行为,会不会被理解为无能的表现呢?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第5篇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天津。从小,我就爱在苍凉的塘沽炮台上,眺望无际的渤海和隐约的白舟。“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水和船,在我看来,象征着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并且,越是古老的地方,这种精神越富有生命力。大学毕业后,我便来到这座钟情已久、历史厚重的苏州城,光荣地成为交通系统的一名普通的海事工作者。

自从肩膀扛起了“铁锚”,汗流在甲板上、工作在风浪中,眼下景色尽波涛。没有闹市的繁华,没有鲜花的氛围,然而,我却如此执着和自豪!船舶搁浅,是我们一次次合理调度将其脱浅航行;轮队迷航,是我们一次次指点迷津将其引入航路;水下障碍,是我们一次次现场勘查将其清理排除。多少回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巡航;多少回以理说法、耐心疏导劝阻;多少回生死度外、风口浪尖搜救。从整顿通航秩序到处置违章运输,从维护渡运安全到整治桥梁隐患,从开展船舶检验到组织船员培训,无处不显现我们的身影。水运企业称我们是水上交通安全的“保护神”,船民朋友们赞扬我们为“水上卫士”。这就是我为之执着的海事事业!这就是我为之自豪的交通海事人!

这30年,我们保障了一条经济畅通的运河道。这里,百舸争流、秩序井然,但你可知道,数年前,这条美丽的运河曾失去它应有的光彩,那时,苏州及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大规模生产及建设全面展开,70%以上的原材料通过水运供给,苏南运河船舶日流量达6万艘次,年运输量达5.4亿吨,相当于设计通过能力的3.1倍。搁浅、触损、沉船等事故随着拥堵纷至沓来,12家厂矿企业联名上书政府迫切要求改善通航环境。身处“四面楚歌”的我们,痛定思痛,以高度的责任感探索应对良策:排堵保畅预案完善起来了,所点布局合理起来了,24小时巡航制度建立起来了,报港措施实行起来了,大功率排挡艇添置起来了,视频监控系统铺设起来了……我们的管理从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预防,从粗放型步入集约型,创造了干线航道5年来无一堵航事故的奇迹,令效益节节攀升的业主和船民拍手称快,发挥出“交通海事”的巨大能量。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天,江南暴雪,封山截路,路运全线告急,煤电企业忧心忡忡、市民的菜篮子“翘首以盼”,我们临危受命,严寒中,走访企业码头,掌握第一手影响交通安全的资料,日夜巡航守护,开辟重点物资“绿色通道”,22万吨电煤和农业生产物资无惊无险地穿过这片水道,流入千家万户。

这30年,我们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曲。经历了太湖上生死一线噩梦的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张张救他们脱离险境的铁铮铮的面孔。2004年7月,强热带风暴“蒲公英”席卷古城,太湖水面12级的风力远超过海巡艇的抗风等级,然而30名船员命悬一线,我们舍身一搏又有何惧?!一排排水墙横过来,驾驶台进水了、机舱进水了,搜救人员的身上全湿了,甚至受巨浪的长时间挤压,海巡艇的快慢控制档失灵了,退缩,不是没想过,我们也是血肉之躯,然而,怀着对船民兄弟强烈的爱,凭着长期搜救工作中练就的驾驶技巧,海巡艇的船头无数次被巨浪这回,又无数次顽强前行,很快,一双双救援之手伸了出去,一双双渴望生命的手又接了过来,10余小时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营救行动圆满结束,船民们悉数获救无一伤亡。也许你会庆幸生命的奇迹,会钦佩海事人员过人的胆识,我却深深了解这背后的辛劳和苦乐,这仅仅是我们无数次出生入死的一个剪影。曾经,莫测的太湖让船民谈之色变,消逝的生命让我们扼腕叹息,如今,我们通过探索、实践,已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湖区安全监管体系,搜救成功率连年来都维持在100%。我们的故事,汇成荡气回肠的歌声,随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传颂到四面八方。

这30年,我们开启了一扇繁花似锦的文明窗。“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优”,这是上级领导对交通海事人的要求,我们时刻不忘嘱托。在我们心中,“想船户所想、急船户所急”绝不是一句空话,安全监管到位了、水运有序畅通了、地方经济促进了、海事效益起来了,才能让船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海事文明。我们有这样的干部,他的对讲机永远是开着的,无论何时,哪里最艰苦、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们尊敬他、跟随他;我们有这样的职工,他业务精通、守责有方,一腔热情、两袖清风,耐住逆境的寂寞、经住顺境的考验,我们信赖他、学习他。我们这支以太湖海事所为代表的交通海事执法队伍在船民和社会各界中出了名,“竖起了一面在太湖边高扬的旗帜”,成为“海事人的方向,海事人的骄傲

1979年,我出生的那一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是一个酝酿着天翻地覆的年代。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豪迈步伐,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一页,铸造了交通水运行业的沧桑巨变:从支流小河到高等级航道网,从水泥船到标准化船型,从简易码头到亿吨港口,从人挑肩扛到现代化桥吊……有些是我经历的故事,有些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历史,都将作为交通水运行业的财富被深刻铭记。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天津。从小,我就爱在苍凉的塘沽炮台上,眺望无际的渤海和隐约的白舟。“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水和船,在我看来,象征着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并且,越是古老的地方,这种精神越富有生命力。大学毕业后,我便来到这座钟情已久、历史厚重的苏州城,光荣地成为交通系统的一名普通的海事工作者。

自从肩膀扛起了“铁锚”,汗流在甲板上、工作在风浪中,眼下景色尽波涛。没有闹市的繁华,没有鲜花的氛围,然而,我却如此执着和自豪!船舶搁浅,是我们一次次合理调度将其脱浅航行;轮队迷航,是我们一次次指点迷津将其引入航路;水下障碍,是我们一次次现场勘查将其清理排除。多少回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巡航;多少回以理说法、耐心疏导劝阻;多少回生死度外、风口浪尖搜救。从整顿通航秩序到处置违章运输,从维护渡运安全到整治桥梁隐患,从开展船舶检验到组织船员培训,无处不显现我们的身影。水运企业称我们是水上交通安全的“保护神”,船民朋友们赞扬我们为“水上卫士”。这就是我为之执着的海事事业!这就是我为之自豪的交通海事人!

这30年,我们保障了一条经济畅通的运河道。这里,百舸争流、秩序井然,但你可知道,数年前,这条美丽的运河曾失去它应有的光彩,那时,苏州及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大规模生产及建设全面展开,70%以上的原材料通过水运供给,苏南运河船舶日流量达6万艘次,年运输量达5.4亿吨,相当于设计通过能力的3.1倍。搁浅、触损、沉船等事故随着拥堵纷至沓来,12家厂矿企业联名上书政府迫切要求改善通航环境。身处“四面楚歌”的我们,痛定思痛,以高度的责任感探索应对良策:排堵保畅预案完善起来了,所点布局合理起来了,24小时巡航制度建立起来了,报港措施实行起来了,大功率排挡艇添置起来了,视频监控系统铺设起来了……我们的管理从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预防,从粗放型步入集约型,创造了干线航道5年来无一堵航事故的奇迹,令效益节节攀升的业主和船民拍手称快,发挥出“交通海事”的巨大能量。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天,江南暴雪,封山截路,路运全线告急,煤电企业忧心忡忡、市民的菜篮子“翘首以盼”,我们临危受命,严寒中,走访企业码头,掌握第一手影响交通安全的资料,日夜巡航守护,开辟重点物资“绿色通道”,22万吨电煤和农业生产物资无惊无险地穿过这片水道,流入千家万户。

这30年,我们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曲。经历了太湖上生死一线噩梦的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张张救他们脱离险境的铁铮铮的面孔。2004年7月,强热带风暴“蒲公英”席卷古城,太湖水面12级的风力远超过海巡艇的抗风等级,然而30名船员命悬一线,我们舍身一搏又有何惧?!一排排水墙横过来,驾驶台进水了、机舱进水了,搜救人员的身上全湿了,甚至受巨浪的长时间挤压,海巡艇的快慢控制档失灵了,退缩,不是没想过,我们也是血肉之躯,然而,怀着对船民兄弟强烈的爱,凭着长期搜救工作中练就的驾驶技巧,海巡艇的船头无数次被巨浪这回,又无数次顽强前行,很快,一双双救援之手伸了出去,一双双渴望生命的手又接了过来,10余小时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营救行动圆满结束,船民们悉数获救无一伤亡。也许你会庆幸生命的奇迹,会钦佩海事人员过人的胆识,我却深深了解这背后的辛劳和苦乐,这仅仅是我们无数次出生入死的一个剪影。曾经,莫测的太湖让船民谈之色变,消逝的生命让我们扼腕叹息,如今,我们通过探索、实践,已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湖区安全监管体系,搜救成功率连年来都维持在100%。我们的故事,汇成荡气回肠的歌声,随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传颂到四面八方。

这30年,我们开启了一扇繁花似锦的文明窗。“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优”,这是上级领导对交通海事人的要求,我们时刻不忘嘱托。在我们心中,“想船户所想、急船户所急”绝不是一句空话,安全监管到位了、水运有序畅通了、地方经济促进了、海事效益起来了,才能让船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海事文明。我们有这样的干部,他的对讲机永远是开着的,无论何时,哪里最艰苦、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们尊敬他、跟随他;我们有这样的职工,他业务精通、守责有方,一腔热情、两袖清风,耐住逆境的寂寞、经住顺境的考验,我们信赖他、学习他。我们这支以太湖海事所为代表的交通海事执法队伍在船民和社会各界中出了名,“竖起了一面在太湖边高扬的旗帜”,成为“海事人的方向,海事人的骄傲[page_break]!”

改革开放 30周年 演讲稿 第6篇

想必大家都听过这么一首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中国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中国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是啊,提起改革开放,我们不能不提起十一届三中全会,提起改革开放我们不能不提起伟大领袖邓小平,提起改革开放,我们不能不提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22日闭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

1979年,三中全会后的第一个春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画了一个圈,划出了中国的4个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自此步入正轨,改革开放逐步实现。1992年邓小平在中国南海写下诗篇——南方谈话 关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音乐渐淡)今天,200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30年,足够漫长;30年,又极为短暂。但它终归要成为一段历史。而这段历史,又恰恰是五千年华夏文明最辉煌的那个部分。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十七大以来,我们伟大的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都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作为我,一个赶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出生的孩子,一个有幸从通信行业的青年,自儿时的记忆到如今的体会,我无时无刻不深刻的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首先,80年代的手机老大哥:大哥大不见了~

摩托罗拉3200,因其曾经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警匪片中江湖大佬的标配,赢得了“大哥大”的称号。1987年,我国首个900MHz模拟移动电话网在广东开通,“大哥大”因其昂贵价格和不菲的使用费,一度成为身份的象征。除了信号模式,“大哥大”跟手机最大的不同是,其体型是重量级的,黑色笨重,厚如砖头。1996年,GSM网开通,手机日益平民化。2001年6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完全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大哥大”退场。如今,电信网通的小灵通,移动、联通的3g手机纷纷登场,各显神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通信服务。

同时,我和家里的联系方式也逐步现代化:

1990年我离开家到外地上学,那时和家里唯一的联系是通过一封封书信,5天的书信往返,每每更加勾起我思乡之情。每次长久的等待换来几张薄薄的信纸,从字里行间自己去感受父母的情意与思念。到1994年,当我踏上火车去远离家乡万里之外求学时,我的不舍之情减淡了很多,不仅仅因为已经逐渐适应在外求学的日子,更因为家里已经安装了电话,在任何我想家的时候都可以通过电话得知家里的消息。那时下课的时间段,学校宿舍边的公用电话亭总是人满为患,经常要排1、2个小时的队才能拨通家里的电话,听到父母熟悉的声音。

1998年,随着互联网的逐步发展,我可以在学校机房的计算机上通过oicq与父母聊天,我们还能够用电子书信——e-mail相互联系,比起5-6天的等待,几分钟就能够收到的电子邮件真的方便了很多,也大大缓解了我的思乡情。

1999年,我们家买了一台电脑,那是一台方正的台式机,通过专线网络,爸爸妈妈可以在15寸的显示屏上看到我的视频图像了,用qq语音聊天的同时还可以进行视频交互。

2002年,我们一家享受到了早已成熟的移动通信服务,爸爸妈妈和我都买了小灵通和手机,从这开始我们乐此不疲的互相发送短信,打电话的费用也大大降低了。

2003年,家里的专线换成了宽带,我的父母可以更加流畅的享受网络服务,他们喜爱在网上看电影,可爱的老爸还玩起了网络游戏,看到他们享受宽带服务所带来的乐趣,刚刚进入电信行业的我深感自豪。

而今,08奥运年,3g时代也逐步普及到祖国各地,相信我和亲朋好友的联系将会更加方便快捷,同时我们能够享受到的网络服务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不论是通信业、服务业、教育业等等,中国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改变与成就都十分巨大。我们生活一点一滴的改善,社会各个方面一点一滴的进步,无一不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不容置疑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而在当今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除了聚在这里纪念和回忆改革开放之外?我们还能够做什么呢?

首先,大家提到改革开放可能都觉得是一个很大、很高层的事情,殊不知我们平凡的人们也和改革开放有或多或少、不可割断的联系:我们不仅能够从改革开放中获得许多好处,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也影响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很多人可能觉得我们个人很低微,个人行为不足以影响整个改革开放的脚步,殊不知,积少成多、滴水穿石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改革开放的道路。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积极向上,那么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改革开放进程必将加速;而相反,如果大家都觉得事不关己,把改革开放高高挂起,那么改革开放终将只能成为口号。因此,下定决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虽微弱但却能够推动改革开放进程。这,就是我们现在首先能够做到的。

当我们有了充分的信心,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呢?

对,接下来就是去实践,在实际行动中展示我们的信心。在实践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要迎难而上,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我想,大家都听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很多谚语。是的,作为我们每一个个人来讲,我们要从生活、工作中点滴小事做起:当接到一个客户电话时,耐心礼貌的解答;当更新一条新闻时,严谨仔细的审核;当设计一幅图片时,认真而细心的制作;在帮客户安装维护设备时,及时到位的服务„„正是这些一件件工作中的“小事”,是我们力所能及而又能够促进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的“大事”。

总之,我们通过身边生活、工作条件的变化,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我们从自己切身的体会,相信改革开放的光明前景;我们更要从自身出发,努力为改革开放做出自己的贡献„„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第7篇

一直以来,我就有个心愿,想要写本书。不写风花雪月,没有才子佳人。既不是婉约随笔,也不是什么鸿篇巨制。只是记录我的感悟,和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步。从哭闹着降临这个世界到在亲友的哭声中离去,这也许是我最大的心愿,而这本书是我留给着世间最后的礼物。

想要写本书,从小岗村农民鲜红的指印写起。那一年

我岁,正是望着云朵发呆的年纪。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个温暖的早晨。妈妈从小铁盒子里拿出二斤粮票和墨绿色的两元钱。我迫不及待地等在门口,从早晨直到中午。我知道供销社食品柜前的队伍一定排得很长,妈妈一定象我一样焦急地张望。几只蝴蝶在我眼前飞舞,一只红色的蜻蜓落在篱笆上,阳光下,我可以看见它晶亮的翅膀。我全然不为所动,终于迎来妈妈那疲惫的脚步。还没及开口,母亲掏出两块饼干塞进我的嘴里。我想,饼干也许是这世界上最好的食品。恩啊,它是如此香甜。如今,当我们在卡拉ok飙歌,在球馆里挥汗如雨,一边啜饮着卡布奇诺,一边谈论着谁的新车更神气。不知为什么,我的眼前经常浮现出那个温暖的早晨,记起那二斤饼干,那馥郁的香气。

想要写本书,我为新书精选了两幅插图。一幅是神舟飞天,一幅是嫦娥绕月。还记得老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有清冷月宫里嫦娥孤独的泪眼。多少代人的梦想,多少代人的期盼。如今,这一切变成了现实。伴着火箭升腾的是我们的自豪与雄心。那曾积贫积弱的华夏,那饱受欺凌的中国。如今,你真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高傲地飞翔。高歌一曲吧,这是一个泱泱大国走向文明富强的进行曲,这是一段古老民族成熟自信的韵律。让我们的朋友踏歌起舞,让我们的敌人在歌声中战栗。

想要写本书,书的封面是燃烧的火炬。古老的奥运,百年的梦想。让我们高擎圣火,挺起胸膛。一个古老的国度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迈开坚实的脚步,展现灿烂的笑容,我们正在进行和谐之旅,奔跑在康庄大道上。我们步履坚定,我们一往无前,因为我们有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因为我们拥抱着和谐与富强。祥云圣火,你象传说中的宝莲灯。你驱散迷雾,冲开乌云。魑魅魍魉在你的光芒下奔走逃避。正义善良的人们一路欢呼着追随你。祥云圣火,你点燃希望,播撒着热情,一路传递着古老的东方文明。

想要写本书,动笔之前,我要去看看汶川,因为那里喷涌着爱的热泉。5月12日,历史在这一刻定格。8级地震,汶川天崩地裂,四川地动山摇。顷刻间,数万生灵遭涂炭,美丽的城乡变废墟。琅琅书声,戛然而止,吟吟笑语,瞬间逝去。江河呜咽,天地同泣。一段时间里,我们守在电视机前,泪不能止,痛不能言。大灾大难,见证党的执政宗旨;关键时刻,考验我们的勇气和毅力。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举国救援,热潮奔涌。从没有那一刻,我们的心是如此贴近,从没有哪一件事,让我们如此自豪自己是个中国人,从没有一个事物,让我们如此热爱这片土地,因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懂得互相守望和关怀。

想要写本书,书里的人物多姿多彩,有我,有他,还有你。,我来到这所监狱。我踯躅在高墙电网前,“这难道就是我要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这是不是我想要的?这是不是我能要的?”我一遍一遍、反复问着自己。独特的铤硬哲学、独特的围墙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一切吸引着我。我不停地审视着你,剖析着自己。如今,六年过去,我已经变得不在是我,你却依然是你。如果有一天我离去,放不下的是对你深深的眷恋,割不断的是同事间的手足情谊。在政治处的三年时间里,我曾为近百人写过先进事迹。无数次文章获奖,不是因为生花的妙笔,是因为鲜活的人物就在那里。我只不过做了一名记录者。很多人曾怯怯地问我,还没到这个高度吧,那是不是我。我肯定地告诉他:“那就是你!”还记得那是的一个冬夜,天上飘着雪。一个瘦小的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是一个服刑人员的孩子,只有八岁。他怀揣着检破烂卖得的20元钱,步行几十里路来看他服刑的父亲。看着抱头痛哭的父子,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干警们领孩子吃了顿饱饭,换上了干净的衣裳。第二天,监狱领导派车送孩子回家,并与村里协商,安排孩子上了学。挽救一名服刑人员,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为政府减了负担,就为社会消除了一个隐患。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

几年的时光,悠然而逝,变化似乎在一夜之间。笔直的马路,婆娑是树影,荫荫的绿草,如画的狱园。亲情电话,活动中心全面开放。监舍、医院改造初战告捷。长笛队、二胡队初具规模,艺术矫治、文化育人全面落实。真是盛世无处不飞歌,狱园尤闻丝竹声。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文章 第8篇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服务外包,发展思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青岛迎来了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的30年。特别是伴随改革开放,青岛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青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将有利于提升青岛现代服务业的能级和水平,增强青岛国际竞争力和世界知名度,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够培养一大批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青岛服务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

一、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的必要性

什么叫服务外包业?它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服务业。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一些企业将信息系统构架、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外包服务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形成了一个产业,人们便把它称之为“服务外包业”。从内容上,服务外包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 P O)和知识流程外包(K P O),其中信息技术外包占全部服务外包的60%;从地理分布上,服务外包可分为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境内外包在我国早已存在,它正随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和社会化生产的分工,受市场调节而发展壮大;而离岸外包则是到国际市场上承接别国的服务项目,获取利润,它又叫国际服务外包。今天,我们讲的服务外包业,其实就是指国际服务外包业,因为这些外包主要通过软件来完成,所以也可以说叫国际软件服务外包业。发展服务外包,就是转移价值链上的非核心业务,全力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成本降低和竞争力提升的双赢局面。

1、服务外包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上世界七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两次发展机遇。第一次机遇是承接跨国公司的制造业转移。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把产业链中的生产制造这一低端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从事研发设计、品牌经营、资本运作等高端业务。发展中国家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低价的土地、原材料等资源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工厂,学到了技术,培养了人才,构建了工业体系,发展了本国的经济。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技术的弱化。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走的基本上就是这一发展道路。第二次机遇是承接跨国公司的服务业转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扁平化的步伐日益加快,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贴近市场、服务客户,跨国公司进一步把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物流仓储、技术服务、金融证券、资本运作等高端产业链中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发包给发展中国家。如美国每年服务业外包规模就达2 0 0 0多亿美元,预计到2008年,全球范围服务外包规模将突破5000亿-1万亿美元,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发展中国家在承接这一轮产业转移中,培养了大量的高端人才,构建了良好的服务体系,促进了本国的科技进步,发展了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高科技产业。例如印度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国家就在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上崛起了一座座世界办公室,取得了跨跃式的发展。

2、服务外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经济发展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三个阶段。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是工业化中后期和知识经济发展阶段的显著标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GDP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可分为四种模式,并对应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G D P 1 2 0 0~2400美元。在这一阶段,发展模式为资源与要素驱动型,典型特征是高用地量、高用人量、高用材量,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第二阶段,人均GDP2400~4800美元。其发展模式为投资驱动与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投资和资源要素驱动。原料用量多、能源消耗大、投资密度高的重化工业是这一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在这一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快速发展,就业率逐步提高。第三阶段是人均GDP4800~7200美元。这一阶段是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逐步进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新型发展模式,知识密集、资本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集群逐步开始涌现,以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物流仓储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市就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第四阶段在人均GDP7200美元以上,逐步进入到知识经济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发展模式是知识驱动型,高科技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产业层出不穷,产业链更加完善,产业分工高度细化,以研发、设计、金融、证券、股票、期货、通信、网络等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服务业占G D P比重达到60-70%。现代服务业内部的分工也更加合理,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大量外包出去。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目前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因此,服务外包是青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2008年,青岛人均GDP将达到6000美元,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进入到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创新型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们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产业加速升级、科技蓬勃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大好局面,但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价格上涨等资源要素瓶颈的制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不消耗资源,不污染环境,不占用土地,就业率高,附加值高 (全年人均劳动生产率:制造业为5万元/人·年,软件外包为20万元/人·年) ,正是破解我们要素瓶颈制约的良策,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机遇,是提升我市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是克服自然资源、环境容量不足的主要切入点,是全民创业的新途径,是优化我市人才结构的新举措,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青岛发展服务外包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服务外包始于软件研发,现已逐步向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扩展,已经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和基础。我市服务外包产业虽然成功起步,但要真正适应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全面抓住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现全市服务外包产业超常规快速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外包业务范围小

我市软件业和IT技术存在总体实力弱、核心技术缺乏、企业规模小、没有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人才质量和数量不够等突出问题;我市服务业存在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这些直接制约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力。

2、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瓶颈

突出的是计算机应用专家和系统分析员等高级软件人才短缺,具有初、中级程序开发技能的“软件蓝领”总量不足,高校毕业生实际工作技能和项目实战经验缺乏等。业务流程外包的发展需要各类专业和管理人才,特别是对英语、日语等语种的外语人才需求量大。我市各类高校现有专业设置不能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外语人才培养能力弱,导致服务外包产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特别突出的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最需要的兼具语言、技术、管理,能与发包商实现良好沟通的复合型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

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条脆弱

目前,我市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领域均缺乏具有带动能力,对外能作为一级承包商、对内能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龙头大企业。特别是作为信息技术外包主体的软件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缺少具有承包重大项目和系统工程的大型集团公司,形不成外包企业间相互配套的协作体系和增值链条,因而难以承接到国内外发包商大额和高端的ITO订单。

4、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软环境尚不完善

主要是公共技术平台缺乏。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各种技术平台作支撑。我市尽管已建有软件测试、动漫设计等平台,但在水平、规模、能力等方面远不能满足需要;人才创业和安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其已成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软肋;园区规划建设滞后,我市已建成的软件园在容量上无法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三、多措并举,大力发展青岛服务外包业

服务外包是人类生产方式的新进步,是全球产业布局的新趋势,是经济高度发展的新阶段,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摆在我们面前的新机遇。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正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在新一轮竞争中,各地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谁准备充分,谋划有方,指挥得当,进攻有力谁就将赢在胜利的终点。面对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新态势和国内城市间激烈竞争的新格局,我们要“醒”得早――观念步步领先;“起”得快――抢在第一时间出击,把握每一个机会;“抓”得实--营造综合发展环境,突破产业薄弱环节,突破人才制约瓶颈,强化优势企业培育,强化内外市场开拓。

1、要抢抓机遇,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服务外包

改革开放之初,在以简单加工制造业转移为特征的第一轮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市抓住了机遇,促进青岛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当前,以软件产业全球化为特征的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正推动知识型工作岗位不断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是我国未来15年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这也是青岛的重要战略机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如果抓住了这个机遇青岛服务业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青岛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对青岛的软件企业而言,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可以从规模、质量、人才等方面快速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要立足自身独特优势,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的基本条件如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良好的通讯和交通基础设施,充裕的人才资源储备,较低的人力资源和房屋土地成本等,青岛基本具备。在此基础上,与国内相关城市相比,青岛还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首先是环境和地缘优势。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快,经济活力和城市竞争力较强;青岛是知名的旅游城市、品牌城市、港口城市、奥运城市,国内外知名度较高;青岛自然环境好,适宜人居;青岛毗邻世界第三大发包地日本,有多条国际航线,与欧美国家有便捷的交通,在开展对日、对韩、对美、对欧外包业务方面具有国际地缘优势。从与日本、韩国相邻及我市与德国的历史渊源分析,青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地缘优势明显。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在与日、韩、德沟通,承揽服务外包业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日韩软件市场,特别是处于软件外包量第二位的日本,青岛软件产业国际化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目前,软件园已经吸引了日本电脑软件公司、创迹、L I N K S N E T,韩国福宝、N E A R H O M E等专门从事软件外包及服务的企业。据介绍,2006年青岛软件产业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38.1%;涉及软件企业数量达到463家,同比增长1 2.4%,青岛软件园与微软、IBM的合作平台将为青岛软件企业开拓欧美外包市场建立良好的技术平台和市场平台;青岛是大韩航空中国区呼叫中心的唯一合作通信运营商;青岛朗讯研发中心是朗讯全球9个直属的国际研发中心之一。青岛业已提升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撑,为发展外包和离岸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是成本和产业优势。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我们在房屋和土地租金、人力成本等综合商务成本方面具有竞争力;拥有相对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海洋科技产业等一批优势产业,较多企业具备了借助品牌优势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的条件;有较多跨国公司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地区总部,与欧美、日韩、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密切。较高的经济国际化水平和产业优势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奠定了基础。最后是地质和基础设施优势。青岛地质条件稳定,发生地震、海啸的概率极低,是储藏和保存数据备份文件的理想之地;青岛是大型国际海底光缆登陆站主要城市之一,可提供海底光缆所连接国家的直达路由,具备较高的宽带服务和接入能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完备,拥有覆盖全市的光纤网络,光纤总里程达20万公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同等城市领先水平。

因此,改革开放30年来,青岛吸引了大量国外制造业来青投资,青岛的制造业也在对外开放中迅速发展壮大。通过全方位承接世界加工制造业转移,青岛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厂”之一,推动“中国制造”叫响国际市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青岛经济要优化升级,青岛要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向“世界办公室”转变,进入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发展服务外包,打造国际办公基地。

3、要选准突破口,差异化定位,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

现代服务外包业,绝大部分是信息技术外包业,而其他外包业也需信息技术为依托。信息技术是服务外包的技术资源基础,软件是服务外包的人力资源基础。用软件工具发包、接包,再用软件系统完成任务并回包,一切都与软件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可以说离开软件,服务外包就没有成长的土壤。软件产业是服务外包业的基础,服务外包业是软件产业的一分子,它们是母子关系。要发展服务外包业,必须首先发展软件产业,只有整个软件产业壮大起来,服务外包业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把软件产业作为全市第一优先发展的产业确定下来,大力培育软件产业是发展服务外包业的关键。首先要避免与国内一些城市搞同质化竞争,要结合青岛的实际,选好选准产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远期重点,而当务之急是近期重点,也就是产业发展突破口的问题。从我市电子家电制造业、港口物流业、海洋科研三大行业的整体优势出发,把三个重点产业作为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一是嵌入式软件外包;二是物流业务外包;三是海洋科研等研发外包。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对于加快推进我市软件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服务外包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要加快承接载体建设步伐,强化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青岛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抉择,必须举全市之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要加快承接载体建设步伐,为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为人才提供舒适的条件,为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进一步优化金融、信息、通讯、咨询、物流、会展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形成创新文化与服务产业互动促进的良好格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以《青岛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 (2008—2015年) 》为战略指导, 抓紧研究制定促进服务外包出口的鼓励政策和措施, 在财政税收、投融资、进出口、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设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人才培训、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应尽早出台软件专项、服务外包资金扶持、开展软件研发认证奖励等对软件企业及其产品的产业化具有扶持引导作用的政策。

上一篇:中学生《安徒生童话》心得体会1000字下一篇:舞蹈学校晚会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