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2024-05-25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精选11篇)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第1篇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认为二者应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中;分析了在世界环保浪潮中蕴育的国际环保法规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形成的挑战;提出了中国在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地协调中应采取的对策。

作 者:朱孔山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系刊 名:世界地理研究 PKU英文刊名:WORLD REGIONAL STUDIES年,卷(期):10(2)分类号:F74 X196关键词:环境保护 国际贸易 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 挑战 中国 对策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第2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低。环境保护是关系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可是,事实上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概念认识十分模糊,较多关注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对正面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关注不足。

(2)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结果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的消耗,中间环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减少资源废物的排放,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我们知道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

(3)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居住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染物每年都在增多,农膜、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量不断增加,使得土壤和水体污染加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频出。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对于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废物都并没有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4)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中心,通过规划可以把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全面落实环境目标和决定。实践证明: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治与减轻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根本性措施。但现实中环境规划未得到与经济、城建规划同等地位。城镇经济发展中暴露出工业布局分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利于实施环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和环境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5)基层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目前,在环境保护中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政策未落到实处,环保经费未得到充分利用,个别干部缺乏环保意识,因此造成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不力的问题。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对一些具有较大污染的企业始终不能进行果断处理与处罚。

(6)环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环境保护中,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各大中型企业而言,环保生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环保技术的支持。但是在中国对于环境保护技术上的创新、开发能力还十分薄弱。

二、环境保护的对策

(1)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社会公众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生力军,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建立起各种相关的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可以通过立法逐步来予以支持,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要让公众了解自身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检举权和监督权,以便充分行使这些权利。其次要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环境信息的发布及时公开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这是公众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的必要条件。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化,让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注重发挥环保社团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他们宣传环保、实施环保的职能。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不同产业的污染强度不同,带来环境后果也不同。在相同的经济规模下,第二产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大,第三产业最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产业结构能成功地实现由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清洁产业转换,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有可能保持稳定下降。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更好地降低污染物总量,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大力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生态工业,形成产业互补生态链。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能源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污,将会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

(3)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政府要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加大农村环保经费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农村环保财政预算;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其次,国家应采取政策倾斜,对于注重环保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再者,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渠道。最后,对于农村居民,应加强宣传教育,防止生活污染,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美化农村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从本质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农村新面貌。

(4)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在运用环境管理手段时,不能只偏重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更应该将其与法律手段、信息化手段、科技手段等综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环境管理效果。要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重点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保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环保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以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

(5)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力度。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很多基层环保部门,还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监督力度,形成企业内部、政府主管部门、群众三位一体的多渠道的监管机制,使得法律真正的对环境保护起到作用。而部分基层环保部门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着眼于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效益。从大局出发,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将环保经费用在刀刃上。

(6)促进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任何一个企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注重对企业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的开发,从内而外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要从政策上进行鼓励和引导,加大力度致力于环保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比如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等等。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第3篇

知识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 是对国际及国际经济关系的反映, 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依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 但是知识产权是一种非物质经济, 它本身并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仅有参与物质生产部门的价值分割才能够产生价值。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经常通过压低产品的价格, 从而使得与知识有关的非物质经济部门的价格得以提高, 这样导致其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取得很大的竞争力。知识产权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 它的地位也在国际贸易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知识产权在国际上与服务贸易、货物贸易相提并论, 足可以说明它的重要性。

2 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在我国国际贸易中面临的问题

现在大多数的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和重视, 在中国每一个年度会有数万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 可是提交的专利申请仅不到百分之十, 结果致使我国每年都会有部分的知识产权被国外抢先注册。到现在为止, 许多在国内的管理者并没有建立或成立知识产权的机关, 同时也没有员工专项负责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 有关的知识产权人才少之又少。我国有一些法律甚至有许多空白。知识产权是法律给予合理性的独有性。大部分发达国家对于乱用知识产权进行垄断的做法, 都是利用执行反垄断法来进行制止, 然而截止到现在中国并没有推行《反垄断法》, 并且可执行的一些制度也没有在相应的机制中体现出来。因此, 我国一些企业经常处于十分被动状态在遇到有关知识产权纠纷时刻, 这样很不利。

3 我国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应对策

3.1 推行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首先要改变以往资金扶持政策由原来的不明确, 没有目的性的扶持转变到有目的性, 主要支持那些拥有自己技术的项目上, 尤其针对拥有先进的技术的自有产权, 建立具有本国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 并具有知识产权的民族产业项目群。其次, 还要给予完善的保障措施, 奖励制度要合理的执行并且实现, 对于那些有重大发明的就有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要加大奖励力度。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及执行应该以推动革新、改善环境为方针, 从而建立与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体系相吻合并且与国际大环境相吻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紧完善和修订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和制度。企业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 因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核心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对人才的竞争, 谁拥有的精英数量大, 它便可以在竞争中取得上风, 最后得到成功。最近几年, 很多海外公司已经开始增大了对中国本国人才的吸取, 我国企业对人才的重视还不增强, 企业将会损失了将来开展市场的第一核心力。我们不仅要在寻求特色经济发展, 同时还需要对知识产权保护拥有属于我们的特色。知识产权保护要有与我国特色相吻合。最近几年以来, 国外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防止山寨等作为, 在这其中网络山寨是核心。并且, 相关部门根据当今社会的特点, 重新修订了本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 尤其是刑事处罚手段, 让侵犯知识产权的人在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

3.2 企业推行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现如今的社会, 品牌在产品价值的比重中越来越高, 企业应坚持树立产品的品牌价值, 从而加大知名度, 达到在产品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如果企业没有拥有过硬的知识产权知识, 就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 他的产品也不会在海外市场分得一杯羹;如果企业想要拥有属于自身的并且众所周知的自有品牌, 那么就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的学习从而对自己品牌的保护, 洞察其它海外企业在中国采用的品牌发展方针, 利用品牌的全球化从而调整知识产权的部署。我们要对自己进行各个方面的保护。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推行专利保护, 它可以帮助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一路顺畅。如果企业要推行知识产权部署, 就需要加速完善技术革新机制, 加强革新产品的输出与研发, 从而技术创新和研发成为主体。首先企业应该知道以及深刻认识什么是知识产权, 怎样申请报批形成知识产权;其次企业还要对研发中心的建设, 使研发中心成为知识产权战略推行的载体, 最后还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实施生产, 教育, 研究共同培养技术人才的模式。

4 结论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国, 我国应该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要使国民真正意义上认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加大力度培养知识产权的相关人才,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从而保护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不受到伤害, 有助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摘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 知识产权保护也已经变为了国际贸易中所研究的重要课题的一项。在国际贸易中, 知识产权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长, 知识产权的作用也变得更加重要, 伴随着中国正式进入WTO, 如何增加我国人民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使国民真正意识到知识产权的保护, 将有助于我国对外发展经济。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知识产权相应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知识产权,国际贸易,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田晓菁.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摩擦及应对策略[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1) .

[2]黎奔, 刘路遥, 卢鹏论.WTO框架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滥用问题[J].商场现代化, 2007 (1) .

[3]丁永刚, 张海鹏:论国际贸易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5) .

[4]《知识产权与国际竞争》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刘力.中国:直面国际经济摩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第4篇

摘要: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关于环境方面的限制只会越来越多。本文从当前环境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中分析出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最后提出了我国在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外贸管理;环境壁垒

一、环境对贸易的不利影响

各国早已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互动。环境问题对贸易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是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来禁止一些产品的贸易构成“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着正常贸易的发展,盲目增长的进出口贸易也会给国内的生态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盲目出口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出口而生产高污染产品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加入WTO 之后,遭遇关税、配额限制的可能性减少, 而环境壁垒却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新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发生的重大调整导致发达国家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因生产外国的污染严重的产品,造成本国的环境严重恶化,但同时我国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以1991-2001年间为例,我国进口了大量污染废弃物, 1991年为99万吨,占当年全国进口额的0.49% ,而2001年我国的进口污染物为1 119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占当年全年进口额的2.07%。

绿色壁垒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绿色壁垒从环境保护上来说,它可以限制那些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人类生活健康的贸易活动;从出于贸易保护的绿色壁垒上看,它利于发达国家制定苛刻的环境标准而实行贸易保护,这对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壁垒。中国处于发展的状态下,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要求,致使很多产品出口受限。例如,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最苛刻的食品安全标准——日本《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从2006年5月29日起已正式实施,直接影响我国近80亿美元农产品的对日出口。以鳗鱼出口为例,江西省是我国鳗鱼养殖、加工和出口的主要基地,鼎盛时期,江西鳗鱼养殖、加工企业达150余家。但近年来,受日本农产品进口技术壁垒不断提高的影响,江西鳗鱼企业总数已不到100家。

三、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对策

面对这些严峻形势,中国要积极迎接现实的挑战。我们必须尽快解决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协调的问题,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环境标准, 使我国合格产品出得去, 国外有害环境的产品进不来。在相应规则的指导下, 建立完善的环境与贸易政策体系。

1.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把保护环境作为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前提。出口贸易应以不破坏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 合理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限制或减少破坏和消耗自然资源的初级产品出口,如控制甘草、一次性木筷等。另外,对一些资源型出口产品, 要尽可能提高其加工深度, 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在进口贸易中,要坚持通过的国际环境标准,禁止进口危害环境和破坏资源的产业和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我国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水平。招商引资、建立三资企业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积极引进环境友好产品生产和工艺。

2.要加强环保立法标准。虽然现在国际上有很多种环保标准,值得注意的是GATT/WTO的绿色条款,但是这些条款却有很多缺陷,例如环境与贸易相关标准无法统一,不能明确多边环境协议关于贸易活动的要求,及难以解决由此产生的贸易壁垒等等。所以我国建立和完善各类产品的环境标准,通过实施产品环境标准推动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实行清洁生产, 努力消除污染, 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质量和环境标准。要推动国家之间生态标志和其它环境标准的互认, 减少贸易与环境的摩擦和争端。同时,我们还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动态, 积极承担ISO 和其他标准化组织的工作, 争取将我国制定的环保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中。

3.我国应该积极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长期发展,必将导致环境的破坏, 而由于环境具有外部性, 长期以来, 我国产品的价格从未将环境因素计入成本,资源就成了可以廉价出口的产品, 这不仅导致出口贸易容易遭遇环境壁垒, 而且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如果将环境因素纳入成本,将会改变市场价格,为此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采取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财产权等,以此确定环境费用的承担者,对资源的利用、污染废弃物的排放进行控制;还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立法、改变消费观念等方式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可以使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使我们在达到贸易增长的同时不影响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2]孙恒有: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导向[J].河南大学学报,2003 (6).

[3]程名望等: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经济学分析[J]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3).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第5篇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具体对策.

作 者:尤孝才  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刊 名: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英文刊名:GEOLOGICAL TECHNOECONOMIC MANAGEMENT 年,卷(期): 24(4) 分类号:F062.2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   污染   地质灾害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第6篇

进口贸易带来的环境问题。进口贸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外国污染废物,即洋垃圾进口现象。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都出现了一些工业化国家以经济利益为诱饵,企图向我国出口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的事件。我国对“洋垃圾”的关注始于1993年10月,当时南京1288吨韩国化学废物进口案震惊了全国。几年来,广东、福建、江苏、江西等省的口岸陆续发现一些外资或合资企业以加工废塑料和其他废物为名,从国外进口夹杂大量污秽物、细菌、病毒的垃圾。

引进技术、资金带来的环境问题。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同国家环境标准差异的存在,发达国家的污染密集型产业纷纷向环境要求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不少国家利用出口资金、技术之便,将大量的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例如,据有关方面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外商在我国沿海地区投资兴建了75家生产泡沫塑料、灭火剂、制冷剂的企业,而这些产品中相当多的化学成分是《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所禁止或限制的物质。

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的`策略

深入认识和明确把握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摆正位置,权衡利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走清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增强环保观念意识

“经济腾飞,环保欠债”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已经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虽然近年来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但仍然存在当涉及到经济利益时,又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情况。为此,迫切需要树立环保意识,重视环境因素。第一,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进行全民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普及教育,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第二,提高各级政府、企业的环保意识,倡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例如,江苏的无锡市对该市新上的19个工业、房地产项目因为“环境影响评价”无法过关而予以否决。第三,在我国消费者中普及绿色观念,引导绿色消费,为我国的绿色产业发展开拓空间。第四,重视环境因素对贸易的影响,破除“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廉价”的错误观念。

完善法规政策

强化完善环境贸易法规 我国目前已制订了《环境保护法》等6部环保法律和《森林法》等9部资源保护法律。另外,其他已经制定的与贸易有关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其他政策性措施也达18项。应该说,我国已经建立起控制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框架。但是,我国目前不少法规还比较笼统,可操作性差,实施效果难免大打折扣。现在急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一套完善的、便于操作的、适合于我国国情又与国际衔接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办法,通过切实的贯彻实施,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健全完善环境制度 第一,完善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和。我国的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过低。在我国19278项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落后,周期也长”(薛荣久,)。为此,根据我国国情,完善提高环境标准,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尤为重要。第二,积极开展ISO14000国际认证。我国于开始引入ISO14000标准,并颁布了国家标准,开始在国内企业中开展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但是我国能够获得认证的企业却为数不多。对此,我国应当积极关注ISO14000标准的修改、推广过程,将已颁布的标准结合国情等同化为我国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认证工作,推动企业跨越绿色环境壁垒,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

培育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我国的绿色环保产业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小、结构单一;技术基础薄弱、质量难以保证;配套设施缺乏、市场化程度低。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绿色环保产业,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作用。首先,制定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在深入分析环保市场前景和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确定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其次,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完善产业管理体系。第三,建立绿色环保产业风险投资机制。绿色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正外部性、公益性、非直接经济效益等特征。政府应尽快建立绿色环保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开辟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社会融资渠道。

建立绿色贸易制度 第一,调整出口产业结构。从长远看,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节约能源、低污染的产业。在短期产业结构无法迅速升级的状况下,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大前提,重新评估我国以前大力提倡的各种出口导向产业:对于出口份额较大的高污染产业施加必要的压力;对于绿色环保产业,从贸易方面给予支持。第二,严格进口产业的环境审查,坚决抵制“洋垃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进口的“洋垃圾”从1990年的99万吨,增加到的1750万吨,对我国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作用。我国对此应提高警惕,明确进口商品的环境标准,加强进口商品的管理、审查、检测,坚决杜绝危险、有毒的废旧物质进口。

加强国际合作方面

及时跟踪国外环境壁垒动态 国家应及时收集、跟踪国外的环境壁垒动态,建立有关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咨询机构,加强研究和信息收集工作,建立新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特别是对于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应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环境壁垒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的研究,建立咨询点,方便企业查询,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反对发达国家苛刻的环境标准 发达国家根据其自身情况制定出众多苛刻的环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切实际。这些苛刻的标准并不一定能导致环境的改善,却可能封堵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贸易发展经济的道路。因此,要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坚决反对苛刻的环境标准,加强环境标准的国际相容性,而不是统一为发达国家的高标准、严要求,强调根据不同产品、行业、污染等选择最佳的标准方式。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第7篇

环境补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环境补贴是一种政府行为,它是在环境与贸易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出现的.对于国际贸易来说,它既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着消极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环保技术水平不高,一方面,我们需要政府提供环境补贴;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积极采取对策克服环境补贴带来的.负面的影响.

作 者:姚爱萍 Yao Aiping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刊 名: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英文刊名: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FOCUS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环境补贴 环境成本内在化 绿色贸易壁垒 ASCM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探讨 第8篇

1 政府环境审计的产生

政府环境审计主要源于两个原因。第一, 进入20世纪,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通货膨胀加剧等社会不安因素不断出现, 引发公众对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强烈要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率大幅提高的同时, 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政府也必须承担起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第二, 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实施法律法规, 规范和制约个人、组织、政府的行为。而对于这些法规的执行情况政府必须加以检查, 因此在环境方面开展政府审计也成为必然。

综上, 政府环境审计是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产生的, 其根源在于政府履行社会环境责任的需要, 也在于国家机构执行环境法规和制订环境规划的需要。

2 政府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政府环境审计是伴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矛盾日益激烈而产生和发展的。为了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促进两者间的和谐共存, 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理论, 成为指导政府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7年, 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 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 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 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 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 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 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2.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公共受托责任是指政府部门在接受社会公众委托从事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时应承担的义务。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的核心在于对公共资源管理状况的评价, 即作为委托方的社会公众对于政府提供的有关公共资源管理状况信息的验证, 并以公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 监督和评价政府部门作为受托方对公共资源的管理状况。政府审计的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一种经济管理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 公众希望作为受托方的政府部门在管理公共资源的同时, 还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2.3 大循环成本理论

在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中, 最难的工作在于对环境效益及环境问题损失价值的确认、计量、报告和评价, 而大循环成本理论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循环成本理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 从自然资源在整个人类活动大循环过程入手去研究成本, 从定性和定量方面将环境的损失纳入成本计算, 并明确环境成本是自然资源的生成、更新、替代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恢复等所需要计量的价值。

3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83年至1998年为起步阶段, 期间并未明确环境审计的概念, 仅是在某些政府审计项目中涉及到环保资金的审计工作;1998年, 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成立, 明确了环境审计的概念和职能;2003年, 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成立, 明确了政府环境审计的定位, 标志着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起步晚, 开展审计工作的时间短, 虽积累了一定的环境审计经验, 但与其他专项审计相比仍需继续探索。现阶段,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审计准则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自开展环境审计工作以来,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 已经基本构建了一套国家环境审计规范体系, 包括基本准则、一般准则、作业准则和报告准则等40多项准则。但是, 在审计准则方面缺少专门针对环境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的行为规范, 缺乏对审计内容、审计方法、职责分工等方面的规定。规范的缺失造成我国政府环境审计部门在进行环境审计时缺乏指导与规范, 加大了环境审计工作的困难, 不利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

3.2 审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环境审计是一门边缘学科, 涉及到众多学科知识。环境审计工作的成功开展往往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广泛的知识面, 掌握多种审计技术方法。而目前从事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人员大多来自财经院校, 知识背景较为单一, 长年接触单一业务, 无法满足政府环境审计的要求。环境审计人员能力不足, 也决定了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只能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 无法开展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

3.3 缺乏审计依据

环境审计依据是衡量和评价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标准, 也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后得出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目前, 我国的环境审计依据仍存在两方面不足:第一, 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阐述环境审计工作的审计依据;第二, 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对政府环境审计的职责、权限和范围进行明确规定, 这导致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在许多方面不具有进行环境审计的必要权限。

3.4 审计结果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部门只有审查监督的权利, 而对审计结果没有执行的权利, 做出审计结果后只能对相应的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在做出审计结果后也无制裁的权利。同时, 我国地方政府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为保证地方经济发展, 对于一些破坏环境违反法律的行为采取不作为的态度。审计结果执行力度不够、执法不严, 造成了政府审计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减弱了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 降低了政府环境审计的价值。

4 政府环境审计问题的对策

4.1 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

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的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 是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作为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的主席国的责任所在。为了尽快完善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 一方面, 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做法。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专门针对环境审计进行了规范。例如, 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 必须考虑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环境事项;另一方面, 在制定环境审计准则时应当明确政府环境审计的范围, 要确定环境审计行为主体等要素的特定内容以及环境审计报告的表现方式。

4.2 加强环境审计队伍建设

由于无法短时期内解决的人才匮乏问题, 可以针对不同的政府环境审计项目, 从各专业领域中寻找专家, 提出环境审计建议, 以达到提高环境审计工作水平的目的。目前在职的环境审计人员, 应加强培训, 把环境科学和公共管理作为培训重点, 提高在职环境审计人员环境科学相关知识, 提高在职环境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政府环境审计人才的培养方面, 可借鉴荷兰经验, 从高校各个专业招收毕业生, 并对他们进行审计专业培训, 培养出来的环境审计人员既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也有较高的审计专业能力, 从而提升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专业人才的数量和水平。

4.3 明确审计依据框架

针对政府环境审计缺乏依据的问题, 首先应当明确政府环境审计依据框架, 将其细分为直接依据和间接依据两类分别规定;其次, 应考虑针对环境审计工作进行专门立法;最后, 应当修订现有法律法规, 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环境审计的职责、权限和范围并明确与其他部门的权限划分。

4.4 加强环境审计和环境稽查的协同合作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第9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随着环境污染的范围加大,我国面对的环境保护任务越发严峻,对于环保也越发重视。因此,我国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的投入和力度也越来越大。环境监测可以直观反映出环境管理的质量,为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想要做好环保工作,就必须重视和加强环境监测。

1、环境监测的概念和在我国发展的历程

1.1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是用指标反映环境水平。通过监测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而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反映监测位置的环境水平。治理污染和管理环境的依据就是监测得到的数据,整个过程包括计划、采样及分析,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和生物监测。环境监测的主要对象是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污染组分。

1.2我国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我国环境监测始于20世纪10年代中期。到了80年代,已基本完成了环境监测站的基础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监测站点网络。同时,环境保护也成为基本国策。从90年代起,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开始实施总量控制计划,研究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到“十一五”末期,我国的环境监测站2000,从业人员超过5万,而且进入了法制化阶段。工作内容上,除了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监测,还包括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应急预警监测工作,已经比较完善。然而,相对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监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我国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2.1检测存在缺口。在现有的环境监测标准中,有些标准中的检测参数不能满足要求,或者依旧以常规因子为主,不涵盖特征因子。例如,水环境的检测。对污水排放量的监测是一个重要指标,但它和我国目前的水环境质量标准都不與分析方法配套,没有达到一个项目一个分析方法的最低要求,也没有系统的水质分析方法。同时,现行的水环境监测主要参数是无机、重金属离子、营养物和微生物,采取的依旧是传统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生物方法,但这些方法和标准和现实情况已不相符,部分参数仅能描述水质而不能反映其问题。许多新兴行业会排放一些特征因子,但由于污染源监测仅针对常规因子,因此不能反映实际的废水排放情况。此外,“水华”和水体的富营养化已成为近年来较突出的问题,部分地区已对此采取监测,但仍有不少地区并未对此增加新的监测。

2.2监测技术不够完善。我国的噪声监测技术仍旧以传统的人工监测、手持仪器监测为主,无法满足当前环境监测现代化、自动化、网络化等要求,对噪声的监测不到位。此外,相关的规范也有标准或叙述模糊之处,给有关人员的管理和执法带来了不便。

2.3监测人员素质不高。对环境的监测要雇用专业人员,而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人员存在着专业技术水平低、专业知识薄弱等问题,导致其操作先进设备不熟练,也欠缺分析能力。这也是导致一些环境监测站内大型设备闲置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环境监测站是事业单位,有编制的人数限制,难以扩充人员数量,只能靠临时增加工作人员。然而临时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大,又缺乏专业培训,导致实际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

2.4经费不足。我国环境监测业务并没有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尤其是县级监测站。因此,环境监测站只能依靠自行创收和排污费,来保障开展正常工作。排污费毕竟数额有限,上述的工作人员监测任务过重会影响到创收,加上环境监测站也有日常开支、工资等支出,导致其经费不足,无法更换先进或大型设备,甚至无法维护仪器。

除上述4个问题,多数基层的监测站还存在应急监测能力薄弱的问题,即不能做出快速反应和正确决策。究其根本,也和上述的后两个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3、解决环境监测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增加资金投入。尽管我国近年来对环境监测的建设投资有所加强,但与环境监测站发展的情况及面对的问题相比,政府投入的资金还不够。因此,国家应当对此作出规定,各级政府加强对环境监测站的资金投入,和各监测站共同努力,尽量确保资金充足,以便及时维护和更新设备,也利于增加和培训专业的工作人员。

3.2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特别是专业人才,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是必须的。想要与时俱进、获得长远发展,环境监测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一方面,监测站需要对现有机制进行改革,解决编制的人员限制,以补充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原有人员技术、业务的培训,提高他们到技术水平,使他们跟上发展的速度。平时,更新设备和技术后,也要开展相应的培训,确保工作人员的水平合格,设备能有较高的使用率。

3.3完善监测技术和配套的标准。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染源不断增加,环境监测的任务和难度也随之增大,旧有的技术和标准已不再适用。对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推进制定新的标准,以减少现行参数的漏洞,也就是使各项监测都有对应的详细参数,保证各项环境质量标准、废水和废气排放标准的贯彻实施。此外,应当加强研究力度,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监测技术跟得上环境监测的需要。

3.4加大审查监督力度。随着政府投入增加,带来的问题就是资源浪费越来越严重。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审查和监督制度,加大审查力度,使投入的资金能合理用于购买仪器、人员培训等,必要时可以对地区监测实行统一的资源安排,最大限度地确保资源合理使用,便于各级环境监测站正常开展工作。

结束语:经济的飞速发展会带来环境问题,因此,环境监测是必须的,对它要足够重视。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监测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应对当前的工业发展状况和环境状况。但是,通过实施相应的对策,可以使这些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日益重视,环境监测的技术会愈加先进、相关的制度和标准也会愈加完善,进而把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第10篇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

摘要:贸易保护主义泛指一国运用各种手段保护本国出口、限制外国进口的政策和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经济衰退背景下又兴起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措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但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乏力,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对我国这样出口贸易规模巨大且仍在扩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影响更是巨大。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 策略探讨 影响分析

2014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143912亿元,增长4.9%,2015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总值为6.57万亿元,增长0.9%,总体而言,我国出口总量规模较大且不断增长,但增速放缓。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悄然抬头,对于我国的出口造成了较大影响,本文就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念入手,分析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特点,从而分析其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措施。> >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概述

(一)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普及和成熟,各国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经济荣衰,各国政府为支持各自国家的发展,各种以环境、文化、民族利益等为名的非关税壁垒层出不穷,尤其在经济下行时期,各国政府面对的政治经济压力持续加大,于是越来越多国家转向新贸易保护主义。这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贸易逆差加重但面对后来居上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竞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发达国家常常更为普遍。

另一方面,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死灰复燃也得益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企业的跨国经营使得公司节约了成本,优化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稳固了自身的扩张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成了贸易逆差和贸易摩擦肆虐的温床,为各国重拾新贸易保护主义奠定了基础。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常见形式与特点

不同于以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以非关税为主,在形式和名义上更具隐蔽性,但却更有影响力。常见的有以技术法规政策等形式出现,通过严格技术体系增加进口难度的技术贸易壁垒,以生态环境、资源枯竭等为借口提高市场准入条件保护本国工业和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以及以保护劳动者相关权益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蓝色贸易壁垒。

与旧贸易保护主义不同,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具独特个性,所谓的“新”,是因为它主要是依赖非关税壁垒为主的手段,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名义上的隐蔽性以及更加深远广泛的影响力。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1)不利于出口增长。新贸易保护主义常表现为发达国家利用技术、环保等借口凭空拔高贸易壁垒,意图保护本国企业与市场,这对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中国来说,出口必然将受到很大影响,这一点利用数据可以佐证,2013年我国出口货物总额同比增长7.9%,而2014年为3.4%,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而我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多,技术含量较低,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标准的技术规范、检验检疫和环保要求,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出口收到了明显冲击。

(2)加剧贸易摩擦。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中国所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数量多年来长居世界之首,继2009年美国对中国轮胎发起双反调查案以来,我国的无缝刚钢管业、纺织服装业、玻璃行业均遭遇贸易摩擦,损失惨重。金融危机爆发后五年以来,世界各国出台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法规政策保守估计逾三百条,几乎均被坚持执行至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不言而喻。仅今年上半年,我国就遭遇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将近四十起贸易救济调查,设计钢铁、机电等多个产业,以美国发起的案件数量为最多,发达经济体总计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7起,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数量为22起。

值得警惕的是,除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纠纷一如既往以外,我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拉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程度甚至超过了欧美国家。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的外贸也进入了新阶段,面对新形势下家居的贸易摩擦,需要新政策来应对。

(二)积极影响

一方面,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增加量出口的困难,倒逼我国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创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在要素价格上涨、传统优势流失的压力下以创新与人才寻求新的出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环境保护标准。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应对策略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首先,我国应当多参与多边贸易机制进程与谈判,积极为本国争取权益,敦促世界各国平等协商谈判,建立、完善更加开放、公平、公正的贸易秩序和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为我国企业减少、避免遭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

其次,政府要健全贸易保护预警、协调机制。对于国际政策、法规要组织人力、物理、精力花力气研究、吃透,并及时公开、宣传相关信息,加强对企业的舆论引导,并适时提供咨询、帮助与救济。

(2)做好行业建设。作为介于国家与企业之间中观层面的重要联系纽带,行业协会在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时科发挥的潜力巨大,值得挖掘。组织有力的行业协会,首先自身经营管理得当,决策、协调机制健全,针对贸易摩擦,着眼全局,组织企业对抗不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提高行业应对能力,同时也要完善、提高行业标准建设,为全行业生产水平、市场份额的提高做出努力。

(3)企业积极应对。首先,面对贸易摩擦企业应当积极应对,不怯于出席应诉,而应该利用相关国际法律条规应对,不放弃为自己伸张权利、争取利益的任何机会。其次,应当积极开拓市场,对于出口企业来讲,稳定原有国家市场和客户固然重要,然而在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动荡的今天,积极开拓新市场、分摊风险无疑是更为有利的选择。此外,本质上来讲,提高产品质量、创新生产技术与管理才是应对的根本之策,以更强硬的实力、更高质量的产品打造更响亮的品牌,无论贸易保护如何进行纷繁复杂的变身,都难以动摇其根本。

四、小结

本文针对后经济危机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现状,就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念、形式和双重影响金星路简要分析,并基于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肖黎.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J].特区经济,2011,.[2]孙宁宁.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4.1、继续促进安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过去安徽在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方面,进步明显。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每年都能维持在90%以上。但是,从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可以看出,安徽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道路要走。第一,在提高机电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同时,要逐步提高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在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第二,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近年来,安徽在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器零件、陆路车辆、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金属制品出口方面的能力加强,且领先于除纺织产品外的其他出口商品,这与安徽近年来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安徽要鼓励这些具有创汇能力的行业在努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加大相关机电产品出口,以促进出口创汇。此外,近些年,安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不少进步,可以鼓励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些企业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第三,对于一些附加值不高而安徽又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的产品出口,如纺织产品,要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品牌建设等来提高该类产品的附加值,以提高其出口创汇能力。

2、统筹各市出口发展。在安徽省各市出口发展中,合肥遥遥领先,而省内其他城市出口创汇能力较弱。政府应该统筹各市发展,根据各市在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不同优势,鼓励和支持各市因地制宜地发展壮大相关产业,使其产品在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安徽省内各市要抓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皖北城市群等建设带来的机遇,发展壮大各市支柱产业,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要以生产出具有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品牌知名度的产品为目标,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这样,在对外出口中才能获得高附加值的回报,提升出口创汇能力。

3、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注意到安徽对美国出口增长较快,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缓慢。这使安徽在对美出口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外汇收入的同时,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依赖也在逐渐增强,这样容易因发生突然事件而导致重大损失。近些年来,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对安徽扩大相关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安徽应在保持对美及其他发达国家出口增长的同时,逐渐加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此外,由于安徽出口集中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以2013年为例,安徽对这三大洲的出口总额占比78.87%,所以安徽在扩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同时,要注意开拓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

4、丰富安徽出口贸易方式。在国际贸易中,为了促进贸易的达成,国际贸易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贸易方式,如:经销、代理、加工贸易(又包含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境外加工)、对销贸易、寄售、展卖、拍卖、招投标、期货交易、电子商务、无纸贸易等。{3}而安徽对外贸易方式集中于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两种。在我国,出口技术复杂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只比较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贸易方式,且不包含境外加工贸易)主要是通过一般贸易出口实现的。因此,一方面,安徽应当在提高一般贸易出口额的同时,努力提升一般贸易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另一方面,安徽应当加快传统加工贸易(不包括境外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对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问题,有观点认为,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加工贸易全面转型升级的基础,而具有销售控制权的加工贸易企业将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主体。此外,安徽应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到国外投资办厂,可以在绕过贸易壁垒的情况下,促进安徽省的设备、原材料、零配件等的出口。除了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还存在如上所述的许多其他的贸易方式,随着贸易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新的贸易方式出现,以服务于对外贸易。安徽应丰富对外贸易方式,提高其他贸易方式在安徽对外贸易中的使用,使安徽出口更具活力,促进安徽出口不断发展。

注释:

{1}2007―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本段出现的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的安徽统计年鉴。

{2}2009―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本段出现的数据是基于相关年份的安徽统计年鉴数据。

{3}根据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参考文献:

[1] 冯德连,徐松.国际贸易教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1

[2]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3年安徽省工业行业发展报告[EB/OL].http:///info_view.jsp?strId=***953982&view_type=2,2014-04-29

[3] 黎孝先,王健.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357

[4] 杜运苏.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不同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J].国际贸易问题,2014(9)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第11篇

一、电子商务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带来新的优势

(一)显着降低国际贸易成本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如全球跨国贸易中以纸面单据为主的各种杂项开支达3500亿美元,占当年世贸总值的7%。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 际贸易,既可节省大约90%左右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还可节省利息开支,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另外,由于减少了大量的中间环节,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商务活动,交易费用显着下降。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业务中,因为大量的中间商的参与,国外进口商的买价往往是国内生产企业交货价的5-10倍。现在有不少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直接把中国生产企业和国外进口商的供求信息整合在网上,让他们在网上直接交易,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双方都得到了实惠。

(二)交易效率显着提高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和汇票、信用证等,使各种相关单证在网上即可实现瞬间传递,大大节省了单证的传输时间,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因纸面单证中数据重复录入导致的各种错误,对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显。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每一程序包括签约、洽谈、报关、租船订仓保险以及支付结算等都必须由人工参与,交易效率低,错误发生率高,受时间的局限性大。而通过网上办理相关业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参与,并且不受时间限制,提高了业务处理的灵活性,为客户带来更多的便利。

(三)全天候业务运作,提高客户满意度由于世界各地存在时差,进行国际商务的谈判就相当不便,对企业来讲,在传统条件下,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客户服务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做到7×24的全天候服务,任何客户都可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从网上得到相关企业的各种商务信息。如果得不到理想的答案,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询问,只要企业及时回复,即可使访问者得到满意的答复。电子商务全天候、不间断运作可使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随时得到所需的信息,为出口企业带来更多的订单,并且可大大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四)减少贸易壁垒,扩大贸易机会因特网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彻底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对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和无形壁垒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网上做生意,没有了宗教信仰的限制,也没有了种族的歧视,甚至公司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差别都显得不再重要。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极力主张电子商务达成的国际贸易免征关税,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业务量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更快地向前推进。 我国“入世”后,国外的电信公司、网络公司、跨国银行、运输公司等将会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这会极大促进全球网上商品在我国市场展开竞争。我国企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个有效工具,主动出击国际市场,寻找更多的贸易机会,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

(五)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传统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业务都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办公用房、仓储设施、产品展示厅、销售店铺等。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要高得多。若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则在这方面的投入显然要小很多,如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与传统的实物书店相比,几乎找不到豪华的办公楼、宽敞的营业大厅,甚至除了少量的畅销书有部分库存外,其他绝大多数的图书品种都是在接到顾客的订单后再向各出版社订购的,几乎不占库存,但是亚马逊网上书店提供近300万种多种语言版本的图书,并且销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用户达 1000 多万, 年的营业额达15亿美元。因此,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可以显着减少在实物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对于信息产品而言,如报刊杂志的电子版、视听娱乐和电脑软件及信息咨询提供等,若产品本身可以在线成交和在线交付的话,则销售柜台、仓储设施等完全是多余的。整个销售环节,从研制开发、订货、付款到产品的交付都可以在网上实现。由于减轻或消除了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企业可以将节省的开支大部分地让渡给消费者。

(六)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入世”后,我国传统的外贸企业将会遇到十分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但是外贸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大事。电子商务作为今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其重要性将会日渐显现出来,外贸企业必须从提高自身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角度来认识电子商务,尽快付诸实施。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站点主动发布供求信息,及时与客户进行双向沟通与交流,借助网络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逐渐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的工具为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服务。 虽然电子商务具有上述六大优势,但是电子商务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来说毕竟是新鲜事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着问题。

二、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观念问题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中,购买者通过网络上的商店挑选所需商品,通常是货到后才能见到其真面目,并且售后服务难以保障,这些情况使消费者 对网上购物缺乏信任感“同时,电子支付方式中网络安全难以保证,使消费者缺乏安全感。

(二)法律法规问题

第一,关于证据的问题,伴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和运用,如何鉴别网络电子商 务单据资料的真伪,如何在法律事务中运用和采信电子单据证据将成为新型贸易法规的重要 问题。 第二,关于书面形式的问题,由于电子贸易很多单据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双方的书面文件 较少,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尚未明确规定具体的书面文件形式,可能导致交易缺乏安全性。 第三,关于签字与认证的要求,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草拟了《统一电子签名规则》 ,即国际上对签字认证的通行做法“电子签名制度”,规定这种电子签名是由代码和符号加密 组成的密钥,具有唯一性和可识别性,但各国的规定仍然有所差异,国际上缺乏统一的法律法 规对此进行规范。 第四,关于电脑网络订立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的问题,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是国际贸易 仲裁的重要证据,而交易双方的电子文件可能在网络传递过程中在生效时间、生效地点等方 面不一致,因此制定全球系统统一的法律规范,有待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第五,国际税收的征管问题,由于电子商务的一些特性,各个国家税务机构对电子商务网上 交易征税困难重重:在对进出口商品征收关税时,实物贸易一般遵循《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关税估价协议》或者按原产地规则收税,而服务贸易则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收税,对于电子商品,是该按货物贸易收税,还是按服务贸易收税?这需要制订新的法规进行界定。

(三)物流配合问题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度统一。信息流、资金流在电子工具和网络技术支持下,可通过轻轻点击瞬间完成,而物流资料空间位移,即具体的运输、储存、装卸、保管等各种活动是不能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来完成的。物流硬件技术应包括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仓库建设、场站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讯网络设备等。电子商务下新型国际贸易的运输体系要求有通畅的道路、先进的输送设备、以集装技术为主导的运输容器、连贯的`“门到门”运输连接手段!高速运行并能自动完成取送货物的港道推垛机、条码技术、集装技术等等。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我国贸易的对策

为了使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得到充分的运用,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针对上述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一)安全性问题解决对策

第一,在电子技术层面,我们应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电子技术方法来保证电子交易业务的 安全性。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应用数字证书解决网上交易对象身份认定问题;应用非对称密钥密码技术解决交易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保密问题;应用数字摘要、数字信封、 数字签名等方法解决交易信息传达后的完整、正确、未被修改的验证问题;应用数字时间解决电子交易文件发出的时间认证问题。除上述基本技术手段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安全认证协议,如安全电子交易协议等,这些协议在推动和保证电子交易安全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层面,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应要求网上国际贸易参与者对电子商务 和网上国际贸易的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对网上国际贸易风险有高度警觉,对电子商务操作的技术规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统一商务法规有全面了解,对保证电子交易安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能娴熟运用,同时对自身网上交易行为要自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电子商务环境下外贸业务的交易风险降到最低,才能保证电子商务和网上国际贸易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建立人性化的国际CRM(Customer Relationsh Management)系统。CRM的核心思想在于 :了解客户所想,满足客户所想,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外贸企业建立CRM,不但能有效避免传统贸易手段中对业务员的过度依赖,而且能更加快速、方便、高效地实现前端客户交互,满足客户服务,通过市场营销、综合客服、销售支持、客户管理、合作伙伴管理和产品管理等功能,为国内外客户与企业交互和资料收集提供多种接入渠道,为市场营销及客户服务提供全过程的自动化管理和协同合作,支持企业的经营战略,为企业战略、战术的决策分析提供有效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外贸企业的客户关系复杂,涉及不同国家的不同语言、文化、习惯!法律、技术水平等差异,因此,外贸企业的CRM系统的人性化应尊重各国国情,尽量满足不同国家尤其是企业主要贸易伙伴和贸易地区的不同要求。

(二)法律法规问题解决对策

第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政策、税收等建设,加大投入,为外贸电子商务竞争力提升提 供支持。中国应借鉴国外经验,针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执行有效的电子商务行动纲领;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健全关税、支付、版权、专利、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适应国际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体系,实行减税、免费等激励措施;加强外贸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专门指导机构,对不同类型外贸企业提供服务。

第二,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合作,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当前欧美各国,尤其是美国各大公司 都试图将各自产品的标准纳入因特网的国际标准中,以使自己的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领导地位。这意味着一旦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成为国际通行的贸易手段,谁制定了标准,谁就有了发言权和优先权。中国外贸电子商务的发展,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要通过制定相应国际标准,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国际合作地位,应积极开展与关国际组织的合作,对跨国电子商务中出现的关税问题、税收管辖问题、纠纷仲裁问题、标准问题等,开展双边和多边的国际磋商,逐一落实解决,积极参与有关国际公约的制定,促进国际电子商务的开展,保护中国企业在国际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正当权益“继续开展多双边电子商务合作工作,通过电子商务手段促进多双边及区域经贸合作。

第三,融入全球网上支付体系,提高跨国资金流通效率,电子支付是体现电子商务 优势的重要 手段,外贸电子商务这种跨国的电子商务形式,必须要依靠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网上支付来实现。中国应根据电子商务特点,融入全球网上支付体系,提高跨国资金流通效率。外贸行业应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共同开发适合跨国汇兑的电子支付工具,实现外贸电子商务跨国支付。此外,国内银行间!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间应加强合作,从技术上、政策上为企业跨国支付提供保障 ,以解决如各大银行支付系统不统一给用户使用带来的不便,以及跨国电子支付存在的货币兑换等问题。一方面,应完善网上银行服务,实现电子商务与网络银行的有机融合“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供应商应加强与银行业的合作,充分利用网络银行的网上支付和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及其他服务,并把企业财务管理、ERP系统等与网络银行系统充分结合。对于银行机构,应适时改造业务流程,完善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加强与公共支付网关合作,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网上结算,另一方面,应制定统一规划,加强和完善网上支付系统,为满足电子商务跨国网上支付的需要,应抓紧建立功能强大的金融通信网络,包括中国国家金融网(CNF)、银行内部通信网络(Intranet)、金融国际互联网(F2Internet)、在网络建成的基础上,应加快银行业务处理系统、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和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研究各银行网上支付系统的兼容性与协调性,确立并执行跨行、跨国网上支付综合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刘继萍。中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探讨[J]。中国经贸,,(02)。

上一篇:六年级考试后的感想下一篇:寒假趣事作文,寒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