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概论》读后感

2024-07-06

《社区教育概论》读后感(精选9篇)

《社区教育概论》读后感 第1篇

审视乡镇社区教育内涵构建和谐社区幸福生活

--------读顾侠强《社区教育概论》后随笔

宜兴市官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史 杏 芬

2012年10月20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成人教育和乡镇社区教育工作者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自己虽然从事成人教育和乡镇社区教育工作多年,可对乡镇社区教育的内涵、功能、社区教育如何建设和发展等现实问题仍然比较模糊。读完了顾老师写的《社区教育概论》,让我受益匪浅。许多涉及乡镇社区教育的疑虑和问题在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也为我们从事乡镇社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顾教师的《社区教育概论》以三个结合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在、实用、实效”为指导思想,不断总结,系统而深入且有的放矢地诠释了我国社区教育的各种主体发展,找寻内在规律。二是集众家之长与成一家之言相结合。以自己特有的思维特点、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和逻辑结构,对社区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释和行动引导。三是经世致用与理性分析相结合。书中力避从概念到概念的空疏,一切观点、问题、材料的提出与取舍,均以是否实用、适用为第一准则,既避开了就事论事,陷于完全实用主义,又注重了从社区教育本质特征出发,揭示社区教育所具有的基本特质、各种社会功能以及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等。顾教师的《社区教育概论》的带给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很多,这也正是我们这些虽然从事着社区教育的工作者在我国社区教育大发展到来前的一种“混沌”状态的现实反映,顾老师对社区教育的一些问题与关系所进行的辩证思考亦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特别是使我对乡镇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功能重新得到认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区教育作为在一定范围内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社区教育已不再仅仅是青少年学校教育的延伸,也 1

不再限于老年人的保健娱乐教育,而已经涉及到广大社区成年人员的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公民思想道德、闲暇娱乐生活等许多领域。虽然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但读完了《社区教育概论》,使我们从事乡镇社区教育的工作者对乡镇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功能重新得到认识,从而指导和促进今后的乡镇社区教育工作,让乡镇社区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乡镇社区教育是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的一种教育过程,旨在直接服务于乡镇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最终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它具有较为明显区域性的的各种社会教育活动。

第二,乡镇社区教育也是社区内各种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是乡镇社区全员、全面、全程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最佳物质载体与表现形式。乡镇社区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生存技能、人文素质和生活质量,让社区成员过上和谐的幸福生活。

总之,乡镇社区教育是挖掘和整合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为满足全体社区成员的发展需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开展有利于现代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社会教育、文化娱乐活动,发展区域经济,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也是现代社区发展中出现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趋势的必然产物,它可以促进社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现代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教育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是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把教育的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功利性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意义和作用。通过对《社区教育概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几年来从事乡镇社区教育的工作实际,重新审视乡镇社区教育工作,我觉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乡镇社区教育必须立足社区、服务于社区

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就其本性和身份来说,属于社会化的大教育。它是社会教育在社区内的一个缩影,它是微观的、具体的。而我们乡镇的社区教育是社会化大教育由城市向农村拓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乡镇社区教育首先必须满足乡镇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挖掘和整合社区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如整合教、科、农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学历教育、职业技能

培训、岗位素质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等,除此以外,还有与社区共同组建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基地、整合行政村、居委会的教育资源,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普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以及其他各种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建立和健全教育组织网络,并把社区教育与创建学习型小区、学习型企业以及创建文明家庭、文明小区、文明村等活动相结合。所以乡镇社区教育工作必须立足社区、服务于社区,它是为解决社区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而组织、实施的,是为社区的建设、发展服务的。社区的需求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形式。一方面,社区教育的开展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在一定区域内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另一方面,社区教育通过社区教育中心服务于本地区社区居民,反过来引导和影响着区域的文化发展。

2.乡镇社区教育必须做到全民参与、三“全”并举

我们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在社区内开展的各项有益的教育活动需要全体居民共同参与。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只有认真学习、真正理解乡镇社区教育必备的基本知识(乡镇社区教育的意义、外延与内涵、基本特征与功能等),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才能真正带领社区广大群众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只有当社区广大群众一起来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教育时,乡镇社区教育才能彰显其重要的意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社区居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社区教育的管理者,他们可以对社区教育的政策、计划、活动提出意见,我们可以选派居民或村民代表参与乡镇社区教育的决策。“全员、全程、全方位”是社区教育有别于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全员”是指社区内全体成员都是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教育的主体。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社区教育应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工作、生活需要的教育服务;“全程”是指每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人生旅程都要、也都应不断地接受教育,社区教育应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终身学习“全程”的教育服务;“全方位”是指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知识、能力、道德、精神文明、文娱、健康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并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这种“全面”的教育服务。

3.乡镇社区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按需提供教育

社区教育是一种服务,从内容到形式灵活多样,社区教育的宗旨要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乡镇

社区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成人学校或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机构和设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社区教育,重点加强乡镇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训,努力提高人文素质,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建设和谐乡镇。乡镇社区教育是一切从民众的需求出发、没有固定的模式、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及村、企民众需求的大众化教育。社区民众既是“教育主体”,又是“受益主体”;既是社区教育的动力,也是社区教育的目的。因此,乡镇社区教育是一种扎根于行政村、居委会和街道、服务于社区民众、按需提供教育服务的教育形式。

4.社区教育要实现社区教育化、教育社区化

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相比,在对象和内容上都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应当明确,成人是社区教育的重点对象,特别是离开学校、离开单位的成人是社区教育必须关注和服务的重点对象。成人教育是面向成人的一类教育,如成人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等,而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全体民众的教育,它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所以成人教育不能等同于社区教育。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员用工需求的变化,社区教育给予了广大民众均等的学习和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推进学习化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农村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乡镇社区教育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各种教育需求、教育主体、教育类别、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条件等所有教育因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合作,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要把社区教育看作是一种组织和教育社区居民自我学习、自我解放、自我发展的的一个动态过程。作为乡镇社区教育必须立足于社区建设以及社区成员生活与需要的基础,尽可能满足本地区域内经济发展、文明建设、综合治理以及社区风各类人群不同的学习与发展需求。积极营造农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软环境,建构多层交、立体化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把乡镇社区教育纳入社会大教育体系,真正实现社区教育化、教育社区化,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作为乡镇社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为乡镇社区建设,为构建乡镇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社区教育概论》读后感 第2篇

安徽电大法学2013秋季专科班 朱丽

进来阅读了王传旭老师的《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概论》书后,感触颇深,对开放教育学生来有一个很好的启发和学习上的帮助。开放教育产生于20世纪中叶。开放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使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开放教育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搞好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在开放教育的基础上,利用远程教育的学习系统,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个别化学习的模式。这种独具特色的学习模式,更加关注学习主体的特征和需要,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共同开发。自主学习首先是意识的创新,概念的创新。它是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校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学习和个别化学习上来,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为越来越多的人创造终身学习条件,满足他们对学习的需要。其次是特征的创新、模式的创新。它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支持服务的一种客体。强调客体为主体服务,教师要根据主体的需求进行指导、辅导、咨询等。开放教育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条件和年龄上有明显的不同,开放教育利用广播、电视、录音、网络和文字教材等媒体进行教与学。多数是成人自主学习,具有自身独立的特点。自主学习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

1.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开放教育的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使用者和实践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开放教育的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他们自身有一种紧迫感。还因为学习目的明确,所以他们一般都是自愿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完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构建知识结构,制定学习计划,选择课程内容,安排学习时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达到既定目标,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自主学习就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开放教育应在远程教育体系中,利用高科技的支持和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吸引更多的求知者,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教育之路。自主学习要坚持教育信息全方位的发展,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交流。因为开放教育的学习对象具有广泛牲,学生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所以,他们善于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学习。开放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方式,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印刷文字材料、网络等虚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使学生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去参加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同时,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是有目的的,他们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构建起适合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保证自主学习顺利实施。

3.自主学习就是超越自身的学习。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而个别化不等于“个别”本身。它是学习者在学习材料、与同伴和教师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沟通以及及时的信息反馈的作用下,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它不是那种独立无援的单个学习的旧模

式,也不是学生个别的自学。自主学习在学习性质上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学习者有一个群体,相互交流、相互反馈、研究讨论协作式地学习。在自主学习中,超越自学的范围,通过超越自学形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实现自我的理想和自我的价值。

二、自主学习的心理特点

开放教育是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一种教育方式,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来进行学习的。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是:

1.具有独立自主性,自尊心强,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开放教育的学生十分注意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威信与声誉,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从心理上讲,已具备社会所要求的~定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力;表现在学习上,有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一定的自制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长时间地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排除各种影响和干扰,具有锲而不舍的毅力和精神。同时,也具备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尤其是近几年,开放教育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早熟已经克服了过分自信和固执己见的倾向,使目标趋于合理,自我意识更适应现实。

2.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理解能力强,个性发展已经成型。表现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开放教育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问题的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都比较强。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他们在对新事物的需求、知识的渴望、新的理论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上表现非常敏感。

3.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经验丰富,能正确对待挫折,控制情绪的渲泄。开放教育的学生大都是从学校走向社会,并在社会上工作和生活多年,学到了各个方面的知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在学习中,他们能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遭受种种挫折时,能理智地控制情绪,学会适当渲泄的方法。这是心理成熟的标志。

三、自主学习与心理健康

开放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具有比传统教育更大的开放性。其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其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具有更大的可选择性、多样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它把支持服务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能满足不同特征学习者求知的欲望。同时,能摆正在开放教育模式中自主学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自主学习要有健康的心理做保证。什么样的心理是健康的?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所谓:“心理健康”,至少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有以下几项:①智力正常,具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操作等综合能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能表现出积极的创造性。②情绪稳定协调,能充满自信心,保持情绪平衡。③自我意识统一,能适应学习和工作,并主动地教育自我,发展自我。④性格健全,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一定自控自制能力。⑤人际关系和谐,使人充满温暖,安全、舒畅的心理体验,能实施自主学习。

2.心理健康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上述五种心理健康标准是对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是保证学习和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因为心理健康直接影响一个人生理能量的发挥程度,更影响其个性的发展。而开放教育正是通过开发自我的个性,挖掘自我的能力来达到学习的成功。因此,开放教育对一t2,理健康的要求非常明确,它是自主学习所必备的重要条件。

3.自主学习出成效,心理健康是关键。要想达到在自主学习中成绩优异,有效果,心理健康是关键。一个“积极发展的一t2,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一个开放教育学生,心理不健康出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有两点不可忽视:①学习环境不适应。开放教育学生多数是自主学习为主,指导、引导、函授都是辅助的,它与在校生的学习环境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主要是靠自觉学习,一些学生往往处理不好这个环节,有的最终被迫休学。②情绪不稳定。开放教育的学生多数是二次学习,他们多数已走向社会,工作环境相对稳定,在完成每天必需的工作外,又要安下心来学习,这种心理状况要求情绪非常稳定,如果情绪不好,就不能马上进入角色,对学习无兴趣,学习吃力,考试成绩就会下降。另外,学习时情绪不稳定,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最终毁了自己的学业。所以我们说,心理健康对自主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综上所述,开放教育的学生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教育学习中获得成功。

《社区教育概论》读后感 第3篇

一、《概论》的科学素质教育功能

当今世界,各国在综合国力上的竞争角逐最终都要通过科技实力的强弱来体现。而一国科技实力如何,又主要依赖于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概言之,如果科技工作者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国家的科研实力必然会大大增强。作为科研软实力的体现,科技工作者科学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获得和提升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作为祖国未来的科研生力军和栋梁,我国理工硕士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投身和服务于我国的科技事业。而除了在所属专业中获得相关知识外,硕士生提升科学素养和提高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概论》的学习。具体而言,《概论》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有效发挥对理工科硕士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功能。

其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的本质。

何为科学?科学是否等同于正确?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易答,实则并不容易把握。在包括理工科硕士在内的大部分人的心中,科学无疑是一种正确的知识体系,科学也确凿无疑地等同于正确,可以和正确画等号。但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我们熟知的东西和想当然的知识往往并非真知。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概莫能外。通常而言,为了将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区分开来,我们往往倾向于将科学理解为人对自然的正确认识。由此,科学也就被说成是正确的东西。但如此以来,问题产生了。例如,托勒密的地心说是不是科学?按照现代科学的语境去理解,地心说显然是错误的知识体系,哥白尼的日心说才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会说托勒密的地心说不是科学,哥白尼的日心说才是科学。但问题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并不完美,因为它设想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并且行星的运行轨道是正圆。而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行星的运行轨道实际上是椭圆而不是正圆。显然,仅仅借助现代科学的谱系和语境去理解科学与正确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赋予理解科学以哲学和历史的视野。而这恰恰是《概论》课大有可为的地方。借助《概论》科学论的内容,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科学与正确的关系?”这样一个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有助于使学生弄清“判断何为科学所应遵循的依据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问题。而这些是学生在专业课和实验中几乎不会涉及,而恰恰需要通过别的途径去思考和补充的东西。《概论》正好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能够改善学生专业知识有余,而科学素养不足的现状,真正提升其科学素养。

其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当今时代是需要创新的时代。如果说创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获得持续进步的不竭动力,那么创新就是一个人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强大推手。而要想真正有所创新,除具备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拥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概论》能够很好地培养和提高硕士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其创新思维品质。如“科学技术方法论”中就有大量关于科学创新方法的内容:通过对科研选题的讲述,可使学生认识到科研选题在整个科研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而科研选题基本原则和选题技巧方法的讲授则能够为学生尽快步入科研轨道提供方法论指导。譬如学科移植法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选题方法。通过学科移植法的讲授,可以在借助大量的科学案例中帮助学生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从而促使其自觉拓宽自身知识结构,拓展学术兴趣,延伸学术空间。如借助科学名人如爱因斯坦成功进行学科移植,即借鉴普朗克的能量子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对光现象的研究中,从而提出光量子的概念,并成功解释光电效应这样的经典科学案例,激励学生感悟科学魅力和科学大师不破不立进行科学探索的勇气,并积极仿效其科学创新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和提升其科学创造思维品质。

其三,有助于学生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规范,它涵盖了诸多含义。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探索精神等。“求实”即实事求是,它要求科研工作者本着老老实实做学问的态度,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剽窃,不伪造科学数据。只有实事求是地从事科研工作,在大自然面前做老老实实的学生,才有可能把握真理的真谛。“创新”即不断突破自我和学术的疆域,在对科学知识传承的基础上力求对其有所推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科研工作者要有创新意识和头脑,方能将人类科研真正向前推进。“批判精神”是对待已有知识的一种态度,它要求科研工作者对待前人的知识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书本。“批判”也暗含了对自我的批评,即科研工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不应死抱着不放,而是要有敢于推翻甚至舍弃的态度。“探索精神”则体现了科研工作者的大无畏态度,意味着在未知的科研领域面前,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不怕受挫。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作为我国未来科研事业的主要力量,除做好专业知识的基本功以外,只有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有充足的把握,才能在目前和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服务于我国的科研事业。而《概论》课中“科学精神”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对硕士生实施科学精神教育,帮助其体会科学精神的精髓,使其将来能自觉践行科学精神,服务科学事业。

二、《概论》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其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其环境美德修养。

《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不仅按照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追溯了人类有史以来的不同自然观,即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近代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20世纪诞生的生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更是立足于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之紧迫现状,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对促进人类在地球上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与伟大意义。由于专业的缘故,理工科硕士生多半都属于“科学主义者”,即对科学技术有着某种天然的崇拜,深信人类改造和征服大自然的合理性,认为人类无须敬畏和尊重自然。但目前严峻的生态危机却凸显出人类作为认识主体的有限性,揭示出科学技术知识的不确定性。对此,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不完备性,大自然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让学生意识到手中掌握的科学知识并不是万能钥匙,从而增强对大自然的生态责任感。《概论》中的自然观尤其注重通过对生态自然观的讲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将自然万物祛魅、机械化、还原、数字化的科学思维方式的有限性、片面性和极端化后的可怕后果,从而增添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此外,作为消费个体,通过对生态自然观的学习,有助于硕士生培养环境道德意识,提升环境美德境界,并更好地融入到对环境的保护之中。

其二,有助于培养学生无私利的科学精神气质。

作为人类文化中独特的亚文化,科学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精神气质。1942年“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界的规范结构》的论文。他在文中提出了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认为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其中的无私利性是指从事科学活动而创造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不应将科学视为能带来名利、金钱和荣誉的敲门砖。默顿的老师———“科学史之父”萨顿对科学研究的无私利性非常推崇。在他眼中,科学事业是人类最美好、最纯洁的一项事业,而这种美好和纯洁就在于科学奋斗的基调是无私的。应该说萨顿恰如其分地道出了科学研究的核心旨趣。科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追求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理,在于“为科学而科学”。求知的热情、无穷的好奇心是一个科学家必备的品质,欺骗、诡辩、滥竽充数、滥用专家权威等不诚实的谋私利行为则与此不容。对科学家而言,这种无私主要体现为一种舍身忘我的精神,即是基于对真理的热爱而去追求真理,而不会考虑是否有利可图。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和宗教类似,包含着无私、诚实和严肃,有着类似于宗教感情的神圣性,能使科学家在探索科学真理时完全被科学的魅力感染和折服,能使科学家完全放弃自我,做到纯粹的无私。令人遗憾的是,在科学史上既有像爱因斯坦等为了科学研究而不计功利的科学大师,也不乏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将科学视为敲门砖的人。为了所谓的虚荣心、金钱和功名,这些人视科学研究为儿戏,不惜弄虚作假、伪造科学数据,甚至发生抄袭剽窃等有辱科学事业之纯洁性的行为。硕士生作为祖国未来科研事业的主要力量,必须恪守科学道德,将对真理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不能也不应该为了一己私利而违背科学道德。《概论》中对“科学技术伦理规范”的阐述有助于硕士生把握自身所属的科学共同体的伦理道德规范,并在当下和以后的科学实践中自觉践行。

其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技术伦理责任感。

理工科硕士生所学专业为各类自然科学或工程科学,这些专业性质决定了他们求学期间以及今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外在的自然界打交道。既如此,如何在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做到与天然自然相协调,如何使创造出来的人工自然物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与外在的生态环境相容,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当今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脆弱以及各种生态灾害的频发不断警示人类:必须重视对人工自然观的研究,必须使创造出来的各种人工自然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概论》中的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在培养和提高硕士生的生态和谐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大有可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发展理念的认识。

众所周知,当代技术给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造成的社会负效应和生态负效应更是不容小觑。技术究竟为什么目的服务?技术是被用来造福人类还是危害人类?技术能在终极意义上为人类带来幸福吗?科技工作者在面对这些负效应时,是否应该为自己的产品负责并承担伦理上的责任?这些问题不仅凸显出了重要的技术伦理问题,更凸显出了科技工作者身上的伦理责任。《概论》中“技术伦理”的内容可使硕士生认识到“责任伦理”的重要性,有助于其保持对技术的警惕,明白发展技术的真正意义,并使自己的工作能真正有益于人类和自然,而且必须警惕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总之,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青年科技工作者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三、结语

总之,《概论》在硕士人才培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研究生打通学科壁垒、消除文理隔阂、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感悟科学、陶冶人文、掌握方法、启迪思维”。如前所述,《概论》除能发挥政治理论课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外,还兼具对研究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在提高研究生的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和水平、培养其弘扬和践行科学精神方面,在培养研究生的技术伦理责任、对科学的无私利性的态度,以及生态道德意识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概论》课的素质教育功能,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具科研事业心和社会责任心的科研和技术后备军。

《政治学概论》读后商榷 第4篇

一,第136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西德又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为总统制共和国,并时期(原文如此!)拥有较大的权力。”

区别一个国家的政体是内阁制还是总统制,主要是看政府首脑,即国家行政机构的最高领导人是内阁总理还是总统。战后,虽然联邦德国的宪法——基本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和罢免联邦政府总理和各部部长,签署法律和法令并予以颁布,解散联邦议院,宣布国家处于防御状态,代表联邦签署和批准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任命联邦法官、联邦官员、军官和驻外使节,以及接受外国使节的到任,发布诸如断绝外交关系等国际性声明,颁发联邦勋章和奖章,代表联邦实施大赦等权力,但是联邦总统不是联邦政府的成员。他基本上不拥有行政权力,其地位和职权仅相当于一般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联邦德国的总统仅仅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性代表。

以联邦总理为首的联邦政府是联邦德国的最高行政机构,能够对内政、外交和国防等各方面的事务作出决策和行使实际权力。根据一九六八年六月通过的作为基本法补充的“紧急状态法”,联邦政府可以在非常时期独揽一切大权。每届联邦议院产生后,联邦总理候选人是由联邦总统同联邦议院中各议会党团会商后提名。通常,联邦总统总是提名联邦议院多数党的领袖为总理候选人,然后由联邦议院全体大会不经过辩论就投票选举产生。凡得联邦议院法定过半数票者即当选。因此,联邦总统在决定联邦总理人选上并无什么实际权力。加之,以联邦总理为首的联邦政府不是向联邦总统负责,而是向联邦议院负责。

因此,联邦德国的政体应为内阁制。

二,第159页:“有的国家还为政党活动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例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于一九四六年制定了专门的政党法,并以此为根据取缔了共产党和新法西斯党。”众所周知,联邦德国成立于一九四九年,怎么可能在成立以前就制定了政党法来取缔共产党和新法西斯党?

三,第288页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一九四四年四月四日;苏联东欧八个国家于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二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宣布在组织武装力量和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次年五月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首先,一九四四年四月四日和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应是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和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之误。其次,实际情况是苏联东欧八国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就西方在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签订的巴黎协定中同意联邦德国参加北约而商讨对策。会议通过的宣言向西方发出警告:如果西方国家批准协定,接受联邦德国参加北约,那么苏联东欧国家就要采取共同措施,建立联合的武装力量及其指挥部。提出警告并不等于采取实际行动。这次会议只是开始为建立一个与北约相对抗的军事政治同盟作准备。一九五五年三月,苏联东欧国家进一步就签定集体友好互助条约和建立联合武装力量等问题进行协商,取得了一致意见。

四,第288页:“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根据……在一九五八年一月正式生效的罗马条约成立的。以后,英国、爱尔兰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丹麦、挪威先后加入。共同体已由六国扩大为十国。”

《社区教育概论》读后感 第5篇

本章,作者首先介绍了关于学习教学的各种观点,探讨了应该如何学习教学这个问题,然后提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多维学习,研究型学习,内省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其中有几点令我印象深刻。

在第一节中,考得海勒和夏勒洛克提出,“学习教学包括培养教学技能,理解教育中所蕴含的道德问题,能够在学校的文化中协调并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发展个人素质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行动作出反思和评价”。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们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这一点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然而教师要理解教育中所蕴涵的道德问题,这一点容易被忽略。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中,极易被外界影响,教师在他们的成长中起到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作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是非善恶的分辨。因此教师在思考如何与学生相处,应该选用什么样的内容辅助教学,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都必须关注道德层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积极正面的信息,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二节所提出的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学习这一点很好的呼应了老师在课堂上提醒我们的“a teacher is a learner first”的理念,强调老师们应该抱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始终先于学生一步学习。作者介绍了哈格里夫斯关于教师的社会互动主义的理念即,“教师应该和其他人一样不仅要集技巧,能力与方法于一身,而且还在于构建意义,解释世界,并回答这个世界向人们提出的所有问题。”在这个观点中,学习者需要从元认知层面面对自己已知的,需知的知识以及如何发展知识进行质疑。而教师如何才能充实自身的知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的进行反思呢?当然通过自己不断的尝试,从自己第一手的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了解自身理论知识遇到具体实践会出现的问题,从而进行反思,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是闭门造车,孤立的摸索,在沉默中应对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是不可行的,教师应该敞开心扉,积极的与其他同样进行学习实践的人交流,参与集体讨论,利用集体智慧补充自身的不足,并在倾听他人的反思中,比照自身,进行自我反省。

多维学习的理念要求教师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其中就包括儿童学习过程的特征。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应该掌握教学策略的范畴和应用的知识,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课程与特定的学生。

毛概论读后感 第6篇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过程。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作了科学分析,毅然抛弃了苏联“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深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并最终依靠这条新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建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用和平方式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提出的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创举。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以苏联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并对这一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尽管这一探索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却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做出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毛泽东思想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为三个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其影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他是改革开放的理论源泉;也表现在空间的拓延上,他是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理论原点,成为人类社会精神寻求归宿的一座丰碑。

《广告概论》读后感 第7篇

---------《读后感》

“人是多么神奇的一件杰作!何等理性高贵!才能何等广大!形容与行止何等精密惊人!机灵,多么向个天神!万物的精华,众生之灵长。” ——《哈姆雷特》

以上摘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赞颂了人体的伟大,运作的精细,近乎完美的无所不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人都认为自己是理性的,至少大部分的人是。然而隐藏在人内心的非理性,即感性也是真实存在的,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占据上风,做出一些事后觉得不该(即非理性)的事情。换一种说法:欲望的不可控制性。人们把这种失控叫做欲望。那么,广告中有哪些地方在引导我们做一些出非理性的行为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况。

广告中的相对论。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因此广告主们常常在对比中做文章。较为有名的例子是《经济学人》杂志的广告:59美元的电子版杂志,125美元的印刷版杂志,同样125美元的点子版加印刷版套餐。这三种选择在对比中显得尤为不可思议,特别是第二、第三种选择放在一起。在该案例中,人们可能不知道59美元的点子版是否优于125美元的印刷版,但人们肯定知道125美元的套餐要优于125美元的印刷版。事实上可以得出,如果选套餐方案那么电子版是免费的!而且没有人会选第二套方案(仅仅包含印刷版)。至于第一条选择,它摆在那里只是为了衬托后面两点以及供少数人订阅罢了。第二条就是所谓的“诱饵”,引诱人们去选择广告主想要你去做的选择(即第三条),而你却仍然以为这个选择是你自己做出的,并且是实惠合理的,没有任何人加以干涉的。但假如没有第一条选项呢?看似没什么变化,毕竟第二条放在那里也没有人选。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有影响,非常大的影响。问卷调查中,由有诱饵的84%的人选择套餐变成了无诱饵的32%的人选择套餐。跨度之大,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诱饵”在影响我们心理上有很大作用,往往使我们做出不合理性的,难以解释的选择。

人们是懒惰的动物,初中有一篇课文讲的是人类懒惰的伟大,叫《懒惰的智慧》,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这样他们一次就可以把足够喝一天的水提回家去。不过,倘若他们懒得连水桶也不愿意提,不用说,他们下一步就会铺设管道,这样水便可以顺着管道,从溪边直流进他们的屋子里。为了避免挑着水翻山越岭,水泵和水车就被发明出来了,这些都是懒汉们后来的成就。同样,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岸去,可他又不愿沿着湖边绕过去这时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就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人类因为懒惰而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机械来代替人们工作,以此来节省劳力或者叫偷懒。人类不是没有伟大的智慧,只是大多时候都不喜欢动脑。于是广告商便给了我们一个不需要费脑筋的选择,就像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多数人只有到了具体情境里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切都是相对的,我们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对比才是关键所在。我们有生以来就被比较所束缚。

供求关系的谬误。马克·吐温曾经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这样写道:“汤姆无意中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那就是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要做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人们也确实如此,越得不到的就越想要。如《红玫瑰》所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比如,二战时期,黑珍珠更本就无人问津,即使是免费赠送也不一定有人要。然而在卖家说黑珍珠是限量的时候,人们便来争抢,黑珍珠的价格也翻了好几倍。所谓物以稀为贵,越是稀有的东西,人们越是趋之若鹜。即使它的实际价值不值得这个价。人们以得到别人没有的为荣耀。在这之中还有一种羊群效应,基于他人的行为来判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效仿。于是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就会想要去努力得到。当我们一旦以某一价格买了某一产品,我们也就开始接受这一价格,并以此为标准来对比其它。接下来便是习惯。习惯于一种价格,一个商品,不愿意去改变尝试其它的东西。一旦做出首次决定,以后的决定就会以一种似乎合乎逻辑、前后一致的方式紧随而来。因为现在接受的你已经确定它是好的,而其它未曾试过的你不知道好坏,去尝试就意味着风险。所以成功的广告之后会获得持续的收益。其实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可以很容易的被操控,也就是说消费者实际上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偏好以及他们愿意为不同商品和体验付出的价格。一个精彩的广告的实质是操纵人的心理,让人们心甘情愿的购买产品或服务。

免费的消费。免费的东西给人好感,这不是什么秘密。“零”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特别的价格表示法,它还能唤起热烈的情绪——成为一个非理性的来源。我们压根不想买的东西一旦变成免费或者打折了,就变得难以置信的吸引人。有许多的人因为一个免费的赠品就去购买某些东西,即使他们并不需要这个东西。他们觉得,得到了赠品就是赚了,赠品是免费的啊!然而到底是谁赚了呢?商家肯定是不可能亏本的。我们所熟知的肯德基冰激凌“第二杯半价”,又有多少人为了“半价”而去购买本不需要的第二杯?免费的东西本身没错,免费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所谓免费的消费,是指你在得到这个东西时免费了,却要在另外一件东西上消费。人类本能的惧怕损失,免费的诱惑正在于此。假如我们选择的物品不是免费的,那就会有风险,可能蒙受损失。我们选择某一免费的东西就不会有显而易见的损失。所以人们会尽量朝免费的方向前进。一些广告能够灵活的运用免费带来的好处,用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公式来计算。看似方便民众,让利于社会,其实是在包装引诱。利润从来不是由单件的售价减成本来决定的,只要能卖得更多,每件少赚一点又何妨。

广告中的诱惑之多难以想象。看似无用的一个小细节就可能影响我们的决定。当然,这也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毛主席所说的全面奔小康社会已基本实现,温饱即将全面解决,但同时他们又感觉失去了方向,变得迷茫,最终不知所措,于是空虚、无聊必然发生,另一方面,物质的供应仍以加速度疯狂地推进,乃至商人成为了最强的社会势力,消费成为了最大的社会运动。整个人类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即意味着逐渐脱离了为生存而挣扎的历史。从而导致了“以往建立在温饱未解决之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顷刻瓦解,人们此时感觉像一只只无头苍蝇,到处飞,不知道路在何方。温饱后人们也就没有以前在乎金钱的节省。人们的物质欲望相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温饱问题解决后会怎样?一切生理需求都满足后,人们会发现心理上的新问题,空虚与无聊。人们有足够多的时间也就有了足够多的空虚。这时候金钱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于是消费欲望膨胀,大把的金钱花出去,以此来满足心中的欲望。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消费,在创造金钱的同时也在花费金钱。

广告显然在这一时代很受用,广告主们在这一崛起的时代也同样很开心。消费欲过旺,商品种类过多。人们在这琳琅满目的品牌海洋中很难选择。于是精彩的广告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引导或者说诱惑人们去选择,去购买它所希望的产品。当代的广告研究者李尔斯这样评论广告人:那些宣扬“人民是我们的主人”的广告人都在私底下将普通人作为无名小卒来看待,„„对于大多数广告经理人来说,消费者是上帝的理念就是一层虚饰罢了,隐藏在深层的观点则将消费者等同于一群傻瓜。显然,有些广告中融入了心理暗示,引导消费者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社区教育概论》读后感 第8篇

关键词:公民教育,高校,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强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学界, 对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系虽有待商榷, 但共识却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公民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课时最多的一门课, 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其内容丰富:国情有历史的、现实的, 不仅有国情, 还有国际形势;学科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纵观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民教育, 很少单独开设公民教育的课程, 普遍做法是将公民教育整合进课程体系, 特别是社会学科, 如政治、历史、社会或道德课程。这样看来, 高校“概论”课堂教学中引入公民教育, 具有天然的课程优势。本文主要研究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概论”课堂教学的路径。

一、阐释理论需结合大学生具体实际

公民教育融入“概论”课堂教学, 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公民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授课时注重理论联系大学生具体实际。

第一, 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要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 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发展的, 客观上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讲解最新理论成果, 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原理,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缘于“概论”课程的性质和教学要求及目标, 有些教师在讲授理论时, 往往偏向于“高大上”的抽象解释, 远离大学生的具体实际, 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大学生的具体实际问题, 主要是现阶段学习、生活中面对的困惑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期待等。把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概论”课堂教学, 要求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时, 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在阐释理论时, 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呢?并非用理论去解释每个大学生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情况, 而是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理论和方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任何理论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 反过来说, 任何方法都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的。

第二, 引导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个人学习与发展的行动指南。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时, 要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可能有少数大学生认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执政党治党、治国的理论, 似乎与自己无关, 而忽略了这些理论也是方法, 可指导个人的学习与发展。一些教师在授课中, 很少把理论作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讲。其实, “概论”教材上许多章节的理论, 可直接作为一种方法与年轻大学生联系在一起。比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就是一种启示, 启示大学生要学会及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用于指导未来的实践, 第四章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五章、第六章,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任务”, 与第二章相类似, 指导大学生面对个人现实, 合理规划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第七章、第十章分别是“改革开放理论”“外交和国际战略”, 国家固然要开放, 有外交关系, 每个国家的公民也需有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 每个大学生也要处理好与外界的各种关系;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启发大学生要从多层面发展自己, 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第九章“祖国统一理论”, 启发大学生以智慧的方式处理现实中的分歧;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核心领导”, 这启发大学生思考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是为了什么, 认识到想达到此目的还须自身努力及依靠多方面的帮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 引导大学生分析实事求是为什么难,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实事求是。大学生如果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上述这些内容, 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公民教育需切合“概论”课教材

在阐释理论结合大学生具体实际的基础上, 开展公民教育, 还需切合“概论”课教材, 不能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宗旨。

首先, “概论”课堂中的公民教育要坚持政治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 必须遵循政治性。有人担心, 公民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公民教育, 会淡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 忽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 甚至还有人认为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殊不知, 西方各发达国家尽管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不同, 对公民教育目标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相同之处都是培育适应其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公民。如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 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目标, 从而在维护其政治统治、传播其主流政治文化上毫不放松。因此, 作为“概论”课堂, 融入公民教育, 并非要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 而是始终要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公民。

其次, “概论”课堂中的公民教育具有渗透性。渗透性是公民教育的特点, 也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公民教育可以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育中, 采用间接的教育方式, 完成其教学目标。这也意味着在“概论”课中开展公民教育, 不是额外增加一部分内容, 而是挖掘教材中与大学生公民教育相关的结合点, 渗透到“概论”课日常教学中, 成为“概论”课有机组成部分。另外, 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的公民教育, 其渗透性还体现在教师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 因为环境的熏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形式。

再次, 重视融入“概论”课堂教学中的公民教育内容。一般来说, 公民教育的内容可归纳为一个体系: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根据“概论”教材, 融入公民教育的内容, 具体如下。公民知识方面, 要逐步完善国情、政治常识、经济常识、社会学等公民知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自身作为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认同, 它直接指引着公民个人参与社会关系的行为。“概论”课堂中要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信念、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权责观念、公民伦理精神、生态文明意识、国家认同与全球意识的统一五个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 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公民能力, 是公民对自身权利、义务的感知和实践的能力, 其中理性思维能力与参与、合作能力除了要有一定理论指导, 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和获得。本文只探讨课堂教学的公民教育, 这就要求“概论”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为大学生提供公民实践的机会。

三、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

要在“概论”课堂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 需要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开放式课堂教学, 就是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大学生为中心, 针对传统的灌输式和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实现一定程度上突破教材、理论和学校资源的限制, 使课堂教学能够得到适当延伸的教学形式。

第一, 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以生为本”, 作为“概论”课教师, 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自身要有强烈的公民责任感、使命感, 主动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言行特点, 结合“概论”教材内容,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展公民教育, 帮助大学生完善其公民知识, 强化其公民意识, 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 以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拓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国内外实践证明, 公民教育实践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在此探究的是“概论”课堂教学中的公民教育, 虽不具备参与社会的公民实践机会, 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课堂环境的创建, 使大学生人人能成为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 并在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提升公民素质, 也是一种公民实践。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大学生有熏陶作用, 其本身就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形式。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 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灵活运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演讲和小组协作完成作业等教学手段。其实, 这些方法和手段并不新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融入公民教育, 还要对这些方法和手段进行拓宽。比如演讲, 常用的是主题演讲方式, 教师选定题目, 大学生演讲。若要拓宽的话, 可让大学生自由选题, 按规则演讲, 体现自主、平等和规则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大学生选题和演讲的观点, 掌握大学生的关注点, 并加以引导。

第三, 优化考核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是课程化、知识化、科学化, 因而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考核, 忽略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平时参与课堂教学情况的考核。在“概论”课堂教学中要融入公民教育, 鉴于公民教育的实践性, 应该要求大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 可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另外, 课程终结性考试也可灵活变通, 目的就是真正考查大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记忆。优化的考核方式, 也将激励大学生对理论的学习热情, 真正参与平日的课堂教学。

四、结束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具备开展公民教育的课程优势。教师阐释理论时, 要注重结合大学生具体实际, 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 公民教育要切合教材, 坚持政治性, 不能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宗旨。融入公民教育, 还需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同时, 教师作为公民, 课堂上的一言一行, 对大学生而言, 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参考文献

[1]王小飞, 檀传宝.转型社会的公民教育选择:欧美国家的变革与经验分析[J].中国德育, 2007 (12) .

[2]曹润花.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 2007 (03) .

[3]藏宏.论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11) .

我读张宗麟的《幼稚教育概论》 第9篇

1925年夏,张宗麟从南京高等师范教育科毕业后开始协助陈鹤琴举办鼓楼幼稚园。同年10月,他在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各大城市做了诸多有关幼儿教育的调查,并以研究员和指导员的身份,在陈鹤琴的指导下做了许多幼教试验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华教育界》、《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和《教育杂志》等刊物上。1926年冬。他根据已有的调查资料和在鼓楼幼稚园研究工作的成功经验编写了《幼稚教育概论》一书。该书1928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精要]

全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首先从良好的幼稚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儿童对国家、社会进步的作用,幼稚教育作为学制上一切教育之起点的地位。幼稚教育辅助家庭、有益于家庭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幼稚教育的重要性。其次。简要诠释了幼稚教育的含义,宗旨(目的)和方法。第二章,我国幼稚教育的由来及其现状。主要介绍了我国创办幼稚园的历史,统计了当时幼稚园数量。设想应该开办的幼稚园数量,幼稚教育的症结及补救方法。第三章,幼稚教育的发展史略。将世界范围的幼稚教育发展史分作三个时期,以福禄贝尔等人为代表的初创期,以蒙台梭利为代表的改进期和以社会改革、儿童心理学及哲学进步为动因的猛进期。第四章,幼稚生生活述略。阐述了通过观察和测量所得出的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进而介绍了20种儿童日常生活的实例,表明了儿童生活之特点。第五章,幼稚园课程。张宗麟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活动。”本章首先对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课程观念做了综述,并提出了幼稚园课程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要艺术化,要以生活活动为来源,要与小学低年级沟通(衔接),要除去形式训练等五个方面的新趋势。其次,以鼓楼幼稚园夏季和冬季各一周的课程为例说明了幼稚园课程的来源及编制。同时,介绍了国外以儿童活动为单位和以学科为单位的课程编制状况。第六章。实行课程的历程。举例介绍了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和围绕原则的实施方法。第七章,幼稚教师。首先,具体阐述了幼稚教师养护儿童,发展儿童身体,养成儿童习惯,养成儿童的知识与技能,联系家庭和研究儿童等六项任务。其次,从国家的师范教育行政和幼稚师范课程两方面说明了如何培养幼稚教师及幼稚教师应具备的修养。第八章,幼稚园的设备。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社会环境的限制和教育原理的要求三方面说明了幼稚园需要有相当的设备,阐述了置办各种设备的七个标准,还通过举例提出了幼稚园应具备何种设备的建议。第九章,蒙养园、幼稚园及小学低年级。主要阐述了蒙养园与幼稚园、幼稚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及在乡村设立幼稚园的理由,并以此表明自己要在全国普及幼稚教育的宏愿。

[简要评价]

全书以“幼稚教育概论”为题,对与幼稚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纵观全书发现所讨论的问题可进一步划分为四类:第一,“幼稚教育历史与现状”,包括世界幼稚教育发展史和我国幼稚教育现状:第二,“儿童发展特点”,包括儿童身心发展及日常生活特点:第三,“幼稚园开办与管理”,包括设备规格、教师培养、课程编制和实施;第四,“各年龄段之间教育的衔接”。

《幼稚教育概论》一书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基于详尽的调查和著者的实践经验。书中有关我国幼稚园的数量、特点和儿童身体发育的数据均源于著者的调查统计。有关儿童心理和社会生活特点的资料均源于著者的观察记录。有关课程编制的内容选取、进程安排、实施原则和方法,幼稚园必需的设备配置标准,幼稚园教师的培养课程均有详实的案例解说。这些调查和经验使得该书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这种实证精神和方法为我们今天如何做幼儿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本书借鉴了许多国外教育理论,但并不拘泥于某一学说,而是兼收并蓄。而且对于这些理论按照是否适合国情作了适当的“扬弃”,决不生搬硬套,着力于国外幼教理论的中国化和试图开创我国的幼稚教育理论。这为我们今天如何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理论提供了参考。

张先生在阐述课程编制时指出了课程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要艺术化,要生活化,要幼小衔接,要反对形式训练等新的趋势。这些趋势实际上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所具有的几个基本特点,因此可以说这些观点历久弥新。另外从有关幼稚园课程编制和实施的阐述中不难发现两个引人注目的观点:第一,课程编制和实施很复杂,这是一个逐渐改变,不断演进的过程;第二,可以以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为中心进行课程编制和实施。围绕中心设计出多种活动,活动间可联系、可独立;时间安排上可以一周或更长:内容范围可以很宽广而不必有拘束:儿童兴趣可以随时换新,不致厌倦。另外,其提出的课程编制和实施要具有弹性。而非一定预成的观点以及课程可采用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设计的观点正是我们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因而。其理论和观点仍对当前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还对幼稚教师应具备的修养和如何培养幼稚师资等问题作了阐述,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和要求已有所改变,但这些观点和思想仍为我们今天幼儿师范学校或高校幼教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启发。

总之,《幼稚教育概论》有较强的可读性及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值得今天的幼教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学习。

[名言选萃]

各种儿童教育之发达,以幼稚教育为最迟,各种教育之收效,以幼稚教育为最难;髫龄稚子,能力薄弱,充其量而为之,不足当成人之一睐:于是社会上对于各种教育之轻视,亦以幼稚教育为最甚。然而精心默思,幼稚教育之重要,实为惊人。

教育之第一义为谋儿童之健康,若徒有知识增进而身体不健康。是畸形的教育。

所有方法皆须出于自由,自然。能任儿童自由则个性毕现,教育可以着手;欲适应儿童自由之趋向,必须采取自然之方法,所谓顺性而导,古今中外皆如此。

无论何种学校教育课程之来源,皆为满足学生之需要及社会之希望。至其内容之来源约有四: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之活动: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生之活动;人类流传之经验,而能合于儿童的需要者。以上四项目的为整个的,盖无论何种活动必须有此完整之目的,方得称为合理的课程。

无论教材、方法皆顺结合于儿童经验。幼儿生于任何学习,难以从抽象着手,此事为教师者切须记着。故某地幼稚园作业,当从当地所有者入手,且一切做事之手续皆须从儿童经验做起。

幼稚园课程表,只可用为参考,作为自己预定功课之一助。同此,教师自己预定之课程表,亦不可拘泥,仍当以儿童之兴趣为回归。

上一篇:6消防各类制度下一篇:竞赛试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