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认识

2024-06-07

90后大学生认识(精选8篇)

90后大学生认识 第1篇

2008年,以“90后”为主体的大一新生进入全国各大高校,这一群体有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显著特点,如何针对这一特殊的群体,探索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是当前高等教育者需要思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90后” 大学生 特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9682(2010)02-0080-02

2008年秋季,以“ 90后”为主体的大一新生进入了全国各大高校,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这一群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拥有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处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是信息时代成果的一群优先体验者。“90后”身上明显有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特点。他们既渴望独立,又希望被照顾;既漠视亲情,又渴望亲情;既推崇个性,又眷恋集体;既成熟,又冲动..总之,是一个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90后”走进大学校园,对高等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结合“90后”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被父母、老师干涉。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海量信息,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视角,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独立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同时大多数的 “90后”都是独生子女,有的还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环境中,集祖辈的溺爱与父辈的宠爱于一身,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小太阳”。父母们一直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只需要把学习学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管,因此大部分“ 90后”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非常大。

2.自信与脆弱的矛盾结合“90后”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他们充满激情,勇于尝试,敢爱敢恨,敢说敢做,表现自我毫不掩饰,“谁的青春有我狂”、“舍我其谁”、“唯我独尊”成了他们的座右铭。“90后”又是脆弱的一代,他们拥有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一出生他们就面临着社会给予的极大竞争的压力。家长、老师的高要求时常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网上频频报道的自杀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3.自我意识强烈与渴望集体生活的矛盾结合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习惯于把自己当成群体的中心,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满足自己。另一方面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90后”注定成为孤独的一代,他们又眷恋和渴望集体生活,希望能从集体中得到温暖和快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虽然渴望,他们又不愿意“屈尊就驾”,不愿主动和同龄人做深入的交流,把自己处在一个既渴望又排斥的尴尬境地。就像冬天里的两只小刺猬,虽然感觉到寒冷,但是却不能相互拥抱取暖。

4.“成熟”和“冲动”的矛盾结合近年来,报纸、网络上,90后“××门”事件层出不穷。其中 95%涉及到两性问题。这一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学校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以为只要普及或者是加大教育力度就可以解决。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根源上分析这些现象,找出原因。

青年们的生理条件趋于成熟,对两性开始有着正常的需求。但是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由于教育周期比较长(4~5年)、缺乏物质条件等一系列客观原因,使其无法组织起家庭,因此校园成为两性问题多发的“热点”地带。

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再仅凭着所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等等标语性口号来要求 “90后”青年们理性处理两性问题,违背人性是很难达到很好的教育结果。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不管或者放纵他们的两性行为。虽然青年们的身体已经成熟,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却远未达到成年人标准,冲动之下的选择往往使双方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至于在许多“××门”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无不追悔莫及,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给朋友、家庭、学校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因此如何处理“成熟”和“冲动”这一矛盾,是值得当今高校教育者深思的重要课题。

5.想要学习和不知如何学习的矛盾结合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学生,在高中时代一般都是班级中深受老师喜爱的学习尖子。但是进入大学校园后,周围的同学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精英和精英扎堆在一起学习生活,彼此之间不分高下,很容易使这些骄傲的青年学生们产生挫败感。

同时,大学不像高中,大学教师在上完课后便匆匆离去,从事自己的科研研究。大学更强调的是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初高中式的“监督性”学习。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特别是男同学们的困扰,一方面从自身骄傲、不愿落于人后的角度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另一方面,不像从前,有老师、父母在一旁指导、监督,加上青年人爱玩、懒惰等习惯,使之无法适应大学里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新环境。这种精神满足感的失衡,久而久之,就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罢学的心理,把书本丢在一边,把精力放在网络或者其他更容易找到满足感的事情中。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大一新生中挂科率往往比较高。

二、“90后”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首先,作为一名高校教育者应该本着一种包容、关爱的态度看待这些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青年学生。虽然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些缺点,但是,每一代青年人都有着自己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一面。要给予 “90后”大学生更多宽容与认同,相信他们会在历练中不断成熟、成长。就像原本被舆论称为“垮掉一代”的“ 80后”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90后”不是脑残的一代,崩溃的一代,就像 “80后”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一样。

其次,尊重青年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教育者应该扮演的角色是适时的为学生们提一些指导性建议。两性问题上,不能粗暴制止,而是有效疏导,告诉男同学,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合时宜的;同时教会女同学学会自我保护,知道应在何时说“不”。

再次,把集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挫折教育等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来使学生们参与其中。

集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不应该仅局限在平时办个联欢会或者节假日去一趟敬老院孤儿院之类,也可以考虑组织一些时尚的集体活动,比如素质拓展训练或者带领学生们去一些宠物收养所做义工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增进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和培养对待弱小者的爱心、同情心。

挫折教育就是要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青少年在与困难和挫折斗争中经受磨练,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对付挫折的一种教育方式。

最后,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有爱存在,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对待学生,会比任何教育手段创新都更加有效

三、特征及表现

(一)了解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但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缺失理想、信仰和真正的偶像。

90后”生活在一个主张多元化、追求多样化的社会。中国当前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社会阶层和社会诸要素的急剧分化和重新组合。体现在社会生活方面,则是“四个多样化”,即: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分配方式多样化。这些“多样化”必将对身处其中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导致作为“90后”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冲突和紊乱而造成内心的空虚和失衡,缺失了理想和信仰。

(二)信息和知识丰富,对每样事物有自己的见解,态度理性,却极力表现与众不同

90后生活在全球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电视、网络、报纸无不随时冲击着他们的世界,特别是网络信息的透明、快捷,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让90后的思考多了理性的态度,法制精神、公平诉求、竞争意识得到90后的广泛认同,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大为提高, 多元价值观问题、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问题、腐败问题等也引发了他们深层的思考,他们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但在他们更早地懂得世界,在强迫自己以成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理性分析问题的同时,却又极力表现自身的与众不同,极力表现自我。

(三)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脆弱而敏感

90后成长的特殊时代和“优生优育”的政策造就了了他们自认为自己必然是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的一代。但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使得90后的情感世界很孤独单一。市场经济的深化父母给与他们更多的是金钱是的关爱,而不是情感的感化。90后的一些家庭经历过拆散重组,这样无疑带给他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创痕,使他们变得冷漠而自私,脆弱而敏感,缺乏应有的温暖感和亲切感。

(四)追求时尚,享受生活,名利化,缺乏吃苦精神

伴着中国经济的腾飞,90后享受着父母的关爱、时代的娇宠,这让他们逐渐习惯于从家庭和社会索取。手机、电脑、MP4„„,NBA、宽带、报刊电视、美国大片、名牌服饰„„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品牌意识和对时尚的敏感度。提早过度享受名利世界,缺乏自我创造意识,不愿意吃苦,承受挫折能力较弱,即使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映,采取过激的行为。

(五)对网络十分依赖

90后比80后在更小的年龄接触了网络(绝大部分80后是在大学时代,而90后更多是在初中),也更依赖网络。根据调查90%以上大学生每天的生活离不开网络,电脑已经成为学生的必需品。网络内容的不确定性和网络交往的不稳定性使部分90后沉迷网络,逃避正常的社交,甚至影响到他们正常的交流能力、产生漠不关心情感和自闭的心理定位,导致不利于他们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

90后大学生认识 第2篇

一、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教育

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用和一颗乐于奉献的精神。由于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二、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把心理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关注与尊重共存,强化学生心理素质训练。

三、后进生的转化

首先,用真情感染学生。其次,用赏识催化学生。

90后大学生认识 第3篇

一、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异与寻求解放的品质

90后所处时代的生活特点无疑是网络生活。他们从小忙于各种学习, 缺乏与同龄人交流的环境, 然而在网络中可以随意选取关心的主题, 分享感受。他们的网络生活更多的以参加各种命名奇异的社交小组为特征, 这被公认为互联网新生代的人际网络和生活方式。他们善于在分享中寻求快乐, 扩展自己的视野, 寻找并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案。之所以痴迷于网络是因为, 在现实中话语权被压制, 网络给世人提供了一个任何人都有发言权的平台。学生渴望在网络中自由畅快的发泄, 网络社区小组是他们的地盘, 是权威、教条无法涉入的禁地。他们可以有绝对的自主权, 不符合他们评判标准的人和言论可以被剔除。倾听他们的声音, 给予他们话语权是消除沟通障碍的第一步。然而在大学教学中, 课堂交流少、形式单一、时间有限, 甚至许多高校多校区的问题更是扩大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要让学生认同, 就需要教师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各种网络媒介 (网络教学平台、个人主页、博客、QQ空间等) 链接到学生的网络生活空间中去, 了解90后大学生, 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文化和思维逻辑。否则,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同样会被学生拒之千里之外。

二、90后大学生反对教师居高临下的姿态

90后大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成长, 没有很强的等级观念, 更喜欢挑战权威。90后思维的核心词不是居高临下, 不是强制执行, 而是平等互敬, 是激励鞭策。调查显示, 90后学生最喜爱的是善解人意、富有个性、幽默风趣的“麻辣”老师。[1]中学教师一致反映, 现在的学生更注重平等, 讲义气。他们容易意气用事, 往往凭直觉喜欢一位老师而对某门课程保持兴趣。[2]学生所经历的中小学新课标提倡教师角色要从传统的教学管理者、传授者、解惑者、控制者、主导者、仲裁者、教书者、实施者、执行者转变为新课程教学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创新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大学教师也应与时俱进, 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 营造协作学习的环境, 引导学生掌握所需的专业技能。而这些角色的扮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某些突发问题教师不能及时胜任所扮演的角色,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网络社会环境下知识已经不可能完全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同样教师也不可能成为全能的知识领袖。为了使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顺畅进行, 这需要课外时间的补充, 最可行的是建立课程网络互动平台, 通过师生、生生、课程知识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沟通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

三、90后大学生善于网络学习, 敢于探索和冒险

90后大学生在网络上寻求答案的能力可能会强于教师, 网络上知识的新鲜程度远远高于教师所掌握的课本上的知识。他们不喜欢按照被别人安排好的路去走。这要求教育者讲求引导的策略, 如果再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牵着学生走, 势必会越走越远。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充电, 寻找到自身所具有的、学生从网络中不能获得的经验知识。网络是很好的学习资源, 但同时充斥着各种诱惑。如何规划好学生网络学习的路径, 使他们以其熟悉的环境、喜爱的方式轻松地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又不迷失在信息的汪洋中, 要求教师能快速接受网络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更快捷的沟通和学习方式, 熟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和搭建, 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 摸索网络学习行为规律, 吸引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90后大学生的思想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 更勇于在实践中摸索, 体验成功与失败的快乐, 面对失败他们更能泰然处之, 这些都是很好的创新品质。所以在课程安排上, 可以尽量多的考虑行动学习教学方法, 采用基于“问题-发现”的教学模式, 因为他们接受了许多西方思想, 更偏爱体验式的学习过程。非主流文化就是一种青年体验型文化, 强调原创、个性和独立。但矛盾在于, 高校教师的求学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了知识的获取方式主要是从书本和导师的研究中获得, 所以创造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90后互联网新生代大学生由于受网络生活的自由性、发散性的影响, 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更强。

大学教师如果还按照以往的经验, 生怕学生不能理解高深学问而反复解释、演示, 把经过自己消化吸收过的, 按自己理解的方式“嚼”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显然是一厢情愿。这与网络吸引学生的原因背道而驰, 显然无法将学生从网络世界吸引到现实学校学习中来。在分析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时, 国内外有研究发现:男生利用网络多是为了释放被压抑的能量, 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权力欲, 满足自尊;女生利用网络, 更多的是为了建立一种亲密的人际关系, 其中得到认同感、归属感。[3]不难发现, 现在的学生更希望在学习中掌控自主权, 从学习探索中发现自我价值。如果学校的课程体验能够满足他们这些心理需求, 使学生缺失的东西得到及时的补偿, 教育才具有吸引力, 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

大学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转变, 应给学生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这样一方面能够抑制他们在网络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膨胀, 另一方面也能够引导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产生对知识的敬畏和体验学习的快乐。“90后”学生领悟力强, 知识面宽、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 拥有激情和创造力, 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 只要引导到位, 他们是很容易完成各项要求的。

四、90后大学生欢迎赏识式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90后大学生更需要赏识教育, 因为现实环境充斥着对他们的批评指责, 所以他们在自己的网络社交小组中充分的宣泄, 通过剔除不同意见的方式拒绝批评说教。赏识教育似乎到孩子四岁时就渐渐减少, 到上小学就几乎绝迹了。他们从小被安排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学习, 形成了既过分自信又孤独自卑的双重性格。他们渴望标新立异是为了引人崇拜, 但同时他们更渴望体现个人价值和能力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先表扬肯定再引导、指正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不会产生先入为主的强烈反感。如果在网络学习社区中, 符号化的鼓励方式形象生动, 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根据学习过程和在学习小组中的贡献, 积累经验值提高社区内的身份, 能够将对学生的肯定符号化并具有累积作用, 不断推动学习过程的延续。这也是上文中提到的, 是学生被关注、实现权力欲、得到认同感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网络平台还可以记录下学生学习的宝贵经历, 这为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或动态评价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避免了终结性评价的种种弊端。

社会和家庭理解的缺失, 网络信息的浩瀚, 商品经济下成功人士的名人效应, 病态的网络炒作成名现象, 使大学生迷茫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判断标准, 如果没有更多的人持续关注自己的网络行为, 即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

根据“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 (Alfred Adler) 的自卑感理论, “自卑感是人的一种生存情境。自卑感的存在使人产生紧张感, 从而人要努力通过补偿来摆脱它。当无法真正有效解决问题时, 他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最终, 他完全陷入到自卑情结、过度补偿与优越情结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4]这种补偿理论解释了“最崇拜的人是自己”在大学新生调查中比例居高这种现象的原因。

如果在学习体验过程中能够帮助每个学生获得价值认同, 适度排解其自卑感, 就能使学生“在优越感目标的牵引之下, 不断努力克服和弥补自身现实的和想象的局限而朝向完善发展”[5]的良性循环。传统教学“一刀切”的简单化教学方式, 显然不能引领学生进入此良性循环, 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个性化规划与教育。在目前生师比不理想的状态下, 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人格特质进行归类, 采取不同的教学引导方式。同样, 还是网络教学平台才能抹平差异教学时效性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有时间安排上的自由, 经过缜密的思考之后再进行高质量的交互。

五、反思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90后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已经深深地留下了网络的印记, 如果学校教育仅仅是让他们远离虚拟社区, 回到书本课堂上来, 将学习与生活二者对立起来, 显然是不能被学生接受的, 也是不明智的做法。调查显示, 大学生利用的网络服务按使用频率依次为网上聊天、搜索引擎、电子信箱、网络游戏、BBS论坛、软件上传下载和多媒体娱乐休闲等。[6]从排序看来, 大学生使用网络主要是为了方便沟通交流, 从中找到感兴趣的事物消磨时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生活空虚。

进一步反思可以发现, 传统教学仅仅把学习的任务放在了课堂的管制上, 课下布置的作业由于没有很好的督促监督机制, 导致学生感到空虚、无所事事。而国外大学每一个学分的课程需要3倍的课外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在我国, 由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不高, 因此就需要教师的关注与提醒, 并提供及时且不断循环的反馈来促进学生学习。师生互动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 而且应伴随整个学习过程, 教师对学生关怀也应体现在互动的全过程中, 特别是要善于借助网络平台的交往工具进行, 否则就会失去大量的交往时机。

参考文献

[1]徐一丁.“90后”学生时代背景与心理背景浅析及教育对策[EB/OL].http://jolinday.com.h002.hagwl.com/HTML/5/41/, 2009-02-10.

[2]邹珍.当“80后”老师遭遇“90后”学生[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10, (6) :80.

[3][6]吴晟, 钮文异, 高文斌.参与式研究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3) :21.

90后大学生认识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价值观引导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69-01

一、价值与价值观的当代阐释

90后大学生,是当前大学生的主体。90后生活在经济发展更为迅速的年代,经历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变革,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当下社会的社会历史变化。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及社会生活存在的反映,是人们用来评价事物、行为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是天生的,包括真、善、美等在内的人类的古老价值,以及后来的愉快、正义和欢乐等价值。价值观念则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

二、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的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荡。大学生历来是对社会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高智力青年群体,他们接受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着社会变迁带来的种种便利,当然他们也不得不承受经济规律作用下所带来的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他们的价值观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基本势态,这种开放的、绝对的、充满个性特色的多元化价值观已经在形成。

从政治、人生、道德、择业价值观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健康向上。但是,相比80年代早期出生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上缺乏主动性,且90后大学生比80后学生表现得更为冷淡一些。在利己性方面更为突出,公德心、诚信方面较弱一些。

(一)政治观念淡薄。当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策法规不理解,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感到困惑。政治意识被他们对物质、金钱、现代时尚等的追求所遮蔽。大学生政治信仰实用性、功利性色彩越来越明显,政治观念趋于淡化。

(二)人生价值观:个人本位为主。现阶段高校中的大学生实现自我理想、价值的愿望很强烈,但是追求个人利益、功利思想等消极倾向也很明显。现阶段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在行为选择上偏重功利,讲求实效,重视个人目标,忽视社会目标,看重个人利益,缺乏奉献精神。

(三)道德价值观:道德认知强于道德行为。诚信是一个人立世的生存之本,然而当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却表现出一定的缺失情况。而诚信的缺失在某个层面上反映出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偏失。他们一方面期待诚信,另一方面背离诚信,这种知行脱节的现象是受利益的驱使而做出背离诚信的行为。这是因为缺乏实践体验,对道德规范还只停留在道德认知的层面上,所以造成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相脱节。

(四)择业价值观:创业意识弱。从职业价值观来看,90后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更为理性和务实,他们已经逐步接受了“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绝大多数90后学生认为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关键是有较强工作能力。这表明,90后大学生虽然承受较大的就业压力,但他们对自身发展依然充满期望。

三、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

(一)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大环境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首要因素,我国社会正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变革,经济体制上的转变引起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容易摇摆,在社会急剧变化和转型的特殊环境下,他们无所适从,产生困惑。

(二)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开放的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多样化,长期接触网络未经过滤的消极信息给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粗制滥造、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文化作品使得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改革措施促进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如今高校的双向选择就业措施使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机制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如今就业的压力也使他们战战兢兢,特别是就业市场渗入的权利、金钱因素使大学生们的产生了不平衡的心态,引起他们个体价值取向的调整,甚至动摇他们的理想信念。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是人成长的起点。作为孩子成长的自已所学校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长远的。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四、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目标。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是形成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与人生目标。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生航行的指南针。目标是每一个人努力进取的发动机和原动力,也是检查自己建树的衡量标尺。在现实中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和努力程度,为实现自己的人生定位不懈努力进击。

(二)重视知识学习,强化成才意识。知识的学习和成才意识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要引导大学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强化成才意识。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地加以鼓励和引导,使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更好地把个人奋斗目标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价值观教育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当代社会将更重视个体知识、智慧、才能的充分发挥,更强调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的独立自主作用。

(三)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健全的人格和高尚情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要引导大学生利用大学时光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培养自身的情操,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知识与经验,积极适应新的环境。

(四)提高思想境界,加强品德修养。思想品德的修养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要引导大学生加强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确立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思想品德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实践,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90后大学生认识 第5篇

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网络化时代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思想出现多元化。探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点,从思想教育、组织机构、工作机制、活动形式等多方面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党建工作 现状 对策 新时期,由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及网络的发展,加之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的变化,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逐渐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及时分析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1.入党对象的特殊性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新问题。随着2008年9月第一批“9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某些发展对象和学生党员的思想具有不稳定性,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迅速发展与观念的逐步开放,各种价值观也快速涌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撞

日益激烈,直接影响“90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稳定。特别是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90后”大学生不断接受新思想,对民主自由的要求更加强烈。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学生在入党信念问题上容易发生变化。

2.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高校对学生在入党后的教育管理仍很不完善,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只重视学生组织程序上的入党而忽视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这就使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表现甚至还不如其他非党员,从而在广大学生中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3.学生党支部活动基本规范,但形式陈旧创新性不够。当前,学生党支部活动基本规范、制度健全,支部书记能较好地发挥组织作用,但工作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支部工作成为长期的一贯性的自觉行为。支部活动在形式上存在着单一陈旧,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教育内容上缺乏深层次的内涵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4.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异地办学等情况的出现,部分高校在规模上迅速扩大,加之高校教学体制和学生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许多学生党

员出现了同学不同班或同班不同学的现象。不少高校党建工作滞后,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不符合实际需要,出现了有党员无组织,组织找不到党员等现象。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不少高校党建工作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导致党组织覆盖面狭小。

二、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员的基本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在全面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探索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应立足现状,在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及大学生党员特点的基础上,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1.“90后”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特征。首先,“90后”大学生党员自我主体意识强,但有时社会责任感淡漠,容易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不能将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缺乏为国家、民族发展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次,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在我国民主和法制不断健全的环境影响下,他们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平等意识比其他年代的大学生更强,他们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民主和公平,渴望在生活的领域中体现自己的民主和权利。再次,情感丰富,但心理抗挫折能力差。

2.“90后”大学生党员的行为特征。首先,自信、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我。其次,善于运用并依赖互联网。网络

时代是“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第三,思想独立,早熟而又叛逆。

三、加强和创新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思路和对策 1.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充分保证高校学生党员质量、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的根本。在新形势下,针对部分学生党员信仰迷失、党性意识弱化等问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更应该把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以高校党校为阵地,经常组织广大学生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学习。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建立校党委、学院党委、学生党支部三级管理机制,选派优秀的党员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担任支部书记,促进日常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提高。其次,加强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的互通,通过教师党员“传帮带”的作用来帮助影响学生党员,使其更快的成长。第三,在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区域、学习场所和社会实践开展等方面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尤其要注意学生党员比较集中的学生公寓和学生社团组织,尝试在高校学生公寓及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充分考虑毕业生党员就业实习不在校等情况,尝试在毕业生

党员集中地区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以不断扩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真正做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学生党组织;哪里有学生党组织,哪里就有合格的学生党员。

3.优化入党教育机制,解决入党“前严后松”等问题。首先,针对“90后”大学生善于运用并依赖互联网等特点,建立网络教育平台,把网络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宣传阵地。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将现实世界的交流谈心与网络空间的默默引导相结合,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和关注焦点,及时加以引导,使工作更富成效。其次,针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开展分层次的系统教育。避免出现入党前严后松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特别要加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第三,完善学生党员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通过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党员双评、公示等制度的完善,建立起党员监督约束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定期进行评优表彰活动,树立典型,学习先进,交流经验,推动党建工作深入和层次提升,从而真正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4.以党建活动立项的形式,规范和创新学生党建活动的开展。以立项方式开展党建活动有助于营造党建工作氛围,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以点带面的规模效应。首先,通过申报立项,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有了一个整体的思考,使基层党组织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党建活动,使其活动趋于规范化、系统化。其次,通过对立项活动进行经费资助,解决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的经费压力,提高党支部开展活动的积极性。第三,通过立项活动评比,增加了各基层党组织的互相学习和互相促进,为党建活动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90后大学生特点 第6篇

首先,90后大学生团结意识不强,随着计划生育在我国的顺利开展,90后大学生基本都为独生子女,缺少与人团结的条件,因而培养90后学生干事的团结意识就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其团结意识,我认为应该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主动提出让其共同完成,相互协作,也可通过游戏使其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第二,90后大学生大有着眼高手低的致命弱点。由于大多数考入大学的大都是其高中的所谓尖子生,学习成绩一般较好,因而形成了自我感觉良好,而实际动手能力不佳的特殊情况。针对于次,我认为,应该在日常工作中给他们一些较为艰难地任务,使其明白自身的能力水平。在对工作进行总结时也尽量点出其工作中的不足,切忌对其错误不予以纠正,视而不见。

第三,90后大学生有着极其灵活地思维,以及极其开阔的视野。由于网络的普及,90后的接触面一般较广,可以为学生工作提出新的思路以及新的工作方式。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多听新一届干事的建议多了解其思想,从中吸取精华,为学生工作的开展发挥力量。

90后大学生心理调查 第7篇

“90后”大学生,既不像社会上炒作的那样娇惯自私、不可理喻,也不像人们想像的那般“独”性十足、难以接触。他们“经济上富裕,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同时,“90后”大学生“思想较为开放,50%以上进校前谈过恋爱”。

据网络上专家研究资料称:这次调研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某某大学各院系新生中的800名新生,调查内容涉及消费、心理、社交、学习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该报告是继全社会对“70后”、“80后”全面关注后,中国高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较为权威的解读。

在被调查学生中,仅有10.9%的人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部分“90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说法大相径庭。与前几届大学生相比,“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除此之外,他们的情感经历却超出人们的想像,这与父母、老师希望的“不问感情、多问学业”有些出入。

热爱读书、出手大方 电子产品不离左右

调查显示,在“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读书的良好习惯,兴趣爱好涉猎范围超过“前辈”。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90后”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了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甚至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这表明“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90后”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更加理性、务实,而对有信用风险的消费持谨慎态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烟酒消费的比例竟达5.4%。这一数据既表明“90后”的一代学生在社会监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也反映了这一代大学新生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早接触社会,体验了社会生活。但即使这样,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仍然比较传统。在被调查学生中,有66%的人倾向于“月月有余”的消费方式,选择透支消费的仅占不到5%。

经济独立意识差 心理抗挫能力弱

有51.4%的“90后”新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高校和社会应该重视给“90后”大学生更多锻炼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

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却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另外,按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看

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所以,我们90后”大学生通过在学校未来几年的学习,应该逐步使自己具备多种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未来需求。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思考能力、研究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相处能力,以及跨领域的第二或第三专长,努力在未来的几年中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湘信院人文艺术学院

旅游管理一班

90后大学生认识 第8篇

一、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征

90后大学生生活的时代物质充裕, 精神世界丰富, 和80后、70后大学生相比, 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自己的特征。

1、多元化消费

90后大学生的思想开放,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喜欢追求时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 在他们的消费行列中饮食和服饰消费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而另一方面一种多元化的消费观念正在充斥着的他们的大脑, 主要表现为:1、通讯消费。基本的通话和收发短信功能已经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的通讯需求, 他们普遍追求手机具有更多的功能, 上网、qq聊天、收发邮件等已成为必须, iPhone 4, PSP等高消费商品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2、电子产品消费。电脑、手机、相机等数码产品已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走入大学宿舍映入眼帘的不是书本, 而是电脑和路由, 对于70、80后大学生来说非常奢侈的消费品,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却是必须的。他们尝试通过掌握最领先的科技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使自己走在信息时代的前列。3、游玩消费。相比于好好在学校中呆着, 90后大学生更愿意走出校园去游山玩水, 开拓视野, 没到假期, 学校中的旅游广告随处可见。他们时间充足, 精力充沛, 但由于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 他们的旅游消费也受到限制。4、课外培训费用。知识经济引起了学习观念的转变, 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现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他们更加渴望通过课外培训来充实自己的头脑, 如托福、雅思、驾照考试等。5、人际关系。90后大学生是活跃的一代, 他们人际关系复杂, 师生朋友众多, 要想维持好这些人际关系, 有时候人情消费是必须的。

2、消费理性不足

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 大多是依靠父母供给, 不了解挣钱的压力, 自然也就不会有消费的压力, 他们容易出现冲动消费, 不会去衡量消费产品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消费模式下充分暴露出他们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已经势在必行。其中, 90后大学生消费理性不足主要表现在:1、感情消费突出, 易受诱惑。90后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 寻求刺激, 他们的消费方向大都是受感情的影响, 他们在购买商品时, 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要求商品具有实用性以外, 还要求能够带来情感上的刺激和满足。朋友、媒体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而媒体又以其独特的方式主导大学生消费。很多大学生的消费对象对跟随媒体的引导, 尤其倾向于明星代言的品牌或产品。大学生的消费意识还不成熟, 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媒体广告引导的消费方向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2、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结构指的是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消费在消费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及相互关系。按照消费用途可以分为衣、食、住、行, 对于大学生来说, 他们的消费构成应该以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为主。然而, 当今的90后大学生往往把消费侧重于人际、娱乐和享受上, 而过度的压缩生活费用, 过多的精神消费造成了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同时, 在物质丰富的社会中, 他们过于注重自己的形象, 并不惜为此付出代价。同时要注意到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是造成大学生侧重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

3、消费从众心理和个性化的矛盾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既有公众性的一面, 又有个性的一面。一方面, 大学生的消费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为了不被孤立, 他们经常喜欢模仿别人的消费方式, 以保持和他人行为上的一致, 避免独树一帜。另一方面, 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加强, 为了表现自我, 消费方式又表现出个性化的一面。

4、时尚的消费方式

90后出生于和平发展的年代, 注定他们的个性也是张扬、阳光的, 他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喜欢追求个性的发展。在信息暴涨的网络时代, 他们更乐于接受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 淘宝、网购已经成为他们的消费新趋势。90后大学生熟悉网络, 技术掌握较快, 这使得他们的支付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刷卡消费、银行转账对于他们来说已不再陌生。

二、造成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原因

首先, 社会消费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受到了影响, 一方面, 各大媒体极力宣传广告产品, 扩大了大学生的消费视野。另一方面, 社会中的不良消费行为也左右了大学生的消费方向。当今社会各种媒体为了刺激消费, 都在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 鼓励消费者购买, 却忽视了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这对于正在身处校园或者刚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个误导。社会大环境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方式, 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个群体也受到了影响, 超前消费在大学生中发展起来, 有些大学生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而一味的追求消费品的外在形式, 认为买的东西越贵就越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 家庭消费的影响。90后大学生在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其比较溺爱, 出于心疼孩子, 家长对于孩子的消费要求是尽量满足, 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使他们建立科学的消费观有很大障碍。

最后, 学校消费教育的缺乏。目前, 高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 而对于消费常常看成是学生的私事, 很少给予关注, 对于学生消费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更是缺乏有效的引导。近几年高校扩招使得学生人数大大增加, 再加上高校管理和社会发展不同步, 使得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频频出现。

三、针对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措施

90后是对社会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代, 并不能因为他们的消费观念就对他们的另眼相看。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个性也会有所差别, 身为以教育为先的高校工作者, 有责任对刚刚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 如果不及时引导很有可能误入歧途, 而消费观是他们接触社会的最初途径, 对他们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1、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着想。

90后大学生大多生活条件富裕, 消费能力较强, 倾向于名牌和高端消费品, 自我控制能力差, 对于钟情的消费品如果买不到手绝不善罢甘休。对于这些问题, 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理财思想, 做好消费规划, 做到理性消费, 在此过程中体会金钱来之不易, 树立勤俭节约的品质, 也在潜移默化中使个人的价值观得到升华。

2、利用思政课堂, 做好价值观教育。

在课堂中要向90后大学生倡导理性消费的理念, 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指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引导他们学会理财, 学会消费, 从思想高度上来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倡导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确立。

论坛、博客、贴吧、微博都是90后大学生热衷的网络交流工具, 利用它来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通过网络资源向他们宣传正确的消费形式, 是他们的消费观念日趋成熟。

90后大学生是具有超前意识的一代, 从他们的消费观念就能洞察他们价值观的转变, 面对这群新新人类,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牢记育人为本的使命, 正确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使他们成为教育工作中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刘晓芸、高彩云:《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刍议》, 《商场现代化》, 2007 (522) 。

[2]董婷婷:《90后大学生消费观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及思考》, 《江苏商论》, 2010 (01) 。

上一篇:龟兔赛跑故事新编下一篇:尽职调查报告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