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范文

2024-06-06

故乡范文(精选10篇)

故乡 第1篇

故乡杏花,故乡杏花司空图,故乡杏花的意思,故乡杏花赏析 -诗词大全

故乡杏花

 

作者:司空图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故乡 第2篇

作者介绍: 《故乡味》:有一天,我们是否都会成为没有故乡的无根人? 物质富足了,固有的乡村氛围却一点点消失不见。挖掘记忆深处,深情回望童年、少年的记忆,那里,叫故乡。乡亲们为生活付出汗水,经历磨难和考验,品尝喜悦也满怀忧伤。小时候羡慕城里人,现在才深深意识到,故乡才是自己灵魂的最终归宿,对故乡的情感,就像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作者从记忆深处掘出的,除了喜悦、忧伤,还有对那片故土最深切的依恋。李成 安徽桐城人,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文学;十三岁开始发表诗歌,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书评: 故乡情,故乡味 “乡情“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也一直为文学作品所歌颂。书中,作者共分了四辑来回忆故乡,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乡村场景志,这部分描写了农村中特有的一些生活、农作场景,比如乡村孩童们的乐园——春天的打谷场;乡村人物志,这部分回顾了生活在故乡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那对因为玩儿”娶新娘游戏“而生出单纯、美好感情的一对小伙伴,相信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如果读到这段文字,肯定会忍不住会心一笑的,而当看到青梅竹马的他们长大之后却不得不分散,又只能无奈地感叹命运无常;然后是乡村风物志,描写了乡村的花草树木、瓜果时蔬;以及最后的乡村风俗和乡村记忆志,描写了作者家乡特有的一些风俗以及曾经在农村特有的时代记忆,比如乡村电影。这其中,我以为最出彩的当属第三辑:乡村风物志。我之前简单了解过作者,是来自安徽桐城的。这个在清代出了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代表文人的地方,曾被誉为“文都”。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而其父又是人民教师,作者的传统文化根基之牢固自是不用怀疑。所以在书中,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传统的“士大夫”之气。尤其在第三部分的某些文章,更是让人想起近代散文平淡、冲和一派的特点。尤其《山芋》一文让人印象深刻,真可称得上是文学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三者兼而有之。并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周作人和叶圣陶两位先生的著名小文:《故乡的野菜》以及《藕和莼菜》。我从小就是喜欢吃山芋的,却不知道山芋竟然也可以用辣椒腌制了来吃,香甜的山芋长时间腌在重口味的辣椒里,有些让人难以想象。但又像作者说得一样,确实是越靠近烧焦的地方越是好吃。现在想来,依然要垂涎三尺。此外,《豆腐纪事》一文,也是很容易让人想起汪曾祺先生的《豆腐》一文。当然相比大美食家汪曾祺先生娓娓道来关于豆腐的各种吃法、做法,本文更多地侧重在那个艰难的岁月中吃上一顿豆腐几乎算是过节上了,更有一番心酸在其中。现如今,早已不会有如此拮据的日子了。冬天的大街上轻易就能买到烤山芋,一年四季里可以随性所欲地吃上一顿豆腐。然而,作者却是再也寻不到曾经的滋味了。某些东西,正在消失不见。于是,作者迫不及待地要用文字记录下这些故乡的味道和记忆。因此文中也能感受得到作者淡淡忧伤的笔触下散发的怅然若失的乡愁。这是献给故乡的一首挽歌,一曲咏叹调。小编有话说: 俗话说落叶归根,中国人有着很强的故乡情结,许多老人年迈后总想回到自己的老巢,回到故乡。的确,生我养我是故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寄居的地方,更是一个埋藏情感的地方,不管你身在何方,你的根始终深扎于故乡厚厚的土壤之中,故乡味不变,故乡情不变。

故乡 第3篇

金秋十月, 适逢首届琴台音乐节隆重举行, 大型诗歌乐舞《白》作为音乐节开幕式演出剧目上演, 引起了现场观众强烈共鸣。说起故乡情, 诉诸艺术作品的由头总是千千万万, 可以回味、诉说、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 但又总让人感觉情思绵长, 意犹未尽。但是作为一台地方文化精品剧目打造的《白》, 它的魅力就在于对于一方水土、人情、风俗等地域文化特色一网打尽, 不愧为武汉今年新编剧目的精品, 可以预见的是, 它也将成为一台不可多得的经典剧目, 一台充分展现故乡的原风景、展现武汉这片土地所生长的灿烂文化的鼎力之作。

从剧目的选题来看, 《白》的选题是清晰明确又不失古典诗一般的悠远韵味。“白云”、“黄鹤”、“故乡”三个名词的组合本身就很完美地构成了一幅关于故乡的风景画, 与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营造手法颇为相似, 还未观看作品本身, 就已经为观众创造了无限可能的想象空间, 勾起人们的想象和回味。怎样的选题才能深深烙印上“武汉独有”的文化标签呢?武汉歌舞剧院配备精兵强将, 在反复筛选、反复掂量的词条中, 一批最具“独特地域识别码”、最易于彰显城市精神品格的经典事物浮出视线。“白云黄鹤”、“知音故里”、“市井里巷”、“东方水都”等字眼喷薄而出, 这些充满丰富文化符号的语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生动地谱写出了一台体现武汉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建设成就和历史变革的大型诗歌乐舞剧。

从剧目结构来看, 全剧共分为《序》《白云黄鹤》《知音故里》《市井里巷》《东方水都》《尾声》几个章节, 结构连贯紧凑。诗、歌、乐、舞组合的结构形式, 使全剧充满散文般的优美和流畅, 形散神聚, 令人回味无穷。

“诗”, 是统领贯穿全剧之魂, 是开启每个篇章的导语, 它踏着韵律和节奏, 抒发了深爱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它有时是以无伴奏合唱的形态呈现, 有时又是在余音袅袅中融入的动情吟诵。简明生动、提纲挈领地对章节内容进行勾画、描述、阐释, 起到了打开观众心扉、引领观众进入审美欣赏状态的作用。

“歌”, 为章节中最华彩最浪漫的部分, 所谓言之不足, 言不尽意, 歌之舞之蹈之。不是每个章节都有歌, 根据全剧结构和内容的要求, 歌在全剧中进行了整体合理布局, 穿插全剧, 起承转合, 唱来一气呵成, 增添了该剧的浪漫华彩。一曲《长江汉江》唱出了武汉人念念不忘的故乡情, 尾声的一曲激昂高亢的《武汉人》更是唱出了武汉人的骄傲和自豪, 成为全剧的落脚点。

“乐”, 作为贯通始终的情绪烘托, 散发着浓郁的楚文化特质, 古典而悠远, 清新而独特, 可以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进行演奏。据悉, 该部舞台剧作品的豪华版, 还将以交响乐现场演奏的形式呈现。

“舞”, 作为该剧的第二“语言”, 成为份量最重的主体表现形式。这些或绚丽、或庄严、或激越、或悲壮的舞段, 是对眷念这片土地的芸芸众生之生活情态的艺术描摹。每一个舞段, 都演绎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再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感染观众, 引发共鸣, 实现了地域文化的共振合响。例如《知音故里》一章中演绎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 琴瑟雅韵, 老树、悬崖、巨石, 一人独坐悠然抚琴, 如同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扎着发髻的女子忽然就散开乌黑秀发, 齐齐甩头, 惊艳舞台。《汉绣知音》又是另一种美:身穿汉绣服装的徐千惠, 以甜美的歌声诉说汉绣渊源。《市井里巷》描述着过往的不老岁月, 在蜿蜒曲折的小巷里汩汩流淌, 勾起观众情不自禁地回味几代人共同创造的美好生活记忆。竹床阵讲述了童年小巷的故事, 温馨温情, 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成长时光、青春岁月就这样被记忆珍藏。汉正街上的“娘子军”, 她们曾经铸就了城市生活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扮靓了汉正街的每一个角落, 当人们谈起汉正街, 不仅仅只是一个商品交易市场, 让人想到更多的是文化因子在这里滋生蔓延生长。女人们将肩膀上的一根根扁担, 演绎成铿锵有力又充满韵律感的舞蹈, 以此表现女人特有的坚韧、勤劳和乐观, 同时也是对生长在这里的女人们生活态度的一种注解, 进一步深化了全剧主题内涵。

《白》整台剧目, 结构缜密而又富于变化, 寓多变于统一之中, 诗中有歌, 歌中有乐, 乐中有舞, 是诗与歌的交汇, 是乐与舞的和鸣。所有的元素, 细节, 都已深深地烙印上武汉地域文化特点, 展现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武汉地域文化风景画。从审美欣赏的角度来看, 其实不应该将该剧解构为几部分, 因为在体验欣赏剧作的过程中, 审美情感是融为一体、无法拆分的, 我们之所以这样解析只是便于理解欣赏的过程。举个也许并不恰当的例子:面对一位美丽的妙龄少女, 人们通常最为有力最为简洁的评价就是:美女!这其实是从整体印象、整体感觉来说的, 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判断。在欣赏《白》的过程中, 人们所作的审美判断也是基于一种整体的感觉而言。观看《白》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和愉悦, 这种愉悦之情, 不仅仅是因为该剧充分运用了声光电等高科技表现手段所带来的视觉享受, 更因该剧显现出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故乡情所带来的深刻理念。正如黑格尔所断言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白》之所以让人觉得美不可言, 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它将地域文化蕴含的深邃理念通过诗歌乐舞等感性形式呈现出来, 奉献给有着相同心灵情怀的观众, 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从剧目的风格来看, 《白》充分运用现代声光电、高科技数字灯、数字成像灯, 营造诗一般的意境, 以大写意的手法凸显深沉的文化意蕴。情境氛围的营造, 注重融入当代审美技巧, 用抽象、写意的艺术手法, 使空灵、瑰丽、简约、大气等审美意象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获得最具张力的展示。《白》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与目前广受好评的武汉城市宣传语“大江大湖大武汉”所体现的城市风格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 一座城市孕育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白》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又感染着城市中的每一个人。

故乡啊故乡 第4篇

亚历山大故乡之争

2011年6月,马其顿在首都斯科普里矗立起一座高达20多米的亚历山大大帝铜像。消息传到雅典,希腊人指责这个北方邻居绑架古人,声称亚历山大大帝只属于希腊,马其顿的行为是企图窃取希腊的历史文化遗产。

亚历山大大帝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领军驰骋欧、亚、非三大洲,使古希腊文明得以广泛传播。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去世2300多年后,他的身份归属问题依旧能够引发轩然大波。

马其顿近年来强化亚历山大大帝在本国的地位,突出马其顿才是这位盖世英雄的故乡,马其顿人才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正统子嗣。除了位于首都斯科普里的国际机场,还有一条连接希腊的高速公路,也是以这位古代帝王的名字命名。马其顿国家体育场以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命名。一些马其顿政府官员还公开宣称,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出生在马其顿而不是雅典。马其顿方面的这些做法,招致了希腊的强烈不满。为防止希腊方面的再度抗议,马其顿这回宣布建立亚历山大大帝的铜像时似乎多留了个心眼,他们将这尊铜像命名为“骑马的战士”。虽然马其顿官方主动为其起了个新名字,但该“战士”的脸与古画中描绘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面容极其相似。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马其顿和希腊第一次发生争执,两国关于“马其顿共和国”的国名之争持续了整整20年。马其顿1991年宣布从当时的南斯拉夫联邦独立出来,在宪法中将国名定为“马其顿共和国”。不过,邻国希腊不承认这个名字,认为它暗含对希腊北部马其顿省的领土要求。双方互不妥协,就连联合国也犯了难。1993年4月,马其顿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临时国名加入了联合国。看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场历史文化之争,确实考验着马希两国以及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的智慧。

枭雄在故乡的厄运

英雄人人欢迎,而那些时运不济的枭雄往往下场悲凉。

2011年10月20日,在的黎波里被攻破后两个月,藏身在故乡一个水泥洞的利比亚一代强人卡扎菲被执政当局武装抓获,并被乱枪打死。

统治利比亚42年,卡扎菲最后的日子却无比凄凉。在的黎波里被攻破之前,虽然利比亚国内战争如火如荼,北约每天狂轰滥炸,卡扎菲仍然不改本色。他一如既往地视察小学;挥舞拳头发表有力的演讲;甚至,与国际象棋联合会主席下棋时还谈笑风生……的黎波里陷落之后卡扎菲开始了“地下斗争”。卡扎菲手头有钱,他执政那么多年,“积累”上百亿美元;卡扎菲脚下有路,他至少还有几个“哥们儿”,有那么几个国家愿意收留他。但卡扎菲没有逃跑,而是选择了抵抗。萨达姆在失败的时候逃回了他的家乡提特里克,卡扎菲的选择竟然也是故乡。苏尔特之所以久攻不下,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卡扎菲在家乡“亲临一线”指挥。

卡扎菲死了,其下葬地点成了困扰执政当局的一个难题。起先的方案是像拉登一样进行海葬。大概是欧洲各国怕脏了湛蓝的地中海,最后改成在利比亚沙漠的一个秘密地点埋葬。下葬的地点没有任何标记,据说是为了避免遭到破坏或者成为圣坛。

虽然有关国际组织声称要追查卡扎菲的具体死因,但这只是过眼云烟。卡扎菲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从恐怖主义头目成为美英法等西方主要大国的座上客;他上过联合国讲坛,最后死于非命,遗臭停尸房……卡扎菲的一生不可谓不轰轰烈烈。如今,这一章都算是翻过去了。

千人换一人 各自回家乡

2011年10月18日上午,戴着近视眼镜、坐着直升机的以色列士兵沙利特抵达特拉诺夫空军基地后,他父亲搂住他久久不放。

这是历史性的一天,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正式执行“千人换一人”协议。当日,以色列当局释放477名在押巴勒斯坦人员,同一天,被哈马斯关押5年多的以军士兵沙利特获释回国。这意味着巴以第一阶段换俘行动顺利实施,巴以被俘人员都可以欢天喜地地返回自己的家乡了。按照协议,以色列将在两个月内释放第二批550名人员。这是1983年以来巴以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换俘行动。在加沙城,被俘人员的归来犹如过节,被释放的巴勒斯坦囚犯们的亲属更是兴高采烈。

换俘行动触动了中东和平的神经,同时在以色列引起很大争议。以色列恐怖受害者协会称,释放巴凶犯等于用更多生命作交易,鼓励俘虏更多以军士兵漫天要价。有舆论认为,以政府之所以“痛苦让步”接受哈马斯换俘条件,意在化解外交孤立,争取主动。哈马斯通过这次“千人换一人”行动,获得了更大的声望。哈马斯同时也正在努力寻求国际承认,增强其在巴内部谈判的筹码。

天上人间 何处是家乡

2011年10月31日,在俄罗斯和菲律宾分别降生了一名婴儿,这两名婴儿分别被有关方面指定为地球的第70亿位居民。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报告,到10月31日,是地球的70亿人口日。

中国和印度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两国人口加起来达到25亿,占到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到2025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而这个“人口最多”的桂冠,将让印度“悲喜交加”。庞大的人口提供的人口红利是显而易见的:取之不尽的劳动力,需求巨大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印度需要生产更多的粮食去喂养这十多亿人口,而当这十多亿人口逐渐老龄化,等待印度的还将是庞大的养老开支。联合国指出,人类消耗的任何一种资源,即便数量很小,在经过70亿倍的放大之后,都是天文数字。美国学术团体“全球生态足迹网络”估测:如果人口继续以眼下速度增长,到2030年地球上的食物将不足以让所有人饱腹,人类必须找到第二个星球生存,向外星寻找“家乡”。

“全球生态足迹网络”的这个说法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但各国确实有所行动了。俄罗斯已经计划在北极建设密封小城市乌姆卡,那里可容纳5000名居民。与此同时,俄罗斯与中国等国前一段时间联合进行了“火星-500”项目的研究。作为国际性的全面模拟载人火星探测试验,“火星-500”项目称得上是“人类首次”的壮举。来自中国的王跃经历520天与世隔绝的模拟“火星之旅”,为载人火星探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医学数据。然而,深空探索的道路充满着挑战,搭载中国卫星“萤火一号”飞往火星的探测器俄罗斯“福布斯-土壤”号探测卫星的变轨失败,宣告本次太空之旅夭折。与此同时,中国首个空间实验站“天宫一号”和无人飞船“神舟八号”在顺利完成两次太空对接之后在2011年11月17日打着“大伞”顺利返回了地球故乡。中国由此掌握了飞船与沿地球轨道飞行的空间站对接、分离,并返回地球的一系列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可以将自己的家首次安置在太空,这将是一个全新的中国人的家乡。

说起故乡,总让人有说不完的话题。受欧债危机,希腊的帕潘德里欧和意大利的贝卢斯科尼均被逼无奈地离开了总理宝座,两位老人双双告老还乡了。一场飞来横祸,在湄公河上航运的13名中国船员命丧他乡,如今案情已经有了线索,魂归故土就是对这些已故中国船员的安慰。以色列大兵沙利特回家了,在伊拉克的美国军队也将在今年年底前遵照奥巴马总统的号令全部返回故乡与家人团聚。泰国一场大洪水,多少家庭被冲去他乡,而泰国政府提议的一项特赦令,流亡海外多年的泰国前总理他信也许有望结束流亡生涯返回故乡。列宁的遗体在莫斯科红场躺了几十年,有人认为这是历史的负担,建议把列宁墓迁回其故乡乌里扬诺夫斯克,但也有人认为列宁这块金字招牌本身就是财富,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列宁纪念馆和韶山的毛泽东故居在2011年8月签署了合作协议,互相招揽游客。

故乡啊故乡经典散文 第5篇

谨将此文,敬献给我记忆深处的家乡

———题记

观阳河畔,仿佛就是我们的自家大院。

美丽的白沙滩,见证、记录了我们孩提时代的许多斑斓影像、多彩时光。

夏天的沙滩表面,经常晒得暖暖的,中午甚至烫脚。整个沙滩仿佛蒸腾着看不见的滚烫热气。但是沙表层以下是凉的。我们脱下鞋子放到一边,赤着脚。一会儿把脚放在沙滩表面的热沙上,“烫”一烫;一会儿再把赤脚插进沙滩深处,“扎”一扎,用脚板抚摸沙滩的第二张脸,感觉像酷暑艳阳下吃一根扎牙的冰棍。要凉要热,你尽可随心选择。

看看,50年前,我就已经开创了“沙滩浴”!不知道这是不是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我肯定,沙滩浴的发明者证书上,写的一定不是“米粒满仓”,真气人!

现在的孩子们很幸福,什么玩具都有现成的可买。比如有一种玩具叫沙盘,等于是一个沙滩微模型。在一大盘细沙里,可以堆堆砌砌挖来挖去。我们那时候,可没有买的正规玩具,乡下没有卖的,有也买不起。都是自己土法胡乱制作一些,自娱自乐。河滩,就是我们儿时不花钱的大玩具——免费大沙盘!

如今,有时候去海边玩,总能见到一些孩子在海边沙滩玩沙。我往往会悄悄地站一边,很专注地看上一会儿,也不打扰他们,否则就看不到精彩细节故事了。他们,对泥沙那么着迷。我呢?则是对幼小的他们着迷。看着他们迷失其中,我仿佛看到了幼时的自己!

孩子们与泥土、与水,是与生俱来就亲近的,亲得好似朋友、亲戚、一家人!至少是从来不嫌弃泥沙,不像大人那么爱干净,尽力远离泥巴。小孩天生就是以泥巴、以水为伴,可谓从小在泥、水里面摸爬滚打、越滚越大。

在沙滩上,可以制作一些简单东西。如堆沙雕,说是“雕”,其实就是糊弄乱堆。徒手用沙子堆玩偶、小动物,当然都是形状结构简单的,复杂的玩不了。还有堆胖娃娃等。用水浸湿沙子,或者在沙滩上徒手挖个小沙水坑,从中取湿沙用。也不使小铲。尽管沙湿,还是经常堆不成形、就坍塌了。题材内容基本是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想起什么堆什么。没有耐心时,堆了半截就一把扫毁,换一样再玩儿。沉迷其中怡然自得。

更多的是,堆砌水坝、长城、大湾、平塘、碉堡等。仿照村里的水塘模样或主观臆想的物事形状,徒手胡乱挖沙坑。边挖,水便随之渗出来,坑挖好了,水库同时也建成、水满了。所以,后半截挖的沙子,实际是从水里捞出来的。把个沙滩搞得沟沟岭岭一片混乱。我们则乐不思蜀、不能自拔。

再就是,在沙滩上作画。蹲着或者坐在沙滩上,先把手当作大扫帚用,在两腿之间的沙滩上大刀阔斧、扫刮出一块平和地,用手指头或树枝、草棍开始“绘”画,是线描、“工笔”等艺术技法,沙面上没法“泼墨”。哈哈。画画房子、树木、花草,人物等。比如,画一个小茅屋,有门有窗,屋旁边卫兵站岗似地长一棵大树,有大人孩子、鸡鸭鹅等。

这些画面,也会出现在我们的画本里。

现在,有一种艺术绘画——沙画,多次在网络视频里看过,不知道是不是跟小时候的我们学的?哈哈。“沙画家”在一盘不大的沙盘上,用手抓沙粒徒手挥撒描绘。大约一分钟就能画一幅画,画好一张,接着涂掉再画下一幅。一会儿工夫,就创作完成一批佳作。太美了,那美术效果简直绝了。人家,这才叫艺术!我们那是瞎胡闹。

在沙滩上玩渴了,就临时挖小水塘,故意不到河里喝。现在看,此法其实歪打正着了。河里的水,不如在沙滩上挖水坑喝水卫生些。用手挖出小坑,刚挖好的沙坑,立即渗出一湾水。小水面上还漂着一些细沙粒,没法喝,需要用手撇出去,再沉淀一会儿,水中沙末都沉底了,水彻底清了才能喝。

这个小水坑,等效于自家的一口小水井!你想啊,在自己亲手掘出来的井里喝水,那股水的清甜,那种成就感,是不是应该狠狠地陶醉一次、得意一番?

童年,就在这么随心所欲的玩耍中,嗖嗖地过去了。小时候,我们无权无势,却是自己生活玩耍的真正小主人!

在沙滩上面胡玩儿乱挖,无意中经常会挖出小沙蛤(蛎),淡水的。它们完全与沙混为一谈。沙蛤的颜色也与沙粒很相近。这可能也是其自我隐藏保护功能在起作用。

我们经常在沙滩上面挖蛤蛎。其实,一般不吃,太小了。挖来挖去捣鼓半天,往往都是扔掉了,或者不知道忘到哪里去了。也可以带回家煮着吃。有比较生猛的乡下人,喜欢生食河蛤,大人孩子都有。就是在河边挖出来,顺势掰开把蛤肉喝掉!据说很鲜美!哈哈,我没有经历,谈不出什么成功经验和指导意见。

湿沙滩上,只要见有一个小凹坑或小洞洞,用手指插进沙里几厘米深,就有个小蛤蛎撞到你手指尖。沙蛤有大有小。大蛤的坑洞也粗大些,你仔细看其竖洞,可见它的身影就在下面,有的还大大咧咧地张着嘴巴,不知道是在休闲?午睡?还是餐饮空气?它完全不知道克星、死敌已经兵临城下。

有时候,湿沙地上的小坑或小洞还在冒泡泡,那就更确定下面有小蛤了。它们似乎故意在招引人:“我在这里呢!你看见我了吗?”可能太想和你捉迷藏,又生怕你看不见、找不到它。

干沙滩是没有蛤蛎的,它们懂得随着水的.来去而迁徙、随时搬家移居。就像人类、各种动物、植物,都会自然而然地追随河流、湖海等水源一样!

大自然里,万事万物的生存技巧与本能,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在沙滩上玩耍,有晒粉条的就捡粉条。玩够了粉条,就去河水里看玩艺儿,捉小鱼小虾玩耍,或在沙滩上挖小蛤。挽起裤腿儿或裤衩下沿。河里水清清、鱼嬉游、虾蹦跳。在清凌凌的浅水里,水下的沙滩清晰可辨,在波动的水面上看去,各色大小沙粒也显得晃晃悠悠,仿佛河底在动!在这些晃动的背景上,看或动或静的小鱼小虾就很困难了!它们都晃到一块去了。热了,我们就下河里,在不深的河水里浸泡,降降温清凉一番,很是享受。

在河水里,掀开小石头,下面常有淡水小河蟹,大米粒或黄豆大小。有淡水小蛤蛎,也有小鱼小虾,藏在小石块缝隙里。你一掀开石块,它们个个急不可耐地四散逃开、乱跑乱窜,其一举一动非常鲜活、生动有趣!外加几分疯狂。有时候,拿着玻璃罐头瓶抓小鱼虾,瓶里放半瓶水。也可以用阔口瓶子,在水里“扣”捉小鱼虾。

捉完鱼虾、玩够了沙,你可以再去正式拜访一次树林!

夏天、冬天,不管热了冷了,都可以钻进森林,树林里冬暖夏凉。反正,四季里无论何时,你进森林都没有错,都不会后悔,每一次进去都是英明、正确的!树林是富有的,永远都不会亏待你!进去的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能得到一份厚礼——富氧、清爽、沁人肺腑!还有永远免费的迷人美景!

有时候,在河里遇上了小朋友,就在沙滩上追逐、疯闹。或一起在水里玩,在河岸林里游玩闲逛、看花草、捉虫虫。有兴致时,会在沙滩上赛跑,看谁跑得快。谁跑得快,谁就算有能耐,就有了傲人的资本,就提高了身价。然后,便有了高高在上、藐视众生的权威和地位。

在沙滩和旁边的树林玩够了,有时用高草和树枝树叶编织成花冠戴在头上。既凉快、不热,又满足了贪玩心。

小时候,我喜欢“收藏”东西,常在沙滩捡些好玩的小石子装在衣袋里,大的、小的,往往是彩色的。有时候,都忘记了它们的存在,没几天,就把衣袋磨碎了。

要回家了。两手往往满当当的。抓的几条小鱼小虾,用草棍穿着,或者装在有水的玻璃瓶里。还有在树林折下的小树枝,带着好看的树叶,以及几棵漂亮好玩的各样高草,回家放进有水的瓶瓶罐罐里“生”着好看!这一切,都是我们河畔之旅的丰硕收获。提留着它们,提着鞋子,赤着大脚丫,头戴花草皇冠,浑身到处沾着沙子,脱下的三大眼白背心搭在肩上,或像毛巾似地顶在头上,溜溜达达便回家了。

其实,我们挖蛤、捉鱼虾,都有名无实。实用价值不大,鱼和蛤都小,几乎很少吃它们。玩为主、食为辅。不过是冒用捉鱼挖蛤幌子的玩耍而已。

小时候,在沙滩上一玩儿就是老半天。手抹弄沙玩耍,垒成各种形状的东西。回家以后,在大人的斥责声里,才发现浑身多处沾了不少沙粒、泥尘,草屑、树叶。那时候,懵懵懂懂“原生态”的我们,在原生态的河滩上,玩着各种原生态的游戏,那才是原生态的生活、纯粹的田园生活,田园牧歌式的七彩生活呢!

最关键的是,孩子的脾性、生活和世界,是与整个大自然和谐统一、水乳交融、完全融为一体的!两者本来就没有距离,是天生合二为一的。

沙滩故事,沙滩生活,这一切也许值得、能让我们回味一生。甚至永志不忘。

“小”我这种真正的“自由”、闲适、恬淡、本真,令今天的“老”我无限艳羡而神往!

故乡啊故乡精彩作文 第6篇

过去总听人说,只有长期在外的人,家乡这两个字才显得珍贵。我就想,家乡的山水,生你养你,不论何时何地,远离也罢,在她的怀抱也好,都一样充满深情。

我是十七岁那年,离开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故乡,算起来也已二十多年了。走的时候,还:“少年不知愁滋味”,早在渴望那个长江入海的城市,向往莺飞草长的江南,有不同于家乡的另一种景色。当坐在长江轮里告别巴山蜀水,我简直像当年仗剑远游的李白,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情。当轮船到达码头,踏上一片陌生而又心仪已久的土地,远望星海与灯海交汇的夜空,呼吸江边自由的空气,心里好不惬意。

大学里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离开了故乡,又都想起故乡的许多好处来。最大的快乐就是把心情写成书信,填上故乡的地址投进邮筒,盼望对方能早日收到,并把家乡的好消息传来,有时一天能收寄十几封信。这时你会发现,最没事做的是本地同学,当外地同学无限深情谈论家乡的许多好处时,他们或默默在听,或附和我们,对身旁的这座大城市发泄不满,我们这些外地人就会想:“连本地人都不喜欢,这地方不好。”

离开故乡的时间越长,对故乡的思念就越深。好在江南的土地上,蜀人的足迹俯拾皆是,如东坡主持修建的西湖苏堤,马鞍山采石矶的太白楼,就连水漫金山的白娘子,据说也是峨眉山上下来的。

当初我选择在江南读大学,就是向往吴地文化,中秋月下灵隐寺浓浓的桂香,夜半钟声里枫桥边的客船,还有乌依巷口、瓜洲古渡、烽火扬州路等。却不想真来到这里,却发现早已失去了那些诗情画意,乃至于发出了:“江南是白开水,蜀中是泸州老窖”的感慨。就连李白的那首:“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都认定,李白写这皖南山水,仍有蜀山的影子。

很快到了毕业的日子,江南对我来说,已经没了当初的新鲜感,我毫不犹豫选择回故乡工作,同学们也不愿去西部的`穷乡僻壤,看来我是十拿九稳要回家了。

毕业设计选学习好的学生,到西安某研究所做课题,同学们都很犹豫,说:“毕业分配关系到一生,还是不要走开的好”,而我却第一个报了名。趁这个机会,我去了华山、嵩山,还去了洛阳和开封,西安附近就不用说了,只要地图上有个绿色的点,都会去光顾一下。

回学校已是七月中旬,分配方案早就定了,成都的名额给了一位东北同学(这位老兄不知迷上了天府之国的什么),而我却去了贵州(班主任说我最近),这差点没把我气死,但此时已经是无法更改的了。故乡啊,故乡,我只好与您失之交臂。

好在贵州地处南国,对于我这个喜好新奇的人来说,又将得到一种全新的感受。这里有侗乡苗寨,有奇山异川,所在的单位,又是全国最大的卫星地面设备生产企业之一,产品卖到了广西、云南和贵州三省几乎每一个市县。在起初的两年时间内,我自告奋勇带了一个安装队,去为用户开通卫星电视节目,到过三省的绝大多数县城。

出门在外,有远在异乡的贵州人来认老乡,他们以我们为荣,让人非常感动。

记得一次在云南河口,我们去到前线,在一个陆军团里建一座小型电视台。很多贵州籍战士闻讯来帮忙,我们一起搭脚手架,安装直径6米的接收天线和15米高的发射天线。从早上八点一直干到夜深,装置完全正常时,已是深夜两点多钟。由于是挑灯夜战,又处在热带雨林,蚊子和其它飞虫,从很远的地方向这儿飞来,爬满了我们全身,叮得满脸是血,但谁也不叫苦叫累,而是快乐地有说有笑、问长问短,询问着家乡的发展。

那时中越边境正处在战争状态,河口这边经常有子弹从对岸(越南老街)打过来。战士们还说,再过几天,这个陆军团要被抽调去争夺某个高地,今天在场的很多人,也许就再也回不来了。

但在今夜,他们却显得异常快活,这是因为从遥远的家乡来了亲人,家乡的产品又带给他们巨大的荣耀,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故乡情节啊。从此,我以做一个贵州人为荣。

后来我辗转去了广东,在珠江三角洲的城市里,见识了那些打工仔和打工妹们。他们大多来自江西、湖南和四川等省区的偏僻山村。说实在的,家乡并没有给过他们任何东西,他们两手空空,带着破旧的行囊和美丽的梦想,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省吃简用,却把辛苦所得的大部分,寄给了家乡的父老。

记得一年春节前夕,在肇庆车站,我看到了一幕至今都不能忘怀的感人情景。当时我在车上,看到站台上黑压压100多个女工,清一色的灰色工作服。车上也有10多个女孩,穿着同样的服装。都大约二十来岁,来自四川遂宁的农村。

车下的姑娘们都含着眼泪,一次次挤到窗前,向同伴们重复着要带给父母的话。我也听出来了,因为加班,今年她们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回故乡过年。

当列车徐徐启动,车下100多人,几乎是同时放声大哭起来,车内的姑娘们,更是抱在一起痛哭,那情景震撼了车箱里的每个人。这些故乡的孩子啊,故乡究竟又给过你们什么?

后来看到春节前后的民工潮,我没有反感,有的只是一种尊重。他们胸怀理想,眼含渴望,都是故乡的好孩子,必将成为支撑故乡发展的脊梁。这又使我想起了海外华侨,他们当初也是身无分文,背井离乡,受尽了无数的屈辱和艰辛。而每当祖**亲有难,又总是他们首先站出来,不论是抗战时的捐赠,还是改革开放这二十年里的投资,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出于对祖**亲真心的爱恋。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当我已完全放弃回家打算,抱定四海为家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回到已经离开二十年的家乡,到一所大学做了一名教师。

然而,当坐上回家的列车时,我就已经在想:故乡,当真的投入到她的怀抱,她还是从前的模样吗?你还会为她传来的每一个喜讯而彻夜不眠吗?你还会为她的每一次进步而忘情欢呼吗?她还是你心底的那盏明灯,无时无刻不在激励你奋发向上吗?我不敢肯定。

我想起了梦里的江南,想起了贫瘠的贵州,也想起了这二十年里曾经到过的许多地方,此时已经在心里隐隐作痛,离开了她们,我才能深深地感到我爱她们。

故乡远,故乡近-诗歌 第7篇

九月的乡间

过去和现在早已脱节

散落田间的小青蛙

在小花狗的追逐下

像个没娘的孩子哇哇奔逃

老屋的厨房

鲜有炊烟袅袅

倚门的老妈妈还在久久瞭望

远方打工的牙子

蒿草已漫过老娘的脖颈

赶集的羊肠小道

早失了年轻时的青春活力

四个轮子取代了曾经的.欢声笑语

歇脚的垭口凉风嗖嗖

曾经最美的画卷装贴进岁月的相册

千年的老街

呢喃着曾经的过往

青石板的容颜

篆刻着一段岁月的沧桑

骑门柜的店铺早已打烊

纯净的蓝天,素雅的你我

青花小鼻涕的笑脸

正在渐渐远去

蓦然回首,阑珊处

故乡 第8篇

琦君《桂花雨》原文

教学实录

……师:为什么说

师:为什么说这句话 (“父亲点上檀香, 炉烟袅袅, 佛堂就像神仙世界。”) 是围绕着“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桂花雨”来写的呢?

生:因为就像是“神仙世界”。

师:神仙世界有烦恼吗?

生:没有。

师:全是什么?

生:快乐、幸福!

师:这就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故乡的感觉。

师:快乐、幸福的神仙世界, 这就是让我魂牵梦萦的———

生:故乡。

师:你们这么读“故乡”, 我不满意。到下课时, 我一定让你们心中“故乡”这颗种子发芽。还有哪些地方是表现“魂牵梦萦”的?

生:“一提到桂花, 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这句话是说“魂牵梦萦”的。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魂牵梦萦”?

生:“一提到”和“仿佛”。

师:有人说加个“就”更好了, 要把那个有“就”的感觉读出来。

生:“一提到桂花, 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师:有点魂牵梦萦的感觉了。我们继续学习, 还有吗?

生:“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 这是凌霄花, 这是叮咚花, 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 最喜欢的还是桂花。”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还是桂花。”

师:还有哪个词?

生:“除了”“最”。

师:“除了”“最”“还是”。我觉得你读的时候没感觉, 再读一遍。 (生读)

师:哦, 快了, “种子”快发芽了!再找———

生:我觉得还有最后第二自然段。“我回家时, 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 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为什么说这段话是围绕着“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桂花”的呢?

生:“再香”和“还是”两个词表现出来的。

师:这是谁说的?

生:母亲说的。

师: (板书“母亲语”) 你把这句话好好读一读。当时母亲已经从老家搬到了杭州, 你们想想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想起了什么?作者40年后把它写下来时, 又想起来什么?我相信你们也想到了, 把它读出来。

生:“我回家时, 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 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知道母亲想到什么了?

生:故乡。

师:作者写下来的时候仅仅是说家乡旧宅院子里的桂花香吗?她想到了什么?

生:故乡。

师:让她想起故乡的还有什么?

生:“于是父亲诗兴发了, 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把后面的三个字读得慢一点就更好了!花雨缤纷——

生:入———梦——甜!

师:为什么说这个地方是围绕着“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桂花”的呢?

生:因为父亲的诗是写桂花的。

师:对, 这里写了父亲的诗。作者60岁的时候还记得那么清楚, 父亲是口占一绝的, 没有写在纸上。60岁的老人想起了10岁时父亲写的诗, 她想起了什么?

生:故乡。

师:味道还没有读出来, 还差那么一点。知道为什么吗?在第一段里面找。哪个词是围绕“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桂花雨”的?那句话、那个词你找到了, 读“故乡”的情味就解决了。

(生找相关语句)

生:我觉得是“桂花有两种, 月月开的称木樨, 花朵较细小, 呈淡黄色, 台湾好像也有, 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 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师:一个60岁的老人想起了她童年的故乡的桂花, 你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想到?

师:把这句话再读读, 想一想, 60岁的老人这时候在哪里?

生:台湾。

师:她老家是哪里?

生:浙江。

师:她的童年在哪里?

生:浙江。

师:她出生在温州, 她的少年是在杭州, 现在却到了台湾。一个垂暮老人, 在异地他乡, 远隔重洋, 到了海峡那一岸, 闻到了桂花……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虽然她说得很普通很普通, 但在这普通的句子里却有着别样的故乡情味。读———

生:“桂花有两种, 月月开的称木樨, 花朵较细小, 呈淡黄色, 台湾好像也有, 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 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师:“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哪个字最动情?

生:乡愁。 (师板书)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魂牵梦萦。

师:是什么让她魂牵梦萦?

生:故乡, 桂花。

师:作者为什么说“台湾好像也有”?

生:“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

师:所以她说———“好像”。“好像”“也有”, 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家乡的金桂这儿也有, 可是家乡的金桂比这儿的香。

师:对了, 家乡的金桂比这里的香啊, 所以说“这里好像也有”。作者把台湾的金桂当作是安慰自己乡愁的咖啡。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读出60岁老人仿佛闻到了故乡桂花的香味。

生:“桂花有两种, 月月开的称木樨, 花朵较细小, 呈淡黄色, 台湾好像也有, 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 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师:有那么点味道了, “引起”后面停一停, 这样乡愁的味道就更足了。读的时候注意节奏、停顿。 (生齐读)

师:作者说“桂花有两种”, 说的是哪里的桂花?

生:故乡。

师:所以她这里文字虽然写得很朴素, 但因为融入了对故乡的感情, 所以读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亲人, 看到了自己喜欢的小东西。能不能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看来“种子”要发芽了!找找书上 (课本上的课文) 有这句话吗?

生:没有。

师:再读读看看, 哪些是发给你们的纸上有而书上没有的?这就是作业。看看那些句子和段落, 是不是也在写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桂花雨?看看你们的“种子”有没有发芽?把你们认为最动情的话再读一遍。

生: (齐读) “桂花有两种, 月月开的称木樨, 花朵较细小, 呈淡黄色, 台湾好像也有, 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 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师:是啊, 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再读———

生:“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

师:把这个让你魂牵梦萦的词读出来———

生:故乡!

教学谈

要上《桂花雨》, 我习惯性地就把“课文”拿来读, 很失望。所以, 我很佩服祝校长和薛校长两位“高手”, 能把如此的课文讲得如此的精彩, 我自认为做不到。于是, 我找原文来读, 我就想试试看四年级的孩子能不能读明白。我加了一些注。课前跟学生见面, 问了一下, 原文中他们不认识的字大概有六七个吧, 都查了字典。我觉得不错, 学生能读懂。

一上课, 我用了将近10分钟朗读原文, 我觉得必须要读。为什么?学生很难理解这篇文章, 就像给中学生讲《背影》一样, 老师讲得泪流满面, 学生听得无动于衷。所以, 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这样一种“乡愁”的情境, 我宁愿花10分钟去读, 放慢了读。

读完以后, 让学生比较课文和我发给他们的原文, 题目相差了3个字:故乡的。由此, 从“故乡”切入, 我的整个课堂就是从“故乡”到“乡愁”。一个在异乡的人想故乡的情感叫乡愁, 这句话我想了半天没讲, 为什么?我觉得对孩子心底的一颗还没发芽的“故乡”种子“催肥”不好, 所以我就从“故乡”开始, 让学生找作者说得最动情的话。学生一下子就找出来了, 就是“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散文最要紧的就是“文眼”, 教材在删改的时候却把最重要的“文眼”给删掉了。

这篇文章的“眼睛”就是这么一句话。当学生找到这句话的时候, 我让他们读, 读到动情。接着让学生再找:还有哪些动情的句子?这些动情的句子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是怎样围绕最动情的这句话来说的?从“文眼”到“关键词”, 从“关键词”到“结构”, 这是读散文的一种基本方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了。那么拓展开来, 让学生在全篇课文当中来找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还有哪些地方, 其实读完原文以后, 学生都能从任何一个段落、任何一个句子找到与“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话有关联的地方, 这就是“神”。只要抓住了“神”, 让“形”散开去吧!学生开始到处去找, 只要是他们提到的我都能跟着走。

最后要回到找出的“神”, 还得有个收缩。我很“狡猾”地让学生去找:那“魂牵梦萦”的是什么?是故乡。紧扣这句话的还有一句话, 还有一个词, 学生很快找到“桂花有两种……”, 找到“乡愁”。在这个地方, 我有意地指导学生学习在散文细微处阅读的方法, 就是从平常的、朴素的文字中读出深蕴的情怀。“桂花有两种”, 这句话实际上带有说明性, 但是我引导学生“这就像描述一个你最喜欢的小东西, 读出那样的情感”, 然后由此导出“乡愁”, 回归到“故乡的”“桂花雨”, 这就是“收神”———“神”怎么出来, 就是要靠“乡愁”收缩。“魂牵梦萦”的是什么, 是为了收缩作铺垫。

总之, 我觉得四年级的学生读这样一篇文章没有任何问题。学生之前不知道“魂牵梦萦”, 看了注释后他很容易就知道了, 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故乡故乡(组诗) 第9篇

把你放在哪个地方,才会找得到

我的心跳。或者走回村庄,或者找到那颗燃烧的头颅

或者踏入时间的同一条河流

山歌,远远传来。眼前的岭岗

像山峰运送的一匹马,和梦想一起

在炊烟中驰骋。命运,驮走我的今生和来世

在此时有什么不同?天下人,和天下的哪粒爱情

能回答我的呐喊和绝望

看来,找一滴石头,刻上黄黄的姓名

比流下眼泪,更让人铭心刻骨

山路走了好久。一步一个脚印的人

找着心跳和眼睛,找着村庄深处

分行族谱上,黄黄的姓名

躺在杂草之中的清明

找到了石碑,找到刻痛眼睛的

那粒泪水了吗

祭 坟

清明,打马路过身边的坟茔

摇曳的荒草,深深藏进

柔软的内心,

乡村的回音壁上

刻满祖先黄黄的姓名

这一刻,透过历史的香烟

我看到天空飘荡的泪水

抚摸着颤抖的脚步声

轻点,再轻一点。我想听清

祖先的心跳

牵着我的眼泪

找到喊痛灵魂的声音

碑 文

苍天的表情,刻痛我

活下来的

石头

有一块做了

苍天的眼泪

我的头颅就住在这里。像我的漫漫长夜,守着山峰

在地上

种下的

很多墓碑。风中的浮云

笑容已经很老,飞扬的乱发,其中的一根

走到天空的尽头

抱住一粒粒凝固的文字

失声痛哭

悲怆的声音

在空中飘

啊。我躺在大地的四肢

一节节

都做了寒冷的冰凌

我想去别的村子

我想到隔壁村子去看看我心疼的女儿

牛,是我其中的一颗

长满伤痕和泥巴

村子中央的风

让我看上一眼

我的泪水请让我看上一眼

好地方

天空的,炊烟和屋顶

同山岗住在一起。霞光中心的

火,和生活坐在一起的

大风,住满湘西山脉的

一座小吊脚楼

甜蜜幸福活下来的地方

美丽的风声,依旧站起来

一些青瓦和粗木头

依旧站在养活白天和水源的地方

好地方,面对神龛和土地坛

坐下来。很多笑容,在身边,走来走去地

走向天空

无边,

贞洁的蓝,明亮的霞光,奔跑在春天

一个个好日子

奔跑着的地方

神歌和水田

流淌的绿色

在湘西山脉来回走动

大风中的波浪

到处都有犁耙

走路的声音。到处都是湘西大地上

活着的,

正午的阳光

土地坛

朴素的祭祀,养活了很多

活下来的

小泥屋。青烟和陶罐也

活了下来。蓝天,高高、远远的蓝,

盖满大地,树皮和青草盖满大地

无言,

庄严的泥香

好多年了我的脚印依旧住满土地坛四周

青烟衔来的

风调雨顺

下在今天,犁耙和油菜田住下来的早晨

草鞋和粪肥

也住了下来

一辈子要做很多事情。汗水,

只是我们其中的一个

土土男人,面对浩浩长天留下劳累辛苦的

只言片语。命运

从不说话,油菜籽只是

其中的一粒

活在心上

写故乡的随笔:故乡中秋 第10篇

出太阳不冷,吹凉风就冷了。得穿外套。因为地势高,庄稼都长得迟,还有没有掰的玉米,没收的稻谷。烤烟收购接近尾声,有些农家还没熄烤烟火,有些熄了,没卖完,正在分等级理烟。

在家的多是女人,老人,孩子。青壮年多在外打工。几乎每家都与城市有关系,或是这个在城里,或是那个在城里。

农村也在进步,路修通了,网接通了,若不缺钱,在农村反而易于养生。

我在家睡得着,睡得沉。得爹妈叫我我才能醒才能起床。在成都不是这样,老早就起了。在外有根弦绷着,在家这根弦不在了,人就松懈了。

老家的菜好吃。主要是味道是自己熟悉的味道。菜也好,肉也好,不好看,好吃。菜都是地里现摘的,鲜。人总是喜欢童年时喜欢吃的东西。

风景好。我们小寨四面环山,山有山崖,也有梯田似的土地。种庄稼的人少了,树多了。山脚下,是个平整的坝子,人户坐落在坝子边缘,坝子里种着庄稼。倒像是阳朔看到的山水人家。

夏天的山林就一个颜色,绿。秋天的山林五颜六色。有红,有黄,有青,有墨黑。刺杉就是墨黑的,一整片一整片。罗楸,各种乔木,叶子黄了,开始落。灌木,杂木,就色彩斑斓。

稻谷金黄,一片连出去,好看。居然还有流水。早年,我家门口有条沟,沟里每天淌着水。后来没水了。现在,水又有了,还不小。哗哗啦啦留着,动听。也还有虫唱,鸟鸣,风啸。山庄静谧,像世外桃源。

在路上,我给同行老乡说,我们老家真是偏远得不能再偏远的地方。在外面,别说我们乡镇的名字,就是县城名字人家也未必听过。问哪的?只能说是泸州的。其实和泸州唯一的关系,就是同属一个市。我们那里云贵川交界,算是远离江湖庙堂的地方了。

我们从这么远的地方走出去,真不容易。要经历层层阻碍。现在我们谋生只能在外面谋,但根始终在老家。人际关系割舍不了,情感上也割舍不了。

上一篇:汽车涂装理论考试下一篇:美丽心情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