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

2024-07-17

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精选9篇)

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需二个课时讲授;首先通过以前学过的频率、中位数等等知识,复习旧知,由频率分布的相关知识导入课题,这样消除了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突然性和盲 目性。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操作中,同时操作中让学生理解“频数、频率分布表„”概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折线图的制作步骤; 会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表示数据; 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的过程,体会由样本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整理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 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点:频率分布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的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媒体:幻灯片、直尺。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它们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数据 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里的一次代 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 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ⅰ.复习提问

可由教师概述如下意思:前面讲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数,它们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里某个学科的考试情况,有时不仅要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些我们要来学习如何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ⅱ.新课教授

课前准备: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去超市做调查。小亮记录的结果如下:

小明按饮料的品牌分类,用画“正”字的方式记录购买各品牌饮料的人数,并计算购买各品牌饮料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饮料品牌画“正”字记数人数/名百分比 k正 正 正1530% b正 918% l正 918% q正 一612% 合计50100% 教师提问:

1.你认为谁的记录方式好?根据记录的结果能很快说出购买哪种品牌饮料的人数最多? 2.通过对本超市一天销售饮料的调查结果,能大概推算各品牌的饮料在本地的市场占有率吗?

显而易见,通过上面的统计表,可以很直观的看出购买各品牌饮料的人数及相应的百分比。师:k出现的频数是15,频率是,把各个 类别及其对应的频数 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所得的表格就是频数分布表。例如上面我们所列的这个表格就是一个频数分布表。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图形直观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分布情况:

这样的统计图叫做频数分布直方图。ⅲ.练习

我们看一则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34837万户,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数为3.44人。20 03年10月,抽样调查全国42927户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数为2.9 7人。调查班上全体同学的家庭人口数。

(1)小组讨论后,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开展调查。(2)汇总数据,填写频数分布表,计算频率。家庭人口数123456„合计 家庭户数 频率

(3)画频数分布直方图表示结果。

(4)计算人口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在课下完成这个练习。(同时还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关系)除了以 上练习外,还要再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在咱们班同学中,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和3.44与2.97哪个更接近?

2.要了解全国所有家庭人口的平均数,以咱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为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如何 ?

3.要了解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口的平均数,以咱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为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如何? 板书设计: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1)

一、复习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新授 频数分布图 第二课时: ⅰ.复习提问:

复习上一堂课讲的“引入例”及其求解过程,自然引到作频率分布和画频率分布直方图。ⅱ.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画图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

生:为了更直观的显示数据。

师:画图的目的是为了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为此目的,通常用小长方形的面积来表示各组频率的大 小.这样就要构造一个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系,使其横轴表示数据,纵轴表示频率与组距的比值.然后指出;为了便于画图,两轴的交点不一定是坐标为(0,0)的点,两轴的单位长可以不同。

还有,它与频率分布表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结果的两种形式,互为补充,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说明频率分布的情况。现在我们看这个例题:

161 164 159 153 161 162 161 164 165 158 165 157 157 163 160 162 162 159 154 16 2 152 154 157 161 167 162 163 164 154 158 165 163 161 153 149 162 164 168 154 162 158 170 157 158 155 161 166 157 154 159 159 162 158 155 165 150 171 174 167 168 158 157 160 160 168 152 157 158 155 160 170 169 156 161 159 158 157 155 159 161 师:面对大量无序的数据,回答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因此,我们需要先对数据进行分组统计,用表格或图形来反映数据的全貌。[教法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于每一步,先由各小组提出做法报告每一步的结果,然后适当开展一些讨论,以有利于熟悉解题每一步的要求,发现学生在理解上述要求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这样一种处理例题的方法,上述例题的学习过程也起到了课堂练习的作用。师: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80 名男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法]:教师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最大值是174,最小值是149,它们的差是: 174-149=25(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注: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9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4.列频率分布表(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1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画“正”字计数,得到各组的频数和频率: 148~150147.5~150.5 22.5% 151~153150.5~153.5 45.0% 154~156153.5~156.5正 正1012.5% 157~159156.5~159.5正 正 正 正 22 27.5% 160~1621509.5~162.5正 正 正 正2025.0% 163~165162.5~165.5正 正 一1113.75% 166~168165.5~168.5正 一67.5% 169~171168.5~171.5 45.0% 172~175171.5~174.5一11.25% 合计80100% 在学生列出频率分布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教法]: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而且能掌握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步骤和要求。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清楚地反映了身高的分布规律。

更进一步,为了更直观地刻画数据的总体规律,我们还可以在得到频数分布直方图 中取点,并把这些点连起来,得到频数折线图:

ⅲ.练习

学校要订购校服,男生的校服从小到大有6个号码。

(1)根据上面80个身高数据,按下表的分组统计各组人数,并计算频率。人数/名 频率

(2)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3)对订购各号码校服的数量或频率提出你的建议。ⅳ.课堂总结: 1.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2.方法小结:

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 分布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 .列出频率分布表;5.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 第2篇

1、要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应选择( )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D、表格统计

2、下列关于统计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某部分的具体数量

B、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事物的变化情况

C、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D、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之和是1

3、根据下面的条形统计图分析,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

A、步行的人数最少,仅为90

B、步行的人数为50

C、坐公共汽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

D、步行与骑自行车的人数之和比坐公共汽车的人数要少

4、甲、乙两人参加某体育项目训练,为了便于研究,把最后5次的训练成绩分别用实线和虚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下面的结论错误的是( )

A、乙的第二次成绩与第五次成绩相同

B、第三次测试中,甲的成绩与乙的成绩相同

C、第四次测试中,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多2分

D、5次测试中,甲的成绩都比乙的成绩高

5、百货商场服装部对7月份的某周销售衬衫情况作了如下统计: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4 10 15 12 14 18 20

根据上表做出反映衬衫销售的条形图。

◆ 典例分析

例:某校七年级(3)班数学考试成绩如下表:

请解答以下各题:

(1)计算及格率及优秀(80及80以上)率;

(2)哪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其百分比是多少?

(3)根据上图的数据分优(80及以上)、良(60~79)、中(40~59)、差(40以下)分四部分制作扇形统计图;

(4)能否分成优分、及格、低分三部分制作扇形统计图?

解:(1)及格率75%,优秀率31.25%;

(2)70~79分的最多27.08%;

(3)如图:

(4)能。

评析:根据题中已知的统计表格来研究问题,是统计里常用的方法之一。本例利用统计表进行相关数据的计算以及制作扇形统计图,特别是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时,我们应该要掌握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所需要的一些数据,如百分比,圆心角的度数等。

◆课下作业

●拓展提高

1、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据可以转换成( )

A、扇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D、既不能表示成扇形统计图也不能表示成折线统计图

2、某校对初一的300名学生某次数学考试的成绩作了一次调查,将各范围的得分率绘制成扇形统计图(如图),则76~90分这一分数段的人数为( )

A、30 B、75 C、9 D、90

3、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观众可以参加场外打分,方式是打电话、发送短信、登录网站,电视台将观众支持的情况用条形统计图显示出来,从直条的高度,能直观地看出各位歌手受观众支持的情况;若用 ,则能显示各位歌手受观众支持的变化情况;若用 ,则能清楚地看到各位歌手受观众支持的比例;若用 ,则能准确地显示各位歌手受观众支持的人数。

4、下面是一个病人在生病期间护士帮他记录的体温,请在下图用折线图恰当地表示。

从自己画的统计图中读出信息,并填空:

(1)这位病人的体温最高是 ℃,最低是 ℃;

(2)在4月8日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为 ;

(3)从体温表中,猜测一下这位病人的病情是 (填恶化或好转)。

5、下图是小黄作的一周的零用钱开支的统计图(单位:元)

分析上图,试回答以下问题:

(1)周几小黄花的零用钱最少?是多少?他零用钱花得最多的一天用了多少?

(2)哪几天他花的零用钱是一样的?分别为多少?

(3)你能帮小黄算一算他一周平均每天花的零用钱吗?

6、学期结束前,学校想调查学生对七年级数学实验教材的意见,特向七年级400名学生作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

意见 非常喜欢 喜欢 有一点喜欢 不喜欢

人数 200 160 32 8

(1)计算出每一种意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2)请选择恰当的统计图表示各种意见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情况;

(3)从你画出的统计图表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7、如图所示两个统计图,左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厂一厂、二厂工业产值增长情况,右图反映了一厂、二厂各类人员人数情况。

(1)从图①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很快?

(2)从图②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些?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些?哪个厂总人数多些?

(3)结合两个图表所反映的两个厂的情况,你如果是该总厂的厂长,分析一下决定厂的产值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哪些?要做什么调整?

●体验中考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考题)要反映乌鲁木齐市一天内气温的.变化情况宜采用( )

A、条形统计图 B、扇形统计图 C、频数分布直方图 D、折线统计图

2、(20广东广州中考题)如图是广州市某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24℃

B、这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为16℃

C、这一天中2时至14时之间的气温在逐渐升高

D、这一天中只有14时至24时之间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3、(年广东肇庆中考题)如图是参加国际教育评估的15个国家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的统计图,则平均成绩大于或等于60的国家个数是( )

A、4 B、8 C、10 D、12

4、(2009年福建福州中考题)以下统计图描述了九年级(1)班学生在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月活动中,三个阶段(上旬、中旬、下旬)日人均阅读时间的情况:

(1)从以上统计图可知,九年级(1)班共有学生 人;

(2)图1中a的值是 ;

(3)从图1、2中判断,在这次读书月活动中,该班学生每日阅读时间 (填普遍增加了或普遍减少了

(4)通过这次读书月活动,如果该班学生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每日阅读习惯,参照以上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至读书月活动结束时,该班学生日人均阅读时间在0.5~1小时的人数比活动开展初期增加了 人。

参考答案:

◆随堂检测

1、B 2、D 3、C 4、D

5、

◆课下作业

●拓展提高

1、C 2、D 3、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统计表

4、如图:(1)39.5 ,37;(2)1℃;(3)好转

5、(1)周三,1元,10元;

(2)周一与周五一样多,周六与周日一样多,分别为6元、10元;

(3)6元;

6、(1)每种意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50%;40%;8%;2%;

(2)如图:

(3)绝大多数同学喜欢教材,点总人数的90%,不喜欢的人只占2%。

7、(1)一厂;(2)二厂工人多,一厂技术人员多,二厂总人数多;(3)决定厂的产值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技术。

●体验中考

《数据图形的表示》教学设计 第3篇

本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第三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该小节可分为3课时, 本课为第2课时。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工具来处理表格信息, 利用图文排版的方式组织或分析报告, 表达意图,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知识链的一个必要环节。

本课依据《信息技术纲要》, 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线, 贯穿图表的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与探讨的能力, 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图表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的基本能力, 对使用Office软件有一定基础;从心理的角度看, 学生有关注“生命和健康”的意识, 对贴近自身生活的“近视”问题, 有高度的兴趣和切身体会;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

(1) 学会将表格转换为图表。

(2) 选择适合的图表类型。

(3) 形成图表数据报告。

五、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数据需求, 选择合适的数据图表类型。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双主教学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小组为团队 (分为8个小组) 、以探究为手段、以能力为目标、以“自主先学—>问题生成—>追踪挖掘—>小组探究—>展学交流—>评价总结”为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互学、以好带差、展示互评。

七、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演示课件、在线问卷调查表、专题学习网站、Office办公软件。

八、教学时间

1 课时。

九、教学流程

十、教学实施过程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比较关注的“近视”话题为主线展开学习, 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其多一些学习的兴趣,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分创造的信心, 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注重实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方式灵活多样, 评价内容体现科学性, 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也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特别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的考查。

摘要:《数据图形的表示》一课通过图表工具来处理表格信息, 利用图文排版的方式组织或分析报告, 表达意图,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知识链的一个必要环节。本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纲要》的基础上, 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线, 贯穿图表的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与探讨的能力, 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图表的能力。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基础演练 第4篇

一、选择题

1.“奔向二零零八奥运”,这8个字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依次是8,6,2,13,13,2,12,7.其中笔画数是2的字出现的频率是().

A.0.25B.2C.0.15D.0.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100次,“正面向下”应恰好是50次

B.如果掷一枚均匀的硬币10 000次,“正面向上”的频率接近0.5

C.随着掷一枚硬币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频率逐渐稳定在0.25

D.抛掷一枚硬币10次,有7次“正面朝上”,则抛掷一枚硬币1 000次,应有700次“正面朝上”

3.记录一个人的体温变化情况,最好选用().

A.扇形统计图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D.都可以

4.数学老师布置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课代表将全班同学的答题情况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如图1),根据图表,答对9题以上(包括9题)的学生数与全班学生数的比是().

A.0.16B.0.52 C.0.92 D.0.32

5.某校七年级学生总人数为500,其男女生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则该校七年级男生人数为().

A.48B.52C.240D.260

6.某校七(1)班的全体同学最喜欢的球类运动用图3所示的统计图来表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喜欢各种球类的具体人数

B.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全班的总人数

C.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全班同学喜欢各种球类的变化情况

D.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全班同学最喜欢各种球类的人数的比例关系

7.如图4,这是某地2005年和2006年粮食作物产量的条形统计图,请你根据此图判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2006年三类农作物的产量比2005年都有所增加

B.玉米产量和杂粮产量增加的幅度大约是一样的

C.2005年杂粮产量约是玉米产量的六分之一

D.2005年和2006年的小麦产量基本持平

8.在“十一”长假期间,某风景区接待游人情况如图5所示,关于这七天游览该风景区的人数说法错误的是().

A.1日至3日人数在增加

B.3日到5日人数逐渐减少

C.5日到7日人数在减少

D.3日人数最多

9.图6是张亮、李娜两位同学全学期零花钱各项支出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下列对两位同学购买书籍支出占全学期总支出的百分比作出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张亮的百分比比李娜的百分比大

B.李娜的百分比比张亮的百分比大

C.张亮的百分比与李娜的百分比一样大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10.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用____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用___表示.

11.某班学生参加数学考试.在这次考试中,已知分数为90的频数为6,频率为0.12,则这个班学生的总人数是.

12.某班举行的一次法律知识竞赛中,有5人得100分,10人得90分,15人得80分,3人得60分,2人得40分,1人得30分,那么,得分的频数最大,得60分的频率是.

13.在一次班干部的竞选活动中,得票结果如表1所示.(总票数为50)

上表数据显示,小林的得票频数是____,得票频率为____;小丽的得票频数是____ ,得票频率为____.

14.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红色、黑色、白色的玻璃球共有40个,除颜色外其他完全相同,小李通过多次摸一个球试验后发现摸到红色、黑色球的频率分别为15%和45%,则口袋中白色球的数目很可能是.

15.十一期间,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设立了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如图7),并规定:顾客购物20元以上就能获一次转动转盘的机会,当转盘停止时,指针落在哪一区域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品.表2是活动进行中的一组统计数据.

(1)由表可知,当转动转盘100次时,有 ____次落在“圆珠笔”扇形区域上,其频率是68%,此时,有____次落在“钢笔”的扇形区域上.

(2)当转动转盘的次数为1 000时,有70次落在“圆珠笔”的扇形区域上,落在“圆珠笔”的扇形区域上的频率是.

此时,有次落在“钢笔”的扇形区域上,其频率是.

(3)观察表中的数据,当转动很多次以后,落在“圆珠笔”的扇形区域上的频率比较稳定,稳定在左右.

16.地壳由很多元素组成,其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要想使别人一目了然地、粗略地知道地壳是由多种含量不同的元素组成的,采用来表示这些数据比较好.

17.图8是根据某市2003年至2007年工业生产总值绘制的折线统计图.观察统计图可得:增长幅度最大的年份是年,比它的前一年增加亿元.

18.图9是某市8月1日至8月7日每天最高、最低气温的折线统计图,在这7天中,日温差最大的一天是.

三、解答题

19.图10是反映某厂两个车间2007年的工业产值的情况,请仔细观察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统计图看,哪个车间的产值高?两个车间的总产值哪个季度高?

(2)根据条形统计图,请画出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看,哪个车间的产值增长快?第三季度哪个车间的产值是下降的?

20.图11是某校三个年级学生人数分布扇形统计图,其中八年级人数为408,表3是该校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情况统计表.请你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求该校八年级的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百分比.

(2)求表3中A、B的值.

21.某商店按图12给出的比例,从甲、乙、丙三个厂家共购回饮水机150台,商店质检员对购进的这批饮水机进行检测,并绘制了如图13所示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商店从乙厂购买的饮水机台数是多少?

(2)所购买的饮水机中非优等品的台数是多少?

(3)从优等品的角度考虑,哪个工厂的产品质量较好些?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1.A2.B3.C4.B5.D6.D7.D8.B9.B

三、19.(1)由条形统计图可得,一车间的产值高,两个车间的总产值第四季度高.

(2)画图略.由折线统计图可得,一车间的产值增长快,第三季度二车间的产值是下降的.

20.(1)1-28%-38%=34%.(2)816÷0.34=2 400,所以A=2 400-(840+816+144)=600,B=1-(0.34+0.25+0.06)=0.35.

21.(1)150×40%=60(台).

所以该商店从乙厂购买的饮水机台数为60.

(2)由题图13知优等品的台数为:

50+51+26=127.

所以非优等品的台数为150-127=23.

七年级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计算机内的信息表示方法。(2)知道ASCII码和汉字代码。2.过程与方法

掌握二进制和十进制的换算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信息表示的规范和准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ASCII码和汉字代码。难点:进行二进制和十进制的简单换算。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准备】

PPT、以及教材以外的生活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提问:(1)我们是如何表示数字的?

(2)我们的大脑又是如何记忆往事的呢? 2.介绍计算机与二进制。

由于计算机的结构决定了计算机中数据的表达方式,计算机的逻辑电路通常有两种状态:通电与断电、充电与放电、高电位与低电位。因此,计算机中的各种数据,通常都是用二进制编码形式来表示、存储、处理和传送的。

(1)、计算机的为什么要使用二进制表达信息呢? ①、技术实现简单。②、简化运算规则。③、适合逻辑运算。④、易于进行转换。

⑤、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

(2)二进制和十进制的介绍;

①、十进制:

共有10个数码(0 • • • 9),逢10进1 基数:10 ②、二进制:

共有两个数码(0和1),逢2进1 基数:2(3)介绍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转换。(4)介绍数据的单位;

3.介绍英文字符和数字字符的代码(1)、ASCII码。

ASCII码是一种常用的字符代码。它用7位二进制数表示128种不同的字符。它们分别为:数字0~9,大小英文字母各26个,还有一些通用符号和一些控制符。

4.汉字的代码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决定了汉字的存储形式,汉字有输入码、国标码、机内码、字形码、地址码等。这里重点介绍国标码——GB2312-80。【小结】

1.计算机中数据是如何表示的?

计算机中的数据都是采用二进制编码表示的; 2.十进制如何转换为二进制?

整数部分采用除2求余数法,即除2逆序取余; 小数部分采用乘2取整数法。顺序取整。3.二进制如何转换为十进制?

用每一位的数码乘以该位的位权,然后相加所得之和。

4.计算机中数字、字符的编码——ASCII码。使用7位二进制数来表示。5.中文字符采用国标码。

【练习】

1.将十进制数17转换为二进制数; 2.将二进制数1100001转换为十进制数;

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 第6篇

概念

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单位“1”),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的百分比之和等于“1”。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反应变化趋势。

作用

作用:能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与比例。

扇形面积与其对应的圆心角的关系是:

扇形面积越大,圆心角的度数越大。

扇形面积越小,圆心角的度数越小。

扇形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与百分比的关系是:圆心角的度数=百分比×360度

扇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圆柱形的。画扇形统计图的步骤:

1.根据所给的部分量和总量,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2.用360度乘以相应百分比,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所对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画一个半径适当的圆,根据圆心角度数画出对应扇形。(注意各部分扇形加起来必须是整个圆)

4.分别在各个扇形中标出对应部分的名称和百分比。特点

通过扇形的大小来反映各个部分占总体的百分之几。

扇形统计图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扇形统计图可以让一些杂乱无章的数据变得清晰透彻,使人看上去一目了然,利于计算各种数据,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怎样做

扇形统计图是说明事物的结构、比例的图形。所以它的制作步骤是:

1、把各组的数值在总量中所占比率计算出来。

2、再用各组的比率乘以360°,得出该组在统计图中扇面的角度。

的含义及其表示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

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二、学生活动

1.介绍自己;

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

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数学建构

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3.集合的表示方法:

另集合一般可用大写的拉丁字母简记为“集合A、集合B”.

4.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5.有限集,无限集与空集.

6.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表示出下列集合:

(1)中国的直辖市;(2)中国国旗上的颜色.

小结:集合的确定性和无序性

例2 准确表示出下列集合:

(1)方程x2―2x-3=0的解集;

(2)不等式2-x<0的解集;

(3)不等式组 的解集;

(4)不等式组 2x-1≤-33x+1≥0的解集.

解:略.

小结:(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⑴,无限集⑵与⑶,空集⑷

例3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列举法表示:

(1){(x,)| x+ = 3,x N, N }

(2){(x,)| = x2-1,|x |≤2,x Z }

(3){| x+ = 3,x N, N }

(4){ x R | x3-2x2+x=0}

小结:常用数集的记法与作用.

例4 完成下列各题:

(1)若集合A={ x|ax+1=0}=,求实数a的值;

(2)若-3{ a-3,2a-1,a2-4},求实数a.

小结: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2.练习: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 x|x+1=0};

②{ x|x为15的正约数};

③{ x|x 为不大于10的正偶数};

④{(x,)|x+=2且x-2=4};

⑤{(x,)|x∈{1,2},∈{1,3}};

⑥{(x,)|3x+2=16,x∈N,∈N}.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奇数的集合;②正偶数的集合;③{1,4,7,10,13}

五、回顾小结

(1)集合的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集合的表示——列举法、描述法以及Venn图;

(3)集合的元素与元素的个数;

(4)常用数集的记法.

六、作业

检验数据的处理和检验结果的表示 第8篇

1.1误差的基本概念。检验实质上是借助于某种手段或方法, 测量产品的质量特性值, 获取质量数据后与标准要求进行对比和判定的活动。由于测量具有不确定度, 一个检验员用同一种方法, 在同样的条件下, 对同一产品的某种质量特性进行多次检验, 每次检验所得到的数值不会完全相同。即使是技术很熟练的检验员, 用最完善的方法和最精密的仪器测量, 其结果也是如此。检验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说明检验过程的测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经验、知识不断丰富和测量方法、手段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测量误差可以被控制得愈来愈小, 但不可能完全把测量误差消除。误差可定义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给出值—真值 (1)

式中:给出值———包括测量值、实验值、标称值、计算近似值等。

真值———指某特性值的真实值。

1.2相对误差。定义:相对误差表示的是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值

相对误差不仅能反映误差大小, 而且能反映测量的准确度。相对误差越小表示测量的准确度越高。

1.3误差的产生原因。1.3.1计量器具、测试设备及试剂误差。由于测量设备本身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如刻度不准确、未经校准、稳定性、精确度、灵敏度不够而导致检验中产生的误差。1.3.2环境条件误差。测试环境 (如:温度、湿度、气压、振动、磁场、风、尘等) 达不到要求而造成的测量误差。1.3.3方法误差。检验方法不正确而造成的检验误差。1.3.4检验员误差。检验员的不正确操作或生理缺陷造成的检验误差。1.3.5被检产品误差。抽样检验时由于批质量的均匀性、稳定性而影响抽样的代表性差异所造成的检验误差。

1.4误差的分类。1.4.1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变时, 按某种确定规律变化的误差。1.4.2随机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的变化不确定预定的方式变化的误差。引起随机误差的因素是无法控制的, 因此随机误差不能修正。随机误差具有统计规律, 可应用统计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估计。也可通过增加测量次数的办法在某种程度上减小随机误差。1.4.3粗大误差。超过规定条件下所能预计的误差。粗大误差是由于人为的读错、记错、算错, 或实验条件未达到规定指标而草草进行所造成的误差。在误差分折时只能估计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对由于粗大误差而产生的数据称为离群数据或环值, 必须从测量数据中将其剔除。1.4.4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是建立在误差理论基础上的一个新概念。误差的数学指标称为不确定度, 它表示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测量分散度。一个测量结果, 只有知道它的测量不确定度时才有意义。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不仅要表示其量值大小, 还必须指出其测量不确定度。测量数据分布的标准偏差, ε是测量不确定度的主成分, 称为标准不确定度。测量结果含有其它量值时, 应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乘以覆盖因子得到的是扩展不确定度 (展伸不确定度) , 也称为总不确定度。覆盖因子也称为置信因子。理论上认为只有对某一量值经无穷多次测量, 数据的分布才符合正态分布, 当测量次数越少时其覆盖范围 (分散性) 必然大于理想情况下的正态分布。分布中心与真值的差称为偏移量e, 是系统误差的表现, 表征了测量的准确度, 偏移且ε越小其测量准确度越高。分布的标准偏差ε为测量不确定度的主成分 (标淮不确定度) , σm表征测量的精确度, 在计量检定的合格判定中要求6σm≤2v。正态分布是由于测量随机误差而使测量值不确定所形成。测量数据的分布概率符合正态分布的结论, 这些概率值表明, 测量值超出±2σm的可能性为5%, 即在20次测量中最多只有一次, 而测量值超出136m的可能性只有0.3%, 即测量330次中最多只有一次。那么, 在十几次测量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应设法予以清除。这就是剔除粗大误差的理论依据。

2如何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2.1平均值的精密度。2.1.1等精密度测量。在消除系统误差后, 等精密度多次平行测量可以有效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多次测量平均值的分散程度一定比单次测定结果分布的分散程度要小。从正态分布的计算可知:

增加平行测量的次数.能够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2.1.2不等精密度的平均值及标准偏差。等精密度测量是指每次测量都是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其数据处理比较简单。若每次测量的条件不相同.如不同人。不同时在不同的实验室, 用不同的测量设备和不同的方法测量, 得到不同精密度的数据, 其数据处理就需要予以加权。

2.2如何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2.2.1系统误差的消除。系统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往往比随机误差的影响还要大, 所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消除系统误差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①照检验。所谓对照检验是以标准样品 (或标准器) 与被检样品一起进行对照检验。若检验结果符合公差要求, 说明操作和设备没有问题, 检验结果可靠。若不符合则以标准量的差值进行修正。②校准仪器。通过计量检定得到的测定值与真值的偏差, 对检验结果进行修正。③检验结果的校正。通过各种试验求出外界因素影响测量值的程度, 之后从检验结果中扣除。④选择适宜的测量方法。2.2.2控制检验环境和测量条件;正确选择测量设各和检验方法, 都是保证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2.2.3对检验员的要求①检验员误差。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 检验员的素质条件不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检验误差, 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只有对检验员严格要求, 选择训练有素的检验员, 才能高质量完成检验任务。a.技术性误差;技术性误差是由于检验员缺乏检验技能而造成的误差。b.粗心大意误差;粗心大意误差是由于检验员责任心不强, 工作马虎而造成的误差。c.程序性误差。程序性误差是由于工作程序混乱, 检验员精神压力过大而造成的误差。②技术性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止措施。影响技术性误差的因素有:a.缺乏必要的技术、生产工艺知识, 对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了解;b.检验技术不熟练, 对检验设备不能正确操作;c.生理上的缺陷, 如视力不佳等。防止发生技术性误差的措施有:a.检验员的情绪或精神状态不良;b.检验员的责任心不强, 对检验工作抱着满不在乎, 不重视的态度;c.检验项目的精度要求高、难度大, 检验员的精神过于紧张。防止粗心大意误差的措施有:a.简化检验方法或内容, 减少检验员的手忙脚乱的现象;b.采取不易发生差错的检验方法;c.采用自动化检验装置;③程序性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止措施。影响程序性误差的因素有:a.生产不均衡, 前松后紧, 检验任务过度集中;b.管理混乱, 产品放置混乱, 标识不清, 造成不合格产品的误用。防止程序性误差的措施有:a.加强生产管理, 实行二、四、三均衡生产;b.实行定置管理, 严格产品分区堆放、要有明显的界限和明确的标识;c.严格调运手续, 建立调度人员责任制, 防止误调、误用。

摘要:我们在产品质量检验过程中经常和数据打交道, 要把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报出并进行判定。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检验数据,处理,检验结果,表示

参考文献

[1]张志钧.也谈检验结果的数据处理[J].产品可靠性报告, 2002 (1) :34-35.

生活中的数据及其表示方法 第9篇

(1)据统计,我国平均每个县的人口约100万,那么其中1个人是一个县的人口的百万分之一.

(2)买一种福利彩票,一次中特等奖的机会只有百万分之一.

(3)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某种细胞的形状近似于球,它的直径约为百万分之一米,即1μm.

(4)计算机的存储器存储速度非常快,完成一次存储的时间一般只有百分之一秒到十亿分之一秒.

以上例子说明,生活中有很多较小的数据,这些数据究竟有多大?看下面的例子:

(1)如何测量1张纸的厚度?说说你的想法(例如:可以将若干张同样的纸放在一起进行测量,再计算平均每张纸的厚度).

(2)百万分之一米,即0.000 001 m,可记作10-6m,又称1 μm,一张纸大约多少微米?

(3)人体一种细胞的直径为1 μm,多少这种细胞直径连接起来是1 mm?

这些较小数如何表示呢?

我们知道,用科学记数法可以很方便地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大的数,同样,用科学记数法也可以很方便地表示一些绝对值很小的数.

例如:0.1 == 10-1;

0.001 = = 10-3;

0.000 000 001 = =10-9;

0.000 000 72 =7.2×=7.2 × 10-7.

这就是说,纯小数可以表示为a × 10-n的形式.想一想:其中a和n有什么规律?

[开眼界]

(1)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为8 844 m,它的千分之一是8.844 m,约3层楼的高度,它的万分之一是0.008 844 m,约0.8 cm,和你指甲的宽度相当.

(2)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约为44万m2,它面积的百分之一为4 400 m2,它面积的万分之一为44 m2,它面积的百万分之一为0.44 m2.

(3)40瓶1.25 L的可乐饮料约有100万滴,1滴是它的百万分之一.

(4)据调查,人类患癌症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

(5)非同胞生的兄弟姐妹是同天出生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

(6)纳米技术:纳米是长度单位,原称毫微米,就是10-9 m(10亿分之一米).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100 nm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从具体的物质来说,人们往往用细如发丝来形容纤细的东西,其实人的头发一般直径为20~50 μm,并不细.单个细菌用肉眼看不出来,用显微镜测出直径为5 μm,也不算细.简而言之,1 μm大体上相当于4个原子的直径.

纳米技术包含下列4个主要方面.

纳米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1~100 nm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

纳米动力学:主要是微机械和微电机,或总称为微型电动机系统,用于有传动机械的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光纤通讯系统,特种电子设备、医疗和诊断仪器等.用的是一种类似于集成电器设计和制造的新工艺.

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有了纳米技术,还可用自组装方法在细胞内放入零件或组件使构成新的材料.新的药物,即使是微为粒子的细粉,也大约有半数不溶于水,但如粒子为纳米尺度(即超微粒子),则可溶于水.

纳米电子学:包括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结构的光、电性质,纳米电子材料的表征,以及原子操纵和原子组装等.

[经典例析]

1.精心选一选

(1)用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x记作x=±a × 10n时,a是().

A. 没有整数位的数 B. 整数位数为一位的数

C. 整数位数为二位的数 D. 整数位数为三位的数

(2)百万分之一是().

A. 10-4B. 10-5C. 10-6D. 10-7

2.认真填一填

(1)大多数花粉是球形,直径约为20~50 mm,这相当于[ ]m.

(2)在显微镜下,人体内一种细胞的形状可以近似地看成圆,它的直径约为1.56 × 10-6 m,用科学计算器求出这种细胞的面积是[ ]m2.

[即学即练]

1.一个小立方块的边长是0.01 m.

(1)这个小立方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2)多少个这种小立方块才能摆成体积为1 m3的大正方体?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 0.001(2) 0.000 01 (3) 0.000 5

(4) 0.000 036 (5) 0.000 000 785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结果.

(1)银原子的直径为0.000 3 μm, 相当于多少米?

(2)随着微电子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半导体材料的精细加工尺寸大幅度缩小,目前已经能够在350 mm2的芯片上集成5亿个元件,1个这样的元件大约占多少平方毫米?

(3)1 nm相当于1根头发丝直径的六万分之一,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有多少米?(1 nm = 10-9 m)

4.查阅与百万分之一有关的资料,并向同伴描述它的大小.

[中考风向标]

1.(2006年·诸暨市)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国内销售的纤维制品甲醛含量标准,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针织内衣、床上用品等直接接触皮肤的制品,甲醛含量应在百万分之七十五以下.百万分之七十五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写成 ().

A. 75 × 10-7B. 75 × 10-6

C. 7.5 × 10-6D. 7.5 × 10-5

2.(2006年·眉山市)已知空气的密度为0.001 239 g / cm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 ]g / cm3.

上一篇:以研促教打造高效课堂下一篇:枸杞销售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