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方案(篆书与篆刻)

2024-05-24

书法教学方案(篆书与篆刻)(精选8篇)

书法教学方案(篆书与篆刻) 第1篇

书法教学方案 篆书与篆刻

(一)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汉族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秦朝以前:

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

汉印:

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汉印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往往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急就刻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饰。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分类

(二)肖形印

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一种古代玺印。又名蜡封或画像印。起源可上溯至战国时期。用途和今天打在火漆上的印章类似。肖形印有铜、玉、石和陶质。铜肖形印多用失蜡法铸造,上面带有象形的图案,凸出印背,印面则作凹入的相同图案。

鸟虫书体

亦称“虫书”、“鸟虫篆”。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鸟虫书,所以书幡信(符节之类)也。”清代段玉裁《注》:“鸟虫书,谓其或象鸟,或象虫,鸟亦称羽虫也。”春秋战国时已有此种文字,多用于兵器。汉代瓦当、印章中亦有发现。东周时多刻于兵器上。秦书八体中有“虫书”,新莽六书中有“鸟虫书”,用于旗帜、符信,也作印章文字。

花押印

花押,就是现代的个人签名。中国古代的花押,从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宋时,签名花押的风气非常流行,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花押。

白文与朱文,阴文与阳文

阴文,器物或印章上所雕铸或所镌刻的凹下的文字或花纹。印章的阴文也叫“白文”。阳文指表面凸起的文字或者图案。采用模印、刀刻、笔堆等方法,出现高出器物平面文字图案等。语出明 文彭 《印章集说·辨阴阳文》:“古所谓阴阳文者,言其用不言其体。”《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浦郎 把自己小名去了一个‘郎’字,写道:‘一方阴文图书,刻“ 牛浦 之印”;一方阳文,刻“布衣”二字。’”

工具材料展示:印床,毛笔,墨汁,砚台,刻刀,印石,宣纸,毛边纸,印泥„„

书法教学方案(篆书与篆刻) 第2篇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简介:《书法与篆刻》是美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书法与篆刻艺术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其中包括书法的用笔、结构、章法,篆刻的基础理论,作品欣赏以及工具运用等。使学生对书法与篆刻艺术有一个基本直观的了解。能够把握书法与篆刻的艺术特征与文化特征,掌握书法与篆刻艺术的基本技能与基础临摹训练。

2、课程编号:452033

3、英文名称:Calligraphy and seal carving

4、开课学期:第3学期

5、学时学分:32学时、1.5学分,其中讲授10学时、技能训练22学时,6、课程性质:必修课

7、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书法与篆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书法与篆刻艺术的基本理论及楷书的基本笔法、结字特点与章法特征等书法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自行完成篆刻艺术的印稿设计并进行简单的篆刻作品创作;本课程针对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努力使学生能够胜任基础教育中书法与篆刻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达到师范生“三笔字”中毛笔字训练的基本要求,为教师技能训练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绪论(4学时)【教学内容】 1 什么是书法与篆刻 2 书法篆刻艺术的基本特征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书法篆刻的基本概念,理解书法篆刻艺术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特质。

【阅读参考资料】(提供帮助学生理解、拓展知识的学习参考材料)

1、《书法教程》王登科,辽海出版社,2007年4月

2、《篆刻学》邓散木编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二)第二章、基础技法(4学时)【教学内容】 1文房用具 2执笔方法与姿势 3用笔 4临摹的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书法的基础技法,包括文房四宝、用笔与临摹的基本常识。【阅读参考资料】

1、《书法教程》王登科,辽海出版社,2007年4月

2、《篆刻学》邓散木编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三)第三章、篆书与篆刻(4学时)【教学内容】

1篆书概论2篆书的流派与书家3篆书的临习4篆刻工具的使用5篆刻基础常识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篆书书体的基本常识,包括字体的发展和书体的演变,并掌握篆刻的临习方法及基本常识。

【阅读参考资料】

1、《篆刻学》邓散木编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2、《明清篆刻》系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6月

(四)第四章、隶书(4学时)

【教学内容】1隶书概论2隶书的风格与流派3隶书经典作品举要4楷书勤礼碑临习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隶书书体的风格特点并了解临习方法,熟悉隶书经典作品,了解《勤礼碑》的用笔特点,掌握基本笔画的笔法特征。

【阅读参考资料】

1、《书法教程》王登科,辽海出版社,2007年4月

2、《颜勤礼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8月

(五)第五章、楷书(4学时)

【教学内容】1楷书概论2楷书的格式与风格3楷书的临习4楷书经典作品举要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楷书书体的风格特点并掌握临习方法,熟悉楷书经典作品。掌握楷书的基本笔画临习。

【阅读参考资料】

1、《书法教程》王登科,辽海出版社,2007年4月

2、《颜勤礼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8月

(六)第六章、行书(4学时)

【教学内容】1行书概论2行书的源流与风格范畴3行书经典作品举要4楷书的临习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行书书体的风格特点并掌握临习方法,熟悉行书经典作品。掌握楷书的基本笔画临习。

【阅读参考资料】

1、《书法教程》王登科,辽海出版社,2007年4月

2、《颜勤礼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8月

(七)第七章、草书(4学时)

【教学内容】1草书概论2草书的发展与流派3草书经典作品举要4楷书的临习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草书书体的风格特点并掌握临习方法,熟悉草书经典作品。掌握楷书的基本笔画临习。

【阅读参考资料】

1、《书法教程》王登科,辽海出版社,2007年4月

2、《颜勤礼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8月

(八)结课考试(4学时)

四、实施建议

1、针对《书法与篆刻》课程的特点,课程内容以基本书法篆刻常识与基础技法训练为主,草书、行书教学内容安排不宜过多。

2、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解与临摹示范结合为主,并针对经典作品进行投影分析,赏评。

3、学生学习方式以临摹书法篆刻经典作品为主,通过教师讲授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五、考核要求 考核形式:采取综合评定成绩,由教师组成的成绩评定小组对每学生的作业打分,再加上平时的出缺勤表现得出总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比例为30%和70%。考核标准:①对书法艺术的基本常识能够熟练掌握。②基本能够掌握楷书的临习方法。③对经典书法作品的掌握是不是很熟练。④是否按时完成篆刻临摹作业。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书法教程》王登科,辽海出版社,2007年4月

2、《颜勤礼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8月

3、《篆刻学》邓散木编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4、《麻姑仙坛记》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8月

5、《书法艺术讲义——永字八法》周汝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6、《明清篆刻》系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6月

执笔人:宋斌

书法教学方案(篆书与篆刻) 第3篇

民国时代的书法篆刻不管是在书写形式还是思想观念上, 都不同于传统的古代书法篆刻。传统书法篆刻在古代有不少的风格流派和字体变迁, 但总的来说基本上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同一种文化模式中。而真正具有现代意味的书法篆刻形态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来的民国时期的书法篆刻。

笔者将以民国时代闻一多先生的书法篆刻进而分析民国以来的新审美下的书法篆刻。之所以选择闻一多作为研究对象, 是因为闻先生不仅学贯古今及中西, 并且集诗人、学者、斗士的多重身份于一身, 在书法、篆刻、美术、戏剧、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当时社会文化思想背景下的闻一多先生在文学、训诂、中西美术等方面都独树一帜, 使得他在书法和篆刻方面的审美及创作更加开阔。闻一多身上聚集各种特征, 正是经过新文化运动启蒙之后文人所共有的品格, 极具代表性。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闻一多的书法篆刻既优雅又质朴, 既文亦质, 这也是本文要叙述的。

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先介绍闻一多的生平及社会背景, 然后结合民国时代的书法来分析闻一多的书风和篆刻风格。下篇再结合闻一多的职业进行深入分析:文人的书法、古文字研究学者的书法篆刻、教育宣传与书法篆刻。

闻一多的生平及闻一多的书法和篆刻

1. 闻一多生平

闻一多, 1899 年11 月24 日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 1946 年7 月15 日被特务枪杀于昆明, 字友三, 原名闻家骅。闻一多的名与字都出自《论语·季氏》:“益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 所以他早年在清华学习时为称呼简单而学名叫“闻多”, 由于当时对人称呼连名带姓叫为不尊敬, 于是他的同学吴泽霖和潘光旦说“一”字最简单, 所以就叫“闻一多”。[1]

闻一多的父亲闻邦本早年参加过维新变革活动, 在政界呆过一段时期后隐退家园, 创办了改良后的私塾, 所以闻一多当时学习过博物、算术、美术……用的是当时的新教材, 从这个过程来看, 闻一多的童年在旧式的教育下接受的都是非传统意义的新思想。

少年时的闻一多喜欢读书和美术, 11 岁时赴武昌入读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3 岁时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今清华大学的前身) , 在清华度过了10 年的岁月, 其间闻一多开始了诗歌创作和为清华校刊设计封面题图。1922 年, 闻一多到了美国, 开始了留美生涯, 分别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攻读西方美术, 其间坚持创作诗歌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和对郭沫若《女神》的评传。

回国后, 闻一多同徐志摩等人开创了新的格律诗。之后又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等学校任教, 在西南联大任校长。在闻一多的执教过程中, 他逐渐从诗人转向学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 闻一多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和社会黑暗腐败, 他毅然参加了反独裁的民主斗争, 此时的闻一多从学者变成了一名斗士。1946 年7 月15 日闻一多在李公仆追悼大会上发表《最后大演讲》, 下午在举行完记者招待会的返家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枪杀, 结束了其光荣的一生。

2.闻一多书信手迹全编

1.闻一多最后的手稿《九歌古曲翻新》

2. 变革中的书法背景

自清代碑学打破帖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后, 民国进入了新的书法状态, 很多书家不再如古代书家以“二王”为宗, 如同民国时代的学术多元化一样, 书法亦成为多种规范的书家, 民国时期的书家规范主要呈三种:1. 碑学代表, 这个体系主要以罗振玉、李叔同等书家为代表;2. 帖学代表, 这个体系主要以溥儒、王世镫等书家为代表;3. 碑帖兼顾体系书家, 这个体系以沈伊默为代表。而闻一多属于碑帖兼顾的书家, 闻一多工楷书, 善行书, 对篆隶用工很深。民国书法的规范如同生物进化一般, 碑帖兼容规范通过革命性的创新获得主流地位, 所以这种碑帖兼顾的书法最具有艺术价值。

闻一多所处的民国时代, 中国仍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 在当时包括闻一多在内的中国书法家都很难有一个悠闲自得的心态和气氛, 中国自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后, 一批有志之士开始逐渐认识到社会落后的原因在于文化落后而开始进行维新变革的自强道路, 于是新的思想和文化在这个动荡的局面不断涌起, 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达到高潮, 而文字也理所当然地进行了变革。于右任在三四十年代大搞“标准草书运动”, 其动机却不是为发展书法, 他认为“国事多艰, 玩物为罪”, 研制与推广“标准草书”是为了求“创作之便利, 尽文化之动能, 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 发扬全族传统之利器”。[2]所以, 闻一多当时的书写心态不可能同于右任书家那样有着“游目骋怀”的一个悠闲自得心境。

晚清民国时的知识分子不同于古代的文人士大夫, 他们在作为文人、诗人、书家等艺术家的同时, 更有着学者或是政治家的身份, 这些都是由于经过存亡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态, 再加上当时文化与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新型文人, 如:李叔同、梁启超、罗振玉、于右任、鲁迅……闻一多的书法创作, 继承了清人书法在技法上有非常深的传统功底, 又有不一样的品位和特点, 因为他作为新的诗人、古文字古籍研究学者、民主斗士的身份已经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融入了民国书法的一种书风。正是由于闻一多的多重职业身份, 他不必像晚清书家那样受馆阁体的束缚, 因此闻一多在作书过程中, 并不存在“书者散也”的心态和“欲书先散怀抱”的准备。再加上闻一多学贯中西美术使得他的眼界开阔且思维不同, 不同于传统书家的表现形式和人文结构, 他为《辛酉镜》“级友”栏编撰的个人小传中认为, 自己“习书画, 不拘于陈法, 意之所至, 笔辄随之不稍停云”[3], 所以民国时期的闻一多的书法呈现多种形式风格, 显得自由、散漫、天真。

2.闻一多诗集《红烛》

3. 闻一多的书法篆刻审美

3.1 婉转的书风

早期清代的书家, 崇尚董、赵的书法, 以婉转、细腻、柔美之风为主流, 而后来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书家掀起了碑学运动则一反传统的帖学进而书法变得雄强、朴拙、率意。而到了民国的书法家, 对帖学又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回归, 再加上民国书法和晚清书法又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因此民国书法既赋有碑学书风的天然朴实, 又具有帖学的婉转柔雅。闻一多在《春之首章》一诗中写道:

“亭子角上几根瘦硬的,

还没赶上春的榆枝。

印在鱼绣似的天上;

像一页淡蓝的朵云笺,

上面涂了些僧怀素底

铁面银钩的草书。”[4]

“世间无物非草书”, 可见闻一多对草书艺术的领悟与体悟。闻一多的书法之所以婉转柔雅, 笔者试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 这是由于符合书法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清代中期, 由于人们从思想上厌恶已走向糜弱和薄俗的帖学, 再加上清代金石考据之学的发展使得有大量的墓志、造像、铭器被挖掘发现供书家借鉴, 到了清末碑学的发展已到达了顶峰, 但帖学书法发展有些太过于极端化:一方面抛弃帖而过度崇尚碑而对北碑的特点片面夸张和强化, 从而导致了“馆阁体”模式的碑体创作;其次篆隶的盛行造成当时“行草之法尽失”而致使当时的书家大多“简牍与正书无异, 不解使转顿挫”[5], 要克服“馆阁体”与“行草之法尽失”, 要借帖学之自然之气, 所以民国时期的行书、草书、手札风气又重新兴起, 如当时的吴昌硕、罗振玉等书家作品有篆隶同时还有大量的行书与手札。闻一多的书法作品中, 手札和尺牍很多, 大多用行草字体。闻一多手稿给朱自清留下了很深印象:“闻先生的稿子, 却总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工楷, 差不多一笔不苟, 无论整篇整段, 或一句两句, 看了先就悦目。”[6]

另一方面, 当时内忧外患的紧张社会局面和急需发展国家科技文化, 使当时的文人和书家无法全心投入书法创作。民国这个时期的书法大多以实用快写和方便为主, 如于右任搞的“标准草书运动”, 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准则, 即是先以实用为目的, 体现出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 为实用而写的书法。闻一多曾对书法工具、教育、传播等方面也有过关注, 在诗集《红烛》出版前他曾致信梁实秋说自己画《红烛》的封面改得不计其数了, 但仍没有一张令自己满意。闻一多认为刊物的封面用字要有艺术性, 他在《出版物的封面》中提出了相应的五条原则:“A. 须清楚;B. 总体须合艺术的法义;C. 宜美术的书法 ( 除篆、籀、大草外) ——刻板的宋体同日本方体字宜少用;D. 最忌名人题签——除非他是书法名家;E. 集碑帖可以用——不可太背A、C两条。”[7]中国书法和雕版印刷的结合产生了宋体字, 宋体字源于唐宋, 盛于明清, 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宋体字承传了中国书法的审美韵味, 字形方正, 笔画硬挺, 横平竖直, 起落笔有棱有角。闻一多认为宋体字线条刻板, 毫无艺术性, 而不应该用于刊物封面。他在《出版物的封面》一文中, 对刊物《解放与改造》的封面使用宋体字作了批判, 他说:“中国字是一种重要的艺术, 这是别国所羡慕的, 而我们自己反不知道利用他。”他认为“随便哪种寻常的字体, 都比宋体好, 我不知道为何偏有人专好他。真是‘拂人之性’”。

3.2 “妙龄佳人”与“挂牌治印”

闻一多擅长治印, 早年他就对篆刻有很深的爱好, 据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鹤在闻一多的传记中提到:“迄今没有听说父亲留美以前从事过篆刻, 他刻印技术很可能是在美国打下的基础, 芝加哥美术学院的课程中, 有雕刻这门课程。”[8]笔者认为, 闻一多先生早期衷于篆刻, 不仅仅是由于他留美期间的雕刻功底而用铁笔试刀, 这应该与他作为一个古文字研究者的身份有着莫大的关系。闻一多在给饶梦侃的信中说道:“说起来真是笑话, 绘画本是我的原配夫人。海外归来, 梭巡两载, 发妻背兴, 诗升正室, 最近又置了一个妙龄的——姬人篆刻是也。似玉精神, 如花面貌, 竟能宠擅专房, 遂使诗夫人顿兴弃扇之悲。”[9]这一时期的印章, 如他为潘光旦刻的一方“勝残补阙斋藏”的藏书印。

而后来闻一多全家迁往昆明, 在他的滇池岁月中, 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楚辞校补》, 后来家庭落魄, 而“书籍衣物変售殆尽, 仍在断炊中度日”。此时闻一多的朋友鼓励支持闻一多操刀刻印以谋生, 浦清江擅长旧体诗文则作了一篇《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 联名当时的十二位著名学者、社会名流为闻一多“代言”:“浠水闻一多教授, 文坛先进, 经学名家, 辨文字于毫芒, 几人知己;谈风雅之原始, 海内推崇。斲轮老手, 积习未除, 占毕余闲, 游心佳冻。惟是温黁古泽, 仅激赏于知交;何当琬琰名章, 共榷扬于艺苑。黄济叔之长髯飘洒, 今见其人;程瑶田之铁笔恬愉, 世尊其学。爰缀短言为引, 公定薄润于后。梅贻琦、冯友兰、朱自清、潘光旦、蒋梦麟、杨振声、罗常培、陈雪屏、熊庆来、姜寅清、唐兰、沈从文同启。”[10]

就这样闻一多在后来的西南联大时期又将17 年前的“妙龄姬人”重新找了回来。

1.《勝残补阙斋藏》印

2.《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

参考文献

[1]《闻一多纪念文集》, 三联书店, 1980年版, 第162页。

[2]于右任《标准草书与建国》, 《标准草书千字文》, 巴蜀书社1986年10月版, 第1页。

[3]《闻多》, 《闻一多全集》第二卷,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295页。

[4]《春之首章》, 《闻一多全集》第一卷, 第60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5]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版, 第858页。

[7]《出版物的封面》, 《闻一多全集》第二卷,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11页。

[8]参见《红烛:我的父亲闻一多》, 闻立鹤, 新华出版社。

[9]《致饶孟侃》, 《闻一多全集》第十二卷, 第238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篆刻的篆书与章法 第4篇

关键词:课改 素质 篆刻 篆字 章法

正文:新一轮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04年就在全国部分省份实施,2009年河北省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并在暑期对教师进行了网络的集中培训。此次课改是对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应试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建,会极大地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高中美术课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传承民族文化,反映学科最新发展,以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而篆刻这一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它特有的魅力触及着人们的心灵。开设篆刻模块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内容系列,目的是让现代高中生通过篆刻的学习了解祖国这一传统艺术和相关的传统文化,通过篆刻的实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恰当使用篆刻术语点评篆刻作品。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提高构思、创意、造型、表现等能力,同时也能对学生起到调节心理,培养意志,完美人格等作用。而如何尽快地让学生初步掌握篆字的书写与篆刻的章法就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篆刻是镌刻印章的统称。中国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因古代印章多采用篆书而得名。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历史悠久,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好。篆刻又是一种微观艺术,在方寸之间足以寄托情思,抒发情感,表现出自然与生活中种种美的意象。一件成功的作品总是融合着作者文字学、书法学、文学、美学等诸多方面的修养,所以人们通常认为篆刻是“天地虽小,气象万千”。

篆书是“真草隶篆”四体书之一,由于历史的演变,现在仅仅作为文字研究和书法艺术保存下来。初学者应从小篆入手,小篆的用笔略粗而圆润,线条如一根筷子的称“玉箸篆”,用笔稍细而圆劲挺直的称“铁线篆”。篆书结构一般呈长形,上紧下松,下垂的脚略长,左右对称,笔画均匀。书写时要求中锋用笔,起笔、收笔都呈圆形。运笔时力量较为平均,笔笔要回锋,做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我们学习篆书当然最好追本溯源,从《说文解字》中探讨文字的本来面貌,先掌握一些常用文字的异同,用比较法帮助记忆。然后还要描名家字帖,当然,如果要想成为篆刻家还需从多方面充实自己,要广泛涉猎书法、绘画、文字学、美学、历史、文学诗词等方面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所以,传统认为“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但篆刻家必然是书法家”。可见书法与刻印的密切关系。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综合体现在一方印章的章法美、书法美、刀法美。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章法,变化无穷,永无止境。

章法也可称构图,这种对印章文字设计安排的构思能力,往往最能显示作者在篆刻艺术上的造诣,以及金石、书法、美术等方面的修养。是白文还是朱文,方笔还是圆笔,是工整一点还是粗犷一点。在内容与形式上要统一和谐,是婉转秀美,还是浑厚庄重,或是斑驳残破,要因字而异,各不相同。

第一,平正与匀落。这是最基本的章法。其文字及笔画的粗细,间隙的大小都力求排得匀称、妥帖,转折自然。它可以通过适当的延展部分笔画和变形处理,使笔画多处不觉其繁,笔画少处不觉其空。

第二,疏密与统一。中国书画常常大片留空,给人以遐想。强烈的疏密对比,往往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疏密也是篆刻章法中虚实对比的主要表现之一,只要处理得当可使一方印顿感生动活泼,意趣无穷。对一些笔画多少差别较大的印文进行章法构思时,往往密者任其密,疏者认其疏,做到“密不容针,疏可走马”。统一,一般指通过艺术处理,使印章中的方圆、字体的变化和流派风格形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既求变化,又取得风格上的协调。

第三,粗细与拙巧。篆刻作品中字形笔画的粗细变化与书法完全一致的,加上刀法的技巧,就可以使印章产生一种节奏感和灵动感。线条没有变化就会缺少一种感人的魅力。

第四,重复与增减。印章中如果遇到相同的字就用“/”代替,或者用不同的异体字以避免雷同而单调。

如果印章中的印文由于笔画平均,难以安排恰当,就可以考虑对部分文字作增减笔画的处理。如何增减完全取决于作者的艺术修养和书法、文字学、篆刻方面的功力。如果不顾实际情况随意删减,就会弄巧成拙。

第五,曲直与变化。相处在同一印中的文字个体,有的带方势,有的带圆势,有的弯曲,有的平直。为了在章法上统一、协调,就要对部分笔画做曲直处理。

如果同一印文要求连刻数印,当然不能重复一种模式,这时就要“变化”,通常情况下可以变化字体(大篆、小篆、魏碑、楷书等)、风格流派(秦、汉印、金文、圆朱文或白文)、方形、圆形、椭圆形等。也可以调整字体位置、结构,有时加边框,线条的粗细变化也可以达到变化的目的。

第六,挪让与呼应。在印章构图中,有时为了改变欣赏的思维定势,期望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或者觉得笔画中的结构过于呆板,在不落俗套又不违背造字原则的前提下可以移动文字笔画的位置,或伸缩部分笔画部位,使人眼前一亮。

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中,由于“呼应”能产生一种均衡的效果,所以“呼应”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如对角呼应,交叉呼应等。

第七,留红与空白。印章中流空的地方在白文中称“留红”,朱文中称“空白”,它表达的作者在章法上的构思。在印章中密处任其密,而留出一些空地,让有些笔画得以舒展。尤其在文印中,大块殷红的色彩,可以给欣赏者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朱文的大块留空,能给人以疏朗、空灵的感觉,疏与密的强烈对比,是艺术创作中基本的美学原则,大胆的艺术构思。

综上所说,篆刻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早在殷商时代,聪慧的先民就在青铜器上铭刻下自己的名字,经历了汉代的辉煌,明清印学的复兴,而当新课改的钟声敲响的时候,篆刻从历史步入现实并走进了普通高中的课堂,当2008年奥运会会标向世人展示的时候,古老的篆刻艺术又从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赵英水,米海峰.《走进高中美术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吴颐人.《篆刻法》.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3.10

书法教学方案(篆书与篆刻) 第5篇

书法视频:名家临帖教学(楷书)(篆书)(隶书)(草书)

书法视频:名家临帖教学(楷书)穆 棣临《荐季直表》 洪厚甜临《玉版十三行》 李义兴临《张猛龙碑》 任文田临《爨龙颜碑》 王丹临《张玄墓志》 薛龙春临《石门铭》 周永健临《金刚经》 于明泉临《大慈如来告疏》

张锡良临《九成宫醴泉铭》

崔学路临《颜勤礼碑》书法视频:名家临帖教学(篆书)【篆书】

朱培尔临《甲骨文》

胡伦光临《墙盘铭》

崔志强临《毛公鼎铭》 言恭达临《散氏盘铭》 许雄志临《楚帛书》

张 韬临《秦公簋铭》 陈国斌临《秦诏版》

李刚田临《石鼓文》

刘彦湖临《袁安碑》

林 健临《祀三公山碑》书法视频:名家临帖教学(隶书)【隶书】

华人德临《三老讳字忌日记》

周俊杰临《鄐君褒斜道摩崖》

庄天明临《石门颂》

章柏年临《礼器碑》

马士达临《西狭颂》

崔廷瑶临《曹全碑》

何应辉临《前秦建元四年碑》

陈振濂临《武威汉简》

鲍贤伦临《张迁碑》

乐 泉临《好大王碑》书法视频:名家临帖教学(草书)【草书】

储 云临《平复帖》

陈巨锁临《出师颂》 曾来德临《十七帖》 施雨谷临《书谱》 刘廷龙临《古诗四帖》

徐利明临《怀素自叙帖》 陈新亚临《李白忆旧游诗卷》

赵雁君临《徐渭草书诗卷》

魏哲临《张瑞图草书诗轴》

恽建新临《傅山草书诗轴》书法视频:名家临贴教学(行书)【行书】

张羽翔临《兰亭序》 黄 惇临《圣教序》

沃兴华临《祭侄文稿》 沈培方临《韭花帖》

陈忠康临《黄州寒食帖》

曹宝麟临《苕溪诗帖》 方绍武临《趵突泉诗》

孙晓云临《董其昌蜀素帖跋》

邰劲临《黄道周行书诗轴》 吴振立临《王铎忆过中条语》

书法与篆刻体会 第6篇

数计院08计科20080325XXXXX

这学期,我选修了林老师的书法与篆刻艺术课程,受益匪浅。林老师耐心而又幽默,逐渐培养了我对中国书法与篆刻文化的兴趣,在练习的同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让自己学习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

通过书法篆刻艺术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书法是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分布)、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通过艺术来表达思想感情,理想,亦即可谓“笔情墨趣”。当然书法虽然含有抒写情怀的某些因素,但必须依托一定的对象——汉字。

刚开始学习的过程是要把基础打好。我从最基本的横竖撇捺折笔画开始学起,“逆锋起笔,回锋收笔”。最初,我从楷书开始练起,每节课都对着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神策军碑》临摹。临字帖时要勤于思考,精益求精。这种学习方法,也是提高书法水平最快的一种捷径。老师还根据授课内容,针对性地给我们看有关视频,巩固了我们对写字方法的认识。这样,我基本上掌握了楷书结构的分类、特点、书写要求和结字方式。

后来,我有练习了一段时间的行书。行书和楷书的学习过程都是艰辛的,想要学好行书,要用到扎实的楷书基础,我自认为自己的楷书基础较好。行书的过程中,虽然写的不是得心应手,但自觉的比以前写的好些。过了一段时间,我可以自己看字帖写了,这当然也是一种进步。在自己临贴的过程中,需要体会每个字的神韵,这也是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做到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在临贴的过程中,我发现王羲之的每一笔写的都很细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书圣”。在临这本字帖的过程中,我就更要做到精益求精。

第十四周,老师终于教授我们期待已久的篆刻。老师说,狭义的“篆刻”是以篆书作为基本字体、以刻刀和刻石作为基本工具进行印章雕刻创作的中国传统艺术。广义的“篆刻”,包括商周以来的所有的以篆书为基本字体进行印章雕刻的艺术形式。明清时期通过文人的提炼提升,最终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和书法、绘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印章的面积虽然很小,但要刻好它却并不容易。首先,印章里所刻的大都是篆字,这就需要我们能识得篆书,并要懂得一点文字学知识;其次,所刻的这几个篆书,应该有或豪放、或飘逸的篆书书法笔势(像“切刀”“冲刀”等)和以刀刻石的刀味;第三,字与字之间的安排,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还要求有疏密适度、优美悦目的章法或揭图,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方较好的印章。正所谓“金石藏日月,方寸纳乾坤”。老师还给我们看了一些优秀的篆刻,使我提高了对篆刻的欣赏,也增加了篆刻兴趣。

书法教学方案(篆书与篆刻) 第7篇

“光辉的历程”庆祝建党90周年书法、绘画、摄影、篆刻、设计比赛方案

公文 “光辉的历程” 庆祝建党90周年书法、绘画、摄影、篆刻、设计比赛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和“五四”运动92周年,迎接平顶山学院第二届党代会和第一届团代会,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百年奋斗历程,颂扬中国共产党丰功伟绩,引导广大师生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共同营造兴国、强校、敬岗爱业的良好氛围,给艺术爱好者一个充分展示其热爱事业、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平台。

二、活动主题

“光辉的历程” 庆祝建党90周年书法、绘画、摄影、篆刻、设计比赛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三、主办单位:共青团平顶山学院委员会

承办单位:艺术设计学院团总支

四、征稿对象

1.诚邀全校从事书画、摄影及艺术工作的师生及爱好者积极参展。

2.诚邀校领导创作书法作品积极参展(作品参展不参评)。

五、征稿内容及要求

征稿内容:

分为书法类【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绘画类【国画、西画(素

描、水粉、水彩、丙烯、油画)】、篆刻、摄影和工艺美术五个大类。

征稿要求:

⑴参赛作品主题、风格不限,内容健康向上,符合当代大学生形象;创作出正确反映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年和共青团建团八十九周年来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及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美好生活的优秀作品。作品力求艺术精湛,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⑵参赛作品须本人创作,不可代书、代画,严禁盗用他人作品参赛(一经查出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并通报所在单位),如有侵权学生本人担负相关法律责任,主办单位对此概不负责。

六、作品规格

书法篆刻类:书法类作品形式不限,行、草、篆书作品需附上释义,软笔书法作品不超过4尺宣纸,硬笔作品不超过8开;

绘画类:作品不小于8开纸(国画作品长不超过4尺),素描作品不超过2开;

摄影类:摄影作品胶片作品最小为12寸,彩色、黑白作品和组照(最少4张一组)均可,作品可以进行调整,但不能改变现实原貌,电脑特技作品概不接受,作品上须注明拍摄地点、时间,同时配以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五十字以内);摄影类电子档统一发送到艺术设计学院公共邮箱:pdsussjx@126.m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工艺美术类作品规格不限。

七、参赛办法

参展作者需将作品装裱后参加初评,作品背面注明作品题目、姓名(以身份证为准,禁用笔名、化名)、单位(学生请详述至班级)、职务(教师或学生)、联系电话。

所有作品需在2011年4月30日前,送达大展组委会指定地点。教师组交至艺术楼A108办公室,联系人:段x  ***;学生组以院系为单位交至艺术楼A117办公室,联系人:王x  150x7118,郑x13x77631

此次大展不收取参展、评审、退稿等费用。主办单位对参展作品有展览、研究、摄影、录像及宣传权。凡寄送件作者,均视为已同意并遵守本征稿启事的各项规定。大展组委会拥有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凡涉嫌抄袭、模仿他人的作品,一律取消参评、展出资格,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由作者负责。

八、展出日期、地点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2011年5月26日,艺术楼展厅。

九、展出规模

本次大展预计展出入选作品150件,其中20到30件一等奖作品将报送至河南省师范大学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河南省青年美术摄影大赛。

十、奖项设置:

湘刀文斌论书法与篆刻的关系 第8篇

小文抛砖于斯,待大成之家美玉云尔。

依我看,书法工作者不能写招牌输人一筹,不会篆刻更输一筹。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篆刻家一定是书法家。

中国书法与篆刻关系密切!重视、了解、分析、实践这些关系,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一、书法与篆刻是“鸡蛋关系”

我就想搞清楚是先有“书法”?还是先有“篆刻”?却糊涂了。

“书法”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宣公二年》当中:“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当时“书法”一词的含义是指古代史官修史的原则和体例,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谈及的书法艺术。

360百科:“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注意,这个说法是说“书法是毛笔书写汉字”,那么,陶文、甲骨文、金文、石刻、竹简上的中国字算不算?除了汉字,西夏文、蒙古文也能用毛笔书写,这些文字艺术算不算?那篆刻是以刀代笔,那篆刻是不是书法?如今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毛笔是秦朝产生的?那中国书法从秦朝才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我们捋一下:书法是毛笔书写的艺术,陶文、甲骨文等就不是书法?陶土上的文字肯定是刻写的,那是不是篆刻的起源?

百度一下“篆刻”,“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篆刻兴起于先秦,毛笔发明于秦朝,那篆刻早于书法?

百度一下“中国印”是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的概念,似乎没有这样狭小吧?我的慨念,中国印的范畴应该大于篆刻。到底是印从书出,还是书从印出?清代邓石如提出“印从书出”的创作理念。即篆刻要从书法,尤其是篆书中汲取精华和营养,离开书法,篆刻就成无本之木。这个提法很容易形成误导,篆刻的形成在书法之后?

若追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形态殷商甲骨文,说不明白是“印从书出”,还是“书从印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没给答案啊。众所周知,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在毛笔还未诞生之前,先人是用石块等利器为工具在龟甲、兽骨、石壁上记录历史的。殷商的甲骨文是先刻出来的,古代的陶文、石刻是刻出来的,秦朝才有毛笔将战报写出来。篆刻的起源也是刻符号和刻字,而最早的中国文字也是通过刻写的方式留存的。

查阅了有关中国书法史、中国艺术史、中国印史、中国篆刻史等书籍,没有明确记载是先有篆刻还是先有书法的记录,并且不同出版社的书籍、不同大学汉语言专业的专家们的意见、不同搜索引擎搜索的答案也并不一致。

书法与篆刻是“鸡蛋关系”,鸡与蛋的先后,留给考古学家、汉语言专家、科学家去定论,那是后人的事情了。至于“玺”“印”“章”“印章”“印信”“记”“图章”“宝”“关防”与篆刻的关系,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先后关系、互生关系、衍生关系还需要认真厘清和整理。在此因主题关系,我怕扯开了去,收不回来,搞晕了,还不能整明确。

二、书法与篆刻是兄弟关系

上一点我讲了“鸡蛋关系”,现在又说是兄弟关系。若是书法与篆刻有个“他娘”,“他娘”就是中国文字。至于兄弟谁大谁小?也是不能确定的。

书法与篆刻都是以中国文字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同中国文字的发展紧密相关,它主要是以汉字为载体,按照外在的形质美和内在的意蕴美法则对汉字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形式。中国的篆刻艺术是以中国古文字阶段的篆书形态为主要载体,篆书是中国最成型的古老文字形态,具有极高的象形意味,形体的可塑性强,为篆刻艺术展示方寸之间的万千气象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书法、篆刻,它们最初都是以实用为目的出现的。通过对中国书法、篆刻的学习与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书法与篆刻在其各自的发展进程中通过各自的载体形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加以继承和弘扬, 在体现艺术美的道路上发挥了异曲同工的作用;两者又因彼此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而展现各自的艺术特征。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书法与篆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人们所赋予中国文字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使命,这种共性又因为中国文字这一共同的载体而愈发凸显起来。

三、书法与篆刻是互补关系

书法讲的是用笔,篆刻讲的是用刀,刀和笔是相通的,互补的。在我看来书法与篆刻的学习和进步是可以同步进行的,有时书法里没有搞懂的知识,篆刻里体会到了。篆刻里没有突破的学问,书法中找到了。篆刻是“七分书三分刻”,可见书写在篆刻创作中的分量,写不好书法,篆刻构图就是个大问题。书法讲究不复笔,而在篆刻的过程中,能够将用刀次数减到极致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此为超级大师。篆刻中的一些技法,比如:穿插、借边、粘连、融合等也可以运用到书法创作中,篆刻中用刀的技法也能助您写出带金石味而充满力量的书体。

篆刻艺术离不开书法的支撑和滋养,同样当今的书法艺术也离不开篆刻艺术的烘托和渲染,书法作品中的用印,也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内容适宜、格调高古的印章会为书法作品增添色彩。

书法与篆刻的发展均与汉字的发展密不可分,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文字的发展是较为同步的,而篆刻艺术的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却停留在了篆书上,“篆印必先习篆,以求篆体之笔法,得笔法则得字法而章法随之”。“治印者必先识篆书,不然尺幅之中尚未能平稳,况方寸之间乎,其欲求妥贴者难矣”。入印文字并未随着汉字形体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虽然篆书形态稍有调整变化,但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到了隋唐、宋元官印阶段以及进入文人篆刻之后虽然有很多新的尝试,如用隶书、草书、楷书甚至是美术字等入印,但是因为这些文字象形性和形体可塑性的削弱,入印文字、边框未能进行更好的印章化处理,这些印风未能被太多的人认可和接受。在当代篆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方面,这些印风因为它的不完美却留给后人更多的探索空间。

书法与篆刻在历史进程中互相包容,互相影响。从刻在龟甲、兽骨及陶器上的符号、文字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吉金文字、凿刻在石头上的先秦石鼓文, 这些文字形体的演变都与刀(或者硬质器物)这一主要的“书写”工具紧密相关,彰显了契刻文字的古朴之美。随着汉字形体的演变,毛笔、纸张、墨等文房用品的相继出现,书法则以多姿多彩的面貌行诸于世。

书法与篆刻在发展过程中,彼此的重点和特点并不一样,正因为各有特点,也就给书法和篆刻带来互补、互促、互融的机会和素材。

四、书法和篆刻是品格关系 目前,我国书法和篆刻出现一些乱象,大部分展览看下来,基本都是草书和写意印作品,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唬人的东东,让绝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连字都认不全,看不明白,也读不懂他们的作品。这是这些书者们“装神弄鬼”“缺少文化”“缺少严谨的治学精神”“心态浮躁”造成的,更谈不上这些书者有多少艺术修为和品格的力量。

纵观中国的书法史和文人篆刻史,凡彪炳史册的书法家、篆刻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仅是因为字写得好,其文言辞优美、情感酣畅淋漓,同样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颜真卿能够被后人所学习和敬仰,除艺术修为之外,与其刚正不阿、大义凛然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书法出现了“甜美俗”的现象,这些书法割裂了书法与篆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所谓引领中国书法的“大家”绝大多数就不会篆刻这个技术活。当然甜美的书法也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只有这一朵,未免太单调了吧。单一的书法家相比篆刻家普遍少了很多知识和文化。清代对艺术大师有个标准,就是“诗书画印”必通3样,齐白石是最后一位大师的说法,就是以此为标准的。

综上所述,中国的书法和篆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都是以汉字为主要表现载体、由实用性逐渐向艺术性过渡、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我个人认为,篆刻与书法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目前,我国文化管理机构把篆刻归于书法的分支,这样定论和管理是有待商榷的。就是因为这样狭隘的概念,形成这样狭隘的文化引导,让篆刻艺术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太低了!

对我们今天来说,在几乎所有的古代遗存都被前人、当世人挖掘殆尽的情况下,希求通过获取资料上的不对等来换取所谓的个人风格,这种做法已经无路可走。这种窘境恰好为博大沉雄的塑造提供了机遇,甚至可以说,若想把今天的书法与篆刻往前推进一步,就必须在大综合、大集成层面下工夫,以最大的勇气和毅力培养自己硕大的胃口,竭力消化古往今来的资源,才能真正地确立起我们今天的书法与篆刻标尺,代表一个时代的书法与篆刻疆域。

上一篇:《目送》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仓储保管合同 (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