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包含哪些流程?

2024-06-13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包含哪些流程?(精选8篇)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包含哪些流程? 第1篇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包含哪些流程?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包括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全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控制在全行风险偏好容忍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1)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识别是以银行账户资产负债结构分析、利率变动趋势分析及客户行为分析等为依据,判断其是否属于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期权性风险或其中某几种风险的组合。

(2)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包括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和风险价值等方法。

(3)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监测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编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指标报表、分析指标变动情况等来实现。各级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内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和分析。

(4)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报告是指境内外各级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承担)部门及时发现并准确反映辖内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的管理活动。

(5)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控制以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限额为管理目标。各级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承担部门和机构必须将利率风险敞口控制在限额范围内,对于超过本行管理限额的,应采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运用市场化工具对冲等管理措施。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包含哪些流程? 第2篇

银监发〔2009〕106号

机关各部门、各监事会办公室,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现将《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请各银监局将《指引》转发给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账户是相对于交易账户而言的,记录的是商业银行所有未划入交易账户的表内外业务。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发生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户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

第五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是指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过程。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应坚持审慎性原则。

第六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应在法人和集团并表两个层面上实施。商业银行应当了解并表方式下风险被低估的可能性。

第七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实施监督检查。当认定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时,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有权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二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总体发展战略相统一,与本行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第九条 商业银行应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贯穿相关业务活动。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有关要求,建立和完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治理架构和管理信息系统,明确董事会、董事会授权的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和所指定的主管部门的职责;配置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流程;明确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限额管理、报告、审计等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部门(人员)应独立于负责交易和其他业务活动的风险承担部门(人员),报告路线也应保持独立。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当为准确、及时、持续、充分地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提供有效支持,其功能至少包括:

(一)按设定的期限计算重新定价缺口,反映期限错配情况。

(二)分币种计算和分析主要币种业务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

(三)定量评估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对银行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的影响情况。

(四)支持对限额政策执行情况的核查。

(五)为压力测试提供有效支持。

(六)为模型验证提供有效支持。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在引入新产品和开展新业务之前,应充分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建立相应的内部审批、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并获得董事会或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的批准。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资本规划应考虑其所承担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资本要求,并将其纳入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指引》的有关规定,定期披露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定量和定性信息。

第三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设定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采用适当的风险计量技术和方法,评估利率变动对其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影响程度,计量所承担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

第十七条 银监会鼓励商业银行采用多种方法,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进行计量。常用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模拟及压力测试等。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在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过程中,应考虑包括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在内的重要风险的影响,以及开展主要币种业务时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计量和评估范围应包括所有对利率敏感的表内外资产负债项目。

第十九条 对于重新定价风险,商业银行应至少按季监测重定价缺口和利率平移情景模拟的结果,评估重新定价风险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可能影响。

第二十条 对于基准风险,商业银行应定期监测基准利率之间的相关程度,评估定价基准不一致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第二十一条 对于收益率曲线风险,商业银行应根据收益率曲线的旋转、扭曲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影响,计量和监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对各主要经营货币,商业银行应分别考量其收益率曲线不利变动带来的风险。

第二十二条 对于期权性风险,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银行账户业务中期权性风险的独立性和嵌入性特征。银监会鼓励商业银行基于有关业务历史数据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并定期对客户行为分析结果进行检验和修正,以准确反映客户行为特点的变化。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使用标准利率冲击法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时,应根据自身业务结构,选择与其业务最密切相关的收益率曲线作为利率基准。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结合监管机构对压力测试的相关要求,根据银行账户既有或预期业务状况、业务发展战略、资产负债的总量和结构变化以及利率风险特征进行压力测试,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压力测试应覆盖所有实质性的风险源。高级管理层在制定和审议利率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时,应考虑压力测试的结果。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应与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紧密结合。计量结果应被充分应用到银行的管理决策中。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合理调整银行账户利率重定价期限结构,适时调整定价方式与定价水平,科学引导业务经营,有效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实际水平,运用有效的金融工具,对揭示出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进行风险缓释。风险缓释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运用利率衍生工具、调整投资组合的久期。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的文档支持体系应能够提供足够信息,以支持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的独立审查和验证。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相关技术文档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一)计量模型的基本框架。

(二)计量模型的详细描述。包括假设条件、相关参数的设定及其应用效果和调整情况;置信区间和持有期条件;具体计量方法;验证过程和模型调整情况的详细记录。

(三)数据管理政策和程序。包含数据来源、数据内容、数据存储、数据应用目标和确保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的程序要求,以及系统数据的抽取、转换、清洗和人工处理的过程描述。

(四)收益率曲线的选择和变更情况。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充分有效的内部计量模型验证程序,定期跟踪模型表现,对模型和假设进行持续验证,同时根据验证结果,对模型进行调整,确保计量的合理性。

第四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将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情况纳入持续监管框架,并将其作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重要考虑因素。

第三十一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水平和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和评价时,应结合《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相关要求。

第三十二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有权要求商业银行提供以下信息:

(一)有关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等规范性文件。

(二)反映商业银行识别、计量、监测、评估、控制和报告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相关文件。

(三)向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递交的关于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情况的报告。

(四)与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相关的董事会或董事会授权的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或专门部门会议记录或记载讨论情况的文件。

(五)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审计报告。

(六)银监会要求提供的其他信息。

第三十三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审查和评估。审查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公司治理架构的完善性。

(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的完善性。

(三)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的充分性和全面性;假设前提以及参数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四)限额管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五)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六)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七)文档支持体系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八)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备性。

(九)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十)压力测试的有效性。

(十一)计量结果和压力测试结果的应用情况。

第三十四条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在监管中发现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应当要求商业银行限期提交整改方案并采取整改措施。对于逾期未整改的商业银行,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有权依法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董事会召开审慎性会谈。

(二)增加对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现场检查频率。

(三)要求商业银行增加提交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报表、报告的频率。

(四)要求商业银行补充相关信息。

(五)要求商业银行通过更加有效的压力测试对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六)要求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水平。

(七)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农村合作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 本指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包含哪些流程? 第3篇

一、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影响

商业银行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对银行生存与发展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这种影响既有好的方面, 也有不好方面, 所以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对银行发展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可以使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利率定价自主权, 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 利率市场化使得各种金融工具的价格联系更加紧密, 有助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丰富了风险管理的工具, 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对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存贷款利差将缩小, 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可能会减少, 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可能受到一定的冲击, 利率波动频率、波动幅度扩大, 利率风险放大, 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风险。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风险, 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为商业银行的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一) 建立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切实落实利率风险的管理

对商业银行如何管理和控制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要加强内部机制的建设, 对于如何识别因现有或新的产品或业务活动面产生的利率风险, 银行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权责制, 做到权责相等, 制定明确的利率风权责险管理制度, 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 保证利率风险在银行的控制范围内。同时, 商业银行还要加强对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监督, 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督控制部门, 做好监督工作, 不能使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政府的表面文章, 而是要保证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二) 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

商业银行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要建立相应的利率风险防范机制, 这样可以更好的管理和控制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建设利率风险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可以把银行利率风险用各种指标来表示, 在指标之内就没有风险, 超过了指标就有风险, 这种方法可以使商业银行能直观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水平, 准确评判利率风险损失值。其次, 建立利率风险分散机制, 商业银行可以把自己的资金贷款给或者投入到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 形成资金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间的合理配置, 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样就可以合理的分散银行利率风险, 优化银行利率风险组合, 把银行利率风险降到最低。最后, 建立利率风险规避机制, 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 调整银行贷款和负债结构, 对经营能力强, 信誉好的企业银行多贷款, 而那些经营能力差, 信誉不好的企业就应该少贷或者不贷, 从而银行降低利率风险。

(三) 打造一支高素质利率风险管理队伍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政策、措施以及风险管理程序能否得到有效、正确的执行, 归根到底还是看商业银行有没有一支高素质利率风险管理队伍, 毕竟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必须由银行的工作人员来执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快以及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带来的严重威胁, 对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利率风险管理人员可以知晓使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 熟悉利率各种政策、法规, 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识, 还有树立强烈的利率风险意识, 充分认识利率风险对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 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专家充实利率风险管理岗位, 加大对银行员工培训力度, 提高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 建立起一支系统掌握现代利率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 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的利率管理队伍, 使他们成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主力军, 总之, 建立一支高素质利率风险管理队伍, 不仅可以使商业银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利率风险, 更可以促进银行更好发展。

上面我们对一些可以加强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措施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分析, 当然, 能加强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措施不仅仅只有上面几种, 还有很多的措施可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如大力开拓同业业务及中间业务市场、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监管模式以及构建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等都可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这里就不再一一阐述和分析。

三、总结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不仅关系到我国利率市场化能否顺利完成, 同时也关系到我国金融行业的进一步成长, 因此, 我们要不断完善利率风险管理,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雨,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6) .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包含哪些流程? 第4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业 风险管理

一、前言

加速和重启利率向市场化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重点发展需求。但是,利率的市场化也给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更深入的对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带来的冲击与应对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向低消耗、高效率、价值增值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有效的提高我工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让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更加完善,让我国的国民经济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银行的存款分流现象

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较为落后,让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银行是社会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中介,这让商业银行有了大量的资金存款。随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发展、金融产品得到了不断的创新,甚到出现了“金融脱媒”现的象,使得社会资金的投资手段和企业的融资方式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商业很行存款分流问题的产生。

(二)利率市场化降低了息差,减少了银行的利润

我国在利率方面存在长期的管制。因此,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大部分都来自息差,对规模的扩张过于注重、在管理上缺乏细化。2012年知名国际咨询公司波士顿发布了一份《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报告显示,我国银行业的利差,跟世界上较为成熟的同行业相比高出了14倍。利率发展市场化后,为了保持市场的份额,商业银业一定会将存款的利率提高、贷款的利率降低,使得息差变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收入。

(三)利率市场化让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

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的水平大幅度的得到了提高,很多企业会进行逆向性选择,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低风险类的贷款逐渐减少,而高风险类的贷款却不断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不良贷款出现的可能性,造成银行的资产量急剧下降。

(四)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不足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长久依赖于高额存贷款的利差,才能使得其利润持续的增长,在对成本和收益的测算方面,没有具体、完善的标准给予系统性的支持。因此,对利率进行敏感性管理的能力相较弱,利率风险的规避意识也相对的缺乏,资本也不够充足,尤其是在我国新巴塞尔协议实行以后,很多的商业银行为了弥补资本不足的问题,而被迫将成本较高的次级债发行出来,提高了利率的风险,导致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足。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能力较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业都采用分业的模式进行经营的,各个银行之间的业务有着相同的性质,资金的来源较为单一,且在很多方面上限制了资金的使用,致使银行无法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利率进行自由的选择,难以对资产的负债结构进行调整。目前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占了其资产负债结构的绝大部分,流动性资产和负债只占了一小部分,许多商业银行为了获得大量存款,会将存款的利率提高,只注重高利率存款的发展,从而让商业银行负债的结构与存款的期限结构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让商业银行综合性的经营范围与规模受到了限制。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落后

我国实行着严格的利率管制,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采用的却是渐进模式,而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无法对利率变动给予快速的反应。并且我国商业银行中的管理层不够重视利率风险的管理工作,没有意识到利率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还是理论方面都不够了解。当前时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利率的风险已经对各个商业银行都造成了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及时的转变,加强开展利率风险的管理工作,那么在面对利率市场化的环境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应对,这样就会被激烈的竞争市场所淘汰。

(三)商业银业的市场竞争不公平

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利率市场化,竞争的公平性至关重要,所以相关的银监会应对各银行的财务结果进行一定的约束,让所有的银行都处在同一起跑点上。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银行业的金融机构就类型上而言,就有16种之多,包括国有的商业银行、邮储银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等。银监会对各类银行的监管指标和要求都不相同,国家对不同的银行种类实行的政策也一样,这就导致了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缺乏公平性。不完善政策约束,会致使少部分金融机构为达目的而利用不正当手段进行利率竞争,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加强培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利率市场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就要求相关的利率风险管理人员,在经济的问题上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够运用正确管理技术与工具来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利用先进的利率管理办法来为银行获得更高的利益。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对相关的利率风险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培养出能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状况熟悉掌握的专业人才,提高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能力,对利率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度量。如,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使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选择出银行内部比较有潜质的精英人员,派往到国外的一些先进金融机构中,学习其先进利率风险管理经验。或者利用外聘方式,聘请一部分专业的金融分析师和工程师,来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二)优化调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在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利息,这一点与很多发达国家的银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间业务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利润与在市场上地位。因此,要想利用管理政策的引導和资源的倾斜,来进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降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和经营业务对资产负债业务的依赖,我国商业银行就需要加快开发新型的金融工具,利用新型工具将利率的内险进行有效的分散。

(三)构建多层次利率风险管理体制

1.商业银行需构建利率风险的预警机制。为提高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商业银行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对利率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有效的评估损失的额度,将得到的数据与不同利率假设数据利用相关的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为利率风险管理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2.商业银行要构建利率风险的规避机制。商业银业以构建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为基础,建立出相应利率风险规避机制,以便有效的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并依据存在的缺口,对资产的负债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差额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有效的对利率的风险进行一定规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利率波动的幅度与频率不断增加,对我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适应利率市场的环境,商业银业应该对传统的运营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地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正.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探究[J].中国市场,2014,9(42):91-93.

[2]杨建东.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3,12(4):115-117.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第5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利率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由于利率政策设定不当而给其自身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利率波动造成商业银行持有资产的损失和银行收支净差额产生风险。根据市场化利率的特征,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督原则》中, 把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分为:重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差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一) 重定价风险

重定价风险是利率风险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其根本原因是资产负债在总量及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尤其突出。具体表现为: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比例关系不合理;存在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期限结构;在利率市场化下, 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的利差不合理, 体现为存款成本的上升和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下降。

(二) 基差风险

基差就是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的利率或价格差。用公式表示为:基差=现货市场价格 (利率) -期货市场价格 (利率) 。一般来说, 基差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4个方面:套期保值交易时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基差水平及未来收敛情况的变化;影响持有成本因素的变化;被套期保值的风险资产与套期保值的期货合约标的资产的不匹配;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随机扰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贷款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一般都是人民银行所公布的利率, 因此基差风险比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商业银行因业务需要, 可能会以LIBOR或者美国国库券利率为参考, 因此而产生的基差风险也相应增加。

(三) 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风险也叫收益率曲线风险, 是指由于收益曲线斜率的变化导致期限不同的两种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的变化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当收益曲线的意外位移对银行的收益产生不利影响时, 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例如, 若以5年期政府债券的空头头寸为10年期政府债券的多头头寸进行保值, 当收益率曲线变陡的时候, 虽然上述安排已经对收益率曲线的平行移动进行了保值, 但该10年期债券多头头寸的经济价值还是会下降。

(四) 期权性风险

期权性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 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 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融工具, 如场内 (交易所) 交易期权和场外期权合同, 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 如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条款、贷款的提前偿还等等。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内含期权风险, 主要有两种:核心存款客户的随时取款风险;借款人的提前偿付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一) 利率市场化进程可能导致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赋予了商业银行资金定价的自主权, 这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 利率的频繁波动更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1、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一致导致收益不稳定。

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数额、期限和结构,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较大, 加之其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不匹配,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利率频繁波动极易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而当其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不一致, 或者资产与负债的利差波动不同步时, 银行收益变动的风险更大。

2、银行间的利率竞争加大了贷款风险。

利率市场化给予了商业银行更广泛的自主经营空间, 同时也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可由各金融机构或金融工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来体现, 它使得利率成为银行竞争优质客户、争夺优良项目和扩大资金来源的重要工具。为追求短期收益, 在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即银行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同时, 商业银行势必相应地提高贷款利率, 其结果必然是刺激风险贷款需求增加, 偿还能力较强的低风险企业可能因利率过高而退出信贷市场, 而那些偿还能力较弱、具有高风险的企业则充斥着信贷市场。

3、利率调整的时间、幅度不同可能产生基差风险。

回顾近几年我国存贷款的调整, 每次调整中存贷款利率的变动都是不同步的。如从1996年起, 人民币1年期存贷款利差最大为3.6%、最小为1.8%, 存贷利差处于不断变化中。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 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时, 利率基差风险将会更大, 这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二)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利率风险管理缺乏足够认识。

由于我国利率长期受到严格管制, 20世纪90年代以前, 官方利率基本稳定不变, 商业银行根本没有利率风险意识。虽然随着近几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对于利率风险的认识有所加强, 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之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不良资产比例过高, 现行管理偏重于防范信贷风险, 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缺乏对风险管理的重视。而利率风险管理又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 适应中国特色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上处于探索阶段, 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和认识不够。

2、利率风险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 利率风险管理需要一套严密、科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常常是由某一部门负责执行央行的利率政策, 从而缺少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有效的决策机制以及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 在硬件方面, 由于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 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 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作, 很难及时、准确进行利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导致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手段滞后, 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对利率风险管理的要求。

3、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从资金来源和运用来说, 我国商业银行获取和运用资金的渠道比较单一。然而在负债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基本上是被动的。负债种类少, 融资渠道单一, 存款负债占较大比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大特点。我们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 在资产方面, 中国建设银行的贷款资产占较大比重。2002年, 设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例为57.29%。其中, 公司、房贷和个人消费贷款, 分别占贷款总额的71.32%、26.9%和1.78%。可以看出, 信贷资产以公司为主, 房贷和个人消费贷款所占份额较少。这样的资产结构, 既不利于分散风险, 也不利于资金周转。在负债方面, 负债种类少, 融资渠道单一, 存款负债占较大比重。2001年末, 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82.34%;2002年末, 为84.32%, 银行很少通过同业拆入或金融市场筹集资金。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解决对策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利率市场化已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方面面临的实际情况, 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商业银行具体需在以下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 增强对利率的预测能力

要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必须对市场利率变动和走向做出科学的预测。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众多, 因此商业银行应一方面加强宏观经济的研究, 从多种渠道收集反映经济情况、货币政策的信息, 对利率走势做出较为合理的预测分析, 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 尤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操作的动向、再贴现率、再贷款率等更应时刻关注;另一方面应摸清本行的利率水平与结构, 分析各相关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程度, 当外界环境或内部条件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利率水平。同时, 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利率风险度量模型, 观测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 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 根据度量的结果对风险进行规避。

(二)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头寸、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等是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对于分支机构众多的商业银行, 其总行对整体利率风险头寸的调整必然导致各分支机构之间资金的频繁往来, 因而应在总行与各分支机构之间建立起畅通的资金流通渠道, 以确保对利率风险控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 建立健全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统一管理资金并完善内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 是商业银行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资金价格进行预算管理, 加强风险总量控制和转移, 实现全行经营目标和风险制衡与转移, 构建业务垂直管理和业务风险垂直管理的运行机制。

(四) 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贯穿于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全程, 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和市场利率的变动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增强, 市场利率的变动可以通过增加负债成本、减少资产收益、降低所有者投资价值的方式对银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商业银行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尽可能使利率变动带来的负债成本变动和资产盈利变动相抵, 从而规避利率变动风险。

摘要:文章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 总结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利率风险, 以及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经营风险,利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1]、郝红雨, 侯先荣.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7 (4) .

[2]、刘永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投资, 2007 (6) .

[3]、卓文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4) .

[4]、黄玉娟.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 2008 (8) .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经营风险;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是伴随着其建立而产生的,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其经营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尤其是在我国逐步放开利率、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利率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一种主要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利率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由于利率政策设定不当而给其自身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利率波动造成商业银行持有资产的损失和银行收支净差额产生风险。根据市场化利率的特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督原则》中,把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分为:重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差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一)重定价风险

重定价风险是利率风险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根本原因是资产负债在总量及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尤其突出。具体表现为: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比例关系不合理;存在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期限结构;在利率市场化下,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的利差不合理,体现为存款成本的上升和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下降。

(二)基差风险

基差就是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的利率或价格差。用公式表示为:基差=现货市场价格(利率)-期货市场价格(利率)。一般来说,基差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4个方面:套期保值交易时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基差水平及未来收敛情况的变化;影响持有成本因素的变化;被套期保值的风险资产与套期保值的期货合约标的资产的不匹配;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随机扰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贷款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一般都是人民银行所公布的利率,因此基差风险比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因业务需要,可能会以LIBOR或者美国国库券利率为参考,因此而产生的基差风险也相应增加。

(三)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风险也叫收益率曲线风险,是指由于收益曲线斜率的变化导致期限不同的两种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的变化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当收益曲线的意外位移对银行的收益产生不利影响时,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例如,若以5年期政府债券的空头头寸为10年期政府债券的多头头寸进行保值,当收益率曲线变陡的时候,虽然上述安排已经对收益率曲线的平行移动进行了保值,但该10年期债券多头头寸的经济价值还是会下降。

(四)期权性风险

期权性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融工具,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期权合同,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如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条款、贷款的提前偿还等等。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内含期权风险,主要有两种:核心存款客户的随时取款风险;借款人的提前偿付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可能导致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赋予了商业银行资金定价的自主权,这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利率的频繁波动更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1、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一致导致收益不稳定。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数额、期限和结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较大,加之其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不匹配,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频繁波动极易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而当其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不一致,或者资产与负债的利差波动不同步时,银行收益变动的风险更大。

2、银行间的利率竞争加大了贷款风险。利率市场化给予了商业银行更广泛的自主经营空间,同时也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可由各金融机构或金融工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来体现,它使得利率成为银行竞争优质客户、争夺优良项目和扩大资金来源的重要工具。为追求短期收益,在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即银行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商业银行势必相应地提高贷款利率,其结果必然是刺激风险贷款需求增加,偿还能力较强的低风险企业可能因利率过高而退出信贷市场,而那些偿还能力较弱、具有高风险的企业则充斥着信贷市场。

3、利率调整的时间、幅度不同可能产生基差风险。回顾近几年我国存贷款的调整,每次调整中存贷款利率的变动都是不同步的。如从1996年起,人民币1年期存贷款利差最大为3.6%、最小为1.8%,存贷利差处于不断变化中。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利率基差风险将会更大,这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利率风险管理缺乏足够认识。由于我国利率长期受到严格管制,20世纪90年代以前,官方利率基本稳定不变,商业银行根本没有利率风险意识。虽然随着近几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于利率风险的认识有所加强,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之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现行管理偏重于防范信贷风险,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缺乏对风险管理的重视。而利率风险管理又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适应中国特色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上处于探索阶段,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和认识不够。

2、利率风险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利率风险管理需要一套严密、科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常常是由某一部门负责执行央行的利率政策,从而缺少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有效的决策机制以及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在硬件方面,由于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作,很难及时、准确进行利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导致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手段滞后,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对利率风险管理的要求。

3、资产负债结构单一。从资金来源和运用来说,我国商业银行获取和运用资金的渠道比较单一。然而在负债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负债基本上是被动的。负债种类少,融资渠道单一,存款负债占较大比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大特点。我们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在资产方面,中国建设银行的贷款资产占较大比重。2002年,设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例为57.29%。其中,公司、房贷和个人消费贷款,分别占贷款总额的71.32%、26.9%和1.78%。可以看出,信贷资产以公司为主,房贷和个人消费贷款所占份额较少。这样的资产结构,既不利于分散风险,也不利于资金周转。在负债方面,负债种类少,融资渠道单一,存款负债占较大比重。2001年末,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82.34%;2002年末,为84.32%,银行很少通过同业拆入或金融市场筹集资金。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解决对策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已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方面面临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商业银行具体需在以下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增强对利率的预测能力

要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必须对市场利率变动和走向做出科学的预测。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众多,因此商业银行应一方面加强宏观经济的研究,从多种渠道收集反映经济情况、货币政策的信息,对利率走势做出较为合理的预测分析,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尤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操作的动向、再贴现率、再贷款率等更应时刻关注;另一方面应摸清本行的利率水平与结构,分析各相关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程度,当外界环境或内部条件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利率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利率风险度量模型,观测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根据度量的结果对风险进行规避。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头寸、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等是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对于分支机构众多的商业银行,其总行对整体利率风险头寸的调整必然导致各分支机构之间资金的频繁往来,因而应在总行与各分支机构之间建立起畅通的资金流通渠道,以确保对利率风险控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统一管理资金并完善内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是商业银行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资金价格进行预算管理,加强风险总量控制和转移,实现全行经营目标和风险制衡与转移,构建业务垂直管理和业务风险垂直管理的运行机制。

(四)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贯穿于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全程,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和市场利率的变动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增强,市场利率的变动可以通过增加负债成本、减少资产收益、降低所有者投资价值的方式对银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尽可能使利率变动带来的负债成本变动和资产盈利变动相抵,从而规避利率变动风险。

参考文献:

1、郝红雨,侯先荣.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4).

2、刘永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投资,2007(6).

3、卓文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

4、黄玉娟.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08(8).

5、孙继锋.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C].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包含哪些流程? 第7篇

关键词:利率调整,利率风险,管理

1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种类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利率结构与利率水平, 不断的改善管理体制, 加强对利率手段的利用, 逐渐让利率变为一个重要的调控杠杆。近年来, 针对国内物价持续攀升、经济过热等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数次提高了贷款利率, 每一次的提高, 对于控制通货膨胀、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 利率以及利率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多变性, 也使得其风险系数陡增, 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许多的风险, 其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 重定价风险。

这种风险又叫做成熟期错配风险, 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 该风险往往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 (就固定利率而言) 或重新定价期限 (就浮动利率而言) 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例如, 如果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 当利率上升时, 贷款的利息收入仍然是固定的, 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 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

(2) 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一般是收益利率与成本利率的调节机制不能完全匹配, 导致净利息收入、现金流发生变动而产生的利率风险。其一般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 出现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 导致存贷利差缩小, 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二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 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 利率变动的浮动、频率与幅度都会加大, 基差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3) 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是指用来反映银行收益与期限关系的变化路线。通常是期限越长, 利率越高, 收益越大, 收益曲线呈向上倾斜状。如果商业银行的债券利率普遍高于存款的利率, 那么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商业银行可以将存款剩余资金投资于国债中, 能够保证稳定的收益。反之, 如果利率倒挂, 或者利差缩小, 那么商业银行的收益曲线就会偏离, 就会导致收益曲线风险, 所以说收益曲线风险也是利率风险的主要风险之一。

(4) 选择性风险。

选择性风险也可称之为期权性风险, 一般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购买期权获得在一段时间中对融资重新定价的权利, 在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行使这个权利, 但是这个权利就很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比如, 利率的上升可能会促使存款人提早取出存款, 转而以新的利率重新存入该笔存款;如果利率下降了, 则借款人也会提前归还贷款, 以一新的利率再借入资金, 这些行为都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尽管购买或行使期权将会给融资人带来一些费用支出, 但在利率变动比较大的情况下, 行使请求权的收益将会超过这些费用, 从而给银行带来期权风险。

2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由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日益突出, 已经建立起了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 即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 通过这个组织来管理利率风险。在西方, 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管理, 主要是试图将利率水平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 并尽可能地提高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而在我国还没有这样的组织, 对于我国银行来说, 无论是从内部管理机制, 还是外部管理的环境而言, 都存在诸多难以适应当前市场化利率的风险问题, 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两大方面:第一是当前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制, 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利率风险管理的新需要。长期以来, 因为我国在利率机制的构建上存在观念与执行上的僵化与扭曲, 所以导致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缺乏一种主动的、内在的适应能力, 敏感性不强。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还是附属在计划资金与财会部门, 仅仅是从事着僵化的利率文件的管理与利率正常的观测落实, 真正具有统筹的、战略性的管理几乎还是空白。即使一些银行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的部门, 但是由于其职能不集中, 对利率风险的分析往往不够专业, 或者是只注重资产在全国的调配, 根本就很少涉及利率风险的管理。不难看出, 当前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最大障碍, 当然这也跟管理人才紧缺有关。第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相当高, 但同时, 我们国家仍对商业银行给予了极大的信用支持, 大部分中国公众也并没有对商业银行失去信心, 至今我国的商业银行仍然维持了支付能力。然而随着我国利率的市场化, 在日趋激烈的利益竞争中, 众多的商业银行又不得不采取提高利率的手段来吸引客户存款。笔者以为,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商业银行自身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央行又缺乏严格的监管体系, 那么随着存款利率的大幅度上升即银行成本的大幅度提高, 必将会促使商业银行出现高风险 (即随着竞争的日渐激烈, 商业银行的成本就会大幅度的提高, 利益就会受损) ;另外, 由于成本上升导致的恶性影响也会加剧, 为了生存或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 商业银行必然要想尽办法弥补存款成本上涨的损失, 这必将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长, 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鉴于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首先要加强利率风险内控机制的建设。即增强利率风险管理的意识, 增加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投入, 培养专门的管理人才, 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等, 最终健全利率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其次, 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 短期内甚至是长期内利率水平的上升趋势是难以避免的, 商业银行要建立战略性的缺口管理策略, 从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战略上做好资产负债管理, 以防范利率风险。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包含哪些流程? 第8篇

【摘要】文章从分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现状入手,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及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问题日益显著。利率风险,指的是由利率波动而引起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所导致的金融机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通常用权益价值随利率变化而变化的量来衡量。利率被看作是资金的价格,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他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动,因此利率风险也是最核心的一种金融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银行应该根据自身业务的复杂程度建立风险控制体系,金融监管机构应将利率风险纳入重点监控的对象。早在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就专门发布了《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列举了11条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用来指导商业银行如何控制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的管理,应该受到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利率进入频繁调整阶段。从1996年到1999年,我国连续降低利率。最近两年来,利率调整更加频繁。2007年一年之间,央行连续6次上调利率。2008年,央行上半年连续五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下半年又连续5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全年共调整利率10次。频繁调整的利率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同时,政府对银行的一些特殊的政策规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按照来源的不同。利率风险可被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分线、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重新定价风险也被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期限(就浮动利率而言)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国商业银行的重新定价风险一方面来源于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对称,另一方面来源于中央央银行的利率政策。以定期存贷款为例,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按存单开户日所定利率付息,而定期贷款实行“合同利率,一年一定”的政策,即这部分资产实际上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全部随利率变动在一年内重新定价,存款采用固定利率而贷款则是采用浮动利率,银行即使在资产负债数量、期限匹配的情况下,仍存在巨大的重新定价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收益曲线风险。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发生变化,即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这就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基准风险也被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基准风险是同一期限的资产、负债由于利率波动幅度不完全一致而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国家,表现为同期限存贷款业务定价的基础利率不同,在我国利率非完全市场化情况下,基准风险表现为同期限存贷款业务利率变化的不完全相关。如果存贷款利率变动幅度不同,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将面临利率风险。

期权性风险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期权性风险是指因利率变动,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前支取存款,会致使银行净利息收支变化的利率风险。名义利率的上调往往会使人们产生利率幻觉,不论实际利率上升还是下降,部分储户可能提取未到期的存款,并以较高的利率存入;而当利率下调,贷款人可能会提前偿付贷款,以更低利率重新贷款。这些提前偿还的未预期资金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率风险。根据我国现行利率政策,客户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储蓄存款。对于贷款,银行虽然有规范性协议不能随意提前还款或收回,但实际工作中,面对一些客户在利率下调时提前还款并重新贷款要求,处于同业间的竞争中的银行,往往顺应客户要求。如今,越来越多的期权品种因具有较高的杠杆效应,还会进一步增大期权风险,可能会对银行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和我国利率自由化进程的逐步展开,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利率管制状态,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意识十分薄弱,利率风险控制和管理方法十分落后。因此,对银行利率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是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

1、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制度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存在的必然性

我国目前的利率体制是有控制的浮动利率管理体制,即央行制定一定时期的基准利率,各商业银行可在此基础上对存贷款利率进行一定比例的上下浮动利率体制,利率水平的制定及利率结构的调整都集中于中央银行,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国家不仅管理着存、贷款利率水平,还管理着贷款利率的结构,目前只有部分利率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小幅浮动。同时利率运行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这些因素一起使利率难以灵活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资金价格的变化,这样商业银行在面对市场需求时,只能被动接受利率风险,而无法利用利率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控制。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2、从市场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之间同业竞争加剧,市场资金供求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存贷款仍然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之间的经营产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对优质客户市场的整体判断基本一致,信贷资产管理手段相似,银行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银行资金供应相对充足。企业融资渠道增多,融资成本控制意识逐步增强,市场应对利率风险的规避机制正渐渐形成。这些因素,使得商业银行缺乏主动调整率风险的运作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银行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以存款的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素质较好的大型企业纷纷到资本市场寻求融资,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需求下降。部分具有垄断性的国有企业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些企业常以下浮利率作为融资的附加条件,给银行收益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商业银行能从事股票发行,承销和自营等投资银行核心业务,则可以通过证券投资等业务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分散风险,提高银行收益。然而,目前严格的企业管理使得银行难以进行这样调整。

3、商业银行自身利率风险管理不足

利率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总行和央行利率政策的贯彻执行、贷款利率浮动的分级授权、分级审批等方面。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利率风险控制自上而下缺乏统一认识。商业银行缺乏专门管理利率风险的职能部门,许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没有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质内容,也没成为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核心,利率风险完全成为一种内部自然消化的过程。大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由于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滞后,导致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反应迟钝。一旦遇到利率调整,便对突如其来的利率风险无所适从。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策略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在加快进行,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现实的利率风险。如何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高效地进行利率风险控制,是目前急需致力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西方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告诉我们: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利率市场化环境适应期后,西方商业银行已普遍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现代利率管理机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商业银行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微观主体,应当意识到利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商业银行应当努力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1、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商业银行应当重新确立风险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来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一套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是实现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基础。在银行具体运行中,应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利率风险管理小组,对利率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使其熟悉现代利率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必需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它的实际作用,是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2、科学准确地预测利率风险是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利率走势预测、利率风险测量和利率风险监控。及时预测市场利率变动走向,分析利率变动对银行经营的影响,选择最佳的规避风险措施。在进行利率预测的时候不但要包括预测利率水平的变化,而且也要对利率期限结构进行预测。利率走势预测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变动水平和利率周期的转折点等。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利率预测方法。巴塞尔协议将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作为防范利率风险的手段。风险利率的准确测量师开展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科学准确的预测结果将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负债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3、建立和完善的兼顾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范围将逐步覆盖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各个项目。商业银行根据本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本外币存贷款定价机制。商业银行总行根据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目标需要,制定并公布本外币的基准利率水平。总行确定对各分行在总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浮动权限。对于外币贷款定价,商业银行总行可根据本行利率管理战略需要,以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为基准,在充分考虑全行的外币资金成本、外币存款费用、外币贷款费用、外币贷款的目标收益率、同业竞争情况、外币存款的利率供给弹性和贷款的利率需要弹性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基准利率水平。

4、加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指导,政府要从外部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管

中央银行应当建立起与利率市场化相应的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应当增加中央银行利率决策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应当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管,健全金融业的法律监管体系,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成立专门负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部门,建立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的利率风险监管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实现利率风险监管的法制化。

【参考文献】

[1] 张子强: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及风险控制[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2).

[2] 高旭喆:具有隐含期权的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D].重庆大学,2005.

[3] 刘慧、李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压改进措施[J].中国金融,2004(9).

上一篇:2025年湖南村官考试报名人数统计下一篇:以逸待劳 考研调剂技巧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