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6版)

2024-08-21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6版)(精选8篇)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6版) 第1篇

2016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学校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1、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

2、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3、科学探究是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4、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5、从宏观到微观、从,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逐步成为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都获得迅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

6、物质的化学变化这一主题包括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等内容。

7、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

8、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和,都应严格根据本标准来确定评价的目标、测评的范围和方式,以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9、能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操作方便,是最常用的学业评价方法。

10、要求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以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与活动成果。

11、教材内容的组织应体现和的具体运用。

12、目前,在课程编制中课程目标的取向方式有:取向,取向,演进过程取向。

13、制定课程目标体系时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即根据社会需要确定课程目标,根据学生 需要确定课程目标,从课程内容(或其载体)的逻辑和系统性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14、《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不但突出了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而且注意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的统一,时代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15、“以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16、“”是化学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17、探究式学习一般有,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交流发表五个基本的构成要素。

18、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仔细考虑的五个因素有:,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可行性。

19、探究方案设计的原则有原则,原则,原则,原则,量力性原则。20、常见的重要的探究策略有:利用进行探究,利用化学史料进行探究,结合生活生产实际进行探究,利作调查访问法进行探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探究。

21、新的化学课程课标从“”、“”、“”三个维度建立了新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2、化学课程标准包括前言、、、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23、课程内容目标陈述基本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采用的方式,二是采用的方式。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性。A、基础性 B、科学性 C、整体性 D、综合性

2、()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认识和确定物质的组成、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A、化学性质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物理变化

3、下列选项中不是化学概念内容的编写要体现的特点的是()。A、直观性 B、关联性 C、发展性 D、整体性

4、()既是课程的出发点,又是课程的归宿。

A、课程目标 B、课程内容 C、课程结构 D、课程实施建议

5、()学习是学习者以获得一定的科学经验为核心目的与基本内容的学习活动和过程。A、科学 B、自主 C、合作 D、探究

6、新课程强调的“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B、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达到要求,获得成功 C、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D、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7、学生的各项发展中不是课程的落脚点的是()。A、全面发展 B、终身发展 C、个性发展 D、身心发展

8、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是()改革。

A、教学方法 B、教学手段 C、课堂教学 D、实验教学

9、课程实施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

A、实验能力评价B、教学方法评价C、教学手段评价D、学业评价

10、下列选项中不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A、主体性原则B、渐进性原则C、静态性原则D、可测性原则。

三、简答题(27分)

1、制定新课程目标体系应该遵循哪些原则?(7分)

2、新课程从哪三个方面对“课程性质”进行了阐述?(7分)

3、化学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6分)

4、化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从哪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四、问答题(17分)

化学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哪些建议?(17分)

7分)

化学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性质及其应用、创造物质

2、科学探究、科学探究

3、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4、化学实验

5、定性到定量

6、化学反应的类型

7、教学方式

8、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9、纸笔测验

10、活动表现评价

11、科学过程、科学方法

12、预期行为、身心发展

13、发展

14、全面性和针对性

15、实验

16、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17、提出问题

18、行为主体

19、探究性、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 20、实验方法

2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23、结果性目标、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

二、选择题

1、A

2、B3、D4、A

5、A6、B7、D8、C

9、D

10、C

三、简答题

1、制定新课程目标体系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体现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的统一 注意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期望发展水平的统一 发挥学生特殊功能与课程整体功能的统一

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制定依据

2、新课程从哪三个方面对“课程性质”进行了阐述?

第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二,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的联系,要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化学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突出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 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强化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 重视收集资料

4、化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从哪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四、问答题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6版) 第2篇

一.填空:

1.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果。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 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 以及 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的培养。还应注意让学生经历 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 社会责任感 和正确的 世界观。

2.物理学是研究 和

3.物理学由 和 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 科学研究 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4.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经历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5.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 6.《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由此,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由 科学探究 和 科学内容 组成。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分别为教师、教材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二.简答

1、课程基本理念有哪些?

关心科技发展 4.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5.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2.物理课程的基本目标有哪几个方面?

3.科学探究包含哪几方面的要素?。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6版) 第3篇

一、课程性质定位的调整与变化

实验稿中只强调英语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的定位。只间接性地提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概念。另外, 课程包括基础教育阶段 (小学一级到高中九级) 的所有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新标准》的重要特征, 可以说,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的进一步明确不仅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 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是本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亮点之一。从课程标准体现的整体思路看, 《新标准》特别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持续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整体性。这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

二、课程基本理念的调整与变化

本次修订在保留实验稿中基本理念架构同时, 对其又作了相应调整和修改。尤其在语言的描述上更加准确和更容易量化, 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这一改变凸显了英语学科的特点。因而更加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理解和落实。新修订的课程理念突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个体学习差异, 强调宏观设计教学目标, 防范语言学习中急功近利和短视现象, 体现学习过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教学评价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终结性评价为辅, 更加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这些理念涵盖了英语课程的方方面面。理念一, 明确了英语学习阶段性目标。即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能力打基础, 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有利条件。理念二, 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和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年龄特点、性格特征、生活环境和不同学习需求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理念三, 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持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这将有助于避免在英语教学上的急功近利和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意义的偏差。理念四, 从语言学习特点和本质出发, 提出语言教学的原则与方式。即外语教育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 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理念五, 一改实验稿中强调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 提出采用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方式。理念六, 强调课程实施和教学资源的选择设计要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时代的“三贴近”和通过音像、广播、书刊、网络等拓展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的多渠道原则。以上六个理念的设计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容量的调整与变化

《新标准》与实验稿相比在课程目标结构上没有变化。仍然沿用了在发展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分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 对各个目标的描述仍然以“能做某事”来展开。但是, 由于《新标准》只提及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九年义务教育的部分, 所以, 在其具体的内容的描述和容量定位方面都作了一定的调整和变化。

1. 总体目标描述的调整与变化。

在《新标准》中把一级目标中的“能书写字母和单词”改为“能模仿范例书写词句”。这更符合小学生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强的年龄特点。二级目标中的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 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调整为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 演唱简单的英语歌曲和歌谣;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描述。这一调整和变化反映了目标描述和确定上的一升一多和措词上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一升体现在写出简短描述而不是句子, 也就是说, 语言的真正功能是在运用中体现出来的, 是离不开语境的。一多是增加了演唱简单的英语歌曲和歌谣。

2. 语言技能目标的调整与变化。

《新标准》增加或删减了部分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降低难度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即在“减量”的同时“减负”,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加科学地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在一级读写技能中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写句子的一项, 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同时也说明在写的训练上, 除了要规范书写外, 还要学会仿写, 要为后续真实写作打下过渡性基础。将二级目标描述中“说”和“写”的要求都作了语言描述上的修正, 这充分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渐进性, 为初中阶段学习英语奠定基础。另外, 在三级、四级和五级技能目标的描述上, 主要是在听、说和读三个技能上作了语言描述上的微调, 这反映出《新标准》力求描述的准确性。

3. 语言知识目标的调整与变化。

在二级和五级的语言知识的学习目标中, 分别明确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 更加具体化了小学英语语音、语法、功能和话题的描述, 特别对语音作了较大调整。事实上, 《新标准》把五级语音目标中部分目标调整到二级。这一调整更有助于对语音规律的全面了解和完整表述。对语法的学习更加明确, 这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语法教学的要点和方向。《新标准》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词汇总表, 替换和补充了部分词汇,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总词汇量要求增加了弹性 (1500~1600个词) , 提供了1500个词汇的词汇表。这充分说明语言使用过程语境的重要性, 因为同一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所体现的语义是不同的。

4. 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调整与变化。

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二级目标中, 更加强调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好奇心的激发, 要养成一种积极尝试、乐于参与和主动合作的学习精神;培养乐于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热爱祖国的意识。在学习策略中, 特别强调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去除了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学生英汉词典这一项。

5. 实施建议的调整与变化。

与实验稿相比, 《新标准》教学建议共八条, 减少了一条。而且在内容的描述上均有调整与变化。这八条教学建议是对原教学建议进行了逐条整合, 力求重点突出、语言简洁、逻辑合理, 体现其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新标准》在实验稿基础上增加了一条评价建议。同时对案例进行了整合和调整, 明确了在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的不同评价手段, 在各自部分又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其他评价手段共存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新标准》不再单一倡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转而提倡教学中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这就使得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既保证了与实验稿在理念上的一致, 又鼓励教师在尝试采用任务型教学这一先进教学途径的同时, 根据需要采用其他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四、评价与启示

纵观整个标准的修订和调整, 我们不难看出《新标准》与实验稿相比有很多新的突破和看点, 同时也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带来启示。首先, 整个标准坚持改革的方向, 突出课程价值, 细化教学要求和加强教学指导。英语课程标准是指导我国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目标、实施建议、评价方式等方面既保持实验稿的基本框架, 又体现与时俱进, 敢于面对问题的改革精神。其次, 《新标准》多次指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 在重视语言基础的同时, 力求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因为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加强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修养。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 他就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更好地服务社会。第三, 本次修订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中等发展水平为基准, 考虑全国各地英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因素, 调整和降低部分内容的目标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本次修订的公平性, 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英语教学中不搞一刀切的基本出发点。

《新标准》的调整和修订首先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 体会英语课程的价值, 充分认识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双重属性。同时, 要处理好多年形成的传统课程教学理念与现代外语教学思想的关系。其次, 《新标准》的修订和调整意味着英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第三,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标准》所关注的重点。第四,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针对教师面临大班教学、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教材适应性、教学的有效性、考试评价的局限和教学资源的短缺等现实困难和问题, 因地、因时制宜地采用适合本地区、本校和本班的教学模式和思路。最后, 教学评价要根据实际需要, 并在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针对性地用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 使教学评价更加有利于推进教师的教和促进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问与答[EB/OL].[2012-03-06].http://www.ncct.gov.cn/2012/0306/275.html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6版) 第4篇

关键词:词汇教学;课程标准;语言规律;有效性

在中学任教时,我曾目睹很多初一学生面对中小学英语词汇跨度时的无奈,他们只会机械地背词汇,他们对语法概念耳熟能详,却连词性都分不清,运用时经常错误百出。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确保中小学英语顺利衔接呢?

一、音形义用,相辅相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词汇二级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能知道要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初步运用400个左右的单词表达二级规定的相应话题”。“音形义用”是一个单词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能相辅相成地帮助学生掌握词汇。

“音”是一个单词的语音形式。关于小学阶段能不能系统学习音标,一直存在着争议。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连母语都没学好就学音标会和拼音发生混淆,所以在教词汇时一直采用“示范—模仿”的方法。直到初中,学生才系统地学习通过音标掌握词汇的“音”。这种方法效率低,遗忘率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会影响后续学习。

中国学生对母语的系统学习是从拼音开始的,拼音的作用众所周知,那为什么我们在学习二语词汇时不能先从音标入手呢?

“义”由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构成,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重点关注“形”和词汇意义,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背。但语法意义模糊不清使很多学生只会默记词汇,但不会运用,严重影响口语交际和书面考核,这是困扰所有学生的难题。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句子中,词汇才真正具有意义。学生学习词汇时不仅要掌握词汇的意思、搭配和基本用法,还要学会用词汇造句,用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想法。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运用中真正掌握词汇的“义”。

二、借鉴汉语的学习方法和进度,正确处理高年级词汇和语法教学的关系

虽然在非英语环境中学习语法可以缩短学习过程,但是绝不能违背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刚升五年级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只相当于英语国家语言启蒙阶段的孩子,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枯燥复杂的语法学习上。更严重的是,教师不仅多用演绎法教学语法,而且还为了迎合考试需要,人为拔高要求,这无疑是拔苗助长。

语法学得好不好,不是看学生记了多少条语法规则,而是看他们在实践中能否正确运用这些语法规则。中国学生在母语环境中成长到小学一年级,才系统地从拼音起步,学习汉语的语用规则,那么,英语教学也可以借鉴汉语的学习方法和进度,语法教学不要操之过急,高年级更不要“重语法,轻词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法二级标准的修订具有历史性的突破,如果我们能真正按目标实施词汇和语法教学,一定能让学生在愉快宽松的氛围和足够的交际及阅读训练中,扎实地掌握并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为初中系统地学习语法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宽容学生的错误,加强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

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认为词汇就是要多听、多读、多背、多练,一旦学生出错,不管是发音、拼写还是理解应用方面的,一律被归结为不用功,在英语上花的时间不够,等等。其实,人类在学习母语时都会错误不断,更何况是二语学习呢?

中国学生缺乏英语环境,如果再不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只是一味地让他们背诵和记忆,很容易让学生把英语当成是一门学科而不是一门语言来学。小学如此,到了中学情况会更糟糕,词汇骤增,光靠机械记忆是痛苦而低效的。长此以往,学英语不再是学语言,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此,我们也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用宽容的心对待和分析学生的错误,耐心地纠正或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加强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科学高效地掌握词汇,在后续学习中降低遗忘率,真正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持久不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进一步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英语教育不能成为应试教育,英语学习应该遵循语言学习尤其是二语学习的一般规律。小学作为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不应该太功利,因为“拔苗助长”带来的结果往往是“颗粒无收”。我们费尽心力地给孩子灌输各种应试的知识,让他们从小学起就沉浸在背诵词汇的痛苦中,不如从语言学习的本质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生对继续学习英语充满期待,让中小学英语衔接更顺利,让学生也有机会细细品味英语的语言之美。

参考文献:

[1]陈海庆,咸修斌.语言习得规律与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1996(2).

[2]林立.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英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5.

[3]RodElli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6版) 第5篇

一、填空题(共4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4、英语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国情,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5、英语课程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这五个方面设计课程总目标和分级目标。

6、根据英语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以小学(3)年级为起点。在义务教育阶段九级目标体系中,(一)至

(五)级为义务教育阶段目标要求,其中

(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7、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8、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语言形式)等。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6版) 第6篇

学校

教师姓名

日期

得分

一、选择题(50分 每空5分)

1.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具有多重功能和()。

A.奠基作用 B.交流作用 C.工具作用 D.核心作用

2.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A.潜移默化 B.训练 C.熏陶 D.积累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连续性 4.()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A、直观性B、科学性C、教育性D、合理性

5.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A、合理地教 B、创造性地使用 C、按照要求使用 D、按部就班地用 6.判定一节课的是否有实效最重要标准是看()。A、生动的课堂气氛 B、热烈的小组活动

C、有效的课堂设计 D、是否完成了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 7.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

A.科学素养 B.知识储备 C.道德品质 D.探究能力

8.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时,主要从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学这两个方面进行考查的是()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检测试卷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态度 D.教学效果 9.“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A.人文性特点 B.思想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 D.实践性特点 10.对于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众传媒

B、青少年活动场所 C、学校周围的社区机构

D、学校附近的各种环境

二、判断题(25分 每空5分)1.备课就是写教案。()

2.教育教学设计的好,教育教学就必定能成功。()

3.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4.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5.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三、简答题(10分)

1.什么是“新课程标准”?(5分)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检测试卷 2.什么是“有效课堂” ?(5分)

四、论述题(15分)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通过“新课标” 解读后,请列举出: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的哪四项内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B 5.B 6.D 7.A 8.C 9.D 10.D

二、判断题

1、X

2.X

3.√

4.X

5.√

三、简答题

1、答: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2、答:定义:凡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

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

目的: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重视学生的全面

发展,强化过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检测试卷 程评价和目标管理。

四、论述题

答: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6版) 第7篇

通过认真学习《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数学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方面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对新旧课标进行了认真的比对,这几天的学习使我感悟颇深,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

《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改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这里的基本思想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而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

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标指出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新课标还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对他们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而是组织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6版) 第8篇

通过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 我对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有一些特殊的感受与理解。

一、春风又绿江南岸——我眼中的“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好比一股春风, 吹进每一位教师的心田, 也吹绿了我的视野。

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无疑, 这应成为所有的教育者及实践者的教育目的, 也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或许正是因为如此,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了对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的全方位改革, 我个人认为, 这其实质是要改变传统教育的课程环境。换句话说, 新课程就是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因此, 我个人认为, 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 (甚至所有教师) , 在新课程面前不再只是转变观念的问题, 而是要树立几个必不可少的观念, 或者说是思想。只有这样,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要求, 我们这群教师才可能“新”起来, 才可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1. 教学环境——值得重视的课程资源。

教育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教育, 更没有一蹴而就的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而言,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不是深入分析教学的目标、也不是忙于教学思路的精心设计, 更不是苦心经营着如何对学生进行题型的训练等, 而是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 营造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我认为, 教学环境同教师、学生、教材一样, 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提到了环境的重要, 但并没有强调, 在一系列的新课程书籍中, 对课程环境或教学环境的强调是不够的) 。谁找到了教师、学生和文本三位一体的切入点, 并营造了适合学习者 (教师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者) 学习的学习环境, 谁就是成功的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环境, 因为他首先作用于学生, 教师的一举手, 一投足无不浸染着学生。至于如何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

2. 个性教学——新课程的真正追求。

当新课程与我们越来越近时, 不少迷惘其中。试图想通过一种固有的教学模式来解脱这种困惑, 结果却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新课程强调发扬学生的个性, 其实, 新课程的教学也是强调个性化的。不仅教师间是如此, 就是每个人面对不同的文章, 甚至同一篇文章我们都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教学。那种一劳永逸的教学设计永远是行不通的, 至少我认为新课程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二、几处早莺争暖树——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

改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改革的过程伴随着一种难以名状的阵痛。尽管, 总有一些热心的教师走在前面, 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我校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 取得了一些实在的、可喜的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

1. 教师变了, 学生笑了。

教师变得爱学习了。各种语文新思想的书籍摆上了他们的案头, 不少教师订阅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与此同时, 教师愿意节假日自己掏钱外出学习, 还有不少教师开始将自己的教学感受、体会、经验记录下来, 虽然算不是论文, 但他们迈出了新课改难能可贵的一步。

教师变得爱笑了。课堂上下, 教师的微笑显著增多, 亲和力明显增强, 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也更加民主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离得更近了。教师变得爱合作了。同事之间, 除了相互听课、备课外, 还随时进行着口头教研。

与此同时, 学生变得相对轻松:即他们学得心态平和, 学得轻松、学有所得、学有所进。

2. 方式多了, 课堂活了。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必须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今天的课堂上, 教师教学的方式明显增多, 不再是那一张古板的“脸”, 教师好像学了川戏一样, 每节课的教学都有着不同的板块, 不再是原来那种旧模式。正因如此, 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死记硬背的少了, 合作性的环节明显增多。

3. 语文大了, 心胸广了。

在新的观念的指导下, 教师对语文的理解已不再是几个教材、教参的问题了, 而是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一种大语文观正在我们手中实践着, 它所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广博, 更多的是师生视野的开阔和心胸的宽广, 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我们不能否认, 还有许多的语文课堂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这有的是迷惑所带来的, 有的则是一些陈旧的观念带来的,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上一篇:学校图书管理员工作职责下一篇:三八节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