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妇女和儿童调研报告

2024-07-26

留守妇女和儿童调研报告(精选8篇)

留守妇女和儿童调研报告 第1篇

留守妇女和儿童的调研报告

**镇妇联

**镇36867万口人,属城郊型乡镇。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初步统计,全镇留守妇女1100余人,留守儿童1400余人。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妇女儿童的相关情况,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目前的生存、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更准确地把握当前我镇留守妇女儿童发展的实际需求,近日镇妇联对全镇的留守妇女儿童的基本情况及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做了一次全方位的调研。

一、关于留守妇女的调研情况

(一)留守妇女现状及存在问题

据调查统计,有近七成的留守妇女在家照顾未成年子女和公婆,她们挑起了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家庭重担。多重角色的扮演加重了这个特殊人群的生产生活和生理心理的负担,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

1、劳动强度增大,精神负担加重。一方面,男人外出打工,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繁重的劳动,使许多留守妇女体力透支健康受损。另一方面,男人外出了,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洗衣做饭等繁琐的家务事也全靠她们去料理。由于丈夫长年不在身边,感到孤独、空虚、焦虑、压抑和无助。生活中缺少关爱,感情上出现空缺。

2、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维权意识差。处于弱势地位的“留守妇女”,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难以维权。大多数留守妇女对“权益侵害”不能很好地保护,村级组织以及其他社会

1力量还未能形成留守妇女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

3、夫妻交流少,婚姻关系脆化。留守妇女与丈夫主要的沟通方式是打电话。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导致感情危机,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系。

(二)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政策制度上看。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标志的城乡分割制度的阻隔。农民工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极差,大多数人不可能携带家属去城市里生活;另外,在社会权利方面,这些农民工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之外,客观条件使得他们的妻子只能留守在农村。

其次从思想观念上看。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女性定位于以家庭为重心的、处于辅佐和服从地位的角色。结婚以后很少注重自身的进步和发展,经济上和精神上都依附于男方,没有经济地位,靠丈夫给钱过日子。

第三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是城市就业市场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大于女性,使留守妇女很难在城市就业市场中寻找到合适的岗位,面对劳动力市场对工人技术的要求,留守妇女更多时候处在就业的弱势地位。另一方面是农村现实生活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老人、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这使得她们处于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一是建议成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农村留守妇女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在农民工输出地,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民工输入地,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发展的政策,鼓励农民举家进城发展,如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实行农民与城镇居民平等待

遇等。

2、强化教育培训力度,提升留守妇女素质。建议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坚守在农村的劳动力特别是留守妇女的培训力度,将此类培训纳入各部门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培养一批“留守妇女带头人”,为留守妇女领路。

3、实施“留守妇女阳光关爱工程”,解决留守妇女实际困难。按照“党政领导、妇联协调、妇女参与、乡村联动”的原则,统一配备供留守妇女学习、交流的硬件设施,开通绿色渠道,使留守妇女有一个学习培训的阵地、互帮互助的组织、情感交流的平台、诉求表达的渠道、化解矛盾的机构、文化活动的场所。

一、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情况

(一)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情况。父母全都在外务工的家庭,有50%的以上的孩子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生活(其余50%跟随父母一起在外),上学、放学回家也大多由爷爷奶奶接送,少部分由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管。

2、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在外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并未减弱,绝大部分成年人外出务工时都会对子女的生活做比较放心的安排,外出后,他们在经济上给予充分的支持,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还可以。调查发现所有留守儿童都有充足的零花钱,但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缺乏监管,存有乱买零食,花钱没节制等现象。个别留守儿童有经常上网玩游戏的现象。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有困难的占75%。在双休日或节假日的学习基本上处于无人督促的状态。在学校也很少有成绩拔尖的学生。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及亲戚代理抚养,由于爷爷奶奶及代养亲戚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绝大多数父母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

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事与愿违,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

4、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有超过90%的还是希望和父母住在一起。有95%的孩子都说“想念爸爸妈妈。”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是“自我消化”。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

5、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所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经常出现初冬就在为完全封冻的河里滑冰,夏天在水库、河道游泳发生险情的孩子。

(二)对策与建议

1、完善各项政策制度,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根本问题。一是发展农村经济,作好“原生态”经济文章,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镇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可以增强农村儿童受教育质量。二是加快城乡配套机制建设,解决留守儿童根本问题。由于城乡制度的脱节,农村孩子进城之后,在户籍、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孩子存在一定差别,使农村孩子进城受到相当局限,没办法,更多的家庭只好选择把孩子留在农村。只有使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城镇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会权益,他们的子女也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才会在最大程度上遏制“留守儿童”数量迅速增加的趋势。

2、建立流动留守儿童档案制度。通过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从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总数是一个动态数据,会随着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等因素发生变化。所以,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务必建立一个定期更新、长期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档案数据库。详细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详细地址、留守原因、家长联系电话、留守后谁负责监督、临时监护人身体状况、孩子主要表现等情况的档案。以便我们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切实肩负起各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解决这一特殊群体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为留守孩子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的环境,推动留守孩子家园规范化建设和制度化管理,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留守儿童服务中心”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每一所留守儿童服务中心都将设臵“快乐活动室”、“亲情工作室”、“爱心阅览室”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园地、交流平台、娱乐场所和健身阵地。借鉴希望工程模式建立的“关爱留守儿童”专项资金,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并常年接受社会的资助,又从机制上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的经费来源,通过聘任专门的志愿辅导员,常年开展留守儿童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弥补留守儿童在情感和精神上的缺憾,调动了他们生活、学习的积极性。

4、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关爱行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贫困、缺失家庭温暖、缺少父母关爱的特点,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深入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一是加强各企业、各单位、各学校与各村的联系,领导、干部、老师与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的联系。二是开展城乡学生手牵手结对帮扶,让城里孩子与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知心姐妹”、“知心兄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交流社会见识,相互鼓励学习,为留守儿童创造多边、多向互动的氛围,也形成一个对城市孩子的教育模式。三是向热心妇女发出倡议,招募“爱心妈妈”。启动“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招募“爱心妈妈”活动的意义、目的,招募“爱心妈妈”。“爱心妈妈”采取“一帮一”,或者“一帮二”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达到“帮教一个孩子、稳定一个家庭、安宁一个地方、造福一个社会”的目的。

总之,解决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为之共同努力,消除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制度形式保障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真正全面实现社会的和谐。

二0一一年五月十日

留守妇女和儿童调研报告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㈠留守妇女的基本特点

1、文化程度。我镇共有120名留守妇女,大部分文化偏低。高中学历的5人,占0.8%;中专以上学历的4人,仅占0.75%。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年龄结构。根据我镇基层妇联组织摸底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25――45岁之间。30岁以下的妇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35岁以上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

3、留守原因。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5-40岁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㈡留守儿童的基本特点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我镇有14周岁以下少儿2635人,其中,留守儿童有130人,占儿童总数的5%,其中有78%的留守儿童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22%被托付给亲友。

2、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86%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能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亲情关爱,加之他们大多以单亲和隔代监护为主,所以导致出现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

二、现状及问题

㈠农村留守妇女处境艰难。丈夫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

第一,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她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2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多数留守妇女感觉自己非常疲惫,常常有一种坚持不下去的感觉。正是这些留守妇女,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责任和压力,在默默地为家庭为社会奉献。

第二,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一是独自面对责任的压力大。部分留守妇女认为丈夫不在家,自己没有安全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感觉压力很大,很需要依靠。有的留守妇女表示,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而且听到风吹草动就会非常害怕,担心被骚扰,担心小偷。二是牵挂丈夫的忧心大。三是夫妻情感交流少,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双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到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导致感情危机。有村干部反映,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婚外情时有发生,有时候还会演变成为纠纷和刑事案件,农村家庭离婚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9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第三,婆媳关系难处理,对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处理,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处理好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别做违法的事。有的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辅导和监管。

第四、卫生保健差。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重荷,留守妇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农业生产上,放在赡养老人、教育子女上,无暇或无经济能力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之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卫生保健较差的现象。

第五,致富能力弱,维权意识有待提高。留守妇女感到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由于家庭的牵绊,她们不能外出挣钱,在家也只能从事传统农业,收入较低,劳动强度大。另外,大部分留守妇女对于国家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了解很少,很多妇女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维权,也不知道怎么维权。受到伤害时,有的死缠烂打,有的忍耐承受,有的茫然无措。

㈡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令人堪忧。务工带来的经济上的宽裕使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的需求已经不再重要,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正悄然成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难点。

留守妇女和儿童调研报告 第3篇

一、太湖县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及原因分析

从调查情况看, 父母外出打工,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 同时, 也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面临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生活缺少照料, 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据调查得知, 该县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的监护情况大致分五类:第一类是父亲外出务工, 由母亲在家监护的约占20%;第二类是母亲外出打工, 父亲在家看护的约占9%;第三类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 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约占56%;第四类是父母均外出, 留守儿童交由亲戚或朋友监管的约占12%;第五类是父母均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独自一人生活的约占3%, 自我监护的均为年龄稍大些的孩子, 这种情况属于监管缺失, 实际上是父母对子女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生活上, 由于缺少父母的精心关照, 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无规律, 饮食无营养, 健康无保障, 成长无质量。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困难, 日常生活只能以米饭、咸菜、蔬菜为主, 肉食品及新鲜水果为稀罕物, 身体所需营养无法满足, 一部分留守儿童甚至还要照看年老体弱的老人, 要做许多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家务事, 营养不良与超量劳动使得他们发育不全且身体瘦小。城里的留守儿童虽然生活条件稍好些, 但父母不在身边, 饮食起居无人细心照料, 导致他们饮食不合理, 生活无规律, 尤其是那些被老人惯坏了的孩子, 零食不离手, 方便面当正餐, 喜欢吃膨化食品、垃圾食品, 使得他们不仅发育不正常, 还伴随超重偏胖现象。

2. 学习缺少辅导, 逃学辍学现象严重

在学习上, 由于缺少有效的教育和辅导, 留守儿童成为失学的主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低, 学习自觉性很差, 学习成绩很不好, 逃课停学现象严重。比如, 小池镇全镇总人口4.2万余人, 外出务工达1.5万人, 留守儿童3256人, 其中在校留守学生2962人, 未入学留守儿童294人。在校留守学生中, 学习成绩较差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约32%, 学习成绩一般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大约45%, 学习成绩较好的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8%, 成绩优秀的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据小池镇白沙中学老师反映, 全校1500名学生中, 留守儿童超过40%, 近几年, 考上重点高中即太湖中学的学生中竟没有一个是留守学生。究其原因, 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关爱的缺失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得知, 留守儿童的家庭中, 重养轻教现象很严重, 最关心留守儿童学习的父母只占21%,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出门在外, 把孩子留守在家, 心里已是过意不去, 如果再要求他们发愤学习, 觉得太委屈了孩子;有的父母则采用现身说法, 狭隘地认为, 没有知识照样能挣钱, 不念书照样能闯荡世界;有的父母甚至认为花钱让女孩念书太冤枉, 因为迟早是要嫁出去的, 觉得女孩子念得好不如嫁得好, 长大后找个有钱的婆家比什么都好。在这些思想的支配下, 留守儿童中途辍学现象普遍。据调查得知, 该县留守儿童平均失学率大约在9.5%, 留守女童平均失学率大约在12%以上, 越往高年级失学比率越大。

3. 思想缺少疏导, 道德品质呈滑坡趋势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留守儿童正处在青春发育年龄, 是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 外出务工的父母忽视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思想引导存在误区, 教育管理存在盲区, 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尤其是无人监管的留守儿童, 有些父母因不能照顾子女而产生内疚感, 舍不得打骂孩子, 并在金钱上进行补偿, 使得许多留守儿童养成好逸恶劳、乱花钱的陋习。另一方面, 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溺爱放纵, 无力约束管教他们的言行, 无力督促引导他们的思想,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言行出现偏差, 思想道德产生滑坡, 不良习气诸多。调查中发现, 留守儿童言行习惯较好的仅占22.1%, 一般的占30.1%, 较差的占47.8%。我行我素、不服管教的现象很普遍, 经常撒谎逃学、看碟上网、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5%。比如, 天华镇某村有一个15岁的留守男孩, 曾经在网吧里泡两天两夜。有些留守儿童看起来文静温和, 在实际生活中, 却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 不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 不懂得理解和体谅别人。比如, 新仓镇某小学有一个12岁的留守男孩与奶奶生活在一起, 因不服奶奶管教, 竞把奶奶的胳膊打断, 致使奶奶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这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如不能及时引导和纠正, 日积月累便会形成恶习,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据县公安部门介绍, 该县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 留守儿童犯罪比率约占31.6%, 而且, 近年来, 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成为影响该县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心灵缺少安慰, 心理障碍骤然产生

家庭关爱的突然断裂和缺位, 留守儿童失去与家人交流的机会, 会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不利影响, 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据调查得知, 98%的留守儿童希望和父母住在一起, 但实际生活中, 留守儿童与父母却聚少离多, 缺少亲情慰藉, 父母一年回家探亲一次以上的约占57%, 两年探亲一次的约占26%, 两年以上才回家探望的约占13%, 多数父母外出务工在三年以上。平时, 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方式单一, 主要靠电话交流, 为了节约费用, 通话时间很短, 缺乏深层次的对话与沟通, 有了烦恼无法向父母倾诉, 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思想及性格形成缺乏疏导和引导, 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心理抑郁、内向孤僻、自卑多疑、任性冲动、固执偏激、逆反心理强等, 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由此产生对父母的怨恨情绪。据调查得知, 91%以上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 感到很孤独寂寞, 55%以上的父母明显感觉到留守子女寡言少语、任性执拗, 39%以上的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比如, 该县晋熙镇天台小学12岁的章杨宇于2008年2月, 也就是父母离家外出务工后的第二天, 采取自缢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遗书中这样写着:“每次爸妈离开, 我都很伤心。”

5. 安全缺少保障, 危险隐患长期存在

由于监护管理不到位, 防范防护能力弱, 安全意识淡薄, 留守儿童经常面临人身安全威胁及意外伤害, 如患病不能及时治疗、烧烫伤、交通事故、触电事故、溺水、被坑蒙拐骗等意外伤害频频发生。比如, 江塘乡某村有一个2岁的留守女孩与奶奶生活在一起,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 有一天, 他奶奶突发疾病而猝死, 小女孩哭喊着, 声音嘶哑了, 奶奶就是不应声, 有幸的是, 她的哭声惊动了邻居, 否则, 这个2岁女孩就会面临诸多无法预测的危险。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差, 认知辨别能力低, 安全保护措施缺乏, 很容易受到非法侵害。据调查发现, 不少留守儿童在校经常受到高年级学生的欺负或殴打, 有的还受到社会不良青少年的敲诈勒索甚至是猥亵等侵害。尤其是那些独自生活的留守女童, 无人管教无人监护, 对突发事件没有应变能力和自救能力, 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近年来, 农村地区强奸幼女和拐卖儿童的案例不断发生, 多数受害者就是留守儿童。

二、关爱留守儿童, 促其健康成长的几点建议

多年来, 太湖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尽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但是, 有关留守儿童的不少工作还停留在表面, 往往是口头强调多, 见效行动少, 形成文件多, 督促落实少, 被动应付多, 主动执行少, 缺乏综合有效的解决问题的举措, 使得许多工作的开展滞后于现实的需要。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机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 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 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安全。”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 为留守儿童提供各种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 采取有利于保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措施。各乡镇要制订健全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制度, 建立劳务输出人员家庭档案,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长效管理和服务。各村组要及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及留守子女的监护等情况, 督促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切实履行相关法律义务, 并配合有关方面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卫生保健、人身安全及摸底调查等工作。该县江塘乡为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 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于2013年9月, 组织十余名留守儿童赴安徽电视台参演《当红不让, 小孩很忙》节目, 江塘乡党委政府表示, 将继续组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 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才, 这一做法值得其他各乡镇党委政府学习和借鉴。

2. 各部门群策群力, 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整体合力

太湖县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一直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中心工作来抓, 广泛开展家庭教育活动, 督促留守儿童的家长更好地承担起对子女的监管责任。他们通过开展“手拉手”互助行动、“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民政救助等扶助资金, 经常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他们通过“留守儿童活动室”这个平台, 建立“爱心妈妈”队伍和巾帼志愿者队伍, 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该县妇联还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依托各乡镇幼儿园、各中小学、少儿托管中心以及各村妇代会, 在各乡镇建立“流动书箱”, 方便留守儿童借阅书籍。

其他单位和部门要配合做好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 尽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2013年9月, 该县供电公司首个留守儿童“光明驿站”在徐桥镇桥西小学挂牌成立, 受到家长及师生们的热烈欢迎。该公司青年志愿者们将随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动态, 有针对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 让留守儿童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光明驿站是我家, 爱心妈妈如父母, 阳光哥哥和知心姐姐似兄妹”的家庭温暖。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 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如江塘乡派出所创立的“十户联防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 宣传我国保护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 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有关关爱留守儿童的典型事例, 营造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3. 优化学校教育环境, 发挥关爱留守儿童的主渠道作用

太湖县所有农村中学都是寄宿制, 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 山区寄宿制小学数量逐年增加, 相应地, 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跟不上需要, 水费、电费、燃料费等费用日益增多, 学校本身无力负担, 资金来源无法保障。比如, 天华镇李杜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 全校学生110多人, 寄宿生占三分之二, 均为能自理的高年级学生, 每提及学校开支或资金问题, 该校老师总是苦笑地摆摆手、摇摇头, 显得很无奈。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 改善办学条件, 配强师资力量, 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 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逐步建设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度, 确保人财物的供应, 吸收留守儿童住校, 并安排生活老师照顾好他们的日常生活, 安排心理老师对他们及时进行疏导教育, 鼓励他们参加学校安排的各项活动, 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奋发进取的心态。

各中小学校还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发挥老师的独特优势, 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 要给他们更多情感和心灵的安慰, 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做事, 如何与人相处, 如何保护自己。比如, 该县大石一中坚持抓教学质量的同时, 还非常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他们把乡村少年宫、学校教学楼和留守儿童之家三者有机组合, 使之成为留守儿童的开心乐园, 他们经常组织师生们进行平等交流, 开展一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帮助留守儿童克服自卑心理, 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思想。

4. 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 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的好坏对每一个孩子产生终身影响, 对他们的成长起着第一位的作用。每一位家长都应当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 更要重视他们的精神生活, 不仅要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 更要重视他们的青春期变化和心理需求,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目前, 全国有很多城市和地区为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大开便利之门, 具备条件的父母应当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 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较好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允许, 父母一方最好有一人在家陪伴孩子, 切实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如果父母双方被迫必须外出务工挣钱, 就应该慎重选择临时监护人, 要经常与托管人和老师联系, 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 有时间的话, 父母要时常回家看望孩子, 给留守儿童更多亲情和关爱。

5. 增加农民返乡就业机会, 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调查中发现,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自己上有老下有小, 如果家乡有适合自己就业的岗位, 都不愿背井离乡, 忍受分离之苦。作为政府部门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突破口和切入点,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速推进小城镇发展进程,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切实增加本地就业岗位。目前, 太湖县工业园区所在企业只能提供将近万人的就业机会, 这就要求县委及政府借推进城镇化发展之机, 大力实施“引凤回巢”工程, 发展中小微型企业,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解决农民就近务工问题, 切实提高就业率。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解决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 还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村劳动力不仅可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 还能做到发展农村经济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两不误;不仅可以抚慰留守儿童心灵上的创伤, 还能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保证他们接受更好的家庭管教, 享受家庭的温馨, 沐浴父母的亲情。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应该保障他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享受社会关爱的权利。当然, 对他们的教育监管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 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真正建立起上下联动、部门联合、家校联心的长效工作机制, 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确保父母在外安心放心, 孩子在家舒心开心, 真正为广大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摘要:本文结合太湖县留守儿童的调查情况, 分析了他们的生存现状及产生的社会问题, 并就如何保障他们幸福生活、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太湖县,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恒一.留守儿童调查报告[EB/OL].http://blog.sina.com.cn.

[2]安徽省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EB/OL].http://jzqggw.0716edu.net.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EB/OL].http://wenku.baidu.com.

[4]胡海鸥.从性别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EB/OL].http://women.qing dao.gov.cn.

留守妇女和儿童调研报告 第4篇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4700万留守妇女、5800万留守儿童,合计已超过1 亿人口。虽然各地各部门出台了有关政策和措施,各级妇联开展的帮扶工作也取得了成效,但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留守妇女儿童群体的生存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全国妇联将留守妇女儿童工作作为 2011年的“重中之重”,并启动“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

陈至立指出,各级妇联要从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的重大意义,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扎实推进关爱行动。

关于留守儿童与留守妇女实践报告 第5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情况的调查报告

郭祥花*

*郭祥花,女,1989.6.2生,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扬眉镇人,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08统计一班,学号20080410030107电话***电子邮件958342720@qq.com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问题日益突出,此报告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基本情况主要原因对策及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

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何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

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仅以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扬眉镇为例,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扬眉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东部,距县城34公里,东与龙勾乡相接,南与大余、南康两县毗邻,西与长龙镇相交,北与上犹县交界,总面积79平方公里,山林面积85172亩,耕地面积7799.31亩,人平7分多的耕地,且大多数耕地是高岸田和浸水田,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林区大乡。2009年人平纯收入1030元,广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贫困边缘。因此,林区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也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乡有留守儿童644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404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54.2%,老人监护的有614人,占95.1%,寄养他人的有28人,占4.3%。独自一个生活的2人,占0.6 %。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

由于林区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二是留守儿童学习普遍较差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尤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还要承担一定的家里农活、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儿童体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对待学习只是应付了事,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30%, 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大多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甚至逃学缀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90%,有 32.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3%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6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到儿女的成长情况,监护人或代养人只管留守儿童的生活,吃得饱、穿得暖,就认为自己尽到了责任。其实不然,正是这种有缺失的教育,养

成了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的习惯,缺乏道德约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了不讲卫生、不拘小节、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行为偏差。尤其是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据调查显示,在校园内发生偷盗、打架等违法违纪案件中,有90%以上发生在留守儿童群体里。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

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农村兴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并通过开展“爱心妈妈”等活动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2、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有组织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活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不足。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调查中我发现,伴随着”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是“留守妇女”问题。如今,“留守村妇”,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被遗漏且棘手的现实话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妻子们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被称为“留守妇女”。这是个庞大的群体,从调查结果看,全国达4000至5000万之多。

丈夫外出打工后,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孩子教育、老人照料等责任,多种角色的扮演加重了留守妇女的生活和心理负担。有学者以“386199部队”形象比喻这一独特的社会群落:“38”指代妇女,“61”意为儿童,“99”(重阳节)代表老人

根据我抽样问卷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妇女分为3个类型:1,农业生产型,占84%;2,非农业生产型,占13%;3,家庭主妇型,占3%左右,其年龄在23岁到55岁之间。

“这些留守村妇,配角成主角,单肩挑全家,与丈夫长期分居,忍受无法表述的压力和孤单。繁重的农业劳动,承担赡养双方年长的父母与抚育幼小孩子的责任,从丈夫的身影下走出,成为独立支撑家庭的‘顶梁柱’。”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底,我镇劳动力总数15440人,女性劳动力6579人,就业人员11418人,富余劳动力4022人,其中:男2750人,女1272人。2009年全镇外出务工人员4361人,留守妇女20

1人,占全乡女劳动力的3.1%。

(一)在文化程度方面,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从调查的情况看,42.8%的留守妇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文盲,57.2%的妇女也只有初中文化程度。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二)从年龄结构上看,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20岁到40岁,这一阶段年龄的妇女相对来说年龄轻,身体壮,男主外外出务工,女主内照顾父母儿女,承担家务劳动和农活。

(三)从留守妇女的留守原因来看,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及问题

(一)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经调查,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10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和养2头牛,而一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供孩子上学、照顾老人、家务劳动、农业生产全部一肩挑。由于长期辛劳,积劳成疾,一些顽固性的妇科病、关节炎久治不愈。

(二)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易导致感情危机。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三)家庭问题增多,对子女疏于教育。经调查,因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且忙于家务劳动、农业生产,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留守妇女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必要的辅导和监管,造成了留守儿童问题多,导致孩子成为“问题学生”。

三、改善“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更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重点是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一要建立完善的治安制度。妇联要积极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等单位成立平安家庭创建领导小组,推动平安家庭建设, 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留守妇女”的安全感。二是切实抓好妇女维权工作站建设。乡村两级要层层建立妇女维权工作站,确定专人为“留守妇女”提供法律援助,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要搭建留守妇女活动平台。要抓好以村为单位的“农家书屋”建设,组织并配合有关部门定期或巡回开展“三下乡”活动,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教育和检查。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

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平安新坝”建设为载体,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等十好、“文明诚信农户”、“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关键是促进外出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一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拓宽农村致富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帮助他们回乡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家庭,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要结合新坝实际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增加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也可以增强农民对抗农业生产困难的能力,减少一定的劳动强度。

(三)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主要是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政府要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能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要继续创办示范家长学校, 深入开展“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引导更多的家长特别是留守妇女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乡妇联要继续坚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各级部门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

(四)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妇女互助组织,充分发挥妇女群体自身互帮互助的作用。在“政府支持,妇联牵头”的前提下,探索建立乡村妇女协会或农村妇女合作小组,以减轻劳动强度或实现情感上的诉求。

(五)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解决“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学习环境和体育娱乐场所,合理配置师资力量,让农村学生在良好的学习场所中健康成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在医疗条件、报销比例上进一步调整,让农民尤其是老人、妇女能走进医院看得起病、看好病,真正发挥合作医疗的社会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1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张秀军;;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

学;2006年07期

2赵红;罗建国;李作为;黄宣银;刘良;文红;钟昆;周碧英;徐锋;;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3王婧;钱珍;;[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4张辉;陈娜;;重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党史博采(理

论);2006年07期

5李新然,方子节,普雁翔;[J];农村经济;2000

年05期

6朱桂琴;;[J];天中学刊;2006年04期

7孙琼如;;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

02期

8李柳红;李广贤;;[J];理论界;2005年S1期

9陈利.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压力和婚姻危机[J].甘肃农业,2006,(11):.10梁秀丽 毛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

留守妇女儿童状况调研报告 第6篇

泗纶镇妇联刘汝雯

为关注妇女儿童民生,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服务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我镇开展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调研工作,调查并了解了我镇留守家庭和留守妇女儿童的基本生活情况和生存状况,以及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现实困难,现将调研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至2011年5月,泗纶镇总人口77641人,其中妇女23426人,留守妇女660人,占妇女比例2.8%左右;17岁以下儿童18306人,留守儿童873人,占同龄儿童的4.8%左右。

从留守妇女情况来看,目前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特征上,31--40岁的留守妇女比例较大,接近60%。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而暂时没有外出务工,或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45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大部分留守妇女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三是在职业技能上,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没有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有技术特长的很少。四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

从留守儿童情况来看,目前留守儿童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

1留守儿童人数比例较大,据统计,14岁以下留守儿童人数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4%左右,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的比例占超过在校生的1/5。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类型。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这种隔代抚养的方式,除了“代沟”问题,还容易产生老人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三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多为中等,统计显示,学习优秀的占15%;中等的占77%;较差的占18%。

二、现状及问题

(一)留守妇女

1、体力劳动加重。青壮年男劳力外出务工后,农村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妇女甚至部分老人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在抓好劳动生产的同时,留守妇女还要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有限的精力与高强度的劳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在调查中,大部分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平日里希望有丈夫的体贴帮助”等。

2、精神负担加重。留守妇女除了长期承担繁重体力劳动而健康堪忧外,还普遍存在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

姻关系脆化等。调查显示,丈夫外出后,大部分留守妇女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并且常常感到孤独。留守妇女与丈夫主要的沟通方式是打电话。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以及性交流,导致感情危机,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系。

3、文化生活匮乏。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在30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同时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农村务农。在农村闲暇时节,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偶尔打打牌,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

(二)留守儿童

1、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大多数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得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且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的钱,用于补偿孩子和老人,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物质生活优越感较强,加之长辈长期存在“溺爱”孩子的做法,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4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10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以上,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0%以上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以上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3、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4、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夏季去水库游泳,而家中无人制止,导致事故;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等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5、留守儿童存在行为缺陷。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

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建议及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把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本。发展本地经济,扶持本地创业。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镇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

留守妇女和儿童调研报告 第7篇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时候,要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这是留守儿童的福音。但政府应该切实作为,才能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落到实处。

也许有人会问,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应该培伴在孩子的身边。但是,只要你看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农村的青壮年要抛家别子进城打工。2011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是6977.3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1809.8元。同样的三口之家,城里有六万多元,农村不足两万元。人都有追求美好和活的愿望,所以他们要进城打工,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也没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因为低廉的工资,高企物价和房价,连城里人都生活不易,何况农民工。事实上,我们城里人都在享受农民工的服务,我们的周围干脏活累活的都是农民工。如果我们要求他们留在农村,马上就会出现用工荒。如果我们追究他们违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有80%的父母是犯人。在目前无法从根本消除城乡差别的时候,我们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这个时候,政府切实作为,建立长效机制,关爱这些留守儿童。

我们在说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为他们建立寄宿制学校。其实,寄宿学校也许能缓解他们的安全问题,却不能解决他们的亲情饥渴。留守儿童并不是没地方上学,没地方住,而是缺少亲情。他们本来还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有亲情关爱,完全扔到学校,孩子会更缺乏情感的交流。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物质上并不缺乏,最重要的是情感上的看护。所以也许一台可视电话胜过你给他建一所寄宿学校。

经过20余年的呼吁和努力,教育经费终于达到了4%。如何用这笔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倾斜。这种倾斜,首先应该要改善乡村教师待遇。

因为工资待遇差,条件艰苦,现在老少边穷地区普遍留不住老师。在大城市博士生教小学的都不稀奇,但在偏远山区,一所中心校就缺好几科老师。现有的老师也都在纷纷逃离。

《教师法》里有这样一条:教师工资不低于或者高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这个公务员事实是指当地公务员。我们一直以为如果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老师的工资就有保障了。但公务员普遍有其他收入,老师只有这份死工资。以我们中部某省某县为例,2011年公务员的工资单上的平均工资预算是1.1万元,老师工资就是按这个标准发放的。一个老师拿这点工资怎么养活自己?何况还要养家?所以,教师的工资还应该有一个全国的平均水平,让乡村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全国教师的平均水平,并且还应该专门增加山区津贴。

说到津贴,大家会说老师不是有了绩效工资吗?绩效工资本来是一件好事。奖勤罚懒。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实施两年来满意的人很少。绩效工资比较适合企业,却并不太适宜于教书育人。比如班主任工作有绩效,副科科任老师没有绩效,大家都当班主任。比如学生成绩好有绩效,成绩差的学生就劝他转学,休病假。学校里的人际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我收到一个老师给我的留言是这样说的:“实行绩效工资后,更不公平了。钱是不明不白给领导了。成天工作还要扣钱,领导一节课不上拿的比谁都多。”教师的工作很特殊,有些方面无法用绩效来衡量,所以,老师的绩效工资的制定细则,还需要更科学合理。要尽量增加人均普惠性的工资,才能让每个老师得到实惠。让他们的工资高于全国同等水平,再加上山区津贴,才能留得住人。我们都为“感动中国”的那一对在甘孜支教的夫妻胡忠和谢晓君感动,但让他们每月拿着300元生活补贴干了11年,我们国家实在亏欠他们。教育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首先应该让老少边穷地区的教师的生活美好起来,整个国家的教育面貌才以改变。教育是充满了爱的事业,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首先要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现在免费师范生有90%分配到了农村,但要留住他们,光靠感动是不够的,还要有实惠。

教育是百年大计,对教育的任何投入都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但希望教育经费能首先向农村倾斜,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让这些地区慢慢享受到教育的公平,从而改善这些地方的教育现状。

木里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现状调查 第8篇

解决好这部分儿童的入学,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沟通, 社会的稳定和谐, 这部分“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摆在木里藏区政府部门的一个新课题。解决好“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的问题是关系到木里藏区人民生活的提高, 关系到下一代能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关系到每一位少年儿童能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更关系到木里藏区的稳定与繁荣。为此先将这些问题提出供大家做一个探讨:

一、追求优质教育是造成大量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的主要原因

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各族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表现在他们送子求学的行动上, 大量适龄儿童被家长送到县城, 木里县城内三所学校 (含幼儿园学前教育) 学生入学率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从2012-2013学年度下期全县小学入学率就能看出, 全县下期小学在校人数14602人, 城关小学1-6年级在校人数为1908人, 占全县小学生入学人数的13.68%。由于学校没有住宿这1908名学生全是走读生, 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 就以2013届城关小学六 (2) 班学生为例, 全班总人数69人其中寄读儿童就有33人, 还有21人是父母在校外租房打工, 让子女在校就读。一个班完全是投亲靠友的寄读儿童和留守儿童就占全班总人数的47.83%。

县幼儿园学前班2012-2013年学年度下期人数203名, 学生占全县学前教育人数的35.14%, 也全是走读。

民族学校1-6年级2012-2013年下期在校人数为705人, 其中不足一百人为住校生, 走读儿童占85.82% (不含住校生) , 这里面大多是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

在不到1.5平方千米的县城三所学校内聚集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 他们的衣、食、住、行, 他们离开学校后的个人安全问题, 租房周边公共安全、消防安全、治安、民事、卫生问题, 由此引起的矛盾纠纷, 衍生的各种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二、发现和解决好留守和寄读儿童产生的系列问题是关系到木里的经济发展、人才辈出和长治久安

(一) 家庭教育的缺位, 父母直接关爱的缺失, 寄读儿童居住的相对集中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 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多负面影响。

在木里藏区很多家长外出务工或到外谋求发展后, 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 (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 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负责照管孩子的城市或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文化素质较低, 特别是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很多老年人很难在学习上对留守学生给予智力上的支持, 只能保证学生放学回家有人陪伴, 从体力上担负监管重任也有困难。加之“留守儿童”和“寄读学生”在爷爷、奶奶、长辈们的庇护下, 对父母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情节, 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 “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 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 缺乏同情心;如果祖辈在进行教育时对姊妹间稍有偏差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急剧加重总觉社会对他们不公平, 长辈对他们不公平, 家庭对他们不公平;性格孤僻气量狭窄, 自我为中心, 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 没有上进心, 集体荣誉感不强, 如果交上问题学生, 留守儿童道德品行也会出现偏差;学习成绩下滑, 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 留守儿童有了问题又无法与父母直接交流, 学校、家庭又无法正常沟通, 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 这部分学生在留守的家中和学校就更加难管了。

“寄读儿童”除了和“留守儿童”有着相同的经历, 他们有的是寄读在自己父母的朋友家、同事家, 有的是年龄大的带着年龄小的兄弟、姊妹租房形成一个没有长辈管理的单独群体。这些少年儿童有了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更是小小年龄就学会自己捂着, 缺乏与家长、教师的沟通对社会的认识也很模糊, 心理严重不健康。寄读学生由于租房较为集中, 七八个成团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些少年儿童如果也遇上问题学生, 不良少年, 在离开校园管理或者在家单独时四五个邀约在一起, 群体事件和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对社会、学校、家庭也会造成一些恶劣影响, 如果事态严重的还会波及社会的稳定。笔者对某一片区进行调查时发现:一户人家将还不到70平方米的房屋租赁给五户人家 (含自己) 。而在一居住区, 建筑面积只有510平方米居住了十八户人家, 而且这里是危房, 最多的一户人家有六名在读学生寄读在长辈家, 周围聚居了30多名学生, 他们为了学习将危险置之度外, 这一群体是木里藏区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的真实写照。

(二) 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 是导致“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现在学校继续以“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劣, 加上不明确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导致“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种原因。

在木里藏区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 形成了学校主管部门和领导层, 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校管理的好坏和教师教育水平优劣的教育评价机制, 把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成绩评定与学生的期末成绩联系起来, 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层也不具体考虑教师接手的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成绩和班级之间学生的个体差异, 唯分数评价, 这样就造成有的老师会按成绩作为主要依据, 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 听话的学生, 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 又经常违纪的学生, 更是不闻不问, 不理不管, 而这一部分学生中, 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和离家求学的“寄读儿童”。他们缺少了社会的关爱, 教师的关心, 在生理、心理上都出现不健康的表现。

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 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 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 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 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年终评定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在学校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也被减少, 这些儿童得不到学校、集体和学校老师的重视, 思想会急剧颓废, 会有一种被集体抛弃的感觉, 由此这些留守儿童和寄读学生逐渐会厌学、弃学、逃学, 有的会逐渐成为班级问题学生。

(三) 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认识的偏颇是导致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

以分数衡量教师使教师产生不正当的学生观, 是“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症结。

在传统的教育中, 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在学校表现得听不听话, 是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判别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 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不给他们表达的机会, 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 而且平时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也很少。而学习成绩差和不听话的学生, 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 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 于是就会抑郁、悲观, 这时这些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往往以“不合作”、“更不听话”、不完成作业、甚至采取逃学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 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 或者变相体罚的方式排挤这部分学生, 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的大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 是“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 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农村、乡镇, 还有我们所处的边远小县城“留守儿童”和“寄读儿童”由于社会影响的原因, 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 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和“寄读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农村的乡镇和一些街道的公开和隐蔽网吧, 电子游戏室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为了赚钱, 而大量招引在校学生, 甚至引诱小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 而“留守儿童”和“寄读学生”又缺乏父母的监管, 网吧、电子游戏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 为了上网打游戏, 他们有的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打电子游戏。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和“寄读学生”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农闲时节, “闲人”太多, 致使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 许多“留守儿童”和“寄读学生”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 赌博, 抽烟、酗酒无所不为, 整天在牌桌上生活, 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耳渲目染”“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及坏的影响。

上一篇:服装设计求职简历表格下一篇:搅拌站试验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