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亏问题教案二

2024-09-09

盈亏问题教案二(精选7篇)

盈亏问题教案二 第1篇

盈亏问题 第 一 讲

一、兴趣导入(Topic-in): 趣味分享

麒麟飞到北极变什么啊?答案:冰激凌 世界上什么鸡跑的快?答案:肯德鸡块 一片大草地(植物)答案:梅花(没花)又一片大草地(植物)答案:野梅花 来了一群羊(水果)答案:草莓 来了一群狼(水果)答案:杨梅 来了一群狮子(体坛名将)答案:郎平什么动物最没有方向感?答案:麋鹿(迷路)

二、学前测试(Testing): 问答题(口答)

1、小明与爸爸的年龄和是53岁,小明年龄的4倍比爸爸的年龄多2岁,小明与爸爸的年龄相差几岁? 【解析】 把小明的年龄看成是一份,那么爸爸的年龄是四份少2,根据和倍关系:

小明的年龄是:(53+2)÷(4+1)=11(岁),爸爸的年龄是:53-11=42(岁),小明与爸爸的年龄差是:42-11=31(岁)

三、知识讲解(Teaching): 基础知识及例题解析

盈亏问题的特点是问题中每一同类量都要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分配不足时,称之为“亏”,分配有余称之为“盈”;还有些实际问题,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人时,如果每人少分,则物品就有余(也就是盈),如果每人多分,则物品就不足(也就是亏),凡研究这一类算法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可以得出盈亏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盈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盈盈)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亏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物品数可由其中一种分法和人数求出.也有的问题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不管哪种 情况,都是属于按两个数的差求未知数的“盈亏问题”.【例 1】 三年级一班少先队员参加学校搬砖劳动.如果每人搬4块砖,还剩7块;如果每人搬5块,则少2块砖.这个班少先队有几个人?要搬的砖共有多少块?

【解析】 比较两种搬砖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每人搬4块,还剩7块砖;每人搬5块,就少2块.这两次搬砖,每人相差541(块).第一种余7块,第二种少2块,那么第二次与第一次总共相差砖数:729(块),每人相差1块,结果总数就相差9块,所以有少先队员919(人).共有砖:49743(块).

【例 2】 学而思学校新买来一批书,将它们分给几位老师,如果每人发10本,还差9本,每人发9本,还差2本,请问有多少老师?多少本书?

【解析】 “差9本”和“差2本”两者相差927(本),每个人要多发1091(本),因此———————————————————————————————————————————————————

就知道,共有老师717(人),书有710961(本).

【例 3】 某校安排学生宿舍,如果每间住5人则有14人没有床位;如果每间住7人,则多出4个床位,问宿舍几间?住宿生几人? 【解析】 由已知条件

每间5人 少14个床位

每间7人 多4个床位

比较两次分配的方案,可以看出,由于第二种方案比第一种每间多住(75)2人,一共要多出(144)18个床位,根据两种方案每间住的人数的差和床位差,可以求出宿舍间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可求出住宿生人数.

解:(414)(75)=9(间)591459(人),或79459(人)

【例 4】 猫妈妈给小猫分鱼,每只小猫分10条鱼,就多出8条鱼,每只小猫分11条鱼则正好分完,那么一共有多少只小猫?猫妈妈一共有多少条鱼?

【解析】 猫妈妈的第一种方案盈8条鱼,第二种方案不盈不亏,所以盈亏总和是8条,两次分配之差是11101(条),由盈亏问题公式得,有小猫:818(只),猫妈妈有810888(条)鱼.

【例 5】 幼儿园将一筐苹果分给小朋友,如果全部分给大班的小朋友,每人分5个,则余下10个。如全部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分到8个,则缺2个。已知大班比小班多3人,问:这筐苹果共有多少个?

【解析】 先把大班人数和小班人数转化为一样。大班减少3人,则苹果又收回3515个苹果,人数一样,根据盈亏问题公式,小班人数为:(15102)(85)9人,苹果总数是89270个。

四、强化练习(Training):

1、明明过生日,同学们去给他买蛋糕,如果每人出8元,就多出了8元;每人出7元,就多出了4元.那么有多少个同学去买蛋糕?这个蛋糕的价钱是多少? 【解析】 “多8元”与“多4元”两者相差844(元),每个人要多出871(元),因此就知道,共有414(人),蛋糕价钱是84824(元).

2、一位老师给学生分糖果,如果每人分4粒就多9粒,如果每人分5粒正好分完,问:有多少位学生?共多少粒糖果? 【解析】 第一种分配方案盈9粒糖,第二种方案不盈不亏,所以盈亏总和是9粒,两次分配之差是541(粒),由盈亏问题公式得,参与分糖的同学有:919(人),有糖果9545(粒).

———————————————————————————————————————————————————

五、训练辅导(Tutor):

1、猴王带领一群猴子去摘桃.下午收工后,猴王开始分配.若大猴分5个,小猴分3个,猴王可留10个.若大、小猴都分4个,猴王能留下20个.在这群猴子中,大猴(不包括猴王)比小猴多 只. 【详解】 当大猴分5个,小猴分3个时,猴王可留10个.若大、小猴都分4个,猴王能留下20个.也就是说在大猴分5个,小猴分3个后,每只大猴都拿出1个,分给每只小猴1个后,还剩下201010个,所以大猴比小猴多10只.

2、智康学校三年级精英班的一部分同学分糖果,如果每人分4粒就多9粒,如果每人分5粒则少6粒,问:有多少位同学分多少粒糖果? 【解析】 由题目条件知道,同学的人数与糖果的粒数不变,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第一种每人分4粒就多9粒,第二种每人分5粒则少6粒,两种不同方案一多一少差9+6=15(粒),相差原因在于两种方案分配数不同,两次分配数之差为:5-4=1(粒),每人相差一粒,15人相差15粒,所以参与分糖果的同学的人数是15÷1=15(位),糖果的粒数为:4×15+9=69(粒).六、反思总结(Thinking):

———————————————————————————————————————————————————

堂堂清落地训练——坚持堂堂清,学习很爽心

(总分100分)

1、有一批练习本发给学生,如果每人5本,则多70本,如果每人7本,则多10本,那么这个班有多少学生,多少练习本呢? 【解析】 由题意知:第一种方案:每人发5本多出70本;第二种方案:每人发7本多出10本;两种方案分配结果相差:701060(本),这是因为两次分配中每人所发的本数相差:752(本),相差60本的学生有:60230(人).练习本有:30570220(本)(或30710220).

2、王老师去琴行买儿童小提琴,若买7把,则所带的钱差110元;若买5把,则所带的钱还多30元,问儿童小提琴多少钱一把?王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

本题购物的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买7把差110元,第二个方案:买5把还多30元,从买7把变成买5把,少买了752(把),而钱的差额为:11030140(元),即140元可以买2把小提琴,可见小提琴的单价是每把70元,王老师一共带了707110380(元).3、甲、乙两人各买了相同数量的信封与相同数量的信纸,甲每封信用2 张信纸,乙每封信用3 张信纸,一段时间后,甲用完了所有的信封还剩下20 张信纸,乙用完所有信纸还剩下10 个信封,则他们每人各买了多少张信纸?

由题意,如果乙用完所有的信封,那么缺30 张信纸.这是盈亏问题,盈亏总额为(20+30)张信纸,两次分配的差为(3-2)张信纸,所以有信封(20+30)÷(3-2)=50(个),有信纸2×50+20=120(张).

4、实验小学学生乘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60人,则有15人上不了车;如果每辆车多坐5人,恰好多出一辆车.问一共有几辆车,多少个学生? 【解析】 没辆车坐60人,则多余15人,每辆车坐60+5=65人,则多出一辆车,也就是差65人.因此车辆数目为:(65+15)÷5=80÷5=16(辆).学生人数为:60×(16-1)+15=60×15+15=900+15=915(人)

5、幼儿园把一袋糖果分给小朋友.如果分给大班的小朋友,每人5 粒就缺6 粒.如果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4 粒就余4 粒.已知大班比小班少2 个小朋友,这袋糖果共有多少粒? 【解析】 如果大班增加2 个小朋友,大、小班人数就相等了,变为“每人5 粒缺16 粒,每人4 粒多4 粒” 的盈亏问题.小班有(16+4)÷(5-4)=20(人).这袋糖果有4×20+4=84(粒).

———————————————————————————————————————————————————

家庭作业

(总分100分)

1、学而思学校三年级基础班的一部分同学分小玩具,如果每人分4个就少9个,如果每人分3个正好分完,问:有多少位同学分多少个小玩具? 【解析】 第一种分配方案亏9个小玩具,第二种方案不盈不亏,所以盈亏总和是9个,两次分配之差是:431(个),由盈亏问题公式得,参与分玩具的同学有:919(人),有小玩具9327(个).

2、幼儿园给获奖的小朋友发糖,如果每人发6块就少12块,如果每人发9块就少24块,总共有多少块糖呢?

由题意知:两次的分配结果相差:241212(块),这是因为第一次与第二次分配中每人相差:963(块),多少人相差12块呢?1234(人),糖果数是:641212(块)(或942412)

3、工人运青瓷花瓶250个,规定完整运到目的地一个给运费20元,损坏一个倒赔100元.运完这批花瓶后,工人共得4400元,则损坏了多少个? 【解析】 本题中“损坏一个倒赔100元”的意思是运一个完好的花瓶与损坏1个花瓶相差10020120(元),即损1个花瓶不但得不到20元的运费,而且要付出120元.本例可假设250个花瓶都完好,这样可得运费202505000(元).这样比实际多得50004400600(元).

就是因为有损坏的瓶子,损坏1个花瓶相差120元.现共相差600元,从而求出共

(202504400)(10020)5(个)损坏多少个花瓶.根据以上分析,可得损坏了.

4、秋天到了,小白兔收获了一筐萝卜,它按照计划吃的天数算了一下,如果每天吃4个,要多出48个萝卜;如果每天吃6个,则又少8个萝卜.那么小白兔买回的萝卜有多少个?计划吃多少天? 【解析】 题中告诉我们每天吃4个,多出48个萝卜;每天吃6个,少8个萝卜.观察每天吃的个数与萝卜剩余个数的变化就能看出,由每天吃4个变为每天吃6个,也就是每天多吃2个时,萝卜从多出48个到少8个,也就是所需的萝卜总数要相差48+8=56(个).从这个对应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只要求56里面含有多少个2,就是所求的计划吃的天数;有了计划吃的天数,就不难求出共有多少个萝卜了.吃的天数:(48+8)÷(6-4)=56÷2=28(天),萝卜数:6×28-8=160(个)或 4×28+48=160(个).

5、幼儿园把一袋糖果分给小朋友.如果分给大班的小朋友,每人6粒就缺8 粒.如果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9粒就余4粒.已知大班比小班少3 个小朋友,这袋糖果共有多少粒? 【解析】 如果大班增加3 个小朋友,大、小班人数就相等了,变为“每人6 粒缺26 粒,每人9 粒多4 粒” 的盈亏问题.小班有(26+4)÷(9-6)=10(人).这袋糖果有10×9+4=94(粒).

———————————————————————————————————————————————————

盈亏问题教案二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盈”与“亏”的含义,了解“盈亏问题”的特征,感受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盈亏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弄清盈、亏与两次分得差的关系。

三、道具使用:白板笔

四、课堂类型:讲练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航

幼儿园老师把一袋水果糖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块,发现多了10块;每人改分5块,又发现少了5块。类似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其实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固定的对象,如果按照某种标准分,有多余,我们称之为“盈”;按另一种标准分,分配后又不足,我们称之为“亏”。如何根据盈亏之间的联系,求出所分物品的总量和分配对象的总数,就是数学中的“盈亏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盈亏问题”。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例1:小朋友分糖,若每人分4粒则多余9粒;若每人分5粒则还缺少6粒。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分多少粒糖? 思考:①小朋友的人数与糖的粒数是怎样的?

②两种不同的分配方案一多(盈)一少(亏)相差多少粒糖? ③相差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答:小朋友人数:(9+6)÷(5-4)=15(人)

糖果的粒数:4×15+9=69(粒)

或5×15-6=69(粒)答:有15个小朋友,分69粒糖

2、试一试:小朋友分糖果,若每人分3粒则剩2粒;若每人分5粒则少6粒。问:有几个小朋友?多少粒糖果?

3、比较归纳:由上面两题可得求解盈亏问题的公式:

分配对象总数=盈亏总额÷两次分配数之差

所分物品总量=分配对象总数×每份数量 + 盈(-亏)

(三)课堂小结:

需要注意:两种分配方案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一盈,一亏。

②两盈(大盈、小盈)。•

③两亏(大亏、小亏)

④“一尽一盈”或“一尽一亏”

六、巩固练习:我能行

1、一个汽车队运输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汽车运3500千克,那么货物还剩下5000千克;如果每辆汽车运4000千克,那么货物还剩下500千克。问 :这个汽车队有多少辆汽车?要运的货物有多少千克?

分析:题目两次都为盈,即属于两盈的问题:(大盈—小盈)÷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

2、王老师去买儿童小提琴,若买7把,则所带的钱差110元;若买5把,则所带的钱还差30元。问:儿童小提琴多少钱一把?王老师带了多少元钱?

分析:题目两次都为亏,即属于两亏的问题(大亏-小亏)÷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

3、某学校买来一批新书。如果每班借20本,则刚好借完;如果每班借24本,则有3个班没书可借。这所学校有几个班?这批新书共有多少本?

分析:刚好借完指不盈不亏,3个班没书可借指亏数为3个班:24×3=72用公式:(盈+亏)÷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

4、红星小学去秋游。如果每辆车坐60人。那么有15人上不了车;如果每辆车多坐5人,那么恰好多出一辆车。问:有多少辆车?多少个学生?

分析:15人上不了车指盈数为15,多出一辆车指亏数为一辆车坐的人数:65+5=70 用公式:(盈+亏)÷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 挑战自我: 拓展题

某班学生去划船,如果增加一条船,那么每条船正好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那么每条船就要坐9人。问:学生有多少人?

七、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怎样解盈亏问题吗?

八、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学习能很好认识这一类问题,能分清“盈”与“亏”的含义,会解决简单的盈亏问题,同时还应及时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九、板书设计:

①一盈,一亏。

公式:(盈+亏)÷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

②两盈(大盈、小盈)

公式:(大盈—小盈)÷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

③两亏(大亏、小亏)

公式:(大亏-小亏)÷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

④“一尽一盈”或“一尽一亏” 公式:盈÷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

初一数学盈亏问题教案 第3篇

⑴、知识与能力:

①、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

②、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①、在亲身的经历与实践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解决的办法。

②、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情感。

②、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的依据:

由于应用函数图象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很好地对给出的图象进行解读,将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进行互相转化,从图象中去获取信息,发现存在的已知条件进而去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同时又考虑到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接触到的第一类函数图象的应用性问题,因此要求又不应过高,进而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在难点问题的确立上,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注重当堂课的内容,而忽略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数形结合”的学习意识还很淡薄,独立探索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比较低,例如“一次函数图象与横坐标轴交点的横坐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关系”学生就很难独立去发现,必须由教师进行引导发现,基于以上原因,进而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具体为:

1、教学重点: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2、教学难点:体会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学情状况分析:

1、学生现状:

针对自己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了解情况,特别是在第六章《一次函数》前四节课内容的学习情况,分析当前学生现状如下:

⑴、学生们整体性的学习目的较为明确,在学习上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⑵、学生整体上知识功底较好,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上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方法。

⑶、学生们具有探索精神和实践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有主动质疑的意识,有批判意识。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⑷、善于在亲身的经历体验中去获取数学的新知识,但在数学说理和数学证明上尚不规范,欠缺相应的经验。

2、知识情况:

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组织学生通过开展经历体验探究活动,进行应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3、预期效果:

学生在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问题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因为在第五章《位置的确定》中有关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第六章前四节的学习中,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完全具备。而在相关经验上他们在七年级下学期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章中也早有所获得。但在“数形结合” 、“数形转化”以及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甚至包括探索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关系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会十分紧张,自己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将适时把握,恰当处理,以期达到效果。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目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引导观察启发,组织实践探索交流、提问引导探索发现等方法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2、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策略

首先《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形象化、生活化是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所积极倡导的。因此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十分必要。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上,自己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并最终成为与学生的合作者是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一个主导思想。

其次,数学作为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很多知识的获取必须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特别是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去获取信息(已知条件)进而去解决问题,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细致的观察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对学生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实践是验证结论的办法,所以本节课还特别安排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实践验证活动,但数学实践并不一定是具体的实物操作,完全可以利用教材、多媒体网络资源开展,本节课就是如此。

再次,充分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就必须要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互动活动,因此本节课安排了一定的相关活动,使学生充分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体现并凸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同时,探索发现新的结论是数学学科一重大特点,为了解决难点问题,在进行“一次函数图象与横坐标轴交点的横坐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教学时,充分引导学生开展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发现结论、解决问题、树立成就感等一系列活动,难点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意识。

本节课自己将充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教师角色,即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意义上地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与学生开展互动活动,与他们共同质疑、共同困惑、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实现生生间的互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创造性使用,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3、学习方法:

销售中的盈亏问题教案 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近一步熟悉与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通过探究,会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较复杂的应用题

(三)、教学难点 找出问题中比较隐蔽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孕育新知: 记一记:销售中的盈亏关系式: 打x 折的售价= 标价×利润率 =

x 利润 = 售价-进价 10利润100% 售价=进价+进价×利润率 进价(1)标价:10元,折扣:8折,售价:?

(2)进价:80元,售价:120元,利润:?

(3)进价:200元,售价:320元,利润率:?

(4)(5)进价:50元,售价:40元,利润率:? 售价:28元,利润率:40%,进价:?

练一练:比比谁又准又快。

1、一件商品的售价是40元,利润是15元,则进价是__元。

2、某商品的进价是80元,想获得25%的利润率,应把售价定为_元。

3、某服装店为了清仓,某件成本为90元的衣服亏损了10%,则卖这件衣服亏了__元。

4、一块手表的成本价是x元,亏损率是30﹪,则这块手表的售价应是__ 元。

5、甲同学买进一批水果,以成本价提高40%后出售,结果卖得280元,则这批水果的进价是__ 元。

6、某商品的进价是200元,若售价是160元,则结果如何? 例

1、某商品的售价是60元,利润率为20%。求 商品的进价。

练习

1、甲同学买进一批水果,以成本价提高40%后出售,结果卖得280元,则这批水果的进价是__ 元

探究一: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元,另一件亏损25元,卖这两件衣服商店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例2 某商场把进价为800元的商品按标价的八折出售,仍获利10%, 则该商品的标价为多少元?

盈亏问题教案二 第5篇

解盈亏问题,常常用到比较法。

例1 三年级一班少先队员参加学校搬砖劳动.如果每人搬4块砖,还剩7块;如果每人搬5块,则少2块砖.这个班少先队有几个人?要搬的砖共有多少块?

分析 比较两种搬砖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每人搬4块,还剩7块砖;每人搬5块,就少2块.这两次搬砖,每人相差5-4=1(块)。

第一种余7块,第二种少2块,那么第二次与第一次总共相差砖数:7+2=9(块)

每人相差1块,结果总数就相差9块,所以有少先队员9÷1=9(人)。

共有砖:4×9+7=43(块)。

解:(7+2)÷(5-4)=9(人)

4×9+7=43(块)或 5×9-2=43(块)

答:共有少先队员9人,砖的总数是43块。

如果把例1中的“少2块砖”改为“多1块砖”,你能计算出有多少少先队员,有多少块砖吗?

由本题可见,解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把盈余数与不足数之和看作采用两种不同搬法产生的总差数,被每人搬砖的差即单位差除,就可得出单位的个数,对这题来说就是搬砖的人数.例2 妈妈买回一筐苹果,按计划吃的天数算了一下,如果每天吃4个,要多出48个苹果;如果每天吃6个,则又少8个苹果.那么妈妈买回的苹果有多少个?计划吃多少天?

分析 题中告诉我们每天吃4个,多出48个苹果;每天吃6个,少8个苹果.观察每天吃的个数与苹果剩余个数的变化就能看出,由每天吃4个变为每天吃6个,也就是每天多吃2个时,苹果从多出48个到少8个,也就是所需的苹果总数要相差48+8=56(个).从这个对应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只要求56里面含有多少个2,就是所求的计划吃的天数;有了计划吃的天数,就不难求出共有多少个苹果了。

解:(48+8)÷(6-4)

=56÷=28(天)

6×28-8=160(个)或 4×28+48=160(个)

答:妈妈买回苹果160个,计划吃28天。

如果条件“每天吃4个,多出48个”不变,另一条件改为“每天吃6个,则还多出8个”,问苹果应该有多少个,计划吃多少天?

分析 改题后每天吃的苹果个数没有变,也就是说每天多吃2个条件没变,苹果总数由原来多出48个变为多出8个.那么所需苹果总数要相差:48-8=40(个)

解:(48-8)÷(6-4)

=40÷2

=20(天)

4×20+48=128(个)或 6×20+8=128(个)

答:有苹果128个,计划吃20天.例3 学校规定上午8时到校,小明去上学,如果每分种走60米,可提早10分钟到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可提早8分钟到校,求小明几时几分离家刚好8时到校?由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

分析 小明每分钟走60米,可提早10分钟到校,即到校后还可多走60×10=600(米);如果每分钟走50米,可提早8分钟到校,即到校后还可多走50×8=400(米),第一种情况比第二种情况每分钟多走60-50=10(米),就可以多走600-400=200(米),从而可以求出小明由家到校所需时间。

解:①10分种走多少米?60×10=600(米)

② 8分种走多少米?50×8=400(米)

③需要多长时间?

(600-400)÷(60-50)=20(分钟)

④由家到校的路程:

60×(20-10)=600(米)

或:50×(20-8)=600(米)

答:小明7点40分离家去上学刚好8时到校;小明的家离校有600米。

例4 学校为新生分配宿舍.每个房间住3人,则多出23人;每个房间住5人,则空出3个房间.问宿舍有多少间?新生有多少人?

分析 每个房间住3人,则多出23人,每个房间住5人,就空出3个房间,这3个房间如果住满人应该是5×3=15(人).由此可见,每一个房间增加5-3=2(人).两次安排人数总共相差23+15=38(人),因此,房间总数是:

38÷2=19(间),学生总数是:3×19+23=80(人),或者5×19-5×3=80(人)。

解:(23+5×3)÷(5-3)

=(23+15)÷2

=38÷2

=19(间)

3×19+23=80(人)或 5×19-5×3=80(人)。

答:有19间宿舍,新生有80人。

例5 少先队员去植树.如果每人种5棵,还有3棵没人种;如果其中2人各种4棵,其余的人各种6棵,这些树苗正好种完.问有多少少先队员参加植树,一共种多少树苗?

分析 这是一道较难的盈亏问题,主要难在对第二个已知条件的理解上:如果其中2人各种4棵,其余的人各种6棵,就恰好种完.这组条件中包含着两种种树的情况——2人各种4棵,其余的人各种6棵。如果我们把它统一成一种情况,让每人都种6棵,那么,就可以多种树(6-4)×2=4(棵).因此,原问题就转化为:如果每人各种5棵树苗,还有3棵没人种;如果每人种6棵树苗,还缺4棵.问有多少少先队员,一共种多少树苗?

解:[3+(6-4)×2]÷(6-5)=7(人)

5×7+3=38(棵)

或6×7-4=38(棵)

答:有7个少先队员,一共种38棵树。

例6 红山小学学生乘汽车到香山春游.如果每车坐65人,则有5人不能乘上车;如果每车多坐5人,恰多余了一辆车,问一共有几辆汽车,有多少学生?

分析 每车多坐5人,实际是每车可坐5+65=70(人),恰好多余了一辆车,也就是还差一辆汽车的人,即70人.因而原问题转化为:如果每车坐65人,则多出5人无车乘坐;如果每车坐70人,还少70人,求有多少人和多少辆车?

解:(5+5+65)÷5=15(辆)

65×15+5=980(人)

或(5+65)×(15-1)=980(人)

答:一共有15辆汽车,980名学生。

盈亏问题习题

1.阿姨给幼儿园小朋友分饼干.如果每人分3块,则多出16块饼干;如果每人分5块,那么就缺4块饼干.问有多少小朋友,有多少块饼干?

2.某校同学排队上操.如果每行站9人,则多37人;如果每行站12人,则少20人.一共有多少学生?

3.小强由家里到学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上课就要迟到3分钟;如果每分钟走60米,就可以比上课时间提前2分钟到校.小强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米?

4.少先队员参加绿化植树,他们准备栽的苹果树苗是梨树苗的2倍.如果每人栽3棵梨树苗,还余2棵;如果每人栽7棵苹果树苗,要少6棵.问有多少少先队员?他们准备栽多少棵苹果树和梨树?

5.学校进行大扫除,分配若干人擦玻璃,其中两人各擦4块,其余各擦5块,则余12块;若每人擦6块,则正好擦完,求擦玻璃的人数及玻璃的块数?

答案

1.解:(4+16)÷(5-3)=10(人)

3×10+16=46(块)

答:有10个小朋友,有46块饼干。

2.解:(37+20)÷(12-9)=19(行)

9×19+37=208(人)

答:共有学生208人。

3.解:迟到3分钟转化成米数:50×3=150(米)提前两分钟到校转化成米数:60×2=120(米)

(150+120)÷(60-50)=27(分钟)

50×(27+3)=1500(米)

答:小强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00米。

4.解:每人栽3×2(棵)则余2×2(棵);

每人栽7棵则少6棵

(2×2+6)÷(7-3×2)=10(人);7×10-6=64(棵)64÷2=32(棵)或 3×10+2=32(棵)

答:有少先队员10人,要栽苹果树苗64棵,梨树32棵。

5.解:由其中两人各擦4块、其余各擦5块则余12块,可知,若每人都擦5块,则余12-(5-4)×2=10块,而每人擦6块则正好.可见每人多擦一块可把余下的10块擦完.则擦玻璃人数是[12-(5-4)×2]÷(6-5)=10(人),玻璃的块数是6×10=60(块)。

盈亏问题教案二 第6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进价、售价、利润和利润率等概念;

2、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3、会从问题情境中探索等量关系,经历和体验运用一元一次方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是重点;打折和找相等关系是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本节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进价、售价、利润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利润 = 售价 –进价 利润率=利润/进价

即: 利润 =进价×利润率

因此:售价 –进价=进价×利润率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

二、例题

例1 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分析: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什么关系?什么是利润率? 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100%.本题看是否盈利还是亏损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是看卖出两件衣服盈利与亏损谁大。

现在我们来看卖出盈利25%的这件衣服盈利多少。

设盈利25%的这件衣服进价是x元,可得怎样的方程? 0.25x=60-x 解之,得x=48 所以这件衣服利润是60-48=12元。再来看亏损25%的这件衣服亏损多少元。

设亏损25%的这件衣服进价是y元,可得怎样的方程?

-0.25y=60-y 解之,得y=80 所以这件衣服的利润是60-80=-20元。因此,卖这两件衣服亏损了8元。

注意:盈利时利润率通常用正数表示,所以亏损时利润率是负数。

例2 某种商品零售价每件900元,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商店按零售价的9折降价并让利40元销售,仍可获利10%,则这种商品进货每件多少元?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实际售价-40-进价=利润。

设这种子商品进货每件x元,那么实际售价是多少?利润是多少? 实际售价是900×9/10,利润是10%x。由此可得方程为

900×9/10-40-x=10%x 1

解之,得 x=700 所以这种商品进货每件700元。三、五分钟测试,只列方程不解答

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2、某商品的进价为250元,按标价的9折销售时,利润率为15.2%,商品的标价是多少?

3、某商品的进价为200元,标价为300元,打折销售时的利润率为5%,此商品按几折销售的?)

四、课堂小结

1、商品销售问题中的基本等量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

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打x折的售价=原售价×x/10

2、恰当地运用商品销售问题中的基本等量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作业:

106面1题。补充题:

盈亏问题 第7篇

内容点击:五年级第二学期 应用题例4 目标引领:

1、会正确分析题目中较复杂的数量间的关系。

2、会根据题目中的不变量列出方程解应用题。课题研究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利用生活的有关数据来适度开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疑难剖析:

重点:会正确分析题目中较复杂的数量间的关系。难点:正确理解题意,举一反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导航:

一、弄清概念:

分东西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平均分是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板书:

正好分完

有多(盈)

有少(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一些盈亏问题。(出示课题)

二、创设情景

1、同学们,3月12日是什么节?(植树节)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我们班各小队正准备协助曹家渡社区进行栽种树苗活动。这是我们同学在领树苗时得到的一组信息:

3、出示:

一组学生栽树苗,如果每人栽6棵,还剩10棵;如果每人栽8棵,还少6棵。这组学生有多少人?共有多少棵树苗?

你能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来解答这些问题呢?

三、探究新知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2、现在,就请同学们分组根据这些步骤先进行讨论,想一想题目中哪些条件是不变的,交流等量关系式。然后填写这张表格:

3、小组讨论

4、反馈:

这个小组的学生人数和要种树苗的总棵数是不变的,根据不变量,可以写出等量关系式。每人栽6棵时树苗的总棵数=每人栽8棵时树苗的总棵数

5、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组学生共有X人。(为什么设人数为X?)6X+10=8X-6 10-6=8X-6X 16=2X X=8 6X+10=6×8+10=58

还可以怎么算?8X-6=8×8-6=58

为什么? 答:这组学生共有8人,树苗共有58棵。在两次分的情况中,除了一盈一亏外,还有可能会出现哪种情况?两盈:

一组学生栽树苗,如果每人栽6棵,还剩10棵;如果每人栽()棵,还剩()棵。这组学生有多少人?共有多少棵树苗?

7、2 5、18 两亏:

一组学生栽树苗,如果每人栽()棵,还少()棵;如果每人栽8棵,还少6棵。这组学生有多少人?共有多少棵树苗?

9、14

6、讨论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7、小结: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学生比较: 相同:不变量都是总数和份数。要抓住不变量,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盈亏,选择正确的解法。我们要善于仔细分析,哪些条件是没有不变化的,特别是一些隐藏的不变量,发现不变量,找寻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

二、课内巩固与拓展:

1、选择:中队主席为大家买奖品,他所带的钱买4本练习本还多1.60元,买6本就少0.10元。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本练习本X元

(1)4X+1.60=6X+0.10

(2)4X+1.60=6X-0.10(3)4X-1.60=6X+0.10

(4)4X-1.60=6X-0.10

2、同学们去春游,如果每车坐65人,就有15人不能上车;如果每车多坐5人,恰好多余了1辆车。一共有多少辆车?有多少学生去春游?

*

3、学校有一批关于绿色环保的图书,分给几个班级,如果每个班分15本,就多10本;如果每个班分18本,那么就有一个班只分到4本。这批图书共有多少本?分给几个班级?

四、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和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比较简单的盈亏问题,今后我们还可以继续运用数学问题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例如:已知两个人或若干个人的年龄,求他们年龄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等等.年龄问题又往往是和倍、差倍、和差等问题的综合.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题时需抓住其特点。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大小年龄差是个不变的量,而年龄的倍数却年年不同.我们可以抓住差不变这个特点,再根据大小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年龄之和等条件,解答这类应用题。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例1 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和是72岁;五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二人各多少岁?

分析 五年后,爸比妈大6岁,即爸妈的年龄差是6岁.它是一个不变量.所以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差仍然是6岁.这样原问题就归结成“已知爸爸、妈妈的年龄和是72岁,他们的年龄差是6岁,求二人各是几岁”的和差问题。解:①爸爸年龄:(72+6)÷2=39(岁)②妈妈的年龄:39-6=33(岁)

答:爸爸的年龄是39岁,妈妈的年龄是33岁。

例2 在一个家庭里,现在所有成员的年龄加在一起是73岁.家庭成员中有父亲、母亲、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父亲比母亲大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四年前家庭里所有的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现在家里的每个成员各是多少岁? 分析 根据四年前家庭里所有的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可以求出到现在每个人长4岁以后的实际年龄和是58+4×4=74(岁)。

但现在实际的年龄总和只有73岁,可见家庭成员中最小的一个儿子今年只有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女儿是3+2=5(岁).现在父母的年龄和是73-3-5=65(岁).又知父母年龄差是3岁,可以求出父母现在的年龄。

解:①从四年前到现在全家人的年龄和应为: 58+4×4=74(岁)

②儿子现在几岁? 4-(74-73)=3(岁)③女儿现在几岁?3+2=5(岁)④父亲现在年龄:(73-3-5+3)÷2=34(岁)⑤母亲现在年龄: 34-3=31(岁)

答:父亲现在34岁,母亲31岁,女儿5岁,儿子3岁。

例3 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问: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的5倍?

分析 父女年龄差是50-14=36(岁).不论是几年前还是几年后,这个差是不变的.当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女儿年龄的5倍时,父亲仍比女儿大36岁.这36岁是父亲比女儿多的5-1=4(倍)所对应的年龄。解:(50-14)÷(5-1)=9(岁)当时女儿9岁,14-9=5(年),也就是5年前。答:5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的5倍.例4 6年前,母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问:母亲今年多少岁? 分析 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可以求出母子今年年龄和是 78-6×2=66(岁).6年前母子年龄和是 66-6×2=54(岁).又根据6年前母子年龄和与母亲年龄是儿子的5倍,可以求出6年前母亲年龄,再求出母亲今年的年龄。解:①母子今年年龄和: 78-6× 2=66(岁)②母子6年前年龄和: 66-6×2=54(岁)

③母亲6年前的年龄:54÷(5+1)×5=45(岁)④母亲今年的年龄:45+6=51(岁)答:母亲今年是51岁。

例5 10年前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7倍.15年后,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的2倍.现在父子俩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分析 根据15年后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2倍,得出父子年龄差等于儿子当时的年龄.因此年龄差等于10年前儿子的年龄加上25岁。

10年前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7倍,父子年龄差相当于儿子当时年龄的7-1=6倍。由于年龄差不变,所以儿子10年前的年龄的6-1=5倍正好是25岁,可以求出儿子当时的年龄,从而使问题得解。

解:①儿子10年前的年龄:(10+15)÷(7-2)=5(岁)②儿子现在年龄:5+10=15(岁)③吴昊现在年龄: 5×7+10=45(岁)答:吴昊现在45岁,儿子15岁.例6 甲对乙说:“我在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一半.”乙对甲说:“我到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2倍减7.”问:甲、乙二人现在各多少岁? 分析 从已知条件中可以看出甲比乙年龄大,甲乙年龄差这是一个不变的量。甲对乙说“我在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意思是说几年以前.这几年就是甲乙的年龄差.因此,甲整句话可理解为:乙今年的岁数,减去年龄差,正好是甲今年岁数的一半.乙对甲说“我到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意思是说几年后.因此,乙整句话可理解为:甲今年的岁数,加上年龄差,正好是乙今年岁数的2倍减去7。即 甲今+年龄差=2×乙今-7(2)把甲乙的对话用下图表示为:

由(1)得甲今=2×乙今-2×年龄差(3)由(2)得 甲今=2×乙今-7一年龄差(4)由(3)(4)年龄差=7(岁)„

从上图不难看出,甲现在的年龄是乙几年前年龄的2倍,1倍相当于2个年龄差,2倍相当于4个年龄差.乙现在的年龄相当3个年龄差。

乙几年后的年龄和甲现在的年龄相等,所以乙几年后相当4个年龄差.甲几年后的年龄比乙几年后的年龄多一个年龄差,正好是7岁,从而得出年龄差是7岁。解:①乙现在年龄: 7×3=21(岁)②甲现在年龄:7×4=28(岁)答:乙现在21岁,甲现在28岁.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鸡兔同笼问题教案 鸡兔同笼问题

例1(古典题)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

分析 如果 46只都是兔,一共应有 4×46=184只脚,这和已知的128只脚相比多了184-128=56只脚.如果用一只鸡来置换一只兔,就要减少4-2=2(只)脚.那么,46只兔里应该换进几只鸡才能使56只脚的差数就没有了呢?显然,56÷2=28,只要用28只鸡去置换28只兔就行了.所以,鸡的只数就是28,兔的只数是46-28=18。解:①鸡有多少只?(4×6-128)÷(4-2)=(184-128)÷2 =56÷2 =28(只)

②免有多少只? 46-28=18(只)

答:鸡有28只,免有18只。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假设它们全是兔.于是根据鸡兔的总只数就可以算出在假设下共有几只脚,把这样得到的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较,看相差多少.每差2只脚就说明有一只鸡;将所差的脚数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鸡.我们称这种解题方法为假设法.概括起来,解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

鸡数=(每只兔脚数× 兔总数-实际脚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鸡兔总数-鸡数

当然,也可以先假设全是鸡。

例2 鸡与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

析 这个例题与前面例题是有区别的,没有给出它们脚数的总和,而是给出了它们脚数的差.这又如何解答呢?

假设100只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2×100=200(只)这时兔的脚数为0,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鸡脚比兔脚多80只.因此,鸡脚与兔脚的差数比已知多了(200-80)=120(只),这是因为把其中的兔换成了鸡.每把一只兔换成鸡,鸡的脚数将增加2只,兔的脚数减少4只.那么,鸡脚与兔脚的差数增加(2+4)=6(只),所以换成鸡的兔子有120÷6=20(只).有鸡(100-20)=80(只)。解:(2×100-80)÷(2+4)=20(只)。100-20=80(只)。

答:鸡与兔分别有80只和20只。

例3 红英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共135人,二班比一班多5人,三班比二班少7人,三个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1 我们设想,如果条件中三个班人数同样多,那么,要求每班有多少人就很容易了.由此得到启示,是否可以通过假设三个班人数同样多来分析求解。

结合下图可以想,假设二班、三班人数和一班人数相同,以一班为标准,则二班人数要比实际人数少5人.三班人数要比实际人数多7-5=2(人).那么,请你算一算,假设二班、三班人数和一班人数同样多,三个班总人数应该是多少? 解法1:

一班:[135-5+(7-5)]÷3=132÷3 =44(人)

二班:44+5=49(人)三班:49-7=42(人)

答:三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有44人、49人和 42人。

分析2 假设一、三班人数和二班人数同样多,那么,一班人数比实际要多5人,而三班要比实际人数多7人.这时的总人数又该是多少? 解法2:(135+ 5+ 7)÷3 =147÷3 =49(人)49-5=44(人),49-7=42(人)

答:三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有44人、49人和42人。

想一想:根据解法

1、解法2的思路,还可以怎样假设?怎样求解?

例4 刘老师带了41名同学去北海公园划船,共租了10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问大船、小船各租几条? 分析 我们分步来考虑:

①假设租的 10条船都是大船,那么船上应该坐 6×10= 60(人)。②假设后的总人数比实际人数多了 60-(41+1)=18(人),多的原因是把小船坐的4人都假 ③一条小船当成大船多出2人,多出的18人是把18÷2=9(条)小船当成大船。解:[6×10-(41+1)÷(6-4)= 18÷2=9(条)10-9=1(条)

答:有9条小船,1条大船。

例5 有蜘蛛、蜻蜓、蝉三种动物共18只,共有腿118条,翅膀20对(蜘蛛8条腿;蜻蜓6条腿,两对翅膀;蝉6条腿,一对翅膀),求蜻蜓有多少只?

分析 这是在鸡兔同笼基础上发展变化的问题.观察数字特点,蜻蜓、蝉都是6条腿,只有蜘蛛8条腿.因此,可先从腿数入手,求出蜘蛛的只数.我们假设三种动物都是6条腿,则总腿数为 6×18=108(条),所差 118-108=10(条),必然是由于少算了蜘蛛的腿数而造成的.所以,应有(118-108)÷(8-6)=5(只)蜘蛛.这样剩下的18-5=13(只)便是蜻蜓和蝉的只数.再从翅膀数入手,假设13只都是蝉,则总翅膀数1×13=13(对),比实际数少 20-13=7(对),这是由于蜻蜓有两对翅膀,而我们只按一对翅膀计算所差,这样蜻蜓只数可求7÷(2-1)=7(只).解:①假设蜘蛛也是6条腿,三种动物共有多少条腿? 6×18=108(条)②有蜘蛛多少只?

(118-108)÷(8-6)=5(只)③蜻蜒、蝉共有多少只? 18-5=13(只)

④假设蜻蜒也是一对翅膀,共有多少对翅膀?1×13=13(对)⑤蜻蜒多少只?

(20-13)÷ 2-1)= 7(只)答:蜻蜒有7只.和倍问题

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两种量间的这种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例1 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分析 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图书为乙班的3倍,那么甲班和乙班图书本数的和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的4倍.还可以理解为4份的数量是160本,求出1份的数量也就求出了乙班的图书本数,然后再求甲班的图书本数.用下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解:乙班:160÷(3+1)=40(本)甲班:40×3=120(本)或 160-40=120(本)

答: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40本。这道应用题解答完了,怎样验算呢?

可把求出的甲班本数和乙班本数相加,看和是不是160本;再把甲班的本数除以乙班本数,看是不是等于3倍.如果与条件相符,表明这题作对了.注意验算决不是把原式再算一遍。验算:120+40=160(本)120÷40=3(倍)。

例2 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30本,甲班给乙班多少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分析 解这题的关键是找出哪个量是变量,哪个量是不变量.从已知条件中得出,不管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还是乙班从甲班得到多少本书,甲、乙两班图书总和是不变的量.最后要求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那么甲、乙两班图书总和相当于乙班现有图书的3倍.依据解和倍问题的方法,先求出乙班现有图书多少本,再与原有图书本数相比较,可以求出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见上图)。

解:①甲、乙两班共有图书的本数是: 30+120=150(本)

②甲班给乙班若干本图书后,甲、乙两班共有的倍数是: 2+1=3(倍)

③乙班现有的图书本数是:150÷3=50(本)④甲班给乙班图书本数是:50-30=20(本)综合算式:

(30+120)÷(2+1)=50(本)50-30=20(本)

答:甲班给乙班20本图书后,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验算:(120-20)÷(30+20)=2(倍)

(120-20)+(30+20)=150(本)。

例3 光明小学有学生7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分析 把女生人数看作一份,由于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3倍还少40人,如果用男、女生人数总和760人再加上40人,就等于女生人数的4倍(见下图)。解:①女生人数:(760+40)÷(3+1)=200(人)②男生人数:200×3-40=560(人)或 760-200=560(人)

答:男生有560人,女生有200人。验算:560+200=760(人)(560+40)÷200=3(倍)。

例4 果园里有桃树、梨树、苹果树共552棵.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2棵,苹果树比梨树少20棵,求桃树、梨树和苹果树各有多少棵? 分析 下图可以看出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2棵,苹果树比梨树少20棵,都是同梨树相比较、以梨树的棵数为标准、作为1份数容易解答.又知三种树的总数是552棵.如果给苹果树增加20棵,那么就和梨树同样多了;再从桃树里减少12棵,那么就相当于梨树的2倍了,而总棵树则变为552+20-12=560(棵),相当于梨树棵数的4倍。解:①梨树的棵数:

(552+20-12)÷(1+1+2)=560÷4=140(棵)

②桃树的棵数:140×2+12=292(棵)③苹果树的棵数: 140-20=120(棵)

答:桃树、梨树、苹果树分别是292棵、140棵和120棵。

例5 549是甲、乙、丙、丁4个数的和.如果甲数加上2,乙数减少2,丙数乘以2,丁数除以2以后,则4个数相等.求4个数各是多少?

上一篇:防山体滑坡安全教案下一篇:旅游局征求意见汇总梳理稿